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土壤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土土壤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路建设;特殊道路;社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道路建设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让我们摆脱了自然路面的种种束缚,增加了交通的便捷性和各种可能,也体现了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城市路面的出现保证了车辆运行的快捷程度,从而加快了货物流动、经济流动、技术流动,进而使城市经济环境得到完善。然而我们在对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特殊路基、难修路基等情况,提高对这类特殊修建情况的控制能力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均有着非常影响。
一 特殊地面分类
依据我国的国土情况和以往在道路建设的施工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来看,我国的特殊道路一般有以下几种:沙漠型路面、岩溶型地面、冻土型地面、盐渍型地面、膨胀型路面、湿陷黄土型路面、软土型路基等等特殊型路面,下文将着重对膨胀型地面、湿陷黄土型地面和软土型地面这三种在修路过程中最常遇到的特殊路面情况进行相关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以制定最完善的施工方法。
二 软土型路面施工重点技术
软体型路面是指路基土壤层的强度较低、压缩量较大,是道路施工建设中最常遇见的路面情况,如若对其处理不当则会出现路面开裂、路基整体下滑、路面坍塌等严重后果,对整体的道路质量和道路的使用寿命都有不小的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道路的通畅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讲,对软土型路面的处理办法一般有水泥搅拌桩法、使用固化剂、抛石去淤、灰土加密桩柱法、排水法、强夯处理法等等,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水泥搅拌桩法和使用固化剂这两种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水泥搅拌桩法
这种方法的内容是利用搅拌桩机将水泥注入土质中,并充分搅拌,以达到加大土层的硬度。它是使用固化剂法的一个分支,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这种方法有起效速度快、操作简单、设备投入少、土质硬度增强效果明显等优势,是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给土层加固的方法。水泥搅拌桩法按喷入土质层中的材料不同可以两种不同类型——湿法和干法,湿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泥浆喷入软土层,其优点就是能够使土壤与水泥能够得到充分的搅拌,方便复搅,缺点是水泥凝固时间过长;干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干粉喷入软土层中,其优点是水泥凝固时间短,缺点是不容易将水泥粉与软土搅拌均匀,不方便副搅。
(二)使用固化剂
使用固化剂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将固化剂与软土充分搅拌以达到加固土层的目的,固化剂的原理是使土层土壤结构和土层组织结构在固化剂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使混合土壤内部形成网站链接从而到达加固的目的,此方法在含有较多有机物质的土层中使用效果最佳。在固化剂中融入无机盐可有效增强土壤早期强度,无机盐显碱性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内部物质的活性,产生更强的粘连作用。在使用催化剂的同时加入适合的活性剂不仅能加强土层内部的粘连性,还能有效去除土壤之中的杂质,是土壤的硬化结果显示稳定状态。固化剂和活性剂的使用是新时代改变软土层结构的新发展和研究方向。
三 湿陷黄土型路面的施工要点
湿陷黄土型路面中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碳酸盐,这些可溶性盐类在土层遇水后极易融入水里,从而导致土层坍塌、土层讯息下陷等现象,这类路面的土层多数呈黄色或褐色,土层中干粉所占的比例往往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十之上,在潮湿或是遇水环境中极易被冲蚀,从而导致路面性质不稳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遇到这样土层时我们应该从拦截水和疏导水两个方面考虑,其体层下是否有地下水也应归入考虑范围之内,另外此类土层的硬度角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成型路面的实际车辆量和载重量测算路面实际的受压力和土层承压力的关系,可见湿陷黄土型路面是特殊路面建设中的一个大难题。一般情况下在道路施工中我们常常采用换填方法、强夯方法、化学增固方法等对这类土质层进行处理,下文就着重介绍一下换填方法和强夯方法。
(一)换填方法
这类方法的作用原理是将路基中含有黄土层的土壤全部挖除,再添置进新的稳定性较强、土壤强度较大的土壤。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用项强,经济投入较少,施工过后产生的交过明显,特别是当黄土层厚度不大的情况下尤为实用,但对于黄土土层厚度较大的路面中此方法到不是十分实用,因挖掘、填充而消耗的时间多,实用设备多,人员调度广,以至于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加了建设负担。
(二)强夯法
这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方法,此法适用于黄土土层密度小,土壤间空隙较大,含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中。强夯方法是利用夯锤的反复压砸作用下使土层的密度加大,土层结构更紧实,土层之中较大的空气正好可以将压砸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和气体有效的排除,增加土层的厚实程度。用过强夯法的黄土层其承受能力明显要提高许多,密度也显著增强了。
四 膨胀型路面的施工要点
膨胀型路面的是指路面土层为粘土土层,且该土层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该土层有密度较大、承载力较强等特点,所以往往被人误以为这是块好路面。但从长远方向来看,该土层在吸水和失水过程中有加大的体积差,从而导致成型路面开裂,路基长时间含水而出现倾斜、移位等严重问题。下文就介绍两种常用的并且有效的施工技术——路基填筑技术和土壤混合技术。
(一)路基换置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稳定性较强的土质对该粘土土质进行替换或混合以提高粘土的稳定性,从而改变土壤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质,是土壤换置法的一种。
(二)土壤混合技术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道路建设方法——土壤栽培法,该方法是利用性质良好的土壤进行重点培养,括对使用地区的气候适应、使用地区预估载重量适应等,用这样方式培育出来土壤既可以用于路基建设之中的土壤环志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该土壤为改良剂,充分与与现有土壤进行混合以达到提升土壤性能的目的。
总结:
在道路环境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如何提高对建设施工过程中对路面建设的把控能力就成为对路面施工工作的重要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施工人员对特殊路面的处理能力就像是一种考验,考验其能否适应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建设需求,考验其能否使建设技术与时俱进、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李慧萍.谈特殊路基中强夯法施工的技术要点[J].山西建筑,2012(4).
[2] 吴泽辉.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的处理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0(19).
