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

篇1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管理

区块链作为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技术创新和风投领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区块链为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中,金融行业是其优先落地应用的主要领域,基于对区块链的探索及其自身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触角在未来会伸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然而,正是从金融行业发现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资产和管理上的风险损失,因此本文针对区块链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哪些应用、现状如何、应用中的风险如何评估及评价,试做一些探讨。

一、区块链技术介绍

(一)概念。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视角下,区块链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链式数据存储结构;广义视角下,区块链是一种技术集合,其中包括几种基础技术,如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网络等。用户基于共识协议和分布式架构技术进行可信数据的交换以及存储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定义。2016年10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将区块链技术描述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二)优势及劣势1、核心优势。当前,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数据可靠性却无法得到保证,区块链的出现由于其技术的特殊机制,其中的数据具有“可信”的宝贵特征,使得我们对数据高效率的获取看到了一线希望。下文介绍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主要优势。(1)集体维护。在区块链的数据系统中,除交易用户的私有信息会被加密,其余数据系统均对所有节点用户开放。因此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会受到所有具有维护功能节点的共同维护,由于所有节点都有访问的权限,通过公共链的公开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数据以及相关应用进行查询和开发,系统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2)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采用对等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机构管理数据的方式。区块链中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单独节点的变动无法对整个系统的整体运作产生影响,以此保证节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整体性。(3)无需信任系统。区块链的节点之间遵循一套固定算法进行交换,参与人无需对任何人信任,系统的安全性反而会随着参与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双方无需通过传统公开信息的方式产生相互信任,这将有助于系统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累积。(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进入区块链网络之前需要经过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被添加至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存储,无法篡改。在区块链系统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库,以此规避一些由于数据篡改产生的不法行为。这也决定了区块链数据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势。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不可避免的缺点,甚至有些优势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技术本身的劣势。(1)无隐私性。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数据,在公有链上等于每个节点的用户都可以查看完整账本,同时由于区块链数据存储、管理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交易过程中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意味如果某个人的账户被知晓,通过区块链就能知道他的资产情况以及每一单交易记录,无法保证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隐私性。(2)监管危机。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监管要求是所有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底线。对区块链的监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区块链商业应用过程中可以提供合规性保护;另一方面由于这项新技术的未完全开发性和虚拟性,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跟进,监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会毁掉区块链。(3)安全性问题。私钥安全是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逆、不可伪造的前提,而用户作为生成和保管私钥的主体,不存在第三方参与,因此私钥一旦泄露或丢失,账户的资产便无法做任何操作。私钥的保密性主要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对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这将对区块链技术造成安全隐患。(4)数据确认的延迟性。区块链的交易无法保证时效性。以比特币在区块链中的交易为例,网络传输会影响到交易的有效性。这是因为这笔交易要被网络大多数节点知晓,并且认可后方可进行。同时还受一个小概率事件影响,就是当网络上同时有2个或以上节点竞争到记账权力,那么在网络中就会产生2个或以上的区块链分支,这时到底哪个分支记录的数据是有效的,则要再等下一个记账周期,最终由最长的区块链分支来决定。因此,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是有延迟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数据被用户变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缺点。举个例子:区块链中用户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写错误将无法撤销并会造成永久损失;私钥丢失也同样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现实情境中如果银行卡丢失或密码忘记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找回,及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或尽可能降低损失。(三)应用领域。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理论性的探讨居多,其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切实展开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根据目前发展态势,区块链可能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经济的资源和资产呈现一定分散化,交易双方无需过多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无需信任系统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将有助于分享经济的运行。其次,具有连续性的链条交易也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些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所有商品进行追踪溯源,并且记录不可篡改,以此来保证产品安全。最后,一些频繁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交易风险。在P2P网络借贷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的交易行为记录并且无法更改。依托区块链技术,在建立智能合约的基础上帮助双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过程,以此提升违约难度,极大降低违约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识别风险。安全检查表法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然后以提问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础的安全检查表由四个栏目组成,包括序号栏、安全检查项目栏、判断栏和备注栏。根据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检查表,列举出6个安全检查项目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如表1所示。(仅代表个人观点)(表1)(二)存在的风险。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大账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询的特点。理论角度来看,区块链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能够保证其系统的可靠,然而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同时,基于以上安全检查表的判断结果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由于会存在黑客攻击无法及时阻止以及技术有限性无法准确识别交易主体,导致产生以下可能的风险。1、技术风险。区块链所依托的技术支撑庞大而复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应用层是构成区块链的五层技术架构。为了保证技术架构之间协调运行,确保网络正常运行,进而产生信任,需要通过默克尔树、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种技术和算法复杂而又精密的组合才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到,代码编写无误、程序正常运行、加密算法可靠准确是区块链产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错误,都会造成信任危机。2、业务管理风险。区块链中的全网数据会被每个节点存储和验证,单个节点无法更改数据。只有获得大部分节点的同意,才有可能对数据进行变更,因此在业务管理上存在滞后或无法挽回的风险。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盗取高达360多万以太币(按事发前价格折算约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资产,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无法撤销这笔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区,最终以太坊创始人通过个人权威说服了大部分节点,共同修改黑客账户,才挽救这笔被盗资产。业务数据的修改和撤回在传统交易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然而在区块链网络中由于信息的稳定性就变得异常困难。3、智能合约风险。共同维护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节点,具备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当智能合约在某个节点部署后,相应代码会在全网的每个节点同时运行并校验彼此的结果。这种节点关联性会导致某一节点的智能合约出现问题时波及到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节点恶意执行大量消耗磁盘IO的智能合约,使得全网负载大幅增加,导致以太坊上大部分应用都无法顺利运行,全网一度陷入瘫痪。后经紧急程序升级修正了此问题,才使以太坊上的应用恢复正常。4、法律风险。区块链应用中的各种风险最终都将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当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无法识别和处理这些风险时,很有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约束或制裁,又或者牵扯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诉讼。另外,区块链集体维护、集体使用的特点同样面临新的法律挑战,如果某个节点存储了不合法的数据,基于数据同步原则,其他节点均会存储相同违法数据,这个时候是否所有节点的用户都将面临法律责任?

三、风险评价

(一)利用SWOT评价风险。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区块链技术自身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如表2所示。(表2)(二)根据SWOT分析制订策略方案。根据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到定性的风险评价结果,主观上可以判断应采取何种策略应用区块链技术,具体策略如表3。(表3)(三)评价结果分析。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劣势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威胁,构建其SWOT分析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应当采取何种决策,在发挥优势和机会的同时规避劣势和威胁。区块链的发展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机遇期,理论概念面向群众的广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在为其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评价结果,区块链技术的更高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未来应当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及技术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风险规避与监控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底层技术构架,不仅限于金融、经济领域,未来在政治、法律、公益、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一定应用,是一种具有潜力、重塑社会各方面及运作方式的覆式创新技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将会给用户、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任何领域都应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为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和落地应用设立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和监控。(一)数据泄漏风险防范。一是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从技术上保护数据,在目前业界的相关技术成熟后,企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泄露问题。二是利用区块链数据层和企业内部数据层相结合的结构处理数据,根据数据是否需要在区块链上流动,差异化设置数据的存储位置。企业内部数据库主要处理不需要在区块链流动的数据,当数据需要在区块链范围流动时再接入区块链相应节点。三是严格把关申请接入区块链的节点在授权管理方面的权限。与公有链不同的是,企业应用区块链需要通过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来审核节点的接入。同时,可以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责任和权利,从法律角度规避节点用户数据泄露的风险。(二)企业应用中。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把网络安全监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赖区块链本身的技术优势,加强网络软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条例暂处于空白状态,各行业的监管机构应当分享信息,根据实际业务的共通特点制定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监管细则,达成共识,便于在技术上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规制。区块链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通过虚拟货币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这无疑增大了法律约束和监管的难度,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以及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和监管政策进行研究和规范,避免在出现问题时陷入被动。同时,在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时,应当针对区块链类型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制定相关标准,合理的法律法规条例,为各行业在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隐患,激发企业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孝男,王永涛,白云波.区块链+时代,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7(08).

[2]韩海庭,孙圣力,傅文仁.区块链时代的社会管理危机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2018(09).

[3]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经济的“区块链+物流”创新耦合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涛,江逸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安全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9.39(02).

篇2

区块链的长期影响将给文创产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火爆的比特币把沉寂多年的区块链技术推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不管是否加入挖矿或炒币大军,亦或是对这种虚拟代币价值艳羡不已的吃瓜群众,或是持冷眼旁观的专业人士,大家关注的主要焦点还是比特币。

显然金融是区块链技术最早,也是应用得相对成熟的领域。这与区块链技术天然就是账本的特性直接相关。然而这远远未挖掘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优势以及充分利用此种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和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也即区块链的短期价值被高估,而长期影响却被低估(何宝宏博士语)。

如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互联网技术当中还在不断涌现出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当中,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将发挥最长远最广泛的影响。

技术篇:

认识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区块链最早由密码学家“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是: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账本,能够安全存储简单的、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

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个账本,可以让互不信任的人,在没有权威中间机构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对方来进行信息与价值互换。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二)区块链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这六大技术特征使得区块链具备了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特质: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技术,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和技术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以信任为背书,因此交易对手无须公开身份。

可编程:分布式账本的数字性质意味着区块链交易可以关联到计算逻辑,并且本质上是可编程的。因此,用户可以设置自动触发节点之间交易的算法和规则。

可追溯: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一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区块链的信息通过共识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被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并通过密码学保证前后互相关联,篡改的难度与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区块链技术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创产业中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

价值篇:

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领域中,技术可以高效解决某些传统法律问题;对于法律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新业态,技术就是产业规范,是法律的重要补充。

(一)盗版是文创产业的致命伤

文创产业包括了影视、文学、动漫、音乐、视频、游戏等以及其相关的数字形式,涉及内容的生产、复制、流通和传播等主要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快速传输、低成本性,加上各种盗版技术的层出不穷,使文创产业面临着盗版猖獗的挑战。

网络盗版给文创产业带来了的巨大经济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网络盗版直接带来的是诸如工作流失、版权价值缩水、损失大量优秀作品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网络盗版内容的低俗,加上虚假广告、木马病毒、作品质量低下等特点,劣质内容也给用户体验带来极坏的体验,影响消费者对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权市场的恶性循环。

原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IP本应成为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当下互联网产业生态圈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依然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原创盗版遍地、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文创产业的尖锐痛点。

此外,对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一些新型业态无法获得著作权法权利体系下的保护,在转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同时,却存在评价标准不一的不确定性。

网络盗版如同溃堤之蚁,可以撼动整个文创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部规制之外,前沿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给文创产业的痛点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思路和价值

规范和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两种进路,当法律事后规制的成本较高时,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进路。

对于目前文创产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新型的盗版模式使得盗版行为更加分散化、隐蔽化,打击难度更大;网络盗版各环节更加细分,责任认定难度更大;用户的正版化意识未能与正版化进程一起提高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也许可以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决思路。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对作品进行确权,证明一段文字、视频、音频等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区块链上被确权,作品的后续交易都会被实时记录,文创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踪,这为IP权利证明、司法取证等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可信度很强的证据。

具体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娱乐创意的核心,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将文创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缩短价值创造周期,实现IP的价值转移,并保证转移过程的可审计、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区块链的政策监管、行业自律和民间个人等多层次的信任共识与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安全验证节点、平行传播节点、交易市场节点、消费终端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创行业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有助于文创产业全面进入数字化内容生产及传播时代。

另外,文创产业的盗版问题也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途径来解决。可以不断加强权利持有人与标准组织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可追踪性技术的传播,并支持区块链等新追溯和认证系统的出现。

