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教育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

篇1

关键词:高校西方经济学;现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在高校教育上对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差别,更好地将中西方的财经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时的竞争力。然而,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上仍存在不足,要求高校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有利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我国财经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

一、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在对财经类专业课程学习时,更注重对传统学科的学习。因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要性,也对其在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国内财经领域的用处不大,对日后的工作并无益处。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科学,导致高校学生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上效果不显著。

二、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鉴于目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施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2]。对西方经济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与改革,使高校学生摆脱传统观念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资源,有利于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竞争力。

(二)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使中西方文化得到有效的融合,在掌握传统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西方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日后在财经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打好基础,以此达到财经类高校的教学目标。

三、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认识

为促进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需强化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提高学生财经类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3]。教师可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穿插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概念讲解时,要引入与此概念相关的经济学常识或经济学领域对此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中西方对该概念的不同解释。通过对相关应用的理解,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概念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中西方教学内容的对比,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有利。

(二)改革教学方法

除加强高校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外,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上不断改革,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高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为硕士学位,在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上及知识量上的掌握水平较高,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对此进行改革。教师可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在对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找出西方经济学与中方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别以及优缺点,通过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认知,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教育理论上的差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4-5]。

四、结论

总之,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质水平的挑战。针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存在的不足,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3,14(04):165-166.

[2]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01):189-190.

[3]朱平安,李冲,范嘉毅.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02(16):154-155.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策略;问题与措施

随着小学英语课纳入考试科目以来,人们对英语逐渐开始重视,买复读机,磁带,光盘、有条件的家庭还给孩子买点读机,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提高英语水平,希望在英语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我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所教学科――英语的教学任务。我担任三、五、六三个年级的英语科目,我们学校人员紧张,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我也是边学习边实践,寻找英语教学的路子。在一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家长不能辅导,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时间学习。因此,我一直都在摸索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效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课程标准》别强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英语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方式设定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要情景化,重点词汇的掌握,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画、录音、面部表情、动作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参加语言交流的机会,只有口语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趣。一堂英语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这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从心底产生一种对英语的喜爱之情。

二、巧妙使用肢体语言,强化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暗示性,有利于组织教学;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操练。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难全神贯注地听完整节课。所以我在课堂中适当地插入学生喜欢的歌曲、诗歌或绕口令,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营造良好学英语的气氛,还可以重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让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运动说单词,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巧用画图,单词卡片等各种教具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游戏,可以让学生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既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我根据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打印图片,并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把单词蒙上,让学生分组进行竞猜游戏。教师记分,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我利用单词卡片,让学生练习单词发音,记单词。前面是插图,背面是单词,让学生看图说单词,写单词,然后亮出单词对照。这样,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兴趣高涨,气氛活跃,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四、挖掘教材内容,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学生用语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语,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以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六年级第三单元课文内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天气怎样,夏天天气怎样,秋天,冬天是怎样的天气,我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等。并练习英语习作,让学生学习英语和语文有相通之处,并通过视频展台让学生评价同学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优缺点,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第四单元的圣诞节,耶稣与圣诞节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异国风土人情,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减少学生用语的失误率。

五、小组合作教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是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分优中差三个等级,教师掌握平衡,学生自由结组也可,必须符合第一个条件,组长,副组长,组员,课堂中的表现,叫单词的成绩,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都有记录,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英语课本共分四个单元,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测,然后看哪个小组成绩差,找原因,学完两个单元,进行单词大赛,我们持续了四年的期中期末单词大赛,学生的单词掌握水平逐年提升,今年的单词大赛优秀率达到了99%,这就是小组教学的魅力,并且在这几年的统测中,我校的总成绩,由过去的全乡倒数第一上升为正数第一名。

以上是我这几年中教英语的浅显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在实践中求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篇3

关键词: 《种子机械》 双语教学 关键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需要培养出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增强人才竞争力。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青岛农业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种子机械》教学中试验性实施双语教学。从长远看,双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所以,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一、双语教学建设

1.教学模式的选用。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在目前《种子机械》双语教学的试验阶段,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主要采用后者。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全部用英语,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思维能力。

3.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4.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师生之间的适当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讲解,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目前上课的教师都有过出国学习的经历,本身英语能力很好。还可引进和聘请国外客座教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5.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师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难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教学。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二、双语教学的关键

1.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不是为了双语而双语。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实现一门外语基本过关,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收借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尊重、开放与平等的全球意识,成为具有跨文化素养的世界中国人。

