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生态敏感性;生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自然条件差别大。冀西冀北的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保责任重大。生态功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河北省各设区市间以及京津冀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差异较大。生态环保往往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构建政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对河北省纵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开展京津冀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有效均衡地方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
2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按财力转移的方向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按财力是否规定用途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1]。专项转移支付会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接受方政府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对地方政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产品和劳务进行补偿,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通过依法核定下级政府的财力缺口,按照规范合理的办法给予下级政府的一种补助,下级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情况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实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项目,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09~2012年财政部连续颁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现状
2014年中央对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279.24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85.9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2.25亿元。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覆盖区县情况见表1。河北省区县共计175个,下拨均衡性转移资金的区县共计175个,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的区县为17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区县65个,见图1。
4敏感区县纳入一般性转移支研究
德市的丰宁、围场,张家口市的沽源、张北、尚义、康保等6县被列入补偿范围。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张家口、承德所有县(区)均纳入范围,到2014年为止,河北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显示共计65个。
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补偿的内容应该是一定区域内遭受破坏需要恢复的生态系统或者持续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6~8],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重要性,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河北省的生态敏感区县和生态重要性区县均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扩大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评价结果中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对需要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县(区)进行分析论证[9]。
4.1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映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是在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4个指标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见图2,根据评价结果,生态系统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区应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即秦皇岛的卢龙县,唐山的曹妃甸区、保定的北市区。
4.2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
务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区域。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按照[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Max{[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和图3。
重要性分级县级市极重要地区
沧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饶阳县、深州市、武强县;秦皇岛的海港区、青龙、卢龙;唐山的曹妃甸区。生态特征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程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研究以苏州市环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为中心[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李凡.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王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篇2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图: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图: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图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图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篇3
一、教材分析
1.知识要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动物,体内毒素越多。
2.关键术语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流动、自动调节能力。
3.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这节内容可以说是前面几节内容的升华,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材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对这部分的内容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建立起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4.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生产者的概念、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及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抓住这一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资料,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通过草原上兔和草的数量变化和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增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自主探究,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3.深入探究,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4.师生交流,认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5.总结内化
(1)学生在笔记本上归纳本节学习要点,与同学讨论。
(2)巩固练习。
右图是农田生态系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中的生产者是___,消费者中,草食动物是___,肉食动物是____。
②此图中含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____。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___与___的关系。
③此图中有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
④如果人们不断地在农田施加农药,有毒物质会沿着___最终到_________。
⑤若大肆捕捉稻田青蛙,你认为对该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
⑥图中所示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练习的设计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分量适当,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还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觉得收获不少、感觉较满意的是:
1.坚持采用探究式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1)从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入手,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风景,再仔细观察找出生物和非生物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
