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知识,为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产业I央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科技信息、航天空城、生物化学等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探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为了明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发展方向,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出发,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人手,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探索,以丰富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内容,更好的满足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成效。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精简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应就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并明确不同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精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置换重复教学内容,在保证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的同时,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效率,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便于教师就专业课程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陛的讲解,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2把握前沿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材料行业相关信息及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因此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高分子材料专业与工程前沿,及时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更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素材,将高分子材料最新行业状态及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2.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较强,应用范围广,为营造和谐、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生活中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产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推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材料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生活中聚苯乙烯有哪些用途,比如泡沫,包装盒等。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创设,促使学生纷纷展开思考,在生活化情境下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探索欲望也更加浓厚。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可引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聚苯乙烯的内部结构、特点及不足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挖掘该材料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睛境的创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l青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丰富专业课程信息的同时,改善了教学效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下文字量较大的l青况,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发,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轻松、和谐且充分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有侧重点的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聚酰胺树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尼龙名字的由来,合成纤维材料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来的,为纪念这一研究成果,以两国首都城市英文首字母来名为,即NewYork和London,Nylon由此得名。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参与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2.3实现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学生将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及行业竞争状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就业方向,并通过实地参观来增强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实际生产的体验,提高学生表达交际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篇2
摘要: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在我国高等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是高等教育工程观的重要转变,主要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高校应当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标准,重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07-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工程教育的国际化[1],《华盛顿协议》为工程类学生走向国际提供了质量标准通行证。为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2],早在2005年,我国就开始了试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这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
一、工程教育认证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挑战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2],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明确了对专业建设的要求。
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产出为导向,逆向设计培养方案,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达到什么”,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从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的12条认证标准可以看出,工程教育应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多学科背景下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程教育认证首先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并且各项毕业要求必须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龙头,毕业要求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并要能为培养目标提供合理和足够的支撑。工程教育认证看重的是学生广泛受益,因此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的规格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知识必然不同,要注意其差异性。
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课程体系对专业建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体系必须在广度、深度及运行等方面有效分解、合并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首先,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支撑毕业要求的相关课程;其次,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必须能够匹配该项毕业要求。例如,在毕业要求中如强调应具备很好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应用能力,那么在课程体系中不仅应规划足够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而且必须设置足够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成型加工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并且应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内,以便形成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3.持续改进,建立保障机制。持续改进是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的理念,持续改进效果则有赖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达标人才的一个关键。工程教育认证提出要有一个能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实施持续有效的改进体系,包含校内、校外、课内三个循环,并且对这三个改进和三个循环的要素建立互相作用的关系。
二、工程教育认证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深入工程认证理念,为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立足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指导,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的层次、面向和未来三方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保证人才培养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高分子材料加工类专业。专业自建立以来,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先后获得“十一五”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2003―2010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和2015年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专业根据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结合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R到萄е傅嘉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并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将人才培养定位为立足地方,面向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能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为材料、化工、能源、环境等行业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做好准备。
学校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多年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积淀,提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5个具体培养目标:①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承担社会责任;②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知识,具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过程中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法律、安全、环境和管理等知识,具备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④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成功就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成员或者领导者有效地发挥作用;⑤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2.产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现为内容和表现两个层面,一个回答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问题,一个回答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问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提出了12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①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②能够运用高分子材料工程所需的相关知识,具备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过程进行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初步能力;③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④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成型加工实验、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对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够设计实验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并得出合理结论;⑤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⑥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并能应用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高分子材料工程问题,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⑧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⑨具有一定的参与或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⑩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及有效沟通等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1}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相关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上述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完全覆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要求,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并且能够按照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本专业制定了可供具体落实、过程检查和结果评价的标准体系,确保培养标准切实可行,易操作。
3.学生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能够对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构建“211+”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以及能力素养课程,以满足区域经济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化教育方法与先进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特点,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化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学科的相关课程。“211+”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并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人才的要求。“2”指化学类和机械类两大基础课程群,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积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化学类指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程;机械类指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CAD、工程力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第一个“1”是指专业课程群。瞄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开设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等课程,满足区域经济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第二个“1”是指实践课程群。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实践平台,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彰显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设置的能力素养提升课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做到与时俱进。如为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开设“安全技术概论”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开设“新材料经济与管理”课程,为培养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持续改进,关注人才未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本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质量管理要求为指导性文件,全面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督及持续改进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质量跟踪管理体系的实施,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制定教学环节质量监督体系、课程教学评价跟踪体系及对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从整体上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专业实行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监督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务办公室、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本科教学管理机制。在该管理体系下,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建立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符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采取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通过对培养计划的制订(修订)等重大工作的审核、指导等对相应的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有力保证。同时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持续评估和改进。通过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往届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社会第三方评估四个途径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定期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工程教育认证对地方本科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更好的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宇,姜松.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6):105-109.
