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学分析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教学约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81-02

自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分析方法日益精进、结构体系则持续地演变创新,如今已经公认为是一门显学。其以严谨的逻辑抽象思维和客观务实的科学定位,通过洞悉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律为政府部门调控市场经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准则,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目前《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本课程虽然有较大兴趣,但对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普遍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主要是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没有因材施教,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合理地假定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是稀缺资源,教师必须在稀缺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在此意义上,教学体系和方法的选择可以看成一个标准的经济学选择问题。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框架包括四部分:确定教学目标;满足教学约束;选择教学体系和方法;检验教学体系和方法。本文重点展开对应用型教学目标与教学约束的机理分析,初探《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应用型教学目标与教学约束

(一)应用型教学目标的理解

依据教育学中标准的布卢姆(Bloom) 课程目标,结合经济学的学科特色,来明确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布卢姆从认知角度提出学习目标的分类,包括:知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知记”就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是能够将这些基本概念翻译成自己的语言,清楚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些基本联系做出一些简单的外推;“应用”是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使用已学会的知识;“分析”是学生能够把新问题分解成一些基本模块;如果学生理解了基本模块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他们就会“综合”,从而构造出不同的模型;而有了模型辨别即“评估”能力后,他们就可以做出最终决策了。这是一个一般性的目标系统。具体而言,《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培养掌握市场运行规律,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和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提供政策建言的经济学人才。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为发展经济理论和创新经济分析工具而工作的研究人员,他们直接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工具,并且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工具的创新能够及时学以致用。经济理论研究者则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数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的教学目标是应用和分析,而培养理论经济人才的目标是综合和评估。因此,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能熟练应用工具,同时具有工具鉴别能力,熟知各种工具优缺点,知道在何种环境下使用何种工具的学生,即具有经济学家逻辑思维方式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二)“教”与“学”的相对约束

1.“教”的约束

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是教师的授课过程。古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应培养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技能,不断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并丰富知识素养,才能以德感化学生,以知启发学生。而教师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考核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教育考核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就决定了教师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今各大专院校基本的教育考核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方制定的年度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尤其是科研的权重在考核比重中越来越大,教学的权重反而有降低的趋势,即使在以教学为重点的一般院校,教学的权重相对科研也有所下降,这就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偏向科研为主;二是学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教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个人与学生的相处能力不同,以及学生年龄、素质、性别、年级等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对各门课实施“一刀切”的考核模式是不客观的,并不能真正测评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也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获取质量。除此之外,大专院校教师年轻化的态势比较显著,虽然他们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是授课内容的体系安排、进度和授课方法却倍显不足,加之教学行为再偏向科研和逢迎学生以达到较高的考核绩效,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2.“学”的约束

与目标相对应的还有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育学中,配瑞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二元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任务相对主义。在二元主义阶段,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此时,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对与错之分,如果教师讲了两种理论,学生会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要求教师仅仅讲一个正确的。在多元主义阶段,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知识也应该是有很多种。此时他们不再只接受唯一的真理,认为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自己也可以像教师一样提出观点,因此,有一些学生会认为教师所表述的知识是陈旧的、错误的。但如果此时教师让他们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他们会感到困难。如果学生初步知道了不同的观点需要一个评价标准,并了解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那么他们就进入了相对主义阶段。但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足,还无法很好地处理一些非常复杂的模型和微妙的论据。如果能够对不同论点背后完整的模型做出最终判定,那他们就进入了任务相对主义阶段。学习目标和认知过程是相互对应的,一旦明确了教学过程目标,就有了对应的认知水平。教学体系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就是要达到相应的认知水平。

具体到《西方经济学》课程,其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同时,其理论体系又极为严密、精细、完整,前后内容联结紧密,系统性很强。所以,在“教”与“学”的约束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应用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二、应用型教学体系的重构

明确了应用型教学目标和“教”与“学”的约束条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化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应用型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正确定位《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源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将伴随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以更有效指导市场行为的合理化,所以,其对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和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作为一门经济学基础学科,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因此,在给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必须让学生了解尽管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各流派,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或多或少地都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国家运行的一般规律,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同时,西方经济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也应熟练掌握。

(二)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课程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大量技高艺精的实用型人才,这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当前的课程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生的学习内容大多是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结合得并不是十分紧密,这就需要制订理论轨与应用轨结合的培养计划,并在实践中改进计划。同时,科学的教学计划应该国际化、网络化。经济学教学体系的国际化接轨应该首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用书的国际化做起。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全世界顶尖高校的课程设置、授课大纲、讲义、作业和考试题目等,由专业委员会定期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即时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保持在前沿水平。