通过记录资产、交易和参与者,这种共享数字分类账本提供了关于IP来源和历史流转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踪和认证。

因此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加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护IP是文创产业可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抑制盗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可以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应用篇: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及落地场景

(一)区块链技术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主要围绕着四个领域展开的:区块链+内容生产,区块链+内容流通,区块链+内容交易,区块链+内容维权。

区块链+内容生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共同创作作品数据的追踪、确认和审计,有效地减少共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易、投资平台。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创作、交易、传播、消费、众筹的信息共享和价值交换的平台。

区块链+内容流通:基于区块链特性和虚拟市场规则,使得消费者能够参与内容创作、生产、传播、众筹和消费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背书。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传输特点,内容产业可以在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平台上发行、交易数字资产(类似于token)。基于不可篡改、分布式的特点,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版权和游戏道具交易不仅能促进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能对游戏和版权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区块链+内容交易:利用区块链技术,使音乐、电影、文字作品等内容产业数据的生产、传播、许可、交易等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跨过出版商和发行商,创作者可以直接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表、推广或交易作品,直接获得报酬。

利用区块链技术,添加信任的确权节点,进行IP及其相关权利的交易,以及权益分配等功能,可解决交易不透明、内容不公开等问题。

区块链+内容维权: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不仅可以进行一般的文件存储,而且可以通过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促进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

(二)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的落地场景

1、内容生产—共创平台语戏app

语戏app是基于亚流行文化社群“语言 Cos”而创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主要解决的是许多作者共同创作的文字 Cosplay 一段情节、故事的知识产权问题。

创作模式是在语戏这个app中,创作者共同创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个剧本或故事,最后汇总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最后这些作品独家授权给平台,语戏平台卖给影视、文化公司后将收益按区块链记录中每个人的贡献分配给各个共同创作者。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取代了依托于旧的QQ群及贴吧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为处理成本,区块链平台基于算法直接统计每个人在每部戏中贡献的内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台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护共同创作者的利益。

2、内容流通—版权流通平台Primas项目

Primas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数字版权领域,打造国内首个在版权领域商业化落地的区块链产品。希望从根本上颠覆洗稿的游戏规则,重新书写媒体传播的法则。

Primas的运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体系和溯源机制,其核心是内容数字指纹识别,通过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将创作者认证的作品及认证时间、作者信息、可信时间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码,这样不管之后内容“流窜”到哪个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寻。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主要是类似于版权登记和公示的问题,不再需要中心化数据库下的检索比对,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确定权利人的最终版权,但是可能会涉及到盗版确权的问题。

3、内容交易—版权交易平台Cfun项目

Cfun平台是基于全球公有链量子链开发的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用来记录作者的作品,同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意在建立一个全球的协同创作生态,同时促进IP的全球实时交易。

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层是多个内容创作者共同创作作品,将内容卖给最终的IP买家。第二层是将包括作者信息和粉丝行为数据等所有的创作日志记录在区块链上,以便对数据进行追踪、确认和审计。

最后通过使用准确的用户行为数据,CFun计划利用算法将IP和买家相匹配,通过智能合约计算每个内容创作者在每笔IP交易中的贡献,以实现IP的自动交易。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版权交易过程中的确权、共创版权人的版权收益分配等问题,并保证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更安全。

4、内容维权—电子存证平台“仲裁链”项目

“仲裁链”是由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是基于FISCO BCOS的区块链底层平台,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区块链裁决书而完成价值验证。

运行模式是当某项业务发生时,用户的身份验证结果和业务操作证据的HASH均记录到区块链。当需要仲裁时,后台人员只需点击一个按键,相应的证据便会传输至仲裁机构的仲裁平台上。

仲裁机构收到数据后与区块链节点存储数据进行校验,确认证据真实、合法有效后,依据网络仲裁规则依法裁决并出具仲裁裁决书。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区块链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实现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让“仲裁链”充当“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

从以上四个具体项目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贯穿到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中,在落地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环节割裂开来。

事实上,在具体落地项目中,业界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如腾讯已经推出首款区块链游戏化应用《一起来捉妖》,真正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游戏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监管篇:

区块链文创产业的监管模式

对区块链的监管将因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而有所不同

文创产业涉及到内容的生产及传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虽然区块链技术并未广泛应用到文创产业当中,但监管也是日后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区块链技术演化出了三种应用模式,即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 (Consortium blockchain) 和私有链 (Private blockchain)。因此对区块链的监管也围绕着这三个应用模式来实行。

公有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分布式系统的任何节点均可参与链上数据的读写、验证和共识过程,并根据其相应的共识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激励。

由于公有链的各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网络,并参加链上数据的读写,运行时以扁平的拓扑结构互联互通,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务端节点。

因此,公有链的特点是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所有数据默认公开,交易速度较低。比特币是公共链的典型代表。考虑到完全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带来的传销或者其他犯罪的风险,目前对该应用模式的严格监管有其必要性。

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称多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其共识过程受到一定规则的控制。

系统内交易确认的节点一般也是事先所设定,并通过共识机制确认。取决于联盟链内部的信任程度和相关需求程度,虚拟数字货币可以选择匿名或非匿名。

联盟链的各个节点通常有与之对应的实体机构组织,通过授权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机构组织组成利益相关的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的运转。联盟链的特点是低成本运行和维护、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扩展性、可更好地保护隐私。对于文创产业的流通、交易和维权也有很大应用。

在监管方面,由于联盟链容易进行控制权限设定,拥有更高的应用可扩展性,可以考虑目前对于行业协会的监管模式,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许可或事后备案的监管模式。

私有链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但具有分布式特点。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参与和进行交易验证成员的范围。

对于私有链内的成员,系统不需虚拟货币提供奖励。私有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如版权局的版权登记数据等,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私有链的特点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给隐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由于私有链的各个节点的写入权限收归内部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因此,对于私有链的监管或许可以考虑接入API接口,考虑到私有链的封闭性,政府对这块的监管压力会很大。

结论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文创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文创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加以整合、加速流通,可以有效缩短价值创造周期。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确权,保证了知识产权等权属的真实、唯一。

篇3

【关键词】 区块链 加密货币 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物流

1.引言

在Gartner公布的《Gartner2016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区块链”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技术板块处于接近曲线顶点的位置,是个备受期望的新兴技术。有人说,16年是区块链的元年,17年是区块链的落地年。关于区块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根据区块链的发展进程进行理解。区块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1.0可以理解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公布式交易账簿的区块链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块链可以看做一个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区块链2.0是指资产数字化加智能合约,与1.0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与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区块链3.0是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认知计算,将区块链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等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

2.区块链的优劣势

2.1 区块链的优势

2.11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以往的信息系统中,为了防止数据被篡改,都是靠多层设防来控制访问。如果想进入数据库,必须进行身份认证、识别权限等过程,而且该过程将会留下痕迹。这种传统的保证数据安全的思路与银行将金库埋在地下深入类似。但是传统信息系统下的整个业务网络依赖于一个或几个中心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包括欺诈、网络攻击或错误,都会导致整个业务网络是出现问题,使得整个业务网络较为脆弱。

区块链对数据的保护则是另一种思路,即这些数据对每个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没有所谓的中心。区块链的原理是基于共识算法与密码学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使用密码算法确保网络上的参与者仅仅可以看到和他们相关的账本内容,交易是安全带、授权的和验证的。如果想要篡改数据,不是攻击中心数据库即可,而是必须“串谋”大多数节点,几乎没有可能。

2.12 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账本,在交易时各自更改,所以各方都产生了协调各参与方而带来额外的工作。此外,为了解决各方的信任问题,常常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各方都要支付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用,成本较高。

区块链架构使每一个商业网络的参与方都有一个共享的账本,当交易发生时,通过点对点的复制改变所有账本。去除了信任化,不必借助中介或对业务“合同”重复处理,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2.13 高可用性

区块链系统是每个节点都在实体的操作与控制下维护一整个副本,再基于共识算法使数据保持一致的活性系统。在这样的活性系统下,单个节点遭到黑客攻击、硬件出现故障、软件发生错误或网络遇到问题等情况均不会影响其他节点,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该节点要想再投入工作,只需要排除故障、同步数据即可。此外,由于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一些节点可以下线进行系统的例行维修。这些都是区块链高可用性的体现。

2.14 自动化

区块链的自动化是指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完成,还有可信度高、透明、实时、强制的优点。智能合约是与区块链1.0最大的差别,即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以往智能合约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运行环境,即支持可信代码的运行,故无法自动执行,但区K链的出现让智能合约不再只是一个构想。结合资产数字化与智能合约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描述许多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从而将区块链应用到各个领域。

2.2 区块链的劣势

2.21 隐私保护不强

传统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隐私保护通常是由中心来进行的,但是在区块链中,所有的数据对于所有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透明的。现在区块链对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是匿名,即只可以看到交易的信息,但看不到是现实中的哪个人进行的交易。该方案对于一些领域可以解决隐私问题,如比特币,但是区块链必将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而对于一些需要实名的领域,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适用。同态加密等新型密码学的思想或许可以解决区块链的隐私保护问题。

2.22 耗费大量资源

区块链耗费大量资源主要体现全网算力和网络宽带两个方面。由于区块链是各节点都可以记账,然后再选择记的最快最好的帐,所以全网的算力不是类似于云计算的协同合作。每次只选择一个节点的记账成果,那么其他节点的运算就失去作用,被浪费。东北一家有2500台矿机的挖矿厂每月电费达40万元。另外,区块链在运算时需要耗费大量宽带资源,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性能瘫痪。

2.23 升级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修复时只需要先暂停运行进行集中升级即可,而区块链的升级机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同,即区块链无法关闭系统来进行集中升级。现在的主要解决方案有软、硬分叉升级机制,但是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完善。或许稍稍弱化“去中心”或实行多中心可以帮助解决该问题。

2.24 技术难操作

区块链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从理解理念,到接受认同区块链,再到实际运用区块链技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此外,互联网是区块链的基础,目前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对于不熟悉网络安全知识的用户而言,即使将加密算法、共识算法作为黑箱的一部分,应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外包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因此,区块链自身的复杂性可能会让一些企业望而生畏,选择保持原有的系统。

3.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趋势

3.1 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

我国物流现在还存在着快递丢失、错领误领、快递员冒快递、信息泄露、信息难以追溯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出发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并且不可篡改,从而确保信息的可跟踪性。比如对于多式联运,业务要经过多次中转,故信息很容易缺失。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各个参与方共享完整的信息,且易追溯和问责。对于快递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顾客签收行为的可验证性,从而避免错领误领、快递员冒领的现象发生。

3.2 产品的防伪追溯

区块链可以完整记录产品整个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采购、运输、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售后等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来自哪里、由谁运输、在哪里生产和加工、什么公司进行配送、在哪里销售及谁负责售后等信息,可以快速、清楚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且具有不可抵赖性,从而精准、快速问责。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品被伪造,有利于打假,保证消费者和各方利益。

3.3 实现智能化运输

目前欧洲已经有地方利用区块链、借助集装箱尝试实现智能化运输,即把集装箱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区块链的存储解决方案会自动决定集装箱的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还可以对以往的运输经验进行分析,不断更新路线和日程设计技能,使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收货人来说,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货物从出发到目的地全过程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随时修改优化货物运输的日程安排。

3.4 替代港航EDI的应用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采购方、销售方、承运人、港口及海关等众多主体,有十几种业务单证,极为繁琐和复杂。现在各国都是由EDI服务商来专门负责数据的整合与交换,由于只有EDI服务商一个中心,因此存在着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此外,由于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格式,造成了现在数据标准与格式混杂的复杂局面。有着“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点的区块链可以取代EDI服务商的应用,使其不再是中心。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共享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可以用统一的格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从而节约成本和高效交换数据。当某环节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精准问责。

3.5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授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我国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交易流程不够透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瓶颈,而区块链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交易流程和数据的准确记录,且不可篡改,实现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区块链使得所有数据透明公开化也打消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交易数据的可信度的疑虑,从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

对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区块链应用在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来实现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识别的智能化,从而减少信用评级和信息核实的难度。

此外,现在我国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预付款融资”和“存款融资”的在押品管理难度较大,即使安排“巡核员”也不能保证在押品确实在押。银行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资产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清楚、准确地掌握在押品的实时状态,减少风险和成本。

4.结论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理念,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的特征,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的一切体系。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区块链技术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高可用性、自动化,智能化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也有着隐私保护不强、耗费大量资源、升级机制不完善和技术难操作的劣势。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大多应用在金融领域,其他领域还在展望和探索阶段。可以预测到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会有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产品的防伪追溯、实现智能化运输、替代港航EDI的应用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的应用,值得期待,但是要真正落实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林.区块链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6(17):39-40.

