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 医养结合 健康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B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未富先老矛盾逐渐凸显,养老成为现实且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若处理不好,将影响并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做了重大改革和尝试,全面开放了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目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构成了我国养老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据《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14)》调查和分析,我国80%~90%的老年人是慢性病群体、亚健康群体,对医疗的需求是年轻人的3~5倍。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以后,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会保持在1亿人规模。高龄、患病、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而供给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在此状况下,2015年11月卫计委、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指导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及管理标准、规范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
《医养结合指导意见》出台时隔近一年,“医养结合”试点范围不断被扩充,“医养结合”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二是尽管部分地区的“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地区对于“医养结合”操作存在误区,普遍存在医院里面建养老院和养老院里面建医务室的行为,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专业性和安全性。具体点讲就是:①在医院里增设养老床位,一是能增设的规模有限,二是往往老年人一旦住进去,就有可能一直待到终老,周转率极低,造成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功能和医保服务功能的资质准入门槛高,且运营成本高,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无力支撑,再就是养老机构担心增设医疗服务后,会产生医疗纠纷或事故,而对增设医疗功能的意愿不强,只能增设简单的医务室,提供一些常规的检查、日常用药等,老年人在此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三是养老床位供给不足是每座城市的现状,再加上多数医院受医疗资源局限,自身床位供给也不足,无法“分身”也成为了制约“医养结合”落实的因素。四是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控制,以及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养老等社会福利用地供给较少,导致大多数城市市区内的养老设施多为租赁房屋改建而成,新建养老公寓多在市郊,距离医院较远,虽有一些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距离远,给患病、失能、半失能、80岁以上老年人造成不小的麻烦和困惑,其“医养结合”效果不佳。五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医养结合”落实的难点主要在于政策壁垒和资源壁垒。解决政策壁垒对于政府来说可能不是难事,相信国家会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捋顺相关政策。然而资源壁垒解决起来往往没那么简单。本文笔者想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一谈其助推医养结合的作用和可能性。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居住的社区/小区/组团内或周边都配套有幼托园、医院或社区医疗站、文化体育广场、超市、商场、银行、邮政网点、市政设施等,这些都是居民生活需求的基本设施,也是城市规划所要求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明确指出:居住区用地应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类用地,并给出了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见表1)。
《规范》还对公建用地应建设施做了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并规定了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规范》中居住区用地的构成不包含“社会福利用地”,也未在应建配套服务设施中要求建设养老院、福利院、养老公寓等养老设施。
2010年底住建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8大类,又细分了35个中类、43个小类。规定: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其中服务设施用地又细分为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约5%~8%,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不应小于5.5m2/人。《标准》并未对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指标做进一步的要求和控制。笔者查阅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文本和图纸,规划均未明确城市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的指标,图纸中标注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也是极少。由于城市规划原因,导致市区内养老用地供给不足,市郊养老公寓距医院较远的现状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就是从城市规划角度窥见的养老用地、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试想一下,若加大养老用地的供应,并规划养老用地与医疗卫生用地的邻里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同时加大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并辅以相关城市规划规范,对于医养结合的落实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指导和控制将有助于推进“医养结合”的落实。
助推“医养结合”落实,城市规划方面可做的改革、改变、方向等相关探索如下:
一是首先要增加社会福利用地(养老用地)的供给规模,解决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二是规划调整社会福利用地和医疗卫生用地的位置关系,使两者为相邻关系,这样养老机构和医院既相互独立,又可实现资源的分享或共享。医院和养老机构各自做自己专业的事,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为老服务的同一个目的。三是规划增加居住区周边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并增加居住用地内医疗服务站等服务用地的指标,这样可以使居家养老的老人在社区内或附近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四是协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并允许养老机构利用旧工业厂房和设施改造为养老院、养老公寓,或将该工业用地调整为养老用地,以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因此,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上海,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沿阵地,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构建0~6岁整体、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上海0~6岁学前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上海的早期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质与量的追求
回想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至今,早教工作不断推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在“质与量”的问题上一度纠结,不停摇摆。我手中的这本早教手册见证了我们探索的历程。
发展之初,“没有量何谈质”占据着我们的思路:我们中心统一印发了早教手册,将手册的意义宣传为“入园报名”的必要材料之一,以此招徕家长;将手册的内容设计为早教活动数量的记录,呈现“每年4次”的目标定额,以此留住家长。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上门宣传时一句“报名时要看的哦!”还真能拉来不少家长。但是家长获得早教手册只是为了日后顺利入园报名。随着早教活动质量的提升,家长变“要我来”为“我要来”,显然原来的早教手册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在调查听取家长需求、精心设计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早教手册”的意义,这本手册的意义不应只是一份“死”的记录,更应成为“活”的家教指导工具。由此出发,我们中心牵头启动了对早教手册的修订。我们将早教手册的修改作为“早教课程研发”的重要方面,结合对《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的研究,以课题引领,进行系统探索,逐步将早教“记录”册改造为早教“指导”册。修订后的手册内容上不仅仅是次数的记载,而是在结合0~3岁婴幼儿各月龄的发展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教活动期间幼儿发展的质量评价,对家长观察要点的梳理,填册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家长的观察和参与,让家长的关注点能从量上转移到质上。此后,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增加了系统的0~3岁婴幼儿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对婴幼儿的成长常态地进行科学观察与评价;增加了婴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点,如生长曲线图表、意外伤害防范等,帮助家长树立了“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的理念。中心还陆续举办“早教手册”的使用培训,并配以相关咨询,帮助家长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婴幼儿实施观察和干预。在早教手册的指导下,家长开始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辨别孩子的不能和不为,家长开始了解并尊重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
科学的指标、切实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性在小小的手册上得以彰显,以此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如今,家长依然对早教手册孜孜以求,但不再是为了入园报名,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如家长对于早教指导的参与,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需要。除此之外,早教指导中心还研制了《早教指导活动课程大纲》和《早教指导活动方案》,形成了《不同月龄段语言有效指导策略》等,并通过“育儿小报”“网上沙龙”将这些专业指导广泛辐射。我们指导中心专业的引领,分中心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覆盖率、参与度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的飞跃。
着眼当前,我们将继续在“质与量”之间徘徊,但不是纠结,而是辩证地思考。面对家长“早教意识不断增强、早教需求更加多元”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为选择公益性早教的家庭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赋予质与量新的发展内涵,将成为我们对于“质・量”的新追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 王静萍)
