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传媒;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116―03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传播业在我国的兴起,传播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大行其道,成为与传统的媒体相抗衡新媒体,网络传播成为日益重要的传播方式,社会对网络传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满足传媒业的这种人才需求,我院陆续开设了传播学(影视与网络传播)、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告学等专业,培养既掌握传统传播理论与方法,又熟悉网络传播技术的传媒业中、高级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这些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互联网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基础原理和一般技术,以适应现代传媒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作为计算机和部分理工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开设多年,有大量现成的教材和教法,但由于传播学专业的特点,直接套用这些教材的内容和教法,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如何使课程内容和教法适应传播学专业的特点,从而实现预设的目的,是本课程组孜孜一求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出一些适合传播学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是以OSI或TCP/IP参考模型来分层组织内容的,大部分专业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时,也按照这样的层次结构,从底层到上层或从上到下,讲解各层次的功能、协议等内容,使学生对网络原理进行系统地认识和学习。但考虑到我院传媒相关专业的学生特点,如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影视、广告等课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限,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差等,一开始就过多地讲授抽象理论,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理解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限于专业课程设置,本课程的教学时间较少,加上计算机网络内容多,技术更新快,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把所有内容讲透彻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对课程的体系结构作了重大修改:按照“用、建、管、懂”的顺序,组织教学,即首先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逐步深入到一些网络基本操作,然后学习组建中小型规模的局域网,进而掌握网络管理的一些基本技术,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原理。这种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达到了课程预设的目标。

二 优化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内容繁杂,又相互关联,如果不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参考模型组织教学,很难使课程内容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为此,我们对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对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内容和技术,进行精讲,而对其它内容只做简单介绍,既保证课程内容内在的逻辑结构,又轻重有度,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经过反复实验,我们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仍以五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为纲,但在内容和顺序上作了裁剪和调整[1]:

(1) Internet应用:TCP/IP的应用层概述、DNS、Web、FTP、Telnet。

(2) 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概述、介质访问控制、局域网组网设备、以太网系列、无线局域网、虚拟局域网。

(3) 广域网技术:广域网概述、点对点协议、公共电话交换网、ISDN。

(4) 网络操作系统:介绍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 2003 server\Linux。

(5) 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况、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TCP/IP协议:网络层功能概述、IP协议、路由与路由协议、路由器在网络互联中的作用、传输层概述、UDP与TCP。

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兼顾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又要考虑了传媒专业的实际需要,以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实验教学

网络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我院在课程教学之初,就建立了设备先进、可以同时容纳40人的互联网实验室,配备有三层核心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网络服务器、各种无线设备等先进网络设备,并与互联网联接。在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网络原理、组网、网络管理、应用开发等多项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本课程总学时54,实验占24学时。实验的内容和进度尽量与理论教学保持同步,每章都安排合适的实验内容。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对每个实验的目的、预备知识点、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都作了明确的说明。通过仔细阅读试验指导、试验教材或相关理论,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前期设计,学生在进实验室时,能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方法得当、问题有针对性”,避免了出现进了实验室不知所措情况[2]。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章制度和实验设备操作规程,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好记录。需要多人合作的实验,要求每个人都有任务,防止“有干的、有看的”现象出现。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指导,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环境,包括设备的整理与复位、电源关闭、清洁卫生等工作,作为实验的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养。

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及时撰写实验报告,这既是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也是对实验的总结与归纳,实验报告要求实事求是、内容详实、数据准确。通过上述对实验环节的组织管理,学生在学习网络技术时,就可以体会到复杂的网络原理背后,真正蕴含的内容和奥妙,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探索网络知识的欲望。

四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抽象和难度大的特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3]。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和实物展台,采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将分组交换、线路交换、停止等待、CSMA/CD等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开发辅助教学网站。利用校园网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支撑,我们开发了课程网站。网站主要提供课程公告、在线课堂、提交作业、在线答疑、讨论区、视听资料等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工具软件、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共享,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3) 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应用广泛的学科,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如网络连接不上问题,QQ聊天程序显示IP地址问题等,如果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现象是和那些知识点有关,涉及到网络中的哪个层次,哪些协议。

(4) 鼓励学生课外自学。老师在课后布置一些认知活动,如了解校园网的拓扑结构,观察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的内容结构等,学生课外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组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甚至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这些认知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考核与评价

为了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一般由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考勤、小测验等)占10%、实验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三部分组成[4]。对于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网络实际操作和应用,理论考试应考察基本的网络原理和一般方法,不应过多过难。

六 结束语

我们的课程建设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展开,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方面力争有所突破,编写一部适合传媒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以更好地满足本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教学。

――――――――

参考文献

[1] 郑良斌,何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8):1-3.

