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篇1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82-01

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发展现状

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而且富于创见性地提出了新的具体规定和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对于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意见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了解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理解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切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向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又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严重偏离,部分教师却仍死守传统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不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者。另一部分教师则急功近利,明明还没有深入解读新课标,却急于“落实”,使阅读课堂流于形式。

第二,教学目标错位,很多教师错误地将阅读教学视作提高成绩主要途径,不惜将侧重点放在课文内容的解读,而不是阅读方法的培养上,学生毫无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有感情地投入。

第三,教学内容褊狭,很多教师将阅读重心放在范文讲解之上,不仅在课堂内未进行相关延伸,而且很少进行课文阅读推荐和赏析,更未让学生自主讲解、即兴发挥和延伸写作。长此以往,虽然学生对课文烂熟于心,可碰到课外阅读却往往不知所云,束手无策。

第四,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一的讲授法和朗读法等传统方法教学阶段,而对强调互动性的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文献搜集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导致阅读课枯燥无味,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也随之错误定型。

2 自主、合作、探究――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改革之策

要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最重要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全力引进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成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革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系统学习现代教育论和新课程标准,尽量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朗读课文、改编作品、设置疑问、“名师解答”,既让学生全力参与,又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树立起课堂小主人的意识,由此生发对各个科目的热爱。

其次,深化教学目标,提倡个性化和创新式阅读教学。革除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延伸阅读内涵。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选取不同文体中的典型篇章,给予示范讲解,教授学生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然后再采取自愿与推荐方法,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展开不同文体的专题讲解与探讨,并进行方法总结。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在教师讲解《中国石拱桥》,向学生传授说明文有关知识后,剩下的篇章则可以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探讨,以通过阅读巩固说明文基础知识之余,熟知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并激发他们绘画中国建筑的兴趣,最终使阅读与绘画等审美活动结合起来,拓展阅读教学的功能。

篇2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篇3

关键字:文本解读;阅读教学;英语阅读

一、 引言

一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对阅读教学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同时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也通过实践不断经验总结,在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上似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通过课堂观摩,我们仍发现阅读课并非那么完美。比如:有人以“阅读课”的名义进行单纯的词汇、语法教学;有人在阅读课的导入时,兜很大圈子,导致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阅读;有更多的人在上阅读课时,走程序化的路线:Pre-reading(回答一两个问题)——Skimming(1~2个选择题)——Scanning(更多的选择题)——Language Points(如果是公开课,则改为Discussion),但是这里的讨论活动,如果放在阅读前展开,学生也能进行差不多的讨论。林林总总,这些现象折射出教师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点上。而这种文本解读,没能充分使用阅读教材,无论对学生还是阅读教学,都是种浪费。而且教师如果对文本解读不深入,解读不到位,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正确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 文本解读

文本是由一连串的信息符号、语言符号构成。阅读时,读者须将这些结合体同原先储备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思考。阅读教学不仅不能脱离文本,而且还应从不同角度多元解读文本。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考虑。

1.解读文体,明确体裁

2.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技巧

3.解读文本特征,探究写作意图

4.解读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5.解读语意,拓展学生思维

本文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Section B中“Super Chicken Sandwich" 为例,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探讨教师如何深度解读文本,以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一)解读文体,明确体裁

为了能让学生宏观把握阅读篇章,教师可从篇章体裁入手。根据篇章特定,英语阅读体裁可以分为叙事型、议论型、描写型和说明型。“Super Chicken Sandwich”属于程序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生产中,往往有着一定的进程和次序。生活、工作按着这个次序去做,就会顺利地达到目的;反之,就会走弯路、窝工,甚至会达不到目的。

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 文章中,作者按照制作流程进行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说明时,分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相应的任务。每个步骤之间,都用合适的连接词加以衔接。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在授课时,就该明确的让学生知道程序说明文的特点,尤其是如何学会使用连接词,如何将说明文写的清晰,让读者明白所说明的事物。

(二)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技巧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会如何进行高效、独立的阅读。每篇阅读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Super Chicken Sandwich这文章,就可以教学生阅读技巧中的略读和寻读策略。

略读策略教学:略读策略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大意、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问题。在教学时,学生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运用略读策略。比如,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这文章,进入课文阅读前教师让学生略读文章标题及文章的首句,并回答如下问题:

