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篇1

关键词:动画;中国文化;文化融合;中国学派;互联网;交互动画

一、问题的引入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走向世界文化之林。“世界文化趋同化”这一倾向,正是由此诞生的。然而,随着文化的自觉性与各国交往中的文化差异不断显现,各个国家和民族不仅走向了文化的“世界化”,并且也越来越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系,并试图确保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各国文化逐渐出现了强调本土化、民族化的倾向。作为东亚地区一衣带水的邻居,中、韩、日三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融历史,以及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差异,恰巧体现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大趋势之下。与此同时,中、韩、日三国同为独立的民族,都拥有本国独立的民族文化。从19世纪开始,中、韩、日三国都同样面对了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输入。在与类型完全不同的文化相遇时,三国几乎同时表现出吸取其优势,同时发扬自身的民族文化并与之融合的积极态度。

二、动画与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文化就有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无论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的《受伤的野牛》,还是拉斯科岩洞壁画中的《拉斯特野马》,均为远古时期人类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文化传播的例证。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文化的传播更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似,集中在依靠文字、图画等视觉符号这一传播载体之上。19世纪末期,活动影像的诞生对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视觉符号,它将与时间的流动息息相关。然而,动画与电影相似,都属于西方国家的舶来品。那么,该如何在借鉴、模仿、学习西方动画技法的同时,利用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困扰中国动画创作者的问题之一。

三、中国动画:立足传统的“中国学派”

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出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影片在意大利第8界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却一度被评委误以为是苏联动画。这一现象引起动画工作者的思考,他们不甘于做他国文化的模仿者,因此下定决心,让动画“走民族风格之路”。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一系列优秀作品相继推出,如《神笔》《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著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动画中的背景和写意花鸟也取自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然而,让水墨的笔触动起来并非易事。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影厂对各类形式的美术片都做了尝试,如剪纸、民间绘画、敦煌壁画等等。常规的动画工艺是“单线平涂”,其他形式的绘画艺术通过改进都可用在动画中,唯独水墨这一虚实难辨的形式难以实现。1959年,徐景达与段孝萱针对“青蛙跳水”这一动画片段进行实验,取得了成功,之后才完成了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的水墨动画在国际影坛上吸引了各国创作者的注意,许多创作者希望得知水墨动画是如何创作的。不过,美影厂的艺术家一直将这一实验得出的工艺视若瑰宝,若干年后才将技法公之于众。20世纪60到80年代,中国动画因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得到“中国学派”的盛誉。这其中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立足传统、发扬民族文化的创作思路。

