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3-04-06 23: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蹈;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23-02
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其本质在于教师的引导。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给予规范性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一堂好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来完成的,教师创造性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舞蹈作为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也是如此。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展开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舞蹈教学效果,达到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教师的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引导的概念
舞蹈教学中的“引导”是舞蹈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及专业基础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数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结构,通过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的过程。
二、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实施教育中离不开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伊斯拉尔・舍佛勒说过:“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许许多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厦中。”舞蹈教学过程既是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舞蹈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舞蹈技能,它既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身体与心理高度结合的过程。
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切不能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民主的教学活动氛围中来,并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来完成这一创造性活动。
“引导”是教师在组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原因之一,“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三、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一)掌握动作规范时的引导
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动作、姿态的要领,使学生能捕捉动感、动态、动作的神和动作的整体形态。
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动作不规范,动作错误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利用借助实例,诱导参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动作做规范。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与舞蹈动作联系在一起,不仅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很容易出现,动力腿划不到最大线路上,或者为了将动力腿划到最大线路,主力腿却出现送胯、出胯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圆规”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把圆规比作我们要做动作的双腿,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就像圆规在纸上划圆一样。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学生明白,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髋关节要固定,不能出胯、送胯,动作腿要走最大的线路上才能划圆。借助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动作,可以使正确的舞蹈动作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假设情境”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融入到假设的情景之中,感受其中的地理环境,劳作生活等等。去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是如何进行舞蹈的。例如:教师在教授维族民间舞蹈摇身动律的初期,可以先假设一个摘葡萄的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葡萄园内,成熟的葡萄高高的悬挂着葡萄架上,香甜的味道充满了整个葡萄园,使人不自觉的立腰拔背,仰起头去闻葡萄的香味。教授学生做摇身动律时,教师可以假设鼻尖不停晃动闻果香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找到维族舞蹈中做摇身、点颤动律的感觉。
(二)训练情感体验时的引导
点到为止,不做、也不能做详尽的分析和指导,这是艺术教育的引导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感觉。舞蹈作为一门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习舞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产生自由的情感体验,以享受舞蹈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以情育情”的引导方法,教师应把自身良好的情感体验,高涨的情绪,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交流带进课堂来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作品《托起生命的太阳》是讲述了一群学生经历地震之后渴望回到教室继续读书的一个作品。排练时,老师就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理解体会,将这个舞蹈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和想象在灾难面前,内心的恐慌、惧怕、无助的心理以及灾后渴望读书的愿望。只有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使舞蹈中的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形象,更生动。只有这样,“以情育情”便于学生对舞蹈情感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除了采用“以情育情”的引导方法之外,也可利用“音乐”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他们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例如,在教授蒙族舞前,首先让学生初步聆听蒙族音乐然后提问:“同学们,在辽阔的大草原生长着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就引出音乐中的奔腾的骏马、健壮的草原汉子、炊烟、小河等美丽的景色;接着再次聆听音乐,我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欢快跳跃的旋律以及优美的歌词,最后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听、唱、跳等艺术实践综合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之余,让他们种下希望,树立起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这样就能充分感受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也营造了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学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了。他们在音乐的带动下自由伸展身体,充分表现着自我。
(三)创作编舞时的引导
创新是在积累中不断超越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把充满智慧的想象付诸实践的结果,也是编导个人的心灵感悟在艺术实践中与学生碰撞出的火花。学生的舞蹈创作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应引导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舞蹈自由创作中充分展现自我,并在表现中得到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初步接触到舞蹈编创时,有些抽象概念的知识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做“直观演示”的引导方法,使学生由抽象概念引入到具象概念,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如何利用动作的重组和叠加构成不同的舞蹈短句时。教师可以演示搭积木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块的单一积木,就好比我们初期所做的各种造型。拼凑积木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就如同以造型连接起来的舞蹈短句。将模型拆散,进行单一积木的重新组合,就会出现新形状的模型,同样,单一动作的不同连接,会形成不同的舞蹈短句。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搭积木的直观演示,引发思考,在如何创编舞蹈短句的问题上更容易理解。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教师的引导方法也要多样化,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兴趣和激情是教学的关键。
