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19: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单纯的陈述史实、说教式的历史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下严重桎梏中学历史教育的瓶颈,也成为现代中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评价观的障碍,因此,如何摆脱历史教学陈旧的方法模式,走出历史教学困境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视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说教性太强、历史观念太陈旧、学生受教师历史观影响太深、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等诸多问题,而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首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中学历史教育工作。
一、转变教学观念,避免说教性历史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历史方面知识的涉及都尚浅,且心智也处于尚不成熟的状态,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历史观都尚未形成,因此可塑性很强,这时极容易受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师自身人生观与历史观的影响。因此,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首先,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避免历史说教性太强,尽量最客观公正的还原历史史实,切忌带上个人主观意念和附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把握好教学的度,让学生自己对历史进行个人思考,从而树立自身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的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启示性和借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呼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公正的历史观、客观的历史观,但并非每个人对历史的判断都是如出一撤的,只要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就是种公正客观的历史观,而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中,并非一家之言才是科学的,每个人从历史教训中吸取到的经验可能都有所不同。中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也很爱思考,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历史教学的客观性,学生们会形成一套自身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并不需要强行接受教师的历史观,只是当发现有学生出现价值观上的偏差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但切忌越俎代庖。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推动历史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而不是教给学生学。现代教育观念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说历史是一门基础知识性和客观性很强的学科,无论你怎么去研究去创新,历史史实永远都只可能有一个,但是在这里,我们所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凭空的臆念,而正是建立是历史史实基础上的现实的思考和历史经验借鉴上的创新。首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地提点。在对历史事件不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入门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生动的讲解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内涵,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带着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历史探究,得出对历史的思考。另外,历史学科忌讳陈词滥调和历史经验借鉴上的一成不变,毕竟时代在发展,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对照今天,历史给予我们新的启迪是什么,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未来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所以,只有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讲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高效且活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以古通今,提高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历史教学。
三、深化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历史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大纲里有清晰地说明:即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把握好完整的历史脉络,教师需要吃透历史教材,并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以得心应手的实施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得出深刻的历史启迪,培养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评价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学之路任重道远,教师要掌好舵,学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把握好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任蓉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管理》,2002 年12 期。
篇2
关键词:高师;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80—02
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专业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关系,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可以得到验证:
一、在中学历史教师看来,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规格的学科教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中学(初中)历史课程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任务和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教育,而高师历史教学则是对已经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科理论教育。简单讲就是,高师历史教学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二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内容浅而少。所谓浅,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施教对象、教材体例和授课时数等限制,一般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仅传递历史的主干信息及来龙去脉。所谓少,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要少得多,不仅整体内容少,而且单元内容也少。三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考试需要,因此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四是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发现和培养历史学习型人才,但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型人才。而高师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及其对学生志趣、知识、智能、技能等测试和培植,可以直接或间接“孵化”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初级专门型人才。
二、在高师历史教师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属同类学科教学,但二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规格、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层次等方面迥然有别
一是就培养目标而言,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师重在培养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不同层级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偏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及广延性,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生成。二是就教育规格来讲,高师教育属高等教育。正因如此,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准,又要依循学科教育教学原理及其规制的运作程式,凸显本学科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还要与高师其他学科如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学科在高师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三是就教学任务来讲,高师历史教学除讲授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开设和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专业知识的视域也比中学历史教学宽得多,广得多。总之,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高师都比中学庞大得多,复杂得多。四是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法,辅之以活动教学法。