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篇1

(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农业生产损失,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危害农作物的检疫性病、虫、植物及农业部、省政府公布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其他突发性病虫的暴发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把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在各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处置。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规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程序,讲究工作方法,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组成。

(一)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Ⅰ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指挥Ⅱ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

1、市应急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农业局局长

副指挥长: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

成员: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供销总社、市气象局、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力量对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2)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有关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

(3)负责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方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对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完善本预案。

3、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农业局:负责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方案;组织并检查、督导农作物生物灾害封锁、扑灭和预防控制的实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植物检疫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的建议;按规定确认植物检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提出灾害应急控制措施的建议;组织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做好农药、化肥、种子、药械等储备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2)市委宣传部:负责制订宣传报导口径,正面引导舆论;组织协调农作物灾害及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协助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网上引导。

(3)市发展改革委: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计划安排。

(4)市经贸委: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供应。

(5)市科技局:立项并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攻关。

(6)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相关的突发治安事件,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做好重大植物检疫疫区封锁、配合临时检查站开展相关工作。

(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9)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药剂、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资金和预警、预防、控制扑灭等经费,监管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10)市交通局:负责应急防治物资的运输保障,协调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13)市质监局:负责生产领域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14)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象预报信息,灾害性天气检测服务,提供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测。

(15)市邮政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6)铁路*货运站: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7)*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二)日常办事机构

1、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成

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事务。必要时,成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理组、宣传信息组等应急处置机构。

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制定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计划,组建和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2)收集、汇总和灾害信息,掌握动态,指导各县(市、区)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行动。

(3)向成员单位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和市应急指挥部的工作指示,通报工作动态。

(4)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技术咨询机构

市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农业局负责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气象、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为:

1、向市应急指挥部提出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风险评估意见和预警,为启动本预案提供技术咨询。

2、提供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的技术咨询和参谋。

3、提出并实施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技术的攻关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灾原因,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意见。

(四)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县(市、区)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指挥体系的构成,成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分级负责,指挥本地区农作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参照市应急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专家组。

三、灾害分级

根据《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三级,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省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发现从国外、省外传入我省或我省局部已发生的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极大、特别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二)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在我市跨县级行政区域暴发,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较大、高度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三)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发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一个县(市、区)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市内有一定发生范围的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小、中等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监测与报告

1、信息收集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国内外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农产品和植物废弃物进口、调入情况,植物物种引进情况和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等。

2、日常监测

(1)监测机构与网络。以市县两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植物检疫机构等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危险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各县(市、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构,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重大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和预警。

(2)监测内容。全市监测网络负责对各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发生面积、种群消长、迁移、蔓延、扩散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市农业局负责对市外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作物病虫草害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在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应将结果报告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在4小时内报告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按规定上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2)报告内容。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发生数量、面积、范围、症状、危害程度和初步诊断结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报告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二)灾害诊断

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下列规定负责组织农作物生物灾害诊断。

1、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内的病虫草害,由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确认。对怀疑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且我市植物检疫机构不能确诊的,按规定送样到“省区域性植物检疫实验室”检验诊断。

2、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外的病虫草害、外来有害生物等产生的灾害,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3、对疑为国内新发生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及时上报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及时向省农业厅报告。

4、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风险评估

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结合消长动态和气候条件,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生的范围及程度。检疫性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可能性、检疫检测难度、控制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监测重点和控制措施。

(四)预警预报

1、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

各县(市、区)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对监测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经风险评估有可能造成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由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长中短期预报、预警,为启动和终止相应级别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2、植物疫情预警

各县(市、区)植物检疫机构,对检疫性和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信息进行收集、监测,结合风险评估,发出预警预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经授权的机构统一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信息。其他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五)预防控制

根据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预警、预报,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正确指导农户开展防灾、减灾,把农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当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县(市、区)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并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立即上报市农业局。

(二)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省农业厅会同市农业局共同确认,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由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

(2)市及事发地县(市、区)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

2、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后,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浙政办发[2006]37号),实施应急处置。

