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

篇1

有人说,当金钱站起来的时候,真理都沉默了。所谓金钱是货币资金的一种,流动性、可变现性都非常强。从古到今,百分之八十的舞弊行为其动机都是为了把集体、客户的资金占为己有。收付费是资金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对收付费风险的管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仅仅是对收付费人员的管控。强化收付费风险管控,构筑全方位的风险管控体系才能真正保障企业运营资金的安全,促进业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二、保险行业的收付费概念

保险行业的收付费是指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根据应收、付信息,通过现金、支票、汇票、POS、银行代收、授权银行转账等形式,实现保险费、保险金等业务收付的行为。收付费环节是保险合同成立、持续有效以及保险公司、客户履行权利义务的基础环节,整个业务流程只要涉及行使权益的处理,都必须经过收付费。这一特殊的环节成为业务和财务有机结合的纽带,收付费使用业务操作系统,其每一步操作都会成为财务核算的数据来源。

三、加强保险行业收付费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强化收付费岗人员素质是基础

收付费人员的个人素质对收付费风险的良好管控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收付费人员作为处理业务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又是涉及资金管控的重要岗位,在处理工作时能否认真确认收、付费主体资格,避免相关款项被冒领非常关键。收付费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安保意识,不但要增强自身的安保意识,更要把保护公共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完成。收付费岗应选拔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底线思维的高素质人员,在定岗后亦应经常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

(二)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是重点

明确收付费岗位工作职责,从制度上堵住漏洞,强化收付费操作的业务流程,具体落实收付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以及应该履行的程序是防范收付费风险的重要措施。岗位职责的明确是收付费岗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性保障,给收付费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具体的业务流程为收付费操作提供详细的指导,其操作顺序是不可逆改的。例如,收付费在收费时应该先收款再录入业务系统,而在付费时应先录入系统、打印付款收据待客户签字时,方可支付款项,这些具体的流程都为防范收付费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风险提供有力保障。基层保险公司应加强柜面服务和实务管理,理顺收付费的各项配套实务流程,并要求收付费岗严格执行,争取在流程、制度上面防范风险漏洞。

(三)切实提高非现金收付水平是核心

实现柜面零现金收付是防范收付费风险的核心措施,切实拓宽新型收付费方式,提高非现金收付水平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流量,防范资金风险。

1.大力推行授权银行转账业务。授权银行转账可以有效减轻基层公司和柜面工作压力,降低外部沟通成本,防范资金风险。但现在社会仍有很多人员对此认识不充分,认为直接交钱给发票更直观,对现代的金融结算方式存在片面理解。客观方面授权银行转账需与多个银行签定合作协议,城镇、农村客户持卡率较低等因素影响,续期以及付费授权银行转账难以执行。这需要保险企业多层面继续加大与各商业银行、农商行的合作力度,确保非现金收付费渠道畅通,提高银行转账的便捷程度和转账效率。保险公司在销售与服务的过程中应加强宣导授权银行转账,改变销售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展业习惯,更好的将这种便利的收付费形式带给客户。

2.考虑与第三方交易平台合作开发转账交费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三方交易平台越来越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与诸如支付宝、财富通、拉卡拉等获得支付牌照的运营主体联合开发收费交易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推广可以大大减少与多行合作的工作量以及客户未持合作银行卡而无法办理转账交费的不便。

大力推行安全、便捷的非现金收付费方式,不但可以增强对收付费风险的管控,降低公司运营成本而且对维护公司形象、提升公司声誉具有重大作用。

(四)加强日常管控与风险控制点监督是关键

收付费岗属于关键控制岗位,加强收付费日常管控与风险控制点监督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对收付费的日常管控主要体现在对日清日结的复核以及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事项检查。日清日结的有效复核对于有效衔接业务财务处理、及时核对业务数据、资金和单证以及防范资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日清日结可以及时核对数据、资金的正确性,发现系统操作与资金来源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虚假收付费形式,提、存现金等行为是否经过审批等等。对收、付费财务事项检查更可以直观地观察收付费的日常管理和事前审批是否执行到位。对风险控制点的监督要关注主要风险来源和主要风险控制点,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特别是对收付费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流程的检查,例如提取现金时是否有经过审批的现金提取申请单等,这些关键风险控制点的监控对收付费的风险管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严格执行制度,加大责任追究是保障

再好的制度、措施,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不严格执行,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实效。对收付费风险的管控,虽然制定了业务流程、找准了关键风险控制点,但是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对关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那么同样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制度的执行到位与否是事关整个风险管控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实现收费风险管控的目标。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反馈;加强后续整改跟进工作,有的放矢,关注收付费相关环节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实施现场督促检查,以促进收付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篇2

关键词:建筑 施工管理 风险管控

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其长时间作业且受自然环境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使得建筑工程风险性也相对较大,尤其是建筑施工环节。为将建筑施工环节的风险降至最低,施工管理中必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便施工中出现相应风险问题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实施风险管控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和风险管控必要性

1.建筑施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

所谓建筑施工风险就是建筑工程在项目施工中受工期、质量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工程施工产生不确定性。就现在风险管理而言,不同项目都会存在潜在的风险,而解决项目风险的关键则是风险管理。目前来看,施工企业已经遍布祖国南北,这种点式分布模式不利于使不同施工企业集中起来。再加上工程施工本来就周期长、投资较大、规模大、流动性大,再受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使得施工企业的生存压力更大。在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风险。建筑施工中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安全风险、资金风险、管控风险、合同风险等。

2.建筑施工管理风险管控必要性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然而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对工程质量、建设水平和一些相配套的设施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增加了建筑施工管理难度,加之实践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出现,对工程建设成本、资金周转、合同管理和决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容易使施工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还可能出现不良经济损失和质量事故。如果不合理解决这些风险,对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就无法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效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建筑施工中可预见的风险和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从企业实际出发,针对风险本身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指数降至最低。

二、建筑施工管理风险管控有效途径

1.提高企业辨别风险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常会因风险辨别意识差,增加了建筑施工管理的风险性,由此也可以看出提高企业辨别风险能力的必要性。为了提高企业辨别风险能力,在工作中应该设置专人收集施工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作业区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对项目周期不同阶段不确定性、工程不同工艺装置内容和工程建设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在对上述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具体分析,这些专家级的人士专业性强、阅历多,对内容分析的较为全面,得出的风险分析结果相对客观,也较容易实现。在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后,要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风险事件进行编制,并列一个详细的清单,按照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目标、技术因素、主客观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最后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辨别活动,以提高项目施工中的风险预见能力。