篇3
1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更应该结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参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之路。
目前,课程设计方法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包含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引进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时,在强调这种课程设计方法优点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存在的各自特点及不利因素。我院在进几年的课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对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 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工作过程”内容设计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教授的同时要将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手段以实践的方式教给同学,这就需要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工作世界中。在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产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让同学在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结构和组成以及合理的配方设计基础上,能够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品的过程。
教学内容可以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托项目。“工作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增加教学信息量,使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时代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通过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产品项目、确定合适的加工技术及其方法。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程涉及到的高分子制品成型加工典型工作任务如下图所示:
主要是根据制品使用需求、选择出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助剂选择,进行配方设计,如不合适提出改性办法等,为生产开发决策提供完整依据。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针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合理的设计成型加工方案,能对所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性能分析与测试,进而掌握塑料、橡胶制品加工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为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下项目:“市政用木塑复合栅栏材料的成型加工”、“冰箱抽屉专用料加工设计”、“抗冲击阻燃电视机壳专用料成型加工”、“低成本鼠标垫加工”、“聚乙烯发泡鞋底设计”、“霓虹灯管专用料设计”、“PP汽车保险杠专用料设计”、“奥运志愿微笑圈手环配方设计与制作”的实施,让同学能够通过能够设计塑料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方案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设计橡胶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测试塑料材料配方的基本性能,能够分析测试橡胶材料的基本性能。
配合上述8个项目及相关拓展任务的训练,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如下相关知识:了解塑料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了解橡胶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掌握常用通用塑料和通用工程塑料塑料的特性、分类以及塑料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成型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特性、分类以及橡胶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相关成型加工。 转贴于
通过训练让同学以下能力得到提高:(1)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寻求探索物质之本性的兴趣与能力;(2)对事物性质的分析方法—内外因分析法;(3)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素质与能力(图表查阅、专利、手册、网络资源等);(4)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素质与能力;(5)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6)专业外语单词的学习与筑固;(7)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3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行相关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的职业经验,清楚高分子加工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的项目。
(2)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需要有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原料配方、制品材料测试、产品检验等一系列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专业、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3)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的掌握。在本教学法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好坏决定了传授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能否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在项目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要求教师熟悉项目内容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4 结束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高分子成型加工是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高分子加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工厂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制造相关高分子产品,加深领会和掌握材料加工过程工艺设计的要点以及生产工艺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但以往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且与当前工厂的需求相脱节,于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JKT-2009-034Y;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课题编号:10JY022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虞丽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通识选修课;教与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26-03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在学生接受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个综合性的了解。[1,2]1999年李曼丽等人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提到:“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2]为了推进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大学从2014年起正式启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计划,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非专业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提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经典原著阅读;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五大模块: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科技与发展。通过跨学科的体系设计,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2014年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数量达93门,经过专家组两轮评审,隶属于科技与发展模块的《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成为立项建设中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并于2015―2016学年开始对全校学生开放选修。
在认真开展本课程的项目建设工作过程中,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几轮教学实践中对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改进,希望能够与相关老师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开设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
一、《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的体系建设
1.课程的建设目标。《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是面向于全校所有学生学习的非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是普及生活高分子材料常识、推广不同专业的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分子材料;科学认知高分子材料性能特点、合理健康使用各种高分子材料;从而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推动我们国家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给学生介绍典型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主要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2课时)。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第二章 “衣用”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纺织行业纤维材料(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高分子材料),了解一些服饰用涂层高分子材料和皮革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 “食品”相关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食品行业用塑料(塑料薄膜、塑料瓶、塑料餐具)高分子材料,了解天然高分子(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合成高分子(食品添加剂)等食用高分子材料。
第四章 “家装”高分子材料(10课时)。介绍塑料家具(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了解涂料(墙饰涂料、木器漆、家电粉末涂料)和粘合剂。
第五章 “户外运动”相关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橡胶制品(轮胎、篮球、运动鞋),了解高分子基复合材料(运动自行车、复合材料赛车)。