(三)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市农业局会同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必须启动,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2)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保障防治药品及物质及时到位,并将应急响应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3)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市政府、市农业局分别报请省政府、省农业厅,请求省政府、省农业厅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援。

2、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实施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实施相应的处置程序。

(1)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应急处置程序。

①调查灾情,分析灾情发生原因。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合其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发生原因。

②划定灾情发生区域。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灾害重发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草害将要发生的区域。

监控防治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灾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生产自救。

重点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防治关键时期,对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草害发生区实施统一防治;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翻耕改种;加强田间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区的水流到其他田块,减少菌源向无病区的蔓延扩散;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等。

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防治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检疫性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程序。

①划定疫区、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

疫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情况下,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事发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上报市应急指挥部,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封锁、控制、扑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区已较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指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疫情发生区:指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区域。

②疫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封锁令,公告全社会,在出入疫区交通路口批准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对疫区采取封锁措施。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植物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及其铺垫物、田地、水源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铺垫物等应予以销毁。

疫区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检查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事发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市政府报请省政府解除令。疫区解除封锁后,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宣布疫情被扑灭。

③保护区内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禁止到疫区调运种子、种苗和相关农产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蔓延。对疑似检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④疫情发生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对种子、种苗及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指导繁育种单位或个人按检疫要求建立无疫种苗和农产品,加强源头检疫管理,严禁染疫而又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种苗和农产品调运。

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组织开展疫情普查,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落实防疫控疫措施,开展有效防控。强化对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防控工作,落实各项检疫防控措施。

3、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终止

农作物生物灾害经过应急处置,灾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评估和专家咨询,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市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四)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认,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实施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情况上报市农业局。超出县(市、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市、区)政府、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请市政府、市农业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整合和充实各级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物资保障

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物资的储备,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化肥、种子、机具等物资储备和调配,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要相对充足。储备库应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三)资金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应当将预防、控制、处置、物资储备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资保障所需经费。

(四)人力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人才、专家资源库,当灾害发生时,统一调配使用。

(五)宣传演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六)技术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流行学等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对于突发性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出灾后生产计划,帮助受灾地区的农户尽快生产自救,努力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贸、旅游、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的应急行动方案,应对区域性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后对农产品市场供应、旅游业和出口贸易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确保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救助

受灾地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对在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中因公致病、致残或牺牲的,按有关政策由民政部门优先给予抚恤。对一线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八、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对在预防、控制和处置农作物生物灾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失职、赎职的,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并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附则

(一)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本预案,制订本地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应急行动方案。

随着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农业局会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二)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2

工作目标是:2006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6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的目标。

全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点是: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南昌会议和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会议精神。一是继续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湖南省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长沙市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对生物灾害突发事件的经费、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各项工作;二是做好参加2006年4月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的的准备工作;三是积极推进防治机制创新,努力抓好国家和省5项防治试点工作(国家级:浏阳市承担无公害防治、奖励机制和效绩考核二项,宁乡县承担信息素监测技术应用一项;省级:浏阳市承担植物检疫规范化执法一项,长沙市林业局承担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2、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结合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突发生物灾害事件的现场演练活动,做好应对生物灾害突发事件的经费、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各项工作,抓好应急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

3、落实好以松材线虫为主的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工作。

一是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对从疫区来的松科植物及产品全部进行复检,对全市枯死松树进行调查和清理,并查明枯死的原因。对岳麓山、花明楼、灰汤进行重点监测预防;二是建立松材线虫病联合防御体系,密切与交通、铁路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协作,共建松线虫病联合防御体系,做到全市不出现松材线虫病疫情。三是开展红火蚁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监测和除治工作。

4、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一是根据国家新颁布的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认真做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严格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二是要开展专项整治,集中严厉打击森林植物检疫中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大检疫执法力度,规范检疫人员执法行为;四是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五是做好省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建设。

