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55-02
【作者简介】居艳,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5)副校长,高级教师。
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社会,类比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可以定义为校园中发生的网络暴力现象。与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相比有其共性,如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等,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性格气质的差异,往往性格冲动、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出现网络暴力,同时由于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如何诚信使用网络方面存在缺失,也是导致校园网络暴力产生的客观原因。根据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的心理分析,可以将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分为以下三类:
一、玩笑过度型
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开玩笑是难免的事,和性格开朗、大度的人开玩笑可能会调节气氛、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开玩笑者具有幽默感。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当超过这个“度”时,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这里举一个我遇到的例子,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平时大大咧咧,各方面也很优秀,人缘极好。有一天,她得知班上一位女生可能暗恋一位男生时,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希望他们能够真心走到一起,于是将这个男生和这个女生的照片拼到了一起,在照片上加了一句“我们结婚吧”,并将拼接后的照片发到了班级QQ群里。本是一个玩笑,但是照片中的女生性格十分内向,当她看到了这个照片后,连续几天彻夜难眠,成绩一落千丈。女孩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十分恼火,来到学校希望学校严肃处理此事,并要求实施网络暴力的女生当面道歉。
当受害女生的母亲找到我时,我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我十分同情孩子的母亲,作为母亲,看到自己性格内向的青春期的女儿受到别人的网络欺凌日渐消瘦,心里一定非常难过;同时我也同情那个拼接照片的女孩,也许她无心伤害这个女生,只是出于好奇,和她开了个“过度”的玩笑。于是,我和这个女孩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性格气质的分析,让她了解两个女孩处事方式的差异,并能够理解和宽容对方;同时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和拼接照片的女生进行交流,让其删除照片,了解玩笑该如何开,并要求她真心诚意地向受害女生道歉。
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之间开玩笑有几点应注意:
开玩笑要看对象。由于人的性格、秉性各不相同,因而各人的承受力也不尽相同。有人豁达开朗、有人谨小慎微。所以尽量不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开玩笑。同时,有些玩笑对男生可以开,对女生则不能开。
开玩笑要看时空。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落期或特别专注期时,也许不经意的一个玩笑就会引起其负面情绪的爆发。如当一个人正在安静学习时,你的玩笑可能影响他正常思考,因而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极度不满。
开玩笑要看内容。开玩笑也要讲究健康高雅,富有幽默感。低级庸俗、揭人伤疤的玩笑往往会引起对方的极度厌恶。
二、冲动报复型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是校园网络暴力最常见的类型,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个人冲动报复型。
由于有些人气质属于胆汁质型,遇事特别容易冲动,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之快。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学校有个男同学平时活泼好动,特别喜爱踢足球,有一次班会课,他偷偷溜到操场去踢球了,当班主任知道此事后立刻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个男生在班主任教育时就流露出不满情绪,回家之后立即注册了一个QQ账号,用此账号登录后侮辱谩骂班主任。这种校园网络暴力属于典型的个人冲动报复型。如何杜绝或有效处理此类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主要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平时应该多关注身边人的性格特征,虽然俗语“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贬义的意思,但是有时候为了缓和矛盾,或者说是选择更加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样的事情的确需要和不同性格的人说不同的话。
(2)当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不能直接交锋。因为这不是针尖对麦芒,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两败俱伤的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冷处理。当网络施暴者冷静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言行的确不当,会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以得到对方的谅解。
2.群体冲动报复型。
在学校,常常由于两个同学在网络上观点不同发生争执,从而引起众人“围观”,打起网络口水战;或是因为疑似某项评比结果不公而引起多位同学向活动主办方发起网络质疑、造谣甚至谩骂。这些都属于群体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过去同学们的争吵和质疑常通过口述或者学生代表向校方提出质疑并进行谈判,而现今由于网络的介入,很多水军加入口水战,使得原本很容易辨别真伪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置活动主办方或者学校于道德的风口浪尖。青年学生富有激情与朝气,也特别容易冲动与受人蛊惑,富有质疑精神,但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面对群体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校应如何应对?
