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
(一)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大众传媒属于传播学名词,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按形式分主要有印刷和电子两大类,印刷类常见的有报纸、杂志等,电子类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这两种形式的媒介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印刷类发行量大,曾是受众数量最多、受众面积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而在当今社会,电子类媒介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迅速,越来越受到年青一代的青睐和依赖。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包括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从大众传媒的功能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不仅能延续社会传统,还具有传播社会经验的教育功能,这种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降低了教育成本,使规则化的教育日常化,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它和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对整个社会的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要求能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其选材过程把控严格,通过舆论、价值体系等各层次筛选后,形成一个信息总和,因此新闻传播内容对人们日常生活、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整体走向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总的来说,新闻传播是一种有导向、有原则的信息汇总,它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们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
二、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
不同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会对新闻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报刊、广播等会受到时间、版面、传播速度等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不如互联网新型媒介更快、更广泛。但是不同的传播方式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媒介有固定的受众,比如党报新闻和娱乐八卦新闻的受众必然不同,传播中产生的意义也大不相同。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具有舆论监督作用,不管是传统媒介形式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介,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它的公开性将内容直接地、客观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能够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这是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约束力的体现。传统媒介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交流会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比如报刊只能通过读者来信作为沟通方式,时效性欠佳,易使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变得索然无味。广播电视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直播访谈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虽与报刊相比略胜一筹,但是仍受到时间限制,而互联网给传统媒介开辟了新型网站,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爆炸性信息的集合地,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现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人们通过它直接对话,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热烈的交流氛围,还可以加深交流的深度、广度。在互联网中发表言论需要记住的是,公民虽有言论自由,但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网民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知道,任何触犯法律的言论都要接受法律的惩处。
2.大众传媒公共性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指大众传媒有一定的覆盖面,具备社会共享的基础,另外人民大众必须有相对公平、充分的媒介准入机会,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实现社会交往的目的。当下的新闻传播,除了需要满足以上条件之外,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使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公开化,新闻报道透明度提高了,对各个行业的监管力度也会更加严格,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大众传媒对国家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构成起着剂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国际性合作寻求思想和精神上的同一,改变人的态度,稳定社会前进,使人们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更加关心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都有高水准的要求,对新闻的内涵和深度也有要求,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新闻报道,使所挖掘的新闻视角和洞察力得到质的提升。
(二)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如果利用不当就会对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如将信息不经筛选地灌输给人民群众,就会产生新闻传播麻醉性负面效应。又如媒体为了商业利润故意夸大其词,或利用标题党吸睛、争取流量和粉丝,会使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慢慢失去感知能力。再如媒体对社会灾害或动乱信息做了不加解释的报道,就有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这时的大众传媒就会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度、可依赖形象,对整个社会结构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出现,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知识快消,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否认大众传媒在构建当代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关系方面所做的贡献,也不能一味地用大众传媒带来的新闻传播封闭人们的思考能力,而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区别对待新闻传播中的流行文化成分。
三、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急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大众传媒采集、加工、传递信息的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丰富了人们获取新闻消息的手段,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更快捷、及时和准确。互联网的出现使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到多元化发展,信息的载体得到延伸和拓展,同种媒体之间、不同类型媒体之间为了覆盖和渗透市场会出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互联网对新闻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文字规则、人们的接受偏好上来说,仍然无法超越传统的语言文字、画面等符号传播形式,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没有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符号形式,不能取代传统的传媒手段,在未来必然是各种传媒互荣共存的运行格局。尤其是2015-2018年,随着社交工具取得突破性进展,激发了大众新媒体形式——自媒体的诞生,为大众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使之必须通过优化和资源整合施行媒体转型发展。
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管理;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时展的产物,大众传媒的出现促进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在这种环境下,公共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公共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大众传媒环境下,各种虚假信息不断发展,使得公共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而这些虚假的信息会误导社会舆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而公共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保障,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就必须科学做好公共管理工作。
1.大众传媒的概述
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一种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大众传媒能够有选择地收集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再提供给公众,使得传播给大众的信息能够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其次,大众传媒提高了决策的认知度,大众传媒可以将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及时报道,能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应,迅速引起高层决策者的注意。另外,大众传媒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民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如,民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将社会上重要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
