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旅游学概论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石丽璠(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民俗旅游。(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31-01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职业技能培训,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训和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
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涉及课堂教学及其以外的学生活动内容,因此,笔者近来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具体课程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课程实践,可以理解为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和预期效果,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开展的包括课堂内以及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和检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形成。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
实践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也是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在以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考虑以下方式:
1.采用小组讨论。“旅游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被动地学习不容易把握,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进入全班讨论阶段,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这种类型主要针对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当堂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讲旅行社章节时,给学生播放一段“江苏各旅行社暂停赴泰游业务”新闻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讨论:该新闻内容与哪几个专业知识点有密切关系?哪些是前面章节所学的知识,哪些是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二是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到课堂上全班集中讨论。这种类型适合一些学生无法马上解决,需要查找课外资料的问题。
2.采用小组竞赛。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因而,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时,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推选两名学生代表(合计六名)参加两轮比赛。每轮比赛将黑板分为均等三大块,要求上台的学生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大家熟悉的各种旅游资源,第一轮书写自然旅游资源,第二轮书写人文旅游资源,最后以写出最多旅游资源(要求不重复且正确)的小组获胜。比赛前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代表在台下准备,本组同学都可以为其提供资料,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推行三年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教学安排在课堂之外。组织学生到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或其他旅游企业单位参观,进行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并邀请旅游业界人士与学生直接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讲授饭店的等级及其评定部分内容时,学生仅学习书本理论不容易区分各种等级的饭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饭店,由部门经理带领学生参观整个饭店并进行介绍。通过参观学生对不同饭店情况基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分和对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4.安排学生实地调查。本门课程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和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以致用,应安排一定的调研活动。比如,讲到旅游者章节内容时,单纯分析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实践价值也大打折扣,可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份调查大学生寒暑假出游动机和需求特点的问卷,对本校及其周边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合、总结,最后形成书面报告。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掌握有关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科研方法后可以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地进行各种类型的调研。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保障
1.完善实践教学政策。笔者所任教的学院于2009年明确提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的工作思路,并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学院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技能大赛,评选出“教学能手”给予大力奖励。比赛当中一个重要评分标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学院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0年专门设立了学期实践教学专项课题立项项目并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其中包括18项课程改革微型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对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亦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
2.确立评价体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效,还有赖于各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里主要讨论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仅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纳入考核的范围,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坚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将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形成教学团队。“旅游学概论”课程已被学院列为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课程的特色之一就是整个教师团队由课程负责人和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由于各个章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许多基础知识在今后相关课程中同样涉及,包括“旅游开发与规划”“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可以将本门课程各章节进行分解。比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讲教师专门负责“旅游学概论”课程当中旅游市场一章,同时组织有关课程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同一知识点在本科教育期间被重复讲述。教师团队中各位老师相互听课评课,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建立实践基地。为了充分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是极其必要的。学院近几年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与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青年旅行社、桂林桂山大酒店、桂林大正温泉度假酒店等多家旅游企业单位签订建立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提出经过旅游企业单位同意,学院将不定期安排在校生到企业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与桂林喜来登饭店、香格里拉饭店等著名国际连锁饭店,桂林九马画山峡谷漂流景区、桂林盐马古道旅游区等多个景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场所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导论 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①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首批批准35 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到目前为止全国软件学院已经超过100所,这么多的软件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一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这就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 现状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1)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选择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时,对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认识,选择这个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偏僻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刚上大学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操作也不会;一部分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机,但只会一些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了解很少,他们将计算机专业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在高中时就选修过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些初步了解。
(2)对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是严格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整个学期的教学按部就班,内容虽然丰富,但不够生动。并且,由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到软件工程专业后续学习的很多门课程,而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很精通,就会占用比较长的时间生动地去讲解,有些内容不是很精通,这样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这门课,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了。
(3)对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②
第一种是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设置为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新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失去了本课程作为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
第二种是把计算机导论课程当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浓缩;内容广而散,概念多而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好把握,学生也很难理解。