四、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

1995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电脑动画作品,它也正式迎来了一股新科技浪潮。中国也开始了动画市场化的探索。在2015年春节贺岁档,《兔侠之青黎传说》上映了。这部国产动画电影集合了国内原创团队的中坚力量,从前期、中期到后期全部在团队内部完成,是一部国产原创动画的优秀代表之作。在皮克斯的《海底总动员》设定资料中,《兔侠之青黎传说》的前期创作者第一次看到了上了颜色的故事版,即用概念设计的方式绘制出故事版,再将概念故事版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体会出全片气氛、分场气氛、影调和情绪的变化曲线,从而在气氛上对影片的影调加以控制。在动画电影《兔侠之青黎传说》的创作中,前期美术团队也将概念故事版引入前期概念设计创作中。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与连接,可以提前与导演讨论一场戏的调性,从而在动态分镜与三维layout诞生之前,就对整场戏的气氛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同样地,概念故事版对于整部电影而言也至关重要。选取每场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概念设计图,再将全部场次的概念设计图组合、连接,就可以完整地看到全片情绪的起伏。图1是《兔侠之青黎传说》的前期创作团队绘制的概念故事版。在这场夜戏中,中元节、花灯、舞龙队和追逐打斗戏成为了重点。因此,在概念设计中,着重体现了中国节日的传统习俗和喜庆气氛。关于角色的服装设计,《兔侠之青黎传说》的创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兔侠之青黎传说》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古代,主要参考朝代是宋代。在服装设计上,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要服装风格,部分角色参考了古代的少数民族服装。为了尽量多地考虑审美因素,在服装设计上制订了如下规定:1.参考朝代为宋代,但服装服饰以及道具细节不拘泥于宋代;2.服装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可采用其他朝代的汉民族传统服饰进行补充设计参考,例如唐代、明代等;3.以不犯显著的常识性错误为原则,在纹样和细节处可适当进行修改与现代化,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片中一个关键的次要角色———高两米,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它行走江湖,生活的主要地区是中原的京城。因此,高两米的服饰应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参考风格。在设计高两米的服装时,创作者曾一度在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中寻找灵感。然而汉服中男性与男孩的服饰样式偏少,且趋向于同一化,很难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同时也易与群众角色服装混淆。在研究了一些参考资料后,创作者发现相较于男孩的服装,女孩的设计和款式更丰富。因此,创作者将女孩的传统服饰加以改造,用在高两米的设计上。(如图2)首先,吸取了参考中的两件叠层设计。考虑到高两米练武,将袖口、裤腿做了锁紧处理。其次,为了方便中期制作,将开襟服装的下半部分进行缝合处理,这样不仅不妨碍视觉效果,也不会导致做动作出现过多的穿帮而加大修穿的工作量。第三,作为男孩,将内衣的领子加高,做成普通的右衽服装。第四,在腰带两侧增加蝴蝶结,进行点缀。三维动画人物的服装设计有一点不同于二维动画:因为工艺流程不同,三维动画不存在加动画环节,因此三维角色的服装可以添加更多的花纹与细节,对服饰进行充分的丰富和深入。在服装花纹的选择上,创作者险些出现错误。高两米服装的胸前纯色面积过大,略显单调,因此创作者想用装饰性的中式纹样进行补充调整。由于不了解古代纹样知识,创作者还曾错把瓦当上四兽的图案直接用在了高两米的服装上。好在发现及时,找到了服装布料上的纹样作为代替。在对角色进行设计时,美术设计人员也会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沟通。因为过长的飘带和过于复杂的装饰,将加大绑定的难度以及未来调动画时穿帮的几率。如何能够设计出既有风格又让现有的技术团队可以完成制作的角色,成为前期工作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例如,高两米的原始服装设计更复杂,并且有较长的飘带和腰带。然而,这种长飘带给布料解算和修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和绑定组、动画组共同商议,并做了测试动作后,决定将服装进行修改。由此可见,设计与技术在动画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动画电影角色的诞生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经过设计、技术实验、测试镜头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设计者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例如,对两米的牙齿就进行了复杂的修改过程。在初始的设计中,创作者并没有将两米的牙齿进行特殊处理。然而在剧情设计中,前期团队曾想到让两米利用牙齿啃树桩,并且为了突出两米的兔子特性,团队认为可以将两米的门牙加大。之后,一系列的造型修改工作就开始了。最后,两米的牙齿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拟人化人类牙齿,而成为具有特色的“兔牙”。从《玩具总动员》诞生之日起,如何真实地模拟现实空间,就成了CG动画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国外的动画团队在设计与技术上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无论迪士尼、皮克斯、蓝天工作室还是梦工厂,都拥有自身的技术研发中心。相比之下,国内的动画创作团队在软件研发方面偏弱一些,然而大家也都在不断努力。《兔侠之青黎传说》的团队在特效设计与实现方面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流程。首先,前期设计的工作人员对特效进行画面上的设计,这一步骤通常是动画团队将已经做好的layout镜头进行关键帧截图,前期团队再用数字绘画工具在截图上进行特效的设计。之后,特效部门需要与前期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对特效设计元素进行拆解。例如,一道气功的特效可能被拆解为气、线、光点等。之后,不同的特效类型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人员,用不同的软件环境进行制作。另外,特效部门还拥有自己的特效库,例如雾气等。因为片中的雾气场景非常多,雾气由前期部门进行设计,特效部门指导场景部门进行雾气和场景set,这样利用特效库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节省了工作时间。灯光部和后期调色部会进行后期打光。打光时,灯光部的工作人员会用到灯光阵列,以此来模拟真实情况下的光源情况,并利用特殊的渲染引擎对灯光的散射衰减、方向和颜色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对真实空间的模拟。另外,在调色的同时,调色部的同事分别领取镜头,但会参照前期团队发来的气氛图进行色调参照与指导。在这一规范的流程中,可以保证不同的调色者都可以调出色调统一的一场镜头。

五、结语

无论动画的技术究竟如何更迭,传统的民族性永远是创作者挖掘的核心。或许我们的技术无法与好莱坞进行抗衡,但只要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找出其中的亮点,就会在创作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姜文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大舞台,2011(11):115-116.

2.王力杨.《兔侠传奇》:技术之路上的探索与突破[J].电影艺术,2011(06):146-150.

3.黄云鹤.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4.

4.张丽.水墨动画的意境及其语言局限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5):21-30.

5.王欢.网络视觉符号文化传播对我国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

6.宋曙琦.中国动画电影探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7.杨槃槃.众声喧哗与艰难起步:中国动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电影艺术,2014(06):39-42.

篇2

论文摘要: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最能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衬词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语言,其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可以强化歌曲的抒情性,也可以使歌曲形象化、生活化。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音乐中的表现性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美、行腔圆润。三是起感叹词、语气助词的作用。

1.用于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它可以插在正词的中间,借正词的歌腔见缝插针,与正词裹在一起唱,且时值较短,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必须依附正词而发挥作用,起着垫字和华彩的作用。

如湖南嘉禾民歌片断:

歌中“送”是一个动词,“姐”是一个名词,同属单音节词,在单音节词中加上一个语气衬词“那”,促成了节奏的细分,产生了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歌曲的韵味。

2.用于词或词组之间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调剂节奏、起烘托的作用外,能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张口音,很好地起到了保字行腔的作用。

歌中衬字“呀”用在一更的时间名词之中,“啊”用在时间名词“一更”和方位名词“里”所组成的词组之中,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了张口音,不但使歌曲中的节奏起到了变化,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润腔的作用,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3.用于句间停顿处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扩充乐句和衬托色彩性衬腔来抒发歌曲情感。特别是在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满、行腔圆润,是句尾拖腔收润不可少的。

歌中衬词“啰”用在“一塘莲”的名词之中与之后,“哟”用在句间停顿处,即形容词“红红绿绿”之后与“水上”名词之后,使拖腔收韵圆满、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情感。

