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对当下传媒制造新闻现象的反映与批判
《搜索》中的记者陈若兮认为这条新闻有巨大的价值,因此围绕叶蓝秋事件刻意制造新闻,引起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但是她这样的做法让我开始担忧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我开始质疑记者报道新闻的根本出发点。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和新鲜,在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①作为受众,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更新速度不再像以往以天的单位更新,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新闻更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他们为获得新闻线索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在努力的寻找和挖掘新闻线索,这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当今新闻可以忽略客观真实性吗?物极必反,同样道理,我们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闻线索和新闻的新奇、吸引眼球性,弃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和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于不顾,这种情况下,不仅新闻的真实性值得质疑,记者的个人品性和职业道德也值得我们质疑。就像影片《搜索》中,陈若兮把不让座事件的主人公叶蓝秋很多私人隐私都挖了出来,并且晒到了自家媒体的网上,只是为了换取网民们的点击率,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陈若兮在影片中,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所谓的收视率,把一件“公交不让座”的事情,大肆渲染,利用网民的“愤青”心理,制作新闻热点。原本叶蓝秋的道歉本应该是不让座事件后续真实的报道,记者应播出道歉视频帮助叶蓝秋澄清事实。然而陈若兮对事实的掩盖便是变向的制造新闻。她已经背离了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的记者和网民又一次成为了悲剧事件的最终罪魁祸首,为最后叶蓝秋自杀埋下了伏笔。
2 网络暴力事件中受众的心理分析
《搜索》中的被搜索者叶蓝秋从独自扛着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到最后结尾的“被自杀”又让很多人震惊。叶蓝秋的死,可以说也是死于我们的网友的口诛笔伐,也可以说死于我们的记者的纠缠和无底线的“人肉搜索”。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出现大量网络暴力事件,从“虐猫”事件,到“艳照门”事件,再到“范跑跑”事件,先是在网络上引起大众关注,接着继而发起排山倒海的“正义”讨伐,给当事人现实生活带来了困扰,给受众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像这些“人肉搜索”不断在网上爆料别人隐私,实际上就是不断给被搜索者施加压力,也就是一种网络冷暴力。那么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原因有哪些呢?
2.1 娱乐时代话语权的改变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后,群众话语权在娱乐时生了重大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弱化,甚至模糊了身处媒介环境下的我们言论职责。由于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出现,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平民增加了话语权。近年来,媒体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受众可以充分发泄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隐私的窥视和好奇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搜索》中,当叶蓝秋不让座视频被放到网上,引来了网民们互动评论,各种各样的评论铺天盖地。以至于后来网友们把叶蓝秋的工作单位,小学母校等隐私的东西全给暴露出来,甚至网上爆料叶蓝秋是小三,这些都让网上受众满足了自己的娱乐和狂欢诉求,并且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2.2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很严重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具体表现在网络中,网民们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流,人们便往这种偏向的方向移动,最后行成了极端的观点。正如凯斯桑斯坦言所说:“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在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②网民这个群体中易激动,非理性的特征导致了群体认同。《搜索》中网友们对于叶蓝秋不让座这样的行为大加谴责,他们认为让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去给老人让座,在这场网络暴力中,网民们对叶蓝秋的行为已经听不到不同的看法了。从这件已经发生的“不让座”的事件中,大部分网络受众自以为站在所谓正义的立场上,已经形成一边倒的趋势,对于叶蓝秋进行谴责谩骂,给予叶蓝秋巨大的社会压力。
2.3 大众的从众心理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也写到“在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新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会转到另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群体心理。”③勒庞还认为,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让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和绝对谬误。”③影片《搜索》网民表现出了从众心理,当媒体信息传播者提供给他们叶蓝秋不让座信息,让网友一边倒的谴责,被媒体给操纵。由此可见,从众心理也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
搜索,表面上搜索到的是叶蓝秋,实际上搜索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态度,它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也让从事新闻行业的人能够学会自我反省,应该如何引导社会舆论,如何用新闻工作者客观的平等的视角去对待社会上的人。不容置疑,《搜索》是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它唤起人们的,是最深刻的思考,最触碰心灵的共鸣。
注释: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
②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篇2
学校安全事故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一是学生的人生安全,二是学生的财产安全。从细的方面可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2.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2.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2.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
2.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2.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2.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2.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2.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
篇3
关键词:网络;引导;网瘾;兴趣;网络环境;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54-01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世界。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溶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走出盲目上网和迷恋网络的误区,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网络
什么是网络,所谓网络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互联网,他起源于60年代,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平台;给人们开辟了一个虚拟空间,让人们可以无的放矢地交流;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教育网站寻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网上进行购物、信息、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等。
网络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的上网很容易会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它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入视力下降,眼睛酸痛,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症状。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认为暴力并非都是违法的,甚至崇尚暴力。
二、学校引导使用网络:
1、加强思想教育,正确引导上网
中职学生对网络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能进行简单的运用,这应是件好事,但他们大多数同学不明白什么时候可以上网、在网上可以做什么,不懂得节制,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网络。
2、在课堂上注重网络知识的渗透