在舞蹈编创的教学中,学生的作品普遍是肢体创作,而思维创作却不多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创造,改变观念,解放个性时,可以利用“道具”做即兴练习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比如:借助一把普通的道具――椅子。练习时,首先要改变它的用途,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舞蹈者不能只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要表现舞蹈者的疲惫及造成疲惫的原因,或者椅子是某种权利、身份的象征,并要表现出对它的渴望、争夺的心理活动等等。通过教师这种运用道具做即兴练习得引导方法,给学生指明了拓宽思维的方向,增多舞蹈思维的空间和开拓的想象力,也为舞蹈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舞蹈创作活动中,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立刻把舞蹈作品创作的完美无瑕。学生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往往会给人感觉稚嫩,带有学生气息,但那才是属于学生们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让舞蹈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表达情感的手段。
(四)因材施教,引导方式的多样化
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培养下,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自然条件、领会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所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针对学生能力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差别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
当教师面对高年级,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时,由于他们肢体反应快,就可以利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直接点明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这样他们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学习,也可以加快教师的课程进度。
当面对年级较低,年龄较小的学生或者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引入”“直观演示”的引导方法来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入到学习内容中来。比如:初学小转的学生,不容易找到直立的感觉,教师就可以分别旋转棍子和绳子,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棍子和绳子不同的旋转状态,来引导学生找到做转技巧时的直立感。
当面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时,考虑到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动作较慢,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选择“以旧拓新,前后连接”“知识衔接转折”的引导方法,以练习、提问、回忆旧知识,在新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上来,或者将两个知识点做有效的连接,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抓住关键进行引导教学,才能使学生朝着更有利于其特征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不论是在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时,还是体验舞蹈情感时,以及舞蹈自由创作时都需要教师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及课堂中不同的状况时,都需要及时的调整引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引导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和享受舞蹈课堂上的自由。
作为教师应正确把握引导的尺度,引导得过度可能遏制受教育者的艺术能力,引导得不足无法使教育者进入艺术的殿堂,使艺术教育和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相混淆,远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根据舞蹈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掌握引导的范围。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中的引导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提升教育智慧,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精彩的课堂生成将不期而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唐代 舞蹈 教学
张爱玲在《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其实大唐盛世,中国的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舞蹈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发展。官办舞蹈教育机构的完备与层层设置,社会舞蹈人才的大量培养,都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舞蹈教育活动的发达。粗略翻检《全唐诗》,创作过有关乐舞诗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艳,激起了诗人们的创作才情,也说明了那个年代的舞蹈辉煌。所以欧阳予倩说:“大体上讲,西周、西汉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唐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这种舞蹈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舞蹈教育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优良的教育体制和政策,艺人的增多和技艺的增长才成为舞蹈繁荣的最大驱动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欧阳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阐释。文舞的阴柔潇洒,武舞的荡气回肠;唐高宗的寓战略战术思想于破阵乐,武则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宫大乐舞》,唐玄宗的令人惊叹的新型技术舞者回身换衣,以及平韦后之乱后所作的《光圣乐》;小型舞蹈的健舞、软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轻纱罗曼的服装,时缓时急的节拍,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杨玉环这对恋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关于舞蹈的态度,在皇帝们对待自己的娱乐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wWW.133229.coM在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还有上文提到那几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远远不止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爱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为了自己纵情声色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另外,唐代有针对百姓的“禁舞”条例,实际的意思就是只准皇帝老儿高兴,不许平民百姓娱乐舞蹈。封建的统治阶级,把民间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宫廷里,自得其乐,同时把这种享受当做一种特权,不许民间同享。唐代还曾明令禁止散乐百戏到农村去表演,《唐会要》卷34说,违反禁令的艺人,或者是接待他们的人家以及村长,就要打三十板,艺人解回原籍服重役。这样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级观念;二是维持统治,也就是怕平民聚众闹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学机构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学机构,一定会让人想起教坊和梨园。《教坊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尽相因成习”。说明当时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训练为主。《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唐代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俗乐的创作与表演,人数众多,是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乐舞百戏的创作和演出单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唐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却是宦官,职务即教坊使,全称为“总监教坊内作使”。据考证,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乱后,宫中如此庞大的乐舞机构和众多的乐工舞人变成了统治者的负担。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规模和人员已越来越小和少,此时的教坊虽然还没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时其规模和人员已远远不及了。教坊乐人隐于民间,大部分人晚景凄凉,只能在晚唐官商宴会的歌舞声中追寻开元盛世的记忆。
梨园是唐玄宗专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够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因此即有《唐会要•杂录》载的:“开元二男,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从太常乐工中精挑细选,男性艺人300,住禁苑的梨园;女性艺人数百,住宫中的宜春北院,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步缩减和衰落,统治者也愈来愈无心于乐舞。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园终于解散。梨园已经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学机构中的教学活动
舞蹈艺人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杰出的艺人。
首先是挑选学生。教坊设立之初,乐人主要有两部分成员构成,一类是原太常寺中的散乐乐人,一类是藩邸的散乐乐人。除此之外,青楼一直是教坊选拔乐人的重镇。公孙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剑器舞家,经常舞于华清宫御前,郑峪《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方神奇”,僧怀素见之,草书大进,受其舞蹈顿挫之势的启发,神奇的舞技才能使众艺触类旁通。张云容是杨贵妃发现的舞蹈天才,曾为之舞姿倾倒,留在身边精心培养,并格作诗颂扬相赠。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窦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宫廷舞蹈.当代戏剧,2003.1.