二、双音节结构衬词

双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经常出现在句中或者句尾,往往词组中第一个衬词都与语气衬词相联系,使之唱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歌中运用双音节衬词能使乐句扩展、句幅延伸,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哟”“哎嗨”“哟嗬”“呀嘛”“哼嗨”“唉呀”“那个”“那么”“哈咳”“里格”“哟喂”等等。双音节衬词的运用,可增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1.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大多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遇词即可套用。它们起着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地域化、生活化、口语化。

歌中每句词中都加了“那个”双音节衬词,很具地域特色。这种“衬词”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如果说词中“那个”衬词用在句中是为了体现口语化、生活化,顺应节奏的话,那么歌中“哎呀”这个双音节衬词用在句头处,效果实在是好。它不但承上启下,更为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期盼、一种深情,较好地表现了热恋中的姑娘急切盼望情哥归来的质朴情感。这是实词都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2.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类衬词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用在句尾处,起收字归韵的作用,体现生活化、口语化。如:

歌中每句词的结尾处都用到了衬词“哟喂”,体现了一种生活化、语气化,扩大了句子结构,使旋律自然流畅,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

三、多音节结构衬词

多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这种衬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气式衬词,如“哎嗨哎嗨呀”;口彩式衬词,如“嘚儿嘚儿”;拟声式衬词,如“七不龙冬锵冬锵”等以及多种类型的衬词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合型衬词”。这类衬词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它可以拓展成大段的衬词、衬腔,甚至可以发展到一个乐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乐意、深化强调主题、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它一般常用于乐句的开头,乐句中部以及句尾处等。

1.用于句首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歌曲首句的开始处,有的是作意境描述,起引子作用,有的是作感叹语,起“引腔”作用,无论起什么作用,它对歌曲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的客家山歌。这类山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开始的多音节衬词“哎呀嘞哎”是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叹语,在这里是起“引腔”作用的,凡是以“哎呀嘞哎”作“话引子”,即表示他要讲话了。歌中开始处运用“衬词”,使旋律明显具有粗放豪迈的山野气息,很好地起到了“引腔”的作用。

2.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句中,其目的是扩大句子结构,烘托、渲染正词,增强歌中欢快热烈的气氛。 歌中运用衬词“哎咳哎咳哟”较好地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不但陪衬、烘托了正词,还扩大了句子的结构,体现了地域风格,使歌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

3.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句尾运用多音节“衬词”是起补充作用的,其目的是使正词的乐段旋律继续和发展,把主题思想予以深化和加强,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丰满。这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曲目之一。描写了恋人专一、思念以及思念中略带幽怨的情节。衬词“呀啊个呀呀朵”是“开花调”特有的衬词形式,大都用于歌曲的结尾,它不但补充了词意,扩大了句式,而且形象生动、俏丽娇美。

总之,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从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运用相当广泛,且表现力十分丰富。了解、掌握“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

现代许多获得国际大奖的平面设计作品,多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情,它们的成功,代表这民间美术正在被国际认可,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吸收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将它们借鉴转化成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来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设计,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借鉴了传统太极模式,反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标志极富动感,体现了中国式运动的历史悠久和厚重沉淀。又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国结”为造型元素,融入现代平面的设计方法,将传统图形赋予了现代的意义。还有很多海报、字体、包装设计,它们在总体风格或者局部形式上都借鉴和沿用了传统的民间美术理念,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喜爱。

民间美术的素材有一些完全出自民间艺人的想象,比如“龙凤呈祥”、“麒麟”等美术元素,将想象和艺人们的美化做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神奇的物体,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设计师的再造型下,取其精华,利用简约单纯的造型语言加以加工再造,即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弘扬了民间美术。使他们的平面设计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平面设计作为新时代的“民间美术”形式,必须与传统意义上的 “民间美术”相继承,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以缺少的艺术门类。中国的平面设计必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又具有时代精神,我们的设计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创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并不代表不需要世界性的艺术养分。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凡是优秀的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具有地方色彩的,倒是容易为别国所重视,简单地模仿抄袭别国的作品绝不是一个民族艺术所要做的。

要深入分析中国民间美术的风格特征、艺术形式,进一步探讨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现代平面设计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挖掘民间美术对现代创作的启示,从中找出具体的可借鉴因素,寻求两者的完美融合。民间美术和平面设计一样,强调留白,好的作品,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会对留白做精心的布局,引发观者的思考。这类似于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有一些对白是需要人们去联想的,如果都把话说全了,没有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许就没那么好的艺术效果了。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动静结合,疏密有致,虚实呼应,纵横对比,在构图法则中非常常见。如民间剪纸和传统的印染画布的分明的虚实关系,雕刻的疏密和深浅起伏,都可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构图中得到展示。平面设计的底色大部分是单色,空间更大,可以给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这种亦虚亦实的形式产生的启示和联想,使其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现代的设计师的任务除了继承中国传统美术,更加需要将中国的传统美术推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师们通过国际大赛或跨国业务取得了更多与世界设计师们交流的机会,在国际设计界中崭露头角,他们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将眼光放的越来越长远,这正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弘扬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途径,因为我们都相信“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黑格尔说过:“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为世界其他民族共赏,因为他们表达了全世界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感情。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间美术继承了本民族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社会主义艺术不仅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而且要参与世界艺术活动,吸取世界上优秀艺术养分,使我国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本民族艺术视为唯一瑰宝,而将其他民族乃至其他世界的优秀艺术作品糟粕,恰恰是对本国艺术文化的阻碍和践踏。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设计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各国的设计师们都将弘扬发展本国民间艺术为己任,创作属于本土的个性化、国际化的风格。一件好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否在第一时间内感染人,影响人,信息的传达至关重要。一些设计师会采用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印象深刻。设计师通常会对某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加以加工利用,能与管着产生共鸣。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视觉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加上巧妙运用民间美术元素,就能丰富艺术造型语言,扩展新的设计领域。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实用和审美运用到观念与形式因素中,会极大丰富设计师们的视觉语言,加深他们的有效联系,扩展新的设计理念。现代设计们还需要对传统进行超越和创新。不仅需要超越前人,还要超越自己。除了超越,还需要革新精神。俗话说:“凡事有常就有变。”不同美术风格的转变,实际上是美术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篇5