3.多元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开设《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是希望通过学习来加深学生对周围高分子材料的了解,知道其利弊及正确使用方法,让高分子材料更好、更安全地为己所用;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世界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创造高分子材料与人的和谐环境。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考核不是一张试卷来决定,而是建立多元成绩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高分子材料,教学成绩的最终评价体现出全面性和激励性。指标包括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40%)和期末小论文(40%)三大方面。(1)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会明显地体现在课堂表现中。(2)针对“衣食住行”中可能碰到的高分子材料设定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高分子材料去学习,找其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及这类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然后分组讨论汇报,其余同学和老师一起给予评分作为平时作业的成绩。(3)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期末让每一个同学对某一大类高分子材料进行综述,引用实例,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分析其利弊和发展潜力,写出自己对材料改进的需求和建议方案,按照科技小文的格式编排、撰写和打印。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篇5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41-02
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中的新秀,它的出现带来了材料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诸多行业中已逐渐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既与化学、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基础学科紧密联系,又和汽车、电子、环境等应用学科相辅相成[1]。
闽江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从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深入地开展建设,以达到“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优化课程结构
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课程结构又可分为校级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2]。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安排63、29和4分,在总学分中分别占比35%、17%和28%。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此外,还鼓励教师努力建立主干课的课程网站并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遵循从入学军训、金工实习、科研训练、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到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循序渐进过程,共计34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20%,结合本科四年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3]。同时,为了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还设计了创新实践环节,其中安排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开放实验室活动、专业学术讲座、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计划项目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国内外对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教学提出多种想法,朱晶心等[4]把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龚建良等[5]研究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付一政等[6]认为专业实验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又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工作、协同配合、富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教学实践的建设工作中,结合近年来高分子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我们系统地规划和改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基础宽厚、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特点。
1.实验教学建设。实践教学的初始阶段应该是在学校内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因此对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改革应特别重视。在实验教学中,从基础化学中精选出操作性强的实验,安排在本科一、二年级学习阶段对学生集中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三、四年级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完成单元性实验教育后,增设单元性设计实验(应用性实验),最后进入综合设计性实验,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验教育模式。在实验内容上,鼓励实验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沿的认识。
在教学方法上,重点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准备、开放实验室训练、社会服务活动等均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流程的认识。此外,强调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及手册,设计实验方案等。通过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不少学生都迫切希望马上进实验室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实验热情。富有启发意义的实验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强化他们的综合专业素养[7]。
2.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系原有实习基地大多数是国有化工企业,目前普遍经营情况较差,设备陈旧,实习环境差。在这些单位实习,尽管联系方便、费用低,但实习效果不佳。而一些效益较好、技术先进、环保意识强的合资及独资企业担心学生来厂实习会影响生产,不愿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实习的组织安排;即使接受了实习的任务,也只是让学生站在一旁观看,鲜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专业通过两条途径解决实习基地问题。一是针对效益差的国有化工企业,开展科研活动,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二是积极与新兴的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及乡镇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他们培训一线操作工人。这样,企业就比较乐意接受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顶岗操作,视学生为本单位职工。学生在这样的实习单位实习,学习热情高,很好地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突出专业特色建设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努力塑造的专业特色。在专业建设中,通过企业实习,利用生产现场的实际条件,将专业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后续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专业教学团队注重生产实习基地的开发,健全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保障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教师队伍,出版内容适当的生产实习教材。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指导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实习地点进行了合理分工,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做好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在实习单位内组织相对固定的对生产技术了解深入、有一定培训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教学队伍,在实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专业人才,推进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是本专业建设的另一特色。为增加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创新思路和实践能力,本专业积极落实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思路,组织学生参与专任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目前由本专业12位教师主持的课题共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19项,校企合作项目5项,每一项课题都有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此外,吸收部分专业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训练。目前本专业教师共承担1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校级5项,科研实践工作的开展显著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闽江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成果表明,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对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改革要求,还要通过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创新内容教学比例,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36(1):70-71.
[2]胡治元.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教改的思路与实践[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6):42-46.
[3]王慧敏,郑耀臣,崔孟忠,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5):39-41.
[4]朱晶心,马彦龙.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2):77-78.
[5]龚建良,吴宇雄,谭惠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6,(4):56-58.
[6]付一政,李迎春,刘亚青,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太原科技,2008,(3):90-91.
[7]彭进,夏绍灵,刘国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5):102-104.
