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状; 消费特点

一、序言

鉴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年龄段,我们设计了一份开放式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每月平均消费主要支出以及饮食日常用品、学习、娱乐交际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就是芜湖市弋江区大学城的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皖南医学院、芜湖商贸学院、芜湖机电学院等五所高校的若干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市大学城若干大学在校本科生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30份,回收率86.67%,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84.67%,对调查数据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城乡子女、独生子女和性别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性别方面,女生68人,占53.5%,男生59人,占46.5%;在专业类别方面文科类67人,占52.8%,理科类60人,占47.2%,在所属年级方面,大一 30人,占 24.9%,大二 32 人,占 26.1%,大三 36人,占 28.7%,大四 28人,占 22.9%;在户籍方面城市子女66人,占52%,农村子女61人,占48%,其中有独生子57人,占44.9%,非独生子有70人,占55.1%。在平均年龄在19―24岁之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通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不足

由于主观方面及时间的原因,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问卷设计的中的缺陷未能及时完全的修改,导致调查时会出现歧异或者对结论无效的答案,在做分析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不完善的影响。

关于调查内容会涉及到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因为处于主观因素的考虑,给的答案并不是很准确,由于个人意识的影响对调查者说出的和做的实际上不完全一致,所以导致调查结果并不是十分准确。这些问题也会以后做调查具有借鉴意义,以后的调查会加以改正。

三、资料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

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用于消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家庭供给,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即家庭的年收入低于10万元。在被调查大学生中,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生活费平均约 81.07%来自父母,8.09%来自亲戚朋友的资助,2.52%来自个人兼职的收入,农村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对比重偏高,而城市学生的相对比重偏低。另外还有为其他收入所得,如一小部分的生活费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但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学生的和农村学生的消费收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家庭供给。(如图1所示)2.52%大学生通过做一些兼职不仅可以获得一部分报酬还可以锻炼自己增加自己的阅历。因此许多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在空余时间里会经常去做一些兼职的大学生选择了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拓宽生活费的来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1、消费结构

(1)物质消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基本生活费仍然是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体,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为33.49%、31.86%、33.54%、28.29%,除了基本伙食消费以外的支出绝大部分在10%以内,呈现多元化、均态分布的特征,这表明当下芜湖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从原来的以“吃”为主的温饱型消费转向以“吃”为主的符号消费、形象消费及情感消费多元存在的发展型消费。

(2)精神消费。当代大学生拥有的学习辅助设备非常丰富,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成为网络消费的顾客,据这次调查,30元以下通讯消费所占比例额为25%,30―60元的消费比例是45.6%,而60―100元的比例是19.3%,其中通讯费用多在100元左右,所占的比例高达20%,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异地求学,所以通过电话联系家人和朋友便成了主要途径。

另外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13.4%的大学生每年用于交际的费用为400元左右,44.9%的同学每年的人际消费是400―800元,55.1%的同学每年的人际消费是800―1200元。

2、消费特征

(1)随机消费为主。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比较随意,不能做到有计划的消费支出。

(2)大学生消费场域网络化,呈二元结构。本次调研显示,大学生经常网络消费,网络费用高达40元以上的占13.5%,有的大学网络消费频率较高,网络消费在10―30元的占绝大部分约32.5%,而网络消费频率一般的消费在10元以下的30.1%。

(3)大学生符号消费特征凸显,呈趋势发展。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拥有名牌衣服、鞋、手机等,能显示一个人的品位”有53.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对于“消费水平能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有54.6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大学生们正通过符号消费“从众”和“立异”,体现着“自我价值“。

(三)消费现状的成因

一是家庭因素;二是学校因素;三是社会因素。

篇2

1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现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支配着人的社会活动,决定着人的价值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大学生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体导向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这些价值观念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大学生自身的完善。

1.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体导向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为实现自身价值去努力拼搏;同时,他们也时刻不忘帮助他人、回报祖国、奉献社会。

(2)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共享。当代的大学生重视金钱等物质利益的满足,关注眼前的名利,但并不把拥有金钱等物质利益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事业的成功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3)传统与现代并存。比如在道德价值观层面,当代大学生对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传统的社会公德规范较普遍持认同态度。把服务社会、敬业诚信等良好品质作为谋生之本、立业之道,同时,与现代工业文明相联系的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共道德行为正在养成。

1.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1)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他们能够意识到国家、集体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能够兼顾。但是部分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关注社会对于个体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肯定,忽略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比以往更加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缺乏远大理想,一味追求高消费,把享乐当做人生的终极追求。