【关键词】秦腔;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2-01

秦腔曾经有辉煌的发展,它曾被誉为“中国梆子声腔体系的鼻祖”。明末清初时,陕西的地界是非常大的,它包括今天陕西境内及甘肃、青海、宁夏地区,所以随着各种秦腔剧团相继兴起,它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向外省传播,到了清代,已经遍及全国,成为社会文化的中流砥柱,这时,各地的梆子、乱弹、皮簧等多种地方戏曲都曾因为秦腔的广泛流传而兴起与发展,形成了我国梆子声腔体系(乱弹)的代表剧种。因此也可以说后来的梆子腔等许多剧种,都是秦腔的变体。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竞争,秦腔已经成为全国戏曲的一面旗帜。直到今天,秦腔仍然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如今存在著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国人民族精神逐渐缺失,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减弱,传统边缘化的变异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都与民族的文化有关联。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越是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越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那么这个时候秦腔的存在就关系到民族性存在的问题,由于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因此,想要振兴民族文化和振兴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学会振兴和发展秦腔艺术。

目前,广大农村、城市,广泛存在秦腔文化的爱好者和秦腔艺术信仰者,为了使秦腔艺术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好地体现,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它必须满足人们现实的审美需求,缔造现实性的艺术效果,才能取悦于民。只有做到很好地发展、振兴秦腔,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再由他们的优良感知传导给更多观众乃至下一代,由此来使发展秦腔艺术的天地越来越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试着对如今秦腔艺术处于弱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由于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变化迅速,以高科技为主体的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而相对来说,由于这些有效的高科技手段无法充分运用在秦腔戏剧中,它仍主要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因此在剧情、人物塑造和背景表现力上,对观众都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归根结底就是说,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比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电脑等娱乐方式。秦腔在时空、思维模式的变化上已经脱节,所以很难在角色与观众产生心灵碰击。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便是简陋的剧场和设施已大大远离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演出场所简陋,科技含量不高;二是秦腔的模式古老,表现形式太陈旧;三是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与当今时代落差太大,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在审美意识上有严重脱节的现象;四是戏剧的本身在表现结构、表演形式上缺乏创新意识,老套陈规,无吸引力。如果我们要强化和改变大众对秦腔的需求,回到明、清时期,民国初期那种狂热的程度,估计是不大可能了。所以现在就造成了秦腔剧种的社会效益差,处于时代边缘,直接威胁秦腔艺术的生命力。

如今秦腔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既可喜又可叹,可喜在于它的古老它的传统,它的根深蒂固;可叹在于一旦列入保护行列,会在发展进程中受到阻碍,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社会文明和现代文明告诉我们:任何艺术种类,如果不跟随时代步伐前进,到头来只能是死路一条。那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就是一条对秦腔艺术发展的可行路子,抛弃陈旧的,添补新鲜的,给秦腔以充实,以鲜活,要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让人民群众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进行对秦腔的普及。如何使秦腔剧种从低谷的困境中走出来,除了改革、创新,再无别的路子,如何做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是我们三秦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必须静心思考的重要话题。我认为,首先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评价更新与发展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次是遵循剧种本身的规律特点进行改革创新,解决它本身的不足,才能有振兴和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1995.

[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1995.

[3]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M].2000.

[4]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5]贾平凹.秦腔[M].译林出版社,2012.

[6]焦文彬,阎敏学.中国秦腔[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7]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篇6

摘 要: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化的造型形式和深邃的寓意内涵,这些独具中国神韵的图形仍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的探讨,来阐述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形成有中国文化意蕴的标志设计。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 标志设计 创新运用

作者简介:杨燕,女,籍贯:湖南,(1987―),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平面设计方向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作为中国人有责任承担振兴中华悠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我们只有真正的能够领悟中国传统图形的内在意境,才能使我们在标志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借鉴和运用不是简单的修饰加工和复制拼凑。我国的一些著名设计师就从形象的拓展和象征的外延上来认识和理解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的交融。通过这些融合,设计出既保留传统图形的艺术神韵,又体现现代感及时代性和世界性并极富内涵的优秀标志。

