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分析

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新常态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如何改善现有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常态下,对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模式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高度重视现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老年人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意见[1]。

1医养结合的界定与标准

1.1医养结合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医养结合,“医”就是指的是老人所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其中包括对老人身体的健康检查,疾病的提前预防和诊断,以及对老人的照顾护理等;所谓的“养”就是指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医养结合可以将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医疗养护方面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老年人在余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养护,也能解决一些患病老人的治疗和日常养护的难题。

1.2医养结合的标准

为了能够让医养结合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养老标准进行细化。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更能体现现代养老模式变化的重要模式,既可以实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能在生病的时候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治疗和照顾,是使老年人得到更充实的新常态下的现代养老模式,实现老年人能够有病治病,没病养老,是使得老年人能够实质性感受到养老与医疗完美结合的医养养老模式,同时还能够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质量[2]。

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其中,一些老人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达3700万余人;人们进入老年后,对于一些易发、常发的老年病使得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对于这些老人的看护和照顾一直影响着千家万户。然而对于人们常参与的传统的养老院服务模式过分单一,只是单纯的提供一些生活护理等,而且部分人员专业性欠缺,经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护理和照顾,更重要的是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见封三图1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3],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占53.9%,并且基本上人均得患有2到3种不同的疾病,这种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而现状中许多地方的偏中小型的医院越来越难以生存,在乡镇中的卫生院、社区里的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机构中具有闲置的医疗设备和病床等,这些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以及一些医务人员的超额和给予薪资不高等现象。假设将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适当的用于养老机构,既能解决设备的限制问题和医院生存问题,同时也能实现与养老机构的有机结合,实现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

2.2新常态下养老服务趋势

对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也是刻不容缓,急需一套完善的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2016年3月的“两会”期间,养老话题的关注度更是名列关注度的前列,多次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提案中涉及,现在多个地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现如今医养分离的模式急需解决,医养结合的出现才是未来老人享受晚年生活的最佳良策。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医养结合”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新常态下的思路和分析

3.1结合养老政策,做好体制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中新常态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样新常态也将在我国各个方面的新旧交替中发挥作用。对于在新常态下发展我国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其重点需要解决的便是在养老和医疗的资源分配的问题。针对此系列问题,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应该指明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在医养结合的体制和政策中加强我国在着重推动养老问题上的制度和政策的努力。结合国家政策,我们应该在体制上不断完善以及创新。新常态下实施医养结合须从这些固有的机制中入手,搭建出适合我国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医养结合能得到长足发展,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可以一起为老年人的生活发挥作用。对于此种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且具有实际作用的法律法规意见等。规范相关职责,整合其管理制度,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创造良好的整合和法规。

3.2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在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下,对于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出台严格的标准。医养结合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宽广,包含着医疗、护理、起居、康复、文化生活照顾、医疗保险的运用等多方面,其体现了多样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医疗和养护的双重融合,达到相互配合的状态,实现医疗和养护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4]。对于此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其制定有利于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规范与标准,在“养”的过程中“医”的界定,从而能够对现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在实现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对于医养结合有个良好的评估和管理,无论在操作还是责任方面能够有章可循。

3.3创新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要想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响应,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方面包括对于制度的制定,医养结合的系统分析,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的相关规划,医养结合方面的最适合的模式,以及在管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相互结合。除了理论知识的提高,更需要引进相关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估,以免出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结构之间的合作不畅通,相关人员的不作为,从而导致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运行受阻,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和资源浪费。其次要专注医护专业人员的培养,从而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和质量。同时为了保障医养结合模式中医护人员的稳定性等,要建立健全相关医护人员的相关制度,从而保证在医养结合下的养老模式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队伍进行支撑,实现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3.4提升医养服务人员素质养

老机构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增加休闲项目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招聘时严格要求,在平时也要搞好培训,设立服务标准,搞好标准化服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硬件设施质量,搞好服务环境,提升在群众中的口碑。对于床位空闲率和就诊率较低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其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比如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医疗养老双重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慢性病护理区、失能护理区、临终关怀区等,通过服务需求评估,将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优质服务。

4讨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是有效解决我国逐渐加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举措。在整个的准备和推行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学习其优秀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良策。一个政策的实施和一个模式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改善,从而能从体制,制度和政策等发面得到完善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资料〕

〔1〕尹吉东,曹立前.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5,12(4):100-104.