1. What does the title tell us?

2. Can you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 after reading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寻读策略教学:寻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为了获取文中的详细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 一文中,由于语篇的信息比较清晰,教师可有针对性的设计针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现场训练。比如选择、填写表格、匹配等方法。

具体的寻读操作见下表格1。 (表格1)

(三)解读文本特征,探究写作意图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学生运用文本特征来帮助阅读。文本特征是指文本的视觉特征,如插图、图形、方框、说明、表格、颜色等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①。文本特征对阅读教学有很多功能。但在本文中,我们仅教给学生第一个功能,如何运用文本特征激活背景知识。

教学活动:通过题目来预测

学生反馈:从标题“Super Chicken Sandwich”来看,作者想介绍Chicken Sandwich如何super或者写和Super Chicken Sandwich有关的一件事情。

接着让学生看插图。插图是对文字的图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图解可以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本文的插图是一副刀叉和一个介绍 Chicken Sandwich所需材料的表格。

教学活动:插图和所需材料的表格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反馈:通过这些信息,文章应该侧重介绍Super Chicken Sandwich。通过所需材料并结合这个单元前面的内容,应该介绍如何制作Super Chicken Sandwich。

通过以上的文本特征解读,激活了学生头脑的相应背景知识。接着,让学生就如何制作Chicken Sandwich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自己的知识,自然过渡到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一一检验。

(四)解读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作者为了更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都会采用最合适的结构组织自己的语篇。但读者如果仅从单词、词汇的层面去理解每个句子。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方式,属于文章表层信息的加工,并不能完全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换言之,如果读者通过解读文本结构来总体把握语篇知识,就能高屋建瓴理解文章,有利于揣摩作者的思想。基于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把握篇章的结构组织。以《Super Chicken Sandwich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主题句,本文的标题即是主题句。全文就围绕着如何制作Sandwich进行。其次,通过填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具体操作见图表2。

(五)解读语意,拓展学生思维

阅读中,在宏观把握文章语篇的基础上,要了解篇章以何种方式形成连贯以及语意以何种线索衔接。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信息的这些联系。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一文中有典型的连接词将各个步骤加以贯穿。比如first, then, next, finally等等。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将文本信息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六)优化教学设计

在多角度深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设计,这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1)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描述制作三明治的过程:first,…then,…next,…finally,…

2)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描述制作三明治的动词和短语:Put…on; cut up; add…to;

学生能用一些食品的单词:a slice of bread; on the top; relish

3)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运用阅读技巧中的略读和寻读技能,以更快的方式获取文本信息。

4) 文化意识目标:通过学习三明治的制作过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他人的风俗。

5)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厨艺的过程中提高语用能力,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2、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①导入

从问题“What western food can you make?" 入手,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复习本单元前面学过的内容。接着谈论到sandwich。然后学生讨论,制作三明治需要哪些材料。导入围绕着制作展开,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效果良好。

②阅读教学过程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语篇,教师通过依据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动。

* Reading for theme

让学生看文章的插图:What does the picture remind you of?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标题:

What will the passage be about?

* Reading for structure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完成思维导图。见(图表2)。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

* Reading for details

以操作流程为线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连接词的使用。并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制作三明治的一些动词及其短语。在这过程中,学生使用寻读策略。见表格(1)

③ 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在学生学会如何制作三明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What special food is there our city? How to make our special food (choose one kind of food)?该活动能将文本阅读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 结语

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本身,它起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学生,语篇和作者的互动。而文本解读的深度将决定阅读教学的广度和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如何解读,并用最佳的方式阐释文本的内容和理念,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的构思。基于上文的四个维度,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本文的主线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文章的最大特色又是什么等等。当然,不管如何解读文本,教师始终要明白:学生才是文本的加工者,教师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Field, M(2007) Text Featur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习惯 自主阅读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7

在初中学生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的确,阅读理解是初中时期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阅读理解因其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比重和题目的难度而成为了令初中生感到苦恼的学习内容之一。毋庸置疑,学好阅读理解对学生来讲意义非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尝试各种有效的途径,稳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最终掌握解答阅读理解的技巧和学习方法。阅读理解,不言而喻,是由阅读和理解两个方面组成的。其中,阅读是前提,理解是关键,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有从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最终拿下这个学习的重难点。本篇文章,笔者就主要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的提升谈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一些教授好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量的教学技巧

