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焊职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焊职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焊职业培训

篇1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AAA实际,认真谋划AAA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使AAA的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法》和《BBB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颁布实施,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和发展,为AAA培养了一大批多层次的专业劳动人才,提高了民众综合素质,实现了初中后教育的多向分流,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就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AAA现有职业教育学校三所,呈互补型分布,分别为:县职业教育中心;县劳动技术学校;县农业技术中学。

县职业教育中心93年建校,占地42亩,建有43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及教学辅助设施相对齐全。现有教职工72人,在校生420人。学校设职业中专和综合高中两部,先后根据需求设过文秘、公共关系、现代化办公、市场营销、农技师资以及综合高中等7个专业,现有6个班级。2003年与BBB师大联合办学设立了1+4本科预科班。每年可向县域各企业和天津开发区输送230名合格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县劳动技术学校,始建于1987年,占地14.5亩,现有校舍60间,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学校有教职工15人,在校学生204人。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电气焊、服装、电工电子等专业。并配有标准微机室、焊工机房和服装缝纫机房。自87年以来,共培养、培训各类技术专业人才2400余人。

县农业技术中学位于辛集镇,占地24亩,现有校舍105间,在校生150人教职工30人,自83年改为职业高中以来已输送农业技术毕业生3300人。

二、职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县委县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AAA实际精心谋划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

1、立足县情,以寻求突破促发展。AAA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20万人,土地盐碱,且连年受灾,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年财政收入仅为4千万元,只能满足公教人员工资,为吃饭财政。所以如何在县财力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办好职业教育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深切思考的一个问题。93年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毅然决策,突破落后现状,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发展的工作原则,确定了量力投入、举债起步、负债经营的工作思路。94年9月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投资120万元、举债100万元兴建了县职业教育中心。95年7月第一批新生顺利入学。职业教育中心的建成全面改观了我县当时职业教育落后、薄弱的状况,实现了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零的突破,为全县职业教育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中心自建校以来已输送各类职业中专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计2000余人。

2、强化管理,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发展。要占领职业教育市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为此,县政府积极落实职业教育法和BBB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有关要求,大力加强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师资、鼓励在岗进修,全县职业教师队伍由94年的72人增加到现在的128人。职业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由30人增加到64人,本科学历教师由8人达到了42人,学历达标率上升了39%。同时,注重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先后为各职业学校引进和配置计算机、电气焊等专业教育人员10人,有力地充实了教育队伍。为保障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工资,2002年,县财政力克重重困难,实行了全县教师工资全员、足额、准时、统一发放,保证职业教育教师各项工作待遇的落实。以上举措的实施,有力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

3、灵活办学,以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促发展。使我县职业教育得到良性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实施好以初中毕业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健全起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县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县政府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大胆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县职业教育中心2002年以前只有一栋教学楼,学生宿舍也在楼上,学宿一体,但学校无力建设学生宿舍,县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经营原则,由学校与投资者协商,校方提供用地,引入社会资金100万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开了社会资金投资学校建设的先河。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的同时,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二是灵活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学校专业设置。几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采取全日制与短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自主与联办相结合等方式,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学制,开办了多专业多层次的学习班和培训班,想方设法增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去年,为满足部分学生需要,我们与BBB师大协商,联合举办了1+4BBB师大本科预科班,目前,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农业技术中学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了学制两年的计算机职业高中班,现已入学就读。劳动技术学校根据需要,新增设电气焊和电工电子专业。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的打算

虽然我县的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深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相当突出的。一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投入较少,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没有做到逐年增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受县域经济的影响,企业较少,就业市场狭窄,这样造成与县办普通高中相比,职业高中招生额度偏低,当年初中毕业生职业高中入学率仅为17%低于普通高中近10个百分点。三是和兄弟县市相比,我们的办学形式相对单一,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相对缺乏,不能充分占领市场(约有56%的初中毕业生和众多各类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流失),多方联合、规模办学、综合教学、协调管理的合理化布局还没有形成。

以上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拟定了以下工作思路:

1、严格落实职业教育法和BBB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想尽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在吸纳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力争做到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依法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县域经济环境,拓宽劳动力就业市场,走工业强县之路。通过扩大县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增加就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实现AAA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3、充分利用我县临津、京的地理优势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津、京开发区提供丰富的技能劳动人员。为AAA的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篇2

上半年我区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一手抓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帮助就业,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手抓劳务输转,采取找门路、搜信息、建基地、扩队伍,注重领导抓、信息引、典型推、原创:服务促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巩固老基地、开辟新领域,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动了全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7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6%,再就业率为48%,开发公益性岗位797个,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14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5.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6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80%,培训农民工2.1万人,创劳务总收入1.01亿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50%,有力维护了××的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工作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安排,专题研究步署,同各乡镇、街办、两个职专都签订了2006年劳务输转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目前我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区今后劳务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及各项工作措施。目前,我区已建立了以区就业服务局为中心,23个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为依托,8家民办职介所为补充,以陇东职专、××职专及35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阵地,以省劳务办驻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的办事处为安置点所构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聘用了97名兼职劳务工作信息员。还建立了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就业和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统计、汇总,并严格按照工作目标责任制兑现奖惩,逐步形成了级级靠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格局。

2、打造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职能

我们利用中心劳动力市场大厅设立的从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金发放、档案托管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还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在“191”(要就业)互联网站设立了最新就业信息、政策法规查阅、人才资源库等窗口,累计访问人数1万多人次;中心劳动力市场共为189户用人单位和2458名求职人员提取供了咨询服务,进行职业指导1667人(次),市内介绍成功403人(次),组织劳务输出860人(次)。其次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各街办社区普遍建立了企业用工、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失业登记、优惠政策落实、开发公益性岗位、企业离退休人员等动态管理台账,实现了“工作职责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城区开发了797个共益性岗位,组织愿意从事公益性岗位的550名下岗失业人员(含市直)参加再就业培训班,随后安置483名就业困难人员(含市直)从事社区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随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逐一落实了符合条件的“4050”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

3、创新工作思路,成立机动车辆看护队

由区政法委牵头,区人劳局、就业服务局积极配合,选聘的50名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经培训后已上岗对××城区机动车辆停放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协助理顺城区交通秩序,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看护队员工资除每月领取公益性岗位补贴225元外,还可从停车费中按比例提成,月工资高于320元。队员由市公安局××分局城交队配发标志袖章,并负责日常管理。

4、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带动就业,扩大再就业的源泉。我区把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家政服务、信息服务业、房地产、通讯业等新兴服务业,同时区上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依法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全面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培养壮大民营经济带头人队伍,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金塬公司、百佳超市、陇运三力快客公司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区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648个新的就业岗位。

5、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发展后劲

我区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首先是劳动保障、教育、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培训机构和资源,把全区的农民工培训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其次是积极动员××职专、董志职专及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转变观念,使他们能够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把短期技能培训作为重头戏来抓;再次各培训单位在培训工作中,一是突出务工前引导性培训,坚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切实增强他们适应城市环境的能力;二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各培训单位对外出人员进行了电动缝纫、电气焊、电工、微机、汽车驾驶、烹饪等14个专业的技术培训,并组织参加技能鉴定;三是开展诚信教育,对输出人员进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区共开展农民工培训214期,总计2.1万人,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我区农民工竞争力。

6、加强组织输转,打造劳务品牌

我们充分调动乡镇劳务工作站、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安劳务派遣公司、××职专、陇东职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区劳务办公室通过××区电视台的《就业之窗》和劳动就业服务网站为外出务工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为全市20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了春风卡、《农民工维权手册》18000多份,还为280名特困农民工每人发放路费补助50元,同时委托省劳务办驻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新疆、江苏等地办事处在输入地车站设立了接待站,实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的一条龙服务,有力地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促进了我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7、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