篇2
[关键字]高层建筑施工 深基坑 岩土 地质
[中图分类号] TU97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83-2
1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
建设部编号200987的文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为深基坑。深基坑工程则包括支护工程与防水工程,融合了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岩土工程等诸多科学,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且具有时空效应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其主要特点包括:区域性较广、综合性较强、风险性较大、时空效应较强以及环境效应等,因此属于较为复杂的建筑工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底世界、地下商城、地下车库等地下建设逐渐增加,与此相关的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高层建筑深基坑的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在天气因素、自然灾害等不确定且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制约下,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因此,需a采用科学、合理的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施工作业。
2我国岩土介质的研究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首要步骤是根据建筑类别开挖不同深度与类别的岩土层,因此需要在施工前勘测、计算不同坡度地质的岩土工程量。我国早期颁布的规章文献《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与《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中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土壤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来确定施工方案的设计和工程预算的数额。
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地质条件主要是指岩、土、水的组合关系,即受地貌单元和地层时代的控制,下面则主要分析几种常见的地质条件以及其对深基坑施工的影响:
(1)淤泥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湖泊的周边地界,是由河流冲刷淤泥而致。含水量在40%-50%左右,含水量较高;孔隙一般在1.2-1.6之间,承载力低、抗载能力较低、压缩性也高,极易造成滑坡、塌陷等安全事故;(2)软土:我国分布较广,在深基坑中经常出现的地基土质。软土层含水量大、压缩性大、土质不均匀,主要特性应根据地区差异确定;(3)填土:填土是现代都市深基坑的典型土质,主要是指由人类活动堆积成的土。填土的组成部分各异、成分不均匀,因此承载能力较低、抗剪强度较低,而压缩性则很高;(4)砂土:砂土中较为密实的砂土是较好的天然地基,而松散的砂土在遇水后极易变动,承载力下降、有效应力变低。
我国主要地区的地质类型如下所示:
(1)大江大河——近代冲积平原:上部主要含有一般性粘土、上层滞水,下部以砂土为主,底层为粗砾和卵石层;(3)北方江河、黄土高原:主要为黄土或黄土状土,下部包含砂土或是卵石层,地表下埋藏较深的潜水;(4)南方高阶地或丘陵地带:上层以粘土为主,下层则夹杂着砂、卵石层,并含有承压水;(5)三角洲、滨海平原:上层主要为软土,下层为一般性粘土、粉砂,含有上层滞水。
3岩土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各地域的地质分析可知,岩土特性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大江大河——近代冲积平原。通常开挖深度只涉及粘性土,侧压力较大,因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埋藏较浅,在开挖过程易造成基坑涌水、流砂等重要问题;而下部的砂性土中的承压水会因顶板薄或损坏而产生突涌。此类地质一般会造成大范围的土体下沉和平移,属于灾难性的。
(2)北方江河、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状土和黄土土质具直立性,土体侧压力一般较小,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破坏一般是坍塌或倾倒的形式,受水饱和状态下,黄土土质易产生湿陷下沉、抗剪强度下降,呈现滑坡形式破坏。另外,新近堆积的粉土质的黄土含有水层,在深基坑施工中可能产生管涌、流砂、边坡土体下沉并伴随水平移动。
对于地质在施工中最主要的岩土工程问题是在受水饱和后造成的滑坡,对周围的建筑物及环境影响极大,产生严重的破坏。
(3)南方高阶地或丘陵地带。老粘性土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微裂隙性,非饱和状态下具有极高的抗剪能力、凝聚能力。如无外水的渗入,在深基坑施工中土质侧压力极低,一般不会出现断裂、剥落、堆坍等不良情况;如果有外来水的渗入,则土质因受水饱和,从而降低凝聚力、抗剪能力,进而出现滑裂,甚至滑坡。
同时应注意,非饱和状态的土边坡若长时间暴露也容易产生剥落与堆坍,会严重损害周边较大范围的建筑物和管线。开挖深度若达到下层的含水层,也容易出现突涌的情况,严重会出现垮塌。
(4)三角洲、滨海平原。由于上层软土的深度、位置不同,因此随着开挖由浅入深,2m深度后破坏范围便逐渐增加。与以上三种岩土影响不同的是:内环境比外环境更难处理。基坑外侧下沉或移动会造成建筑物或地下线的破坏,基坑内侧则会因土体移动造成埋桩的大幅度的偏斜或折断。在这种地理领域中,不适宜大型挖土机械的作业,这同样是岩土工程的一大问题。
4针对岩土特性突出的解决方案
4.1粘性土处理方案。粘性土大致分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对于最敏感的黄土状土或黄土,在受水饱和后强度会大幅减弱,承载力也会下降,因此在基坑施工前必须考虑外水渗入、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在施工方案分析中计算侧土压力及开挖的深度要留有充足的余地。
篇3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防治
0引言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1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2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2.3.2滑坡的防治措施: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2.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2.3.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
3结束语
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路基病害的产生往往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只能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许维贞,黄土地区新建线路基床病害成因与整治[J].铁道建筑.2005(2).50-51.
[2]王磊,马晶.黄土地区公路排水系统病害防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23(1).15—18.
