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降幅的确有点过分。虽然,中国贷款的宏观数字每年都面临着在第一季度出现峰值的所谓季节性问题―很多商业银行都会在前3个月使劲发贷款,以满足全年的营业利润期望,它们害怕万一推出什么政策会使贷款要求出现变化―这也不能完全解释4月贷款的降幅,因为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下降幅度也非常巨大,超过30%。要解释这个问题,可能还要说到从去年以来中国央行度过的非常繁忙的日子。它几乎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代替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种方式让人想到了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在1960年代提出,一个经济体的央行有能力印刷足够多的货币,单单以此就可以解决经济不够景气的问题。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部分由于他的货币供应理论。
在现实中,应用这个理论最为熟练的就是美联储上一任主席本・伯南克。他在2008年超常规运用美联储的货币发行功能,大批量购入美国国债,以稳定可能出现崩溃的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在此之后,这种方式被很多经济体效仿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欧洲央行的QE(量化宽松)还有日本央行的QQE(特指日本的量化宽松)基本属于这一行列。而中国央行的做法是通过多种货币工具把钱贷给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然后再通过政策性银行把钱投放到政府需要投入的一些项目中去。这就是第一季度后贷款大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政策性银行满足政府目的的贷款在第一季度任务性的发放不少,而在4月后会大幅下降。
这种央行替政府交钱的方式有看起来好的一面,它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赤字水平的前提下,在财力上支持政府。中国政府的赤字水平已经计划达到3%,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事需要做,政策性贷款帮它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央行这么做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首先是,这种做法会让政府投资失去“平衡感”。在财政和央行独立的情况下,政府要靠发国债筹集资金,国债利率和赤字水平都起到了制约政府投资水平的作用。
如果央行在这个问题上跨界为政府付账,容易让政府投资过大。这样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投资泡沫、挤压民间投资。这有点像得了病的人吃止疼药的效果,虽然止疼药能使你在一段时间内感觉不那么痛苦,但也很可能让你对病情失去敏感度,从而导致更大的问题。
另外,这种货币注入会积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全球很多经济体都在大量注入流动性,目前没有出现大规模通胀的原因是实体经济不景气,而且注入的流动性也没有完全流入实体经济(4月M2增速为12.8%,出现下滑;而M1(狭义货币)增速为22.9%就体现了这个问题)。但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限度,通胀就会到来。
篇2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篇3
这点在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的全民公决上尤为突出。
6月23日表决前正反两派势均力敌,也存在着足够数量的中间派选民来影响其最终走向。但由于这场与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已经扩展到欧洲以外,我们这些外国人也许能对事情的重点部分补充一些观点。
首先,在收入、财富分配以及被动性结构变革的成本和收益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增长模式在过去20年间都存在问题。
此外我们也会意识到全球化和某些数字化技术导致了工作和收入的两极分化,对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都造成了持续的压力。
其二,欧洲的危机导致长期低增长以及高得惊人的失业率。这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在美国,虽然名义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大规模的就业人口流失问题令人们不满。
在近期的经济冲击之下,如果能看到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迹象,发达国家的公民们可能会感觉没那么失望。
而在欧洲的语境下,这就意味着多国协同努力。无奈,大部分的有效应对措施都依然无影无踪。各大央行被指派了一些其手中工具和手段都无力达成的政策目标,而一部分精英则在等待机会将经济表现疲弱的罪责推到货币政策制定者身上。
当需要针对某些重大挑战作出非货币政策性反应,且这种反应要么不做,要么或多或少存在些缺陷的情况下,一个民主体制所作出的自然反应,就是更换一批决策者并尝试些不同的策略。毕竟民主就是一个反复实验以及让公民表达意愿的体系。当然“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可能会更糟。
第三,欧盟面对的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且程度更为严重:有股凌驾在民选官员权力之上的强大力量塑造了公民的生活,令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即便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挑战,但欧盟的重要治理元素却是超出民主体制之外的,至少那些人们理解和接触的方面就是如此。
这并不是说各国自治就不存在问题。它也存在着腐败,特殊利益集团和完全失能等常见问题。但民主的治理在原则上是可修复的,也确实存在体制性的防御手段和针对性措施。
欧元区的情况尤为不稳定,一方面公民与那些相隔遥远的技术官僚精英日益疏远。
另一方面缺乏汇率、通胀和公共投资等常规经济调整机制;另外对财政转移支付这种能传达真正的凝聚力界限信号的强大手段则限制过多。
英国“脱盟”就是这场宏大闹剧的其中一幕,它的重点在于治理而非经济。从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英国和欧盟其他的风险几乎完全处于下行趋势。但如果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的话,留在欧盟就会是早就确定的事了。
真正的问题――有效和包容性的自我治理――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技术性分化这样的力量根本不在意什么国界。
英国人现在表决的是,留在欧盟能否增强或减弱自身在这些动荡水域中导航的能力。但政治认同这个更根本问题也是考虑因素。
一些英国人和许多其他欧盟国家公民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自认为欧洲人并准备好再次改革欧洲的治理结构,也有理由认定如果有一个团结民主的欧洲作为实现稳定和变革的主要力量的话这个世界将变得更为美好。
无论“脱盟”公投的结果如何,英国的投票以及在其他地区展现的类似强离心政治趋势,应该引起对欧洲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的主要反思,其目标应该是重建民众的控制感和对选区负责的精神。
篇4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 双倍余额递减法; 折旧方法
一、会计准则中“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中规定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条件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同时规定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二、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要满足一贯性原则,即要求企业所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相同,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前几年度采用加速折旧法,而在到期前两年内,又采用了直线折旧法。这种加速折旧法显然违背了会计核算的一贯性原则。双倍余额递减方法在前后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这就产生了究竟应该何时采用直线法的问题,如果方法转化时间不对将出现后期提取的折旧额比前期多,则与加速折旧的含义矛盾了。
(二)违背了净残值不计提折旧的思想
固定资产折旧是对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因而,净残值不应算在计提折旧的基础上。由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定义可知,该折旧方法在前期是以原值作为计提折旧的基础,而到期前几年才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残值作为折旧基础。显然,净残值已经计提了折旧,故违背了计提折旧的思想。
(三)忽略了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化等因素