一、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创新运用的必要性

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自石器时代就有着丰富的图形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图形语言也随之发展变化,形成了题材多样,样式完美的图案形式。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我国传统图形符号应当成为表达民主语言、语义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元素。把中国传统图形应用到标志设计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在标志设计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尊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中国传统图形有着独特的魅力,世界也因中国图形独特的艺术形式、精湛的工艺和神话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和感到惊叹,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优美的形式,更因为他们代表和体现了中国式智慧、精神和意境。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元素,“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并单纯走西化的道路,往往这些西化只是很表象的美式商业文化,在标志设计中常常忽略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

二、如何将中国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标志的创新设计中

在将中国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标志的创新设计中我们需要开放自我,使自己融入世界设计领域,具备思变能力。中国的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当中要想得以传承、延伸和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在标志设计中的要求,对传统图形进行再创造。需要在对传统图形符号充分理解和认真选择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原理对传统图形中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发挥,使其富有时代特色,表达设计理念和视觉设计趣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价值。

(一)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中创新设计的主要形式

首先,在造型上,可以在其固有形态中进行提取衍生再造。比如提取传统图案中形的元素,然后结合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后的元素进行重组设计,这样设计出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靳埭强设计的“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的标志,采用的是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图形作为其基本形。标志虽然取至“方胜”但是并没有对原形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对其造型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标志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成功的启示!

其次,把握传统图形的寓意,延展出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含义的外化和物化。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寓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该公司的标志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

最后,是承传其气韵,摆脱物化表面深入到精神领域内部,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气韵就是指传统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它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承书法气韵方面有一个优秀案例就是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标志设计。就是以汉字书法的“世”字为基础设计的,结合以“人”为中心的主题,寓意你、我、他编织美好生活的标志图形,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中创新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处在了一个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世界,它们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对外国带来的现代艺术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于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尤其是现代标志设计艺术要走向世界,必然是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我们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去审视它,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到弘扬,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其次是要以不断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推动国际化的进程。中国的品牌要走出国门,必须具备自身的独特文化,必须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因此把传统图形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创新运用的思考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论、多元论倾向等,都对现代设计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现代各企业、机构和组织,求生存要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的传统图形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中国传统图形依然延绵了数千年而未被淘汰,因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某种图腾而是一股文化,流动的水,串联着过去与未来,它反应了人们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

结论:

站在国际标志设计的大舞台,只有将我国传统图形创新的运用与现代标志设计中来,才能更凸显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国家的形象,进而受到青睐和注目。同时应避免简单化的挪用传统图形,勿使它成为今日标志设计的花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南民间剪纸艺术;动画设计;创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50-02

剪纸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它以纸为基本材料,以剪子和刻刀为工具,通过多种剪与刻的手法技巧以镂空的形式来实现艺术目的,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没有任何功利性和价值观念的民间艺术,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聪慧,蕴含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思想和生活观念。作为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剪纸被寄托着一种地域群体情感,反映出地域性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风格气质。

河南剪纸从其内容题材到造型特征到思想观念都极其生动的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美学特征,有着原生态艺术的韵味,体现着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宇宙观和民俗观,这些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对于我们当今的艺术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吸收,也对当代动画设计的创作给予了很多重要的借鉴与启示。1958年由万古蟾和他的制作团队创作的《猪八戒吃西瓜》汲取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为动画设计开拓了新的民族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此后《渔童》、《济公斗蟋蟀》、《八仙与跳蚤》、《金色的海螺》等剪纸动画片陆续创作面世,80年代也制作推出了如《猴子捞月》、《狐狸打猎人》等优秀动画影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剪纸动画片在中国动画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动画学派的最重要代表之一。

一、河南剪纸艺术对动画造型设计的借鉴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深受南北文化的影响,其剪纸作品形成了粗犷豪迈、质朴夸张、厚重凝练的豪放派与构图简洁、精剪细染、艳丽雅致的婉约派并存的奇特现象,我们可以从诸多剪纸动画片中发现河南剪纸艺术的诸多特征对造型设计的借鉴与启示。

首先是剪纸造型表现都以线为基础,线线相连,结构紧密,这是剪纸艺术的普遍特征――镂空与勾连所决定的。镂空技法是指利用或方长或圆扁的洞,或直或曲的线,或大小或宽窄的弧,以及连续交错的点,巧妙的剪剔空白,使留下的部分形成连续不断的团块结构,从而体现出虚实对比的图像。

其次是以“平”为主的平面性表现。因为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所以只有扬长避短。例如人物或动物的造型设计主要以侧面像为主,而在构图上多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这一点在《八仙与跳蚤》中八仙的角色造型设计中有明显的剪纸特点借鉴,用几根线条就抽象的表现出曹国舅侧面夸张的浓眉大眼,铁拐李的大腹便便和大蒲扇以及张果老的大胡子和小毛驴等传神形象,简练的概括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道具特点。

第三是强调有意味的装饰性。民间剪纸是为了装饰而形成的一种造型艺术。在这个二维空间里,他们往往把剪纸中的物体抽象变形,大多为传神而不在于写形,写意而不在于写实,努力体现自我的主观意识。民间艺人的丰富想象、创作的自主性让他们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象服从于装饰美的需要,把诸多现实概念返回到视觉的纯粹可视性,然后有选择地运用在剪纸创作表现中,以达到进一步丰富、充实主题思想和美化作品的目的,并赋予这类事物一定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充满神奇想象、天真纯正、蓬勃生机的装饰性画面。

