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金融学科理论探索之深、内容更新之速、交叉边缘学科发展之快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中外金融学科的内涵及其走势,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演进
1.西方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
金融学科的演进是金融业发展变化的产物。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如早期的货币数量论,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研究的重点转向信用和银行。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金融学科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宏观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和新的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开始出现,马柯维兹、托宾等提出量化的资产选择理论和模型即为发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频繁,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地位的突显,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金融经济学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迅速增长,金融风险日益加剧,有关公司财务运营、衍生金融商品定价、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规避与监管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当今,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等一系列新课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金融问题的蒙代尔、托宾、基德兰德特等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说明金融学已经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金融学科建设方兴未艾。
2.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向确立后,金融业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学科的研究空前繁荣。其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学科建设的学会发展及其交流活动频繁;二是学科下各层次培养规格的教材、工具书和学科研究专著层出不穷;三是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金融专业或开设金融课目,金融人才供需两旺。四是国外经济金融教材精选大量出版。
二、中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分野及其走向
1.中外金融学研究范畴的区别
国内外对于金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国内说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这部分内容在国外也有,但不叫finance,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相关课程大多设在经济系。国外说的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金融”,相关课程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而这部分内容,国内的金融专业涉及较少。
2.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考察金融学的综合内涵,不难看出金融学发展演变的三大趋势: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系统。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一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内容;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金融和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学和金融学等。
三、强化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确立明确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当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复合型的通才,又需要单一型的专才:不仅要有领导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人才,而且要有业务操作层的人才。人才服务的对象涵盖于宏观的政府金融、中观的企业金融、微观的家庭金融及其相互交织的社会金融经济各个领域。金融学科建设要适应这一多层次的“大金融”需求趋势,确立并实施明确的、可操作的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构建优化、创新的金融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要高度关注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为此,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经济学、财政学、保险学等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以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为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从事权益让渡、交易、转换等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相关业务的设计、开发、评估、运作、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出专业水平。以经济数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软件编程原理等为金融学科中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工具(包括模型、分析方法、操作设备等)从事业务活动和金融创新的能力,以适应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此外,从金融历史、金融法规、电子商务、专业外语应用写作等角度设置“模块型”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展专业外延,深化专业内涵,增加学科前瞻性,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
第三,强化本科教学的“宽口径”。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构建大学金融本科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四,加强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随着金融与经济的密切融合,一方面金融运行的效率状况对经济、社会健康成长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金融效率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即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因此,金融学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微观化的金融发展方向,与国外金融学教学接轨,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组织学,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投资理论、家庭理财、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接近和了解现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然,强调微观类课程建设,并不意味着宏观类课程建设不重要,我们提倡的是宏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发展。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育 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作为我国大会计学科中一个新兴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依托于传统会计学科,并不断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各校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主流专业。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系在实践中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和既有学科优势,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在具有较强优势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鲜明、支撑扎实、系统完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以“大审计”学科为支撑平台,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南京审计学院形成了以“审计学”为龙头的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群谱,而其中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成为最具特色和实力的学科。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在学科属性上的邻近关系,使得会计学、金融学成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审计学作为我校的立身之本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从大类上说,均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学科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学关注组织的价值管理。而现代审计学的范围也从传统的报表合规性审计发展为涵盖工程项目审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领域,这些扩展实际上是对受托责任绩效(财务绩效、投资绩效、环境绩效,但重点和基础还是财务绩效)的关注,与财务管理关注组织的财务绩效是一致的。其区别仅在于两者关注的视角不同,财务管理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关注绩效,而审计学则从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关注绩效,并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审计学与财务管理从学科理论上可以相互支撑与渗透。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着力凸显审计特色,充分利用审计学科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大审计学相关课程的供给,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组织财务问题。从审计行业来看,随着财务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在审计机构业务构成比重的增大,审计人才能力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审计能力发展为包含财务知识的复合型能力,使得拥有审计素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地处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未来10年至20年,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从而产生对财务管理、财务咨询和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财务和会计专业也从传统的以记账、算账和报表审计为主发展到以上述业务为基础的一体化财务决策、咨询和服务,从组织经理人的帐房先生发展为经理人组织价值创造的合作伙伴,因此,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也逐步从以单一的财务会计拓展为以财务知识为主体,并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生源结构上看,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70%以上来源于江浙两省,学生对本区域的文化习俗非常熟悉,其就业去向也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同时由于地理优势,我校与区域内的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区域内进行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重要立足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各类组织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区域经济日益国际化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高国际化程度。2004年开始,在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引进重点课程,派出师资进修,植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引进了国际财务管理教育的先进理念、知识架构、内容体系,还直接引入了相关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英文课程。2006年,通过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的合作,引进了CGA的相关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除了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修读相关课程获取职业资格外,也将其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来,实现国际化和职业化的融合。从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被国际大型会计事务所、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录用,还有一些学生被北美和澳洲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所有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高专和以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的一般普通高校。从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看,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大高于一般应用型高校,从培养实践看,本专业初次就业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相对较高,毕业后经过2年至3年大多能成为所在单位财务管理的骨干。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定位于操作型实务人才,也不能是研究型人才,而应该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样既区别于高职高专学校,也区别于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其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局限于实务操作。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大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占很大比例。我们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我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对2006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抽样60家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即“上手快、后劲足、实用性强”,从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路径看,大部分在毕业后3年至5年内成为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财务部门负责人。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来看,具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条件。我们的招生在第一批次,生源质量高于一般211学校。因此,从学生能力潜质和就业能力需求来看,单纯的事务性操作人才不能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我院会计、审计专业基础雄厚,培养经验丰富,社会声誉好,加上两个主要支撑专业管理学和金融学均为我院优势学科,具备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以“管理”和“金融”为发展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资源条件和办学实力。
(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分析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定位为,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我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以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探索总结出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为:拥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综合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除了重视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应该重视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复合,以适应动态商业环境下公司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实施过程日益复杂化的知识需求。在能力结构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财务技能,能在财务管理专业内多方位开展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动态商业环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变革中引领组织财务发展的创新能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为具有财务意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专才”,同时对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具有较强领悟能力和一定基本技能的“财经类通才”。这种“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组织及其不同发展时期对财务管理及其相邻专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岗位迁移能力,成为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重要伙伴。
三、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思路 为了支撑上述“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在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中,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供给结构体系,采取两头大、中间小的课程结构体系,加大通识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供给,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通识课与其他专业真正打通,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和科技人文素质,奠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专业基础课强调真正基础扎实,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的支撑,并在学生职业生涯的中期和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强调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专业选修课多而活,重点是强调与复杂动态的理财环境相对应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课程的灵活多变,课程更新周期快。
(二)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对国内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对分析,选择的专业主干课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投资学和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为会计类课程;会计是财务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后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加深对会计信息生成和利用的理解;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单独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会计学课程,是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组织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动态商业环境下的战略生成与实施相关的财务管理,按照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课程都植入了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财务分析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联结起来。