2.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媒是时展的产物,在大众传媒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政府、民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说,大众传媒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政府通过大众传媒向大众宣传政府重要的决策,而民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向政府传达自己的意向。公共管理就是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是政工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能,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公共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在公共管理中,大众传媒是公共管理的监督者,政府所制定的决策、所实施的内容是否真正符合民众的利益需要借助大众传媒来验证,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促进公共管理职能的更好发挥,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①。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3.1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公共管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它是政府部门重要的职能。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公共政策制定时,政府部门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作为制定公共管理政策的依据,需要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②。而大众媒体的出现为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保障。借助大众传媒,政府部门可以广泛地收集社会信息,让民众参与到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中来,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在制定公共管理政策后,执行是一道重要的环节,保证公共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十分重要。但是实际上,公共管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管理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以往,民众对公共管理政策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民众的排挤和不配合,从而影响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而借助大众传媒,政府及公共管理机构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向民众宣传政策,向民众解读各类公共政策,在政策实施前让民众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同时,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民众可以就政府制定的公共管理政策中的不足及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政府,从而促进公共管理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3)监督公共管理工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有效的监督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效率。在以往的公共管理中,监督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公共管理相关政策具体实施情况很难把握。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得到了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③。一是对内监督,利用大众传媒,可以对公共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二是对外监督,由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其监督比较容易实现,在大众媒体环境下,广大民众都是公共管理的监督者,通过大众媒体,民众可以将公共管理具体情况实时地反馈给政府部门,在这种监督下,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促进公共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
3.2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消极影响
在大众传媒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不可否认,大众传媒为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大众传媒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执行,但是,同时也给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④。大众传媒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使得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在现代社会里,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公共管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虚假信息使公共管理政会误导民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
4.大众传媒环境下做好公共管理的措施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使得那些虚假信息传播行为越来越猖獗,而这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要想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相关部门就必须结合大众传媒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公共管理提供依据,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那些恶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⑤。
4.2构建统一的公共管理信息化系统
大众传媒的出现拓宽了信息传播途径,社会传播的信息的权威性也受到了一定冲击,而在社会公共管理中,要想让民众更好地参与公共管理,让民众了解正确的公共管理政策,建立统一的公共管理信息化系统十分必要。建立统一的公共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其作为公共管理政策宣传、传播的唯一途径,从而更好地方便公共管理的开展和实施。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系统,在公共管理系统中设立专门的窗口负责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将公共管理相关政策及时地公布在信息栏中,让民众通过这个唯一窗口去了解公共管理相关政策。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将唯一的官网地址告知民众,让民众在官网反馈、发表意见,从而更好地方便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⑥。
4.3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公共管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为民众服务的,在现代社会里,要想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去执行公共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Hubei second Normal school and the Wuhan language culture Training college altogether 550 students, is for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current mass media the influence which gets employed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mass media to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nd the manner influence, gets employed the behavior influence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mass media carries on the data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effects influence three aspects.
关键词:大众传媒就业影响
key words: Mass media EmploymentAffects
作者简介:孔国庆(1971―),男,汉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凌云(1980―),男,汉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媒影响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可以为其受众提供大量而充足的信息资源,了解周围环境、社会和世界上有关的事件和情况,从中寻求做出个人决定的可供选择的建议。我国著名传播学家喻国明教授认为,大众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传媒影响力的发生是建立在接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之上。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认知、就业态度改变施加影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否则大学生将不会注意到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也不会利用报纸等大众媒体上的就业信息来寻找工作,大众传媒也将无法对其就业态度改变以及实际就业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通过《当前大学生大众传媒接触情况调查――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毕业班与毕业班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性呈现出异质性,下面我们论述当前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到底对大学生就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一、 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一)就业信息的认知
1.就业政策名称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针对大学生出台就业政策名称的认识的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知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家对五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优惠政策》问题时,有近五成的大学生回答“知道政策”,就两成的大学生回答“知道但是不知道具体内容”,其余的大学生回答“不是很清楚”或“不知道”,但是就调查整体性而言,大学生对于国家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纲领性文件还是知道的,不同的是大学生对于文件的具体内容知道程度参差不齐,存在这很大的差异性。
2.就业政策内容的认识
在调查中,问到大学生《国家对五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优惠政策》等政策中具体内容如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免收各种行政类收费等内容时,非毕业班“知道”的占41%,“不知道”占30%,其余为“不清楚”,毕业班“知道”的占75%以上,“不知道”占9%,其余为“不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国家针对大学生政策的知晓程度还是很高的,毕业班大学生的知晓程度远远高于非毕业班大学生。
3.就业政策信息获得的渠道
从表一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学校通知和公告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得就业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占获取信息渠道的25.1%和22.1%。报纸在信息传达的比例占有11.3%也成为了传达就业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手机平台的使用后,手机传媒已成为超过报纸影响力的重要信息传播渠道,这得益于各学校就业部分创设的手机短信息发送平台。电视传媒因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学生公寓,和电视没有接触的机会,故基本上没有起到传达就业政策信息的功能。
(二)就业态度的影响
1.就业态度发生变化的因素
大家知道,大众传媒影响力的发挥并不会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本文并不讨论这一缓慢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是重点论述大学生就业态度的改变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问题,探索大众传媒对就业态度转变过程中那个因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中,那些因素促使了大学生就业态度最终的转变呢!