2.提高安全风险意识

安全风险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也比较大,对于这一风险在平时施工中多注意一些细节,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而在实际施工中,虽然下发相关安全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但往往仍有不遵守安全规定的人,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施工企业在开工之前,应该获取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之后再开工,施工过程中相应承包单位也要获取经过审核的安全许可证,之后进行施工。其次,施工前必须严格对不同工作人员资格证进行确认,无资格证的人员不能上岗,尤其是特种工人。如果特种工人无执业证,需要以安全规定为依据,对其进行惩处,同时也应该按照规定对这些人员执业证进行复查。再次,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教育时可以以班组形式进行,也可以去工作现场进行安全教育。施工企业安全检查工作也不能放松,要定期对工作现场和相关区域隐患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整改。为减少施工现场隐患施工设施进场前必须经过安全检查,每次使用前也要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安全后再行使用。最后,企业也应对自身安全生产制定进行完善。对操作规程和技术执行进行规范,遇到相关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执行后要做好技术交底和记录工作,以免遇到麻烦,可以将记录作为有效凭证,以降低企业损失。

3.强化预算人员素质

工程预算人员素质如何对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也是有影响的。实际工作中,建筑企业预算人员常因对企业投标报价流程了解不够,而增加企业成本,造成企业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就需要对企业预算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对企业内部投标价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预算人员进行道德素质,使其在工作中,能严格按照招投标规定,结合实际项目工程报价表进行,尽量避免修改投标报价、刻意压价、哄抬物价和招标单位串通泄露企业投标内容等行为。此外,还应对预算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素质方面培训,对相关人员资格进行规范,预算人员上岗必须执有上岗证。为了确保预算人员工作质量,需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考核。对预算编制质量较差、过高评估预算造价人员进行适当处罚,以为工程预算人员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其能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服务。

4.强化资金和合同风险管理

资金和合同风险也是建筑施工管理中常出现的风险,为了减少这两种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风险意识,对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管理中对资质和信用不能达到标准的业主予以投标,借助法律法规要求建设方提供必要的工程支付担保,减少工程款风险和拖欠工作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信用危机。工作中,必须对索赔管理进行强化,尽可能减少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造成的停工损失。为了减少风险,也可以将风险转移给材料商或其他承包商。工程合同的不规范、严密和完备也会给建筑施工带来工程封信、业主自信风险或是外界风险等。这就需要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看合同是否合法、业主审批手续是否完善、需要公证与否、合同文件和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合同是否符合双方利益及双方理解是否一致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合同进一步分析,如果合同不符合双方利益或出现不一致的理解,双方要如何解决。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切记不要口头承诺,必要的时候应将要求写入合同,以避免合同纠纷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结束语: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是较为容易的。上文对可能预见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策略,有助于降低施工企业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福生.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2012.

[2] 杨艳芬.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技术与市场. 2011(03).

[3] 李维娜. 关于加强施工企业资金运作有效管控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11(11).

篇3

关键词:海外项目;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海外工程承包中,项目的风险管控已显得十分重要,风险的化解,可以避免项目高额损失或产生不同程度的利润空间。在海外项目实施中,由于我国人员对于当地环境,当地人文观念、工程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风险等方面了解不够,出现风险应对不足,造成被动局面,甚至出现亏损现象,从而可见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

二、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应按照以下原则做好风险管理。

1、总成本最低原则 在制订风险计划时要以最合理、经济的方式处理,设定的安全保障目标应以总成本最低为总目标,风险管理应充分考虑项目成本。

2、高度重视原则首先在制度、体系上要集团总部、分局、国外代表处和项目班子各级领导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成立各级风险管理组织,在各级领导直接下开展工作。

3、满意性原则 风险在项目实施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要做好主要风险的防范即可,避免项目由此造成损失。对于风险量小的,可以忽略。

4、合法性原则所有的风险管理工作都必须在工程所在国的法律允许框架下进行。

三、海外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任何工程项目都会受到施工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利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会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如高温、严寒、多雨、台风等气候,泥石流频发、地震高发、溶岩溶洞等地质条件都可能使施工进度受阻,从而推高施工和管理成本。大多数的海外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工期较长,结构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就更大。这些都决定了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海外项目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2、社会环境风险

海外工程项目是在国际间展开的,会受到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文化、基础设施、金融体系等多种情况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此,要更加注重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尤其是对风险的防范。

3、工程和设计风险

(1)技术风险。对于海外工程投标中,投标人应完全理解招标人对项目各项指标的要求。对于要求采用专业技术的,应首先考虑企业自身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其次考虑工程所在国家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水平;最后要是自身和当地公司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应考虑第三方,充分调查这方面的技术难度和费用,一定在投标中提高这方面的费用。

(2)设计的风险。对于EPC合同、DB合同等涉及设计工作的项目,应要求设计人员严格按照业主要求的技术性能指标完成设计,避免由于过度设计或设计无法满足,造成费用增加或不能满足要求。

(3)项目执行风险。在项目履约过程中,按照合同策划、评估严格履约。配置足够的资源,按照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做好项目各项工作,避免出现成本超支、工期拖延及安全质量事故等。

(4)企业管理风险。对于集团企业,应按照企业统一的风险防范体系,做好项目的风险防控工作,成立项目风险防范机构,在项目经理直接领导下工作,重要重大风险,应聘请专业咨询工程或专家协助解决。

四、海外工程实施风险的应对措施

充分认识海外项目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不同国度的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国际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融资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等。要建立国际工程项目标前评审、投标决策、项目实施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海外项目经营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地识别风险、量化风险、监控风险、科学的规避和防范风险,有效地化解风险。要不断完善公司境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保障出国人员的人身安全,使职工在海外能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和关怀。

在合同谈判阶段,应按照FIDIC合同条款仔细核对项目合同中对承包商的不利条件,通过修改或增加补充合同中相关条款或规定来解决。例如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了,业主应支付月度工程款的期限,而未规定到期不支付怎么办,合同中争取加入若到期不支付应加息并订立较高的利息条款;索赔是成为目前国际工程中为保证自身利益而被广泛采用的手段,因此签订合同时,对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要灵活对待,留下索赔机会,保证索赔成功。

加强财务管理,聘用当地财务会计师事务所完善缴税等合规手续事宜。严格海外项目财务资金管控,实行区域化、国别集中管理。提高海外项目财务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能力,抓好资金预算管理,实施资金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率,抓好海外业务经济活动定期分析,提高海外业务的经济运行能力。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重视过程索赔、计价工作,成本管理精细化。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合同中调价条款的规定,向业主争取调价或变更的机会,合理规避已有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价格风险。要有效收集施工日记、当地建筑业基本信息、各类会议记录、设计变更等。在各种因素变化剧烈的时候,首先要积极争取合约的补充和变更,其次加强索赔报告的及时提交。要及时根据合同支付条款办理收款手续,及时提交期中报表,对于已完工程量和现场到场材料等要进行认真细致地核算,并尽量做到早收款、多收款,防止资金支付风险。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作期限提交相关资料,同时催促工程师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相应的审批、付款手续。

