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医药工程学习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
1、生物医药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代表性定义有:三合一学说,工程应用学说,综合学说。一般定义为:强调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测;
2、生物医药工程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是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
3、研究内容:对象为人体,应用基础性为主,包含若干层次。微观:分子,细胞;器官和组织:人体的器官,组织等;整体:人体,周围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公民意识;教育
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青少年公民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是整个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任务。高中思想政治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而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因此,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强化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成为政治教师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精心研究课标教材,创设仿真情境。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选材,比如生动的图片、漫画,恰当的视频资料,甚至包括各种小故事、小文章,选出学生感兴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材料,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仿真情境,刺激学生从情境中挖掘和探究,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悟公民意识。
例如:“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的教学中,可由学生出演市长角色,发表施政纲领,谈谈如何造福于民;同时,由学生出演公民角色,谈谈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监督政府职权。“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可以设计小演讲“假如我是候选人”、“我这一票投给谁”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又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国家》,这首歌是由成龙、刘媛媛等倾情演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歌曲。引导学生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分析国与家、国与世界的关系,这首歌词情感的表达充分直白,作者反复阐释了“国”与“家”的概念和关系,国是家的支撑力量,家是国的组成元素。今天的中国不仅是属于我们的,更是世界的,她正矗立在天地之间,让世界瞩目感慨。让我们对“家”、“国”产生一种渴望,渴望怎样去付出,如何更深刻地去爱国爱家爱世界。
其次,直面问题,智慧解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现实与教科书上的差距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政治教师和教科书都是“假”“大”“空”的感觉,对此教师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直面社会生活中学生关注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作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并通过辩证分析、比较、判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例如,进行的社区选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盲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分发选举宣传材料,很快被居民们当垃圾扔掉了。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学生发出倡议,回国后积极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离,但个别归国人员在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会。南京的交通事故,当事人醉酒驾车,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酒后驾车屡禁不绝。有些学生根据身边存在的问题就对我们的政治体制、法律等产生怀疑,甚至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地分析问题的方法,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的政治体制、法律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比较,学会运用比较方法和辩证分析的方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看事情的主流,学会历史分析,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法律等既要全面又要抓主要的方向,既要看到现在新出现的问题,又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还要结合国际社会的大环境综合分析。平时点滴积累科学的分析方法,会逐渐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法律等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树立信心,并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完善的实践中去。
最后,对学生进行包容性评价,隐性培育平等、民主、和谐的现代公民品格。传统的学习评价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并且简单地以分数来呈现,进而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队、给学生贴标签。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是有差异的,拥有博爱之心的老师应当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去对待、去研究、去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利用差异。老师有针对性地用心评价,不仅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学会尊重和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生成平等、民主、和谐的现代公民品格。
篇3
一、透视:当前课堂管理的实然状态
1.课堂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
在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其管理行为往往更多地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行为。如:现在学校的不少教室墙上贴着“班级公约”“班规”等内容,制定的内容可谓“详细”,即违反常规,就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如小组扣分扣星,或罚做卫生值日,或请家长来校联系等等。这些处罚约束了学生“不能做什么”却不能引导学生“要做什么”。
2.课堂管理手段单一,方式强硬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眼神、行为违反教师意愿,就立即中断课堂,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有些控制性的语言甚至带有威胁性。这样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失去自我,让学生陷入一种奴役状态。
3.教师是唯一的管理者,缺乏民主
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师一般拥有绝对权力。学生也往往认为服从教师的权威是应当的。正是在这种专制性的权威思想指引下,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甚至教师认为安静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显现出“自上而下,一管多”的管理模式,教师成为唯一的管理者。实然,这种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1]