(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在方案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了专业选修课的两种设置思路。第一种思路,以学科属性出发,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按学科模块分会计类、审计类、财务类、财税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多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课程供给为设计导向。其优点是模块同质性高,便于课程组织,即从供给出发设置课程,其缺点是不能与学生就业选择的能力需求直接联系。第二种思路,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按学生毕业去向分为三类,一部分继续深造,一部分主要在工商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主要在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从事财务工作。由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财务理论、企业财务、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财务几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设计导向,这种设计模块内部同质性低,模块之间课程存在交叉,课程组织难度较大。最终确定的设置思路为第二种设置方案,实现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与毕业生主要服务组织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接。
(四)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发展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视试验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训练。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联合学工部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通过就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就业成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环节与就业政策,锻炼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四、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成为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培养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加大了实践和试验教学的规模,并改革了具体实施方式。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我们将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而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这样改革以前强调实践将实践和试验教学单独独立成科,与其所依赖的理论课程切割的做法,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使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组织情境和实现方式相融合。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强调在这两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竞赛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实践,如全校性的财务案例分析比赛和财务建模比赛。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立体、互动的过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作业与反馈、考核方式确定、考试命题、评分标准等都由课程组集体讨论,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改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财务管理的职业素质。
(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大的现实,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日益国际化。通过引进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条件下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我们在巩固基础外语地位的同时,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我们在原有的课程中嵌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内容,使得教授的所有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既具有中国特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们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GA的合作,在引进国际化课程的同时,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在引进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三)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相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课程设置要征求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外,将教学内容主动与各职业团体的资格课程相衔接,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路径主动对接,同时也避免目前一些院校将基础课程变成考研辅导课、专业课程变成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的弊端。在师资培养上,鼓励青年老师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财务实践,在一些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挂职锻炼,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开展一些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并整理加工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改革实务类课程的组织方式,一些实务类课程聘请职业界有经验的人士来授课,或主办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积极参与职业团体组织的各类比赛,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知。
五、结语
尽管从1998年首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南京审计学院就不断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也受到学科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充分肯定。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加之我国经济转型期组织理财环境和财务管理工具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也日益复杂,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项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乃至整个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和重构,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长期效果还有待于校内外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动态检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一变革过程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财务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关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变革,从人才的供需两方面共同推进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受江苏省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本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05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群经济条件下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组织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10YJC630354)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篇3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与机制
(一)运作模式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金融学院联合管理,目前正逐步过渡到以金融学院统一管理为主,已初步形成了挂靠学校平台领导、学院管理、系部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广大学生主导和辅导员协助的基本运作模式。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充分利用金融学院雄厚的师资,聘请了学院领导和多位专业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和顾问。导师团的工作以帮助学生进行金融、保险、投资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主,努力帮助学员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从而掌握金融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学生是学生社团建设的主导力量。专业社团均设有学生管理部门,侧重于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会员制度的建设等事务。其构成由主席团和各具体事务部门组成。辅导员老师则从旁协助,在学生研究团体的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场地资金的筹措、社会实践项目的开拓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二)运作机制1、导师制。导师制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金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博士20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金融学科梯队是江苏省金融学科唯一的“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业社团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聘请了多位专业老师任社团导师及顾问。他们在活动策划、活动建议、活动评估等多方面给予指导。2、主题活动。专业社团围绕专业学习实践和业界动态,每年举行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和积淀。其中有些活动已形成了品牌和特色,如证券投资俱乐部的“模拟股市大赛”、保险学社的“保险营销大赛”等。3、社会实践。金融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专业社团在活动组织上非常注重将各项活动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紧密联系。专业型的社会实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良好契机。历年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证券投资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到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保险学社组织学生到各大保险公司参观交流并开展暑期实习。社会实践对学生深层次地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很有帮助。4、成果展示与评价。专业社团努力以各种形式传播学术知识,扩大社团影响。如频繁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成功的业界精英来校做报告,弘扬校园学术氛围。目前,证券投资俱乐部拥有刊物《证券观察》,保险学社办有《金陵保险》,刊登学生自己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将重大的金融热点新闻带进校园,搭建了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的团学活动形式,虽然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如果不加重视将会阻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应当加以关注。(一)社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作为学生因兴趣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团体,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参与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以往来看,大多数社团发展疲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社团自身建设和组织管理的关系,重活动而轻管理,因此,科学管理制度的有效、长期实施成为社团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学生在社团发展全局上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强调社团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构成,增强社团管理层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办法,用机制规范社团的正常运作。(二)专业指导的切入不够专业教师对于社团活动及过程的参与对于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区别于其它类型社团建设的特点之一。专业指导不仅要在活动策划、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要贯穿于对学生专业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和评估。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专业指导教师和社会资深人士对于专业社团的关注程度和指导力度还不能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三)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学生活动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化环境下,专业型社团开展活动所需成本很大,如参观实践费用、专业人士讲座费用、杂志编印费用、影音资料存储费用等等,单靠学生社团会员筹资和学院的拨款已不能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的需要。(四)会员结构不合理会员是社团的主体,当前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大三学生极少,大四学生基本上没有。而大一、大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理应成为社团主导的大三、大四学生因种种原因缺乏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的热情与动力,这种会员结构对专业社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篇4
摘要: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的确定成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关键和逻辑起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金融性.政策性和优惠性出发确定其理论边界;其次,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从生产、流通两个环节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进行界定;最后,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区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核心和外延边界。以此为基石,得出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的模糊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模糊性;多层次性;动态性
中田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6)03-0054-03
一、引言
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需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村信贷供给,但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但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供给却存在严重偏颇,其主体金融机构农发行更存在业务萎缩,支农功能弱化的现象。由此,重塑农业政策性金融成为一种必然。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在什么地方?首先,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国外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边界也仅仅是一个模糊界定。其次,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的模糊性更是严重地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一是农发行粮棉油流转贷款性质的模糊性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和农信社)的政策性业务的性质难以明确,进而导致贷款的风险归因不明确;三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兼营政策性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兼营商业性业务导致的目标冲突和道德风险。最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更是我们进行以农发行为代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逻辑起点:由此,本文依次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石、农业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供给特征出发来多维度分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边界
政策性金融的含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外的学者一般从政策金融的目标或运作方式来对政策金融进行界定。日本的小滨裕久、奥田英信等人在比较一般的意义上是将政策性金融定义为“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也即为了培养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国内学者白钦先(1993)指出,政策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政策性金融虽然同其它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但其更重要特征却是政策性和优惠性。[1]瞿强(2000)将政策性金融定义为后发展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建立政策性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干预,以比市场或商业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为特定最终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2]
从国内外学者对政策性金融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性金融包含三个方面的本质性特征。(1)政策性,即服务于政府的某种特殊的产业或社会政策目标;(2)金融性,即在一定期限内有条件让渡资金使用权的资金融通活动;(3)优惠性,即以比商业金融优惠的利率、期限、担保等条件提供贷款或保证提供贷款(即可得性)。这三方面的本质特征也从理论上明确了其与商业性金融及财政的边界,政策性与优惠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别;而金融性又决定了其与财政的区别。