篇6
关键词: ISO管理体系 专业实习 辅助作用
一
伴随着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在人们生活与社会建设中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对于专业知识过硬,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为此,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设置除了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之外,实践教育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如何增强专业实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老师深入讨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1.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框架陌生,难以形成对企业的系统认识;2.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岗位分工的认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大有不知所措之感;3.学生难以基于已学专业理论知识,切入企业技术开发与革新。纵览这些问题,根源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一般难以涵盖关于高分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学生与企业存在着陌生感。
二
除少数大型石化公司与高分子材料公司外,一般高分子材料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所涉及制品种类繁多,这常常给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留下了隐患。为了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提高企业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大多数高分子中小企业逐步进行ISO管理体系采标,提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故而,熟悉ISO管理体系架构对于快速熟悉企业运行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ISO管理体系自从二十世纪后期在全球实施以来,不断推动着采标企业管理发生质的飞跃。一般而言,其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安全管理体系,它们从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只是侧重于企业运行的不同方面而已。当前,企业时常将整个ISO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体。ISO管理体系的特点与核心在于八项基本原则,即:顾客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互利供方关系。在策划、实施、监视测量与评审改进(PDCA)的循环思想方法指导下,ISO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确立与维护形成了整套控制文件记录,其层次分明,要求一致,适用于内部评审与质量的控制。
三
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经过ISO管理体系采标,实际从整个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大都按照ISO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行,换言之,ISO管理体系基本架构与要求即为一般企业的运行模式,然而对于未接触过企业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认识企业,由所学基础理论转化为认识实际生产过程的能力,其核心难点就是难以把握企业架构。从这点而言,ISO管理体系给了学生了解企业的一般脉络。在实习准备环节,增添ISO管理体系的介绍对引导学生在企业如何去看、去想,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ISO管理体系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1.ISO管理体系是学生认识工厂的脉络。
在ISO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过程中建立了层次科学的控制文件与标识,规定了从生产到管理,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由此,本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循着企业采标中所形成的控制文件与标识对整个企业大到布局,小至原料采购、保存系统了解,这极大地消除学生在企业中的陌生感,使之较快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与生产中,并在控制文件的帮助下,就具体生产工段包括技术流程、工艺参数、操作流程进行细致了解。
2.ISO管理体系是学生着手技术开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切入点。
在针对实际生产环节,ISO管理体系中所规定的作业指导给了实习学生对于制品生产工艺参数详尽的了解,进而可从原理出发对此工艺参数进行选择,进行探讨,从讨论中使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不断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饶有兴趣地分析,积极主动地讨论,在今后着手技术开发,发现实际生产问题,有效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ISO管理体系是学生实习过程自我位置的定向标。
严格的ISO管理体系规定科学管理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所在工段的范围、职责与操作过程,踏实在岗,潜心钻研所在工段的技术问题,激发岗位角色感,保证在实习过程中的秩序。
4.ISO管理体系可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ISO管理体系中包括各类安全规定、标识系统及紧急处理预案等形成了企业正常运行与职工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避免高危操作与环境,顺利完成整个实习的过程。
5.ISO管理体系促使学生持续改进。
ISO管理体系中核心思想“持续改进”一方面给了实习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技术革新、产品更新的导向,使之在企业运行与技术开发上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为实习学生带来更多的提示与帮助。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践的能力,重视ISO管理体系的积极辅助作用,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设置ISO管理体系讲座是完全有必要的。扬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实习环节中已开展多年的ISO管理体系专家讲座,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在实习过程中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举的必要性,进一步地探索完善,可被其他专业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鲁墨武,李笑梅,王亚杰.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21:15-16.
篇7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完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原理理论学习和工厂认识实习后的一项实践项目,是学生对所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1-2]。通过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熟悉并了解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及运用、设计及配方计算、计算机CAD作图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3-4]。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通常是在给定设计题目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通常安排2~3周,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在接受设计题目后茫然无措,不能有效收集资料。此外,对课程设计环节不重视,懒于思考,经常坐等其他同学接近完成后拿来机械模仿,不去思之所以然,导致设计说明书漏洞百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流程并掌握正确的工艺计算规则,指导老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指导方法,以达到培养合格工程实践人才的目的。现就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总结如下。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及时间安排
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以及对本专业领域主流产品实际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基本配方的熟悉程度,了解学生获取文献及生产资料的渠道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在辅导学生时,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基础,并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在拟定课程设计题目时,尽量拟定学生感兴趣且资料收集较为容易的题目。如我们在生产实习中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株洲时代新材、株洲工业园金德管业,对改性塑料生产工艺、注塑、模塑和挤出加工成型方法积累了详细的一手资料,学生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产品如家电专用PP塑料、汽车内外饰件的工程塑料、给排水管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拟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如“高铁用PTFE滑块产品工艺设计”“耐高温聚乙烯管工艺设计”和“高铁用尼龙扣件加工工艺设计”等。课程设计开始的时间选择也极为重要。课程设计一般需要2~3周时间,程序为指导老师下达题目,进行具体安排和讲述基本要求,确定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需达到的任务指标。但是如果采用集中的2~3周时间,完成从选题到设计方案优化和完善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时间上较为紧迫。