(三)教材内容的及时跟进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编制、选用一套合适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其自身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学生特点,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非常重要。首选教材是国内权威经济学领域的课题组编制的最新版本教材;其次是采用西方大专院校普遍使用的实用型教材,并辅以国内权威教材,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交叉传授。两种方式选择的经济学教材必须突出应用型特点,并具有一般流行教材都具备的系统性、逻辑严谨性、内容丰富性、前沿研究成果吸收性、思路清晰性等特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增加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原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课堂穿插、章节总结、组织等不同方式充实案例资源,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以增加学生分析案例的兴趣。案例教学法更注重事实,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第二,课堂引导,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味讲,学生单纯听,满堂灌输,教师讲完了,学生知道了,但未必理解,更未必掌握;而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参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广泛、抽象,许多理论现实性、实用性很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第三,课堂讨论、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心得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经常布置一些关于经济学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题,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让他们学以致用,用成熟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此外,还可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中领悟经济活动的真谛,并将所听、所看、所思、所想整理、总结成文,相互交流,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9,(4).

[2]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 .经济研究,2005,(10).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建筑管理类各专业,一般只涉及建筑业运行中的某些局部环节,所开各课程大多数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业务,学生对建筑业的全貌缺乏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则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全面描述,使学生了解建筑业的整体状况,知道建筑市场的运作方法,便于就业后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树立建筑业的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用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建筑业、建筑活动的主体、建筑产品的特征、建筑生产的特点及建筑市场和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对自己将来从事建筑工程专业工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未来自身在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认识职业中需要的专业工作态度和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我还做了如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中国建筑史的内容,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我国建筑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讲述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开始讲述,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的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1911年)的元、明、清等朝代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并配上大量各朝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讲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辉煌历史,更加热爱建筑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计算及分析例题。该书的内容均为文字性的概念和说明,给出的公式只列出了公式和代表符号的意义,没有列举相应的例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在讲课中先讲述公式,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了大量例题,并在课堂上讲述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随后布置作业时视公式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计算练习题并予以解答,进一步考察学生掌握概念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

(3)部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转变为学生主讲、老师讲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部分课程由学生先自学后,然后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同学讲授本节课主要概念和内容的方式,抽讲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讲解的清晰和整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予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老师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学习用品的奖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上讲台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4)改变作业方式。教材课后的习题均为单一的问答题,在讲述完课程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己设计作业习题的方式,然后自己进行答案的填写,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的方式可以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简答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会完全一致,虽然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增大,但老师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后,进行透彻的评讲,对作业好的学生予以点名表扬,并针对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该书第四章建筑生产第二节建筑生产的主要要素中讲到对劳动力的管理,主要讲到了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案例该部分内容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有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课中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部条款,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合同法争议与判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对社会上各种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自拟一份去某企业工作进行短期劳务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以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篇3

关键词:微积分;教学方法;专业

应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作为众多教育者中普通的一员,我深深意识到了在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过程中数学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那么,下面我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和所接触到的教学现状等方面去谈一谈三大数学基础理论课之一的微积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教法。首先,微积分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的考查内容之一,其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其次,在经济管理领域微积分课程所研究的理论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那么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好这门抽象的课程,下文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目前教学现状,从以下几点给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突出重难点

在首次课堂教学时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微积分这门课程,要让学生明白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及相关方程等问题。因为大家在中学数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函数、导数、简单的积分等内容,所以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打开学习的大门,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因为他们会想这些新的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会有哪些异同?同时我还强调学生要通过应用将这门抽象的课程变得形象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因为微积分这门课程教学一般会贯穿整个学年。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住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我制定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顺序是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简介。虽然每一年的微积分教学顺序是保持不变的,但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年我都会参考最新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和“经济管理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从函数出发引出极限与连续,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由导数的变形得到“微分”的内容,并进一步给出微分中值定理,最后通过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对“微分”这一块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根据对导数逆运算的思考,引出不定积分,再由实例的求解给出定积分,通过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积分”的内容有所认知和了解,并通过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体会其的重要性。最后,在学生掌握微分学和积分学的基础上,进行剩余内容的教授———其中,采用类比、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教授多元函数微积分这一块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并归纳出多元函数在概念、偏导数与全微分、复合函数与隐函数微分法、极值与最值、二重积分等方面与一元函数的异同,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这部分的要点;由中学的数列知识引出“级数”的概念,然后分类介绍常数项级数、正项级数、任意项级数、幂级数等内容,并给出其在经济应用中的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与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相联系,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对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来说,从概念入手,让学生先从表象理解这类抽象方程的构成,然后重点讲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让学生体会微分学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再补充给出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掌握如何用方程去建立对应数学模型的理论思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整个学年的教学进程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可以连贯流畅地突显出这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并掌握其中的重难点,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我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加以其他相关教学资源(比如MOOC、微课等),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并同时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会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在每次授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下达预习通知,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让其带着问题走入课堂进行听课,以便于课上快速接受;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我会采取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穿插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微积分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无味,并在详细讲解完概念、性质、定理等之后,通过例题应用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可以提高掌握新知识的效率;在课下,我会布置多种多样的教学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高效地巩固已学的知识点,又可以为下次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轻松地接受新内容,而且可以实现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轻松掌握重难点。