无论何种方法与模式,都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受制于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中招考试,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创建和使用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老方法、老模式所替代,没有也难以发挥其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作用,结果使新课程教学改革陷入“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旧酒”的窠臼,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而高师历史教学虽然也存在诸多类似于中学教学的弊端,但因高师历史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同于中学,加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一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学习年级的递升和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引导式、自主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还要辅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实习等,对学生实施岗前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细节及要求上,高师与中学也有明显的差别。总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隶属于同一学科的目标、层级、任务、性质等异同并存的两种独立的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建筑于历史学科道路两端、高低大小、类型功能等各不相同的两座学科教育教学“城堡”,尽管一条学科大道纵贯其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因“同类项”而能够简单合并或前后颠倒,而是“输出(中学)-接纳(高师)-加工(高师)-再输出(高师)-再接纳(中学)”,类似于来料加工或合同定购的教育契约关系。是否接纳、接纳多少、按什么模式加工、照什么流程生产、凭什么标准检验,其主动权不在中学,而是取决于高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及见诸于之上的师资队伍状况与院系包括学校在内的软硬设施建设等整体条件。当然,社会对历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师的历史学科教学。但整体来讲,在高师学科再教育过程中,没有也很少考虑中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造成了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脱节或两层皮现象。
三、在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研究专家和历史教育专家)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纵向角度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都以人类过往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承载这些活动信息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一句话,都是讲授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并通过揭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追问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给人以思想文化上的浸润和心灵智慧上的启迪。二是从横向看,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同一社会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分属不同教育类别、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独立的学科教育过程,都按照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与要求,实施各自的课程和教学计划,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标准,彼此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中网络状的独立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从纵横交织或大教育观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广泛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大多由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承担,同时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及辅教学资料的编撰、修订、勘误,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高师院校的参与和审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体系的厘定、内容的设置等方面,无不受高师历史教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学是高师历史教学在不同层级教育过程中的浓缩与折射。正因如此,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具体讲就是,二者在学科教学上是层次有别、本体一致、引领跟进、相容相汇的“闭合回路”。尽管学科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但高师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理应且有必要同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学科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一、教学态度务必端正。
我所在学校处于邯郸市外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来自于周边农村,学生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实际上也算半个农村中学。当前在我看来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科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纵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科,学生认为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宁可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历史课真正的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
二、历史教学基本功必须过硬。
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但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即使没有超出历史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贯通古今,熟悉中外的史学。其次是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为人师表”一词,已经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这一学科,对教师的语言,也要有相应的要求:一是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具体;三是既要有逻辑,又要严谨。最后是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一副历史地图,可能会使你的历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篇4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篇5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现状 历史教师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而是让人了解它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史学价值的真谛,道出了史学学习与讲授的难度。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实历史的内核,满足于累年不变的教案,过分追求历史教学的技巧,使得当今的历史教学问题颇有些令人担心。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可大致概括为三方面: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唯物主义,并能运用它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兼顾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针。结果,多数学生要么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么淡化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会作简要的评价,只能识记部分现成的结论。
当然,中学有初、高中之分,学校有城、乡之别。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有条件不喜欢历史;农村的孩子挺喜欢历史却没有条件。城里的学生无论是在图书获得、时间投入及教师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农村的学生,但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反而低于农村的学生。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里的孩子见闻识广,教材上的一些历史故事早就为他们所耳闻,中学历史教材虽做过多次调整,但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更新率并不高;二是城市里学生学习负担要比农村的学生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小学科”上的学习热情;三是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使得历史课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对电脑游戏的眷恋削弱了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就农村学生而言,多数同学并不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听课。农村的教师一般不像城市里老师那样受到较多的监督,他们往往采取迎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去授课。然而,问题也因此出现。不少农村历史教师,往往“半道出家”,他们在教授历史课程的同时,往往还教授学生们的数学或体育课程。历史课多半被当作故事课来讲授。由于不在学校住宿,学生们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来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们的可能还有放羊喂牛的家务。最糟糕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从目不识丁的父母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帮助。
此外,城乡教师所共同具有的两个问题,也是促成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一是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二是历史学作社会和公众对历史学自身的特点认识不足。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学历史教学观念都相对比较滞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多采用以讲台为中心的问答形式;以知识中心理论为主导,强调专业知识素质的养成,潜在地培养“小史学家”;以考试带教学,将学习内容“学问化”,只讲选拔不求发展等教学模式的大量存在,无疑是滞后的教学观念的明显折射。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我是教师,我觉得重要,你作为学生,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应该很好地掌握。这种一味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专制性格。而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杀了教学生机,随之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残,也就成为必然。
