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篇1

关键词:性别差;男权;女性美;性别暗示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74—03

前言

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它浓缩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历史的画卷上,东方女性那惊呆的面容和浸满血泪的足印,西方女性那娇弱的面孔和不盈一握的腰肢,曾经让当时的女性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绝望,又曾经聚集了多少男性充满欲望的目光。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包涵广泛,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脚与细腰。[1](P4~5)小脚与细腰首先强调了男女的性别差异,是父权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体现,女性这种以自残身体来符合男性审美需求的方式,是男权制社会主体亲自编导的一台服饰史上无比疯狂的人体伤害舞剧。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关于三寸金莲的审美

缠足是女性伤残身体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社会评判女性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历经几百年,束缚住各阶层女子自由的步伐,使其成为迎合男性审美的一个条件。使用各种工具甚至不惜残酷的手段让脚变小、变尖、变软,刻意塑造出一双双纤纤玉足,让它在男性的审美世界里带着血泪的舞蹈,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缠足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长期处于官本位文化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体系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而日趋完善。在这个漫长的发展中,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保守的封建礼教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仍处于比较自由开放的状态。这使得两性关系的差异性没有发展到“男尊女卑”的极致,女性仍属于较自由的,妇女中也并未出现缠足陋习。

唐以后的宋明时期是封建制度更成熟完善的时期,理学观念逐渐发展,同时维护封建制度的封建礼教思想得到长足发展,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使“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被视为两性关系中不可逾越的天然伦理纲常。延续到清朝,封建礼教的束缚完全确定了女子的服从地位,只能终身待在家中成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在这两性的对抗中,男性取得了彻底的绝对的胜利,女性完全丧失自由自主的地位,缠足就是从女子完全丧失一切后开始的。

(二)缠足背后的审美性别暗示所带来的性别差异

两性关系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使女性一切以男性审美喜好为中心,丧失了谋生手段和权力的女性只有依靠男性而生存,这种生存的重要依赖使女性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在于外表,而外表容貌中最重要的一条评判标准就是“小脚”。因此,无论王公贵族的公主小姐,还是贩夫走卒的贫贱女儿,都在五六岁骨骼尚未定型时期,开始缠足。用一条长长的布带把除大脚趾以外的四根脚趾缠到脚底,然后下地不停地走,把脚趾头以及连带的脚掌骨全部踩断,形成一双前头尖、后跟圆的三角形的小脚,待以后成年骨骼定型,一辈子只能拖着一双残断的小脚。这个缠裹的过程,是血、泪混合着的运动,是女人用自残手段去美化男人视觉的奋斗,是女人期望和梦想一个好男人的最基本的努力,因为大脚(天足)是很难嫁到各方面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的。这种饱含着痛苦和期望的奋斗过程,是野蛮而又疯狂的,它使小脚成为女性身体上最重要的部位,但又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部位,小脚承担的更多的是男性强加于它的审美和欲望,这一切使缠足成为男性占有女性的一种更风雅的方式。

“女子缠足,在当时是一种教养,这样的教养流行于贵族家庭之中。因为女子缠足之后出行不便,则自然限制了谋生能力,在经济上必然完全依赖于男方。”[1]脚越纤小越美,成为一种当然的普遍的审美观,这种审美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性别暗示。首先是它的小,三寸长的称为金莲,是最为金贵的。

女性通过小脚来征服男性,为自己的生活换来保障,这一切使女性彻底成为“被看对象”和“欲望对象”。是封建男权社会中两性差异的最好例子,男性掌握一切,成为女性的主宰。女性作为“夫权”、“父权”的附属品,只有放弃一切去迎合男性的审美需求。

(三)小脚主宰的女性历史

小脚的性感还在于它的行动及其带来的美感与性感。由于脚过于纤小又残断,女性只能用那变形的脚掌和脚趾外侧走路,每一步只有正常步伐的一半。脚纤小内弓、足骨断残、皮肉腐烂,这使女人的每一步都很艰难。而且由于掂着椎心的痛苦,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掂着脚跟,脆弱而无助。“行动如弱柳扶风”,对男性来说,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性感,在这优美而性感的步态里,偶尔露出裙裾的小小的三寸金莲对于男性审美来讲那种娇怯感更增添了性的刺激。

缠足后的女性行动不方便,而且干不了体力活,这使她们在那个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社会上丧失了以此谋生的可能。这种病态的娇弱使女性更加弱小卑下,成为男性完全掌握的玩偶。三寸金莲就这样以一种丑陋和痛苦的真实面容表达着男性变异的审美和欲望;以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去掩盖这种最惨痛的表达。它粉饰着女性的痛苦与血泪,去鼓励女性将小脚归于期望婚姻的终极目的,而女人的一切荣耀是归于婚姻的,这使得男性在婚姻及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取得了决定权和完全的胜利。小脚背后的性别差异表达的不仅是两性关系的巨大反差,更是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