企业计提折旧的目的是逐渐形成重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以维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概念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制定的,所有折旧方法在计算折旧额时都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计提的折旧基本上是保证历史成本的收回,双倍余额递减法也不例外。该折旧方法将购置时点投资成本分摊到以后各期,这样计提的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有的内在价值有差异,显然这种计提方法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使得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少计,导致企业多缴所得税和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减少了未分配利润,降低了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另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价格波动很大,通过计提的折旧费用所累积的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其更新的需求,无法实现实体资本保全。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的改进
本文在折旧核算中引入货币时间价值和物价变动等因素,对折旧的计提采用折现率折旧法。为了避免出现使用不同折旧方法和折旧额递增现象则采用按月计提。
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基础是变化的而折旧率始终不变,下面通过表1发现各期折旧基础和折旧额的内在规律性。
从表1可知,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基数和折旧额是一个以公比依次递减的等比数列。本文引入货币时间价值,按照此规律将固定资产原值终值与净残值的差额在折旧期内进行不等额折旧。先计算由于有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在内,固定资产原值的等值是多少。
折旧基数变化情况下的加速动态折旧模型构建如下:
首先,构造过渡变量D,建立等值关系;
其中,P是固定资产原值,c是固定资产净残值,D是过渡变量,A1、A2、……An是各期的折旧金额,i是折现率,k是静态各期折旧比例也是折旧率,n是折旧期限,(P/F,i,n)复利终值系数,T是预计使用年数。下面举例应用这个公式:
例1,某企业购入电子设备50 000元,预计净残值10 000元,预计使用5年,年利率为12%。
下面采用月折旧率计算第一年的月折旧额如表2所示。
将数字代入公式计算 D=62 307.69
由此可见,以上改进的方法,一方面反映了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无形损耗的影响,各月间呈递减趋势,符合加速折旧的特点,改进了传统折旧方法中折旧额递增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计算折旧时引入了货币时间价值,将固定资产折旧中形成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进行等值计算,真正实现固定资产各期折旧额的终值(内在价值)之和能够补偿固定资产的期初价值终值与期末净残值的差额。当然,企业计提折旧始终是按月计提,没有改变折旧方法,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彦.浅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完善[J].会计师,2010(7):25-26.
[2] 林祥友,钟向东.固定资产动态折旧的分类模型与通用模型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100-102.
篇5
山西汽运集团长治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山西长冶046000
摘要: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促进组织管理效率及效益提高的有力手段,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及财务管控的重要工具,是以数字形式表示出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本文对预算管理在企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不断促进预算管理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及财务管控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关键词 :企业;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在推行、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重编制、轻控制;预算的执行力不强,流于形式;预算管理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预算管理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软约束,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度能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更加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是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推动力。
1 企业预算管理
企业预算是以定量方式展现的计划,是特定期间的计划,预算目标必须与年度经营目标相一致,对于公司未来的经营活动安排是资源的分配计划,是对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预算管理可以使短期和长期目标,战略以及企业年度业务行动计划得到很好的协调,可以整合目标公司集团及其各个环节,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和修改,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战略“登陆“;通过经常预算摊款或动态,可以发现问题和风险管理的存在,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实现预算目标,为企业提供合理保证。
2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企业预算执行的情况、分析原因,明确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有效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2.1 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重编制、轻控制
预算编制就是要使各单位的各项开支根据预算走,认真落实预算控制,合理开支费用。在编制和执行中,预算主体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虽然年度编制预算控制指标,但是日常工作中没有按要求从预算控制管理上入手,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造成预算控制指标超支、预算控制管理执行不实,影响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也弱化了预算控制管理的约束性。
2.2 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不强,流于形式
一是,尽管认识到了预算控制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执行,工作不抓落实,流于形式。二是,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发生的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得预算指标超支严重,但预算管理企业却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修正预算控制指标,使预算控制指标脱离实际,变成空洞的数字,这也是预算管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
2.3 欠缺有效考核制度,导致预算管理执行力度欠缺
考核和奖励不到位也是影响企业,以及实现预算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针对其奖惩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考核时,过分强调客观因素的评估副作用,当事人往往混杂私人情感因素,以至于评估业务考核指标的责任公司在进行评估时,使评估过程中带有有色眼镜,不能很好的发挥考核激励作用,预算管理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影响管理机制,发挥预算的作用,实现整体预算目标的软约束。
3 强化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力度,提升经济效益的措施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地位。针对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这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的重点。
