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篇1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新课程 基本教学理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及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

一、新课程对高中美术的定义

美术新课标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就是美术本质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美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视觉形象。

(一)实践性。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术学习活动。没有反复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增强。

(二)人文性。人文性的提出使美术课程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第一次把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为美术课程的目标,使许多人认识到美术不单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某设计师给教堂设计了拱券式的屋顶,因为跨度大,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反对。他的设计是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因而信心十足。他顶住了教会势力的恐吓,终于使工程胜利完工。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前来广场祝贺。我们不能只看到建筑的巍峨,更要看到这是市民阶层的觉醒和教会势力的衰败,这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们的胜利。

(三)愉悦性。这是一些美术家对美术课程的希望,他们希望美术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课程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了这些性质,我们对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它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追求。

二、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现在,高中美术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增加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特点。这说明,美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所以,我们所教的内容应是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他们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什么是美术素养?就是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之后,视觉能力大大提升。视觉读写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视觉识读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特别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和人文性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如果过多使用唱歌、猜谜语、表演等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美术学科本身魅力基础上的。这有待教师对美术教材的挖掘,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是美术课程总体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

三、新课标对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

这些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格式:一是目标,二是学习活动建议,三是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量化评价。如让学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的寓意。在欣赏与评述中,把原来的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改为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在新课标中,对自然的欣赏,是欣赏课的薄弱环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美内容。对美术现象,教师应当多关心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和积累鲜活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一是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如天空、树木、花朵、平原、云,甚至远方的村庄、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二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要调动多感官,不仅依赖眼睛,有时还要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三是美术作品是静止的,但是自然风光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它有四季的变化,有每天的朝夕,有气候变化。

四、新课标对评价机制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突出不只是看美术作业,还要看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二是评价的结果是:分数、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三是 对美术作业:创作构思、表现方式、技能。

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没有积极的实践,固守几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只会打分),不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新鲜血液。

现在,许多教师还是对作业评价感兴趣,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不够。他们在评价改革中步履艰难,认识还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上,没有认识到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与人合作、参与程度,甚至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评价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评价的改革。

五、建议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关注。面向全体学生, 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形成创意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运用影像、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真正体现美术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素养;困境;对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满堂灌”,围绕一道题教师能讲很多种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教师给予的多,学生主动探索的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要死记一些解题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完全体会不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也很难形成数学素养,这样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变“会教”为“会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数学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对于一类数学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以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别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技巧,学会思考,学会运用。例如,在讲完函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举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已知函数y=x-2,(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3)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对(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已知偶函数f(x)在[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这样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二、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发展其感知、观察、归纳、想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S2n=64,求S3n=?问题1:能否利用等比性质,即:an=am・qn-m(n≥m),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a2,…am表示,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问题2:由题意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这些和看做一个数列,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等等。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进一步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思考、联想,寻找各种思路,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增强其自主性。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变“枯燥”为“生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福利彩票中奖概率的计算、贷款利率计算、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自然结合,使数学教学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科学合理评价,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高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评价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核心也就是做到提高全民的素质,能够注重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改革来自于社会进步的需求,有压力才有动力。我国的课程改革情况下,在进20年间的数学课程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只有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变化一直不大。这样也就使得教师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样教给学生知识更便于学生吸收,但是这样一来也有不利的方面,那就是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课程共性太多,没有新意。

二、目前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义务教育的思想思路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上进行全方位的突破,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上有了很大的调整,改革就是要改变当前的问题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模式。但是从目前的响应来看,想要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还在解决问题阶段,高中数学改革继续延续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式和内在思潮。主要意见有:

1.推理证明

新课标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数学证明淡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数学推理证明过于显得形式化,不受学生们的喜欢,淡化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数学能够更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掌握。总的来说,就是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实践的能力等。

2.学生们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们的自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性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的培养,老师在这一阶段就是一个辅助的伙伴,用一些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们体验到数学的奥妙,但是实验教师就反映过实验课上学生们很自动的学习知识和做实验,动手能力变强,但是却不积极动脑思考了,学生们还是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还是存在少数同学抱着凑热闹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点上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上就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3.学习负担方面