三、习题练习的层层深入

微积分身为一门数学类课程,与之配套的习题是不可或缺的。我采用以下形式给出不同类型难度的习题:一是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部分习题全是定义和定理的直接应用,没有太大的难度,与期末考试内容相近,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达到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布置之后采取抽查的形式及时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会在下次课上进行讲解。二是自选习题作业,因为整个教授学生群体的个人数学水平都参差不齐,所以我会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习题,供学生选择性去作答。对于这种做法,肯定有人会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只有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才会去做题?其实不然,与此同时我建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并建议各班成立学习小组,使得每一位同学都加入到了难题的思考中,因此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这样不仅进一步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养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对于这些题目,我会在线下通过如微信或QQ等平台对有问题的习题向学生进行讲解。三是考研题目,在结束每章内容授课之后,我都会进行一次复习,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知识点的框架图,进而引入相关考研真题。这些题目大多较难,在讲解之前,我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其自行尝试完成。这样既能锻炼数学能力,又能发散思维,并且让学生提前与考研数学内容接触,深受学生的欢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果学生解答出来,那么大家彼此交流做题思路方法,寻求确定一个最优解;如果学生没有解答出来,那么我会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做题,让其在求索结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强调知识在经济管理类中的实际应用

如果光有枯燥的理论教学,却没有与之相关的应用举例很显然是远远不行的。因此,在讲透微积分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举例给出与经管专业相联系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和应用微积分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利用导数可以解决“边际”和“弹性”问题;无穷级数应用于“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创造货币”和“劳资合同问题”等案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在价格调整模型、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存款模型等当中的应用。最后,学生不仅会发现微积分在经管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更加意识到微积分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86

1研究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市场和政府。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探究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中微观部分主要分析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宏观部分主要分析政府如何配置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资源配置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政府明确提出构建公共性政府(服务型政府)以来,政府的资源配置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竞争性领域的撤出,资源愈来愈从生产领域转向公共领域,亦即党的文件中所提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资源分配重点日益与从国计走向民生,越来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如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助、教育扶持等。而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进行,理论和实践也印证了市场能实现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所以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转型,让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领会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必要性,及我国公共型政府构建的历程和内容,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熟悉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因此,在新时期,西方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外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内外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

2.1国外教学方式

国外多数大学在基础课教师配备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例如美国一些大学十分重视通过网络资源来强化经济学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教师提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考试、答疑、批作业等。教师在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本人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求,甚至把本人发表过的论文以及工作论文等材公布到网上,给学生提供参考。这些手段的运用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独立和自主能力,加强了教师与生之间互动和沟通(刘志彪,1999)。

2.2国内传统教学方式

在我国,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学科,具有概念众多、原理抽象等特点,对学生们来说晦涩难懂,并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据黑龙江省教育“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培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0%左右的学生课后不温习和课前不预习功课,由此产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另外,西方经济学还存在教学内容设置、课时配置比例不尽合理,以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更轻探究型教学的问题,这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今后的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显得十分必要。

2.3国内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众多教学者纷纷提出多种改革方案或者建议,主要的观点集中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几个方面:

比较早的讨论主张将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育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朗戴尔教授1871年首创,至20世纪初,被美国所有法学院接受,随后被经管类课程教学所接受。由于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抽象的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国内众多西方经济学教师所青睐(郑凌燕,2008;宋宝莉,2011)。

文良等人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提倡采用辩论式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针对一些不同的观点或者为了加深某些理论的认识,开展一些“竞争好还是垄断好?”、“失业好还是通货膨胀好”等诸如此类的辩论赛。为了展开辩论,学生们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Ф?课堂气氛,巩固学习效果(文良,2012)。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倡研究性教学。该方法主张在教学中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新进展介绍给学生、以研究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则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形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曾祥炎,2014)。与这一提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不同,董大朋等人主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董大朋等,2016)。另有学者提出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效果会更佳。教学团队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成新华,2008)。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建议采用较新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四小类。首先是网络课程(幕课、微课)方式(杨继波,2013;韦忠娟,2014;施淑蓉,2015;)。通过网络课程或微型课程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目的。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法。唐秀伟等人建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案例资源(唐秀伟、李伟,2012)。还有学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当中。“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源于2007年的美国。“翻转”意味着将课堂讲授、课后巩固和课下作业这一套传统的教学方式颠倒过来:学生先在课下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就不清楚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或与教师进行交流(施淑蓉,2015;战岐林,2016)。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建议使用微信、微博、博客和校园论坛等互动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陈丽,2016;杨祖义,2016)。这些新型信息手段的利用,方便了师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地理空间,将有形教室和无性教师结合得天衣无缝。

