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价值取向

小学是学生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个性化阅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合理、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巨大价值。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个性化阅读从字面上看是阅读方式的非一般化。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是语文课改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就是区别于一般化、大众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即在原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独特性、新颖性。个性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理念在于: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差异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个性化,使得语文阅读脱离原先的轨道,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定,这就忽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十分重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完全自由的开展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时空。在帮助学生获得另类体验的同时,加深情感的熏陶,从中找到乐趣。

1.培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感悟、积累以及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它的真谛,以及对情感、道理的深刻体会、感悟。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语言正确的应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验以及个性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应适当采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阅读,第二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根据课文里面包括懒狮子、狮子妈妈、小树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教师适时教授,教师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让同学自己阐述观点,自由发言,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对不认识的汉字记忆更加深刻,积累懒洋洋、慢吞吞等叠词的使用。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加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效率的提高便于积累更多的字、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实现小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提升

个性化阅读在对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行为的偏差。通过教师的在课堂中协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实质含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辨别好与坏、真与假的能力。

在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上课时到讲台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阅读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学到了学习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讲一个自己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例如《雷锋的故事》等,增加知识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3.发展学生灵活、深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升华,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思维,实现其教学价值;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情况,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同时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思考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大海的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对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的理解,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边放音乐边朗读的形式,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海的波涛壮阔,蔚蓝的海水,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阅读停止了,学生们还会沉浸在大海的浪涛声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所能想象中的大海,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个性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解读,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所在,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糜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张洁.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2(10).

[3]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07).

篇2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的课程,在小学教学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认字、写作以及阅读等方面能力。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奠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同时,通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想象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障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个性化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对课堂阅读的引导

教师以及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当认识到阅读属于自主的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实自由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肯定学生阅读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等。同时,要注意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例如,教师在开展由著名作家老舍所创作《猫》的阅读教学中,课文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全面了解猫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猫的主要性格特点。然而,由于学生的讨论过于热烈,一旦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与讲解,甚至会使得整个教学课堂陷入至混乱的状态。教师在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给予学生个性、自主等方面更多的尊重;二是加强对阅读讨论秩序的控制,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活动,避免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中出现诸如自由、随意以及散漫等问题。

(二)缺乏教师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于个性化阅读存在错误的认识,忽视自身所具有的引导性作用,放任学生随心所欲的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正确引导,仅仅是积极评价学生对于文章的各种解读,而缺乏对学生理解的科学性考虑,所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判断能力,盲目的对文章加以理解,甚至会出现思维混乱的问题,使得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比如,教师在开展《狐假虎威》的阅读教学中,该寓言故事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的动物,暗讽部分仰仗别人的势力,欺负别人的险恶小人。对此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狐狸的做法是错误的,人应该增长自身的才干,而不是依靠他人的威风,该做法最终不会落得好下场。有的学生则认为狐狸虽然自身力量弱小,但是聪明的狐狸善于利用老虎的力量。显然,该名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错误,教师对此应加以恰当的引导,及时地纠正的错误思想观念。为此,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也要关注学生的消极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态度理解文章。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个性化阅读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各年级与学段的阅读能力,科学调整与把握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个性化阅读教学属于全新的事物,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应当多元化的设计阅读教学,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有所成长。此外,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两者之间的感情。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学习,丰富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尊重文本的实质

由于学生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由于部分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仅仅是片面化的解读文章。然而,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脱离文本而存在的阅读是无意义的。因此,个性化阅读除了要给予学生阅读个性更多的尊重,还应当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小学语文课本中会收录众多优秀的文本,文章中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为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文本所在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处境等,特别是在阅读寓言以及历史故事时,此类文本富有丰富的内涵,在个性化阅读中切不可对其进行断章取义,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歪曲的解读。