首先,学校组织活动应事先经过周密的筹划,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其次,当发生群体与校方对立时,学校可以主动邀请学生代表和学校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果学校的出发点都是从学生角度考虑的,相信学生一定能够理解。
最后,利用平时的集体晨会等集会时间,加强民主、自由、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三、心理失衡型
这种类型的校园网络暴力往往产生的危害性更大。因为施暴者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积蓄了很多负能量,通过蓄谋已久的构思,对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实施校园网络暴力,甚至由最初的校园网络暴力迁移到现实暴力中来。
曾经遇到过一起类似的案例。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同学暗恋班级一位女同学,通过写情书的方式向对方表达爱意,遭到了对方的婉言拒绝。但是心理失衡的他从此对这个女孩怀恨在心,当他看到她和其他男生讲话时就特别恼火,于是编造了各种谣言通过网络匿名的形式对这个女孩的名誉进行诋毁。事发后,班主任了解到这位男同学曾看过心理医生,鉴定为有抑郁症倾向。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在了解到该男生的情况后,对其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心理医生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这种类型的校园网络暴力虽然不多见,但是危害性很大,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引导,可能会演化为校园暴力事件,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防范此类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要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通过心理测试、家访、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备案,并高度关注。
篇2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安全威胁;安全防护策略
狭义上理解,物联网是指物-物互联的网络,即利用信息感知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FID、GPS、激光扫描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等)获取物品数据和信息,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1]。广义上说,物联网不局限于物-物互联,而是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在物-物之间、人-物之间、人-环境之间实现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充分融合和高效信息交换[2]。物联网的发展和技术更新既带动了经济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存在漏洞、网络攻击、数据安全等亟待解决的多种威胁[3]。因此,本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威胁与安全防护策略的实现进行了分析。
1物联网信息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
1.1物联网系统架构
物联网一般采用三层架构:由传感器、RFID等采集数据的设备构成感知层;由信息接入、数据汇聚和核心交换等网络设备构成网络层;由数据分析、计算等管理功能抽象的应用层[4]。三层架构实现了物联网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到信息处理的完整过程,但其面对的信息安全威胁也与三层架构有着密切关系,下面围绕这三层架构进行分析。
1.2物联网常见信息安全威胁
物联网之所以会面对各种安全威胁,主要原因是系统中存在漏洞,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和非法入侵,而为了达到攻击目的,攻击者常常借助病毒、木马、恶意软件等手段[5]。例如攻击者使用僵尸病毒,通过自动化脚本组合出物联网终端节点用户名和密码,从而篡改设备配置,使之成为僵尸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终端节点设备被破解,庞大的僵尸网络逐渐形成。根据物联网三层结构特点,各层常见信息安全威胁如图1所示。
1.3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
根据物联网架构层次特点及威胁来源,信息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节点安全需求。如图1显示的情况,节点自身易受到各种攻击,譬如物理攻击、恶意注入、篡改假冒等,因而需加强节点防护措施。第二,数据安全需求。数据采集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攻击者通过窃听、篡改、伪造数据方式进行攻击,所以需对采集的数据加以保护。第三,网络安全服务需求。数据传输是网络层的重要功能,为避免网络拥塞和拒绝服务,故有安全服务需求。第四,轻量高效的安全需求。通常,物联网节点设备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电池电量等有一定限制,不适合运行复杂、能耗高的安全系统,所以轻量化、能耗低、效率高是基本需求。
2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及实现
2.1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第一,感知层安全防护策略。感知层包含各类传感器、RFID、摄像头及多种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大小、功能各异,面对的安全威胁也多种多样,故需从硬件、接入、操作系统、应用等多个环节入手,确保硬件安全、接入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未授权获取,防范非法侵入和攻击,保证操作系统升级更新过程安全可控,应用软件行为受到监控。第二,网络层安全防护策略。物联网采用无线局域网、窄带物联网络、蜂窝移动网络、无线自组网络等多种接入技术,面对的安全威胁也复杂多样,需从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传输加密操作、网络通信安全感知等方面进行加强,包括引入身份认证机制、强化终端数据完整性保护、禁止明文传输(即加密处理)、跟踪监控通信网络行为等策略。第三,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物联网内会产生海量数据,配置大量服务资源,为避免攻克一点而全网崩溃的局面的出现,应采用去中心管理系统,即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同时配置系统加固、漏洞检测、安全审计等功能,强化安全防护能力。对于采用云计算的应用,为防范各种攻击行为,可采取设置安全基线、自动检测、不定期扫描漏洞和系统更新、数据统计分析、安装防病毒软件等策略,并采取业务分级保护措施。
2.2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框架