篇2

关键词: 中西儿童教学 差异 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载道”、“树人”的使命感和重视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6]从叙述主体的叙述控制权的差异来表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视:《稻草人》的叙述主体显而易见,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叙述视角,控制力非常强;而《快乐王子》则不然。李红叶在《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7]中,通过中外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徒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是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孙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8],从中西不同的动物观出发,认为在西方童话中,动物与人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个性,且两者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往往充当纯粹的配角或陪衬式的角色,两者处在依从关系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

在对中西儿童文学艺术面貌的差别进行原因探析时,评论者多数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着手找出答案。而文化传统中,又侧重从宗教、神话、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杜隽指出,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导致“五四”之前中国的童话作品寥寥无几。但同时他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有的作品摆脱了一贯的说教风气,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还吸收进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表现方法上,新时期童话中的幻想存在着放射型幻想和内倾情感体验型幻想两种类型。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9],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各个评论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其中王松鹤的《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11]角度较新。在该文中,他从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演进历程角度出发,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西方对儿童的发现很早,加上拥有诸多进步的儿童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却较之西方晚得多,儿童的精神世界被长久冷落,所以即使产生了儿童文学,也因封建传统积习较深而陷入创作困境。此外,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之始到新时期对西方(包括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借鉴的历程及其创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国内忧外患的沉重现实使得从西方引进的进步的儿童观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它(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剧命运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时的超前性”。这一观点突破了一味从传统文化积习中寻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错位的另一原因,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景气也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多数作者只论述了中西儿童的差异及其原因,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3]便是例外。在该文中,他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驾马车”:以儿童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根基,以丰富的感性体验为先行,以切实的儿童读书状况为参照。这三点经验均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得以发展的途径,且可行性较高。但在指出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作者也清醒地告诫读者,中国儿童文学也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否则,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便是“东施效颦”,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准。

但此种解决方案对西方童话采取的仍是仰视态度,仍侧重于学习和借鉴。王小浩的《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14]提出,舒伟教授在《中西童话研究》中探寻了解决困境的另一出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以试图建立中西童话之间互相沟通与借鉴的平等对话关系。舒伟认为,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和《西游记》等都含有鲜明的童话因素,这些童话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话作品相媲美。于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全世界的优秀营养。”以充分调动内因和外因的双向发展因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现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本进步。

尽管探寻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仍只局限于叙事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则关注很少。黄诗海、郑芷芳合著的《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15]就是例外。该文选取中西诗学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英诗以音为主,对词的磁性、结构、事态等都非常严谨,故描述的对象更加直观;而中诗主张天人合一,注重诗歌的“性灵”、“风骨”,注重表现其含蓄内敛的风格。此外,因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和的不同,英诗中反映孩童苦难的作品往往以对宗教的信仰结尾,而中诗是现世的,因此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往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常规心理及艺术理念。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文学界多以叙事型体裁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而忽视了对儿童诗歌、寓言、儿童小说等领域的关注。的确,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重阵,也是为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体样式。但是,在诗歌、寓言、小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Vol 19,(2).

[2][9]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杜隽.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 21,(4).

[4]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安徽文学,2009,(11).

[6]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牧师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3).

[7]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2).

[8]孙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0]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论坛,2008,(6).

[11]王松鹤.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2][13]朱自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社会科学战线,1996,(1).

篇3

关键词 中西 语言文化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HUANG Jing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Media,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ain tool for people's daily exchanges, exchanges between the language can comprehend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of the emotion, mood, thought, perception. China is a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to form their own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factors have led to a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feature to promote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o be attracted to Chinese culture. In view of th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made a comparison study for the corresponding.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1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的成因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必备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或思想。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差异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摩擦出的文化差异是许多语言爱好者或研究者追求的重点。语言文化特点的差异不仅呈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也让世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应当结合历史变革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剖析。

(1)历史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均处于发展阶段。而西方国家的变革发展更早于中方,无论是经济、政治或科技、文化等事业均比中方发达。①历史因素对后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影响不容忽略,两个国度人员的交流往往会受到历史环境的约束,从而形成明显的语言差异。

(2)发展因素。发展是促进一切事物变动改革的核心因素,也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关键要素。毋庸置疑,尽管西方国家承接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阶段更加先进。西方国家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超出中国许多,国家发展因素引导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中西方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明显差异。

(3)文化因素。面对强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正忙于经济、政治等事业发展,对于文化事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西方国家在长期变革发展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体系,不仅积极发展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对海外先进文化也积极吸收学习,更加巩固了西方文化的深厚基地。语文文化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其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4)交际因素。从小的范围来说,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也是在人们的交际之间形成,并且随着语言交流的增加,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会更加明显。语言交际过程里可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在表达事物时主张从客观地角度看待问题,且考虑的语言范围较广;中国人则偏向于主观意识,语言思维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