(2)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应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合作探究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这个大舞台上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把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探究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思维的能力;
(3)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态系统中找食物链,亲自动手写食物链,感受到食物网的错综复杂,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并适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索自然界生物奥秘的兴趣;
(4)课堂还充分利用分析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人文精神,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我们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增强了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通过资料分析,听日本水俣事件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关爱自我的习惯。
篇4
生态系统健康因其内涵和意义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988年,Schaeffer等首次探讨了有关生态系统健康度量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定义生态系统健康[1]。1989年,Rapport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2]。这两篇文献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先导。国际上多次举办过有关的会议,成立了多个专门的学会组织,并且出现了两个专门以生态系统健康命名的国际杂志[3]。到目前为止,对几乎所有的水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海岸、湿地、河流和湖泊)以及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等)进行了研究[4-7]。加拿大在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在北美大湖区开展了退化生境恢复、污染防治、保护人和生态系统健康等工作[8]。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刚刚起步,一些学者将健康的概念引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评价和辨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9-10]。本文以梅州市梅江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1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1.1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其健康的概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活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废弃物被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城市生物的健康和成长不受不良影响”。由此看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强调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与完整,而且更加强调生态系统能维持对人类的服务功能,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及社会经济健康不受损害[9]。
1.2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目前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系统深入研究较少。IDRC项目“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方法”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的建立问题[11],Jerry等人对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DPSEEA)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2],郭秀锐等构建了广州生态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9],曾勇等则是以上海市为例,提出以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和确定权重,并建立模糊优选评价模型,通过时间纵向上的自我比较来判断系统的状态和走势[10],胡晓辉等对福州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动态评价[13]。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AHP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目前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可通过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管理选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响等8个方面来衡量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11]。这主要是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将其引申到城市生态系统中,结合城市这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5个要素,针对每个要素所涵盖的内涵提出相应的指标,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表1)。
1)活力。活力即其活性、代谢及初级生产力。对城市生态系统来说,活力指的是生产功能,本文采用人均GDP及实际利用外资两个指标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高低,采用万元GDP能耗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效益。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指生态系统组成及途径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结构,可分别用相应的几个指标来反映。经济结构,其具体指标可用第三产业比重、信息产业占GDP比重,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占GDP比重来表示[9];社会结构,其具体指标可用市区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自然结构,其具体指标可用建成区绿化区覆盖率来表示。
3)恢复力。由恢复力的概念可认识到,恢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体现,而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需要依靠人工管理措施来完成调节功能。本文拟采用城市的废物处理能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汽车尾气达标率)、物质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来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是人类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本文采用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劣。城市环境质量具体指标可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区域噪声平均值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生活质量状况具体指标可用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路通车里程来表示。这两个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支撑,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的载体[9,14]。
5)人类健康状况。对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来说,人类健康状况则更值得关注。可从身体健康和文化水平两方面来反映城市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具体指标可用恩格尔系数和万人医生数来表示;文化水平具体指标可用万人拥有高中生数来表示。
2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分析
2.1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本文评价的是2000—2004年近5年梅州市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变化轨迹以及变化原因,原始数据来源于梅州市统计年鉴、梅江区统计年鉴、梅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本文选择的21个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密切相关的指标均有原始的数据来源,文中称为原始数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的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数值,文中称为健康指数。在研究中,以2000—2004年各指标原始数值中的最大值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设定为1,其他各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相对各指标原始数值中的最大值的相对数值,最后计算得出2000—2004年各评价因素值和健康指数(表2)。从2001年开始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保持平稳上升,计算得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28%。但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结构严重不合理,在5个健康因素中,活力的贡献率最大,组织结构的贡献率次之,而城市恢复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的贡献率较小,亟待提高。
2.2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原因