3建议:将探索性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

综上可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学者们要么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深化或延伸上,例如案例教学法是对经典案例的充实或者加入中国的具体案例、教研结合法是将教学和研究进行连接和延伸;要么集中在教学手段上,例如辩论教学法利用了辩论赛的特点、幕课和微课等利用了各种新型的电子信息手段;要么干脆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倒了个个,例如“翻转课堂”法。这些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反映了学者们对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努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学者们很少用到“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概念自美国生物学家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充分肯定。这种方法突破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备课”变为“设计”,从课堂上的“独白”走向“对话”,从知识点走向问题域(郝志军,2005),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然而,我国目前“探究性教学”在师范类专业使用比较多,而在普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很少使用。

篇5

西方经济学由于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如果你不做进一步的思考,你会认同西方经济学对一些经济现象所做的解释。比如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净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费者为什么会受欺骗,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如果信息对称,消费者是不会受欺骗的。

经济学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经济现象、操作、理论。经济现象是我们天天能够看得见和体会得到的,比如鸡蛋多少钱一斤,上海股票多少点,某公司雇佣多少员工。操作则是我们需要思考才能够感觉得到的,比如企业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它们为什么大多数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理论则是看不见感觉不到的,比如什么是货币,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经济现象、操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经济理论是基础,经济现象则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操作是根据经济理论而形成的。经济操作赖以存在的理论,既包括书面的理论,也包括实际中应用,但没有在书面上出现的理论。由于有一部分经济理论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这就会使经济现象和经济操作在一些时候被认为没有理论依据。经济理论是以经济现象和经济操作为原料的一种逻辑思辩,它既包括书本上的经济理论,也包括非书本上的经济理论,如散落在普通人观念里的经济理论。

1、经济现象。

在经济现象这个层次,西方经济学是很有欺骗性的,因为西方经济学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以西方微观经济学为例,它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下,西方微观经济学开始分析构成市场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以供给为核心的理论是生产、成本、利润理论,以需求为核心的理论是效用理论、预算理论及收入理论,最后对市场的类型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结论。这些理论,表面上都有道理,因为人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单个的、割裂的、片面的经济现象,这和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正好一致。

我们都熟悉需求曲线,它描述的是商品(或产品,下同)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同样的钱,如果价格越低,买到的东西越多。而需求曲线告诉我们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于需求量为什么会随价格的高低发生变化,西方经济学有一个解释,说是边际效用递减,比如吃一个苹果觉得很过瘾,吃10个苹果就难受,因为第10个苹果的效用是负效用。由于每个苹果的效用不一样,自然它们的价格也不一样,由此,消费者可以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叫做消费者剩余。

我现在要问的是:消费者买商品的钱是那里来的?是赚来的?借来的还是其他人给的?我假定钱是赚来的,消费者赚钱的过程,就是商品形成的过程,钱和商品有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存在在简单的数字里,比如8=2*4,8=2*2*2等等。我设商品是M,钱是N,如果要让商品和货币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数就可以了。我要加的这个系数,在微观经济学里叫价格。至于价格的涨跌,是拥有商品的人和拥有货币的人斗争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在这一点上,利用逻辑分析方法的缺陷及人们熟视无睹的数字之间的关系,片面地把需求仅仅看成是需求,而无视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生产与分配的层次问题,更无视生产与分配存在的制度基础。在货币制度的基础上,生产的过程也是分配的过程,消费者赚钱的过程,同时也是产品形成的过程。钱不能吃也不能穿,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分配产品的工具。

货币作为分配工具,它是通过一系列的交换来完成的。如果我们把交换的过程断章取义,那有什么意义呢?需求和价格的关系,在人们购买之前已经存在,因为你赚钱的时候,你已经为给你钱的人生产出了产品,你去买产品的时候,只是你凭“钱”这个凭证去把你的东西取回来而已,至于你取回多少,就要看产品的价格了。

我们再来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来看。从数学方面来看,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三种关系,它们是平行、重合、相交。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供给曲线(直线,下同)和需求曲线,它们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画成相交。从数字的角度来看,任何数字都可以分解为一组数字的加、减、乘、除。西方经济学就是用这些数字和图形来证明均衡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没有把货币和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分开处理,所以才会有萨依“供给创造需求”、才会有重农、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不同认识的争论。其实,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只要你系数给得对,就可以相等。它们的实质是产品的循环运动和货币的循环运动。至于市场均不均衡,已经变成了经济学家的一个游戏。