[2] 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3] 梅海涛,刘洁.区块链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J].电信科学,2016,32(11):134-138.

[4] Y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2):19-21.

[5] 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ActaAutomaticaSinica,2016,42(4):481-494.

[6] 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192-195.

[7] 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49-51.

[8] 李岩溪.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代收款解决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3):60-60.

[9] 一冰,.区块链技术,中国物流需要吗?[J].中国储运,2016(11):56-57.

[10] 徐凯.区块链技术在港口与航运领域的应用趋势研究[J].港口经济,2016(12):5-8.

[11] 赵刚.区块链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J].中国储运,2016(11):58-59.

[12] 吴思进.区块链将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中国储运,2016(11):58-58.

[13] 孙杰贤.共享经济与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4):15-15.

篇4

[关键词]区块链;教育培训;去中心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大部分区域存在无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学员信息过于碎片化等问题。而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的区块链拥有着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优点。区块链技术的这些优点,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及学生信息的同时,完成跨国、跨平台的优秀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在国际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早在2016年就已经成功地把学生学历证书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共享到其本校所研发的区块链平台,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的公开透明;而美国计算机培养学校霍普顿学校在2017年将其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到了相关区块链平台上,供各种招聘企业进行查询和验证。而在我国,目前“区块链+教育培训”仍属于市场空白,是需要较多人研发的“蓝海市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区块链因具备的多个技术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继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个领域已经掀起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创新应用热潮。而区块链可以凭借其技术以及智能合约技术,结合大数据应用,打造一个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减少资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产业与平台紧密结合的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教育培训”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区块链技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让学生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教育。当前,许多地区因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落后,无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经验、专业知识丰厚的老师,造成当地孩子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有很多有较好的教学想法的老师无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进入正规学校,使他们的才华没有很好的平台去施展。如果将这些优秀的资源上传到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上,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到整个平台,从而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大企业的利益。如今社会上造假学历流通泛滥,不仅对企业、高校的招聘、招生带来困扰,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区块链以其独特特征,有利于鉴别真正的人才,使企业、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区块链技术有利于跨平台以及跨国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教育水平欠佳,通过全球性技术区块链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与国外优质资源共享,互利性地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

1.3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教育培训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较多较为深刻的讨论,但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培训方面,还是较为少见的。本文以区块链为前提,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培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较为深地突破。本文切实地进行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读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地探讨。

2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区块链的相关理论概念

2.1.1区块链的含义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2.1.2区块链的分类和应用

区块链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公有区块链、联合(行业)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三种。而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行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训行业、艺术行业、法律行业、开发行业、房地产行业、物联网、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等。

2.2区块链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储存,因此区块链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任何数据块都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性地储存起来,因此区块链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对方不需要公开身份就可进行相应的交易。四是开放性。区块链中的数据对所有人都开放,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节点不需要人为参与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环境中进行交易。

2.3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成果综述

2.3.1国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评了过去几十年中学校领域的数字平台存在的问题,如有效性、责任的担当、获得的知识的起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区块链的发展背景、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卫生专业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认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机构将能够为没有中间人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认证和资格认证,同时认为区块链有可能显著改变卫生专业教育的未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围绕安全、有效和负责人的信息进行互动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过对区块链特征的介绍,分析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区块链教育技术为学习者创建了评估和管理工具,这个技术创建了一个记录、存储和管理凭证的基础设施,并为学习者提供了他们可以控制的可持续成就记录,并且它还可以通过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风使大学受益。同时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多数欧盟国家正在试验教育区块链。

2.3.2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许涛(2017)介绍了区块链的特征及优点,并了解了区块链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可行性。作者发现“区块链+教育”正不断发展,同时从三个角度:区块链技术教学、区块链技术校园传播和区块链技术教学平台建设详细地了解了“区块链+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情况。最后进行了对“区块链+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李青,张鑫(2017)介绍了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指明了区块俩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潜力。作者基于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其次,探讨了“区块链+教育”的主要应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区块链+教育”技术的优点和潜在问题。

2.3.3国内外专家理论研究对比分析

自“区块链+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和快速发展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这一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区块链技术所能为教育事业带来的变革。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如何更为合理地应用以及出现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而国内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区块链+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这种技术的美好期待与展望。本文在先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过可行性分析研究验证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及其前景,弥补之前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对技术层面的特征、方式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地介绍,为教育机构、监督部门和投资者停工“区块链+教育”具体应用和技术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3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转变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学习等的方式。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资本市场的快速涌入,使我国在线教育自2001年以来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末,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2亿,且白皮书预测,未来互联网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长率,而在线教育市场将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然在线教育行业在快速发展下,很多问题也随之凸显,如网络授课老师良莠不齐。目前,随着高学历高成绩被看得越发重要,在社会上出现了多个学历造假现象。因此,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线教育系统,中国“区块链+教育”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区块链迅猛发展,多个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规范。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较为规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发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了“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价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点通报中,提出了“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教育示范应用。”中国目前拥有发展区块链的良好政治环境,因此区块链在中国的发展是较为可观的。

3.1.2经济分析(E)

当下,我国经济在政府调控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优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区块链+教育”更能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过后人们所需要更多资源的问题。

3.1.3社会分析(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纳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纳度与认可度。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带有大量优点的新技术,在有利于各行业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会被多数人士接受。但区块链技术在当今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3.1.4技术分析(T)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并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这为区块链技术在大众之间普遍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23555块/32,半年增长0.53%。我国互联网运营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网络层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来互联网市场会在用户需求增多的条件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为区块链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3.2区块链应用可行性之行业竞争分析(SWOT)

3.2.1优势(S)

一是高度公开、透明性。区块链系统中,除各节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任何信息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处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状态。因为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可以大大减少对教师通过教师平台的作品的剽窃、盗版等行为;同时,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知识产权。二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可以通过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块链网络。基于区块链的这一优势,可以将区块链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链,使教育资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势(W)

目前,区块链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程度、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且相关专业人士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还暂时停留在浅层的理论分析。因此,区块链在教育行业还处于市场空白状态,将区块链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下的教育行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2.3机会(O)

“区块链+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少有相关人员涉足,因此从一定角度分析,“区块链+教育”仍属于蓝海市场。它的许多潜在价值还属于埋藏阶段,如果相关教育企业把握住机会,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收益。

3.2.4威胁(T)

鉴于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巨大优势,可能会吸引众多国内企业。把握住机会的企业会获得大量名气与收益,这可能会使后来进入的企业一直处于劣势。

4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应用前景

4.1区块链技术在学生教育认证方面的应用

4.1.1教育认证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认证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未来的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根据如今的情况显示,目前社会上造假学历泛滥,这对企业和高校的招聘与招生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现有的技术对教育水平进行认证,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企业和高校来说成本太高。

4.1.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学生教育认证的基础技术平台,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各类证书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相关评定信息至区块链平台。这种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及高校在鉴别人才时产生的相关成本还可以减小造假行为,提高就业市场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经有了Zebi的EduChain,他们的目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帮助教育机构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学生的相关信息。

4.2区块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

4.2.1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据相关情况来看,对高校的学术和创造性成果剽窃、抢占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打击了相关学术研究者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4.2.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拥有大量的相关优势。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窜改的特点,可以将大量的论文和创新作品等技术成果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从而使系统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记录。通过区块链高度透明的特点,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取证,从而保护知识产权。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相关成果的研究,发现集中关注点都在如今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区块链+教育”能改善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都对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产生的效益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与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以及如何弥补“区块链+教育”在应用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的合理设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区块链+教育”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将区块链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教育培训行业,可以使教育培训行业获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等多个方法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区块链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前景较好,具有多个优势;区块链可以降低教育认证的难度;区块链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区块链可以适当降低教育培训的成本。

5.2政策建议

5.2.1对于政府机构

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行业被广泛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大我国对人才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正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前进,会对综合国力、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篇5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管;数据;区块链

0引言

目前随着人们对通信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信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起源较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和漏洞,这些漏洞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使电力通信网络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其数据一致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为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现实作用。

1电力通信网元数据分布式存储概述

对于电力通信网来说,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区块链技术中所具有的“一致性”“不可篡改性”等特点,确保电力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电力通信网来说,其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是确保电网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利用数据分布式存储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区块链技术应用时会对网络控制数据按照不同方式(包括:“交易+链”“区块+链”“区块+交易”)进行建立。区块链技术有其特殊的结构,主要是以多节点全分布式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存储,最终会建立起某时间段内数据的一致性,最终通过哈希算子等方式来确保MerkleTree组成数据的安全性(不可伪造和逆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区块可以当作分布式的数据记账本,可以将电力通信网每一个网元作为区块节点,通过不同类型数据(包括:原数据的数据头、数据增量变化的数据等)形成区块体。而后继区的数据头主要包括:前置区块的哈希值、随机数、时间戳、难度目标、MerkleTree等,这些不同类型数据头会和前个区块进行连接,在整个时间区段范围内每个区块都反映着一次数据增量的改变,并且会将变化值存储在区块当中。对于电力通信网来说,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会从客户端发出相应的业务指令,之后广播到通信网控制网络等待节点进行进一步确认。每一个网元节点在获取等待确认的相应数据之后,会将其进行整体打包并形成范围更大的候选区块,每一个区块的“前区哈希值”字段都会匹配相应区块头的全部数据实施SHA256计算获取的结果,此字段会将不同网元节点形成的区块链进行有效链接,从而确保前后区块链核心字段的有效性。参照前区块的相应内容(包括随机数、时间戳、难度目标字段、新区块等)建立起全新区块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利用哈希等密码学算子通过不同网元节点所计算形成的。对于电力通信网管来说,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各个增量数据信息全面的记录在每一个网元节点中,同时也可以确保不会由于单节点数据丢失而引发整个数据的不准确,并且也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电力通信网管数据一致性对比算法分析