篇4
【关键词】地基土;处理;设计
在我国改革进程中,作为一项分享改革红利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一直是国家和的重点,也是惠及于民的重点工程。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河堤作为河道整治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其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各类河堤除了要承担防洪功能之外,还应具备通行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对于河堤的地基的处理与设计就是河堤工程施工的基础,需要引起极大重视,保证河堤地基的处理质量和设计方案能够使河堤工程长远的发挥其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各类河道的地质条件不一,因此,笔者选取所熟悉的而且也是实践较多的几类河堤地基土进行介绍,然后分析其处理与设计过程。
一、河堤施工过程中常见不良地基土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和土壤质量非常不均匀,在进行河堤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时,需要先做好勘测设计工作,对建设用地及周边的地质和水文特征展开科学的调查,确定具体的土质,然后再采用相关技术进行处理,确保相关河堤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下对我国河堤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土土质进行介绍。
(一)软粘土
软粘土是河堤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土土质类型,这种地基土的特点就是强度很低、十分容易变形、渗透能力较差,这样的特点的地基土对河堤工程项目建设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此类土质的地基土处理过程十分复杂。
(二)湿陷性黄土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在河道改造工程中,对于河堤工程项目建设,湿陷性黄土类型的不良地基土也是十分常见。这样的地基土土质,会在覆土层的自重力、竖向附加荷载等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土层的整体结构产生变化,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形。湿陷性黄土类型的地基土,在河堤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经过科学改造,才能避免工程建设过程和完工后带来的安全和质量问题。
(三)膨胀土
膨胀土主要矿物成分是蒙脱石,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分布,此类土质的承载力相对而言较高,这类土具有遇水会膨胀、干燥就收缩和反复的膨胀变形等特性,浸水会使土层的承载力下降、干化会出现干缩裂缝,此类土性质极不稳定。这类土的显著特征是随着土层内水分的变化,土质条件就会变化,对工程质量有严重的危害。
(四)饱和松散砂土
饱和松散沙土主要是由粉砂或者细砂组成的,这些成分的土质在常见的情况下,通过静荷载的作用而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如果遇到如地震或者是外力作用,土质结构会出现液化反映,使得整个地基出现大范围的沉陷变形,对地基的稳固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河堤施工过程中常见不良地基土的处理与设计
地基土的质量对河堤建筑整体质量影响很大,对于在不良地基土进行河堤工程项目建设时,一定要先依据河堤地基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设计出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案,然后依据设计方案采取适宜的技术对地基土进行改造,使得地基的整体能力达到相应的施工要求与施工标准。如下,对不良地基造设计过程中的常用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简要论述。
(一)置换法
不良造中,置换法是常用的处理技术,其主要有换填法、振冲置换法和夯(挤)置换法三种。
1、换填法
换填法是挖除地基表面的不良地基土,用压密特性好的土重新回填然后在压实或者夯实,在地基土中形成良好的持力层,进而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地基土的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能。施工的重点是要将不良地基土全部挖除,而且要注意坑边稳定,对于填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压实过程要分层进行。
2、振冲置换法
振冲置换法是用高压水射流不良地基土层,然后采用专门的振冲机具,进行边振动边冲洗,在地基中成孔,然后在将碎石或卵石等填料填入孔中,形成桩体。这类桩体与原有的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较小地基土的压缩性的目的。本法施工注意事项是:对于强度低的软粘土此法作用效果差,应慎重采用。
3、强夯法与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也叫动力压实法和动力固结法。此类方法是采用夯锤(质量在10~50顿范围内),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10~30米),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冲击力,对地基形成强烈冲击,并使地基进行振动,地基层得到有效压缩,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提升,地基沙土的抗液化能力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强夯法在使用后,土层的均匀程度提高,减少地基将来可能会产生的差异沉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中,在强夯法的基础上,强夯置换法出现了。强夯置换法相较于强夯法,增加了一道处理工序,即首先不是用夯锤直接锤击,而是在夯坑内回填填充物,具体填充物是颗粒材料,常用的如块石、碎石等,然后再用夯锤反复夯击,最终形成砂石桩与湿陷性黄土构成的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减少地基沉降。在工程实践中,强夯法加固效果显著和适用土类广等优点得到广泛证明,强夯法对于各种地质条件的湿陷性黄土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土挤密桩法和灰土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利用的是机械进行成孔过程中对土层的横向挤压作用,使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各个桩间土挤密,然后依据挤密桩法的不同,向桩孔中注入介质,土挤密桩法则是将素土(粘性土)填入桩孔中,灰土挤密桩法是将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然后分层夯填密实,达到设计标高。
在工程实践中,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此法处理深度在5~15米之间,尤其适用于含水量饱和度较低的湿陷性地基,不但能消除地基的湿陷性还能有效提高地基承载能力。但是,当地基含水量大于25%、饱和度超过60%时,由于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故挤密效果差,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位以及毛细胞和地带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土挤密桩挤密法适用于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灰土挤密桩挤密法适用用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或者增强其水稳定性。
总结:
对于河堤地基的处理,以往在设计与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发展思想等的制约,使得地基处理水平不具备可持续使用的能力,对于河道的整治和河堤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河道地基土的处理,应从长远考虑,使河堤地基在经过有效的设计和处理之后,能够长远的发挥其作用,保证河堤长久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毅,周卫明,.深圳河福田保税区段河堤地基处理及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998:4.
