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PHC预制管桩预制方桩应用实例经济效益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of prestressed pipe pil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is analyzed, and an example of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and precast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mpared the piles, illustrates prestressed pipe pile in economy, time limit and engineering to adapt to, prefabricated than the piles have more advantages,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words: PHC pipe pile prefabricated prefabricated party application example economic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工程桩基础作为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固的使命。以往,预制方桩由于质量直观一直作为工程桩特别是高层建筑桩基的首选桩型之一。然而近一年金山地区建筑市场上出现一个新宠,并有很快替代预制方桩之势,它就是PHC预应力管桩。

一、PHC桩概述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代号为PHC (简称PHC 管桩)。是采用先张预应力离心成型工艺,并经过10个大气压、180℃ 左右的蒸汽养护,制成一种空心圆筒型混疑土预制构件,标准节长为10m ,直径从300mm~8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80。

PHC桩是近年来我国引进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予制桩。该产品按照国标GB13476-92《先张法予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制造。它具有:产品工厂流水线生产,质量稳定可靠;桩身混凝土强度高,耐锤打性好,贯穿能力强;单桩承载力高,单桩承载力价格便宜;对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沉桩工艺适应性强;运输吊装轻便,施工速度快,工期短,施工现场简洁文明以及成桩质量监测方便等一系列优点,是我国目前各种预制方桩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业主和设计人员的欢迎。二、PHC管桩优点 (一)单桩承载力高由于PHC 管桩桩身混凝土强度高,可打入密实的砂层和强风化岩层,由于挤压作用,桩端承载力可比原状土质提高70% ~80% ,桩侧摩阻力提高20%~40% 。因此,PHC 管桩承载力设计值要比同样直径的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和人工挖孔桩高。 (二)应用范围广PHC 管桩是由侧阻力和端阻力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可选择强风化岩层,全风化岩层,坚硬的粘土层或密实的砂层(或卵石层)等多种土质作为持力层,且对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因此适应地域广,建筑类型多。广泛应用于60 层以下的多种高层建筑。 (三)沉桩质量可靠PHC 管桩是工厂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桩身质量可靠;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 机械化施工程度高,操作简单,易控制;在承载力,抗弯性能、抗拨性能上均易得到保证(四)工程造价最便宜直接成本通过对多项工程实例的总结和分析,PHC 管桩的单位承载力造价在诸多桩型中是较便宜的一种。不同桩型主要指标比较见下表:

间接经济效益

评价PHC 管桩的经济效益,不仅看造价,还要看工期。对于工期的价值,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它并不看重,但在当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工期就是效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贷款投资的人感触尤深。PHC 管桩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提前竣工投产,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PHC 管桩的机械化施工程度高,现场整洁,施工环境好。不会发生钻孔灌注桩工地泥浆满地流的脏污情况,也不会出现人工挖孔桩工地到处抽水和堆土运土的忙乱景象及井下作业的不安全感。容易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也是提高间接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三、应用实例本文通过上海华普汽车宿舍楼(6层)设计中运用PHC桩的工程实例,多方面阐述应用该新型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有关单位审批的红线图,该宿舍楼座落在两幢已建宿舍之间,新、旧楼间距紧凑,施工场地有限,同时要顾及已建宿舍内职工能安全正常使用,因此设计中基础方案的正确选用显得非常重要。

考虑该企业对宿舍楼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即:进度快(工期180天)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减少噪声和震动对南北已建宿舍的影响,文明施工,降低基础施工造价等多种因素,本工程选择使用PHC桩。

