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老年健康;家庭护理;医疗卫生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人口迅速增加。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病人也将同时增多,如何对老年病人进行方便、有效的护理,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为不同需求的社区人群特别是无条件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提供家庭护理服务,使老年病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服务,深受老年病人及家属的欢迎,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家庭护理服务情况自2004年8月至2009年7月共护理老年病人207例。男性 86例,女性121例,年龄60~82岁之间。其中高血压病39例,脑血管意外恢复期43例,冠心病49例,糖尿病38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心病17例,骨折恢复期14例,癌症晚期7例。

1.2家庭护理服务项目

1.2.1 为老年慢支、肺心病病人进行氧疗、静脉输液、肌肉注射。

1.2.2 协助脑血管意外、骨折、手术后恢复期等活动受限的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换药、导尿及康复指导。

1.2.3 为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监测血压、心电图、用药指导。

1.2.4 为糖尿病病人制订食谱、血糖监测、医护指导、定期复查。

1.2.5 为各种老年慢性病人进行自我保健指导,针对病情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

1.2.6 对衰竭及肿瘤晚期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

1.3 家庭护理服务方法

1.3.1 住院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和护理。

1.3.2 对门诊不需要住院的病人主动预约上门服务。

1.4 结果接受家庭护理服务的老年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护理服务深受老年病人和家属的欢迎。

2 体会

2.1 全科的护理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是做好家庭护理服务的保证。家庭护理服务的对象、病情不同,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全科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必须能敏捷、果断、正确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才能使病人及家属在与其接触中感到轻松、信赖,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是做好家庭护理服务的关键。做家庭护理服务工作常常是护士带着器械、药品到病人家中独立操作。因为老年人多数反应迟钝,不善言辞,所以对于病情的观察处置是否及时、恰当、准确,全凭护士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差,说话易重复,所以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百问不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其感到温暖,以取得配合。

2.3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据统计,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为年轻人的两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也增高[1],因此对老年人用药要密切观察,以防意外。如一例72岁肺心病患者,青霉素皮试阴性,肌肉注射三次后出现局部微红,轻度肿胀,因其反应迟钝本人未察觉。当我们及时发现后问老人是否还有其他不舒服时,方说臀部轻度瘙痒,于是我们即按青霉素过敏迟缓反应处理,给予停药,2天后局部症状消失。

2.4 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善于观察病情。老年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其实施护理时要善于观察分析病情,特别对缺乏典型症状的病人尤其注意。如一例78岁的病人,饭后突然感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大汗淋漓,似急腹症的表现,经严密观察和精心分析,考虑可能是急性心梗,急做心电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立即使病人平卧,护送医院救治,使病人转危为安。

2.5 家庭护理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方便了家属,密切了医患关系。我国目前城市家庭状况是,双职工、独生子女类型家庭增多,子女与老人分居的情况增多,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同时看病难、住院难、康复难的现象较为普遍[2],护士步入家庭为病人进行护理服务,不但给病人治疗疾病,同时还耐心为病人讲解、宣传疾病康复及预防保健知识,使老年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保健,满足了病人的身心需求,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送医到社区,送医进家庭,免去了挂号、排队、子女陪护,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是新时期卫生改革的具体体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社区家庭护理比医院护理具有更大的医疗纠纷风险。通常,在患者家中完成各项处置后医护人员要离开患者。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家庭护理服务仍以基础的、简易的护理技术操作为主【3】。有关社区医疗纠纷问题,希望卫生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出台社区卫生服务法规,以更好的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使社区医护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向健康方向发展。

3.2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量增大。老年家庭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很多问题 。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出台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加快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鼓励有识之士投身于社区家庭老年护理工作,建立家庭式老年护理院,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夏廉博.老年病人家庭护理指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72.