宝山早教指导中心:医教结合,提质早教
2009年,我们成立了医教结合课题组,但是如何做到医生和教师手拉手、肩并肩?我们在探索着,实践着,这时一个孩子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航航有一个漂亮的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在爸爸38岁,妈妈37岁的时候又生下了小航航,不幸地是他是一个轻度窒息的高危儿。孩子19个月的时候,不爱笑,不说话,怕陌生,也不会独走。每周二在康复中心训练,每周四在早教中心进行融合早期教养指导。每一次我们都会询问家长,医生是如何训练的,训练的内容是什么?早教老师把医生训练的内容变成游戏,编成儿歌,和孩子、家长快乐地玩耍。妈妈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了日记,征得家长的同意,我拜读了妈妈的日记。从中我了解到一个母亲的欣喜,一个母亲的无奈,一个母亲的彷徨,一个母亲的焦虑,一个母亲的眼泪和辛苦。在种种复杂情绪的牵引下,我想到可以请医生到早教中心来观摩,让医生了解我们如何和孩子、家长做游戏,如何和家长进行互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科学干预,同时我们也可以派老师到医院去,观摩医生帮助孩子的训练,把这些内容融入早期教养指导中,这样的医教结合:刚柔并济。航航通过这样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对于高危婴幼儿,是可以通过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也就是GMS筛查技术和Gessel筛查法来进行早期筛查的。Gessel筛查法主要对婴幼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进行检测。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发育水平是平行的,相互密切联系并彼此有所重叠,而异常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反应往往是参差不齐,有显著差异。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筛查法,可以通过1个月以内和3个月的婴儿在快乐活动时拍摄的10分钟左右的全身运动录像,作出超早期脑瘫的筛查。
琪琪生于2012年4月,是个早产儿,变成高危儿的可能性很大。出生后教师和医生共同对他进行了筛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我们观察孩子的四肢运动,发现他的运动是复杂的,动作的起始点是有变化的,是连续的并带有未知性的,且有旋转弧度,这表明琪琪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患儿的动作是单调的,没有连续性的,起始点没有变化的,那这个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些孩子是要关注的。另外,如果这个孩子永远是同手同脚的,那这个孩子一定是脑瘫,这些孩子是要特别关注的。
到了孩子100天左右,孩子处于不安运动时期,如果孩子的手腕,脚腕、膝盖、全身抖动运动是自发的,这就给外界传递了一个好的信息。缺乏不安运动的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运动方面,也有可能是来自智力方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早教指导中心 丁玉)
闸北区教育局:
实施“四三二一”工程,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发展
闸北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自2012年起,启动了区域推进早教工作“四三二一”工程,保障早教工作目标的实现:即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建设三支早教队伍,发挥两种体制作用,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一、架构四级管理网络――整合部门资源优势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协调社会各方资源,我区成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坚持聚焦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个问题。近五年里,联席会议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早教工作的会议,2012年又出台了《推进闸北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区域早教工作的四级管理网络。
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由11个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由分管区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并明确了各自职责。
区早教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全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制定早教工作年度计划,共同协作。同时联手编写推出《上海市闸北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册》发放至区内每个0~3岁新出生婴幼儿家庭,凭此记录册提供每年四次免费的科学育儿指导活动。
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加强对全区0~3岁早教工作规范性、科学性的指导,定期开展研究,对区内各早教指导服务点进行系列培训和指导。
全区各早教指导服务点对辖区内的散居儿童和家庭要做好一年四次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
二、打造三支队伍――确保早期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是早教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区逐步建立了一支从事早教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早教志愿者362人,由教育、计生、卫生、妇联四部门人员组成,各方协同配合,分层负责,向社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区早教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依托专家研究团队,强化专业素养。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研发可供区域共享的区本课程,使课程研发过程成为专业研修、培训的过程,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是携手专业指导团队,深化医教结合。携手本区教育内部的专业人员、高校研究人员,卫生部门的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营养专家等,尝试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有效促进早教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是拓展志愿服务团队,建立质量标准。要使区内每个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每年接受四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单靠早教机构及专职育儿指导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在全区各专业部门及社区、家长中积极宣传早教理念,鼓励有专业背景、有志早教的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到2016年,全区要形成500人左右的早教志愿者队伍。
三、发挥两种体制作用――实现公民办互补
由于全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限制,公办机构又要优先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因此0~3岁婴幼儿早教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我区坚持在30%公民办园所设置0~3岁早教实体班,并在公民办各设一个早教研究点,还积极出台各项政策,给予民办园所各种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早教资源的加入,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公办园所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民办园所要发挥机制的灵活性,通过双向辐射,实现两种体制的优势互补。
四、建设一个中心――实施专业引领的早教研究
篇3
关键词: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以人为本;难点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现在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两亿五千万,中国每100人中就有17个老年人。面对人口老龄化,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应该以人为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终”为目标,切实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从地勘行业实际状况和工作特点出发,改进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和生活水平。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
随着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增长,行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健全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要切实把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纳入干部队伍的整体规划,关心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督促他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离退休同志的本领。
1.配套服务设施难以满足离退休职工的需要
许多地勘行业离退休人员反映,他们在艰苦奋斗了大半生,为地勘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在退休在家,生活单调、孤单,与原单位联系较少。有的生活在异地子女家,更是与原单位割断了联系,觉得在精神上空虚。离退休职工组织活动开展不起来,与没有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有很大关系,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广大离退休职工的需要。
2.离退休职工居住分散,管理服务难度大
地勘行业离退休老职工绝大部分是从四面八方调入的,离休和退休后,有的住在边远贫困山区,有的返回了农村或与子女住在其它城市,居住分散给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带来一定的难度。居住在乡下和边远地区的退休职工,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待改善,买米买菜,就医都不方便,有的就近看了病,医药费一时难以报销,有的居住条件简陋,有的子女就业仍未解决,有的子女下岗了也靠老人的养老金生活。
3.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上升趋势,企业压力大
地勘行业离退休职工比例还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离退休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离退休职工对在职职工实际上己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加强地勘行业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
1.更新观念,重视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
离退休工作的政策性强,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创新思路对于做好离退休工作至关重要。要破除旧的思维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拓宽创新工作思路空间和领域。要善于采取长远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把离退休职工管理纳入企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2.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人力资源