四.施工方法

PHC管桩施工方法主要有锤击和静压两种,目前用柴油锤、液压锤锤击法沉桩的施工工艺在我国还是占主导地位,特别在日本主要用锤击法沉桩。近几年来,随着大吨位( 10000KN ) 压桩机的问世和静压沉桩施工工艺的完善,静压法施工工艺与锤击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因此发展迅速,有望取代锤击法的态势。 施工质量有保证 静压法施工是通过压桩机的自重和桩架上的配重作反力将PHC管桩压人土中的一种沉桩工艺,在沉桩过程中,压桩力可直观、安全、准确地读出并自动记录下来,因而对桩承载力控制及判断精确度高; 桩身质量及沉桩长度可用直接手段进行监测,人为干扰因素少,难以弄虚作假。因此,静压法单桩承载力比锤击法可靠,沉桩质量深得业主的信赖,并大大地减轻了监理工作强度,消除了设计者的担忧。 对周边环境无影响 锤击法沉桩震动剧烈,噪音大,对周边环境影响大,这是锤击法的一大弊端。而静压法施工,无震动,无噪音,很适合在市区及其他对噪音有限制的地点施工。如在学校、医院、办公大院及住宅小区内外,精密仪器房附近区域内施工均可采用静力压桩,以使附近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环境不受噪音、震动干扰。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静压法施工的这一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施工应力小 锤击法沉桩时,由于锤击力的冲击和反射,使PHC 管桩受到较大的压应力波和拉应力波,容易使桩头、桩身、接头等薄弱处产生裂纹,严重影响桩基质量。而静压法是慢而均匀的加载,无冲击和反射应力波,施工应力小且易控制。因此,采用静压法沉桩时,其PHC 管桩的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可降低一个等级,这意味着静压法可降低PHC 管桩的制作成本。 截桩量小 静压法送桩深度比锤击法深,且送桩后桩头质量较可靠。拔起长送桩器的能力,静压桩机要比打桩机强得多。因此,基坑开挖后PHC 管桩截去量比锤击法小得多,尤其适用于有多层地下室的建筑工程。 适应性好 在某些特殊地质(如在石灰岩地区或“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地层) 条件下采用锤击法沉桩时,桩的破损率非常之高,所以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的地区不宜采用锤击法施工,但静压法施工是将桩慢慢地压入土层中,遇到坚硬的岩面,也是慢慢地接触,直到加载至最大值,桩身一般不会被压坏。只要岩面坡度不太大,不产生桩身滑移,仍可保证沉桩质量。在实际工程中,遇到这些特殊地质条件时,采用“多桩大承台”的设计思想,配合使用改良的特殊钢桩尖,仍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政府 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的。由于地方利益诉求的不同与博弈,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理念及措施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化改革所表现出的区域性特征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密切相关,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而有力的地方政府。我国渐进性市场化改革步伐就是通过在个别地区首先试行某些改革措施来启动的。改革政策在实施中有着很深的地方特征烙印,这就使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相对独立的角色并且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发展态势。正因为地方政府的这种强势推动与支持,使得中国区域经济在发展初期就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弱区域、强政府的巨大落差,也使得区域经济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强地方政府的制约与影响,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1、强地方政府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属部门,为了保护地方局部利益,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公平竞争的行为。目前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限定或变相限定本地企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的服务。第二,限制外地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具体做法有:一是抬高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的“门槛”,对外地产品或服务提出比本地产品或服务更高的技术要求,或以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技术措施,增加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成本,来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二是增加歧视性收费项目,对外地商品或服务的进入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以削弱外地商品在本地的竞争力。三是限制本地商业机构销售外地某些产品。有的地方采取专门针对外地产品或服务的专营、专卖、许可等手段,甚至不准本地商业机构经销外地的某些产品,一经发现,轻则没收,重则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四是利用行政部门在市场殊的独占地位实行行业垄断。由于目前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政府机构既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又直接参与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性活动。这些机构为了增加部门利益,利用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特殊身份或在市场中已经具有的独占地位,造成行业垄断,限制其他企业,特别是外地企业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烟草专卖、酒类专卖、邮政、电信、电力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这种与区域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强政府弱区域模型导致地方间恶性竞争,阻碍区域内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在中央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考核指标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形成过程中除政治功能外,还错位地担当起重要的经济功能。作为既是区域政治功能责任主体、又是区域经济功能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其政绩考核主要依据本地区财政税收、就业和GDP增长速度。因此他们不仅具有了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也具有了发展地方经济的冲动。用这种因利益需求产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冲动去管理经济,各地区势必会构筑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行政和贸易壁垒。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防止税源外流,就经常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为制造区域壁垒。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长三角,目前长三角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在这样基础上展开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本来,长三角地区合理的经济布局应该是实现梯次转移,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共同搭建产业链条,实现分工和资源配置合理化。但现在在GDP、财政收入、就业等指标的驱使下,每个省、市、县都力图建立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把产业链的全部链条都囊括到本地区来,从而客观上形成了“诸侯经济”的局面。在地方政府以经济业绩为中心的利益格局下,形成了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强烈干预,并产生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这种干预与经济竞争既有其积极作用,它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恶性竞争与强烈干预阻碍了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和合理配置,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强地方政府推动,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化”

产业结构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既指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结构,也指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而狭义的产业结构仅指研究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本文的产业结构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即指“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同构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在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产业“同构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产量在区域上的分散化,各省市竞相争取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产业,形成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由于我国财政“分灶吃饭”及地方所负经济发展的责任,造成我国各地区之间商品结构十分相似,商品重叠率很高。这种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造成严重危害:一方面,它造成行业内的巨大内耗,限制了企业规模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各地区各自为战,陷入“重复建设原料大战市场封锁价格大战”的不良发展轨道,破坏了地区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机会,不利于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重构地方政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地方政府过度的经济行为以及强势的地方政府自身造成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只能从科学合理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着手。

1、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性调控主体

中国各地区的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都具有较大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极不平衡,中央不可能像地方政府那样对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如果由中央实行统一调控,不仅难度大、效果差,还会降低中央调控的权威性。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政府在区域层面自主调控的必要性。而在区域调控方面,地方政府也确实比中央政府更具备有利条件,它不仅熟悉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应当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区域调控权,使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使地方政府成为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2、加强区域间的横向联合,构建地方政府间新型合作关系

强政府、弱区域发展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经济干预行为所致。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是强政府、弱区域经济形成之源。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应当尽快转变政府观念,尽可能地减少对微观经济的行政性干预,同时有意识地使自己成为在区域这个中观层面上的调控主体以及制度变革主体,而非仅仅是本地区的调控者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要使各级地方政府跳出自己的诸候经济范围,站在更广阔的区域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区域经济的横向联合,有利于突破生产力要素流动的行政。在条块分割的条件下,区域内企业难以借助区域外部的生产条件来克服资金、技术制约,而横向经济联合将企业从某地区内孤立的一点变成了区域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环节,从而使生产要素得以重新优化组合。在横向联合中,由于各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难免会出现区际利益分配不均。为减少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对关系到区域经济全局、非一个地方政府所能解决的若干重大经济问题,应通过地方政府的相互协商和对话,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统一安排部署,以协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目标。

3、重构地方政府利益机制,改变弱区域强政府的格局

重构地方政府利益机制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思路。第一,优化地方政府利益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前区域经济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由于地方政府参与配置资源利益的强化使部分单位和个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力图将直接参与资源配置的行为合理化、长期化,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要想改变强政府弱区域的局面,就应当逐步限制地方政府参与市场运作的主体功能。第二,加速实现区域政策和制度一体化,消除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篱栅”。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交易成本不仅仅包括各种“经济交易成本”,还包括由于制度的偏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制度成本”。由于区域经济内各地级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统一的政策和制度,区域内部不同行政主体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冲突大量存在,这些都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调整、补充与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打破区域间政策和制度壁垒是关键。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题目《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05JZD00021)子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鹃: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任维德:问题、原因、对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篇3