还有一种是从方法论入手,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计算机及计算的本质属性,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这种方法过于抽象,很难理解。 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都不适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很难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2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改革内容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引导性质的课程,内容选取不能太具体,这样容易把该课程上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内容选取也不能太广泛,这样就可能把该课程上成所有专业课程的浓缩课程,看似讲了很多内容,但一个也没讲透。希望学生从这本门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够真正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要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通过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2.2 改革目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专业的培养目标,③粗略地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那么作为引导型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构建就应该服务于复合型人才(下转第191页)(上接第86页)培养总体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培养对复合型专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开设,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岗位,了解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的专业方向有大致的判断,并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了解,对自己将来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应该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刚入校的新生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掌握得不系统,更何况由于各地区教育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落后地区的新生很少用计算机,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仍然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学得很轻松也很快又很透彻,还有一些人学得很辛苦又很慢,掌握得也不够扎实,究其原因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问题。前一种人通常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后一种人总是被动灌输式地学习,所以学习效果有很大差别。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改革的方法
2.3.1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首先,利用2~4学时采取讲座的形式,请资深教授、专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应熟悉的软件应用和工具,应具备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做全局性的介绍,使学生知道这个专业四年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树立起学习的目标。
另外,介绍本学科的知识构架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顺利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基本技能的培训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成。《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交互学习环境;二是有问必答环境;三是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四是评价激励的环境;五是统计反馈的环境;六是优秀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首先抽做整套试题作答,答题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分数,并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指明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已经掌握,哪些方面还掌握得不太够,哪些方面知识很匮乏,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一个定位,然后可以利用优秀的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果有些知识通过网上的学习资源任然不能解决,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老师或者一些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看到留言以后会给出解决的方法,能够回复问题并取得好评,系统要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重新随机抽取试题,检验自己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3.2 考试的改革④
考试应分为计算机考试和掌握内容考查两部分,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计算机考试,《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相关知识题库,学生可以抽取试题,在线操作,做完后提交答案,系统直接给出分数及试卷分析;对于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采用考查形式,通过写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之,我们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宜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软件学院大学生入学第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的作用。
项目支持:2011年,中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注释
① 刘利雄,李凤霞.“计算机科学导论”教育改革思路.Computer Education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2009.
② 崔晓松,刘德山,孙美乔.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信息技术课,2009.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物流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32-02
《流管理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在我校《物流管理概论》课堂教学为48学时,一周课程实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与技能。由于刚刚申办的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实验室的建设还欠缺,尚未开设出实验教学的环节。
一、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自主学习要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
1.教学理念需要改变。高校重视教学工作,需要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我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接受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实现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更加强调育人创新,使学生建立新思维、新理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2.教师备课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备学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知识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遵从约翰・杜威的民主交往理论,使自己成为“民主交往型”的教师。“民主交往型”教师,能够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物流管理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其课程的许多内容比较枯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围绕培养目标,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并掌握物流管理知识。首先,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专业要求,为学生设置课程目标。其次,教师应为每个教学单元及每节课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在这一单元或这一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设立即要富有挑战性,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在设立知识点时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维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变“我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
4.传授适宜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约翰・杜威曾说:“学校中的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大学教育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有法可循,自然会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物流管理专业系室建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群教学研究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在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革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学要求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等环节的具体安排;二是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包括交流国内外同类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讨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研究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研讨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特点,把教学内容进行三分。把《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精讲部分、学生参与部分和学生自学部分三个方面。对于教师精讲内容,是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授,而且这部分的知识应是本门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对于参与部分,在学生参与情况下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自学部分,是根据教师设立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如在第一章物流概述中,教师精讲的部分为物流的概念及其含义、特点等,这部分教师可花一至两个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而这部分的内容应完全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对于物流的相关理论则是学生参与的部分,这部分由教师用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简单的介绍,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同教师一起在探讨中进行学习。对于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学生自学的部分,通过小组的学习,由学生汇报自己学习的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在教学互动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互动,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使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博弈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师生间应具有更加密切和深度的交流,在互动中,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提示或引导,促使学生发现真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每个学生于自主求索的场景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相关的知识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物流管理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选题建议。如通过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运营的状况,分析物流与经济的关系,查找相关的数据分析物流费用与GDP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战掌握知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中应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讨论为中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物流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讨论技能。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结果等进行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正确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实践尝试、创新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评价时做到正面激励多而负面激励少,努力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探究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中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最高境界在于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能动的与时俱进的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智力差异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物流管理概论》的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教条的,永恒不变的,是要根据教师、学生及相应的条件来进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张利远.“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J].软件导刊,2012,(4):25.