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控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强长沙县、浏阳市国家级中心测报站管理,完善监测网点建设。二是强化对测报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把上报有害生物基础数据列入责任考核范围,不断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三是组织全市学习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水平;四是抓好松毛虫、竹蝗、萧氏松茎象、杨树天牛和食叶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五是启动速生丰产林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版权所有

6、加强机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力争将市、县森保站纳入行政单位,工作人员为公务员;二是加强行业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敬岗爱业、热爱本职工作、热心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加强行业培训、科技推广和宣传工作,全面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做好迎接国家、省厅对我市十五期间国家和省重点项目验收工作,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以森防标准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7、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工作。一是将宣传考核指标纳入到年终目标考核中,要求全市每年在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网上投稿10篇以上;二是积极参加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的工作,发展会员;三是印发林业有害生物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宣传资料,对全市所有花店进行上门宣传。

篇3

一、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

(一)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修订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要突出抓好应急预案自身结构和内容的修订,重点解决框架结构不完善、内容涵盖不全面、各职能部门职责不规范、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要理顺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的关系,使全市上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相互衔接、相对统一。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后,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市农牧业局负责制定或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由市林水局负责制定或修订;处置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由市防火办负责制定或修订;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由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制定或修订;城市设施安全应急预案,由市建设局负责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由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由市卫生局负责制定或修订;大规模应急预案,由市公安局负责制定或修订;特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由市新闻中心负责制定或修订。

(二)部门应急预案的修订。部门应急预案是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职责和盟直业务主管部门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必须通过相互间的有效衔接,使其成为灾害预防处置的整体。市直部门要认真研究,在完善自身预案应对机制的同时,及时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从而实现点线处置与辐射联动的有机结合。部门预案修订完善后,报政府应急办备案。

市农牧业局制定或修订草原火灾、农牧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防火办设立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市林业水务局制定或修订城乡旱涝灾害应急预案;市环保局制定或修订环境和生态安全应急预案;市安监局制定或修订工矿企业、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建设局制定或修订建设工程、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市政府信息办公室制定或修订通信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新闻中心制定或修订通讯报道安全应急预案;市交通局制定或修订公路运输安全应急预案;锡林浩特机场公司制定或修订航空运输安全应急预案;市财政局制定或修订金融安全应急预案;市供电局制定或修订电力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市商务局制定或修订粮食供应安全应急预案;市卫生局制定或修订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公安局制定或修订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规范较大的群众性事件、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和城市火灾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市科技局制定或修订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三)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修订。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是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修订重点是要切近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切实把该类预案编制修订成条例清晰、内容明了、便于记忆、易于执行的应急预案。

市发改局负责督导全市重点项目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市经济局负责督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编制修订工作;市商务局负责督导商贸行业企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建设局负责督导建筑行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安监局负责督导所监管企业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预案编制、审议和修订工作;市卫生局负责督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其他政府部门分别负责督导本系统下属单位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完成后要报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将预案目录及文号报市政府应急办。

(四)地方农村牧区应急预案的修订。农村牧区应急预案是(场)、(分场)和广大农牧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指南,需要农牧民充分熟悉和掌握。各(场)要积极开展农村牧区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分场)的应急预案要立足于实际措施的运用。(分场)、社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由各(场),各街道办事处组织部署和督促检查。(分场)、社区的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报所属的(场)和街道办事处备案,主管部门将预案目录及文号报市政府应急办。

(五)重大活动单项应急预案的修订。鉴于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属于“一对一”预案,且具有时间性,因此,要通过此次预案修订工作规范预案编制程序,强化相关措施,使该类预案的编制能够随时满足举办大型活动的需要。举办较大规模的集会、庆典、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要按照“谁承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应急办和政府法制办备案。以市委、政府名义举办的活动由牵头或承办单位负责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后报市政府应急办和政府法制办备案。

二、有关要求

篇4

自然灾害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妥善地组织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全面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况下通信保障应急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减轻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甘肃省电信传输局网络应急恢复总体预案》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肃行政区域内,下述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事件;地震、火山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事件;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五、灾害通信恢复分级

