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28-1

1 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2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我们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土地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因素,但在生态环境中,土地恶化现象最为严重。人类过度砍伐、超负荷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逐渐增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沙漠化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造成关联性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土地流失面积为200多万平方公里;盐碱化面积为90万平方公里。近些年我国致力于土地资源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资料显示,治理速度远远低于土地荒漠化的速度,我国的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由于水土流失,土地肥力减退,次生盐碱化和土地酸化造成我国40%以上的耕地土地地力减退。水土流失现象越发严重。人类对植物进行破坏,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进而造成水土流失,这也是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解放前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仅为116万平方千米,20世纪9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增至15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6左右。我国水土流失量每年可达到50亿吨,居世界首位。在我国高原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每年的流水侵蚀面积达5000-15000吨/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由于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量已接近黄河流域。

2.2 城市用地面积增加,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近些年工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05年建筑用地资料显示,2005年新增用地面积为424万亩,比2004年同比增长6%左右。我国城市用地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用地和居民用地比例不合理,没有达到土地资源最佳利用比例,这需要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大利用值,杜绝或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2.3 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支撑,造成耕地面积锐减的原因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内部调整和灾害所致,由于农业内部调整损失耕地面积为18.5万亩,各种灾害毁掉耕地面积为80.2万亩;第二,非农业占地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在耕地的使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计划性、规划性不强。以2005年为例,我国耕地面积为18.3亿亩,比2004年减少544万亩,其中流失的耕地,建筑用地就达到318.2万亩。

2.4 土壤的污染、破坏

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土地造成污染会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活和交通几个大的方面。工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其占用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技术及资金匮乏,对于“三废”的处理没有严格的管理,随意排入河流以及农田。据统计,我国每年废水排量为200亿吨以上,固体废弃物为65亿吨,占地面积为5万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对我们的环境、水体和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工业中废气、烟尘所导致的酸雨也同样污染了大片土地。

2.5 土地管理不严,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篇2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 管理体制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78-01

国土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一个国家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国土资源来提供居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每个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都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国家应当通过对国土资源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使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使我国的国土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一、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全部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上存在着的水、煤矿、石油等等。国家组织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具体的管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规划,对一切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我国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明确了每一级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辖范围,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在管理权限设置上,更多的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统一管理职能。但是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紧密监控,做出应对的措施。

2.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国土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现象。在世界上,我国的人地矛盾特别明显,情况越来越恶化。不仅如此,我国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还十分严重,我国是一个大型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种植业的发展,轻视其他产业的进步,致使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我国的土地大面积的成为空闲土地,不断兴起的建筑项目只是购买了土地,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闲置。

其次,我国的垂直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没有做到保证每一个部门机关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行使管理职能,导致中央下达的命令在到达地方后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由于体制上本身存在的缺点,导致部分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很难做到工作上的晋升,进而造成管理方法不恰当,人财物分配不协调的问题。

二、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

上面已经对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以上信息,我提出以下措施:

1.改善国土资源管理的体制建设

国家需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明确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坚持制定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理顺国家和地方的管理关系,强化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

另外,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对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进行布置和监控,做好事前的管理工作,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预防。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不动产的管理工作,做好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国家应当做好国土资源的产权规划和登记,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事务所的建设,改善办公室办公设施的建设。

政府是国家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单位,是主要的负责人。政府要做到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强化管理理念,切实紧抓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落实土地保护政策,尽力在土地总面积的基础上,找到可以利用的部分,突破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少的困境。

2.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队伍建设

强化国家国土资源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实行机构编制的合理安排。着力解决在地方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晋升问题,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切实保障经费的投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坚持做到保证组织领导力的有效性,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经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做到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注意我国现状中方方面面的发展,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明确每一级政府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目的,认真分析工作内容,将执行的任务进行深入解析,落实每一项责任,确保完成最后的整体目标。

要加大对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对进行规划的土地做出完整的计划,坚持开荒运动。国家应当对现有的土地利用面积进行调查、分析,切实保证每一片土地的合理利用。

