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技术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块链技术展望

篇1

块链技术并非某项单一计算机范式技术,而是在密码学基础技术共识机理论指导下,将网络中不同节点协同保障的稳定增加、由时间戳与有序记录数据模块组成链式列表账本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这种方案在数据存储与校验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密码学技术将具体信息进行记录,然后生成相应的指纹,在这种技术中数据的存储单元为数据块,依靠指纹和数据块之间的连接实现交互认定。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已经超越传统比特币数据加码应用,在金融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而且逐渐被认为将会改变传统信用范式的重要技术,以价值传递取代传统的信息传递,将会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价值基础协议组成部分。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匿名性以及安全性等主要特征,对于金融业态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信用机制层面,区块链技术借助密码学技术,摆脱了传统的第三方信用机制,由节点上各个数据块实现信息间的传递和交流,权利与义务对等而提升其运营效率。因而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整个区块链上价值信息的透明性,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都是固定而且相互独立的,不能够进行修改,节点之间采用密码学技术实现匿名。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信息和价值存储与传递的安全性,任一节点都可以实现对整个区块数据的拷贝,但是不能改变任何节点数据,在不借助中心第三方中介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安全传递。 

2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2.1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方向 

2.1.1 数字货币。在金融业长期的发展中,货币的发展变革也悄然兴起,在互联网电子化的今天,数字货币比传统的纸币发展更具活力。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比特币发展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特别是以密码学技术为核心加密实现了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数字货币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降低纸币发行和流通的成本,随着数字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交换问题得到解决,数字货币将会带来整个金融业的变革。 

2.1.2 金融资产综合交易平台建设。随着金融业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综合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成为金融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将会在平台基础上实现智能合约化,依靠数据模块特有的安全性、去中心特性实现价值传递。 

2.1.3 降低国际支付与结算成本与时间。区块链支付技术正在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比较传统的跨国交易支付,区块链技术更加安全、高效。区块链支付方式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有效手段实现支付,降低支付手续时间,而且没有第三方信用机构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支付手续费率,能够推动跨境贸易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2.1.4 提高金融资产交易组织效率。以往的金融资产转移需要依靠一定的证券等金融机构进行一系列的审批操作,区块链技术可以依靠数据的共享,实现各个节点间的有效互通,并且在不影响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完成资产交易。这种模式下信息更加透明、操作更加规范、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2.2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现状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并且出台很多政策引导市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数字货币、商业银行以及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组织方面,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在数字货币方面,比较常见的就是比特币。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完全不具备传统纸币和当前电子货币的属性,但是能够用于交易、购买支付以及货币对换等,随着比特币的发展,一些围绕比特币的借记卡等产品也相继出现。厄瓜多尔也在2015年推出自己的国家数字货币,这种货币依靠区块链加密技术,不仅能够使各个群体记住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还能够推进国家对于货币流通的控制,减少洗钱等非法行为。国际支付方面,区块链技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跨境支付对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依赖,美国的Ripple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网络金融传输协议实现对传统第三方信用机构的替代。这种网络传输协议在桑坦德英国分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中得到使用。目前Ripple区块链技术已经与全球19个国家的银行进行合作,推进了国家支付的变革。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金融资产交易组织方面,也已經有很多公司进行尝试,如R3CEV 公司建立了由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43 家不同国家银行参与的区块链联盟,力图确立一个国家区块链技术标准,从而实现在全球的跨境结算和资产转移中更加高效、安全。 

3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前景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发展从201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一份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全球有近15%的银行正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实践,IBM预测指出未来几年将是区块链金融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全球约有66%的商业银行会开发出具有优质商业价值的区块链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热度提升,我国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探究也逐渐出现,2016年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奠定了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基调。围绕区块链技术实现金融行业各业态的创新变革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尽管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很多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发展也会面临如下难题: 

3.1 技术缺乏统一标准 

尽管区块链技术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并加强投入推进技术开发,未来四年可以实现全球66%的商业银行掌握商业应用价值的区块链金融技术,但是这些国家和企业间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区块链技术在未来长期内也很难成熟,要想真正的转变国际金融业发展还需要推进各方合作。因此,区块链金融技术不是单一技术的核心优势,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各个企业打破金融政策壁垒,形成区块链发展联盟,通过对话合作,深化交流形成统一的技术基础。 