3.1 树立“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预算控制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定量管理。以“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作为预算管理理念,通过预算指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强化对企业预算控制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管理和考评,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及理念,由企业强调客观改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被动管理改为我要管理。加强对预算控制指标细化、补充和完善,强调核算初始就应立足于细化,根据每年不同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预算从零开始,业务从预算开始,使预算管理与企业实际贴近,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量入为出,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3.2 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妥善解决预算管理中的行为问题
企业的预算考核要与预算的目标体系有良好的协调,应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不仅有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还有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并且,在预算目标下达时,就明确指标含义,这样,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比较预算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避免考核中的意见分歧和讨价还价。
3.3 为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以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实现预算编制、审批、审查、修改、分解、释放和预算控制的监测和分析的各种功能,信息系统集成创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数据共享工作,分散业务数据准确、有效的方式来提取、整合,特别是建立对接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信息公开使用,并建立信息预警机制,为预算的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提示,变更事前事后反映控制、预算控制、业务流程的活动。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相应的考评,使企业及时了解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其预算执行不偏离本企业的预算指标,将预算控制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以保证预算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
3.4 通过预算的编制、实施,及时修正和纠偏,为企业预算内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作为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预算管理,对于一家企业是重中之重。一是预算的体系枢纽,其中包含预算对象的锁定,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二是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就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算执行情况调整或修正预算。将预算控制指标值与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同时肯定成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相应地调整或修正预算,及时采取各种纠偏措施,进一步完善对预算控制工作的管理,为企业预算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5 实施货币与非货币激励,加强预算考核的严肃性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与预算执行考核成绩奖罚制度,预算考核与激励体系相结合,实施货币与非货币激励,可以更好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
4 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前提条件。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的控制方法,能够将企业的发展计划变为系统、具体、可行的一系列活动,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从财务的观点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用“换位思考”来分析问题,精细纠错每一个核心环节和控制点,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有效地加以实施,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到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使现代企业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登梅.职能化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9.
[2]牛彥秀,柳志南,赖天明.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5.
篇6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人类社会第一次进入了一个没有商品作为支撑的纯粹信用货币体系时代。美元凭借美国强大的总和经济实力作支撑,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者国币计价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角色。因此,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称作是美元本位制。
美国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国货币大量向外举债的国家。美国在目前57万亿美元的庞大债务总量之下,债务压力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递增,仅仅10年以后的2020年,预计债务总规模将达到骇人听闻的102万亿美元,而其GDP的总额以3%的潜在可持续增长速度计,届时将仅为18.8万亿,仅债务的支付利息就将吃掉美国全部GDP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一利息支付压力将令人绝望地持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其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相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利用自身的特殊资源,可以生产出成本低廉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的产品而输向美国。这种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具有自我强化效应,一旦形成就会使贸易逆差一直存在。
维持这一切的关键在于美国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从而稳定外国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然而57万亿的债务堰塞湖,在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利滚利地增长,加上未来10年医疗及养老金隐性的庞大负担,早已成为美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沉重枷锁。美国事实上永远不可能还清这些债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在债务的沼泽中越陷越深。除了大规模印钞以减轻债务支付压力之外,将别无选择!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了一年多的酝酿,终于形成了一股强烈的飓风,于2008年席卷了华尔街。美元的未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美元指数至今仍在低位徘徊。不可否认,美元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不得不接受现状:自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使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以来,美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世界如此的不信任。
早在美元之前,坚挺与疲软货币的交替不论在西方和中国历史上都曾反复出现。北宋年间,四川地区由于普遍缺少铜,铁钱在商业交易中大量使用。由于铁钱比较贱,普通的交易都要用到大量铁钱,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成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商贾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纸币发行机构,他们以铁钱为抵押发行了世界第一种纸币“交子”,后来政府于1024年开始发行“官方交子”。在交子发行的最初100年间,交子发行量还比较有节制,社会经济也的确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到1160年左右,钞本德比例已经降到了纸币发行量的1/60,后来就干脆舍弃钞本,政府任意发行交子。到南宋末年,150年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0万亿倍!