数学学科是很费神的,要有较真的心性去解决数学问题,当然也需要很强的耐性,数学题反复出现也是常有的事,数学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学科,所以学习数学学科的同学就会在心理上和作业上有很大的负担,对于头脑反映慢的同学和不太擅长数学的同学更是觉得吃力,新课标的知识和以前的高中知识现在很多高中在同时进行,增加的新内容学生要学习,对于以往的被删除的内容目前也要学,最重要的是现在的高中生弄不清考试到底考什么,怎么考。这样让教师也很难下手教学生,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的也吃力。

三、高中数学教师应对新课改的策略和方法

虽然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改众人议论纷纷,但是就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改的方向还是很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针对我国的数学教学弊端进行改革的。具体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工作来应对目前惹人争议的高中数学新课标改革。

1.教学理念、教学角色都需要转换

原先的课程教师还是根据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知识,可是现在的高中新课改的转变就使我们要把原先的教学模式摒弃掉,把一些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这就是改变角色,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学生来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学习不能只以书本为基本,要开阔眼界,多利用多媒体先进技术,教师不仅仅是输出信息,而是也是学习的一员,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变成互相交换的关系。

2.研究新课改的新课程,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接受新课改教学方式后,应当充分理解和研究出新课改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和深入掌握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责任有义务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对新课程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新课改中属于自己走的一条教学导入,真正适应新课改的高中变革。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而数学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教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中的数学课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设计、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标准以及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新课程改革中的方向高中数学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要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与意义。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标准与要求,把握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在一些事项上发生的变化,要加强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在数学学科中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水平,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结合数学教学中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在教育事业中面临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中的能力与水平,增加自己在数学学科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将传统教学观念中的一些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例如,重视高中数学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内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就是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目标以及理念,了解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不仅仅只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者与数学知识的讲解者,还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研究者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中的指导者。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提升自己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能力篇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

1.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始高中数学教师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具备学生意识、问题意识、开放仪式以及课程意识。新课改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只具备授课意识、教材意识、将数学教材当作数学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只重视对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标准答案非常的看重胆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明确的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也不能再是老实在讲台上面讲而学生在下面听这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自主性,更多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掌生自身所具备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状况,寻找一种能够符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与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动力。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数学题目解析中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求知欲以及解析兴趣,让学生们保持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思维,对一系列数学问题提出新的质疑,然后独立自主的对数学题目中的疑问进行解析创新出不同的解析方法。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适当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故事演讲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有所联系的地方体验教学活动给他们带来的那一种成功的喜悦在相互交流、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数学这一门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方法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色彩美与线条美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美使学生们在感受数学学科中美的时候产生想要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创新,保持一个持续的创新兴趣。高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关于数学的历史故事、人物等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不仅仅增加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与掌握了数学知识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保持在一个创新的状态。

三、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发现数学问题中存在的某种必然联系以及数学问题内一些新的关系能够在解析数学题目时想出不一样的解析方式具有超前、超长等一系列特性。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升每一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提高每一名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能力,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发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篇5

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衔接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改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可以使教师站在一个制高点来处理问题,应对新课程的一些疑难,同时更是我们合理实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

一、重视初高中衔接问题

1.重视学习能力的衔接

目前,初中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学习能力方面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几方面加强对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2.重视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到这种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比如,对于立体几何中新增内容“投影”“三视图”,以及“统计”“概率”等知识,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如果我们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还当作新知识一样讲解,学生肯定会觉乏味,这无疑不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重视选修与必修的教学内容的联系

1.整体把握选修与必修内容的联系,使两者相辅相成

在必修1函数以及必修5不等式中的值域、最值等问题的处理环节,有些教师构造了不少复合型函数的最值问题,而实际上有些问题在选修系列中的“导数的应用”之后处理起来会很轻松,如果教师对课程做到整体把握,就不会做这些无用功,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整体把握选修与必修课间教学内容的联系,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中提高实效。