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几乎完全不同。西方是分析式思维,中国是直觉思维。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西方智慧是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的,中国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例如中国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多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中国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中国式的思维对未来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庄子、韩非子等中国思想家以寓言故事论证哲学命题,而不是缜密的推理思考。中国人对现实之外的东西不感兴趣,缺乏形而上的逻辑思考,这必然带来理论的肤浅、不成体系,而理论的缺乏导致技术的停滞、落后。

(2)西方的思维是清晰的,中国的思维是模糊的。西方有实证主义哲学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西方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科学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即概念一定要清晰。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

(3)西方价值澄清,中国价值灌输。西式思维多告诉人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式思维则告诉人们如何接受。道德教育中这一特点很明显,中国的道德教育总是以一种肯定语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重视价值的澄清。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必须遵守纪律,除了要扣分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中国人弱于分析,告诉人们做,但是为什么这样做呢?没有理由,只是做。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是孔子是一个叙述者,他并没有对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论述,之后,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是教义式的。中国人虽然有了极限的直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微积分体系是西方人建立的。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当代心理学的许多范式为什么是西方的,这与中国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4)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这是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西式方法。

以上主要分析的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西方的思维方式,并真正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结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优势,中国的发展就会如添双翼。

三、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低,尤其听力水平更低。

大学生在毕业时的英语水平一般达到国家4级,部分学生需要认真复习很长时间,甚至需要连续考几次才能过关。学生对所授课程的相关词汇不了解,在不了解专业词汇的情况下,运用双语教学,收不到期望的效果。甚至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比用汉语讲授的效果更差,因为运用母语,学生至少可以听懂教学内容,用外语讲授学生连基本的概念都听不懂,在此状况下,学科的知识性教学效果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思维方式的培养。

2.教师运用双语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双语教学中,目前师资是限制各高校提高层次和扩大发展的瓶颈,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过硬的外语水平,包括掌握正确的专业词汇、标准的发音等,更需要掌握外语授课的技巧,能够用简单的外语把问题解释清楚,引导学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3.教材方面存在欠缺。

双语课程的教材,选用国际一流水平、国外著名大学的名牌外文原版教材。有人质疑,认为这些教材虽然好,但是洋能中用吗?外国的教材无论在理论还是案例教学方面做得都很好,但是外国的教材是按照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编写的,是否合适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呢?针对这种观点,我认为,运用原版教材非常必要,如果连原版教材都看不懂,那么还谈什么双语教学呢?只有看懂、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

4.语言环境的欠缺。

在课堂上老师用外语进行教学,学生课后是否运用英语思考和讨论呢?至少在我的调查中,很少有学生回答他们会用外语思考,即使有也很难坚持,更不用说形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四、建议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为了实现《种子机械》双语教学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且培训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培训期间要求学员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业余生活中,都需全用英语交流和沟通,使这些教师真正具备用外语教学的能力,而不单单具备用英语备课、做课件和读课件的能力。教师需要具有随时回答学生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能力,即即兴运用外语的能力。应该选择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籍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更有利于根据中国教师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也有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训练。

2.重视教研、科研,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双语教学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带动教学,在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中,促进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对选修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生首先要注重大学生的基础英语的学习,使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阅读能力。

还需要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词汇,在双语教学中能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从而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而学会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4.运用原版教材,教学思想中西结合。

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运用原版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教学思想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中国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两种教学思想结合可以产生互补作用,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5.提供外语交流的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外语活动,增加教师、学生说、听外语的机会,加强与外国留学生的沟通,等等。周末组织英语角鼓励师生踊跃参与。

五、结语

在理解双语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有效的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对师生进行前期培训,具备开展双语教学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使双语教学顺利开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国际竞争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2.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 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20-01

写作教学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头痛问题,针对于这一难题,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分析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政策,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的教学条件

相对于英语专业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任务重、学时少。一般而言,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在前四个学期,总学时数是280学时。在短短的280个学时内完成课文讲解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还要在这280个学时内添加写作教学是非常有难度的。此外,对于教师而言,作文的批改工作又是一件额外而且繁重的工作。所以,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也没能要求学生定期写作,从而导致大学生写作的薄弱意识。