根据自然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通信恢复的实际需要,分为一般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特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

(一)一般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为全县总人口20%以下,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30%以下,转移安置人口为全县总人口1%以下。居住房屋倒塌在100间以下(自然间)。

(二)重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超过全县总人口的20%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30%以上;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以上,居住房屋倒塌在100—500间以下(自然间)。人员伤亡严重,在国内或国际造成一定影响;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三)特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超过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50%以上;转移安置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3%以上,居住房屋倒塌在500间以上(自然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国内或国际造成一定影响;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

六、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甘肃省电信传输局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的通信应急保障工作。成员组织有:运行维护部、财务部、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局工会、车辆管理中心、相关分局等部门。

(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的通信应急抢通工作,宣布启动和结束应急预案。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全省受灾地区通信恢复情况汇报。

3、组织会商,分析、评估灾情,研究落实通信恢复方案。

4、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开展通信恢复工作。

5、决定其他有关重大事项。

(三)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运行维护部:牵头制订本预案,并组织演练和实施,组织协调全省通信恢复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通信恢复抢险,对主要干线进行调度,配置资源。指导做好灾后恢复和恢复重建。分析灾情统计数据及对通信产生的主要影响。组织、指导应急通信恢复器材和材料的调拨。救灾储备建设和救灾捐赠。

2、综合部:负责通信恢复情况报道和汇总、汇报。

3、财务部: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经费保障。

4、人力资源部:负责抗灾救险人员的调派。

5、局工会:负责与相关捐助组织联络,并统计传输局捐助情况。

6、车辆管理中心:负责全省抗灾救险通信恢复中车辆的及时调派。

7、受灾地区所在的分局:及时开展自救,报告灾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灾害恢复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四)领导分工

一般灾害救助工作由运行维护部牵头负责,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给予支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传输局分管副局长指挥,视情成立若干工作组,明确主要职责和相关人员,开展自然灾害通行恢复工作。

七、应急准备

(一) 各维护单位要切实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重点地区,要严密监测并及时报告,落实防范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各维护单位要掌握本维护单位维护光缆电路路由等情况,制订应急调度预案,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恢复县以上光缆通信。有计划地组织基础设施恢复和抢救等工作的模拟演练。

(二)落实应急救灾资金,备足各类应急通信保障材料。备好应急通信设备及应急 交通工具,以便灾害来临时紧急调用。

六、应急反应

灾情发生后,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应当迅速做出反应,统一指挥辖区内的通信恢复工作,按程序启动本级通信恢复应急预案。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在灾害发生1小时内,向传输局运维部报告灾情;传输局运维部等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及时向省公司运维部上报灾情核实情况和抢险救灾情况。受灾地区维护单位按照灾害发生情况,每天早上8点钟以前向运行维护部等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实行零报告制度,待灾情稳定后,在两天时间内,将灾情核实完毕,上报省公司和相关部门。同时,财务部安排应急款、运行维护部调拨其它为受灾地区抢险队伍赶赴灾区进行抢险。。

七、附则

(一)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通信恢复工作中作出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自然灾害通信恢复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5

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要求

五县(区)政府和相关乡镇按照本预案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本着“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参与、依法规范、依靠科学、统一领导、分边负责、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协调作战、反应及时”的原则,全面提高应对边界公共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机构

在*、*市*区、*县、*县、*县分别成立创建渠广营平蓬线处理边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分别由各县(区)的县(区)长任指挥长,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区)长任副指挥长。县级相关部门和边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分别设在各县(区)民政局,由五县(区)民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处理边界公共突发事件联络工作。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此应急预案,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紧急处置。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边界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涉及*、*市*区、*县、*县、*县双方或三方,或一方发生,但属重特大公共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

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给边界地区正常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重大突发事件,启动本预案。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一)边界争议及纠纷。指因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及附图上的界线与实地认定不一致而引发的土地、林权、矿产、水资源等争议及纠纷。