由此可见,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边界在于解决“市场失灵”,具体的作用领域:一是这些需求产生于非盈利性或盈利性非常低的公共部门领域;二是这些需求属于非市场性的有效需求,无法通过商业金融行为来满足。由此也决定了政策金融机构存在的前提有二:一是提供基本的公共金融产品二是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在管理应用中,对于政策性的理解突出表现为:(1)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是“政府的银行”。(2)政策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互不竞争的关系。(3)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具体体现在其业务范围或者职能定位上,其逻辑便是把政策性和竞争性的理解最终归结为业务范围来界定。但是,这样一来,政策性问题就简单化甚至于异化,而业务范围反而又复杂化。其原因在于,仅仅用政策性的概念是无法解决政策性问题的,必须从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赋予政策性明确内容。
三、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
我们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来探讨政策性金融的边界。
(一)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的要求
农业生产领域贷款需求的核心在于增加农业的可持续增长,但是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基本建设总体水平较低,波动较大,平均占比在6%左右,其构成比例以水利基建为主,占比60%左右。而新增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较低,从1999开始,仅为8%左右。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但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外部收益高的特征,普通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介入,因此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其具体政策性金融需求如下:(1)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非常短缺。具体而言,业务重点应为继续增加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的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2)实用农业科技的投入使用。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小,增加农业产量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业务重点应为种子工程、良种工程及各种机械设备的购买。(3)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业务重点应为中低产田的改造、土地肥力的增加、退耕还林和生态资源的保护。(4)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业务重点应为调优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二)农业流通领域对政策性金融边界的要求
农业流通领域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农业产品市场,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是过去我们农发行的唯一业务,但随着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及市场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进行流通组织的创新。一是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二是规模经济
效益。但是,在产销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农业中,生产与销售、与流通的边界已经并不十分确定,问题的关键变为如何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在物流体系中,金融运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农业流通的正外部性,使政策性金融的一个重要职能被定位于农业流通领域。其具体运作模式为:(1)培育各类市场流通主体,一般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和运转。(2)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农产品的竞争能力。通过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来实现粮食的有效运转。(3)政策性金融的价格支持。(4)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产品的出口关键在于质量的提高和中介组织的创新,政策性金融的重点在于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和价格支持,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具体而言,不同的项目可以划分为公益项目、基础性项目、竞争性项目三大类。本文的政策性金融项目不包括纯粹应由财政资金投入的公益型项目如公益林业、公益水利设施、农业气象等,政策性金融的重点在于基础性项目的实施。
四、从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供给特征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
从农业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政策性金融的边界局限于两个方面:在生产领域,主要是维持和增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集中于基础性和开发性的农业项目方面;在流通领域,主要是促进流通中介组织的竞争力,以此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比较而言,生产领域的金融需求政策性更强一些,而流通领域的金融需求更具有竞争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核心边界:提供基础性和开发性的农业贷款
首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性投入严重不足。“三农”问题,可以集中用农村来概括,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主业。中国前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占中国人口多数的人还在从事传统农业。这除了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大批农民外,农村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是必需的。而实现这一点,对目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手工劳动为主体的大多数农村而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农村医疗、小城镇建设等是必需的;大量大中型农机具使用也是必须的;大量农产品加工设施的建设也是必需的;大量为转移农业人口而在农村兴办第二、第三产业也是必需的;同时,科技投入、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必需的。其次,农村基础建设的长期性和风险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农业由于其特有的基础地位和农业弱质属性,是一个需要国家长期扶持的产业。其实,除了公共服务设施以外,农村绝大多数项目都是能够盈利增值的,只是与城市项目相比,它的盈利水平普遍较低,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风险也相对偏大。这些特征特别适合政策性金融介入,由于它能盈利,有还本付息基础,银行能够介入;由于它盈利水平偏低,贷款回收期长,不适合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银行介入,商业银行也不愿介入,而需要有兼有财政和银行属性的政策性金融介入。最后,相比流通流域而言,生产领域的贷款更具有政策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农业流通领域的发展是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发展目标,项目也更具备竞争性,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适当扶持来实现其完美运行。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外延:为弱势群体提供贷款和为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提供贷款
1.为弱势群体提供综合扶贫贷款。贫困农户收入的增加成为政府的必然职责,但是扶贫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多种措施的配套使用。因此,这只能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外延,最好由政府作为主体来牵头,具体由各类合作金融组织来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贴息、担保或最后信贷支持。
2.为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提供贷款。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但是农业产业化本身已经具备了商业性的特征,只是其承担了一定政策,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各类中介组织的贷款,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应局限为市场环境的建设和基础仓储建设。
五、结论:农业政策性金融边界的模糊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核心在于政策性、金融性和优惠性,由此决定的边界也是非常模糊的。由此,我们只能给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内核上界定清楚,即为农业提供基础性和开发性的贷款,而外延则十分模糊,其不断地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政府职能不断重合。同时,随着农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其外延也会不断地变化。由此,我们在现阶段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的时候,也不宜对其业务界定过于清楚,仅需要对其核心层进行明确的界定。
参考文献:
[1]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篇5
关键词: 后现代经济;符号;广义符号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1―0017―08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迈向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同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为反映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还提出了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并无统一的认识。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作为一位新康德主义者,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人类认识问题。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人论》中,卡西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他试图用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去把握和描述世界以及人性的生成与演化。在其名著《人论》中,他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出发点,勾勒了人性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的整体构架。作为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卡西尔的关于人的符号本质的论点或许能够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
一、符号
符号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理论基石。符号的基本意思是标签或象征。如果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那么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卡西尔在一般意义上对符号作了解释: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卡西尔也认为符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符号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它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关系,即外在物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的统一关系,不应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形式化的记号或标记,忽视其意义。例如,送玫瑰给情人时,玫瑰就是“爱”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能指就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玫瑰,所指就是能指代表的意义,即爱;基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联想式的整体)产生了第三个术语①,这束玫瑰成了一个符号。我们必须注意:作为符号,这束玫瑰不同于作为能指的那束玫瑰……作为能指,一束玫瑰是空洞无物的,而作为符号,它是充实的”。[2]134作为符号的玫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对“爱情”的表征,接受者接受的不是物质性的“玫瑰”,而是作为符号的玫瑰,即“爱”。
符号作为对象的指称形式,它的统摄功能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人的生活超越了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有了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3]53其次,符号的普遍性表明人的符号功能是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这使人的世界有了比动物世界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使人类能够打开文化世界的大门。最后,符号的多变性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教育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3]35
卡西尔认为要更好地理解符号,需要把符号与信号相区别。信号是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是对外在世界的被动的接受,动物是以所属的种的本能活动获得信号,被动的适应外部环境,例如巴甫洛夫所作的狗的第二信号系统实验表明,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仅仅是一个物理事实,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信号不能和人的“符号”相提并论,符号是观念性的或意义性的存在,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有了符号,不仅可以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做出被动的反应,而且能够凭借自己创造的符号主动地把握世界、解释世界,以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动的改造对象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使人从动物的纯粹自然世界升华到人的文化世界。
符号与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第一,信息反映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强调符号所蕴涵的意义是否有新意,具有直接明确的价值性,信息传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符号互动。第二,知识是人们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即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符号互动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人类整个符号系统的一个子集②,但是符号不一定是知识。第三,体验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反映,这种关系形成于消费者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互动过程之中,它不能离开主客体而单独存在。由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基础是符号,因此体验所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符号互动的关系。第四,注意力只是人类活动(符号互动③)的一个表层环节或方面,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注意力所关注的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却忽视了“注意力”背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各种形式的符号需求。第五,文化即人化和意义化,文化本身并不是符号,而是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个关于文化过程和文化关系的意义只存在于文化参与者的思想之中,必须借助符号才能得到表现,并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体验。需要强调的是,符号具有的物质实在性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符号的本质属性是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即可以被用来在多种文化语境中传递的意义。符号是去魅后的文化,是人类的特殊创造物,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处在特殊关系之中的符号既可以表现为信息又可以体现为知识。
由上可见,符号可以很好地涵盖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我们认为“符号经济”一词较好地概括了后现代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文化经济。这些形态都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或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某一范围和环节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缺乏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而符号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既关涉了以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经济,又包含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信息)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经济,它在深度、广度以及简明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上述概念。[4]
二、符号经济与广义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经济,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关于符号经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威廉•波特在其《致富秘诀》中提出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票据通货,并认为票据和金属货币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仅仅是历史渊源上的联系,正如“货币或许起源于某种商品,但其价值和行为已不再受那种商品的控制了”。[5]440-441现代较早提出并使用符号经济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即“资本的运动,外汇率以及信用流通”,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6]38张晓晶认为,由经济符号的创造、流通所形成的执行一定经济功能的经济系统就构成了符号经济。他把经济符号看作是一种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并认为“货币”、“信用”、“金融”等都可以纳入符号经济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张晓晶进一步指出金融经济与符号经济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着重于功能上的描述,而后者更侧重于形式上的描述而已。[7]