(三)采取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多元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评价属于重要内容。良好的评价方式以及合理的评价指标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以及家长应在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至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要肯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更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对于学生的独特理解持肯定的态度,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观察力、感悟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深入认识学生的个性信息。比如,教师应仔细的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阅读行为,或者是通过开展阅读讨论以及读书笔记等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相应设立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标准,以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一样的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个性化阅读方式,释放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史庆嫒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黄杰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J].基础教育研究,2009,(02):28-29.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也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价的个性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和语文素养,对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增加评价的主体,由单一化评价转化为多元化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表现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情况有一个具体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优势在哪,不足之处又在哪。能够从教学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不断去提升自己。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老师是教学评价的唯一主体,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评价,主观色彩比较强,这种评价模式降低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评价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转变教学评价模式,增加教学评价的主体,降低唯一评价主体给教学评价带来的主观性,在阅读教学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三种方式进行评价,确保阅读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例如,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让一到两个学生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字读错的情况,语文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检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帮助阅读课文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也提高了其他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在下一次的阅读中犯同样的错误。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给自己的阅读成绩打分,然后让其他同学共同指点,指出阅读过程中优势和不足的地方。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评价的学生和被评价的学生处在同一个等级,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比较小,因此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之后,语文老师再进行点评,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做一个总的概括,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这种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被点评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培养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改变评价的侧重点,由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评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通常都会陷入“结果中心论”。即教学评价倾向于结果,无论是口头评价还是书面评价都是如此。譬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找学生朗诵课文,有些学生朗诵效果不好,发音不正确,或者感情掌握不准确等,语文老师立马就会指出学生的错误,甚至打断学生的阅x,直接让其他的学生重新朗读一遍,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注重结果的教学评价存在的一定的弊端,甚至会让部分学生在不断受挫中丧失阅读兴趣,最终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心理。语文老师要认识到这种教学评价模式的弊端并不断深入研究,在教学评价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评价原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譬如,语文老师找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学生朗读效果不好,老师可以不要立即让学生坐下或者直接进行批评,而是找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部分闪光点,并就这些优点进行表扬,再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譬如小明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有些生字读错,语文老师可以这样说道:小明同学对文章的感情把握的比较好,如果能够将这几个字读准确,效果会更好,然后再指出学生读错的几个字。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还会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以更积极自信的方式投入到语文阅读之中。

三、调整评价的标准,由概括性评价转化为针对性评价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更加重视以“知识”为本,评价的标准也多是围绕这个方面而进行。而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因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要对评价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由概括性的评价转化为针对性的评价。概括性评价方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评价中有所收获。语文老师要认识到概括性评价方式的不足,由一种形式、一个标准的概括性评价转化为具体化的针对性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整体表现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也能从老师具体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评价对自身的不足进行逐一突破,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整体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老师要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评价转化为多元化评价、由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评价、由概括性评价转化为针对性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殿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华少年. 2016(24):17-21.

篇4

关键词:阅读;感悟;自主

在新课堂要求下,老师要把阅读中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文本的时间,让他们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做到能用心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角。

一、要培养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所要阅读文章的期待,在开始阅读之前,可以通过生动情景的创设、启发式谈话等激发学生对所读文本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然后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地积累、提高、创新。

二、要培养自主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自行发现、构建起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必须将阅读主动权给予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让学生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最终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要拓展学习空间

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表演欲望需要一节生动的课堂作为依托,因此,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展示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取学生自荐、同学推荐等方式,将优秀作品在班级、年组、校园广播站进行展播,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也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使其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思维能够更加开阔。

四、要打造轻松的课堂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比较冷淡,缺少师生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双方的信息得不到更好的结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我们,要对这种关系进行合理的改善,教师要走近学生,将自己融入学生中,要让学生敢于思考文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

语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主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地进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篇5

如低年级段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儿歌还是短文,我们的教学总是遵循着老师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老师指名读,老师纠正学生错误的字音,学生再读熟成诵的基本模式,我们的教学很重视教师的师范朗读、领读作用,很重视如何将知识有效率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动性。

长年累月下来,就可能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如:部分低年级学生尽管课文背得很熟,字却不识几个,因为他们只会背书;部分学生整个小学学习阶段自主阅读兴趣都不浓,不会主动去预习课,也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缺乏学习的兴趣。农村学生,由于家长疏于指导,这类问题更严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试试。那么,针对才开始识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笔者做了一下研究:

一、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任务明显增加,如果增加课外阅读,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笔者在班中进行调查,问“你喜欢看课外书吗?”90%以上的学生都回答喜欢。问“你有没有课外书?”95%的学生回答有。问“你有没有读过课外书?”100%的学生都说读过。由此可见,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自主课外阅读了。从最初的“撕不烂图画书”“卡片书”到各种类型的“故事书”,这些课外阅读书内容丰富,插图色彩鲜艳,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然学生读过,也爱读,培养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就是可行的。

新课程要求学生低年级学生学生字,识、写要分开。正是由于识字、写字分开了,二会字的巩固很难做到。如何让学生能与那么多的生字多见面,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记住,成为一个难题。我们知道多进行课外阅读,就可以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和生字朋友们多见面,巩固和复习已学生字,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识字。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讲故事、读故事书激发阅读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他们毕竟年龄小,不向高年级学生那样,老师在课堂上布置读书任务,学生可以自觉完成,并做读书笔记。教师在培养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毕竟学生不认识的字太多。笔者尝试采用奖励的方式,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小壁虎借尾巴》。当学生在学习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笔者也会根据情况讲一些故事。如学生写作业粗心大意时,给他们讲《粗心的小画家》,让他们注意检查作业,学生骄傲时,给他们讲《骄傲的大公鸡》,引导他们及时知错改错。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故事书看,就可以知道更多更好的故事。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又不满足只听那么几个故事,笔者鼓励孩子们读故事书,指导他们读注音版的故事书《格林童话》、《睡前故事》……这样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围圈看书,营造氛围

小学低年级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自习课上写字快的学生一张作业十几分钟就写完作业了,写字慢的一节课也没写完,写完作业的就没事做,有意无意影响了没写完的学生,使他们写得更慢。笔者尝试对能够及时按要求正确工整写完作业的学生,予以奖励。奖励他们看故事书。

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处于读图阶段,很喜欢三五成群看一幅图,听一个故事,笔者抓住这些特征,鼓励他们临时成立读书活动小组,组内共同看一本书,由识字量大的同学先读,其他学生听听同学故事读得是否通顺?故事是否有趣?还可以几个同学一块读。因为最初的读故事训练是作为奖励允许学生做的,学生在心里会默认将作业及时按要求工整完成是好的行为,能看生动有趣的故事书是一种荣耀,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业完成地很好,课外书书也看得很认真。部分写字慢的学生笔者据情况督促他晚上回家看故事书,同样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四、开展活动,比赛读书

一年级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如果只凭兴趣,学生肯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读不了多少书。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在班里开展“午间读书会”活动,具体做法是中午到校后,学生就可以看课外书,确保了中午上课前学生在教室的纪律和安全。学生翻书很快,一会儿就会说一本看完了,其实是翻完了。此时可以让他们小声地细读几篇故事,并将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开展“故事会”活动,分享看书的快乐。

经过近几个月的尝试、探索进探索,笔者发现:自主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巩固已学的字,对一年级的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10] 李海林.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5,(4).

[11] 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5).

[12] 李海林.个性化阅读的学理依据和教学形态[J].小学语文教学,2005,(9).

[13] 周佳曦.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篇6

摘要:“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学术化表述,是一种容教育新理论、教学新境界和课堂新形态为一体的集成界定,倡行“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六生课堂”就是对此进行的通俗化约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课堂要素进行了逻辑对应,建构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图式。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在这个教育教学通识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真切把握当代语文的特征,努力担当母语教育和课堂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论;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课堂生成;六生课堂

序言: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

该项目研究几近十年之久,内容详实,成果丰硕。作为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申请鉴定,现将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作简要介绍于后:

一、项目研究的基础和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百年以来,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远的不说,“20和21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周庆元教授语)。客观地说,一时由于语文课程本体论的定性问题和语文课程价值论的学术争议,的的确确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偏差,二是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面对世界先进教育文化必然的应激反应,也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代语文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使命”的探究骤然显得迫切;面对新的课程理念和众多的教育实验,当代语文教学亟待有一个,也应当呼唤一个相对完备的、前沿的通识理论,为此,2006年以来,我们从语文教育批判转向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以语文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了“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系列研究,后来又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了“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大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二、项目研究纲要