大学生就业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社会各个方面在个人态度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这种集体理论灌输的形势在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百分比最大,家人和亲戚的态度和学哥学姐亲身的就业经历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校学哥学姐对大学生就业态度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同域文化或者说是互域文化在同龄人之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有1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态度的转变大众传媒起着决定性意义的作用。
2.就业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
在问及大众传媒对您就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改变方面有何帮助时,有六成多的大学生回答“帮助不大”,有23.3%的大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就业观念的改变帮助很大,有7.5%的大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本人就业态度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有7%的大学生反感大众传媒,对当前大众传媒存在着抵触情绪。就整体而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态度“有帮助”的比例还是很大的,这说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主要是起着间接影响力的作用。因大学生就业的转变时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与当前大学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中的各个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外部社会形势和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共同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表三所示)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影响
(一)进行勤工俭学和实习实训的行为
1.勤工俭学和实习实训信息获得渠道
在问到从什么渠道获得勤工助学和实习实训的信息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基本持平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媒中,报纸、网络和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占有11.3%、24.6%、8.2%。加上电视和手机传媒的渠道比例,共计45.3%。同时我们注意到,通过同学和学校通知的比例是最高的,两者基本上占有和大众传媒相近的比例,这说明在当前大学生获得勤工助学和实习实训信息大众传媒影响和人际传播影响并重。(如表四所示)
2.获得信息以后行为的转变及对就业的影响
当问及得知勤工助学和实习实训信息后,是否去参加时,有54%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参加,究其原因为当前大学生对媒体的勤工助学或实习见习工作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怀疑,认为信息不可靠。二是因为时间等个人问题没有参加。问及同学等个人介绍的勤工助学和实习实训工作室,很少有大学生对其提供的信息产生怀疑,如果不是个人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一般都会乐于参加。(如表五所示)
(二)进行自主创业的行为
1.信息获取的渠道
在问到从什么渠道获得自主创业信息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人际传播,在大众传媒中,报纸、网络、手机和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占有15%、23.2%、13.2%、7.8%。加上电视渠道比例,共计59.7%。这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大众传媒越累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日渐强势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发挥其信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可以把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这是传统的人际传播很难做到的。在人际传播信息的渠道中,同学,亲戚,家人这些带有信任感的群体在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六所示)
2.获得信息后行为的转变对就业的影响
当问及得知自主创业信息后,是否去参加时,有86.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参加。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认同自主创业对自己找工作是有帮助的,那么当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操作比例为什么明显偏低呢,究其原因,自主创业是一项需要很大胆量和勇气的举措,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自主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有待认定,风险性比较大。第二是因为大学生经济困难,很多想法都因为经济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施。(如表七所示)
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效果的影响
(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效果
大众传媒的国家关机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如何,在调查中,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有68.7%的大学生认识到档案和户口的托管对大学生有帮助,因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只是涉及到部分高校大学生而导致受到该政策影响的人数偏低,这是由于学生只有部分学生涉及到这一政策的原因所致。
(二)国家鼓励大学毕业引导政策的效果
从表八可以清晰的看出,大众传媒的国家对大学生引导的各项措施的影响是很大的,有八成左右的学生都受到国家对于大学生引导政策的影响,其中,参加“三支一扶”和选调生政策、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引导政策是对大学生就业效果影响最大的,这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在面对自己就业问题时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国家形势政策的调控和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身的价值判断,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性和主体性的能力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现今,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众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大众传媒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影响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10—02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李继民(1963—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赵心瑜(1987—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更新换代,“媒介”的最初解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开始超出部分人的垄断范围,上升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即大众传媒。人们所熟知的报纸、杂志、电视、E-mail等媒介都是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传递工具。现今,在我国,各种传播媒体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益处,同时,大众传媒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也在急剧攀升,各种文化和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自由地传播着,使得人们的思想不再闭塞。
