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

篇1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篇2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减灾;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3

1气象灾害的概述

气象灾害包括天气灾害及气候灾害2大类,其中天气灾害是指寒潮、台风等比较常见的异常天气灾害,其通常伴有强风、暴雨、降温等现象;而气候灾害主要包括长时间的气温偏高或偏低、降水量偏多或偏少形成的洪灾、干旱、低温冷害等,其体现出受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广西地区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比如春秋干旱、低温冷害,秋季寒露风、洪涝灾害等,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严重者还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伤,研究分析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发生规律,可趋利避害提高减灾防灾的针对性。

2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气象应急减灾工作水平有待提升。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不符合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掠夺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使得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较慢,虽在经过实践努力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相比,我国管理水平低下、减灾防奶逑蹈哺欠段小、内容笼统、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人为因素影响显著。自然环境中所有的资源需要一个缓解的再生与净化过程,上文中提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气象灾害应急减灾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人为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气象应急减灾的工作效率及效果,影响到气象应急减灾技术的发展;资金投入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社会财富的增加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减少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过于侧重经济发展,对气象应急减灾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相关工程年久失修,气象设备老化、落后等,直接影响到气象应急减灾工作的实际效果;基层人民防灾意识薄弱。虽然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但是对于大多数基层农村人民而言,由于其经济、信息技术落后,气象预测信息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大多数农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还比较薄弱。

3提高气象应急减灾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3.1精准化的服务定位

气象应急减灾工作的精准化服务定位要对区域性气象观测网络进行调整,建设高时空密度、多要素、自动化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基层气象局要对辖区内的气象要素实况资料进行应用及调阅,包括预警信息、雷达回波等,加大数据采集的密度,建立起综合数据库,提高气象监测的能力。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服务平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基层气象要素的监测、气象资料的统计、雷达加波拼图等。进一步完善各基层作业点的操作制度体系,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卡弹哑弹处置流程、空域管理规定、弹药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完善各作业点的基础设施,提高基层单位气象应急减灾的能力。

3.2加强气象应急减灾管理的多部门联动

要做好气象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的与传播,提高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报能力。预报人员对气象应急减灾预警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将灾害性天气的落区、强度、持续时间等做出准确预报。气象部门再根据气象预警信息、信号的相关规定将预警信息至相关部门及单位,再由其做好应急预案;政府防灾减灾工作要到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应急响应涉及到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农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民政、卫生、环境、城市安全等部门需统筹布局、合理安排,这种背景下政府的领导作用就十分突出,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要联合起来,遵循“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使得各个部门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有效合作、明确分工,提高气象应急灾害整体防御能力。

3.3丰富气象灾害信息的形式

发挥传统信息传播形式的重要作用。基层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村民居住较分散,因此依靠安装喇叭广播的形式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每个自然村可以设置一名气象协理员,在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喇叭广播出去。乡镇地区还可以安装广播控制器终端,及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在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下需要保证基层气象协理员准确接收到所有的气象预警信息,加强与政府及广电部门的合作,及时预警信息;将各类智能终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大大提高了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与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利用通讯网络系统扩大气象应急减灾的影响范围。县乡级政府可以从气象应急减灾专项资金中抽取部分费用用于智能终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开发手机群发软件系统,将县级人民的手机号码录入系统,出现灾害性天气现象时统一向手机用户及时发送预警信息;在农村群众集散地设置气象预警信息显示屏。可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农村中心位置安装电子显示屏,可滚动播报常规天气情况及临时的气象预警信息;并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报气象防灾减灾、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基层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及意识。

3.4加强应急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基层人民的防灾意识

基层人民的防灾意识薄弱会直接影响气象应急减灾效果,因此要加强基层人民气象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增强基层人民的防灾意识。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单位要针对气象应急减灾知识宣传工作制定相关的规划,保证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政府部门要建立由多种媒体共同组成的气象应急减灾科普宣传系统,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在当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气象应急减灾知识普及氛围,使得广大民众意识到应急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将气象站、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农村基层地区建立科技咨询及技术培训体系,气象单位为培训主体,在农村地区举办各类气象知识讲座,对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及专题咨询,对农村合作社、农技人员、种养殖大户、各级领导等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指导及培训,扩大气象应急减灾知识的影响力。