对于电力通信网管数据来说,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形成分布式存储方式,同时在整个过程中确保全局一致性(主要保障增量数据变化、域名管理、数据上传以及更改等),而通过拜占庭一致性的方式可以有效处理非安全分布式环境中数据一致性问题。所谓的拜占庭算法初期更多是通过指数级算法来实现的,随着其不断发展,现已经在传统算法基础上优化成为多项式级别的协议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一致性对比过程中算力资源的消耗,通过多项式算法可以确保分布式算法的有效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单节点一致性验证”以及“混合节点一致性验证”等方法来实现电力通信网管区块数据一致性比对,其中“单节点一致性验证”主要是利用通信网管网络数低碳技术据来进行的,需要在审核以及下发等阶段提交协议来确保区块数据的一致性。在这两个阶段中需要实现数据增量变化的分发,以此实现电力通信网管数据一致性比对。在此过程中区块链服务器会向所有网元节点广播审核请求,若是区块链服务器接收到全部网元节点反馈的完成区块变化同意信息后就完成了一致性验证工作。而“混合节点一致性验证”主要是对拜占庭容错协议进行优化改进,对于主从模式以及参与网元数进行限定(一般限定人数为2n+1、限定总网元数为3n+1,n表示出错网元数量)。一旦网关网元获取网元控制请求之后就会向覆盖范围受控网元节点发送预准备信号,同时会对所在区域其他网元节点信号进行汇总。所在区域网元节点在获取预准备信号之后,若是满足设定标准就会向网络内其他网元节点发送预准备信号,其他节点会向服务器传递同意信号。一旦服务器所得网元节点所发执行信号数量在2n个之上,那么此网元就会实施数据变更。总的来说,PBFT协议针对的是容错网元节点为1/3的错误网元,同时需通过两轮交互来确定数据一致性问题。

3电力通信网管区块链技术应用方案分析

对于电力通信网来说,区块链技术应用时是建立在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网元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基础之上来进行的,其关键点就是网元的分布式存储、传输和加密一致性等。对于完整的网络来说,其中每一个网元都可以看作同等级别的计算机,通过点对点的结构可以实现去中心化模式,能够提升网络的保密性。每一个网元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播、路由、新建节点信息等),通过网元之间的关联来确保区块变化后实现整个网络的覆盖。电力通信网管区块链对于网元信息数据传播协议结构如图1所示。关键内容包括:(1)在进行网元数据变更时,主要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确保覆盖到每一个网元节点。(2)在网元接收到广播数据之后,第一步就是要验证其合法性,主要验证所发数据在非对称加密机制下网元数据变更信息签名和数据之间的匹配性问题。验证通过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存储,同时将此数据以MerkleTree的方式加入到区块当中。另外,需要将时间戳以及区块头(利用哈希加密算法计算所得)写入到区块当中,并且对其实施封装。如果所验证的数据合法性存在问题,那么作为无效数据弃用。(3)在网元节点完成哈希计算之后,要建立起为解决区块哈希算子所用计算资源的工作量证明信息。需要在限定时间之内对每一个网元节点进行区块计算,之后对区块数据实施封装,利用后续网元节点进行传播,覆盖到整个网络当中。(4)每一个网元在经过以上区块链数据验证之后,通过MerkleTree对数据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判定数据的准确性。若是电力通信网管区块链数据发生相应变更,一般都是通过该范围之内8个节点实施区块确认,一定要确保1/2之上的网元在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还可以实现区块数据的准确恢复,并且要进一步增加节点确认数,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抗干扰性能(在此过程中会一定程度增加计算资源的消耗)。(5)以时间戳作为控制方式,网元在进行后续区块计算时往往是建立在上次所得哈希值基础上的,所以后续区块计算和上次计算结果具有紧密关联。

篇6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篇7

 

共享经济发展1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由短缺型经济逐步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使得很多人们拥有的物品,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为人们所用。因此,将这些闲置资源进行共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加上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共享经济开始兴起。“共享经济”一词最早产生于1978年,由美国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琼•斯潘思(Joe Spaeth)在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亲朋好友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种经济活动。1999年共享经济的鼻祖Zipcar诞生,在大数据、云计算和商业智能的背景下,Airbnb出现了,紧接着共享经济继续成长,产生了一批以Uber为代表的进行无边界扩张的企业,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发展着。在国内,也掀起了共享经济的浪潮,滴滴打车、木鸟短租、住百家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且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同比增长47.2%。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有31家,在我国独角兽企业中占比51.7%。我国发展迅猛的共享经济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有力地推动了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共享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区块链+共享经济”这一新的模式,以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共享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现在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还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不过大部分学者都基于以下两个角度来定义共享经济。一种观点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是一种源拥有者和资源需求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互利的模式。比如Belk(2007)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高效的大规模点对点交易,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其发展;De Grave(2014)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分布式生产、点对点融资,是协作经济的一部分;Dervojeda等(2013)将共享经济看成是基于可访问性的一个针对点对点市场的商业模式,其价值在于在某一时间将拥有某项资源的消费者与需要这种资源的消费者之间以可接受的交易成本进行匹配;Hamari等(2015)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涵盖了若干通信技术的总括概念,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发展。另一种观点主要是站在供给侧角度。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出现了大量闲置资源,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对过剩的产能重新分配来获取收益;Parsons(2014)认为共享经济利用信息技术使个人或组织能够分配、分享,再利用商品和服务的过剩产能;Olson等(2015)将共享经济理解为通过互联网对过度供给的资产或技能进行共享,进而给共享者和用户带来经济利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国内也大致分为以上两种角度。从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的角度来看,曹丹(2017)认为共享经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式就是组织对个人和个人对个人,即点对点的交易模式;郑云坚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等同于点对点交易,点对点交易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替代称谓;孟凡新(2015)将共享经济看成是个体对个体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以下学者从供给侧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定义。杨帅(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人或组织对社会闲置资源、服务和产品等的交换与共享的经济模式;李波等(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第三方创建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闲置资源与服务交换的商业模式;王芳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的实质就是帮助社会重新配置过剩产能,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共享经济的现状

 

2014年网约车拉开了我国共享经济的帷幕,网约车的出现满足了我国大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紧接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也迎来了它的春天。优步、滴滴出行、木鸟短租、闲鱼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企业层出不穷,它们涉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共享经济企业出现井喷后不久,共享经济的寒冬又来了。2017年4月,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额高达10亿元,开始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该领域的乐电公司就宣布退出,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家倒闭的企业,随后河马充电、放电科技、创电等几家企业也宣布停运,入局仅两个月的美团也宣布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运营,自此共享充电宝市场陷入低迷。此前大热的共享单车市场也比较惨烈。2017年6月悟空单车宣布倒闭,紧随其后的是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和小蓝单车等企业,2018年4月共享单车巨头摩拜也被美团全资收购,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享单车行业发生了巨变。此外,由于这些企业相继申请破产,有的甚至跑路,导致原来用户缴纳的押金就难以退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总额近100亿元,涉及的资金如此之大,押金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共享汽车企业也难逃厄运,加入了共享经济倒闭潮。2017年3月,友友用车宣布倒闭,这是我国第一家倒闭的分时租赁运营商;同年10月,刚转型一年半的EZZY汽车分时租赁平台致用户书,正式宣布破产。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注册的共享汽车平台中10%的企业只能经营两三个月。剩下的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宠物等各种共享经济企业也都纷纷宣布倒闭,共享经济的发展陷入了瓶颈。

 

三、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

 

市场监管不完善。由于共享经济企业准入门槛较低,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审查不严格,导致不断有大批创业者加入。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混战的状态,难免会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和恶性竞争等情况。比如网约车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和套牌经营等非法营运问题,并且一些网约车平台低价倾销的行为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秩序,补贴大战导致一些城市出现大面积拥堵现象,上海2018年一季度的高峰拥堵指数创近四年新高。尽管有关平台遭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执法部门的查处,但由于我国共享经济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共享物品押金的使用、监管以及企业倒闭后押金的退还等问题都是急需相关政策进行约束的。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整个共享经济领域的押金总额已达150亿元。押金本身是一种信用制约机制,但现在它更有利于共享经济平台,使得共同的信用风险制约具有不平等性,加大了消费者的信用成本。另外,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现有的对传统经济进行约束的法律法规有些并不适用于共享经济,不利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创新。对传统经济有冲击。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共享”二字,因为共享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共享,更看重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因此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明显不同,有可能对传统经济带来挑战。就拿出行行业来说,滴滴打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人们对共享汽车依赖的增加,对传统出租车的需求就会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润会越来越少,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也会相应越少,最终会引起市场的失衡和社会的矛盾。其次,由于对共享经济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存在偷税漏税和逃避缴纳社保等现象,对传统经济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影响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利益。此外,由于大部分共享经济平台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再加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运营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使其价格远低于传统企业,抢占了原属于传统企业的消费者,挤占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共享经济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在我们使用共享经济平台时,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输入进去,有时会涉及一些隐私信息,一些人会利用系统漏洞盗取用户信息进行获利,侵犯了消费者隐私。近日,我国有关部门借助蚂蚁金服平台对17.4万用户进行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用户在使用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时,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但由于对共享经济平台行为的惩戒机制不足,使得监管部门难以为用户损失维权。其次,由于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信用就成为共享经济中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交易者之间缺少直接接触和有效约束,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在共享经济中有些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如产品质量、使用信息等,而且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在中心化的机构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有损消费者权益。

 

四、共享经济的新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的定义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它由一系列加密数据块构成,这些数据块按照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链条。通俗来说,可以把区块链看成一个开放性的数据库账本,所有人都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补充,使区块链更加完善,进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二)区块链技术的功能

 

第一, 去中心化结构。去中心化是指在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时, 各节点之间能够在进行数据交换过程中自动达成交易共识和信任,其中每一个节点都享有同样的权利,负有均等的义务,不需要依赖中心处理节点。而且系统中的数据由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当有数据需要记录或修改时,需要经过其他节点的一致认可,因而不会出现区块链网络被某几个节点所控制或影响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第二,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一经添加,就会成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 进而成为一条记录被永久保存,并且无法修改。只有同时对系统中51%以上的节点实现控制时,才可以对信息进行篡改,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高。并且随着节点的增加,算法严密性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也逐渐增强。这样一来,可以让相关执法人员方便地查询到过去真实的交易记录,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第三,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在签署合同时,当双方对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将智能合约以数字化的形式嵌入到区块链中。智能合约将传统合同中的约定条款转成程序编码,再由区块链对合同的执行条件自动判断,当合同条件都满足时,区块链可以在没有第三方信任的情况下进行可信的合约触发和执行,不仅提高了合同的执行效率,还可以保证合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顺利执行。第四,信息透明。区块链系统中运作流程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当其中的信息出现更新时,短时间内每个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实现全网数据同步。并且由于区块链运行的程序,节点的接入方式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接口访问区块链中的数据,保证了区块链信息的高度透明。同时,考虑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一些私人信息会被加密,只有得到相关人员的授权才可以访问,这样既可以使信息公开透明又保护了消费者隐私。

 

(三)“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

 

区块链和共享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互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和防止信息被篡改等特点能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等问题,它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共享经济的理念相似。因为共享经济是一个“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一方面共享经济可以让供应商跨过商业组织,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让供应商加入互联网平台以寻求更多的用户。此外,区块链可以让交易者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并且交易过程透明,能够增强交易者的信任程度,解决共享经济中严重的信用问题,有助于推动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优拜单车是我国第一家宣布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平台,迅雷主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计算领域,腾讯公司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房屋共享和自行车租赁等领域。最近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共享单车投放、调度、停放、维修等运营问题,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的作用

 

1.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区块链可以通过加密技术用数学算法来保护用户隐私,它能建成一个透明、无主的系统,里面的设备可以自行管理和修复,整个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可以进行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的价值传输,保证信息的安全。因此,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即使披露了个人信息,没有中介参与也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通过区块链的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也可以防止消费者隐私的泄露。比如在共享单车行业中,押金机制和信用积分等信息都是交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存在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得到数据拥有者的授权才能进行访问,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 

 

