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5月份以来,省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管理办公室在城市客运行业全面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大讨论活动中,省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管理办公室针对城市行业发展实际,积极找出各级各类人员中的思想障碍,将其纳入大讨论之中,在讨论中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实现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发展的大转型、效益的大提高。同时,成立了由办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督导大讨论活动。在活动办公室下设四个工作组,全面负责大讨论活动的组织开展,明确了相关工作机制和推进措施,细化了活动流程,确定了人员分工,为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提供保障。
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省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管理办公室注重培养“两种精神”,树立“两种意识”,做好“六个结合”,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着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我是交通人、我为行业争光彩的主动精神,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抓住当前城市客运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负重拼博、乘势而上,为提高城市客运行业服务质量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在工作推进中,做好“六个结合”:一是大讨论活动与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省厅大讨论活动要求相结合。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和省厅会议要求上来,将城市客运行业年初确定的14类37项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是与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结合。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城市客运行业深入发展。三是与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认真研究破解制约出租汽车行业发展难题的办法,积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缓解各地“打车难”问题。四是与打造平安城市客运行业相结合。牢牢把握“苗头就是隐患、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全力推进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着力抓好城市客运行业的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重特大责任事故发生。五是与干部职工素质提升相结合。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把心思放到干事业上,把工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是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结合,大兴清正廉洁之风,营造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廉政氛围,建设一支有很强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的好队伍。
(作者单位:河北省出租汽车和城市公交管理办公室)
篇2
在上海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背景下,徐汇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老年人口持续增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加、空巢化趋势明显等特点。截至2014年底,本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26.95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9.35%。据预测,到2020年徐汇区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32.5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36%以上。为应对挑战,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府职能、服务形态、工作方法和联动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并深入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健全三大服务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区政府通过公建公办、公办公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建设和完善机构养老服务。加大了开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对养老机构专业岗位、专业人才给予补贴,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此外,区政府积极探索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徐汇区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委托社会组织“徐汇区养老机构服务指导中心”对养老机构开展分层指导和分类培训,并按照养老机构服务管理规范形成考核指标,开展规范达标活动,将考核结果与政府补贴挂钩。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独居老年人结对关爱工作,开展了社区老年人互助“睦邻点”项目,在社区选择一些富有热心且住房条件好的独居、纯老家庭老年人的家中,为社区内其他独居、纯老家庭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慰藉等服务,帮助老年人消除沮丧感、孤独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建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以建立老年长期照护体系为目标,依据市统一制订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社区助老、高龄护理、机构养老、老年护理等分类医疗需求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统一受理、评估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实现老年基本照护需求与专业服务合理匹配,促进有限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2014年在三个街道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区开展。
完善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政府购买为老服务项目等相关政策,支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管理。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96289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信息查询和牵线搭桥服务,使服务供给与需求紧密对接。
前进路上的“羁绊”
养老机构与人口分布尚不完全匹配,医养结合面临一些瓶颈难题。未来,徐汇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加快,对养老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本区人口密度呈现出北密南疏的分布特点,北部由于建设用地有限,机构养老设施较少,规模也相对较小,挖潜新增设施难度大,南部设施离市区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使得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并且,由于收费标准差异和观念原因,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难题,对达到10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须设内设医疗机构的要求,由于软硬件条件限制,落实困难不小;社区卫生中心及二、三级医院由于认识和机制原因,医生多点执业机制推进难度较大。此外,养老机构护理床位费用与社保支付仍未完全打通,致使医院护理床位与养老机构护理床位收费形成剪刀差,一位老人说:“在医院住院享受的医疗服务比养老院护理床位的服务好,但支付的费用反而少,我宁愿去医院。”
专业为老服务人员缺乏,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养老机构普遍反映,机构为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待遇大多为税后每月3500―4000元,他们经常没干多久就跳槽,队伍稳定性差。而为老服务人员的想法为,他们劳动强度不比月嫂、农民工低,但报酬相比有较大差距,并且得不到社会认同。这种矛盾导致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多数机构聘请退休返聘人员,医护人员年龄偏大,无法形成正常的职业发展机制。此外,有关部门对养老机构护工组织的培训次数仍相对较少,并且培训内容仍不够丰富,需要更加接近实战,贴近老人护理需求。“培训的形式、时间不够灵活,如安排集中培训,使得本已护理人员人手紧缺的养老机构,更加捉襟见肘。”一位民办养老院负责人说。
养老服务还未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力度不够。为老服务还是以政府突入为主,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不够,特别是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较少。徐汇区养老机构共41家,民办公助养老机构19家,纯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仅1家,占比较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着土地供应、政府资助、价格控制等政策,市场还没有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难以满足老年人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
来自一线的呼声
养老机构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社工等从业人员在座谈交流中呼吁:
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拓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渠道。开展多层次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自身,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更便捷、更个性化的培训课程。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设立护理等级资质,形成护理人才梯队。充分依托辖区内的专业社会组织,完善为老服务人员的用工、培训、评估和考核机制。完善职业保障。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引入社会人才,对在民办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公办机构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完善为老服务人员职业防护机制,督促相关机构依法缴纳住院等社会保险费。完善本区为老服务行业用工指导意见,规范用工行为,形成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尊老敬老意识。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平台,促进养老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开展养老服务优秀人员评选活动,培育和树立尊老敬老的模范典型和为老服务光荣的理念。