(3)当代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绝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希望为祖国做贡献。但在实际的职业选择中,很多学生做出了功利性的选择,愿意留在繁华的都市工作,不愿意去偏远的农村锻炼。

2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差的成因分析

2.1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价值观变迁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曾错误地认为经济增长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个人、社会发展主要的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价值选择上的迷茫。

其次,社会上部分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人生态度消极,对国家发展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甚至失望的情绪。

2.2全球化视野下后现代价值观的植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国际上后现代的一些价值观念也逐步渗入到部分大学生当中,如过早地重视消费,享受,而忽视奋斗和创造等等。

2.3高校价值观教育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校园中重理轻文、只重学生专业知识,忽视思想素质提升的功利主义等倾向导致一些学生分数高、素质低、发展片面。

2.4当代大学生自身经历的局限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年纪轻,阅历浅,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砺和对人生的全面思考,容易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局限,在价值选择上走进误区。

另外,互联网信息的普及与家庭教育的理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3 促进大学生价值取向合理化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1)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并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和进展,但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重视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又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2)研究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

经济垒球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不仅要研究我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还需及时、深入地调查研究发达国家青年的价值观变化趋势以及其变化背后隐含的社会经济原因,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社会的新闻、娱乐、宣传等领域要坚守职业道德,弘扬促进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改善高校自身的人文环境。

高校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是良好人文环境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主导价值观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倡导人文关怀、完善价值观体系。

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文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评选先进个人、校园志愿者活动日等活动,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消费 现状 建议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定义

文化消费就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目前,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储备能量的特殊阶段,是准生产者,所以在校大学生主要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高校培养人才这一特殊职能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精神的、文化的消费,从而使精神文化消费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中的主要部分。

大学生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文化生活需要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娱乐用品及通信产品等,后者如文娱表演、音乐演奏、文艺晚会等。由此可知,精神文化消费的涵盖范围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储备能量的特殊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文化消费更是其生活消费的重要而核心的内容。

二、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学生访谈的资料,以及校园周边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文化消费趋于多样化,但是分布不平衡,文化消费的意识不够浓厚,存在一定的消费矛盾。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注重时事,并且对自身文化消费的不足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

通过具体分析,实地调查,概括总结,我们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分析如下。

1.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但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

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于网络的消费,对书籍的消费远远落后于网络,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但是消费人群少,网络消费却居高不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不是很合理,个人文化消费观不是很成熟。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书籍消费主要集中于考研、考级、公考等类图书,消费结构不是很合理。

由图1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组成比例不合理,文化消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及周边产品上,对书籍、报纸等的消费量远落后于网络消费,致使文化消费结构比例失调,文化消费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大学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对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2.注重时事方面的文化消费,但文化消费意识不够浓厚。

如图2,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消费文化用品费用占总费用的5以下的同学占65左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文化支出所占比例少,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平均要每月或者几个月买一份报纸(如图3),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报纸这方面的文化消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分析数据还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对书籍的需求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当然,这个情况和现在网络资源的充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情况说明大学生文化消费者的支出比重小,对于文化消费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文化消费没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文化消费呈现出一定的滞后趋势,消费意识不强。

3.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但文化消费观存在一定局限。

多数的学生在选择旅游地的时候会选择风景优美的,而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上网主要是看电影或是听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消费,但是这种文化消费观念缺乏一定的正确性。

如图4所示,浙江师范大学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化消费的意义是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说明他们对文化消费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能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对自身的文化消费选择起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的意义及文化消费对自身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但是自觉执行性不够,无法做到正确地进行文化消费,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4.文化设施相对较好,但文化氛围有待于进一步的创设。

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是,现有的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消费氛围不太能够符合同学的要求,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周边的文化经营者的访谈了解到,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氛围总体较为浓厚,对同学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学校提供的文化设施资源比较充足,但无法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学对学校的文化氛围不是很满意(如图5),当前的文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同学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建议

通过对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分析,对那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调整文化消费的结构,达到文化消费平衡。

对于文化消费结构的不平衡,要引导学生养成多方向的文化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其他方面的文化消费,如书籍、报刊、广播的等方面的文化消费,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不仅仅停留在网络上。

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网络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意识到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的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消费达到一个平衡。

2.增强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为解决文化消费意识淡薄,要加大文化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同学们对于文化消费有清楚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正确的文化消费,有意识地远离错误的文化消费。与此同时,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进行有益的文化消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在加强学生意识的基础上,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了解文化消费的意义,开设一些与文化消费相关的课程,建立学生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实践,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3.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建议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文化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文化理财观,增强学生把钱用在刀刃上的意识,从而强化文化消费的意义。