1.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各种重大事件。这些报道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局势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动,了解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有利于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如在“2014全国两会”上,许多委员把通过网站和博客等形式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反映出来,各类媒体也以各种专题的形式将会议精神及时地传达给群众。国外的各种重大事件通过卫星以及网络也能在瞬息之间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2.宣传社会发展动态。近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大众传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如载人航天飞船上天、奥运会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让人们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科技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从而能够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奋斗,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地域以及数量的改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如党政干部、学生、军人、国企职工。除此之外的其他群体获得信息和受教育的程度则会受到限制。但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打破了这种信息传递的受阻现象,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得不说,大众传媒以其高效的传播方法与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地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1.扩大了教育对象的地域范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广电网络覆盖率的影响,国家的思想主张与政策法规在农村得不到宣传,大部分农村成为了大众传媒覆盖的盲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众传媒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大众传媒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方位覆盖。人们无论居于何地,都可以随时通过大众传媒接收信息。我国大众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域范围不断地扩大。
2.使得教育对象数量得到增长。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从2001年6月到2006年6月,仅仅5年时间,增长了3.67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大众传媒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农村居民成为大众传媒新的受众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教育对象。大众传媒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使得其思想政治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通过大众传媒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不再仅仅以人际传播为主,而是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多角度、多元化地传播给受众,这样受众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教育途径可以多样化发展。现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在不断地增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这时架起主客体之间心灵桥梁的大众传媒就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大众传媒可以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催化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解决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取向的偏差和行为失范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作为“守门人”的社会功能在逐渐弱化,对于信息没有起到筛选的作用,不管什么性质的信息都可以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都没有限制。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维尔伯·施拉姆在对美国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所占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在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多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走向市场,在转变经营方式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大众传媒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为了争夺受众,很多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侧重于扩大娱乐性,加大对受众的感官刺激,再加上监控技术的不完善,进而导致受众个体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偏离了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特别是使得没有完整辨识能力的青少年出现了道德意识的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例如,备受青少年追捧的很多美国好莱坞影片中就渗透着典型的资本主义式的文化形态和价值标准。受到这些影片的熏陶和影响,一些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度的不满情绪、扭曲的价值观念和严重的心理失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社会交往受到冲击
大众传媒将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转变为人与媒体、机器的交流方式,这就使得受众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对方通过表情、语气以及肢体动作语言传递的丰富情感,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的冷漠,甚至造成情感或者心理的错位,特别是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导致许多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热衷于网上交际。据我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在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人群中,13%的人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26%的人会减少与朋友的言语交流,8%的人逐渐与社会隔离。长此以往,这一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逐渐下降,他们甚至会对亲情、友情都变得冷漠,从而诱发人际障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阶段,社会化程度较低,网络世界又是吸引人的虚拟世界,因此,青少年若徜徉其中,很容易迷失在“网络的丛林”中。
总之,在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努力发挥好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根据大众传媒的规律,消除其消极影响,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上推进。
[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崔婷婷.论大众传播的道德教育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杨续波.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文史博览(理论),2008(3).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028-02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以其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步化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把握和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告别了过去相对单一化、简单化的方法。大众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得到升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大众传媒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信息量的飞涨使思想政治教育带受到干扰
海量信息,难免泥沙俱下,甚至颠倒乾坤,容易引起一些问题。如海量的信息可能会把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淹没,容易干扰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技术相对滞后,使与主流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政治信息以及一些封建、腐朽、庸俗的信息大量涌现,会严重阻滞和影响健康信息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容易引起人们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漠,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垄断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竭力推行他们的政治文化、政治理念、政治意识形态等,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其价值观,夸大我国的缺点和阴暗面,利用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进行腐蚀和“和平演变”。使群众迷失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他们“西化”与“分化”的目的。当前,我国由于网络等传媒技术的相对落后,对信息的控制力与屏蔽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使得我国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主动攻击面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正在和将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烈冲击。