最后是剪纸色彩的手法借鉴。河南剪纸用纸讲究以单色为主,或红或黑,红纸颜色因浓艳,充满喜气,故红纸最为常用。《八仙与跳蚤》就是运用民间单色剪纸的手法创作。此外还用金箔纸,有色的绵纸、宣纸,或者随类赋色,采用套色、染色、分色等手法表现色彩。套剪是以一个物象做轮廓,里面再衬套上其他物象,丰富其造型,增加了生动性和艺术情趣。染色剪以阴刻为主,保留大的块面,在上面进行彩色点染,点染用色不宜太多太花。

二、河南剪纸艺术对动画场景设计的启示

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因此在剪纸动画片的场景构图上也常会采取 “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丰富场景的空间层次,背景则更多处理成平面化的效果。而构图则讲究完整性,不苛求细节,镜头内的主客观变化几乎没有,具有舞台化的视觉效果。例如在《金色的海螺》中海母娘娘的仙岛场景就是这种典型处理表现,将剪纸艺术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手法相结合:珊瑚丛林造型玲珑剔透,从底部层层布至画面顶部,通过大小、疏密与色彩的对比使场景空间层次十分丰富细腻,装饰感强,加上特技摄影的烘托,将海底珊瑚仙岛的景色描绘的光彩夺目,增强了神话气氛。

三、剪纸艺术特征对动画动作设计与表现的影响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手绘动画片低,但是剪纸片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身,转头都不能象手绘制作那样灵活,流畅,动作有局限。一般在剪纸动画片中,角色的动作少有转体或以透视的视角运动。因为剪纸动画是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角色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吸取了皮影戏装配关节以操纵角色动作的经验,因此剪纸动画角色的关节一般比较便于把握:只需在纸上绘制出角色,再按照需要关节处把它剪开,最后依次把各部分连缀起来,使各关节彼此相连又能活动自如即可。稍复杂的剪纸动画角色可以在关节连接处理上再细致些以表现更为丰富或复杂的动作。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都需要大幅度改变时,就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

四、动画设计对民间剪纸题材的审美与符号寓意的传承

民间剪纸往往用“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手法来表达意象和构思造型,采用联想、比喻、象征等手法,并且用特定的造型去表达那些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和希望,以托物寓意。这不仅丰富了剪纸的装饰味道,更具有实际意义,表现了多重的美好愿望。河南民间剪纸形成吉祥意象程式化定型范式包括谐音取意,如剪莲花和鱼寓意“连年有余”;专题示意,如龙凤呈祥;此外还有诸如福寿双全、五谷丰登、百年好合、麒麟送子等各类生活主题表现美好愿景的寄托。这种特定造型转化为程式化造型后即成为世代相传、前后相承的特定“符号”。剪纸动画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自然也成为传承民间剪纸题材的审美与符号寓意的载体。这样无论是角色造型还是场景画面既增添了情趣,富有美感,又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气质。如《渔童》的场景设计就是采用了传统剪纸中“莲生贵子”的纹样和构图样式。而小渔童的造型浓眉大眼,藕节般的手臂和腿,加上红肚兜,塑造出一个典型的非常传统中国娃的形象。

五、结论

中国剪纸在世界剪纸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特色。中国剪纸动画是一种集艺术性、技术性、工艺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原发性、广泛性的大众化民间艺术是它创作发展的土壤。当剪纸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渗透到剪纸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后,剪纸动画艺术也具有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特色,开创了中国动画的辉煌篇章。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国动画发展必须仍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艺术,整合有价值的宝贵资源,找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动画艺术、技术的结合点,将其所具备的特点内融入时展的要求,这是中国动画活力延续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民间美术挖掘及对当代艺术的启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072102360049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悦勤.游刃吐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中国戏剧

一、社会学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也是当今国际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对全球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60年代主要有索罗金的全球趋同论、阿隆的国际社会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70、80年代又出现了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论、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90年代除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有了新的发展外,又形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研究针对性的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和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论等。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使其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优势。

二、社会学中的文化视角

提到社会学中的文化视角,就必须要提到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是社会学中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与其他一些学者一起,从社会学角度共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简要地勾勒出了近六百年来全球化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目前状况。罗伯逊不同意抽象化、简单化地解释全球化现象,他强调,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独立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性,它的发展将随着进程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全球化问题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更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多维的方式,并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经济”的单一模式来说明全球化。

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现实背景之中。为此,我们又不得不对颇具分歧的全球化现象做出阐释。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500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1.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挑战,其形成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②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③文化全球化伴随着网络技术、网络传播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文化全球化的领域与范围,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也产生一些冲突,带来一些挑战。

2.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文化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体现“世界性”。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本身则是一种历史进程。因此,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今文化全球化中的一个突出的全球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四、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及中国戏剧

当我们的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迅速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然而,世界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们兴奋。我们会发现,因为深受全球化的影响,世界文化、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娱乐在丰富的背后变得无比单调。换言之,当我们似乎越来越获得了世界视野,尤其是当我们是借助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获得世界视野时,我们其实是在同时失去世界的丰富性,至少在失去文化表达的丰富性。而且,全球化来势汹汹,似乎难以抵挡。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人们以那么高的热情去欣赏各种门类的戏剧演出,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就开始凋零,曾经在几百上千年里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戏剧面临整体上的困境,渐渐地,去剧院欣赏一场传统戏剧演出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和艺术活动,甚至变得有可能让旁人感到怪异。整个社会的主流美学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存在与发展,这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欣赏选择。这样的现象当然与全球化有关,它不是源于普通民众审美爱好自然的变化,与以往的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是一回事,在它的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无形在起着作用。