篇2

关键词 老年期;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49-01

1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很多疾病,因此要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给予心理护理。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能力的下降,身体状态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

2.1 趋向保守,常表现为“自我中心”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和习惯不断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成见,服从真理。

2.2 反应迟钝,记忆力衰竭 人的感知大脑分析器(感觉器、传递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工作的结果。多数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老化,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逐渐衰退,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血管发生不同程度发硬化,血流量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温,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变慢。

2.3 统觉发达,判断准确 多数老年人统觉发达,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可以周密思考,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

2.4 性情急躁,情绪容易波动 某些老年人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现实与客观环境出现的矛盾,常使这些老年人对客观事物有“看不惯”又“管不了”的想法。这种体验必定影响他们的心境,使情绪易于波动。当老年人心境好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当心境不好时则黯然无语或冷言恶语,有时不分场合地点,大发脾气,心境复后,又常有“何必如此”的感慨。

2.5 喜安静,怕孤独,不耐寂寞 多数老年人由于神神抑制高于兴奋,故不喜嘈杂、喧闹,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些老年人当离开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时,往往若有所失,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一方面愿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一方面又对持续喧闹的环境,感到心烦意乱。

2.6 希望健康长寿 一般老年人都希望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蓬勃发展,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儿孙的茁壮成长。因此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少生病,基本健康的身体,一旦生了病则希望尽快治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延年益寿,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烦躁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很多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以及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短期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抑郁、烦躁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减退、机械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身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3.2 抑郁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由于子女照顾较少,或失去配偶后一个人独立生活等因素,而导致孤独和寂寞,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导致抑郁。

3.3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思维力迟缓、记忆力、听力大大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4 心理护理

篇3

离退休干部是老年群体的一部分,其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住院离退休老干部实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1]。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其心理特点,针对不同住院老干部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经历程度、疾病缓急、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实施护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2]。现探讨住院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报告如下。

1 心理问题

1.1 自尊紊乱 由于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机体器官功能的老年性改变使得老干部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常表现为老人认为失去活着的价值,一旦受到困难或挫折,就缺乏承受力,或认为随着离退休各种权力地位与待遇都丧失,不会再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尊重[3]。

1.2 角色紊乱 由于老干部对离退休的不适应表现为角色变换、角色否认、角色冲突。旧的生活模式被打乱,新的生活模式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对于违反往日生活的护理要求更加难以适应,或不高兴或大发雷霆。从而产生烦躁、焦虑的心理,导致心情压抑,从而加重病情[4]。

1.3 孤独感和失落感 由于老干部退休地位和收入的改变其的一家之主的作用发生改变,在情感沟通上缺乏满足,对家庭的精神寄托与心理依赖受到影响,受疾病的影响失去生活的能力。常表现为郁郁不乐,沉默寡言,难以配合治疗。

1.4 焦虑 由于对衰老性改变的不适应、健康状况的担忧及疾病的困扰表现为失眠、眩晕、疲劳、坐立不安、抑郁、压抑、神经质、失控、多疑、多虑,有时出现易怒、激动、哭泣、退缩、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健忘、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表情淡漠、思维中断或不愿面对现实,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1.5 愤怒 由于一些疾病有关的障碍及住院环境导致的社交障碍使得老干部无故发怒,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对治疗和护理不配合,对家庭成员甚至义务人员发脾气。

2 心理护理

2.1 满足被尊重的需要 ①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在老干部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详细的做入院宣教;②主动与老干部打招呼,选择老干部喜欢的称呼,如某部长、院长,年纪轻的护士也可以称呼为爷爷。这样会让老干部有家或工作单位的感受;③保证良好的护患沟通。注意沟通时态度和蔼,口气亲切,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其自尊心和生活需要;④鼓励老干部参与社会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挖掘其潜能,使某些需要能自我实现,体现其生活价值的继续存在。

2.2 适应角色的改变 ①向其介绍角色过渡与转换的必然性,培养老年人新的兴趣,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并逐步适应离退休后的新角色;②帮助老年人克服社会,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困扰,协调多方面的关系,教育子女理解老人,并积极寻觅新伴侣享受晚年幸福。多与老人进行心理沟通,遇事主动与其商量,尊重其成就感和权威感。