为了让学生能多方面地了解网络,在平时上课中尽量多的给学生介绍一些上网基本知识:在网络中我们除QQ等及时聊天软件外,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进行网络视频学习等,还可以了解到如何安全上网,防治病毒等。有了这些知识以后,学生上网时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游戏和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给家长宣传,让家长明白上网的重要意义,从而督促子女健康上网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除了老师对学生监督和引导,家长也同样有义务。对于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来说,提到网络就是持反对态度,对学生训斥,更无法对学生的上网进行正确的指导。我们在资料上向家长宣传了什么是网络;我们的学生在网上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可以学习,也可以正常娱乐,也能够通过隐蔽的方法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希望家长对子女的关注能更多一点,也多了解一些学生在家的情况,且经常能与老师联系和沟通。这样,由家长和学校共同做好引导工作。
4、加强网上交流
我把自己的QQ和邮箱告诉学生,如果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随时给我留言,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也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同时在自己的QQ空间里把和同学们的活动放进去。让学生在网上评论,从而留下自己的痕迹,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
三、加强对有网瘾的学生的引导
对于现在的中职生来说,有极个别学生已经对网络有瘾,达到痴迷的程度。对这些学生,我们帮助他一起分析,他为什么会长期的或者是那么长时间的去玩游戏。我们要和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在整个过程中需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四、创造网络育人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场所,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学生大都家在农村,自己购置电脑的比例很小。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就是网吧,而很多网吧的运营很不规范,也不安全,上网人员参差不齐,网吧老板只管赚钱,有的网吧甚至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还故意用不良的网站吸引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以牟取暴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已提出了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通过对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屏蔽和过滤,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而且有了老师的指导,可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掌握上网的技能,获取网络资源,通过自己的分辨、处理、创新,从而合理的利用网络。因此,学校对孩子教育、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工业出自版社)
[2] 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工业出自版社)
篇4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很多高中生对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很认真。同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按照课本的条条框框来讲解,既没有突破旧的思路,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创新能力需要培养,需要引导,需要提高。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奠基石
高中计算机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水平,综合评估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有很多学生经常接触电子产品,对产品的性能与应用都很熟悉,在课堂上并不认真听取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导致考试时候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清楚。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督促学生掌握理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创新。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关键的基础知识提取出来,重点标识,要求学生掌握与理解。重点知识的提取,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列提纲,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列提纲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板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结合自身的记忆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软件。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用关键字词来进行总结,可以做成思维导图的模式;也有的学生喜欢根据章节的排列依序进行总结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计算机的需求进行分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也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根据各个小组不同的特点,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给小组设置学习任务。而且要建立小组督促机制,帮助学生认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开放性氛围是创新的有利条件
学习环境对于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也没有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的教师经常在教学安排中很少设置学生的发言时间。也有的学生上课并不认真听讲,把计算机课程当做休闲娱乐课。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章节内容的需求,引入一些新颖的话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这一课,常见的病毒现象计算机蓝屏、运行速度缓慢、系统语言被更改以及主页被篡改等,跟病毒相关联的就是黑客,可以与学生讨论对黑客的认识与看法,以及对世界黑客大会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思路理解一些计算机课程。例如,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理解:现在网络上经常会发生一些网络暴力事件,应该按照哪些要求使网络更加安全与和平,或者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传播,你有没有对相关软件和平台的建议。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融入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也可以充分利用讨论小组,针对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还可以利用课下的一些平台与教师和学生或者前辈进行沟通交流。开放性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计算机课堂中。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才能够提高创新能力。
三、引导与支持是创新前进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一时兴起偶尔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学生缺乏勇气与自信心,不敢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生怕受到教师的责备。同时,有的教师确实不尊重学生的意见与疑问,不是马马虎虎搪塞掉,就是三言两语回答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问题只有专业性的人才能回答出来。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发现问题有的时候比解决问题还要困难。高中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广,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观点新颖,想法独特。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创新成功的例子。例如,Creative是业界公认的全球领导者之一,制造产品的理念就与公司的名字一样,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造,在音频和PDE产品方面屡有创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多鼓励支持学生。有的学生有很好的想法,但却不敢做。也有的学生尝试几次之后,就没有勇气继续下去。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端正对失败的态度。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帮助指导。
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丰富课堂生活,有利于帮助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要想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才能够促进创新的发展。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最后,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网络 合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民办高校在中国遍地开花,入校学生也越来越多。同时民办高校网络化的大量普及,学生每天都要用到电脑以及网络,这也正迅速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网络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接受丰富的知识,享受网络资源。但同时民办高校的网络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由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网络存在的黄色、暴力、欺诈等问题,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
