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公寓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出现了办学条件紧张的局面,尤其是学生宿舍、教室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了缓解校本部教学资源紧张的局面,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新校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寓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新校区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加大对新校区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1新校区师生交流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新校区往往没有教工住宅区,各科任课老师上完课即乘班车走人,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新校区除了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外,学生几乎看不到任课老师。这使学生难以与教师进行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而刚刚留校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生代”学生工作人员,一个人往往面对一届数百个学生,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沟通稀少,加上教育经验的缺乏、工作的过渡性质,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深刻的把握与应有的对策。加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低下,道德他律尚未转化为自律,无疑延缓了新校区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1.2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氛围缺失
公寓文化是指在公寓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居住者依据公寓的特殊条件,在公寓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是塑造居住者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新校区公寓建立的时间比较短,缺少老校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硬件的设施不够齐全,社团文化活动略显单一、规格和品位不够,规章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更是欠缺,这不利于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政工作展开。
1.3服务育人观念欠缺
新校区学生公寓的使用和管理,基本上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物业的管理模式。而现实是多数的物业公司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关心的只是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不相关。另外,物业人员素质也不高,文化层次低,基本未从事过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甚少,缺乏服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经验。作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服务育人缺失大大削弱公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1.4学生公寓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
高校新校区大都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带。这里的成员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思想多元化,交通又不便利,治安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的现象和行为随处可见。负面不良的因素直接冲击学生受到的正面教育,增加了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政工作的难度。同时周围社区的成员流动性强,社区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时会受到侵犯,缺乏安全感,影响了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
2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展开的新举措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多数坚持在学校的领导下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方式,为此,在新校区公寓开展思政工作既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以宿舍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也不能等同于社会化公寓的做法,它应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
2.1加大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力度
要加强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公寓环境条件和育人氛围能对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公寓管理或其他职能部门要重视新校区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建立学生公共阅览室、学生活动室、宣传报栏以及其他学生活动用场所等,注意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信息传媒手段在新校区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2加强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辅导员的培养
由于公寓思政辅导员在新校区公寓中要对学生进行主导性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教导员,要求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理论特长,利用好学生公寓中的各种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作为指导员,他们要指导好公寓党团组织的建设,增强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更好地发挥党团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在学生公寓日常学习生活中先锋模范作用。
2.3加强新校区公寓后勤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后勤员工是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又是学生公寓服务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与学生频繁接触。在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公寓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使他们是既有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懂管理又乐于为同学服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公寓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勤工俭学、义务劳动、谈心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体验、学习后勤员工的精神品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4实施 “以人为本 ”的新校区公寓管理
新校区学生公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公寓管理队伍成员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学生公寓工作中的关系,各部门领导切实注重解决新校区公寓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疑难问题,协商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全院教职员工不仅要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环境育人,还要关心和支持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监督规范公寓管理行为,服务学生大众,齐心协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公寓成为安全、有序、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之家。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一方面,人们总是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可有可无,与企业盈利无实质关系。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从何入手?交予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都是一问三不知。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企成立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自然而然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是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的。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民营企业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窒息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地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部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只顾投资者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对普通员工的利益考虑不够,更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
二、加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按市场规则运行,必须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装修门面,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2.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崇高的品格;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进而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很好地摆正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位置,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政绩出典型,即使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不去,也不会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提拔。甚至有人认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因此,在指导和实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主题。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少人对于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如何把握新的机遇,破解新的难题,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如何提升文化的品位,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如何利用文化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激活经济的增长,在这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