概括来说,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层面涉关五个W的问题

一是事实层面的三个what:1.什么是“六生课堂”,包括该理论的提出、确立以及核心理念等在内的综述性问题;2.什么是“当代语文”,涉及当代语文的性质、任务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等探究性问题;3.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包括命题的确立的基础,向度和内涵等概念性问题。

二是价值层面的一个why:为什么要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涉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等内容。

三是技术层面的一个how:怎么践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课程资源的生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策略方面作出宏观规划,再通过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作出示范引导。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 “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特征。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六生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再次,“六生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命题的提出和理论背景

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标的颁布,“动态生成”又成为课堂研究的关键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新的课堂形态称之为“生成性课堂”,而把由于课堂偏离预设随机生发的教学机智表述为“课堂中生成”。虽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是既有密切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生成性课堂”具有明显的预设性是由教师的课前预设而生成的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临场性,是由教师及时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因素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的课堂。尽管表述方法上不同,关注的角度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高能耗”和“低效益”的弊端,探讨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同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完全可以统一在“课堂教学”的生态时空中,并且均具有突出的“生成”特征,因此2006年前后我们将其整合为“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根本特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成了“生成的课堂”的逻辑界定和命题表述:“生成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它对应不同的课堂因素和生态本质包涵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这“六生课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生成”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理论探讨时沿用“生成的课堂”这一学术化表述,在基层实验和理论推广时,为了便于解读和实验,通俗的称为“六生课堂”。 因此,“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表述,“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通俗化代称。

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教育研讨会上,我们首次提出的“六生课堂”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0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在2010年11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于2011年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因此,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命题的雏形是“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理论依据是“生成的课堂”理论亦即“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实践。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谱系的英文为 [pedigree] ,中文的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或“物种变化的系统”。这里借“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喻指理论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纵向传承和横向繁衍的文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在“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其理论谱系既有哲学理论的远程追溯,也有教育研究的近距关注。

(一)“六生课堂”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她于1997年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课堂生成”的理论溯源一般止于叶澜教授,因为学界多数认为这是中国原创的理论。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而在“生成的课堂”理论谱系里,其哲学后盾远及斯宾哥勒(1880—1836)20世纪初提出的“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通过对外国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大量比对和相关印证,我们为“生成的课堂”找到了真正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诸如:

1.文化的比较形态学是课堂生成理论的哲学后盾

2.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生成的课堂文化的理论指导

3.建构主义是“生成的课堂”理论基础

4.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参考

5.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借鉴

6.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为生成的课堂实践提供了理论启发

另外,中国的事业多像红十字会一样,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学校乃至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正视并且反思的问题。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普遍而深远自不待言,对中国的课堂教育不独见于作为教育资源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领域的课堂调控也概莫能外。

毋庸讳言,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渗透于学校管理和课堂操控方面。因为教育产业化、学校行政化、教师官僚化、学问世俗化的争鸣抑或批判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特别是现代经济学以“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或是“经济人”的理论预定,也就是假定人总是计算“成本和效益”来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益最佳”者,解释人类的历史,解释当今的世界,牵涉到的不仅仅有人的经济活动,而且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与实际生活有较高程度的吻合,它迅速地演化成了一种“通学”或是“显学”,为世人所推崇。今天我们探讨的课堂效率、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基于这种现代经济学原理。

关于其现实支撑,一个是现实条件,包括操作的可能性或实施的依据;二是实践的可行性或实证性佐例。在这方面,古今中外举不胜尽。近指就有如下:

1.素质教育理念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依据

2.三级课程政策为“六生课堂”预留了操作空间

3.现代教育技术为“六生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

4.综合课程的特殊性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当然

5.《义务教育法》赋予“六生课堂”充分的法理保障

6.现行教育的不良现象亟待“六生课堂”加以改善

7.课堂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呼唤“六生课堂”进行整合。

自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从来不乏坚持本真,重视生成的教育典范。自觉地践行该教育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只是理论通识没能系统建构而已。“生成的课堂”是借鉴西方的科教文化,按照中国自身的教育发展逻辑并运用本土的话语来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光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中国文化不同凡响代代相传密切相关。从远古生活实践变为教育资源的三皇五帝,到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老子,再到因材施教、愤悱启发的孔子,天人合一、同类相应的董仲舒以及格物致知、我注六经的王阳明……中国有着本土的优秀教育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可惜的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本土教育实践一直为西方的马首是瞻。这里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教育的传统合理合理迁延和生套西方的适应和存活问题。这里也需要说明生成的课堂是本土理论,但需要西方教育理念的支撑和论证,因为东方的哲学思想比较内敛,重视经验,少有开放的气度,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体悟和丰富的理论阐释的事实上,生成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向来不乏其例。先秦时期的教育活动中,所谓的"专家开(治)国"就是圣贤们以自我丰富实践、卓越智慧和特殊技能担负起化育黎民并带领部族趋利避害的历史;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鬼谷子)以自己对天地和生活的体察与感悟作为教育资源兴办私学,以言传身教、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等方法,在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顾随和叶嘉莹的中国诗词讲座、易中天和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引发的热门话题和教学艺术……都闪现着生成教育的理念,饱含着"生成的课堂"的精彩和活力。

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管理的前沿,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控制和利用环境,管理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改善,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让课堂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立足课堂形态研究,着眼于“生成的课堂”文化,构建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发的课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背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理论探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才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从横向来说,它依然属于新语文教学大背景下的产物。“新语文”作为教育领域内语文学科所使用的特有概念最早应当见于1999年任不寐先生编的《新语文》教材,他认为“新语文”首先是一种“大语文”的概念。2000年韩军先生将“新语文”定义为“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一反三’为语文教学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由此观之,传统的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小语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是“大语文”,后来变称为“新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都是一种“新语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是一种新语文课堂观,因其有“六生课堂”理论的全面支撑,也可以当作一种学科的课程教育理论。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直接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作为课堂教学论的“六生课堂”;一个是作为学科教学论的“新语文”教学论。“六生课堂”的上缘谱系多是哲学文化,现实支撑为政策法规和理论实验;“新语文”的产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上世纪90年代对语文教学集束式批判引发的全面深刻的反思;二是上世纪末各类新语文读本的相继出版,使“新语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第三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成为“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双重平台;第四是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促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

三、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价值

"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也是一种课堂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它包含有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始源于南阳理工学院杨天志在2006年南阳市教师培训的专题讲座内容。他的专题探讨的系列文章作为“教育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上发表后,又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用于师范教育本专科学生的课程教学。2009年“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又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以该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理论研究》2010年相继获得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具体来说,围绕该课题的理论研究或成果计有12项:

1.《“生成的课堂”专题探讨》系列文章(之一:“生成的课堂”命题界定及其意义;之二:“生成的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之三:“生成的课堂”践行策略与创生途径)作为“教学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2007年第5期上头条连载予以推广;获得2007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荣获课程类一等奖。

3.《“生成的课堂”专题研究》获准2007年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合格,通过验收。

4.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大学师范教育本专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中,成为该类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该书主编、全国高校教育学会小语教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绍军教授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这项重要成果”编入该书,“填补了该类书籍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空白。”该书曾获2008年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5.生成的课堂---关于关于“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生成”的探究(上)(下)被《消费导刊》分期刊用(14、21/2008)。

6.《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管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9年该书获得全国本色杯教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南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7.《生成的课堂》先后作为南阳市、焦作市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由杨天志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3000余名,反响良好。杨天志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8.《“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2010年3月由《黑龙江高教研究》刊用。

9.《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教学实验研究》2010年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10.《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2011年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11/2011)

11.《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2.《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首先着眼的研究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早期的成果中皆有小学语文或当代语文的冠词,后来形成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现在需要回过头来,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建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