2 “语义”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中国文字和印欧语系文字语义上的差别,来自于语音和语形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印欧语系的多义字相对少一点,为什么呢?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但相对说来,词的分类就会多一些。这样一来造成一个什么效应呢?还是以诗词为例,中国文字的多义性造成中国文化的概括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②西方语言文字,定义性的功能相对强一些,由于条分缕析的能力强,就会促使人们走到求真的路上去,尽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3 “语音”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应该将二者合在一起说,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说法,还是尊重习惯。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如:“kai”就是开音节,如果是“kait”就是闭音节了。如果是闭音节,中国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实现。另外,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中西语言文字区别看起来很微小,但是它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③由于我们一天到晚一直在说一种语言,自出生以来就要天天接受它,语言给予我们一套实践的模式和崭新的世界观,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受其熏陶,并且不知不觉地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4 “语形”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状不一。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印欧语系的文字则不同。举例来说,希腊字母,包括英语、德语、拉丁语,都符号化了。它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当看到这个文字以后,不可能立刻将之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失去了人这个主体和自然界客体之间的联系。④但是这种文字也强调了一些因素,它强调了人的智力运行轨迹。符号化的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逻辑联系,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强的人文性,把人的轨迹打在文字上面。汉字的人文性不强,但是汉字的自然性很强。中西两种文字的外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潜在因素。

5 “语法”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法差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词法差别和句法差别。在词法方面,汉语言文字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是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诗”,正念、倒念都可以,这也造成汉字的创造性很高。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虽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强,但是也意味着比较机械。例如拉丁语,每一个词后面都要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词的词性和词态。中国的汉字是绝对自由的,爱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⑤因此,印欧语系限制性太大。这样一来,中西两种语言文字势必把两种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汉语的缺陷在于其词法结构、语法结构不太发达,介词相对来说少一些,但是汉语靠什么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语形和语音。例如“山”字,看起来像一座山,表达的含义非常生动。任何事物如果在一个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种因素来弥补;反之亦然。

6 结论

总之,中西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均体现了本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深入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导致语言文化差异形成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研究语言文化特点必须要从历史变革、社会发展、交际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

注释

① 张鑫炎.中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差异及语言特点的形成[J].中西文化研究,2010.19(50):33-36.

② 凡修文.历史因素对世界各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0.14(11):7-10.

③ 周诗婷.从语义角度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J].汉语言学,2010.32(17):44-46.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 色彩义 教学策略

一、汉语词汇色彩义在对外教学中的地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汉语词汇研究与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极为基础的环节。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词汇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词汇的色彩义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词的色彩义指的是附加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感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时代色彩、地域色彩。词汇的色彩义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掌握汉语词汇的色彩义是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由于词汇的色彩义而导致的偏误的数量不在少数,所以对留学生汉语词汇色彩义学习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中西方词汇色彩义的差别

由于词汇的不同,色彩义的差别也不尽相同。下面丛色彩词色彩义的差别与动物词色彩义的差别两个方面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词汇色彩义的差别。

(一)色彩词的色彩义的差别

色彩词是汉语词汇中极其重要的一组词,为数众多,并多以成语的形式出现,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色彩词都进行教授,但色彩词既是留学生掌握的重点也是掌握的难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对同一个色彩词的色彩义也由不同的理解。

如“红”, 在中国,红色蕴含多层含义。(1)吉祥富贵,如“大红绸”“大红喜”等等。(2)象征着成功与胜利,生意兴旺、生活幸福叫“红红火火”。(3)象征着高贵,如“红地毯”以上三种都在阐述“红”的褒义色彩。(4)“红”也意味着嫉妒,妒忌,“眼红”是指一些人看不惯其他人成功而由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是仇恨的心理。而在西方文化中,“眼红”则是“the green-eyed monster”用“green”而不是“红”来代替妒忌和吃醋,在西方文化中,“红”(1)多含贬义,多象征着暴力和流血,如“red-handed”指血腥的手。(2)指企业亏本或未盈利,如“red figure”“running a business in the red”“red ink”这与中国的“赤字”和亏本所含意义相同。

(二)动物词色彩义的差别

动物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象征着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之处都可能引起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也为汉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力地位、高贵身份,自古以来,龙是帝王的专属,如“真龙天子” “龙体”,其次“龙”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如“望子成龙”。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贬义的,在西方,“龙”被当成是魔鬼撒旦的化身,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体似鳄鱼,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有斩杀恶龙的情节,所以“龙”是不吉利和厄运的象征。

三、留学生词汇色彩义学习偏误种类及其原因

词汇色彩义偏误的出现不仅仅涉及语言要素方面,更涉及语用方面。所谓语用就是使用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运用。语用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得体性的问题,具体的语用要素包含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地域色彩和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相应的偏误类型也出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种类

1.感彩偏误

如:*他说话很幽默,我笑掉大牙了。

学者是想更加深入地夸奖对方说话幽默,可是“笑掉大牙”是贬义词,一般在别人出丑或想故意取笑对方时才用“笑掉大牙”,这里是没有弄明白词语的色彩意义而出现的偏误。

2语体色彩偏误

如:*大娘,请问您配偶叫什么名字?