四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县乡文化机构进人不是根据业务专长和岗位需要,而是照顾关系,随意调入,因人设岗。评职晋级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思想,重资历轻成果,重工龄轻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解决这个平台当作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摸清当地文化产品需求趋势及热点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下决心抓好社会文化先进社区和乡镇“百强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发掘、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悠久、艺术生命力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总结、推广、宣传、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调控,在确保活动数量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让农民群众在多看戏的基础上看好戏,在多看电影的基础上看到更好的电影,在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对农民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化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当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品牌。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一方面,人们总是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可有可无,与企业盈利无实质关系。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从何入手?交予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都是一问三不知。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企成立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自然而然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是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的。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民营企业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窒息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地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部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只顾投资者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对普通员工的利益考虑不够,更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二、加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按市场规则运行,必须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装修门面,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2.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崇高的品格;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进而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篇5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既有精神文化又有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及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得学校得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可见,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建校历史短、规模小,有的是多个学校拼凑起来的,既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英雄人物可以挖掘,学校精神和物质文化诸方面基本空白,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够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泛政治化和应景性倾向比较普遍和突出。
2.农村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片面性,即对学校文化的概念不清楚,认为搞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是校园文化;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盲目追随,没有自己的特色;被动文化,为应付检查或达标而搞表面文化、肤浅文化,对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研究、挖掘,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格式化,程序化,制度文化僵化。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方面、客观因素的原因,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中学校园,校园文化的地位不高;学校领导、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等。
二、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贪大求全。首先对文化的内涵要理解,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要认识到,解决观念问题;其次要全面研究学校历史、现状、发展,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校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发挥引领作用;学校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角,也就是人在文化建设中是主体,离开人的文化是死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仅是视觉文化,还是听觉文化,感觉文化,行为文化,更是精神文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的学风。立足校内的原则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的宣传,努力建立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制度文化,形成以德立校和依法治教的良好育人氛围。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创造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感染、熏陶、激励着广大师生向真、向善、向美,是学校形象外在的、物化的呈现方式。学校在排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课程(诸如兴趣小组、科技制作、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结合特殊日子举办的纪念教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多组织一些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创造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5.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在校风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开展争创“‘十无’文明班集体”、“优秀值周班”、“五星”学生、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创办校刊,定期出版,及时反映学校发展改革大事,报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展示师生的文学艺术才华,形成校园文化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凝聚校园文化精髓,积聚校园文化底蕴,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篇6
机关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然或被动养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处事规则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相对于广义的文化概念而言,机关文化更加强调凝聚力、约束力、执行力和亲和力,相对于生产性组织而言机关文化更加强调目标、方式、影响和效果。机关文化建设的作用相对讲更直接、更速效、更明显、更有操作性。因此,建设以人为本、和谐有序、严谨规范、清廉高效、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机关文化成文秘站网-为现今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政府机关在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尽快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政府机关就有必要建立全新的机关文化,通过机关文化的建设来带动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建立与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项适应的机关文化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政府改进管理方式的需要。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管理也不例外,从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看,转变职能是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提高效率是政府改革的根本目标,强化服务是政府改革的着力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由此,政府管理方式也必须从传统的制度型管理向文化型管理过渡,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正是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的一种必要手段。
3、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机关队伍建设的需要。政府机关是社会机体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机关工作人员承担社会管理的具体责任,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工作作风的优劣、工作效能的高低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良好的机关文化则可以立足根本,引导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解决机关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无庸讳言,机关自身建设仍然存在着大局意识不强、作风不正、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各项配套的制度建设是一方面要求,同时更需要加快机关文化建设力度,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独有的影响渗透、同化改造、激励鼓舞等“软性”作用,从深层次解决问题的根源。
