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作用

篇1

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石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基础和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了友好、和谐、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既是“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又是学生“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高中政治教师要培养自己“边缘化”及“非中心化”的能力,积极与学生达成互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行动和意图。只有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当做肥沃的土壤,才能进一步把知识播种在这土壤之中。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满意与欣赏。成功的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和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充分体现相互之间的满意与欣赏。比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方面都使教师满意,则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同样,教师对学生满意的情感体验以一定方式表达出来,又会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满意。这样师生之间互相感染表现出富有内涵的情感关系。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情地培植他们的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期待他们的成长,并且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第三、完善个性和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在政治课堂上,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要勇于向权威挑战。尊敬和亲近学生,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潜在的主体作用。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和教育艺术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

二、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手段

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能更好地把政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即可以拓宽学生获得政治知识的渠道,有可以使政治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境感染法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愉快地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政治教师,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真正被教材所蕴含的美感而折服。

2 过程启发法

过程启发法是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经过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针对结果的启发,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结果), 然后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答案逼近,直到把这个答案问出来。这样做就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过程启发法则完全不同。过程启发法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过程启发法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 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

3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分享,获得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生动的感受和认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中去。可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提倡民主、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对新事物进行认知,而且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由过去的教书匠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体验式学习的参与者。体验式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身心、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将课程内容扩展到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和人格塑造。

篇2

关键词:兴趣 和谐 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师具有绝对地权威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案塑造学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急切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鼓励并倡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感悟,在参与中体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即把“教本”转为“学本”,以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个人的工作体会,与大家探讨一下初中政治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构建教学新理念,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一堂课的设置中,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堂政治课的兴趣,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在一堂课的开端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地参与投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表现欲望、自主参与意识都很强,希望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得到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自我评价水平要求较高,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此我的政治课堂中,课始的三至五分钟,都会有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同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借鉴学生的事例,并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不能使用陈旧的教学形式,更不能“一言堂”或“满堂灌”,否则就会减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自问自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竞赛法、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甚至可以采用游戏问答法;教学手段则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音乐歌曲、小品表演、投影、挂图、情景剧表演、板报设计等多种辅助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乐于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中适当转换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全部是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甚至教师还担心他自己说的太少了会有遗忘的角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成为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载体,科学合理的开展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创造性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精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充足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解决问题的充足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充足时间,这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并促进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想起到社会所要求他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变社会要求为学生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样才会收到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政治课才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课堂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雎文龙廖时人 朱新春.《教育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225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序言

【3】陈记军.《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浅议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10月8日

篇3

关键词:政治教学主体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作为一位从事于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我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探讨。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让学生“动”起来。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动”起来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教学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提问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电视上的新闻,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

关键词:主体 素质教育 创新 和谐 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和吸收有知识创新能力基础的人才为世界各国所竞相瞩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为此,我国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目的是培养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低效的,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能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在多年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信度和效度,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尊重学生,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约翰・高而斯华馁曾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 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要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满怀信心的学问,教师要善于用“很好”、“没关系”,“你的回答很独到”等词句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并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兴趣。这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引发动力,激发兴趣,是发展个性的最佳选择。

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小品表演,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创造性,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师说教不能达到的,学生能力的明显提高和觉悟的提高都明显的区别于传统教学。

三、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弘扬学生的个性,进而才能获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才会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没有师生之间的心理接触,教学将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号召,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物理学史;课堂教学;学科育人价值

随着上海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外来教育理念的不断涌入,许多教师都开始顺时展之变调整自己课堂教学策略。一时间,诸如“后茶馆式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学方式正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在上海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思索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党的十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由此可见,“德”的教育应远高于知识本体的传授,因此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刻不容缓,且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就是达到“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之一。物理学史不仅记载了历代物理学家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有效的科研方法,还为后人探索未知世界、寻求真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因此对科学工作者而言,能否运用一个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将是关系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生态是否平衡的重要命题。

核能已是当今各国重点发展的新型能源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基础型教材中就有《反应堆 核电站》一节内容。在完成知识本体内容传授的同时,教师可穿插有关核能发电和原子弹的相关内容,由此不仅告知学生核能经济、安全、清洁,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核能的巨大破坏力。