因此,需要机动灵活地安排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期中考试周开始前,生产实习安排在学期初,虽然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环节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在对理论课程尚有深刻记忆时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理解,但即将开始的期中考试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占用不少时间,使课程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学期初的生产实习由于只是进入车间参观,听取工程师讲解,生产实习结束后马上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期间掌握的现场知识和工艺细节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对课程设计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为了把生产实习、理论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期初安排生产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使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动员会议上,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产中原料配方、原料质量指标、设备参数、车间生产制度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现场实习时,由于有确定的目标,可做到“带脑”“带心”参观生产过程,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添加和设计题目有关的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工艺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提高效率,课程设计集中的时间段可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一来学生可释放复习迎考的压力,心态最为放松,有利于课程设计环节的开展;二来老师结束理论课程也有更多的精力全程辅导。在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依赖,在选题上尽量体现不同,如在产品规格、原料来源和质量指标、生产工艺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指导教师需在统一的时间检查进度,召集3次设计讨论会议,时间节点设置在工艺计算部分初步完成、设计说明书初稿完成和图纸初稿完成阶段,在集体讨论中,对相关环节出现的错误可及时更正。在学生分组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在对学生性格、心理的充分了解上进行分组,如有的学生工作细致,追求完美,有的学生善于整理文献,有的学生公式运用熟练,计算能力强,合理的分组能达到1+1>2的效果。
2课程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辅导的有效性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辅导环节是十分重要的[5]。指导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面对选题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的心理,给学生详细讲解相关范例,帮助确定设计说明书框架并及时审阅相关内容。指导老师辅导可以采取在线随时辅导和线下集中组织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老师统一召集学生,以会议的形式对设计任务、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图纸的要求和数量进行统一规定,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引导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对往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并提出解决的途径。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十分必要。在线聊天工具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繁且得心应手的工具,在线讨论也可消除学生单独会见老师的紧张。设计组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建立讨论组,畅所欲言,开放和放松的氛围也有利于激发灵感,减少失误。学生遇到公式运用上的困难以及某些关键资料无法收集的情况,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3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应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独立性
3.1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和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首先,它以某一理论课程为基础,如在学习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这一门理论课后开始高分子成型工艺课程设计,学习了塑料成型加工设备后,相应地开始高分子设备课程设计等。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又给学生动脑、动手的余地。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为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程设计能力,必须通过授课方式改革来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的独立性。如指导老师从往届的设计中,挑选代表不同水平层次的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的课堂讲授环节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设计质量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设计时,务必使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基本数据,如产量、原料组成和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减少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积极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类型的选择都需要根据物料的物性参数和实际工艺条件来共同决定。
3.3课程设计授课需针对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设计
在实际指导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获取基础工程数据、物性数据、方案设计、公式选用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可对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针对少数同学遇到的非共性问题,单独辅导,对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注塑、挤出工艺中基本原理和工艺条件确定,对于PS,需考虑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平均注射速度的影响,而对于PP和PE,还需额外考虑保压时间和总循环时间的影响。2)对于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并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引导与分析。如在挤出机的设计计算中,对于挤压系统的计算,包括螺杆主要参数设计和机筒设计以及螺杆和机筒材料的选择与校核。然后根据市场上常见挤出机的型号和基本数据,结合挤出机生产能力、产量基本要求,根据物料特性、理论公式计算出螺杆加料段、塑化段和均化段长度尺寸,确定螺杆种类,并根据计算数据进行校核,选定挤出机设备。3)对于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因不了解设备形状和结构等造成的困难,指导教师可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中所选用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4考核方式应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工科专业,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分子材料设计、加工改性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通过提交设计说明书、由指导老师评定一个分数,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还较为片面。课程设计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比如指导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开启学生思路。如原材料为什么要规定某些成分的最高含量值,超过规定值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在现有配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韧性或硬度应怎么改进等等。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探索答案,使学生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可以实施弹性考核,从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考核成绩将按比例分配至课程设计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20%)、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35%)、工程图纸绘制(20%)、课程设计答辩(15%)和开放性工程实际问题回答(10%)。其中,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主要从方案的合理性、实践性进行评价,同时考察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文献调研是否周密以及系统总结能力等;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在设计资料基础上完成正确的工艺计算,并根据平时实习环节获取的现场知识充分进行工艺安排;工程图纸绘制主要考察学生图纸绘制的正确、规范程度,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通过对指导教师所提出的工程问题的解答可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活学活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的选题需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因地制宜,难度适中;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适当分散,以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佳;教师辅导应方式灵活,统一与个别相结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将设计的多个环节分开考核,综合评价,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用上述指导方法,学生均感觉通过完成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张世杰,黄军左.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4(1):148-149.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113-115.
[3]辛华,任庆海.加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5):292-293.
[4]张新,金志杰,王丽.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88-89.
[5]张琼,胡炳仙.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化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26-32.