地勘行业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离退休职工的养老情况。分管领导具体承担责任,健全组织机构,设立离退休科,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建起和完善职工活动中心,为老同志提供了活动场所。离退休工作是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思想境界、彰显奉献精神、践行服务宗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
3.采取措施,提高离退休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
地勘行业根据离退休管理干部的特点,举办业务培训,使专职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以服务离退休职工为己任,以保持离退休职工队伍稳定为目标,热情服务,始终保持着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良好状态。充分认识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大局的重要作用,有的放矢地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
4.改革医疗保健制度,体现社会制度优越性
医疗体制改革后,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保健制度。定期对离退休职工进行一次身体素质状况检查,设立老年健康状况档案,对疑难病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老年人的痛苦。在职工医院设置专门老年家庭病床,为离退休提供优质服务。
三、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
篇4
[关键词] 白癜风;中药“色象”理论;中医分期论治
[中图分类号] R75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a)-0099-02
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而难治的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历属疑难顽症,治疗有效率为60%~70%,治愈率只有10%左右。由于该病有损容貌,给患者的心身健康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本病的防治已日益受到关注。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各家学说与疗效报道很多,但是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很是缺乏,直接影响疗效的评价与疗效的提高,临床迫切需要科学、有效、规范、系统的中医诊疗方案。
1 构建规范系统的白癜风论治体系的必要性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各家学说与疗效报道很多,但是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很是缺乏,直接影响疗效的评价与疗效的提高。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必须要有整体观念来指导诊疗方案的优化,创新中医诊疗白癜风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共识。虽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于2005年4月在杭州共同制订了白癜风的治疗共识(草案),2006年4月又经西安会议作了修订,但是就临床实际来说,仍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诊疗规范。不管辨证还是论治,都还是缺乏可以执行的标准。辨证分型的不统一,治疗的不规范,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尽管不乏诸多研究文献的报道,但要得出更多具备严谨科研设计而且被同行认可的成果还是困难重重。因此,积极开展白癜风诊疗优化研究,最终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规范优化的防治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白癜风患者以皮肤出现白斑为主诉,多数患者并没有其他不适症候,进行辨证论治是困难的。大多数的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处理是辨病论治,内服与外涂药物为主。就中医药对白癜风的治疗原则来说,笔者认为应该是祛风、活血、补益肝肾治则的综合应用,标本兼顾,才能实现气血的调和而恢复正常肤色。多年来笔者对白癜风临床研究,包括有关白癜风的中医药理论与实验研究,积累了一些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套内服、外用结合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案,应用于临床治愈了不少患者,受到患者的欢迎。实践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白癜风有着较西医药更好的疗效。
2 中药“色象”理论的构建
“色象”理论是杨柳教授根据中医长期治疗色素病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中药色素代谢研究而首次立论,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根据《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五色:青与肝相合、赤与心相合、黄与脾相合、白与肺相合、黑与肾相合”之道,笔者进一步提出以五脏五色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理论来探讨中药色象的治疗学原理:黑色药入肾,肾水生金,以消肺金本色之病(白),故黑色药物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白色药入肺,肺金生水,以消肾水本色之病(黑),可用白色类药物治疗黄褐斑等色素增加的皮肤病。
所以临床治疗色素减退类皮肤病(如白癜风、白发)多应用黑色药物(如首乌、熟地、乌梅、女贞子、黑芝麻、丹参、鸡血藤等),治疗色素沉着类皮肤病(如黄褐斑、皮肤黑变病)时多采用白色药物(如白芷、白附子、白茯苓、白蔹、白及、白僵蚕、白术等)治疗。杨柳教授将这种表明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称之为中药“色象”;治疗色素病色效相关的中药,称为“色象”中药[1]。
笔者在临床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色象理论的机制,在实验研究方面,先后就“色象中药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2]”、“色象中药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3]”,“常用中药脱色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4]”等问题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且通过对近十年的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文献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示中药色象理论确实被许多中医专家在临床与辨证论治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5-6]。
3 以中药“色象”理论为指导构建白癜风规范化分期论治体系
白癜风的发病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不畅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因虚生风;内外相因,终至气血失和,血不养肝而发为此病,或瘀血阻络,血不养肤,或气血亏虚,肌肤不容而致此病,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病机关键乃气血失和,脉络瘀阻;兼夹风邪,累及肝肾;总结其进展期关键因素为“风”、“瘀”,稳定期关键为“虚”、“瘀”。
基于中药“色象”理论,笔者临床白癜风遣方用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优先使用深颜色的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如稳定期多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治疗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拟基本方:首乌、补骨脂、熟地、女贞子、菟丝子、桑椹子、黑芝麻、鸡血藤;外治用补骨脂、密陀僧、雄黄、斑蝥、丹参、五倍子等制成酊剂;进展期,多风邪阻络,气滞热瘀,治疗疏肝理气,疏风清热,活血化瘀,拟基本方:苍耳子、紫背浮萍、蝉蜕、丹参、紫草、丹皮、旱莲草、白蒺藜;外治选用补骨脂、菟丝子、首乌、丹参、旱莲草等制成软膏。临床加减时,笔者多选用首乌、熟地、女贞子、黑芝麻、菟丝子、桑椹等深颜色药物以补益肝肾;选用苍耳子、紫背浮萍、蝉蜕等祛风清热;选用红花、鸡血藤、首乌藤等活血祛瘀;选用郁金、香附、自然铜等疏肝理气;清热凉血熄风,可以优先选用丹参、紫草、丹皮、旱莲草等。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所以外用方剂也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补骨脂、密陀僧、雄黄、红花、乌梅、菟丝子、首乌、麝香、骨碎补、斑蝥、丹参、旱莲草、附子、黑芝麻、五倍子等深颜色药物,其中密陀僧、雄黄、斑蝥等有毒,其治疗白癜风的功效在古医籍中已有记载,在外治法中选用较内治法安全,临床上可以辨证使用。
进展期笔者根据临床多年治疗色素病的经验,常配伍以低中量之皮质内固醇激素口服1~2个月之久,以改善患者之免疫状态,激活白斑复色;稳定期药物治疗6个月疗效不显者可用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局部小面积皮损均可选用高能紫外光照射;白癜风的治疗期偏长,显效为3~6个月,治愈或好转后更应坚持治疗,巩固治疗6~12个月。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笔者发现部分白癜风患者以皮肤出现白斑为主诉,多数患者并没有其他不适症候,进行辨证论治是困难的。杨柳教授在分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药“色象”理论,具体选药时多择“黑”弃“白”,但又不绝对化,比如在进展期,多用紫背浮萍、丹参、紫草、丹皮、旱莲草等色深药物,亦常用白蒺藜、苍耳子以祛风,共奏调和气血之功。
杨柳教授临床注重分期辨证论治,在白癜风少症可辨时又灵活采用中药“色象”理论,科学性地解决了白癜风临床之难点,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生辨证选择用药。
4 展望
疑难病证的诊疗一直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实践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白癜风有着较西医药更好的疗效。多年来笔者对白癜风临床研究,包括有关白癜风的中医药理论与实验研究,积累了一些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套内服、外用结合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案,应用于临床治愈了不少患者,受到患者的欢迎。但目前对于白癜风难治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半年以上的疗程,观察周期长,需要更多的病例观察研究,尤其是具备严谨科研设计的临床规范化研究的支持。因此,通过临床优化研究,制订规范的诊疗方案,尤其是研制出疗效好、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成药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白癜风研究的工作基础,考虑到当今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紧张而白癜风是一种难治性皮肤病,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治疗的实际,笔者设计一套简便的诊疗方案,包括有方便使用的内服、外用药的治疗方案。预想通过研究,对白癜风的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形成一套疗效更好的中西医结合的白癜风诊疗规范,并对我们治疗白癜风的经验制剂进行评价,奠定新制剂开发研究的更多工作基础。本研究以诊疗方案优化结合新剂型研发为目的,对于提高疑难病证的防治水平,服务社会,造福患者,促进经济发展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杨柳.中药色象理论与色象代谢关系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 2247-2249.
[2] 洪逊强,杨柳,刘利利,等.色象中药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1,32(6):755-757.
[3] 谢家宝,洪逊强,刘利利,等.色象中药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1,32(3):361-363.