3.2 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 

区块链金融技术的发展目前仅进入初步的探讨和实践阶段,很多国家已经在金融支付和平台服务中进行尝试,但是从比特币技术转变而来的区块链金融技术尚需更多的实验和技术的投入。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区块链技术创新研发的密集期,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在支付、信用评级、信贷等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充分利用相关技术,重构金融业务。 

3.3 跨界人才缺乏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需要有人才保障,而这种既能够充分掌握区块链技术又能够熟知与应用金融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很少。因而,可以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落地实施,务必需要在未来长时间内,确立一套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金融理论与区块链技术融合下的人才培养,并注重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实践性,以实现跨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植.区块链金融“敲门”: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谨慎观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0-10. 

篇2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不断发展。2016年,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金税三期应运而生。但在“以票控税”指导下建立的,仅具备信息传递功能的互联网技术与基于数据库的传统记账、架构于传统发票流程体系的金税三期工程仍不完善。在此严峻形势下,革新化记账技术、升级化互联网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悄然出现且渐成气候。2016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成立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团队,对“区块链技术与税收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同年,20国集团(G20)报告作者JulieMaupin提出战略构想,“各国未来应果断在税收等重点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政策目标”。2018年8月10日,我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实现落地,开启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模式方面的应用新时代。诚然,聚焦到税收征管模式,区块链技术潜力无限,但杜莉(2018)、郑毓文(2018)等学者指出,国内外区块链技术于税收领域的应用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尝试所获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支撑其规模化展开的准备尚未形成。因此,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尤其与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的征管模式交契度,显得尤为必要。而全面考察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增值税税收征管的可能性、可行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仍属空白。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增值税征管模式,本文将摸清增值税征管现状,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其与增值税征管中的主要问题联结,提出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方面的应用方向与预期效果。最后,辩证分析方案可行程度,致力于实现区块链技术真正应用于税收征管,完善现行体制。

二、我国增值税征管现状:基于金税三期

1.发票虚开。我国对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基于发票扣行发票“虚开”。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因发票认证环节存在的缺陷及纳税人的刻意逃税心理等,导致处理临时经营、跨地区经营、特殊业务核算时存在监管漏洞,无法完全识别和制约增值税发票的伪开、虚开。

2.税源难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也越强,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的难度随之增加。目前,税务机关对税源的预警监控系统对信息分析处理质量较低,单位内部的各职能环节之间的配合度低,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无法及时全面掌握税源信息。

3.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低。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税法制度仍不完善,税收流失问题较严重。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税收的流失率在15%以上。实现百分百的纳税遵从不仅依靠相关税法制度对纳税人的制约,更大程度上是依据纳税人对依法纳税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但这与纳税人的经济人属性冲突。

三、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模式中的应用设想

增值税征管模式应向以下两方面改进:系统内实时记录并共享通过验证的涉税交易与发票信息、实现增值税随交易自动结算。这恰为区块链技术的优势:难以篡改、共享账本、共享与激励与智能合约的具体体现。

(一)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模式中的应用设想

1.建立基于区块链难以篡改、共享账本的信息协同互通系统。交易数据需真实才能通过验证纳入区块,一旦进入区块便难以篡改并被共享。因此,链上所记录的交易数据为时间轴上的完整记录。在各部门实现信息全流程互通的情况下,利于完整科学的数据库的建立,形成对税源的高效调控。个人身份信息是其自身账本数据中独一无二的标志。基于链条信息环环相扣、层层互通的共享账本机制,税务机关能从整体角度把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区块链中时间戳技术使区块链上所有数据都经时间盖章,防止征税时点交错形成的信息割裂,不可逆的哈希算法保证了所有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即从交易开始到形成缴税义务,全部信息的生成均通过分布式账本实现实时监督认证,并且未经篡改。