篇5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桥梁;桩基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对我国各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路桥梁桩基是公路建设中的基础项目,桥梁桩基应用是否恰当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使用的效果。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桥梁桩基应用的问题。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在黄土地区作桥梁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到黄土的特性,尤其对湿陷性黄土要特别重视。黄土是在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褐色、灰黄或黄褐等颜色。并有针状大孔、竖直节理的一种特殊性土。按工程性质分为湿陷性黄土和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或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受到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其中黄土在受水浸湿后在土的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就是所谓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不湿陷,但在附加压力下产生湿陷现象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属大空隙土,具有中、高压缩性。在天然含水量的情况下受荷载作用即产生压缩变形。而且湿陷性黄土的湿陷事故,对结构物的破坏往往比较严重。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由于湿陷厚度层较厚,湿陷敏感性较强,用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处理办法来达到消除湿陷性。提高承载力的目的,往往是不经济或不可靠的。一般采用桩基础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桩基在湿陷性黄土的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桩基础,将桩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底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经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如桩穿透湿陷性土层,支承于可靠的持力层上,则地基受水浸湿后完全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反之会导致湿陷事故。
1、湿陷性黄土地区宜采用的桩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础一般采用打入桩、静压桩、钻孔或人工挖孔灌注桩以及沉管灌注桩等,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为钻孔(或人工挖孔)灌注桩、静压桩以及沉管灌注桩,在兰州等湿陷性黄土湿陷较强烈的地区大多为端承桩,西安河南等湿陷性相对较弱的地区大多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近年来所作的复合载体夯扩桩主要也是提高桩进入非湿陷性土层时桩端的端承力。
2、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应用原理
与其他地区所用桩基础不同的是,在湿陷性黄土土层中不但不能考虑桩的摩擦力,还应在桩的承载能力上减去桩的负摩擦力。所谓负摩擦力,就是浸水后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土的下沉速率大于桩的下沉速率时,土对桩侧表面产生向下作用的摩擦力。在一般情况下,地基土的竖向位移越大,则负摩擦力越大。实验表明,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发展,负摩擦力受土的抗剪强度影响,虽然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较大,但浸水后降低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承外侧饱和土的自重,因而悬附范围是有限的。通常认为,桩基的负摩擦力只出现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桩基则不需考虑,但多年来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的工程经验证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的桩基仍然可能产生负摩擦力,虽然负摩擦力数值比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要小得多,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应忽视。
3、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特点
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浸水后将产生湿陷,但桩在荷载作用下也将产生一定下沉。在桩的上部,土层的下沉大于桩的位移,因而产生负摩擦力;在桩的下部 ,土的下沉小于桩的位移,将产生正摩擦力。在负摩擦力过渡为正摩擦力处,有一个“中性点”,该点处桩的位移与土的下沉相等,因而摩擦力为零。计算负摩擦力时,只考虑中性点以上部分,也就是负摩擦力的计算深度。在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实验证明,中性点的位置基本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与其下非湿陷性黄土层的交界部位。因此,负摩擦力的计算深度应等于桩在湿陷性黄土层中的全部桩长。正负摩擦力的大小,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在桩基础施工时,特别是灌注桩成孔后,必须将孔底清理干净,以免影响桩的端承力,造成事故。
四、负摩阻力对桩设计的影响
桩基设计必须满足地基土的抗力和桩身强度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设计中对负摩阻力的考虑主要是看其对地基土抗力、桩身强度及负摩阻力对桩长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概括如下:
1、作用于桩侧表面的总负摩阻力有可能使桩的负荷太大,从而使桩基的沉降过大或桩身结构受到破坏。
2、正如前面已指出过的,由于桩承担了一部分土体重量,即负摩阻力减小了桩端标高处有效覆盖压力,这可能导致桩端阻力降低。
3、当建筑物的部分基础或同一基础中部分桩发生负摩阻力,将出现桩群的不均匀沉降,致使上部结构破坏。
4、负摩阻力对桩的作用可达到中性点的标高处。在挪威,认为如果把中性点以下桩的弹性压缩都考虑在内的话,可假设中性点是位于周围土沉降为5mm的标高处;对打到基岩的桩,一般认为应假设中性点位于桩端处。
5、桩群四角的桩分担负摩阻力比桩群内部的要大,一般认为,应该把沿桩周围的各根桩设计成可以承受相当于Q0=slpτu的荷载;而对于桩群中间的各桩,应按承受负摩阻力的荷载进行设计,其值相当于桩周围填土的总重量,即
Q0=q填·s2
在上两式中,
S —桩的间距;
lp—打到岩层的桩的总长度或到中点性的距离,即lp=ls 或lp=ln;
τu—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q填—桩周单位面积填土重。
6、在正常固结的软粘土中,如果桩长是20~25m,其负摩阻力常常与桩的容许荷载值相等,在此情况下,应估计到端承桩会转变为摩擦桩。
五、湿陷性黄土地公路桥粱桩基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从源头抓起,避免或减少水流入、渗入湿陷性黄土地基
地基受水侵害主要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上升。防止地表水下渗,可以适当筑高基顶面处地面高度,产生顺坡,使桩基附近不会积水,此外,还应采用浆砌片石进行铺砌,避免地表水的渗入。地下水的上升目前没有制止方法,工程上一般采用土壤电动矽化加固法对地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增加基础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2、基础应避免在雨季施工
若必须在雨季施工,应做好防洪、排水,以免基坑泡水。同时应设置排水设施,即使有水浸入,可及时排掉,避免基坑长时泡水,产生大量沉陷。
3、地面以下墩身、承台、桩基浇筑混凝土及养生时应严格控制水量,避免过多的水浸入基坑。
4、取合理的桩基配筋布置
基桩各截面的配筋,理论上应根据桩基内力进行计算布置。桩基内力可采用m法或其他有可靠依据的方法计算。按m法计算桩基时,桩身弯矩有四个特点。(1)弯矩分布规律近于一条自顶向下衰减的波形曲线,且衰减很快;(2)桩身最大弯矩发生在第一个非完整波形内,一般在地面以下约3m位置;(3)桩身弯矩在第一个弯矩零点以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其下桩身主要起传递竖向力作用;(4)第一个弯矩零点位置在桩人土深度h=4/ah处。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公路桥梁桩基施工是公路桥梁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对公路桥梁建设起至关重要作用。对于不同土壤性质的桥梁桩基施工是不尽相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对公路桥梁施工做出相应的变通,本文研究的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公路桥粱桩基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黄志坚.桥梁桩基基础施工在溶岩洞地区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05).