[3]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2.
篇3
【摘 要】高校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创新地提出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这种对接模式使舞蹈教育者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外艺术活动;教学革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9-03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来源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多样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立足于高校舞蹈教学,探索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和路径,既必要又紧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方式,转向社会大众群体,加强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中间去。一、两者对接模式含义与可行性(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含义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和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舞蹈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舞蹈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标杆,同时,对舞蹈教育事业也愈加重视。中小学课外的艺术活动,是指艺术教师们通过额外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是以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导向,来探索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舞蹈人才。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构建出一种崭新的、高效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和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模式。其一,“学师结合”模式。高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进行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辅导老师又是学习者。其二,“校校结合”模式。高校根据课程设置聘请中小学一线老师来上《中小学艺术教学法课》等实践课程。(二)对接模式可行性分析怀化学院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我院承担的“国培计划”教育,不仅加强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进一步优化,并且当地方上的中小学舞蹈教师来我院进行集体化的舞蹈教育教学培训时,我院也会召集大量的舞蹈实习生或者应届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课堂,为离校的老师代班代课,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使更多的实习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学校教学得到锻炼,也可以为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打下基础。怀化学院舞蹈教研室一直在舞蹈普修课程的改革上进行研究,曾经多次召开过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在当地一些中小学进行对接实践。至今,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的调整,将由单一的形体训练,恰当加入一些其它舞种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对接模式的建立才能使高校的舞蹈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使他们向复合型全能型人才靠拢。二、对接模式实行的必要性分析(一)高校舞蹈现状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过度地重视舞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忽视了学生有关艺术思维的培养。由于有些学校过分地把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舞蹈课程教育上,对其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过分地寻求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方法,在舞蹈理论课程中只偏重于学生的舞蹈技术技巧的提升,以致于舞蹈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掌握了某项舞蹈技能,而更为重要的艺术思维却严重欠缺。第二,高校舞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落后。作为舞蹈教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教授一些舞蹈技巧给学生,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能力较弱,那么其综合素质素养就不会高,不足以撑起整个课堂,舞蹈课程的教学就成为了机械呆板的学习舞蹈技能的地方。如果在学生的舞蹈学习期间缺失了不竭的动力与激情,课堂教学就会毫无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简间单单地教授学生一些舞蹈技能,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学生也只是学习和教授舞蹈的机器。只有通过与中小学艺术活动对接才能为教学带来活力,注入一股清流活水,重唤生机。第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模式的落后体现在当老师教授完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后,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粗糙地加工模仿,或者简单乏味地重复。因为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舞蹈教学课程所面向都是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舞蹈基本功薄弱。那么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当舞蹈教师不能手把手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就会发生学生动作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导致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渐渐丧失掉对学习舞蹈的兴趣,老师也就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进入了一种不和谐的教育模式的恶性循环中去。对接模式的实施将使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不仅能够带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培养一名具有责任心的舞蹈教师打下了基础。(二)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稀缺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圈里,尽管许多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艺术类师资力量需求十分的巨大,但很多的中小学的艺术建设、艺术设施仍旧落后,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艺术教师,更不用单论舞蹈教师。更有甚者,一名艺术类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舞蹈,美术,音乐老师。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涌入社会潮流中去,他们却并没有参与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中间去。(三)舞蹈教学中的难题首先,缺乏统一的教材,并且教材的更新非常缓慢。许多学校不是套用舞蹈专业学院的教材,就是直接自己直接动手,简单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们大学里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教材,这就导致了市面上许多舞蹈教学教材伪劣性的泛滥,尤其是它们使用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学的不严谨,教师态度的不端正,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课程难以维继。大多数的舞蹈专业学生压根就没有正确又规范的教材可参照对比,一般情况是老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丧失和剥夺了舞蹈教材的基础功能。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手中没有规范的教材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整理和回顾,对于复习十分的不利。其次,教学方式的落后。大部分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般只要学生能够大致地作出相应的动作,没有产生过分明显的错误,舞蹈教学就大功告成。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但在课堂下他们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理解和讲述形容能力却十分低下,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及艺术创造的发展。唯有亲身实践过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出舞蹈中的韵味。(四)社会现实的需求随着时展与进步,我国的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准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那么也就为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在未来需要提高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大众们对其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而我国普通中小学和高校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所产生的基础作用,对舞蹈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上心。