2.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对接交互系统。智能合约主要是通过代码编辑实现一系列操作。一旦能够实现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则在全链条上的自动覆盖,错开虚开增值税发票或再难以出现。交易记录的客观准确记录,在未支付金额的情况下,系统将难以进行下一“开具增值税发票”命令的执行。征纳双方间税款可直接承载于“区块链”这一载体进行支付清算,无需第三方。代替传统的增值税发票系统,形成的是买卖双方以及税务机关之间的实时共享合约。

3.基于区块链共识与激励的信用公示系统。引入区块链共识层中POS机制的税收征信体系,将纳税人加入到验证与评估之列,不再依靠于政府的单方面管控,形成共同参与公平公正、共同竞争、自检自查自我激励的效益行为。以信用等级及保持时间决定获取奖励的多少,形成长效鼓励机制。配合反向施压与硬性管控,能更加全面提高纳税人的自觉遵从度。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增值税征管模式的技术可行性

1.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对接交互系统。首先,区块链中的数据容量小且系统中的修剪节点和轻量节点并不需要储存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利用区块链可以克服数据存储空间的限制,实现海量涉税交易信息的收集。其次,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交易数据可在对等网络中分散产生、传播后实现分散储存。可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克服增值税涉税交易在跨行业、跨地区、征管机关不同的情况下,涉税信息难以及时核对查验的问题。第三,区块链技术保证仅真实的交易数据能通过验证纳入区块,且交易数据一旦进入区块即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实现增值税征管所需的对交易数据真实性的自动核查,通过时间轴上交易数据的全记录,建立更完整、科学的税收情报数据库,减少税收争议、提升税收征管水平。第四,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结合后,各节点可根据一定条件进行合约验证,在达成共识后,合约可自动执行。可实现电子发票自动开具、增值税应纳税额自动核算和清算。从而进一步节省征纳双方的成本,防止开票后避税行为发生,减少税收流失。

2.建立基于区块链难以篡改、共享账本的信息协同互通系统。区块链技术使各个交易方之间需要交流的信息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相关方之间通过分布式账本传递对等信息,相关方之间不再需要依赖于中间机构,可以直接对信息进行查看和维护。信息修改履历记录在区块链上,具可追溯性。

3.基于区块链共识与激励的信用公示系统。利用POS机制,纳税人的信用数据可看作POS中的币龄。依币龄大小与信用等级,决定是否产生下一个区块。每个纳税人可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级进入系统,竞争产生新区块的权利,获取奖励。个人信用等级决定创造新区块将会获得多少奖励,持有代币时间越久,币龄越大,保持高信用等级时间越长,收益越大。结语综上所述,区块链与我国增值税征管模式创新的要求在理论上相适应,尤其是其独特的构想和技术,对完善我国增值税征管体系有突出优势。涉税信息的及时更新,涉税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税收争议等一系列税务征管的疴疾,在区块链的介入后有望得到解决。必须指出,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生的战略产品,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我国增值税体系错综复杂,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并存的情况下,区块链在增值税全领域普及雨技术上具较大难度。如何推动区块链与增值税税收征管模式协调并进,仍待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杜莉,郑毓文.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我国增值税征管创新:机制分析和方案设计[J].税务研究,2018(06)

[2]范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房地产业税收征管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4]张之乐.以区块链技术促进纳税遵从的设想[J].税务研究,2017(12)

[5]李林军.二十年税收征管改革回望.中国税务,2014(01)

[6]蒋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02):19-21.

[7]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04):481-494.

[8]沈鑫,裴庆祺,刘雪峰.区块链技术综述[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11):11-20.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 区块链技术 国际金融合作

一、导言

伴随着比特币的发展,作为根基的区块链技术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也逐渐得到了银行与金融业的关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但我们如今依然沿袭着数百年前诞生的金融交易体系,而其弊端正日益暴露。代替现金流通的有价证券的票据近年来屡次出现丢失的现象,运营着世界级的金融电文网络SWIFT CODE也多次遭受黑客袭击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现阶段“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将要面临跨国结算、金融监管等难题,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和未来的需要,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资金安全、信息不可更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逐渐走向成熟,纳斯达克在2015年首次使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asdaq LINQ交易平台,提高私人股权交易的效率;Visa也开始开发一个基于该技术的App,以彻底变革汽车购买流程。毫无疑问,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交易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交易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从“一带一路”下的金融需求角度出发,从国际支付结算、证券交易、银行征信、金融监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交易领域的应用,并对区块链技术在我国一带一路中的应用提出政策建议。