(三)大众传媒过度市场化发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弱化了教育对象的法律观念、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一味追求商业化效益,趋利性过于突出。这些现象,扭曲了社会现实,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消极影响,直接或间接冲击着当代广大民众的政治观念,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监督管理。针对有些大众传媒营业场所管理混乱的情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整顿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执法,对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穷追猛打。
2.制定政策法规。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了大众传媒立法的工作,加强了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十分健全,有关规定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政策落实不到位。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众传媒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的大众传媒虽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大众传媒自身出发,加强大众传媒自身的建设,以更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对大众传媒的开放性,但是对大众群体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要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坚定科学的价值取向而不致在各种浪潮冲击中感到迷茫。同时,吸收大众传媒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除此之外,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传媒“四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合力原则。
综上所述,由于大众传媒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自身的原因,使得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产生了有益的作用,又带来消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掌握大众传媒的规律,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葛琛佳.论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2] 张世爱.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9-101.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众传媒;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4-02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发展历经印刷媒介(报纸、新闻)、电子媒体(电视机、收音机)到当今的大众传媒(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媒介的更新换代之快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而媒介所带给人类的影响更是始料不及。
一、大众传媒对音乐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自然毫不例外地要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其实就音乐本身来讲,音乐自产生开始,就离不开音乐的传播,而音乐的传播要依赖媒介,因此音乐和媒介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音乐教育是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是让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由专为权贵阶层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为普通民众提供的“普通品”,音乐从本属于意识形态中的“上层建筑”而遥不可及降为“经济基础中的商品而可以任意购买,音乐教育的方式由口传心授到当今的“复制式获取”,传媒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方式逐步丰富多样化,营造了全社会范围内的音乐氛围,普遍性地提高了民众的音乐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音乐信息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流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音乐界的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收益颇多,但它对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复制式获取”为主流的音乐传播方式使音乐教育成为“实验室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实际,音乐发展逐渐丧失了创新原动力;数字传媒技术导致音乐制作的量化式发展,音乐逐渐成为音符的堆砌,文化内涵缺失;音乐的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态势的形成导致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隐藏在音乐虚假繁荣面纱下的却是经典音乐文化的没落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断层日益明显;音乐制品的不可改变性、功利性的因素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得音乐教育更侧重于技术性而或略了音乐作为艺术性的一面;各种体裁、风格、流派音乐的充斥导致本土化、民族性的音乐文化难以为继;由于对传播内容监管不力,音乐教育内容中低俗、不健康内容逐渐增多,参差不齐、好坏难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些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对大众传媒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
其实在大众传媒出现后不长时间内,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呼吁全社会抵制大众传媒的强大攻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的国际媒介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导人们正确使用媒介,但是由于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影响,该工作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无论大众传媒在技术上有多先进,但在信息传播的功能上与以前的所有媒介并无不同,且能否使其产生正面效应,完全取决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使用人,单纯地谴责传播媒介工作于事无补,而且大众传媒为人类带来的益处还是相当显著的,到不可因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例如:对于“复制式获取”的音乐传播方式不可一味谴责,因为从古至今音乐的传播以来的都是复制,只不过当今的复制方式过于精准,而失去了变化和创新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首先流行音乐里也有积极、健康的因素存在,另外流行音乐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正常的音乐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流传下来的极少。
因此,在对待大众传媒的态度上,要正视其存在,对其正面的影响予以肯定,同时要深入分析、探讨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和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其所产生的后果。
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分析
造成目前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音乐信息输入端监管不严是造成当前音乐教育内容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正确的音乐教育应当在选择教育内容上严格审查、把关,将健康、积极的内容通过正确的传播媒介传达至正确的受众对象。而当前,有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制作人出于盈利性目的,迎合部分细分市场人群的需求,将各种低俗的音乐制品投入各种教育渠道,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降低了受众的音乐辨析能力。好的音乐应当能够反映时代前进的道德主旋律,应当容忍体裁、格式、风格的多样化,应当包含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应当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社会精神风貌,而当前流行音乐中的“快餐型”特征正是导致文化缺乏、内涵单一的重要原因。另外,好的音乐的价值很多情况下是超越时代的,不能简单地以唱片价格和发行量来衡量。
(三)音乐教育体制不完善是音乐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向上力求达到的是音乐演奏的准确性,而忽略了音乐的艺术属性,这违背了音乐自由化的特征,扼杀了自由发挥的潜力。另外,音乐教育单纯强调音乐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培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实验室教学”的教育方式使音乐创作的动力丧失。人类任何的活动都来自于实践,音乐活动也不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将人的活动领域局限在一个个教学实验室中,导致音乐活动本身失去了外界新鲜因素的注入,创作停滞也就在所难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音乐传输渠道的监管力度。要对各种音像制品的的内容严格审查,认真鉴别,禁止并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进入教育流通领域;要在教育内容选材质量上做到严格把关,切实为受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要密切关注各种音乐流通渠道(例如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传媒),屏蔽不利信息的干扰,真正地净化音乐传输环境。