〔2〕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14):17-19.

〔3〕本刊编辑部,丁朋.“医养结合”:让老人活得有尊严〔J〕.中国民政,2015,26(24):13-31.

〔4〕余道鋆.基于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J〕.商,2015,36(46):83.

篇2

【关键词】 结核,肺;患病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25-02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具有病程长、传染性强等特点。高等院校的学生居住和学习地点较为集中,部分学校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且学生学习的压力较大,处于青春期等因素,因此极易造成结核病的暴发、流行 [1],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将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环境及学校声誉,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2]。随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特别是大中学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显得愈来愈突出[3]。

为做好青少年学生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控制结核病的传播,沈阳市开展了对青少年学生肺结核疫情的动态监测,积极落实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排查工作,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2005-2008年沈阳市30所大专院校肺结核疫情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动态监测《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浏览,结合《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现住地址浏览”功能栏,查看沈阳市大专院校学生结核病疫情信息,包括性别、痰检、发病时间。诊断时间分类统计,随时与各大专院校医务人员核实、排查疫情,对2005-2008年沈阳市30所大专院校学生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5-2008年沈阳市30所大专院校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26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122例,性别比例为2.5∶1;患者年龄为17~28岁。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为37.18/10万;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6例,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为3.14/10万,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沈阳市大专院校学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为37.18/10万,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为3.14/10万。究其原因可能有:(1)一些学生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缺乏必要了解, 出现症状后未能及时就诊。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发现自己患病, 但由于担心退学或休学而到非专业防治机构就诊,并对学校和同学隐瞒病情,延误治疗的同时又成为新的传染源。(2)某些学校宿舍拥挤,采光通风差,为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了良好环境;个别学校对结核病防治工作不重视,必要的宣教和体检没有认真完成,不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治疗,加上管理不到位,缺乏控制疫情的经验, 一旦出现疫情,不知所措。(3)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有待加强,学校和结防机构结核病患病信息的互通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健全,学校医务人员未能及时登记和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的疫情信息,致使一部分肺结核患者成为传染源。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笔者建议:(1)提高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大专院校领导和校医院要充分认识到结核病的危害和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性。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各大专院校落实结核病防治措施,严防结核病在学校的暴发流行。(2)建立结核病疫情报告和健康体检制度。各大专院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发现结核病疫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结防机构报告;加强结核病筛查工作,认真做好新生入校体检、毕业生体检和每年的教职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加强各大专院校与辖区内结防机构的联系。结防机构要主动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技术指导、病人治疗和管理工作。 (3)强化学校和卫生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合作,卫生部门对各大专院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各大专院校校医要提高警惕,对可疑症状者进行检查,发现疑似或确诊结核病患者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督促可疑患者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结核病患病信息的互通机制,一旦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各级结防机构要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入学校,指导学校开展防治工作,共同做好大专院校结核病的防控工作。(4)大力开展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各大专院校要将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宣传栏、讲座和校园网等形式,对在校师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其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时能主动、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各大专院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定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推广经验,使学校真正成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

4 参考文献

[1] 姜世闻,徐汉成,李继海.结核病现状及高等院校结核病控制有关问题的探讨.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4.

[2] 杨燕华,蔡乐农.高等院校肺结核防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中国校医,2005,19(1):102.