2.本着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

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是新课程必修到选修的突出特点,也是整个新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了解到这一特征有利于我们合理实效地设计教学。比如,必修4中平面向量的基本内容、基本位置关系的处理方法为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打下伏笔,也为三角恒等变形、解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的推导提供解决的方法和工具;而对于“斜率”的认识,更是体现了三个层次的螺旋上升,使学生对于斜率的理解逐渐得到完善。

三、重视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课程标准中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应提高和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渗透和发展的。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要在新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打破过去“老师教数学只教如何做题,学生学数学只靠做习题”的状况。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抓住知识的形成背景、生成过程,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站在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这样一个新的高度,来整体把握和设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把好能力培养这一关,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新的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

四、重视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脉络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要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有效实施教学的第一步。统观现行的高中数学课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函数,高中数学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又进行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研究,其中涉及他们的定义、图像、性质以及基本应用。而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数列、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线性规划、函数与算法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课程中函数真的是无处不在。二是几何、算法、统计概率以及数学应用,这些内容将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联系,相互呼应,使得新课程的成员众多但又和谐共存。

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观察、探究内容开展教学

思考、观察、探究栏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交流。同时给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以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六、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进行探究、组织讨论、进行小组交流,不能为了摆样子就装模作样地探究。问题太难,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展开,问题太易,又没有必要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针对自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针对自己某个教学环节的需要进行临时的设计。切忌图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也很难收到实效,对学生是一种误导,对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总之,如何上好高中数学这门课,有需我们数学老师精心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根据每一名高中学生个性特色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数学教育 教学目标 方法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应用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范围愈加广泛。针对教育体系而言,在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之下,信息素养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课程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极强,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难点。应用新媒体技术在为高中数学教育提供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带来新的挑战。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数学教育方法优化,对教育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它已成为继纸质传播媒介、电波传播媒介及图影声像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种新型传播媒体。在当前新媒体环境形势之下,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已极为普遍,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在民众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应用程度日益提高,主要特性为多媒体和数字化,同时具备极为便捷的实时交互优势。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方法都在不断革新之中,其中教学目标已由人才甄选及选拔的传统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转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由此可看出,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之下,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从而在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激发其情感因素。实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常态化使用,对学校自身基础硬件设施及教师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数学教育课堂教学优化目标

(一)教学内容丰富化。高中数学教育传统内容主要基于教程课本及辅助教材内容之上,数学信息资源的应用存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限制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强其实时性、交互性及共享性。高中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的优化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数学素材和教育案例,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模式创新化。高中数学课堂传统教育模式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型授课模式,主要通过板书讲解实现教学目标。但就高中数学课程而言,教学难度更大,包括平面图形、空间几何及多维度模型构建等在内的教学内容成为备课难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高中数学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还能通过创新化媒介的应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讲授型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互动热忱,从而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动意识。

(三)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生本理念需不断更新。就高中数学课堂教育而言,学生应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因此,数学教学的优化目标应集中于发挥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应用新媒体技术并非形式层面的教学手段优化,而需要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需求方向着手,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和选择有效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增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优化高中数学教育方法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难度更大,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与兴趣。实质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讨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育方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忱,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和局限,较为强调立足课本的理论性知识学习,实践性和应用性较为欠缺。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在备课环节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积极的引导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特性创设生动的数学教育情境,以此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优化思维模式。如在“平面向量”相关概念及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设计相对应教学内容,将“有向线段包括起点、方向及长度这三个要素”的概念进行动态化表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体现“平行向量”相关概念及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平面向量的空间坐标意义,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数学教育思路,简化教学难点。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思维极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量学生个体的数学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课程的内在逻辑之美,通过对数学原理的有效掌握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以此进行数学思维内在规律的总结和拓展。新媒体环境之下,教师可应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数学教育思路,引导学生建立开放性思维模式。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课程章节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平面上进行空间立体图形作图,通过虚线表示其空间立体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空间意识建立,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相交线及相邻面等内容的掌握依然是教学难点。因此,可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思路,改变传统平面作图教学思路,可通过播放立体图形运动过程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增强空间立体意识和想象力,从而促进教学难点得到顺利解决。

