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07:0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性化教学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个性化教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邓志伟在《个性化教学论》一书中,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是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尝试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使他们在个性、社会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成长超过传统的非个性化教学。教师适应学生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1]
孟秀认为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要针对自身的综合特质,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 [2]
国外学者克拉林则认为,个性化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意味着寻求各种不同的变体和途径,藉以按照各种不同的个人特点去达到一般的培养目标。 [3]
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活动。
二、教师缺失教学个性的原因
(一)观念匮乏,固步自封。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声筒”、“搬运工”,是保证升学率的神器。在这种严酷的禁锢之下,不少教师仍以知识的化身自居,讽刺、嘲弄那些成绩差或不爱学习的孩子。
因此,个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实现从“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专制型”的管理模式向“民主型”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转变。
(二)循规蹈矩,简单模仿。第一,很多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提高升学率,常常采用教师集体备课这种手段。尽管集体备课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化”往往会被“集体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见解往往被主导型教案所淹没,教师在课堂中很难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思维和教学风格。
第二,由于信息化传播手段的便捷,各种“名师”授课的视频触手可得,全国教师们几乎争相模仿;各种公开课、示范课,也纷纷成为了教师膜拜的对象。甚至于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也由于对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师徒带教”中师傅的课堂的模仿,而快速地成长为对教学方式得心应手的“克隆者”。
(三)评价单一,追求功利。以考试分数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标准,教师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根本顾不及去发挥个性化教学。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表象、轻实质”的教师评价使教师的积极性难以充分的调动。 [5]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成名,把大部分的经历都放在参加各种学历培训上,为以后的职称、晋升做全面的准备。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就更难有冷静思考的时候,更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的感悟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难以把掌握到的知识内化、融合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富有个性。
三、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塑造途径
(一)改变观念,自我追寻。能否实现个性化教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观念。教师只有对个性化教学的观念高度认同,才会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践个性化教学,否则即使创造再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所以,教师应扬弃传统的教学观,自觉地树立追求个性化教学的意识,系统而深刻地掌握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并且针对自身特点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策略。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如文化素养、学识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源于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思维、教学媒体等。
(二)管理灵活,多元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求同而轻求异,评价目的片面、范围狭窄、手段单一,基本上就是“考试定乾坤”。 [6]笔者认为在管理和评价方面,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把分数、排名、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夸大成了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主要参数,这使得教师的个性优势和教学实践被淹没在大堆的数字之下。有的学校为了调动老师工作的热情,直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总体成绩的排名作为老师奖金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上,这样必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应该为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教育培训的力度,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工作效益,慢慢地形成个性化教学观。高校还应该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原则,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式考查与效果相结合。
第二,教师方面。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在教育目标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也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三)共同努力,营造氛围。从古至今,教师就背负了各种各样的枷锁,如“立志乐道,甘于奉献”、“克己复礼”、“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自美其身,自克自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审视这些在数千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传承下来的教师职业精神,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个性严重缺少一种张扬的鲜明和激进的敢为,与现代意义的“开拓创新”、“追求个性”背道而驰。于是,教师的重要功夫就是“修美”、“传道”和“授业”,老师被定位于神龛中的“先生”受到膜拜,老师消失了作为自然人和人自然的另一个侧面,成为社会的一种专业符号,作为“人”的个性特征日渐萎缩。
所以,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应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尽量克服给教师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尽可能减少各种不利于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允许教师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允许教师大胆深索创新,更要允许教师的失误,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给予教师相对自由的教学空间,教书育人的主本地位,以促进教师个性的生成。(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
[2] 孟秀.试论个性化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135-136.
[3] M.V.克拉林.某些国家的个性化教学[J].外国教育资料,1992(6).