篇3

[关键词]老年; 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72-01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任何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痒风”,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疾病。笔者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3.24±4.86)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5.38±1.64)年。均符合《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1]中的诊断标准:(1)只有阵发性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肤损害;(2)瘙痒常于临睡前发作,情绪激动、温度变化、饮酒、食辛辣食物时加重;(3)老年人发病多与季节、某些疾病有关;(4)局限性瘙痒多发生于双侧小腿、、外阴、外耳道、眼、脸等部位。并排除标准虱病、蚧螨病、局限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损害及”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黄疸性肝炎“等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损害[2]。患者均以皮肤干燥、自觉瘙痒为主症,皮肤可见程度不同的抓痕及血痂,秋冬季好发。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辨证:根据临床证候特点,采用笔者自拟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均15天l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

1.2.1.1湿热内盛型:此型表现为搔抓后轻度潮润、肿胀,伴心烦易怒,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方用车前草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柴胡15 g,泽泻15 g,黄芩9 g,黄柏9 g,苍术9 g,龙胆草9 g,甘草6 g,木通6 g。

1.2.1.2气血不足型:此型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伴四肢乏力,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当益气养血,润肤止痒。方用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15 g,熟地黄21 g,当归21 g,白术9 g,白芍9 g,蝉衣9 g,防风9 g,甘草6 g。

1.2.1.3血虚肝旺型:此型表现为皮肤干裂,瘙痒,脱屑,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当滋补阴养血,平肝止痒。方用当归15 g,生地20 g,枸杞12 g,白芍15 g,15 g,何首乌15 g,天花粉15 g,防风12 g,柴胡9 g,钩藤12 g,丹参15 g,甘草6 g。

1.2.1.寒束表型:此型冬季多发,睡前或遇冷风时瘙痒尤重,皮肤干燥粗糙,鼻流清涕,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祛风止痒。方用茯苓15 g,柴胡10 g,白芍15 g,蛇床子15 g,前胡10 g,薄荷10 g,蝉蜕12 g,白芨15 g,桂枝15 g,羌活10 g,川芎10 g,麻黄9 g,荆芥9 g,党参15 g,甘草6 g。

1.2.2西医对症:予抗组胺、镇静、改善皮肤营养及补充维生素治疗。扑尔敏4~8 mg,酮替酚0.5~1 mg,维生素C200 mg,维生素B11O mg,维生素B62O mg,维生素E100 mg,谷维素2O mg,每日l~3次,与中药同服,15天l疗程,共治疗1~4个疗程。

1.2.3局部用药:内治同时,配合局部外用药,予醋酸曲安奈德尿素或哈西奈德溶液,每日2次,局部涂擦,涂擦仅在发病1周内使用。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应标准。治愈:瘙痒及继发性皮损消失。显效:瘙痒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皮损大部分消退,停药半年内不复发。有效:瘙痒减轻,时影响睡眠,皮损部分消退,停药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瘙痒程度基本同前,皮损无变化[3]。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6.84%,无效3例,在治愈患者中,疗程最短10 d,最长6周。

3讨论

皮肤瘙痒症归属于皮肤病学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表皮角质层中水分减少,皮肤干燥 ,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刺激而致病[4],通常采取抗组胺药配合维生素治疗,起抗变态反应作用,但很难达到理想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痒症”、“阴痒”、“痒”范畴,病因多由风寒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胆肝湿热下注,或感染滴虫毒邪,或病久脾虚、肝肾不足,或冲任不调、兼因湿热内蕴所致[5]。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区分为湿热内盛型、气血不足型、血虚肝旺型、风寒束表型辨证论治,方中桂枝、白芍、麻黄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柴胡、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湿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泽泻、车前草清热利湿;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滋阴养血,钩藤平肝止痒;党参、黄芪、白术健睥益气,熟地黄、当归养血润肤。本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中医分型论治、内外兼施能显著提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光德,王坤山.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l996:280-284.

[2] 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2.

[3]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

篇4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136例,在患者同意条件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西药治疗,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治愈49例,治愈率为72.06%,治疗有效率为83.82%,观察组治愈61例,治愈率为89.71%,治疗有效率为97.06%,两组间临床治愈率、治疗有效率间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中西医结合; 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甚至会导致患者厌食、体重下降、失眠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亦有所不同1。现就对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患者136例,男85例,女51例,年龄为21~81岁,平均年龄为(34.26±3.27)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64±1.84)年,所有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均阳性,其中胃溃疡患者6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3例,混合型溃疡患者14例,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间无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西医“三联疗法”,即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治疗。其剂量分别为: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晨服20mg,连服6周;阿莫西林胶囊:日三次,0.5g/次,连服2周;克拉霉素片:日2次,0.25g/次,连服2周。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以下中药汤剂治疗: 檀香12g、半夏15g、瓦楞子9g、苍术12g、丹参15g、五灵脂12g、蒲黄15g、藿香12g、茯苓1.5g、砂仁12g、大黄9g、蒲黄15g,吴茱萸15g。