篇4
关键词:设计概论;能力架构;职业招聘;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ation of "About Design" Curriculum Oriented by Employment
MU Rong-bing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未来应该具备何种能力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国外的设计教学中已经成为必须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国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对此却不是非常清楚。设计概论课程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设计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课程,充分利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使低年级学生从设计师职业招聘的角度对设计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了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从设计师职业招聘反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达到使学生较早较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设计职业需求,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人才的成长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一、全面认识设计概论研究范围所构造的设计知识结构[1]
“设计概论”是各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同学全面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设计师应具有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了解设计教育的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进行设计艺术学习的自主性。
设计概论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如图1。
1.设计史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尹定邦教授曾说:“那些生活在远古的先人们,当他们或者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这一瞬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的确,从广义上说,人类的每一项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首先是设计的结果。设计,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设计之发展及其相关内容,首先是对设计艺术史(如美术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包豪斯到现代设计)及其相关风格(如英国风格、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美国风格、斯堪地那维亚风格、现代极简风格等)的研究。设计史家E•H•卡尔在其著作《何为历史》中说过:“设计史是通过评价、选择和整理资料寻求对过去的理解和诠释。”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设计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了解现代设计理念、风格潮流的过程。通过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等语汇的认识,对创造了具有特色及先进设计的国家的了解,对经典产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完善多角度多形式的设计表达,指导我们正确思考设计问题。
2.设计理论
19世纪末开始对设计已经上升到一个学科的高度来研究。在中国近20年来,设计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设计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资源整合以及设计的发展应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对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学习,更多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米斯的“少即多”所发展的工业产品的新美学观点,到后来美国设计师提出来的“为现实生活的设计”及后现代潮流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责任感。通过设计史和设计理论课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2]
3.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是对具体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潮以及设计活动等进行的判断和评价,对设计创造及设计消费具有导向、规范、调控和推动的作用。设计批评是沟通设计创意与设计审美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现代设计活动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提高方案定夺者、设计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设计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
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设计批评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博格[3]将人的思维分成三类,分别是“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事物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想象、创造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鉴赏和分析各种设计行为,产生有创意的设计概念和灵感,并将设计思路付诸实践。
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对于当今学生吸收历史文化精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了解设计艺术的演变和脉络,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与职业规划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
目标是引领个人或团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试想,一个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奋斗?所以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未来五年、十年的目标是什么,并认真思考。
以“洛可可公司”负责ID设计的设计师招聘为例,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如下:
(1)有坚实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有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热爱设计;
(2)手绘表现能力强;
(3)能熟练使用二维三维软件绘制产品2D平面效果图、3D建模渲染制作;
(4)对产品结构、材料和加工工艺有较全面的了解;
(5)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谦虚塌实。
综合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职业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如图2。
从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可以看出:设计师首先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职业道德,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知道他将来做什么,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才是对知识的一种合理运用能力的展现。但是对于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很多学生呢,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可能片面地理解了设计就是学习一门知识,学习一种技能,他没想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4]。
其实在公司招聘设计师时,普遍会问,你最擅长什么?最想做什么?你希望公司往什么方向培养你?从这简单的问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企业在招聘设计师时,也希望设计师是一个有能力、有个人发展规划要求的人。做为设计师,你在为公司工作创造效益的同时,公司也为你提供平台帮助你成长。所以正确解读企业的招聘要求,全面架构自己的发展平台,不仅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同时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的全面规划正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明确方向。
三、重视职业生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作为设计师应当明白,设计时要能采用合适的手法、对设计内容有清晰的概念和合乎逻辑的观点,就要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知识结构体系的架构必须有一个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知识水平认定
从大一到大四,学校教育会有一个培养体系,学生自身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状态合理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知道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他将来步入社会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成长。如果把要达到的目标设定为十级的话,大一的学生应该首先判断一下你现在所处的级别是多少?大学四年后职业对你的要求处于哪个级别?达到这个级别你四年的时间该怎么安排?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是怎样辅助你的成长需求的?