通过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可以在事实面前感受到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二、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感悟是指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通过对一个个科学家亲身经历的了解,让学生们跋涉在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历程的同时,明确生命的价值所在,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感悟法拉第不畏艰辛,用十年时间探索“磁生电”的艰辛历程等。

当然,我们也可通过物理知识学习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在讲到运动学部分时,渗透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车距,“低速转弯”等生命安全知识;在电学知识学习中结合如何安全用电等生活常识的学习。

三、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

任何新知的获得都是源于对一个现象或者旧知的质疑。但凡有所创新的人,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从而发现未知的“新大陆”。卢瑟福是高中生熟悉的名字,不仅因为他发现了质子,还因为他质疑的精神。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最早卢瑟福是为了证明其师父汤姆逊“葡萄干蛋糕模型”而设计的。但是当实验完成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即:“绝大多数的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约有1/8000)产生超过90°的大角度偏转,个别粒子(约占总数的1/20000)甚至被反弹回来。”当时的卢瑟福并未感到失望或沮丧,而是在质疑实验现象的同时,经过反思和推论,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论,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将课本上相对凌乱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项新知的获得都源于“质疑”。通过领略科学家对问题和现象的质疑和探索,可以使尚处在学习中的学生培养起勇于挑战旧知,突破陈规,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和情感,从而逐步养成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探索“困惑”的习惯。

四、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牛顿是耳熟能详的物理大师,在他一身诸多的科学贡献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得来既具有传说的神话,又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牛顿早在1665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牛顿却将这一定律整整推迟了20年才发表,这主要的原因就是r。牛顿当时想“两个质量均匀的球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们之间的距离r应该是从两球心算起,还是从球表面算起呢?”直到1684年,牛顿才用他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如果其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产生的引力将不变,即r应从两球心算起。至此,牛顿于1687年在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正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造就了科学巨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这不仅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悟到每一项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更能让在他们萌动的内心深处培养起对“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严谨求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的憧憬,并使他们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石。长此以往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五、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会提问题,也有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但是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这时候,有些老师就会说:“这个学生一定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事倍功半!”可见,优质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伽利略是我们高中物理经常要提及的人名。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在他一身诸多的物理学成就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效的思想方法。其中,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他通过“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以上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源于生活的真谛,更能逐步培养学生坚定做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的原则――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出真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学史的教育,并让学生得到不断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科学思维和方式,并运用于自己平时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教育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不是累赘,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乃至促使学生课后不断探索、自我学习的源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温“物理学史”时,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学发展的点点滴滴,同时更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对科学的态度,进而学会主动学习。“以史为鉴,以史育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更是我们为学生应做的事宜。

参考文献:

[1](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M].范岱年,戴念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 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知识架设起阶梯,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因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有效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倾力。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篇7

一、创设探究情境,创建智慧课堂

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做文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真正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既要关注情境的趣、实、活等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与实效,又要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圆”一课时,课始,我创设这样的探究情境:“有一位农夫打算用长40米的栅栏,围一个正方形或圆形的养鸡场,你能帮他算一算怎么围面积最大吗?”学生一看问题好像很简单就开始算了起来,但不少学生试了一会儿,还是没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趁机对学生说:“你们想帮老农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学生一听兴趣高涨,齐声说“好”。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开始了圆的面积的学习。在学习圆的知识后,我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了,并且还生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正方形和圆的面积相等,那么谁的周长更大?我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大家现在还解决不了,等到初中时再解决吧。”……这样教学,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智慧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让学生有收获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二、组织探究活动,生成智慧课堂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不仅仅是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还要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做一做、讲一讲;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又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生成智慧课堂。

例如,教学“圆”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以下的探究活动:1.初步认识圆。“先找一找身边的圆,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探索圆的基本特征。”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画圆时,需要注意什么?”“用圆规画圆时,不同的圆心、不同的半径画出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将圆形纸片折叠时,你有什么发现?”“如果让你在我们学校的绿化区设计一个圆形的水池,你会怎么设计?请同时画出你的示意图。”3.拓展延伸,巩固新知。“已知一个宝藏在群山的中心,且群山构成了一个圆,你能找出宝藏的具置吗?”……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在探究的同时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使课堂教学高效且充满智慧。只有让数学课堂在探究和交流中充满情感与智慧,才能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三、拓展探究成果,发展智慧课堂