篇2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但是教师从开始教学到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和教学实践过程。麦克唐纳(McDonald,F,)曾经把教师阶段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age)、探索阶段(explofing stage)、创新和实验阶段(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和专业教学阶段(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他认为在过渡阶段,教师效能感低,只是了解学生;到了探索阶段,教师在运用教学基本技能方面具有了自我效能感;创新和实验阶段,教师则能创造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逐步形成批判性判断能力;而到了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则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帮助其他教师方面表现出创造性。而个性化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形成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
根据麦克唐纳(McDonald,F.)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创造阶段和形成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个性化教学形成所经历的四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日臻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准备阶段:个性化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
此阶段是教师模仿重点学习对象的阶段。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学习、借鉴。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一开始教学时,因为没有教学经验,所以总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适当的模仿有利于教师均成长,倘若一味模仿、照抄照搬则有害无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咯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般硬套,学习好的经验也可能得到坏结果。”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协忌盲目模仿,应选择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把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教师作为模仿对象。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教师应注意吸收借鉴被模防对象的积极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之成为发展自己教学、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的有力帮助。
教师一般需要用1--3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熟悉学校教学环境;学习、熟悉课程与教科书;向有经验的有鲜明个性的高水平的教师学习;学习备课、上课、组织教学及课堂评价等教学基本功;逐渐积累教学的经捡。由于初任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较少,因而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教师应抓住机遇,使自己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有更大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适应阶段:个性化教学秩序入门的积淀
此阶段是指教师使学习对象的教学经验为己所用,在教学上基本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自己逐步适应教学,并能独立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独立、反思、创新。由于教师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准备阶段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能摆脱模仿的束缚,因此教师的教学开始慢慢独立,但是独立不是完全独立,此时教师还需在借鉴与自己个性相一致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再加工,只是这时的教师多了些反思,有了些创新。
教师一般在自己教学的第4-7年进入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要深入理解与体会课程和教科书;能独立备课和设计教学,能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校内外同行交流教学经验、研讨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能试着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创新。凡是有所追求的教师,都不会永远满足于适应阶段的教学,都尝试着在教学上有所创新,都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由此教师的教学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创造阶段:个性化教学不断前进的灵魂
此阶段是指教师经历了适应阶段的教学之后,开始进行独立教学,并逐渐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艺术的再创造,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开始进入个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独创。歌德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教师处理教材时,应尝试达到歌德说的这种境界。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内在个性的一面。创造阶段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也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所要求的。
有的教师可能经过7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创造阶段,有的教师可能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有的教师则有可能一直在适应阶段徘徊不前。顺利经历适应阶段,进入创造阶段的教师,此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对课程和教科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科书;教学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有教学机智;能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能总结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并能撰写较高水平的论文。这个阶段是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关键阶段,只有那些不懈追求的教师才有可能经历这个阶段,并在这个阶段做出卓越贡献,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篇3
确立“学习规则”,重视学习中认真态度的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指导或小组指导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不管是哪个学生,对学习都必须认真,对于自己选择的课题应该坚持追寻到底。如果课题不适合自己,就设定新的课题,并要肩负责任,坚持追寻到最后。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不妨碍他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规则。因为吵闹影响个别化与个性化教学的现象也是有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习规则”作指导,让学生友好地共同学习。在个别化与个性化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出示的学习指南中有关于学习规则的指导。例如:同学们离开座位时要保持安静,看别人的学习成果时尽量不影响别人。
二、“协商”、“推敲”过程,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
在“协商”、“推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协商活动的主持人,有些问题让学生独自协商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这时,教师可以边整理学生的观点边引入心得,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学生的讨论协商作为前提,协商活动就是孩子们的那些特异的想法在互相争论中又产生新的观点及想法的过程,为了协助这一活动的进行,就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时,学生进行了个别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分组学习———每个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及困难。学生在个别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时教师恰当地介入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迫切需要教师介入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时是非常复杂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只等着学生“孵出”自己的想法,学习活动无法开展的场面会出现,这时必须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如果可能的话,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们自己请教教师的想法,只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教师的讲解就会变得异彩纷呈。同时,在孩子们的自我发现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最得力的顾问。
四、制定单元课题、理解单元目标时,需要教师的集体指导
在设定单元课题及理解单元目标时可以以集体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合某一单元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如:学习的方法,学习素材的利用方法,学习资源的放置位置,等等。这些学习资源需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教师的一齐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时,教师的集体指导是恰当有效的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组织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在这个学习活动中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后会明白什么、学习的大体方向是什么,等等,这些活动中教师的一齐指导是非常恰当有效的。当然,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都应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指导只限定于协助。例如:在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从“一汽看世界”的主题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提出与“一汽”有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汽车生产、汽车品牌、汽车销售、汽车构造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六、学生的失败之处,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篇4