在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铭记的就是:阅读是前提。没有阅读这个前提,学生不可能顺利开展和建构对文章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了足够数量的书籍之后,往往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更多的看法和主见,也能够驾轻就熟地应对不同的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说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1.培养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们强调学生多读书,但是正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性格一般比较贪玩。完成了基本学习任务之后,显然没有几个愿意坐下来认真地阅读书籍。所以,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推荐一些符合他们的书籍来阅读。虽然说学生的课下娱乐时间本来就有限,但是,课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是有益学生身心的最佳娱乐活动之一。习惯的建立关键是要有规律性,比如每天晚上抽出时间阅读十分钟、每个周末阅读一个上午等,都是有规律地阅读。当学生的阅读习惯建立起来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将其转化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渐渐就会不断提升阅读量,从教师引导的“要我读书”变为有自觉意识的“我要读书”。总之,多读书是学生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有效的督促和引领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阅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读好书——发挥教师的甄别指导作用。

在学生读书数量上升的同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就是学生读书的种类。教师在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读书上面,都比学生的经验要多得多。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帮助学生甄别不同书籍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书店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认真地看书、读书,但是,当我们走近他们会发现,很多的学生都在阅读一些青春文学小说、一些追星的杂志。我们并不是说这些书完全不能读,而是读这些书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其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在这时,就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书籍来阅读。只有学生读的好书多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阅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要求学生做一些适量的读书笔记的方式,了解到学生都阅读了哪些书,然后挑选合适的机会跟学生沟通和交流,引领学生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进行阅读上的积累。因此,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关键步骤就是指导学生多读好书,帮助学生甄别一些更加积极、向上、阳光和切合生活实际的书籍。

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教学技巧

上文我们讲过,“阅读是前提”。那么,阅读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吗?显然不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理想。学生在阅读和涉猎了足够数目的书籍之后,就增加了学生形成自己主观见解的可能性。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理

解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和开展班级读书文化活动的教学技巧。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

学生的阅读量和所阅读书籍的质量得到保证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初中的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一般采取的都是代替学生思维、直接让学生记录正确答案的教学方式,有的时候甚至都不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直接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的机会和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不能够真正战胜阅读理解一类题目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不断品味文章,得到自己对所问问题的答案和见解。尽管学生的答案有的时候不尽正确,甚至和参考答案大相径庭,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锻炼。教师的另外一个激发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就是提问。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短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往往能更加灵活地、随机应变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论学生说得好与不好,教师都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总之,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提问学生之外,还有很多的方式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每一个教学情境中找到最合适的技巧和方法。

2.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篇5

关键词:结合 小学 语文 教学 实效 提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二十一世纪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在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学文兴趣惯穿全文。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远处看到的鸟的天堂:学生议论开了“那是一片树林”、“那是一座小岛”……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进瞧瞧。“噢,原来是一棵大榕树”。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鸟的叫声、不同颜色,不同钟类的鸟随着拍掌声齐飞,让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也跟着在拍手。有的把自己当作鸟也在飞舞。以上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鸟的天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又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性的促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小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导思维途径、方法,鼓动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明确“想什么”、“怎样想”,为他们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纷繁复杂地介绍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丢玉米,得桃子丢桃子,得西瓜丢西瓜,后面写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教师设计了一个目标确定的提问:“小猴子在下山路上为什么一无所得?”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认真思考其缘由:是因为小猴子见什么丢什么,这些东西一个比一个对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为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得。

三、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地教,学生才能创造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摄取生活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自由空间。若发现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是值得鼓励的。为此,我们可以把质疑问难当做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不必要求学生挺胸平肩两手靠后的姿势,为学生创设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然后再从各个切入点引发种种思维。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比如课堂导语的运用,如果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看过日出吗?你们有没有坐在轮船上在浩瀚的大海看日出?”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写作背景,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去加强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教师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导”得准确、恰当,学生就能明确目标,精心做作业,使教师安排的各项能力训练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要善于优化组合