篇3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商校犹如“工厂”,教学过程及管理似为生产;学生的就业视为销售.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凡才市场密不可分,如何提商教学与管理质量,提高人才素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立院校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不断涌现,并逐步走向规范。而且,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制度不复存在,“‘双向选择”成为时下通行的就业方式.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高校和就读的学生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和就业思想,提高中医药教育人才素质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巫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陈述一点着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佼犹如一个“工厂”,其产品即毕业生。产品的价值最终是在销售和使用中体现的,能够顺杨实施销鲁的前提是供销对路,高品质的产品亦是关键,任何违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残次产品都难以在市场上寻得自己的位置。据此,笔者以为就学校教学及管理而言应注意从两大方面着手:
1. 转变办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市场经挤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门要重视素质教育。首先是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突出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是努力的方向,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努力探索构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为此,笔者认为:
其一,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中医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胜任中医药临床、中医药文献整理和中医药现代研究工作的合格人才。因此,它必须与医学科学及中医药学本身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中医药既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什,又是探索人体奥秘的基础学科。在这“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的年代,中医药教育必须跟上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传统的四诊(望、闻、问、切)与新的仪器设备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诊治的精确性,而且也提高了速度、效率。而新的仪器设备掌握又与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统计学等不无联系。所以,以中医药院校为独立的教研机构,自成封闭而与其它学科几近隔绝的教学方式在这学科日趋综合发展的今天日见弊端。笔者认为,应使中医药教育从封闭型教育模式发展为开放型戈综合大学式),以利于快速获得新信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武装医、教、研;促使多学科对中医药广泛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开发;促进不同专业师生沟通与学术交流,以提高智能;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与多样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协作创造精神;有利于造就横向学科人才。
其二,变灌翰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现今灌输式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借助记忆的知识再现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要使中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休制下不致落伍、淘汰,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人才的智能培养,特别是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及科学方法论素养的训练,以造就实用型、创造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除通过一些有效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还必须利用多媒休技术、电化教学等手段。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关系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特点为信息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它充分利用影像实物等诱导启发,自学讨论,克服目前死抠书本或唯老师所讲为是的背诵式教育,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联系实践,方法技术训练等。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模拟血液流动、心脏动态立体图像等‘又如电化教学把一些老药抑掌握的濒于失传的中药炮制、制剂绝技等应用录像保存下来,既避免中药传统技术的失传,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采用问题案例式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讨论、老师答疑等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总之,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与多媒体电化教学,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确为迫切.
第三,设工选修课.信息时代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知识结构,要求增加大量现代学科的选修课程。开放型教育为此提供了可能。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运用,又为解决课目大量增加带来的课时量的加大提供了途径。这样的安排,教学灵活性加大,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调节自己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也为将来学生就业的分流提供了契机与多途径性。
2.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典道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分配高校毕业生。高校教育一般不过多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是否与社会需要完全一致,这种只顾生产,不顾市场的做法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2. 1学校首先要加强和规范学生就业推荐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已由传统的‘枣核式”经营转向现在的好亚铃式”经营,即在搞好产品生产质里的基础上把市场销售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供求关系中还有矛盾。在这种现状下、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人的观念和做法只能是死胡同一条。因此,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出击,为学生就业创造和挖掘出路,尽可能沟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联系。设立人才库网络,与省内外用人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联系,架起校方与社会相关部门的供需桥梁,使中医药人才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要象工厂抓销售那样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两手硬’,即一手抓“生产’吃教学),一手抓“销售伙就业)并重、做到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同时,学校有关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精力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分析反馈的资料信息以明确社会对中医药专业的实际需求,并据此对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2. 2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学校的教学和就业推荐工作是学生“供销对路”的外在条件二学生能否适应时代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还在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就业思想的转变。为此,学校要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更需要大量的以专业为主兼具其它的复合型人才。联系到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兴趣特长,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当今时势,教育振兴,国运昌盛,有所谓高校毕业生“过剩”的说法。事实上这种“过剩‘,是“地区性过剩”或‘结构性过剩”。—即由于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相对发达地区所造成的“地区性过剩”、或某些专业供大于需的“结构性过剩”。特此,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针对“地区性过剩”—纵观全局,从长远的观点看待就业和个人发展。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不应只盯着发达地区,应该看到广大的、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县乡级医药部门仍然需要大量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这些落后地区可能役有发达地区提供的自我发展条件好,待遇高,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却为我们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中西部地区繁荣腾飞之日正在来临,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针对“结构性过剩”—就业思想必须灵活。传统砚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但在当今,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而且颇为急切,“学以致用”古训常在。如何被社会接纳,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之无形价值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而用人单位用人时对人格、业务、能力、思维等总体素质都有考虑。联系中医药院校学生,一方面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例如中药专业可参加西医医药自考、财会学习、市场营销等。中医专业可参加汉语言文学自考、英语自考、高等护理学习等。通过多方位学习拓宽知识面与知识深度以及通用性;另一方面.打破僵硬之就业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学医必当大夫,学药必当药师的观念,使自己成为适应多向性职业的人才,也就是说.在不离医药方向的基础上.可当大夫、药师,亦可搞医药经销、医药广告策划、中药材开发、医药信息网络交流、医院药厂管理等。要让学生意识到,“上帝给予睡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得到上帝恩赐的东西永远不会均等。”坐在同样的一个课堂读书.将来拿着同一张文凭的各个人,绝不会得到同样的幸运和自我认为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并结合社会需求为自身做好市场定位:
其次,倡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自我塑造各种各样的时代人才:例如.可培养自己为。
①专业型人才。学有心得,学有专攻,学有所成之同学可走深造考研、考博之道路,塑造自己为学术型、临床型人才。
②“时尚”型人才。比如精通、爱好电脑者,可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运用。
③经营型人才。比如承包中小型医院、药厂、诊所、医药原料厂加工厂等。
④设计策划型人才。形像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的谋士型人才也是医药企业或相关企业、医院需求的专业与管理人才
⑤公关型人才。对于善于交际、有商业意识、善于辞令的学生.同时又有较高教养、气质、风度者可走医药销售之路。
篇4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BR> BR>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 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
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5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