三、对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一)通过联合举办文艺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文艺交流活动的举行将使大量的实习生进入到中小学,进而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舞蹈编排和活动中节目的设计,使更多的中小学师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还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活动是以高校舞蹈教育的师生为主,中小学舞蹈师生为辅,这样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又加强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了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经验,同时对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熏陶,使更多的中小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爱上舞蹈。(二)高校舞蹈学生可与中小学进行长期的舞蹈教育兼职加强对应用型全能型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使大量的舞蹈教育者走进中小学,并通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带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和资金投入,将建立起高校舞蹈教育者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国家的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舞蹈教育人才。(三)继续深化“国培计划”教育,优化中小学师资力量高校舞蹈教育的革新作为“国培计划”的一部分,怀化学院自启动的“国培计划”以来,就通过召集人员统一培训和远距离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地方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在对地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和相结合的培训同时,将派出大量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对在训教师的教育岗位进行了“顶岗”,这样将使更多的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国培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培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将会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校舞蹈教育也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四)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制定培养目标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者,了解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与敏捷艺术思维的师范人才比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师范性的教育特征,寻找与创建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有所取舍,在此过程中怀化学院舞蹈教育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主要办学目标不变,应当以师范性教育为主导地位,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舞蹈教师,再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挖掘办学潜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五)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实践与理论课程的相互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育实践课展开与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地教学,应用于舞蹈编导,口述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强调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对舞蹈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六)优化教材,与时俱进要建设一套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通常情况下,一些适合自身舞蹈教学方法编制而成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合大部分学生,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设计。所以编写出一套涵盖全面的教材就不能只是改编几部课程教材或是重新写几部而已,而是要结合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整体化的设计,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材也要随时更新,让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能跟上我国教育事业的脚步。四、结束语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对接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外活动编排能力、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教师。参考文献:[1]黄忠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2]吴丽萍.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3]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4]孟慧.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20).[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覃 嫔,女,硕士,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教学。
篇4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高中物理知识相对其他科目而言较难理解,且很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讨论合作。本文就学习小组的组建谈三点。
一、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
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选修班男生人数一般是女生的两倍,大多情况下男生比女生学得好,理解得透彻。要想让小组的效益最大化,必须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也就是男女生比例要合理调配好,即小组中男生人数比女生要多。
二、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
无论是在分班还是在分组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如果不把外向内向型性格的同学搭配好,那么小组内的同学在课堂中便不能很好地配合,让各小组都能抢到展示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把外向的同学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向的同学带动内向的同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提升。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示自己,把自己亮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有展示才会有提升。
三、物理强的学生与物理弱的学生要结合好
小组合作,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将基础好与差的学生搭配起来了,有的学生自主提出所要讲的疑难问题,学生没有要求讲的,教师也要将答案报给学生。学生有疑问的,教师重点讲,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优势和劣势在物理课堂上重新进行合理微调,这样更便于帮扶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教学实践,4~6人一组较为科学,可以再分成2~3个小小组,每人都有合作伙伴,方便交流,同时又能在合作小组内部实现组内交流。小组合作其实就是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在亲历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既有自主意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有合作意识(虚心接纳别人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敢于争辩,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教师对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参与讨论,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决不是越俎代庖。
小组组建,“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自愿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课堂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导向、参与、激励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引导,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明确学习任务、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懂得交流、分享合作的成果。
让学生具备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成绩,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http:///view/3053004.htm