2.3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展开心理护理 ①搞好心理疏导,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服务周到,理解,尊重,主动热情,态度诚恳而温和,语言亲切,具有针对性和可言性,说话速度宜慢,必要时须重复;老年人话多时,须耐心倾听,仔细解答;老年人烦躁发脾气时,切不可一走了之,要在一旁倾听,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明其不合理性,使其感到温暖并被尊重;②对孤独感和失落感者,要细心询问病情,挖掘患者的内心秘密。多与其交谈做好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予照顾,适当陪伴患者散散步,谈谈心,用探询的口气与其交谈。还要鼓励老干部与医生、护士之间相互交往,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适当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娱乐活动,满足其心理需求,有利于消除孤独感和忧虑,达到心理康复和躯体康复的相统一;要经常找患者家属谈心,劝其常来探望,多给患者关怀和安慰;③对紧张恐惧、多疑多虑者,要让患者对治疗具有耐心,对治疗效果充满信心。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耐心说服,让其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外,还要在细微处对患者加以鼓励。用一颗真诚的心温暖患者,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同时用文雅的举止、熟练的操作,做到快、准、轻、稳,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④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要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耐心不怕麻烦,根据老干部的特点多与其接触和交谈,耐心听取其意见,关心和体贴其生活,了解其个人经历、业余爱好、家庭生活及住院期间的生活等。在检查和治疗时要细心、认真,使其感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对于其关心的和担心的问题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和鼓励,并给予及时的解决,使其感到医务人员的可信可亲,产生的信任愿意合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5 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可采用多种方式,如亲自下病房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帮助其了解自身的疾病特点和注意的事项;也可以将同种疾病的老干部聚在一起共同宣教,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促进其相互交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自我照顾的能力。同时教育其充分认识到老有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思想,促进其之间的相互交流,寻找相同的话题,如当年干革命、战场上的经历等。

2.6 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 根据实际情况和老干部的特点,在作好心理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消除不良环境因素对老干部治疗的影响。病房应安静舒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无噪音无污染的温馨环境。护理员应天天打扫,给老干部创造一个舒适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对恢复老干部的身心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宝勇,岳之洁.医学心理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 254.

[2] 张凌华.端桂芝住院离休老干部心理问题及护理.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4(7).

篇4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8)04-0012-04

我國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社会对老年专科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现阶段护理专业本科生对于从事老年护理的职业认同感不高[1-2]。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为老年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的情感态度问题;二是对于一些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学生缺少实际应用机会;三是部分老年常见疾病的教学内容与前期成人护理学的内容有一定交叉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展。课程中的服务性学习是指通过教育机构与社区等合作,构建由学习和提供服务的双重目标组成的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完成学习和服务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反思[3-4]。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将服务性学习模式引入了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现将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1月选取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2012级本科三年级全部学生共145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课程教学模式

老年护理学课程共40学时,采用由王志红、詹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老年护理学》(第二版)作为理论课程教材[5]。

2012级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6学时、服务反思讨论课15学时、服务实践课15学时。其中服务实践课与服务反思讨论课交替进行。实践课在养老院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一组负责3~4位老年人。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用体格检查、评估量表等对老年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护理程序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并实施评价(包括饮食指导、休息运动、用药指导、教授测血压、测血糖、测脉搏、预防便秘及跌倒的方法等内容);服务反思讨论课由学生汇报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答疑(表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2学时(于实训室内完成)。

1.2.2研究工具

(1)《老年护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表

自行设计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由7个维度、17个条目组成,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

(2)半结构式访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30~60min的半结构式访谈,以访谈基本涵盖到所有的观点和内容为止。

访谈提纲:①您觉得参加本次课程学习有什么收获,请举例说明;②请您谈谈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感受,请举例说明;③您对本课程的其他意见与建议。

访谈结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研究法进行分析[6],具体步骤如下:①仔细阅读原始资料;②析出有重要意义的表述;③对这些有重要意义的表述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归类,形成主题;⑤整合所得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形成结构框架;⑦返回研究对象处求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基本资料

护理本科生的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0.76)岁,学生的构成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2。

2.2學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满意度

将“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数据合并为“同意”项,“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数据合并为“不同意”项。调查结果显示,约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其中137名学生认为学习的服务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135名学生认为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43名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135名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3)。

2.3学生参与课程的体验

2.3.1课前学生心态

(1)焦虑心理。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源于对了解服务性学习以及与老年人进行接触。学生25:“刚开始听到服务性学习时觉得很陌生,这是我以前都没有碰到过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这种学习方式心存疑虑,内心感到焦虑”。学生6:“我平时很少跟老年人打交道,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些什么,一想到要去养老院,就会感到焦虑,怕和老年人相处不来”。学生9:“这个课程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焦虑,不知道在养老院会发生什么,老人会不会喜欢我们去,会不会相信我们的健康指导”。

(2)担忧与期待。也有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抱有期待。学生1:“老年护理学的服务性学习更侧重于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一开始,对于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会存在质疑,但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学生10:“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上课模式,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表现的很好,但是又很希望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学生15:“我很期待,但是说实话也有yulu.cc担心,希望能跟他们相处愉快”。