[4] 杨柳,刘利利,洪逊强,等.常用中药脱色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1,32(5):634-635.
[5] 邓燕, 马玲玲, 杨柳.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循证医学评价[J].新中医,2011, 43(10):106-108.
篇5
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在医疗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定点药店是指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处方外配服务的零售药店。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因此,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就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项基础工作,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成为关系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对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合理使用医疗保险基金至关重要。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在医疗过程和医疗费用支付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当医疗保险启动后,患者看病拿药由于花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钱,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想从基金中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医疗消费的特殊性造成医疗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由于医疗服务特有的专业性和垄断性,以及医疗市场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受托方和费用支付方的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支付办法和评判标准对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合理支付费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金管理原则操作起来困难很多。
(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个人开支中医疗保健的开支费用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自然地对保险基金的需求和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同政府追求的“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使其在执行医疗保险政策中时有相左的行为发生。只有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医疗成本,节省医疗费用开支,从而实现医疗保险机制的运行目标。
(三)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一方面作为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给者,另一方面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获取者,特殊的地位使得其成为政府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参保人员联系的纽带,在其中发挥出特有的信息传递作用,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只有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发生费用结算时,才能得到实际的基金支出情况,也就是说,基金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对医疗行为的有效管理。
二、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年1至6月,全区参保职工2501人,应缴基本医疗保险费90.55万元,月人均60.3元,要让有限的基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然而从目前全**区已有的12家定点医疗机构和8家定点药店的管理情况看,除群众反映一些医院看病难,程序多,手续复杂,定点药店药品价格高等问题外,另一方面就是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和不合理支出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医疗行为发生后,用的是病人和医疗保险基金的钱,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收益的多少与病人就诊人次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多少呈正比,基金使用越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收益就越大,由于利益关系,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店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未按要求操作,乱开药、乱检查、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定点医疗机构甚至在病人出院时不提供费用清单或清单项目不清;个别定点药店甚至允许参保人员用医疗保险费购买保健药品等,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三、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难点
为加强对**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相应出台了管理办法,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按照规定,同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了“服务协议书”,制定考评办法,尽可能规范医疗费用支付行为,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并派出业务骨干组成巡视组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进行督察,解决疑难问题。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在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还不完善,管理人员还待增加,人员素质还待提高。目前,定点医疗机构虽已设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定点药店也指定了分管负责人和专管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机构临时,编制未定,人员尚缺的情况在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刚开始不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都还缺乏经验,管理人员也还存在经办业务不熟的状况。因此较容易造成执行政策的偏差和管理上的漏洞。亟待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懂理论,会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到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中来。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手段落后。**区到目前为止仍未建起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保人员住院后部分医院仍靠手工办理出院手续,这不仅工作量大,误差率也高,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并且个人帐户无法支付,参保人员看门诊或住院支付起付线等只能用现金,群众意见很大,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无法实现与医疗机构的有效结合。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补偿机制不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以药补医”传统机制未能根本扭转,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传统的卫生医疗体制下,医疗机构和药店普遍养成了“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习惯,尽管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开始运行,但医疗机构靠药品收入来补贴经费不足的运行机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财政对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采取分解处方,分解住院,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办法,避开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成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难题。
四、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章立制,从根本上规范医疗行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模式确定后,法律就成为制度实施的保障,完善的政策是确保基金使用的关键,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从医疗保险启动以来的情况分析,降低医疗费用和参保人员的自付比例仍有很大空间,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今后应在此方面下工夫,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和医疗机构管理人才。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世界上都是难题,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干部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干部队伍。同时,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改变从临床一线提拔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的传统医疗机构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这对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政策是前提,管理是手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本身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认真研究管理过程和办法,在管理模式的设计阶段,充分引入信息化的概念,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手段,同时又避免僵化管理。首先要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强化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不合理用药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洞和搭车开药等问题。其次要实现医疗保险部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联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统一和联网运行,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再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要强调系统设计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代码。
篇6
盐城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农保工作推进过程中,该市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省政府《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为指针,突出制度安排、规划先行,突出农村重点、城乡统筹,突出共济普惠、彰显职能,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7年探索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2010年全面覆盖,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四有”工程建设三年计划,以“四有”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新农保基础平台建设问题,新农保全覆盖取得重大进展,被确定为国家新农保工作联系点。截止目前,全市新农保应保人数2369089人,实际参保2369060人,参保率99%,60岁以上农村居民864536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863283人,基础养老金领取率99.9%。
一是政策促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依靠制度予以保障。该市根据省《实施办法》,着力在政策衔接、摸准人头、测算经费、收益分析、经办服务等八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保工作,本着“低水平、广覆盖、可增长”的原则,出台了《盐城市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农保参保范围、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缴费补贴标准等。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均制订出台了新农保《实施办法》,全市新农保制度实现规范统一,与省《实施办法》基本相衔接。
二是行政推动。新农保制度惠民工程连续两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市政府将新农保列为201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市政府成立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新农保工作会办会、推进会、现场会,全面部署和动员新农保工作。全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大新农保财政投入,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财政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共列入财政预算3.7亿元。各级还重视新农保经办机构建设,帮助解决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基本保障新农保经办管理的需要。
三是会战发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双覆盖”百日会战活动,“双覆盖”一是新农保适龄参保、基础养老金发放全覆盖,二是“四有”村建设全覆盖。百日会战分为宣传发动、组织突击、实施攻坚、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并突出各个阶段工作重点。市政府专门召开“双覆盖”百日会战现场推进会,现场推进会规模空前。各地通过“日统计、周通报、月督查”,及时通报新农保进度,积极开展会战活动,新农保成效显现,新农保参保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都提前半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是载体带动。新农保实施全覆盖,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实现广大农村居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建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工程,按照建立平台、摸清情况、宣传发动、自愿申报、对应衔接、筛选初审、公示确定、跟踪落实“八环节”工作法组织推进“四有”村建设,按照“五个一”(有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标准建立村级劳动保障站,目前全市2081个“四有”推广村劳动保障平台“五个一”全部到位。省委、省政府专门在盐城召开现场会,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同志亲自到会讲话,对该市“四有”平台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四有”村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新农保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是四级联动。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盐城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新农保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市政府制定下达新农保全覆盖工程目标,各县(市、区)与各乡镇,各乡镇与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行镇包村、村入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四级推动新农保的强劲态势。新农保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五大问题影响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调研中,我们感到,组织发动和农民的广泛参与,仅仅是新农保工作万里的第一步,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这是难度最大的问题。从长期来看,我们既要重视新农保制度建立初期的组织动员与舆论推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农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需要切实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面临的五大难题。
1.如何维持农民缴费意愿,是新农保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当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参加新农保,不能排除的一个问题是对政策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的顾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限制,农民更重视眼前利益。目前,新农保选择低档次参保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增强。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自己还不到45周岁,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对参保关心程度低,存在观望心理。尤其是年轻人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很低,对新农保制度是否维持长期缴费意愿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很大。有的农民以为现在还在试点阶段,试点就是试试看,新农保说不定也会重蹈老农保的覆辙;有的农民担心新农保缴费会越来越多,以后逐年增加经济上承担不了;还有的农民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新农保会像之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样,如国家不仅取消农业税,还给农民种粮补助等各种补助,农民以后也不需要再缴新农保费了,直接享受养老金。类似这样对国家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怀疑影响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保进度。
2.新农保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覆盖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一方面是与其他社会养老制度的对接难。目前,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办法尚未出台,导致各地对这部分农村居民是否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理解不一、执行不一,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不完善。新农保的覆盖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目前居住在小城镇无保障的其他人员,尚未明确列入新农保的参保范围,也享受不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在工作地参加了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人回到农村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对接。还有一部分人群,比如,已满16周岁的农村女性,她们未出嫁前在父母家参了保,出嫁后到外地又还没有实行新农保制度,她们的养老保险该如何接续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粗略估计,全省没有养老保险的城镇老年居民有数十万之多。新农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制度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条件。