篇5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中西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临床主要表现为有规律性上腹疼痛病史,有泛酸,嗳气,腹胀,消瘦,乏力等症状。经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因其有出血、穿孔、癌变等并发症,故发现后,我们即予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抑酸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联合治疗为主,我们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3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0~29岁12例,30~39岁18例,40~49岁11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平均年龄41岁。病程1年以内11例,1~5年27例,6~10年12例,10年以上3例。其中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复合型溃疡8例。1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31例合并浅表性胃炎。

1.2 治疗方法 西药予以抑酸剂奥美拉唑20mg,QD,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120mg,QID,硫糖铝1g,QID等联合治疗为主。再加以自拟中药方瓦楞子30g,海螵蛸30g,黄芪30g,白芍20g,炙甘草10g,茯苓10g,蒲公英30g,陈皮6g。起到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痛剧者可加重白芍量,加延胡索。腹胀者加枳壳、川朴、槟榔。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等。胃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玉竹等。胃阳虚者加吴芋,炮姜等。有黑便者加白芨,三七,云南白药等。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上共治疗6周。治疗期间一律给予普通饮食,未予溃疡特殊饮食,所有病例在接受本疗法期间均未采用其他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为疗效判断依据。治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示:溃疡面愈合或留有瘢痕,胃黏膜正常。显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失,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下。以上3者统称有效。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胃镜示:溃疡面无缩小,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加重[2]。

2 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治愈43例,占81.1%;显效5例,占9.4%;有效3例,占5.7%;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达96.2%。详见表1、表2。表1 治疗3个疗程各阶段有效变化表2 治疗3个疗程后各型溃疡愈合情况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胃胀”、“心下痞”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亏虚等导致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相干,久之化热腐蚀,气滞血瘀,胃失所养所致。气机失利,胃黏膜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变部位在胃,肝脾起主要作用[3]。西医认为溃疡之形成机理:损害因素(又称侵蚀力,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等)。增强和反损因子(又称防御力,保护力,包括胃黏液,胃黏膜屏障,胃肠壁旺盛的血液循环等)减弱,削弱和破坏了胃、十二指肠局部防御机制,于是在胃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消化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本病中药治疗以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为主。其中瓦楞子、海螵蛸有制酸敛疮,保护胃黏膜。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白芍、延胡索收敛补血,缓急止痛。陈皮、川朴、枳壳、槟榔健脾理气,消胀。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有降逆止呕,和胃作用。生地、麦冬、玉竹养阴益胃,生津止渴。吴芋、炮姜温胃化饮。白及、三七、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医学发现,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加强胃黏膜-钛酸氢盐屏障,加固胃黏膜屏障,改善黏膜血流等作用。参三七能使血小板增加,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和减少出血作用,白及内还有白及胶,可使白细胞聚集,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迅速止血功效。白芍成分为芍药苷,有明显抑制消化道溃疡作用并能弛缓及抑制胃运动。甘草、延胡索有解痉止痛,抑制胃的分泌。而西药奥美拉唑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为H+-K+-ATP酶抑制剂,其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每日服1次即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使消化性溃疡愈合。但单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溃疡,仍有一部分人易复发,且一些临床表现不易用西药缓解。而单用中药治疗有时见效不够迅速。采用中西药联合运用方案,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和巩固疗效,有利于全面兼顾乏力,嗳气,嘈杂等只用西药难缓解的症状,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4.