结合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策略,构建应用于多种场景、不同构架层次的防护框架,如图2所示。感知层安全防护的重点是保护终端设备安全,为此根据防护策略需采取多种防护技术,防御攻击者借助僵尸病毒发起攻击是关键环节。网络层安全防护的重心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其中核心是保障通信的安全,保护通信可采取通信加密和认证的方式。应用层安全防护的重点是保护通信服务器安全,为此可采取异常流量监测和通信协议深度包检测的方式,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以防范攻击规模扩大。
2.3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实现
2.3.1感知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实现感知层内分布着大量节点终端设备,攻击者主要通过端口扫描和暴力破解方式进行攻击,为实现感知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可从加强端口扫描检测和暴力破解检测做起。检测端口扫描可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其原理是对节点终端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攻击信息,识别攻击行为,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有则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攻击扩大。确定入侵行为后向防火墙报警,防火墙实时阻断端口扫描数据包。防御暴力破解攻击可利用防火墙工具,通过限制相关服务的登录次数来防御,因为暴力破解需通过大量尝试获得正确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设置登录失败次数的阈值(例如3次),防火墙就会自动屏蔽攻击者的IP地址。为避免合法用户因输入错误而被防火墙屏蔽,可采取设置白名单的措施。
2.3.2网络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实现网络层信息安全防护可采取通信加密和身份认证策略。现代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之分,前者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密钥,后者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点是加解密快速,但用户数量过多时密钥管理负担重,AES、DES或3DES是典型的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复杂,安全性高,但相对对称加密算法来说加解密速度比较慢,RSA是典型的非对称加密算法。身份认证策略也是基于密码学理论实现的,主要基于数字证书或公钥、身份标识认证,例如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由发证机构(CA)用私钥对身份信息(用户名、公钥)、证书机构名称、证书有效期进行数字签名,再加上用户身份信息就形成了数字证书。
2.3.3应用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实现应用层信息安全防护主要是检测深度包和监测异常流量。深度包检测是对通信协议进行解析和访问控制,拒绝不符合通信协议及特征异常的数据包。监测通信流量的通信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包,即报警处理。
篇3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同样如此。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
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发展到更严重且残酷的施暴行为,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其过程。如某县级中学8名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某市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暴力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的干预滞后和低犯罪成本,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已分别被判6年、10年、13年监禁。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篇4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原因;危害;防治策略
网络游戏(On line Game)即“在线游戏”或“网游”。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网络游戏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有多个个体参与。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上网成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和危害,社会各界也早已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网络游戏具有新奇性、互动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猎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网络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载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网上购物、学习、交流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很快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体现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兽世界中有多个游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的、温顺的、愚钝的、暴力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们玩游戏的时候,能把自己定格为某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和对手进行挑战,通过在游戏中的胜利而获得满足。这样,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不断地在游戏中升级,对游戏越来越爱不释手,继而就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谊和交流。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各种需求就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网络游戏中,他们利用选定的角色取胜的方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也使他们有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当他们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时,他们就会最终沉迷于网络。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到位。