虽然早在宋代,“交子”实质上就开始扮演信用货币的角色,尽管还没赋予它这个名称。类似的例子很多,但是结果都大同小异,以货币体系的崩溃告终,以朝代的更迭建立新的货币体系。美元的衰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历史在世界范围的重演。时过境迁,情况更复杂,解决的方法当然也不能效仿历史。历史得出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纸币这种不受约束的货币制度不可能长期稳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从货币的职能来看。信用货币所能实现的货币功能,相比实实在在的金属货币,少了价值储藏功能。价值储藏的核心就是现在的价值索取权必须能在未来不受损失和公平地取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公平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等价原则,事实上在实际的交换过程中,人们难以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所谓公平的获得,是参与交换的双方根据自身对需求的不同优先顺序来评估交易是否公平,正式由于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的定义不同,交易才能在互补的情况下得以实现。
价值储藏由于存在着以现期劳动成果与未来劳动成果进行交换的时间差,预期成为货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原始的通货代表着一种没有预期的索取权,一切交易必须以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来进行,社会中美有过多的产品用于未来的交换,价值储藏的功能并不明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存在着剩余的可用于未来享用的劳动成果,随之而来的是货币和利息的出现。利息作为一种对未来更多剩余劳动成果的预测,从而构成了“现实+预期”的货币供应。
如果说价值储藏的核心要素包括“现实劳动成果+预期劳动成果”,那么现实劳动成果体现了商品的商品属性,而预期劳动成果则反映了货币的信用属性。彻底废除货币的商品属性将导致价值储藏功能的紊乱和失调,任何历史上的货币,一旦脱离货币的商品属性这一铁律,最终都难逃不断贬值的下场。货币的价值储藏,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四大功能必须同时发挥作用,货币的运作机制才能稳定和持续。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在缺乏价值储藏这一核心功能后,最终也将失去价值尺度功能。
信用货币制度的存在证明了它的合理性,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次贷危机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元汇率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出现了大幅波动,使得美元的地位开始动摇,很多人开始追捧金本位。黄金本身的价值构成对金本位制度的支撑,相对于信用货币制度来说,金本位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定的规则下,金本位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等由信用货币制度带来的弊病。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黄金价格一路走高,从2007年下半年的600美元每盎司涨到了目前的1600美元每盎司。如果把次贷危机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黄金能扮演救赎者吗?
投资者对黄金的吹捧只是对于黄金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职能的认可,但是要作为世界货币,黄金要担当起世界货币所具备的所有职能,除了价值储藏之外,还包括价值尺度、国际支付以及流通手段等作用。过度夸大某一个职能,并不能支持黄金取代某种信用货币体系而成为世界货币。
我们有以下理由相信国际货币体系不会走复辟金本位的道路:
首先,黄金有限的供给量与对于世界货币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以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然而从客观上来说,黄金在地球上的储备是相对固定的,最终会趋向于某一个极限值,而这个极限值相对于对全球的货币需求量这一天文数字来说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当黄金本位存在问题时,就容易发生挤兑现象。另外,黄金总供给的瓶颈是可能被打破的。黄金对比信用货币作为货币的优良特性是,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同时具有真实价值。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果出现人造黄金,金本位体系将逐渐地演化为信用货币体系。
次贷危机是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监管上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信用货币体系的不足,但不能就因此全盘否认信用货币制度。历史上信用货币制度的失败,或许是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约束力的结果。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其发展方向不可能是金本位,而更可能是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刘骏民. 金融危机 美元危机与世界货币体系. 财经问题研究, 2009(2)
[2] 张纯威. 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 国际金融研究, 2008.6
[3] 克雷格.卡明(Craig Karmin). 美元还能挺多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宋鸿兵. 货币战争2 金权天下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篇7
财务报表的分析在投资决策、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但是,其分析的对象、分析的工具、手段等方面,却越来越适应经济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考虑,对现代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期望能帮助报表使用者最大限度的获取财务报表分析的价值。
二、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1)数据的时滞性。
财务报表数据相对于它所反映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过去的状况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未来前景。以反映企业过去情况为主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各项指标,对企业做出决策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
(2)统计数据时计量方式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是能运用货币计量的。而货币计量是建立在货币单位价值不变的基础上的,但在现实中,货币的单位价值不可能长期不变。通货膨胀会使报表的数字与市场价值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有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
(3)一些重要的非货币化决策信息未在报表中反映。
当前,还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对决策很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例如: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巨大财富,但由于计量方面的原因,其真正价值也难在无形资产之中客观地显示出来。但这些内容对决策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二)财务分析方法上存在的局限性
从目前来看,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1)趋势分析法及其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变动原因和变动方向,以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期间同一项目的变动情况。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果当年的经营出现拐点将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2)比率分析法及其局限性。
比率分析法:是指将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意义和逻辑关系的财务比率,以此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分析技巧。具体而言比率分析法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比率、盈利能力的比率以及营运能力的比率等。但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1.财务比率体系结构并不严密。
财务比率分析以单个比率为单位,每一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如流动比率反映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率反映资产管理效率,营业利润率反映盈利能力等等。正因为比率分析是以单个比率为中心,每一类比率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所以导致整个指标体系结构不严密。
2.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公司的经营方针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独特性会使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之间的同一比率指标缺乏可比性。
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不同时期选用互不相同的财务政策和会计方法也会使他们之间的比率指标丧失可比性。
3.现行分析比率的比较标准难以确定。
现行企业能力分析,其比较标准主要是按照国际惯例制定。但国内外市场存在巨大差异,且多元化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使比较标准难以合理确定。
(三)企业财务分析及报表附注分析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分析缺少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行业背景信息。有效的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仅就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而分析,更应从公司的行业背景、公司的竞争策略等方面来解释报表数据,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公司的价值,解读会计数据。而缺少对公司行业背景信息、公司竞争策略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就很难透彻理解财务分析指标的实质内容。
(2)财务分析中的会计报表附注分析不到位。因大量的重要信息无法量化处理,故附注的研究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深入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因种种原因目前的附注分析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现行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措施降低其局限性,从而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一)对财务报表的完善