能一进大学就对四年后的能力水平有个明确的解说,对自己已有的能力进行一个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对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设定一个相对的目标,并通过今后的不断调整,最终完成对能力的构建,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做的基本功。老师在学生大一时应根据职业需求,从能力的架构入手,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认清自己已有的和将有的能力水平,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2.能力培养过程
一个人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获得的(如图4)。首先要明白大学时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课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网。对知识点的学习并因此组建自己的知识网,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是学生能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二,技能的的学习主要包括实际动手(手绘和模型)和软件的使用两方面,实际动手和软件的使用水平高,就会说这个学生的能力强,反之能力则弱。
学生在每门课程开始时都应主动了解课程的作用,明确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从而设定好自己的学习内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应达到的水平,如上课和做作业(如图5)时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完成各个级别的跳跃,形成合理的前进。
虽然在大学期间的教育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会使很多同学对今后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存在疑虑,但通过自身对职业需要的不断了解,对能力获取形式的深入研究,借助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学生本人是非常有利的。当学生发现学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就会主动学习。以主动精神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有利于专业的不断更新发展。
四、结语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重视大学时代的学习效果,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方式的研究,是各个学校都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能力结构的解读,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思考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当前可以研究使用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3] 信晓瑜,陈琦昌.略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J].艺术教育,2008,(11):123.
[4]梁梅.了解过去设计未来――谈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教学[J].美术观察,1992,(12).
[5]肖勇.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
篇5
【关键词】以教代学;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学案;个别差异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已成我们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走出英语教学以教代学的误区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走出英语教学以教代学的误区。
1、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2、知名语言学家米切尔·韦斯特指出:“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们试图以教代学,结果什么也学不到。教师授之不少,而学生得之甚微”。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变多讲少练为少讲多练;想办法生动形象地介绍新的语言点,使学生学有兴趣,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在点拨重点、难点处,要讲在点子上并且有启发性。经常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实物、挂图、表情、手势动作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创造情景,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大量的言语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所学语言的规则、原理,从而牢固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形成习惯,做到“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
3、处理好英语教学与应考的关系。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中考、高考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导致教师应付考试是首要的观念,因而出现顺考试考而教的理念。如:采用传统的分段教学和语法翻译法;以考试为目的,教师为备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学,最后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基本知识不扎实。
二、在重视教案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案
“学案”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在重视教案的同时应更要重视学案。
如何编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案,以预习课为例,预习学案包括下面几点。
⑴认定预习目标、方法、内容。
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如:七年级上册unit3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照来学校,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⑵预习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单词或代表领读单词等形式熟读单词。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阅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划出学案中所列词组及语言点,然后强化词组和语言点的使用环境,并加以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
⑶预习效果检测。
单选串串烧,你能选出最佳答案吗?(初一英语UNIT5Topic1HowdoyouusuallycomtoschoolSectionA):
()1、-HappyNewYear!
-__________
A、ThankyouB、ThesametoyouC、Youarewelcom
()2、-MissLiu,yournewskitlooksvery_____.
-Thankyou.
A、niceB、badC、well
()3、-DoesHanYuusuallygotohisgrandparents’homebybike?
-No,heusuallygoesthere_____
A、takeB、bythetrainC、onfoot
……
⑷疑难问题记录。
按要求进行句型转换(初中七年级英语第七单元):
1、HisEnglishteacherhaslonghair.(变为一般问句)
________hisEnglishteacher_______longhair?
2.Jackdoeshishomeworkatschool.(变为否定句)Jack________
________hishomeworkatschool.
3.Ithinkheisverytall.(变为否定句)
I______________he_______verytall.
4.Mybrotherlikesreading.(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yourbrother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重点突破。
根据所给汉语,补全英语句子(初中七年级英语第七单元):
1、“格林先生长什么样?”“他中等个头,棕色头发。”
“_________________MrGreen__________________?”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ownhair.”