我国在2006年的新所得税准则中,对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进行了规范,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而在新准则颁布以前,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由于应付税款法会计处理简单,核算工作量小,为不少企业所采用。本文拟通过对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新准则执行对企业的影响。

一、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费用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应付税款法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将本期应交所得税全部计入本期利润表的所得税项目。

(一) 应付税款法下的账户设置

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一般设置“所得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会计科目。

(二)应付税款法下企业盈利时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当企业盈利,计算缴纳所得税时会计分录为: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科目。实际上缴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在期末应将“所得税”账户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的“所得税”账户期末无余额。

(三)应付税款法下企业亏损时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当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按《税法》规定,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前期可以不确认所得税利益,但只可以在税前抵扣五年。在应付税款法下,当企业的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额无影响,不必进行调整。因为应付税款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即应交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额递延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来已经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额影响额的方法。对于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额,在发生的当期即可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对于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准则中采用了稳健的做法,即:如果本期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意味着在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内将会产生本期所得税费用。如果在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内,企业没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则意味着企业不能转销这项所得税资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余额进行调整,除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账户设置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设置“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四个账户。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分别用来核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盈利时的会计处理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企业实现盈利时,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的应交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为: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科目。然后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科目;或者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 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

篇4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 文化软实力 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①。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 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又名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如哥伦布纪念日(又称发现日), 情人节,卡蒙斯日(即葡萄牙国庆日),圣马力诺节(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2)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国家发展,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传达真挚的祝福,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寻求自我解脱,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精湛工艺,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犒劳辛勤的劳动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跨越国界,消除隔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富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注 释:

①周锋利等.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OL]http://.cn/s/p/2006-12-21/103811850958.shtml,2006,12.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心理危机;情感教育;方法;个案研究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并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必须跳出狭义的学习“知识”的范畴,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懂得体会“人心”,学生才能收获幸福,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笔者选定一位优秀英语老师的个案进行研究,对其开展情感教育的整个过程做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三种有效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即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希望基于个案的研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借鉴。

一、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应对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

现今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据调查,存在个人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比如:学生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升学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还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等家庭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不自信等,比较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暴力或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目前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现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可是,由于现今的学校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与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相比,我国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进步转变教师职能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把教师职能归结为传授知识,由于受此观念影响,长久以来一位“好老师”的标准总是和其学生的成绩划上等号,以致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一味只注重教师个人学识能力和品格修养的提高。但是,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全球化的实现,已经彻底打破了学生单一地从老师、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后很有可能会逐步被高科技所取代,“老师是知识权威”的传统理念也会被打破。一方面,不断有更多的学生正在向老师的知识权威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向老师发出心理危机信号、希望得到情感救助的学生的数量也在猛增。顺应这种时代局势和学生需求,学校教育开始提倡以人为本,教师职责和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换句话说,今后优秀教师的标准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方向,除了个人学识和修养以外,还必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能力和对学生开展必要情感教育的能力。

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

“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①的个案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某小学英语教师张爱勤通过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小P克服恐惧的成功经历。

(一)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

对话、眼神、表情、倾听、肢体动作等都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常采用的方式。这些多样的情感交流方式也常被教师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治疗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下将着重对个案中张老师所采用的两种情感交流方式(对话和眼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功能。

案例:对话

第一次,张老师抓住课堂外一次与小P闲聊的时机,围绕小P对自己以及英语学习的态度展开了一次辅导性谈话。谈话中出现一些反应小P内心活动的行为语言,包括:点头,羞涩,沉默,摇头,眼光中流露出委屈等。

第二次,张老师在随后的一节英语课上,围绕“like”一词与小P展开一次英语对话练习,并且小P的正确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案例中张老师正是通过先后两次不同类型的对话有了对小P更深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小P缓解对老师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对话作为情感交流方式的一种,其优势在于为师生搭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较直接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找到并解决问题。

案例:眼神

张老师课上要求学生举手与自己对话练习时,自然地走近小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她。小P慢慢将小手伸出桌面……

可见,眼神交流不仅帮助张老师默默地鼓舞了小P,而且避免了言语鼓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不便。一方面,假如当时张老师直接点名要没举手的小P回答问题,显然这对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略有不公。另一方面,小P也会对毫无预兆的点名产生恐惧,反而会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好问题,甚至心理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所以说,此处眼神的运用,真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以上对话和眼神的个案分析,可得启示如下:第一,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其特点和功能各有不同;第二,情感交流方式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有效手段;第三,教师若能适时、恰当地选用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将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二)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

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绝不仅是任意简单的聊天关心或说心里话,情感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和学科教育一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像对待学科教学过程一样地对待情感教育过程,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否则就是无效的。纵观个案发展的整个过程,显然张老师已经有了一番精心的预设,归纳分析如下:

案例:张老师对小P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设计

1.诊断原因:因不愉快的经历,小P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

2.明确目的:消灭恐惧,恢复小P对老师的信任及自信心。

3.选择方式:以对话为主。

4.设计实施步骤:1)先赢得小P对“我”的信任,再扩大到对全体教师的信任;

2)个别对话(缓解恐惧为主)——课堂公开对话(增加信心为主)。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对过程进行科学的预设是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的的前提保障;

第二,教师教育若想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情感教育科学化的重视,使其上升到和学科教育一样的理论水平。

(三)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与学科教育相比,情感教育对教师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与理性的认知活动相对,人的情感是感性的,具有极端抽象性、复杂性和个别性。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开展因人而异的情感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量身打造,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个案中张老师的创造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案例: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对小P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第一,是英语课:张老师与小P进行英语对话,利用学科教学的过程帮助小P克服恐惧,恢复了自信。第二,是张老师自己和班级同学:张老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与同学们的掌声,对小P达到潜移默化鼓励和肯定的效果。第三,是小P的父母:张老师让小P在校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怀和爱。

个案中张老师积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仅善于将学科知识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手段,而且更不拘一格地把小P周围的环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

案例:对话中的创造力

(第一次)

(第二次)

张:小P,喜欢学英语吗?