这句话中的“大娘”是口语色彩很浓的词,而“配偶”却是书面语色彩极其浓厚的词,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这样两个词很明显会给人带来僵硬不舒适之感,可以把“配偶”说成“老伴儿”,使得感彩相互一致。

3地域色彩偏误

如:*一个外国留学生去黄山旅游,不由的赞叹:“江南的胡同真的好幽静,让人流连忘返!”

这位学习者没有弄清楚“胡同”和“巷”的区别,“胡同”是带有北方色彩的词,“巷”才是具有南方色彩。

4社会习惯偏误

*留学生:我找老师。

办公室老师:找哪个老师?

留学生:阅读老师。

办公室老师:阅读老师叫什么名字?

留学生:不知道・・・・・・老的女人,女人,老的・・・・・・老女人。

“老女人”是不能用来描述老师的,虽然指的是年龄比较大的女人,可是贬义色彩浓厚,而且不符合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习惯,这样的偏误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中国的说话习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才可以体会和掌握。

(二)留学生词汇色彩义偏误的原因

1.认知模式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所以造成中西方在同一件事情上的认知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力不同国家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而造就了认知方式的不同。认知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固定性,以西方人的认知方式去看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文化冲突。在词汇的色彩义学习中,认知方式对留学生汉语词汇色彩义的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

2.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目的语学习者产生的干扰作用就是母语的负迁移,这是比较常见的偏误,普拉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中多次提到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偏误的难度,其中最高一级的难度也是由于母语负迁移产生的。例如:

*我昨天晚上参观了我奶奶

在英语中,“visit”可用于参观、拜访等意义,可是相对应的在中国的词汇中便产生了几种意义。词语之间的搭配是要根据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来决定的,所以这句应该把“visit”翻译成“看望”。留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偏误,在于母语中的一个词在目的语中增加了义项,不明白每个义项运用的条件,同时不知道“看望”是口语词,“拜访”是书面语。

3.目的语负迁移

目的语负迁移指由于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或将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过度地运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而带来的偏误。

例如:

*他为了取得好成绩真是不择手段啊。

“不择手段”是贬义词,用来形容坏人为达到目的采取一系列不正当的手段,而此例中,说话人是为了夸奖对方努力学习,却将所学的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不正确的使用进而导致目的语的过度泛化。

4.外部因素

(1)教材

编写一部好的教材要求编者对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要有^深的理论修养,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有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编写出好的教材,下面是教材编写不当的例子:

无聊:苦闷、不快乐

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他这次考试没考好,他很无聊。“无聊”指的是没什么事情做时感到不快乐,这句话中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的只是伤心和难过,不能用无聊,然而教材在解释时就没有注意到“无聊”的使用条件,更没有对“无聊”做更多的解释,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2)词典

词典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然而由于词典的修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对一些词语出现的新义项没能够作出相应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红”的解释。1)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如红枣;2)象征喜庆的红布,如披、挂红;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如红运、开门红;4)象征着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如;5)红利;6)姓。以上六种解释很全面,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如“眼红”一词,在词典中找不到相应的解释,他们就无法理解,对于这样解释存在缺漏的例子仍然很多,所以需要从事词典编写者更进一步提高意识,进而提高词典的编写质量。

四、汉语词汇色彩义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课堂教学

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几乎全部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可见课堂教学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汉语教师要采用最实用的的方法对留学生进行教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情景法。情景法是目前汉语教学过程中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法是通过教师模拟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而明白某些词的具体用法。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里不能说是“妈妈节”因为“母亲”是比较庄重的称呼,是书面语,而“妈妈”是口语。情景法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二)增强教材编写科学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依据的材料,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量体裁衣”,对于教材中对词汇色彩意义解释不合理的部分,教师应该加以甄别,及时向学生说明并改正。对于教师自身方面,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对于词汇的色彩意义,做到科学正确的解释。

(三)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虽然目前汉语资源仍局限于教科书,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靠教师的讲和练,像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辅助教材等利用得还比较少。在词汇色彩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在化多媒体手段,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等方式,创造一定的情景,让留学生去理解词汇的色彩意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五、结语

虽然不是每个词汇都有色彩意义,也不像词汇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那么普遍。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色彩意义确实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易于出现偏误的地方。词汇的色彩意义往往体现了该词所使用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其中所体现的隐喻是留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个留学生汉语词汇用得地不地道,通过他所使用的词汇的色彩意义是否正确就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赵金铭,毛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杜诗春.我国外语教学新思考[J].外国语,2004(4).