【关键词】教学风格 教学个性化 会计专业课教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85-02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每个学生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因此,教学个性化也正是迎着素质教育的千呼万唤而“始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人,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要求,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要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大力倡导的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既是教师个性在教学中的渗透与展示,又是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重要手段,把教师的个性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产生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在扎实掌握教学规律、夯实教学基本功,丰富教学艺术的基础上,深挖自身个性潜力,努力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追求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与时俱进适应个性化时代的要求。
会计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基本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特别是对刚入中职学校的新生来说,学习内容进入一个新领域――社会经济领域,受知识面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陌生感及狭隘性,初次接触专业知识如同天书,会出现畏难情绪,对班集体的形成和稳定以及良好班风、学风建设都形成了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刻苦钻研教学艺术、努力提升自我,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逐渐沉淀、积累、提升,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能力,以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稳定留守课堂,“亲其师、信其道”渡过初始学习专业知识的困惑疑难期。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受到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在因素包括了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人格特征与个性特征等,外在因素包括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环境、课程结构和体系、教学对象、教材等。下面就谈谈如何从教师自身角度来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
一 善于学习和积累
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夯实教学基本功,这是会计专业课教师追求教学个性化的基本前提。教师某方面的知识能力特长,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学艺术,强化教学个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学习别人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将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消化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学以致用。同时,会计专业课教师还应该勤于反思、反省、探索、创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只有对会计专业课教学作本质的思考、探索和创新,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才会对会计专业课教学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深入,才会创新出更多新颖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二 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就是个人由语言、动作、气质所表现出来的,得到别人的感性认可,甚至模仿自身所能散发出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情感活动。在“上海教师学书记回信精神座谈会”上,关于“如何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与会的专家们向所有教师发出了倡议:以自身的学识魅力传播文明,以人格魅力造就高尚。所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也被喻为今后选拔教师的两大标准,这就要求为人师表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魅力,这是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因此,会计专业课教师就要从自身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以乐观、平和、豁达、善于与人相处等良好的情绪特征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友善、宽容、尊重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高超、谈吐优雅的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三 善于表达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简单的互动交流,更是师生感情交汇碰撞的“浓情时刻”。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感会营造和谐、合作的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因此,作为会计专业课教师就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挥个人优势,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庄重大方的举止来融洽师生的情感;挖掘教材潜存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渲染课堂气氛;用适度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注视等都能架起老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个体之间差异纷呈,教师情感上的个性差异也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所以会计专业课教师应该立足自身,认识并发挥自己的情感特点和优点,形成既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风格,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篇5
傅淳华、杜时忠在《教师教育研究》第7期撰文指出,所谓教师平庸之恶,是指教师因为无思想,甚至无动机服从一定制度而导致的道德冷漠。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
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首先,正确对待制度现实。学校理应按照道德的本意推进制度变革,但是切不可陷入道德理想主义的泥潭,将制度变革引入歧途。其次,全面重视对话精神。应强调各方的对话,使制度变革行进在一个较理性的轨道上。再次,推进制度转恶为善。认真面对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刻检视。如此,我们方能产生对好制度的理性认识。而在这种理性认识与具体推进中,制度方能转恶为善。对于制度下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投以必要的关注,并辅以各种保障。首先,主张权利。作为学校制度而言,我们更应使之纳入教师权利,尤其是自然权利的框架之中,使教师能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而不是作为制度的附庸而存在。其次,重视反思。学校制度全面重视教师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日常反复中为制度所驯化。再次,强调选择。学校制度应该避免简单、粗暴地对教师的生活选择进行干涉或控制,而应该让教师能够真正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彰显出生活的本意。第四,明晰责任。应努力让教师明晰自身的伦理责任,切不可以简单的职业责任代之,而罔顾教师的人性根本、教育的道德本意。
李伟:构建个性化教学
篇6
一、教师个性及修养强化
个性,也可称之为人格,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参见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
有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个性结构是一个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整体。其层次、特征主要有:
(一)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
(二)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
(三)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当然,这些层次、特征并不是简单的项的叠加,而是盘根错节、相互联系、有机融合的在一起,承担着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由于职业的需要,教师的个性具有教育职业的特征,其个性是教师的思想、师德、师风、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和能力等众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承担着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教师的个性(这里指的是教师的职业个性,下同)的建构,不是仅仅靠先天的遗传,而是主要靠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修养强化。“三读”,(即:一是读书、二是读人、三是读事)则是修养强化教师个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书”是我们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所谓“名师”,往往不仅仅在于有“名”,更大程度上在于“明”,“名”与“明”互为因果。故此,古人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世事洞明皆学问”。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
“读人”是我们获取人生阅历的基本方式,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端公学跳神”。读人就是要追随名师,拜作“导师”。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顾冷沅先生曾经说:“我的一生得益于三位名师的指点:苏步青教授严谨缤密的治学风格,刘佛年教授民主宽容的大家风范和吕型伟教授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有人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为人师者一大幸事”,我们换言之:“得天下名师而学之,岂不更是为人弟子的一大幸事”。
“读事”是我们积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业个性内涵的必由之路。所谓的“事”,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现象、问题、契机”,要养成“留心处处皆学问”的敏锐,把“现象、问题、契机”作为研究的课题,认真解读,寻根求源,这就是“读事”。
“三读”可以修养强化教师个性,养成教师个性内涵的“三有”,即:有教育理念、有教育成效、有教育影响。