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向高雅发展,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积极宣传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设施水平,为同学们的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给大家一个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学校有关部门要与同学一起共同努力,重视文化消费,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使文化环境更有助于同学的发展进步。此外,学校还应积极扶持学校周边的文化产业,使之能长久、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为同学们的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场所。

5.解决文化消费的矛盾,增强现有文化资源的吸引力。

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网络消费上,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免费的文化消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像图书馆这类免费的文化资源却少有人消费。这就形成了文化消费的矛盾:不喜欢有偿消费,但是消费的人多;喜欢无偿消费,但是消费的人少。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关部门应该在丰富无偿文化消费资源的同时,增强这些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并结合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特点及爱好,发展网络文化资源,将网络文化消费与其他文化消费如书籍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文化消费出现的矛盾,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石城.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02):43-44.

[2]丁景良,何世潮.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03):120-122.

[3]叶育新.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5):70-72.

[4]权立枝.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状况及其教育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4):101-103.

篇4

网络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大学生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1.网络消费手段多样,条件较为完备。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电脑、手机上网购物,网上银行、物流快递等驾轻就熟。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时间每天已超过6小时;学校及周边交通方便,物流配送便捷;校园各种设施齐全,银行遍布,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网上支付的需求。

2.网络消费经验不足,消费水平不高。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比重较大,占其消费的60%以上。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其经济来源及消费比重,大大影响了其网络消费的经验及水平,网络购买率相对较高,但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网络消费同质性高,消费延伸性强。由于平日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参照性和规范性,其网络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群体网络消费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同时,作为网络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又影响着整个大众文化及消费。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1.独立自主,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多元化,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网络消费正好符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更容易寻找自己喜欢的商品和元素,更容易满足其需求差异,凸显个性的心理需求。

2.求“廉”和求“实”的消费心理。虽然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的逐步增加,部分大学生还有兼职收入,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细致差别和变化反应非常灵敏。网上商品相比实体店商品的价格要便宜实惠,这大大迎合了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及需求,满足了其求“廉”、求“实”的消费心理。

3.求“便”和求“新”的消费心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物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在总购物成本中的比重,购物中的即时、便利越显重要。简单、快捷的网络购物的应用和推广,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同时,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更加追求创新、渴望变化,在实用的同时,更要与众不同,更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求“新”型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4.情感和惠顾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道德感、理智、审美感等情感丰富,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上网的过程中,在经验和感情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对特定的网站、广告、商品等产生特殊的信任与偏好,重复、习惯性的访问网络,形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行为。而其自身的购买动机和行为,对同类潜在消费群体又起着宣传和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冲动性、盲目性购买现象普遍。大学生求“新”性较强,群体集中,群体性攀比行为强烈,消费欲望较强,很容易导致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购买及消费。随着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超前性消费行为,这不仅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加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陷入盲目消费、攀比虚荣的误区。

2.网络成瘾,难以自拔。大学生自我防御心理较为脆弱,自制力、控制力较差。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消费越多,自制力、控制力较差的消费者就极易成瘾并沉溺其中。网络成瘾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

3.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有待加强。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体系,网上的商品虽然丰富、价格低廉,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无法看到实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选择,目前网络购物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手段规范。由于消费经验不足,社会经历较少,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求“廉”,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网络购物在货款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网络消费还需小心谨慎。

4.自我维权意识淡薄。无论有无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产品质量难保证是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加之网购商品缺乏真实感、送货时间长、售后服务难保证等,在网购过程中,大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相应纠纷和问题。但往往遇到“问题”后,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确往往退却。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建议意见

1.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但对于无固定收入大学生来讲,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

2.积极做好教育引导。网络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校及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让其了解网络消费的内涵、道德规范、风险防御及对策等,提高网络消费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的网络消费。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消费的政策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行为,及时清理虚假的网络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稳定及网购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

4.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社会消费文化及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意识和行为影响日益加强,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量力而行,鼓励合理消费、杜绝浪费。

校园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及方式,如何养成大学生理性、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心理及行为,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菲菲,漫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篇5

>> 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 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度重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学生自主运营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 高度重视新媒体空间国家形象的“攻防战” “双微”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 应高度重视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课应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 论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能力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民媒介素养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胡英俊.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培育途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3,(1-2).

[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9.

[6]李新松,张焕.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13,(3).