2、南希总是穿着红色裙子和黑色的鞋。
Nancyalways__________________reddressand_________________.
3、你妹妹长得很标致,但稍微有点不爱说话。
Yoursisteris_______butsh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而言之,学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将预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达标测试、反馈矫正落实目标。
三、把英语课堂教学适当延伸到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作业不应该是课内作业简单的量的追加,而应该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
1、英语是一门语言,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无不围绕培养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来进行。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就理所当然要考虑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去拓展和深化已学的语言知识。
2、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如果没有交流,我们所学的就是“哑巴英语”。那么又该如何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呢?方法很多,比如说讨论法,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活跃课外活动气氛,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们把课文里学到的一些表达方式运用起来,加深了印象,并且在互相讨论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课外作业更科学合理、更有效,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
[2]包育彬编著.《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
篇6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杨迎春(1972-),男,四川南充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盛余(1976-),男,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2009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4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同时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200所左右,其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环境类学科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由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很难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对培养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
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
(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之中,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5-119.
[2]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69-372.
[3]蔡铭.在专业基础课中树立大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以“交通工程导论”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2,(2):55-57.
[4]陈盛明,郑旭煦,宋应华,等.在化工专业新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39(19):118-121.
篇7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论 实践性 教学技能 课程改革
一、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重要性
中学美术教学论“目的在于研究中学美术教学、探索中学美术教学规律、促进中学美术教育改革、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是研究和揭示美术教学一般规律,指导美术教学实践的理论学科,是美术师范生由理论知识学习向教学实践能力转换的核心课程。
高师院校担任着人才培养的使命。美术教学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才需求的新美术教学理念,掌握并运用进行中学美术教学的各项实践能力,达到社会对美术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求。
二、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基础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面对最突出的师资队伍状况问题,提出了“要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
2 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主客观问题。为了强化该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学校制定了试讲、说课检查验收制度;出台了微格教学规定;制定了教育见习、实习工作要求;组织了专家检查验收;进行了教育实习汇报、学生赛课等若干活动,推动了该课程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但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校对该课程授课教师引进、培训不足,教师授课、指导质量不高,教学监管不到位,阻碍了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掌握与提高;对试讲、微格教学硬件支持不足;在教育见习上流于形式,学生观摩学习机会少;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薄弱、逻辑性差、主动性差,对美术教学论课程重视不足,存在认识误区;学生重专业术科、轻理论实践的观念阻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美术教学论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3 美术教学论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美术教学论课程涉及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交流、管理技能、教学研究等教育教学技能,同时还涉及试讲、说课、微格、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其先修课程和相关课程的设置调整。应强制设置足够量的形式多样的书法学习;有针对性地组织普通话训练;新开设多形式的表达技能技巧的训练课;设置课件制作、多媒体系统应用操作的课程;有组织、有步骤地请进基础美术优秀教育工作者、教研员等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教育教学示范和理念的传播与学习;进行针对性强的试讲、说课、微格练习,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 传统教学效果与现代新课程改革高效要求的矛盾反差。该课程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同时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关注一般原理的教学,忽略具体操作及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处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势头,强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迫使高师美术教育必须直面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三、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举措
1 调整教学计划,增设教学时数,修改教学大纲,重设教学目标。首先,由于美术教学论课程涉及内容众多、知识面广,理论、实践和综合性强,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并加以运用,原有的课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其次,2007年教育部调整了大学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的安排,由原来的大四一学期实习2个月调整为大四一学期教育实习2个月,大四二学期顶岗实习3个月;再次,各地方招考美术教师出现了新的形式;最后,国际先进的教学论方法对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增设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设教学目标成为首要任务。
2 更换教材,增强教材与现行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讲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的工具”。选择恰当的、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的中学美术教学论教材就是重要的举措。
3 加强教学论课程教师的选派、培养,以各种方式提高该课程教师水平。美术学院的教法教师主要由美术专业教师担任,其能较好地胜任专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教学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上存在不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乏味,与基础美术教育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缺乏特色和创新。因此,针对美术教学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特点,教学论课程改革,一方面应加强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师的选派,选取教学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理论高,教学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任课。另一方面吸收专职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师任教;组织任课教师到高一级学校参观、体验、进修、学习;派遣教师到美术基础课程改革成功的省份进行课改体验,参与基础美术教学,直接和基础美术教育面对面;请进优秀地方美术教师进行体验、交流、实践、提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提升等各种方式,改善目前各高师美术院校教学论教师的现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 调整相关教学课程、内容的序列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美术教学论课程在定位中,教学机构应立足于宏观基础上的把握,涉及该课程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粉笔字、课件制作、多媒体系统应用操作、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内容应充分关注序列性,设置合理的时间段,合理的教学时数,并进行课程的整合,以保证学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课程修习的进行,体现课程的师范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在改革中,可分阶段在起始年级就安排美术教育见习、实习,让学生接触、熟悉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实际,及早培养职业意识。