篇5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语言,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为自己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们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只注重语法和书面的讲解,很少能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调,但仍不能有效地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流,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在交流者之间造成误会。因此,高职英语课堂中应多进行跨文化语言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Road,Luoyang,HenanProvince,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3rd,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Seeyounexttime!”“Seeyoulater!”或“Goodnight!”,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areyougoing?”或者“Haveyouhadyour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Hi”“Hello!”“Howareyou?”“Niceday,isn'tit?”“Whatafine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you!”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林汝昌先生在《外语界》的《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面》这篇文章中提出,外语教学应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手段机会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英语学习,收听英语广播,观看美剧及电影,阅读到最新的英语新闻、杂志等。通过学习这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还能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领略西方文化特点,逐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高职学生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入西方文化知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1996(4).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4]李红丽.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学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47-48.

[5]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2009(27).

篇6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文化背景 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截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庆祝、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等方面。

1.餐桌礼仪

首先,我们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规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时,我们需要把饭碗拿起来,用筷子将饭拨到嘴里,但在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绝不能把盘子或碗拿起来。我们的习惯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捡起来吃,但在西方餐桌上应该捡到盘子里吃。吃剩鸡骨头和残渣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丢在地上。

2.问候语

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败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去哪儿”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同样,英语国家的人也有用谈天气或称赞对方来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汉语中也不多见。所以,了解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礼仪要求存在一些差异:1)英语国家的人在室内握手时,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对方地位很高或年龄很大);在我国,不分男女,都以起立为礼貌。2)男士在户外与人握手时,如果头戴帽子,英语国家要求先脱帽,后握手,而中国男士却无这一要求。如果带着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为礼貌。

4.隐私

个人的隐私需求须与交际需求相协调,个人在需要隐私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交际,传递信息并寻求伙伴。在寻求这二者间的平衡关系时显示出文化、名族、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与阐释,因此,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际时需考虑对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使隐私与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等,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晓这种语言的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发展背景。

语言是习得的,英语文化是英语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也是习得的,语言的习得程度和运用能力必定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具备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7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谈英语教学中对思维的教法 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探析 试论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儿歌对幼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语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考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家教英语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新型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游戏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文化模拟法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英语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主要考核课程。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区别。笔者分析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受到不同的哲学体系的影响,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形象性与抽象性。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结构上面。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区别,分析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规避这种影响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思维方式 英语教学 国语思维 文化差异

正文

一、概论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学习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考试科目。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成绩不错,词汇语法掌握的很好,然而一旦涉及到听说的实际应用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有两点: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在笔试上面;汉语思维逻辑限制了英语学习。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考察能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用国语思维来思考和理解英语,而英语国家的思维和国语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思维差异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国语思维方式是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不仅需要完整系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英语学习者减少国语思维的负迁移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本文集中讨论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阐述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二、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普遍的结构性思维程式。思维方式是人看待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逻辑方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直接影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思维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研究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特点。反过来说,母语思维也会影响对其他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建立了整个哲学系统,而西方则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这种基础差别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从具体表现上说,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抽象性与具体性;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等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一直贯穿我国哲学始终。不管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人民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偏重整体性。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语言语态的表达方式。国语在时间语态上没有任何的变化,比如说“我去上学”这句话可以表示过去式、现在式甚至将来式,他们在语法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英语的话就有很严格的语法区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西方哲学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的影响,将世界万物都看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世界是“天人相分”的。这在事物个体性描述上有明显的差距。比如英语中表示会将电话、电视、电脑的词语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汉语中则都是围绕“电”这个词进行延伸。将大多数以电为基础产生的产品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

(二) 形象性与抽象性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形象思维一直贯穿着语言发展史。“尚象”就是提倡用整体的形象思维来看待事物,引导人们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悟”,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由此产生的,并不断发展至今。古语中更是将形象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类比、比喻、比拟等几乎在每篇古文中都能看到。

相反西方则采取理性思维客观的认识世界、研究其共性,在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思维体系中具有抽象性特征,由于原有的感性思维方式不能完整的表达世界万物,需要借助抽象思维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本质和规律。但究其本质西方思维还是以理性、科学、客观为主。这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会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来阐述复杂抽象的概念,以此来生动形象的体现其本质;相反英语中则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

