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能力培养
一、理解与处理好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
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去抓写作教学的,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不快。其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各个教学阶段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把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通过的两条渠道(理解与表达)和操用的四种基础能力(听、说、读、写)这个统一完整的过程做了人为的分割,破坏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我们学校从2010年以来,进行了语文教学课改实验,从高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听、说能力的培训,收到了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良好效果,尤其是促进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可证实这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对四种能力的综合培训可以不分阶段、不分年级,一律平均使用力量而无侧重,只是要求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听、说、读、写都重要,但不等于平均使用力量;四种基本能力应相互促进,但绝不能相互取代。听,是训练入手处;说,是读的基础;写,是综合运用。经过这几年的新课改实验,笔者感触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难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成绩考核中,成绩较低的恰恰是阅读能力项目。这是因为读先于写,快于写,多于写,高于写。现在,学校除订购学生必修的语文课本外,还订购了配套的课外阅读本系列,来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应该说是课改带来的大进步。
二、抓住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收效却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二在于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不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所以,往往是教不到点子上,抓不住关键,心中无数,盲目被动,师生都陷入了少、慢、差的困境中。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包括对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
从质的方面来说,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具有两方面的水
平:第一,对现代文,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是:①运用工具书、参考资料来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与知识疑难;②正确理解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③能正确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或是作者的思想脉络;④能正确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或是写作特点;⑤能辨析文章的言外之意,理解作者写作的主题所在;⑥能对文章做出基本的评价或批注(包括对文章字、词、句的评价,对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评价,对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的评价等)。第二,对文言文,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是:①凭借工具书与注释,大致能读懂类似《史记》《资治通鉴》难易程度的文言书籍;②参照并稍低于现代文的第二至六项的基本要求。
三、抓住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
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培养阅读能力,致使阅读教学既费时又劳累,教得呆板,学得乏味。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必须强化用思维训练这个指导思想来组织课外教学活动。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当然就是指理解能力。它包括认字解词、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联想想象、欣赏鉴别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其中,关键的活动就是人的思维活动。抓住这个核心,我们就可能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方法得到科学的训练而聪明起来。理解能力增强了,阅读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完整、灵活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以作为他们将来独立处理工作与发挥创造才能的基础。
所谓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就是指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所谓思维方法的完整性,就是指在培养阅读能力时,注意从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能力两方面去培养;所谓思维方法的灵活性,就是指在阅读能力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经过这几年新课改的实验证明,如果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把阅读训练的主攻方向安排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可能会出现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先德.基于新课程的校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9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调动一切因素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和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需要教师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原则。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认识到教学对象的行为主体是高中生,目标的确定要仅仅围绕高中学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有一点是“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怀”。在《雷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有一点是“通过课文绘制的故事情节发展进一步把握戏剧冲突。”
二、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信息加工教学策略
现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通过课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即现代文阅读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选择、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在信息处理加工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现代文阅读文本内容较长,想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快速阅读文本信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阅读信息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比如高中人教版必修小说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其中《边城》主要选择了小说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一共21节。为了透过这21节内容了解翠翠、傩送、天宝的人物特点,感受到湘西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先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高度概括小说的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加工教学方式,确定“用200字概括小说内容”、“找到文章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两个教学目标。
(二)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
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适合篇幅较小的散文和诗歌阅读教学,针对篇幅长的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文选的一部分应用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其中阅读和思考结合教学策略中的读指的是对文章内容和精确语句的感知,从而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思考是指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色。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阅读全词,了解词的上阕和下阕所写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出上阕是写景,下阕是抒情。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词内容之后,教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独”、“尽染”、“竞”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用意的理解。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字句的推敲进一步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文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简单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语文教学内容则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对于主旨的理解,学生受个人经历的限制无法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遇到了阅读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的死应该谁来负责?”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得出了是封建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死,加强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再比如《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受年纪的限定对人、事的思考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学生对鲁迅那个时代了解不够,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生基本了解《荷塘月色》内容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为不同小组的学习提供不同学者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让学生划出文章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结合学者的研究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
(四)体验教学策略
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知,学习的体验也是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实现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来还原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学习,文章中会涉及大量的人物对话,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感受。比如对于抒情性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和背景氛围的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在《雷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角色的语言和描写这个角色的语句,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分析感受戏剧刻画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感受到人物形象。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雷雨》教学的原因是在文体上,戏剧本身是一门舞台艺术,会应用到丰富的语言台词和动作刻画人物,向读者展现社会现实。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体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要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
1.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了解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就是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和理解,但是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整体缺少完整的理解和把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缺乏了解,教学方法欠缺,导致其课堂教学的重点与考试的要求不符。