(二)英汉思维差异

早在1966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从收集到近600篇非英语国家学生所写的英语作文中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英语作文有着不同的语篇结构。他认为母语为英语的作文语篇结构呈直线型;而中国学生作文语篇结构呈迂回式,即不直接提出主题,先说原因,后给定论。这种差异源于中西的文化差异。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性格直爽,不拐弯抹角;东方人受八股文的影响,讲究“起,乘,转,合”。这种思维的差异会干扰中国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三)教学法的问题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我们大多采用的是结果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其基本的模式分为以下4个步骤:范文讲解(老师给出与所给作文题目一致体裁的范文,进行范文中语法特点,用词特点的讲解),控制性练习(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模仿范文,写出与范文中相同结构的简单的句子和段落),指导性练习(写出第一稿),自由写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着重强调语法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换句话说结果教学法关注写作的结果,关注写作成品中的语法错误是不是越来越少,这种方法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减少,甚至杜绝自己的语言错误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写作兴趣索然,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没有调动起来,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二、解决策略

(一)培养英语的思维模式

针对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说,汉语中所说的“救火”,英语中就要翻译成“put out a fire”而不是“save fire”。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归纳讲解典型的汉式英语的纠正和避免方法。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平时阅读国外的杂志,多看和多听英语原版新闻和小说,久而久之,学生的母语干扰会逐渐的减少。

(二)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于结果教学法的不足,教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过程教学法。其方法认为写作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例如像打草稿,修改这样的写作过程。然而,人们又发现了过程教学法的种种缺点,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发现。与前两种方法相比,体裁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其根本宗旨是引导学生分析某些特定体裁的语篇,使学生意识到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及语篇结构和语言选择。可是,体裁教学法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例如。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介绍所有体裁的语篇。因此,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采用多种批改方式

修改包括自己修改,同伴评议以及教师批改。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同伴和教师双方的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一部分批改负担,而且还可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学生对话题的敏感程度和兴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写作的结果和质量。学生对指定话题越是熟悉和喜欢,就越有可能写出流畅和优美的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尽量出些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贴近的题目。同时,教师在讲授写作技巧时也可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增加写作练习与指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用英语写日记,记周记,与朋友写e-mail等。我们应当像鼓励学生开口一样鼓励学生动笔。教师可以先不计较学生最初表达出的语法的错误,而是鼓励他们完全地表达思想,养成写作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作为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摆脱母语的干扰,从而写出地道而又精彩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5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篇6

关键词:文献学;知识图谱;CNKI;共现分析

随着文献计量学热度的攀升,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文献计量,尤其是知识图谱工具在文献计量中的应用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超美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利用知识图谱对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价,推动了知识图谱在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发展[1]。本文以CNKI(2010-2015)中文献学核心期刊的发文及参考文献为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图谱和机构图谱分析了2010-2015年间我国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文献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研究趋势。

1 文献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图1将六年来的学科研究热点和重点直观的呈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从关键词的中心度大小可以看出我国文献学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图谱以一年为一个切片,对参数和标签进行调整后的图谱如图1。

上图是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大小,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关键词的中心度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图1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文献学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进行文献学的研究。从图1、图2和表1归纳出文献学2010-2015年的基本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1)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我国文献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郑鹤声和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划定了文献学的基本内容;80年代,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则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典文献学;90年代 ,王余光的《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柯平的《关于文献学体系的来源--文献学理论研究之一》等,这一时期文献学学者吸收西方文献学基础理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了中国文献学基础理论;21世纪有代表性的是项楚和罗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学者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虽然逐渐放缓,但是并没有停止,文献学的基础理论仍然在缓慢的向前发展。[2]

(2)对文献学家的思想、主张或贡献的评述是研究的热点。从图2来看,文献学家在Time Zone视图中的节点很大,并且辐射整个视图,就是说在2010-2015年间文献学家的期刊论文的发表量很大,主要讨论著名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主张、贡献、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文献学发展的影响。[3]

(3)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文献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图1和表1可看出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节点很大,是中心度为0.13的重要关键词。古籍整理与研究包括古籍保护、古籍辨伪,古籍资源数字化、古籍版本文化、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等。[4]其中古籍数字化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籍数字化相关的应用技术有数字化输入技术、OCR光学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4)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是未来的文献学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较多的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文献计量方法,丰富了我国文献学的内容。文献计量在我国文献学发展迅猛,可视化技术和知识图谱工具的发展让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在文献学领域所占比重更是大大增加了。[5]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呈现出跨学科性,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献学,如在把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哲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数量方法、历史法等。

(5)文献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传统意义上,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等。图2可知,文献学的分支学科目录学在文献学领域内也是占了比较重要的地位的,2010-2015目录学的目录学理论和目录学史发展迅速。在目录学理论方面,傅荣贤指出《七略》之前所谓的“目录”主要指一书的目录,且一书目录常常只有“目”而无“录”,学界应当加强对早期文献一书目录学的研究[6];曹金发在《辑录体目录史论》中点明了辑录体目录产生的思想根源;目录学史方面,全根先提出了近代目录学应当分为孕育、萌芽、构建、衰退三个时期,并总结了各个时期的特点。