[7]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5.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传统诚信观;和谐社会;诚信规范

新时期涌现出的90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传统诚信观

中国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诚信观。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传统诚信观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发展和丰富,但其基本含义和价值并未因之而变动。

(一)传统诚信的含义

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对“诚”和“信”分别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文解字》释“诚”:“诚,信也,从言成声。”《礼记·乐记》说:“著诚去伪,礼之径也。”至于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信”在《辞源》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其一为“诚实,不欺”,其二为“信从,信任”。东汉刘熙撰《释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其意思是说,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1]。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也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

(二)传统诚信观的价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人为之人的根本依据,一个人讲不讲诚信,关系着他的做人是不是够格。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没法立足,古人将诚信作为人格的重要担保看待。

2.为政之基: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取信于民,认为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当政者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对于稳固执政非常重要。官员讲诚信不仅可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还可以淳化百姓的诚信,净化社会风气。

3.交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诚相见,真诚以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何况朋友。诚信者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4.兴业之源:诚信可促使商业兴旺,国家繁荣。尽管古代重农轻商,但历史上并不缺乏著名的诚信商人。立业和兴业,须高度重视诚信这个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换

1.诚信作用从惠顾熟人到共享资源:市场经济讲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交际范围也不再限于熟人圈,因此诚信作用的对象和环境不再单一。

2.诚信趋向从重义轻利到尚利兼义:传统社会中的诚信观更多是为了彰显人性的突显人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立足当下,必须结合人们的利益诉求谈诚信。

3.诚信关系从个体单向到多元双向:现代诚信不仅要重视公民个人、还要关注公民与法人,以及政治、法人和公民之间的公共诚信[2]。现代诚信还应体现平等性。

4.诚信依据从情感本位到理性为主:熟人圈讲诚信可基本依靠情感发挥效用,但对陌生人的诚信首先要有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大部分都热情奔放、善于言谈、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相当一部分的能言善辩是在熟人面前,一旦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就变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倘若未被外界所理解,他们自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大部分“90后”都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但也由于经济容易得到满足,导致消费不受控制,有着高消费的倾向。由于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这一代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因为烟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交际的象征。

3.接受新事物能力强:“90后”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和新鲜感,学习能力也很强,经常求新求变,但也不安于现状。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我们普遍认为“90后”是自私、缺乏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只关心自己。但在社会受到灾难等的关键时刻,我们也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善良的内心、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5.心理承受力不强:由于“90后”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没有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的新变化:“90后”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以情感因素居多,具有交往的迫切性、易变性和自主性,也对异往产生渴望,但交往面相对狭窄,缺乏公关活动能力[3]。

三、“90后”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恪守诚信是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共识

对当代“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评价,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道德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多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超过8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在诚信实践中,许多优秀的大学生,也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90后”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二)少数“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业作弊:个别学生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报告、抄袭作业、剽窃科研成果等,一直是学校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几个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出现了一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队伍。此类现象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恶意欠费、贷款不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助学贷款的大力推行,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得到转变,贷款不仅仅为贫困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讲究信誉的美德。但是,个别学生不按贷款合同还贷,还有部分学生打着“贫困”的旗号恶意欠缴学费,甚至毕业离校后刻意隐姓埋名。

3.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学生在个人的求职简历里动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网上有新闻报道,在某招聘现场一用人单位收到的应聘材料里有三份声称自己是校学生会主席,三个学生都是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让人哭笑不得。

4.在网络空间里不尊重网络道德:众所周知,“90后”大学生是与网络世界紧密相联的一群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生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信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网络伦理道德。

5.人际关系冷漠、你猜我疑:“90后”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对陌生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会额外小心翼翼[4]。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便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于是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小说世界,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暗里扰乱学校的管理秩序,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四、“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广泛地渗透诚信教育,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为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网络、板报、电视、广播等载体,宣扬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批判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做到用反面的案例警示人,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2.积极开展网络诚信道德“自律”教育,宣传网络交往中的诚信行为,批评和谴责那些诚信缺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

3.结合各系的特点,将诚信教育内容渗透到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征文比赛、辩论赛、职业技能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或者开展形式多样以诚信为主题的如讲座、报告、征文比赛、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健康的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二)开展相关课程,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课程安排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例如开设《诚信教育》选修课,在教学中完善诚信道德的教学内容并增加学时,丰富诚信道德教育的手段,结合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诚信道德意识[5]。此外,也应在不同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契约意识。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

(三)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从来都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对学生起着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表率作用,特别是当学生认可教师的人格后,教师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因而,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师资专业水平而忽视道德素养的现状,建设一支诚实守信的教师队伍,形成诚实守信的师德氛围。使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完善诚信监督记录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

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制定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就大学而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健全的诚信评价体系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评价,应进行定时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在实施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针对性[6]。

参考文献:

[1] 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王淑琴.信用伦理研究[M].中央编绎出版社,2005.