(三)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

国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孟子早就在战国时期就在其著作《孟子・尽心上》中写道:“万物皆备于我”,该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思维将人作为思维主体,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世界和自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倾向性。

西方文化是以物为本的,他们客观、理性观察世界,善于通过推理、论证、辩证等方法来研究自然规律和本质。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语言表达具有物本主义倾向性。

这两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英文的表达逻辑和顺序,尤其在主语运用上有明显的差别。中文常常将有生命力的人物作为主语,而西方则将无生命的人物作为主语。主语不同直接导致中英文在表达语态上的差异,中文常常是主动语态,惯常用什么怎么样,而英文则是被动语态,习惯表达什么被怎么样了。

(四)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

国学文化更加注重含蓄美,喜欢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思维是螺旋性推进的。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讲到:“中国人凡是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非常精准独到的表述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方面喜欢先经过层层渲染,逐步铺垫,最后点明中心思想,甚至最后也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其本意。不管是在国画中还是在古文中可以常常看到这种“隐而不说”、“不言而喻”“水到渠成”的含蓄美。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说话直接,先说中心思想或者重要内容然后层层分解,剖析论证其观点。他们擅长用理性的思维先总后分的层层推进。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拐外抹角的方式,同样中国人也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大胆的方式。

三、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理解上。英语词汇会出现很多同音形异词和同音异议词,在汉语中则没有。在语法上英语多采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而国语中受到人本思想的影响多以主动语态为主。很多学生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是大概意思明白,但是没有办法流畅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时候又会出现汉式英语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直在用国语思维学习英语,没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我国的英语教育,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中文说教法,也就是利用汉语去解释英语,但是解释和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应用必须身处其中,方能体会到英语的魅力;而解释只能够剖析英语语法或者词汇以及各种语态、时态之所以那么用的原因。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用解释的心理去“学习”英语,可想而知这种“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同时解释和应用在学习者的对待角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解释是站在学问之外对学问加以研究,得出其规律以及原委;而应用则是站在规律和原委之上,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对知识加以使用,是与学问一体的,是站在解释之上的,与学问没有内外之分,这便是角度上的不同。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减小国语思维的影响

思维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通过语言表达,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是思维的表象。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英语思维,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英语能力出发,结合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重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者常常不自觉的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出现一些汉式英语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就要英语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并改正,而不是完全否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这种错误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短时间能立刻改正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错误根源,尽力避免其影响。

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对比研究、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这些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关注两者文化差异,提高其学结能力。

(二)顺应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运用迁移规律

英语学习者长期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自然而言的会在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其实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迁移作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善加利用或引导,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主动去寻找差异,探究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英语教师可以将两者差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讲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正迁移作用,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规避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三)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心理过程,是人在对以往的学习或经验不自觉的概括总结出来的无法直说的感觉特征。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尽管不知道明确答案,但是会直觉的认为句子的正误,这就是语感好的一种表现。语感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英语思维中,避免国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积累英语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

(四)情境教学法,融入西方文化

英语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语法、词汇的学习,更是西方文化的学习。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局限在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上面。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涉及的比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了英语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吸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语法结构、词汇等。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西方思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五、总结

尽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际间文化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维在不断包容、融合。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在历史根源和本质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就可以改变的。就当前情况来说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别是哲学体系的差别,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的差异。国语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将世界看成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将形、音、义三者集于汉字一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词汇创造上面也在具有同类特点的词汇会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与西方人的大胆直接不同,中国人出于礼貌会用委婉、螺旋性思维结构去表达想法。西方人则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直指问题核心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在层层分析、步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注重悟性,重视理性思维,注重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一个对形象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中国人提倡以人为本,在语法结构上倾向于主动语态,喜欢用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而这方面在英语中恰恰相反。

总之国语思维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看待这种情况,重视对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西文化主义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邱国丹.中西思维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8).

[6]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中西艺术;文化背景;艺术精神

艺术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也是各国文化的集中表现领域,通常从一个国家的艺术氛围和艺术作品中就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发展情况,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研究艺术并不仅是研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中国和西方是两个不同半球的国家,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文化起源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所以在艺术精神上自然就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

一、中西方艺术文化背景及起源不同

(一)文化起源地不同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黄河和长江流域,最原始的中华文明是从这里诞生的,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农耕是最传统的中国形象,而中国艺术的精神之中也包含了朴素的精神;西方的文明大致起源于两河流域或者埃及文明,从西方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庄严和肃静。因为文化起源地的不同所以表现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精神也都不同,这是因为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会深深的烙印在艺术中,没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中国的国画、黄梅戏、京剧艺术,西方的话剧、歌剧、舞蹈都是从历史文化中发展而来的。