2.2.1活力因素分析2000—2004年,活力是对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贡献率最大的因素之一。而活力因素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具体来说主要是人均GDP和利用外资的增长,而工业万元能耗则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从表3可以发现,梅江区的人均GDP在2002年以后有了较快的增长,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3.19%,体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增长能力,同时实际利用外资也在5年间以年均4.64%增长率增长。而万元GDP能耗在不断下降,说明资源利用向有效方向发展,即,可以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得到高的产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2.2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结构对城市健康的贡献率也较大,2000—2004年,信息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趋势比较明显,且5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这对城市的结构优化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梅江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速度很慢,影响了整个结构的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02年之前持续快速的增长,在2002年之后则增长缓慢。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占GDP比重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表明居民生活水平上升。
2.2.3其他因素分析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的发展速度始终较低,成为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因子。从恢复力来看,尽管环境投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年均增长4.8%),但环境废物处理和物质循环利用情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具体表现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5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这将直接导致梅州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难以快速发展,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从服务功能因素来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也并没有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公路通车里程这两个指标在5年内保持持续的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人类健康因素来看,2000年至2004年万人医生数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反映了人民卫生健康和医疗发展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到2004年降低为47.5%,达到小康水平,表明城市居民由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发展享受型转变,但与恩格尔系数介于20%~40%之间的富裕型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提高。万人在校高中生数在2001年后增长迅速,反映了梅江区提供中等教育服务的能力在迅速提高。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和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较为有利因素是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组织结构,主要是近年来梅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利用外资能力较强,以及梅州市本身的自然结构好。
2)影响梅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人群健康水平。
篇5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区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理念,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修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生态系统,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发展走向正确的秩序,或使用的弹性的生态系统,辅以人工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一步一步或使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良性循环,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活动的影响下,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根据自然环境、资源流向经济效益的命脉,使得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优良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倡导生态伦理,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实现清洁生产,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该地区文化特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功能的协调,以满足生态平衡,城市发展和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协调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城市发展。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城市,保持城市原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自然形式的地形地貌、水系、人文、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公共利益的制定和实施的当中来。
三、城市园林生态恢复的概述
景观生态恢复是指恢复原始生态系统的受损,这与人类活动被暂停或相互联系。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单元,包括调整原来的景观格局,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威胁或功能,完善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导致一个良性循环。城市景观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恢复原始的生态系统,这也没有什么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生态修复是最关键的恢复系统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能够维持城市本身。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水平的问题,其主要的性能水平是一个生态系统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退化。
四、以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
1.内容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从整体性出发系统,规划和设计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绿地景观是由人工植物群落影响下的人工地形、水和其他自然元素与纯人类构建结构建筑的复杂巨系统,园林绿地景观系统不再是在分散状态,但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反映在每一个部分的绿色空间景观必须密切关注其整体性。对于处理这类园林绿地,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有机部分的园林绿地景观。但现实往往只能满足城市在视觉上的需要,而不是整个花园绿地生态调节功能。使园林绿地发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必须是有机组织。遵循生态修复服务功能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态花园绿地景观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植物配置,使用自然植物利基原理、设计的生态关系对象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和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利用植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的布局,以达到最大的衰减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
(三)、在使用景观要素、景观素描大量的材料中,在景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的时候,比如工业荒地垃圾要合理有效的使用;
(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景观设计;
(五)、生活生态位的改善是促进生产生态位改善的推动力。
2.工程技术手段
技术的基础是生态修复。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非生物因素、生物物种、个人、人口、社区、生态系统和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回收技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旨在恢复各种物理性问题(如辐射、风、水文学、土壤颗粒结构、温度、湿度、矩阵、地形、地质、水利、灌溉)、化学问题,污染和废物处理和利用,土壤、富营养、化学结构和流程、酸化、盐渍化和碱化土壤肥力在极端环境改善等、生物问题(错误处理幼苗,种子生产、种子的选择、育种和种质改良等)、生态技术(从不同的层面看,比如人口调控或社区配置控制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行为装配)生态演绎的规定,来构建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优化生态系统。
五、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管理方法
人们常常基于人类的方式恢复城市园林生态。在不同的恢复模式和参与空间和时间顺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同,经常影响达到极限状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物物种存在于许多方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重建的大型工程项目是人工干预和生物物种的人工生态修复的表达模式。由于生态系统恢复时间开放,物种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步骤,是多次入境的过程。因此一定条件下的空间和时间的混合物种及其配合参与的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形成的城市园林生态恢复模式。