一个美学趣味完全受制于文化工业的文化体系是可悲的。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一个“文化全球化”世界的文化应该是丰富的,这个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视角。假如在美学上丧失了丰富性,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艺术与文化娱乐的爱好都变得同一,那么世界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沙漠――只有一种颜色的沙漠,不管它是何种色彩都不是绚丽的。人类文化本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及多种多样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情感内容可能会激起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因此,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的整体中,艺术以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体现出差异,人类艺术的丰富性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艺术还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我们知道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曾经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更不用说中国的戏剧传统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等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以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以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积淀下来,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而言实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而严峻的冲击的今天,传承和保护中国戏剧的丰富性,就是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球化使中国戏剧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这是有史以来我们从未遇到过的现象。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远大目标,应该而且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多元化构成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职责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戏剧的内在价值,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引导下,恢复传统戏剧的经典地位与核心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将中国戏剧带入民族文化的主流行列中来。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就是我们目前所找到的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佳路径。我们已经因全球化获得了世界视野,现在,则应该用这种世界视野认知我们的生活与艺术的意义。面临全球化这一特殊背景,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把中国戏剧看成是世界文化大格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当今一代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人类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戏剧融入文化全球化的同时保有自身独特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墨子刻.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

[4]傅 谨.傅谨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的演讲――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

[5]方 铁.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

[6]罗兰・罗伯森(美)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徐 圻.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古纳锡克拉(荷),张毓强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9]蒋晓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美),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约翰・汤姆林森(英),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14]高建平.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叶春生、杨宏海.全球化语境中的本土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云 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德里达(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人文讲演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9

关键词: 油画创作 民族精神 融合

油画从西方舶入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东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国油画家在对西方油画学习和借鉴中不断探索出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到来,中国油画逐渐走向成熟。然而,西方国家以强势经济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一些中国油画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激励碰撞中,中国的油画艺术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惘与彷徨。在这个徘徊时期,中国油画发展的方向问题成为当代油画家众所瞩目的问题,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以民族精神为基点融东西文化为一体,成为一条最具现实意义的发展之路。在中国油画的发展道路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油画技法与材料等,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具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油画作品,能够开辟出中国油画艺术的广阔天地。

一、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状况分析

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后,在画家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发展成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绘画语言,逐渐构成中国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并被世人认可。然而,由于近年来受西方强势经济影响而推行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油画出现了过度现代化的发展,派别之争、地域之争、观念之争等矛盾成为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阻力。

诚然,中国艺术多元化的发展给不同派别和不同观念的油画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自由发展空间,也切实促进了油画的多元发展,但同时也冲垮了对中国油画语言的判断和审美价值的判断。面对当前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走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其健康和谐发展的突破口,也就是在当代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精神,使油画这个舶来画种富有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争得一席之地。

二、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融合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的国家,这是我们民族性的特点,也为中国油画民族精神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精神不是简单、机械地把它们相加,而是在绘画内容、技巧、形式等方面将二者和谐糅合,使其相互体现、相互促进。要实现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画家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立足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民族精神。油画自引入中国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受中国艺术的影响。但是,西方文化也在时刻地影响和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一些油画家,特别是青年油画家热衷于西方文化,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油画作品的形式和风格,造成中国油画在很大程度上因缺乏自己的风格而变得肤浅、空洞、形式化。因此,油画创作要有自己的特点、要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精神的融入来展现中国油画的不朽魅力,成为当今真正油画家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油画和民族精神的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而应该深入到精神文化内涵中,把民族精神的实质融入到油画当中,并通过油画作品的呈现表达伟大的民族精神。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把富有民族精神的意念通过画家创造性的思维融合到现代油画创作中,为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借鉴外来文化,灵活性地吸收其他文化之精髓。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世界性的,油画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画种,画家要不断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绘画技术,并认真领会其绘画的精神内涵。这种学习不是盲目地跟随和模仿,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演变和发展成为自己体系的绘画风格。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西方油画风格注重客体的实在性,而中国绘画风格却重视主体的流畅性。从表面上看,西方的写实和我国的写意这两大艺术体系南辕北辙,相互对立;而深入艺术内里则会发现,这两大体系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除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外,写实与写意的两种语言,均是为更鲜明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达到审美的目的。[1]所以,画家应吸收和借鉴外国油画的精神,并将其融为自己内在的艺术品质,科学地发展与取舍,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风格。

三、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融入民族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道深厚的人文背景总会承载着一种艺术语言体系的形成,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被引入中国以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并被赋予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油画走民族化道路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画家还必须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体现,进而具有更深、更远的发展空间。