3.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管理措施,完善土地法律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利用中央的宪法和相关国土管理法规,制定地方的土地管理政策。要想科学的管理我国的国土资源,必须做到有正确可行的目标政策,用合理的手段进行维护和设计,充分实现人民民主,尽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公民对制度制定的意见。

另外,要注重建设整体的管理政策,推动管理工作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既然有了严格的法律加以规范,就也要有严正的态度对待任务的执行。要建立土地管理中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加强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及时做出政策的调整。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要加以调查,深刻认识国土资源利用的重要性。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好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好的方面,对不良的方面进行整改。

三、总结

国土资源作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国家应当做好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保护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现如今国土资源的管理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土地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近年,虽然我国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土地荒废、土地规划不合理等现象越来越普遍。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变化节奏,土地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存在的土地问题。因此探究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改善土地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土地资源及土地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应用十分重要。但却普遍存在土地资源被荒废以及土地利用不科学等现象,而土地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这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率极低,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一)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城市中的多数劳动力投入工业化建设中,工厂劳动人员迅速增加,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城市国土土地的荒废。目前我国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快,但由于人们缺乏对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并利用的能力及认识,以及城市建设时对城市的统一规划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城市建设时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科学,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二)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土地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国家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是由建国初期的地政局逐渐演变而来。地政局当初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新中国的工作。五十年代中期地政局被取消,土地管理的工作由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城市建设部门接替,这直接导致了六七十年代土地管理混乱无章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我国才成立了土地管理局对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规划。1998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土资源部,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才逐渐趋于成熟。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分为土地权属制度安排与土地管理组织机构两方面。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的土地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土地资源归国土资源部统一负责与管理,各个省、市、县、村镇等都设有相应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并规划了各个部门管辖的土地资源范围。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虽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化而来的,该体制也满足了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近年来粮食产量越来越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一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虽然我国耕地资源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但毕竟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密度非常之高,而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进程也越来越快,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空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土地利用的需求,但该体制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其还未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因此改善土地管理体制以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减轻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十分重要。

二、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不明确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我国土地资源归社会主义人民公有即土地所有权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制中指土地资源由集体或组织对其进行管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代替全国人民管理并拥有土地。然而现代社会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家代替人民执行土地的权利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该地区的经济收入以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建设而公开买卖城市土地。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我国的土地资源监管及约束力度不够而引起的。

(二)城市土地的规划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非法占用土地资源,未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批通过的违规建筑也越来越多。城市间的盲目攀比之风也日益盛行,于是城市中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形象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城市的基础建设不受城市土地管理部门重视,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土地占用不够科学,而城市建设时土地管理部门也忽视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以至于城市建设杂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用于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房屋建设、工厂建设等用地面积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投身于工业化建设中,从而导致城市国有土地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耕种,导致土地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2004年开始我国土地实行省以下直管土地的政策,该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土地的管理,解决当时较为严重的土地占用的问题,而该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也使得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更加集中,但该政策也导致了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消极,从而使得土地管理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一度以自己土地管理权力有限为借口对城市中的非法占有土地的现象不予制止,从而使得该体制下城市国有土地仍然有所减少。还有我国的征地制度,征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的征地制度等土地管理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然而这号称最严厉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也未能达到其原本目的。城市国有土地资源被占用、土地非法占有、土地低卖高买等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想要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土地资源就必须建立科学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

(四)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不足,人们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不够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只是指出土地资源管理的条例,没有明确规定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资源的法律责任。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特别是城市国有土地资源。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不力,再加之土地责任制度没有落实,于是人们随意城市国有土地资源,将城市国有土地用于工业化建设,使得城市国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而城市建设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落实土地管理工作,土地资源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建设都未进行土地规划与安排,有的城市建设甚至没有得到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许可而进行非法建设,而土地管理部门对于出现的土地非法使用等问题也未进行严格的管理及整治,有的甚至放纵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制定详细具体的土地责任制度,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督工作,对于出现的土地占用及浪费现象要严厉惩处。除此之外还要从小教育人们的土地资源节约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我国的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增强人们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三、结语

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真正适宜人们居住及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于是土地资源节约问题及其充分利用十分重要。我国土地管理体制自建国初期就已形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土地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但由于经济科学发展迅速,城乡建设速度加快,使得我国土地耕种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及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体制已经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土地管理制度急需改善,所以我们要探究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制,从而使土地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

参考文献:

[1]田庆昌.对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J].河南国土资源,2006(12).