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明显,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化教学设计部分的教学,如理念中的主题、教学三维目标、人文关怀、创新性等;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应使学生明确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明晰重难点,然后设计处理解决方式,最后实践、完善的模式来处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微格、试讲、说课实践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因此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5 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方式,于多元和优化中促进教学论课程发展。教师应加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学习和探究,通晓情景教学模式、激励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场地、教学目标等内容有效组织、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方式,摒弃一讲到底的手法,在教学中通过范例讲授、演示、练习、参考、观摩、讨论等各种方法让学生融人情境,愉知,发展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教学理论、课件制作、教案、说课方案设计等可通过课堂范例讲授、演示、练习、参考、观摩、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愉知、创设隋景、学习探索;在教案编写、说课方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点评、课外练习、小组互助的方式对知识加以掌握与完善;在师生角色转化的演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展现、教学评价等方面,则以教师课余指导、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分组练习等方式交易学习和优化,充分运用范例教学模式在学生“讲、说、评、演、练”的实践中发挥;通过录像摄取学生现场状态,并予以回放等微格教学方式修正学生行为进行教学;以反思与对比相辅相成进行教学,短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对地区优质资源的利用,将地区优秀美术教师引进来,作为特聘教师以优质课示范、学生点评、指导等方式运用于美术教学论课程,以范例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积极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管理,让学生“走出去”实践观看、感受、体验、操作、演练到较纯熟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将教学因素综合性地组织、处理,从而达到“学——用”的一致性,“理论——实践”的一致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构建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多元动态、开放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论课程发展。
篇8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育;工程项目;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8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工程项目不断涌现,且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等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是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途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1]。工程建设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决策、运行和实施管理中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如政治、法律、文化和自然生态等诸多领域。工程建设中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不同技术的结合发挥,并且由于社会群体的参与和利益、成本及风险分配问题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中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人类价值。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师不但要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判断,还需具有与工程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知识,以确保其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的职业职责、正确的理解其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解决各个责任之间的矛盾[2-3]。
为了使工程师能够达到当代工程建设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最佳选择是从工科大学生开始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者交叉的新学科,其目的在于树立工科大学生在以后从事工程建设中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以伦理道德标准对待工程建设活动的自我习惯,并提升相应的行为能力[4]。然而长期以来工科类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普遍的重理轻文,缺乏工程理论教育,学生自我定位于应用工程,忽视了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至于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审视工程建设更是无从说起。因此,我国的工科大学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开展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具有工程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工程伦理教育兴起于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程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则起步较晚开始于最近二十年,发展较为落后,与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工程伦理教育建立的基础具有多元化背景,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教育基础,以消除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美国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一般伦理素质培养,并对此制定了详尽的标准[5]。
工程伦理学家M. Davids对其学生介绍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预期目的,并得到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将其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① 增加学生的道德灵敏性;② 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识判能力;③ 加强学生对行业行为标准的认识;④ 锻炼学生的伦理意志力。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程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向学生讲授,使之明确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行业行为准则和正确认识到工程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向学生阐述在现在项目工程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高于其对雇主忠诚责任的这种变化,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工程师对社会、工程行业和其他工程相关对象的责任,如环境生态。
具体的教育实施方式,通常采用伦理学老师或哲学老师与工科老师组成教育小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课堂方式采用类似于MBA的案例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工程伦理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教育形式以老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型体验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三种途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
与美国移民国家不同,德国自身历史悠久社会文化以严谨著称世界,因此其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均与注重工程伦理实践教育及一般工程原则的美式教育不同。德国工程伦理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对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加深层次的角度上探讨工程伦理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工程伦理教育的原则。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除了兼有美国课堂教授团队及学生互动情景式教育外,还重视社会环境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和推广,其通过工程技术教育和技术伦理的相互推动来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工程师协会在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也是相当重要,以其为主导推进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是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
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持编写了工程技术评估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了对技术和经济的效益、公众利益、工程安全、环境生态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内容[6],并在1991 年政府将其作为工程师职业活动规范在全国范围推广。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大学董晓燕以其《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开启了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先河,随后国内各高等院校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本质、重要性和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工程建设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尤其是国内工科大学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同时认为随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选择多元化的转变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必将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适合于国内工科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研究,王进[7]借鉴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实现模式,提出了适合国内教学的两种教育模式:一是教师独立授课、有序有层次的系统教学;二是结合学生的横向贯通、深度结合。其第一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属于新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传统工程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均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完全覆盖,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开设常规化、正规化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其第二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形式是通过将工程伦理内容融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结合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践环节植入工程伦理问题。刘建军[8]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三种教育途径:纳入始业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选修课、在专业课基础上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刘绍春[9]还提出了另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二是学校提供条件安排学生到实际工程项目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使其获得工程伦理问题的第一感受,从而更加具体、生动地理解工程伦理教育当中的各个内容,和对其中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