篇5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舞蹈教学 舞蹈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7-01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各类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气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掌握教学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并针对舞蹈教育工作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现代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教学工作者应加快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分析,运用舞蹈教育方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 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研究中发现,我国舞蹈教学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问题、理论教学方式及实践教学模式问题、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及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我国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课程要求及规范,开展教学配备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促进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方式的探讨
2.1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理论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舞蹈理论及实训教学活动教学需求的不同,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心理特点及舞蹈教材内容需求,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活动应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重点讲解所教授舞蹈形式的具体动作要点、基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的文化背景、所表达中心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舞蹈形式特点及表演含义。
理论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形式所代表的地域特点、文化风俗、舞蹈动作特点等以视频片段等方式进行播放,以此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还应对舞蹈教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力学、物理学等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通过乐理、乐感的培训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舞蹈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
2.2 舞蹈动态形象示范教学的分析
作为现代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舞蹈形象示范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舞蹈教师应通过全面示范及分解简化动作教学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教学。全面示范教学是通过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全面配合,表现舞蹈内容及音乐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整套舞蹈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节奏及相关信息。分解简化动作教学是通过教师对舞蹈各动作的分解,开展舞蹈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分解动作掌握舞蹈要点及方法,促进学生舞蹈作品演绎能力的培养。
2.3 艺术类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基础表演能力的关键。针对舞蹈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与教学,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励学生训练参与积极性、避免枯燥的基础训练影响学生舞蹈兴趣。首先,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趣味性的引入。通过游戏式、活动式训练方法使学生从自然身体素质向舞蹈专业素质方向发展。并以融入舞蹈动作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态及舞蹈表演所需饱满的情绪。
另外,教师在训练活动中还应对工作要领、身体力量、柔韧性及协调性等进行专项训练。运用体育运动方式与游戏方式提高训练活动趣味性,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尽快实现学生舞蹈基础素养的构建。
2.4 日常训练方式的分析
在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日常训练是保持学生体态形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持学生训练积极性,舞蹈教师应在日常训练的方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以保障各项训练目标为基础,改变传统训练枯燥的方法,运用现代游戏教学方法等开展日常基础训练,避免枯燥训练方法影响学生舞蹈兴趣。
2.5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创新,促进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学方式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其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强的排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编制、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编制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训练大纲及教学目的为中心编制教学方案及训练计划。通过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方案及训练方法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训练效果奠定基础。
3 加强对现代舞蹈教学方法的关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国际舞蹈教学研究的关注。通过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应用、训练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舞蹈类教师还应通过网络平台、教研活动等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分享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与成绩,以此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促进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引用。艺术类院校舞蹈教研组也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与探讨,确定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类舞蹈教学活动中,教育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研组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加快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舞蹈素养及基础表演能力、提高学生舞蹈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及科学应用,避免传统舞蹈基础训练过于枯燥影响学生训练效果,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彤.艺术类舞蹈训练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信息,2012(10).
篇6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舞蹈教学的开展受到影响。一是学校在舞蹈教学管理方面给予的支持不足,特别是在硬件、软件建设方面,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不到保证;二是教师在教授舞蹈课时,没有能长期受到关注重视。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低下。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对舞蹈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不少学生仅将舞蹈作为一项娱乐活动,认为其不过是今后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满足于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加上舞蹈课程本身比较辛苦,就更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模式不良,课堂教学活动不经常。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一方面课堂上依然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而后通过示范教学、模仿训练等模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程度不高。
4.教师能力不强,教学活动质量难保证。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校由于对舞蹈教学认识不足,导致其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加之教师自身的进取意识不强,造成了舞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进一步使得学生对舞蹈教学的认可度不高,长此恶性循环,就造成了舞蹈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舞蹈教学创新改革的尝试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教育教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只在文艺演出时才重视舞蹈教学,教育应该从平时抓起,从舞蹈基础知识开始,通过重视舞蹈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2.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应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和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主动性也大大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