[3] 王义道.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文红梅.大学生道德诚信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 杨南.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6] 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About "90 after" Integ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Fu-yan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感恩教育;角色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目前,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严重背离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感恩教育还尚未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高校辅导员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执行主体,他们理应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增强感恩意识,陶冶感恩情操,内化感恩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

1.对待父母,养育之恩淡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被视为大的不孝。然而,当代大学生不能体谅父母,对父母只讲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识和举动。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亲”的信,控诉儿子不体谅父母,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将父母花高额学费送其上学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对望子成龙、日夜操劳的父母无丝毫感恩之情。进入大学后,他们缺少学习的动力,虚度时光。他们多门课程成绩不及格,严重者会被留级或者退学。一些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尤其是男生,主动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的寥寥无几;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来到喧嚣的都市,将父母在田间的辛苦劳作置于脑后,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节假日出门旅游、逛街消费,情调十足。

2.对待教师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它反映了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水平。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付费上大学,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教师无关。他们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堂纪律差;课下不完成作业;见了教师不打招呼,擦肩而过;对教师的辅导答疑,不言谢;对待教师的批评,牢骚满腹,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报复教师……近年来,有些学生利用高校对贫困学生可以缓交学费的政策,恶意欠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个人消费、享乐;还有一些大学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满怀记恨,毕业离校时,以肆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为乐,给在校生和教师们留下了极差的印象。

3.对待社会和国家,责任心缺乏。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回报社会。然而,由于受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思潮的冲击,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只注重个人价值,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某机构曾对大学生的审美、政治、理论、经济、社会、宗教等6种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价值取向仅居第5位。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培养比较冷漠,更谈不上回报。在利益关系上,一些大学生唯利是图,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学习当作是挣大钱、当大官的跳板,就业只求舒适、享受、高待遇,不讲奉献社会。4.对待朋友和同学,人际关系淡漠。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人的合作相处是密不可分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代大学生以强化自我为中心,缺少关心、理解他人的主动性,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的功利心,缺乏宽容和谅解,缺少关心和互助。部分大学生缺少与同学、朋友的沟通和互动,以利益和金钱来衡量与他们关系的远近,注重实用主义,有“过河拆桥”的不良习惯,缺少对他们的感谢之心,更谈不上回报,感恩品质出现危机。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做学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的联结者。大多数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业和衣食住行的情况,缺少对他们做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关注不够;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学生在校思想表现,但苦于不能从学生那了解到实际情况,无法对子女进行有的放矢的家庭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只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辅导员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感恩品质”档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在校表现,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感恩状况,有针对性地参与子女教育。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学校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辅导员可以通过打电话、书信、QQ、微信等形式与家长取得定期联系,有些辅导员每学期都会邮寄“给家长的一封信”;河北省内各高校开展的“暑期辅导员大家访”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家庭,促进了学校和家庭彼此间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开展感恩教育,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2.做学生感恩意识的引导者。(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分类引导。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人而异地开展感恩教育。对有的学生进行知恩识恩的教育,引导他们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中潜藏着的恩惠,珍惜美好生活;对有的学生要进行感恩行为的训练,引导他们善于把握生活中感恩的时机,以乐善好施作为自己的快乐;对有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感恩观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报恩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回报,不要被庸俗的私情义气所左右。(2)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报恩情感。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各种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和体验感恩的舞台。如:组织爱心救助、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情感;以中外节假日为契机,开展演讲、征文、书画展、微视频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教师的感恩情感;定期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同学们针对自己关注到的感恩典型人或事、感恩实践的经历和感受展开交流,产生感恩情感上的共鸣。其中,在每年级的第一次主题班会上,辅导员要组织学生算“三笔智力投资账”,教育他们要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国家和社会;通过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之星”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感恩的典型人物,寻找的过程也便是从生活点滴中体验感恩的过程。(3)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辅导员教育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把帮助他人走出困境作为自己的快乐,并且不能把施恩作为人情投资,期待他人的回报。同时,教育学生感恩要讲究原则,不能盲目服从,更不能陷入个人私情。如两名大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私交甚好,一人碍于面子,替对方补考,结果导致两人均被学校给以留校察看的处分,哥们义气害了他们。这种没有原则的行为,只能是自食苦果。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施恩不求回报。