篇5

【关键词】 国土资源 管理 问题 思考

1 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用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十三亿人口,同时确保国家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成绩。目前,随着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耕地的锐减等现象,国土资源管理的形势日益严峻。其重点问题集中在土地保护政策与发展、立法与执法等方面矛盾的激化。

1.1 土地保护政策与国家建设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土资源管理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乡镇城市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日益严峻的用地形势与耕地保护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冲突。一方面,受一些不正确的发展观念、政绩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不惜牺牲环境保护、土地节约利用、大片耕地等换取短暂的发展机会。导致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的膨胀,甚至难以控制。另一方面,耕地面积的锐减,违规、违法用地的猖獗,导致了我国节约用地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等基本国策执行难。严重危害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成效,致使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明显不足。

1.2 国土资源管理立法与执法的若干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很重视立法工作,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在国土资源管理方,我国的立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虽然一直受到重视,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第一,法律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描述不完善。致使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在实施土地审批、监管等工作时权限受到限制(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无权限制人身自由、无权处理执法中的财产问题等),不利于土地使用监督执法。第二,我国农村的土地管理改革脚步缓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的转让等行为较为混乱。如村集体建盖的小产权房大量流入商品房交易市场,并且在房产建设过程中严重侵占了耕地面积。又如,村民乱建、乱盖等现象严重。庄基地的乱批、乱占现象等,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松懈,对于违法、违规的查处普遍存在宽、松、轻现象,使国土资源管理执法不够坚决,缺少震慑性,存在较严重的“差别化执法”现象。

2 国土资源管理现状的思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处理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

2.1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国家土地政策的执行和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提高各部门对国土资源管理的认识,纠正国土资源使用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提高国家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等政策的实施。其次,谨慎推进农村,避免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过激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国家土地政策宣传及各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国土资源管理上与国家形成统一认识,提高农村土地管理的实效性。再次,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膨胀,坚持科学用地、规划用地,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佳状态、最好效益。第四,扮演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国家土地管理中的角色。一方面,要发扬人民公仆的服务精神,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仆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积极的查处土地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违法等行为,并严厉处理,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第五,重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建设,建立可统一规划、方便联通、资源共享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2.2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依法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坚持依法治理、监管等。首先,加强工作人员及群众的法律意识,组织相关法律的宣传、学习等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依法执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其次,重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农村宅基地管理、集体土地使用权限转让等方面的立法不足要积极的进行研究,不断的完善,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阻力,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成效。再次,通过法律明确国土资源管理中不同部门、人员的权、责、利等方面的关系,提高我国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执行效果。第四,通过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节约用地工作、地质灾害防护工作等等的开展,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益,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第五,通过法律权威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力度,避免不敢动、不敢管、走形式等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将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强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第六,通过立法完善土地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将土地违规、违法开发、使用的监督、处理等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依法处理土地纠纷、土地使用问题等方面的力度,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意识,促进依法治国的实践。

3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形式复杂,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要通观全局,从长远发展着手,协调土地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在国土资源管理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土地审批、土地使用监管、地质灾害预防等工作,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及良好秩序,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水平。使之能稳定的、持续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缓解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膨胀之间的矛盾,加速我国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大鹏,解析新时期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09-209.