3.端正工作态度,促进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与教师要能够在教学管理方面给予舞蹈一定的支持,能够给予其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将舞蹈教学与心理教学、价值观教学等内容统一起来进行考量,从而夯实舞蹈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认识到舞蹈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提高自身素养,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1)要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才能。作为教师自身而言,一是学校要加强培养,通过在岗学历升级、交流培训等形式,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发展的现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重视与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相协调。(2)要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养,提高舞蹈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当以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支撑,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私的爱为理念,以对社会和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为动力,为社会培养出审美情趣高尚、精神追求积极向上的现代化舞蹈人才。
篇7
【关键字】 少儿舞蹈教学 教师 培养
舞蹈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舞蹈中的独特性、原始性、生活性、游戏性以及极强的参与性,都可以点燃少儿舞蹈教师进行少儿舞蹈教学的思维火苗,中国传统乐舞集歌、舞、乐、游戏、生活相互融合的模式,极大的符合我们孩子手舞足蹈、欢欣雀跃的天性。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少儿舞蹈教学太多强调时序安排和自身的逻辑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封闭单一死板,对舞蹈教学一些不重要的偏差认知势必影响少儿舞蹈教师教学的思维以及创造空间,这种情况也必会影响到舞蹈的综合性在少儿艺术教育中所应有的作用及价值。教师是为孩子们对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天性认识和对舞蹈的好奇心打开一扇窗户的关键所在,可以使舞蹈中那么多有趣的东西,那么多美丽的东西来激发他们将兴趣转变成追求。
教师能让舞蹈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孩子们有所启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感受和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的能力,不要让孩子们早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早早的遗失掉了那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美丽而又可以开掘的肥沃田地。
1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者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艺术和科学的组合体。少儿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受、经历适合自身发展的舞蹈美的活动。
1.1 舞蹈性原则
舞蹈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实施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把舞蹈在教学中原本属于它自己本体的,中心的和重要的属性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整个教学过程。
舞蹈性原则是少儿舞蹈综合教学的宗旨:通过综合且更深入的教学加强对舞蹈的理解;通过综合且更全面的建立起舞蹈自身和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联系。借助于各种和舞蹈交往的形式,例如参与音乐活动,结合音乐的舞蹈性表现等形式,综合体现在包含着内在心灵和外部形体运动的舞蹈理解活动中,这些不但有助于舞蹈的理解与学习,并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是理解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1.2 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对少儿舞蹈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的教学原则要求,同时它也是少儿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焦点,未来是赋予全面发展的时代,教师要注重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实施在传统乐舞启示下的少儿舞蹈教学的教师同样也应重视和贯彻创造性原则。舞蹈尤其综性的特性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极好的途径和手段。
少儿舞蹈教学应积极面对创造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深刻认识到舞蹈本体中的形象性原则,通过舞蹈的形象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这里举个在舞蹈基础训练过程中的小小例子。孩子有天生的好动不肯安静的特点,如何让他们自愿的安静下来跟着进行有序的训练是关键。如让孩子进行“地面压胯”时,教师说现在我们要学小青蛙来冬眠,孩子们一听学小青蛙都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于是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安静而自觉的接受训练,训练快结束是教师说现在我们的小青蛙要醒来了,醒来找妈妈了。孩子们会个个的起来,训练的辛苦在他们寒湿的衣服和湿贴在笑脸上的发丝中一扫而光,课堂是如此的生机盎然。
1.3 情感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是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及注意教学和心理的联系,少儿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过程中强调的是情感和体验,同时还强调过程,舞蹈的情感性是最强烈最直接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观念上的改变才有可能让教学真正实施起来。要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舞蹈的天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教学的情感性,教学的投入性。孩子的情感是最外露而毫不掩饰的,当他们对莫一事物引起了兴趣,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时,师生的互动就自然的展开了。舞蹈以其自身的情感性会对少儿教学的增加新的有生命力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2 教师在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培养
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指的就是“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形象沟通方式。
肢体语言就是把以人的身体做为表现的工具,用肢体的运动来表现舞蹈形象,从而借以抒发感情。在某种程度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面部的表情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孩子的模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少儿舞蹈教师有意识的利用一些优美达意的肢体语言能让你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果。
肢体语言可以说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舞蹈语言的一种简化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表情、手势是一种无形却有极大教学潜力的能力。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观察老师和模仿老师的,模仿老师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兴趣,仿佛有什么魔力吸引着他们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无形中了另一个孩子们心目中的教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善于应用眼睛的肢体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善解人意温和的目光与孩子们交流,以鼓励他们以积极、大胆的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孩子在老师肯定、专注的目光下自由的健康的发展。
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个个是天生的舞蹈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甜美热忱的微笑去鼓励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让孩子们喜欢表达当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影响下,他们对老师的反馈则将是更为丰富,更为大胆,更加富有感性色彩,这样使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勇敢和开朗外向,这样就可达到肢体语言的互动作用,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同时让孩子们感受舞蹈肢体艺术美的魅力。
3 教师学科综合意识和整合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及中小学舞蹈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拥有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具备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素质。本文,首先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师素质结构的完善进行充分阐述。