在同一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生态结构和功能流程的基本环节或链;在不同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绿地景观的基本生态结构网络,进一步促进绿地景观网络功能的发育。
各项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对于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差异:在一个特定的城市,从城市绿地规划的关键考虑因素是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为城市居民有差异,这是优先确定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
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与绿地的提高而增大的速度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绿色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将会得到增强。然而,由于绿地增加的数量、生态修复服务增强速度是不同的,或绿色的敏感程度的增加都是不同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灵敏度越高的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应该更优先,如图。
六、结束语
现代工业化程度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受到极大的危害,为了让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恢复,必须借助现代手段的景观恢复、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系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实现健康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园林化的美丽城市。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园林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旅游生态管理 环保 研究
由于自然环境的对象主要是完善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以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必定会成为生态旅游可以持久发展的重中之重,大自然容不得半点儿的耗竭性的消耗。所以,不管是开发商,管理人员,还是游客,对于大自然的保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保护大自然的义务。这种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循环稳定的保护,就是对于当地文化、当地人民的尊重。像这样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生态旅游可以持续发展的主题中心。
一、历史背景
生态旅游起源于人类处于工业文明后期。在人类物质和精神丰富的同时,一系列全球性的危机使得生活在这个地球的人类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可怕,随之而来的“绿色”席卷全球,于是保护大自然的思想逐渐扩散开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关于环境的会议在斯德哥摩尔正式召开,就是这次会议把保护环境的问题推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会议中首次讲到环境的持续发展的概念,又一次的把保护环境推向了另一个顶点。
二、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常常发生冲突。因为我国的封建主义和被各个强国的欺压和占领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基础弱、工业化程度低,所以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比别的国家看的尤为重要,本来那个时候的环境污染就很严重,所以给我过发展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就是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经济的发展势必破生态环境的平衡,这就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矛盾。而且不只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发展经济破坏环境,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现在全球都在提倡“绿色”,工业的绿色,吃的喝的穿的都要绿色。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当对于保护环境加强重视。保护环境可以说是大自然早已经规定好的,破坏了环境,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给予的严厉惩罚。地震,海啸,洪涝等灾害都是破坏环境的必然结果,结果抗震救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恐怕早已经远远超过发展起来的经济。
三、实施生态旅游管理
所有的经济实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生态系统中的,所以,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可能离开对于环境和经济这俩个大的系统的管理。生态旅游就更为应该把生态系统和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结构,它不仅囊括了对生态系统的管理,还包括了旅游系统的管理。二者彼此依靠,相互制约。因为生态系统是所有的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的组合,所以在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同时就必须把活动在生态系统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在内。
旅游经济系统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好多的游玩儿的行为,比如:吃,住,买东西,玩等等。因此,旅游经济系统的这个体系是全球的所有人类索取大自然原料的一个过程,也是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一个过程。旅游经济系统是把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些所有的东西都运转起来达成的一个系统,而且还得有生态系统作为铺垫。但是反观生态旅游管理则以在地球生活的每一个人类组成。游客的在游玩儿时对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为了使得大自然不受游客的摧残,那肯定对游客在游玩时有一定的约束。所以应当规定大自然的容量和营利的数额,尽量减少游玩区域的超负荷运转。通过对游客的约束和规定来使得游客的游玩尽量少的给大自然带来危害,也使得游客的游玩更加顺利,没有意外事故或者没有实现游玩的价值,这样生态旅游才能做到双赢。从本质生看,生态旅游者的生态管理主要是为了让风景区或得最大的利益。其中有经济上的,环境上的还有我们整个社会的。说完了对游客的要求,咱们接着谈谈生态旅游对旅游社区的要求。生态旅游社区不仅包括旅游风景区,而且还囊括了在旅游社区的工作人员。
四、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分析
说到底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冲突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所以,怎么样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双方能一起进步,就成为了如何让生态系统管理更好的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则。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无知、冲突、最后达成双赢三个重要的进步。首先,人们的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不是那么的鲜明,双方都像是个幼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人们对环境的干扰主要是发生在可以说是中年时期,谁也不让着谁,都在给予对方一定的破坏,但是在这个阶段人类还是清醒了,开始以一个像爸爸栽培儿子似的去对环境进行了利用和保护,所以才有了现在这个蓬勃发展的美好社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大自然的资源不是无穷的,不可以随便的去取得甚至是浪费,最后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可怕的报复,地震、海啸,传染病还有洪涝。经历过了这些,人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开始慢慢的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有了现在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的双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结束语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每当我们游玩时,要时时刻刻为住在那些美丽并且让我们流连忘返的风景区着想,关心大自然就是造福我们全人类。分景区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对大自然有半点伤害的心,一个人是不要紧,但是全球的人一起去破坏这个地球你那结果真的是不敢想象的。因此,不管是游客。或者是住在风景区的居民和在风景区干活的工作人员请不要随意的去破坏这个美丽的星球,我们要视保护环境为己任,这才可以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态流;可持续性;景观生态系统;生态设计
收稿日期:2010-12-16
作者简介:徐征杰(1982―),男,浙江定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04-02
お
1 引言
景观从生态意义上而言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景观生态系统就是这些生态过程的综合体。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生物过程如某一地段内植被的生长,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利用过程,水的生物自净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种之间的过程,物种的空间运动等;非生物过程如风、水和土及其他物质的流动、能流和信息等;人文过程则是生态景观中最复杂的过程,它是原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生关系的结果,包括人的空间运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物流、能流和价值流。从空间上分,景观中的这些过程可分为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垂直过程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的内部;而水平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