[2]杨丽玲,黄威.关于公路工程混泥土桥梁裂缝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3]黄求顺,嵌岩桩承裁力的试验研究[A].全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专题报告,2004
篇6
1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2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
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2.3.2滑坡的防治措施: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2.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2.3.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
篇7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区域,本节教材以独立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为主题,由“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四个模块组成,教材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土文明”、“黄土风情”、“黄土景观”、“黄土成因”、“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影响。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即突出其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有关知识,对我国的区域划分、地形分布以及主要地形区域特征已有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读图能力和分析材料能力。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用读图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课标
本节课标为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该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的影响;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四、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时间为1课时。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运用阅读资料了解黄土是从哪儿来的;认识塬、粱、峁、川等多种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知道黄土的去向;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对策与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和策略。难点为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利用多媒体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动画演示“不同的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感受黄土文明并领略黄土风情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播放一段以信天游为背景的音乐,配以安塞腰鼓、羊肚头巾、窑洞等体现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的画面。让学生分析画面中展现的是我国哪个地形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它曾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国革命的摇篮,有着浓郁的黄土文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出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其它文化习俗,并思考“黄土风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节二: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慧眼识图,图寻位置。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在祖国的位置图、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对照图像自主完成黄土高原地跨的省级行政区、黄土高原东西南北的范围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某一地形区的位置范围。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再次强调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海拔在1 000~2 000米,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
环节三:了解黄土的来源
阅读质疑,图释地理。教师首先让学生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结合课本活动思考,这些证据能否说明黄土是风吹来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解释“风成说”的原理,并配合相应动态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蒙古、中亚一带,并经过日积月累堆积而成,思考风吹来的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用课件展示教材第26页图6.29“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图6.30“黄土高原的川”,动态展示塬―梁―峁―川的演变过程(图1),总结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再提出疑问: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高原面上应相对平坦,但现在高原面上却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为什么?
■
环节四:分析黄土的去向
模拟实验,由表及里。先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师指导分别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学生代表展现探究成果,由于学生生活在温湿的天府之国,对水土流失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可采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然后教师模拟演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一是同等条件下,不同植被影响下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同土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三是不同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四是不同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最后归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黄土土质以及该地区地形特征、气候、植被密切相关,也与该地区的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基础建设等人文活动相关。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并共同总结: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河流含沙量剧增,旱涝灾害频繁,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节五:水土保持的策略与措施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阅读教材第30页图6.36、6.37,找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示学生思考:修建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在坡脚建挡土坝有何作用?营养物质丰富的土壤在此堆积,有什么利用价值?为让学生理解这些治理措施的具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植树种草、打坝淤地的原理示意图,并展现治理黄土高原取得的成就。共同展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有望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大家共同畅想未来的黄土高原(图2)。
篇8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软土地基;科学施工处理方法
引言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天气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因素等,其中地质因素对于公路桥梁施工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公路桥梁施工的施工安全和公路的使用安全状况。我国地质构造相对复杂,不可预见以及各种突况较多,尤其是软土地基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影响我国公路桥梁施工建设的主要难题,软土地基由松软土质构成,由于地下水流的冲击作用加上我国的土质主要以低黏性土质为主,该土质的自身黏性低,稳定性较差。
1.软地基施工概述
软土地基指的是土质黏性和稳定性较差,难以直接承受路面施工压力的地基类型。该地基有强度低一级压缩量较高的软土层,涂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且一般含有较高的水分和空气,土壤中的颗粒缝隙较大,具有土壤灵敏性强、土壤透水性差、土壤压缩性能高的特点。也就是说,软土土层结构的内部稳定性能较差,对于上层里面施工的力学压力承受性能低,软土地基土层往往是由海水、河流、湖泊等长期侵蚀而形成[1]。
2.改善桥梁软土地基的几种方法
要对软土地基的性能进行改善,主要的几个方面包括:
2.1 改善土地的压缩特性
一般如果桥梁的地基土质呈现的是高压缩的状态的话就会出现比较大的沉降量,这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地基的压缩模量,从而满足桥梁的相关技术标准。
2.2 提高土质的剪切性能
在实际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桥梁的结构不稳定或者是在对地基进行开挖的时候边坡出现不稳定以及承载力下降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得在靠近地基的地方就会出现突起和各种地基的剪切性能下降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危害,从而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就需要对土地的剪切性能进行提升和保障,从而间接的提升土地的承载能力,这是软土地基最缺失的性能。
2.3 改善土地的动力特性
动力特性指的是在出现地震、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导致的振动时,桥梁出现了一定的砂土和粉石液化的情况。而液化现象的发生是在桥梁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坚决防止的事情。所以要对软土地基的动力特性进行一定的提升,从而提高其抗震的性能。
2.4 降低地基的透水特性
如果地基的透水性能比较好的话就会使得桥梁出现渗漏、流砂、以及管漏的情况,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对地基的透水性能进行一定的降低,将其减少到最低的情况,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透水性不叫高。采用的技术可以是减少水的压力等。
2.5 改善软土地基的特性
一般的地基地质主要的类型有湿陷型的黄土、压缩性以及膨胀性的软土等,因此在对这些地基的性能进行改善的时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使得其坚固性、稳定性、透水性等都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