货币符号是经济符号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有了货币符号,有了货币符号使用范围的扩展,经济生活才得以从符号上去理解;但是,如果符号经济的概念仅仅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提出这一概念就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的符号经济的外延和内涵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理论和现代的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张晓晶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符号经济与虚拟经济、名义经济以及金融经济的外延是一致的。虚拟经济与符号经济的内涵也没有多大的差别:符号经济指的是经济符号,即“货币”、“信用”和“金融”的创造与流通形成的价值增值;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8]其次,对于张晓晶提出使用符号经济可以有助于区别虚拟经济的歧义,我们认为这一建议的确可以较好地消除歧义,但是成思危的方法更佳。成思危指出,目前造成“虚拟经济”含义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把英文中的“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和“Visual Economy”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并同时在三种含义上使用,消除混乱的方法是:将“Fictitious Economy”翻译成虚拟经济,因为它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来;将“Virtual Economy”译作“拟实经济”,因为它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说电子商务等等,即“网络经济”;将“Visual Economy”译作“可视化经济”,因为它是指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8]再次,从用词的匹配性角度看,张晓晶认为用“金融”没有用“符号”与“实体”匹配好;我们认为用“虚拟”更好,因为它与“实体”更对称、更匹配。最后,张晓晶指出,符号与实体经济并列可以很好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实体”自然是第一位的,“符号”自然是第二位的,这突出了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9]7我们认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的繁荣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在未来,人类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所处的位置只是基础性的,符号经济需要做的不是“突出它”,而是“取代它的主导地位”。当然,此时的“符号经济”不是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而是拓展后的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
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对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的拓展。第一,从外延上看,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大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则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而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主要指“货币”、“股票”和“债券”及其它金融衍生物。第二,从内涵上看,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更偏向于强调符号的形式,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由于需要跨越学科之间的壁垒,许多人常常难以了解符号的真正内涵,常常错误地把符号理解为标记,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外在物质的形式),忽视了符号的所指(符号代表的意义)。
由上可见,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广义的符号经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狭义的符号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已经有人从较为广义的角度理解符号,思考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让•鲍德里亚在20世纪中叶就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国家的符号消费问题;我国学者汪丁丁在本世纪初分析了个体符号交往的经济学含义。[10]为此,我们建议放弃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从符号学角度理解“符号经济”,下文的符号经济主要从广义角度加以理解。
三、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
保罗•萨缪尔森指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事实上,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在今天与在人类文明之初一样地关键。”[11]4-5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是判断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标准。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主要体现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方面(即“谁来生产”和“为谁生产”)符号经济突破了传统物质性、生物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具有精神性、文化性的“符号人”。
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因此,对人类自身欲望和行为的研究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形式上已经非常科学化的主流经济学对现实问题不能作出有效解释和预测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关于人的假设的不完备。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确立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但是,“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准确、全面地反映人的“真实”本性。当代法国经济学家亨利•勒帕日指出,“‘经济人’这种简化了的个人模式,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12]2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人”假设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到广义经济人的演变过程。广义经济人主要体现在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道格拉斯•诺思等“新经济学家”的著述之中。加里•贝克尔指出,“由于异乎寻常的精确化充斥了消费者需求理论,特色、声誉或善举等变量越来越失去存在价值。然而,人类行为其实并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充分(唯一)内容的。受欲望规定,人类存在着对荣誉、友谊、尊重等许多非经济利益的需要,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经常包含一些健康、道德、友谊、和社会目标”。[13]117-118“广义经济人”不再是凡布伦所指责的“洁白无瑕”的经济人,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其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而涵盖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对伦理、文化传统的考虑。
在经济人假说不断修正的同时,也出现了“管理人”和“社会人”的假设。“管理人”是赫伯特•西蒙在批判“理性经济人”时提出的一种人类行为类型的假设。他认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展已经证明人类行为包含着大量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局限,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只是追求可以实现“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14]226西蒙把这类以追求“满意”为目标的有限理性人称为“管理人”。
“社会人”是一些“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人类行为分析模式。社会人假设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它的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要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互相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内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它与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14]225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人本经济学等各种新经济学对人类自身行为以及人的本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求解,他们的结论表明,人不是单纯的“生物人”、“经济人”,人是具有文化性的“社会人”。面对如此多种关于人的假设,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分析了形而上学的理性人、神学的宗教人、自然科学的生物人,认为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存在属性。他指出,理性人过于抽象和空洞,不是对人性的实在反映;宗教人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荒谬的异化;生物人看到了人的存在前提,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们都没有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作出根本性的解答。卡西尔通过对符号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也阐明了社会人和文化人的本质是“符号人”。
卡西尔认为,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自然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之中,换句话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只有在这种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也是人的唯一本性。在卡西尔看来,人类文化生成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类的符号活动。因为符号活动“这种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志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宇宙”。[3]8这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世界。因此,符号是第一位的,文化是第二位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卡西尔强调,“人是符号的动物”。
作为一个符号制造动物,人所创造的一切的基础都是符号(文化),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是人所创造的符号的最主要的几种形式。通过符号系统,人们认识了工具和理性的意义,进而认识了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成为符号世界(文化世界),使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变成为符号关系,使自然人成为文化性的符号人。总之,文化人、社会人的本质在于符号,“人是符号动物”。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在“生产什么”方面,符号本身已经开始成为商品,并正在形成一个广阔的经济活动领域,推动人类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符号成为商品是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是人类需求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人类需求按性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历史的归宿看,精神需求将越来越重要。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低下,物质产品严重不足,不断增加物质消费、提高物质消费水平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人们购买商品主要是为了物质消费,即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充饥、御寒等),而文化消费只是一种生活点缀。在工业社会后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能力迅速提高,各类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于是,人类的需求层次开始提升,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了符号的商品化。当前符号的商品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是符号商品化的低级形态,即符号渗透在物质性商品中,与物质性商品一起被销售和消费,这种符号与物质相混合的商品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单纯地注重商品的物理效用,而是同时关注情感和精神上的效用,即符号效用①;于是物质商品之中开始包含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因素,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如产品设计、广告等方面)对产品营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指出,“后服务业的经济的关键在于从制造业开始的各种生产的心理化。今天所有的工业国社会,尤其是美国,产品有各种奇特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商品的设计越来越迁就消费者心理上的额外因素。厂商在基本商品上增加了精神因素,而消费者则乐于为这一捉摸不定的好处慷慨解囊”,[15]196于是,我们“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但(这一经济)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忽视”。[15]195其实,这种经济的本质就是符号经济。
其二是符号商品化的高级形态,即符号成为独立的商品。虽然独立的符号产品需要物质性的载体,但是人们购买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精神情感需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它提供的符号效用决定。当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如科学技术知识、历史文物、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产品)由于自身或人为的因素变成了一种具有“符号效用”稀缺性资源时,符号就可以成为商品。早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我国的两汉时期,符号就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存在,当时一些“穷秀才”靠“鬻文为生”;20世纪中叶以来,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凸显了符号的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仅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就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例如,2003年英国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1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其产值占GNP的7.9%;[16]291美国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4%,其产值占GDP的比值已经超过31%。[17]8由上可见,符号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重要的方面,符号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
第三,在“如何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符号经济时代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更是人与外部符号世界的符号互动过程,是一个生产差异化符号的过程,作为符号商品的交换和消费变成了文化和意义交换和消费,企业生产(符号创造)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
在符号经济时代,人们的主导性需求不再是物质需求,而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与精神和文化方面紧密相关的高层次的符号需求。人作为“符号创造动物”,其符号创造活动主要来源于人与自然界或社会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系统,人们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才得以可能,因此,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质是符号互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也是符号互动,这是因为人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将自己与客观的自在世界分离,在符号的创造过程中,人类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世界,而是一个符号世界,客观世界隐藏于符号世界之后,于是符号世界变为连接人与客观的自在世界的桥梁,只有借助符号世界,人类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的自在世界。
符号创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活动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活动。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号互动基础上的符号系统的自我演绎,是人的好奇心的外在表现。这种演绎过程既表现为不考虑符号意义(所指),由人脑或电脑进行的单纯形式上的和物理意义的符号(能指)运算过程;也表现为剥去符号的外在的、具体的形式(能指),由人脑进行的关于符号意义(所指)的整合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是最为典型和最为单纯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是对可能世界随心所欲的表达,是人的符号创造欲的外化结果。
符号的生产和创造是一种差异化的生产和创造,这种差异化来源于创造者所拥有的符号系统的异质性,如果这种特异性产生的符号产品的差异性符合某些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该符号产品就可以变成商品。作为商品的符号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交换价值,它也许具有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交换价值,但是这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于是,作为商品的符号的物质性的经济交换价值的主导地位被符号的意义性的交换价值取代,物质流通体系转换为意义流通体系。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这一交换所规定的消费就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内容了,因为它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消费中的实用性一面,今天的消费过程正是将经济交换价值转换为符号交换价值的过程。[18]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从传统研究中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析里走出来,将分析符号交换价值的产生过程作为自己分析的基础。
在符号经济时代,符号创造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在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动物性求生本能导致人的物质欲望大大超出稀缺资源所能满足的程度,于是发生了与“物竞天择”类似的社会竞争规律,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实,过度的竞争只会使市场趋向无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层面和阶段,经济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变化发展的。如前文所述,当人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进入了珀特尔所论的“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从人的符号本性看,就是追求符号生活的富足。在符号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符号的创造、生产和消费。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其生产出的产品(即符号)可以被多个人同时享用,“效率”不再是符号创造活动的主要判据,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竞争和社会的过度分工,也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这一活动中,虽然仍然会存在竞争,也必须要讲求效率,但现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尽管竞争可以成为人的创造性的激励,但更多地是对创造性的压抑。正如凡勃伦所说,文化是一种“奢侈品”,需要所谓“有闲阶级”的创造;[19]因此,过度的竞争和社会分工往往会使人异化,导致人的职业厌倦,束缚人的想象空间,降低人的符号创造能力,削弱人们的文化符号需求,扼杀文化的丰富性,减少符号创造的差异性,进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符号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而创新创意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欲,因此,在人类的符号消费需求的拉动之下,符号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以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符号创造冲动。
参考文献:
[1]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8~13.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柳洲,李祖扬. 广义符号经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哲学阐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13.