篇6

[关键词] 流动人口;结核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8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c)-0152-03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流动人口在中国经济社会中逐渐成为主力军,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各种传染病的出现,其中流动人口中最多见的为肺结核,因流动人口结核病的病情重、疫情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流动人口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有资料指出,外来人员的结核病是引起江西省弋阳县结核病疫情加重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了掌握近几年外来人口肺结核的发病率以及对其的管理情况,对结核病防治管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西省弋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弋阳县2010年6月~2012年6月的结核病防治管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人口资料由本县公安局提供,所选的患者中,流动人口69例,户籍人口116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6~84岁,主要为36~48岁的人群,平均年龄(42.6±3.9)岁,分别对其性别、发现途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初治、复治、临床特点、涂阳、涂阴以及治疗管理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流动人口定义

流动人口主要是指非本区的常住户口人员居住在本县,其中包括申请暂住证的外省、市人员。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涂阳新登记患者人群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肺结核病新涂阳患者的概率为10.8/10万,高于户籍人口的7.29/10万,数据由弋阳县结核病防治中心提供。涂阳率的流动人口以及户口人口基数,流动人口为6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户籍人口为116例,男性83例,女性33例。流动人口新涂阳患者主要来自全国的14个省市。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进行分析,不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户籍人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析: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年龄与户籍人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0,P45岁的占73.61%,平均(53.6±4.8)岁。

2.2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患者的治疗管理方式

流动人口的患者完成全程督导率为85.5%,而户籍患者为99.1%,流动人口的完成全程督导率明显低于户籍人口(χ2=12.04,P

2.3 新登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

流动人口患者的治愈率为63.77%,户籍人口为77.59%,流动人口的治愈率明显低于户籍人口(χ2=4.14,P

表2 新登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n(%)]

与户籍人口比较,χ2=4.14,*P

3 讨论

3.1 结核病患者的来源

在全球,我国为结核病患者众多的国家之一,患有结核病患者的人数仅低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本县流动人动性肺结核、菌阳肺结核报告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弋阳县流动人口的肺结核涂阳新登记率高于户籍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①流动人口多来自贫困地区,大多数患者来到弋阳县主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生活水平较低,经济相对困难,居住条件以及营养状态不佳,多种因素导致其发病;②为了保住找到的工作,大多数流动人口对自己的病情进行隐瞒,继续工作,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而且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具有对传染病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因而这些患者无法立即被发现,导致结核病在流动人口中传播。

3.2 两种人口发病区别的原因

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新登记涂阳病例中年龄上有很大的差异,户籍人口人群主要为年龄>45岁的人群,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不足等因素有关,另外,老年患者结核病内源性复燃也是导致疫情发展的一个原因。中国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发病数量的增加一定会影响疫情的发展,而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主要见于16~36岁的人群,这主要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多外出打工有关。

3.3 结核病管理的具体方法以及效果

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能够抑制结核病疫情的发展。现今,WHO建议的短程化疗法(DOTS)在国内外得到了公认[2],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率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有报道指出,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实行“归口管理”,运用DOTS策略,临床治愈率可达95%,然而未应用DOTS策略的患者,治愈率仅为40%。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患者完成全程督导率为85.5%,而户籍人口为99.1%,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患者的治疗管理方式差异较大,说明要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以此来不断加强全程督导率,主要是由于全程督导率与患者的治愈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肺结核患者一旦得到诊断,就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制订合理的化疗方案,这也是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方法[3]。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患者的治愈率为63.77%,户籍人口为77.59%,所得数值均比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的指标低,这说明必须将发现的患者与治疗管理、合理化疗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林淑芳等[4]研究得出,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及时诊断及治疗结核病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流动人口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和工作,流动性较大,常常会流动在城市和区县之间,因此,在管理跨省和跨区的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时有一定的难度。从表2可以看出,36.23%的患者由于迁移问题对其进行随访和管理出现问题,然而本地区未迁出的患者在经过系统治疗后全部治愈,因而,应不断加强本地区有迁出意愿的结核病患者继续接受治疗的健康教育,劝导其尽量在本地区完成治疗计划[5]。然而,对于户籍肺结核患者中有2.59%拒绝进行治疗,说明户籍肺结核患者也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本研究作者给出如下建议:①不断加强培训和宣传力度。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讲座,要求门诊医生在对初诊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将重点放在宣传上。培养一些初、中级医务人员,这样更有助于建设医疗网点,可以深入落实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水平[6-7]。②加强对流动人口结核病的管理。将防治结核病的重点放在筛查流动人口,这种方法在很多国家被应用,但是这并不是歧视流动人口,要正确对待流动人口,要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检查情况以及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8]。