篇6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关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端于德国的文学理论思潮和流派。在接受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一个是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另一个是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着重于接受活动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于阅读过程的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的来说,姚斯和伊瑟尔二者的理论相互呼应,并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注,即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文本关系转向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文本义一问题入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入手。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说,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只有透过读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前在理解或者一种前在认知的状态,这种前在理解的状态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在进入阅读欣赏之前,因其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文学造诣、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式,因此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产生怎样的理解,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期待视野。正如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一个读者在进入阅读活动中的时候,总是因为原来的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所构成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二)召唤结构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活动的认知,基本上认为作家的作品完成,文学活动便随即终止,因此对文学的阅读活动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一直到接受美学的发展与兴起,才开始重视阅读对于文学活动实现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一直非常重视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读者意识到自己既在揭示又在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揭示,在揭示过程中创造。”[2]因此,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揭示活动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意义的实现,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读者的审美感知,文学作品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任何文学作品的语言构造,都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在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中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具体化。因此,文学交流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空白可以被读者不断填充,并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学生如何通过提问、讨论和对话学习的方式表达其个人的感受,并能够针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然而以往过度依赖教师讲述和分析作品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并从中掌握鉴赏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方法。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文学作品意义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作家或单一读者所赋予的,而是阅读过程中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的。

从教学的观点来说,阅读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呼唤和建立学生的“期待视野”,就成为阅读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步。不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在文化和个体上都是独特的,所以阅读并没有标准答案,在引导阅读活动的朝向上,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本身不仅是一个外部阅读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入读者个人体验的经验过程,所以整个教学的重心应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积极与文本对话,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者反映”,并引导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对话,为之架构更大更宽广的阅读期待视野。在阅读活动之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与领悟能力。因此如何教授学生以一种审美的阅读态度把握作品的世界,成为提升阅读教学的关键。

三、小结

不可否认,接受美学理论有其本身的制约性,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比如作者“义指”比较确定且恒常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由于这两类问题通常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等的某种观点或者是解释说明自然界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因此,这类文体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违背作者的原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元解读”依旧甚至必须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不过,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主要环节的观点,对于现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而言,仍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能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作为读者的自觉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对范文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感悟和解读,是有可能改变传统范文教学形态的既有模式,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成效。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萨特.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敬璋.在“多元解读”的误区中突围——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理性思考[J].语文月刊,2013,(4).

篇7

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天上的街市》一诗谈谈自己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与思考。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意境优美,节奏舒缓,它把积极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中。教学中我侧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自由地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欣赏诗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且把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视为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在教学刚开始,我首先用一段背景音乐让大家闭上眼睛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夜晚,晚风轻拂,轻轻的吹动着窗帘,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种表达,也许不是最合理的,但是从中我也窥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苍白的,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在自然引入之后,通过诵读品诗韵,美读赏意境,悟读析情志,创造习作练才思的方式进行了整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主导着整个课堂,读的时候读得忘我投入,有同学甚至有了表演的冲动;赏析的过程中也有同学甚至运用了课本剧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牛郎织女在诗人笔下的浪漫自由生活;在品悟的环节有同学为大家当起了小老师,结合背景为大家展示了诗歌所流露的深刻思想。是开放与自由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是由诗人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创造与表现欲。

我想这节课应该是完美的,然而,最后的环节我预设了几个锻炼学生想象力的习题,通过学生千姿百态的表述,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既定想象的能力较强,即能够通过给定的音频、视频、文字材料联想、生发、再造、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内在神韵——在某种程度上,诵读也好,表演也好,改写也好,都是在这一层面上的——但是,再造想象的能力却有待提高。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再造形象时又受自己知识经验,理解能力、表象材料重组能力的限制,所以又各不相同,有各自的个性特点。通过实际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积累丰富的表象是展开丰富想象的基石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学生,他思考问题的思路必然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太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所谓“见多识广”。同样写月光,有的同学把它想象成轻纱,薄雾,地上的霜,仙女的丝带,而有些同学却只能说像灯光。所以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多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表象的方法。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再次,在教学活动中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直观的视觉和感知来影响学生对于表象的积累。在由雪花联想到茶的习题中,如果我们看过《红楼梦》那么对妙玉用陈年梅花雪水泡茶的情景一定不会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即积累了表象素材,有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通过语言提升想象的表现力

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①学会玩味语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咀嚼文字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玉楼春》,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写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化静为动,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用“浓”即缺少了那份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的美感。②学会准确、生动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能够将所感知的表象通过思维的再造完美的表达出来的过程即为创作的过程。如在学生完成“沙滩——车轮”的联想与想象练习时,有这样的表达:白如雪,细如丝,绸如段的银色沙滩上,经历千百年磨砺的流沙用它们的浅辄低唱诉说着大浪淘沙的艰辛岁月。时间的沙漏如滚滚的车轮碾过,不留一丝痕迹。”我看到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看到了语言的调节对于提高他们想象水平的重要性。③学会重组表象,优化语言,形成想象的能力。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和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重组表象,再通过最佳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来。如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图形及两条直线(大小长短不计)组成一幅画面,并作合理阐释。其中观察和重组即为想象的过程,而如果没有第三步最佳的语言表达做辅助,其内涵就会淡了许多。就好比对于一个图标的注解,如果缺少了,则创作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表现力也会降低。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 高效 课堂