张:DoyoulikeEnglish?

P:……(点头)

P:Yes.

张:喜欢张老师吗?

张:Doyoulikeme?

P:……(点头)

P:Yes.

张:Doyoulikeyourmummyanddaddy?

P:yes.

比较分析以上案例中张老师与小P的两次对话,我们发现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次对话内容重复;第二,英语对话中多次重复使用以Do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句型;第三,两次对话核心词“喜欢(1ike)”的重复。

以上三处看似偶然的重复,其实都是张老师的创造力在对话设计上的表现,分析如下:第一和第二点,即内容和问句句型重复,目的都在于降低回答问题的难度,确保小P回答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表扬并帮助她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埋下伏笔。Do的一般疑问句,其简便回答只要说yes或no,即便对于勇气缺乏的小P来讲回答起来也很简单。反之,‘如果采用问题和答案都相对复杂的特殊疑问句提问,小P很有可能由于紧张而不敢回答或回答错误。第三点,为何选like作核心词?要知道理由,不妨先找到小P的心理症结:不喜欢老师,害怕老师,不喜欢学习(doesn’tliketeacher,afraidofteacher,doesn’tlikeschoo1)。因此,张老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反复强调核心词like来淡化小P对老师和学校的恐惧心理,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纵观以上两处个案分析,我们可得启示如下:第一,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其形式可以是对话,是学科教学,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人;第二,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创造力,为不同的学生和心理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法案。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有效需求 比较教学法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有效需求理论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以消费和利率为核心范畴,在有效需求框架下对消费、储蓄、投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同时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差异?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有效需求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相关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

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入手,围绕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通过价值形式演变发展过程论证货币的产生。通过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马克思研究从商品的流通到资本流通的转换。商品流通公式“W-G-W”到资本流通公式“G-W-G”的转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关键特征是货币的增殖,这是马克思分析所有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基础。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增殖的追逐产生了有效需求问题。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再生产图式分析社会资本运动正常循环的条件,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主要通过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展开。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按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Ⅱ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部类),这种划分指明了产品的最终用途;按价值划分,社会总产品分为三部分,就是用于补偿全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不变资本c),第二部分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可变资本v),第三部分就是剩余价值(m),这三部分分别形成相应的购买力。马克思以这两个前提为基础展开研究。

(一)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核心问题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产品实现问题就是产品如何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补偿的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所谓实物补偿,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需要的商品。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考虑。

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部分的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要得到补偿,就要进行三方面的交换。首先,第一部类内部(Ⅰc)的交换。第一部类提供生产资料,它需要的是生产资料,这部分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是吻合的,所以第一部类是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的。其次,第二部类内部(Ⅱv+Ⅱm)的交换。第二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它需要的是消费资料,这一部类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最后,关键是Ⅱc和Ⅰv+Ⅰm这两部分,这两部分正好是互相对称的。Ⅱc的物质形态是生活资料,但是它需要生产资料。Ⅰv+Ⅰm这一部分的物质形态是生产资料,但是它需要消费资料,只有这两部分参与产品的交换,才能各得其所。因此,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m)=Ⅱc。这一条件表明:只有当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保持相等时,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成为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之间因利益关系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是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规律强制性地使资本家阶级必然进行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三个基本方面:首先,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其次,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最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关键,它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增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得到满足。因此,扩大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剩余价值分解为资本家消费的部分m/x,和资本家用于追加投资的部分c+v)。这个条件反映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时候,两大部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部类的扩大就必须有另一个部类相应地扩大以支撑。

(二)社会再生产中货币的作用

马克思说:“当再生产(无论是简单的,还是规模扩大的)正常进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无论这些货币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借来的)。这是一个规律。”[1]P511总剩余价值即总利润无论是在简单再生产中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还是在扩大再生产中作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花掉,最终投入流通领域的支出总要以利润的形式回到资本家阶级的手中。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所有剩余价值都用于非生产性消费,但同时资本家通过从货币贮藏当中取出资金支持非生产性消费,以实现这些剩余价值。整个资本家阶级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场合,我们假定,资本家到他的资本第一次流回为止,为了偿付他个人消费而投入流通的货币额,恰好同他生产的并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相等。对单个资本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随意的假定。但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这个假定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必然是正确的。它所表示的不外就是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所要说明的,即全部剩余价值并且只有剩余价值被非生产地消费掉。”[1]P371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它对于货币流通不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1]P381。不同之处仅在于投入循环的货币现在包括以生产为目的的预付资本部分。“就追加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所需要的追加货币资本来说,它是由一部分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提供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作为货币资本,而不是作为收入的货币形式,由资本家投入流通的”[1]P381。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由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家的消费决定的,从而资本家的利润现在取决于资本家自己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

马克思认为:剩余产品的实现问题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面发展才能解决。工人的需求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很明显,它远不能解决产品实现的问题。有效需求部分通过工人们花费他们的工资收入表现出来,但是可变资本总是少于处于流通中的总资本,所以工人对消费品的购买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永远都是不充分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需求,解决方法在于资本家的消费。这包括两种消费:一部分剩余价值被作为收入而消费掉,但是另一部分,通过再投资进行生产性消费,剩余价值进一步被投入扩大再生产中。流通过程面临的产品实现问题,最终通过更大规模的生产得到解决。同样的,不但对于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的实现是这样,对于整个产品的实现也是这样,因为劳动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雇佣劳动力作为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所花的开销派生出来的。