2.3.2课后学生评价

(1)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7:“我觉得能更好的结合书本,因为有鲜活的案例,学起来就觉得能记得住了,不是死记硬背的感觉”。学生11:“课本上本来死板的东西,去养老院可以结合老人的情况知道的更多一些”。学生15:“不像原来上课时就光讲理论或者由老师举例,我们实际去接触了,就能够知道原来罹患糖尿病的奶奶真的很喜欢吃东西,真的是停不下来啊”。

(2)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1:“自己去查一些东西,因为奶奶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病嘛,有一些你不知道,回去就要自己学习”。学生8:“通过自己去跟老人沟通,了解老人身上的疾病,不知道的话就会去查,而不是老师讲述的你去背,自己去查找比较容易学会”。

(3)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9:“这种学习方式挺好的,一个组团队合作,从搜集资料到整合,大家都出力,呈现自己小组的想法”。学生12:“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次可以让我们迅速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团体间的合作,更好的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处理问题”。

(4)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7:“这次的老年服务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让老年护理这门课变得不再那么无聊与无趣,大大增加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拉近了我们与老人的距离”。学生13:“这一学习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不曾遇到的,更多地以我们为主导,这种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新颖的形式、一种需要用心学习的课程、一个收获颇多的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这门老年护理学,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进行一个多样化的设置,让我们真正学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讨论

3.1改善传统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不足

3.1.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研究显示,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的服务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老年护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服务性学习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为老年人服务的真实情境,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陷,改变了老年护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3.1.2强化学生对于老年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老年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老年护理技能也是《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护理评估、生活照顾、健康教育、教授护理技能等。学生表示,通过服务性学习模式,提高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等。学生在真实的老年人服务情境中,实现了老年护理技能的应用(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顾),培养了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突出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因此,《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更好地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2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应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7]。在强调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未来养老服务主力军的培养也提出了挑战,应当加强高等院校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推动老年护理学科教育向更加先进、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清晰的认识到老年护理在老年人健康维持和促进中的巨大功能和价值。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8]。本研究认为《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重新定位了老年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尹乔莉, 张先庚, 林琳. 在校护生从事老年照护意愿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7): 1-3. 

[2] 唐凤平. 老年保健服务意识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强化[J]. 现代护理, 2006, 12(6): 583-584. 

[3] 闫保华.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 王湘, 邓瑞姣. 服务性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10): 47-49. 

[5] 王志红, 詹琳. 老年护理学[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6] 李全磊, 颜美琼, 林岑, 等. 肿瘤患者選择留置PICC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3): 40-42. 

篇5

【关键词】高血压 老年患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30-03

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1 高血压的危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具有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特点。高血压真正的危害性,在于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病变,发生中风、心肌梗塞、肾动能衰竭(严重的会导致尿毒症)等致死、致残事故。以下介绍在高血压的各种病发症中,最为显著的对心、脑、肾的损害。

1.1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病势凶猛,致死率极度高,即使不死,也大多数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存在,如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立即昏迷,倾跌与地,所以俗称中风。凡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愤怒、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检查。

1.2 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1.3 高血压性心脏病

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形成代偿性左心肥厚。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时,即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该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1.4 冠心病

血压变化可引起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之间的平稳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左室后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随之增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因此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2.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血压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易发生性低血压

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3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如何进行自我保健

一般要自备血压计,以便经常检查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使血压维持在最适宜的水平。在生活上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宜清淡,口味不宜过重,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应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心情乐观开朗,避免精神刺激。还要戒烟忌酒。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寒冷刺激,避免逆风走路,夜间不宜到屋外上厕所和久蹲用力大便。在药物治疗方面,宜服用作用缓和的降压药,剂量不宜过大,血压最好维持在160/90mmHg左右,因为药物作用过强的降压药,可使血压急骤下降,容易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性低血压,使病人发生不适,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