相比普通高校,民办高校无论是从学校本身还是其招收的学生都有其优势与劣势。由于民办高校的时间并不长,一般没有普通高校的那种校园文化底蕴。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民办高校一般是由企事业组织或公民个人举办的高等学校,所以它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民办高校培养的多为应用型人才,所以它的活动设置也更加灵活,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就业情况。而且民办高校也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是由于成绩不好而有的则是由于高考失利而选择民办高校。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自信,而高考失利的学生正经受着沉重的打击。这时的学生极容易使自己沉迷于网络世界以寻求自信或者安慰。但这些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所设置的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也跃跃欲试。他们更乐于为同学服务,也乐于自己安排活动去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而网络的普及正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2、网络的普及势不可挡。
据调查,高校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8.4个小时,同时,数据显示,这些学生将网络作为娱乐工具的依赖程度为56.1%。(王英, 2010: 99)。而在我校,广东一所软件学院,由于学生要求要在网上下载老师的课件与作业,并在网上上传作业与测试,所以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几乎为99.9%。而没有电脑的极个别学生也可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上网,所以我校的网名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00%。种种数据表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是势不可挡的。
3、网络的优缺点
网络的迅速发展取决于它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学生不仅用台式的电脑上网,而且还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后者决定了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不管何时你想知道什么直接打开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许多信息。网络上的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知识的获取更方便快捷。这是其他的任何教育所望尘莫及的。它使学生们个性更独立,更有创新精神。并开始追求人格的平等。
网络的存在有优点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它的副作用。有学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了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1%的大学生对 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52.9%的学生对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男生中浏览的达62.8%;男生中存在网络黑客攻击想法的占35%;37.7%的学生在面对网络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以牙还牙(王英,2010:99)。 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截然不同使得部分同学越来越缺乏责任感,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任。由于学生的道德观较不成熟,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会影响部分同学。并且最让人头痛的网络游戏以其要求网名积极的参与与不断的升级而导致绝大同学上瘾。并且网络的普及及学生对于电脑的不断探索与进步,有一些同学甚至常常浏览并盗取其他人的隐私。
4、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育与教学,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4.1当学生刚入校,由于各种情况迷恋网络时,教师也可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疏导。刚入校的学生,对于教师并不会一开始就很信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上这所民办高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便及早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上的不适。不要遵循传统教育的模式一味的说教。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比如QQ,MSN等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示出关心,慢慢的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在得到学生的信任后,学生自己就会告诉你他目前的状态而请你帮忙调整。这时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而且在接下来的日子也会更多的愿意和老师接触。
4.2网络的便利性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安排更出色。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年龄上的差异,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想法也不同,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代沟慢慢的变小。教师更明白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想法,也使得教师更尊重学生的活跃的思想。学生对于从没举办过的活动类型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活动流程,借鉴别人的想法,加上自己的创新,计划出不同凡响的活动流程。
4.3网络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提前的准备,这不仅仅限于预习。对于文科知识的相关的文化和一些理科的实用知识的设计都可以提前理解,或者直接通过网络自学接受知识。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4网络使得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并即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网络的虚拟状态下,学生甚至愿意向老师说出平时每次见面都想说但不敢说的想法。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在网上的联系使得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后,教师以身作责并即时的指导学生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网上海量的信息,学生才能有一个正确取舍的态度。
篇6
不过以前这把牛刀天天琢磨屠龙,现在总算切中了人间烟火,试着好好讲故事。{F=FAMOUS 陈=陈凯歌}
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拒绝在公车上为一位老大爷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的命运。“网络”,“人肉搜索”是当下离每个人最近的话题,接连导演了几部古装年代戏,陈凯歌十年后重新放下架子,回归现实主义题材,将镜头对准了网民和网络暴力。
陈凯歌透露拍摄的初衷超级简单。不用思前想后,没有转型的考虑,没有深沉的命题,就是因为儿子看完《赵氏孤儿》之后说了一句,“爸,你下次拍一个现实题材的。”我说:“好咧。”于是就这么定了。
新一代导演们对小清新风格的现代都市题材已经驾轻就熟了,大师陈凯歌才刚刚上路,当拍惯了古装年代大片,猛然转身都市电影,大导演是不是就能掌得好舵?是不是也能拍出大故事的气质?正如陈凯歌自己所坦言,涉及敏感现实话题并不好拍:“你拍两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真假,但你要拍今天身边的戏,还是尖锐接触现实的事情,如履薄冰。”至于心得呢,“得跟小孩学,如入无人之境,我没有包袱,我就是在拍我想拍的电影,就是这么简单。”陈凯歌信心还在。
网络暴力,我不想声讨谁
F:《搜索》是部什么样的电影?
陈:是一部接触现实的电影,接触现实,需要有关注当下的勇气,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都说我们置身于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但是反映这种变化的电影不太多,我想写他们置身于这个时代当中,内心的纠结和矛盾。俗话说,画虎难画骨,知面不知心,越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越不容易准确了解。为什么姚晨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实习,去接触各种类型的记者朋友,我们也都是一样,如履薄冰。所以说,这是一部接触现实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尖锐接触。最好看的电影是写人的电影,但是要写活写透才好看,这是我要在这部电影中完成的任务。
F:你是怎么看网络暴力这件事情的?
陈:其实你觉得特不值的事儿,大伙争得脸红脖子粗,在网上就非得弄出一个结论来,例如这样的情况就叫“身怀利器,必生杀心”,久而久之玩上瘾之后就玩大了,有时候会伤及无辜。咱们也不能说网上对某一个人的指责和批评都是网络暴力,至少使有些本来挺不自律的人得自律,你得说是一定程度上民众的力量在网上的集合,也得分开来看。咱也不能苦大仇深地说要弄一个反对网络暴力的东西,因为生活有它自己的规律,像河水在流。我拍这么一电影不想声讨谁,故事就这么自自然然地发生了,充满了这么多的矛盾、冲突、纠结、瓜葛,甚至是痛苦,但也有很多快乐、幽默。
F:如今恶搞已经成为常态,对于这件事,这些年你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
陈:这个词儿巨幼稚,本来恶作剧是一个挺好玩的事儿,是一种情绪宣泄,但是非用不正常的方式来表达,变成恶搞就过了。
F: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宽容的?