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亲对孩子非常宠爱而事事顺着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紧跟时展的要求,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以满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钱比较多,就经常去网吧上网,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或者无暇顾及等原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另一方面,在学校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则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地方,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游戏上。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一旦上网接触到不良的内容,很容易被腐蚀并且沉迷网络游戏。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一)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公布,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即为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可引起视力下降;在肢体方面,简单重复的按键,手指和手腕极易受伤。据了解,有些学生喜欢游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玩游戏而逃学,白天在网吧打游戏,晚上夜不归宿,夜以继日地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少年因玩游戏入迷,从高桥上跳下去,在游戏当中,他可以飞檐走壁而不受伤,而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无所不能。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二)网络游戏成瘾会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他们性格的畸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游戏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邻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邻座少年的胸口,导致其当场死亡,而胡某继续玩游戏,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案例二,由于网游成瘾需要钱上网,一个12岁的青少年抢劫正抚养自己的姑姑一家,抢走了2000元钱和手机,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当被警方带走时,这位少年面无悔意,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三)网络游戏成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和产业化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因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措施
(一)网络游戏行业要加强自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国内青少年小网民数量日益增多,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又不足,往往会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也成为父母和教师的巨大隐忧,而且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网络游戏行业要适时地采取措施,开发一些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系统,以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这里即有一个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实例:开学前一晚,当许多小网民忍不住又一次登录被称为“儿童版开心网”的摩尔庄园聊天、打怪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开学“收心”倡议书,而在登录其他的网络游戏和社区时,系统会自动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间,并减少游戏中的任务数量。这样,小网民们即使想在开学前一晚再疯狂一次,也会受到电脑本身的限制。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入侵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Intrusion Technology Study
Yu Qiang
(Jiamusi College,Jiamusi 154004,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of quick upgrade,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which not only brings convenience to daily life,but also to improve people's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However,as more and more open information network,computer network systems has also brought a number of security problems,hackers,viruses,Trojan horses,remote control,data interception have emerged,so that people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attention to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issues.In this paper,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intrusion brief analysis techniques to explore.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system;Security;Invasive technology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制度。网络安全制度,是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其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实际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倘若网络管理人员对于系统的配置不当,或是网络应用的升级过于迟缓,将造成网络系统出现安全漏洞、用户口令的失效,而网络站点软件的随意下载、用户安全意识的薄弱、防护墙内部拨号服务器未设账号认证、个人账号的随意挪用与共用等行为都将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制度不够完善,则难以对管理、操作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网络管理工作往往是随机的、应急的处理,无法有效控制隐患的产生。