对于财务报表的滞后性,财务分析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企业的有关决策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滞后性,同时将各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我们还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其次既要考虑货币计量因素,又要考虑非货币计量因素。在现有的条件下尝试用多种方式对非货币计量的因素进行披露。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完善
(1)建立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
建立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必须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的结果与一些不可计量的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综合判断修正误差,使定量分析的结果趋于实际。可以说财务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财务分析者可根据各自的要求,为实现各自的财务分析目标选择有关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并有机的结合、灵活的运用。例如:比率分析与趋势分析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因其各有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根据每股收益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位化”后的指标。或仅仅依靠比率分析来实现投资战略,很容易走入误区,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目标投资公司,都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
(2)对比率分析存在问题的完善。
1.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可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抓住重点,避免多重线性相关。
2.做好比率分析的基础工作。
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被分析企业非财务性质的背景资料,争取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之前就对被分析企业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以便减少和控制财务比率分析中的误判行为。具体来说,财务分析人员应先明确分析目标,评价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度及其综合素质,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及企业的文化理念,评估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资源状况,弄清企业的发展阶段,收集和阅读企业的发展战略,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遵循情况等,为全面实施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做好充分准备。
3.对现行分析比率的比较标准的完善。
关于比率的比较标准,可采用情境相同或相似的先进公司,作为标杆管理的参数选择。
(三)行业背景分析及财务报表附注分析的完善
(1)加强对行业背景信息的了解。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背景,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分析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法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战略分析。
(2)加强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经营策略分析是指为了评估企业所拥有的获利潜力和经营绩效的持久性,并对其未来绩效做出较为实际的预测而进行的对企业的经济面、即经营策略进行实质性角度的分析了解,以使未来的财务分析能够建立在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上。进行经营策略分析应首先找出企业采取的是成本领导策略还是差异化策略。成本领导策略占据成本优势。如果企业可以达成成本领导,只要制定和竞争者一样的价格,就能赚取平均以上的获利率。或者利用成本领导优势迫使竞争者降价,使其接受较低的报酬,甚至退出产业。而差异化策略是指找出顾客真正重视的特性需要,并能以维持在顾客所能支付的价格水准以下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要。两种策略都可以使企业建立可持久的竞争优势。
(3)完善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篇8
一、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 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2. 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3. 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4. 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5. 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6. 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7. 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8. 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二、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 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3.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簿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4. 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篇9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2002年2月: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降为1.98%,1年期贷款利率从5.85%降为5.3l%,准备金存款利率从2.07%下调到1.89%,20天、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3.24%下调到2.7%、从3.5l%下调到2.97%、从3.69%下调到3.15%、从3.78%下调到3.24%。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1996年5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央银行从2002年2月21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14.2%,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为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2月份的4.4%下降到3月份的0.7%。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4%的水平波动,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2002年2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1996年5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本走到尽头。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尽管我国的货币当局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中央银行8次降息以来推行的是一种趋于扩张的货币政策。然而,困扰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在实际利税上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新增业机会中占9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此外,我国从2001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现象又断断续续出现,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以后,物价水平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既然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利率过高造成,那么是否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不足造成的呢﹖
二、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适度性的考察
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当代世界各国无不建立起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首先,就货币供给数量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仿佛并不存在问题。从2002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看,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57万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显然,广义货币增长被稳定在13—15%这一平稳区间,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具有外生性。
既然货币供给量是充分的,而货币又是通过金融中介输送到企业去的,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呢﹖难道是大中型企业掌握了过多的资金吗﹖实际上,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保持M2适度平稳增长的过程中是遇到困难的,但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借助于中央银行维持汇率水平的冲销操作,以外汇占款逐渐增多的形式,货币供给的预期目标才得以实现。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资金偏紧,是因为尽管我国货币供给连年增长,但是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中用于海外增值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持续增长,国内信用中用于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长,以及由于银行贷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资产所抵消等原因。观察从1998年到2001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发现用于国外的资产总共增长了93.4%,而用于国内的资产仅仅增长了59.6%,并且从绝对额来看,2001年158302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竟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的形式流离在国外。