3.软土层地基在实际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施工方式
3.1 软土层地基换填法
软土层地基换填法主要应用于公路桥梁施工中浅软土层地基的处理,其主要施工步骤为将软土层地基下部较浅的软土层挖去,再将较坚硬、较稳定的填充材料铺设在挖空区域内。一般的填充材料为石块、沙土等材料,最后进行机械压实处理。整体施工过程必须依据施工规范进行,确保内部充填材料的稳定性和紧密性。
3.2 软土层地基垫层法
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使用沙石材料将路堤底部铺满,这样能有效的提升路面地基的整体承重能力,减小里面出现沉降几率。并能有效提升软土层的实际排水能力,还能有利于路基整体刚性的调整,避免路面出现开裂和沉降的情况。一般使用的垫层材料为沙石和碎石材料以及素土材料等,一般铺设厚度为0.5cm至1.2cm之间最好,能有效的起到加固软土层地基的效果,并加强地基的排水能力。下图为排水砂垫层示意图。详情见图1。
图1 排水砂垫层示意图
3.3 软土层地基挤密压实法
(1)石灰填塞压实法。一般的,国外公路桥梁施工施工中使用较广的是石灰填塞压实法,相关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与我国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施工效果。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石灰等材料的强吸水性能,石灰吸水后发生膨胀反应,加上路面的挤压处理能有效的增加软土层地基的实际强度,以提升公路地基的承重能力,上述方法主要使用与软土层含水量较高的公路桥梁施工环境,其软土层一般由黄土、素填土以及杂填土构成,使用石灰填塞方法有效的减少软土层水分和缩短实际工期[2]。
(2)强夯土软土地基处理法。主要施工步骤为将软土层地基进行反复压实和捶打,使用压路机和夯实机械对软土层地基进行压实处理,此方法能有效的减小软土层地基内部材料缝隙以及提升路面材料的整体坚实度。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实际施工成本较低,但不适用于黏性和含水量较大的软土层施工中。实际的夯实效果和实际施工的软土层内部土质性质有较大关系。另外,在夯实过程中要考虑到软如层的水分渗透能力,需要预先设计相应的排水装置。
3.4 软土层排水固结法
此方法一般步骤为加设竖向软土层排水装置,借以改善软土层地基的实际排水能力。另外使用相关设备对软土层地基进行加压、电渗、抽气以及抽水处理,能有效的提升软土层地基的内部稳定性能,有效的防止施工和使用中出现路面下沉现象发生。
3.5 软土层化学加固方法
(1)搅拌桩法,即使利用水泥作为固化材料,再利用相关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将混凝土和软土充分结合,将两者组合形成坚固的基层柱体。化学反应结束后能有效的起到加固软土层的效果,起到加固和符合地基的作用。
(2)灌胶胶结法。使用电话学原理中的气压、液压法将混凝土等固化浆液打压入软土层缝隙中,能有效改善软土层的力学承受性能。
4.结束语
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路铺设的整体质量,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事先进行软土层的实际勘察,以便于分析使用何种加固和处理方法[3]。加固处理中主要各种实际处理的施工成本、处理效果、施工安全能因素,注重结合使用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务必实现软土层地基处理的效果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顾孝烈,鲍峰,程效军等测量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黑土退化 退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S1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97-02
1、黑土土壤退化的涵义及特征
目前大多数土壤退化的研究表明,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1]。然而,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土壤类型亦不相同。因此,对与乌克兰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并列世界著名的3大黑土带的我国东北黑土的退化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但目前对于黑土退化问题的机理研究较少,主要是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当前黑土退化的研究还是刚刚起步阶段[1]。
2.研究区位置、范围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见图2-1),长春市的东北部,松辽平原中部,距长春市区78千米。2005年部分乡镇划出后,德惠市面积为3096平方千米(调整前面积为343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910420人。
2.1黑土退化要素指标的选取
根据本研究所需要的指标分析,德惠市黑土退化指标体系选取如下:
物理退化指标: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容重和孔隙度[5]
生物退化指标: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氮、速效磷。
化学退化指标:凋落物含量,有机质含量损失率,生产力降低率,产投比。
3.退化指标分析
3.1物理退化结果分析
黑土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造成大面积秃山荒岭,这个问题虽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还处于增加的趋势"风蚀主要发生岗平地上,尤其发生在4~5月的大风期"由于土壤,表土每年都不同程度地被剥走,黑土水分物理性状恶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贮水容量减少,供水能力减弱,透水能力降低,同时物理退化主要是有机质层厚度变薄,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变小通透能力差,土体结构不完整,有效土层变薄、有机质层变薄等等。
3.2化学退化指标结果分析
黑土化学退化主要表现:养分平衡失调以及营养元素含量减少"由于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重视营养元素的投入或投入营养元素比例不合理,造成土壤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在不同作物上养分亏缺表现出差异性,大豆以缺磷、钾为主,小麦缺氮、磷较多,玉米氮、磷、钾都亏缺"长期养分平衡失调,使黑土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从而造成生产能力下降"黑土退化明显特征是养分含量下降。
3.3生物退化指标结果分析
生物退化指标也是衡量黑土退化的重要参数之一。主要通过各项指标的数据的变化,找出黑土退化机理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中采取的黑土退化的生物指标主要有凋落物含量、有机质降低率、生产力降低率和产投比。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区的一些地区生物退化比较明显,主要是人为干扰的状态下,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循环出现中断现象致使土地的生产力降低速度较快。
4.黑土退化区域差异机理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我国黑土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5]。
4.1自然因素
造成黑土退化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质地及冻融作用等。东北黑土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春季两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充沛地由于黑土区多为农用耕地,植被少,再加上黑土区的地势特点,在春秋季易造成以风蚀为主的土壤侵蚀,而在夏季易造成以水蚀为主的土壤侵蚀。
4.2气候因素
我国黑土区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本区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而且雨量大,降雨强度也大,极易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据王效科等的研究,黑土区处于中国水土流失敏感地段[6]。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的影响,这种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4.3地形因素
黑土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新构造运动中间上升并受不同程度切割的高平原、台地和阶地地貌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坡度虽比较小,一般不超过100,但是坡面长,一般都大于500m,最长的可达4000m以上,由于坡面长,相应的增加了汇水面积,使地表径流量,尤其是在降雨集中的夏季,变的很大,对土壤的冲刷力也强,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黑土表层大量流失。
4.4土壤质地
黑土的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粘土沉积物,黑土表层疏松,如果植被被破坏的话,是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
4.5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也是造成黑土退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Edwards et al (1987)证实:在人工降雨的条件下,经冻融交替的土壤比没有经过冻融交替的土壤流失量增加24%~90%[7]。B.Ssharratt等在研究北美黑土带解冻期水土流失时指出:冻土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从而增加了地表径流,在春季解冻时节黑土易受侵蚀,造成黑土地力下降[7]。
4.6人为因素
造成黑土退化的人为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1)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经营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从们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满足需要,再加上过去“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人们毁林毁草开荒,对黑土资源过度开垦、广种薄收、顺坡耕种、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种植单一,使黑土区土壤养分不断流失,土壤质量不断下降。
(2)工农业造成的土壤污染
东北黑土区是东北工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为了追求高产,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肥的使用量却很少,引起土壤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恶化,造成土壤污染。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还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但加剧了土壤污染,还严重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很大的影响。
(3)城镇化扩张及乡村建设不合理侵占黑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城镇的扩张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但侵占了许多黑土地,也加重了黑土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乡村建设的扩张也侵占了大量的黑土地,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的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土退化的防治,对于保护我国的黑土资源和黑土区生态安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志丹,川西北高寒草甸地放牧退化演替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2004.04.