篇6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5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根据国土资源部督察组调查,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全国各地设立各类开发区5524个,其中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32家,省级批准1019家,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约4273家,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51万平方千米。远超中国城市建成面积总和。开发区一般在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进行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势必会破坏当地的耕地和农业,过多过滥的进行开发区建设,盲目招商引资,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谋求眼前利益,都是目前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国家根据这一问题已出台了相关规定,各地停止了新设开发区和扩大规模建设的审批。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原因入手。

开发区建设过多过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改变地区贫困现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而在开发区监管相对薄弱时建立了开发区。但这些开发区大多存在项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二是地方希望通过设立开发区,实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合理开发区项目进行了审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使国家的土地资源受到了损失。

2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闲置问题严重

如上所述,全国开发区规划用面积远超过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面积。在国家大力推广退耕环林政策的同时,由于环境等问题,耕地正在减少,开发区土地的闲置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的原因是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开发区设立随意性大,审批不严格,这些开发区没有明显的招商优势,不能引入合适的项目,不仅没有推进经济建设反而破坏了原有土地的使用价值。过多过滥的开发区设立使土地价格被恶性竞争,开发商低价大量恶性囤积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大量闲置。

这些问题与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完善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二、开发区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策略

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避免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要想实现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关。在开发区的规划和审批环节加大控制力度,杜绝没有发展前景的开发区的设立。要将开发区的建设与城乡整体建设结合起来,切实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进行开发计划,寻求合适的投资项目。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区域辅助设施的建设,控制好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的比例关系,主张“工业为主,配套为辅”,注重整体的布局。还要合理征用土地,减少土地闲置和重复建设。根据开发项目充分规划开发面积,避免土地的浪费。

2 提高项目质量,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必须寻求合适的开发项目,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没有好的项目开发区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开发区的土地资源也就得不到好的管理和利用。开发区必须严格控制项目的审批和土地使用,严格制定规划并按规划实施,避免开发区土地的低水平利用甚至浪费。在选择开发项目的时候,应结合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气候情况等,优先选择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并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在引进项目时,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不能通过审批,一定要严把关。

对用地项目审批审核一定要制定严格制度,并严格执行。在用地上,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其次应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分配用地。在确定项目用地面积和规模时可能会涉及到专业问题,如果相关部门没有相应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应邀请专家及行业内权威组成专家组共同对该项目进行讨论,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等方面确定项目的用地规模,避免土地闲置问题的发生。

3 清理盘活闲置土地

对于已经闲置的土地,应及时进行处理,对于还有发展可能的土地进行清理后优先引入资金足,技术新的好项目,大项目,以避免土地的二次闲置。对于因资金问题无力继续开发的土地,应加以引导,缩短建设周期,还要进行反思,在审批时严把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土地监察,清理土地,项目和欠款,及时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和闲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调整。对于新开发的土地要进行跟踪管理,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4 在政策层面上进行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政策已走过了30多年,在不断实践中反复摸索,几经修改和完善。但是,开发区管理政策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近几次的开发区政策修改都是在出现问题后的亡羊补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长远意识。开发区政策的制定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在解决,应该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我国应效仿西方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开发区政策进行评价和完善,在根源上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

5 开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规划。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指标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程度,产出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联系更紧密,引入外资进行合作将成为重要发展模式。同时开发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问题也随之变的严峻。只有解决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利用好开发区优势,推动经济建设。否则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认真调查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现有问题,及时清理和解决开发区闲置土地的问题,在审批时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加强开发区土地管理,让开发区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4-0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在生态环境已然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是保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并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土地资产角度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是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的。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概述

从自然资源的大概念来说,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其中土地资源要在国家和社会范畴下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将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在对土地资源情况有效掌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进行划拨利用,让不同类型土地资源起到不同的作用[1]。比如,耕地资源应用于农业,一般性土地资源在城市基础建设的需求下应用于建筑建设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以及在利用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浪费和破坏,均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问题。由此引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科学的统筹方法和合理的分配利用基础上实施的,若考虑到土地利用的效率问题和对资源的保护问题,则土地资源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反之则受到较大破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关系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还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分析