(一)在理论知识中融入民族精神,从心理上构建油画民族化的模式。理论指导行动,是实践的先行者。在当代油画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首先必须从油画理论知识方面入手,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自觉地渗入地域特色、风俗文化,在理论文化知识的兼容及互换过程中,实现民族精神的和谐融入。要真正实现油画民族化,除达到以上要求外,还要最终落实在重建我们民族新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上,所以实现我国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才是油画民族化的关键。[2]油画民族化实际就是用油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族精神,因此,在当代油画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融入民族精神,并逐步构建油画民族化的心理模式,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心理层面上自觉地融入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世界油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在油画技法和材料运用中融入民族精神。油画的传入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油画的创作技法和材料的运用,但是学习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油画的民族化定位在材料语言的层面上,在实际操作中具体体现为摒弃油画材料先天固有的和历史培育出来的性能和特点来进行民族化的探索。[3]上世纪五十年代,潘玉良的绘画风格就基本脱离了模仿,独具韵味的创作实现了中西合一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东方风格的艺术品质,她的成功就是源于在油画技法和材料运用上融入了民族特色。从根本上来说,在油画中融入民族精神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运用民族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的等技术层面上,而是在探索技法和材料运用的基础上赋予油画作品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在油画意境中融入民族精神。意境是油画作品的灵魂,意境在油画中呈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精神涉及油画家的主体精神及全面修养问题,艺术家们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深刻把握作品的实质与内涵,把作品意境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才能把民族精神真正融入到油画创作中。美的意境能够带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并产生共鸣,使欣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现油画艺术完美的表现力。

中国油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油画家们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在融会中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构建富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艺术品,充分挖掘中国油画的内在潜力,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灵红.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J].科技信息,2009,(18).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图案;色彩;篆刻;书法;瓷器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广大炎黄子孙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符号已经逐渐演变成为能够充分反映我国文化特质风貌的重要标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承性,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平面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与此同时,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也能对传统文化审美产生影响。如何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并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丰富作品内涵的同时,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发挥传统文化强大的文化整合力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为此,本文将以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具体的应用价值与策略为研究对象,以期能给视觉传达设计者一些借鉴和启发。

二、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

(一)传统文化符号

通常来讲,凡是能够反映地域风貌、展现地区传统文化特征的符号均可以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目前,从来源上,传统文化符号可以大体分为两大体系,即以人与天地为基础的自然之符号和人为化的人造之符号;从题材上,传统文化符号则可以被划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图腾、宗教符号等类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人民在生产劳动与改造世界实践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精华。

(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图形、文字等视觉形象向接受者传达某种信息的平面艺术设计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收者。视觉传达设计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标志设计等。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审美性特征;由于其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视觉传达设计又兼具经济性特征;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视觉传达设计又具有个性化与民族化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传统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设计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魅力与特色,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成长发展的土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才能具有成长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意蕴,并着力探究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点,才能创造出独具生命力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具有民族特色与鲜明地域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沉积与凝练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与纹饰。这其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最早起源于部落图腾,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们在面对各种灾难和疾病的威胁时,便将对于平安幸福的渴望和向往寄托于图腾之上。当深入人心的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发生碰撞之时,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产生。例如,在传统文化中,牡丹是富贵、繁荣的象征;红色和祥云具有喜庆、吉祥之意;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气;竹则具有“凌惊风,茂寒乡,籍坚冰,负雪霜”的尊严与不屈风骨;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月圆是团圆的象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根据设计主题,充分借鉴传统吉祥图案,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可以极大提升作品的意蕴及内涵。

(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篆刻与书法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门类,成为最具标志性的民族符号,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印代表权利,更是责任的象征,既是郑重的约定,更是对诚信的承诺。书法则以其独具动感与力量的线条和笔墨,向世人传达深远的意境。当他们被应用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极大地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语言,传递着中国古老艺术的魅力。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会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书法与篆刻两种古老艺术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其中,印章作为标志的主体图案,寓意着有数千年诚信传统的华夏古国对于世界的庄严承诺;字体则选择了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将“京”字变化成为舞动的人形,潇洒飘逸,充满着张力;色彩上选择了极具喜庆吉祥意味的中国红,并且这也是国旗的颜色。这一设计集汉字、篆刻、书法于一体传递着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神韵。

(三)中国瓷器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瓷器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其优美的器形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中国古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走向世界,为中国赢得了“瓷国”的美誉,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当传统的陶瓷艺术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融合时,极致的美便就此产生。同样是在北京奥运会上,颁奖礼服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陶瓷艺术中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青花造型淡雅但色彩强烈,极具民族风情和东方意蕴,青花瓷礼服极好地体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身姿和淡雅气质,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掌声。

(四)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表现。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探究传统色彩符号的应用与融合,一方面可以橄执的视觉传达设计增加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传统色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解读带有极强的人文主义特征。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万事万物,其中的青、赤、白、黑、黄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则成为吉祥的象征,是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和华夏审美的最高标准。五色同时与图腾化神o相合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央黄色,与人格化神o相合即东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玄帝、中央黄帝,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民族特征。中国国旗和国徽的设计在色彩上就采用了传统的大红色和金黄色,并合理相间,互为衬托,完美地表现出中国瑰丽的色彩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特征,成为传统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应用中的典范。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带来创新的理念和灵感。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融合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照搬,而是创造性的改造和借鉴,其本质还应是以设计为主体。同时,还应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考虑,才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世界性的视觉设计语言相融合,共同引导现代设计艺术的潮流,中国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才能以新的姿态和文化意义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彰显中国风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