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个性内涵的基础,修养强化教师个性,养成教师个性内涵,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实践着的思考者”和“思考着的实践者”。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观为指导,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归纳合乎个人、班级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魏书生、于永正、钱梦龙等教育家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有教育成效:修养强化教师个性,养成教师个性内涵,仅仅是有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所建树,我们必须把教育理念变成教育实践,把教育实践变成教育成效!
有教育影响:修养强化教师个性,养成教师个性内涵,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在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成效之后,还应该善于运用博客、播客、著作、论文、课题、会议、活动等途径,与教育同行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促进个性内涵的提升。
二、教学风格及生成优化
风格即人格。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在教学领域,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如同其人的个性。有的人热情开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静,思维慎密;有的人机智敏捷,幽默诙谐……不同的个性,就会使得教学的风格各具特色。
例如,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个性中有“温而不厉”的因素,他的教学风格中,也就有“民主、宽松”的特征。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记载。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闲聊,说理想、谈未来,文中的孔子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同时又是一位智者,当时未对子路等弟子作出点评,只是在他们走了之后,曾皙问起时,才评说他们的理想的不足,曾皙问为什么不当面评说,孔子说他们各说自己的理想,不必评点对错。从中可以看出,他尊重弟子,保护他们思想的火花,因此,师“诲人不倦”,生“学而不厌”,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成就了很多弟子。
教学风格的基本涵义。有学者指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其主要特征:动态生成、难以言说,个人专有、稳中有变。
教学风格的类型主要有: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能型、自然型等。这些类型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是:
“理智型”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型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是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震撼人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幽默型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生动的比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恰当的幽默,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警句、文化箴言不时穿插其中,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学生心情舒畅,获得一种心智训练。
技能型教师,讲课时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丝毫不带雕琢痕迹。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搭配合理,有条不紊。无论是讲解和分析,还是提问和练习,都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自然型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把求知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思和老师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解张弛有度、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教学风格的生成优化。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从主观上看,有“理想、追求、职业素养、个性特征”等;从客观上看,有“学生类型、学科性质、教学环境”等。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就得以形成、巩固为鲜明的优秀教师个性,外显则为教师优秀的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生成优化的三个阶段。教师教学风格生成优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一是模仿阶段。在模仿阶段,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青年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通过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等途径的学习观察、博采众长,模仿适宜的专家名师的教学风格,或借助学校为提高新教师的素质而开展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机遇,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为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创造阶段。我们知道,模仿只是生成、优化教学风格的一个手段,当模仿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时,就需要进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阶段。在这一阶段,经过认真的思辨和探索,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理念、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性教学,由相对低级的模仿性的教学阶段,进入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风格特色的创造阶段。
篇7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 感悟生活 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作文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独特性被人们提的越来越复杂。在心理学上,个性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性是指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广义的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必将其复杂化,尤其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将个性简单化。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在作文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将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感情、心理状态通过自己独有的经历,利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其充分展示出来,就不妨说学生的作文达到了个性化。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由生活中得到的情感触动、哲理思考完好的表现出来。
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把真实的思想情感自主地、有所创新地表现出来。“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能够写自己想写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内容,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所谓“真实”,就是不说假大空的话,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当然按照艺术准许虚构的规律,也可以采用艺术手法比如夸张虚构等。这个真实不是一定要亲历亲为的事情,而是指其写作内容所反映情感是人们在此时此地此情中会有的表现和情感,不假大空。所谓个性创新不是说唯独其一个人所具有,他人全无,而是指“触发”所得。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所以,作文个性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出人所未有,而是要求说切实是自己所得。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人们记日记抒怀,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在一定的场合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因此为适应学生写作,确定的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这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体察人情物态,具有善于感动感发的心灵能够“由一件事感悟其他的事”。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能力来应对“命题式”作文,并在其中流露带有个人色彩的感情,表述带有个人视角特色的看法。因为一个人认识宇宙人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只有一个人认识的越多,才能够体会了解的越多,这样就会越具有敏锐的心灵,当外界碰触其心灵中的一点,就会引发不断的绵延,同时不断地扩充这个触点,最后到达一个绝大的意境。因此,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于两点。