篇7
关键词:大众传媒 文学批评 媒体批评 大众文化
文学批评与大众传媒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问题主要’围绕文学批评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文化批评、审美批评与媒体批评等展开。其实,一直以来,文学与传媒之间就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现代文学批评活动主要是在杂志和报纸等纸质媒体上进行,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与大众传媒之间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可以说,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文化启蒙运动,主要是通过传媒影响受众,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因为报纸和杂志等是文学批评家传播其文学思想的通道,文学杂志和报纸文艺副刊具有很强的文化承载性,这种文化的承载性与媒体的复制性相结合,从而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传播,营造出一个新文化的传播场。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消费时代的到来,一直以商雅自居的严肃文学逐渐失去头上的神圣光环,而以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为主要特点的大众文化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向。与此同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开始楔入文学批评的空间,并对文学批评空间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文学批评本身也朝大众化、泛文化、娱乐化趋势发展,媒体批评也随之应运而生。文学批评的边缘化和批评功能的弱化使得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寻求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平衡支点和互赢局面是目前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
传媒控制下文学批评的走向
大众传媒一直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道路上暗礁的“望者”、人民群众的“代言者”“传声筒”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传媒自身的优势和功能特征。在当今这个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凭借其自身优势,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本身也在传媒的影响下朝大众化趋势发展。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电视剧、电影等,如刘震云的《手机》、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等相继“触电”,文学作品开始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许多束之高阁、不受关注的文学作品,一经荧屏即会家喻户晓。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下,作家们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传媒控制下的文学写作。他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某电视剧、某电影的编剧等。而相应的文学批评也逐渐趋于商业化、功利化、大众化,文学批评原有的功能特征被弱化。从文学批评的本质上说,“文学批评具有自身特殊的运行机制:它一方面要以某种理论为框架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作出阐释,这使它具有了学理性追求;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具有干预生活的直接性”,而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其内涵和外延在根本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文学批评逐渐降低了其学理性的追求,其批判精神的锋芒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尖锐和深刻。具体来说,它呈现出如下走向:
文学批评趋于商业化、功利化和天众化。以往的文学批评方式太深奥,学理性太强,只在一定的圈子内被认可,与受众之问有很大的距离感,但大众传媒却改变了其批评方式和风格。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中介,它要与尽可能多的人接触、打交道。所以,它要想得到受众的认可,就要采用便于人们理解的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否则,它就会失去大部分读者。从受众接受程度上来说,文学批评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与受众之间关系密切。而文学批评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的背后又蕴涵着文学批评的大众化,可以这么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笔、访谈录之类的批评文体成为传媒上最活跃的批评方式,它们在大众报刊、专门的文学批评报刊和文学杂志上大量出现。这种批评犀利泼辣、通俗易懂,这是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批评方式有时犹如蜻蜒点水,缺少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度的理论研究。为了满足最大数量受众的需要,那种富于表现力和冲击力,吸引眼球的语言方式备受人们青睐,于是所谓的“酷评”和“艳评”开始走俏。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后,就会遗憾地发现,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在向大众靠拢的同时也稀释和淡化了自己的学术品位。
文学批评趋于泛文化和边缘化。进入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冲破了之前的“苑囿”,开始转向文化批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它拓宽了文学批评对象的外延,不再仅限于文学自身。当今社会是一个影像的时代、读图的时代,电视、网络处处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特有的直观影像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世界,人们也更愿意通过对影像符号的接触与解读来进行娱乐和思考活动。由此以来,人们的审美化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关注的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纯文本,“一些文学教授开始从莎士比亚转向了麦当娜,从《包法利夫人》转向了侦探小说;另一些批评家放弃了诗歌和小说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广告、MTV和流行歌曲的研究,甚至考察起了香烟与垃圾的历史脉络。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含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文学内容的泛化倾向使得文学批评的空间范围变大,文学批评正转型为文化批评或泛文化批评。由于泛文化倾向可能会遮蔽甚至取消文学的独立地位,于是有学者发出了“文学批评的缺席”、“文学批评的退场”等呼喊。
毋庸置疑,文学批评的泛文化使得文学批评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视野空间。如王晓明、陈思和等人关于“成功人士”的讨论;倪伟关于城市广场的分析:林舟对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学批评的空间构成的研究;陶东风关于电视广告的分析等。这些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话语分析等,进而揭示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但这种泛文化化,使得一些外部理论对文学产生强制性的包围和入侵,可能会掩盖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发展,因为这种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文学。长此以往,文学空间就会萎缩。文学批评泛文化的同时也会造成其边缘化的形成,它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文学作品,而且其理论深度也有所下降。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只有不断满足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利益,才会被受众所认可,在这种趋势下,文学批评很难再有自己的独特性,再加上商业化生存方式需求的驱动,使得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媒体批评的出现与发展也是文学批
评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媒体批评”,主要是指发表在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那些短小尖刻的批评文字,它是以普通受众为对象的批评,这类批评最初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后来影响到文学批评。像《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介的评论版都很不错,评论者都是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言而喻,媒体批评更多的是注意事件性、趣味性和新闻性,即使涉及文学现象和创作等也只是作为一个引子,而不像纯文学批评那样深入到文学自身规律的探讨。
文学批评趋于娱乐化。著名政治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后来,社会学家赖特又做了补充,认为大众传播还有娱乐社会的功能,而且得到认可。进入消费时代以来,大众传媒呈现出娱乐功能中心化的趋势,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文学批评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像以前那样扮演批判、启蒙、审美等角色,也开始出现娱乐化倾向。