完善海外从业人员聘用、福利制度和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制定海外经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划,建立国际从业人员资源库,对于突出人员采取培训深造、实践锻炼等方式重点培养,提高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国际商务知识。尤其要重点加强国际项目经理和国际业务经营开发人才的培养。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做好制度用人感情留人。适时组织专业性强的技术业务培训,提高海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水平。要利用现有项目的舞台培养、锻炼一大批海外事业的核心和骨干、海外项目或地区负责人,会外语、懂商务、能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海外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海外项目实施中如何做好风险管控这些方面而言,不仅为海外项目的实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为海外项目能够有序的完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更能促使项目的良好履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孔晓勇 化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炼油与化工 2010(05):16-18

篇4

关键词:三标一体化;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作用

通过“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按照标准持续改进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公司“打造‘国际一流专业化管理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战略目标。当在实施三标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其对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还要明确其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在后续的工作加以更正,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1.“三标一体化”运行存在的问题

1.1执行制度不到位,工作缺少记录文件。

随着公司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公司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制度形式从标准岗位名录、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制度内容从行政管理到项目管理全面地覆盖了公司管理的主要流程、关键环节。制度规定健全,人员执行制度不到位、管理规范意识欠缺、重视程度不够,使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得不到很好的验证,在落实中常常打折扣。而工作记录的缺失仍是公司体系执行力最薄弱的环节。员工对记录规范性认识不高,工作记录随意性大甚至很多工作没有记录。工作记录应记录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从而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并为处理问题的规范程序性提供有力依据,为总结经验、追溯管理出现的不合格提供客观证据。对工作记录规范化、标准化管控,需引起公司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1.2员工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公司“打造‘国际一流专业化管理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战略目标,公司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要求也日趋深入和细致,项目管理要求多、文件多。做为专业化管理公司,公司员工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公司管理要求文件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本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点的认识不够清晰,工作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管理工作浮于表面,不能将项目管理的新要求有效地在项目建设管理中贯彻实施。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只注重“堵”,不是将该做的工作提前要求、落实到位,而是问题出来了再进行整改,不能防患于未然,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1.3人员流动,导致文件缺失。

随着公司新建项目的逐渐开工,公司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人员在工作交接过程中,忽视文件交接的重要性,导致部分记录文件的缺失。

2.“三标一体化”的作用

2.1有利于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电力企业通过全员绩效考核系统更好的实现了三标标准对目标指标的要求,考核结果与部门及员工的收入挂钩。客观地评价了员工价值创造过程及结果,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执行情况月度分析通报机制,完成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套改工作并推广实施,优化工资薪酬体系。为了落实目标、指标管理的要求,企业推出了《全员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全员绩效合约管理的实施完善了绩效管理模式及量化指标考核方式,使得公式各部门工作成效有了一个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量化考核的方式使考核内容涉及面更广泛,考核载体更丰富,有效降低了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影响,进一步提升考核的公正度和公信度,也为企业以后管理目标、指标的不断完善、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提供依据。此外,每季度末,还会对部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系统的监督和检查,检查内容涉及各部门季度目标指标分解及完成情况、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重要会议部署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基建标准化工作完成情况等。使得管理上存有的问题能在检查中得以发现,提升了总结目标完成力度,而监督有利于对工作目标及时纠偏,方便持续改进措施的提升,使得目标、指标管理相互统一,最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2有利于职业健康安全的提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使得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生产和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得到保障。通过组织了职工体检,全面开展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策划和重点工作部署,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基建安全质量年”活动。认真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对企业《安全工作规定》、《安全职责规范》、《安全工作奖惩规定》等法规制度进行宣贯培训。总结近两年活动成效与经验,围绕“严格法规执行、深化风险管控、夯实基础管理、强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安全管理提升活动。结合春季安全检查及总部协同督导检查,加强活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评价交流。企业按照“四不两直”方式动态检查考核,确保活动持续有效。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按照“动态识别、科学评估、分级控制”的原则,强化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和作业过程安全监督管理。坚持重大安全风险“企业季度识别、项目部月细化、施工班组周落实”的“三级管控”机制,建立三级以上动态风险管控台帐,确保按风险等级级别到岗到位,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稳定,阶段性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

2.3有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使得企业形成一套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纠正的机制,为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保证。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办公区域严格实行垃圾分类,企业所辖在建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工程项目环境保护 “三同时”以及环评批复、水保批复的要求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哈郑工程和溪浙工程环保、水保验收工作。今年已组织全体职工体检一次;完成对物业安全卫生监查4次;按时开展办公区域消防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后勤安全大检查和缺陷隐患整治工作,强化企业交通、消防和保密等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培训;在节假日前均对各办公室的电源安全情况进行了巡查;交通管理规范,每月组织驾驶员学习安全法规,每月组织对车辆进行自行检查,对相关车辆及时进行了年检、尾气检验与自检,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篇5

关键词:煤炭业;公司内部;风险控制;A煤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发展,“风险”越来越成为企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的更新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不断推进着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工作,这对于煤炭业而言,可以说既有很大的机遇也有挑战。但是,目前煤炭行业越来越向规模化、市场化、自主化靠拢,并且矿井采掘的难度加大以及深度加深,煤炭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尤其自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始终呈现出持续低迷的状态,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煤炭企业,它们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备受人们关注。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能使自身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与风险。

一、A煤业概述

A集团作为一个老牌煤炭企业,是一个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1995年10月。其以煤为基础,铁路、港口等与煤化工为一体,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主要经营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煤炭开发、国有资产等资源性产品,进行电力、港口、煤化工等行业领域的投资。

二、A煤业集团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一)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的作用是为了明确管控对象。A集团开发了一套信息化软件,用来对现场查出的危险源及时录入系统并反馈给被检单位。

缺陷:危险源的产生有76%的原因来自于人员本身,A对于危险源的辨识是来自检查人的检查及录入系统。如果检查人没有正确意识到危险源或者没有及时在系统中录入危险源,则会导致后面流程的不正确性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管控重点。一般在煤矿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管理人员因为急需相关信息而导致的差错、没有合理的估计相关人员对自身岗位的胜任能力等。评估风险的时候要合理量化风险评估。

缺点:风险评估是由风险发生的几率及风险导致的损失组成,在A的风险评估表中关于损失只提到了人员伤害程度及范围,这是关于安全风险的范畴,但没有涉及到比如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这种环境风险的损失。

(三)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

目的是为了明确管控依据和落实管控责任。

缺点:对于管控责任的模糊,在通过与煤矿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以及各部门相关业务人员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煤炭企业的管理层中尤其是其中的中层管理者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够深入,尤其在战略风险管理方面,极为缺乏。煤矿企业人员对战略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解和风险管理理论所要求的“业务层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相违背。

所以,在上述错误的理解下,一些业务部门在可行性分析报告、预测以及项目立项等方面,存在论证不足和理解不透彻,忽视或者隐匿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企业以及整个管理层的决策埋下了隐患。

(四)执行标准和措施

由于煤矿企业资源不共享,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当一个业务流程或一个战略风险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或者需要跨部门处理时,如何获取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煤矿企业目前已有一些风险管理体系的子系统在发挥作用,在风险管理子w系分别运作,各自发挥作用,职责之间存在重叠、漏项,尚未全面、有效、共同发挥作用。