(三)增强数学逻辑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数学课程既包含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又囊括了创造性想象力,因此数学教育一直是高中课程的重难点学科。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育模式,有利于枯燥的数学原理生动化,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艰深的数学逻辑简单化,引导学生应用能动的探究意识突破数学教育难点。以高中数学“二面角”这一章节为例,关于二面角的定义,三垂线定理法,垂面法,射影法,平移延长线面法等解题方法均为教学难点,传统平面画图解析方法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可应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方式生动展现“二面角”这一课程章节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应用空间想象力增强数学逻辑感,更好地归纳和总结二面角有关习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构建全面的数学逻辑框架。

一直以来高中数学课程都是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学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应用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创新数学教育思路,加强数学逻辑感教育,实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教学模式创新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数学理论和深奥的数学原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佳佳.谈电教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32:35.

[2]刘思.新媒体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下),2016,02:115.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问题

一、课堂教学概述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形式中最为基本的形式,是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的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主要渠道。所谓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景构建的好,课堂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度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则会造成课堂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当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轻松开放的教学课堂更为提倡。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教材、教法等等会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在吸收新的知识点,而是对新知识从记忆、掌握到运用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读,理清知识脉络,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想要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双方相互促进、紧密配合,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全局的发展,不仅要掌握新旧知识,还要处理好知识点难易的划分。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化难为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并尝试引导学生遵循前辈的轨迹,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进创新。目前我们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现状,从实际出发,适当的加入一些试验下教学,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上不断提升,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符合课堂教学现代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的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教学的方法,然而新课标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衍生了一些错误。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进行着走过场、搞形式的状态。这种现象出现在高中数学教中,大大降低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探究中,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并没有在讨论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只留下热闹空洞的繁华。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教学渐渐变多,但是究竟怎样探究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没有统一的标准。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完善数学课堂教学。

三、针对现存问题的建议及策略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会在教学生涯中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上述的课堂教学状况,多呈现出低效和无效的教学状态。如何再能改变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状态,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需要重视数学课堂的交流,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师开始逐渐注意改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但交流的方式仍旧有存在很大问题。其实所为的交流不仅仅的对话,而是要真正的理解学生,例如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教师需要真正地了解高中生的学习状态,掌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学课堂内容设计。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有利于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优化语文课堂在教学目标方面的设计,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效果,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是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四、结语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在课程改革中缺乏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实践方面的指导。这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首先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不够,进而导致的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例如,目标空洞、课堂内容刻板无序、教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等等。其次,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对问题的探究意识。目前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理论的认知与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暴露明显的今天,我们需要坚持从实践出发,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应受到重视,需要快速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片面性,还需要进一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l]杨九俊.建设新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05.

[2]《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订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3]朱恒杰.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社,2008,4.

[4]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4,3:367.

[5]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

篇8

【关键词】大学数学;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衔接

数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学好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能力.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类高等院校非数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一般在大一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数学课程改革,我国自2000年6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对国外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国内的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于2003年4月出版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虽然会根据学校的不同要求而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本次比较研究参看的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近十所高校的《高等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高数大纲》),笔者在研学《高数大纲》的同时,与《高中课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们共同研究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教学衔接有所帮助.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

从四个方面对《高中课标》与《高数大纲》的课程目标作对比,具体如下所述:

1. “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从高中数学到高等数学中“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新时期《高中课标》中的数学课程“双基”并不是不变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发展,算法、数据处理、统计等内容逐渐加入“双基”.在《高数大纲》中主要是对一些内容的难度及要求的调整,没有加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2.对过程性目标的态度不同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以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看作一个经验、理解与反思的过程,所以《高中课标》更加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高等数学课程没有跟随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而进行课程改革,还是延续了以前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容易对课程中的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应用困惑.因此对上述衔接问题有必要在高等数学的重要知识(微积分)教学中,贯穿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对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程度不同