(二)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四)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五)社会治安事件。主要包括各类重大刑事案件、治安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四、实施原则

(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三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边界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统一领导,协同应对。以属地管理为主,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边负责、协同作战”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动员和发挥边界乡镇、村、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依法管理,规范运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和处理边界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边界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五、工作要求

(一)边界争议及纠纷的处理

因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及附图上的界线与实地认定不一致而引发的土地、林权、矿产、水资源等争议及纠纷,由双方县民政局及涉及乡镇、村、组共同派员现场调查核实,按照双

方政府签订的协议书相关条款,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原则,共同协商处理,报县(区)人民政府备案。如无法调处,报请四川省民政厅同意后,按规定程序处理。

(二)其他重特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

边界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按照以下程序和措施进行处置:

1、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力争将损失或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人员和物资疏散及安置工作,紧急调用各类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

3、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向社会有关信息,向媒体和社会公众通报信息和救援情况、灾区需求等,并做好宣传发动和公众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宣传自救互救知识和救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4、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确保让所有参与应急预案的组织和人员各尽其职;指派专人和重大危险源单位经常保持联系,使应急预案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5、明确职责,细化任务,认真做好综合保障工作。

①能源部门保证水、电、气正常供应。

②医疗部门做好紧急状态下的医疗救治工作

③防疫部门针对疫情级别安排流调、隔离、消毒工作。

④环保监测部门做好环境监测,环卫部门做好排污和垃圾清运处理工作。

⑤交通部门保证交通通畅。

⑥财政部门设立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视灾害程度随时增加资金的投入。

⑦公安、政法等部门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发生社会混乱和其他次生事件。

⑧工商、物价等部门依法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保证商品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市场秩序良好。

⑨民政部门开展好社会慈善救助工作。

6、制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工作,通过政策优惠、政府救济、社会互助,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支持和救助,确保人民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7、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件调查处理工作。

8、按照属地管理,互相支援原则,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保

篇6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事前进行的有效预防和事中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尽可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这三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在获得其征兆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还有很多自然灾害是不能事前预测、监测到的,无法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控制灾害的扩大,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进行应急管理,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员、救灾物资和资金,在灾害发生前就需要进行储备,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救灾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几方面的储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应急抢险离不开救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灾害的应对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急抢险,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比如为应对洪涝灾害除了救灾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医护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护和防治灾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时就要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中,要进行物资储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应对自然灾害,在资金方面要在平时就作好准备工作,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救灾资金在短时间内就必须筹措到,以保障资金的供给。因此,平时在资金方面要作好储备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的来源,以保障救灾资金的及时到位。

4.完善自然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这种征兆可能会被人们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获得,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则应当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控制灾害,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以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就应当对自然灾害进行积极迅速的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在自然灾害尚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对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作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避免其发生,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另外,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当积极进行恢复和重建。当自然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应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作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当然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时应加强科学的减灾工程,从源头上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伟: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J].时代经贸,2006,4(9):50

[2]国家突法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1(3):30.

[4]自然灾害有几种形式?[J].防灾博览 2002(1):30

[5]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3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篇8

一、指导思想

树立“公共植保”及“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水稻重大病虫、玉米螟为重点,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着力提高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水平,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提高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粮油、蔬菜主要病虫危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防控目标任务

(一)粮油作物重大病虫

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中期准确率达到90%以上,短期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达到90%以上;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水稻重大病虫、玉米螟总体损失控制在3%以下,马铃薯晚疫病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二)蔬菜病虫害

通过建立以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为主的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带动全市大面积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蔬菜重大病虫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下。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达到90%以上。示范区蔬菜农药残留量不超标。

三、*年工作措施

(一)强化监测与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农业部规划建设的23个部级重点测报站的基础上,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植保植检站)和各地农业部门要围绕重点作物、重点地区和主要病虫害种类,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依托在建的31个粮油综试基地和重点蔬菜基地布局规划,在全市建设68个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站、点,其中要建成15个左右相对规范的重点测报站。