(二)艺术中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首先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中多数体现的都是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例如唐三彩、敦煌壁画、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还有景德镇的瓷器、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这些表现的都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体现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因为艺术取材于社会体现的是文化;而西方的歌剧、话剧等、诗歌等作品体中体现的都是西方的社会和生活现状,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同样取材于生活的社会背景。正是艺术内容的不同才会致使中西方艺术精神根本上的表现不同,内容与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理解艺术精神,内容是精神的载体。

二、中西方艺术精神的起源差异

中国的艺术起源以儒家经典文化为开始,西方以神学为开始,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精神起源。

(一)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国艺术精神

1.强调伦理和道德。中国的艺术精神中很多作品强调的都是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例如笔画中体现的宫廷生活和瓷器上表现的尊卑有序、尊老爱幼还有诗歌作品中表现的忧国忧民尊师重道,这些都是经常会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出现的精神,而且会着重强调伦理和道德的观念,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思想和精神深入人心,对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将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上升到精神层面上。

2.重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自然的国度,对自然比较敬畏这从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我国古代的诗经、诗词中都能够看到相应的记录。而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起源于儒家“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做到无往而不利。而为什么要尊重自然呢?为什么会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对自然的敬畏呢?这是因为自然在当时是奥妙非常的,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人物、大教育家也无法辨别其中的一些现象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所以其提倡尊重自然的思想流传下来对艺术有很深的影响,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就是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精神。

(二)西方神学宗教的艺术精神起源

1.神在西方的艺术中经常出现。西方的艺术起源最早要追溯到神在西方文化中出现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到西方很多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与神有关系的,例如拉斐尔的圣母像、断臂维纳斯等等,如果离开神的文化这些画作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内容也并不鲜明。圣母像就是基督教神耶稣母亲的画像,体现的是一种慈爱救赎的精神,这并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而是拉斐尔通过神文化映射到头脑之中再表现到作品之中的。也就是说是先有的神文化之后才会产生这些旷世奇才的艺术作品,才会有西方的这种艺术精神,这种顺序是不可更改的。

2.痛苦、不完美的艺术。我们这里所说的痛苦和不完美是基于宗教创始者而言的,不经历巨大的痛苦是无法得到人们至高的尊敬和推崇的,基督教是西方的第一大宗教组织,而耶稣是在经历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巨大痛苦之后才得以被绝大多数的人尊崇为神的。而这种宗教意义上的痛苦和不完美到了艺术当中似乎成了一种神秘和精神,一般西方比较著名的艺术作品类似于维纳斯这种也很多,而且从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相当丰富,所以当这种痛苦和不完美体现在艺术中时便成为了一种难以达到的完美境界,也是艺术家们一直所追求的境界。直到现在依然还在有人探讨如果维纳斯双臂完整那么是否还具备艺术上的价值,虽然我们不可以否定艺术上的价值但是从意义上来说双臂完整就意味着失去了西方宗教上的文化背景依托,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上的依赖,那么艺术价值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三、中西方艺术精神的追求上不同

(一)中国追求的艺术精神是超然的被动精神

1.艺术创作者本身的精神被动。中国虽然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但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直到现在依旧还在延续,就是被动。在艺术中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同样也是被动的,例如不与自然相对,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被动,没有敢于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同样作品中所表现的也都是被动的思想,认为“无为”便是最大的“为”,归根结底还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严重。

2.平静淡然,超然世间。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比较淡然、平静的作品,水墨丹青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没有过多过于繁华的颜色体现的就是这种平静淡然超然于世间的思想而作者最后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二)西方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主动,解放的精神

西方历代以来文化背景就是比较开放的,这一点与中国不同,而表现在人性和艺术精神的追求上就更加明显,西方很多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渴望灵魂的解放,把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在作品之中,追求极度的释放,想要灵魂上的解脱,他们会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不是被动的,一般也不受到限制,解放自己的灵魂是西方艺术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西方艺术精神中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说在艺术的方向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分支,但是不存在艺术上的好坏之分,因为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精神千差万别是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江秋燕.中西古典艺术精神比较[J].文教资料,2016(04) .

[2]姚屹东.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

[3]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篇9

关键词:英语口语;中式英语;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23-01

在我国各级学校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在利用英语进行表达时往往采用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导致英语口语不规范。中式英语不同于中国英语,中国英语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只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进行表达。中式英语完全不符合英语语法结构。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中中式英语比较普遍,因此,解决教学中中式英语的错误,对于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产生的客观原因

(1)语言环境差异。我国各级学校进行英语口语教学都是在汉语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很少能够在纯英语环境下进行学习,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语法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现实生活中英语国家的人出现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几率也很高,但是,我国大学生与这些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都是在课堂上习得的,除了与教师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之外,几乎没有与纯正英语环境中成长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由于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大学生英语口语基本不会被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容易出现中式化趋势。