二、应用领域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在这一战略中,金融不仅要起到先行的作用,更要在各领域起到支撑作用。金融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包括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跨国交易与结算、跨国投资和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我们选取了国际支付结算、证券交易、银行征信、金融监管四个重要方面,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一)国际支付结算

传统的跨国结算方式主要有:托收、承汇兑和委托收款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都需要借助银行的服务。传统的支付结算通过中介进行交易,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央行、境外银行。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账务系统,彼此之间需要建立关系,确立有授信额度;每笔交易需要在本银行记录,还要与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和对账等,导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大量人力的介入加大了信息的危险性,各银行依赖的SWIFT CODE在近年来频频遭受攻击更是暴露了这个问题。而相对来说,区块链系统在结算中具有高安全性、隐私保护和高冗余储存的特点。区块链系统是由大量节点共同组成的,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且任一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区块链带有时间戳,由多个节点同时验证和记录,每个参与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一旦信息经过验证添加到区块链上,就会永久地存储起来, 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篡改和伪造的发生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另外节点间无需公开身份,只有掌握了私钥的人才能开启自己的“钱包”,保障了交易方的隐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二)金融交易

在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美元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大大加剧了成本,同时汇率波动风险、信用风险和贬值风险等风险也加大了金融交易的不确定性。加之体制上存在着的帮助美国向国际转嫁其金融危机的“特里芬悖论”,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互联互通难上加难。在此时区块链技术便显示出其去中心化、方便快捷、高安全性、记账速度快、成本较低、互相监察验证和资料公开透明等优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作用。通过建立一个虚拟货币支付系统,为各国提供一个高度透明的互联网国际交易平台以及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届时该平台可基于各国的共识与协商而建构,这样不仅可以免去银行、国际支付平台等机构的复杂操作程序,提高交易的效率,还可规避因国家间不同法律、风俗等差异而带来的不便与交易限制。

(三)银行征信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跨国信贷业务,最先要审查借款主体的金融信用。各个国家银行分别建立借款主体的信用征集信息,需要查询时,再向有合作关系的他国银行、他国信用保险机构、银行在他国行分行等调取信息,流程诸多,且需要多重审核,以致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及时、使用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跨境征信合作中尤为突出。跨境征信合作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就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征信管理部门在培育征信市场发展、征信机构监管、建立共同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防范信用风险、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沟通。同时加强征信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区块链技术可以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征信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上,使信息透明、篡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并可以实时更新。各商业银行得以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的信用状况,在客户申请贷款时不必到央行申请查询征信,即去中心化,贷款机构通过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即可完成全部征信工作。

(四)金融监管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对外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资金外流与金融风险的增加。而影子银行与地下钱庄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德意志银行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2012年规模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0%。盲目生长的影子银行会导致信用过度扩张,而且这部分信用扩张亟待有效监管,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重蹈美国金融危机的覆辙。而非法地下钱庄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冲击也十分巨大。其不仅会加剧资金外流,大量外资不正当的进入中国,还会严重干扰中国的货币政策。而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我国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新的途径。基于区块链,各金融机构将收集和验证的客户信息数字化后,上传至相应的区块;同时,为交易中的实体提供电子身份证明信息(私钥),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任何交易的发生都需要经过该私钥银行手中的公钥验证,并由用户地址进行,这就决定了区块链上数据的可追溯性。并且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设置检测程序,自动剔除异常交易,提高监管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就区块链技术在一带一路下国际支付结算、证券交易、银行征信、金融监管四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要真正实现区块链技术在“一带一路”中的广泛应用,必须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高度透明的互联网国际交易平台以及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以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高度依赖于其网络效应,我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时,应尽快展开与各大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并且鉴于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中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也正式成立。各大金融机构应尽快在实践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尽早形成行业规则,以实现制度化、标准化,提高其安全性,为日后的法律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钊.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行I的应用初探[J].中国金融电脑,2016,02:30-34.