陈:我觉得一个电影的主题是无所谓的,尤其是导演不应该规定电影的主题,换句话说当一个电影完成的时候,它应该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然后让每一个受众,每一个看到过的人或准备看电影的人去得出自己的心得。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开放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不是理性的、清醒的强力的告诉观众说,这就是主题,你别迷失。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觉得这个电影是关于当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可以回到你说的宽容和宽恕。
金牌婚介,挺好
F:赵又廷是怎么进入你视线的?
陈:看过他的《艋舺》,给我很深印象。我觉得他演得不错。他身上有一种西方小孩的影子,就是我说的比较纯的感觉,我觉得杨守诚这个人物,还真得非他演,别人演还不一定是这个状态。我想我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他内心深处我喜欢的那种气质,能够调动出来,能够让他表现在这个故事里面。我那天听家人讲,有看过的朋友就说赵又廷跟他以前的片子完全是两个人。这个过程怎么发生的,我就说他是紧紧地抓住了杨守诚这个人物不放。去亲近他,接触他,最终把他变成自己的。他跟高圆圆的情绪也是很相似的,他越演越好,越演越能够进入状态。所以我觉得也很正常,最后两个人两情相悦也非常正常。
F:高圆圆和赵又廷第一次合作就恋爱了,电影的魔力?
陈:他们最初接触的是人造情感,是我的剧本,这个情感是我制造的。后来他们真的相爱,我认为这就是电影的力量,电影的魅力。
F: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霸王别姬》《无极》都促成过姻缘,有人说你是金牌婚介,你觉得呢?
陈:我觉得真好,用《西厢记》最后结束的那句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还记得顾长卫,他是我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当他爱上蒋雯丽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有一天,顾长卫老师对我说,昨天晚上在月色之下,开了一辆北京吉普,从北京到了天津,请蒋雯丽吃了一顿那年代是挺好的西餐,然后又趁着月色尽情的回到北京。这个电影中间能够催生这样一些元素,能够催生这样的情感,所谓人戏不分,我觉得真好。
《无极》杀青那天正好是谢霆峰的生日,张柏芝一块蛋糕扔在谢霆峰脸上,我当时就想,他们俩破镜重圆的时候应该到了。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真是一件特别满足的事儿。
乌尔善式魔幻
光脚不怕穿鞋的
撰文 | 本刊记者 蒋文娟
前作票房不错,陈嘉上又是资深电影人,接过棒的乌尔善一点都不怵:“没有压力,因为我没有什么成就,所以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我是一个新人,这是我第二部真正发行的电影,我以一个新人的心态来制作《画皮2》。”
乌尔善是个潮人,新锐,能很放肆地释放电影梦幻感,也能理性地讲述一个奇幻的故事。“ 《画皮2》是个货真价实的想象力集中地。”作为2008版《画皮》的续集,考虑到连续性,乌尔善和编剧在剧本上做了些连接,又因为两部电影相隔四年,很多观众可能没有看过之前那一版,还要做成有一定独立性的故事。《画皮2》中的爱情观念跟现代人对待情感的态度,会有不一样吗?乌尔善说:“必须讲的还是当代人的事情,任何电影,无论是古装片讲历史,科幻片讲未来,还是讲妖魔鬼怪,最终还是讲人本身的。如果这个电影没有现实意义,做它的意义就不大,所有会有一种隐喻吧,最终还是告诉你如何面对现在的生活。我表达的基本观点是唯爱永恒。”在梦幻感方面,乌尔善觉得最给力的是“画皮”的过程,“想象力最集中的地方在换皮,就跟皮较上劲了。性感、美、残酷,要给人既想看又不敢看的感觉—这种混合体验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影片特效颇多,乌尔善透底:“CG的投资一千多万,是人民币,少吗?那是因为别的电影(特技投资大)都是谎报的。”乌尔善开玩笑地说,“我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性价比高!”
性价比之外,乌尔善给自己总结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幸运”。因为他拍第一部电影《刀见笑》的时候,没有任何预期,竟然一路奔向金马奖。“获金马奖是去年11月,那时我《画皮2》都拍完了,通知我说金马奖入围了,还入围了四个奖项,最终获奖了两项,我当时都觉得奇怪,因为《刀见笑》上映的时候属于毁誉参半,豆瓣打分特低。《刀见笑》所给我带来的机会已经非常多了,超过我的想象,几百万的投资,票房2300多万,已经不错了,还被福克斯收购,做全球同步发行。当 《画皮2》的项目找到我,接到这么大一个投资的电影,已经超过我期待很多,很幸福,我觉得我运气有点太好了。”
2006年,还没拍过一部长篇的乌尔善就明确给自己定位要做几个类型的电影:魔幻电影,动作电影,史诗电影,一直关注这些电影类型,研究好莱坞怎么做。“我将 《指环王》 和 《哈利·波特》的制作花絮看了无数遍,看他们怎么工作的。《画皮2》确定我做导演的时候,我的条件也是必须按照我的工作流程做,制片方也特别支持。”做剧本的同时,乌尔善请了日本的概念艺术家天野喜孝和中国的画家,把整个电影重要场景都画了一遍。“基本看概念设计已经能感受到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跟演员沟通更直接,因为魔幻电影是不能直接拍摄出来的,要配合到很多后期特技,演员要对它有一个想象,对电影整体有一个大概风格上面和视觉效果上的直观了解,通过概念设计是比较清晰的。”
篇7
一、透析:师生冲突之负面作用及成因
1 师生冲突之负面作用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行为有多种不同类型表现形式,可以是外显性的,如故意扰乱课堂纪律;也可以是内隐性的,如思想上的拒不合作。可以是暴力的行为,如言语或肢体冲撞;也可以是非暴力的行为,如刻意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无论何种类型的师生冲突,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校正常运转,破坏学校规章制度得以运作的关联系统。第二,动摇学生遵守学校规范的动机和自觉性。如果一些学生经常和教师产生冲突,可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遵守学校规范的自觉性下降,甚至会仿效这些不良行为。第三,影响学生日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学生若经常目睹暴力冲突行为,会产生不安全感,对社会生活的信心及对他人的信任感便会降低,这会对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对社会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2 师生冲突之成因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是由下列一些因素造成的。
(1)外界环境的标签强化。所谓标签强化,就是指外界环境给予个体某种评价,导致其加速朝该方向发展的一种现象。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个体有关自我的认识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获取其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也就是说,个体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然后以此“自我概念”来与他人互动。学生和教师偶尔发生一些冲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冲突会对学校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如促进学校和教师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种冲突行为当成不可容忍的事件,把和自己发生冲突的学生当作“问题”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标签强化效应。当学生被教师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后,便会形成一种自己就是“问题”学生的自我认知,就可能以“自我履行预言”的方式行事,进一步和教师发生冲突行为。教师也会因学生之后的行为,更将其视为“问题”学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冲突不断发生。