[2] 施晓秋.计算机网络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参见使用说明部分.

[3] 张继山,杜玉桥.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4] 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1.

The Research abou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Reform

XU Jin-puXU Peng-minSUN Xiao-meiMA De-xin

(Media Institute, Qingdao Agriculture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培养方向;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高等院校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愈来愈多地融入到了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这就促使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为此科学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作用,凝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培养既懂专业,又能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需求?

(2) 目前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教育开始步入正轨,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显著提高,但大学面向全国招生,经济落后地区学生的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较薄弱,且参差不齐,与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距甚远,给教学内容及内容的深浅如何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更新快,处理好经典和新技术的关系较难,如何实施教学计划?如何使学生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基础教育有机结合,收到共赢效果?

(4) 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涉及的概念很多,内容广泛,学生学习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培养目标?

3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课程体系

我校是一所多科性大学,以经、管、工为主,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有9个学院、本科专业43个。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模块,积极运用案例教学。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与需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课程应主要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行设置。我们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的总体培养目标,构建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注重面向应用的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见图1。

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工作和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的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程序设计是学习计算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VB程序设计语言”要求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熟练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能利用VB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C程序设计语言”是机械、电子、自动等专业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一门主要课程,通过介绍一门算法语言,培养学习设计计算机程序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好基础。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许多专业的必修课。它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数据库设计思想,以及使用小型或中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基本的数据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据库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进一步理解数据库打下基础。原理部分以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重点讲述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应用部分以当代数据库应用开发的主要方法为主,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范例。

“网页制作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工作和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应用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使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上信息,能够进行广泛地信息交流和更深入地学习。

4结合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网络化教学资源库

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包括:

教材

实验指导书

电子教案

网络课程(课程内容、习题、实验、测试、动画演示)

试题库

优秀习作和应用案例库

教学网站,教与学功能齐全

无纸化通用考试系统

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则以其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

利用网络教育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为增强学生的网络意识,学生还可以在Internet上随时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参加网上论谈等。这使学生从一进学校开始,就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学习的各项社会活动,这种网络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全校师生网络意识。

通过网上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将作业上交至作业服务器中,加大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以要求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避免期末考试时的临阵磨枪,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全部必修课均采用题库抽题的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经过几年的实践,采用这种无纸化的考试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构建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以及日常事务问题的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专业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工作中的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深入研究有开拓和创新意识,能熟练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各专业的研究课题,为各领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同学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所有计算机都与校园网连接,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服务器中或网上下载自己所需的软件和学习资料,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辅助平台自行研发,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同时,平台也在实验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合各专业特点设计开发型实验,该类实验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

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各种实验类型的综合训练,达到超脱讲课和实践内容、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的目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6结束语

计算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信息处理工具,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以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教学的日趋融合,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要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特别是改变教学观念,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创新,结合不同专业培养方向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要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人才的综合竞争实力,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求,为各领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

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都受到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就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大量调查表明,在目前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2.黄淮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现状与分析



2.1 黄淮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黄淮学院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以 “实物、实景、实岗、实干”为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服务目标行业相融合,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按照岗位要求来设计培养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使他们毕业之后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掌握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岗位的工作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习一门专业技能的最佳方案,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越紧密,学习时间越紧凑,学习效果就越好,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实际化。



2.2 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领悟能力水平较低、学习主动性不够等弱点。但同时也存在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等长处。另一方面,鉴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适宜于偏重理论学习学科导向的普通本科教育,而不适合以技能教学为主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学院专门成立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教研室,专门负责网络技术专业学科的教育与教学。对同类院校进行调研得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很难按要求完成教材包含的学习内容,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学生所学习的最终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造成上诉情况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没有根据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去实施教学;三是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过于理论化,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脱节。