(二)网络终端数据与主机。计算机网络系统,其是利用电缆将若干台主机与网络系统的终端机相连接,通过网络应用软件的管理而形成的一个能够发送、接收电子信息的传输系统。对于处于常规运行状态下的网络系统,其终端机与主机的内存、外存中带有大量的电子信息、数据,为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如何防止不法分子的访问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在对于用户的访问控制,主要通过复杂口令的设置与输入、音效与指纹的设置与识别、密钥与磁卡的设置与识别、以及用户特征识别系统的应用来实现。
(三)网络系统的数据。针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通信,主要从网络数据通信合法性的确认、保证两个方面出发,从而采取相应的数据保护措施。根据数据防护的不同需求,具体的防护措施可分为:网络系统各个主机间的分散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的管理、网络系统中交换机的分散管理。
(四)网络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数据的传输范围已超出了局域网络的管辖区域,从而增加了传输过程的危险性。目前,对于网络数据、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防护,其主要通过传输内容的加密,使合法收信人以外的用户无法识别;将信息、数据传输的线路、设备设置在隐蔽区域,同时采用防止截取的传输方法;在传输网络中采用分组交换的方法,通过分组顺序的调换、传输路由的变更防止信息、数据的盗取。
二、计算机网络的入侵技术分析
(一)木马入侵技术。计算机木马,其是一种远程管理工具,并不具有破坏性与传染性。木马通常会潜伏在攻击目标的计算机中,能够对已启动的计算机进行侦听,在识别攻击目标所接收的数据后,还能对攻击目标执行特定操作。实质上,木马是一种利用端口进行通信的网络客户机使用、服务程序。为避免木马程序的服务器端被发现,通常需要进行隐藏处理。木马作为一个其他应用程序的线程,其将自身埋入其他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中,由此提高查杀的难度。
(二)DOS攻击技术。目前,拒绝服务攻击作为网络黑客较为常用的一种攻击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合法的服务请求,占用网络系统的更多服务资源,使合法用户难以得到网路系统的正常服务相应,由此造成主机、网络系统的瘫痪。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OS攻击技术衍生出一种分布式拒绝服务的DDOS攻击技术。DDOS技术,其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傀儡主机向网络系统发起进攻,从而创造超出DOS攻击的规模来侵害使用者。DOS攻击技术,根据其原理可分为暴力攻击模式、协议攻击模式两种。暴力攻击模式,是网络黑客使用大量正常的联机消耗被害目标的资源,黑客利用若干台主机向目标发起攻击,在单位时间内,如果黑客发出的网络流量超出网络系统的处理速度,就会消耗攻击目标的处理能力,最后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网络服务。协议攻击模式,是黑客利用网络系统执行上的bug、协议设计中的弱点,进行资源的消耗,例如UDPBomb或者flood、SYN和LAND攻击等。
(三)Worm入侵技术。蠕虫病毒,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恶性病毒,其不仅具有普通病毒的破坏性、传播性、隐蔽性,同时还不需要通过文件寄生、能够使计算机网络系统拒绝服务。此外,蠕虫病毒还可与黑客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大的破坏力。在攻击的破坏性上,蠕虫病毒的破坏力远远超出普通病毒,随着网络系统的发展与普及,蠕虫病毒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覆盖、蔓延至整个网络,最后造成网络系统的瘫痪。实质上,蠕虫病毒是一个能够执行自动入侵过程的工具,在网络上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其自带的扫描功能模块进行主机漏洞的搜寻并发起攻击,待获取攻击目标的权限复制模块后,通过原有主机与新主机间的交互,最终将蠕虫病毒的程序复制到新的主机中并启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不仅涉及到计算机计算、应用软件等专业性事项,同时也与使用者的日常维护、操作行为、管理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为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结合多种的安全防护策略,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水平、保证使用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龙芸菲.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
篇6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江苏宿迁一读者来信咨询:最近总是在网络上看到孩子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
答:针对最近校园欺凌案件频发的情况,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暴力,当有下列情况发生时,表示孩子可能被欺凌,或是有被欺凌的危险:
1.孩子的衣服、书本等个人物品被损坏,例如有撕痕、遗失等。
2.孩子身上有难以解释的伤口,如割伤、淤青等。
3.孩子害怕到学校,或者害怕走路到学校,或者害怕参加集体活动。
4.孩子上下学的路线变得不合理,或是花更久的时间在上下学的路上。
5.孩子对课程忽然变得没有兴趣,或是表现变差。
6.当孩子回家后,经常情绪低落。
7.孩子经常以生病等理由缺课。
8.孩子睡眠质量下降,或是常做恶梦,食欲不振。
9.孩子缺乏自信及自我认同感,有忧郁征兆。
如果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你该怎么办?
1.请及时留取证据,如伤痕的照片(必要的情况下去医院开具诊断证明)、被损坏的物品(有可能会成为警方取证的素材)。
2.及时报警并通知学校,请警察、老师帮助处理和解决。家长千万不能冲动,不要以暴制暴。
为了避免孩子遭受校园暴力,家长也要有意教给孩子一些小技巧,如:对经常欺侮人的学生,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让成人介入。家长要告诉孩子,看到校园暴力,不要正面阻止,但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或者报警,注意要让老师和警察替自己保密,以防被报复。
看成绩单也可能被骗?
山西太原一读者来信咨询:最近班里许多家长接到了一条查询孩子成绩的陌生短信,内容为:×××你好!你孩子4月份月考成绩及班级排名已在校园网,请及时激活查阅,并附带了网址链接,短信落款为:班主任。我点击网址后,提示操作未成功,但几分钟后银行卡却被转走了几千元钱。请问,怎样防范这些电信诈骗的风险呢?
答:近年来,电信诈骗一直高频率出现,除了孩子成绩,还有帮萌娃投票等,这些都是抓住了受骗人的心理。家长爱子心切,看到与孩子相关的信息时很容易因为“关心则乱”而放松警惕。骗子利用短信将木马病毒植入到链接中,不知情的家长在点击后木马病毒被植入手机,趁机获取手机里银行卡的信息后,实施盗刷获利。
篇8