三、完善A风险预控管理系统

(一)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规划

对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制定煤矿企业在4-6年内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计划,在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下,努力开展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总目标。

煤矿企业在建设其风险管理系统时,必须遵循平稳过渡、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保证其他各业务的正常运行并达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总目标:

1.通过确保煤矿企业的总体经营活动能够遵循内外部相关规定,从而达到合规性目标。

2.创建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氛围和意识。

3.建立煤矿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系统时,在企业内培养一支知识水平高的、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二)基于内控的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由一个相对静态的专业人员、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文化以及组织制度系统等和一个相对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组成的煤矿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由风险判断、标识风险、风险评定排序以及转移风险等组成。

(三)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成效

煤矿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应能在稳定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管理以及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成本,从而为形成煤矿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1.减少企业的成本提高预期收益

煤矿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为煤炭企业的中高层决策者提供依据,能让他们准确的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机会,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防患于未然,转被动为主动,从事后改正到事前预测,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2.不断促使煤矿企业合规发展

针对煤矿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煤矿企业面临一般的风险时,提出波及面小、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解决方案,既能够防止过多矫正,又能“药到病除”,最大限度的保证煤矿企业维持正常运转;在煤矿企业面临相对严重的风险时,根据煤矿企业的自身特点,找出符合企业风险能力的解决办法进而最大可能的降低企业的负面影响,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明确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煤矿企业的控制目标是完善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建立煤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4.提高风险评估的程度

很多企业发生的风险有时候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尽自己所能预测出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识别出可以采取的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而把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5.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合规的以及收益机会更多的保障,从而降低煤矿企业风险的成本和损失。

四、结论

在风险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的现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实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以及本行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内外部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建立一个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A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非常淡薄。一方面,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各部门人员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以及风险意识,所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大对员工的专业能力的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员工自身也应当定时对自我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自身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煤炭企业应首要关注安全风险,市场及政策得变化对企业的经营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12.财政部首提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渐行渐近[J].煤炭经济研究,9:32.

[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国总会计师,2010.

[3]陈芳,徐良虎.2009.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J].会计之友.10:71-73.

[4]冯淑文.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研究[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5]官峰.2007.内部控制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04:38-45,

[6]郭琳.COSO框架下的风险评估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7.

[7]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2009.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一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8:73-81.

[8]何威风,朱莎莎.2008.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来自国储铜的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24-25.

[9]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电了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57-01

医疗护理安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护理风险管理就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因而处理更全面、更科学[2]。神经外科由于专科疾病的特点,存在很多危险因素,须实施护理风险的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才能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神经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通过实施护理风险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神经外科共有床位58张,其中NICU病床7张,执业护士20名,年龄20―40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14名;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住院病人2376人。

2、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识别和分析

2、1病情观察不及时的风险:神经外科是一个急、危、重病人多的科室。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护理工作要求高,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丧失。

2、2用药中的护理风险:神经外科抢救病人多,执行口头医嘱的机会就特别多,在抢救病人时,医生口述或护士复述不清,执行容易出错;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取药和用药核对过程中也有发生错误的可能。

2、3护理操作中的风险:因病情需要,需进行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快速输液等护理操作。在紧急的情况下,病人病情重,操作难度大,也有可能操作失误或不准确,引起病人的创伤。

2、4使用抢救仪器存在的风险:在使用抢救仪器的过程中,因患者烦躁、翻身等导致计划外拔管或连接处脱落,也可因抢救仪器性能不良或出现故障而影响抢救。

2、5护士健康宣教不力的风险:护士对专科疾病知识指导宣教不力,患者及家属理解不到位,遵医行为差,导致很多意外事件发生。

2、6病人家属方面的风险:神经外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工作预见性差,容易造成工作忙乱,患者家属心情急躁,当疾病发展到不可逆程度导致患者死亡时,如果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或医患沟通不足,病人家属往往会迁怒于医务人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7住院病人存在的风险因素:、神经外科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及长期卧床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坠床、跌倒、走失、皮肤损伤、肺栓塞等风险。

3、实施护理风险的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的策略

3、1提高管理艺术,调控负性情绪:采用分享权利的管理模式,将科室的护理质控项目细化、标准化并根据护士的工作资历和业务能力进行分工,让每位护士都参与科室的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因为护士都希望完成与自已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已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为护士长应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材,材尽其用,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关心每位护士的思想和家庭生活情况,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解决好她们的后顾之忧。工作之余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既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又增进护士之间的交流与感情,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3、2成立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实行护士长---科护理安全质控员----值班护士的三级护理安全质控体系。采取护士长不定期抽查,质控员每天检查,值班护士每班自查的方式,实行层层把关、质控,防患于未然。

3、2、1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养:把护理安全教育做为每周一护士晨会的主题,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并制定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讨论借鉴,使每位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护理差错的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其次科内每月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查摆和讨论会,使每位护士都融入到这项工作之中,从而增强她们的责任感,提高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科内还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知识,做到依法施护和做好自我保护。

3、2、2规范药品的管理:科内药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整理,防止药品积压和过期使用;急救药品则定位、定基数、班班交接、随用随补,保证急救所需;护士长每周五检查考评。其次是提高用药安全:高危药品单独存放,并用红色标签进行警示;口服药与外用药分类放置;特殊用药则严格按病情、年龄控制滴速和浓度,所有用药严格执行2人查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3、2、3规范急救仪器的管理:急救仪器定点放置、专人管理,做到有检查、使用和维修保养记录;而且每台急救仪器挂操作流程卡,要求每位护士都会正确使用;急救仪器完好备用率为100%

3、2、4合理排班: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护士的排班按新老搭配,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的原则,各班次的工作量不同时实行弹性排班,确保在治疗和护理高峰及抢救病人时有足够的人力。

3、2、5重视急救护理细节管理:(1)制定各种疾病的抢救流程 ,(2)明确抢救过程中各位护士的分工,(3)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次,医生回答对方可执行,(4)规范抢救结束后的医嘱补录和医护记录的书写。

3、2、6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归类成册,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完善签字记录。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要依照程序,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和家属,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共同承担医疗风险。

4、结果: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p均<0.05),病人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大为下降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5、讨论

5、1护理风险的前瞻性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根本保障

神经外科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工作预见性差。因此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抢救工作流程及风险应急预案,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药品、抢救仪器、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

5、2护理风险的全程动态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医疗护理活动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高风险因素,而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加强风险制度贯彻落实的检查督导,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时化解护理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基因整合;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2)-0017-03

当前,国内正在步入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战国时代——有关互联网金融的讨论与行动可谓热火朝天,而有关看法又可谓众说纷纭,做法也多少有些“各自为战”。究竟应该怎么看怎么做互联网金融?值得认真分析。