我们再来看看生产、成本和利润。日常生活中,生产、成本、利润是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养鸡的成本、养牛的成本、做假奶粉的成本,与之相对应的是养鸡的收入和利润、养牛的收入和利润。生产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它既包括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就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分配的一端是产品,另一端是货币,付出货币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货币的一方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样的,它们之所以叫收入、成本,仅仅是因为分配的主体的差别而已。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它反映的是两次分配对分配主体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现象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所要解释的就是经济现象,按道理它在这个层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经济现象不是自然现象,用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就有可能出问题。比如,某个自然现象受N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每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这样做就有问题。比如,我们分析价格的变动的时候,我们假定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不变,而只考虑需求的变化,最后的结论自然是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在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需求已经以货币的方式存在,而西方经济学将这个“二次分配”的闭路循环切割成一个个小片段,它怎么可能正确呢?它怎么可能不庸俗呢?

2、经济操作。

经济现象是在一定的经济操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说的生产、成本、利润一般来讲,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利润。那么企业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专业分工的结果?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还是一系列契约的结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使用市场机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业由于内部没有交易,所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取消市场机制,消灭资本主义,交易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吗?

其实,企业的存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从产品循环运动来看,环境要素转化为产品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基础,没有产品的循环运动,你怎么也不会有企业。当然,有产品的循环运动也不一定会有企业。从货币的循环运动来看,货币的循环运动是企业存在的条件,因为货币可以把不同的环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业要生存下去,它吸收的货币必须大于或等于它释放的货币。最后,任何组织都是由人设立的,人设立企业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有“期权”的特点,风险有限,收益可以无限。

在宏观经济方面,西方经济学有所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现在在我国也开始使用.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松的财政政策,如减税、扩大政府支出等,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进而扭转经济衰退的局面。就减税而言,由于它是属于分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判断的是经济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问题引起的,如果是分配的问题引起的,我们还要搞清楚是那个层面的分配问题引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减税是不能刺激经济发展的,因为减税对穷人没有什么帮助,能够帮助的只是富人,而富人是不会购买力不足的。如果政府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也难与维持,因为政府支出的扩大,从产品的循环运动来看,是企业的存货转移到政府手中的过程,从货币的循环运动来看,政府要么增加债务,要么减少自己的货币结余,政府的债务最终成了企业的利润,富人手中增加的财富。为什么没有什么用的财政政策会被各个国家的政府采用呢?因为政府需要这么做。

财政政策没有用,那么货币政策呢?同样没有用。比如提高贴现率,货币的使用者完全可以通过价格的方式,将提高了的利率转移出去。超级秘书网

3、经济理论。

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在现象层面还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的话,在理论层面,西方经济学就没有什么解释可言了。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理论,由于它们没有把市场看成是供、需对接的一种可能选择方式,从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场。我们知道,供、需的对接方式可以是价格,也可以是非价格因素。供、需的对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本的因素,而具体的对接手段则是技术的因素。

篇6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1课程具有系统性、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在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非常广泛,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同时还还包括一些微观的经济政策。

1.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因为经历较少,缺少实践经验,面对很多理论概念,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

1.3使用较多的定量、图形分析

在进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同时也结合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所以在对于很多经济学理论进行求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来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加以理解。

2《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2.1设计和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每一堂课都要经过仔细的设计,要善于话题的提出和重点的突出,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不能一上来就抛出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对于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掌握的同时,又能够对其真正的含义加以理解。因此在对于知识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次要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快对其理解。

2.2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众多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包含动画、短片、图片等内容的多媒体文件引入课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需要展示大量的图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经济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点。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课堂互动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因为微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来对其中的微观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于学生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微观经济学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理论的分析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案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加以引进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教师要注意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要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问题合理分析,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近况和趋势。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使学生在经济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2]李晶,田丹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上的区别与联系[J].时代教育,2015,(7):188-188.

篇7

关键词:联立方程模型 宏观经济学 识别性判断 ILS参数估计

一、引言

联立方程是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对于实际问题,联立方程模型是描述变量间联立依存性的方程体系。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总需求决定模型阐述了国民总收入与消费、投资的经济关系。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条件下,为了定量分析总收入的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本文引进联立方程的理论知识,对宏观经济模型的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进行识别,得出都为恰好识别。然后再根据1978年-2003年的相关经济数据,运用间接最小二乘估计法(ILS)进行恰好识别的参数估计。又考虑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当期消费行为还要受到上一期消费的影响,当期的投资行为也要受到上一期投资的影响,因此,在上述宏观经济模型里再引入滞后一期变量Ct-1和It-1,然后进行过度识别的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从而得到内生变量的系数,即总收入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程度。本文将联立方程运用于宏观经济学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二、联立方程模型的假定及推导