一、高中语文阅读

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相对独立的基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标尺。因而,培养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从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一种技能。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考察高中语文能力所含有的具体能力。从纵向维度而言,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可以细化为认知性、理解性、鉴赏性、评价性、创造性等技能。从横向维度考虑,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又可以具体化为认知、理解和记忆等技能。

(二)掌握阅读规律

教师引导高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规律是至关重要的。高中语文阅读规律是:清楚文章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同文体的文章,又有其特殊规律。例如,写人的抒情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习惯性动作,说话的语气;而写事的抒情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事件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形象、事件的环境描写和事情或者是事件的发展等等关键性因素。

二、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常见的现象是,部分高中学生看不懂一般的语体文,往往是,年级越高的高中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越低。通常高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是标签式短语的理解,丝毫没有能力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摆脱高中传统阅读理论知识和固定思维模式,是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无中心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会出现脱离课程标准,撇开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从而导致出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无中心的问题。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

(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亟待改变

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侧重应试方面的W习,如对阅读技巧的掌握,而不是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明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基础,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高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中要纠正学习中的被动性,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浅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弱点,表现为:内容少、学习效果差、教学费劲。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关键是教师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是阅读理解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对语文文本的主动自主学习与阅读。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及时转变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阅读认知

针对学生的阅读认识能力,教师首先要讲解常用的字、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基本知识。阅读认知能力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高中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是要求能将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信息的能力。作为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已经不存在文字上的障碍,那读不懂文章的原因是为何?阅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已经指明,高中生读不懂文章是因为看不懂句子的意思。例如,在《师说》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常用实词;同时巩固常用虚词“于、而、乎、其”的用法,了解“学者、所以、不必”等古今字义的差异,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教师应该侧重积累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和与其有关联的各种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阅读理解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抓住文章的精髓,实现知识的由浅入深的递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能实现阅读信息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例如,在《装在袋子里的人》课堂教学中,针对这篇外国小说翻译而来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作品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别理科夫形象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二是注意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如象征性表现手法、人物性格夸张性的刻画和小说的框架结构。面对较多的信息,教师应给学生指引出阅读的切入点,以利于高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是学生阅读能力中较高一级的能力,阅读鉴赏强调对阅读内容的辨析与体验或者是感受,涵盖对阅读内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鉴赏。具体到高中阅读课堂教学中,阅读鉴赏表现为对阅读内容题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阅读内容的语言、结构的表现手法等。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此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形”,领悟蕴涵与“形”中的“神”,并初步体验文章中“形”和“神”的辩证关系。

(四)阅读表达

阅读表达能力是对阅读理解效果的检测。针对高中生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内容用自己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实,阅读内容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写出,即书面表达,或者利用语言的形式输出,即口头表达,是加工语言信息和形成记忆的有效方式。例如,在《雨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之前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性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是擅长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综合运用和有机结合的过程。阅读水平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整体体现。教师做好阅读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直接的帮助,而且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5).

篇9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模式;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世界的崛起,我国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我国的软实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英语热”在中国迭起,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和需求越来越旺盛,英语显然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必要因素之一。

一、目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英语教学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十分可喜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普遍面临着原有基础薄弱、教学观念局限、教学模式实效性低等方面的困扰,阅读理解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摸索和构建一套高效、规范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基于构建个性化阅读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

1.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高中教学阶段,部分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着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质量的首要措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的辅助设备越来越多,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巧妙的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模式,以小组为教学单位,采取情景式、抛锚式、互动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高中的英语阅读理解相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大对阅读材料选择的重视,选择合适的、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循序渐进地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2.加强对阅读技巧的教学力度

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教材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阅读习惯,适当地选择合理的英语文章和考试真题作为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渗透历年高考阅读中经常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词汇、句型和语法,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源头上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重视课外阅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的选择标准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课堂资源的选择标准不同,英语阅读理解课堂教学选择的读物主要以考试真题为主,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而课外阅读在选材上则更加重视内容的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总而言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琐的教学工作,更是一定系统的工程。基于构建个性化阅读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提供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德学.小小的课堂大大的天地:论新课程视觉下英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新一代:下半月,2010(25).