[2] [93]史德明,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J ] . 水土保持学报,2002 ,16(1) 6~10.
[3] 刘良梧,龚子同,全球土壤退化评价[J],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4] 刘良梧,关于土壤退化图的编制[J],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06.
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是与日俱增的发展着,为了减轻我国交通的压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联系各地的纽带,而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枢纽,其施工技术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公路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它控制着公路的的质量和使用年限等问题,提高路基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路基工程的基本性能
1、 稳定性
如果软土层承载能力不足,在软土地层路基开挖时,坡体失去支撑等均会使路堤下沉或者坍塌。因大气降水、排水不良,山坡路基可能引起滑坡。一些气温变化因素、常见的冰冻灾害,还可能引起路基收缩裂缝,使路面结构发生断裂。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在选线、勘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2、承载能力
通过车轮,行驶中的车辆把荷载从路面传到路基,车轮荷载引起的各种应力由路面承受,路面会因为路基路面的某一部分抗变性、强度以及刚度不足导致断裂、路基沉陷。所以,路基应具备与行车荷载相适应的承载能力。
3表面抗滑性能
在雨天行车,不可避免的突然起停、紧急制动、爬坡等容易造成打滑,发生一系列交通事故。因此,必须要采用表面粗糙、耐磨、坚硬的材料来进行工艺实施。
4、 耐久性
随着大气变化、车辆长期运行等因素的影响,材料老化、路面性能逐渐下降、结构损坏。为确保路基的耐久性,一方面需要精心设计、选材以及施工;另一方面还需养路工人长期维护、保养。
二、公路路基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1、施工准备阶段
路基施工准备阶段准备充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路基工程施工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环节,该阶段是路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水文地质及工程量、调查作业范围、制定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开工前的机械、人员、材料等方面准备的阶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做好相关工作。在工程所在地要详细调查相关情况,防止在施工中出现盲目性,避免走弯路,制定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施工开始前要把整体安排、施工部署、施工规范、合同要求、设计要求、作业流程和规程、施工要点向机械操作人员、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交底,使全体人员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重点和施工的要求,也便于施工方案和工期计划的落实。
2、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工作主要以设计方案中的具体要求为指导,对固定区域实施挖掘,并将挖出的土运输至路堤部位或者是其他放置地点。鉴于此土方具有长期形成的天然地层结构,一旦开挖势必会造成地层结构的,继而使地层遭到破坏。 所以,施工队伍必须合理选择开挖机械与挖掘方式(应以土质状况、地形条件作为基础)、合理控制开挖宽度以及深度(主要是以土方调配方案及开挖机械、方式为施工指引)。而且,不管是利用纵挖法还是以横挖法进行施工,在进行挖掘之前,都必须严格做好边坡的修筑,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路堑开挖施工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 应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作业。
(1)推土机作业
推土机具有操纵灵活、运转方便,既可开挖土方,又能短距离运输土料的特点, 在路堑开挖中被广为采用。其主要有两种施工作业方法:横向开挖路堑。用推土机横向开挖路堑,其深度在2m以内为宜。开始时推土机以路堑中线为界,向两侧用横向“穿梭”推土作业法进行,将路堑中挖出的土送至两侧弃土堆, 最后再做专门的清理和整平,当开挖深度超过2m时,则需与其他机械配合作业。纵向开挖山坡路堑,一般多采用斜铲推土机进行。开挖时首先由路堑边坡的上部开始, 沿线路行驶, 渐次而下, 分段、分层将土推送至坡下填筑路堤处。推土机的水平回转角根据土壤的性质来调整, 在I、II 级轻质土壤上作业时, 可调至600 ;在III、IV 级土壤作业时可调至450。(2) 开挖深路堑。开挖深路堑运土作为填土路堤作业时,应首先做好准备工作,要在开挖路堑的原地面线顶端各点和填挖之间零点处,设置标记,同时挖半小丘,使推土机能顺利进入作业现场。如果推土机能沿斜坡驶至最高点时,则可以由路堑的所在坡面上顶点处开始,逐层开挖至路堤处,开挖时可用推土机沿线路中线的平行线进行纵向推填。当路堑开挖到设计深度的一半位置时,再用另外1-2台推土机,横向分层推削路堑斜坡。由斜坡上推削下来的土壤,仍由下面的推土机送至填土区段,直至路堑路堤全部完成为止。
(2) 铲运机作业
铲运机开挖路堑有两种作业方法,一是横向弃土开挖;二是纵向移挖作填。路堑分层开挖,并从两侧开始,每层后15-20cm,这样做既能控制边坡,又能使取土场保持平整,同时还应沿路堑两侧做出排水纵坡。路堑在以下情况下,宜采用横向开挖,即: 堑顶地面有明显横坡,而上游一侧需设置弃土堆,阻挡地面水流入路堑;路堑中纵向运土距离太长,超过铲运机经济运距,严重影响工效;不需要利用土方或利用有剩余时;长路堑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机械只承担其中一段,两端又无法纵向送土时。铲运机纵向移挖作填,当路堑须向堑口外相接的路堤处运土填筑时,铲运机应利用纵坡自路堑端部开始作下坡铲土,并逐渐向堑内段延伸挖土长度,而填筑路堤也应相应的延伸。
(3)推土机和铲运机联合施工
在组织大型土方机械开挖路堑作业时,往往投入作业的机型很多,各自又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作业效果,为多机联合作业提供了可能,其中,不同功率的推土机和不同斗容量的铲运机联合作业最为常见。在组织推土机与铲运机联合开挖作业时,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将它们安排在最能发挥各自优势的部位作业。通过比较不同功率的推土机和不同斗容量的铲运机的适用范围和作业效果,可见:推土机动作灵活,可正驶推运、倒驶空返,当推运翻松土壤时效率较高,其中大型推土机载运土量较大、爬坡性能最好;而中型推土机,进退速度较快。当推土机增设侧挡板后推运翻松土壤,可提高经济运距和载土量。在多机联合作业时,可将中型推土机安排在开挖段的上层,大型推土机放在中层,铲运机放在底层。
3、填土施工
施工单位进行填土施工,关键要做好填料选用,必须以国家公路建设的量化标准(如CBR值)以及路床状况来控制填料的最大粒径及最小强度。以上路床施工中填料选用为例,我国的一级公路及高速公路当前对于填料的CBR值的要求是,面底下部从0cm到30cm的路床部位,填料值必须在8以上。同时,对于特殊的路基,还要选用特殊的填料,比如,潮湿地区最好用黏质土作路基填料,且其塑性指数应当为18以上,限液在40以上,而天然稠度则在1.1以下,同时可适当掺入生石灰或吸水材料对路基的填料进行改性。