要实现持续和健康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合理而有序的土地供应作为重要保障。将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的力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及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形势下面临问题的有效对策。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法和计算方法。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其中重要的计算体系,其牵涉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间的关系,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对算,从经济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规划,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最终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而过去采取的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既无法反映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同时在经济活动的反映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体现上存在缺失。为此,引入了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核算的重要元素,并依据核算提供相应系统化的核算数据,是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具体描述,以方便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时拥有相对准确的依据。因此,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被称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采取的优化执行策略

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能够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实现资源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具体将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优化执行策略,才能确保执行的效果最优化。

(一)完善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已经被证实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套良好的核算体系,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应当保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核算体系类型。同时,将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纳入这一核算体系当中时,要考虑到在土地利用当中可能会引起的人类环境健康和自然灾害、农业等各类土地质量变化、生态资源变化冲突等带来的资本损耗。

(二)实现多种土地资源利用整合,强化自然条件空间相关性

在进行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当中,应当对于土地资源的多种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土地资源进行汇总分析,确保资源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在这当中,应当重c关注行政区县和自然环境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其在土地利用上获得的经济效益问题,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摸底分析,并结合相互的空间关联性提升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整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对掌握土地资源环境因素有巨大帮助。

(三)应用估算自然资本损耗方法,明确产业用地资源环境效益

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既可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能因使用过程的损耗而相应减少自然资本。这一方面由于人为使用不当引发的损耗,另一方面则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资本损耗。同时,还应当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即自然资本耗损-灾损估算方法,对于土地资源中相应单位里的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明确[3]。

三、我国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发展执行措施

(一)制定补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落实总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当中,基于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共同结合,在明确资源环境经济情况的前提下,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应当通过一定的政府手段予以支持,如制定相应的补贴奖励制度,对于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配合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补贴奖励;或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使用中相应土地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应用于政府规划发展需求的土地则通过补贴方式予以补偿[4]。如在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土地,可通过相应的补贴来弥补农民的农地损失。在配合相应的政策执行中应当加强执行监督机制建设,使得相应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际问题当中,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或政策的变形。

(二)采取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可以用于经济开发且实为存量土地的资源,则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用政策引导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通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配置的高效化。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可优先使用存量土地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还应当做好耕地资源管理的严格化和制度化,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定,加强对耕地资源使用的征税处理。如通过耕地占用税,避免耕地被过多占用,以保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还应当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的规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对现有的税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一步步地强化对建筑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三)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土地资源开发同样需要有效控制,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严重损耗,以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在建筑单位需要M行耕地资源使用时,应当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结合具体数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金额和等级的折算[6]。同时,在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土地有偿使用方面,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费用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费用水平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前提,土地资产开发应当从属于土地资源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入力度。

结语

就土地利用规划而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关系到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当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在避免土地资源遭到损耗和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利用,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拥有土地资源作为充足保障,经济发展才能向着长足和健康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寅,黄志勤,辜寄蓉,余如意.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5):94-104.

[2] 张淼.基于资源价值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3]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 时仅.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与时空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6.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调控

引言

土地资源人类长期发展所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国民经济的任何部门和行业的生产发展都必须落实到土地资源的使用之上。因此,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管理的深度广度都应当同国家当前的生产水平相结合。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长期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

所幸的是,当前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办法,即在土地资源管理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将通过对当前土地问题的分析,来论证当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存在国土资源总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少,尤其缺乏高质量的耕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而且在有限的统计数据内,很多耕地由于常年水源缺乏导致干旱退化,或者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使得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减。根据2007年的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减到了1.4亩,而根据新的2012年统计数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剩下了1.35亩,还赶不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这些耕地中只有不到30%的高产田。虽然减少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仍旧说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据反映,当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大致如下:1)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用于房屋建设,而且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人均的住房建设面积大大高于国家的标准,造成无谓的浪费[1];2)当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萎缩,引起农村居住用地不断的扩大,但是空宅率居高不下,居然达到了15%以上。3)我国矿山企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程度低,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中的矿业资源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2.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除了上文所说的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还存在大量的问题。