3.做学生感恩行为的示范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工作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联系,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居于重要的位置,他们对辅导员无比信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怀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航标,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情况,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参加与学生的互动,融入学生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言传不如身教,与其磨破嘴皮子进行苦口婆心地说教,不如真心爱护学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责,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感悟恩情,采取报恩行动。

4.做学生感恩品行的监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严格执行感恩考评制度,将感恩作为各项助学资助、评优评先、班干部选拔、党员发展等工作的参考因素,以此激励学生。如,建立班级贫困生资助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助款召回制度,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如若出现违纪行为、请客吃饭、奢侈生活的“享乐”行为、学习散漫等情况资助款将被收回,督促贫困生要怀有感恩之心,以良好的表现回报资助者。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带动班团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感恩在心、感恩在行的实际表现来影响学生,做感恩品行的示范者;还要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动态,关心同学,做其他同学感恩行为的监督者。

作者:陈艳梅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郁进东.辛酸父亲来信撞击人学生心灵[N].中国青年报,2004-11-04(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理财观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今日,大学生能否形成理财观念、应对日益竞争的社会形势,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素质教育课题之一。大学是步入社会的起步阶段,培育理财观则尤为重要,大学阶段掌握必要的理财知识,可受益终生,对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培育理财的必要性

1、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

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观,既表现出年轻人消费现状和消费观的新变化,又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由于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因而在同龄人中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消费行为及理财观的正确引导,也必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提升个人素质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新任务。培育正确的理财观念,可促进个人素质的提升,锻炼个人的理财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

3、开源节流解决大学生财务需求

许多入不敷出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充足的生活费是他们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只要能够增加收入来源,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事实却远非如此。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收入只能靠家庭提供、兼职等渠道来增加,想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理财方案,能帮助大学生做到收支平衡,并适度理财。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调研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强大的消费群体。然而,“月初富翁,月底负翁”已成普遍现象。大学生错误消费观导致消费攀比风不断增长,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加重,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个别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可见,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理财观念,是当前高校最值得探讨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展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通过对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十几家辽宁省内大学采用了问卷调查(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以理性消费为主,存在消费两极化现象。根据调查结果,月消费小于500元、1500元以上的人数较少,500-1500元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

2012年1-7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3元,平均每月消费性支出1509元,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只有42.6%的大学生认为生活费刚好合适,说明大部分学生,存在消费不合理现象。

2、基本消费(日常伙食费)占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的40%-50%,为主要部分。

3、消费来源单一而集中: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是由父母提供,另有少部分来源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勤工俭学等。

4、理财习惯不良:调查显示,仅有34.6%的大学生有记账的习惯,这显示了多数大学生理财习惯的紊乱。目前的市场经济,能够产生暴利的投资领域几乎不存在了。理财犹如马拉松比赛,贵在坚持。而十年如一日的理财行为只有靠养成一种习惯来保障。

5、储蓄观念淡薄:多数大学生因为缺乏合理预算,生活上的支出较随意,结果经常是前松后紧,多数同学加入“月光族”,月末需要向别人借钱度日。这些现象都表现出大学生储蓄观念的淡薄。

6、理财知识储备不够,导致理财方法单一:根据调查可知,只有32.9%的学生对银行的理财产品有所了解,其中对股票了解居多,但大部分人根本不懂股票的运筹原理,而且大学生也没有闲置的资金去投资股票,承担股票的损失风险。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现阶段大学生的“入不敷出”的现状,就有必要学习科学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方法,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三、大学生理财规划观培育措施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大学生的理财现状突出表现为理财意识薄弱,理财能力有限,理财规划不科学。很多的大学生尚未明确理财的真正含义,片面认为理财只是投资,而对投资知识掌握较少,有学习理财知识的兴趣,但觉得目前投资尚早。因此,理财观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1、养成记账习惯

合理利用资金,避免盲目消费。理财最有效的方法是记账。通过记账,能了解自己的花销和结余状况,可总结出各项开支的比例和不必要的花销,对不合理的花费逐渐减少,做到开支有计划,节省费用。

2、正确协调好开源节流

大学生应当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开源”,比如促销,家教等各种兼职;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等都是扩大收入的来源。并且,养成节约习惯,以最低的消费获得最大的回报,把握恰当的消费时机,例如日常用品的购买,可在商场促销时段多储备一些,做到“节流”