3.1 避免动物脂肪、高糖、高盐、过度饮酒等。

3.2 必须减轻体重。减轻体重除控制饮食外,还应注意多进行步行及适当的运动锻炼。

3.3 必须戒烟,因为吸烟可造成动脉硬化。

3.4 从预防高脂血症着手,要调整饮食结构。

3.5 日常生活中遇到情绪激动时血压会突然升高,为使血压平稳,就要注意心理平衡及情绪的调整。

3.6 中老年人牢记四项原则: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保健。这样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4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常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故做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通过临床观察在护理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正确测量血压 应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测量部位固定于一则肢体,通常选右上臂测量,以减少误差。剧烈运动后应将测量时间推至休息30min以后。吸烟、饮酒后暂不测量。测量血压时,测量肢体和身体不能动。连接袖带的橡皮管不能弯曲。因这几个因素可明显影响血压数值。

4.2 心理护理 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老年人心理脆弱,易将高血压与中风、心肌梗塞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心情易处于恶劣状态。因此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改变生活方式 包括减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一定量的钾、钙摄入以及低钠盐饮食,放松疗法,如散步、气功、太极拳、音乐疗法等。多食富含钾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一定量的钾、钙摄入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对钠盐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压。钠盐的摄入应减至每日2.48g以下。

4.4 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口服,逐步降压,防止血压骤降而产生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如果血压控制不好,在劳累,激动等情况下,又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嘱病人坚持长期用药,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当出现副作用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在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老年病人坐起、站起时,动作应尽量缓慢。

高血压防治是心血管领域中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大多专家认为,冠心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未降低与人群的血压未能很好控制密切相关。应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重视,对确诊高血压患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水平,而且可以减少患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龚兰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8,8(1):94.

[2] 顾东风,吴锡桂,Jiang He.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

[3] 王馨,自惠芙,马克敏,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J].中华流行流学杂志,2003,24(12):1082.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 32 (12) :1060.

[5] 孙彩云.老年与非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 (2) :214.5.

[6]张延杰,吴时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J].第4次修订版.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20(3):177.

[7] 孙守玲.第五届国际卒中会议及第二届地中海卒中会议简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72.

篇6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型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或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和因素,大力做好健康教育,对预防冠心病,减少病发率具有显著意义[1]。戒烟,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减肥,指导患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可以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2]。并且应注意急性发作时的宣教。现结合我科住院的73例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分析此类病人健康指导对策,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3例,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发现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6种,见表1。

结 果

由表1可以看出,常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均>40%,最高>90%。其中血脂异常及吸烟是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结合我科住院的73例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谈谈该类病人的健康指导对策。研究发现,吸烟、血脂异常、超重、高血压、劳累、社会心理因素,年龄>60岁为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讨 论

吸烟:已有研究显示,凝血酶生成是吸烟的直接效应,吸烟可暂时引起血小板黏附性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室颤阈值降低,此外,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同时组织对肌红蛋白氧的利用也受损,再加上儿茶酚胺水平的突然增加,同时因冠脉循环受阻碍而促发心肌梗死或猝死。护理对策:①加强病人及家属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②鼓励患者及家属停止吸烟。③可采用咨询替代法或戒烟学习班的方法。

血脂: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冠心病的危险随之增加。护理对策:①低脂饮食,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5餐,每餐6~7成饱。同时强调饮食的多样化,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平衡[3]。②降脂药物应用。

超重:肥胖对代谢生理学的不良影响使之成为心血管病率及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肥胖的纠正可同时改善高血压,糖耐量异常,低密度蛋白、高密度蛋白比值异常及高尿酸血症,有利于改变心血管的危险状况。护理措施:须加强饮食控制,并适当活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4]。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增加心肺功能。

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会增加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危险。护理措施:①高血压患者应改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体力活动,节制饮酒。②经上述生活方式改良3个月而血压仍高,应加用降压药。选择何种药物及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社会心理因素:据观察相当大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与人争吵,极度焦虑悲伤,赌搏,观看体育比赛等诱因。心肌梗死后心情不稳定者死亡率较高。社会心理因素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还可使血小板功能激活,血液黏度增加,凝血系统激活,促使冠脉内血栓形成。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血小板功能激活,血液黏度增加,凝血系统激活,促使冠脉内血栓形成。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室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高,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护理措施[5]:①劝患者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遇到易激动的事情及时转移注意力,与别人交谈或干别的事情,让愤怒的心理得到疏通;②对广大人群进行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冠心病的认识,理解别人,多关心别人;③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练习书法、栽培花草、听音乐、养鱼、养鸟、练太极拳等。

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快,除以上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外还需向患者宣教急救知识,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本人姓名疾病诊断、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急救药盒(内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应急,盒内药物要经常检查,及时补充,定期调整以防失效。一旦患者出现心前区闷痛,有压迫感时,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当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服药不能缓解时,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有氧气立即吸氧,实施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转送医院,切忌自行搬运[6]。稳固好“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维持好正常的血脂、血压、体重,保证好充足的睡眠和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风险[7]。

参考文献

1 郝建文,张海荣.冠心病的预防与健康指导.中国疗养医学,2009,18(6):508-509.