2.降低信任风险。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在交易过程中各方的背景信息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缺少信用的保障,所以在人们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信任问题。目前来看,大部分共享经济企业是通过让用户缴纳押金的方式来获取对用户的信任,但这样做对用户来说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企业倒闭无力偿付押金,用户的权益就会受损,并且由于平台数据都集中在企业,当企业负责人也不见踪影时,监管部门就难以获知用户数量及企业收取的押金情况,无法维护广大用户的权益。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中介信用问题,它可以让交易双方在没有任何形式中介的情况下进行安全交易,这样用户无需缴纳押金就可以享受服务,免去了利用押金获取信任的行为,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押金难退问题。其次,在区块链中信息和运作流程完全透明,一方面可以减少虚假交易的产生,另一方面交易者可通过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对对方的信任,有利于降低信任风险。

 

3.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共享经济企业的商业属性和信用问题,导致其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成本。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有自动执行和可信任的优点,通过将交易条件和相关要求编入到计算机中,它可以自动执行这些设定好的程序,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节约了契约建立和执行成本。其次,共享物品的毁损情况时有发生,共享经济企业一般会利用自己的维修团队或者委托第三方定期进行排查修理,但由于物品投放量大、毁损率高,难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并且高额的运维成本也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利用区块链的点对点技术,可以将终端设备的情况上传至区块链,与区块链上生态合作者签订智能合约,既能提高车辆维修处理等运营环节的响应速度,又可以降低人员调度的成本。同时,将车辆情况上链,再借助信用网络,可以利用社会的信用监督,让人们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有效减少人们对车辆的破坏行为,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

 

4.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在过去的市场监管过程中,执法人员一般是通过搜寻违规行为和对违法人员进行取证,然后采取惩治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但是,这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资源有限,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于在区块链中交易信息是透明和电子化的,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监管人员收集证据的难度和成本。其次,区块链中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和可追溯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中的信息进行查询,再加上其中的信息不能被第三方所篡改,所以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监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过去真实的交易情况,对交易过程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5.降低信息不对称。共享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将利益平均分配给所有使用者,让消费者和资源提供者达到双赢,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所占用,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消费者和资源拥有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在共享经济中较为成功的Airbnb和Uber,它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中心化将资源整合到平台上,然后再统一分配,让用户实现共享,最后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由于信息都集中在中心化的共享经济平台中,用户难以获取到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大部分利益都最终归公司所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利用区块链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经济机制,它可以让交易者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的交易,有利于资源的直接共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更能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

 

6.减少垄断行为的发生。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存在加速合并的趋势,这些企业通过竞争和并购等方式,最终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进而产生垄断行为。有数据显示,2016年滴滴在我国专车市场份额占到85%以上,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进行合并,合并后所占市场份额在93%以上,可能会存在垄断行为。当共享经济平台形成垄断时,平台经营者可以借助平台形成的优势地位,实施价格垄断或限制竞争等行为,再加上共享经济平台和各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平等问题,更加不利于相关参与者的利益。通过区块链将不同企业进行连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息透明等特点可以打破共享经济平台的垄断,实现不同企业资源的共享,让整个生态链上的服务更加多元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企业都可以专心经营自己的业务,避免恶性竞争,减少垄断行为。

 

共享经济发展2

 

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未来

 

1国外共享经济的发展——以爱彼迎和优步为例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一方面,大量贷款购房家庭无法承担贷款;另一方面,银行拥有大量空置房屋却无法变现。爱彼迎通过整合闲置住房资源,并聚合至网上平台,为住户和产权所有者提供联系渠道。与标准化的酒店式商业服务不同,爱彼迎公司聚焦于社区化,本地化的情感体验,旨在为供给者增加房屋利用率的同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2009年优步在美国上市以来,以“零工经济”(GigEconomy)方式为拥有闲置车辆的个人提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Uber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精准营销,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以爱彼迎和优步为首的共享经济在初期看是获得巨大成功,但大多数共享经济企业在营运多年后才开始回收成本。Uber业务覆盖全球,准备上市期间,其业绩仍处于亏损。由于其市场扩张的资本投入需求、竞争压力及法律合规问题,Uber上市后首日股价随即跌破发行价格,引起市场质疑。爱彼迎和优步均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导,宣传其不持有资产的商业模式特点。这种商业模式由于其差异性小,易于复制的特点,发展至后期时,公司面对市场新进入者带来的激烈竞争,无论在资产端还是消费端,都面临很大竞争压力。优步在面临竞争者来福车(Lyft)的进入时,迫于消费者转换成本较低,客户锁定率低,优步需使用促销补贴等方式挽留顾客。与传统计程车行业的不明显差异使优步不可将价格定高。低价格的竞争使优步的营业收入无法达到预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在业务扩展至另一个国家后,共享经济如爱彼迎和优步会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优惠上有相对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共享服务的发展,各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对应的管理措施。旧金山在爱彼迎入驻时,要求出租人正式向市政厅注册并交付酒店税。旧金山的相关条例将未注册房屋的罚款转嫁至平台,迫使爱彼迎下架未注册的房屋资源,此举将极大影响爱彼迎在当地社区的扩张发展。共享经济的新兴商业模式与法律有冲突的部分亦会给共享行业带来冲击。优步在多个地区受到的指控便是源于其对合作伙伴的定义与法律规定不相符合。优步宣称其与合作者关系为“伙伴”而非“员工”,其对自身定义为“服务平台”,对这些合作伙伴并未管辖权。而加州、纽约法院则认为优步为雇佣者,应对被雇佣者的福利进行保障。消费者偏好对共享经济在某些地区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优步虽在多个国家有较高的市占率,据2017年AIP《亚洲共享经济现状研究报告》调查显示,东南亚等地的消费者仍对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采取保守态度。传统出行、住宿等服务已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共享经济在这些地区谋求发展,其重点在于吸引消费者从传统服务转换至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共享商业模式,并协调当地政府态度。

 

2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以共享单车为例

 

2.1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国内交通领域出现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市民出行降低了交通成本,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改革,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绿色出行观念。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端支付完整便捷均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基础。在行业端方面,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延续了爱彼迎和优步等国外共享产业发展模式,但同样面临进入门槛不高,商业模式相似等问题。在目前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共享单车的繁荣更容易促进资源浪费型的竞争。《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为例,指出2016年以来,由于市场过度扩张,产能增长,共享单车行业的资本投入不断积累,然而由于大量前期投入及长期价格战,企业负债率上升,盈利压力增大。随着单车过度投放导致公共环境问题,共享单车运维问题的产生,企业运营压力不断增大,与共享单车相关的单车制造产业也在短时期的繁荣背后迎来了行业冷冬。

 

2.2国内共享经济面临的困境

 

2.2.1不良市场竞争

 

如上文所述,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不高,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的兴起吸引了更多的共享单车公司占领市场。由于其产品的同质性,相似的企业难以获得消费者忠诚度,企业只能不断通过投入远超城市需求的单车并以低价补贴等方式获得市场份额。这种高度竞争的模式是一种恶性竞争,使企业易于陷入囚徒困境,产业活力困难。随着产业发展到后期,竞争者的财务负担加大,企业空烧资金的局面难以缓解,一旦资金链断裂,以恶性竞争为主的共享单车企业的行业模式将难以维持。我国传统单车行业及其附属的修车,二手车转卖行业等将受到共享经济的打击。虽然共享经济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推动当地社区的人员就业,但对传统单车买卖租赁等行业的中老年劳动人口而言,进入新兴行业的难度较大。这些传统行业的失业率也将逐渐上升。

 

2.2.2资产配置

 

爱彼迎、优步所领导的共享经济强调“不创造资产而利用闲置资源”的商业模式。而2014年起国内发展的单车共享企业,在发展初期就采取了与该定义不同的“重资产运营”模式,除了提供平系潜在顾客外,ofo、摩拜等公司联合单车生产制造商,为顾客提供自行车的使用权。与爱彼迎和优步等不拥有资产所有权的公司相比,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这类企业在短时间内创造大量产品,其自身固定资产上升,所需要的成本和折旧费用也上升。这些庞大的费用增加了企业调整战略,分配资金方面的压力。对于共享单车而言,单车损毁率高使其使用年限大大降低,由于造价成本高、收费低等原因,共享单车企业难以回收其单位成本。与“0边际成本”为主导的共享经济对比,国内流行,以自有资产参与共享活动的共享单车,更偏向于传统租赁经济而非共享经济。虽然从结果出发,其向消费者提品使用权的商业模式仍可以实现消费者从资产所有权到所有权的转变,但单车盲目投放产生的大量社会闲置资源和资金缺乏导致的企业流动性风险使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着危机。

 

2.2.3合规性

 

与传统经济相对比,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资源的重组和优化调配,但因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经营模式的相似性及其进入市场后得到的税收优惠,共享经济存在着规避税务法律责任的隐患。针对类似风险,虽然政府已出台相关规定进行市场规范,但是对新市场的规则制定需要政府重新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而非单纯对已存在的规则进行修改。为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政府需要时间研究才可出台相关政策。对新兴的共享经济而言,其具有发展快,市场反映大的特点,这种特点迫使政府政策处于一直追赶适应新市场的过程中,不利于管理规范新兴共享市场秩序。

 

3共享经济未来走向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书表明,如果有商品流通途径可以促进需求少的产品的销售,这些小众产品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如共享单车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为顾客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随着电子交易、信息传输技术的兴起,共享经济将充分发掘需求线尾端的小众产品,充分有效发挥利用现有社会闲置资源。面对日益加剧的产业内竞争及越发严格的政府规管。价格战,补贴已不再是共享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手段。在“互联网+”的政策导向与趋势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爱彼迎、优步等国外领头的共享产业积极探索其他事业领域,如爱彼迎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顾客使用偏好,并利用用户习惯进行广告的“点对点”投递。优步则积极投身于智能车领域,希望透过未来智能车技术的成熟再次取得行业优势。大数据等技术作为共享经济运营的基础,可为共享经济提供大量准确数据,推动产业发展。因此,以大数据为底层技术的共享经济的模式,可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进一步扩展企业业务,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作为一种比大数据更为保密、安全的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一方面保留了互联网开放的特点,为授权人士提供进入的渠道;另一方面将数据储存于区块链的单独块中,通过加密签名等记录信息。在特定行业如金融、医疗,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共享经济缓慢发展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更能优化信息传输,保证信息安全并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互联网+”的前提下,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参与共享经济的公司需要不断根据新兴技术改变自身的资源调配及投资方向,将共享经济作为一种为未来取得行业领先地位的商业活动过程。

 

共享经济发展3

 

共享经济发展研究

 

一、引言

 

自2015年“互联网+”战略提出施行以来,迅速崛起了一批共享经济企业,这些企业融入租赁、金融等多个行业,并逐渐遍布市场多个领域。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信息安全以及监管保障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在另一方面,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因此,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这样的新模式可以为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契机。

 

二、共享经济只运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安全难保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在共享经济之中,消费者获得的是商品的有限的使用权力,并不是完整使用权和所有权。因为使用权与所有权是脱离的,所以用户一旦失去暂时使用权,就很难再接触到商品,无法控制自己信息的走向,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在共享经济下会产生许多附加的共享信息,那么大量的用户信息就会被后台运营商掌握,很可能被用于大数据分析来进行市场交易,因此非常容易发生信息盗用现象。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信用数据的缺乏

 