[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朱泱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许斌,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7]张晓晶.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15-20。
[8]成思危.解读新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4.
[9]张晓晶.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汪丁丁.观念创新与符号交往的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1,(1):26-37.
[1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2]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3]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16]郭羿承.国际艺术授权及其发展[C]//文化蓝皮书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0-294.
[17]林拓,李惠斌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仰海峰.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37.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盈利模式 风险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五次信息革命的进行,高科技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都提供了便利。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也成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催化剂,加速了在传统商业银行基础上移动金融的发展。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传统的商业银行迟早会成为社会的恐龙”,在中国2013年6月份随着“余额宝”的产生,大批互联网理财产品也应运产生,传统金融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相结合,走上“方便、快捷、靠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这个词的概念却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它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充分结合,通过投资者和以理财产品为依托基金公司挂钩,基金公司再将资金投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便利、增加收益多赢的目的。
(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区别
1.成本不同。传统金融行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本,相比来看,互联网金融具有完全信息化的特点,在资本运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往往只需投资者在客户端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资金的配置,在金融部门方面也无需大量人力资源盯岗,在金融产品研发、发行、管理、回购等阶段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相比传统金融具有成本优势的特点。
2.效率不同。以前常见的金融部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管是信息传递还是业务运行,都有较长的时滞性,完成一个客户的投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互联网金融通过电脑、电话、手机等手段,投资者和理财产品直接挂钩,省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繁琐中介过程,因此具有高效率的特点。
3.风险不同。传统商业银行自身具有较高信用,附属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一般都是国有控股部门的股权、债券等,风险系数较小。自余额宝出现以后,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也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些依附的基金公司和投资方向有太多不确定性,互联网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也赋予了它们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
三、以“余额宝”为例金融理财产品盈利模式分析
2013年6月余额宝产生以来,众多类似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陆续产生,京东的“小金库”、网易的“现金宝”、苏宁的“零钱包”在市场上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格局。
(一)现有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应的基金产品
(二)余额宝自身的特点分析
1.收益率高。余额宝在2013年6月份成立时,七日年化收益率从4%上涨到春节期间最高6.7630%,明显要高于银行存款五年定期的存款利率,虽然现在七日年化收益率只有4.63%,但也仍旧高于普通银行存款利率。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尤其是一些中小投资者,截止到2014年2月份,已经有超过8100万的开户数和5000亿元的筹资规模,因此,高收益率使投资者如此青睐于余额宝这个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
2.流动性强。余额宝只需从淘宝网站使命认证注册就可以投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将资金转到余额宝账户,投资过程简单方便,投资和赎回规模也没有下限,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理财平台。另外是一种T+0的货币型基金,当投资者赎回时并不需要像股票一样遵循T+1政策,具有即时到账的特点,因此,资金流动性较强,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3.技术创新。自从20世纪末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提出要以“创新”两字贯穿金融市场中以来,余额宝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草根时代引领了一阵狂潮,开创性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市场中去,余额宝投资者可以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在网上购物并轻松付款。另外,余额宝操作简单灵活,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账户余额、每日收益总额、每日年化收益率等各项指标的数值,技术创新是余额宝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最突出的特点。
(三)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分析
余额宝通过与天弘货币基金公司合作,将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银行存款等低风险证券品种,分享货币市场的投资收益。据天弘基金披露的数据,2500亿规模的余额宝,超过80%投资的是银行的协议存款,因协议存款收益较好,并且可以提前支取,无论是从流动性和收益,都是面向千元投资额的互联网金融T+0货币基金最好的投资选择。
余额宝现在有大量融资规模,当与银行进行协议存款谈判时有更大的筹码,就能获得更高额的利息差,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经营冲击的同时,获取了较大规模的净利润。
四、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一)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国内的监管体制主要是“一行三会”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现有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影子银行的性质,在创新和盈利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行为不规范、销售行为不正当,所授权的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或监管不到的现象出现,因此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
周小川曾在2014年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提到,并不会取缔余额宝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相反应加强监管。监管层“鼓励支持”的态度已然明确,随之而来的还有监管之手,风险提示不充分和部分领域的监管空白是目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最大的两个监管问题,现在的党务之急就是把握重点,加快监管步伐。
(二)经营风险
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虚拟性、不可控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特点,对于投资者来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汇添富的“现金宝”曾因为自身体制不完善,出现盗用投资者信息以非法手段获取本金的案例,另外,今年6月份深圳一家名为“科讯网”的P2P网贷平台超过2700万元的“跑路”事件,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公司在18家银行的贷款超过160亿元,涉贷的一些核心人员已经外逃,成为近期内最大一起“骗贷”案例。
2014年上半年央行曾对支付宝每日投资限额进行了规定,旨在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行,另外还需要对领导者和管理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我们还需要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利率风险
周小川说,“市场上肯定有一种力量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新兴的业务方式也都是对利率市场化有推动作用的”。有些学者认为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推高资金利率,转嫁给实体经济,当这类新兴产品出现以后,大量的银行协议存款将传统商业银行置于不利的位置,更多的谈判筹码降低了银行净利润,增加了市场利率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成为解决这一风险因素的关键性措施,在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应该放开银行的利率管制,更多的交给市场这张无形的手去解决,余额宝的这类新型理财产品市场将随之萎缩,余额宝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利率风险因素也随之降低。
五、结语
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将科学技术和金融市场结合到一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步伐,不仅给融资部门带来了方便,同样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但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类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理财产品未来的发展模式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郭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产业与科技论坛(19),2013(12).
[3]刘凯.指尖上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分析.E-BUSINESS JOU RNAL,2013(12).
[4]温济聪.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竞争加剧.经济日报(13),2014(05).
[5]陈小欢.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成功背后的故事.看天下,2013(07).
[6]关仕新.余额宝类理财产品风险几多.检察日报(003),2014(05).