篇8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案例教学、提问教学、实践教学几个方面对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结果表明: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课程的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起到铺垫作用。
关键词:材料成型工艺;案例教学;提问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06-02
《材料成型工艺》是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介绍塑料、橡胶及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加工性能关系的一门课程,涉及聚合物及其添加剂的分类、配方与设计、成型加工方法等内容。《材料成型工艺》的授课时间设置在大三下学期,是学生在完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课程之后所需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对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加深其对材料成型工艺课程的理解,我们在《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一、案例教学―引导
《材料成型工艺》是一门研究如何将聚合物转变成实用材料或制品的课程[1]。日常生活中许多工作生活用品都是将相应的高分子材料通过特定的材料成型工艺得到。基于此,《材料成型工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丰富的与人们工作生活相关的素材可以引用。通过学生熟知的案例对各种材料成型加工工艺进行介绍可以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使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通俗易懂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吸引力,同时还可以由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材料成型工艺的知识点[2]。例如,工作学习中用到比较多的圆珠笔,它由笔帽、笔杆、笔芯组成,为了美观与握笔的舒适度,笔杆有多种外观与形状,制作的笔杆的材料也很多,聚丙烯用作制备不透明的笔杆,颜色可以通过在聚丙烯中添加不同的颜料,聚碳酸酯用作制作透明的中高档透明的笔杆,握笔处软软的部分是橡胶材料,笔杆的制造工艺包括冲模、增密、保压与冷却等步骤,是通过注塑成型得到;再例如,生活中用到的牙刷,牙刷虽小,但制造它需用到多种高分子材料,牙刷把是聚苯乙烯材料,刷把上软软的手柄是橡胶材料,牙刷头部的毛是尼龙丝制成。毛刷管是用挤出成型的方法制造的,牙刷的制造工艺包括注塑、植毛、打磨处理、检测及包装等步骤,首先是将颗粒状或粉状塑料置于注射机料筒内加热,使其软化后用推杆或旋转螺杆连续从模口挤出(模口的形状即为所需制品的断面形状,长度视需要而定),冷却后即为所需的牙刷把形状,其次是在牙刷把上植毛并将毛切成各种需要的形状,此外,牙刷毛还要经过圆滑处理,防止刷毛太过尖锐而对口腔造成伤害,最后就是对制造的牙刷进行检测和包装处理。把这些与人们工作生活相关的产品作为案例引入到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实践证明:合理的选择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问教学―启发
课堂教学不单纯是老师一个人自导自演,提问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主要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F象[3];通过提问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及其对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对材料成型工艺课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的课堂提问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的主线“高分子及添加剂组成与配方设计-成型工艺-制品结构与性能”以及材料化学主要研究内容“材料制备-材料组成―材料结构―材料性质-材料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4]。例如,聚乙烯、聚丙烯都是塑料,而聚乙烯-丙烯的共聚物却是橡胶,它们具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和使用性能?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有哪些不同等;再例如,聚氯乙烯、聚丙烯都是塑料,为什么聚丙烯可用于制作注射塑料针筒、塑料水杯,而聚氯乙烯不可以。这些问题的解释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自身的物理与化学性质,通过这些材料性质、加工、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高分子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从而得到相关高分子的用途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课堂提问和课后留思考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老师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检索资料,让学生养成“我不会,但是我会查”的好习惯,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此外,针对学生的作答,老师的评价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最好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要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作答,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5]。实践证明:提问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理解
《材料成型工艺》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涉及高分子挤出、注塑、模压成型等成型加工方法和相应的设备[6]。这些成型加工方法和设备在课堂上多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多数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校与湖北省多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厂家,如湖北派克,顺威赛特等,建立了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我们材料化学专业在《材料成型工艺》这门课课程教学前组织学生去顺威赛特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参加认识实习,了解工程塑料的挤出造粒、空调风叶的注射成型等加工过程,为学生学习挤出成型与注射成型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此外,我们材料化学专业还组织学生去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参加生产实习,了解橡胶密封件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配方设计、橡胶塑炼、与炭黑等添加剂的混炼、橡胶的硫化、撕边、检测与包装等过程,加深学生对橡胶的配方设计、模压成型、硫化工艺等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方式了解材料成型工艺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启到指导作用的。在观看成型加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表明:通过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强化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的应用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从案例教学、提问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提高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对提高学生对材料成型工艺课程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此外,依托本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良好的实践平台,把材料成型工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台阶,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材料类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声春,韩冰,寇波,张春祥,张克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8):166-167
[2]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8,(01):25-27.
[3]李宝铭,张星,郑玉婴.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课程建设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0,(03):39-42.
[4]朱光明.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及其与材料科学的关系[J].大学化学,2004,19(6):16-18.