(2)学校中主亚文化之间的偏差。正如社会学家科恩所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社会个体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诱因。”这也是学校中师生之间冲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一个文化群体中,总有亚文化群体的存在。所谓亚文化群体,是指具有稳定的、但和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完全相同的一类社会群体。这类群体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主流群体,具有自己特殊的行为规范,只部分服从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作为与学校主流文化群体有差异的集团,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主流文化群体相抵触的行为规范、目标和价值体系。毋庸置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他们与主流文化的管理者――教师产生矛盾,进而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3)社会联结纽带控制力量弱化。个体的行为受社会联结纽带的影响。社会联结纽带主要包括“依附”、“承诺”、“参与”和“信念”等成分。依附指的是“与他人产生社会关系的过程”。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对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参与指的是参加各种社会认可的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可使个体融入社会主流群体,习得群体规则,从而和主流群体保持一致。承诺指的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投入”。具体来讲就是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去获得社会所认可的各种目标,当个体认可这些目标,并为此而付出艰苦努力之后,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可能性便会变小,否则将会使其失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机会。信念指的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个体对主流价值观越信任,做出出格行为的概率越低。这些社会联结纽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正是这些社会联结纽带的约束作用,保证了学生的行为符合学校规范要求。但是当学生和这些约束个体不良行为的社会联结纽带的联系弱化,社会联结纽带对他们的约束力降低时,他们便可能会做出和教师发生冲突这类不良行为。
(4)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受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文化尤其是暴力文化的影响,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可以习得同样的行为。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有大量的暴力行为,受这些行为影响,个体也会习得这种行为。“我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那些尚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还未成型,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较差,更易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当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暴力冲突行为,他们就有可能无意识地习得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具有暴力行为习惯的条件下,他们必然会容易与管教他们的教师产生冲突。
二、探寻:师生冲突控制之对策
1 理性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善待学生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认可或否定,将对学生行为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改变学生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行为。学生之间性格是有差异的,教师绝对不能因此而给学生分好坏、高低类别。其次,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学生要积极、热情、诚恳、细心地做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切忌随意的否定。对于少数难以管理、容易和教师产生冲突的学生,教师要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找出其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细心地加以引导,点点滴滴地改变他们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使其自我约束自身的行为。
2 正确运用同伴控制,建立积极的亚文化群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交往群体,尤其是同伴、邻里等初级群体,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我们行为的最有效影响源之一。”“被同伴拒绝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灾难性的事件。同伴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因为这意味着儿童将无法获得社会归属与社会激励。”因此,对于那些亚文化群体中的学生,可以利用同伴群体的压力改变他们的那些不良行为规范,使他们的文化更加符合学校主流群体文化,进而减少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冲突行为。在同伴控制中,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
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被他人所接受,避免被他人所拒绝而做他人做的事情,说他人所说的话,按照他人的愿望行事的一种现象。”信息性社会影响是指“个体为获得他人所具备的有关在某一情境中任何行动的信息,而附和他人的行为,进而获得其指导的一种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指导表现良好的学生通过容纳及给予学习或生活上的额外帮助的方式来改变亚文化群体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3 强化学生的社会联结纽带,增强其控制力
如前所述,关键社会联结纽带如“依附”、“承诺”、“参与”和“信念”的弱化,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强化这些关键社会联结纽带的控制和约束力,则会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事件。对学生而言,“依附”主要指和亲密成员的良往,特别是父母以及同辈之间的正常交往;“承诺”指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为实现诸如上大学、获得荣誉等传统目标而努力;“参与”指的是参加学校或班级举办的各种团体活动;“信念”指的是认可社会和学校规定的各种价值观念等。有鉴于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加强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有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之间接触、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4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容易受所处环境中暴力文化的误导。因此,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净化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减少其和教师冲突行为的必然之举。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对其行为习惯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应和家长经常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社会职责,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使孩子处于和睦的家庭氛围中;自觉作孩子行为的良好表率,发挥积极的榜样教育作用。另外一个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媒体,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减少学生接触这些媒体中暴力文化的机会,并同时给其提供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此外,还应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主动净化自己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迈克尔・体斯,卡罗琳・克雷勒,社会学和我们,周杨,邱文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1一天下午到了学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走廊上站一会儿,看着楼下陆陆续续来到学校的同学们。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的眼球场上的一群人吸引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群小孩儿在打架,他们大概是三四年级的,可是他们这种特殊的打法却实属罕见啊!我从幼儿园到如今的六年级,见过无数次的打架场景,但无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此时的场面却是十一个人的群殴,可是你仔细观察分析会发现,这是十个打一个。
那十一个小同学虽然个子都不高,但打得十分激烈。一个小孩被围在中间厮打,可是他却并不是被欺负,而是十对一的热火朝天地战斗。定睛一看,中间的那位上身穿黑T恤,下身穿黑长裤,脚上穿黑运动鞋,他是在怎么招惹十个人的呢?