(6)文献学学科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逐步增强。第一,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和文献学有交叉,文献学研究融合新的学科内容并逐步成为推动文献学学科发展的有机组成,这应成为未来文献学的发展方向。第二,文献学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文献的产生、聚散,文献学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7],因此,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以及历史学这几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2 文献学来源期刊机构共现图谱及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有关文献学的研究是最多的,其中北京大学以王余光教授为代表,侧重于对文献学整体发展的把握,并从文献学的各方面来论述文献学的进展,主要代表作品有“文献学研究进展”系列;武汉大学以马费成和邱均平教授为代表,侧重于对某本书或者某个文献学领域的人物的文献学价值分析以及文献计量分析,主要代表作品有《Google Scholar和CCD的引文统计分析功能比较--从期刊被引频次角度分析》、《基于期刊作者耦合的学科知识聚合研究》以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多样性研究》等,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跨学科性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成为各学科最普遍的特征,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交叉性越来越强。[8]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另一个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文献计量学本来是数学与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而今也被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

3 我国文献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1 文献学基础理论发展薄弱,未形成完整学科体系

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在数量上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主要着重于研究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发展、史学研究和文献学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的研究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献学理论虽说有所发展,但与西方文献学相比,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还有很大的不足。近代以来,西方文献学的新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带有强烈的近代科学方法论烙印。[9]尤其是分析目录学和新目录学家门在版本鉴定好校勘中进行了许多深层次的理性探索,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5]。除此之外,西方文献学还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即列举文献学、版本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和描述文献学。我国文献学研究者应积极与西方文献学界交流,吸取西方文献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构建我国文献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

3.2 中西方文献学研究各自为政,交流较少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文献学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中西方交流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文献学发展的停滞不前,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任何学科想要发展都必须打破自我封闭式的研究,开阔视野,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的特点,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本学科的本质。直到今天,只有极少数文献学的研究者对西方文献学的零星的介绍,没有更为系统的研究。为推动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我国文献学研究者需打破屏障壁垒,积极了解国外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新课题和研究方向,丰富我国文献学研究的内涵。[10]

参考文献

[1]郭育艳.20世纪西方文献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9):42-46.

[2]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4]严昕,白云,林美娟.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5):105-111.

[5]王余光,刘刈青.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4):1-8.

[6]魏晓峰.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进展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0):46-50

[7]傅荣贤.出土简帛中的篇题木牍及其相关目录学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106-110.

[8]王余光.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5):1-17.

[9]周少川.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的交叉与综合[J].文献,2010(3):22-29.

[10]何朝晖.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37-43.

篇7

“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总是集中表现在每个时代的一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中。而这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又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1}。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时期。梁启超美学思想大致从1918年游历欧洲为界,大约从1896到1917年,这一时期为其美学思想的萌芽期,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梁启超前期的美学思想具有很大程度的功利性,主要是以文学体裁的变革为中心;从1898到1928年,是其理论的成型期,这一时期以哲学、美学为中心,探讨了生活、生命、艺术、审美等方面的问题。“趣味”,是梁氏美学有关于美的本体论问题。梁启超分别从中西两种文化语境中提出自己的趣味理论。

在西方国家17世纪以前,趣味也只是作为一个味觉范畴,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盛行,趣味才渐渐被发展成一个美学概念。提到英国经验主义,不得不提到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休谟。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休谟看来,是人心的特殊构造产生了美,认为感觉是一种切实的体验,一定要寻找一种“客观的美”和“客观的丑”是一种徒劳无益的行为。这种观点将人心的能动性发挥出来,承认人心的巨大能动作用。可以这样理解,美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它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深深影响了以后康德的趣味理论。休谟还说:“理智传运真伪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善与恶的情感。”{2}我们可以得出,在这里休谟已经将“趣味”作为一种审美判断的标准。接下来他又指出,理智不会成为行动的动力,因为理智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客观的。趣味能够成为行动的动力是由于趣味能够产生深刻的刺激人的感受。这一点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他将趣味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将艺术生活化。不难理解的是,虽然休谟的趣味理论没有逃出西方传统认识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审美判断来讲的,但是这一理论启迪了后来的很多中西方理论家。康德处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派论辩和发展的年代。这时的康德并没有一边倒向经验派或者理性派,而是积极努力地探索两派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判断力来调和两派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根据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力;他也经常把审美判断力叫做趣味判断力,因为趣味判断力不涉及利害,它和一般的、功利等不同。它不同于逻辑判断,不关乎明确的目的,也不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点对梁氏理论的启发很大。趣味判断单单是对象的形式所能给人的一种愉快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趣味完全抛弃了起初的味觉范畴,也使趣味判断摆脱了实践和道德的束缚,使个体的趣味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考斯梅尔曾经说“味觉意义上的趣味基本上被排除在欧洲启蒙哲学中出现的趣味理论的主要论题之外了”{3}。也是从康德以后,西方美学开始由认识论转向体验论。