篇7
关键词:金融结构;优化;分析;研究
金融结构是指国家金融系统内部各种构成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金融组织、金融工具、金融商品价格、金融业务活动等的组合。金融资产的规模与结构分别体现了金融体系“量”与“质”的特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在不同的金融结构构成上也有所区别。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道路上,现有的金融结构已逐渐与经济发展要求相背离,挡在金融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前的最大障碍为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一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功能未完全发挥以及潜在风险隐患的存在。
一、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和变化,然而对金融结构调整却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金融结构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金融资源的获取中受到限制,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传统行业仍然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服务对象,这种现状致使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的发生。
2.金融市场占有率不高。以银行为主导是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偏低,占有率不高,金融结构单一化,风险投资发展滞后,导致了整个金融系统稳健有余、进取不足,难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迫切需求。
3.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商品在流通道路上得到了较大转变,虽然当前,供求关系仍然是影响极大多数领域价格的主要原因。但在利率自由化进展上却已经落后很远。金融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重中之重,其金融价格市场化不够成熟,必然会长期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4.金融结构失衡。金融结构的失衡,就会容易导致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引起一系列的财政化金融风险和影子银行等多种金融风险隐患的出现。
二、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
经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本文对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问题处理进行探讨,列出以下几条须遵循的原则:
1.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金融结构优化要在在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需求的同时,要打破长久存在的金融束缚力,使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速度得以提升。其次,金融结构的优化应确立科学的方向及目标,坚持以金融价格市场为引导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最大限度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所需金融支持以及物质保障得以实现。
2.联系实际,遵循国情原则。首先,金融结构的优化,应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为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占大多数,且短期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实现平衡发展。其次,金融结构的优化应遵循当前中国基本国情。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忽视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而盲目追求“金融优化”,要吸取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市场结构的演变中出现的高度金融风险,如果任由衍生产品市场的蔓延膨胀,就会引起虚拟经济不断扩大,实体经济严重削弱,那么金融危机就会随时爆发。
三、金融结构优化的方向
1.与经济结构相匹配。金融结构的优化方向要立足与当前的经济结构的具体实际,满足市场经济中多元化主体的金融诉求,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来扩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对薄弱领域和各新兴行业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确保各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到机会均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2.提高金融市场的比重。要积极发展和壮大资本市场,不断繁荣金融市场,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构建完善的股权投资体系建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幅度提升他们获得股权融资的机会和可能性。
3.推动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对金融结构的优化,就要推动金融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推动利率市场化速度,对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日益完善,使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水平得到提升。
4.引导金融结构调整的均衡性。目前,我国金融结构尚不完善,呈现出多样化的金融风险与隐患,根源在于我国当前金融约束型的金融结构安排具体实际。因此,要积极主动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的约束型金融结构,来防范和化解多种金融风险和隐患。
四、金融结构优化的建议
1.优化整体金融结构。我国的金融结构现阶段仍然比较脆弱,并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国家商业银行等银行业不良反弹时,大规模的经济波动将使整个经济体风险快速蔓延。在这种形势下,要使金融功能与效率得到提高,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加强,就需要建立相对均衡化、分散化的金融结构。
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国情以及金融发展基本情况影响下,今后漫长的时期内,中国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体系为主体地位的现状基本不会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对银行体系稳健发展给予保障,对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市场加大发展力度。争取对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市场规模尝试日益加大,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添补与追加部分。如此一来,使金融体系融资范围扩大,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提升,使银行体系风险的发生概率下降,保障我国的金融市场安全。
从整体上说,一方面我们要改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使融资不均衡局面得以改善,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形势下,对直接融资的比例要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并对其发展的均衡性进行把握,对国有大型银行所占金融体系主体比重进行科学管控,实现以金融结构的优化,推动金融主体的多元化,来积极主动的防范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2.优化金融机构结构。首先,深化金融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是当前商业银行角度对金融体系与企业体系不匹配的解决对策。以实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工作的开展。同时,对股权多元化和规范化进行大力推动,在金融领域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注入,对银行金融机构改制与增资扩展积极参与,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逐渐打破。对中小银行与村镇银行大力推动其发展,通过多种手段使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得以建立,以实现不同金融体系支持不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金融格局。
其次,对证券、信托、保险、等非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积极推动,使其在金融中介内部比例大幅度提高,通过一系列手段对金融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不断优化,以实现金融服务日益多元化与差异化。在最大限度上使经济资源得以调配,提高金融中介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如此一来,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3.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涌入其中,这是资本市场发育的良好契机。所以,对金融发展方式与金融结构要进行大力的转变与优化,使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同时,以金融结构调整为目的,对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推动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促进多维度市场功能的发挥,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以包容性和吸纳能力使不同发展阶段、各个行业、多种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都得以发展,使我国科技潜力真正形成现实生产力。
我们要在加大对在金融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金融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效率和质量,继续推动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对金融结构的市场化水平进行提升与扩大。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4.优化财政政策的扶持措施。政府对金融发展机制要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对金融结构的政策性与商业性进行优化,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专项领域的金融资金投入,提升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比重;政府通过减税政策以及调整金融结构方法,避免金融发展失衡,构建稳定的金融财政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总量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总量得到一定程度增长时,增长的动力会减弱,增强发展的动力必须通过调整结构来进行。当前,中国正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需要通地金融结构优化、对金融系统功能与作用不断加强,使金融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加大,对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大力推动。以上都是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福林.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方向[J].国金融,2012(3).
[2]巴蜀松.服务“小微”促金融转型[J].财经,2012(3).
篇8
关键词:金融生态;市场风险;生态维护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49-03
一、引言
近几年,金融生态的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作用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因为它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是延续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努力,尽管县域仍然是短缺均衡下的脆弱金融生态,但毕竟从企业逃废债务与银行信贷制裁的“对立局面”逐步恢复到目前可容忍或者可接受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为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市场运行秩序。但最近以来,由于受汇率升值、成本上升、外部市场萎缩以及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的困扰,县域中小企业面临新的生存发展考验,而县域金融生态再次面对被破坏的可能威胁,金融生态维护问题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实课题。本文拟以山东省临朐县金融生态建设的实践为实证资料,探讨在目前特定环境下区域金融生态的维护问题。
二、对临朐县金融生态建设过程的简要回顾
山东省临朐县虽然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相对落后,但区域金融生态建设却扎实有效,并成为辖内县域金融生态建设的典型示范县。临朐县金融生态建设的过程同全国其他地区并无二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金融安全区建设;二是后来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逃废金融债务与金融安全区建设困境
临朐县金融生态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草率破坏到精心建设的过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临朐县多数国有、集体企业纷纷转轨、改制,并通过破产、倒闭等方式悬空银行贷款,当地政府默认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地方金融执法效率低下,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银行不良资产激增。至1999年末,全县不良贷款余额10.25亿元,当年净增2.22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49.97%,应收未收息3.52亿元。失信问题不仅仅在企业和银行之间蔓延,当时社会办金融现象也将信任危机扩散到全社会。没有任何金融经营经验的基金会、股金会等高息揽存,变相发放贷款,并迅速扩展开来。可以说,当时金融秩序混乱,金融机构难以正常营业,各家银行陆续出台信贷制裁措施,县域金融生态在逃废债务与信贷制裁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恶化。
显然,鱼死网破的废债与制裁的“共损”局面持续下去有害无利。于是,在人民银行主导下,2000年,为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并导致县域金融、经济的紊乱,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陆续展开。它通过机构整合、不良资产剥离、健全风控体系、摆脱行政干预等措施,尽力制止信贷风险持续恶化的局面,确保金融业经营回归正常。但金融安全区建设毕竟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过渡制度安排,不系统也不全面。尽管被动局面有所缓和,但难以真正在银企之间建立互信,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乏力。2000-2003年,临朐县各项贷款年均增幅不足10%,存贷比例四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受到严重损害的各国有银行快速退出临朐县,农村信用社事实上垄断了县域金融市场。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收到初步成效