2.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并不重视。很多教师更愿意将教学时间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上。他们认为现代文阅读只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就可以得分,因此他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技巧的教授而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字描写能力都得到提高。因为现代文与目前的文字表达方法相一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优美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词语都会被学生多积累并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苏教版语文教学中《荷塘月色》一课,学生可以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对其中的描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最简单的科目,但是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加强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力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提高语文成绩。
3.现代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在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时,学生也能更加得心应手,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高中的政治课程、历史课程等,都对学生理解题干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4.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代文教学中的很多课程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这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能够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使我国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
三、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对应策略
第一,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主,让学生充分“吃透”课本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师应该反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除困惑。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直以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都比较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降低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此,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对新媒体教学设备和素材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定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在文章中具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讲讲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4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初中生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当落在阅读二字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解析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另外,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的限制,处于生命中一个关键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获得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可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显然,只有阅读并不能体现出研究性阅读的特殊性,研究就是对出现的问题反复地思考,从中探求知识、探求真理从而解决思想中出现的疑问。研究性精神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解答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
1.营造探究环境,在鼓励研究性阅读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阅读教学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如何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得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在具体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方法中,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将学生3到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分小组进行分析,最后由组长进行本小组的阅读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样在团队的合作中激发学生研究阅读文本的热情。
以苏教版《最后的一课》讲授为例,在引导各组学生进行初步试读之后,让各个小组自己提出想要深入阅读研究的话题,然后教师进行初步遴选并确定每个小组的具体任务,提出的问题可以尽量多样化,例如,“最后为什么哽咽的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最后一课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最后一课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意味着什么?”通过不同问题的探讨来加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2.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中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
研究性阅读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探讨解决已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阅读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阅读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从细节入手以词句的分析出发,以小见大,在寻章摘句中发现问题。以王维《使至塞上》为例,在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什么样的用词和表达能够使得它成为名句?体会“大”“孤”“直”等词在诗句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细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诗句的精髓。
另外,引导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多视角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本《少年闰土》和《风筝》。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几篇文章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是什么改变了少年闰土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作者描写三味书屋的不快乐和其他的一些少年时的快乐的具体用意到底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延伸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思维,也能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3.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中激发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并积极地将自己成熟的或者不成熟的思想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转变自己以往管理者和“裁判”的角色。从本质上说,主观的认识是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的,尤其是对于文章作者感情表达的感受更是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应当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研究性阅读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也是学习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有时候能感受到与成人的世界观不同的感情。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切忌大搞一言堂,非黑即白的判断既是不科学的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想习惯的形成不利。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朗读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如教材《识字1》“百鸟争鸣”中“争”(zheng)这个字不容易读准,朗读时,有的学生把“争”读成“zeng”,有的读成“zen ”,还有的读成“zhen”。面对读错音的学生,我不斥责,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学生呢,则一个个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语文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桂林山水》(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教师先要掌握作者的思路:文章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述桂林水和山的特点,后总结桂林山水特点和游人感慨。明确教学内容和文章脉络,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本文两教时,第一教时应先认真观察插图、通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再按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分好段。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插图、灯片、录音等多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看、听、读,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描绘桂林美景。形态逼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录音朗读,能激发兴趣,引人入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畅所欲言。第二教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漓江水的“静、清、绿”三大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抓住“翡翠”等词语来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去分析桂林山的“奇、秀、险”三大特点,并仿照老师的板书找出板书的词语。最后区别总起段和总结段:即总起段是总赞桂林山水美,总结段在进一步赞美桂林山水特点时,融进了游人的情感和感慨。其教法采取精讲多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比如:为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可采用师生连读。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师:“漓江的水三大特点是――”生:“静、清、绿”。这样,反复多读几次,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能心领神会。又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作者怎样用排比句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然后举一二例练习。像写“商店新貌”可抓住“商店货多、服务热情、文明经商”等特点写具体。如“水池”可从“假山别致、喷泉活泼、池水清澈”等方面具体描述。这样,熔听说读写为一炉,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师生情感交融,定会喜学乐教。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语言的描绘,促发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
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激荡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认真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建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技能技巧,适应社会交际交流能力成长的阅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三步曲.[J].2008-11.
2.朗读爱读会读趣读.[J].2008-10.