2.3 对策



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观点,黄淮学院对网络技术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3.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法



3.1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坚持应用能力的“宽窄”结合,使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专业应用能力,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开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



3.2 优化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技术技能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专业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以及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必须确保一定的学时,不得随意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3.3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一、采用诸如项目设计、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二、采用组建网络教室、建设小型校园网、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三、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3.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育、教学、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二是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4.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地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计算机网络较为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在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由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人或8人一组。 同时由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具体负责学习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其间负责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二,任课教师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具体操作的工作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学生将要操作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有所区别)。



第三,给学生下达工作项目(工作内容),由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工作计划,分配每位组员具体操作工作内容,要求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一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真正掌握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对工作内容反复做几次,成员之间相互调换岗位,以达到全面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与任课教师沟通,之后由组长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中组员要积极进行讨论,努力深入理解项目中的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第六,任课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工作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七,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



网络技术专业从交换机的设置、路由器的设置、防火墙的设置,以及双机互连,小型局域网的组建等,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既是工作过程又是学习过程,而且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切实掌握操作技能。



5.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经过检验的非常适合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真正运用好这个教学方法,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先进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项目教学法就无从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使整个课堂无法控制。



(2)要培养组长的组织指挥能力。组长是一个组的灵魂,所有工作安排都要组长具体落实。实际上组长就是任课教师的得力助手,学习任务能否完成,组长的工作是关键。



(3)要注意对各组的巡视,以了解各组完成项目的情况,及时予以帮助,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谭移民,钱景舫.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2001.2.

[3]要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 王永茂,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

[5] 付团结,项目教学法在职教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6

关键词:自适应式;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交互式;个性化 

传统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计算机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以计算 机为媒介的现代教育方式在教育中越来越被普遍采用。

远程教育经历了第一代的函授教育和第二代的广播电视教育之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 起已进入了第三代,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带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 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正在迅速的 发展。它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成为当前一种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新型现 代教育模式。



一、远程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 过程。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使用多 种媒体传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 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更丰 富的技术手段,它从内容上说覆盖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彻底打破现有学校教育体制 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以及 信息社会的终身化、社会化的要求提供了可能。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开展远程教 育还将有利于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教育手段的转 换。

远程教育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接收学 生的应答并进行判断,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直接为学生服务,学生既可用人机通讯方 式与网上课程和信息资源进行交互,又可通过email、聊天软件、语音信箱、视频会议系统 与教师会话,或通过“群件”与同学进行网上一起学习,还能提供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网 上答疑、在线笔记等等服务,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



二、在计算机网络中发展的远程教育,构建多媒体平台

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是多媒体远程教学硬件、软件平台。现代远程教 学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录像机、刻录机、电视机、投影仪、语音室、视听教室、调频电台 、vcd等多种媒体设施,安装卫星、vbi及ip接收装备,组建适用的计算机网络,开通atm远 程视频直播系统,建设基于internet技术的远程教育网站。 

1、构建多媒体远程教学平台,软件是关键。

远程教学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在操作系 统的支持下,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等系统软件以及视频播放软件、电子邮件收发软件等应 用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工具和服务。在构建远程教学软件平台中要简单而通用,这样才 能方便学员获取学习资源。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 的教育理念,如空间自由、人机交互、便于协作、网络所支持的虚拟学习团体等。在这种教 育形式中,不仅实现了教育的资源共享、个性化和交互式。还可以通过先进的通信设备,使 不同地点的学员与教师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老师可以将课程、试验、作业、参考资料以及试卷做成课件,使学员可以更加灵活选择上课 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并通过网络随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点播学习;

2、全方位建设教学资源 

远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尤其是需要 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懂得软件开发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本来就很缺乏,而且学校还要同时 进 行常规教学工作,能投入教学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各学校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地建设远程教学资源。 

第一,收集、转化、整合传统教学资源。 

第一代和第二代远程教育积累了大量文字、磁带、录像、图片等形式的资源,可以通过 现代信息技术将其改造并整合成适合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远程教学资源。 

第二,收集共>:请记住我站域名/

资源共享是一种节约资源、促进交流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共享教育资源既可以 节约对于教育的投入,又可以使不同学校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交流,从而缩小不同 地域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全国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网上有许多共享资源是免费的,或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免费的,或在一定功能上是免费的 ,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搜集各种免费的共享资源,充实远程教学资源库。 