世纪之初,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引起了一些思想家的担忧,甚至一些人把它视为现代文明的严重威胁,因此倡导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于现代课程之中,作为理性精神代表的数学课程,因为人文精神的融入而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高中课标》把对数学的认识延伸到科技、文化哲学及美学,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数学观和世界观.《高数大纲》并没有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体现数学美学的意义,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世界观.因此对上述衔接问题,可以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或图书影像资源自主发现、总结、讨论数学美学的意义,开展辩论赛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把人文精神融入到数学课程中.

4.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

通过《高中课标》总目标可以看出,《高中课标》把“个人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理念第七条主张要“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将数学教育的价值置于数学课程本身的价值之上,将“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放在中心位置.《高数大纲》没有涉及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的数学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教材为本.因此对上述教学方式的衔接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互相讨论进行学习,说出他们所理解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数学的本质.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

1.课程内容的比较

《高中课标》是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定遵循“最需要、最基础、可接受”原则.《高数大纲》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通过对比可发现高中强调的是数学中基础的、内容容易接受的、知识范围比较广的,而高等数学是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的,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两部分内容要求如表1所示.

三、课程评价的比较

《高中课标》与《高数大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们都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各种能力的评价,认为数学课程的评价目的是在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下一步的发展.《高中课标》中对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提出,评价部分也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并给出具体评价要求,把多元化的思想扩展到评价主体、方式、内容、目标多元化上,渗透了评价改革的新思路.《高数大纲》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最后的考试来评价高等数学的学习情况,平时表现包括对学生观察、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因此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课堂可以学习高中先进的评价理念,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四、小结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高中课标》正朝以人文本的方向发展,注重把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互相合作,使他们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扩宽了数学的知识面,注重数学知识背景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首先明白《高数大纲》课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注重“双基”的同时,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提高对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程度,加强学生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

另外,《高中课标》与《高数大纲》相比,在结构体系上不同,具体表现在:在《高中课标》前言中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而《高数大纲》前言只有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高中课标》中的课程标准在《高数大纲》中称为教学目的;《高中课标》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必修课)与四个系列(选修课)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高数大纲》中根据内容要求分为要求掌握和阅读部分(带*号);《高中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与教材编写建议,《高数大纲》中对应的内容为教学应注意问题与教学评估.

【参考文献】

[1]孙名符,谢海燕.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63-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标资源库数学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4-32.

[4]郭镜明.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课程专区,2003:[2013.6.18].http:///details?uuid=ff808081-284d0365-0128-4d06ed12-6eff&objectId=oid:ff808081-284d0365-0128-4d06ed12-6f00.

[5]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编.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2002:[2013.5.12].http:///course/gskc/category.asp?name=2&secondName=18&thirdName=21.

[6]田振际.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数学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课程专区,2004:[2013.7.29].http:///details?uuid=ff808081-21e7ff8b-0121-e80051af-2bb3&objectId=oid:ff808081-21e7ff8b-0121-e80051af-2bb4.

[7]杨玉华.华北电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课程专区,2005:[2013.7.29].http:///details?uuid=ff808081-230c42a6-0123-0c4338d8-77c4&objectId=oid:ff808081-230c42a6-0123-0c4338d8-77c5.