(一)模型的设定

依据凯恩斯宏观经济调控原理,建立简化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型。经理论分析,采用基于三部门的凯恩斯总需求决定模型,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条件下,通过消费者、企业、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总收入的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设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Yt为GDP,Ct为消费,It为投资,Gt为政府支出;内生变量为Yt,Ct,It;前定变量为Gt,即M=3,K=1。

(二)模型的识别性

首先,用阶条件判断。这时m2=2,k2=0,因为K-k2=1-0=0,并且m2-1=2-1=1,所以K-k2=m2-1,表明消费函数有可能为恰好识别。

其次,用秩条件判断。在(B,Г)中划去消费函数所在的第二行和非零系数所在的第一、二、四列,得 。显然,

,则由秩条件,表明消费函数是可识别。再根据阶条件,消费函数是恰好识别。

由于投资函数与消费函数的结构相近,判断过程与消费函数完全一样,故同理可得投资函数也为恰好识别。

综合上述各方程的判断结果,得出该模型为恰好识别。

三、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

本文采用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均为恰好识别,因此,可用间接最小二乘估计法(ILS)估计参数。选取GDP、消费、投资,并用财政支出作为政府支出的替代变量。

(二)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1.恰好识别模型的ILS估计。

根据ILS法,首先将结构型模型转变为简化型模型,则宏观经济模型的简化型为

其中结构型模型的系数与简化型模型系数的关系为

其次,用OLS法估计简化型模型的参数。其中,GDP表示Y,COM表示C,INV表示I,GOV表示G。得到三个简化型方程的估计结果,写出简化型模型的估计式:

最后,因为模型是恰好识别,则由结构型模型系数与简化型模型系数之间的关系,可惟一地解出结构型模型系数的估计。从而得结构型模型的估计式为

2.过度识别模型的2SLS估计。

考虑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当期消费行为还要受到上一期消费的影响,当期的投资行为也要受到上一期投资的影响,因此,在上述宏观经济模型里再引入Ct和It的滞后一期变量Ct-1和It-1。这时宏观经济模型可写为

用阶条件和秩条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识别判断,结论是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均是过度识别。需要运用二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组的参数进行估计。运用Eviews,写出消费函数的2SLS估计式为

其次,估计投资函数。同消费函数的估计,得到投资函数的估计式为

(三)模型结果

最后,写出该方程组模型的估计式为

四、主要结论及意义

篇8

一、次票制收费方式的效率分析

桥梁收费的目的在于弥补桥梁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中财政资金不足。但在很多情况下,比如实行次票制时的武汉,所有桥梁并不使用同一标准,对于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武汉长江一桥,如果政府突然对一座使用了几十年的桥梁收费,必然招致市民的强烈反对;而对九十年代以后由于资金不足贷款修建的桥梁收费,市民往往易于理解。因此,对于桥梁实行次票制收费方式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在假定桥梁的消费者――机动车车主完全理性的条件下,从相同的起点到终点(收益相等),设当机动车距离收费类桥梁较近时,其使用较近路程的成本为Cs,过桥收费为S;而绕道至免费类桥梁的成本为C1(包括多用时间的机会成本,多走路程的油料费用、机动车折旧等)。则:当C1-Css时,车主会选择走近道过收费类的桥梁;当C1-Cs=s时,车主对两类桥梁的选择几乎没有差别。

回到现实中,我们放松对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假定。对有限理性的消费者而言,由于绕道而产生的多用时间的机会成本、多走路程的油料费用及机动车折旧等往往是隐性的,而过桥时对其收取的费用却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车主往往会忽略那些隐性成本而重视那些显性成本。换言之,上面的模型可修正为:对于有限理性的消费者,S>>C1-Cs,即:当S存在,且同时有收费和免费两类桥梁的情况下,C1≈Cs,于是大多数车主都会选择走免费类桥梁,而放弃走收费类桥梁。现实的结果就是,免费类桥梁发生拥挤,产生拥挤成本;而收费类桥梁却“车迹罕至”,远不及产生拥挤成本的程度,此时其边际成本为零。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实行次票制时,对免费类桥梁来说,由于产生拥挤成本,其效率最大化的点图1中的E点的均衡价格为P*,此时的最优通过量为Q*,但在免费条件下,桥梁的通过量已达到Q1,产生相当于图1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效率损失;对收费类桥梁来说,由于其边际成本为零,最优通过量位于图2中的Q*点,在收费条件下,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其实际通过量却只有Q0,产生相当于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效率损失。