(1)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仅30年来,我国的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在8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尤其是在十之后,党和政府提出当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于城镇化。在2001年之时,我国的城市化仅为37.66%,但是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增长了5.33个百分点。根据当前的政策,预计我国在2020年的城镇化将达到60%。

(2) 建设用地的开发不足,土地浪费问题严重

同样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但是很多地区的土地开发存在重大纰漏,开发利用严重不够,土地资源滥用。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违章用地的现象相当多,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土地资源的使用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从而影响到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很多二线三线城市动辄启动“国际性大都市”建设计划,疯狂建设诸如中央商务区、高尔夫球场等没有市场和需求的面子工程。这些铺摊子式的的土地建设路线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严重不合理,贫富差距扩大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增值的空间日益增加。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还不甚明晰,而且农民无法对土地自行处决,对上面的政策一贯的服从。所在政府征地的过程中,即使是超低的补偿标准也不得不接受,政府将征地作为敛财的重要手段。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失地农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并未因为拥有土地而享受到土地增值所带来的财富,反而出现失地严重的情况,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再一次扩大,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受到干扰。因此,解决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尤为迫切。

3. 必须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土地利用规划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需求,更要估计到后代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尤其应当落实到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这些稀缺的、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2]。

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在一定程度是对未来土地开发的预测,也是一种限制。因此,在促使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应当与自然环境予以充分考虑,并从社会、经济、生态文明、政治、文化五位一体出发,以求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2)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土地资源需求量做科学分析和预测,并以此为根据对各行业的土地资源利用统筹安排,尤其需要顾及到产业格局的调整。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安排方面,应当优先满足农业用地,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严格管理和控制非农产业的土地资源征用,对建设项目的占地情况应严格审查分析,并避免土地资源的污染。

(3) 加强土地保护,落实问责体制

加强对土地的行政监管,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污染情况的出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土地保护方案,并且有计划安排土地的利用。对于地方政府的违规建设,监察部门要落实问责制度,坚决惩处地方政府的土地腐败,对于违法的审批应当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结语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要素,对资源的保护是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尤其是土地资源,关系到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现状以及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得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设施 干旱 水土流失 现代化 西部贫困区

一、引言

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我国西部贫困地区面积辽阔,但水资源十分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人类长期以来忽视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低下,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对居民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解困的必经之路。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西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缺水现象,以国家级贫困县陕西佳县为例,该县地处黄土高原的黄河沿岸,长期以来降雨稀少水资源奇缺,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数据显示,该县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831.7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36.1%,是我国极端干旱缺水的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既有资源性缺水问题,也有水质性缺水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剧了农村居民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极端缺水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使得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二)水资源分配不均,配置难度大

西部贫困地区面积辽阔,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难以开展正常的农业生产。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区域往往呈块状分布片状排列,以不同形态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沙漠等地区;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看,一是绝对降水量小,二是降水时间过于集中,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干旱严重;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来看,由于山高坡陡存在地表水源无法利用,地表水渗透严重的现象,由此引起水土流失严重和灾害频繁;从水资源配置角度看,西部贫困地区多处高原之上、山地之中或被沙漠包围,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上当地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财力支持,给水利工程修建和仅有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水资源配置的难度极大。

(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降水稀少、干旱严重、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中水土流失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地区不仅总体降水稀少,而且降水往往特别集中。夏季暴雨带来大量降水,长期冲刷侵袭导致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耕地里的土壤被雨水裹挟大量带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大量泥沙被洪水冲入河流,对下游大江大河水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和破坏。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耕地减少,而且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居民生存遭受严重威胁,几乎成为所有的西部贫困县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用水结构不合理