在以后对结核病患者进行防控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由于流动人口具有特殊的特点,实施健康教育无法长期完善地进行,所得的结核病防治知识也很难完整实施,进而引起此健康教育的结果,因而,重点工作是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实施的宣传活动中,要重点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宣传工作,同时要对各个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将结核病防治工作延伸到社区、工厂以及人民大众中去,逐渐提高全社会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9]。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建立用人单位为流动人员提供宿舍,但居住条件要逐渐改善,居住人口不宜过多,对于新雇用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复检,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免费治疗的理念,嘱咐居住宿舍的人员要勤通风、合理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如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低热、胸痛胸闷、盗汗以及午后潮热等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检查,当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时应进行正规的治疗,对于发现结核病的区域对与其密切接触的人员应进行筛查[10-11]。③现今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降低传染源,根据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的人群,结核病防治人员要很好地与流动人口肺结核人员进行沟通,在实施标准化治疗方案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意愿,运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被患者尊重和信任,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患者才会真实地将工作情况及具体信息告知医生,这样也便于以后继续进行治疗[12]。④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提高行政干预力度,对流动人口结核病的特殊性认识进行加深,逐渐将流动人口归入到本地结核病防治规划的章程,加强对医疗单位的监督工作,要求流动人口密集的医院、社区及时报告、转诊可能为肺结核的患者,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便进行跟踪随访[13-15]。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提高本地区结核病的防治管理水平,主要应提高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及全程督导率,充分调动全社会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结核病的防治,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人口结核病的疫情风险。

[参考文献]

[1] 万莹,徐瑛,杨慧君.天津市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1):6-9.

[2] 杜昕,刘二勇,陈伟,等.2010年全国流动和常驻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转出与治疗管理结局的对比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9):527-530.

[3] 杨应周.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的难点和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15):1912-1913.

[4] 林淑芳,李卫林,戴志松,等.福建省流动人口肺结核防治工作现状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5):13-15.

[5] 黄巧云.义乌市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效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4):20,22.

[6] 陈静,沈梅,夏珍,等.上海市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效果阶段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0,32(6):354-355.

[7] 马晓燕,姬新芬,伏永鹏,等.甘肃平凉市2002-2009年肺结核疫情简况[J].中国防痨杂志,2010,32(7):389-390.

[8] 于梅,董,赵敏捷,等.固定剂量复合剂在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结核病防治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4):407-409.

[9] 吴腾燕,刘飞鹰.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9):203-204.

[10] 于梅,董,赵敏捷,等.固定剂量复合剂在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结核病防治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44-46.

[11] 张利霞.结核病防治中档案资料应用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 15(25):863-864.

[12] 席海峰,李俊娟.城市流动人口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682-683.

[13] 叶晓军,范伟忠,沈毅,等.构建输入性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6):20-23.

[14] 陈劲华,石国祥,翁正军,等.2006-2011年浙江省义乌市鼠疫血清学和病原学动态监测[J].疾病监测,2012,27(10):802-804.

篇7

摘 要 目的:研究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小麦生长中期土壤养分、水分和pH值的影响,为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可降解地膜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 000、3 000、2 000的聚乙烯粉末模拟聚乙烯降解产物,以0、7、35、70、140、350、700、1 050和1 400 g/m2土壤用量模拟聚乙烯残留量.盆栽试验,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结果:各聚乙烯降解产物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水分含量;LLDPE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增加碱解氮含量,其余降解产物具有相反作用;除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的聚乙烯外,其余降解产物能提高有效磷含量.各聚乙烯残留量使土壤pH值明显降低,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低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作用,高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有降低作用.结论:不同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对碱解氮含量多有降低作用.增加聚乙烯残留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高残留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

关键词 聚乙烯降解产物;土壤;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58.4;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2)04009104