3、每月留存固定资金用于突发状况

大学生在校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正常消费基础上必须留有盈余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生病等偶然因素导致的情况不得不花钱。对此,必须要合理规划。

4、正确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结构呈多层次和多元化。商品的品牌效应已被许多年轻人所推崇。由于大学生受到消费思潮的影响,其消费具有从众性、攀比性、个性化等特点,他们对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区分相当模糊。有资料显示,女生喜爱逛街,消费的冲动性较大。而男生消费冲动低,喜欢交友,没有金钱观,花费较大。因此,大学生要明确生活必需品的范畴,抵制各种诱惑,消费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5、要合理使用信用卡,避免当“负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用卡的使用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这种“先消费,再支付”的消费方式被很多人所推崇。大学生控制自己消费的能力较差,在刷卡支付过程中没有现金支付的感受,容易引起过度消费,造成个人的财务危机。

6、根据资金状况及承受风险能力,进行合理投资

大学生对投资方面理解较少,片面理解为炒股,存款。事实上,投资还有债券、保险、基金等多种渠道。我们认为,基金在收益上高于存款债券;同时风险又低于股票,没有股票对专业知识要求程度高,是适合大学生投资的金融工具。

7、消费可适当选择网购、团购等方式

银行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延,电子银行日趋大众化。网购、团购等新型消费方式,不仅可节省时间,更是节省资金、避免盲目消费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葵,程芳.谈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性[J].文化教育,2009(2).

[2]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9(1).

[3]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中国人民大学,2009.2.1.

篇9

查看更多《四川体育科学》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四川体育科学》编辑部

体育论坛

(1)体育在实现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研究 张朋 张勇

(4)体育法学研究方法之研究 孙国友

(8)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剖析 李健 乔德旭 王忠喜

(13)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合作与发展研究 高雪梅

(16)四川省户外运动中自然灾害的安全管理 李中华

(19)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博弈 鲁林波 龙佩林 赵立勇 王美芬 舒秀陵

运动人体科学

(22)江苏省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赛前期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 赵飞 孙景召 程广振

(27)体育舞蹈对中老年肥胖与超重女性身体机能影响 康娜娜

(31)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整合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杨守民

(34)健康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身规划研究 齐家玉 刘艳明 张崇光 刘瑞峰

运动心理学

(38)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11分新赛制的比赛中心理状态调控 郑长弓

(43)试论如何克服跳水运动员站台恐惧心理 李? 刘品权

(46)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产生原因及防范策略研究 孙健

(49)棒球守场员比赛时心理调控方法的初步探讨 李星 冯飞

运动训练学

(53)伦敦奥运会亚洲区女子手球资格赛中国队与日、韩两队攻防能力的比较研究 傅银鹰 吴军 蒋先军 虞臻

(58)2011年世界举重锦标赛成绩分析 龙腾 汪安瑞 杨棠勋

(62)青少年步枪射击运动员选训结合的探讨 严毅 刘佳鑫

(65)影响竞技武术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李小红

(67)试论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永良 徐尊华

(71)定向运动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空间能力比较研究 郑裔军 林儒

(74)摔跤运动“个人绝招”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陈星强 郑拉格

全民健身

(78)体育消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 张学军

(82)论瑜伽文化与中国瑜伽 王洪 王雅静

(85)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陀螺的训练研究 刘 阳源

(88)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团决赛得失对比研究 曹瑞化 王冬慧 敬继红

学校体育学

(91)广东省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模式的研究 郭希

(96)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裁判能力培养研究 郑兆云

(100)“体育游戏”在成都市中、小学课改中的运用研究 黄绵成 李方姝 付晓蒙 姚利娃

&n

bsp; (105)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系构建 徐家林

(110)贵州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与教现状分析 李长东 马胜毅 赵军 谭黔 肖阳

(113)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管慧香

(117)健美操锻炼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死杳 费发洲

(12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经费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继军 毛晓荣 张波 朱斌

(124)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阳源 宋友林 刘

(129)免费师范生个体意识对教育信仰的影响——以体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为例 王福平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新媒体 网络求职

一、引言

跨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在拓宽大学生认知世界的信息渠道的同时,也逐渐影响着他们的求职观念。与传统的纸质、电视传媒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效率高、信息量大等新特点。从最初的电子简历,发展到了今天的微博求职、QQ群求职、微信求职等。大学毕业生在利用新媒体求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但目前缺乏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求职就业现状的了解和对求职过程中的问题的全面分析。

二、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求职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2012年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总数的25.1%。新媒体成为了他们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形式。