第三,购买或交换多媒体网络资源。 

如果所需的教学资源比较成熟,自己开发不合算或自己无力开发,就可以直接购买。有 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的方式获得,既省钱省事又能与他人资源共享。

第四,全新开发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资源。 

有的教学内容没有现成的资源,那只有开发。开发资源的方法有多种形式,依据具体情 况,可以选择自行开发、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 

其一,围绕教学中心,教学资源内容应具有全面性。 

远程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所有内容,实现预定的教学计划、过程、方 法和策略,支持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等教学信息;课程讲授;章节重点、 难点讲解辅导;习题及解析;案例分析;期末复习指导。 

其二,注意远程教学资源形式的多样性。 

从形式上看,远程教学资源可以是纸质文字、磁带、光盘,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或 web形式 的网页;从教学用途上看,可以是“授课型”的,也可以是“模拟实验型”的、“示教型” 的、“练习自测型”的,还可以是“知识搜索引擎型”的。 

其三,注重资源的易操作性和智能化。 

对于开放学员,教学资源使用越简单越方便越好,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避免出现技术 含量高、使用起来复杂的情况。 

其四,力求教学资源的交互性。 

教学资源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使学生产生 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即时反馈,双向会 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 排学习的顺序和进度。学生也要与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教师要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学生的接 受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教学。所以,交互性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



三、自适应的远程教育模式

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远程教育模式。自适应远程教 育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教学。 其原理是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时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掌握情况调节课程的 内容和难度,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将进行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如果在某个知识点的得分偏低 ,系统可以在下一次学习过程中将该知识点的内容动态添加进来,减慢学习进度;相反, 如果学生测试的成绩较好,则系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学习内容,加快学习进度,从而达 到教与学的平衡状态。

1、自适应远程教育模式的实现

第一, 课件的管理。

课件根据具体的内容可以划分成课件单元,课件单元作为组织授课内容的基本单位。如 计算机课件,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课件、软件类课件、硬件类课件、语言类课件、操作类课 件等几大部分。基础知识类又可分为基础操作、基础理论知识或更小的单元课件。

学生可选择单元后,放入自己申请的号中,列入学习内容中,随时可以进行学习。

第二,学生学习进度评价。

每个学生对应一个学号记录学生选的课程,看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接受程度和其他信息 其中接受程度,该学生对该课程接受的快慢程度,将随着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接受的快慢 程度而动态变化。

第三,课程内容评价。

课程内容就是课程难度系数以及该课程的难度状况,来自对选学该门功课的学生得分的 统计,与具体的学生无关,仅取决于课程本身。

第四,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课程计划的内容、学生测试得分数,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测得 的分数高,就是学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如果学生测试的分数低,就是学生还没有完 全掌握所学的内容。

2、现有远程教育模式分析

现有远程教育主要以远程学习系统、远程答疑系统、远程考试系统和远程阅卷系统为核 心,通过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作为辅助功能,还可以加上远程作业系统、远程交流系统 和试卷分析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远程教育系统。

第一, 远程学习系统。

由于远程教学的趋势是以internet为支撑的虚拟教学,教师和学员在时间和地理上是分散 的。远程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教室”。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师授 课 的语音、图像、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数据等实时或非实时地从这头传送到学生的那头,这样学 生就可以在异地的远程多媒体教室里与在校学生一样聆听老师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电话通知 、聊天软件或e-mail等internet手段及时公布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计划、责任教师 、联系方式、教务信息等等。

第二,远程答疑系统。

远程答疑系统是利用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卫星和网络传输技术,实现双向交流的一种教 学手段。答疑系统主要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 实现与远端教学站学生进行答疑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活动。

第三, 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试卷使考试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考 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可靠地分析和评估教学质量,高质量的题库具有提供高质量试卷的功能 。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第四, 远程阅卷系统。

一般标准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阅卷,计算机阅卷快速、准确,并能对试题作一步的分析, 从而发现一些存在缺陷的题目,改进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计算机阅卷结果能及时地汇入到网 上成绩查询系统,方便开放学员及时查询。

第五, 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 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 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第六,远程交流系统。