4、路基压实
公路平整度不高时将会降低车辆的行车舒适性,而且较低的道路平整性将会降低道路的整体感受。作为评定路面质量及其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公路路面平整度不但直接关系到道路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等问题,而且还间接的影响到车辆的燃油、轮胎磨耗、道路运输效率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指标。最重要的是,道路平整度还会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阶段的养护费用。
(1)过湿的土质的压实要求
对于过湿的土质来说,应该按照设计的压实度的标准,根据设计提供的数据,进行2%~3%的实际降低压实;将其土层的天然稠度降低到1.1以下,液限控制在40以上,进行下路床的填料施工作业时,应使用轻型的压实标准;进行填料性质的改善,于土中增加对生石灰的使用量,也可以采取对新型的吸水材料的加固。
(2)黄土路基的压实要求
对于黄土路基的压实施工技术,应该尽量使土中的水分不断进行扩散固结来进行挤密压实土体的功效,使黄土土质不断进行加固,保证黄土路基的压实效果能够达到最好,其中对于冲压的遍数的要求是30遍左右,要保证含水量达到最佳水平,进行路堤的边沿压实时应该保持较慢的速度,防止施工机车滑下路堤,对于掉头出现的褶皱现象应该注意二次返压。不同横坡的基底处理技术:在横面坡度低于1比5时,可以直接进行路堤的填筑,并且利用沁水挡墙或者浆砌片石对路基进行防护。在横面坡度介于1比5到2比2.5之间时,要在自然地面上挖不小于2米的台阶,如果基底面的覆盖层较薄必须要先做好覆盖层的清除工作再挖台阶。在横面坡度大于1比2.5时,就要先做好路堤整体基底和下层滑动的稳定性检算,确保抗滑动系数不小于规范要求中的规定值。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基底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支档防护如下:植物对于土壤具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路基边坡防护设计时,经常采用种植植物作为防护设计。在植物防护设计中还分为:骨架植物防护、空心块植物防护和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骨架植物防护:常用于地质较为松软且风化较为严重的岩石边坡,通过骨架植物防护可以有效的防止边坡因遭受雨淋的侵蚀而形成沟槽,这种防护设计对边坡的风化地质层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空心块植物防护:通常用于全被风化了的岩石路基边坡,这种防护设计通常采用六边形的混凝土预制空心块把边坡分割成小块儿进行支撑防护,这种设计方法更具有抵抗雨水的侵蚀能力,对于边坡的支撑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这种防护设计具有既美观又易施工,防护效果更佳的优点。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这种防护设计通常用于没有不良结构面和没有经过风化破碎的岩石边坡,这种方法既避免了边坡因开挖卸荷造成的楔形破坏,又兼顾了骨架植草防护,具有便于造型、绿化美观等优点。
(3)进行有效夯实工作
进行夯实,必须用技术较高的夯实机,将8~40吨位的夯锤吊到6~25米的高度,使其自由下落,将地基进行有效的冲击夯实,使土层和内部的空隙能够不断结合,防止气体、水的溢出,使路基能够达到结实紧密,加强其地基的承载能力,使路基的土粒更加紧凑,保证路基的结实程度能够达到最好水平。
5、路基路面排水
在路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排水,防止因各种原因给路基、路面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水患。
(1)地面排水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排水沟渠,一般都要求铺砌防护。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是截水沟、边沟、跌水、急流槽以及地表的排水管。普遍采用浆砌片石加固、而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也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地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过水网地段的路基,过去逢沟设涵的做法有了改进,对路线两侧的灌溉沟渠重新系统布置,从而提高了路基的工程质量,免去了穿越路线的排灌涵洞。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的任务是减少水从路面渗入,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路拱横坡应大于2%。雨水排出路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分散排水,多用于路线纵坡小于0.3%,地势平坦的长路段,除了硬化路肩和加固路基边坡外,也要防止边坡上部的植草向上生长挡住横向排水出路,造成路表积水。改进的方法是增大沟坡排水,硬化路肩,设置路肩排水沟。第二种是集中排水,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每隔20~50m间距设一泄水口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衔接,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通过设在中央带的圆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来排除超高路段的积水。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仍多用盲沟、暗沟、渗井、渗沟等,其特点是渗透式排水,当水流量较大时,多采用带渗水管的渗沟。有反滤功能的土工织物代替了传统的砂砾料反滤层,近年研制的带有钢圈、滤布和加强合成纤维的加劲软式透水管直径8~30cm,很适用于地下排水。
6、路基防护
公路路基在水流、风力、波浪、雨水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边坡塌陷、路基损坏等问题。所以只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护、加固措施,才能保证路基排水设施稳定的运转。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可以将路基加固与防护工程分为冲刷防护、坡面防护以及支挡构造物三类。路基的加固和防护工程不但可以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美化路容,而且可以稳定路基。
结束语
公路的路基质量对公路的使用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目前我国的公路施工中会因为施工路段的存在软土路基、湿土路基和黄土路基等不良的地质环境情况影响到道路的质量问题,进而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路基基底施工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路段的地质、类型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不同的路基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修建稳定的高强度的路基,对于发展公路交通事业,提高路面使用品质,降低工程造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赵赟.公路路基的施工技术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