中国企业管理者对于新媒体的态度,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三年前,他们还在为员工沉溺于开心网的游戏而头疼,但从2011年起,CEO和HR却发现,社交网站是一个拉近人才距离的有效沟通平台。[1]很多人力资源总监都会通过新媒体招聘信息,并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真正实现了快速、高效。有调查显示,有31.6%的企业人力资源部使用过“微招聘”这种新媒体招聘方式。

国外利用Facebook、Twitter、成功就业早有先例,甚至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可见其可取性。据2009年8月的美国雇主和猎头调研数据发现:45%的雇主和猎头通过社交网站观察求职候选人。

三、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求职的障碍性分析

(一)新媒体供职方机制的不完善

虽然已有不少用人单位利用新媒体面向广大大学生进行招聘,但是聘后机制尚不完善。除了新职员的到岗时间、工作范围乃至于工资福利都有待商榷之外,还有少数供职方可能会反悔变卦。

(二)网络诚信体系缺失

众所周知,网络的虚拟性是导致网络上虚假欺诈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陷阱。不少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对现实的不设防,造成不必要的安全危害和财产的损失。一些用人单位为壮大声势公布的薪金待遇也与实际工资待遇有很大差异。一些公司将一般职务修饰得极具吸引力,例如将文件整理员修饰成行政管理者,电脑操作工修饰成信息工程技术员。此外,一些企业的网络技术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或工作疏忽,没有及时撤销过了时效的招聘信息及广告,造成信息垃圾,误导求职者。[2]

(三)新媒体求职平台的普及度不高

由于新媒体求职方式的发展正在起步,仍有不少企业尚未接触或者接受新媒体求职方式,这就是导致新媒体求职的认可度和传播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新媒体平台技术和保障服务体系有待提升

提供招聘的新媒体平台管理人员必须对人力资源有深刻的理解,需要具备很强的信息推广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新媒体招聘平台并不具备以上实力,对于人才市场的变化、薪资水平的浮动、人事任用制度的咨询服务能力也十分有限。

四、完善大学生新媒体求职的对策

(一)就政府方面,首先应完善新媒体求职的相关立法和规范

新媒体求职需要规范的法律和权益保护,首先,政府应对新媒体求职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升级和完善,构筑信息防护墙,以加大网络监督力度。其次,应加快推动网络实名制的建设,以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在网上匿名虚假招聘信息行骗,让求职者们看到更准确﹑更真实的招聘信息。最后,需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对接,与知名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定期将这些机构的相关招聘信息收集到较为规范的平台进行,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

(二)就高校方面,应加强对于新兴求职手段的重视

目前,多数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求职是个人行为,由于目前新媒体求职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学校很难参考相应的法律依据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求职进行有效的监控。所以,应加强校园虚拟社区板块的建设,为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相同、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帮助在校生更好的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前景,弥补理论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过去与现实的差异。

(三)就企业方面,可以拓展新媒体招聘渠道

据统计,2002年全球范围已有600万条就业信息在网上公布。像进入中国的270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半是通过网站进行招聘。[3]因此,完善新媒体招聘的相关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采用新媒体招聘的企业,应督促其负责部门制定严密的招聘方案,包含前期宣传的相关职位需求、招聘流程及要求、待遇福利细则、就职安排等内容,建立实名制求职体制,确保整个招聘全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保护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权益。

(四)就学生而言,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普通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接受者,同时是生产者、传播者。微博和社交网站成为了谣言的滋生地和放大镜,2012年披露的十大网络谣言有4起和微博传播有关。[4]一般情况下,来源于正规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比较可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具备对网络信息的辨识意识,应主动对招聘企业进行调查,对其招聘平台仔细核实,理智看待和分析供职方提出的条件或要求。大学生在求职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有选择地投递简历,不要为了获取工作机会而大量盲目地投递简历。也不能发送自己的某些个人重要资料给任何网上“雇主”,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及信用卡号。求职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基础的就业法律、政策等方面知识,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注意事项。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观点,合理、科学、最优化地对求职进行规划,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优化为目的进行求职。

如今,已经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时代,这也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效、低成本和更为便捷的新媒体求职便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媒体求职平台凭借其高效廉价等优势必将被大学生求职者采用,这对于他们的求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嘉雪.新媒体-招聘新利器.中国新时代,2012(3)

[2]廖纪英.企业网络招聘策略调查与分析[J].科学时代,2012(21).

[3]刘佳音.我国人力资源信息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基于人才招聘网站的调查分析[J].情报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