本文所要阐述的生态流(Ecological Flow)即指生态景观过程中(包括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物质、能量和有机体的流动,它是联系景观生态系统间各子系统组成要素的纽带,是联系景观生态系统与系统外环境间各要素的纽带,也是联系景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纽带。从纽带的分类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流在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3种以上的作用关系,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流关系、景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生态流关系、景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生态流关系。
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何谓可持续性?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它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里主要包含了2个方面的内容:满足需求和限制危害。将可持续的概念应用于景观生态设计中,即要求景观中的生态设计既要满足当前景观自身、人类自身和地球环境3者的需求,也要满足3者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这种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具有目的性、预见性和实用性3种特征。
2 生态流在景观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2.1 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流关系
水和生物是构成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生态流的主要2种要素。水流和生物流的运动形式很多也比较复杂。水流包括了地下潜流、地表径流、河流、溪流、瀑布等自然形式及一些人工创造的水流形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生物流的运动。以最典型的河流为例,它在整个流域景观上呈狭长网络状,其能量、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相邻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残肢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输入过程中所携带的各种养分。如果把生态流划分为联系流和连续流2种分类的话,那么河流所营造的生态流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流过程,它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不仅指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更重要的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水流和生物流的连续。作为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流,上游水流的生态过程直接影响下游水流生态过程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可持续性生态设计时,不仅要将水流和生物流作为重点考虑对象,而且需要突出把握上游水流的生态因素,特别是对于以水景为主的景观体系来说,能否把握好该区域中水源地的生态设计,将决定整个景观生态体系乃至整个设计成果可持续性发展的成败。
景观生态流中生物流除了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外,更多的是其自身体系中各种生物种类的相互运动与作用,通常所说的生物廊道即是生物流的典型载体。生物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提供生物流所需要的通道空间,同时对生物流起到推进与保护的作用。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廊道还具有隔离带与栖息地等多种功能。最常见的廊道如绿色廊道、大尺度的动物迁徙通道等。廊道中的生物流主要体现在各种生物凭借廊道的通达性和安全性从廊道一端迁徙到另一端,或者是植物的种子由动物或自然风所携带在廊道中转移,使廊道内的植物群落得到发展。生物廊道必须体现其在空间上、功能上及物质流动上的连续性,体现其选址布局的安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理论上,廊道数量越多,宽度越大就好越好,但事实上,为了避免廊道的模糊性和生物流的不确定性,生物廊道还需与生物的生境斑块及整体生态布局相结合进行规划设计。生态流中生物流的重要性在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景观体系中是不一样的,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中生物流在整个生态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在城市林荫道或城市街头绿地中,生物流的重要性并不十分突出。
2.2 景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生态流关系
景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生态流关系、景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生态流关系,也恰恰是城市中的可持续景观生态设计最能体现生态流的这2个层面的重要性。其中,景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可持续生态流关系是基础和前提,景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可持续性生态流关系是目的和要求。
城市作为大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中的自然条件,从下垫面性质到区域小气候,从动植物区系到整体环境外貌,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有作为消费者的人和动物,有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还有作为生物生存条件存在着的大气、阳光、土壤、风等要素,各个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呈现生态化结构,强调4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然界的主体,我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其中,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统一即体现在景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上。由人所创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受整个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与影响,两者间的生态流的作用和延续主要依靠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给予,但同时,景观生态系统也反作用于外界自然环境,如城市小气候的生成原理。城市中,景观生态体系通过生态流作用吸收外界环境的阳光、大气、水份、地热和宇宙射线等能量,以达到完善自身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突出表现有树木的光合作用,水体的蒸发与蓄养,绿地的吸热与放热,有机物的分解与循环利用等;也通过生态流作用吸收人类社会的人工能:如燃料、电能以及各种化学能。进入景观生态体系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或化学能的形式积累起来。另一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虽然以热的形式耗散了,但却以质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生态流的作用就是将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景观自身体系3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作用达到平衡与和谐。
以水在3者之间的循环流动为例:大气环境的水分子通过降水的形式转移到景观生态体系中,或被体系中的动植物吸收,以供它们生长,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外观;或通过地表水流汇集,形成景观中的水体;或重新蒸发,回到自然环境中;或通过地表渗透,补给城市地下水,其中水体又可通过自身系统的生物流和有机物分解机制进行降解和净化,最终成为生活或工业用水被人类社会所利用,而人类社会排放的废水和污水或则蒸发,或则回到人工生态体系进行自净化处理,或则用以浇灌养殖。以上只是水在生态流作用的一部分作用方式,在现实生态流运行机制中,更多的要素与原理作用于其中。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体现了生态流在区域景观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3 结语
生态流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现实过程,是具有两种过程时空复合特征的动态发展体系。从生态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其涵盖的如格局、过程、节奏、流域、容量等阈限特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各种生态流及其阈限的类型、强度、方向、方式、变化等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识别系统动态的变化,弄清这些流的动力学与生态学机制,就能根据生态控制原理系统地设计、规划和调控各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保证生态流的畅通,提高该景观生态体系所创造的生态效益的质量和数量。以此优化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居环境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新华,程 煜,陈 烈.人居环境系统生态流作用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17~18.
[2] 杨 芸,祝龙彪.试论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流的提高[J].城市研究,1999,2(7):32~34.
[3] 刘滨谊,王希智.城市山岳谷地生态廊道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8,24(4).:36~39.
[4] 海江波,母国宏,史俊通.旱地生态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途径的研究[J].生态农业科学,2005,11(21):62~63.