然而,伴随着网络生活的丰富,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过度使用的现象。很多人花过多的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之中,其中一些人甚至网络成瘾。为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苏林雁教授等专家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长沙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占2.4%,具有网络成倾向的占11.8%。据此推算,我国中学生中至少有400万以上的潜在人群可能存在网络成瘾。这还不包括大学生以及其他青少年群体。
网络成瘾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浪费时间,影响家庭关系,影响工作和学习,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发生自杀。网络成瘾,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话题。
生活实例1 小明从小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随心所欲,有时不遵守纪律,学习也经常出错,特别是没有时间观念,该做什么事需要父母经常提醒,有时甚至在上学路上溜达,忘了上学。上初一时,他迷上了“魔兽争霸”,虽然爸爸规定每次只能玩一小时,可是他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还没玩过瘾时间就到了,所以总是超时。初一末,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七门功课有五门不及格。进入初二,他干脆放弃学习。老师说,你既然不学,就别来学校,以免扰乱别人。可是他仍然天天到校,他得意地说:“我要每天来和同学比谁过了几级,我们班学习好没人佩服,同学们佩服游戏打得好的人。”
生活实例2 巍巍读高一,他的目标是要考清华。有一次,数学考试没有拿到前3名,他认为爸爸妈妈会很失望,自己当不了三好学生了,因而情绪沮丧、烦恼、痛苦。要努力却力不从心,注意力无法集中,同学说话好像也是挖苦、嘲笑他。他发现只有上网时才能忘记现实中的烦恼,于是天天在网上寻求慰藉,每天上网到凌晨3~4点,早上起不来,就不去上学。后来发展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让父母进入。白天睡觉,晚上上网,饿了就吃剩饭或方便面,以致面黄肌瘦、目光呆滞,神情恍惚……
生活实例3 小红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和同事一起总是不自在,想交朋友但不知和同事说什么。没有朋友使她感到内心孤独、苦恼、无助。她发现网络聊天可以让自己交到好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兴趣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可以随时更换交往的对象。还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网上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说、不敢说的话,甚至脏话,而不必担心别人说三道四。所以,她在网上交了不少朋友。可是下了网,却觉得更加孤独,和同事、爸爸妈妈都没什么话讲……
分析点评
这几个青少年都有“网络成瘾”。网络成是指上网者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了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人格问题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不良后果。目前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耐受性。依赖性是指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上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渴望,脑中总不断浮现上网的想法,以及网上的场面,希望再次上网。②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总想打破以前的纪录,寻求刺激。③想上网又不能上时,就会觉得心神不宁、情绪不振、烦躁、好发脾气。④感觉生活中毫无其他乐趣可言。⑤再次上网可以避免生理、心理不适。⑥开始时他们也想减少上网时间,但难以自控,多次想控制过度上网但都失败。
耐受性是指以下方面:①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的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②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③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上网才能激起兴奋来满足欲望。
一般地说,网络成瘾男生以玩网络游戏(尤其是暴力游戏)为主,女生以上网聊天、交友为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等社会功能损害,并由此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亲子关系恶化、暴力、违法、自杀等。
沉迷网络为哪般
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网络所拥有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等,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同伴影响、从众与攀比心理等构成了网络成瘾的外因。
从内因来看,网络成瘾者常具有某些特殊的“易感性”:
1 行为问题 患有多动症,平时存在对立、违抗、品行障碍的行为,且缺乏自控,常常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一旦上网,很容易发生网络成瘾。生活实例1中的小明患有多动症,自我控制力差,缺乏时间监控感,在学习方面的失败使他到网络上寻求自尊,是他网络成瘾的原因。
2 情绪问题 具有依赖,害羞、紧张、抑郁、孤独等性格特征,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常常把上网当作逃避现实中困难的方法,容易发生网络成瘾。生活实例2中的巍巍因为在学习方面受到挫折,患了抑郁症。他沉迷于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把网络当作躲避不良情绪的“避风港”。
3 现实中的不满足 存在学习失败、人际关系不良、家庭不和睦、亲子沟通差等因素,感到现实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到虚拟世界去寻求安慰。生活实例3中的小红因为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孤独,网络的匿名性为她提供了交往的空间。而网络成瘾后,在现实中却更加孤独。
上网过度6大调控方法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对人类有其巨大的积极作用,青少年追求现代高科技知识,希望掌握IT时代的最新技术,是完全正当的。所谓“戒网”就像消化不良的人去“戒饭”一样,是不现实的。有的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单纯用“堵”的方式,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青少年预防和克制网络成瘾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由于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还要父母帮助孩子一起战胜网络成瘾。