3.1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就是指教师对舞蹈教学的认识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外在形体训练,对教学的意识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动作的教授上,需要加入新的思维训练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另一方面也开发孩子的肢体潜能。
其次,是指在日常舞蹈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尽量放弃简单,腻烦的教学方式,努力在教学做到创新,寻求新的突破。
再次,教师还要尽量开发舞蹈教学中的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让孩子们体会到乐趣,并充满幻想。
目前少儿艺术教育的活动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教师要具备清晰的头脑,具有较强的对教学分析、判断与思考能力就尤为重要,一些问题:如舞蹈如何在音乐、体育、游戏活动中有效地引入,如何使少儿舞蹈教学有机地融合发挥舞蹈综合性的特性,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才是理想的新型艺术课程模式等等,当这些问题接踵而至时我们的教师要让自己的少儿艺术教学进行的顺利,在其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3.2 完善教师素质结构
首先,前提条件是,舞蹈教师本身应该具有良好而又全面的舞蹈文化知识,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与组织的能力,同时掌握基本的舞蹈表演技能。
其次,舞蹈教师应该就有合理而又宽阔的知识面。学科综合意识和整合能力要强。
再次,教师在遇到舞蹈与音乐、游戏、体育活动的教学活动进行融合时,对教学的把握要有分寸,教师在对少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等思维能力。
在中国传统乐舞启示下的少儿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只具备一定的舞蹈、音乐等的知识技能还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还应具备一定的将舞蹈、音乐、游戏、体育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少儿舞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意识和整合能力,学科综合意识和整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可以引进到少儿舞蹈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工作之中,还可以作为一门教育学课程引入少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中。
少儿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学科综合是把少儿舞蹈与音乐、体育、游戏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少儿教学而言,对这一指导思想的实施是实实在在和富有创新的,是对孩子的人文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田耀农.音乐教育目的论.[M].南京: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44
篇8
在舞蹈基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理解并准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将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源上而言,赏识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据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效果。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赏识教育特点主要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状态。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二、舞蹈基训课的概述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基训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训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接受系统、严格、科学的规范性舞动训练,有助于学生柔韧性、软开度以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学生通过基训课就能够达舞蹈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从这就可以看出,舞蹈基训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与优雅的气质具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后期的舞蹈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舞蹈基训课的开展主要是在教学与训练中训练学生的体态。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用身体语言,实施教学活动。舞蹈基训课的开展无论是在学生舞蹈素养方面还是在教师教学质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
三、舞蹈基训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到基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的选择不仅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学生舞蹈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有效的途径将赏识教育应用到舞蹈基训课,能够凸显课程教学的真正含义。
(一)增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教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一种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关爱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宽容以及激励等。认识和赏识学生,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信心具有重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的素质将会对教学效果的取得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教师在实施舞蹈基训课的过程中,要想实施赏识教育,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教师在具备高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够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赏识性评价
舞蹈基训课程的开展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将舞蹈学习作为一门副科性质的课程来对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散漫性。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都受到严重的挫伤。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开展舞蹈基训课的过程中应当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和动作。通过教学实践就可以发现,赞扬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其促进学生实施有益的学习行为。教师通过赞扬,将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美丑管,促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积极的期待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各学校办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舞蹈基训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教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赏识教育观念。教师赏识教育观念的形成就会促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期待。给予学生相应的期待,将能够促使舞蹈初学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在最开始阶段,舞蹈学习是一项较为艰苦和酷造性的课程。学生在开始的阶段由于碰到各种难题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以赏识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羞涩感,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电化教学手段 舞蹈教学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舞蹈课的教学目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电化教学手段在舞蹈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电化教学手段的优点是直观、形象、生动,学生通过观看能获得直接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电化教学手段有重复再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
舞蹈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它的艺术形象的。如果教师本身示范动作欠准确、规范,自身的学识修养不够,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手段在这方面,起到了弥补教学手段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不足的功能。通过电教手段,教学内容能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从而产生学习、模仿的兴趣,电化教学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跃。
电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一是不受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随时将学生带入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中。二是在示范教学中,提供了标准的动作示范,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传染“歪法儿”。三是在培训和练习时,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进行“快进”、“慢放”、“定格”等的操作,使学生能了解动作的全部过程,还可以对某一动作进行反复地观摩和推敲。