但是资本家阶级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资本家不把他要购买的商品当做使用价值,而是当做扩大资本的手段。如果他看不到可以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利的机会,宁可什么都不做,以货币形式持有他的资本,从而打断流通,潜在地引发危机。也就是说,生产如果过剩,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

马克思认为,一旦确认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货币流通为媒介,并且从属于以货币为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占有,局部生产过剩和普遍生产过剩之间的区别便随之消失。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意味着,如果一种商品卖不出去,那么所有商品的流通将都被打乱,以致一种特定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直接意味着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场自动出清和货币中性三个角度对古典学者发起了全面挑战,确立了一种总量供求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理论体系。

(一)对储蓄等于投资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在均衡利率下,储蓄等于投资。一方面,古典学者将利率看做节制或节约的实际回报。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以储蓄形式持有资产,储蓄与利率正相关(S=S(r)),而储蓄的流动在资本市场上代表着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投资与利率负相关(I=I(r))。利率越高,意味着资金成本越高。厂商的投资支出取决于利率和预期收益率,只有在预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资金成本(利率)时,厂商才愿意投资。投资支出代表在资本市场上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率会达到均衡水平,从而储蓄会等于投资,即S(r)=I(r)。以上述假定为前提,并且由于一方面居民的全部收入不是用于消费支出就是用于储蓄,即Y=C(r)+S(r),另一方面总支出包括两部分:来自厂商的投资支出I和来自家庭的消费支出C,即E=C(r)+I(r)。所以总支出必定等于总产出,从而总需求永远不会不足。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取决于总支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构成,Y=AD=E=C(Y)+I(r)。这里,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a+bY,式中b指边际消费倾向(0

(二)对工资价格弹性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具有可伸缩性。可伸缩的工资和价格将保证市场能迅速做出调整。比如,由于总需求不足,货币工资和价格将下降,这样就会恢复充分就业。工人总是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企业家愿意降低商品价格以扩大商品销售量。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以造成失业和产量减少的任何扰动必然是暂时的。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在凯恩斯看来,垄断和工会这样的刚性力量会阻碍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他相信工人处于“货币幻觉”中,即他们的行为与货币工资(W)而不是与实际工资(W/P)相关。工人会拒绝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而这是对古典的工资率调节机制的直接否定。

(三)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供给自动创制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价格水平,绝对价格总是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化。假如货币市场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会引起不均衡,货币市场的新均衡只有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才能得以恢复。传统货币数量论“价格上升仅仅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支持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在凯恩斯看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d)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可以把货币需求表示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Ms)是一个外生变量,它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降低利率,这样投资就会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总支出,就业量与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四、比较与评价

(一)分析危机的可能性

在分析危机的可能性方面,马克思与凯恩斯有相似的地方。马克思解释了为何资本家希望保留货币,增加货币贮藏量。答案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赚钱,当其预期无利可图时,他们就持有货币,而这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正是在这一点上,在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消费不足的危机爆发可能性的观点之间,出现了重叠。凯恩斯认为,资本家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及对未来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已经崩溃到如此彻底的程度,以至于利息率下降到现实上可能做到的水平都无济于事……要想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和不听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用普通语言来说,在个人行为自己做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1]P328。

(二)批判萨伊定律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需求”,产生于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持有这种信念的古典学者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调节机制会有一种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这意味着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一直保持相等,从而劳动力市场是均衡的,而货币只是掩盖经济中潜在的实际力量的面纱而已。

马克思从批判李嘉图开始,李嘉图认为普遍商品过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萨伊定律成立。李嘉图将交换行为简单地看做物物交换行为,因此,每一个销售都对应着一个购买,所以生产和投资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货币和交换“在他的经济学中只表现为纯粹形式上的要素,他从未研究过中介形式”[2]P288。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使产品同产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行为的媒介”[3]P572,这一分离表现为货币和交换行为分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同样可以发挥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建立在买卖分离基础上的商品形式,以及由于价值获得一种独立于交换行为之外的具体形式而使买卖分离得以发展的货币形式,揭示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且规定了危机必然采取的形式。现代危机不但与商品和货币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不是基于物物交换经济,而是基于对古典利率理论的反对。在凯恩斯那里,产出和就业由有效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能确保充分就业。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而不是靠储蓄和投资决定。投资边际效率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化,而且最终通过收入变化,储蓄适应投资。因此,储蓄不会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在消极的需求冲击下,工资和物价水平存在刚性,其调整不能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通过这一论证,凯恩斯有效地反驳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就业不足的均衡世界中,需求创造供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比较

工资理论作为分配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形成部分,其结构和形式也就取决于生产结构以及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生产结构有了重大变化,处于不同生产结构阶段的工资理论也发生着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基于不同价值理论,对工资理论的认识也存在差别。鉴于此就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生产结构进程中和边际革命之前以劳动价值论与之后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做一个比较。

一、《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然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活他的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马克思在阐述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时指出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剩余价值率)取决于三种情况:一是工作日长度,二是正常的劳动强度,三是劳动生产力。并就其不同组合,对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工资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论述中,指出在积累和伴随的积聚的进程中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并认为对劳动的需求随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和产业后备军以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快的速度增长。并进一步指出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原因,即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被游离的程度。

二、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

斯密在工资理论上体现着二重性。一是“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二是“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他认为工资的数额即劳动的市场的价格是资本家与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结果。

李嘉图工资理论的特征是把工资理论和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他从劳动自然价格或价值上阐述决定工资数量的基础。这事实上已正确地确定了工资的自然基础。他也认为市场价格由劳动力供求决定。并认为货币工资有上涨趋势,但实际工资有下降趋势。