3.切实解决新农保运行中各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新农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新农保制度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地大多使用省补资金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尤其是对新农保的参保补贴资金仅仅纳入了预算,未及时足额划入。这对新农保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这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各级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在新农保运行过程中,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负责实施新农保的组织推进、政策制订、宣传培训、稽核审计、经办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督查考核等项工作,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开展和经办业务量的急剧增加,实现新农保适龄参保全覆盖和基础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必须切实解决有人做事、有钱办事问题,保证各级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必要的工作条件。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常按照经办人员、服务对象1:5000的比例配备机构人员,市、县两级城保经办机构分别是副处级和副科级建制,初步保证了城保经办业务的开展,而全市新农保服务对象超过300万人,各级农保经办机构普遍人手不足、经费不足。同时,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的机构建制与其承担的经办服务职能不相称,难以有效发挥新农保的组织推进、工作协调和经办服务职能,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普遍较低。社保管理平台脆弱、管理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繁重的管理任务,将会严重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可持续发展。
5.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又是制度运行的难点之一――新农保基金收缴和基金保值增值不到位影响新农保的顺利推进。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新农保基金管理环节多、在途时间长、金额大,存在安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据了解,各地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基本上是由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更为严重的是,按现行基金管理办法,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计入个人账户,长期如此,恐引起账户亏空。如何避免新农保重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养老金筹资缺口问题,如何实现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制度化、法律化,如何做实新农保个人账户并实现参保农民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建设问题。
三、构建我市新农保制度运行长效机制,推进新农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如何构建“新农保”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农保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是探索我省新农保下一步发展,谋划更完善、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据统计,盐城市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9.58万,占总人口的16%,自1990年盐城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年来,盐城市老年人口以3.5%的比例递增。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1.5%。可以想象,如果不从现在起给农民进行物质积累,再过二、三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银潮”不仅仅会冲击城镇,更将猛烈地冲击社保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如何防止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防洪”比贫困到来后的“抢险”更加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组织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制订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教育规划,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及其优越性,通过耐心的讲解和引导,使农民了解政策,明白道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努力营造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氛围。
2.强化政府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所以“新”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明确了政府投入责任,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要保证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健全各级财政稳定、长效的新农保资金补助机制,建立农民缴费、集体补助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县财政每年应列出专项预算,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并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强化政府主导,还需要完善体制,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妥善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明确各县(市、区)财政尽快拨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配套资金和农村居民参保补贴资金,推动新农保制度正常有效运行。
3.切实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管理能力。要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组织建设,重点加强履行政府社会保险职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经办能力建设,合理设定新农保经办机构的编制,配备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管理和经办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市、县两级农保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将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统一提升为副处级、副科级建制。同时,加快建设新农保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加强网络建设规划,加强新农保信息联网管理工作,使经办工作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农保工作,鼓励按照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政府制定规则并委托和督办的方式,委托有资质的保险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开展新农保宣传推广、保险基金管理、风险精算与管理咨询和健康养老保险培训等,切实降低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成本,让农民享受更为及时、高效的养老保险保障服务。
篇7
关键词: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68-02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各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受到各国历史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的密切影响,所以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国情特色。日本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起步早、体系完善,通过研究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必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演进
虽然日本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农村仍然落后于城市,因此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成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二战后,日本经济和社会处于混乱状态,养老金给付水平普遍较低,覆盖面较窄,其保障功能相对有限。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逐渐走向全面恢复,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发生急剧变化,致使原有的家庭内部养老问题日益突显;同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使社会养老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而当时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大企业劳动者和公务员等为保障对象,覆盖面只占全体就业者的1/4,中小企业劳动者、自营业者、农民等还没有被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因此,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就成为社会保障的中心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会在1959年4月颁布了《国民年金法案》,开始将原来处于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广大农民、个体经营业者依法强制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要求凡是年满2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日本农民、个体经营业者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到1970年,日本又推出了“农民养老金基金”制度,作为农民加入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日本在1959年批准通过了《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在1961年4月以前,全部市町村中的农民、个体经营业者等无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国民必须强制参加医疗保险,至此日本在全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障以职域划分,为农民和没有固定职业及稳定收入的人群建立了医疗保险,并且以区域为划分单位,由地方自治体对此类保险费征收和管理负责。因为农户和个体经营业者等没有固定收入,所以他们须每月定期到本地的社会保障事务所缴纳国民健康保险费,保险费率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到1961年,日本基本在农村建立起了以养老保险和国民公共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由于日本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建设比较重视,因此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别很小。日本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主要由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济制度以及农村扶贫救济制度组成。例如,依据日本《生活保护法》的规定,凡是家庭过去所得扣除国家规定的各项最低支出标准仍收不抵支者,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年龄、性别、所在地区类别等相关因素,确定被资助者的最低生活费标准,所包括的补助种类主要有生活、住宅、教育、医疗、分娩、生产、丧葬等,从而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费”保障体系。随着日本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和平等化。农村的社会保障内容也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基本符合农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在农业灾害救助制度方面,日本的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风险,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稳定经营,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支持形式。通过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日本组成了由中央政府农林水产省、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市町村农业共济组合共同构成的三级联动的农业共济保险体系。
二、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别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出台了许多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至2013年底,我国所有县(市、区)都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到201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454.5万人、有敬老院6.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7.3万人。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为1 637万人。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3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所有的县(市、区)也都已经全面展开,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8.52亿人,参合率超过97% 。大部分地区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难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社会保障不管是在保障水平、保障内容,还是条件机制等方面,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仍然以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为主要保障形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本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已经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平等化。虽然具体的社会保障模式并不相同,但都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奠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坚实基础。日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时期也不是很长,但日本的发展状况却要远远优于中国,主要应该归功于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根据IMF2014年1月公布的数据,日本的人均GDP约为40 442美元,而我国的人均GDP刚刚达到6 629美元,日本的经济基础为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准备,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还无法完全满足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是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国民收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增加,才会有效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且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提供动力源泉。而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农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减轻社会保障机制运行的压力。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虽然农村的社会保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渐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日本,国家税收是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大部分或全部来源,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本人三方共同筹集。与日本相比,我国政府财政中用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还是相当低的。今后,政府应该明确三方的合理筹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要增加筹资渠道。可以通过开辟新税源,或是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一定比例纳入法定的社会保障基金之中。总之,就是要通过更多的政策支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并且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打破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演进的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由城市扩展到乡村,由工业扩展到农业,最终实现城乡统一,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是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而是在制度形式上是统一的,因此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纳入到统一的社会保障的总体框架之中。此外,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必须转变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导向,加快在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缩小差距。一方面,削减政府在城镇的不尽合理的福利开支,取消或降低城镇居民的福利补贴,如食品补贴、交通补贴、水电补贴、住房补贴等;另一方面,转变长期实行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使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有赖于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借鉴有益的经验。首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代表国家行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权利的主体,与民政部门配合制定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规划、收费标准、支付标准及实施办法。其次,应该成立具体经办农村社会保障的办事机构,由其负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运营和支付,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此外,还应该成立农村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多方代表组成,负责检查、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并将有关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告。
参考文献:
[1] 陈淑君,张茜.完善新农保基金监管体系的设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
[2] 黄梅.论日本养老模式对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3] 王宇熹.国际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改革政策评析[J].商业研究,2012,(8).