但是,上述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归结为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因而货币供应总量用于国内信贷的货币量实际较少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来考察货币基数,应该是: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权+对其它金融机构债权+其它有券-政府存款+其它项目净额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而货币供应量同时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乘数,是两者的乘积。国外资产净额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中央银行冲销行为转化为人民币,又是通过银行的贷款行为转化为货币供给的,它和其它形式的项目,如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行债权、对其它金融机构债权和其它有价证券等形成货币供给的方式并没有差异,只不过其它几项无需再通过中央银行将其转化为本币罢了。考察企业资金是否紧张不能孤立地从基础货币及其构成考虑,而只能从货币供应量总量及其组成结构角度考察。所以,得出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过多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基于以上逻辑,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考察,是借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进行的。在货币当局不允许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前提下,作为一个理性的商业银行,在没有风险的条件下,它将首先选择为企业提供贷款,其次它会选择购买国债,最后才会选择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因为商业银行在这三项上的投资收益率是依次递减的。问题在于,在银行对企业信用了解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企业的道德风险很高,它们对给企业贷款的预期收益率会相当低,可能低于国债利率甚至低于中央银行储备金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把剩余资金用于国债、用于超额准备金。一旦变为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这部分资金就失去了存款创造功能。同时,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银行资金用于从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也加大了对经济的紧缩作用。所以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因为银行惜贷,商业银行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国债或中央银行储备金。
事实上,如果商业银行惜贷程度得到缓解,在货币基数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乘数得到扩大,我国的货币供给数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即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控制货币基数,实现对货币乘数的完全控制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整个过程应该被视为内生的。
三、短期货币政策的灵活多元化与长期金融结构改革
一短期货币政策的灵活多元化
1.降低准备金利率
当前,为了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仅仅依靠中央银行下调利率是不够的,必须执行灵活多变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国家经贸委的一份对部分城市1688户企业的调查显示,88%的企业认为信贷资金“供应紧张”或“非常紧张”。看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应当成为当前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方面。
2002年8月,中央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实际上,这一指导性意见只能是权益之计。商业银行惜贷是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是它们比较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和收益的结果。如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硬让商业银行贷款给那些实际并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一旦将来发生风险,贷款难以收回,就很难说清究竟这个指导意见又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多少呆坏帐。
因此,中央银行的最佳选择应该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市场手段,疏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由于2002年2月第八次降息几个月后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重新徘徊在4%的水平,商业银行拥有大量闲散资金不能贷出,它们的选择只能是增加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国债。
存款储备金政策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般来说,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金融机构贷出资金的倾向加大,由未来期资金无法偿还所导致的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时,中央银行就会提升储备金利率,甚至是升高储备金率,为经济降温;反之,中央银行会考虑降低储备金利率乃至储备金率,以刺激银行的贷款行为。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6%,但在此之外,商业银行却有4~6%的超额准备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10%到12%都存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帐户上生息,而没有用于为企业提供贷款。中央银行已经在2002年2月将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999年6月10日的2.07%下调到1.89%,但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在4%以上。因此,中央银行对下调准备金利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不为准备金支付利息的,因此银行下调准备金利率也是可以有国别参照的。(见表)
2.逐渐减少国债正回购
除了用于超额准备金,出于银行经营压力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用于国债。到2002年5月末,金融机构持有国债9367亿元不含财政对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比上年末增加1022亿元,增长12.2%;占国债市场总量的56.7%,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占其资金总运用的比重为5.5%,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持有国债达82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36亿元,增长12.7%;占全部国债市场总量的50.2%,比上年末上升3.1个百分点;占其总资产运用的比重为6.3%,比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持有比重继续扩大的同时,已成为国债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人。
目前,国债已被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普遍用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通过国债买卖实现信用的扩张或收缩,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通过债券回购这一交易方式来进行的。所谓“回购”,是指交易的一方卖方在卖出债券给另外一方买方的同时,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指定日期以双方约定的价格,由卖方向买方买回相同数量的同品种债券的交易。其中,所谓正回购是指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卖方的回购,而反回购是指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买方的回购。因为正回购带有降低中央银行债券资产存量的含义,所以正回购意味着中央银行在紧缩货币;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反回购扩张货币。
当前,出于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造成货币增长过快的考虑,以及对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利率风险的考虑,中央银行从2002年6月25日起,到10月15日止,连续16次进行了正回购,已经将过低的债券利率调整到合理的位置,目前没有必要再做拉高引导。从中国经济的宏观面来看,我国从3月开始又出现通缩,而没有通胀压力。所以,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而增加货币供给是有空间的,这实际也是货币政策应对财政政策力度应当逐渐减弱的一种配合。基于这样的逻辑,即使中央银行不能进行反回购,正回购行为也应该逐渐淡出。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减少手中国债持有量,促使其向企业贷款。
一旦储备金利率继续下调,并且购买国债的收益大大下降,商业银行就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显然,与中央银行通过行政命令迫使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相比,实施上面的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会更小。但是,这种对策仍然只是一种短期策略。因为一旦商业银行已经把资金贷给了所有预期贷款回报率较高的客户而不再存在优质客户以后,它的选择可能是把资金用于库存,而绝不会贷给预期贷款回报率为负的客户。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更需要对现有金融结构进行调整。
二长期金融结构改革
1.大量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增资扩股
限于资金约束,中小金融机构不能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在放出每笔贷款之前,它们都可能会对自己的贷款对象——中小企业做深入细致的考察。而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讲,它们既可以为大企业提供贷款,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更难于考察,即使中小企业实际拥有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低风险项目,在大型商业银行看来,它们预期真实贷款收益率也会较低因为他们给企业不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打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权重。其次,商业银行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其实差别不大,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小得多,所以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就显得非常高。举例来说,如果大企业一次贷款规模为1亿元,而1家小企业1次贷款250万元,那么,银行贷给小企业1亿元的交易成本大约是贷给大企业的40倍。