但最令我惊奇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被围攻的那位的高强武艺,以一对十的劣势都可以打出风云。他在团团包围之中全然不惧,倒是围攻者们被他的铁拳和飞腿打得应接不暇。想不到啊,这位黑衣勇士竟能以一己之力打得十人落花流水,而三国乱世时期的力敌三英的吕布站在这位大侠面前都会黯淡无光,都要俯首称臣啊。
而这位英雄并没有因为持续作战而体力不支,反而是越来越勇。无影腿、碎星拳、裂风掌把对手打得节节败退,眼看他就要杀出重围了,就在这时,校长驾到!好大的阵势啊:韩校长在左,杨主任在右,王校长在中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抓兔子般提着他们向学生处的方向扬长而去了……
看来这黑色的孙悟空再厉害,也敌不过如来啊!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2不久前看到一条新闻,来自安徽的一位高三的女生在网上吐露了她遭受同班的三名男生下“”,并威胁如果告诉他人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的经历。然而,对于这件事的后续处理,学校的老师同学乃至当地的一些网民此案的看法,令人毛骨悚然。更重要的是,这名女生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这不禁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当然,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周围不好的事情向来是没有途径传到我的耳朵中的。所以,一直感觉,欺负侮辱别人,校园霸凌现象一向发生在小说,电视剧中,和人们的想象出来的事情。现实中,是不可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
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呢?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子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其次,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我们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
那怎样解决校园霸凌的现象呢?首先,应该让我们清楚明白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和现实责任。有些同学天生的性格偏弱势,容易被欺负,同时害怕或不知道该如何去反抗解决,我们应该清楚知道法律的武器和自我保护的技能,进行自我保护。其次,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面对学校霸凌的现象,不仅仅需要学校做好就行,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远离校园暴力,不成为施暴方后被施暴方。最后学校需要灌输一个正确的理念:要有集体观念,和人愉快交往。时刻提醒我们,爱自己,爱班级,爱同学,为学校争取荣誉等正确的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远离暴力的影响。
哪一个人不愿笑语长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每个人若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细微处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安全的屏障就会不断加强。远离霸凌,还校园一片蓝天!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3学校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让我们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变了样。
这些年有关校园的暴力行为的信息鸡犬不宁,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又是“养育”我们成人的地方,可为什变了样?
最近,有许多学校出现暴力,有许多人想,这没那么严重吧?这是大部分强势的同学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学生,这可以让这个被欺凌者致死,难道这还不严重?如果继续这样,会死多少学生?我们才十几岁就要承受这么大的伤痛?十几岁本是我们尚好的花样年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网上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暴力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记得让我最深刻的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女孩没有任何特长,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无论什么都一般般。
开学第一天,女孩胆小怕事,同班同学都看出她很好欺负,于是几个看她不顺眼,放学后,把她逼在墙角进行殴打,女孩久久没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对学校发生的事只字不提,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边看热闹的同学在一边嘲笑。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女孩身上的伤日积月累,女孩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认为这样的校园暴力是人性的冷漠,这么多的同学冷眼旁观。
这是忽视生命,忽视法的存在。我们才十几岁,没有任何权利剥夺别人的宝贵的生命。被同学们欺凌的学生,每天都在同学们的不关心和冷淡中生活,本应该是寻找梦想的温暖的教室,但是却成为了孩子的牢笼。
那些实施暴的学生,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犯法的吗?难道别人的生命一文不值?难道这世界没有法的存在吗?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难道不应该本本分分的,规规矩矩的好好学习吗?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4“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嘴里不停嘀咕着。爸爸妈妈惊讶地问我怎么了,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
今天放学,我想往小巷里走捷径回家,突然听见了“呜呜”的哭泣声和大声嚷嚷的吵闹声。好奇心促使我走近点一探究竟,但看到的一切让我害怕地差点叫出声来。一群蓬头垢面的男生,大约十二三岁,穿着外校的校服。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小刀,有的手上掂着木棍,还有的高举厚木板。角落里默默地传来一阵啜泣,定睛一看,居然是一个低年级的小男孩。那些外校学生耍着小刀,挥着木棍,举着木板,嘴里还喊道:“你这小孩,怎么那么傻。叫你拿钱,你给我们,不就不会挨打了吗?赶快把钱交出来!”“大,大哥哥,我,我真的没有钱,你,你,你们不要打我呀!”小孩哽咽着说。“没有是吧,没有就打!”说着他们就用棍子打他腿,用木板敲他头,还用小刀抵着他的脖子……见此情景,我吓得手脚发抖,担心他们发现我,想偷偷溜走却又挪不动脚步,只好呆呆地躲在拐角处。看着那帮学生的嚣张气势,听着小男孩无助的哭声,我好羞愧,低头看着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想起了老师班队课说过的话:“遇到校园暴力时,不能忍气吞声,但最好不要进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对,我要找大人来救这位小弟弟!顿时,我鼓起勇气,悄悄地转身,原路跑回。可谁知这附近根本就没有大人,我只好跑到大街上找。见到有大人来,那帮学生立马拔腿就跑。我立即上前帮惊恐万分的小弟弟捡起书包,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帮他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来接他……
爸爸妈妈听完我的讲述,连连表扬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情,我心里也觉得幸福满满。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现今社会,校园暴力,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些校园暴力现象,也提醒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地自救与呼救,以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我们的生命如花般美丽,也如花般娇嫩,只有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才能灿烂绽放。所以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伤害发生。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5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矩。可在原本应该平安和谐的校园中却屡屡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校园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一幕:几个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劲打,踢,甚至撕扯她的头发,在这过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挡着自己的头,也没有办法过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而打她的男生,却说是纯属娱乐。更有人拿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人兴奋地说:“别挡着我拍!”……
这个事例,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近年来,校园暴力这4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纸上,每一次的报道,总能让我震惊。
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博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直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就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像这种事小孩之间开开玩笑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或许有人会这样说。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
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学,20--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扫,郑某便以此为由与王某发生口角,而后郑某、李某与郑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把、钢板等作案工具,击打王某,使王某头部造成了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还有,2006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与李某、李某某预谋绑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钱财用于网络游戏。李某未表示参与。次日下午,王某将表妹邵某骗离学校,在一土坯房处,王某让李某某将邵某“做掉”,李某某将事先准备的砖块将邵某打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他们遵守了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惨剧。如果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既爱惜自己的生命也珍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惨剧也不会发生……