边际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中,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并不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独自决定的。但对于一个既定的劳动供给水平来说,工资衡量边际生产力并且等于边际生产力。“当马歇尔说工资率是在边际上决定的而不是被边际所决定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主张生产力的边际是终极原因”。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针对大萧条时期的就业问题提出刚性工资理论。并用工会、集体谈判和长期合同来解释工资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以经济面临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冲击时,就业剧烈波动而工资却呈黏性这一经济现象为背景提出效率工资理论。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在1984年建立了一个效率工资的动态模型。效率工资理论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在于注意到了物品不具有能动性,而劳动力具有。

三、比较

(一)价值理论基础

马克思将正确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作为突破点,第一次科学完整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其对工资理论的阐述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并以其为起点。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结合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规律给以合理阐述。

边际革命之前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如斯密,因其价值规定上的二重性导致的其工资理论的二重性;又如李嘉图,不能认识到工资理论的本质,最终导致其学说体系解体。这些理论的不正确性都因其不能够正确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

边际革命之前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不能正确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只能说明他们在揭开劳动价值论神秘面纱时走了弯路。而边际革命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因其理论建构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客观的价值标准转向了主观的价值标准,表明他们走上了方向错误的另一条路。虽然其强调人的主观效用,但也消除了人的劳动在价值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二)生产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取决于生产的结构。从属于分配的工资理论也应是生产的产物,取决于生产的结构。马克思是把劳动力当做是商品来论述其价值,因此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同样由再生产它的劳动时间决定 ,亦即在生产中决定,并把劳动力的价格同剩余价值量相联系;而在考察工资时更是直接将其置于生产之中,并通过资本生产与积累的过程而造成的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来说明工资的运动规律。故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般的,逻辑与规律相统一的理论。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技术革命因科学的发展和燃料问题的解决得以广泛地进行,生产力极大提高,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的有机和技术构成日益提高。资本的地位也日益突出,资本支配和统治劳动更加严重。也正基于上述原因,以边际生产力工资为基础的一些理论相继出现。

(三)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边际革命之前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更多的是在逻辑推理上对基于其价值理论的工资理论进行阐述,而边际革命之后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的数理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和丰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传统计算方法;有限元法;齿轮;接触应力

【分类号】:TM743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而其失效分析也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计算方法在用于分析齿轮接触应力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传统计算方法的替代,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1、传统计算方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过程

在传统的直齿渐开线圆柱齿轮计算中,为避免齿面发生点蚀,应限制齿面的接触应力。其计算是以两圆柱体接触时的最大接触应力为基础进行的,而用于进行齿面接触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是将相啮合的两个齿廓表面用两个相接触的平行圆柱进行替代。它们之间的法向作用力为 ,将法向载荷 可在其作用节点处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即圆周力 与径向力 ,并运用弹性力学的赫兹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即得

2、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过程

2.1建立物理模型

在用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时,首先应根据实际问题近似确定求解域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区域,然后再通过向相关计算机软件中输入各齿轮参数,建立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处于节点位置啮合的物理模型。在边界条件的选择上应在保证解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使问题简化。而对于边界范围上各点的约束条件,其与齿轮结构有关,且不外乎三种情况即:可以给定边界节点的位移;可以给定边界节点的作用载荷;既不给定载荷也不给定位移条件。

2.2划分网格及设置材料属性

在建立好相关物理模型后,应对建好的模型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并设置模型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单元网格划分得越小,其计算精度也就越高,但相应的求解时间也会增加。有限元中对单元网格分割的一般要求为:a)应力(或应变)变化剧烈的地方,如齿根过渡曲线处单元最密,齿廓其余部位次之,齿轮中间部位再次,要逐步过渡,避免突变;b)单元顶角不宜太钝或太锐,若只要求确定最大应力及危险截面,除齿根过渡曲线部位及附近的单元需要加密外,其它部位应允许粗略地分割;c)单元中各节点序号逆时针排列并尽量减小序号差值,以减小总刚度矩阵的半带宽来节省内存。

2.3载荷的添加与后续处理

在生成所需单元后,根据要求为所齿轮模型添加所需的载荷条件,并考虑轮体结构时轮体结构尺寸参数,即可自动生成可被通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ADINA直接调用,进行接触强度计算的全部模型数据文件。

3、结论

作为一种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兴产物,有限元法作为一种通用的工程数值分析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同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有限元法能处理复杂的载荷工况和边界条件,较全面地反映齿轮体的应力场、位移场、齿根应力集中与轮齿变形等。而在另一方面,虽然相较于有限元法,传统计算方法在齿轮应力分析中,其结果精确性不高,但其过程相对简便,可通过公式与查表直接计算,实用意义仍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邓子龙,葛汉林主著.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2]郑钧宜,同晓芳.基于ANSYS的直齿圆柱齿轮应力仿真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6(12):309~310

[3]包家汉,张玉华,胡晓丽.基于啮合过程的齿根应力仿真分析[J].机械传动,2005,29(1):19~22

[4]王统,有限元法对齿根部位应力分布形态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1(1):17~37

[5]张卧波,有限元法计算齿轮接触强度的理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3):89~92

篇9

关键词:Java;Swing;监听;内部类;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026-02

作者简介:张海越(1978-),男,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

0引言

Swing组件是Java语言中用来编写图形化界面的工具包,它使用灵活、功能强大,使得开发人员利用其提供的各种类与方法能够快速地创建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种美观、实用的图形界面。Swing组件具有自动对各种用户的动作产生响应的功能,例如当某一用户点击button按钮或选择菜单栏时,该动作将会被监听处理。在代码编写的过程中注册监听器是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它对事件源进行监听,这样在程序中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对用户行为进行响应处理。

1使用Swing组件进行事件处理过程

使用Java Swing组件进行事件处理的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创建一个新的Swing组件(例如按钮或者菜单栏等);其次,将刚刚创建的组件添加到定义的面板中去;然后,通过注册监听器对事件源进行监听(例如对用户点击按钮或者点击鼠标的动作);最后,在程序中编写响应事件源产生事件的各种方法。