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历史学科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的误区。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起以前几版来说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详细资料。而高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却得不到高分,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二、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几条途径
如何改善当今令人担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容易。这需要全体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历史学科的政策导向当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师方面而言,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下面三个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首先,城里的历史教师不妨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给同学们多讲些轶闻趣事。对于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资料,力争做一个“教”、“研”都合格的老师。不要过分依赖课件教学,要知道生动地讲解有时会比课件更有吸引力。在农村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具有严肃的一面,没有根据的史料,可能会误导学生。教师最好能在备课上多花点精力,为有潜能的同学提供较多的课外史学书籍。
其次,城乡教师都应该注重历史的垂训意义与教育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好人、伟人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育他们力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再次,城乡教师既不要“东施效颦”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历史教学而言,过多地讲究授课技巧,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条件允许的话,历史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能不失为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城市里的博物馆,乡村的历史遗迹、遗址等,都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高中历史教师,不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妄自菲薄。学科并无高低之分,要为自己能胜任包含渊博知识的课目而自豪。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乡土历史;教学作用;直观教材;实施场所;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5-01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历史名人的事迹令我们自豪,乡土历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生动教材。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已成为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这会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人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某些历史教师为了教学质量的评比,大搞题海战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使本来鲜活的历史面目全非,味同嚼蜡。所以一些学生说:本来很喜欢历史,但不愿上历史课,最厌恶历史考试。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基层历史教师的反思。于是从教伊始,笔者就努力探索多种形式,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历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它接触的是来自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迁移到历史学科中去。乡土历史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麻栗坡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收效较好。
2.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活动课实施的重要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课件、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还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的丰厚和实践方便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地位。麻栗坡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全县拥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比如小河洞遗址、大王岩崖画,老山战争遗址、新寨的彝族干栏式民居、民族英雄项崇周的坟墓等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样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使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交流、提高。
3.乡土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3.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历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3.2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把每一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地写出来。而乡土历史教学却有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民居等多种教学形式,介绍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由来,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介绍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各族人民、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3.3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历史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多向沟通的教学机制。
3.4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5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3.6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如围绕家乡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4.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地影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了搞好乡土史教学,几年来,笔者跑遍了县内几乎全部的文化遗址,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积累了许多史料,经整理后再向学生讲授,不但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乡土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当利用好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好教学,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陈相武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论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作用》,甘泉县城关初级中学贾斌
篇7
【案例一】
时间:2009年12月
时事内容:中国在新疆处死一名英国毒贩
课堂实录:
师:今天上午,中国依法对一名叫阿克毛的英国毒贩执行死刑。按照中国法律,携带50克以上的海洛因就可判处死刑,但这个阿克毛携带了不止50克,而是整整8斤!简直当白菜卖,足可以砍40次头。(学生笑)英国政府曾多次就此事与中国政府交涉,希望能从轻处理,英国一些报纸措词很尖锐,叫嚣要报复中国,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法院的依法判决。同学们想一想,如果阿克毛是在19世纪中期后到中国贩毒的话,会是同样的
下场吗?
学生甲:不会。因为当时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之下,允许英国人贩卖。按当时的法律,阿克毛没有犯法。
学生乙:即使是犯法,也不会被判处死刑,因为《》附件中规定了英国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法,如何定罪,必须由英国领事裁决。由英国裁决,肯定是由英国人说了算。
师: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师:哎,我们只能为阿克毛感到惋惜了,阿克毛,你真是“生不逢时”啊!(学生笑)
【案例二】
时间:2010年1月
时事内容:中国一艘货轮“德新海号”被索马里海盗劫持长达两个多月,经多方努力,近日,船员被安全解救回国。
课堂实录:
师:最近发生的一则新闻,就是被索马里海盗武装绑架的25名船员安全回到祖国,与家人团圆。他们及他们的家人从去年10月19日起度过了70多个不眠之夜。这件事也令国人揪心。解决海盗绑架事件是很棘手的。因为,武力解救吧,弄不好,海盗们会撕票;谈判时若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也会撕票。那是怎么解救出来的呢?海盗们大发慈悲?别指望,不可能!(学生笑)海盗们要钱不要命,不给钱是不行的。据报道,是动用直升机扔了400万美元给他们。注意是美元,不是人民币,海盗是不收人民币的。(学生笑)不管怎么样,救人是最重要的,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理说,海盗是个高风险的职业,愿意从事这职业的人不会很多,但现在索马里却盛产海盗。(学生笑)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甲:可以获取巨额赎金。
学生乙:索马里内战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所以铤而走险。
学生丙:国际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去共同打击海盗,
保障海上运输安全。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索马里留给我们的是伤心的回忆。在古代,是不是也有伤心的回忆呢?我们中国人又是怎样对待索马里人的?