[2]董屹,唐华云,张东.近期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区块链技术研究进展及重要观点[J].债券,2016,07:46-51.

[3]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07:49-51.

[4]周逸文.区块链技术及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27:115.

篇4

与成熟稳定的欧美金融体系相比,中国的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尚有广阔空间,现有人群的服务亦需要能力升级,这既包括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客户的触达和服务能力。而中国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的迅速发展备受全球瞩目。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和渗透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第三次消费升级的热潮,并在互联网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国内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相继布局智能金融,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智能投顾;资本市场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青睐有加,数字化能力建设在全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创新的未来已经到来,各方携手,期待共进。

在此背景下,百度金融与埃森哲携手,访谈百余位行业及技术专家,结合百度智能金融的实践成果和埃森哲国际金融行业的领先经验,共同撰写本篇报告。

AI篇:提炼智能金融的概念和特征;提出衡量智能金融的随时、随地、随人、随需四大标准;畅想智能金融在客户连接、风险管理、服务边AI篇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的重构。

共进篇:勾勒金融生态所呈现的更加细分和更加专业的态势;诠释市场参与者的定位转化和角色蜕变;描绘各类参与者之间更为广泛和深共进篇入的合作关系。

智胜篇:智在技术,胜在应用。“智在技术”阐明智能金融所依赖的ABCD“四大技术”,包括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和D(Big Data)大数据;“胜在应用”逐一深入解读新技术在支付、信贷、理财、资和保险等领智胜篇域的应用场景,展现智能金融的“术”和“器”。

篇5

【关键词】去中心化 虚拟货币 比较分析 演进 莱特币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虚拟货币

去中心化虚拟货币诞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货币是比特币。它的发行是通过一个彼此连接的比特币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完成的。通过工作量证明算法自动调整向网络中释放比特币。参与网络的每个节点可以使用自己的CPU处理能力进行运算并获取比特币[3]。每一个比特币的获取都将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背后的密码规则保证了它的真实完整和唯一。每一笔比特币交易都会被广播到比特币网络中,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这笔交易进行散列算法的验证,验证通过后将被记入到区块中然后进一步在网络中传播,这种基于P2P和全网参与计算认证的方式导致没有任何政府和机构可以实现对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种类

在比特币诞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样去中心化思想的虚拟货币借助于互联网开源社区的帮助下纷纷涌现。它们在算法各有特点,并实现了一定的优化。[5]

(一)莱特币(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币以外市场价值最高,交易最活跃的一种虚拟货币。不同于比特币使用的SHA256挖矿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这种算法有较快的块生成时间,并能更快确认真伪,比特币的交易验证的时间平均在10分钟以上,大多数交易网站验证需要1个小时。而LTC交易确认平均为2.5分钟。另外Ltc的总数量也是BTC的四倍,总数为8400万枚。此外,在比特币挖矿软件技术已经从CPU到GPU到现在正式进入FPGA(现场可编程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时代。而相对于比特币,LTC的算法则仍然非常适合GPU挖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工的现有挖矿设备的投资。[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货币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和股权证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币龄的概念。

(三)工作量证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种从输入得到输出非常容易,但从输出反推出输入极其困难的函数。反推输入的方法除了穷举所有可能输入之外,别无他法。比特币货币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证明算法,交易数据外加一个随机数(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为区块信息发送出去,接受者的验证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数散列值。然而对于攻击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这个nonce则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击

去中心化货币发行依赖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确认信息。如果参与的网络节点有限,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控制了网络中多数节点(比如51%)的运算力,使受控网络生成块的速度超过网络剩余部分的总和,就可以生成一个块链接分叉,并使其长度超过主环链,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将开始把新的分叉视作合法块链接(尽管衍生51%攻击成功可能性是一个随机漫步理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就可以自行对区块信息进行确认,从而可以篡改交易记录实现多重支付或将别人的货币据为己有。除了货币发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击外,当货币生成算法的难度因子提高过大,导致运算成本增加过度和大量“矿工”退出,只有少数矿工控制着绝大多数比特币的挖掘运算,这种情况下51%算力攻击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详述的股权证明算法。