2004年,金融生态建设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此举引起了倍受信贷制裁之苦的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意识到金融生态是经济与金融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良好的金融生态具有交易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正向激励功能,恶化的金融生态则具有损害经济秩序、破坏发展环境的负面约束作用。于是,一个围绕恢复和建设金融生态的系统工程在临朐县全面推开:一是通过政府主导、媒体宣传等形式推进“诚信临朐”建设,培育地方信用文化。二是利用“政、银、企”交流协作机制、组建担保公司和企业信用联盟等形式,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三是开展农村信用评定,推出“五户联保”和“乡村2+1”等贷款模式,解决了农民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四是依托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和资信评级公司,金融机构内外结合,加强企业信用评级,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经过3年多不懈努力,临朐县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社会诚信意识增强,贷款增速明显加快,银行经营状况得到改善。2005-2007年全县贷款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其中,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2.48%,位居潍坊市第一;全县金融机构实现利润年均增长87.5%;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的30.65%下降到14.47%;农信社资本充足率由2003年的-7.09%提升至4.23%。由于信用环境的好转,资金“洼地效应”开始显现,区外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从无到有,已累计对临朐县中小企业投入5亿元。有了持续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临朐县形成了奶牛、肉鸭、大棚果三大农业优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市场机制和社会秩序得到恢复和改善,金融生态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三、当前影响县域金融生态的潜在因素分析
(一)县域金融生态的脆弱性
县域金融生态兼具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属性,而农村经济则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县域金融生态更多体现为农村金融生态的特性,其中,脆弱性便是县域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经济活动的脆弱性。“三农”经济多为弱质行业或产业,缺乏好的建设项目和经济增长点,农村金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而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却会同等作用于农村经济,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抗风险能力弱。(2)市场主体的脆弱性。在县域范围内,中小及民营企业和广大农户是最基本的市场主体,是层级较低的微小经济单元,处在生产和经营的末梢环节,靠自有资本从事简单再生产。与此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也多为基层营业网点,没有话语权,但却承受着较大的政策、制度变动风险。比如,本轮宏观调控对县域及农村的收缩、影响力度就远远大于城市。(3)金融要素供求的短缺均衡。持续多年的金融网点撤并和资金外流,导致县域金融资源供给总量和金融服务严重短缺,并初步形成了一种“短缺均衡”。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国有商业银行压缩总体信贷规模的主要途径是从县域抽走金融资源,通过吸收系统内上存资金等手段控制县域分支机构信贷规模,确保国有大企业和大中城市的资金需求。据调查,临朐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均受到其市行甚至省分行的直接审批、控制,存贷比例均处于20%-50%的低水平。即便如此,这种低水平金融供求的短缺均衡随时都会被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动所打破。这一切,都决定了县域金融生态是非常原始、脆弱的。
突发事件对县域金融生态的影响不可小视。最近发生的三鹿有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对临朐县造成巨大冲击,作为全国奶业生产50强县之一,当地产业链下游的四家乳制品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一家企业停产,经济损失巨大并造成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由于鲜奶收购量的大幅萎缩导致产业链上游的奶农所产牛奶停收、降价或赊销给企业,全县奶农每天的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万元。这一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严重影响全县2000多名奶农的还贷能力,使5000多万元奶牛贷款形成风险。在此之前,上述金融资产均属优良资产,但转眼之间,就已经濒临风险的边缘。
(二)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的潜在威胁
县域金融生态的脆弱性在最近的经济运行中得到初步印证。今年上半年,由于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萎缩以及信贷紧缩等因素综合作用,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这一局面的出现,不仅对市场环境、市场信心构成威胁,而且经济下行的部分风险可能最终要转化为银行不良贷款,进而影响到县域金融生态的整体稳定性。从临朐县的情况看,今年前8个月,全县规模以上县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2%,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6%。有数十家来料加工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以某地毯公司为例,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和成本上升影响,出口额和利润双双大幅下滑。今年前7个月企业出口额同比减少61%,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比提高了5.4%,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却同比分别增长96%和4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尽管从目前经济和金融统计数据上尚看不到经济下行的显性风险,但潜在风险有可能转化为真实的金融风险,对刚刚处于稳定状态的县域金融生态将再次构成潜在威胁。
四、县域金融生态维护的基本逻辑及治理对策
应该看到,与企业改制破坏金融生态的情形不同,本轮经济下行或突发事件引发的潜在风险对县域金融生态的威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上世纪90年代,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都替政府承担了许多“办社会”的职能,垫付了许多成本甚至由此致亏,在财政补贴支持不到位的情形下进行改制,企业为自身生存只得废弃银行债务,进而给全社会带来宣示效应,企业、司法部门乃至地方政府一致把银行贷款当成“唐僧肉”。那时期的企业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行政力量主导市场,导致金融生态遭破坏的真正起因是非市场的行政因素。因此,那时期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重点是抵制、弱化行政干预,主要措施是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司法、重塑信用、确立区域间奖优限劣的金融生态竞争机制。但在当前,汇率升值、成本上升、市场萎缩和资金短缺等市场因素是县域金融生态的主要威胁因素;而且,威胁因素是潜在风险而非现实风险。因此,对于县域金融生态的治理对策,重点在于维护,在于用市场手段维护正常金融生态免受损坏,将潜在的风险因素尽早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此,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市场应变能力。鉴于当前可能威胁县域金融生态的因素多来自于市场,因此,应更多采用市场手段维护金融生态的稳定性。要积极规划和促进县域整体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积极调整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商业性涉农保险的推广步伐,提高农村金融应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
二是实行差别性金融调控,贯彻“有保有压”货币信贷政策。要对不同行业实行有差别的贷款政策,该扶持的扶持,该破产的破产。要强化对新能源、新技术等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弱化对大企业的信贷集中,尤其要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企业的信贷投放。要对“三农”在资金和政策上继续大力扶持,积极谋求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紧密配合。
三是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维护金融生态主体平衡。要进一步加大包括互助金融、互助担保、财政贴息和信用评级等非标准化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确保农村金融供需总量的平衡。要进一步加快信用及金融中介体系建设,搭建更多的银企合作平台,畅通金融市场机制。
四是强化信用信息建设,建立信贷预警系统。要积极开展以银行信贷征信体系为基础、以信用评级为主体、以信用村镇建设为补充的农村征信体系,努力实现金融信用资源的跨系统共享。要研究、建立并完善信息批露和风险提示机制,加强对不同行业信贷风险监管问题的研究,建立起全系统行业风险系数,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提前预警。
五是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维护县域金融生态基本稳定。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动的金融生态建设和维护机制,改善微观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严惩逃废债务和违信行为。要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银企沟通、发展行业协会、开展金融互助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地确保县域金融生态在基本稳定状态下得到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周小川:《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内容》,2005年接受《财经》杂志专访稿。
篇9
[关键词] 实物期权;价值;资源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65-03
[作者简介] 李建斯,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辽宁 大连 116023)
王凤霞,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在探讨实物期权和金融期权的区别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3]:1.共享性,即实物期权既可为一家企业所独占也可由众多企业共享。此时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项目本身所特有的风险和预期现金流情况,同时还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决策。2.先占性,即如果某一企业能首先执行期权,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就可以获得实物期权价值,给次动者造成一种既成的客观事实,结果表现为先动者可以获得战略主动权和实现实物期权的最大价值。而金融期权是否行权只是考察标的资产价格,不用考虑到其他期权持有人的决策。3.相关联性或复合性,对于金融期权来说,其执行时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特征,同其他因素没有关系。但实物期权并不具备这种独立性。现实中各项投资项目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前后的相关联性和项目之间的复合性。4.不确定性来源,金融期权的价值独立于期权持有人,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市场的风险,持有人无法采取措施影响期权的价值。实物期权则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来源也比较复杂。而且,相当一部分的风险是内生的,因为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投资环境而使项目的风险增大或减小。
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却忽视了实物期权的执行价格的可变性考虑,这很可能会在实
际工作中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
二、实物期权执行价格的可变性
金融期权是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其到期日、执行价格等明确地确定下来,但实物投资的成本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随机变化的,取决于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设备价格、质量、利率和投资者的资本成本,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取决于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本文认为,实物期权的执行价格的可变性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不同的企业投入的成本是不同的
即对于相同的投资项目,由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不同,所要进行的投资数量是不同的。比如:一项新产品投资项目,具有相关产业经验的企业可能主要进行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投资,而在人员培训方面只要进行适当的投资就可以进行投资生产。
2.同一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资源整合,可以降低投资成本
比如:可以通过适当的并购或某种形式的合作降低投入的资源,招聘具有相关产业经营经验、相关产品技术经验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人员等。同时,由于技术上的某种突破性进步,出现新的技术手段,导致原有的投入金额大幅度降低。
3.竞争的存在会改变投入成本的数量
特别是投资所需要投入的某种资源和能力高度稀缺时,当一个企业获得这种资源能力或资格,比如特许经营权时,其他的企业就丧失了相应的实物期权,实际上就是执行价格为无穷大,实物期权价格为零。
由于实物期权执行成本可变性的存在,使实物期权价格的确定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对实物期权的价值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实物期权价值分析
金融期权价值评估的二项式模型(Binomial model)是在假设每一期将出现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现金流量或某种价格波动的模型。用f表示实物期权的价格,下标u、d分别表示标的资产价格上升或下降为原来的倍数,u\d的数目表示经过的上升和下降的次数,n表示经过的次数,fd、fu分别表示相对应于标的资产价格上升和下降时的期权价值。则一期的期权价格f计算公式为如下所示[4]:
f=e-rT[pfu+(1-p)fd](1)