二、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舞蹈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给学生的不是几个成型的舞蹈,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根据音乐作品自己创编舞蹈的能力。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方法,能够大量地收集信息,编辑,整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利用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大量的贮存。这些为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观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舞种的教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上基训课时。让学生观摩古典芭蕾等的训练课录像,使学生理解不同舞种在基本体态、动律、节奏、风格上的特点以及在训练方法上的不同,加深了对中国舞基训和身韵的认识;举办舞蹈作品分析讨论会。组织学生欣赏著名舞蹈家表演,观摩舞蹈作品录像带,分析优秀节目的艺术的特点。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再进行讲评和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给舞蹈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1、电化教学手段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电化教学手段有很强的教学功能,但绝对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帮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课堂的主要的内容,它必须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是不可替代的,不同的是以前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对动作的要领、规格、舞蹈的风格、特点、表演的情绪、节奏等教学内容进行大量、具体的讲解,而在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后,教师的讲解变为播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归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注意:
①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新能力;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职舞蹈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囿于传统舞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限制,高职舞蹈的教学质量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要改变当前高职舞蹈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学观念,领会现代教育全新的理论,创新教学方法,将舞蹈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一、创新能力的概述
创新能力,简而言之,与常规的思维能力相对应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于重组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提出不同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育体系中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解决一切问题都是依靠大脑来完成的。”人脑最独特之处便是其思维意识,据相关研究显示,人脑90%以上都是处于休眠的状态,人脑强大的内在潜能尚未被激活,可见,人类并非没有创新能力,只是未被开发出来而已。作为艺术形式的舞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参与,舞蹈教师必须对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予以重视,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体验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坚持的原则
1.开发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学生对舞蹈饱有深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自主地创作与编排舞蹈;反之,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寡淡,日常的学习都难以保证,又如何谈及创新。在高职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开发兴趣的原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个性化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身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舞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个性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舞蹈教学的民主化,摒弃灌输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创设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质。
3.遵循教学规律的原则
舞蹈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把握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控其教学节奏。结合实践可知,盲目地加快舞蹈教学的进度,扩充舞蹈教学的内容,只会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产生烦感情绪,更无从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具体的高职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舞蹈学科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适度性的原则
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度性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力争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使高职舞蹈的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采用“三步法”教学模式
应用于舞蹈教学的“三步法”教学模式,即为模仿、表演、创新三个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自主学习。第一步“模仿”:在舞蹈学习的初期,学生根据舞蹈教师的动作讲解和示范来掌握舞蹈的基本功,舞蹈的动作具有连续性,难以凭借简单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只有形态肢体语言,才能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除教师亲身示范教学外,也可以借助于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比如,孔雀舞《雀之灵》、古典舞《踏歌》、踢踏舞《大河之舞》等,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体会舞蹈的魅力。第二步“表演”:学生在表演舞蹈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详尽地了解优秀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所蕴含的情感,比如,对于芭蕾舞《天鹅湖》的表演,教师要讲述其故事内容,《天鹅湖》讲述的是一位青年骑士怎样打败恶魔,救出了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少女,最后与他结婚的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第三步“创新”: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来自主创作和编排舞蹈。“三步法”应用于高职舞蹈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异舞求同,同舞求异”的教学方法
所谓“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是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舞蹈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对于常规型的舞蹈走步训练来说,古典舞中创新为漫步走或圆场步,蒙古族舞蹈中可以变化成平步走,芭蕾舞中又可以变化成为左脚起蹦脚迈步走,基于场合与舞蹈类型的不同,相应地作出舞蹈动作的改变,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教师要时时保有创新的教学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实践发现,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异舞求同,同舞求异”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3.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舞蹈艺术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对于舞蹈的内涵、种类、形态、动作等,无不充满着多元文化的元素,高职舞蹈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重要意义。作为艺术形态的舞蹈,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元文化,将其融入舞蹈的艺术表达中,最终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舞蹈的教学活动中,要秉持开发兴趣原则、个性化原则、遵循教学规律、适度性原则,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积极采用“三步法”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英.浅谈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3(26):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