机关文化建设意义深远,作为政府承担促进地方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事业进步重任的科技管理部门,身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当今时代,建设协调高效、规范有序的机关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科技部门要更加有效地明确职责,发挥作用,提高效能,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推动社会进步,就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把握文化的特征,适应时代要求,建设科技部门自身良好的机关文化。
1、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倡导责任文化。文化的灵魂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认识。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明确主体意识,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识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爱岗敬业、勤劳务实、廉洁自律、无私奉献,最大限度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倡导服务文化。服务是现代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我们政府体制改革方向就是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机关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们群众为中心,为人们群众、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热情满意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创建群众赞誉的服务品牌。
篇7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前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其教育工作中所需的美术涉及工具等资源不完善,尤其是美育教育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处于劣势。对于农村收入水平有限的民众来说,并不会主动购买或是参观各种美术馆藏品、艺术品。[1]同时基层政府在当前形势下,更注重将资金投入到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缺乏。这种基层建设整体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难以完善开展。[2]第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在近年来尽管逐步开展,但进展缓慢。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农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薄弱点。但是基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又必不可少,这就给当前的美术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基层民众对美术教育整个概念的陌生与疏离,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转为被动局面,而强硬的灌输现代城市美术文明产业文化则会使基层民众产生排斥。[3]
二、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下,社会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求越加高标准,人们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均衡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但当前国家的基层教育工作中,人们从观念上就对语数英等应试考试学科与其它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区别对待,对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爱好。[4]在此情况下,基层政府对社会资源分配就相对不均衡。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着力完善美术教育这一薄弱点,避免“木桶效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基层工作,有效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一,基层政府科学规划。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依赖于基层政府对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面对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点,美术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程度的关注与资源分配。其次,基层政府教育部门对于地区整体的美术教育工作要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美术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拓展美术教育规模,使基层教育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第二,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得益于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而美术教学工作的进行,离不开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与教育计划的实施。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严重缺乏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举的人才,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即是做最大的努力,有效提高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同时,国家与政府也要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方面通过优厚的薪酬与福利保证基层人才招聘的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基层美术教育从业者水平的必要举措。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其一,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因此当前现实情况下,只能尽可能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政府对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工作薄弱的基层要坚持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有效开展,基层政府要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方针,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另一方面,基层相关组织也要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民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呼吁广大社会民众高度重视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薄弱现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对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物质、资金、人力支持;其二,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美术学习的教育工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养成计划的系统实施。相较于城市美术教育完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来看,基层既没有林立的博物馆,又缺乏全方位覆盖的额互联网信息查询渠道。因此,只能选取组织相对简单但教育效果良好的工作计划。诸如,举办农村特色画展,开放文化馆等。各大基层特色风格迥异,地域美术各有优势,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可以融入其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民俗文化也是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既充实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内容,又活跃了基层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5]
三、结束语
本文就基层群众文化中美术教育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进一步开展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美术教育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基础群众文化工作的完善开展,举足轻重。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依赖基层政府科学规划、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分配城乡资源、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等。美术教育工作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肖笛.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王江平.重庆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夏长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范江华.如何有效开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从基层美术教育实践有感而发[D].新课程学习,2014(02).
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从教育层面上帮助教师实施教育,也会因为错误的互联网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趋向的偏差。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下谋求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的全新教育思路。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借助文化传导能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