综上现象,从教师对课堂的认知视野,发现其管理行为盯着“物”而忽略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使学生作为一个简单的被传授和管理对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课堂管理可以定义为师本课堂管理模式。这种师本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很多时候无法被学生所接受。而有别于师本课堂的生本和谐课堂呼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师生有效互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追寻:课堂教学管理应然的理性思考
生本和谐课堂的建构理应以追寻有效教学为前提。在师生心目中的“有效教学”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1)学生有学习兴趣;(2)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3)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4)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5)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6)学生能学以致用;(7)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8)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2]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的特征,最根本的体现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生本和谐课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幸福。课堂中的所有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为对象而展开,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成为生本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所以构建生本和谐课堂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尊重生命主体,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1)由教师单向控制转向多方合作管理
“生本和谐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改变教师的单向控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又非结构化的管理网络,将管理权由教师的单人独享转变为全体课堂成员分享。学生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参与到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实现多方管理合作。
(2)从问题行为控制改为正当行为引导
“生本和谐课堂”对于不能回避又不能自行消失的学生问题行为,分析学生形成的原因,合理、科学地处理好转化的策略,确立靶目标,奖励正常行为,从而成功地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实现课堂管理中的“双赢”,并促使教学节奏变得更加连贯且富有韵律感。
(3)从静态的结构管理转为动态的过程管理
“生本和谐课堂”将过去“以固定的课堂规则,稳定的管理队伍以及程序化的管理体制”为主的课堂管理方式,转变为“在管理过程中针对课堂管理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动态的审视,并不断修正自己的管理方法”的动态的过程管理。当然,动态过程管理并不排斥静态的管理,彼此之间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效果。[3]
2.优化课堂环境,营造安全的教学氛围
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生本和谐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师生双方按照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共同参与建构课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
(1)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设教室自然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去建构、创造,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美育功能、实践功能。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训、墙报、宣传栏,师生共同讨论课堂座位排列方式,增强学生的秩序感、舒适感、安全感和责任感。
(2)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沟通无疑是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源泉。为了真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对任何学生,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须的信任;教师还要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
(3)构建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不仅充满秩序,而且充满活力,应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伴合作文化――群体中同伴间的交往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良好的学生合作关系能使学生彼此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因而同伴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管理效果。
有序的课堂文化――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是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其规范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将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3.“让学”,激发学生学习智慧
“让学”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我们提出“让学”的教学策略,研究出了“六步三环”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三环:温故知新、互动探究、巩固迁移。
温故知新(完成定向、自学两教学环节)基本任务是展示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重点;巩固知识或检查预习任务。
互动探究(完成讨论、答疑两教学环节)基本任务是学生对新知识阅读感悟和提出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对新知进行点拨讲授;学生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此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课堂活动,穿插学生的互动、小组交流和讨论,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
巩固迁移(完成自测、自结两教学环节)基本任务是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精要的小结;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当堂巩固练习。此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力求引导学生自己做,练习要力求形式的多样化,如自问自答式、你问我答式、师问生答式等等,练习时还需适当注意知识的迁移。
4.激励恰当行为,唤起课堂学习激情
要考虑课堂直接能够观察到的变量,还应考虑课堂中一些隐性的变量,如内驱力、人格特征等。教师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激励正当行为。
(1)关注需要
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分析学生正当行为的内驱力。关注并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是保持学生有持续内驱力的关键。
(2)关怀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能促进课堂师生合作行为。首先,教师应关怀学生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教师要关怀学生生活,能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
(3)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是身边的学生,也可以是授课的教师,生活中的你我他,通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感召的作用。
追求生本和谐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思辨、提升。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参考文献:
[1]计亚萍.关于教师有效管理行为的调研[J].江苏教育,2009(12):35-37.