篇9
关键词:材料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模块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72-02
随着新世纪材料及能源学科的大发展机遇,也应和石河子大学进入全国211大学工程计划的实力,作为新专业,2012年9月,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为适应中外科技交流的需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作为第一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本科教学大纲中的第五学期开课。《专业英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目的为了强化专业基础英语的实践,掌握材料专业的国际科技动态,有能力读懂专业文献,学术交流及继续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1-3]。既是基础英语知识的延续,又是基础英语的应用,培养英语及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重要途径[4]。在材料科学技术领域,国际化已经成为趋势,查阅国外专利及相关文献,以及和国际专家面对面交流已经常态化,在各大高校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都可以提高本科生的素质教育[5]。目前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学程短、覆盖面广、深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我院材料系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3,6]。
一、把握科研动态,选取合适教材
材料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多,如匡少平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范积伟主编的《材料专业英语》,曹同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刘爱国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赵安源主编的《材料专业英语》及刘琼琼主编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等教材。我们选取的是匡少平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一本作为我院材料系的专业英语的教材,原因有以下几点[7]。
1.该教材分不同模块,如金属陶瓷单元,聚合物材料单元,复合物材料单元及纳米结构单元等。可以针对不同的单元模块,给予教学不同的课程设计,比如聚合物材料单元和复合材料单元可以放的比重多一些[8]。
2.该教材紧跟科研动态,在教授过程中,很容易插入现有的相关材料的新动态和新工艺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
二、教学技巧的探索
针对我院第一届学生开设的这么专业选修课程,没有往届的经验可以参考,因此,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自身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可以改善的教学技巧。
1.我院开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英语课在大学的第五学期,同时也是高分子化学同期开设的。而学习专业英语最好有高分子化学的背景知识,因此,再次选定专业英语的讲课时间是,授课老师可以安排在高分子化学开课之后的两周后开始。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打断,随时提出他们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疑问[10]。不要给学生提出太高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先让学生慢慢养成专业英语的写作及表达的逻辑思维,了解语言上的规范,表达上的准确以及文章的流畅性及确切性。
2.本科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还不够,针对这点,我们可以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预习,一方面通过预习,对多学课文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可以减少课上做笔记的时间,专心听讲[11]。在课程上,要切实分析特定语句,比如定语比较长的非限定定语从句,分析复杂长句的主语,谓语以及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在多次的分析句式过程中,让学生习惯科技论文的表达模式。
3.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为了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将现有的2个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进行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课上进行朗读和翻译工作,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突破哑巴式英语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英语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12]。合作小组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13]。
4.布置适当的作业,课后独立完成查阅英文文献,讲授文献的基本大意,为大四毕业设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日后去外企工作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铺垫,和国际化公司员工的标准靠拢,增加就业竞争力[6,14]。
5.抓住大三已经准备考研的同学,他们最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个课堂中,让他们成为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排头兵,起到带头作用,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老师辅助提问一些稍有主动障碍的学生,控制住上课开小差的同学,这样就可以活跃课程气氛的同时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来[15]。如果能有本科生参与到相关专业老师的课题组进行实验环节的训练,如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石河子大学“挑战杯”研究训练计划中,更能提高这些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他们可以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验中[16]。
三、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水平
1.根据专业英语的特殊性,该课程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常年阅读专业文献,撰写科技论文,在看,写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17]。但是在听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以弥补教学授课所需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学,学院的协助与支持,比如定期选派专业英语教师到国外国内著名高校进行短期研修与培训,或者提供更多的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机会,增加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任课教师应该在专业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18]。
2.教师也要不断的补充更新专业知识,把握科研动态。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穿插任课教师在国际国内会议上的专业学术报告,给学生更多的鲜活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专业英语的真正目的和作用[19,20]。
综上所述,当前,学习好材料学科的专业英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技巧的多样性,学生的重视程度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实践,采取多样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石河子大学培养专业素质更强的本科生,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寿如.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9,(01).
[2]张冬梅.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
[3]熊晓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2).
[4]张吉强,蔡文琴,李泽桂.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7,(01).
[5]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01).
[6]崔会芬.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
[7]莫再树.关于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2).
[8]刘杰颖.专业英语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教学[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9]张勇,袁廷新,杨帆.新课程化学实验功能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02).
[10]邓保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探讨[J].求实,2010,(S1).
[11]李世云,邹俊,周海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2,(18).
[12]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13]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14]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15]马恒昌,李文锋,王锋,et al.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感悟及策略探索,Wuhan,HuBei,China,F,2013[C].
[16]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17]高云峰.专业英语师资发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18]童慧萍.大学专业英语师资现状调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篇10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6-03
我国高分子类专业设置始于1953年,其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拓宽专业,打好基础,理工结合”[1]。随着社会对高分子材料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分子材料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材料学科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显紧迫。
一、美国高校理工科实验教学及管理的做法及经验
笔者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美国Akron大学留学访问一年,期间参观了美国其他数所理工科高校,并有幸参与了其中部分学校的理工科实验教学,了解了其实验教学特色及管理办法。
1.教学基础宽厚、扎实,教学要求很严格。美国高校理工科实验教学分三个阶段:首先,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和学习的全方位指导。然后,根据学生基础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其进一步实际应用、仿真模拟实验。教师只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制定最优实验策略,同时给学生留下诸多开阔思路的问题。最后,布置一些设计性实验题目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需自行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分析结果、优化方案。在美国,高校和老师都十分重视把最新试验方法、技术和设备引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接触和掌握新事物,使学生体会到科技的进步和竞争,为其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灵活教学。美国各高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完善且稳定,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要求各学校每年更新实验教材,改进原有实验项目。由于实验教学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内容、方法和技术上都有新思想和新东西产生,教师的教学方法很活,主要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路和引导争论。例如,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汇报实验方案、测试和分析结果,使学生从知识运用和归纳总结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学生做实验时主要是靠简单的讲义和设备说明书,自己多思索,并查有关文献。教师鼓励学生在合理操作的条件下,去摸索、调试和使用各种仪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科学的思维和预见性。这样,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强。例如美国Akron大学的实验室不但全天向学生开放,且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操纵实验室中各类仪器,并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教学方案和过程因材施教。美国高校的教学类型和过程分层次进行。理工科实验教学从博士一直延伸到本、专科层次。每个教学层次都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模式。层次越高,设计研究和学生独立性的成分越多。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在选题和实验要求上有所区分。他们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笔者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调研发现,该校大量增设选修课和实验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一些新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一个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习和训练中充分展示个人才华。课程最终成绩要根据基础知识、创新成分和实践能力来评定。