一、网络育人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教育无疑是较为高效、简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引用互联网机制,必然会触及网络社会的阴暗面,如不对此有所规避或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教育成果造成冲击。因此,笔者对网络育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1.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年轻群体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多以网络生活为主体,借助虚拟化信息形式,开拓一切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途径。所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沉迷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改善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为其提供健康的信息指导,无疑是高等教育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渠道带来了便利性,多媒体资源也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依托网络进行思想引导网络对教育的客观意义,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从信息技术特性来看,网络教育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不受空间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交流。第二,不受时间限制。教育者可以将内容提前放于互联网,以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效率,无疑在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有效理解传播内容。所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下,学生将能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可以发现,网络在教育层面上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不过,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限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发生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完全有别于课堂教育模式。同时,原有的课堂教育已被学生排斥。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从上文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使用课堂教育形式,所以,应当适当转变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容易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应采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三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识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却与之完全契合。因此,可借助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各类活动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行为、思想等诸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阐释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明确底线边界促进了交流所谓的明确底线,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话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底线。这也意味着任何个体不能够逾越底线来实现交流。此前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担忧,便是因为可能存在的阴暗性话题,即价值溃败和道德虚无,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却能够对此话题有所抑制。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校园文化多需要依托几种形式,分别为BBS、百度贴吧等社区,虽然一些学校主张以官网形式构建文化,但是高校的官网在新闻性和信息主导上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借助社区类网络渠道,可以有效控制内容,并对无底线交流及时制止。同时,社区的权限机制,也能够对话题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明确底线且健康的交流环境。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人与人所构建的交流环境。而人所依据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话题和交流深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在试图构建网络文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主导因素。而在构建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它对学生产生的客观作用。具体为:第一,环境的塑造在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实现方法,并在效率和深度层面上作出考量,让大学生得以有效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第二,考虑到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基础,环境必须与学生基础认知相契合。即在学生不具备认知的情况下,不能够盲目提升思想政治的思想高度,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传播内容。第三,结合社会化因素,从网络文化层面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环境的同时,应当引入社会信息宣导,由此帮助学生提前以社会认知反馈价值观建立,进而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阵地网络虽然是虚拟化社会,但仍旧有着社会性基础。所以,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网络社会有所轻视,必须充分考量各类客观因素,从而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平台。对此,笔者认为应对平台采取统一化,且平台必须在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例如,以固定BBS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不过,其可能发生无法实现引导的问题。即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不愿在平台中展开交流,故此难以实现文化引导。学校可就此问题,以多层面引导的方式消除不良影响。例如,将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注入平台,使学生不得不关注BBS,并在其中展开交流。2.稳妥处理两重关系第一,处理育人环境的关系。不同教育环境的教学手段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坚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两者发生混淆,便会在网络文化中产生课堂教育手段,而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感,将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第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环境下所实现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同样如此。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环境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网络教育的特性在于引导,而并非课堂教育的传导。所以在知识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容层面的转化方面,必然会产生不同之处。所以,不同内容的关系处理,将是分别实现各自效率的关键。3.尽力避免三点误区第一,避免形式教条。网络育人虽然可同样产出教育成果,但是,其本质在于实现影响。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长年累月的不断宣导,而教育的结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基于教育方法而做出客观考量。第二,避免缺乏互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需要大量话题作为引导。一些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对简单的互动形式,即希望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可是,由于实践者能力不足以及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理解,往往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达成。同时,缺乏有效的互动,管理者难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其下一步工作将无依据可言。对此,可采用现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形成互动后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第三,避免粗暴监管舆情。一些话题相对阴暗的舆情,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舆情一味抹杀。在管理时,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以更新颖的话题促使学生转换视野,并对过往舆情有效规避。同时,平台建立之初便需要实现规则化,先行告知学生平台的管理规则,并以相对灵活和友善的方式对舆情进行监管,进而避免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弹。4.积极探索四条途径第一,内容管理。积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在具体执行上,可寻求青年群体的交流特性,借助适合的题材对其引导。以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第二,综合服务。平台必须体现服务功能,这也是学生进入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为学生开通服务通路,让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人,由此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服务平台。第三,文化环境。建立内容客观、正面、积极的文化传播体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构成积极影响。并在积极文化促进下,树立健康的校园风气,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第四,舆情引导。网络中必然会出现负面的信息传播,学生对此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扩大化传播此类信息内容,无疑将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所以,应当在信息内容上对学生有所引导,并避免负面信息在平台中出现。若负面信息在平台中不断传播,可采取推进方式,加速信息消亡,并在此后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关系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教育者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本文所提的方法,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希望能对实践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篇9
关键词:石油行业;政治背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下,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都在不断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何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进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我们如何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是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根据企业的整个运营状况和内外环境所制定出的一整套价值准则。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人员的工作与行为都要按照这个准则来执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文化不单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还包含了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更深的层面。具体而言,企业文化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客观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约束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员工行为的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并且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成功与失败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联。