第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夏尊和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要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其实,每个人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体验的结果,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淌,是个人观察生活社会体会生命的感想。学生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深度,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囿于学校,生活单一,知识面窄,有一个题目,却难以在其心灵深处找到触点,学生没有触动,自然无话可说。同时由于学生思想的干瘪,在写作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这也因为很多的学生不喜欢一般性的材料,偏向于偏、奇的素材,似乎只有自己经历他人没有的生活才值得一说。其实一些平时细节性的生活材料更能打动人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作文。生活本身多姿多彩,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假、恶、丑,其中任何一点都是人们所可能经历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品味过的。作为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生活自然有着不同之处,如果能够抓住自己独特生活经历这个契机悟出个人独有的感触,这就是一种个性的作文。比如都是写到父母深沉广博的爱。孟郊是抓住游子临行前的一次回眸,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灯下一针一针的缝制衣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到了母爱的绵密和深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由此激发了自己内心的触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对母爱的感喟和报答之情一直被人们吟诵至今。而朱自清也体悟到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却是在家境艰难的时候,看到了父爱在生活中的点滴流露,父亲为自己铺座位,父亲不放心的唠叨,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从而触动了自己,由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背影》。谁能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不同?但两人确实又在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中挖掘出了共同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是写出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第二,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我们知道只有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淀积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了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这一点众所周知,其实更重要的是读书还能更有效的丰富内心,陶冶性情,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使人感受敏锐,容易从内心深处体会来自生命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有定论。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学生经历的有限,但是广泛的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阅读是一种与古今中外各种人交流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书籍尤其是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本好书往往能让人铭记一生,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丰富内心世界,建立完整人格。因此,当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的认知水平,丰富其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才能保持一种敏锐的状态,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在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时,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的触动,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生命的成长等话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感受,是写出个性化作文关键的一步。
在此两点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注重练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可以说学生就能写出一份不错的个性化作文。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倘若不经考定,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工夫,也不过虚耗心力,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因此,在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浮华,更多的让学生在感悟生活和阅读经典中成就个人个性化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体育人性化;教学实践
1体育个性化教育背景分析
长时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强调生理学指标,如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使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也过于程式化,从而非主观性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忽略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需要,因而降低了体育教育的强身效果,尤其是育心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概念被提出并陆续展开实施。虽然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产生片面认识,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个性化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而探索出一些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
2体育个性化教育概念分析
体育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式,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终身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个性化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承认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心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自发地找到能够“表现自我”的体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显示“自我”的存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发形成学习团队,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习效果,摒弃单纯的考核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其发展个性和开发潜能。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1〕。
3体育个性化教育特征分析
3.1公平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化准则,它以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主动变换教育模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并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完善个性的社会人。传统教育模式在面对个性不一的学生时,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完全忽视了其差异性,因此,个性化教育更具公平性。
3.2主导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施加各种有利因素以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这种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体育活动设定一定的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提供各种评价方式。
3.3多样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方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内容涵盖: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块构建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等。
3.4全面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各种要素和谐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让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
3.5社会适应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3.6主体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意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开展活动,可以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进行带有自我教育性质的活动〔2〕。
4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体育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方面,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重要延伸〔3〕,或者说课堂体育教学的目的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进行正确的锻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学院应定期举办各种竞技体育赛事,比如:“阳光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并定期举办非竞技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体育沙龙、体育评论、体育知识竞赛和趣味体育运功会等。此外,学院应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如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等,并鼓励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院还要定期为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供学生锻炼,并配备体育教师现场指导,鼓励教师根据专长开设各种体育专题讲座,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宣传体育知识。
4.2积极谋划,全力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供其自我发挥,为此,我院体育教研室精心筹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活动允许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练习,小组可以自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的潜力,一物多用等。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之间性格和能力存在差异,在课堂上表现及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个性化教学不能盲目地顺从学生,更不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放任自流,否则,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当学生稍微有点分心,我们会温和地纠正他,让他重回课堂中来,我们体育教研室规定对学生禁止使用斥责与惩罚的方式,因为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将背道相驰。
此外,校园体育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我院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了舒适、安全、现代和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