一、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与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是金融机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从狭义上理解,互联网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这样,我们便可将互联网金融大致划分为“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与“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正规金融与第三方支付、人人贷、众筹等,只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精神,其所做金融都属于“互联网金融”。

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金融基因强势,互联网基因弱势;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互联网基因强势,金融基因弱势。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应当学习借鉴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基因”优势。其一,视难题为机遇,迎难而上,寻求互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从而为自身生存发展开辟大片蓝海。其二,善于挖掘客户现实与潜在需求,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相应的商业模式“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挖掘的客户需求,由此做强做大。其三,注重满足客户便捷性需求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其四,精于发现资金套利机会,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其五,敏于发现服务弱势群体之普惠金融机会,并致力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按商业可持续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收获“长尾效应”。

二、风险管控之重要“金融基因”不可缺失

互联网金融毕竟是金融,因而不能没有金融基因,而最重要的金融基因即风险管控。因为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是承担并管理风险的行业,倘若管控不了风险,一旦失控,个别风险引发系统风险,乃至引发金融、经济、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管控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金融基因。毋须讳言,目前非金融系所做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之最重要“金融基因”是欠缺的,已经暴露及潜存风险不可小视。

(一)客户信息安全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掌握了大量客户真实身份信息诸如证件号码、手机号码等,同时还掌握了客户大量银行卡敏感信息诸如银行卡号、卡片验证码、卡片有效期、个人标识码等,但是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却明显薄弱于银行监管体系,存在极大的客户信息暴露隐患。新闻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些知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支付机构系统安全性的信任危机。

(二)客户资金安全风险。一方面,客户在委托第三方支付机构办理支付业务时,向其缴纳了大量资金(包括客户自有资金与交易资金),千亿体量的资金存于非实名制开立的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名下,存在较大的资金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向银行报送完整的交易信息(如二级商户名称、交易类型等),使得银行根本无法监控每笔交易的来源、实际用途、商户真实信息等,只能被动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清算服务,实际已造成了商户管理与客户资金使用均处于无监控状态。

(三)支付体系安全风险。获得支付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数量已近250家,各非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巨大。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产品后,各主要非金融机构亦跟风陆续推出各自的快捷支付产品,并向商业银行提出采用与支付宝一致的快捷支付客户签约模式。目前已经出现开通快捷支付的部分非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频繁出现资金被盗的风险案件。如这种模式不加以改变,快捷支付业务风险将迅速蔓延,对客户信息安全、客户资金安全等问题带来巨大隐患,极大损害客户利益,同时极易形成支付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地影响支付行业的整体发展。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均发现支付宝为“淘宝”、“天猫”所属游戏充值、珠宝类商户开通了快捷支付业务,且已发生部分客户否认支付交易的情况,造成了较大支付安全隐患。

(四)套现洗钱风险。由于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户资质缺乏有效审核与管理,对交易也不予审核与监督,而银行又无法获得关于商户与交易的详细信息,使得银行只能沦为简单的充值工具。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银行无法通过有效监控手段对洗钱、欺诈等不法交易实施有效监控与预警。比如,快捷支付方式无需通过网上银行或银行网上支付页面,而是直接通过非金融机构就可实现交易,尽管目前非金融机构关闭了信用卡充值通道,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套现及欺诈情况,但由于非金融机构的商户管理制度不完善,虚假交易屡禁不止。

(五)流动性及兑付风险。互联网金融对流动风险有放大效应:其虚拟账户的产生使互联网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甚至有可能摆脱真实货币的约束,从而增大潜在风险;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风险扩散的速度更快。银行为防范流动性风险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如流动性比率高于25%、存贷比低于7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等。此外,银行有着多级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银行内部,三级备付金储备;银行间市场拆借;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却缺乏内部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无法参与银行间市场,得不到央行的紧急支持,在流动性风险管控方面基本空白,处于“裸奔”状态,一旦风险爆发,将难以应付,可能对其产生致命打击。

(六)相关信息系统风险。互联网金融伴随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成长,是网络经济的产物,运行高度依赖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交易软件,互联网金融因此具有高虚拟性特征,各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广泛的物理关联特性,极易爆发系统性故障或遭受大范围攻击。当前网络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可以利用漏洞和缺陷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而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造成极大的破坏。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只带来局部损失,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安全风险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会导致严重的客户资料泄露、交易记录损失,流失大量客户,损害互联网金融声誉。

(七)无视相关金融监管法规风险。其实这比前几种风险更具危险性。因为在多种金融风险中,其他各种风险多由违规风险引发,都或多或少归咎于违规风险。而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往往以“创新业务、改善客户支付体验等”为名目,不断碰触监管底线,完全无视相关金融监管法规。例如“快捷支付”等创新产品,就公然抵触《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电子银行客户信息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1]86号)即“86号文”。86号文第三条“对于由第三方机构完成安全认证的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商业银行应至少在首笔业务前由本银行通过物理网点、电子渠道或其他有效方式直接验证客户身份,并与客户约定双方相关权利与义务”,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拥有的物理网点、电子渠道及其他可以有效完成客户身份验证及签约的渠道,由商业银行和客户两方直接交互,商业银行通过柜台刷卡验密、本行电子银行安全认证工具等方式验证客户身份。商业银行直接验证客户身份后,与客户当面或通过银行网页完成的纸质或电子协议签署,严禁商业银行通过任何机构代替或介入客户身份验证及签约环节。目前支付宝快捷支付的客户身份验证、客户与银行签约已经脱离银行渠道或界面,而是通过支付宝网页进行,明显不符合86号文要求。

三、构建包容两系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体系

(一)认识并处理好金融监管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之间的辨证关系,承认接纳之,有效监管之。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始终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辨证法。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对金融发展至关重要。所谓处理好,即金融监管要不断地将金融创新纳入视野,并形成包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所谓包容,一是承认接纳金融创新的出现与存在;二是创新监管体系,以纳入金融创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唯有既承认接纳又有效监管,金融创新才可能持续,并与金融监管良性互动,辨证统一,从而不断推动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当代最具革命性的金融创新,如果金融监管对如此重大的革命性金融创新视而不见,不纳入监管体系而有效监管,那既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更将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当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亟需相应的金融监管承认接纳之,有效监管之,从而与之良性互动,辨证统一,推动金融革命性发展。