上述几个步骤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第一种可使用的方法是通过注册单个监听器并使用多个if条件判断语句来决定响应的事件源;第二种方法使用Java语言中的匿名内部类来进行相关的事件处理过程;第三种方法是通过一般内部类来进行事件的响应。第二种、第三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进行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使用了多个Java的内部类,而不同之处在于具体实现有较大变化。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Java 应用程序(创建两个按钮,当用户点击按钮后产生不同的显示结果)展示怎样通过以上3种方法来实现Swing组件的事件处理过程。

1.1单个监听器方式

该方法使用单个监听器来进行实现。具体完成该方法的过程为:建立一个名为Example的类,当用户点击button按钮后,监听器ExampleListenner会对该动作进行监听并交由actionPerformed()方法来进行相应的事件处理。在该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动作监听器来对事件源进行监听,用多个if的条件语句来决定是哪个事件源。

Example类构造器的主要代码:

①JPanel panel1 = new JPanel();

②JButton button1 = new JButton( "button1 ");

③JButton button2 = new JButton( "button2 ");

④ExampleListener listener1 = new ExampleListener();

⑤button1.addActionListener(listener1);

⑥button2.addActionListener(listener1);

⑦panel1.add(button1);

⑧panel.add(button2); // 添加按钮到面板

第①句新建了一个panel1的面板对象;第②、③句创建了两个按钮:button1和button2;第④句创建了一个监听器;第⑤、⑥句让button1和button2两个按钮共享第④句中新建的监听器;第⑦、⑧句将两个button添加到第①句中的panel1面板中。

内部监听类ExampleListener用来监听事件并响应,监听器中的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方法的主要代码为:

①if (e.getSource() ==button1)

②String bName = e.getActionCommand();

③if (bName.equals( "button1 "))

④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rame1, "用户点击了button1 ");

⑤else if (bName.equals( "button2 "))

⑥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rame1, "用户点击了button2 ");

⑦else

⑧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rame1, "未知事件源" );

第①、②句通过getSource方法来判断用户点击了哪个按钮并使用getActionCommand方法获得按钮名称;第③到第⑧句利用if语句来确定事件源的产生即哪个按钮被用户点击了,在相应控件中输出相关提示。

main方法中的主要代码:

①Example ex = new Example();

②JFrame frame1 = new JFrame( "ex ");

③frame1.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

④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⑤{System.exit(0);} });

⑥frame1.getContentPane().add(panel1);

⑦frame1.pack();

⑧frame1.setVisible(true);

第①、②句创建了一个JFrame的对象frame1;第③~⑤语句在frame1对象中加入窗口监听器用来处理关闭事件的方法;第⑥~⑧句将面板panel1添加到frame1中,panel1中包含两个button按钮。当程序运行时,通过注册过的监听器对两个button按钮进行监听,当用户点击其中的一个按钮后(使用if语句进行判断),相应的提示信息将显示在面板上。

1.2匿名内部类方式

使用简单的匿名内部类作为addActionListener的变量即可。在这种方法中,使用匿名内部类对组件事件进行监听,这样就可以避免运用if语句来判断哪个按钮被点击即哪个事件源产生的事件。

在Example类中需要改变的主要代码如下:

①button1.addActionListener(

②new ActionListener()

③{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④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rame1, "用户点击了button1 "); } } );

⑤panel1.add(button1); // 添加按钮到面板

第①~④句对按钮button1添加了一个动作监听器,一旦button1被点击,窗体会显示“用户点击了button1”的提示信息;第⑤句将已被监听button1放置于面板中。针对button2可以使用与button1相同的监听方式完成对点击button2的动作进行事件处理。

1.3一般内部类方式

这种方法将所有关于事件处理的程序代码聚集起来,增加代码的可阅读性和可维护性,避免使用第二种方法带来的代码混乱的重大缺陷。由于使用了一般内部类,使得定义的内部类可以被Swing组件多次使用。

一般内部类来进行事件处理的主要代码如下:

①private class Handler1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②{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③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rame1, "用户点击了button1"); } }

第①~③句语句创建了一个名为Handler1的类,它执行了ActionListener的接口,一旦button1被点击就会产生相应的事件处理。针对button2,同样创建一个类似的类,使其在被点击后在面板中能够显示提示信息。

类构造器中每个按钮都进行了注册监听,监听通过内部类的方式实现,代码如下:

button1.addActionListener(new Handler1());

该语句为button1按钮增加了一个动作监听,参数为上文中的Handler1内部类对象,这样一来button1就被监听,若其被点击,相应的后续事件将会得到处理。同样对于button2按钮来说,采取相同的手段也就完成了对点击button2事件源的事件处理。

2三种事件处理方法比较

上述3种方法都可以实现Swing组件的事件处理。使用单个监听器的方法时需要if语句的协助来完成对组件事件的监听,即判断事件源的产生。面对简单的程序或者组件事件较少的情况时,这种方式简单而实用,反之将带来很大的问题。长而复杂的程序代码使得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变得十分糟糕,这是开发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使用匿名内部类的方法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组件的定义、类的定义及相关的事件处理代码零乱,分布于程序的各个角落,难以统一进行管理;嵌套的程序代码在遇到复杂情况时将给开发人员造成极大麻烦,使他们无法快速和便捷地对程序进行修改与维护。使用一般内部类的方法能够较好规避使用匿名内部类带来的代码无序和混乱的问题,开发人员能够高效地定位代码段落,非常方便地对相应的代码段进行浏览和修改,此外该方法的程序代码能够被Swing组件反复使用。