区、县农业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的系统调查及面上普查工作,密切关注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组织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并及时中、短期预报。要充分利用重庆有线电视(公共农村频道)、农业信息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多种

媒体,有效提高重大病虫预警信息的传递到位率。市级植保部门要做好以重点病虫、重点区域等为主要内容的病虫测报信息的按旬,为各级领导决策防治提供准确依据。

(二)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各地要通过专门培训、院坝会、科技赶场、技术咨询、办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广播电视宣传等多种方式强化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技术的培训与宣传。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节,要针对当地的关键病虫和关键防治环节,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病虫防治的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

(三)大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

各地要以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示范面积不低于1000亩。有条件的区县,还应在重点镇乡,针对当地的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建立100-300亩的综合防治示范片。在综合防治示范区,要组装配套现有的成熟技术,落实对照田块(完全不防治病虫),使综合防治示范田成为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和农民的样板田。

在全市蔬菜基地特别是潼南、武隆、铜梁、璧山、万州、黔江、涪陵、合川、江津、永川等10个蔬菜基地,要通过多种方式,突出抓好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坚决杜绝甲胺磷、水胺硫磷、三氯杀螨醇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上使用,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昆虫性引诱剂、防虫网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四)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

各地要针对粮油生产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创新防治机制,积极探索植保专业队、植保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专业化防治组织形式,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应急防治财政补贴专项加大对专业化防治队伍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各地农业植保部门要定期开展对专业防治队伍的病虫害识别、农药安全施用、机动喷雾器使用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其防治技术水平。同时,要安排专人,对现有的机动喷雾器进行摸底造册并做好维修、维护工作,以备随时调度使用。

(五)探索开展农作物病虫灾害

保险

农业属弱质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今年合川、永川两地率先在水稻病虫灾害保险上进行试点,将为种植业化解病虫灾害风险、保护农民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各地要积极开展调研,探索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及主要病虫灾害的保险,以逐步建立起病虫灾害保障体系,促进种植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责任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措施,组织好重大病虫灾害的防控是各级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和植保部门的共同职责。要加强对重大病虫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行政责任人及技术责任人,建立市、县两级植保首席专家负责制、镇乡级责任植保员或者农技员负责制,严格实行网格化责任管理。要按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确保防控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行政责任人为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区县政府及农业局分管领导、镇乡政府分管领导。

市病虫监控行政责任人职责:积极争取中央、市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增加;制订防控工作方案;开展病虫监控督导。

区县病虫监控行政责任人职责:制订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方案;重大病虫防控的组织与发动;适时启动应急预案;争取重大病虫监测、防控专项工作经费,确保财政防治补助经费的安全使用;争取广电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组织开展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召开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组织开展重大病虫监控技术培训;积极培植植保专业防治队伍。

镇乡病虫监控行政责任人职责:负责本地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的宣传、组织及发动工作;组织植保专业防治队伍开展应急防治;确保财政防治补助经费(物资)落到实处。

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技术责任人(植保首席专家)为市农技总站分管领导、各区县植保部门负责人。主要职责为:组织开展对重大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及面上普查工作,对重大病虫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及时长、中、短期病虫预报;根据重大病虫发生趋势,及时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对区县及镇乡农技干部的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治;加强对专业防治队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不断提高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的水平。

镇乡级责任植保员的主要职责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定期向区县农业植保部门上报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召开专门会议及院坝会、大户带动等多种方式,做好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作物病虫预警信息及防控技术的入户率;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二)积极争取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农作物病虫害监控属社会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范畴。市农业局将积极争取市级及国家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力争投入额度有所增加。各区县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病虫害监控的投入,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将监测经费列入基本预算予以保障,争取专项资金保障应急防控实施,确保重大病虫害监测、示范、培训和防治处置等任务的正常开展。