(二)须将两系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者的视野,不留监管真空,并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也是金融,因此无论是金融系还是非金融系所做,都应当受到监管,而且都应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否则,都做金融,一部分不受监管,或监管规则不统一,那就会产生监管套利,且不说不公平,对受到严格监管的那部分金融造成冲击,而且“劣币驱良币”效应发作,注定不可持续。就如打牌、下棋或体育竞赛,让一部分人严格按规则,另一部分人不按规则或规则不统一,其游戏或竞赛是注定玩不下去的。目前,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几乎完全不受到监管制约。参照相关国际经验,以第三方支付监管为例,欧美国家基本依照从“自律的放任监管”到“强制的监督管理”的监管指导思想,构造了网络支付监管法律体系。在发展初期注重鼓励创新、引导发展和适度监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模扩大。例如通过设立最低资本净值以及实行欧盟通用牌照制度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创新发展。在经营模式基本成熟后,再实施针对性监管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进行规范监管。强调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第三方支付体系,以及兼顾保护、灵活和效率的网络借贷体系,保证第三方支付、P2P等机构稳健发展。同时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通过规范借贷交易,制定客户沉淀资金及自有资金管理规定等方面的监管措施,从而维持公正的市场秩序,维护借贷者合法权益,促进交易和支付系统的高效和安全,加强对消费者保护,防范洗钱风险。我国目前也已进入有必要对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强化监管的阶段。

(三)须针对互联网金融特殊性修改现有法规,制定新法规,以形成包容互联网金融的特定法规体系。从国外经验看,欧美主要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顺应网络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先后对仍然适用的法律条款进行沿用,对不适用的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制定相关新法规,推出了包括电子支付、数字签名、消费者保护、资金管理等为主体的适应本国机构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建成了涵盖交易规则、交易保护、制度标准等内容的互联网金融法规体系。我国这方面则相对滞后,当下可谓亟需加快现有《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借鉴国际先进立法经验,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电子资金划拨法》、《网络购物条例》、《网络借贷行为规范指引》等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赋予相应合法地位,有效控制风险。

(四)须整合或新设相关机构,形成既专业分工又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同时加强并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国际合作与治理。这方面,美国与欧盟国家表现出较明显差异。美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主要从证券交易和货币服务业务的角度管理,一方面将P2P机构视为借贷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将第三方支付视为货币转移业务,监管的重点放在借贷交易和资金转移过程,奉行权力分散和相互制约,通过财政部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联邦保险公司等多个部门实行功能性监管。欧盟监管基本为机构监管,例如倾向于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给出明确的界定,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加以实现。根据我国国情,似乎须构建起以一行三会为主,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多部门为辅的既专业分工又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同时还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促进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的协同处置,推动完善并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国际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11):52-56。

[2]邵丽娜,唐懿明.浅谈传统银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J].金融经济,2013,(12):14-16。

[3]王海全,农飞龙.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3,(11):59-62。

[4]王天捷,张贻珵.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134-136。

[5]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6-70。

The Gene Combination and the Risk Control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YANG Zaiping

(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32)

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战略;对策研究

一、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及定位

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保险公司的财务战略要为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服务于公司战略。财务战略目标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是为整体公司战略服务,在此基础上,明确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协调各类职能战略间的关系,使得各类战略目标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

(1)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

财务战略关系中往往会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另一方面,财务战略又不能过于空洞,无法与短期计划相对接,导致战略管理不具有可执行性。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实现价值为中心,主要协助公司经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短期计划的实行。通过协调财务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使得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更加密切,不但有效缓解管理层面对业务发展的焦虑,更可以进一步明确财务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使得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处于同等的水平上,更好的施展财务整体战略规划。

(2)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的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中,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财务战略就必须协调好与其他战略间的关系,不能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更高层级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财务以及各职能战略间的协调,将更具权威性。但具体得执行过程中,职能战略必须由各自职能部门来完成,当其他职能战略与财务战略或公司总体战略冲突时,高层管理者要有总体协调及把控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体现各自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而财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起核心位置的角色,即把控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间的融合性,从而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

(3)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财务与业务指标间的关系

战略财务评价所依赖的信息来源于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对于财务指标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性,而非财务指标时效性上优于财务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置,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够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非财务指标不但包括保险公司内部诸如业务信息、运营数据等,还包括外部信息诸如同业市场情况等,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趋势比较。将两者结合对财务战略进行相关评价,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战略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升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及风险控制。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由于风险意识不强,管控不到位,屡屡被监管机构处罚,给经营及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保险公司必须客观的分析和认识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风险发生,增强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保障企业安全、稳健发展。

(1)建立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在业务战略目标和财务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一味的谈业务不考虑风险,或者一味的只谈控制风险不考虑业务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管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将企业目标与风险防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样,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公司的任何经营风险都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所以,保险公司应建立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各个职能部门提升风险敏感度,保障企业财务战略及全面战略的健康发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自觉自愿的行动。风险控制得力,企业的隐形成本也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战略施行将更加顺畅、有效。

(2)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根据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合理的得分析、判断和评价,以确立与公司经营目标间的关系,以确定如何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风险评估一般分三个层面,一是风险辨识,有无风险?二是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三是风险评估,风险发生后会给公司的财务战略以及公司战略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迅速拓展业务,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判断,从财务环节的输出口径是否将对公司的经验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结果是否是能够被控制的,是否影响财务战略的施行。

(3)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保险公司在制定公司总体战略、财务战略、其他职能部门战略时,均应满足合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时,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引发风险,特别是各类经营环节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财务,在财务层面更容易引发风险。所以在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后,应迅速制定出风险解决方案,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应进一步明确风险是出在制度层面、流程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各个层面的问题出台不同的解决方案,对风险的管控更有针对性,明确风险的起因,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保证各个层级的有效执行,形成一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而非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公司的运转才更科学、系统、有效。

三、加速财务战略转型

随着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传统职能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大多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仍然以“核算型”、“守财型”、“执行型”为主,距离“管控型”、“决策支持型”的角色仍有差距。在目前保险行业普遍重业务、轻财务的管理模式下,财务战略管理创造的价值远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在当下良好的市场大环境下,业务迅速发展的阶段,加速财务战略管理转型,是财务管理人员突破瓶颈,破茧成蝶的最好时机。

(1)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融合

通常意义上,保险公司提到业务和财务,总是会想到矛盾的对立面,根源就在于财务业务不融合。财务转型重点就是使业务泛财务化、财务泛业务化,将两者融合协调,业务人员全员理解财务,从成本角度、价值角度来考虑如何拓展业务,财务从业务发展、如何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方面考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全员以财务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是企业成本最低、运转效率最高的时候,财务不再是一个对立、控制的角色,而是一个咨询、分析、建议的角色。当财务战略管理不再耗费精力用在监督着所有部门花钱的时候,那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去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才能更专业的去做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决不是站在业务的对立面,而是业务发展最佳合作伙伴。只有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真正融合,才是内部和谐的最佳状态,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加强信息化转型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电子化建设,而是以企业价值为驱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关键控制点,整合企业资源,通过系统平台控制全面预算与资金预算,实现财务管控信息化。加强信息化转型,可以将财务管控体系更加精细化,把所需管控的相关指标和风险分布到公司运转的各个流程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使财务战略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发挥,真正发挥防范、预警、分析的作用,

(3)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说,转型升级关键的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要有积极主动的财务意识和管理意识,能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有创新意识,从传统核算向价值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财务职能管理与业务协同的价值管理相结合,把分析管控与企业战略支持相结合,在落实公司战略目标、管控业务运营、控制全面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从传统财务向价值管理转型的突破和跨越。