1 监控上网时间 掌握好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对青少年来说很重要:可以和父母一起制订一个上网协议,合理分配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可以选择晚上做完作业后)安排上网,但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周末或放假不能超过4小时。已经成瘾的学生要逐渐减少上网时间,例如现在每天上网5小时,可以先定为每天4个半小时,以后每周渐次递减,达到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开电脑后,要使用定时器或闹钟,把闹钟放在离电脑稍远的地方,到了规定的下网时间时,闹钟的响声会提醒自己下网,而且要起身去关掉闹钟,也能帮助下网。还可以把上网安排在可控制的时间:例如下午1点,而2点要去上学,这样就可以把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
2 监控上网内容 家中的电脑最好不要放在孩子卧室里,可以放在客厅、书房,这样父母便于监控。青少年
不宜到网吧去上网;如果去,需要家长的陪同。对上网内容要有所选择,可以用电脑做有意义的事,如学习打字、查询资料、制作Flssh等。对所玩游戏的类型要有所选择,不要玩有暴力倾向的游戏,例如“星际争霸”等。避免点击有黄色、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网站。
3 回避高危情境 高危情境是指能引发上网欲望的环境,例如看见电脑、路过网吧、听见别人谈论上网等。可以把电脑搬离自己的卧室,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不经过网吧,断绝和昔日网友的网上联系等。
4 应对上网欲望 当青少年减少上网的时候,会体验到上网的欲望甚至渴望,对于这种欲望,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对付:①采用想象技术。例如想象用一把武士剑攻击这种欲望,或用灭火器扑灭上网的欲望。②把可以信赖的朋友、家庭成员的名单列出来,当有上网欲望时就给他们打电话,以求得帮助。③运用提示卡控制上网欲望:把过度上网引发的主要问题和减少网络使用的好处写到一张小卡片上,放在钱包或口袋里,当面临抉择时,拿出卡片阅读,提醒自己。
5 发展替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交朋友,以获得友谊,来替代网上的朋友。参加各类活动,如看电影、电视、书籍、听音乐、玩扑克、下棋,摄影、画画、集邮等。还可参加体育活动,如武术、打球、跑步、游泳等,从中获得成功和自尊,以替代以往从上网中获得的“成就感”。
篇9
关键词: 职专学生;不良品行;纠正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一些职专学生中存在着不良品行,这种不良品行违犯了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根据职专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六种不良品行,下面一一做以探索,并提出纠正与教育方法。
一、吸烟酗酒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普通高中学生小,人际交往多,吸烟酗酒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同学吸烟酗酒成瘾,以吸烟酗酒为美,认为吸烟酗酒有风度,有男子汉气质。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加强禁烟禁酒很有必要,第一,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学校争创“无烟学校”。在学校中要求学生不吸烟不酗酒,全体教职工首先不吸烟不酗酒,作他们的表率。第二,重视家庭环境,家长吸烟酗酒不仅危害自己,也容易使子女沾染不良行为,要教育引导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严格要求和监督子女。第三,心理治疗方法,比如通过而造成火灾的电影故事和生活中发生的火灾危害,让他们产生厌恶心理。对有些同学以吸烟酗酒为荣是有风度的心态,应通过有效教育,使其改变价值取向,让他们知道吸烟酗酒是一种不良习惯,让他们明了吸烟酗酒是一种貌似潇洒实则害人害己的行为,有效防止学生的吸烟酗酒现象。
二、网瘾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遍及家家户户和社会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带给人们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的网游、网站、网页对学生造成危害,比如,因迷恋网络造成视网膜裂孔、割腕自杀、家庭暴力、离家出走、仇恨老师、跳楼自尽等都或多或少发生过,针对不健康网游对社会及学生造成危害这一现实,首先应该有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受害者,限制淡化学生网游,使其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大力呼唤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产业道德感,关心学生的成长。
三、不良性行为纠正与教育
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加上心理和生理的特殊阶段,使部分学生产生性意识性冲动,如果引导不好,会产生不正当性行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生理教育,使其明确人生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了解人体生长过程中各种变化,使他们对性不产生神秘感。加强德育教育,严禁黄色、物品在学生中流传,注意观察男女学生之间是否有过于密切的行为,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教育引导,使之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四、欺骗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的欺骗行为主要包括说谎和考试作弊。眼下不少学生说话行事不讲诚实,不起好作用,犯错或违规,可以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谎言来搪塞;交往中违约失信,难有发自内心的愧疚和歉意。班主任调查处理偶发事件,最感迷惑或头痛的是:知情者不讲真话,目击者不提供实情,个别班干部会昧着良心,给那些损人利己者保驾护航。从中表明,孰是孰非,没有原则;诚实与否,视同草芥。那些有害集体和公众利益的违规行为,那些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风气,屡见不鲜;见了不以为怪,不予抵制,任其蔓延。对学生欺骗行为进行矫正,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让他们懂得诚实是心灵美得的一种表现。其次,减少欺骗产生的机会,这就要求在教育学生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于苛刻,严要有度,教育要注重方法。
五、偷窃行为纠正与教育
偷窃的
动机主要是物质动机或者说是物质利益,而且偷窃具有感染性,比如学生宿舍某同学丢东西之后,他会有意识的或报复性的拿别同学同样的或价值更高的东西。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防偷窃现象的发生。偷窃行为的矫正,首先是教育治疗。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这种年龄段来说,教育过程中就注意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价值教育就是通过价值观辨别的方法,使有偷窃行为的学生改变价值观,认识到偷窃行为的危害。法制教育就是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让法律约束其行为。其次,采取惩罚的方法,当学生有偷窃行为时,则给以精神上谴责、物质和活动方面的限制。通过以上矫正方式,逐步改掉偷窃行为,完善其人格。