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结果有些仅停留在表面上,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拓展探究成果,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的对错简单地进行评判,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不同层次进行探究,从而发现更多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成果,既可以让课堂显得更有灵性,又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给出一个长为5、宽为3、高为7的长方体,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表示都会,这时我又提出问题:“若在这个长方体中挖出一个长为2、宽为1、高为3的长方体,则体积是多少?侧面积是多少?”学生进行探究时就能发现不管挖出的长方体在什么位置,体积的改变是固定的,而侧面积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靠长这一边、靠宽这一边、在中间等,这就涉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体现了知识在测试时的考查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白道理,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拓展探究成果,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智慧课堂不是我们想实现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精心预设,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更多的学习自信,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没有伟大的教,只有伟大的学”,学会到会学不止是词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

四、反思探究结果,成就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学习质的转变和提高,才能生成自己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反思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使学生在愿思、会思、乐思中获得成功。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让学生反思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有一名学生进行展示:“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公倍数和公因数,其中还有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并且公倍数与公因数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学生说完之后,我及时进行评价:“这位同学说得全面、精彩,既把知识进行了概括,又点明了知识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区别。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赞扬!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是否还有不足的地方呢?大家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都想得到老师进一步的好评。其实,这就是智慧,是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实现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从而成就智慧课堂。

篇8

关键词:智慧教育;基础教育;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71-03

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与智慧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有如下弊端:首先,注重教师直接讲授,学习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课堂学习目标侧重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以课本为主,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闭塞。

而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旨在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技术作用是技术变革教育,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根据教育教学应用建设配套环境、资源和队伍;学习资源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开放建设的MOOCs、微课、移动课件、电子教材与可进化的内容库;学习方式为泛在学习、云学习、无缝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深度互动教学、智能教学。这就使传统的学习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

1.智慧教育有利于转换学习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一堂课结束后能够掌握及应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而在小学智慧教育中,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引发学与教方式的深层变革,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实施智慧教育能将信息化理念更多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才能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结合多种信息资源,使用各种样式的课件和教学软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2.智慧教育促进优化课堂结构

智慧教育强调的是开放式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等)的学习时空环境,以开放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必定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有着积极影响,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传统的面对面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智慧运用扩大化。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将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结构化、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在个体建构或群体参与下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方便了教师的教,也方便了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

3.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

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结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今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与数字移民相比,更习惯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欢多任务处理和随机进入,爱好及时反馈和强化,偏爱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因此,通过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学习能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

其关键在于学习者如何学会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等方式,发现更多富有真实感的学习内容,而不再局限于课本,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智慧。

4.智慧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智慧教育在推行和实施方面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待新事物能够产生自我看法与独到见解。智慧教育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化情境,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来源,随着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或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制订各种不同的学习计划,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这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难以把握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的活动,需要他们激活情感动力系统、投入认知并专注于意动和实践。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这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或者已经习惯了传统授受主义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组织学习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要能学会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并在实践中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正确行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情绪管理仍需要教师参与,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仍存在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花费在电视媒体或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更多。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登录其他网站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这反映了父母监控和限制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比较低。有研究表明,由于引导和监控的缺失,计算机、手机等信息设备更多地用于娱乐和消遣。因此,培养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养成善用技术的习惯对智慧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的做法仍有待完善。

3.教师针对智慧课程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智慧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交互。每门学科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学科特点,在智慧课堂中,教学方式从传统课堂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配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教师如何针对具体学科设计出具有学科代表性的智慧课程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新对策

1.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观念的转变、网络应用的普及、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均是其发展的动因。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在掌握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而在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适当提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改善用户体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在智慧课堂中,不同的学科教师要对具体学科课程进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讲授形式来传授新知。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为落脚点,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成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尽量开发出与具体学科教学相关的、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使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得到质的跨越。

3.建设未来校园、未来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同时,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中小学应顺应云服务模式的发展,改变传统中小学机房分散建设的局面,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于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语

在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只有让学生尽早地在智慧教育的模式下成长和发展,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究,2012(12):5-13.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3]王玉龙,蒋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5]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5-19.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篇9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应用现状