(五)股权证明(proof-of-stake)

与工作量证明算法不同,股权证明并不要求持有人进行大量运算来证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确表达自己对一定量货币的拥有权。对于PPC来说,当一个新的股权证明区块被挖掘出来后,矿工需要构建一笔股权交易,将一部分货币外加一点(算法预设好的)奖励货币发送给自己。随后SHA256算法开始工作,根据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数据,以及币龄作为输入被用于散列运算。运算的难度因子与货币年龄成反比例关系。即决定因素是他已经拥有的货币数量,和进行股权交易后的时长。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拥有了1%的货币或者说股权(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货币的上限也为1%。这种算法不通过提高运算复杂度来控制货币生成数量,而是通过股权交易这种经济行为来实现这种控制。

(六)币龄(coin age)

在PPCoin中,币龄被定义为交易输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时间的乘积,作为生成新的PPCoin区块算法的输入。币龄越大,输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区块时则复位为零。[7] [8]

总结来看PPC因为使用了股权证明算法,与Bitcoin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改进:

*以股权证明鼓励人们持有货币而非用于投机;

*获取股权所需的成本远大于获取运算力的成本,有效减少了51%攻击的可能性;

*股权证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证明难度为基础,减少了运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预设货币生成上限,理论上可以供应无限多的货币(尽管当前设置了20亿的上限但理论上可以改变),这有助解决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此外股权证明算法设计为每年提高1%的货币供应量且可调整,这将是非常温和和良性的通胀率。

(七)素数币(PrimeCoin)

素数币是一种建立在比特币架构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它运用一种独特的“科学计算证明”机制取代比特币的“散列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计算去发掘由大量质数组成的质数链,质数币被作为矿工在挖矿过程中发现质数的奖励。素数币并非将工作量证明完全去掉,而是试图让工作量证明变得更有意义。它没有使用SHA256计算,但是要求矿工们寻找长的由素数构成的“Cunningham链”和双向双链(Bi-twin chains)。同样是通过能源密集型的计算挖矿,但素数币试图给现实世界带来实用的价值,而不是电力算力的无谓消耗。比如素数币被用于“Folding@home”项目,该项目由斯坦福大学教授Vijay Pande开发,借助于素数币发掘的运算来分析蛋白质自我折叠问题,这个项目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治疗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种癌症。[9] [10]

此外还有一些较典型的虚拟货币,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积税概念,以抑制人们持有货币,鼓励交易与流通。而Namecoin的特点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种货币外,还可以被赋予其他功能,如注册域名。Ripple是一种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Ripple网络自动进行汇率换算,用户可以用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从而实现所有货币的全网流通。[11]此外还有很多基于类似算法的虚拟货币,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国也有了基于类似算法的国产虚拟货币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总结比较

下表为各种典型虚拟货币特点比较汇总[13]:

四、演进趋势分析

目前的虚拟货币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各种创新和改进层出不穷,对其演进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则仍是根本基础,无论算法和应用如何改进创新,这一基础原则不会改变。

第二,发行和认证算法逐渐摒弃工作量证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质数算法和股权证明算法等,其实质是对工作量证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费的改进。这也会是将来虚拟货币算法改进的必然趋势。工作量证明算法将会被更具实际意义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货币发行上限将不再固定。预设发行上限曾经是比特币用以消除通胀的核心手段,但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将诱使人们持币坐等升值的投机心理。许多货币提高了发行上限以增加货币供应,但并非最终解决之道。而像PPC那样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胀,同时发行上限甚至发行速度和难度因子可由算法参数化调整,以鼓励流通和增加持币成本,这种实现方式比较适应实际经济规律,必将是未来的方向。

第四,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货币”,理应承担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适应利率形成、保持汇率稳定、促进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保证货币供给弹性等。这需要进一步的算法改进和理论创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网汇率形成和货币兑换技术即属于这方面的尝试。

第五,市场占有率和人们的信心对哪种货币将成为未来主导货币也将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是人类第一次从技术角度实现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创生和每一步发展都将对未来的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北京晚报.《疯狂比特币未来能买房子》.2013.5.