二、年票制收费方式的效率分析

实行年票制,对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机动车征收统一标准的桥梁使用费用,剔除了上述次票制方式下存在的不同桥梁之间的差别,对有限理性的消费者而言,过桥费这一成本被分摊到了消费者的每次使用中,车主就近选择要通过的桥梁的成本明显低于选择选择走相对远的桥梁。在城市桥梁布局合理的条件下,“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机动车根据城市规划得到了合理的分流。

以上图为例,我们假定城市的同一条江上有两座桥梁且该市对两座桥梁的布局是合理的,即:桥梁的地理位置考虑到了城市中不同居住点市民的需要。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在次票制方式下,由于同时存在收费类桥梁和免费类桥梁,往往会出现免费类桥梁“吃撑了”,而收费类桥梁“吃不饱”的情况,如图中 所示的免费类桥梁,在次票制方式下,其车流量 超过了拥挤量、接近了通过能力,而 所示的收费类桥梁却远低于其设计流量。相比较,在通过年票制实现了合理分流的情况下,每座桥梁都服务于其目标人群,并在图中的 点达到均衡,此时的效率 明显高于次票制时的效率 。同时,由于桥梁属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采取年票制并不会带来对桥梁的过度消费。

三、实证分析

1.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实行次票制和实行年票制在车流量方面的情况:仍然以武汉为例,在实行次票制时,武汉长江一桥经常出现堵车现象,车流量远远高于其设计流量,以致市政府不得不采取分单双号车牌单双日通过的方式限制车流,对长江一桥这样一座历经几十年风雨的老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新建成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通过过桥时收费还贷,其设计日通车5万辆,实际车流量仅有1.1万辆左右,利用率很低,较早建成的武汉长江二桥也同样存在着提高利用率的空间。在实行年票制后,武汉过江车流格局发生了变化,根据武汉市交通委员会提供的材料,过江车流逐渐趋于“自然平衡”,长江一桥的车流趋于正常,长江二桥车流量由以前微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白沙洲大桥每天车流量也由1.1万辆左右增加到2.3万辆以上。

2.对老百姓来说,他们体会到的好处往往是实实在在的。下面就举三个武汉老百姓感觉较为明显的例子:

(1)出租车行业受益明显,乘客更方便。过去,过长江一桥必须是单日过车牌单号的车、双日过车牌双号的车,而过其他桥过桥费以必须由乘客支付。乘客常常会打不到出租车,或为了省下过桥费而在坐出租车到桥头时又换乘公交车,不仅给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费时费力。为节省过桥费,出租车司机们一般不太愿意过桥去做生意,除非有乘客需要。实行年票制后,过桥没有了限制,乘客也不用付过桥费,在方便了出租车乘客的同时,出租车营运者的收入也有所增加,过去出租车营运者以江为界各占一方的局面也被打破了。

(2)车市更热。以往,如果某人的居住地和上班地分别在江两岸,而他选择驾驶私家车上下班,那么要不他就得承受每天在长江一桥上因为堵车带来的等待,要不就必须每天承担20元过桥费,每年的开支高达6000多元,这无疑提高了私家车进入家庭的门槛。年票制的实施了削平这道障碍,长期来看,促进了消费者对私家车的需求,“旺”了车市。

(3)开发区得实惠。调整城区桥梁收费方式后,可有效增加城区相关路段的车流、人流,促进沿线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其中得到直接实惠的是武汉的三个开发区。实现桥梁收费方式调整后,长江白沙洲大桥到长丰桥段的武汉中环的西段和南段被纳入年票制范围,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东西湖台商投资区等都处在沿线地区,该路段正好是联系三个开发区纽带,次票制收费的取消,将进一步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促进武汉市西南城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更好发挥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桥梁收费方式将有利于武汉的交通网络结构的优化,促进人员、资金、物资的合理有序流动。

篇9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10

为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本课题从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消费水平着手,在前期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消费对地方经济影响分析问卷》,严格按照社会学调查的相关要求,于2011年4~6月期间对泸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总量为12544名全日制本科生(未含研究生),样本量为1000名,采取在每个年级不同专业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由调查员组织学生集中填写问卷,最后统一回收。剔除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27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其中,男生287人,占31%;女生640人,占69%。对调查问卷的结果数据,我们用SPSS 17.0统计工具进行处理分析。

一 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现状

“大学生消费支出”是以月均消费支出为计量单位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总量。本课题仅限以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学费、住宿费等支出不属于本课题研究范围。从调查结果来看,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伙食消费、学习费用、日化用品消费、形象消费、娱乐消费、交通通信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等。

通过对回收的927份问卷进行统计,分别得到各项消费支出的具体情况(表1)。

我们采用取头数、尾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200×10%+250×37.1%+400×43%+500×9.8%,得到人均月伙食费为333.75元。用以乘以全校总人数12544,可以得到全校月伙食消费为4186560元。按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9个月来计算(有3个月的假期),全年伙食费消费总量为37679040元。