篇9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为依据,并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和辅导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使他们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治疗服务,保障小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两个特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健康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目标,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好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够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情绪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共同发展。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兼顾每一个学生,关注这样或那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旦发现,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
二是要依靠每一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自制力等都还很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他们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塑造时期,非常有必要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认为小孩子很单纯,易于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心理学专家已经指出: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且,心理辅导应该是发展个性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辅导,其目标和方向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拥有一个阳光的人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治疗,也不是心理咨询,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活动。
2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极其不稳定性,并且他们的是非判断标准也尚未形成,这些使他们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有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战胜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不及时,它们甚至会像流感一样在小学生中进行传染,这样一来心理问题可能会从个别的问题,演变成群体问题,到那时,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加棘手。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厌学
部分儿童入学时,存在入学年龄过早或过晚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压力感。特别是现在学前教育体系仍存在不太完善之处,现在年龄小的2~3岁就开始学前教育。有关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儿童正常的学前教育年龄是在4~5岁(城市和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存在差距,城市孩子要稍早一些,因为他们的父母比农村父母要忙),然而,父母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时,他们还会逼迫孩子学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本来是想增加孩子的综合能力,殊不知,这样也给孩子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压力。再加上,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问题仍旧突出,种种这些因素,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和厌恶,对老师的合理批评抱无所谓态度,更甚者有的小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这些情绪不但影响他本人,对其他孩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2自卑
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身高、衣着、相貌等方面极易引起他们的自卑。除此之外,学习成绩也是引起自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他们习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笨”、“题目难”。小学生处于人生—个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期,他们有自己评判标准和对自尊和荣誉的认识。他们很在意身边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看法。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面对家中来客或者自己长辈的时候,总会尽力回避这个问题,有时,索性躲起来。他们又不太清楚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快速提高,经常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如考试时带小抄或者抄学其他同学的卷子。
2.3孤独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默默无闻,不被老师和家长注意,因为他们平时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标准的乖孩子。但他们对人生持消极态度,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也不愿和父母谈及自己的心事,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不与外界接触,对任何人都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情绪发展,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自闭症患者,这些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不合群、孤独。据有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感到不快乐。众所周知,孤独时心理上的障碍,是导致小学生形成情感上的自闭性的主要原因。
2.4不良行为
198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低龄化发展特点。据调查,有80%的未成年犯罪12岁之前就出现偷盗等不良行为。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反叛”心理,出现与老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另外,在学习和班级活动方面,有部分小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他们会因为别人的学习、比赛成绩比自己好而嫉妒他人。部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游戏来排解心中的压抑,寻找自信和成就感。然而,网吧环境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些网络游戏宣扬一些黄色、暴力等不健康思想,这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腐蚀。
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主、客观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3.1主观层面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特别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孩子有着普遍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智力水平。这些为他们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们对于长大和成熟的期望,激励着他们通过一些行为来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表扬,最终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例如,有些孩子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故意扰乱课堂纪律,或者做一些自认为能得到表扬的不合理行为。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给予疏通和指导,都会给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2各观层面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得到一句表扬的话便会欣喜若狂,并且他们也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但是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丰裕了,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肯定,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孩子们从中受益最多,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已然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开始注重穿着,生日讲排场,互相攀比,我国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被他们踩到脚下。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不健康宣传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令家长和老师疲于应付。
其次是“畸形”的家庭教育。新一代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他们终日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他们淡化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和交流。许多父母将责任转移给孩子的祖父母辈,忽略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方面,祖父母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缺少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致使孩子们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过高,把自己的愿望、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和前者所说的忽略孩子的教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矛盾。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不平衡之中。另外,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
最后是小学教育的“死角”。所谓“死角”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问题。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可以说小学时期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高度和水平。实际情况是,现在小学绩效考核仍旧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老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如加大学生的课业量,有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法,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些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自信心和尊严问题,对学生发表否定性的评价和不怡当的惩罚行为,如“脑子发育不健全”、“小脑不发达”、罚学生重复无意义的抄写生字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畏畏缩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总之,学校教育中的这个“死角”也是形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小结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11-02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中外学者对青少年偏差行为都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如何准确的界定这个概念,当前还无定论。教育教学中,我们普遍认为,学生违反学校纪律,违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例如,旷课、旷宿、迟到、早退、抽烟喝酒,打架等,虽然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但还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叫做偏差行为。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挫折与干扰,内心需要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或者失意等消极情绪,有些青少年甚至表现为孤僻、狂躁、冷淡、自卑、自大、骄傲等性格缺陷。