六、暴力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暴力行为在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学校中拉帮结伙,以大欺小,甚至在班级、年级、学校中形成小团伙或是学校学生和一些不良嗜好的青年相结合。他们经常以暴力行为威胁和欺负其他小同学 ,强索钱物,打架斗殴,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学秩序,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对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应从其产生这种行为和基本原因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个别教育,及时和家长联系,协同管理。第一,采取示范教育,让有攻击行为的同学生活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群体中,比如采取调整宿舍、小组和座位,使其攻击对象消失,同时在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多让这些同学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学是如何受到惩罚和批评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关心有加,及时给以鼓励,使之坚定信心争取去掉攻击行为。第二、创造非攻击环境,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协同。在学校中每天给他们以适当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指定其与优秀学生和班干部做伴,并和家长联系好,让其放学及时回家,减少其在社会独立活动的时间。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建立“情况联系卡”,以督促教育转化他们。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宜协调一致,从长远着眼,横下心来,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营造育人氛围,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拓宽他们的生活空间,要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田扎根,用感悟和体验丰富他们的人生,以纠正不良品行,培养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10
医院工作场合暴力已经成为威胁医务工作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卫生问题,尤其急诊室的护理人员是遭受工作场合暴力的高危人群[1]。这也成为急诊室护理人员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减少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合暴力的发生率,为我院急诊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故我院实行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护理人员6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0人,女性有58人,年龄22岁~43岁,工作未满一年(包括一年)的护理人员有19人,工作年限1年~6年的有32人,6年以上的有17人,初级护理人员有52人,中高级护理人员16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过去一年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场合遭受的暴力次数、类型。由专人发放问卷,30min后回收问卷。发放68份,有效回收68份。随后对其进行改进干预措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急诊大厅进行相应的改造:(1)增加急诊室的独立性,防止无关人员进出急诊室,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急诊环境;(2)设立专门的急诊等候区,摆放超过25张桌椅,提供水和电视机,开放无线网络,让患者和家属能够耐心候诊;(3)将急诊办公室转移至其他区域,不再占用急诊室的空间;(4)在急诊室附近设置专门的化验室与取药窗口,减少标本送检与取药的时间;(5)定期更新指示牌的内容,对于不清晰、不必要的信息要及时修改;(6)在显眼的地方张贴带有拒绝暴力字眼的宣传贴贴语;(7)在急诊候诊区专门设立一个化验单自动打印室,让患者及家属可以最快了解自己的化验结果。
完善急诊流程:(1)运用现代科技,建立急诊呼号系统,保证患者有序就诊;(2)制定暴力事件处理流程,设立安防小组、法律顾问等帮助处理暴力事件;(3)建立急诊病人优先收治的制度,保证重危急诊患者能够及时入院进行后序的治疗。
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1)规范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规范,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修养;(2)加强护理人员了解工作场合暴力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工作;(3)通过现场模拟等方式帮助医护人员掌握在工作场合暴力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技巧与沟通能力;(4)根据急诊室工作量、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优势等因素参考,建立以4小时为一个时段的交办制度;(5)培养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相关的法律知识;(6)充分调动同事间的积极作用,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7)规范暴力事件上报表格,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原因及当时所采取的措施;科室要在会议上对其进行研究,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对比干预前后急诊护理人员所遭受的暴力频率和类型。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干预前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合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为57.35%。干预后发生率为16.17%,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干预前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合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后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合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 上一篇:大众传媒的定义
- 下一篇: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