按照上述统计计算方法,对大学生各项消费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以下数据:该校在校大学生学习费用共计为2950348.8元/年,人均消费235.2元/年;日化用品费用为10414656元/年,人均消费92.25元/月;形象消费为13953945.6元/年,人均消费123.6元/月;娱乐费用为25458048元/年,人均消费225.5元/月;交通通信费用共计为9867674.88元/年,其中人均交通费用16.54元/月,人均电话费42.765元/月,人均网费28.1元/月;电子产品费用共计为16984356.48元,其中手机人均消费为946.75元,在校大学生中有33%的人在泸州购买;电脑人均消费4274元,拥有者中有23%是在泸州购买;其他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U盘等人均消费254.5元,有23%的人是在泸州购买。

将各项数据相加,得到泸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每年消费总支出为117308070元。我们通过表2来形象地表现各项消费在该校大学生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该表以及访问调查可以得知,大学生的消费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其主要的消费是涉及第三产业,尤其集中在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相对于社会中的人士而言,大学生的生活比较单纯,开支比较单一,这是由其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当然这也和大学生的收入密切相关(大部分从家庭获得经济支持)。

二 对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伙食消费是各个消费项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约为总量的32.1%,即每年将产生3800多万的消费额。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这对泸州市的餐饮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就泸州医学院城北校区而言,这里约有5000名学生,人均月饮食消费为333.75元,月消费额约有167万元。而据调查,该校区仅有一个食堂,一个校园餐厅,两个校外餐厅。可以预测的是,如果校内增设食堂,校外增加餐饮店,毫无疑问会产生更多的消费。

令人意外的是,大学生这个学生群体在学习上面的费用少得可怜,仅为消费总量的2.5%。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校外教育或社会技能培训的计划,购买书籍的同学也不多,一方面是学校图书馆有大量免费书籍可以借阅,另一方面是其他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大学生在书籍和教育培训方面的消费。而且即使有购买书籍的人群,大部分也会选择网上购买,这对泸州市图书的销售并无帮助。不同于餐饮市场,对于像外语培训机构、驾校这些社会培训机构来说,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不容忽视的、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产品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大宗消费品,但其所占总消费比例仅为14.5%,甚至低于娱乐费用的21.7%。一种解释是电子产品费用并非日常生活费用,不是每个人都会参与消费的,且这种产品的使用时间长,更新速度慢,重复消费率低。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数据的整理,发现该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是100%,电脑拥有率是71.2%。可以看出电子产品方面的消费是不低的;另一种解释则是虽然该校大学生在电子产品方面的消费不低,但是在泸州购买的数量有限。据统计,手机购买中仅有33.2%的人是在泸州购买,电脑只有29.3%的人是在泸州购买,其他电子产品也仅有23%是在泸州购买(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电子产品的单价较高,但在泸州消费人数较其他消费项目少得多,所以电子产品消费总量相对比较少。通过对同学们的采访得知,电子产品尤其是像电脑这种大宗商品的购买一般是由家长做决定的,因此多在家庭住址地购买。但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得知,如果泸州的电子产品商家开展促销活动,将会提高大学生在泸州购买电子产品的比率。

可见,不论是消费量已经十分庞大的餐饮市场,还是几乎处于空白但潜力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抑或是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对泸州众多商家来说都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只要有适宜的营销宣传策略,就可以占有这部分市场。

三 大学生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从上述的现象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影响

据泸州市2010年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8日)显示,泸州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714.8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GDP)为202.27亿,通信总产值为15.77亿。通过计算,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消费总量占比大约为全市生产总值的1.6%,第三产业的5.7%,通信消费占比为全市通信总产值的7%。虽然这些数据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并非举足轻重,但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从互联网使用人数来看,全泸州市的互联网用户为20.53万人,其中泸州医学院学生占6%(仅全日制本科生),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综上所述,泸州医学院的大学生消费能力对泸州市的经济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2.间接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从收入方面(父母给的生活费是大学生们的可支配收入)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见表4)。

通过采取对表1的计算方法计算,即(500×19.1%+600×48.9%+850×25.9%+1000×6.1%)×9×12544,得到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为75645965元/年,而大学生消费总支出为117308070元/年,中间相差41662105元/年。通过对大学生的进一步访问,得到两种解释:一是在购买大宗商品(如手机、电脑)时,家庭会给予额外费用支持。而这部分额外费用并未计入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中,可支配收入仅包括每月生活费;二是有部分学生通过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者学习之余在校外兼职赚钱,来补贴额外的消费。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得知,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做的一般是短期的促销工作或者家教。由此,一部分大学生短期工满足了部分商家对短期工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推动了泸州市的家教市场的发展。大学生除了通过直接的消费推动地方的经济,还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间接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