在古代中国,“味”最早运用于音乐欣赏上,这才使趣味一词脱离了纯感官层面,而与人的精神感觉相联系起来。阮籍在《乐论》中说道:“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移俗易而同于是乐。”{4}阮籍很明确地把“无味”与音乐的美感相联系起来。陆机大概是第一个用“味”论诗的人,他以一句“缺大羹之余味”来品评诗歌。此后钟嵘的“滋味说”,更是把“味”这个概念运用得更加广泛化和系统化。在《文心雕龙》中多处出现了“趣”字,在这里主要意思是指“意”或“旨”。如《练字》中:“扬马之作,趣幽旨深。”{5}到了宋代,形成了诗趣说。袁宏道曰“诗以趣为主”,这个时候“诗趣”主要指情趣、理趣等。到李贽这里,“趣”被认为是童心和真性情的显现。而“趣味”,发展到梁启超这里,它的含义被使用得更加系统化。可见,“趣”和“味”是中国美学历来的传统。

二、梁氏“趣味”美学观的本质

关于趣味本质和内涵问题,梁启超并没有明确讲出来。首先,梁启超对于什么是无趣的生活进行了界定。他用“干瘪”和“萧索”两个词来形容无趣的生活。他认为这种生活毫无味道,而是一种枷锁和禁锢,没有任何生气、自由以及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他达成了“趣味”生活内质的两个界定。第一,趣味是生命的活力;第二趣味是创造的自由。“‘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本体论范畴,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逻辑勾连的基石。”“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

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6}“趣味”不仅仅是

梁启超美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命题,也是连接梁启超人生观和美学观的桥梁。他独创地使用趣味理论,提出了趣味是人生动力,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观点,并且梁启超的一生都在信仰并践履趣味主义人生观。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梁启超看来,趣味不单单是局限于一种具体的外在表象,而是广泛地涉及艺术、教育、学问、工作、学习等各个社会人生实践活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只有这种态度才是自然的人生态度,没有趣味,便没有了生活,即趣味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趣味之上的一种自由生命化境界。这也引出了趣味的首要内质。趣味并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要成为指导生活的航向和目标,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通过趣味来引导、改善、逐步提升个体生活。从这个意义层面,个体生活才能超越自身狭隘的视域,以此通向无限的自由之境,并且在追寻趣味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价值;趣味既在于主体,也在于客体,是主客体相互融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客体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

对于趣味的发生条件,梁启超认为是主客体相互交融产生的结果,具体有三条途径。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他阐释到,每个个体,无论他有多繁忙或者操何种职业,他总是有机会看到自然中的景物,这一点是针对大自然中一景一物趣味的引发。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以上是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交好,渴望被人理解或认可。生活中的苦与乐都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这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状态使人开怀,是人生一大乐趣。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这一点他试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梁启超特别推崇精神活动,因为个体物质活动很多情况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精神活动则是绝对自由的,而精神活动的绝对自由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物质活动。个体面对物质生活的困顿之时,运用诗意想象和联想理想世界,回归本真,可使个体超越现实的桎梏,从而使个体能品味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以此产生巨大的乐趣。这也体现了趣味哲学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三、梁氏“趣味”美学观的理论价值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

梁启超的趣味理论也并不单单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那个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共同遗产。1840年以来,国之不为国,人民任人宰割的状况,迫使晚清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探索。本着改造社会的目标,梁启超首推文艺和审美。趣味理论不仅体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更体现了对个人自由解放的终极问题的关怀。第一,救国救民的时代意义。在梁氏看来,救国救民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趣味性的文艺,在此基础上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世界革命”的口号产生,改良文艺界是