贫困缺水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普遍短缺,原有的水利设施设计标准偏低,附属设施大多不配套,不但难以保障供水足量及时到位,而且浪费现象严重。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还存在用水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水资源需求总量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比重较小,农业用水比重过大。以陕西省佳县为例,该县年供水量1141万m3,其中人畜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分别为323万m3和50 m3,分别仅占总需水量的28.4%和4.4%;工业用水19万m3,约占总需水量的1.7%;而农业用水占到95%以上,用水效率较低用水结构极不合理。

三、西部贫困地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思路

(一)合理安排规划,保障饮水安全

近年来,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富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家乡外出务工,许多地区常驻人口萎缩严重,一些地方水利建设出现因人员流动而带来边建设边废弃的的工程浪费现象。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需要贫困地区审慎做好水利建设规划,以人定水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紧缺的水资源,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制定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贫困地区居民居住的一个特点是分布较散,要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大力发展微型雨水、泉水利用工程。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一定规模水资源的地区,可以村为单位修建单村集中饮水工程。有些自然条件较差供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水的的地区,应该采取特殊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集中供水站点,实行分质供水。

(二)开源节流并举,实现区域协调平衡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多措并举,既要开源也要节流。鉴于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应该以遵循节流为主的原则。一是重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业方面大力开展节水型农业建设,大面积使用现代新型灌溉设施和灌溉方法,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多种措施并举,有效利用紧缺的水资源。二是开发修建调蓄工程,通过修建各种水利设施调节降雨径流在不同时空的合理分布。贫困地区不仅年降水总量较少,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季节降水量相差很大,只有对降雨径流进行人工调控实现时空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三是优化水资源配置,要彻底改变以往地下水和地表水分类管理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调度,优化两种水资源的协调利用。在水资源特别缺乏的地区,要采取工程措施将丰水地区的水调配到缺水地区,实现水资源区域协调平衡。

(三)控制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突出特点,也是西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地处黄土高原的众多贫困区县,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面临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也十分艰巨。治理水土流失的核心是解决水的存蓄问题,水的问题解决了,干旱与水土流失的矛盾就相应得到解决。治理水土流失就是要合理调控降雨径流,并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其要点,一是在山区的沟道地域加强淤地坝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方法对对淤地坝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在坡面治理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三是修建梯田要加强规划,要因地制宜多修建隔坡梯田,让坡面雨水集流和平面蓄水功能得以充分恢复和发挥,达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的目的;四是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速山区绿化进程,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土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泽钧.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形势、对策与措施[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篇10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0.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1986 年开始实施以来,作为一种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是国家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超前利用的合理安排与分配的综合措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而且目前我国又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问题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利用是以土地总体规划为主体的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但由于土地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环境问题。

1 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的特征包括多功能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数量的有限性等,一旦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有甚者危及人类的生存。我国在土地利用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上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对滞后,其发展的基础是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因此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缺陷与问题。

1.1 区域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引起这个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协调,土地的利用结构及用地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都不利。区域不协调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以行政单位为基础。不同区域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土地规划都相对独立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行政区间的资源环境协调。

1.2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改进,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然而相对之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费现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使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跃然纸上。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2 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我们应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规划付诸实施。

2.1 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

针对上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应该借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中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更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

2.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上仍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其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倡社会环境评价,在决策过程早期提出,评价的目的是预防,只有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就提出社会环境的问题,才可能减少社会环境问题;注重社会环境评价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社会环境评价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性成果,一旦得以执行,便具有了社会指导性和法律等效性,因而社会环评要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前瞻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评价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社会环境评价的方式方法、指导思想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社会环境评价既要注重自身成果的总结和积累,又要从各种先进的决策思想中吸取养分,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评价方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3 总结

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平衡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社会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通过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等措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价。因为土地规划的应用与发展在我国开始得较晚,目前相关理论还不是很完备,在实际运作中土地规划的应用还相对较少,因此应联合土地规划的各个部门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William B Honachefsky. Ecologically-based Municipal LandUse Planning [M]. New York: New York, CRC Press, 2001.1-2.

[3] 葛志华.为中国三农问题求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