其中,p=
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点,本文提出资源能力强度的概念,即企业资源能力相对于投资机会的适应性,它表示当企业将资源能力投入某一项目的运营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单位资源能力的生产能力,或单位投入所获收益的水平。
以Rij表示企业i相对于投资机会j的资源能力强度,xij表示企业所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数量,x0表示企业相对于投资机会所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数量恰好为形成平值期权时的数量,既x0=s0,s0为该项目的公允市场价值。同时,我们假定投资项目不可分,则Rij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Rij= =(2)
当企业资源能力相对于投资机会的强度比较高,说明企业资源能力非常适应于该投资机会,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进行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反之,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配置必要的固定资产、进行产品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人员培训等,需要较大的投入,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认为,Rij的数值一般取决于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其中关键的科技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其次是企业的柔性,柔性大,所需投入的资源和能力自然少;再次是员工的素质和培训所需花费的费用;同时也包括企业的运营效率、相关的经营和技术经验的积累等因素。
下面,我们根据式(1),通过求对s与x偏导数来判断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性质和大小关系。
很明显,当suxij时,即Rij 时,s与x的数值变化对于实物期权的价值没有影响。
当 Rij> 时,有:
=e-rtpu
=-e-rtp
当Rij> 时,有:
=e-rt[pu+(1-p)d]=e-rt[ (u-d)+d]=1
=e-rt[-p+(1-p)(-1)]-e-rt
由于,r>0,t>0,因此有e-rt1,就是说,当Rij> 时,始终有下式成立:
>(3)
就是说,当企业资源能力的适应性增大到足以驱动实物期权价值时,项目的市场价格对于实物期权价值的驱动作用始终大于执行价格的驱动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实物期权的价格与执行价格是负相关关系,并且受到无风险利率和到期日的影响,随着r、t值的增大对于实物期权价值的推动作用逐步下降。由于p
当然,执行价格的下降通常是有限的,因为执行实物期权的投入必然有一个最低的下限,包括固定和流动资产的投资,以及人员的培训等等;资源能力强度的提高本身也是有限的,因此,执行价格价值驱动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标的资产市场价格s的驱动作用却不是有限的,只要s上升,实物期权的价值就上升。由于p时,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的上升完全体现在实物期权价值的上升上。
四、案例分析
我们假定某投资项目,s=1万美元,x=1万美元,d=u=20%,无风险利率为10%,到期期限为1年,则根据二项式公式,可以获得该项目的实物期权的价值为0.138,下面再假定其他各个数值都保持不变,我们考察在不同的执行价格和标的资产市场价格下,实物期权价值的变化情况。我们考察在执行价格降低不同的百分比,而标的资产市场价格提高不同的百分比的情况下,实物期权的价值变化的情况,可以发现,项目的市场价格对于实物期权价值的驱动作用始终大于执行价格的驱动作用。分别计算s与x在分别变动10~50%的情况下的实物期权价值变化数值,计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观点,本文将上述结果以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在两者分别上升或下降相同的百分比的情况下,其中,fs表示在x保持不变、s变化的情况下,实物期权价值的变化情况,fx则与之相反,可以更加清晰地表明上述的论断,见图。
实际上,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5]。s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或者说是企业战略预见能力的水平高低,即是否可以准确地描述消费者的需求,发现潜在的市场空间。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和产品开发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效用。通过差异化的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等。就是说,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创造性,企业特异的、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的建立,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科技创新的强度,品牌的建设等。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更多的是与企业的战略选择相关。如果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高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又能避免竞争对价格的抑制作用,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实物期权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高度的品牌声誉等,这都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执行价格x则取决于企业现有资源能力和市场机会的适应程度、学习能力、内部管理的水平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等降低成本的努力,以及企业的柔性,是企业内部运营精耕细作的结果。
因此,企业要获得高价值的实物期权,就需要通过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新的差异化战略定位,提高项目的科技附加值或差异化,提高项目的市场价值来提高实物期权价值。
五、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对于提高实物期权价值来说,增收重于节支。首先是增收,其次才是节支。应当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在于提高标的资产的价值,而不是内部的节约挖潜。从这个角度来说,战略要优先于内部运营的改良,或者说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实物期权理论为企业价值管理等提供新的理论观点。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指出s的数值在通常的情况下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基于资源能力上明智的战略选择,企业可以通过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或增加产品或服务的科技附加值等手段。因此,可以说差异化能力是实物期权价值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唯有差异化,才可能获得高价值的实物期权。
参考文献:
[1]茅宁. 项目评价的实物期权分析方法研究[J].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
[2]Helen Weeds. Strategic Delay in a Real Options Model of R&D Competi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69):729~747.
[3]Ron A. Daniel A. L. What is not a Real Option: Con-sidering boundar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Options to Busi-ness Strate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29(1):74~85.
篇10
■能源经济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了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术,掌握能源产业和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熟悉世界各国能源市场和能源政策,具备一定的能源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的实际能力。如果仅看这些介绍性文字,很多人会认为该专业将是一个 “金饭碗”。从所学的课程来看,其既要学经济学、金融学,又要学管理学,还要关注自然与环境,一旦学成毕业岂不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典范?那么,各级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大中型能源企业、教学及科研单位哪有不虚位以待之理?
从能源经济的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类的专业。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在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1998年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院与多国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签署了战略伙伴合作协议……上述资料告诉我们:虽然能源经济是一个新增专业,但其所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方面实力出众。这意味着为发展培育新专业可调配资源丰富,学校如果精心筹划,新专业完全可以办好。
相应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电影技术、中国药科大学的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也具备类似特点:基本都是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整合出来的专业。因此,对这几个专业怀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具备冒险精神、良好学习基础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工学之下电气信息类的专业。就华北电力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两所高校来看,均基本具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基础。因为这两所高校都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或相近专业,并且业界声望较高。当然,这仅是从一般层面来解读开设这个专业的可行性。智能电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基本处于概念化阶段),怎样才能实现电网高度智能化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照套的,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不可预期的技术与材料的障碍都有可能。有新闻报道,2007年10月华东电网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规划了从2008年至 2030年的“三步走”战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电网高级调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数字化电网,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因此,选择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极具挑战性!不过,别忘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必然蕴藏着丰富宝藏――有取得理论突破、技术突飞猛进的光辉前景。
■物联网工程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在一份报告中畅想“物联网”时代的美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这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本次开设物联网工程的院校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类的学校,也有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学校,这需要有兴趣报考该专业的学生紧密关注拟就读高校的相关学科基础(如,有没有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或者有几个相关相近专业,所开设专业是否有较强影响力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217S)、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12S)从专业代码可以看出这两个貌似差别不大的专业的差别所在。“080217S”意味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材料类的专业;“080512S”标志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要看出这个差别就看中间的两位数码,即,“080217S”中的02 和“080512S”中的05 。在把握住这个区别之后,假如你要报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可以去找专业代码为“0802**”(*表示0~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的相关相近专业作为参考。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0210)等。特别是要关注拟报考高校在这些相关相近专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这些新增专业都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特征,往往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增专业毕业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学风也是作为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纳入考虑的要素。
专业代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中间两位为该专业在所属学科门类之下的分类,最后两位是该专业的最后定位。例如,080102,08工学,01工学之下的地矿类,02石油工程。按照教育部规定,学科门类的代码分别是:01-哲学,02-法学,03-经济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管理学。各学科门类下的分类也按照一定顺序赋予两位数字编码,最后对各具体专业再赋予两位数字编码。必要时,在专业代码之后添加字母或特殊符号予以进一步限定。例如,080640S中的最后一个S表示该专业是在少数院校试点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
选专业的“三大纪律四项注意”
针对具体个人而言,高校专业没有“冷”与“热”的区别。对具体个人最重要的是通过就读所选择专业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状况确实存在差异,但大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而归的专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也许很大。
研判新增专业的流程:
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甚至是一些方向明确的行业领域的发展背景。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大局,可以基本感知某专业的部分远景。
根据专业代码提供的信息弄清楚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以及分类,并结合高校专业目录确定其相关相近的既有专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