篇3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到2015年,力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推进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县气象部门要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监测。完善沿海、重要河湖、水利工程、重点林区、港区、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以及交通、通信、输电线路沿线地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重点强化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设施建设,加密监测布点,实现全覆盖。添置移动应急气象台和应急指挥车,加强应急移动观测和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完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河湖、港口、海洋等区域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度,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在台风、强降水、雷暴、冰雹、浓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对突发性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等,切实加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努力提升重大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三、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

(五)建立与传播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预警信息与传播机制,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职责。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制作,气象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照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一律不得自行向社会。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县广电、通信部门和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社会媒体以及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地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有效整合传播资源,强化部门之间合作联动,整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秩序,规范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的传播行为,确保预警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致和传播顺畅。

(六)加强与传播系统建设。县建设、城管、供电、水利、海洋、农业等部门要支持并积极配合县气象部门,在学校、路口、商场、医院、车站、港口、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显著位置设置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等传播设施,加快构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形成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体系。各镇应按照“五有”(即:有分管领导、有固定场所、有规章制度、有信息服务站标志牌、有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要求,尽快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各村要确保至少配备1名兼职气象信息员。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手段的气象预警信息综合传播网络。移动通讯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升级改造预警信息的手机短信平台,实现在紧急情况下向灾害预警区域内手机用户免费发送预警信息。拥有电子显示屏的单位要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免费预警信息。

(七)提高传播时效和覆盖率。要尽快建立健全台风、暴雨、冰雹、雷暴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拓宽传播通道,实现快速。具有实时传播能力的广播电视台站、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在收到预警信息以后,要及时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予以,气象预警信号达到较重级别时,应在电视节目中悬挂相应图标,加大传播力度。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增强基层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能力,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送机制,形成直通到户的传播渠道。

四、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

(八)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县气象部门要积极与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教育、安监、林业、旅游、地震、海洋渔业、海事、通信、电力等部门以及军队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监测预警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部门间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各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加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其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九)落实防灾避险措施。各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修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以前,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预警信息以后,各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并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运用现代科技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要进一步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全县建设1-2座人影作业基地,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抗灾中的重要作用。

(十)加强舆论引导与防灾知识宣传。县气象部门要加强同广电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加强气象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预警信息以后,要通过专栏、字幕等形式免费向社会公众传播避灾知识,提醒注意事项,及时报道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积极性。要面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中小学生、农民工、海上作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防灾避险知识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能力建设

篇4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气象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气象工作。刚才,省气象局纪检组长赵国令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省气象局多年来对气象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信心

一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在省气象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主动加强气象服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创新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及时准确预报了关键时期重大天气过程,为湖2次塌坝度汛、羊毛湾水库安全泄洪和防抗50年一遇秋淋灾害提供了优质服务,把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为农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在长武县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雹作业应急演练,先后组织5次大规模增雨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的功能充分彰显;省市合作进一步深化,《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有效落实,共安排的8个气象重大项目中3个已全面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市气象和人影工作受到市政府通报嘉奖,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系统特优单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气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级气象部门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着力在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和搞好服务上下功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突出重点,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转型发展、顺势跨越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服务大局,紧盯目标,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气象事业突破发展。这里,我着重强调四点:

(一)着力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的文件精神,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特别要做好汛期、关键农时季节、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强化预警信息能力建设,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要切实加强极端天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潜心研究灾害性天气在我市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好每一次的技术总结,集中解决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搞好防雹增雨等防灾减灾工作。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着力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继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气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要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对林草植被覆盖、农作物长势情况监测和粮食产量预报,指导农业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要加强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体系建设,提高作业预警、决策、指挥和保障能力,以气象减损促进农民增收。