篇9

关键词:国际工程 工程管理 EPC 关键点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交流学习机会的增加和更多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国内企业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涉及的内容众多、工作程序复杂,再加上长久以来管理理念的落后,当前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需要从报价、启动、投标、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只有将各个细小环节的工作做好了,总承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

一、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分类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分类可以分别从过程内容和融资运营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过程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一是EPC模式,又称为交钥匙总承包,此处的EPC模式主要完成的是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以及运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二是EPCM模式,即设计采购与管理总承包,其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总承包模式。三是DB模式,即设计施工总承包,该模式下承包企业主要完成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等问题负责。从融资运营的角度来看,国际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类型:项目BOT模式和项目BT模式。

二、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作流程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诸多,流程较为复杂,大致的工作流程如下:项目开发与签约(工程项目信息收集整理、项目背景调查分析、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融资(包括融资方式探讨、融资风险评估)、项目执行(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实际施工工作的监管)、项目售后服务(包括项目的维护、客户关系的维护)。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整个工程承包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三、当前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管理理念落后

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起步较晚,工程管理的理念仍然相当落后,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对工程总承包工作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当前企业工程管理理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未能在工程总承包工作中给予员工充分支持和鼓励,对外籍员工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二是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不高。成本控制对于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增加项目利润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中只有全员参与项目的成本控制,才能将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二)责任与义务划分不清晰

由于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涉及的内容众多,很多时候各个合作企业甚至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并不清晰,使得总承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中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清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总承包商与业主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不清晰。虽然在EPC管理模式下,业主将大部分权利都给了总承包商,但是在项目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仍有必要在合同中对于相关的细节进行明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是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不清晰。原则上来说,分包商是直接对总承包商负责的,分包商所产生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总承包商承担而不是业主,因此对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风险管控意识较差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意识,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地认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管控工作所知甚少,其不知道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规避风险的出现。二是尽管部分企业开展了风险管控工作,但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只是进行一些例如风险评估的表面工作,而并未对总承包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风险把控,该种风险管控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下

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工作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管理机构臃肿,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一些部门之间的职能存在重合甚至是冲突。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加大工程承包管理的难度,不利于承包工作的整体运行。二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于提高。随着国际工程承包管理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人才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五)项目开发和融资过程中存在困难

我国当前的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完善,一些刚刚走出去的企业自身实力也相当有限,企业在项目开发和融资过程中仍然诸多阻碍和困难,这些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融资能力较差;二是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制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国内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竞争能力较弱。

四、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关键点

(一)做好项目的报价工作

由于工程承包企业对招标文件未进行深入研究,很多企业对招标文件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再加上技术支持的缺失,当前大多数工程承包企业的报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项目报价工作中,工程总承包企业要通过组建投标小组的方式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关键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量和材料设备技术要求,对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二)做好项目的启动工作

工程项目的启动工作是在中标之后到项目正式开工之前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工程开展做准备。要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启动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通过进行现场调研与模拟分析的方式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执行规划,并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讨论与验证;二是做好人员筹备工作。工程项目总承包工作的执行必然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在启动阶段重点要做好人员安排、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做好物资储备工作。这里所说的物资既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原材料、施工设备,也包括要用的文件、合同等后勤保障物品

(三)做好项目的投标工作

投标工作与报价工作类似,但是其包括的内容更加复杂,需要完成技术方案设计、人员组织、报价准备工作、制作报价文件等方面的内容。做好投标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项目背景,深入理解标书的具体细节和详细要求;二是选拔优秀的投标人员,加强人员管控,提高投标团队的专业水平;三是做好相关资料的备份与保存工作,保证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利的相关的投标文件。

(四)加强对项目的风险管控

加强对项目风险的管控,首要任务便是要提高对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充分地意识到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企业还应该不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控方式,要对总承包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不达标的工作要责令整改,只有达到要求的才能继续执行。

(五)做好项目融资工作

融资工作是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项目融资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可行性报告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为融资方案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二是加强项目的实地考察,通过调研的方式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为投资方排除后顾之忧;三是扩宽融资渠道,充分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尽可能地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支持。

五、结束语

EPC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融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工作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随着融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当前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黄晓宇,潘靖.国际工程管理的商务平台[M].国际工程与劳务,2013

篇10

【关键词】经济调控,施工企业,财务风险。

2011年,国家为了管理通胀预期,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二次加息,银行信贷不断收紧,施工企业面临着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困扰和挑战。

更严酷的是施工企业又遭受到了来自铁路市场的一场空前的“寒流”,铁路基本建设“紧急刹车”导致铁路市场急剧萎缩,施工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铁道部公布的数据:

2009年、2010年全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分别6004亿元、7074亿元,而到2011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铁道部2011年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通报显示,2011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610亿元,这较全年原计划7000亿元的基建投资减少了239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8%。,凸显了铁路建设资金的紧张。在此期间,全国陆续有近七成的铁路在建项目因资金吃紧经历了停建、缓建。铁道部现任部长盛光祖在2011年底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还表示2012年全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额为4000亿元,这一额度大大低于铁道部2011年原计划的7000亿元投资额,铁路建设放缓的趋势仍然明显。对于过度依赖于铁路基建市场的施工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务运行日趋困难,财务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

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客观深刻认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在,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诚待解决的课题。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施工企业从事的主要是建筑施工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等,其在生产和经营各方面与其他企业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使得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除了客观性、全面性和不确定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复杂性和多变性,每项施工任务因其施工环境的不同,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的不可复制性使得工程的施工设计、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以及工程量大小等各不相同,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施工过程呈现的多样化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多样化,使得财务风险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是高危性,施工企业绝大部份是露天野外作业,没有固定的施工场所,施工劳务人员变换频繁且素质不一,施工环境恶劣,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施工安全质量问题始终是悬着的一把剑,一旦安全质量出了问题势必给企业带来损失。再加之施工点多面广、工程施工周期长、财务风险源多而分散,财务管控难度很大,一旦疏于管理,管控不能及时到位,则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极大。

三、当前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1。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施工企业经历了2009、2010年度施工规模迅猛扩张,所承揽的工程项目和产值量增长迅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产和负债同时随之增长,致使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财务风险显现。

2011年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铁路超常规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大幅萎缩,但债权债务双高、资产负债率偏高的财务状况改变并不大,有许多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8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0%,财务风险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建筑市场中比较多的企业投资项目或合资项目存在投资不到位的情况,施工企业不能及时向业主办理验工计价,工程项目清算周期加长,大量的未完施工形成了高额存货挂账。另外铁路融资困难造成资金极度紧张,铁路项目拨款滞后及拖欠工程款现象明显增加,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施工企业又因资金紧缺无力偿付应付款项,以致债权债务居高不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支付风险。