梁启超找到的新途径。如马尔库塞所说:“文艺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他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7}梁氏试图通过趣味文艺来开通民智、新民改造,以此开掘民族自立自强的道路。梁启超还通过趣味性文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维新思想。他特别推崇政治小说,认为政治小说的社会功用最大。第二,对其教育事业的影响。欧洲游历之后,他退出政界,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梁启超谈论当时颇为流行的美育问题时,使用的名词是“情感教育”。之所以把情感作为趣味教育的基石,是因为无论从性质还是目地上看,趣味教育就是对“情”的教育,对“情”的立趣。趣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趣味之方式,在开心愉悦中达成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审美本身成为其目的的教育。审美,本身与寻常百姓似乎离得很远,而梁启超通过趣味把审美送到大众的身边,把高雅的艺术殿堂搬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审美不再“高冷”。也是在“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艺开始在普通大众中兴起。

然而,趣味不能统领全部的生活,如果用趣味来支撑无物质基础的生活是万万不能的,趣味顶多也算是生活的一部分。把趣味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完全赞成。也只有物质文明达到相当的程度之时,我们才有闲情逸致来经营我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基本的物质条件才是沐浴精神之境的先决条件,没有物质基础的审美至境也只能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空中楼阁。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2}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3} [美]卡罗林?考斯梅尔:《味觉》,吴琼、叶勤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58页。

{4}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90页。

{5}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9页。

篇8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语言焦虑;合肥地区;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教学方式;NNPSET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97-04

国内外对于焦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状况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NNPSETs(非本族语职前外语教师)教学模式的角度研究焦虑程度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背景

(一)焦虑

焦虑在外语习得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和明显,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麦金太尔(Macintyre)把语言焦虑看成是“在学习和使用二语时产生的担心和消极情绪反应”。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Horwitz and cope把语言焦虑,特别是外语语言焦虑定义为:“焦虑是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与课堂外语相关联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但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负面的。某种程度的焦虑是有益的。Young认为:“有三组诱发焦虑的来源:学习者的个人因素,老师的因素,教学实践因素”。Oxford支持Young的观点,他坚信语言焦虑主要来源于学习和教学方法。这一领域的部分研究已经引证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学生焦虑的来源。

(二)教学方式

每个老师都因个性、性格、经历和信仰的不同而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给教学方式分类,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固有的优点和缺点,差别在于优点和缺点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

Grasha提出,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有5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其中包括专家式(expert),正式授权式(forfflal authority),个性化模式(personal model),引导者(facilitator),发号施令者(delegator),“所有风格都具有优缺点,如果采取一个极端的方式,就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者的焦虑而抑制学习”。Worde认为:“如果教师不考虑教学环境,再加上不愿意与学生建立融洽的课堂关系,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识别和检查合肥地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NNPSETs非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为高职高专学生设计出有效的语言学习过程。本文研究的问题如下:

1.合肥地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总体现状如何?(仅1~2年级,3年级学生在外实习不参加测试)

2.合肥地区高职高专NNPSETs教学方法与学生焦虑水平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为了回答以上的问题,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定量(调查问卷)和定性(采访)研究。问卷调查可以提供一些数据,定性访谈提供了参与者在态度、思想、行动等方面更加深入的见解。

本文对合肥地区高职高专50名NNPSETs(非本族语职前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显示他们采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主要有5种:讲授法,讨论法,交际法,直译法,口语演练法。简要描述在下表中可以看到: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调查之后,本文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学生都是自愿的并且是匿名的。第一组参与者是本校大一年级的NNPSET学生100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100人;第二组参与者是本校大二年级的NNPSET学生100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100人;所有的参与者都填写了Horwitzet al.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第三组是两个院校大一和大二共100人参加了一个短暂的、非正式的访谈,以了解他们英语学习的焦虑来源。

(三)研究工具

1.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焦虑量表共由33个问题组成,每个题后面有5个选项,(a)非常同意,(b)同意,(c)不同意也不反对,(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5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该量表按照Likert量表计分,对于正面描述的题,非常同意分值为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对于负面描述的题,非常同意为1分,非常不同意为5分。因此,总的焦虑分值在33到165分之间浮动。其中,负面描述的题目有:2,5,8,11,14,18,22,28,32。笔者经过多次分析,把这33个问题进行了分类,1,3,5,9,13,14,17,20,24,32,33反映被试者交际恐惧的程度;7,11,12,16,18,22,23,25,27,28,31反映被试者负评价焦虑的程度;8,10,21反映的是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2,4,,6,15,19,26,29,30反映其他焦虑程度。

研究人员首先要求两个院校的英语老师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发给学生,学生把量表填完以后,老师要收上来交给研究人员。

2.学生访谈

调查的第二部分由6个问题组成,这6个问题分别是您的压力来源于:(A)英语成绩差,自卑,担心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B)惧怕英语相关的各种考试不及格,影响以后的前程;(c)英语老师为女性,面对女教师压力大;(D)英语老师为男性,面对男教师压力大;(E)与教师性别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F)如果你是英语老师,你认为英语课应该怎么上以减小焦虑感?