2 贾志霞.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1999,8(11):1894-1895.

3 黄华英.老年病研究,15-16.

4 王亚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指导.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5 张凤芳,刘姣长.实用医技杂志,2004,10(11):2055-2056.

6 李金锋,吴秋霞.现代护理,2009,6(16):156-158.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中医药教育 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篇8

【关键词】换位思考护理运用

中国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7-02

换位思考即指人们对各种事物或现象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换位思考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核心:一方面是考虑对方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了解对方的不足,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不配合或经常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也会遇到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因工作上沟通不良而产生的意见分歧,如果护理人员能灵活运用“换位思考法”,从他人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就容易理解他人,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1 对患者而言,灵活运用换位思考法是提高护患沟通,化解护患矛盾的重要手段

1.1要有同情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护士头上有一圈神圣的“白衣天使”的光环,但真正的护理工作是又苦又累又脏又不被人理解,我们的护士在一次晨间护理时,发现一位濒死的高龄女患者因大小便失禁而弄得满床都是,家属站在一旁居然袖手旁观,两位护士打来热水为患者擦净并换上干净的床单,家属居然说了一句“原来护士是干这样工作的,我们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让他干这一行。”而我们的护士是这样回答的:“是的,但人来到人世间一趟不容易,我们也要让这位婆婆有尊严的离开人世”,患者的老伴很感动,当这位患者平静安祥地离开人世时,患者家属没有因失去亲人而感到特别痛苦,但对护理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2010年1月22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文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转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1],在取消陪护,全程护理的服务过程中,护士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病人亲人、朋友的位置上,才能激发服务热情,满怀责任心和同情心地为病人进行护理。

1.2用整体护理的手段,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体谅患者的真实感受。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护士安胃管一次不成功,静脉输液一次不成功的现象,有些护士不但不检讨自己操作的不熟练,反而怪患者不配合或是指责病人静脉太差或是皮肤太厚,若我们的护士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认真思考,你就会在下次的护理操作中学会对病人的尊重,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减少病人的痛苦。

1.3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

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对自己病室的室友不满意,要求更换床位,或者是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对病室环境挑剔,嫌治疗费用高,护士态度冷漠,特别是深居高位退休后的老年病患者,由于心理不平衡或是其它原因,常把怨气撒在护士身上,让护士既要承受委屈,又还得满脸笑容地为其服务,往往让护士心理不平衡,但换个思维想一想,是不是我们有些护理措施实施得不到位,或是解释工作做得不够好、宣教不够详细等,只要我们能够真诚地和病人进行沟通,相信病人或病人家属也会理解我们,共同创造一个融洽的治疗环境,也达到了满足病人合理需求的要求。

2 对护理管理而言,换位思考可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2.1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护士长要求护士认真执行护士的核心制度,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护理工作,但临床上总会遇到一些护理差错,如加错药、输错液的现象发生,当出现这一现象时,护士长应首先查看病人的反应,有没有因为护理不当对病人造成一定的伤害,然后再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更好的防范措施。

2.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理环境,打造一支更团结的护理团队。

在护理排班时,我们的护士常会提出一些要求,如我不愿意和这位护士搭班,原因是她会偷懒,护士长应认真分析每位护士的优缺点,分别找每位护士谈话,了解护士的需要和感受,教育护士想想为什么别人会对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会与别人更会和谐的相处与工作。

3 在护理活动中运用换位思考应注意的问题

3.1换位思考只宜律己,不宜律他

我们在护理病人时,不能要求病人按照我们自己的要求来进行,我们应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认真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

3.2换位思考只宜行动,不宜宣传

我们进行晨、晚间护理的目的是保持病室的整洁、安静和安全,让病人有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而不宜向病人说这是护士长的要求,我们今天要进行检查,你们不能把病房弄乱,这让病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你们是为了某种目的才这样做的。