[2]中国企业家网.《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活在未来》.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支付创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译:比特人潇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币的症结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码学货币一览》.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贬值抑通胀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吗?》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网.悟网不欢.《Ripple,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幽灵》2013.4.

篇6

据悉,此次大会为期4天,展会规模超3万平方米,内外参展厂商758家。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河北、浙江等50个国内省市团组,以及东软、华为、小米、华信、文思海辉等国内龙头企业参展参会。来自美国、印度、德国、俄罗斯、以色列、巴基斯坦等44个国家和地区150家企业参展参会,包括SAP、埃森哲、松下、IBM 、思科等25家世界500强企业。

大会同期举行会议活动57项,举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据经济、移动互联网、IT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跨境电商等领域的10大精品论坛,举行技术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会议30 余场,商务交流及赛事活动10余项。海外客商3000余人,高端演讲嘉宾近千位,专业会议及行业用户代表超过1.5万人,参观观众3万余人。据初步统计,展会现场参展参会厂商达成意向成交项目3400余项,较上届增长了54%。

精彩嘉宾观点集锦

在当天的高峰论坛暨2017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峰论坛上,共有14位政府代表及国内外产业领军人物进行了主题演讲。其中,包括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米格尔・尼科莱利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贝尔・各泽维奇・阿甘别吉扬; 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副总裁甘萨伯瓦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高文等。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纵论行业发展大势,并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展望,全方位解读了智能产业的技术趋势以及生态构建的产业愿景。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许涛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经济制高点,我国将顺应数字经济的趋势,用软件提升数字化促进能力。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米格尔 ・尼科莱利斯 用他研究的实际案例告诉人们:脑机接口改变人与机器交流方式,人们只需要通过思考和想象,就可以控制电脑,就可以使用机械和设备,使用最新最具有竞争性的技术和工具,来实现大脑的活动,并可以很迅速、有效率地链接到相关的机械设备。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贝尔・格泽维奇・阿甘别吉扬 在演讲中指出,俄罗斯非常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特别关注数字医疗、物联网、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应用,计划到2025年把居民数超过250人的居住点都接入光纤骨干网,97%的家庭可通过宽带上网。到2020年,所有国家机关要完成数字化管理转变,政府文件都将保存到云端,政府机关服务电子化达到80%。2019年计划大力发展5G通讯网。

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副总裁甘萨伯瓦尔表达了中印产业合作的美好愿望,并指出, 新的资源是数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石油、煤炭等,全球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产生的,未来10年全世界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人们需要具备各种技能才能在新的生态系统下创造价值,人们在经营业务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文 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数字视网膜系统。城市大脑在智慧城市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在数据分析平台和人工智能系统基础上,构架数字视网膜系统,是搭建智慧城市大脑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将一个摄像头既管编码又管特征编码,做存储用同时也能做识别用,对城市大脑前端视觉或者是视网膜提供最完整的支持。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李杰作为工业 4.0的资深专家,深刻剖析了 “制造+智能”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方向,质量、效率和生产力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竞争。对于制造,第一是自己造,第二是机器造,第三是智能造,第四是传承。如果中国制造要变成制造强国,制造工艺就需要传承下去。对于智能制造的趋势。李杰教授认为,传感器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云技术应用会加大;在社交平台上,依赖社交感知生活;内容生产变得重要;数据分享可以有新的空间;定制化服务将越来越细分。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也预测了数字社会的生存方式,在数字社会,企业价值的构造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判断企业的价值看营业额和利润,而今天看的是连接,更多的连接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今天越来越多创新的行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变革,全是和互联、软件、计算联结在一起的。数字社会的未来发展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基础。

权威报告数字

中国软交会已经成为政府、行业机构、重点企业产业报告、研究成果、政策趋势的产业信息平台,每年都有多项产业信息报告同期,很多知名企业也会选择利用这个平台对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进行首发,与合作伙伴进行项目签约。