[4] 梁宏志.中国社会养老制度城乡一体化研究――基于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农业,2014,(1).
[5] 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J].学术交流,2011,(10).
篇8
各位委员:
我受政协X区第X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X的提案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会的各位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提案工作回顾
20xx年,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专门委员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扣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提案履行职能、建言献策;为丰富协商民主实践、推进协商民主进程、提高协商民主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案撰写数量逐年增加,严肃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越来越显现。20xx年,共收到提案X件,比上届增加X件,增长X%。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X件,占X%。确定重点提案X件,占X%。其中,联名提案X件,占X%;委员个人提案X件,占X%;按建议或并案处理提案X件,占X%。提案(立案)内容属于经济发展方面X件,占X%;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X件,占X%;公安、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文化旅游、教育、民政、群众生活方面X件,占X%;其它方面X件,占X%。这些提案大多数都顺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紧扣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中心、工作重点,以及辖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调研、反复斟酌而提出来的,在选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提案具备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求,体现了提案者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履职能力和水平,整体质量较高。
(二)提案办理质量不断提高,提案落实率、委员满意度大幅度提升。20xx年,各承办单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理质量,立案的X件提案不仅X%得到了办理答复,落实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提案所提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的X件,占X%;被采纳并列入计划仍在组织实施的X件,占X%;因条件所限暂不能解决的X件,占X%。对未被采纳的提案,有关承办单位都向提案人做了解释说明,有的作为一般意见转送有关部门,有的则委托市政协委员向市政协提出反映,此举得到了委员的充分肯定和理解。
(三)提案载体效能充分发挥,对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X届政协提案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充实完善履行职能的各项制度,形成了调研、视察、提案办理等一系列经常性工作程序;坚持服务大局与凝聚力量相结合,坚持调研与促进成果转化相结合,以提案为载体,强化净言、献策、履职建设。20xx年、经过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以及提案工作者和承办单位的辛勤工作,提案工作呈现出质量和办理成效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区委、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联系社会各界的集聚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对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围绕中心、积极履职。20xx年,委员们围绕“十三五”发展规划,关注发展、服务大局意识不断提升,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发展工业旅游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不少提案被相关部门采纳落实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关于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建议》《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关于社会养老问题的建议》《关于搭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提案》、《关于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提案》《关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等,所提意见和建议符合我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我区的工作重心不谋而合,提案一经提出便被采纳,收到了积极效果。
2.紧扣热点、突出重点。民生是本、民意是天。20xx年,政协始终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开展提案工作。据统计,反映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生活方面的提案倍受委员关注,占总数的X%。区委、区政府和承办单位非常重视,想方设法给予办理和落实。20xx年,累计投入资金X亿元,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X万平方米,使X万余户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加大教育经费保障,总计投入X亿元兴教惠民,有效解决了大班额问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X年人均X元提高到了人均X元;城市精细化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实施X余项区属道路升级改造和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形象、道路交通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全面开展生态园林绿化提升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X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X%,人均绿地面积X平方米;“十大民生实事”办理工作,被洛阳市人民政府授予“20xx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3.服从大局、聚焦难点。发展是第一要务,20xx年,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委员们急政府所思为己任,积极谏言献策。X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产学研推广应用的提案》,科技局在办理时,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先后帮助X家企业成功申报X年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在全区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X个,企业申请专利X件,申请量及财政资助金额均居全市首位。高洁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提案》,区政府高度重视,稳步推进旧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征迁面积X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面积X万平方米,完成投资X亿元;同时,为X号街坊棚户区改造一期等X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国开行政策性资金X亿元。根据X委员提出的《关于帮助实体经济在转型发展中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提案》,为扶持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20xx年,我区先后帮助辖区企业申报项目X余批次,争取上级资金X万元,帮助辖区企业使用市还贷周转金X笔、累计金额X亿元。依据X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完善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设施的提案》,区民政局探索完善了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新模式,成立了X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X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X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服务老人X万余人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得到省、市肯定,该模式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20xx年,提案(立案)X件、占整个提案数量的X%。这些贴切实际的提案在实践运用中,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X届政协提案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20xx年,X届政协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提案工作方针,坚持协商办理理念,在提高提案质量、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X届常委会提出的“提案上质量,办理上水平,服务上台阶”的提案工作目标。
(一)求准求实,坚持开门纳谏。为使委员更好地履行职能,常委会在X届政协开局之年举办了新委员培训班,对新委员进行“如何当好政协委员”培训,着重解决委员尤其是新委员“提案怎么写”的问题;区政府每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坚持实行会审和复审两者结合的审核制;为切实提高委员的履职能力,在组织委员参加专题培训、调研视察、情况通报、学习讲座、协商座谈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党政部门征求选题意见、面向社会征集议案线索;坚持发挥党派团体、界别小组的人才优势和政协专委会的基础作用,紧扣全区中心工作,精心设计、精确定位、精细组织、精准办理;坚持“一对一”协商、对口协商、集中协商、专题协商、联合协商相结合。实践证明,这种运作模式,有效的提升了提案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质量明显提高,普遍受到承办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二)开诚布公、坚持沟通协商。区政协常委会高度重视提案工作,把提案办理协商作为提案落实的主要方式,以扩大参与、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为目标,积极推动提案整体办理、重点难点提案的落实工作。一是主席会议重大提案重点协商。区政协主席会议坚持每年围绕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年中任务“双过半”完成情况进行专题提案协商,同时就提案办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沟通协商,推动重大、重点、重要提案的办理落实;先后召开重大提案协商会X次,分别就“关于建立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基金的提案”“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积极快速增长的提案”等进行重点协商,为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服务。二是专委会重要提案对口协商。大力推动以专委会为基础、以转化提案成果为重点的对口协商,各专委会先后与X个部门开展对口协商X余次,组织委员参与活动X余人次,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X篇,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落实起到了重要咨询服务和推动作用。三是活动小组疑难提案界别协商。积极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突出界别特色,使得提案针对性更加精准。在五个专委会的基础上,建立了X个委员活动小组,积极组织活动小组开展“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活动,为开展提案办理协商进行了有益探索。据统计,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教育、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的重点、难点提案,X届政协先后召开重点提案促办会X余次,就《关于完善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设施》、《关于帮助实体经济在转型发展中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关于利用X闲置厂房引进和发展文化产业》等重点提案进行协商促办,使所涉提案均得到了有效解决。X年,人民政协报对我区“关于实行同康工程,提高精准扶贫助困工作”提案办理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报道。
(三)强化领导,坚持联合督办。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会间联合审查拟办、会后联合集中交办、年中联合督办,重点跟踪催办,初步形成了联合办理、整体推进、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严把审查立案关。全会期间,对案由不清、建议不明、格式不规范的提案,及时与委员沟通并进行调整完善,确保了提案的质量;二是建立了严密的提案移交制度,规定提案办理答复的时限,避免了提案办理中推诿、拖延等现象;三是制定了办理答复提案与委员见面制度,沟通了委员与承办单位的联系,促进了提案的落实;四是严把办理质量关。提案办理答复后,提案委及时进行审查,对一些办理不认真,马虎应付的复文,及时退回承办单位重新办理,对委员反馈不满意的督促承办单位整改;五是建立座谈会与现场视察制度。通过通报办理情况,组织相关委员到所提问题的现场视察,促进提案办理工作由答复型向落实型延伸;六是建立了评比奖励制度,每年全会期间及时总结推广提案办理工作经验,做好评先、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委员撰写提案和承办单位办理提案的积极性。