篇9

一、初、高中生常用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

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提高”展开,故而初中生多以教师为中心,习惯于教师的传授,大量的同一知识或同一题型的模仿与训练,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理解上。高中数学基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些知识无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例子,有些知识是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演变而来的,故而从一开始高中数学就体现出逻辑性强、定理严谨、概念抽象等特点;另外较初中而言,高中数学题型多,解题方法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这些特点使得高中数学的学习凭简单的记忆是行不通的,它在能力与思维方面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即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寻找知识与知识间的关联。初中数学学习多以记忆、模仿为主,而高中数学更多的是概括与推理。由于初中知识难度低,要求不高,任务轻,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重复,故而即使只听教师的传授,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阶段由于知识结构、要求、数量上的不同,教师无时间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故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看书、自主分析思考的能力;不仅要求记、背有关公式或定理,还应重视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初、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不同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两个不同阶段对课程性质的要求不同,初中课程性质是指“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高中课程性质是指“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无论在“理性思维”方面,还是在能力要求方面,前者用的动词是“培养”而后者是“形成”。在新华字典中,“培养”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形成”指的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况”,显然“形成”的目标要求高于“培养”,从某些角度上可认为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这就必然造成在课程设置上产生不同的特色。如初高中对统计中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有要求,初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离散集中趋势的描述”。呈现的例子如:

某公司有15名工作人员,他们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计算该公司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分别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高中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呈现的例子如:人教版必修3第72页中的例子,题面提供一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要求在这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对调查的总体作出描述。

对比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前者是从几个具体的样本数据中算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是一个直观的代公式求解的过程,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其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后者是在无具体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在一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估算,是一个概括抽象的过程,求出数字也许并不太难,但要理解它却有一定的思维量。前者是文字的理解公式的简单应用,而后者必须是对概念所刻画的本质的理解;前者强调记忆,后者强调推断、总结。二者之间横跨着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表征到内涵的升华过程,也体现了初中数学形象性和高中数学抽象性的区别,从而从一定层面上体现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不同要求。

又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初中讲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高中是以集合形式给出的一种对应关系;将初中中两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化为高中中的定义域、值域,变量的各个不同值内化为集合中的不同元素,进而再用描述性的语言表示出来。这中间的演变绝非形象的过程,更非死记硬背能够套用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看出,初、高中生数学科学习方法与习惯存在本质的不同,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方面,对高一刚入学的新生,在教学进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放慢教学速度,坚决贯彻“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理念,杜绝对知识要求的一步到位的老做法。关注初高中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差异,在传授新知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如在集合、元素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举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应抽象概括描述概念,做到既体现概念的表征,又挖掘概念的内涵。第二,学生方面,强调“四先四后”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只有师生共同关注初、高中生数学科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不同,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优势;注意事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应当加强数学教学内容同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实现对于数学本质的更好认识。”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何显著优势?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又当注意哪些具体事项呢?以下,笔者将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一改以往教师单纯依靠口授进行知识讲解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整体上呈现更加灵活多样、多姿多彩等特点,而且其本身兼具的直观性、立体性、形象性特点还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官效果,这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诱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如,在“函数的概念和图象”这节内容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别出心裁地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显微镜下流感病毒的快速分裂过程,并在动画的结尾处向学生展示流感病毒分裂次数同其分裂个数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而且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显然,这将为接下来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知识点更好认识与理解的同时,切实提升其实际学习效果与质量。如,在“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受时间与材料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真正重复进行多次的探究实验。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成为模拟实验进行探究的有效途径。以抛掷硬币,研究其正面、反面分别出现的频率为例,刚开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模拟实验中,硬币出现正面与反面的频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是随着次数的累计增加,特别是400次之后,硬币出现正面与反面的频率逐渐趋向接近,并大致稳定在各自50%左右。如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模拟试验就将原本抽象、复杂的事物简单、直观化,为帮助学生实现对于“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这一数学知识点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二、高中数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广与提倡,众多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走上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道路,但由于方法不得当,其很容易走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误区。

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以此改善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一线教师必须从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主观认知情况出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真正做到根据内容确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切不单纯考虑现代信息技术课件的美观性与多样性,其后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贪图现代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传递特点,一味地将众多信息灌输给学生,这将导致学生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导致他们很容易对现代信息技术所传递出的信息无法产生足够深刻的印象与记忆,从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必须牢记“从数学学科教学需求出发”这一原则进行多媒体技术等的灵活运用,避免仅仅以信息技术装潢数学课堂“门面”,因为这其实也是变传统的“教师灌输”为“现代科技灌输”的一种表现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只有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有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灵活运用,这样,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其优势与作用,并切实推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