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长期对策是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一条思路是加快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另外一条思路是对无效率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拆分。拆分的目的有两个,其中一条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第二是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有规模而言,它们整体上市是非常困难的,拆分成为规模较小的地区性银行,将有助于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变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其银行治理结构的目的。第三条思路是对中小银行进行增资扩股。2001年11月28日,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南京城市商业银行签订协议,将以2700万美元价格,收购该银行1.5%的股权。2002年,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引入民营资本的计划年内可以完成,届时民资占比将超过50%”,而财政股份将下降到30%左右。所有这些对扩大中小银行资本金,缓解中小银行贷款难都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与中央银行向中小企业增加再贷款相比,风险会更低。
2.实现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扁平化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五级管理制度,管理链条过长,信息传导不畅,基层银行只是储蓄银行,而没有贷款职能,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神经末梢”实际已被砍去。所以,只有从银行组织结构上下功夫,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例如,总行和一级分行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在提升经营层次上发挥主导作用;将二级分行转变为基本核算单位,上收支行的管理职能,将支行发展成为区域业务和产品分销中心。
3.降低企业融资额外成本,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偏少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但从问题的另外一方面来讲,贷款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贷款不但需要支付银行利率,而且还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和公证费,以及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和咨询费。举例来说,对于1笔100-1000万元的贷款,企业一般要支付贷款额度2.5-6‰的资产评估费,0.1-1‰的抵押登记费,0.2-0.3%的公证费。此外,贷款担保公司一般收取贷款额度的1.4-3.5%作为担保费用,还要外加0.3%的咨询费,使得企业不堪重负。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但担保面窄,这不但体现在被担保企业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担保品种上,仅仅局限于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上,民营企业田定资产投资贷款担保微乎其微,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也不到10%,尚未实现市场化运作。而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额外负担问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更多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担保公司,通过相互竞争,降低担保公司的收费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虽然国外已经出现了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实例,但将国债资金投入到担保公司当中仍然不是最优策略,因为这样做迟早会引发“问题担保”,不但不利于担保公司在竞争中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能变相造成银行和企业的第二次“债转股”。
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亟待完善。由于中小企业过去没有完善的信用评级,以致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银行驻足不前。同样道理,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过去我国也没有相应的信用制度,所以在贷款过程中,无论银行还是消费者,都为确定个人资信程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贷款者融资成本加大。
4.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实现利率市场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中央银行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股市。首先,必须看到,中央银行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尽管有中国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是我国股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股票基本不分红,使得对中国股市进行长期投资的价值变低,而只具炒作价值。但是,随着我国股市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允许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应该被人民银行重新列入议事日程。事实上,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资本市场不够活跃,造成商业银行资产单一,投资渠道狭窄,不利于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区分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主要的是为资金需求方提供短期融资场所。它主要由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解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和短期外汇市场构成。其中商业票据市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票据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强、金额小、周期短和频率高等特点相适应,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由于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把资金贷给大客户,而票据业务却具有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天然优点,因此,票据业务的广泛开展就相当程度抵消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抑制。当前,为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指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又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限制,从而削弱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使得票据业务大幅萎缩。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再对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加强监管,而是改革对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实行比例控制的规定,转变为按照票据签发额与保证金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控制的制度,同时,要改变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准入上受到歧视的窘境,以最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
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还远没实现。目前,我国唯一比较市场化的一个利率是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从统计数字来看,截止2002年7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解中心会员已经发展到660家,四大国有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该中心的成员,这对于调剂银行之间的头寸余缺具有重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进一步降低同业拆解市场的准入资格,允许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加盟,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和地区,以最终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这样,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就能够在权衡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拥有高收益项目的中小企业苦于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愿意支付l0%的利率给银行,而且中小银行有权将贷款利率从中央银行规定的5.31%提高到l0%的话,中小银行就可能在同业拆解市场上从资金宽松的大银行手中获取更多的资金,贷给更多的企业;同时,大银行也解决了因为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使资金闲置的问题,并最终造成中小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双赢的结果。
5.小银行未必不存在大问题
是否将大银行拆分成小银行或者大量建立中小银行,银行惜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随之畅通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要由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按照一般逻辑,容易产生惜贷的应该是规模最大的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它银行惜贷程度应该相对较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借助上面的图线,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存贷比高低的总体次序。存贷比最高的是其它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然后是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处于最后一位的是农村商业银行,明显存在惜贷问题。
按照常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是规模较小的商业金融机构,它们与中小企业的亲和力应该更强,容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惜贷矛盾应该并不严重,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与此同时,虽然2002年l-7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比呈逐月下降趋势,但惜贷现象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严重的。