各位委员、同志们。区政协提案工作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各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政协委员和提案各参加单位、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X区政协第X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提案工作的各位委员、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届区政协在提案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高质量的精品提案还不多;二是个别单位对提案办理的重视程度还不高,仍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三是提案工作的落实、跟踪和反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三、20xx年提案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时期,提案工作要紧紧围绕《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市委、区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更好地发挥政协提案在促进我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提案责任意识,提升提案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提案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提案工作作为政协全局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政治责任来抓;要围绕辖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组织好委员开展视察协商,引导委员深入调研,精准选题;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履行职责的政治责任;要积极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为承办单位与提案委员在办前、办中、办后“三沟通”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走访协调,坚持提案交办后的走访、沟通,帮助协调办理中的有关问题;要主动营造氛围,充分运用网络、报纸、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提案工作,营造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提案工作良好氛围。
(二)强化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提案工作质量。提案数量反映政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案质量反映政协参政议政的水平。因此,要正确处理提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树立精品意识,以质量求发展。要拓宽委员知情知政渠道,促使委员围绕中心工作,从全局着眼,从实处入手,精心打造质量高、作用大、影响大的“精品”提案;要通过“X新闻”、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区政协的重要工作定期,提高委员的知情度、知政度,为委员撰写出高质量提案提供保障;制定《关于进一步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建立完善提案审查工作制度,不断细化审查立案标准和强化审查工作,把好立案关,保证提案质量。
(三)强化提案全局意识,注重提案工作实效。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抓住提案办理这个核心,发挥政协的整体优势,强化提办对接,综合协调,使提案工作与委员视察工作、专门委员会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督办力度,对同类提案开展联合集中协商办理;对确定的重点提案,加大重点督办协商面;对多次提出仍不能办理落实的提案,组织力量专项督办;对需跨年度办理的提案建立台账,实施有效跟踪督办;切实把提案办理协商贯穿于提案办理全过程,提高办理实效。
篇9
一、积极培植财源,做实财政“蛋糕”,着力打造发展财政
我局上下主动应对经济和财税形势变化,牢固确立责任意识和目标必成意识,在继续培植壮大地方财源的同时,切实抓好收入征管工作,努力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在培植财源方面,做到了“四突出”:突出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年”活动,千方百计调度资金支持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经济重大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突出财税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四园”和骨干企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切实做好《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残疾人就业等重大政策调整的宣传工作,主动把企业急需的政策信息送上门,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扶持,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贡献率高的企业加快发展。突出财政资金扶持。综合并灵活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奖励、补助等政策工具,整合财源建设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税收增长。突出财政体制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完善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切实增强其快速发展动力,努力打造地方财源积蓄区,不断提高开发区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在培植财源的同时,我局在收入征管方面做到了“四注重”:注重完善征管机制。加强与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联合协作,坚持每月定期例会制度,强化纳税网上申报、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工作,定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福利企业退税管理,严格控制税收减免行为,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注重财政收入结构。坚持税费并举,抓大不放小,严格依率计征,既保证税收收入足额征收,也保证非税收入征足征齐,既抓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共享税种的征管,更注重抓好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地方税种的入库,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努力提高收入质量。注重税源调查。围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全市经济财政的影响,进行广泛调查,认真分析情况,健全税源台账,加强对新办企业、餐饮服务业、高收入群体、销售不动产及房屋租赁业管理,堵塞税收流失漏洞。注重考核奖惩。建立健全增收奖励机制,修订完善专项考核办法,加大力度,按月考核,季度兑现,落实了“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工作措施。
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着力打造和谐财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财力的进一步增强,今年,我市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三个高于”的原则,今年累计拨付资金17796万元,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支持“金桥工程”、农村危桥、小型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泰黄清水输水二期工程建设,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继续支持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拨付资金2630万元,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先行村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桥梁200座,疏浚河道1026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100户,改造户厕15000座,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拨付资金50710万元,大力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支持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多方筹措资金,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拨付社会保障专项资金4213万元,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保障水平,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重点优抚对象医保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拨付300万元配套资金,加强农村卫生机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三是支持城市开发建设。积极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北城区改造、新区道路、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环境,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
三、加大民生投入,发展公共财政,着力打造民生财政
今年,我局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安排财力,进一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五有”目标。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做到“学有所教”。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了各级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认真执行国家“两免一补”和助学金资助政策,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提高了补助标准。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努力实现“劳有所得”。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财税政策,拨付资金250万元,重点帮助解决好双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保障“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卫生公益性质,按照人均不低于8元和10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和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保证居民免费享受政策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大病救助制度,拨付资金200多万元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例超40%。四是实施养老保险,加快推进“老有所养”。拨付资金1500万元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加大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院等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8%。五是重视廉租房建设,着力推进“住有所居”。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积极实施安居工程,“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困难群众住房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打造透明财政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扩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成果,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开前门堵后门”。进一步细化政府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强化滚动管理,建立责任制度,硬化预算约束。全面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将部门所有收支逐步纳入部门预算,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单位自有资金、政府性基金的真正统筹管理。二是深化财政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推行并完善公务卡结算方式,今年新增公务卡结算单位17家,新办个人公务卡425份,到目前为止,全市所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公务卡结算,共安装单位财务转账pos机196台,发放单位公务卡202张,发放个人公务卡6881张,累计支付金额1.81亿元。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了协议供货制度,建立供货商廉政准入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聘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政府采购行风监督员,确保政府采购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四是深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目前已有213家单位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全新征收模式,累计发入《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428420份,缴入财政专户资金达26573万元。五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泰兴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试行)》、《泰兴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细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依法理财,着力打造法治财政
篇10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模式;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147-03