从研究的机缘来说,具有将日常工作和学理探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的职业优势。从研究时序来看,“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升级性和补充性研究,当代语文教学是“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六生课堂”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包括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现实支撑和校准参考。从研究思路上来说,先经历了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推广,而后又从教育实验到理论归纳集成的双重反复,现在的研究是再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该研究时间跨度几近十年,现在看来,它的导向作用、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非常明显:

“生成的课堂”贯穿了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发的课堂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它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教育逻辑和课堂要素,这是正效课堂不能回避的前提条件,因此“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回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体现。

“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的模式建构及理论研究,包括“六生课堂”作为优秀传统教育的升级理论,基本上可以覆盖现行课堂教学的前沿理论和探索,是一个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必将牵引、助推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六生课堂”是集理论导引、课型示例、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它既包含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又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也具有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又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文化元典。在实践层面,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经典的课程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和课堂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作为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理论参考,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提供了理论支点。

本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探究教育哲学的高度,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入手围绕这三个“W”: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为什么要倡行以及怎样倡行——这是理论研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解读其典型特征、实现六生课堂教育境界的基本途径——为实践应用提供通识性结论;进而提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课堂确立典型案例。所以,从课堂的特定时空上来看它也是融教育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包括课堂认识论、课堂实践论和课堂方法论在内的模糊集成。当然,从系统的特定因素来看,它的子命题又是符合课堂要素和课堂流程的精准对应。

“六生课堂”是立足教育原点,探究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如朱永新同志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样,他认为教育的原点是“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因此,“课堂是什么?”“课堂上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就是教育最基本、最元典的问题。而针对当代语文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必须回答“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这些本原的也是终极的问题。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现行课堂质量进行反思,势必重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的奠基工程。

该课题的创新在于:a.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和历史时空的视域聚焦语文课堂文化,b.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寻教育的元典问题和高效课堂的本质,c.以实践的集成性理论总结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互动生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

所以,它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

再次,“生成的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四、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和践行策略

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点也是目的,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六生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文化形态,倡行"生成的课堂"文化,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高效低耗的效益观,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关注现实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指在“生成的课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境界,是运用上述通识的教育教学论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在生成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可以说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践行生成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只能说是诗意的翱翔,只有提供“怎么办?”的结论才是诗意的栖息。教育需要灵魂的安顿,也离不开本体的营生;需要有能入的身心体会,又需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判断理论是否是哲学层面的通学,最关键的就是牵涉“how”的营生办法,在今天更是如此,毕竟民以食为天,生存和经济的生存、生活和高效的生活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向度。

吴蔼中在探索现代文课堂教学模式时,例举了四种效果较好的模式:一是资料汇编式,二是猜想争鸣式,三是随笔拓展式,四是活动排演式。每种模式适合的篇目类型不仅相同。

蔡伟、方蓉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也提出了四种“新语文教学”的模式:

1.体验性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并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体验、参与性学习、实践性运用等原则。

2.生活化教学模式。新语文教学论者信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的观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融通。因此新语文教学的课堂里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最大程度减少刻板的匠气和斧凿痕迹。

3.探究式教学模式。形象感性思维与逻辑理性思维的紧密结合是新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运用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强调课题选题的价值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学生探究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科学性。

4.协同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协同关系,以使系统平衡有序,且“合作”日益成为新人类素养中的重要因素。协同式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条件要素,使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效应。

其所谓的“新语文”,就是该课题界定的“当代语文”,主要是区别于“传统语文”而言的;新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笼统概念:

“‘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域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

因此,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的课堂(教育资源)、生本的课堂(教学主体)、生命的课堂(教育对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生发的课堂(教学目的)诸多要素为逻辑重点的、区别于传统“预设的课堂”的“生成的课堂”体系,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教育新理论。

理论具有指导和普遍的价值,模式和规程一般来说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依据“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为:

备课(预设生成):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的理念(备课标),立足生本实际(备学生),文本细读(备教材),开发适切的生活的课程资源,一部分体现在教学案中,一部分暂置于素材库里。