1.1智慧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上传,给学生打造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小型学习空间。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此种方式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太多的变化。虽然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资料的获取和传递提供了便利,但此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1.2智慧课堂实施过程的不足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只是将网络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上,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与之结合起来,也可以说网络学习空间这一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其对智慧课堂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是很不明显的。

1.3智慧课堂评价方式的缺陷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结束之后,教师要将自己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资料上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资料上传过于形式化,没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课堂过程的记录和交流,所以学生对课堂具体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也无法借助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所以评价形式的缺陷就导致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了空谈,取得实际效果很不明显[1]。

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

2.1智慧课堂设计以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型的人才,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主的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因此,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存在很大的情绪波动,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要求智慧课堂的构建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上传一些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师可以首先复习拆分的知识:2里面有()1;5里面有()1;10里面有()1;10个10是()等知识,之后出示具体的1元、2元、5元、10元钱给学生看,并提问:

①这一张纸币的面值都是多少?

②这几张纸币都是什么单位?

③2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的纸币来替代?5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来替代?

此种方式突出了人民币的实用性,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统一,符合智慧型人才的构建原则。

2.2智慧课堂实施以设计问题为导向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除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还要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教学的形式进行课堂过程的实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4]。但是在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相应,以免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受到阻碍,从而对问题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意识,以免使学生落入到思维僵化的窘境中。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①请学生自主画角,谁画的角大?

②思考量角时要用什么?

③角的的度量器是什么形状的?在量角器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学生逐渐认识了量角器,会使用了量角器,完成了角的度量,学生的智慧也一点点被开发和激化,这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利的,从而有效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3智慧课堂要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目前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其不仅能够改善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优势生动展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对于小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在其实际的应用中效果并不完美,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更加具有趣味性、适合性、简单性的应用方法,以此来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另外,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丰富资源、创新形式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但只有网络学习空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为其提供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科学构建,最终实现使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知识 智慧 课堂 探险 和谐

一、审视课堂

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儿童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的看护、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及其自由成长的智慧。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他们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去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的智慧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一个学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数学课,是因为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极具条理,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这段话对各位老师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新课程标准中的“我能做、我能读、我能说……”统统被各位老师代替了。孩子在课堂就像倍受优待的婴儿。对于这一普遍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过一段十分精妙的评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是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这不禁使我想起这样的一则笑话:课堂上老师讲天花板一词,有一位学生问起什么是天花板,老师启发说:你头上面是什么?生:头发。师:头发上面是什么?生:帽子。师:帽子上面是什么?生:有一个窟窿。顿时闹得学生哄堂大笑。师气急败坏道:笨,头上的就是天花板。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普遍现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由于教师长期的唱“独角戏”使学生在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主置、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知识不仅没有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在日常课堂里,由于学生们没有体验到做知识主人所特有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只是被动的接受,因而成为以考试为唯一价值指向的知识的“容器”或“奴隶”。

在大力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是需要深刻的检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约定成俗的课堂。

二、改革课堂

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不在于讲授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由多少深刻的感受……

儿童来到世界上不只是作为空荡荡的“知识仓库”。他们走进学校不单是为了让教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许多规定的课程内容。他们的头脑绝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转知成识 ”和“转识成智”,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

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知识充满活力,不能是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故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决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三、理解课堂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千古真理,细细思量做到的又有几人?课堂是宽容、善待和正确的引导人的地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身上充满着天真、幼稚、无知。面对儿童,教育者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责任感、谦卑和宽容的情怀。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喜爱看古典武侠电影。在这些影片中时常有这样的场景:拜师学艺。师傅能够用极其简单的器材,再加之一句或几句提示都能使弟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绝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师傅的方法得当。其二,徒弟的专心好学。我们是否也从中有所感悟呢?

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道理,应该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而不是迫不及待、随时随地地去教育别人。

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的地方。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环境,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们整天生活在批评、指责之中,无形中时常给他们以暗示――我不行,那么他们很快地就会自责和自闭。

课堂是一个活动、游戏的场所,是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需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

理想的课堂活动犹如人生之探险,智慧之博弈。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先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当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之“魅”在于用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以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

【启示】

1.课堂不仅具有传达知识,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人格。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3.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顺应课改或随波逐流,更不能对课改持悲观态度。要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着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观念;然后认真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积极与同行开展校本教研,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