(三)着力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气象部门要认真实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落实省气象局与市政府签署的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要组织实施好省局安排的“火车头计划”,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要抓好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设,确保年底封顶,提升我市气象工作的外在形象。

(四)着力抓好气象公共服务工作。要针对我市重点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旅游、重大活动等需求,积极开展专项服务,在预报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上求提高。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为我市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提供气象支撑,不断提升气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加强领导,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篇5

一、影响新建县的农业灾害类型、特点

1.农业气象灾害

主要有洪涝、干旱、寒露风、冰冻等:

洪涝以内涝为主,主要发生在每年5~7月份;

干旱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10月份;

寒露风的影响主要在每年的9月份;

冰冻的影响主要在每年的1~3月份;

随着新建县水利设施的改善,洪涝、干旱灾害都得到有效控制,而寒露风、冰冻灾害的不确定性对新建县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

2.农业生物灾害

主要有病害、虫害、鼠害等:

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矮缩病、稻曲病、猪瘟、禽流感、口蹄疫为主;

虫害以螟虫、稻飞虱为主;

鼠害近年来发生不严重,但危害较大。

二、农业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

1.直接影响了粮食的增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影响了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造成农业灾害多灾损重的成因分析

1.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

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引发水旱灾害的重要因子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较差,配套不完善等,而在运行管理中又因技术、经济等条件限制而未得到维修、更新改造、续修配套,特别是又多次遭到暴雨洪水袭击,水毁程度十分严重。加上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许多沟渠,塘、坝,遭到毁坏,加之投入不足,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洪涝或干旱等灾害,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受淹,受旱。

3.人为因素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文化科技意思不高,在施肥、用农药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土地耕地质量下降。乱砍滥伐、随便排放生活污水、乱丢农业废弃物等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4.制度人为加剧了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是农业投入少且投资分散。二是农业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不稳,一些避灾防灾措施难以得到落实。三是有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四是缺乏科学调度和决策,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

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的战略思考

农业避灾抗灾、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抓好农业避灾工作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做到避灾抗灾兼顾,防灾减灾并举,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1.建立科学的灾害防御体系

一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气象部门、农业部门要利用气象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地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对旱涝灾害和生物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及时相关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县、乡层层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切实规范其预警、响应、处置程序和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系统。加大舆论宣传,让千家万户了解避灾、防灾和抗灾的重要性,搞好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着力提高抢险救灾的装备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在搞好灾害性预测预报的同时,抓好抗灾种植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减灾和抗灾技术,使他们从茬口安排、农艺措施和保护性栽培等措施上主动防灾抗灾。

2.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以调节气候,稳定气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三是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四是要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加大对“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五是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来减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3.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各地都要根据群众的种植习惯,因地制宜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结构调整上注意做到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管理标准化。要进一步改进耕作制度,要以避灾、减灾为前提,因地制宜,调整粮食作物布局,实行规模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避灾保收能力,提高复种指数。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重点发展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畜禽舍养、地窖冷库保鲜、地膜覆盖、防虫网、遮阳网和套袋等实用技术,提早成熟,避开干旱,减少病虫危害。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4.研究推广避灾减灾工程技术

一是要加速耐水、抗旱、抗寒、抗病虫的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合理搭配品种,在品种选择和搭配上做到因地制宜,从源头抓好抗灾避灾。二是大力推广水稻简化旱育秧、地膜覆盖、节水旱作农业、化学药剂抗旱等避灾抗旱农业生产技术,修建集雨节水窖,推广喷滴灌技术,三是实施沃土工程,对现有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地产出率。四是要抓好生物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力推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高效生态农业。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要增加投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病险库治理步伐,特别是将水利建设重点由过去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转移到沟渠配套、山塘整修上来,建好农田排灌沟渠,修复水库和山塘,加大山塘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提高分洪和蓄调水能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汛抗旱能力和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近年来的动物防疫体系得到了一等程度的加强,但植物检疫体系还非常薄弱,对发展外向型农业十分不利。三是要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指导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要按政策法规保障机构,落实好经费。四是要加强农业农机化建设,增加机械提水抗旱的投入,组织农机抗旱服务队,实施小型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自身进行机械提水抗旱的能力