4.管理体系松中有严。美国高校实验室采取全开放式管理,以Akron大学为例,所有实验仪器都对学生无限开放,学生可以全天自由使用所有设备,每台仪器都有专人负责,学生在使用前需对相关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严格培训,合格后,需遵守“提前预约使用制度”及“使用过程登记制度”,即可自主操作设备。当然,每台设备有严格的安全规程,若操作不规范或恶意破坏致设备损坏,该学生将被取消所有设备的使用权。这种制度促使学生能自觉、规范地使用仪器,并保障了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自由发挥。
二、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工科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与美国大学情况相比差距很大。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体系不合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既有联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但目前多数实验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实验课时较少,各门实验课程、各实验之间缺少联系和配合,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无法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2]。
2.内容滞后。在当前专业实验教学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内容较多,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少;注重实验内容与结果的实验多,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研究性应用性实验少;内容单一的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同时实验项目统得过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实验教学质量相对不高。
3.方法单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照单抓药”。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使用和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表格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只需按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和细致观察。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也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发挥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教学效果差。
4.实验教学手段落后。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不能与实际实验有机结合[3]。这样,一些高档仪器的调试和一些耗费高、时间长、毒性大、危险性高的实验,就只能听教师讲解、演示,不能实际操作。另外,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还是较低,还未能与实际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三、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上述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美国教育成功的一面就是实践教学办得活、充实、新颖,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为加快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优化、培养能力为主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
1.改变实验教学体系。(1)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缺少独立的教学体系。这种体制在注重创新的时代具有很大弱势。在此体制下,高校实验室的作用受到严重制约,实验设备陈旧,师资队伍不齐、实验教学质量低下,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因原来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或系,所以实验教学的内容常从属于某一门课程;各门课程按自身需要开设实验,忽视了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且相近课程的实验内容有重复,造成仪器重复购置、利用率低、资金耗费较大等弊病。针对这种状况,为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实验教学必须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建立相互渗透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实验课要独立设课,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材,改变传统实验课单一对应理论课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实验教学既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专业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建立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力,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包括仪器、时间概念上的开放及实验课程、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放”要以新颖有趣、科技含量高的实验项目,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实际应用的课题和先进的仪器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可视自己情况到实验室预约登记,安排时间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学习、实验的空间和轻松的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实验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传统实验教学开设的理论验证性实验居多,常为机械、灌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技能的目的,也体现不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建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体系很有必要。要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独立思维、独立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目标,按照实验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设计、综合、创造性实验内容等,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我校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着手改革,已初步尝试将部分课程取消、合并,调整了部分科目的实验内容。另外,我校增加了部分专业课综合实验,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实验教师出一些实验题目,要求学生自己(或小组)去查找有关资料、选择仪器,对实验结果和问题尽可能自己分析或开讨论会解决,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增强他们的合作和独创意识。
3.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考核。在对学生的考核中,采取教考分离、抽测制度等,建立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并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观察视野,以学生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对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需要进行修改,禁止只凭出席情况或实验报告确定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研究成果计入课程总成绩,科学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更能促进学生深入、灵活地学习,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承认和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废除注入式教学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讲课中,教师只需扼要提示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实践,为其留下思考的余地。要加强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创造性思维。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涌现,教学仪器的更新周期也将缩短,陈旧的实验手段、落后的设备、呆板的实验方法与当今信息时代极不协调。学生对先进的仪器和相关领域较前沿的实验手段有浓厚的兴趣,而现代化设备都是多学科领域高技术成果的综合体,操作这些设备,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计算机知识等,这会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自觉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应该将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用于实验教学。
5.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保障机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保证顺利完成各项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础,如何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统一的管理。在管理中,必须坚持“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考核”的管理模式,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学生服务。实验指导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为适应教学需要,我院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统筹规划,力争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还设立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实验室自制仪器等项目,以支持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和科研,鼓励并资助教师对一些设备进行开发利用,充分调动了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大型仪器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既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又发挥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实现专业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着力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了人员培训计划及具体措施,积极支持实验室人员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大型仪器的培训,以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技术熟悉、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教学体系、内容、考核制度和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应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尊重和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把教学过程作为加强多种素质训练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只要我们扎实进行改革,随着实验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施会卓有成效,就有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J].塑料工业,2008,3(1):70-71.
[2]刘玉兰,彭永利,孙勇,等.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55.
[3]顾景梅,邹玉红,马小隆,等.改进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09,(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