(三)建立完善制度

为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一要建立责任分工制度,将防控责任落实到人。二要建立定期汇报及值班制度。3-8月,全市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实行周报制度,在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建立值班制度。各地要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报送病虫发生防治动态信息。三是建立重大病虫首见报告奖励制度,提高镇乡农技人员调大病虫的积极性。四要建立通报制度,对防控工作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对防治工作不到位和工作失职的地方和人员要给予通报批评。五要加强农药的使用和监管。市里将出台救灾农药物资的管理办法,各地要按照市里有关要求,建立救灾农药的使用和监管制度;同时,加强对农药、药械等病虫害防治物资的市场监管,杜绝假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

(四)强化工作督导

市局已成立13个大田作物生产工作指导组(详见渝农发[*]105号),分别负责39个区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定点督导,督导时间为3月至8月。

1、督导重点。为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重大病虫、玉米螟等粮油重大病虫及蔬菜病虫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篇9

1《条例》出台的背景

江西是农业种植业比重高的省份,也是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高发区。据统计,农作物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达1333万hm2次以上,防治面积1733万~2133万hm2次。因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每年都在50万t以上。如病虫大发生的2004年,虽然植保挽回粮食损失275万t,但仍因灾减产90万t,直接损失折合人民币达20多亿元。在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下,植物保护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植物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行政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对规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农药市场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仅对农药管理和植物检疫等方面做出了原则规定,其他植物保护行为尚未规范。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频率和面积不断增加,传播速度逐步加快,暴发流行趋势加大,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农作物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受利益驱动,随意向社会农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信息,误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采取不当的植物保护措施,违规使用植物保护投入品、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人为传播检疫性农业有害生物等,给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人、畜和环境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植物保护机构的监测预报站点、设施屡遭破坏,占用或受干扰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植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制定颁布植保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而迫切。

2《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共7章38条,着重规范和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条例名称,科学界定植物保护工作内容和范围。《条例》名称的争论贯彻起草的全过程。农业部门坚持植物保护名称的传统、专用。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立的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防机构,统统冠以“植物保护”的名称。《条例》名称最终在省人大主任会上获得支持。为避免农业病虫害防治与林业病虫害防治以及野生植物保护概念相混淆,《条例》第二条对植物保护做出了规定:“本条例所称植物保护,是指对农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预防、治理、控制和农业植物检疫,以及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的行为。”

2)以体系建设和经费保障为重点,明确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责。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保产、保质、保效益最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植物保护工作的需要,保证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防治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控制植物疫情的能力,应将植物保护作为防灾、减灾的公益性事业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植物保护工作的领导,把植物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植物保护防灾、减灾体系,组织制定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及疫情应急预案,健全植物保护机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植物保护工作,确定专职植物保护人员,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设施。”“公益性植物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3)强调“3个无偿”,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条例》强调了农业部门的植物保护管理的主体地位,应当及时无偿预报防治信息。同时,根据植物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条例》第六条第三款和第十七条规定,科学技术、气象、工商行政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保护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气象台站应当无偿向当地农业部门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提供监测农业有害生物所需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无偿传播当地农业部门的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防治信息。

4)强化“3个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农业(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贯穿《条例》全文的1条主线。植物保护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突出,农药污染是农村面临污染的重点。为避免和减少农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科学、先进的植物保护技术;重点支持植物保护无公害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必须对其在当地的适用性和完全性进行评定,禁止经营、使用国家禁用的植物保护技术和产品,并对此区别经营者与使用者分别作出了罚则。

5)规定了监测预报工作程序,提高了从业人员门槛,规范了信息行为。监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1项专业技术性强、工作连续性要求高、公益性突出的基础工作,需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统一的工作制度,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六条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做了规定。要求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按照监测预报办法的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防治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配备的专职监测预报技术人员应当具有植物保护专业或者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乡(镇)植物保护人员应当具有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对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做了规定。第十五条专门就乡镇植保员的职责做了规定。

6)建立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和疫情控制机制。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和疫情一旦发生,极易扩散和广泛传播,造成严重为害和巨大经济损失,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防控疫情,强制消除疫点。《条例》第四章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扑灭和控制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和疫情的职责做了具体规定,明确规定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和疫情控制,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并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配和征用抗灾物资,并对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区和疫区的划定、撤销,灾害和疫情控制做了原则性规定。