3结语

文章分析了Java Swing组件进行事件处理的3种方式。虽然3种方式都能够完成相应的事件处理过程,但是使用单个监听器和匿名内部类的实现这两种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第三种方式即使用一般内部类,从代码的编写、代码的阅读、代码的维护和程序的可扩展性来讲都是比较好的实现事件处理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景晖,迟勇.Java语言程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 :离子色谱 水质检测

一、前言部分

离子色谱(HPIC)最早由奥地利学者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是以经典离子色谱为基础,由美国学者共同《Novel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ic Method Using Conductimetric Detection》为近代离子色谱开始的标志,是一种新型、独特而有效的快速分析微痕量离子的技术。

我单位购置的CIC-200型离子色谱仪具有抑制电导检测阴离子分析和直接电导检测阳离子分析两种检测模式,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分析检测相对应的多种阴阳离子。

2009年03月01日,GB/T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以下简称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实施。标准对锅炉水质的要求更加全面、严格,给锅炉水质检测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标准推行五年多以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离子色谱法和常规检测方法相比较,离子色谱法在检验水质硬度、氯化物、磷酸盐等项目上有着方法简便、数值精确、操作迅速等优点。本文通过HPIC与工业锅炉水质常规检测方法相对比,研究离子色谱法在工业锅炉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二、 实验部分

离子色谱法与EDTA滴定法测定水质硬度的对比、与硫氰酸铵滴定法测定氯化物、与磷钼蓝比色法测定磷酸盐的对比

2.1 离子色谱法

a. 仪器与试剂:

CIC-200型离子色谱仪、阴阳离子色谱柱及相对应金属保护柱和PEEK保护柱、3.0mM甲烷磺酸溶液、3.6mMNa2CO3+4.5mMNaHCO3溶液、Ca2+、Mg2+、Cl-、PO43-标准溶液

b. 测定条件

样品均由分析纯试剂和超纯水配制而成。

c. 实验方法

按照阴阳离子色谱柱对应调试好仪器,调整淋洗液流速分别为1mL/min和2mL/min,电导转换分别为01、02,量程分别为01、06,阴离子系统电流75mA。在选定淋洗条件下,待基线平稳后,将标准溶液或样品注入进样器,程序采集谱图时间到达预定的值时终止谱图的采集及处理,然后将计算结果填入“定量结果表”中,执行“联合计算,程序根据工作曲线或(平均)校正因子在待测样品窗口中计算浓度。

2.2 EDTA滴定法

a.仪器与试剂

EDTA标准溶液(0.01mol/L)、铬黑T指示剂、氨-氯化铵缓冲溶液(pH=10)、25ml微量滴定管

a.实验方法

盛取100mL水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mL缓冲溶液和2滴铬黑T指示剂后溶液呈紫红色,用EDTA滴定为蓝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此时消耗EDTA的量并根据公式计算水样硬度。

2.3 硫氰酸铵滴定法测定氯离子含量

a. 仪器与试剂

25ml微量滴定管、铬酸钾指示剂(100g/L)、氯化钠标准溶液(1ml含1.0mgcl-)、硝酸银标准溶液(1ml相当于1.0mgcl-)、硫氰酸铵标准溶液(1ml相当于1.0mgcl-)、铁铵矾指示剂

b.实验方法

盛取100mL水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分析纯浓硝酸1ml调节水样pH值不大于1,加入15.0mlAgNO3标准溶液,1.0ml指示剂,用硫氰酸铵标准溶液快速滴定至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按照上述方法作空白实验后根据公式计算水样中氯化物含量。

2.4 磷酸盐的测定(磷钼蓝比色法)

a. 仪器与试剂

25ml微量滴定管、15g/L氯化亚锡甘油溶液、1ml含1.0mgPO43-磷酸盐标准溶液、1ml含0.1mgPO43-磷酸盐工作溶液、钼酸铵-硫酸混合溶液

b.实验方法

量取0ml、0.10ml、0.20ml、0.40ml、0.60ml、0.80ml、1.00ml、1.50ml、2.00ml、2.50ml磷酸盐工作溶液和5ml水样,分别注入比色管,稀释20ml摇匀。在上述试样中各加入2.5ml钼酸铵-硫酸混合溶液并稀释至刻度,加入2-3滴氯化亚锡甘油溶液,两分钟后比色并计算水样中磷酸盐的含量。

三、 结果与讨论

3.1 离子色谱法可以一次进样测试不同离子的含量,用很短的时间获得阴、阳离子及样品组成的全部信息。可以同时多次进样,避免了常规实验的重复繁琐的步骤。在测定硬度时可以精确测量钙、镁离子各自的含量,对垢样分析、水质调节具有指导性意义。

3.2 采用离子色谱分析方法检测灵敏度高,样品浓度范围可达到μg/L-mg/L,特别是对常见阴离子的检出限小于10μg/L。实验过程只需要进样和操作鼠标便可完成,实验稳定性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如滴定误差、读数误差等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3.3离子色谱所用试剂有机溶剂很少且很难与人体接触,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上述其他检测方法所用铬黑T、EDTA、铬酸钾、硫氰酸铵、硝酸银、铁铵矾、钼酸铵、氯化亚锡、甘油等多为有机溶剂或重金属溶剂,实验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且实验完成后产生的废液不容易进行三废处理而污染环境。

四、展望

离子色谱目前在工业锅炉水质检测中应用不多,但它迅速灵敏准确的特点,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以及离子色谱联用技术的日益成熟,相信HPIC在工业锅炉水质检测方面有更加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丽菁,薛新望,吕华东 离子色谱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海峡预防压学杂志2002年第8卷第2期]34-36.

[2]彭宁云,于萍,罗运柏 离子色谱法在电厂水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工业水处理 2000年9月第20卷第9期}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