2。债务纠纷诉讼上升。由于施工企业经历了前两年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已埋下了债权债务双高潜在的偿付风险隐患,2011年突逢铁路基建停建、缓建,融资资金迟迟到不了位,业主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给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施工企业融资又受信贷额度限制,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使得施工企业与劳务分包队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刚性应付账款的偿付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对到期债务管理不够重视,不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取得理解,反而以资金紧张为由,消极等待、一味逃避,信用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银行账户存款冻结事件频发,债务纠纷诉讼案急剧上升,涉案金额有增无减,这些法律诉讼最终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是经济和信用双重损失和资金安全风险。

3。资金运行困难。由于受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紧缩”、商业银行信贷额度紧张、铁路和地方融资平台逐步清理、铁路基建投资骤降等多种因素影响,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入锐减,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大额净流出,资金紧缺的严峻形势凸显。再加上有些已竣工项目清概时间过长,已完工作量的合同概算外资金以及施工过程中扣留的工程质保金迟迟不能到位,企业施工垫支资金无法及时回收,使得资金紧张状况呈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资金运行极度困难。另外,在资金的管理运作上,由于业主对建设资金的监管越来越严,大都要求项目建设资金在项目范围内封闭运作,以确保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这使得施工企业内部调剂资金的功能大大受到限制,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就目前形势看施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的改观,时间越久,企业的财务风险将越大,一旦风险水平超过了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之中。

4。闲置资产增多。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政府果断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随着高铁建设的兴起,各铁路参建施工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大量的生产设备和周转料,大量的资金沉淀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上。随着项目的陆续完工和高铁建设项目的缩减,此前购置的大型专用固定资产、钢模等周转料由于施工产品的流动性、单件性等特点,将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使企业面临着不能获得预期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的投资风险。

5。项目潜亏风险增大。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的影响,国内建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多、波动大,施工企业面临着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融资成本增大以及融资困难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使得施工企业成本不断增涨,成本控制难度和风险增大。随着铁路市场的萎缩和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市场经济行为还不够规范,企业间为了中标而竞相压价,而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标准上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工程项目的低造价水平和高质量标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施工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大大降低了盈利空间,如果施工企业管理粗放、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话,则亏损项目存在的几率较高。再者铁路暂缓新开基建项目和已开工在建项目的资金短缺,致使部分项目停工窝工或放慢施工进度,打乱了企业施工组织的方案、机械设备的配置、劳动力的安排,施工工期延长、人工和机械设备的清退场及重新进场将造成施工企业投入的成本费用大幅增加,最终导致项目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收益,项目面临着非常大的潜亏风险。

四、当前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举措。

1。加大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力度,从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抓起。注重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培训、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全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及综合素质、履职能力的提升。坚持财务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鼓励员工风险管控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完善风险识别监测与防范体系,正确认识风险之所在,明确风险控制对象,加大重点、重大风险源的控制,使企业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2。调整思路,理性经营,确保平稳。

201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中求进,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调结构、促转型。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对于过度依赖于铁路基建市场的施工企业来说,关键更是要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要正视铁路基建市场当前的严酷现实,要及时调整思路,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要在承揽施工任务上下足功夫,全力拓宽经营区域,快速实现承揽和施工重点由铁路向路外、从地上向地下、从境内向境外等多方面的转变,使企业保持稳健发展。同时还要实行“理性经营”,即在开拓市场时不跟风,杜绝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做法,对于那些业主诚信度低、投资不落实、降价幅度过大、投入太多和保证金过重的项目要勇于放弃,审慎选择承揽工程,规避经营中的潜在风险,以确保企业稳中求进、财务运行平稳。

3。狠抓清收清欠,加速资金回笼。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一旦运行受阻,整个机体便无法健康运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将难以为继。为了确保资金运行顺畅,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流入,施工企业在面临承揽任务锐减、银行融资受限的形势下,最直接快捷、最有效低成本的举措就是及时回笼外欠应收账款资金。在狠抓已完工作量验工计价和拖欠工程款回笼的同时,还要加强工程尾款、质保金和各类到期存出保证金等各类债权的清收力度。可适当采用应收账款转让或保理的形式回笼资金,创新清收清欠手段。近期,铁路建设项目资金严重短缺、大面积停工等问题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铁道部的“维稳”资金在逐步到位,施工企业要抓住时机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要集中精力做好铁路项目的变更、概算清理和调差补差工作,针对当前形势铁路缓、停建造成的延误工期等情况,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做好索赔工作,将应收客户合同工程款变为有效债权,最大限度地回收垫资款和补偿成本。

同时还要强化资金预算管理,认真把控对外结算,加强合同管理,严格计价拨付,坚决杜绝好不容易要回来的钱白白流失。

4。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施工企业面对目前资金紧缺的严峻形势,更要加强资金管理,聚财力,控财物,防风险。针对施工项目点多面广、逢项目就开立银行账户、内部资金分散难以管控的现状,施工企业应积极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按照“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科学调配”的原则,建立内部融资平台,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加大资金集中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资金调剂职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目前业主资金监管和开户银行利益保护仍然是资金集中的最大障碍,施工企业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与业主和开户银行的协调、沟通力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努力实现资金的回笼和集中。

5。积极盘活资产,提高使用效率。施工企业应加强企业转型期的市场分析和研判,认真摸清自身资产家底,严格控制施工设备购置,合理配备施工主要设备,并积极推行资产内部调剂和租赁,尽可能盘活闲置的房产、土地、机械设备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资产投资收益。同时还要加大对低效、无效资产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加速固定资产沉淀资金的释放和回笼,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

6。努力苦练内功,强化自身管理。要向管理要效益,增大企业经营积累,做强做优企业,以提高抵抗财务风险能力。

6。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减少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完整地涵盖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和事项,有效地贯穿经营、施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施工企业要彻底根治粗放管理顽症和内部控制上存在的弊端,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在经营各方面、施工各阶段、管理各层面实施精细管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使财务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6。2加强精细管理。企业越是面临困境,越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运行质量。面对着经济“寒流”的施工企业更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入扎实推进精益化管理,推动企业由规模效益型向管理效益型的转变,努力实现“低成本竞争,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责任成本全过程、全方位管控,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起“凡是有花钱的地方就要有人管成本”的大成本理念,增强全员创效意识,努力提升创效水平。

施工企业在向内部管理挖潜的同时,也要推进技术创新,积极研究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施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实力。

6。3高度重视安全质量效益。当前业主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都非常重视,项目的安全质量是直接与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和工程计量相挂钩的,涉及到企业的切身利益。而且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施工领域不乏安全质量“一失万无”血的教训,因此施工企业对安全质量应尤为重视,在安全质量管理上一定要舍得投入,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确保安全。另外,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保险来分散和转移安全风险影响,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通过为特殊工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并针对工程的特点参投工程保险等,可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要未雨绸缪,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审视,剖析自身的优劣势和长短处,勇于面对挑战,找出化解危机的制胜之道。在清醒认识企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的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好的形势没有改变,建筑业仍处在难得的机遇期,施工企业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做强做优企业,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确保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