[2]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14-16.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
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篇5
关键词: 学校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 教学改革
引言
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中学体育应一方面加快自身发展,更新体育观念,另外,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中学体育改革,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探讨。
1.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完善体育的育人宗旨
什么是学校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属于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与职业俱乐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以体育爱好相对一致的学生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而进行的持续性体育活动的业余组织。简单地说,根据学生的体育经,在入学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教学,毕业前掌握一项或两项体育活动的技能,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什么叫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学校体育俱乐部是终身体育的一个特殊阶段,从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看,学校体育俱乐部教育区别于终身体育的其他阶段,它既要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一生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优化教学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2.1在教学形态上,改变被动的、身体操练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思考型的体育学习,以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规律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平等教育,做到因材施教,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2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2.2.1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运动经历等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到新知识,并在技术上有所提高。
2.2.2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
2.2.3俱乐部教学中多进行启发,从而使学生对俱乐部的学习产生探究心理,给学生一定的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以学校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有利于落实终身体育,也有利于俱乐部的教学。
3.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有成效的推动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和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刻苦训练。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制定是实施终身体育的主体工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地自主选择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充分满足心理需求,挖掘兴趣潜能,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健身活动中。
4.加强体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不同于平常泛泛式的、蜻蜓点水式的体育课教学。因为每个俱乐部的学生大多在此项目上有着一定的基础和能力,而每个教师可能面对几个俱乐部的教学。所以,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尽快扩大和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与技术,这就需要一批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6.培养学生健身能力,促进体育生活化
实践证明,体育只有当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和乐生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生活化的趋势越加明显,由此决定了终身体育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应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除了要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内容外,还要有目的,树立终身体育观和自我体育观,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增强学生的体质的同时,还要使其具有终身自我身体完善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此外,学校体育俱乐部应主动融入社区体育大环境,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取社会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
结语
只有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和世界先进经验,在工作中研究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未来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地实施体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终身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必然产物。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教育,其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是接受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肩负起历史重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建设而服务。
篇6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
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报关;典型工作任务
一、研究背景
报关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货物通关流转的必经程序。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际物流快速发展,新的贸易方式及新的通关形式不断出现,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报关的人才需求量急增。
《报关实务》课程是大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报关实务课程内容体系与报关员资格考试一致,主要包括报关与海关概述,进出口贸易管制,货物进出口报关流程,进出口税费征收,商品归类及进出口报关单填制等六大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教师往往会受已有课程体系的影响,照本宣科,偏重知识点的讲授。教学目标还只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上,对学生的工作技能关注不够。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内容复杂,所以学生学习时难免会觉得难度大而枯燥。而在实际工作中,报关员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违背了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向。《报关实务》课程应以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征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报关职业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将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实际报关业务为项目载体,以完成真实的典型任务为导向,在课堂上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会操作技能,形成职业观念和实践工作能力,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首先强调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资格研究,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本文基于对国际货代公司和报关公司真实报关业务开展的工作过程,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海关规定进出境货物经过审单、查验、征税、放行4个海关作业环节即完成(狭义上)通关。与之相适应,报关员应当按程序办理相对应的进出口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提取或装运货物等手续。但是,对于很多货物,通关不等于结关,如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等,所以报关流程不仅包括狭义的通关过程,还包括结关。实际报关业务工作的流程是基于以上报关流程展开的,典型工作任务则是该流程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一定是在人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不一定完全是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具体工作任务、环节或步骤。典型工作任务反映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其内容反映了工作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当然这里包含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一些学科性的知识。此处报关工作典型任务确定是通过调查问卷、企业实践及邀请企业报关员研讨等方式,了解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基础上,提炼出了“报关单证准备”、“现场通关”、“结关”三项典型基本任务。同时在专家指导下对这三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基于工作过程的报关典型任务的确定也参照了国家《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在《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报关员各职业等级的工作要求,以报关员职业的工作项目为基础,设定了“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 “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 “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 “报关事务管理”“海关行政救济事务管理”和“培训和指导”等6个模块,其中突显报关职业技能的前4个模块,已完全纳入以上典型工作任务之中。