远程交流系统主要提供文本交谈、论坛、聊天工具、适时语音交流等几种功能,是学生 、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第七,远程管理系统。

远程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网上学习系统的学员提供一个集成的学习环境,使得学员们可 以方便地利用网上学习系统的各种学习设施,如远程考试系统、远程讨论系统,多媒体作业 系统等,同时,对学员的学习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学员和有关人员,以提高 学习的效率。

第八, 试卷分析系统。

在学生考试完毕,老师可以通过试卷分析,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掌握,什么地方难于 掌握,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改进管理系统里的学习内容及试卷情况。 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现代远程教学水平 

在远程教学中,教学的中心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的“学”为 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仍然很重要,没有教师的主导 作用,教学也难以进行。因此,在进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不能忽 视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素质的培训。这里的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远程教学中所应具 备的素质,它包括: 

第一,建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

对于许多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长期进行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也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网上远程教学从教学思想和观 念上会不太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会从心理上排斥新的教学手段,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远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 ,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

第二,掌握在远 程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教师要在远程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必须掌握网上远程 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入门、windows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至少掌握powerpoint、 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技能)、网络基本知识(网上查询资料、远程登录telnet 、文件传输ftp、网上信息交流如e-mail、bbs的使用、网页制作技术如frontpage、dreamw eave)等。

4、培养学员获取现代教学资源的能力,掌握现代远程学习方法 

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和方法。学员要能自如地接受远程教育,掌握网上远程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 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上网浏览web页、会参加bbs讨论、会下载文件、 会收发e-mail、会点播多媒体课件等。如果开放学员不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必备现代 信息知识,那么即使教学资源再丰富,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会成功。有的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 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现代信息技术,因此现代远程教育成功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培训,培养学员获取现代教学资源的学习自治能力。强化教学改革,建立和强化教 学质量保证体系。



参考文献:

[1]周明天.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张海.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__.

[3]彭林,余艳.sql server 20__ 金典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__.

[4]陈长顺.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和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校本专业定位为培养“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按照“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方针,我们力争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我们努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型专业,其本身具有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并没有完全定型且各有特色的特点。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设计与创新型”。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特色在于“创新”。“创新”可分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一类认识未知的创新,强调的是“创”,创造的原始性、首创性;技术创新是一类设计型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立足点在“设计”。通过4年的培养,要使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具备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学科,就是要掌握软件、硬件及系统,能从事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发软件、硬件及系统的产品,有初步商品概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毕业生可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部门、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成为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智能工程师”和“智能科学家”。

3 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1)实行学分制

总原则:两阶段模式。

第一年:完全刚性(大理、大文统一)。

第二年:通识+专业教育共存(学科通识平台B1、B2组课程+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第三、四年: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限选、任选课1。

(2)专业核心课设置

除在学科通识阶段已开设的数值计算与最优化、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如下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程序设计(3,5学分)

操作系统原理(4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4学分)

算法设计与分析(3学分)

计算机图形图像基础(3学分)

(3)专业课程组设置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我们实行课程组,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①专业限选课(分三个课程组,学生任选1组修读,每组6学分)

课程组l:随机过程,智能优化与控制原理;

课程组2:脑与认知科学,智能信息处理;

课程组3: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基础。

②专业任选课(6学分(按课程组选)+6学分(任选))

在以下课程组里任选1组

课程组1:机器学习导论,机器人学;

课程组2:计算机网络原理,Web程序设计;

课程组3:计算机视觉基础,

OpenGL程序设计。

在以下课程中任选2门

Linux/UNI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动画技术、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4)课外培养

①文化素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如:邀请知名学者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孙家广等来我院进行素质教育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帮困助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献爱心等活动。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竞赛、SIT项目和创新综合实验。

③让学生参与方向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拓广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4 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状况

4.1 教学改革

强调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技术三方面的融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教改方案。

(1)全面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按照“争创优秀,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我院将本专业培养计划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看齐,并与国际接轨。参照ACM/1EEE-CS的《计算机教学计划199I》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制订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有利于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与训练,有利于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2)实行课程责任制

课程责任制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000年底开始实施,其核心是将全院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以课程为基本单元。