篇10

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及其特点

1.1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目前,对由电力装备与设施构成的物理电力系统的电气特性研究较多,但是电力系统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不但与电力系统自身相关,而且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突发的,给电力系统和国家、社会带来极大物质损坏、财产损失和精神痛苦的灾难事件,它具有如下特点:涉及环节多,灾本文由收集整理害源多,损失巨大。

1.2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分类

按照致灾原因分类,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可以分为如下4类:

(1)自然灾害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指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造成的大面积电力设施损坏和电气故障。

(2)因电力设施受到破坏、自身故障或缺陷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如输变电一次设备受到毁坏,其控制、保护设备故障引发系统事故,或者输变电控制、保护设备存在隐藏性缺陷使之不能正确动作而引发的重大事故。

(3)人员过失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指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调度人员处置不当,从而导致或扩大系统事故。

(4)次生灾害。由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对电气化铁路、城市地铁列车、化工厂、煤矿、广播电视以及军队、医院、学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危害。

2.电力应急管理

2.1 电力应急管理的特征

由于电力生产运行实时性特点决定了电网突发事件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所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那必定造成事态的恶化和发展。因此,电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及时性,电力应急管理具有复杂性,电力应急管理动态博弈性。

电力应急管理具有复杂性。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涉及的任务往往是多专业、多领域、多层面的,需要把电网企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有效的协同调动整合起来。

2.2 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灾害的突发性及重大危害性、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及难以彻底根除。电力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综合系统,它的灾害特点不同于纯自然灾害,也不同于纯社会系统灾害,如在台风灾害中,不能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但是对其发生的区域、宽度和时间段是可以预测的。电力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难事件,主要研究重大突发灾难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以提高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

3.电力应急管理技术对策

3.1 充分重视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电力系统应充分利用国家十分重视应急工作的机会,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建立数字式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及各地区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掌握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量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还应加强

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测预警工作,并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为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信息。

3.2 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在发生重大电力系统灾害时,公用通信网可能瘫痪。在美国“卡特里那”飓风横扫墨西哥湾周边几个州时,发生了长时间的公共服务(包括电力供应)中断现象,给应急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在应对电力系统重大灾害时需十分重视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应急通信系统是指支撑应急业务数据采集和应急指挥协调所需的通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无线数字集群、无线移动视频、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等。当然,目前各电力企业已建的光纤通信

系统、微波通信系统、语音电话在应急时也是一种应急资源。卫星通信可作为移动应急和重要厂站的备用应急通信方式,即租用通信卫星公司提供的卫星信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厂站和单位、移动应急救援指挥车等应急救援卫星通信系统。无线移动视频通信系统可实现救援现场短距离音、视频通信功能,满足抢险救灾现场图像、视频、声音实时传输与交互

转贴于

的需要。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具有在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以及通过语音、视频、ip电话进行实时、双向通信的能力,并可支持救援工作现场与各方领导、专家的视频会议。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来建设。

3.3 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电力应急管理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为应对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设备破坏、电力供应危机、与电力生产相关的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公共安全事件而建设的,具有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电子预案、资源管理、演练评估、信息等应急管理功能的技术保障系统。电力应急管理平台为电力应急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不但支持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置,还支持其他涉及全局的专业应急处置。在应急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公司上下以及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实施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

3.4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装备研制开发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有时也会发生电力系统重大停电事件,但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应急手段基本沿用常规装备实施事故抢险救援。随着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由于其输送距离远、输送能力强,线路受到毁坏而停运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适用于电力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方式、移动视频装备、220kv以上设施救援装备、大容量应急电源等的研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对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技术、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预测预警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及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和仿真技术。

3.6 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

电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攻击以及次生灾害试验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难以模拟。为了模拟实际故障或毁坏,检验应急预案及处置的正确性和演练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以便为减灾防灾的研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