至2009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15 500 km2[1],地膜覆盖技术给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2]、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土壤危害和环境污染[37].普通地膜的降解性很差,随着土壤中残膜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团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8],土壤通气透水性降低,作物种子发芽困难,根系生长受阻,从而引起作物减产[9].为解决普通地膜难降解导致的生态问题,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聚乙烯(PE)为原料添加光敏剂的光降解地膜,受到广泛关注[1016].可降解地膜的降解产物为碎片、粉末和低分子质量化合物[17].关于可降解地膜碎片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已有研究[1819],但聚乙烯粉末和低分子化合物对土壤养分有何影响,目前未见报道.生产地膜的聚乙烯目前主要以线形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主[20].本试验用LLDPE,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 000、3 000、2 000的聚乙烯来模拟聚乙烯地膜的降解产物,以不同用量模拟残留量,分别研究对小麦生长中期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可降解地膜的推广提供依据.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

笔者从2014年6月~2015年2月经胃镜下确诊活动期(A1或A2)的胃溃疡病患者34例,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尿素C14呼气试验HP(+)者10例,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者12例,上腹饱胀感者12例,反酸者10例,嗳气者13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6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24~72岁,以中老年为主;病程1周~30年,胃溃疡均为单纯性溃疡,胃窦部13例,胃角6例,胃体4例,胃底1例,均行病理活检示黏膜慢性炎。

1.2 临床症状:上腹疼痛、饱胀不适、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尿素C14呼气试验HP(+)者10例,近期上有消化道出血12例,上腹饱胀感者12例,反酸者10例,嗳气者13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6例。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2次,磷酸铝20g,每日2次,6周为一疗程。其中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用阿莫西林1g,每日2次,(西林过敏者予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g,每日2次,连用1周。

2.2 中医治疗根据辨证施治,辨证要点: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可据疼痛的性质可以分辨虚实寒热。将本病分为气滞、郁热、虚寒、阴虚、瘀血等5种类型治疗。

2.2.1 气滞型 证候:胃脘胀痛,或牵及两肋,善怒或喜吧息,嗳气,遇情志不遂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枳壳9g,白芍15g,香附9g,陈皮9g,苏梗9g,香橼皮9g,佛手6g,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9g以活血止痛;嗳气较多者,可加旋覆花9g以顺气降逆。水煎服,每日1剂。

2.2.2 郁热型 证候:胃脘灼痛,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急燥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泄郁热、理气和胃。方药:化肝煎方加减:丹皮9g,橘子9g,黄芩9g,蒲公英15g,青木香9g,香橼皮9g。口干口渴,加天花粉9g、石斛9g清热生津;热伤血络,见呕血或便血者,加白及9g、仙鹤草15g凉血止血。水煎服,每日1剂。

2.2.3 虚寒型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益脾胃,温中散寒。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黄芪15g,桂枝6g,白芍15g,灸甘草6g,白术9g,茯苓12g,法半夏6g,陈皮6g,干姜3g。反酸者加乌贼骨15g制酸止痛;纳呆,嗳腐,加焦山楂12g、六曲12g消食导滞。水煎服,每日1剂。

2.2.4 阴虚型 证候:胃痛隐隐,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1]。治法: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方药:一贯煎方加减:北沙参15g,生地黄15g,麦冬9g,川楝子9g,白芍9g。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胃脘痛其主要发病机理为湿热内壅,运化失调,寒湿内生,气血阻滞等,常因情志不调,精神疲惫,饮食不节,生活无律,气候寒冷等诸多因素,长期反复作用而致病情迁延,形成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2]。临床上也有分为肝胃郁热,肝胃气滞以及寒热相杂等类型,由于病情复杂,各型又不能截然分开,又因属于慢性疾病,病久则多虚寒,临床上脾胃虚寒型或寒热相杂型较多见。先用呋喃唑酮、甲硝唑联合应用,以减轻胃酸分泌,抑制胃肠蠕动,同时二者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另外二者尚有化腐生肌的作用,能消除溃疡面的炎性渗出,减轻胃壁损伤,促进溃疡愈合。本病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型多见,所以以黄芪健中汤为主方,善其后,因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情志不调: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则胃脘胀闷而痛。情志不调,还可导致肝气太过,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胃脘攻痛。二、饮食因素:过食肥、甘、辛、酸或饮食不节而致湿热内郁,脾胃气机壅滞或多食生冷、寒凉之品,饥饱无常,致伤脾胃,使脾胃阳虚,寒湿内生,气机不利而痛。故以黄芪健中汤为主,本着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调畅气机的原则,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方中的黄芪、甘草、大枣又有保护脾胃,减少呋喃唑酮的副作用。黄芪健中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白芍用量加倍,以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力于柔肝、营血而止痛 [3]。肝胃热郁气滞型,则用黄芪健中汤去桂枝,以黄芪、甘草调中利气,用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郁金降胃气,活血通络,活血调气,调畅脾胃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士良.中药800种详解. [M].第4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37