三、典型工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于报关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以去繁就简、抓住主线、注意知识的可迁移性为原则。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报关单证准备”、“现场通关”、“结关”三项典型基本任务为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再选择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不同监管模式货物的报关业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这样的授课内容贴近工作实际,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能自主参与学习,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2)基于典型任务的教学设计。针对实际报关业务开展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任务为依据,围绕报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展开,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教师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了解海关监管制度,完成报关员在不同监管方式下的真实报关操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任务计划――任务资讯――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估为框架设计,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现实报关员所进行的进出口报关操作。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与工作任务结合,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协调作用,学生通过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实施结果。(3)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情景创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比如“报关单证准备”的典型任务的教学,在提供真实报关业务的前提下,必须在机房运用模拟软件申报,利用进出口税则查询商品编码,准备各种纸质申报单证。根据典型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可以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在整体化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将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和个人发展目标、教学分析设计等结合在一起。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报关行、国际货代公司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能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报关职业能力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董章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高职报关专业课程体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4~26
[2]刘洋.高职报关职业能力与报关实务课程的新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0(2):75~76
篇8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篇9
关键词:公路运输;统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公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交通运输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物质生产生活以及商品流通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1-10月份,全国公路货运量再创高峰,我国投入的公路建设资金高达4869.9亿元,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概述
1.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体系
2.重点调查指标
2.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交通运输统计来讲,作为统计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利用各种科学的方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各种公路数据,同时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经济活动中统计资料的工作,也是有效地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公路的发展,越是现代化,就越是需要依靠数据的统计,在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交通运输统计是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揭示和认识公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公路的养护过程中以及公路的新建改建的工程施工和具体的使用领域中间,存在很多的我们都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和他们往往没有被认识的必然的联系,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的。比如对于公路的发展以及整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公路的发展方向以及与公路相关的每部分的各种的比例和其社会效果等部分。
其次,交通运输统计能够有力地加强公路的科学管理,编制好公路发展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检查这些计划完成的具体情况,交通运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对交通运输的统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交通运输部门的内部经济核算机制,从而能够更好的推进经济责任制,充分的调动起各个部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交通运输统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公路的养护情况和建设的实际过程以及结果。同时,交通运输统计也是能够反映出考核各个交通部门的各个单位的管理好坏以及管理的成果的重要的尺度。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来讲是一种更好的责任心的体现。所以,交通运输统计能够有效的保证交通运输部门的行为正确性,有效地做出应有的监督工作。
2.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编制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材料,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进行监督。交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的统计需要符合国家统计法对统计基本任务的要求。目前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适合的手段进行统计,对交通行业中可以提供现代化服务的活动进行调查、统计、收集、分析,从而为国家充分的了解交通喊个对国民经济和运输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制定出适合交通行业发展和规划的资料,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的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
3.在现场测试与交通中,两个变量之间多数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某种曲线关系,在这类问题的回归分析中,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可以化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曲线回归分析两种情况。
对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问题,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3.1 选择能代表两变量与之间内在关系的函数类型主要是从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变化特点——是否具有收敛性等特点,进行选择。在交通统计中不能单纯依靠理论上的推导,还要借鉴以往的经验,才能选出满意的函数类型。
3.2 求出两变量与相关函数中的未知参数欲求非线性函数关系中的未知参数,首先是通过把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变换成线性函数关系,然后再按线性函数求未知参数的方法求出未知参数,再由参数变换式求得选定的曲线函数的未知参数,从而得到曲线函数回归方程。
3.3 经过剩余标准差分析,感到精度不够理想时,则可另选一种曲线函数按照上述步骤再进行重分析。
若令被测物理量(如位移)为y,观测时间为x,我们设法找出一直线函数式来表示两个变量y与x的关系,即
y=a+bx' (1)
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三.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数据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别使得公众对于统计的数据产生了疑问,因此这种统计的结果没有很强的公信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管理中有很多的漏洞,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完善,那么必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对交通行业的把控和分析。当前我国使用中的统计指标已经严重滞后交通行业发展,不能真实的对近几年交通行业的发展进行反映,那么对交通行业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能实现。
产生以上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对统计调查项目的信息整合不足,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交通运输统计没有一套完整和准确的运输工具数据库以及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所以严重影响了抽样调查产生数据的准确性,而且我国在交通运输统计方面的管理水平,统计体系等都还不完善,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运输行业的总数据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各地的运输经营模式不同,导致运输统计的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严重制约了我国交通行业统计调查的发展。