目前,文学批评娱乐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学批评带有很大的新闻性、趣味性、事件性,而文学批评本身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批评对象也日益时尚化、新闻化、漫画化,这不仅损害了批评对象的主体性,而且也直接危及到了批评本身。回看2006年的《百家讲坛》,于丹通过电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给大众炮制了一个她心中的孔夫子形象,她对《论语》的解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批评家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在媒体制造的神话中,面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几乎看不到她对传统文化和旧道德的“批评”,而是拿孔子做道具的“娱乐”。但这种轻松的、带有娱乐性的“批评”方式却极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对此敢于去质疑吗?300万的巨大印数就足以让你哑口无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文学批评虽然让大众更加接近了文学,却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文学的真正本质。文学批评的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的猎奇、娱乐消遣的心理,这也是传媒时代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商业化、市场化的经济利益所驱使的结果。
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空间的“和谐”建构
大众传媒时代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这里既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布满了沼泽与陷阱。文学批评该何去何从?文学批评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谋求自身的道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学批评能否有效地进人大众传媒,影响受众的视听和舆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与传媒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互利的关系。作为现代传媒的一部分,文学批评不可能离开媒体而单独存在,由于文学批评所固有的精英意识和批评立场,一定程度上又阻碍着它与大众传媒话语之间的交流,但大众传媒又是需要文学批评来确认自己“大众代言人”的合法身份的,传媒通过专家学者对各种话题的讨论,实现和巩同对公众社会的影响力和思想垄断权。这说明二者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是有契合点的。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平衡点和支点,也即建构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和谐空间。对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点理论探讨:
第一,文学批评应该以某种文学理论为支撑,不能完全脱离文学自身,文学批评可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融合后的共同优势。比如目前出现的网评,报纸也开始推出电子版,改变了以往纸质媒介不易保存、不可复制等缺点。事实上,文学批评自身为了拥有尽可能多的受众,为了更好地生存,也在积极地向媒体靠拢,无论是在语言上、板块设置上还是批评风格上等都受媒体影响之深。
第二,在大众传媒的带动下,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场域开始形成,它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学批评的空间,批评的主体性也有所改变,以往评论的权利往往是学院派的评论家、报纸编辑,而传媒控制下的文学批评主体开始多样化,可以是作家、评论家,也可以是普通受众,主体问的互动性增强,打破了以往单一化的一线性模式。文学批评也可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和雄厚的资本向大众普及自己的学术理念,让学术走出纯理论的桎梏。
篇8
[关键词]体育传媒 大众 参与 篮球运动
0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水平逐渐提高,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事情,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才能逐渐提高,人们才能更好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体育传媒使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项目的特点、功能、方式有所了解,促进了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大众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
调查表明:大众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依次为篮球、乒乓球、健身武术、田径、足球、健美操等。不同人群喜爱的项目不同,青年人包括学生最喜欢的项目是篮球,企业职工和中老年人比较喜欢的项目是乒乓球。有研究表明,中国姚明加入NBA以后,促使相当一部分的人喜欢上了篮球运动,其主要包括学生和青年人,每有姚明参加的比赛场次,电视直播赛场总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人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程度逐渐提升。
在NBA、CBA等商业赛事的影响下,许多城市的健身委员会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篮球比赛,许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也组织社区和单位职工篮球赛、投篮比赛以及趣味篮球赛等。三人制篮球在体育传媒的影响下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兴旺发展起来,形成了人人爱篮球,人人打篮球,人人懂篮球的浓厚氛围。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拥有2亿多篮球爱好者和遍布全国城乡的52万块篮球场。篮球运动正规每场比赛有10人参加比赛,场地也较小,每个人在每场比赛中的持球机会较多,尤其是半场比赛参与的人数不到5人,三人制篮球的参与人数更少,具有活动形式灵活,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特点,因此,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极易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
2体育传媒有助于大众对篮球运动的概念、意义有更新的了解
调查表明:大众认为体育传媒有助于更新自己对篮球运动的概念、意义、特点、活动形式的人数占到参与调查人数的68.5%,其中学生占78%,社区群众占56%,企业职工占56%,不赞同的人占24.5%,持无所谓态度者占3%。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都认为体育新闻报道更新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使他们通过体育传媒的报道认识了新的体育明星,乔丹、姚明等逐渐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促使他们有机会就去模仿明星们的篮球特技,促进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参与调查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区群众也大多表示:正是体育新闻报道和电视传媒使他们了解了篮球运动的概念意义和活动的形式方法,促进了他们对国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认识了篮球等一大批活动项目。
我国大学生联赛CUBA和职业联赛CBA一直都是体育频道固定的直播节目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追求成为现今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通过欣赏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精彩的赛事、激动人心的场面,万众欢呼的热情,把人们从紧张的工作和学生中暂时解脱出来,利用互相沟通交流的时间,探讨篮球运动的发展、轶闻、趣事,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乐趣。
3体育传媒使大众热爱篮球运动
体育传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没有时间观看比赛的群众能够尽快得到比赛的消息,尤其是篮球爱好者能身临其境的享受比赛带来的欢乐。因此,随着体育传媒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越来越精美,篮球运动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喜爱。
调查表明:大众普遍认为体育传媒是导致自己喜欢篮球运动的直接因素。其中较多的人是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接触到篮球运动的,一部分是通过收听广播,看报纸了解篮球项目的,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体育传媒对篮球运动的特点、技术等加深了了解,使他们由了解到接触,由爱到投入,篮球运动带给他们学习之余的更多的欢乐,篮球运动是他们在寝室里的主要话题,篮球明星是他们很多人的精神偶像,大学生活中少了篮球运动简直是不敢想象的,篮球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带给他们青春的想象和激情。
4体育传媒有助于大众提高篮球水平
通过传媒的新闻报道,人们认识了篮球,了解了篮球,然后参与篮球。许多篮球爱好者,篮球工作者以及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都是受了体育传媒的影响开始接触篮球以至于最终喜爱篮球。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和篮球爱好者都认为体育传媒有助于自己篮球水平的提高。许多篮球爱好者通过观看NBA、CBA、CUBA等直播和转播比赛了解篮球技术,并在自己的篮球活动中刻意模仿篮球明星们的技术动作,提高了自己的篮球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青少年在三人制或者半场比赛中模仿美国篮球明星们的动作,或者在自己苦练一些技术动作,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视频以及电视里看到的,并且在体育解说员的讲解下学习了诸如:传切,挡拆等技术,再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赛,提高了自己的技术。