社会学认为,偏差行为也称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被判定为违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将青少年偏差行为界定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受到挫折与干扰,自身需求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焦虑、孤僻、自大、骄傲等负面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使个体产生危害自己、他人或者社会的行为。
二、当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
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中概括出以下特点:(1)随意性。在外因的诱发和刺激下,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会感情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全,从而选择不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计后果。究其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意志薄弱,心智还不成熟。(2)模仿性。青少年的独立性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水平还不高,他们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喜欢模仿,再加上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可以快速的获取网络资源,他们不加辨别的、盲目的去模仿电视电影里的某些行为,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3)连续性。有些青少年存在侥幸心理,他们偶尔产生的偏差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或者侥幸逃脱,这使得青少年觉得有机可乘,以后仍可以产生偏差行为,慢慢的这种偏差行为就变成了习惯,很难矫正。(4)叛逆性。青少年期是人格社会化的上升阶段,一方面,他们希望独立,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有创意,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够被成人认可和尊重,所以导致他们不希望自己被成人管束,一旦他们的不良行为被约束和管教时,他们就会采取反抗的方式对待。
三、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因素。首先,受年龄阶段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他们的身心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也是人生的转折点。而此时的青少年无论是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应对挫折的能力发展都不成熟,从而比较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其次,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青少年很少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没有全面的观察自己也就不能深刻的进行自我分析,从而无法形成适当的自我评价。很多青少年的问题都是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青少年会比较自负,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勇于挑战权威,犯了错误也不服从管教;而自我评价过低的青少年可能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同时,他们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水平也不高,容易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再次,不正确的归因。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和分析的过程。归因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心理学家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分为环境与个人、内因与外因,环境因素如他人、运气、奖惩、学习难易等;个人因素如动机、人格、态度、能力、努力等。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例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因素:不努力,没兴趣,不聪明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因素:考试内容太难等。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习惯把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因素或者外因,认为出现问题不是自己的错,都是外界环境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合理归因。这种归因的偏差往往会导致他们采取盲目、情绪化的行为来对待人和事,从而导致偏差行为。
2.人际关系因素。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跟同龄人的交往活动成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并且,青少年也特别重视跟同龄人的交往,他们也许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感到伤心难过,但却会因为跟同伴相处不好而感到孤独寂寞,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同伴交往。所以,同伴的影响甚至超出了父母和教师,他们更愿意把内心世界向同伴敞开,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3.家庭因素。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因此,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1)权威型教养方式是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尊重理解孩子,他们会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父母对待孩子是热情的,积极的,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他们对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给予奖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是很少会出现偏差行为的。(2)专断型教养方式强调的是服从。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甚至干涉孩子的所有行为。这一类教养方式是高控制的,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情感方面冷漠、忽视,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他们会很愤怒,会严厉惩罚,甚至会有暴力行为。(3)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常表现为放任儿童,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几乎所有事情都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在这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往往做事不考虑别人感受,没有责任感,易冲动,攻击性强,唯我独尊,所以产生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很大。(4)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同时也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之间互动较少,对孩子缺少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也缺乏反馈,容易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会做出回应,但对于孩子的那些需要长期养成的习惯和目标,父母却很少关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也缺乏热情,跟放纵型和专制性一样,青年期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4.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传媒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已经离不开网络传媒,它已经成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多元化的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途径,有些不良行为也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差行为也是可以经过观察学习到的。青少年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接触具有导向偏差的内容,自然就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四、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策
1.消除心理障碍。尽量消除有偏差行为学生的对立情绪,让他们尽可能的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往往有戒心、心虚,有敌意、敏感,担心受到别人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不重视自己,甚至有意为难自己,把教师对他们的宽容理解成放纵、不关心,导致他们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甚至对抗的态度。
2.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宣传。对于偏差行为,仅仅使用德育有时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时候就需要法制教育的渗透。德育应与法制教育相配合,双管齐下,以约束青少年的偏差行为。
3.优化社会环境。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与社会不良诱因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来整治社会不良风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部门要多出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报刊书籍和电视作品,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对学校周边环境严格把守,以防社会不良分子教唆、诱导青少年参与违法活动。
参考文献:
[1]徐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网[M].社会科学文成出版社,2003.
- 上一篇: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
- 下一篇:简述土壤污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