三、研究结果

(一)合肥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总体现状

在大一的200份焦虑量表中,有67.95%的学生得分在95-110之间;大二的200份焦虑量表中,有65.03%的学生得分95-110之间。这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在经历着中度和高度的外语学习焦虑。

(二)合肥地区高职高专NNPSETs教学方法与学生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一学生而言,67.95%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有压力。而在这些学生当中,22.88%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自卑心理,担心负面评价。19.21%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惧怕心理,他们害怕期末考试不及格,英语三级考试不能通过。57.91%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张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提问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压力非常大。

对于大二的学生而言,65.03%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有压力。在这些学生当中,24.31%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自卑心理,担心负面评价。18.67%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惧怕心理,他们害怕期末考试不及格,英语三级考试不能通过。57.02%的学生认为压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及课堂上的作业(表演对话等)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压力非常大。

在参加访谈的100位同学中有71.23%的同学认可E项的表述,认为英语学习焦虑和教师性别无关,和教学方法关系十分密切。

在问及F项,即如果你是英语老师,你认为英语课应该怎么上以减小焦虑感?85.53%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变的,他们期望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老师能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课堂能充满趣味性。他们期望老师多和他们沟通和交流,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认为教师进行知识灌输应把握度,讲的太多太难不能消化,下课之后会让他们产生精神负担。

在50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识别中,所有老师都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他们使用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68.91%的教师认为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首先针对语法和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其次给学生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相互讨论,并对讨论的总结进行阐述;10.35%的教师认为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直译法;12.01的教师认为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交际法;8.73%的人采用的是口语演练法。

四、解决对策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

受到印刷版次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同一本教材使用很多年的现象,书本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不断接受新事物的90后高职学生来说,书本内容远离生活实际,会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重学生的焦虑感。而且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本大都是以综合英语实用教程的形式出现,书本文章篇幅较长,难度较高,学生学完之后并不能理解和习得,学习过程压力较大,焦虑感加重。鉴于这种情况,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难度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学习的兴趣,觉得自己有所收获,成就感大增,焦虑情绪随之减少,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和效果也随之提高。

(二)优化课堂知识的结构

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必不可少,如果老师专门就生词逐个进行讲解的话,学生机械地听讲,往往左耳朵输入右耳朵输出。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再加工,“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比如在列举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的时候,可以把中国所有重要的节日和西方国家所有的重要节日作对比,并进行讲解,例如:中国的春节叫做SpringFestival,是因为过了春节Spring就来了;元宵节叫做Lantern Fes-tival,是因为元宵节的时候可以玩灯笼,猜灯谜;端午节叫做Dragon Boat Festival是因为赛龙舟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中秋节叫做Mid-autumn Day是因为农历八月正值秋天的第二个月等等。再附加一些节日典故效果更好,学生对典故非常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一方面能够减小学习的压力和焦虑,另一方印象深刻。

(三)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辅助教学

不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初高中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时候都参加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考试,考完之后继续学习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老师注重的都是专业知识的提高。殊不知教师只有将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上好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潜能,培养个性,使因材施教得到更好的体现。比如:罗森塔尔效应,它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教师如果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值得栽培的可塑之才,对学生耐心辅导,呵护备至,课堂上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和肯定,学生会觉得自信,轻松,焦虑感锐减,进步的空间就非常大。

(四)教学和反思应相辅相成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以学习为己任,教师以教书为己任,那么教师是不是也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呢?答案是肯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初高中英语教学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存在激烈的班级评比、年级评比和升学率评比,压力较小,因此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教学反思的习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备课不够完善的地方,课后应及时进行梳理,并进行改善,不然自身教学效果就不会有大的提高。如果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配合度不高,下课后应该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并积极找寻解决方案。教师在发现问题以后,也可以在英语教研室会议上和其他老师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减轻学生的焦虑感,提升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 中职美术教学 问题 优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13-02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配合和合作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动力,无法使师生之间取得完美配合和合作。提升中职美术教学质量,使学生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直是传统美术教学所无法达到的目标,合作学习模式在教育中早有实践成功案例,但是对于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推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加深对合作学习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中职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提升思维开阔眼界的环节,更讲究学习主动性和开放性,所以必须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一、传统中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美术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先演示如何进行画作的步骤,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模板进行制作,在此过程中一般都是独立创作,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老师咨询,但是老师很少会去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且学生之间也是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经常课堂上鸦雀无声,美其名曰,为了学生能够静心创作,所以要保持安静。几乎不交流、独立完成,是目前传统中职美术教学模式存在的两大弊病。学生思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极大地受限制,殊不知没有完美的互动合作,就没有完美的画作诞生。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思维,强化互动参与、强化合作,从而明显比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具备以下几大优势:

(一)改变单一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独立完成画作,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不能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和想法,而合作学习模式恰恰相反,就是要求学生要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打开单一的思维模式,毕竟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更多地听取其他人的观点,或许别人的观点也能激发出自己的创作灵感,方法也会由少变多,思路会更加开阔,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至于导致思维走偏,所以在这一点上,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改变单一思维模式。

(二)共同合作,激发兴趣。较于一个人独立完成画作,多人共同合作完成,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动力。学生在创作时,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打开学习视野,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下,会更加有动力和兴趣去继续完成创作,而且当体会到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的快乐和成就时,就会意识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反而更容易激发自己想要好好表现的想法,为了共同的目标创作出更高水准的画作,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关系就会更近一步,对于日后课堂的讲授都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三)互动参与,开阔思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更容易激发所有学生的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有比较心理和群聚心理的,看到其他同学参与其中,自然会影响到自己的群聚心理,而且看到别人有好的想法,也会激发自己产生更优的想法;同时,群聚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大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只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越来越开放,因为人的思维都是通过不断的激发才产生的,会促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这种教学模式也会更加开放,学生的灵感不再受一些干扰因素的局限。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进行分组。合理分组,才能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交流,为了合作的更好,使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如果分组的效果没有使成员之间更好的沟通互动,没有相互合作,那么这个分组是无用组。根据分组的目的来确定分组的原则,比如可以根据学生成员的性别、年龄、爱好、性格、动手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分组,而且每组各成员之间相似因素较多,每组的实力能力相当。所以在进行分组之前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每组分组都要有一定依据遵循,合理分组,优化资源。比如,在学习中职美术课本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空间时,可以把学生分组,通过不同的小组摆出不同的空间造型:平面、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等,在不同的空间里感受错放的空间,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矛盾空间,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感,着重对空间度和想象力的把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体验度。

(二)课堂合作学习教学。课堂合作教学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并不是每节课都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营造一个欢愉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同时确定好学习的任务目标,不至于在合作中手忙脚乱,无法完成最终任务。比如,在进行毕加索的画作《读书》欣赏课时,教师可以添加舒缓的音乐、继而又犹豫不决、纠结的音乐作为欣赏的背景音乐,伴随着画作的欣赏一同放映,给学生营造情感浓深的氛围,能够更快、更深入地被带入画作的欣赏。

(三)做好课前延伸。美术课不仅是画画这么简单,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有很好的背景信息作为支撑,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开始讲解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延伸,把画作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灵感等讲解清晰,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产生共鸣,激发创作灵感。比如,在进行中职美术课本第四课中色彩的讲解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色彩的发展史形象生动地讲解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把关于色彩锻炼的中外不同的作品展示出来你,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色彩的差异,来感受和讨论中西方绘画上的色彩差异,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先进行思考再接受知识,更易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四)探究合作学习趣味性。美术的学习本身有其枯燥的一面,尤其是针对创作手法、技巧的学习,所以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点,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分组表演画品中的人物故事等合作方式,来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喜爱,在参与中、在表演中,学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动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中职美术第七课动画的时候,学生可以分别分组选取一部分同学扮演动画中的人物,由另外一部分同学通过观察这些同学表演把动画进行分解,更容易接下来动画的绘制学习。

(五)做好合作学习评价。教师对合作学习最后的小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小组比赛中都希望能够有积极的表现,为小组出力,为了得到好评,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所以这种评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如果教师最终没有做好评价或者评价不客观公正,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动参与强度。比如在学习透视相关知识和画法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对透视画法进行表达,每组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必须对每组的作品都提出评价和指导意见,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还要评出前三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其他小组成员也要进行鼓励。

合作学习评价除了教师对每组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以外,还可以每组派出代表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当然不能进行攻击,只要提出优缺点即可,这样更好地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感情的进一步加深。

总之,中职美术教学必须根据其自身特点,大胆合理地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而且加大对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为创造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新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职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