上课(即时生成):首先按照预设生成的内容,选用生动的方法进行流程实施;遇到非常态情景,要动用素材库里的知识储备,运用教学机智即时生成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资源,变原来的流线设计的刚性贯彻为模块教学的弹性运演,尊重生命的本质,以突破课堂涩滞或阻力为目标问题,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流变生成。在生态的情景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块化、序列化,从而内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生发的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生成):及时把课堂情景变成反思性生成文本,置于新一轮的教学案中或者素材库里;同时要根据该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近期的教学中及时作出调整。遗漏的或者重复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效课堂来说都是大忌。课堂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这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一般操作流程,是按照教学时空来设计的通用模式。在我们编著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一书中,我们将广大语文教师和名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部分归纳,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规程的具体参考:

1. 激趣--启发--提问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关注,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或可由教师提出,启发学生思考,解决。

经典案例例首选《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2. 互练--反馈--内化

由学生分组(或单个)练习,遇到障碍及时反馈,引导或合作解决,进而作为一个体现一般规律的模块加以内化,成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参照或方法指导。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也叫内隐学习。推荐案例为许地山的《落花生》。

3. 造势--讨论--点评

有人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能缺失临场造势的能力,语文课堂尤其需要适度的煽情。造势的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探究问题的学习角色中,以期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专注,激发其自由表达见解的欲望并能够投入到讨论中,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灵活多变,真挚诚恳、亲切委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肯定和正面评价,指向要多样,若就事论事的是非理性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可用以下方法: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敦促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4. 创景--涵泳--感悟

运用多媒体音像制品或互联网教学资源,或实物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意境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以个性化或移情入文进行涵泳体味,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达到神交古人或将心比心并移情于现实中进行观照,以习得语言和体验情感来濡染学生,进而增强其人文修养。

5. 异误--善对--逆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偶尔的教学失误甚至失败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这种失误和失败往往也是二度教学时一种可以挖掘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6. 诱思--探究--分享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有助于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的改变。往往在学科交叉或边缘的地方触及到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通过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开阔视界,学会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改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共同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7. 事件--重组--放大

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之与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并着意把生活、教材、古今中外的时空打破,再进行重组,进入课堂,作为学习的媒介,让学生在过程和细节中,以小见大,以少知多,由人及已,由物及人,在体验和关注中促进心智的成长。

8. 寻机--融合--拓展

教学要打破原先单一的教材观,教师要面对现实,研究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见解的诱因。教材中有好多重复、同化、异化或异形同质的知识点,也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难点。这一些问题都可以整合出不同的教学素材,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前题下大胆生成,独避蹊径,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9. 打乱—重构—评析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一而足,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根据教育指向,在次序、内容等方面进行打乱分解,随机整合重构,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将其引渡到现实世界,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评价赏析。类似将阿Q和孔乙己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表演……

10. 主题—荟萃—活动

规定主题共同检索,荟萃语文教育资源,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深圳黄田小学刘宪华校长的“主题式经典诵读”,从理论、教材到实践都有很好的经验。

11. 对接—转换—演习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之间的对接和转换可以选择游戏活动的方式,把机械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演课剧、接力竞赛、信息传递、讲课文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能够把握说话--听话--记录--写作 、说话—写话—写作、文本—读书—讲述等序列的练习,揣摩语言、文字、写作、阅读之间的逻辑关联及能力转换和传递,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强化的要点。

12.细读—精思—体悟

注重文本细读,发挥自身优势,作出具有语文个性和读者个性的思考和体悟,这里我想重点推荐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也许他的教学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纯技术的操作规程又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新的套路,只有抓住语文之本、当代之特、课堂之旨、教育之道,才能左右逢源进退有据,达到出神入化自由灵动的境界。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充分把握当代语文的特点,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通过语文教学,担当起母语教学的历史使命。