[2]马铁立,马铁威.图式模式、语篇模式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篇10

一、出声思考及其相关研究

(一)、出声思考法

1、作为研究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二十世纪以来,阅读中的认知加工问题已日显其重要性。内省或口头报告是早期阅读研究的主要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声思考法才成为研究认知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默默进行的,可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使人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出声思考的方法是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首先提出来的。随后有许多研究者选择了出声思考法作为阅读理解认知研究的工具。如高夫(Gough,1972),鲁墨哈特(Rumelhart,1971)和金西(Kintsch,1978)等。

2、作为教学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柯林斯和史密斯(Collins&Smith,1982)首先提出了专业读者的策略如何用于阅读理解教学的问题。

此后,专业读者阅读时所采用的策略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声思考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运用揭示了课文理解之类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Piakarz,Smith等人对阅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Piakarz,Smith等人的实验是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或在再读过程中进行解释。

而Squirc则试图通过把每篇故事划分成小段,让学生阅读每一段然后用词表达思想的方法来测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他把研究结果分成不同类目进行编码。如书面判断、解释性回答、叙述性回答以及联想性回答。同时他提出阅读过程中被试的原有经验、能力和个性会影响对问题的解答。但他的问题加工理论因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而存在局限性。

五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带来了理论观点的变革。它不仅发展了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以及神经学,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变使那些相关领域研究有了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家的对于信息加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阅读模式的构建与阅读任务分析的有机结合。

其中鲁墨哈特(Rumelhart,1977)首次研究了阅读中的词汇辨认的加工过程。

金西(Kintsch,1978)提出了阅读理解第一个模式。

西蒙(Simon,1980)对出声思考法进行了方法论上的详细描述。

出声思考法最初只用于良好限定问题解决的研究,随后又被引入阅读加工的研究领域,最后被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与教学的策略而备受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视。

二、出声思考法及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一)、教师示范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柯林斯、史密斯(Collins&Smith,1982)提出了阅读策略的分类及如何运用策略的方案。阅读策略分为:

(1)理解监控;

(2)假设产生、评价和校正。

策略教学计划包括三步加工:

首先,教师在朗读课文时,示范理解监控和假设形成;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到相同的策略活动中来;

最后,学生自己阅读时内化这些策略。

达菲(Duffy)等人提出直接解释法,强调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解释作用。他们对传统阅读方法进行修正,确定了有效阅读理解教学的特征。即以观察为基础,从阅读技巧的教学入手,把阅读材料划分成几个部分,教师通过阅读每一部分的示范讲授阅读策略。

2、主要观点和结论

研究都强调依靠外部努力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而揭示阅读理解过程中思维的加工过程。

研究者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阅读侦探”,“记录主要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使用阅读策略的潜力。

教师示范法和直接解释法都突出了教师指导,即导读的关键性。

3、具体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示范之读仅是一种“中介”,一种“看读”与“自读”间或“听读”与“自读”间的中介。

由于小学生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示范朗读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为“看读法”,就是让学生不看课文而专看老师朗读。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的声音,一边看老师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从中可以获得老师以各种方式传递的信息,从而更深刻地感知课文。

第二种为“自读法”,“看读”后再让学生“自读”,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听老师朗读。由于“听读”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声音接受信息,所以教师朗读时在停顿、重音、高低、快慢的地方要做适当的夸张,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事先约定好的各种朗读记号。“听读”后再让学生“自读”,学生也能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生的词语表达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鲁利亚(Luria)提出了儿童口头控制行为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成人的言语控制;儿童自己的口头言语控制;儿童的内部言语控制。

米切鲍姆(Meichenbaum,1985)将其拓展为四个阶段,即: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完成任务之后,口头言语得到利用;下一步儿童在讨论中完成任务;然后小声说出指导语;最后,出现了非口头的或听不见的自我训练。

博德(Biyd,1985)等,首次将出声思考既当作研究方法又当作教学方法,试图探索出一条教与学的最佳途径。他们依据成人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出声思考时的口头报告,分析成人面对困难时采用的方法,以确定教的最佳策略。