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料是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因而,共享经济想要得到快速的建设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但是如今市场上的不同行业之间所建立的信息数据库都各不相同,完整度上也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行业不同,信息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原始数据信息标准不同,致使搜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加工或者翻译,统一标准后才能使用,所以在准确程度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三)运用的技术过于单一,与传统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目前共享经济依赖于大数据技术,首先建立数据模型,然后采集用户数据,最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探索出用户需求变化以及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以用户使用数据来确定市场变化,这样分析出的结果不免有些片面,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技术的安全性与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对新技术的需要迫在眉睫。比如共享单车,由于用户个人素养的原因,出现了许多车辆损坏、私人占用、乱停乱放等问题,这种问题表明虽然现在共享经济有大数据作为支撑,但是信息数据仍然不够完善、安全,不能过于依赖这种不完整的数据。此外,共享经济与传统产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融合,出于利益和机会成本考虑,共享经济企业不愿意将数据公开给传统企业,不利于两者间的合作共赢。

 

三、共享经济引进区块链技术存在的优势

 

(一)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最优配置

 

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逐渐发展,共享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是共享经济企业对其产品的大力补助。以网约车为例,在软件刚投入市场时,会发放大额优惠券,增加交易成本。并且,司机在接单时的所在地与用户所在地存在一定距离,去接乘客的过程中会增加额外成本,当用户等待的位置距离司机接单的位置越远,额外增加的成本就越高。但是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智能地将距离最近,成本最低的司机分配给用户,进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共享资源的最优配置,依靠区块链技术达到信息高速传递以及最低成本的目的。

 

(二)完善信用体系,保障用户信用真实

 

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成功建立交易关系,是交易双方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以共享单车为例,为了防止单车不被故意破坏与丢失,企业需要用户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这样才能使用共享单车,而如何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区块链技术有着数据公开透明、能为交易双方建立一份智能合约的特点,从而能使交易正常进行,合约的形式具有约束力,可以约束交易双方不得随意中途退出,以免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的现象,从而维护共享经济可以在正常情况下运行。区块链技术下,采用P2P模式来进行数据上传和查找,交易任何一方都可进入该系统来智能查找,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一目了然看到对方的信用记录,数字加密不可篡改,既简便快捷又不易造假,有效增加信用信息可信度,避免信用造假引发的不必要损失和纠纷。

 

(三)加速实现产业融合,促进全球经济信息共享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够使全球数据资源在安全范围内实现共享,不受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困难问题,从而使得信息数据不再只被少数几家企业所掌控垄断,推进全球的产业融合的进程。信息数据的分享在区块链技术中是采用节点同步式,而大数据技术则是用来对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分析处理,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真实安全共享。同时,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交易货币系统,能够有效消除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也避免了国家间法律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问题,得到较为统一的标准,加快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经济时代。

 

四、构建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模式实践

 

企业是共享经济模式的实际操作者,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居于主体地位,承担着落实与发展“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的职责。一方面,企业应引进及培养大数据及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数据化建设与管理上下苦功,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新模式在一些业务中进行试点运行,逐步实现模式的改造与升级。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发与完善,同时,企业还应当成立专门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管理与运营的独立部门。

 

(二)技术层面:促进“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融合

 

首先,开发融合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的程序接口,保障区块链技术能顺利嵌入大数据程序中。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透明不易篡改的特征,检验大数据搜集来的数据真实性,检验结果清晰直观,可信度强,能有效防止信息造假。最后,搭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用来对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储存。在区块链这一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块节点都包含系统完整的信息,并且所有信息都具有明确的来源,可以进行追溯定位。每一次信息记录都需要进行检验,读取时也需要检验,经过多次信息记录与读取才可以达到最终交易的目的。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大数据技术中,能够使得交易过程简化高效。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下,借助搭建的大数据平台,以此为基础,如果能研发出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大数据技术中的程序与接口,就可以实现这两项技术的充分融合并为信息搜集及保密提供高效途径。

 

(三)政府层面:助推“大数据+区块链”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行业特性 风险管理 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3.007

P2P贷款的风险问题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在互联网产生之前,P2P贷款的前身被称为民间借贷。其主要功能是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在发生资金短缺时互相借贷,这可以视为P2P贷款的纯线下模式。民间借贷存在的基础,是由于银行的业务范围往往不能够涵盖某些个人的贷款需求。当然P2P贷款和传统的民间借贷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民间借贷并不一定通过合法的公司来进行,可能主要是发生在个人之间,或者通过地下公司来进行。P2P贷款的纯线上模式,最初产生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借贷环境。比如,阿里巴巴开发了P2P贷款来资助它的小微淘宝网商。因为阿里巴巴非常了解淘宝网商的现金流和经营情况,所以这种纯线上的贷款模式,其风险也是相对可控的。然而对于其他的P2P贷款公司而言,由于缺乏对贷款人偿还能力的了解,纯线上模式就不太行得通。因此,大部分P2P贷款公司采取线上出借流程与线下贷款流程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O2O模式。此模式的特点,就是利用线上出借流程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线下贷款的管理流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坏账风险。

和其他信贷业务的风险一样,P2P贷款风险可以用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道德风险理论来分析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说,交易的双方对风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借款方的偿还能力,借款方本身一定比出借方知道的多些。而且,借款方常常有意识地隐瞒或无意识地忽略一些相关信息。可能会导致出借方对贷款的风险估计不足。人道德风险理论,是指贷款公司内部的某些个人为了促成贷款交易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出借方的利益。特别是在大型的P2P贷款公司,其雇员、派出单位或分公司,都有可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或削弱风险控制。

尽管所有的金融公司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风险,P2P贷款业务的风险比传统的金融企业还要大些。这是因为银行往往已经掌握了风险比较小的贷款业务,而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业务,才会进入P2P贷款的业务范畴。因此,P2P贷款的风险管理有很多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没有涉及到的复杂性。因此,本文会重点探讨P2P贷款风险的特殊性问题。另外一个和风险控制相关的新兴经济学研究是源于生态学研究的信号学理论。信号学理论主要研究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的特征。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指出通过可观察的行为,市场的各个主体可以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指出市场的各个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甄别信息的真实性。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探讨信息经济学,而是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现有概念来理解P2P互联网金融中的现象。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风险理论让我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各种金融风险的必然性,信号学理论让我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大数据征信的价值。

P2P贷款体系中的经济关系

P2P贷款体系的基本模式其实十分简单易懂。它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出借方、中介公司和借款方。出借方的经济目的是通过贷款来获得收益。借款方的目的是通过借款取得资本来完成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介的功能是帮助出借方和借款方取得联系并建立合同,通过收取手续费来获得收益。对于出借方,中介具有获取高质借款方的功能,甚至包括追债功能。因此,中介需要对借款方的还债能力及各种相关信息作深入了解。但是,由于出借方、中介、和借款方的种类不同,特别是中介的服务内容和功能不同,就产生了形形的商务模式。出借方的种类,包括个人出借方和实体出借方。不同种类的出借方的风险承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同时对出借利率的追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出借方对借款方的要求和对中介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介的种类可以根据功能来进行划分。首先,商务流程可以分为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的融合。其次,它的服务内容可以分为客户推荐、客户对接、风险保障及催款服务,等等。而且,中介的种类理论上又可以分为有资金池和无资金池两类。(当然,从2016年起,政府已经规定P2P贷款公司不得设资金池。)最后,贷款公司内部的结构,也很值得关注。因为这些因素对公司的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和运营风险都有很大关系。

借款方的种类首先可以分为个人家庭用款和小公司经营资本借款。同时,还可以分为有担保借款和无担保借款。其次,借款的多少可以分为小额、中额和大额。最后,借款的时间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诸如此类,不同借款方的种类会导致借款风险的不同和借款利率的不同。了解这些因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贷款公司的种类会变化多端。对于出借方来说,其目的是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贷款中介,获得风险比较小的借款人。对于平台监管单位来讲,不同中介所产生的风险不同,因此风险监管的策略和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P2P贷款的风险来源分析

P2P贷款的风险来源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由于出借方的贪心与无知所导致的受骗上当。比如,已经被封闭的易租宝竟然可以从几万人手里骗取几百亿人民币的出借款。易租宝只是打着P2P贷款的幌子,干得却是庞氏骗局的把戏。如今,政府已经整治了易租宝之类的假P2P贷款公司。此类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另外一个也已经被查封的中晋系案例,虽低于易租宝的融资总量,但与其庞氏骗局的手法如出一辙。为了摆脱融Y客户数量的限制,中晋系竟然成立了200多家分公司来实现总融资量。

互联网金融风险舆情分析与监督,是一个新兴的金融现象。一般来讲,舆情分析需要搜集来自各类新闻媒体及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的相关数据,包括监管类信息、引导类信息、投诉类信息等。通过对大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走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P2P贷款的信息流模型

为了提升P2P贷款风险的管控能力,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人道德风险理论提出一个P2P模型(贷款信息流风险控制模型如下)。本模型的目的是:(1)让出借方不容易受骗上当,(2)让中介不能经营庞氏骗局,(3)帮助中介提高经营水平,(4)让借款方合理借款,(5)让坏账率最小化,(6)支持监管机构的高效率工作。

图中的P2P贷款的信息流风险控制模型包括了九项主要实体:出借方,中介公司、借款方、征信公司、风控机构、银行、律师、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图中的粗箭头标志了目前大部分P2P公司已经实现了的信息链,细箭头标志了目前仅有少部分P2P公司已经实现了的信息链,虚箭头标志了目前大部分P2P公司还没有实现的信息链。下面是图中主要信息链的基本情况:

(1)征信公司向中介提供个人征信资料。征信公司可以包括传统的征信公司,比如银行,同时包括新型的大数据征信公司。

(2)风控机构向中介提供财务担保信息。风控机构可以是中介的子公司(如宜人贷),也可以是中介的加盟公司(如融友财富)。无论如何,中介必须和风控机构有一致的经济利益,以避免或减弱人道德风险。比如,融友网的风控机构就是它的加盟店。每一个加盟店,必须交纳一定量的加盟费和保证金。

(3)中介公司向出借方推荐合格的借款方信息。而借款方的选择,是依据了征信公司提供的个人信誉资料和风控机构提供的财务担保信息。同时中介公司还可能通过非常手段来掌握独特的借款人信息。比如,中介公司可以和借款人同时到银行去打印个人银行信息。

(4)一旦出现借款方拖延付款的情况,风控机构必须及时进入追讨程序。同时把追讨信息及时传递给中介公司和出借方。

(5)中介公司及时向监管机构提供报备信息,包括资金流动信息和恼寺市畔。

(6)中介公司要向行业协会及时提供行业标准信息(简称行标信息),包括借款方黑名单和其他相关信息。

(7)银行和有关实体之间的财务信息链,主要包括贷款往来信息。此类信息可以有效地反映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情况。

(8)律师和有关实体之间的法务信息链,主要是贷款合同信息。此类信息可以有效地映射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新业务开展情况。

上述信息流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目的是集中展示P2P贷款的风险及管控手段。从技术角度讲,行业内已经有个别公司实现了某些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已经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它的贯彻和落实还需要技术和管理上的磨合,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深入改革。无论如何,该模型可以用来展示和探讨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现状和解决路径,从而帮助管控前面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风险。

首先,上述的中介公司的跑路风险和经营不善风险,可以通过中介和监察机构之间的信息链来解决。有了这个信息链,监察机构就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把中介公司的非法经营如庞氏骗局显示出来。在国际上,审计公司用人工智能方法来监察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成为常规做法。这一点,应该是目前对政府监察功能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介公司的经营不善风险,也可以通过本信息链来显示。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对下属银行的监管办法,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手段来降低操作成本。

对中介跑路风险和经营不善风险的有效规管,就会从实际上降低或消除出借方由于对金融市场的无知和追求高利率所造成的金融投资风险。同时,政府监察机构还可以规定,当投资数目超过一定数额的时候,必须经过投资律师的参与,以避免上当受骗。政府还可以进一步间接或直接提供专业投资服务,让民众能够选择较好的P2P贷款公司,以取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