严格规范主要学位课程。对主讲教师、助教、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每门课程设主讲、助教、教学助理三种职位,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将全院教学任务按课程特色分解组合,主讲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为教师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这样既有助于教学(如答疑、辅导、指导实验),又有助于学术交流及科研的开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院形成了现在的《课程责任制实施方案》,并与学校“岗位津贴制度”有机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3)全面实行课程信息化(教案网页化)

本院的信息化工作从99年初启动,由院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电子化教学支持系统――网上学苑》(获2001年度校新世纪教育立项、2002年度校教学成果奖),目前已投入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学院出资鼓励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已有50多门次受到学院资助),要求所有课程的基本材料上网,实现网上查阅电子教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阅作业,目前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率已达到100%。

(4)构建新的实验体系

我院提出了“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的新型特色实验体系。

明确“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的内涵与目标,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必有此环节。

“课程实验”由理论课教师负责,主要利用计算机仿真平台和工具验证课堂所学,旨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课程”则是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实验,是单独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负责,往往是几门理论课程的综合训练。

“工程设计训练”集中执行3周,在本院的工程中心进行,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个综合设计任务,此部分也是毕业设计的预研。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训练。

这样可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以技能训练、创新设计为主要目标的新型链条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4.2教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参加外语培训等。

信息与智能技术系目前有26名专职教师,全部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5人,其余全部为在读博士。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①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与设计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境。

②二类体系:面向基本教学的技术与专业的基础性实验体系;面向创新与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③三个层次:验证型;技能型;创新与设计型。

近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相继建立与改造了DIY实验室及软件、硬件实验室,建立了可信系统与网络、网络计算与工程、分布式与虚拟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多个方向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基地,添置了相应的实验与测试仪器,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师生学习、实验及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机器人为平台构建智能系统实验室。

(3)实验室全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目前我们已实现每周7天,每天14小时(上午8:00至晚上10:00)实验室开放,并将逐步推进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所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实验”,并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开设软件技术基础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设计、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课程实验环节。

篇8

1先进的教学理念

1.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

1.2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所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还要注重各类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较快地掌握新的机型和新软件的使用,达到具备自如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1.3突出课程实践性的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强调实践性,离开了操作,整个课程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讲授内容和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安排要不少于1:1,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技能的考核。

2先进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科学本身更新快、发展迅猛,几年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DOS操作系统为主,转到了以Windows视窗系列为主的操作系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及,这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动态性,而教学内容又要求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又保持教学课时的稳定性,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

3完善的教学方法

3.1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就是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多练,郎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注重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讲授文件目录结构这一节内容时,用一棵树的枝叶结构来比喻文件目录结构,并用图形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些。又如在讲授VisualFoxpro设计应用程序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关于学生档案演示的软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3.3努力坚持学习不断线的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均设置多项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注重考试改革在考试方面,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上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体系,做到知识掌握系统化,具有连续性。

3.5交互式教学,增进学生感性认识采用交互式的方法,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应用时。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提交作业,这样,许多同学的兴致特别高,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使用,还与教师交流一些他们自己下载的软件、文章及网站。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触发了学生探索Intemet资源的潜在能力。

4改进的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采用多媒体联机大屏幕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9

【关键字】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多媒体网络辅导 《机械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试图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教学创新,使机械制图教学过程最优化。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必须创新教学理念进行机械制图教学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初步、几何作图、投影作图、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标准件与常用件、装配图和其它图样。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础投影理论和有关的国家标准。以识图为主,识图和绘图相结合,以识引绘、以画助读,着重培养识图能力。要求较熟练地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并适当掌握绘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绘制一般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按照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以识图为主的原则。每个相关章节都要尽量安排与本专业生产相适应的图样进行识读,在以识图为主的原则指导下,较好地掌握绘制草图和工作图的能力。

以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即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集讲解、练习、实习指导于一体,多方位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方法并行。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不适应教学要求,采用传统板书的方法,在黑板上手工绘图,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教师劳动强度大,进度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利用挂图、模型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有较大的局限性。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学生难以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用模型进行演示,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

又因为近年来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理解能力与我们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放慢班级教学进程。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填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静态或动画演示,进行微观与和宏观、静态与动态相互转化,更突出表现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把细节、关键点充分突现出来,并对重点、难点重复播放,加长播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电脑动画能将机械制图课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画面动态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很快理解掌握,还可以模拟生产过程,代替部分实践教学,它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简单方便,反复使用,任意修改,学习更加直观、易懂。学生还可以主动参与,使教学活动趣味化和人性化。并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机械制图》多媒体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软件:

1、使用PowerPoint。PowerPoint作为课件制作编辑工具,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可以对机械制图中一些提纲性和概念性的文字内容进行常规编辑。对于原来需要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一些简单图形,如点、线、面、剖面等内容,可以利用软件的绘图工具绘制在幻灯片上,并通过自定义动画设置来演示作图过程。对于复杂的图形,可利用其它多媒体软件制作,然后将其插入或粘贴到PowerPoint页面中。

2、使用AutoCAD。AutoCAD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绘图软件之一,由于绘图简单,绘图的准确度高,用该软件绘制图形其图线型式、尺寸标注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所以制图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形通常采用AutoCAD绘制,然后将绘制的图形粘贴到其它多媒体软件中进行必要技术处理,最后制作成动画。利用AutoCAD绘制的三维立体图形,经过光影色调、动画及仿真图像处理等,可代替传统的实物模型,使课堂教学组织更为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图感,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教师直接通过AutoCAD绘制图形,能够把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紧密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掌握工程制图理论,又能提高计算机绘图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AutoCAD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三维立体,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

3、使用3DS MAX。3DS MAX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也是最完善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能够创作出完整的、具有真实效果的作品,3DS MAX制作的图形动画,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三维空间形象,图文并茂,动态展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4、使用Flash。Flash 是一个交互式矢量图形动画创作软件,从简单的动画制作到复杂的交互式Web应用程序,支持文字、、图表、动画、视频、声音及交互功能,具有强大的多媒体编辑能力,导入图片、声音和 视频,并通过软件提供的绘图工具进行各种矢量图形的制作,产生翻转、拉伸、擦除、变形等效果,使机械制图的教学课件内容丰富多彩。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我又因势利导,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机械制图辅助教学。教学技术手段的升级,反过来又促使我教学理念创新。

我按照《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技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重新审视原先的教学方法,对《机械制图》教案进行新的总体策划和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科知识、课程资源等诸多相关的教学因素进行巧妙、有机的融合,使教学诸多因素相互渗透,纵横贯通,整体联动,设计出适合技校学生的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软件,制成课前预习模块,要点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资源拓展模块。并利用BBS、论坛、博客、QQ等方式进行在线测试,在线答疑辅导,资源链接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多了,特别是视频聊天方式,师生如同面对面一样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也多了,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联动,形成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我设计的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模式,适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功能模块具有的仿真性、交互性和实践性。最大特点是任何学生(Anyone)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章节(Any chapter)。更加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我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符合健康、快乐学习的理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以电子网络为存储载体和传播媒介,资源共享,传播面大,同时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更新升级。

篇10

关键词:考试方法;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大作业;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考试具有导向功能,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回顾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的变革历程,探讨通过改革课程考试环节的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采取何种考试方法与承担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本科生教学工作主要由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负责,此中心隶属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1名,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教学、课程设计、大纲编写、组织教材编写、组织考试等。而天津大学连续几年的本科生约为3,600人(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资相对缺乏(师资缺乏较多时聘请计算机学院或其他学院的老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成为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因此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六门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门,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认真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详细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谨慎研发改革的方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2考试方法变革的目标

2.1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只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2.2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

(3) 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基本知识,满足后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要求;

(4)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以后哪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

(5)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6)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试验项目的改进。

3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的变革史

3.1笔试+上机考试

1982年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基本上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上机环境主要集中到计算站的441BⅢ机。从1982年计算机中心成立后,我校集中管理开设了“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上机环境是DPS849,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依旧较低,不能适应整体社会对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实际需求。学校根据这种情况又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录入训练、操作系统概述、数据结构等课程。该阶段学校还没有启用正式的考试软件,对学生的考试基本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传统方式,一般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到80%,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到20%。这种考试方法在一些课程至今一直沿用。

(1)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组卷方式相对灵活、试卷整体感觉非常直观。

缺点:阅卷工作量较大,试卷分析、试卷保管和试卷查询等具体工作相对困难,重复工作的现象始终存在。

(2) 课程考试的评价

在考试内容上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容易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基础概念的简单重复上面。