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中医药;外语教学

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发展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这一新机遇。其中,数字经济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大健康”的理念下,为提高患者就诊效率,避免交叉感染,利用数字技术所研发的在线诊疗、病情诊断数据化、药类AI智能快检技术等,呈现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以及行业人才素质的新需求。本文对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数字时代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输送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一、数字经济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单一的纸媒语言层面的教学亟须转变

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中,致力于单一的纸媒语言学层面的音形意的讲解,显然脱离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首先,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单一纸笔教材的媒介演化成多元媒介的数字资源,如网页界面、视频、社交媒体、通信方式和数字软件。学生在日常的外语学习情境中,学习资源已转变成各种超链接构成的语篇综合体。倘若课堂教学不能打破传统纸媒语言文字学习的局限性,便会抑制培养对象的外语学习动力。其次,单纯的语言学层面的语料分析已不能包罗数字经济时代呈现的语言信息形式的学习。教学资源需要合理安排多元功能类型的语料学习比例,例如,行业口语、网络语言、学术语言等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形式的课程设置。另外,外语通识课程与中医药ESP外语教学之间的脱节现象严重,“外语”与“专业”的衔接工作则尤为重要。最后,如何运用数字工具对信息进行检索、处理、管理、分享和创造已成为语言学习负载的关键切入点。

(二)被动型、内向型培养对象亟待转型

中医药学有着最为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特点,尤其在认知方式上更为强调“医者意也”,讲求“体悟”,即从静观自身、从自身的内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因此,这种学科特点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更为倾向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谦虚、内向的性格表征。虽然内向型文化特点可以算是中医药的专业优势,但倘若没有进行良好引导的话,培养对象就会产生对新事物的不敏感性,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形式意味着它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包容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语境中,数字科技则是一种外向型的产物,强调“信息对话”的时速与效率。有着内向型文化价值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应该协同外向型数字科技发展,成为信息话语的发起者、对外交流的发动者。因此,外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新的经济模式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掌握最新动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向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型。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亟须确立

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使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进行了深度融合,导致了“万物皆媒”“信息爆炸”“泛娱乐化”的多元复杂的舆论生态与媒体格局。而当今高校学生在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体量以及极快的传播速度,极易产生注意力碎片化、情绪浮躁化、学习功利化等问题。这就亟须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专业理念的干预与指导,从而确立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当学生借助数字工具获得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信息时,可以通过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批判性分析,成为信息技术的主人,而非信息技术的附庸。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高校,还应该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等培养,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四)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当今的高校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擅用网络资讯以及通过网络自学,对数字媒体的交互技术驾轻就熟。然而外语教师队伍承受着由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倘若继续以单纯的语言技能讲解进行教学,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做到超越学生对数字技术的熟识,需要自身和院校共同努力,通过培训与学习,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课堂,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另外,教授通识课程基础外语的大部分教师多为语言类专业出身,缺乏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致使基础外语与中医药专业外语无法做到有效衔接。而教授专业外语的教师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眼光。信息时代的发展既需要外语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教师自身还需要具有中医药行业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市场前瞻性眼光。

二、数字经济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数字技术为多模态资源融入外语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物质载体。外语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语言文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多模态的学习训练,最终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另外,加强外语教师的数字技术融合意识,任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数字工具都可以应用于教学设计;学校也要积极配合与倡导,总结实践经验,从外语基础和专业外语的整体规划中将数字化教学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数字工具的使用、信息检索和处理、在线学习等。例如,在语音方面,可以利用AI语音识别纠音技术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在写作方面,通过语料库的创建、搜索、应用,辅佐学生的专业翻译与学术写作。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增设交互式教学方法

数字技术革新了信息传达的方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可以经由互联网虚拟空间互动与交际,从而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因此,人才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外语教师应该促使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内向型文化优势与外向型数字科技协同发展,多采用任务协作和意义交流的交互式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互动,未能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多阶段的交互协作加以考量,因此全方位与学生交流协作的教学方法需要大力推进。例如,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与其进行交流与互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对利用数字工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小组展示和汇报;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设小组间互评,把学生的交际能力纳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布置在线合作的互动任务,增加数字技术与合作式教学体验;课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增设师生间的互动分享环节。

(三)贯彻思想规范与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