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
1、完善统计网络,细化统计职责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交通统计网络体系,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职责,按照交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交通统计网络有效运行的需要,明确统计网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职责。
2、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交通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正确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强化交通统计工作责任意识,落实交通统计工作责任。各单位应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统计报告是反映统计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统计人员劳动成果的体现,更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是交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统计报告制度既包括了“条”上的统计报告制度,同时也包括了“块”上的统计报告制度。
4、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全面统计手段已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报表制度,通过抽样的方式结合统计报表的方式来进行统计;还要建立完善的名车库,并完成科学的工程。:
针对遇到的问题,要求统计工作者对于老化的设备负责。
( 1) 在统计范围内的所有从事运输工作的各种车辆,都应该使用。在统计中,要对下去的事情以及各种车辆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货运车辆中的火车,各种私营企业者提供运输车辆含货车、各企事业单位的自用车、乡镇开展货运经营的农用车。
( 2) 在道路运输的众多业务中,例如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物流、信息服务和新兴的 4S 店的经营业户。
( 3) 统计交通运输行业中各种等级公路的经营和收费。
由于当前的机动车管理权属于公安交警、车管、农机、运管等多个部门管理管理,这就导致交通事业发展那中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机动车名录,这个名录是道路运输的依据,而且准确性较高。
四.当前对道路统计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道路统计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结合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对市场变化影响交通道路设施建设进行研究。
( 一) 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统计超过了统计部门职权,始终坚持道路运输统计的行业化方向。
当前,很多交通主管部门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路、航运等职能部门都进行了指导。由于统计工作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管理范围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职能部门收到部门职权的限制,加剧交通行业各个部门的重复现象严重。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应该树立“行业化”统计的思想。在道路运输统计中将道路的统计范围扩大到整个行业范围之内而不仅仅限制在部门的职权范围之内。要实行“行业化”统计,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统计部门内部的很多工作叠加问题,还可以为国家解决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还能够促进政府统计的“综合化”、“社会化”。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地位,如何能够整体把握好其发展前景呢?对此来说,交通运输的统计调查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统计的调查方法的研究就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江.加强运输指标统计分析,完善、优化运输组织——浅谈公路专业货物运输统计工作[J]. 科技信息. 2007(06)
[2] 梁超强,靳文舟.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调查抽样方案设计[J]. 交通与计算机. 2007(03) [3] 左庆乐,林旭霞.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06)
[4] 梁超强.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调查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与设计[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篇10
关键词 高中 生物 课程 知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一个人的生物科学素养构成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和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中,基本事实是学习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所必需的事实。
中学生物学课程要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一个生物学的知识框架,向他们展示一幅较为完整的生物科学的画面,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我国生物学教育中的强势,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对事实的记忆和财理论试卷能取得较高分数的满足。这就是生物学课程对知识方面更高层次的要求。
1 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知识表明,人类要想更好地生活,在开发自然界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时常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和行为,如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生活垃圾乱丢、乱扔,给自己带来了方便和利益,对环境、对他人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都是生物科学中环境意识没有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来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广大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之后,要向社会推广、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每个人的意识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阅读材料
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分为三个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1)了解水平: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如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等。例如: ①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②说出水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④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⑤列出入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⑥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理解水平:要求能把握材料的实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这一水平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进而能够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等。例如:①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③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④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⑤收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事例。⑥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3)应用水平:应用水平包括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四方面的内涵。运用是指能将可得的材料恰当地应用于新情景;分析是指整体分解或组成结构;综合与分析相反,即将部分按其规律重新组合成整;评价则对某一事实、现象作出价值判断。这一水平要求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应用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等。例如:①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②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③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④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⑤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3科研活动
(1)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要求成谈个人学习的感受。
(2)练习:以下为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中确定的知识目标,讨论其是否与标推的要求相吻合,表述方式是否恰当?请用最恰当的行为动词加以修改。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能量之一。②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③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总之,课程目标是一个科学体系,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教师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要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网络安全应急保障措施
- 下一篇: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