征信公司和风控机构与中介公司之间的信息链,可以分别用来降低”选择借款方”和“管控借款方”的双重风险。解决了这两个风险,好的中介公司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出借方和借款方,从而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因此,政府的监管机构也可以在这个信息链上做文章。通过掌控信息链的带宽和质量,来降低中介公司的运营风险,从而稳定中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这对万众创业和全民创新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和大数据征信技术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以来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产生了新的趋势。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风控是以央行征信报告为主要依据,通过专业经理人的评判,采用定性的风控方法来降低坏账率。其弱点是容易错失很多客户,而且服务的分类与定制化程度不足。同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有限,风控经验和风控手段都比较薄弱,其逾期率和坏账率都比较差。新的商业机会是,移动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导致人们大量的数据“足迹”,使大数据已经成为传统和新兴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上面的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展示了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中,各个相关人员和组织之间的潜在的信息流动链条。利用这些信息链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关个人行为的信号,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就可以得到个人的征信评价。这就在传统的银行个人征信方法之外,产生了一个称为大数据征信的新方法。大数据征信与传统征信有很大不同。首先,传统征信主要从银行和政府掌握的交易数据计算出来的,而大数据征信是从非传统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其二,传统征信主要服务于信用比较好的人群,而大数据征信主要服务于信用偏低或者尚未建立信用的人群。其三,传统征信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大数据征信技术正在发展中。

另一方面,大数据征信可以至少在三个方面弥补传统征信之不足。首先,通过使用数以千计的参数,大数据征信的数理模型使得信用评价更加精准。这是因为大数据比传统征信涵盖了更多的行为信号,同时提高了信号学中提到的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的能力。其次,因为纳入了更为多样性的行为信号使得大数据征信对借款人行为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为深入。最后,由于大数据征信的数理模型可以纳入时间参数并区分大量参数的时间效益,大数据征信产生了更具时效性的信用评判标准。

在金融创新方面,成立于2009年的ZestFinance已经筹集了超过250亿美金。该公司的一组前谷歌工程师,利用谷歌的机器学习和数据的科学技术,已经创造了两个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ZestCash和BASIX,前者是针对次级借款人的紧急贷款服务,BASIX是为新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旨在为信用分数略低于理想水平,并且几乎要符合正规银行贷款标准的人。据报道,在这个区间的美国人有数百万之多。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部分人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服务,因此被Q为银行的“近贷人”。意思是说,他们常常被分析,却总是和得到贷款失之交臂。BASIX的产生,使这部分借款人更容易地找到价格实惠的贷款。在服务推出后的前三个月,BASIX已经获得相当快速的成长。拥有约$70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Fortress投资集团,和BASIX签定了1亿5千万元的融资协议,主要用于BASIX的贷款业务提供新的资金。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大数据征信带来的社会效益。尽管直接受益者只有几百万人,BASIX让投资集团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准确地找到他们,为其量身定做新的服务模式,这就是大数据征信的意义所在。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和区块链技术

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的局部或整体实现,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努力。金融信息流的经济价值,有赖于跨公司以及跨行业信息流工程的可靠性和廉价性。同时,此类系统需要跨越大量的数据库和管理体系。因此,金融信息流的实现必然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体系。这是对传统的集中管理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的重大挑战。幸运的是,派生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⑤。

区块链技术于2016年6月27日被世界经济论坛选入了2016年度十大新兴技术。该榜单由论坛的新兴技术理事会编译,与《科学美国人》杂志合作出版。入选十大新兴技术的标准是必须可以改善人们生活、推动行业变革和维护地球生态等领域。此前,记录比特币的分布式电子交易账本,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展示了区块链技术支持无中心分布式商业网络的功能,从而引起了风险投资对区块链技术的热捧。2015年,风险投资企业对区块链行业投资金额突破了十亿美元。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市场及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产生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在技术层面,区块链可以化身为一个无中心的全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个系统中的用户,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交易的产生和存在,但是交易的内容经过加密,只有相关人员才可以解读交易的细节。同时,该系统中所有人都可以证明该交易的存在,且交易内容没有经过篡改。通过加密、分布式计算等关键技术,区块链保证了数据的安全,解决了不可信任网络上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另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只要有大部分服务器不中断,这个系统就会持续运转。由于区块链拥有这些特色,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打造安全高效的商务系统,同时避免比特币的某些弊病,如高能耗和低计算能力。比如,总部位于纽约的纳斯达克交易所清算所已经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纳斯达克私慕股票交易市场来连接机构投资者与尚未上市的公司。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发放、转让和管理私募公司证券。除了金融应用,区块链还被应用于健康、保险和娱乐。

本文的金融信息流的运营环境,和区块链的特征完全匹配。首先,P2P互联网金融信息流涵盖很多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不具备管理中心的信息网络。因此,金融信息流的管理体系,必须是分布式的。同时,因为金融信息流融合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和企业信息,相关信息必须使用加密技术,同时又要支持监管机构的合理功能。当然,金融信息流的具体实现技术,必定要二次开发,不可能照搬。

从历史观点来看,P2P网贷可以说是传统的民间借贷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版。尽管在发展初期,鱼龙混杂,泥沙下,但P2P网贷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和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对于涵盖了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来说,争论的焦点不应该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存在,而应该是政府如何允许和协助互联网金融健康地发展壮大。正如历朝历代的银行和民间借贷一直是相辅相承的,互联网时代的银行和网贷一定是应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未来中国金融的两个方面。银行采用的是蓄水池模式,集融资和放贷两大功能于一体。而互联网金融采用的是红娘模式,其主要功能是提高民间借贷的效率和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高效率和灵活性。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用来提供更多个性化和特殊化金融服务。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可以用来提供慈善服务和普惠金融服务。

注释

MBA智库,信息经济学,http:///wiki。

新浪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2016年3月25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能为按业务类型制订经营管理规则和行业标准,http://.cn/zt_d/nifac。

人民网,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论坛(文字实录),http://.cn/note.php?id=120160525214029_ctdzb_001。

Jiaqi Yan,Wayne Yu,and J. Leon Zhao (2015),How signaling and search costs affect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P2P lending: The economics of big data, Financial Innovation. https:///about/editorial-board.

篇9

2009年,比特币(Bitcoin)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目光。比特币却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独一无二的特征,更新了人们对货币的概念,再次引发对货币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数字货币概念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定义,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ies)是非央行、信用机构、电子货币机构发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货币替代物的价值的数字表现。与电子货币一样,虚拟货币也是无形的,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发行者的不同。

电子货币是法币的电子化,包括我们常见的银行卡、网银、电子现金等,还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这些电子货币无论其形态如何、通过哪些机构流通,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

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其最初的发行者并不是央行,这些虚拟货币还主要是在特定的虚拟环境里流通;之后出现的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问题,实现了全球流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受到追捧。为了讨论方便,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统称为数字货币(表1)。

由于发行者不同,虚拟货币的流转体系也与现有法币体系存在差异。虚拟货币体系主要包含如下关键要素:

一是发明者。他们开发相关技术,创造了虚拟货币。这些发明者制定了技术规则,有一些发明者还会继续维护和更新系统。

二是发行人。他们发行虚拟货币。按虚拟货币的发行管理方式可区分为集中发行和分散发行。集中发行由单个机构或者个人来发行货币,典型的例子有瑞波币。分散发行的典型例子是比特币,通过“矿工”挖矿产生比特币。矿工是自然人或一个群组,他们自愿进行计算机处理来验证一系列交易,并将其添加到公共账簿,从而获得比特币奖励。

三是钱包提供商。他们给使用者提供一个数字钱包。使用者也可以不使用供应商的钱包,自己建立、维护一个钱包。像比特币这样分布式虚拟货币的钱包,并不储存任何虚拟货币的货币单元,它保存的是使用者的所有比特币地址和私钥信息,从而提供了访问存储在区块链上账户的通道。在这样的虚拟货币体系中,货币单元的转移实际上是从一个账户扣除一定量加到另一个账户。发送方用私人秘钥和签名发送支付指令,可对联接的所有用户发起付款。

四是交易服务商。他们使货币单元在使用者之间转让。

各界对于比特币是否是货币,尚未达成共识。判断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可以从货币的三个基本作用出发。一是交易媒介,二是价值储存手段,三是记账单位。

从交易媒介看,目前虚拟货币还没被广泛使用,比特币等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作为支付手段。从价值存储手段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性很大,也缺少现代货币的其他特点,比如不能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缺少像存款保险一样的保障机制;没有在贷款、信用卡等日常金融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从记账单位看,比特币的价格大幅波动阻碍了它作为记账单元。另一个障碍是比特币的价格太高,这给商品的标价带来了麻烦。总体看,现阶段的虚拟货币具备了一定的货币特征,但还不足以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 货币形态演变

货币形态的演变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看,经济的发展对货币形态提出了要求。从供给来看,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形态的演变成为可能。

在人类社会早期,货币呈现商品货币形态,贝、龟、珠、玉、布帛等都曾被当作过货币。之后,世界各地的货币先后过渡到金属货币,包括铜币、银币、金币等。再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纸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方式进入经济生活,货币呈现为电子货币形态,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虚拟货币(图1)。

(一)数字货币之前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货币只需要在非常小的地域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质量、数量相对稳定,携带、储存比较方便的商品,比如贝壳、布匹等,都有可能成为货币,这就是最原始的商品货币。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诸侯国、城邦,交易对象不再限于一个小村庄、一个城市。最终,能够在更广地域范围内保持价值稳定的金属货币从众多商品货币中脱颖而出,先后被不同区域的人类社会作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金属货币,无论是铜币、银币还是金币,都必须有相应的开采、冶炼、提纯、铸造等技术作为保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便利交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纸币出现了。与金属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不同,纸币自诞生起,就具有信用的特征,其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其价值在于其所代表的信用。纸币出现,特别是英格兰银行取消纸币和黄金兑换关系后,信用货币得以确立,英格兰银行逐步从原来的经营借贷的商业机构转变为中央银行,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可以说现在我们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产生和运行与纸币及信用货币密切相关。

(二)数字货币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进一步呈现全球化趋势,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金融市场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产品种类、交易频率、规模是以前所无法比拟的。纸币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货币仅仅是法币的电子化,它依托于法币存在,代表法币的价值。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游戏币这样的早期虚拟货币。2009年出现的比特币,以不同于以往虚拟货币的面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

从供给方面看,区块链、加密等技术的进步使得制约虚拟货币发展的安全问题、信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比特币的拥有权由分布式账簿来记录,并由加密协议和挖矿社区来确认,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等特征,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货币中的“双花” 和“拜占庭将军” 难题,使得交易双方无需相互信任就可以完成交易。

从需求看,首先,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货币兑换限制和支付的寡头垄断,只要有能够联接互联网的机器,就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交易,而且成本很低,满足了公众低成本进行跨国界支付、交易的需求。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央行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招致了滥发货币的质疑。比特币不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机构发行,由矿工挖矿产生,产生的速度由技术规则预先设定,并有一个上限,消除了使用者对货币滥发的担心。此外,比特币的匿名特征,也迎合了对于信息时代一些人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 货币基本问题

在纸币这种信用货币出现后,历史上关于货币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货币金属论(Metallism)和信用货币论(Chartalism),前者基于金属货币,后者基于信用货币。它们在关于货币的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答案:一是货币是否有价值;二是谁来发行货币;三是货币数量如何调节。

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来自其内在价值,即商品的市场价格;货币是私人市场的产物,政府仅仅是确认了市场上所形成的货币;只要纸币是基于金属或某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其他物品,那么纸币也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由于金属货币的供给量是固定的,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并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货币论认为,货币的前身是债务和信贷体系;货币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是一种非商品的象征;权威机构发行纸币,国家通过用纸币征税、收罚款、收税创造出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并用立法规定法定货币;由于纸币的制造成本很低,发行者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其供应量。