学生甲:据课本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地接待。
学生乙:明朝派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非洲索马里。郑和船队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没有殖民掠夺,也受到了索马里人民的欢迎。
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中非之间自唐以来友好来往频繁,拥有传统而珍贵的友谊,索马里海盗事件也决不会影响中非关系的主流。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讲时事并不是单纯讲完时事就了事,而是通过讲述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事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之后,通过时事创设历史情境,来带出与历史相关的问题,通过巧妙地设问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掌握历史相关知识,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通过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对时事的讲述及历史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会让学生认为,历史并不遥远啊,历史就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与现实并没有割裂。况且,现在的高考从不回避热点,有什么理由让历史老师去回避时事、回避热点呢?
因此,我想说:“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篇8
对历史科目的认识不够。一直以来,在初中各科目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只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把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当做小科目看待,认为历史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使历史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生的在历史的学习中也积极不起来,甚至还对历史科目产生厌倦,导致历史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改善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
1.加强历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充分鼓励城镇中学的历史教师积极前往农村初中任教,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农村中学中去。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中学中去体验教学气氛,学习教学经验,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历史教学水平。另外,在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外聘请专职的历史教师,并同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2.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历史教育工作的重视
地方教育部门要始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合理设置农村中学的课程安排,并严格监督课时安排。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避免部分学校过分重视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而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同时,还要要求学校一视同仁,尊重历史教师的劳动成果,适当提高待遇,让教师感受历史教学的乐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感兴趣程度一般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还要用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不要随意批评学生,要根据课标提出相应的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历史学习很有趣,让他们信赖历史教师,从而对历史科目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4.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培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采用灵活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优秀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巧妙设置情景、导语、疑问以及悬念等,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如在《血肉筑长城》这一课上,可以通过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激烈战斗场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根据课程要点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科目的重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认识课程的重点。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并教会学生懂得对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等的分析,使学生能真正懂得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另外,还要巧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课本中抽象的历史知识通过情景、图像以及声音等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掌握程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总结
篇9
我们在进行改革之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中小学在各个阶段教学的具体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这一目标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改革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当然,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改革都有目标要求,而且较以前的目标要求更为合理、更为实用,应该说是相当好的目标设计了,所以笔者以下的想法只是建议而非批评。
笔者以为,人类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在任何时候都有再探讨的必要。所以这里我就大胆地对中小学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中小学历史教学改革目标的设计,第一步就涉及到对中小学教学地位的定位问题,然后是各个学科的教学定位问题。我以为,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比如,仅就历史学在中小学的教学目标问题,笔者以为就存在着不少尚待改善之处,因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已经为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而苦恼了很久了。
关于现在存在于中小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混乱的情况,我试举几个方面的简单的例证,供大家参考,并以此来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混乱状况一:教学目标总体性差。现在的教学目标只是具体地强调了要达到的目标,而没有整体的目标规范。笔者这样说,可能那些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感到有些委屈,的确,课程标准上清清楚楚地写着:“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相对具体的目标要求(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它又显得笼统了),它显得还是有些琐碎,而非总体性的目标要求。笔者以为,中小学阶段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应在总体上体现出:我们培养的中小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所有学科的任务都是为培养健康的公民服务的,当然,每个学科由于自身的特征又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总体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我们就可以非常明确地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的非常具体的目标要求了,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内容相对于公民的素质要求而确定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就变得可以操作了,广大中小学历史教师才能非常明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混乱状况二:教学目标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提出的教学目标并非不好,实在是很好的目标,只是难以达到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目标中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性。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经常由于学科本位的限制,对历史普及的目的也就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不敢明确讲要具有实用性。仿佛有了实用性就失去了科学性,这中间存在着理解的偏差。不要说有实用性不一定就失去科学性,仅就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来讲,我们就必须关注现实社会,因为我们的培养的是公民,不是历史学家;我们进行的是公民的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学。实用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现实性,实用性一定得不到实现;没有实用性,现实性也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既然是公民教育,就必须注意现实性和实用性。所谓现实性,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只看到逝去的历史,不能总在逝去的历史中打转转,而要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所谓实用性,就是用历史的教训和经验,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直接的借鉴。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令史家头痛的问题,我们的史家都承认史学必须联系现实,但又否定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和性质。史学不仅能够为现实服务,而且必须为现实服务。这就是历史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具备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为什么不可以明确地说出来呢?