我们坚持把强化宣传做为最强劲的有力抓手,在改进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上下功夫,采取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新闻媒体与会议宣传相结合。我们借助全区再就业援助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再就业政策咨询活动周的大好机会,先后在××城区人员密集的地点设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政策咨询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咨询点,悬挂宣传条幅89条,咨询群众达4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为就业和劳务工作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我们还通过《甘肃日报》、庆阳电视台、《陇东报》、××电视台多次报道我区劳务和就业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了人人关心劳务和就业的氛围,各乡镇劳务工作站也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活动,后官寨等乡镇还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的机会,请他们现身说法,召开了劳务工作座谈会,把劳务输转这个投资少、见效快的绿色经济产业宣传到农户的心坎里。

二、存在问题

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部门组织得力,群众参与积极,使我区就业再就业、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希望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失业人员就业观念滞后;二是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三是劳务工作经费困难;四是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发[2005]36号、甘政发[2005]96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各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要尽快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居民住宅楼,对辖区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项目详细记录,逐人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计算机管理,着重做到劳动力情况三清(即技能状况清、家庭情况清、就业现状清)。

2、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原创: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进一步释放政策促进就业效应。切实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税费减免的一条龙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环境。

3、进一步加强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组织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推出“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活动。下半年集中组织全区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一次培训,认真学习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篇3

[关键词]按比例就业;福利企业;自主创业;培训基地;就业扶贫基地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64 ― 02

引言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实现人身价值的主要途径。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对于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这项问题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采取了听取工作报告与实地调研、随机采访与定量测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综合性的调研活动。

一、当前某县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某县地处鲁中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总人口56万人,共有各类残疾人3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6.35%。其中,持证残疾人1.42万人,农村1.3万人,城镇900多人。农村户口的残疾人约占92%。在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为68.8%,无业残疾人的生活主要靠家庭供养,占32.2%。就业残疾人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40%,低于该县最低工资标准;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人只有约20%;对现有收入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在城镇,有268人实现集中就业,用人单位给交纳保险,个体开业86人,其他城镇适龄就业残疾人大多是失业人员,靠低保维持生活。

1.按比例安排就业和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按比例就业是某县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点之一。我们着重调查了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有职工1200余人,是全县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残疾人数最多的企业。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公司所属的一个工厂厂长得知,该厂有46人残疾人,占到所有员工的3、68%。残疾人员工的工作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工资待遇与普通员工没有差别,平均每月有1400左右的工资,每月还有公司补助100元,如果再加上年终奖、福利,每年会有2万左右的收入。

我们发现,按比例就业是政府直接干预,安排到企事业单位,由此就业的残疾人更像“正规军”,虽然收入不及有些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的,但是他们的就业、生活有更好的保障,也对自己有更高的自我认知和肯定。

2.福利企业

福利企业在吸纳残疾人就业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深入了解福利企业,我们到某有限公司做了深入走访调查。该公司共有29名残疾人,占总职工人数的38%。根据身体残疾程度,分配了不同岗位,像肢体残疾严重的安排为门卫,职责是每天浇浇花、开关大门;有语言障碍的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原料管理。虽然残疾人在公司里做的都是简单、劳动强度小的工作,他们的生产效率与正常人有一定差距,但是工资待遇、升职空间、评优奖励都与正常职工一样。

3.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残疾人就业方面占得比例较高,而且由于自主创业的范围更加广阔、就业方式更加灵活,所以其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4.培训机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训机构便是体现这一道理的最好证明。对残疾人来说,教给他们一技之长,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使之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才是彻底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长远之计。

我们通过调查得知,该县以“就业为导向,培训促就业”为宗旨,制定了有关残疾人实用技术优惠政策,免费举办了残疾人电气焊、氩弧焊学习班,县内适合学习的残疾人可随到随学,学习期间每人每天补助生活费十元,直到学会为止。

5.就业扶贫基地

针对农村户口的残疾人众多,贫困残疾人数量较多的特点,该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积极创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依托本地产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吸纳各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根据一个多月来的调查,同时切合书籍报刊音频资料,可以感受到残疾人就业总的形势良好,但也存在个别问题。主要表现在:

1.残疾人就业心态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某些残疾人对于就业热情不大甚至有逃避心理。我们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很多残疾人认为自己身体残疾,就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放弃了培训、就业的机会。同时,少数残疾人家人的观念陈旧,认为残疾人身体残疾,就不能在让他出去“受委屈了”,由家里扶养或“吃救济”的观念还比较盛行。这使本来对外界有些怯懦的残疾人找到了不去工作的理所当然的理由。

2.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在法律方面,《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残疾人的政策宣传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残疾人自身对法律法规也知道不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

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进一步的深入培训

残疾人之间存在这个体差异,培训机构虽然较多且培训内容有所差别,还是满足不了身体状况、心理、职业规划不同的残疾人。针对残疾人的培训项目,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培训内容单一的项目。在整个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单一型的人才获得合适的工作机会大大减少。

4.残疾人的教育水平

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原因。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受教育水平影响了对残疾人的管理,也就是“听不听话”。自身综合素质状况的相对低弱,使残疾人群体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弱者,被迫退出竞争行列。

5.就业渠道狭窄

一是吸纳大比例残疾人的福利企业经营困难,发展萎缩。二是对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监督检查不严,个别企业存在残疾职工“挂名”和只发“生活费”等现象,不仅骗取国家税收,而且侵犯了残疾人的权益。三是用人单位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大家在现实生活当中感觉接触到残疾人的机会很少,主要就是一般的企业都不太会选择残疾人员工。

6.政策的准入条件太高和程序太过繁琐、扶持不够

无论是申请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还是申请税收减免、社会保障补贴等,其政策的准入条件都比较高。由于残疾人分布比较分散,这就导致了办事处的设置等受到很多地方的约束。有些残疾人申请时,需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并且需要在很多处多方奔波才能完成。

虽然政府部门很积极的对于部分个体创业的残疾人进行了支持,但是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和局限性,使的这种扶持并不能得到广泛的实施。由于对从事个体营业的残疾人扶持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残疾人自身竞争能力差,个人及家庭负担较重,造成经营艰难。

四、解决残疾人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不仅有利于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劳动实现其自身权利并体现其社会价值,还会使残疾人从单纯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无论对残疾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业人士等方式得到了以下几种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下:

1.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与意识

社会观念与意识是残疾人就业需要的软条件。旧残疾人观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视“残”为“废”,把残疾人逐出生活主流,把他们与社会、与健全人隔离开来,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却相当残酷的歧视,它忽视或抹杀了残疾人的创造性。因此,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从社会、残疾人自身上改变传统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增强残疾人的自强、自立、自信

要组织开展各类扶助残疾人就业活动鼓励残疾人增强自信、勇于就业、敢于创业,为残疾人就业排忧解难。要在活动中平易近人,贴近百姓,摒弃“高高在上、爱答不理”的不良作风。

3.改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

培训多元化。要在市场预测和对残疾学员的现有技能评估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着重培训实用技能,让残疾人掌握一至两门甚至更多的实用技术,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其就业选择。

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要针对不同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年龄、文化基础、技能水平等,给予必要的指导,让残疾人员分别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接受与其意愿和能力相符的培训。针对残疾人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针对下岗职工重点培训技能和专长,针对聋人培训噪音较大的工种,例如车床:针对年轻人培训网店、设计等技能;扬长避短、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4.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提高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的能力。

一是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标准和职责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的职业指导和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代管档案、协助办理社会保险以及组织劳务、开发社区公益岗位等多项目、多方位的服务。

二是通过积极创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方式,提高残疾人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融入行业;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与各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机构形成协作机制,使三者之间形成信息联网,共享信息资源。

三是应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网络,开展文化、科技、法律和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援助。

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活动,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对于残疾人就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收获颇丰。我们深信,只要每个人都多关心、体谅一下残疾人,社会就会有所不同。

〔参 考 文 献〕

〔1〕张琪,吴江.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许琳,张艳妮.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报,2008.

〔3〕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校报,2007.

〔4〕赵行良.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术季刊, 1998.

〔5〕 赖德胜,廖娟,刘伟.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