无论是金属货币体系,还是信用货币体系,稳健货币体系的关键是保证货币数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保持整体物价的稳定。不同的是,金属货币体系下,更多出现的失衡是货币短缺,而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更多出现的失衡是货币泛滥。

虚拟货币的出现,使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变得更多丰富。从比特币的设计看,它的发明者似乎更青睐金属货币,一定程度上以虚拟货币形式模拟了金属货币的特征。在比特币体系中,比特币产生的速度受到严格控制,还设定了比特币的数量上限。但它也是私人市场的产物,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发行比特币,比特币数量难以调节。但同时,比特币也具有信用货币的特征,尽管它的价值与“矿工”所提供的服务有关,但它并非金银那样的实体,其价值依然要基于信任。尽管用户不需要信任交易中的另一方或任何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但是需要信任虚拟货币背后区块链等技术协议下的软件系统。 中央银行挑战

虚拟货币与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同时对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提出了挑战。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中央银行成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银行的银行(提供清算、最后贷款人)、政府的银行(保存和管理政府的存款),但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自由银行制度”的讨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商业银行可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比如花旗银行就运用区块链分布账户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花旗币”。

中央银行的三种基本职能确实在数字货币情景下受到了挑战,但中央银行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首先,中央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其发行货币的信誉一般而言高于本国的商业机构。其次,中央银行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支持,维护金融稳定。第三,从公平竞争的角度看,由中央银行来管理政府存款可以减少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货币当局在数字货币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但各国态度存在差异。英格兰银行的态度比较积极,提出通过借助“分布式账簿”技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可能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放,甚至向非金融机构、乃至家庭和个人开放。一些中央银行开始发行数字货币。2014年12月,厄瓜多尔政府为了提升金融包容性,同时也为了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影响,宣布建立自己的电子货币体系,“Sistema de Dinero Electrónico”,作为实体货币的补充。

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中,流通中现金其实也是央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只是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发行现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央行通过数字货币形式直接将货币发行至个人和企业账户成为可能。

尽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但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职能是期限转换,即借短放长。与之相联系的,是商业银行提供了信用风险甄别、定价、风险管理等服务,还有其他的各种金融服务。 特里芬难题待解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有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无论是英镑为主的体系,还是美元为主的体系,都存在特里芬难题。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一个观点:各国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融资;投贷联动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的相对滞后,资金流的梗阻逐渐成为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自Timme(2000)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Timme(2000)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协作过程,其参与者包括供应链内的参与企业以及供应链外的金融提供者(如银行);在协作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相应资产,并将其嵌入在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经营中,以实现供应链的目标。Hofmann(2005)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更具代表性和一般性。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包括供应链参与企业及外部服务提供者(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两个以上组织共同创造供应链价值的一种途径,并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参与主体之间的流动来加以实现。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生态圈,通过嵌入成本分析、资本管理和各种融资手段,对供应链内的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归集和利用,从而增加资金的可得性、降低成本,对供应链进行系统优化。根据2016年3月国际商会(ICC)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供应链中营运资本和流动性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降低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和整体风险,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杨绍辉(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有效整合资金流,既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企业提供商贸金融服务,也能够给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王婵(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提供的一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根据交易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融资方案。胡跃飞(2008)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引入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概念,并指出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基于供应链内部交易结构的研究,并围绕核心企业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称为“1+N”模式),进行闭环运作,为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系统性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融资及支付、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依托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原理和动产质押、物流监管等手段,对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综合性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宋华,2015)。随着产融结合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行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支持优势企业强化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帮助我国优势企业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优化全球供应链效率,对支持我国企业打造全球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增强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也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及面临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提供参考。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有助于开展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但是从具体业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解决大部分融资需求,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有助于逐步解决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的占比趋于下降。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逐步摆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商业银行可从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维度是扩大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过去商业银行往往聚焦于少数大客户,使得各家银行陷入同质化竞争,拼利率、拼人脉。而活力较强、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企业往往缺乏合适的抵押品,银行一般不愿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即使提供金融服务,银行也通常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和风险补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纳入服务范围,是商业银行未来实现业务扩张的重要方向之一。另一个维度是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多地从以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转向与产品销售、贸易有关的金融服务(姜洋,2016)。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推动上述两个维度的创新和拓展:第一,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开发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并且通过基于贸易背景、引入核心企业信用等方式进行风险防控。核心企业在构建生态链、选择上下游合作企业时,会选择竞争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因此核心企业本身就以交易和产品作为载体对上下游客户进行筛选,形成了一道准入门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挥了“看门人”的作用。在银企合作中,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封闭运作等手段,可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准入门槛,使商业银行得以挖掘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第二,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与核心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具有强势的谈判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但作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往往比较低。如果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产品将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的企业一起锁定,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生态圈,那么核心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和粘性将大为提升。例如平安银行通过与国内某知名家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锁定了该家电公司的相关业务,再围绕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实现生态圈级的开发,为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出更短的交货周期、更好的商品质量、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有利的收付款周期①等要求,从而给本身就存在资金约束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工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已接近8万亿元,部分企业的货款相互拖欠,无法在实际经营中发挥作用,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核心企业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控制成本、实现更大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如果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损害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信用结构为例,商业银行授信按信用结构划分,一般分为三类:免担保授信、保证担保授信和抵质押担保授信。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不会提供免担保授信。一般的解决方案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较少,缺乏银行可接受的抵押资产,因此抵质押担保授信也很难实现。现实中的常见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寻找第三方提供担保,一般是由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然而,由于担保公司的杠杆率通常较高、风险较大,银行对很多担保公司并不认可,且高额的担保费将进一步抬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保证担保授信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总的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评审方法对中小企业并不适用,以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贵。根据风险溢价理论,高风险必然要对应着较高的风险溢价。如果将中小企业看成独立的、孤立的个体,由于中小企业相对而言管理不规范、可从中小企业获取的信息也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必然要求较高的利率以弥补风险。此外,由单笔授信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高信贷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中小企业身上,造成融资贵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不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产品较好,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下游需求,但由于下游账款回款较慢、无法及时回笼资金以保证研发的持续投入和人员的稳定性,进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很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失败都源于资金链断裂,而非技术问题和市场拓展失败。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实际商业环境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身份和定位是某一条甚至某几条供应链上的细胞,其对资金的需求具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易背景。供应链金融基于这一框架,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立足于整个供应链和真实的交易背景,不再局限于对某家中小企业这一孤立个体的经营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评审,更多地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基于整个产业链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整体的资信评估。

(三)对核心企业的意义:有助于打造产业生态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随着产业协同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个体企业之间转到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小至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均是如此。核心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强化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核心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就要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实现协同效应,以降低“能耗”、提升性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和信息流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融资方式、工具创新的滞后,在供应链的部分关键节点,资金流的分布不均、流动速度不均、成本不均等低效率因素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亟待解决。最基本的供应链金融由核心企业提供,例如对下游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对上游供应商采用预付账款方式。但核心企业自身的流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商业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引入更多的流动性,才能优化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资金流状况。核心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就降低了,核心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就随之降低,核心企业的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随之提升,这就是核心企业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合作的基本动力。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资金流的整体规划中充当全局策划者和顶层设计者,基于大数据分析,获得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分布情况、流动速度、积淀情况等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将“源头活水”引到最“干旱”的地方。而核心企业本身既可以通过自有资金直接成为“源头活水”的提供者,也可以依托自身信用成为资金的间接提供者。核心企业由于信用评级较高,能够比较便利地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融资,并转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益:一是核心企业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了业务空间,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二是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打造稳健、牢固的产业生态圈。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规则。一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带来了行业无序发展的乱象。以“供应商回购”的模式(杨斌等,2016)为例,“供应商回购”在财务上应该如何处理,有关规章和财务制度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从业务实践来看,既有按照“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应收账款保理”进行处理的,也有以“客户以按揭贷款、融资租赁方式购买设备,如未按期还款,公司将以公允价格回购设备以提供代偿”的方式进行处理的,还有按照“负有向金融机构回购剩余按揭贷款的义务”和“有回购合作协议下的相关租赁物的义务”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规则有待细化,不利于明晰供应链金融市场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利于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长期有序发展。二是缺乏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机制。供应链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对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欧美不少国家都成立了专业的自律协会,如美国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等。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律机制不健全、运作标准化缺失等问题,亟需成立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协会,推动整个行业加强规范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在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方面尚未实现统一管理。例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下设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也设有供应链金融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商务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不同的行业组织,其职能、标准、管理机制等均不统一,这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

(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且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仍然是传统的信贷类金融产品,对供应链金融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设立专门部门提供专业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银行不多。同时,由于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很少从信息不对称、公司金融、博弈论等视角来开发、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因而目前产品线仅有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等一些常规产品,创新性明显不足。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能够通过引入上下游的信用和交叉验证,从而降低风险溢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依然高居不下,未能充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也就无法达到降低风险和定价基准的目的。

(三)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业务协同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协同。Ozer等(2014)建立了一个两级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协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上游供应商希望得到下游零售商的需求预测,以便更好地规划生产,而下游零售商为了确保供货充足,经常隐藏其真实的需求预测信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信用状况以及供应商自身对最优供应链的预测能力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企业利润。实证结果则表明,对于非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例如“一锤子买卖”),中国企业相比于美国企业,信任度和信用情况都显著更低;中国的个人客户更愿意信赖美国的合作方而不是中国的合作方,他们认为美国的合作方更值得信赖且信誉度更高,因为美国的合作方更愿意分享其真实的需求预测结果。Ozer等(2014)的研究充分揭示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但在国内业务实践中,大多数核心企业未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封闭管理的全供应链业务协同关系,这就给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议立法机关和相关监管部门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指引。例如,目前在信用证和担保方面已有完善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金融机构内部一般也有明确的操作规程。但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法律权益关系更为复杂(张龙飞和李光曼,2017),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某些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如何处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因而需要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对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加以进一步明确。2.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行业监管、行业协调和行业保护作用,制定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标准性文件,明确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行业自律准则,形成行业统一惯例。成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配合监管部门整顿供应链金融市场乱象,强化商业银行和企业自律,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推动从业机构更好地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二)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建议。1.成立供应链金融专营部门,逐步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在发展交易银行业务,其核心就是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宋亮华,2016)。为了更好地发展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可成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等专营部门,并建立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等,形成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项目评审和贷后管理等全流程运营和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产品通常分为三大类:应收类、预付类和存货类。基于应收账款的应收类产品是商业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业务包括买方信贷、卖方信贷、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等。这几项业务应当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聚焦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打造覆盖全产品系列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2.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设计,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商业银行需要在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上充分挖掘深度和广度,并创新模式设计,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优化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为此,可依托商业银行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引进外部的专业研究人才,将理论研究与商业银行一线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长相结合,创新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一是研究加快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降低风险溢价,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本、提高收益;二是研究更好地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依托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引入核心企业的担保、回购以及在风险化解中的并购等机制,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3.发挥投贷联动机制的作用,分享供应链成长带来的收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不少互联网企业也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期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拓展业务线。商业银行可将投贷联动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积极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布局,通过与第三方投资机构紧密合作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入股相关企业(郑超,2016),除了获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的收益之外,还可通过股权投资获得更高额的回报,并增强其在供应链生态体系中的议价能力。具体来说,可采用与核心企业共同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供应链产业基金等方式,发挥股权投资、信贷的协同效应优势,分享供应链创新、应用、成长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