1.探究当代语文的主体特征和终极价值。

当前的语文教育很不景气,这里边的原因很多。从学术层面上说,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资源、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概念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也不太明晰,造成了学科定位不准、特点不清、目标不明;资源不充分、不经典、不系统;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科学、任务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亟待正本清源。(10年前项目主持人写有《语文难教的N个原因》在网络上可见,近来似乎引起了一些同仁和家长的重视,《当代语文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使命》现在尤为紧迫。)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建构及教学实验研究》已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这是一个集理论构建、学术推广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除了贯彻“六生课堂”的理论通识之外,还要加强当代语文的特点和历史使命的研究,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之本:语文是以汉语为基础母语的中国语言文字交际系统和“百科之母”,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她的基础工具性和传统承继性构成了语文之特。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和言语文化的承继特征是语文学科必须通透彻悟的根本关键;

当代之特:基于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要转向语言思维品质的提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加强语文承载科学文化的功能,达成品质高效的沟通,担当新人立人的历史使命当是当代语文的当务之急。要注重言语的质地、言语的温度、言语的情意、言语的色彩、言语的节奏、言语的时空、言语的趣味、言语的声势、言语的风雅、言语的姿态等,特别是在表达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言之得法、言之合宜。

课堂之旨: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要求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性价比,课堂教学旨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节约教育成本且适应教育批量化,提高了教育效率,是知识普及和技术养成的基本形式。多快好省、又好又快的高效的课堂是其中应有之意。课堂是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育之道: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使人学会担当且具备担当的能力。教育是立人的事业。教育改变命运,教育赢定终生,教育振兴民族,教育强大祖国。

现在的语文教学少了语文的个性和滋味。有的课好像是政治课,满堂说教和德化;有的课好似历史课,在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中纠结;有的课似乎又是自然课,环保理念、科学术语翻来覆去。如果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那么“学的准比学得多更具意义”。语文课自然有语文课的特殊性,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语文味”。要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必须在语文课的逻辑重心和语文特色上下点功夫。一是从文感和语感出发实现交际和沟通,古今沟通、人本沟通、师生沟通、中外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真立人。二是按照语文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文本“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的3W原则一定要落实,常态和变态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三是根据不同的语(文)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语体文教学和文体文侧重点不同;不同表达方式关涉的语(文)感觉和思考方式以及表达要素乃至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四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重点也各有特色。四是遵循4D教学传统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需要更多的体验感悟较少推理运演,语文教学一定是较多感性的总结归纳,较少理性的逻辑演绎。因此当代语文是开放的系统、生态的过程鲜活的情景、诗意的栖息。

2.把握“六生课堂”理论和操作流程。

关于“六生课堂”,为方便浏览,兹作如下解读:

生活的课堂主要是指教育资源要立足生活、关注生活、吸纳生活、面向生活、服务生活;重点体现在课前预设环节,在课堂流变生成是可以是即时择选适切资源的参照。

生本的课堂是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交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

生命的课堂是指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以及个性且有差异。他们不是装载知识的物品,而是有着独立见解和特殊性格的鲜活的生命。

生动的课堂是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精彩和效率。

生态的课堂就是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要真实自然,摇曳多姿而又主次分明。

生发的课堂是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生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初衷,通过学生的外在提高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这是理念,也是尺度,更是境界。

⑴ “六生课堂”是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

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

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生发的课堂

⑵“六生课堂”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课堂要素。

生活(课程资源)生本(教学主体)

生动(教学方法)生命(教育对象)

生态(教学情境)生发(教学目的)

⑶“六生课堂”明显区别于“预设的课堂”,其核心特征和本质表述是“生成的课堂”。

预设的课堂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任务中心

生成的课堂 --课程中心 学生中心 发展中心

⑷“六生课堂”是遵循教育时空逻辑的模糊集成。

教育新理念一种教育理论(现在进行时)

课堂新概念一种课堂形态(过去完成时)

教学新观念一种理想境界(未来进行时)

⑸“六生课堂”不仅重视课堂的“流变生成”,也非常关注“预设生成”。

“六生课堂”的本质是生成,根据生成时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即时性生成”,“即时性生成”又可分为“瞬时生成”和“流变生成”。

3.完善教育主体阅读,面向“五度”确立“大教育”理念。

一是要弄清教育的本真和现实中的异化,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把握教书育人的尺度;回归教育原点,尊重课堂本真,切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历史和现状,明确自身职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所然,拓宽师德的厚度。

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效益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