3.3换位思考只宜上对下,不宜下对上

护士长只能站在护士的角度去思考,不能要求护士站在护士长的角度为你考虑,护士只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每项护理活动会给病人带来某种结果而不能要求病人站在护士的角度去为你思考。护理管理者要切实注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同时做好护士的人性化管理,让护士能够心情舒畅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讨论: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谕,是自我学习的好方法,也是互助的前提,在护理活动中,如何正确、灵活运用换位思考是减少护患矛盾,增进相互理解,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减少护患纠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护理管理者灵活运用换位思考法,让护士主动对你谈谈工作中的压力,告别坏心情,消除坏情绪,还原好心情,探讨夜班护士如何减轻压力,零陪护工作如何顺利开展,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良好举措,分享减化护理文书,让护士体会回归病房的快乐,如何让护士能够全新的认识今后护理学的发展方向。

篇9

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在吃酸、甜或咬硬质食物时会突然感到牙齿出现异常酸软疼痛,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在医学上称为“牙本质过敏症”,俗称“酸倒牙”。多因长期咀嚼食物引起牙齿表面磨耗使牙釉质缺损,牙本质暴露,经外界刺激后,牙本质神经纤维传导而产生。临床上堵塞牙本质小管是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有效方法,此外还可进行脱敏治疗,如过敏区涂擦氢氧化钙、氟化钠、碘甘油、生大蒜切片等;经常咀嚼茶叶或果仁类食品;选用含氟量高的牙膏;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等。

问:说起“虫牙”,似乎只是小孩子的专利,老年人也会得吗?该如何治疗?不治可以吗?

答:我们经常会听到小孩吃糖容易得“虫牙”,其实各年龄段都会得,“虫牙”又称为龋齿,是口腔的多发病、常见病,龋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口腔中长期滞留的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产酸,造成牙齿的硬组织脱钙、软化,最后形成了龋洞。它的治疗非常简单,将龋洞内软化的腐质去除干净,选择不同的补牙材料将龋洞补上即可。

如果对小小的龋洞不够重视,到头来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病变进一步地发展,可能会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最可怕的是根尖周的细菌及脓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会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炎、败血症等。

问:口臭不仅容易影响自身食欲,最重要的是难以启齿,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尤其是老年人居多,这该怎么办?

答:清新的口气令人感觉愉快,增强自信,严重口臭不仅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社交,同时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信号,如糖尿病患者会发出烂苹果的臭味;上呼吸道的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在呼气或讲话时发出臭味;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葱、蒜、韭菜、臭豆腐、臭鸡蛋等,也易发生口臭。

不论口臭的主因是什么,良好的口腔卫生仍是最重要的,定期口腔检查,每天刷两次牙并清洁一次牙缝,若有假牙,应隔天清洁干净,始终保持口气清新。

问:许多人都有牙龈出血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就是牙龈炎,因为没什么痛苦,常被忽视,而后发展为严重的牙周病。如果是牙齿局部菌斑,牙结石刺激引起的牙龈出血,应进行彻底的洗牙或牙周刮治。对患有其他疾病而导致的牙龈出血,应查明病因,彻底治愈。

问:许多人不重视牙周病,以为无关紧要,请谈谈它的危害、预防和治疗好吗?

答:调查显示,牙周病发病率高达90%,并随着年龄增高而递增,冷、热、酸、甜吃了都疼,真所谓“牙疼不是大病,疼起来要人命”,并且造成的组织破坏是不可逆的,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牙齿,还以为是正常的“老掉牙”呢,其实是牙周疾病造成的牙齿脱落,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牙周病初期,及时请牙医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结石,并定期检查,正确刷牙和使用口腔护理用品。

牙周病中期,除清除牙周袋内的牙菌斑和牙结石外,更要认真维持口腔清洁,防止牙周病继续发展。

牙周病晚期,应做牙周手术。

保持牙周清洁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首要措施,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至关重要,养成每顿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良好习惯。

问:“人老了掉几颗牙齿没什么”,这种认识对吗?牙齿缺失对人体还有哪些影响?