在考试方式上容易产生“重期末、轻平时”的问题,学生平时问问题的不积极,考前进行答疑的学生很集中。

在考试形式上容易产生“重笔试、轻上机”的问题,使学生对计算的概念始终停滞在纸张上,没有与实际充分结合。

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上“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学生个性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抑制。

所以这种考试仅仅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者说这仅仅是在学校不具备上机考试条件的情况,采取的无奈之举。

3.2机试+大作业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1995年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体系,明确了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教学层次。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由计算中心(后更名为网络中心,并归属于电子信息学院)承担该课程。第一层次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又给学生适时地灌输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同时注重充分结合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实践教学,为后续结合专业设置的三个层次计算机类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我们围绕加速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平台和学生上机平台,并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等非常实用的教材。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学校层面进行了进行教改立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改名为《计算机基础导论》,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和Internet等应用领域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作了概要的介绍,同时引入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法律及道德规范、计算机安全、计算机与求职等文化知识。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子教案教学工作,精心制作了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开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同时改革了课程考试方法,自行开发设计考试软件。考试方式也逐步过度到为“机试+大作业”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机试”主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大作业”则主要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用考试软件考试是节约人力的好方法,试题库试题量大、考试时可以随机组卷、自动计时、自动评分,考试后成绩处理容易,便于分析。

缺点:上机考试由于情况限制,当时主要考察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老师评阅作业要非常认真和细致。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使我们很受教育。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情况,我校又推出了新举措。

4考试总体方案的变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从2008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让成绩合格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选学一些其他课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进修并参加后续考试。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和标准

4.1.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

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体系,重点是通过合理的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管理的能力。目前的考试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入学考核

图2期末考核

4.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标准

(1)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内容

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PT操作。

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安全技术等。

(2)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方式

使用考试软件考试。

(3) 大作业的内容;

为论文排版(由老师发给学生不带格式的论文,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规范练习排版)或其他WORD作品;

电子表格设计;

幻灯片设计;

网页设计;

邮件合并(打印准考证信息、信封信息);

动画设计。

(4) 标准

入学考试通过标准:入学考试以60分为合格分数线。

期末考试通过标准:期末考试和大作业两项都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大作业前3项为必做题,分数分布为30、20和20分;其余30分,老师可根据布置的作业或选择后3项大作业或考勤情况等给分。

4.2入学考试情况

2008年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总人数有3,676人,合格分数线为60分,分数分布见图3。

图3入学考试分数分布

4.3期末考试情况

入学考试没能合格的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期末再次组织选修该课的学生进行上机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和学生大作业情况,决定是否通过期未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分数分布见图4,期末考试总人数为2,632人。大作业分数分布图略。

图4期末考试分数分布

4.4考试分析

4.4.1实施情况整体分析

随着90后的学生步入校门,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现代家庭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部分90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还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采用了新生入学考试的方法来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评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选修一些其他的课程,而没通过该课程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入学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扩展内容,安排学生利用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其中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部分被放置在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一般采取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上机实践。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改革实验指导的方式,并专门编写了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本书分为演示、综合和设计试验三部分。演示部分将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试验部分为学生勾画思路或解决难点,设计试验部分则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试验任务。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先将实验环境及实验目的要求介绍给学生,请学生自己结合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某项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普遍感觉更轻松的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

该举措符合人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实现了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期间,我们与部分学院进行了调研交流,在调研交流中大家对我们本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的改革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4.2存在的问题

(1) 入学考试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首次入学考试,因为招生时没通知学生,按60分为通过,从09级学生开始通过分数线统一调整为70分),也未必有较好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管理能力也不一定能达到标准;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有可能在使用计算机的某项基本技能上存在一定欠缺。

(2) 期末考试

有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说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或通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没到位;

评阅大作业人为因素较多;

不能点到点的指导学生完成大作业(学生通过网上提交作业,老师评阅给分,如果合格不再找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

5今后的设想

“大作业”的理念很好,要想让学生完成好“大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由老师宣讲“大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开阔学生设计思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条件下,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太多,很难做到这一点,能否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入学考试实现分流,但考试分数相同的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多,分模块教学能否成为下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不断提升效果的一种改革新思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