5NBA通过体育传媒的宣传普及了篮球运动的成功经验
NB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传媒的功能。NBA每天为世界上上千家报纸,媒体,电视台传播媒体提供NBA资讯。NBA充分利用体育传媒的作用扩大其影响,将篮球运动向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普及,推广NBA篮球文化和理念。
篇9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闻传播;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引导下,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进行逐步优化和改进,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在此基础上,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新闻传播以其真实性、广泛性、时效性的显著特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实现的新闻传播是目前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而新闻报道又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新闻业、传播业的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分析
大众传媒其实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就概念上的大众传媒来讲,其自身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一层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网络、报纸、电视等等与传播技术相关的媒体;另一层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传输的组织或者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不论是指哪一层面,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效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帮助人们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是体现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新闻的题材是通过层层筛选,不断提炼,最后通过社会舆论、价值体系、社会影响各层次筛选过后的定向总和,新闻传播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引导着人们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新闻媒介要能够满足传播的条件,其自身也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网的传播规律,同时要拥有独特的信息结构体系与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在具备这些基本前提条件后再进行新闻的传播。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在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
三、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以其自身的特征,加快了大众传媒的进步速度,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推进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大众传媒推进新闻传播发展的方案。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也是大众传媒成为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要想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的这个载体。大众传媒提供各类新闻,让人们可以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新闻、各省市发生的各类大型事件,这其中有正面新闻,弘扬社会文明,传承国家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事件。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众传媒还是组织人民群众的有力工具。大众媒体通过对获取的新闻进行筛选,选择利于培养人们某方面特质的新闻进行传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引领社会的风气与风尚,可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全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传媒逐渐呈现出商业化气息。收视率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名气、经济效益,这也是现如今各大节目争相提高收视率的关键原因。新闻节目整体上来说影响力比较大,对大众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也由于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新闻传媒对信息资源没有过滤就进行传播,极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综合征。目前大众传媒普遍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为了追求内容的轰动性、刺激性,很多时候会人为造假新闻,模糊了大众的视野,甚至引起了社会的恐慌。这种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认知,进入道德伦理的误区,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大众传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的本质出发,成为建立与维护媒体与群众友好关系的纽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业.浅谈网络技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创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38-41.
[2]王泽庆.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与互文阅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2):73-76.
篇10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其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使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在这些轻松的节目和娱乐中得到松弛和满足。这种满足的结果使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50万份,湖北的《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00万份,北京的《啄木鸟》达175万份,山西的《民间文学》达100万份。这些巨大的发行量标志着这些通俗文学有庞大的支持群体,它是对大众文化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礼赞,标志着大众文化节日的到来,也是对适应市场经济者昌逆市场经济者亡的市场经济规律的无言求证。在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许多报刊由过去的4版增加到8个版面甚至数十版、100版或更多。这增加的版面多是增加了表现大众文化的娱乐版和生活时尚版。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大众传媒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如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音像文化、摇滚文化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
大众传播对大众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得两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使得大众传媒和大众逐渐变得物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大众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些欲望刺激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而且使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视等媒介,成为畸形的电视人或单面人。
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所启动的大众文化市场构成了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其在文化重构中以妥协退让为代价以适应市场,适应这个一统天下的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限制了人对文化享受的理解层次,使人类在大众文化消费中耗尽了空闲时间,失去了接触高级文化的机会。媒介在给予人们充分选择自由的幌子下,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媒介的可能性。使我们的文化环境逐渐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类似于自然环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是十分可怕的。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高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目标,即包含有否定现实的异端因素。文化的这种否定功能随着大众文化的产生而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将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用于高级文化,从而将其中的异端观点现实化,将理想物质化。由于大众文化取消对现实的怀疑、排斥、超越,人便变成为生意的、现实的、物质的、思想平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