2、主要观点和结论

米切鲍姆(Meichcnbaum,1985)强调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儿童怎样想而不是想什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内化了个人思维加工过程中的口头对话言语,并对其进行转换,这种转换的有些部分与儿童元认知的形成或控制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有关。

3、具体策略

(1)示范加解释。教师对每种策略的使用作出示范,然后由学生读短文,出声思考;

(2)教师读长篇课文,对各种策略作示范再由学生自己读,教师对学生课本上的划线部分进行检查;

(3)学生读课文全组讨论;

(4)通过练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问题解决策略

1、倡导者及其主要观点

1977年,Olshavsky提出阅读表征应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她强调读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对策略使用的限制。如完成任务的环境特征、阅读情境、课文材料和复杂性、读者的动机、读者对所阅读课文题目的兴趣等等。

后来,柯林斯和布朗(Collins&Brown,1980)又论证了在激活图式的形成过程中,怎样运用原有的知识构建一种课文信息的最初模式,这种模式又怎样随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得到改进。研究者认为这种改进过程或最新形成的模式就是读者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

2、具体策略

(1)通过案例让学生形成阅读理解中的一定的模式;

(2)强化并运用一定的模式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3)问题解决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

(4)形成以阅读表征为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自我提问的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为使学生成为提问题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诱导学生在阅读课上自我提问,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弗雷斯(Frase)施瓦茨(Achwartz)从积极信息加工理论角度去研究学生自我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积极信息加工的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因此,自我提问对学生积极加工课文信息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自我提问优于教师提问,但他们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提问中90%的问题只需字面上的回答。

自我提问包括:理解因果关系问题、分析问题、比较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等。

2、主要观点和结论

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保持更牢固。但学生不经过教学指导,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需要运用记忆来回答的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高水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阅读成绩。

3、具体策略

(1)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学生首先阅读有关技能的描述,接着看怎样提出两类问题的教育录像,作为反馈和分析学生表现的资料。最后,在阅读中以这些问题为要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五)、合作策略教学法

1、倡导者及其研究

安德森(Anderson,1993)等人提出了合作策略教学法,用于研究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强调合作策略教学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1)出声思考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学生已掌握策略的方法;

(2)合作讨论更具有直接性,师生之间可以就书本和文章提出各种问题加以讨论。如“它的内容怎样?”“你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等等,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学生们必须描述出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

2、主要观点和结论

出声思考法已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新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认识过程中,也体现在个体间及群体内的认知过程中,它受不同背景因素的影响。

3、具体策略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和同辈指导下进行阅读,同辈指导讨论时,相互间的合作可以解决认知冲突,学生也有较多的机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论述的水平;

(2)师生间讨论或同辈间(学生间)讨论;

(3)对讨论中的问题与策略加以总结;

(4)形成由“合作”而产生的最佳问题与策略。

三、出声思考法的启示

(一)、出声思考法的本质——建构主义取向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数学与自然科学的教学发展开始吸引教育者们思考学习结构本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取向对阅读理解教学有很大影响。持此观点者强调“阅读是一种读者、课本和情景之间的相互作用”(Palinscar&Carr,1986)。

Pressley(1992)等人指出,阅读理解教学中,转向建构意义的教学倾向已十分显著。这一转变表明教学已从教师单一的策略教学倾向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和独立实践,更倾向于相互作用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成为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建立的与特殊语境、目的和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转变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教学重点从个体转向了社会背景下的群体。

(二)、出声思考法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出声思考法作为研究方法揭示了专业读者阅读过程的灵活性和直接目的性。作为教学方法,它最初用于教师与专业读者的示范方法。

出声思考法强调形成阅读理解研究的方法论和指导性理论的调整,方法论上的调整指向从试图寻找个体工作记忆的加工痕迹到记录社会背景下构建意义过程所揭示的

思维活动。指导性理论的调整体现在有关阅读表征的言语转换过程中。

出声思考法已经成为阅读理解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并将在建构主义学派理论指导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注意的焦点。阅读理解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将是一种新的出声思考的表现形式。

(三)、对我国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教学策略”,出声思考法有它的理论依据,可以以实验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与运用;

2、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范围里,可同时采用“出声思考法”;

3、“出声思考法”的策略还需在具体的教学教程中探索,并形成可操作策略;

4、“出声思考法”并非要取代其它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它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其它方法的补充。

1.Kintsch,A&Samuels,S.J.(1974).Towardamodeloftext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PsychologicalReview,85(5),36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