(2)思维习惯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英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导致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时,大学生难免会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语法结构以及语言习惯进行语言组织。当汉语表达方式与英语表达方式偶然出现一致时,大学生的英语表达就不会出错,而在其他情况下往往会使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出现严重的错误。例如,在方位的表达上,“左右”英语表达为right and left,“东西南北”英语表达为north 、south、east and west。又如,中西方在进行肯定与否定的表达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别紧张”在英语环境中表达为take it easy,“请不要客气”在英语中表达为Make yourself at home,“没问题吧”表达为 Are you ok。可见在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文化差异。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分属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在进行表达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同。由于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时对英语文化不了解,往往导致了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错误。例如,我们通常喝的红茶,在英语表达中不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红糖则是brown sugar。在时间的表达上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例如,故事的后头,在英语表达为 a head of the story,部位表达为behind the story。所以,在进行英语表达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如何避免中式口语

(1)做好学习记录。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这样能够使大学生在复习时,及时纠正英语口语表达时出现的错误。大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表达十分规范的英语口语,这些口语可能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通过反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例如,I' m behind you ./ I' m on your side .我支持你。There is nothing good on TV .没什么好电视看。

(2)加强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减少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错误,提高大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必须加强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在进行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英语报刊和书籍。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表达时,相对于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语表达使用了更多的介词,I pulled it on to the beach,Huge wares crashed down on to us等等。

(3)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各级学校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提高大学生口语水平服务。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收听电台节目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结束语

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深刻影响,导致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的学习中不经意间就会将母语语法结构和语法习惯代替英语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谈中式英语在教学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河南教育,2011(02).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 改善对策

一、引言

语言理解是畅通交流的基础,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世界各国的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建立在其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翻译工作是语言转换的通道,更是文化沟通的桥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承载着交流沟通重任的商务英语成了国际商贸活动的基础,商务英语翻译俨然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环节。我国翻译家严复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言:“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二、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活动最有效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成果表达出来也是语言。中国文化看问题习惯整体直观上进行,追求“天人合一”,侧重集体主义,英美文化习惯于从逻辑分析入手,积极实验论证,偏向个人主义。这种差别导致了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就运用语言而言,汉语思维是螺旋上升的,从整体到局部,表达式往往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英语思维一般是直线的,表达时直截了当,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2.地理环境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很大。例如,英国西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温暖的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英国人自然西风是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种汽车商标是Zephyr(西风),在英国也就当然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西风伴随着秋天而生,多是寒冷凛冽的,在春天却有温暖的东风送来,所以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便用了“东风”这个商标。

3.传统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文化一直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它已成为西方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影响西方民族风俗和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英语的发展。宗教记录的民间故事传说形成了英语的很多典故和词汇都出自,《圣经》就派生了许多词汇、格言、习语。对照之下,汉语中也有很多表达是源自佛教的。比如饮料Sprite这个单词英语里是“妖精、精灵”的意思,但在中国人看了是邪恶的,直译不妥便转义为“雪碧”。译名含“清新凉爽、玲珑剔透”的之意,该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成为被中国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饮料名称。

4.事物认知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事物认知的文化差异对商业英语翻译的影响很大,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延伸出不一样的理解,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选取常见的方面分别从动植物、数字和颜色举例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一个图腾形象,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不是吉祥动物,而是代表邪恶的怪物,并且还有“泼妇”的意思。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我们就不能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却译成了“Four Asian Tigers”。“紫罗兰”牌的男士衬衫被译成“pansy”,因为不知道在西方该植物还喻指娘娘腔和男同性恋,作为定位为男士购买的衬衫,这种翻译表达失误自然是严重影响商业贸易的。西方文化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的,而在中国文化里,“13”没有这种文化含义。汉语中“4”和“死”、“8”和“发”读音接近,由此来对数字褒贬,而在英语里就没有。然而,“7”在欧美国家里却是个吉利的数字,于是饮料“7―Up”就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颜色的喜好也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差别,英语国家认为蓝色代表忧郁,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想。中国人喜欢红色,红红火火表示喜庆,但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血腥和杀戮,是贬义词。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嫉妒的含义,在中国却是象征环保与和平。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的改善对策

1.深入理解语义,善用表达方式。商务英语使用词汇精准而且量很大,一般都有商贸的专业含义,翻译时,我们不可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应深人仔细琢磨词汇在商贸领域的专有含义,然后完整全面地表达出内容。

2.比较异同,了解跨文化差异与联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是稳定而多样的,影响该国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我们应在实践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掌握在不同文化间的转换能力。

3.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意译法还是音译意译结合法,都是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标,善于比较和选择是很重要的。翻译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技巧后,要善于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然后根据环境和要求的差异,按照标准多方面比较,选取最佳译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