为什么商业银行在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今天出现上述的存贷比格局呢﹖这主要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布局设点、业务种类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解释。如果把城市商业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是从信用合作社转化而来,存在一定甚至巨额的呆坏帐,并且还有人员安置等历史包袱,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起点可以说是一清二白的,因此使得自身的拓展空间得以加大。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往往大于不发达地区,效益也好于不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自由选择分支机构设点,例如,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尽量把支行设在了具有经济发达、信息畅通的优势地域。所以从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容易将资金运用到对应的优势项目上去。再次,就业务种类和品种创新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也相对逊色,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个人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和“异地质押贷款”等等,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支付方式
从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来看,存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网上支付和线下支付两种方式,并且这些支付方式同时并存。线下支付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主要包括货到付款以及通过邮局、银行汇款。线下支付方式由于存在付款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问题,一直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势,阻碍其持续发展。网上支付即在线支付,买方在互联网上直接完成款项支付 。具体来说,主要的支付方式包括 :
(1)汇款:银行汇款或邮局汇款是一种传统支付方式,属于网下支付,避免了诸如黑客攻击、账号泄漏、密码被盗等问题。但无法防止卖方收到货款之后否认、抵赖。同时,消费者需要亲自到银行或邮局办理相关手续并支付一定费用,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因此,并不适应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
(2)货到付款:又称送货上门。指买方在网上订货后由卖方送货至买方处,经买方确认后付款的支付方式。目前,很多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支付方式。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很难实现。货到付款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支付、物流方式,既解决了中国网上零售行业的支付和物流两大难题,又培养了客户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对于这种支付方式,虽然消费者无需支付额外的交易佣金,但是将支付与物流结合在一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只能采用现金付费;太过依赖于物流,若物流方面出现问题,支付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同样不能真正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需要。
(3)网上支付:可以理解为电子支付的高级方式。它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发生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金融交换,从而实现从购买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过程,由此为电子商务和其它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网上支付将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发展点。
二、网上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
比较典型的网上支付工具主要有:
1.银行卡在线转账支付
这是目前我国应用非常普遍的电子支付模式。付款人可以使用申请了在线转账功能的银行卡( 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 转移小额资金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中,完成支付。
2.电子现金
这是一种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现金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化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 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购物。电子现金不同于银行卡,它具有手持现金的基本特点。目前,在我国电子现金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实际网络交易中使用电子现金的交易也不多。
3.电子支票
这是以一种纸基支票的电子替代品而存在的, 用来吸引不想使用现金而宁可使用信用方式的个人和公司。它的运用使银行介入到网络交易中,用银行信用弥补了商业信用的不足。在国内,由于普通消费者大多对票据的使用不甚了解, 再加上我国网上支付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及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程度和市场需求问题,使得在网上交易中电子支票的应用尚是空白。
4.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支付
指平台提供商通过采用规范的连接器,在网上商家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结算连接关系,实现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业务流程。
第三方支付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以守信为代表的网关型第三方支付平台
使用网关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站不必与银行一一签约,银行也可以直接利用第三方的服务系统,节省网关开发成本,并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分享支付手续费,银行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其他核心业务。但是此模式下,消费者并不是其客户,网站商家和银行才是它的客户。消费者最终还是要使用各网上银行进行付款。因此网关型支付平台并不被看好。
(2)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信用担保型第三方支付平台
为了建立网上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保证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顺利对流,实行“代收代付”和“信用担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通过改造支付流程,起到交易保证和货物安全保障的作用。阿里巴巴支付宝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担任“代收代付”信用担保服务的支付宝工具至今还是免费的,包括异地汇款也是免费。这对于广大网络用户是极大的优惠。支付宝还推出一项重大举措,即“全额赔付”和交易安全基金制度,在使用支付宝过程中受骗遭受损失的用户将获得阿里巴巴和淘宝方面的全额赔偿。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率先引入了数字证书来保障用户网上支付的安全。
信用担保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第三方代收款制度,不仅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转让,还可担任货物的信用中介,从而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彼此对双方信用的猜疑,增加对网上购物的可信度,大大减少了网络交易欺诈。2004年以后,随着阿里巴巴支付宝的发展,整个网上支付产业都被带起来了,支付宝模式为解决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支付问题和信用体系问题提供了思路。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第三方支付模式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提供支付服务后,就聚集了大量的用户资金或者发行了大量的电子货币,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具备了银行的一些特征,甚至被当作不受管制的银行。但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另外还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问题,比如容易形成资金沉淀;有可能出现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其可能成为某些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资金非法转移套现,以及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一,当买方把资金划到了第三方的账户,虽然此时第三方起到了资金保管作用,但容易形成资金沉淀。 其二,在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中,除支付宝等少数几个并不直接经手和管理来往资金,而是将其存在专用账户外,其他公司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 其三,第三方支付可
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方式,特别是信用担保型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当前所有可能的突破支付安全和交易信用双重问题中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银行和支付平台之间的多赢。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方式。
5.移动支付
是一种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 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支付方式,也称为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只适用于小金额商品的买卖, 并不适用于大宗交易,同时受到手机话费的制约 。可以说,移动支付是目前为止速度最快的一种支付方式, 付款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活动。而且其具有与银行卡同样的方便性,同时又避免了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多种银行卡以及商家是否支持这些银行卡结算的麻烦。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国内在线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60-60.
[2]黄益.我国网上支付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43-44.
[3]电子商务世界编辑部.“2005年网上支付高峰论坛”精彩观点[J].电子商务世界, 2005,10:38-43.
- 上一篇: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
- 下一篇:保护非遗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