篇6

1气象服务工作情况

壤塘县气象局坚定“一中心、两提高、三促进”的工作思路,以开展地方特色气象服务、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防灾减灾工作为重点,贯彻落实责任,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努力做好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防御工作,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同时发挥气象现代化装备使用效益,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使气象服务工作成为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壤塘县始终将气象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坚持“及时、准确、优质”的服务宗旨,,突出重大天气的敏感性、监测预报的精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针对寒潮、降雪、大雾、暴雨等气象灾害对当地造成的影响均提前进行预报服务,尤其在汛期,成立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及时有效强降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采取传真、电话等形式上报各类天气决策服务材料至县领导和相关部门及乡镇领导等,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2)通过电视等媒体加大气象信息、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工作。为提高公众气象服务,壤塘县气象部门加快建立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同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壤塘县气象局每天定时在电视台播出天气预报节目,并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报纸、电话、12121等为广大群众直接提供天气信息服务平台,并以电视采访、新闻会等形式进行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2012年3月21日,壤塘县气象局围绕“3.23”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开展了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气象工作人员现场为前来咨询的农牧民群众讲解防雷、人影和泥石流等相关气象知识,耐心解答现场群众提出的疑问,并向群众分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摘录》、《人影科普宣传》、《防雷注意事项》等300余份资料,接受咨询200余人次,使群众在进一步了解气象工作过程中自然掌握了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3)加大县境内防雷工作管理力度,在开展好防雷执法的同时对全县新建工程进行雷电防护设计审核,完善县境内新建工程防雷设施。抓住雷电灾害典型事例,结合《气象法》,利用网络、电视、宣传材料等加大宣传防雷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灾意识,规范防雷设施市场,做好防雷检测工作,积极推进防雷减灾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气象服务工作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大,气象服务工作与城市规模发展要求矛盾日益彰显,气象服务工作压力加大,由于受地方经济水平限制和气象服务人员素质能力偏低影响,科技服务工作难度大、效益低、创收少、服务工作疲软等现象突出,为使气象服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特提出以下合理发展建议。

2.1观念要更新

要树立“民生气象、现代气象、社会气象”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服务民生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把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提高气象人自身素质、水平的同时,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走基层、下社区、进学校、入企业,广泛宣传气象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并增强人民群众运用气象知识、优化生活质量的

能力。

2.2科技要领先

加强气象岗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选拔优秀气象人才充实气象工作队伍,保证每一位气象人德才兼备、尽职尽责;定期组织内部人员开展多方位、多层面、多学科的气象知识学习,切实掌握世界先进的气象科技信息获取手段,不断提高业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及时更新设备以适应气象工作发展需要,努力使气象工作始终走在科技前沿。

2.3预报要准确

要时刻明确作为气象工作者肩上担子分量的轻重,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投身气象事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运用现有科研手段和监测手段,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强区域气候和生态变化特征及影响研究分析,做好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工作,提升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2.4服务要及时

气象预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些突发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常常不可估量,因此完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将预警信息及时有效送达农村、山区、牧区等通讯薄弱地区至关重要,要求气象部门和气象工作者在极端天气来临时,运用政府力量、电视、电台、网络、电话、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等一切可以采取的传播手段,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前,至少能有一种渠道能将天气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出去,并完善灾害应急预案,积极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害调查评估。

参考文献

[1]陆桂荣,伍湘渭,滕丽峰等.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浅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6,5.

[2]肖磊,郭卫华,袁爱民等.济宁市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10,2.

篇7

关键词:新时期 防灾减灾 气象服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二、对策和建议

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4.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5.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篇8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