2.观念性。企业文化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制度,它是在综合了社会背景,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想与信念的表达,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想树立一种企业形象和精神。
3.综合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其包含的东西十分广泛,其可以全面的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换句话来说,它是整个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一但企业的文化建设出现问题,那就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指的是一种企业理念,它已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以及激励员工的“灵魂”。石化公司在管理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进步,也会对企业员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的约束下,员工会感受到压力,会转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工作,维护好企业的形象,最终便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有利于提升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体现在整个企业的长足发展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员工自我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上。一个优秀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会感染每一个员工,在不断提升他们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多的还提升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就石油企业来说,员工多半是进行技术性的操作,很难深入的学习其他的知识,培养其他的爱好,因此在休息的时间,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使员工们得到放松,而且从活动中还能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增强员工整体的素养。
3.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我们石油企业的员工年龄,性格各异,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准则,就很难将所有的人凝聚在一起。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起员工们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工作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一来整个企业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员工在工作中有了强烈的团队意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密切了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而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却仍处于低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企业的文化信息建设都相对不太完善。很多石油公司在企业的信息更新上存在问题,因此石油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相对完善的公司网站,并且及时地更新信息,紧跟时代步伐。
2.转变企业的思想观念
企业文化是多方面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石油企业必须转变原有陈旧的思想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新的知识与信息,将顺应时展的先进内容与积极向上思想相结合,这样才能巩固企业的文化阵地,防止社会一些不良思想的侵入。
3.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要想从中谋求出路,就必须勇于创新。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设先进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石油企业不仅要在建设战略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快速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体现企业整个综合优势的有效保障。我们石油企业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准则,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0
一、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城乡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惠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平阳为例,全县29个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可喜,综合文化站已达标或完工15个,在建11个,另外3个近期完成招投标工作,目前已建成省级东海明珠文化工程1个,市级金海岸文化工程8个,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市级文化示范村2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0多个,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正逐步形成。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问题一:缺乏机构保障,农村文化队伍文化作用被削弱
平阳全县29个乡镇只有2个乡镇还保留着文化站机构,其他乡镇文化站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文化员归属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和使用,日常文化建设职能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本来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农村文化建设方针、政策与措施需要文化站去落实,农村文化设施需要文化站去管理,种文化和送文化需要文化站去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被撤销的乡镇,已经出现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等现象。同时,农村文化团队普遍存在生存困难问题,难以组织和召集农村文化管理员、非遗项目传承人、业余文艺骨干等进行文化建设,能够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和长期性地保持队伍不散的状况比较少见。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去占领阵地去开展活动,仅仅只能作为文化空壳和文化摆设而存在,容易出现被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挪为其他用途的情况,从而致使文化设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问题二:缺乏有效管理,农村文化队伍专业资源难整合
农村文化队伍由于体制不顺,容易造成管理断层和人才浪费。乡镇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屡见不鲜,平阳全县115名文化员,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17人,其他文化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常常无暇顾及文化工作,且大部分乡镇文化员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受专业学习和工作经历限制,业务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文化职能部门又无权对乡镇文化员进行调配,造成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农村文化管理员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室都配备文化管理员,但是大都为村委会成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有名无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使得阵地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设施管理维护得不到保证,而那些有一定文艺专长和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业余文艺骨干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三:缺乏经费投入,农村文化队伍工作热情难调动
乡镇文化活动经费短缺是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县乡镇现有的财政能力无法保证文化经费的正常投入,许多乡镇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不少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但由于设施维护成本高,财政拨款又十分有限,在人才、管理等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文化员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福利待遇总体较低,农村文化管理员和业余文艺骨干为公益文化事业做贡献却连最基本的活动补助都无法兑现,文化经费的不足是造成农村文化队伍想做事却没有办法去做事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解决对策
1.完善管理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同步发展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机构的重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级文化阵地为基础,把文化队伍纳入文化职能部门统一规范管理,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工作的督促和考核评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拓宽投资渠道
要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切实保证农村文化队伍培训经费和文化活动开展经费,一是要的发挥地方财力优势,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二是要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只要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环境好转了,条件改善了,自然会有一大批专业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化爱好者去从事文化工作。
3.创新引进方式
应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吸引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农村文化工作,更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实行灵活多样的招人录人方式,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乡镇文化员有充足的时间专门从事文化工作,及时调整业务水平不够、态度消极、业绩平庸的文化员,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
4.拓展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