还有一些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理论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龙翔[10]根据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提出当代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的伦理素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其中伦理意识是伦理动机和行为的思想基础,伦理规范是伦理判断和去向的标准,伦理决策则是解决工程实际伦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此相对应的其认为在工科类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当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加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其工程伦理规范和提升其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段新明[11]认为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过于模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介此其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构成: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其中自然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商谈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责任伦理则是指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关工程伦理教育的研
究起步较晚,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成存在一些问题。
从宏观上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看主要表现学科划分不恰当和缺乏系统教育体系,国内多数院校将工程伦理教育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削弱了与工程专业学科的联系,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大纲和国内自主完成的教育资料,使得在实际教育过程与工程专业学科不能恰当衔接,教学内容理论化、工程案例国外化,不能有效的解决国内工程项目中实际伦理问题。
从微观上看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成果评价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理论教育和思想灌输为主,缺乏对于工程案例的情景式互动讨论,尽管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知识,但缺少了学生对工程伦理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实际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0.
[2]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39.
[3] 黄时进,王荣发.在理工科博士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3):32-34.
[4]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5] 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6] C.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69.
[7]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8] 刘建军.高职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初探——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31-134.
[9] 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篇9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学生只有满足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互敬、合作的需要后,学生才会因此自尊、自强、自重,甚至才会自信,才会感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得到承认,才会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所谓的争端、烦恼和恐惧。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平等,要求要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师生在坦诚,互敬互让的环境里共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英语教学,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三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关课堂教学的能否顺利。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创新,倾听学生心声,启发学生心灵,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得到自由飞翔,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天地里有更多的训练和创造。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默契,教学才不再是枯燥的灌输和接受,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愉快学习。
二、构建学习方式的和谐——合作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交流氛围。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学了小组学习外,还可以打破课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学习,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学生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激励学生求知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必然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否则,语言就得不到训练,语言在教学中就成为枯燥无味的东西。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感彩,从其整个过程看,感彩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其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通过互相帮助影响别人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知过程等等,灵活运用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与共享,满足学习心理需求,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教学过程的和谐——自然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的,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山流水,一泄千里,一气呵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让学生将规定的学习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可见,课堂教学的艺术应该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的不仅是他的语言、板书、教态,更重要的是要展示他的思想,他的组织魅力。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象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我们往往佩服一些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他们语言自然流畅,天衣无缝,现场气氛恰到好处,应对观众轻松自如,时刻吸引着观众的注意。我们教师也应学习一些主持本领,把英语课堂当成一次节目展示和美的享受。如某老师在上到“用英语询问时间和在一定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时”,为创设语言情景,拿到一只挂钟教具,一边转动时针一边让学生机械地跟着读:“What''''sthetime?It''''s….”从一点一直读到十二点,然后再学习一些从事活动,如:getup,gotoschool,playgames,gohome——直到gotobed等。由于学习活动处于机械被动状态,情景因缺乏意义而失去活力。所以,教学过程应注意时间、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和自然衔接。
四、设计课堂内容的和谐——丰富有效
课堂内容的单一性简单化,学生会感觉到索然无味。新课改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运用。”英语课堂如果一味枯燥地诵读,学生会很快就失去信心,所以,丰富英语课堂内容必不可少。课堂内容应围绕中心主题、关键词、句、重、难点突破,创设接近生活的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可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化、教具等巧设情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语言能力;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寓教于乐;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动感情景,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使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以人为本,充分挖掘课堂潜能,潜力研究教学方法,精心实施教学行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不断提高娴熟的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之芳.《新世纪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M〕.山东教育.2003(10).