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由于受到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限制,以前依靠“以药养医”来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格局不复存在,从而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转带来了严重挑战。因此,政府与社会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就成了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久稳定实施的关键。笔者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根据补偿模式的不同归纳总结,分析利弊,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求建立支持基本药物制度长期有效实施的补偿机制。同时,提出了多方制衡、动态监管的观点,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 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际补偿过程中,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相关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关于基本药物制度主要有四类补偿模式,分别是政府全额补贴模式、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以奖代补模式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1.1 政府全额补贴模式
在补偿方面,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额部分由政府统筹财力予以足额安排。安徽省还在此基础上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药品“零差率”销售,按户籍人口数每1 200人每年8 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1],建立起长效的补偿机制。
政府全额补贴模式体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的公益性与政府主导性,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实施,但是政府全额补贴难免会造成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进而影响政府投入的连贯性。
1.2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主要是以财政和医保基金为主,调整医疗服务费、药事补偿以及风险基金和社会捐助等为辅的多头补偿机制。天津、四川、山东、辽宁等地方是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的代表。天津市卫生局和财政部门共同开展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估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来消化掉原来的部分灰色收入;将不合法的黑色收入坚决剔除,保证基本医疗机构的阳光运行,保护广大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和使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2]。天津市财政部门和卫生局建立了资金预算制、规范补助资金拨放流程,对于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减少的15%的药品收入,由财政和医保基金共同支付。辽宁省建立医疗保障资金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报销比例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相结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拓宽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渠道,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补偿,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间接保证了政府财政投入的连贯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零差率”销售,药价大幅下降,节约了大量的医保基金,通过医保基金补偿方式的加入,使得补偿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通过医保基金来补偿的模式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认为会加大筹资负担,而且医保基金的拨放应该按人头和服务质量来投入,直接拨给医疗机构会导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降低。
1.3 收支两条线管理补偿模式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部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其全部支出纳入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均由财政予以保证。实施这种补偿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之间的联系,避免趋利行为。实施这种补偿模式的代表主要有江苏、上海和北京等地区。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补偿模式的地区,政府的卫生投入明显增加,包括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卫生机构的运营效率也得以提高。不少地区还进行了制度创新,如上海市长宁区严格预算,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检验外包出去,并且与医院合作,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3]。
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联系,避免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服务。同时,通过收支两条线补偿办法之后,笔者发现政府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明显增加,包括人力和财力的增加,医疗服务的效率也有所提高[3]。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收入由人事、财政根据原有的工资水平进行增长,并要求保持逐年增长。但是这一实施方案对于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影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不同业务量的机构效率不同。原先业务量好的机构人员待遇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采取此种补偿方式后,人员待遇的年增长率跟不上业务量的增长率,导致人员消极,不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而业务量原本不太好、收入偏低的医疗机构,开始依靠财政兜底这一大树,“坐”、“等”、“靠”、“要”情绪滋生,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创新和创收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政府投入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各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会造成投入标准的不一致,进而影响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平性。
1.4 以奖代补模式
以奖代补模式的奖补资金按照“突出改革、转变机制、注重实效、鼓励先进”的原则分配,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奖补基金行收支差额。奖补资金按照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和综合改革情况、地方财力和服务人口等因素进行分配。云南省按照服务人口和区域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综合改革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给予补助。湖南省某县市区奖补资金分配额=待分配奖补资金总额×[该县市区指标考核得分×该县市区工作难度系数/∑(各县市区指标考核得分×各县市区工作难度系数)][4],考核的标准按国务院医改办对于各地的考核评估结果确定。
以奖代补模式是一种奖惩分明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摈除基层医疗机构中原有的不合理的黑色和灰色收入,保护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和使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弊端,例如奖补资金的不足或不到位,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担忧待遇无法保证,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投入度。
2 国际先进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总结
国外大多数国家对基本药物的补偿主要是通过对药品的定价和对制药企业的补偿来实现的,而对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或免费提供基本药物的补偿一般包含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中[5]。日本政府根据实际的市场价格,实行动态政府定价的政策。医疗机构、零售商、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政府制订的零售价执行药品销售,政府不考虑他们的采购价格,这样各个机构就会加大药品采购时的议价力度,尽可能压低采购价以获得利润空间。当然,政府会持续动态地调查各医疗机构的采购价格并动态调整政府定价,以使得政府定价和市场价格基本一致。香港地区由特区政府全额补贴转变为社会共同投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社会医疗保险、个人或商业保险共付来补偿[6-7]。国外先进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补偿机制较完善,对基本药物的补偿力度较大,资金到位快。我国其他地区尚有不足,需要借鉴这些地区在补偿机制方面的经验。
3 政策建议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上原则基本一致,即在“核定任务、核定收入、绩效考核”基础上对收支差额进行补助。笔者认为就是要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进行补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待遇,保护他们开拓业务、不断创新的工作积极性;补偿医药企业,使他们保持创新激情,不断研发出兼具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药物,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在群众中广泛应用,从而缓解群众的看病负担。如图1所示,基本药物制度里有一个多方协同的制衡机制,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医药企业、患者是其中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同的责任主体。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在它们之中发生作用,相互制衡,通过对各个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最终使消费者受益。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无固定补偿模式
各种补偿模式在各个省市已实施一段时间,各有优缺点。所以,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应囿于固定的单一模式。补偿模式可以是综合了的、修正了的上述模式。
3.2 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协同作用
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样,应该同时存在、协同作用,从而克服补偿过程中的不透明现象。
3.3 多方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包含多个利益相关者和责任主体。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说,应该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基本药物制度能够进一步的长效高效实施。从责任主体的角度,为了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长效高效实施,每一方都有必须承担的责任:政府要补偿到位、透明监管;企业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保证基本药物的提供和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的研发;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宣传,优先采用基本药物,避免诱导需求;患者应该克服过度需求,节约卫生资源等。
3.4 构建动态机制
基本药物制度中的各个参与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规模和结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的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都应该是动态的,应该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后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永建,任建萍,高启胜,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方式研究与实践进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1,6(3):10-12.
[2] 王跃平,刘敬文,陈建,等.我国现阶段基本药物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8):682-684.
[3] 王芳,朱岩,张丽芳,等.东部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3):41-44.
[4] 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2010-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2010.
[5] 吴琢,钦嫣,卢建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1,(3):23-24.
[6] 唐圣春,常星,刘春生,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药事,2011,25(12):1174-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