篇10
一、教学立意的内涵及与教学的关系
1.教学立意的内涵具有多元性
关于教学立意,目前有四种代表性的说法。其一,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根据这种说法,教学立意在本质上是对历史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定,及其对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历史视角,提高历史思辨能力的意义。其二,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主通过主题把握、概念理解、逻辑疏通、内涵挖掘四个层面的教材解读综合提炼确立教学立意。其三,教学立意是教师在把握基本史实与史论关系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确立的本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明确它是学生要通过教材所学的核心内容。其四,教学立意是聂幼犁教授所主张的“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可见,教学立意的内涵界定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折射了教学立意与历史课堂其他要素间的多元关系。
2.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立意依托教学目标存在,而又不同于教学目标。后者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层面,是一堂课教学效果上的预设要求。教学立意,是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某种特定能力培养,或者是情感培养方面的目标延伸,是教学目标在某一核心领域的体现,比教学目标更具体。
教学立意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根本出发点;教学立意能否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立意,然后围绕立意展开设计。
二、教学立意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立意对历史教学具有统领作用,甚至可以视为一堂课的核心。很多一线教师自觉地把有无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否高远视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
教学立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但是高中历史课堂仍然不乏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情况,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疲于应付。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经常反思:有没有倾听学生对历史课的诉求;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师。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时代使学生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他们更需要在课堂上听到独特的观点或见解,而不是简单地被灌输知识。如果课堂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就一定要有教学立意,使课堂有生气、接地气,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在教材观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在新材料和新史观的推动下,人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会发生改变,而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确立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如笔者在讲“运动”时,先播放了《》的主题曲,展示了精心搜集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增补材料拓展教学立意,挖掘运动所展现出的民族心理与人文追求。此外,在近现代史教学中,可融入乡土资源。乡土历史与学生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笔者在讲“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时,会增加当地“小海战役”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历史就在自己身边。
三是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有机体。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因此要改进传统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做法。以“”的教学为例,如果以“社会转型的阵痛”为教学立意,揭示在中国人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可使学生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多一份民族自省。这样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性格。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将战争都归于英国人的罪恶,而强化“我们是无辜的,我们太冤了”,并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民族心理。
三、如何围绕教学立意进行课堂设计
以“古代中国和西欧农业”的教学为例。理解中国古代农业与西欧农业发展的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和西欧的农业同样都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耕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是精耕细作,而西欧是粗放经营。中国农民通过兴修水利、除草施肥、土地连续耕作来提高单位产量;而西欧耕作面积大,很少施肥,单位产量低,广种薄收。在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方式上,中国主要采用圈养,以畜养猪、鸡为主,耕田所用畜力以牛为主,通常一户一头即可。中国古代农民的衣服多以桑麻为料,而土地连续耕种,农村缺乏因休耕而形成的牧场,所以畜牧业不发达,农业向单纯种植业发展。而西欧传统以羊毛为主要衣料,养羊是普遍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自给自足”为立意,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从农耕面积、农耕方式、种植形式和生产走向进行思考,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立意教学中的反思
一是教学立意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些教师强调,教学立意作为贯彻课堂所有环节、连接所有要素的主轴线,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但历史教学实践中,也不乏未强调立意而堪称优质的历史课,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立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质量,但并非课堂质量的唯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