[2]陈爱娣.《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J〕.福建教育.2003(5).
篇10
【关键词】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知识本位)、培养能力(能力本位)和铸造人格(人格本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的良好发展,还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并将素质要求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如何达成上述目标的实施途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结合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对学生主体目标的思考
本人认为对学生主体目标可以有以下两个理解: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学生主体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学改革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认为,揭示课程涵盖的知识和所要训练的技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让学生觉得贴近实际,真正学了练了有价值,这样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时,到企业调研、与专家交流,共同制定能力标准,体现岗位就业要求是总体方向。但是本人认为具体能力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目标的一些粗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本人作过一些尝试:
(1)传统教学讲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实际联系理论。比如在汽车金融课程中有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模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先让每个学生去一家或几家汽车销售店,让他们自己先自己观察和体会业务的流程和业务员达成业务的技巧,回课堂后再讲授信贷的基本知识、信贷风险的控制、如何信用分析等等,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很明显他体会到课堂上所讲授的在实际中都用得上,学生愿学、想学,最终肯定能学好。实际联系理论,我认为能展示理论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本人也尝试过让学生作为某一章节的主讲教师。当然事先要教师认真把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考试环节.本人曾经在证券基础课程中实行期末考试卷学生自己命题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每个同学出一份期末考试卷.教师最终选择一份最能体现应知应会标准的试卷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卷。考试改革方案一出,学生复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认真出考试卷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认真整理课程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知识和掌握课程应会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考自己,我觉得一定程度也能体现学生主体的目标,当然教师过程中必须把好关。
2.对就业导向目标的认识
就业导向本人认为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就业或者通过学校教育将来就业能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导向是一个方向.不能单纯理解成实现就业。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就业观念千差万别,通过短短三年.一定要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甚至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要大面积地实现项目实训、毕业实践、就业一条龙的目标可能会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对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其本人和家庭对其的目标,我们也要作一个客观的分析,分析一下其最终的需求,先人为主地认为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唯一目标,可能并不符合每个学生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将就业导向理解成一个方向更为合适,单纯理解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未必正确。
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改革成果的考核方式和本人的探索实践
3.1从能力本位在各国的实施来看,大致有三种能力观。
(1)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测量.表现为一系列相对孤立的行为,这些行为与完成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务。
(2)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视为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操作行为是很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因为像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一般素质,能普遍应用许多不同的工作情景或工作环境之中。
(3)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观点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任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操作性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总是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时才能表现出来。
考察上述三种能力观,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基于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核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之基础的基本素质,无法考核个人与他人的合作,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考核能力方式。从能力考核的角度来讲,本人倾向于按整合的能力观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考察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3.2下面以本人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来谈一下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考核方式的探索,课程考核具体流程如下:
(1)完成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达到能力本位课程应知应会的基本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基本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基本理解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和汽车置换基本汽车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行业意义(满足客户的何种需求)、业务流程、赢利模式和控制手段、业务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
(2)在熟悉汽车金融基本业务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市场客户需求调研、市场竞争环境、自身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主客条件分析。
(3)遵循“小而精”“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确定具体开展的创业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经营模式、赢利手段、合作伙伴的选择。
-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
- 下一篇: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