4.3注重因材施教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它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基础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的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具体来说,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下列三种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①兴趣分组。按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班组或组别,同一小组中,由于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加的,所以学习会非常积极,也会全力配合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安排,教学任务易于完成,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和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教学。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程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可以多发挥组长的组内和组际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甚至可以实行组长轮流制度。
对于兴趣分组的组织形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我院体育教研室尝试引入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体验。比如在健美操教学中〔4〕,我们先给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学生播放健美操录像,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的优美舞姿,并介绍其健身价值,增加其对健美操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健美操运动,课堂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伴乐,在轻松的音乐氛围里,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健美操动作,更加深了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在快乐体育课堂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4.4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和系统性〔5〕,摒弃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而不是定论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要巧妙地运用综合评价方式以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而不是失望,目的是使学生采取积极行动。
4.5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示范作用〔6〕,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我院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并鼓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我院体育教研室十分注重将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同体育课程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进行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身心、情感的协调发展,把体育教学从生理学层面提高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学习转向更高层次的体育精神的领悟,启发学生领悟体育所蕴涵的人生哲学、人文学、美学等意义。比如健美操教学中,我们不仅讲授健美操动作,还尝试和学生共同研究其美学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健美操的美学价值,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6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个性化教育要求切实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将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人格和自尊心,做到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
4.7正确处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下列准则,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不能只肯定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否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要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不能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放弃对学生意志和信念的培养,比如,不能取消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和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说,在肯定学生评教结果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结果的局限性,不能单一地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质量,要建立校督导室、教研室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三结合的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岳书蕊.高校体育教学贯彻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
要性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4):139-140.
〔2〕韩坤.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及意义解析
〔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3):118-120.
〔3〕王林.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范
式〔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95-97.
〔4〕李冰.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科技,2011(9):35-36.
〔5〕黄敏.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
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5):78-81.
篇9
一、树立个性化教育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就是对学生本身的关照、关怀,就是完整而全面地关心和关怀人的发展,提升人,追求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关爱,满足人的理性以及情感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和灵魂的阶段性、持续性均衡并协调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指在具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中体现多元化,着眼于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要认识到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他们的能力优势各有侧重,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组织能力很强,有的富有好奇心、有毅力。即便是同一方面的能力,各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且各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历史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教材和各种辅助读物所介绍的“历史”是后人对它的认识,这就是历史存在“主体介入”的空间。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这一基本的史学立场和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理解历史,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例如,在讲《》这一课时,在讲到“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没走这一问题甚是不解。当教师提出疑问时,同学们很感兴趣。我又向学生详细描述了当时的谭嗣同完全有可能像康有为那样离开险境这一史实,然后问学生:“假如你就是当年的谭嗣同该当怎样抉择?”我以此引导学生在认真思考和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此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个性地理解历史、诠释历史的,其中有一些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尽管有一些观点值得探讨,但毕竟是学生动脑筋思考出来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格是很有益处的。
三、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历史贴近生活、关注现实,这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为实现这一理念,我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途径是:课堂内外,师生在一起“谈古论今”。通过“谈古论今”,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地理解历史、个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历史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记住过去的东西,而是从过去的事情中吸取智慧,更好地处理当今的重大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用历史的思维来分析、看待一些问题。站在终极目标审视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成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学生是伴随着学习过程成长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便是他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认识人生、体验人生、学会做人的过程。从这一认识来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我们所探讨的就不仅仅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性问题了。
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个性情感
篇10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有新颖,不同反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性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己的话,说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是的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写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之不同的教学手段性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