答:据报告:“我国老年人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齿缺失”,牙齿缺失由于破坏了牙列的完整性,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会带来很多不同程度的影响。

(1)咀嚼功能减退或丧失:当个别牙齿或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随之降低或丧失,未嚼碎的食物进入胃肠,胃肠系统的负担加重,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

(2)影响面形和美观:人们常说:“美貌还需美牙衬,有一口健康洁白、整齐的牙齿,才能有灿烂的笑容”。

(3)影响发音功能:牙齿与舌、唇、颊肌相互配合,控制着气流经过口腔的路线和流量,从而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对剩余牙的影响:牙齿承受的咀嚼力是一定的,当个别牙齿缺失后,咀嚼力集中在余留牙上,由于咀嚼力超过了余留牙的承受限度,致使余留牙齿造成创伤而产生牙周膜水肿、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

(5)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当牙齿缺失较多时,剩余牙齿倾斜、移位或向对侧伸长等现象,致使咬合关系紊乱。

问:假牙有哪几种?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该如何选择呢?

答:假牙又称之为义齿,分为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种植义齿。镶什么样的假牙最好?首先要看患者缺牙的颗数、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美观要求、经济因素等,其实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将各种义齿的优缺点介绍给大家:

(1)活动义齿:优点是适应范围广,便于口腔清洁,价格低廉。缺点是基托体积较大,异物感较重,有时会影响发音和美观,咀嚼功能也较差。

(2)固定义齿:优点是不影响发音,舒适方便美观,与真牙类似,咀嚼功能比较好,是最理想的修复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不能自行摘戴,口腔清洁差,易产生异味。

篇10

张双斌:主持人好!感谢主持人今天给予我这个机会来汇报孝感市中医院的情况。孝感市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座落于孝感市城区槐荫大道上,现占地面积32亩,拥有在职员工近400人。是一所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奉行“仁爱、精诚、进取、奉献”的院训,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医院被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多次被省、市卫生主管部门评为“先进集体”。

主持人:听说你们医院是孝感市第一家三甲中医院,能谈谈你们是怎么开展创建工作的吗?

张双斌:在省卫生厅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区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满怀激情投身于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活动,领导班子把创“三级甲等中医院”作为2012年医院的头等大事来抓,全院上下齐抓共管,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按照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标准,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细安排,天天抓落实,形成了坚持整改不放松,小事不放过,逐级负责,人人参与,个个争先,全院加班加点的创建热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2年11月21日,我们终于迎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的19位评审专家。评审专家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考核、访谈、问答等形式,对我院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人才队伍建设、临床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中药药事管理、中医护理工作、中医文化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和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严格按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审。国家中管局专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院成功地通过了此次评审,被确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这标志着我们中医院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我院全体医护人员多年的期盼,是医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福音。

我们将以创建三级医院为新的起点,紧密结合医院建设与发展实际,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医院服务环境,不断打造优秀人才团队,不断推出国内领先医疗成果,不断丰富医院内涵建设,不断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向着领导和专家期望的环境一流、技术先进、服务满意、管理上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的目标迈进。

主持人:每当我走进中医院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你们很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吧?

张双斌:是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过程中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我们这几年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三个方面重入手。

医院通过树立“大医精诚”、“仁、和、精、诚”的思想,强化员工职业素养,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为立足点开展创建患者满意医院活动。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网站,向社会公开征集了院徽和院歌,编写印刷了《孝感市中医院制度文化》、《员工手册》、《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通过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员工手册,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我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庭院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医元素,不乏古朴典雅风格。门诊大楼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古典与地方文化特色于一体。庭院内草木茂盛鸟语花香,亭台楼阁点缀其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门诊、住院、综合楼门前悬挂中医药文化楹联;病房走廊宣传画、宣传栏以宣传中医药知识、名医名言为主,并与所在科室的专科特色相结合,使病人在治疗的同时能更多的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住院大楼一楼大厅,右侧为镌刻着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大型木简,左侧悬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大医”的画像,使人顿觉中医文化底蕴的深厚,让员工时时以“大医”为楷模。门诊大厅、走廊悬挂中医中药的科普知识、名医名言等,候药区悬挂中药的相关知识宣传板,向患者普及中医药和预防保健知识。在门诊三楼设立了名医堂,在门诊楼前设置玻璃橱窗,制作新的科室介绍、专家门诊介绍、专家坐诊时间表等,介绍医院情况、专家情况、医院文化,让人处处都可领略到中医文化厚重的人文氛围。通过环境布置把中医药丰富的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理论技术、中医健康知识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美化医院环境、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