篇6
一、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文本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感受、体验、品味”便是解构文本的最佳方法,而其本质就是强调读者本身的心智互动。教师应善于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去想象、去品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潜心阅读,不断理解、不断感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太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倒是很重视让学生谈看法、谈感受。如一位老师讲《荆轲刺秦王》,老师在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出评价。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所谓的评价也只能是随心所欲的言说,成了无原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教学中过早、过多地让学生游离课本谈感受体会,只会助长学习语文的浮躁情绪,制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漠视文本的架空分析,结果只能把语文课上空,造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双失落。长此以往,危害极大。
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也就是说要让学_生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本作为作者创造出来的产品,它本身已蕴含了一个后生生的艺术世界,其价值量是确定的。它本身已创造了一个“接受前提”,而这个“接受前提”作为一种潜能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能随意加以解释。如《愚公移山》表现了人类意志力的不可战胜,《背影》表现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人间至情。在阅读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清文本意图、主旨,正确把握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种种背离文本本意的“误读”屡屡发生。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质疑愚公挖山是破坏环境,应该搬家,学习《背影》,则读出了父亲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而在探究刘兰芝悲剧根源的时候,则得出了她“克夫”的结论,其新异让人瞠目。种种“误读”的背后,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那种未加思考、脱离文本、断章取义随意解说,实际上是对文本(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文本的破坏。因为他们的解读已脱离了文本所创造的“接受前提”,已背离了文本指引的理解方向,脱离了作品的实际。结果只会混淆视听,迷惑学生的理性思考。
三、真正实现多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需要很好的阅读修养
“缺乏素养或者根本没有素养的读者会把诗读的如何走样,如何肤浅就无须细说了。”(韦勒克・沃伦)一个人拥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很高的精神境界,那么才可以真正实现有价值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如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我们不仅读出了好花不常的感慨,更可以读出对时间的敬畏,对生命、命运的感慨,读《蒹葭》,我们可以读出可望不可及的爱情、追寻的理想,以及此在困境与个体虚无的哲学表述。读《寻隐者不遇》,除了表层的意思外,我们可以读出隐者代表着另一个世界,它对俗世的来访者是关闭着的。你可以想象它的美妙,你也可以在这世界的边缘探问它的消息,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于仰慕的遥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但只要你的心还留在俗世,就不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去,分享隐者独得的生命。这样的多元解读是有价值的,因为是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篇7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①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②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
在现实中教学,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但最终也只能是一出无意义的"闹剧",因为40分钟的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分割得七零八落,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大部分高中学生兴趣不浓、阅读的品味不高、阅读能力较差。这已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的瓶颈。目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标的实施,如何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突破传统的阅读观念与思维框架,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1. 认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语文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老师不能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强硬灌输。传授知识仅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读课上,老师都非常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精讲精练,从字、词、句、篇的理解,到结构特点、内容要素、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讲了要点讲难点、特点、疑点。忽略了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使命,教学文意兼顾的内涵是:教学不仅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还应让学生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许多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多采用一种很便捷的教学方式,把教参上所给的阅读材料的结论或自己通过阅读资料而获得的一些理解照猫画虎的全倒给学生,学生通过努力记忆来接受。把教学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于是学生变成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好多高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都存在“阅读教学不阅读”的问题,就拿教的作品来讲,大多情况下都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而只是让听了一番关于这篇作品的讲述,没有让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真正的交流。纯粹是一种应试的教学模式。自读课,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逐步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然而,我们现在却存在着自读课教学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问题,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或者干脆采取撒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自己阅读的情况。课内范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到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然而当前好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当今读物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对读物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囿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欣赏评价能力。
2.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的主因,主要在于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观念落后,老师不讲求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只追求升学率,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便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上,在教学中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模式,这与开拓创新背道而驰。我们有很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语文教材,也不做仔细的研究思考,凡课文都往一个套子里放,效果如何不加思索,这就导致阅读教学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许多高中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更不重视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不少老师总以“活字典”、“资料库”自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只会适应考试,如果没有了高考这个指挥棒,这种教学,好多学生必定会淡出语文课堂。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必须时时关注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尝试教学研究与改革,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语文学习的特点,研究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要求和知识系统,探索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篇9
读写结合教学法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如教学《晨读》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初读,知道本段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细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能划出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即“三个小伙伴,又坐在村头的石磨上开始晨读了。”然后精读弄清句子之间的联系,提问:读了第一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接着分成三个组自学讨论,找出了描写三个小伙伴读书的不同动作,得出结论:坐在右边的小女孩读得很入神,“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中间的小男孩“背得熟,记得牢,显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最左边的小男孩“好像在思索一道难题,又像在思索今后该怎样认真学习。”接着提问:读了这几句话,还有问题吗?
优化作文课堂结构,坚持“限时、高效、大量、低耗”原则。 根据考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可实行了限时原则:半小时内要写出五百字左右的作文。这样,每周两节的作文课程序是这样的:写作文前,提前布置作文内容,学生做好准备。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写作思路,谋篇布局。然后30分钟时间学生独立试写,这样,第二节课上课时就已经写完,就有一整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评改。在评改时采用积极评价原则,多肯定,尽量以最小的幅度修改,尤其是困难生的作文。优等生的作文从立意谋篇处品评;中等生的作文从精彩句段处赏析;困难生的作文则从好词好句处大加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欢悦,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安排作文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马上得到积极的反馈,主动地参与到评讲作文中来,改变了以往因延时批改产生的消极因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学期的大作文量也是以往的一倍,大量的写评使学生的写作技巧越来越纯熟,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阅读教学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站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暴露得最明显的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
无疑,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养成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
因此,大阅读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自觉的“放弃”,有意的“无为”。它力图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改变授于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篇10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下一篇: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优缺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