Study onthe Role of Ecological Flow in the Design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Xu Zhengjie1,Xue Lian2
(1.College of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2.Shanghai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any,Shanghai,200092,China)
篇9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措施
1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意义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条件之一,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原材料,是维持地球生命生存发展和各系统循环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了水土资源,人类社会将无法维继。水土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滥砍滥伐、占用耕地、三废随意排放等等,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耕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子孙后代的幸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水土资源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高和增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促使其更好的发挥生态系统的价值是水土保持的目的和手段。提高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有利于转变人类的消费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资源价值的合理评估,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相关生态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促进国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生态建设的全民参与;也有利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总之,提高水土保持生B服务功能及价值意义重大,应积极加以重视。
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水土保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措施对维持、改良和保护人类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具体可概括为七大功能。
2.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林草及相关的水土保持工程,可以起到拦截降水、提高土壤的下渗能力,缓和地表径流、增湿补水等。另外,在发生大规模降水或洪水爆发时,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可以延长地表径流时间,减小洪水流量和流速,减少洪水灾害;在干旱枯水的时候,林草蓄积的地表径流可转化为土壤径流,起到水源涵养的作用,也可以调节河流水水位。另外,林草蓄积的水通过光合作用或蒸发回到大气中,实现水分循环,增加大气降水,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土,主要是指防止土壤侵蚀和增强土壤固结。保土功能主要由林草措施发挥,一方面,降雨时,林草的林冠可以拦截一部分雨水,降低雨水强度,防止雨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和侵蚀,使土壤不被冲走;一方面,土壤中的腐殖质具有蓄水功能和透水性,地表径流可以转化为土壤径流,降低了土壤流失。此外,林草的根部盘根错节相互交叉,对土壤有固结作用,也可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发生。
2.2 改良土壤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坡面治理,可以增强土壤的含水量,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比如某些土壤粘性过强,或是砂质过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对此进行改善,形成团结粒、增强氮磷钾等养分、增强微生物和腐殖质,最终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能力。
2.3 固碳、供氧
重要由林草发挥此功能,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植物将CO2固定在植物的各组织和器官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人类和动植物生存所必须的O2,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同时,通过林草措施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
2.4 净化空气
主要由林草措施发挥。表现为吸污、阻滞分成、灭菌、降噪等四方面。(1)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尾气的增多,空气中存有大量的SO2、CL2、HF、NH2及大量放射性物质,威胁人类健康,这些物质能被树干、树叶吸收、降解、积累、迁移,实现空气净化。(2)粉尘能造成严重污染,而植物能通过体型阻拦风速,降低粉尘扩散范围,植物粗糙不平的表面可以吸附、滞留一定的粉尘,对粉尘的阻拦、过滤、吸附起到一定作用,净化空气。(3)树木的吸收CO2等废气、阻挡吸附粉尘可以降低空气中的细菌,而且树木生产过程中散发的香精、有机酸、酮等能起到杀菌灭菌的作用。(4)噪声污染是城市要面对的重要危害,而树木的树冠可以吸收、不定向反射噪音,实现降噪。
2.5 防风固沙
林草措施种植的林草成林后可以实现水土保持、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起到防风固沙效果。经过林内的风可以被林木阻挡,减少风速,降低风力。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沙有固结作用,可以降低风的携沙能力,阻挡、控制、固定流动沙,起到防风固沙效果。
2.6 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能保护水土,为生态系统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料和生存空间,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7 维持地表景观
水土保持能促进原本生态系统的协调健康稳定,水土保持所运用的相关措施也可以成为地表景观的一部分,比如梯田、水土保持林、小型坝塘水库等,已成为景观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
3 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生态服务系统总经济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选择价值,一般把间接利用价值也称为生态功能价值,具体来讲,主要指无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含了第二节提到的七类功能。生态功能价值的评估一般由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为基础来进行,市场上常用的方法有防护保护费法、替代市场法、恢复费用法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价值的实现是由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来完成的。根据工程原理,将保护地划分为山区、丘陵、风沙区等,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等,以实现水土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水土保持措施主要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治理工程、沟谷治理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保水保土耕作栽培措施)、林草措施(人工造林种草、封禁自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水土保持和保障经济社会效益)等,几种措施相互配合,灵活利用,保障了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实现。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越来越重要,增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系统功能及价值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七方面的功能和生态功能价值,以及保障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及价值发挥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生态服务相关概念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敏.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功能与价值[J].河南农业,2016(5).
[2]丁建强,李娜,吴玲.探析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与价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
[3]张小丽.浅析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J].才智,2014(17).
- 上一篇: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
- 下一篇:地下煤气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