篇9

【摘要】目的分析涂阳肺结核患者依从性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涂阳肺结核患者病人的治疗管理记录资料,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结果涂阳肺结核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达到了86.1%。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为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充分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政府为贫困患者适当提供就医时的交通费、食宿费用和肝功能检查费,避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依从性。

【关键词】结核;肺药物疗法;病人依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27-02

我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为451万,涂阳肺结核患者196万,每年死亡人数为15万[1]。这些数据表明:结核病疫情在我国依然相当严峻,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肺结核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需要长期规律全程治疗,目前控制肺结核最有效的手段是治愈每例肺结核患者,即提高治愈率[2]。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有效控制肺结核和减少肺结核复发的关键。本文就我区涂阳肺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治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工作中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肺结核的治疗提供帮助。

1资料和方法

1.1观察人群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区结核病诊疗定点机构治疗满6个月381例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以及病人所在

1.2调查方法根据《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肺结核病专用病历,现场对患者、家庭督导员、村医进行问卷调查。患者按照治疗结果分为治愈组与非治愈组。

1.3评价标准全程治疗漏服次数10次以下为依从性佳,10次以上为依从性差。

1.4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等分析,P

2结果

2.1患者一般因素对涂阳肺结核治愈率的影响调查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381例,其中治愈316例,治愈率82.9%;未治愈65例,完成疗程27例(41.5%,治疗失败6例(9.2%,丢失7例(10.8%,迁出3例(4.6%,药物不良反应、拒绝治疗、死亡共22例(33.9%。60岁以下治愈率88.2%,60岁以上治愈率70.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以下治愈率为73.0%,初中以上治愈率为86.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涂阳肺结核患者依从性对治愈率的影响381例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中依从性佳,遵医嘱按时服药,接受镇传染病管理医生与村医督导管理按规范要求复查者占86.1%(328381;依从性差,不愿接受镇传染病管理医生与村医督导管理者占13.9%(53381。在依从性佳的328例患者中,治愈301例,治愈率92.0%,在依从性差的53例患者中,治愈3讨论

结核病控制最主要措施是积极发现肺结核患者并给予规范化治疗管理。治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结核病的控制效果。结核病诊疗定点机构确诊肺结核后,由疾控中心对所属地区的结核病疫情,结核病人的发现和规范治疗、指导、督查各镇传染病管理医生及村卫生室村医对肺结核病人进行督导管理,是有效防治疾病的关键所在。

青壮年农民是肺结核病高发人群[3],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发展,应把农村作为结核病的防治重点,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肺结核为慢性病,疗程长,病人往往不能坚持用药或忽视病情而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反复、加重,甚至出现耐药,难以治疗,这也是结核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病人是否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肺结核病的成功治愈起关键作用。

肺结核病患者是治疗过程中的主体,其自身因素对治愈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①年龄对治愈的影响:治愈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未治愈组,大于60岁的治愈比例明显低于60岁以下组,表明年龄可能和肺结核治愈相关,此结果提示我们应对高年龄肺结核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②文化程度对治愈的影响: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分组治愈率显著不同。低教育水平是影响患者治愈率的独立风险因素,据此应全面普及中等教育,加强健康促进,降低因文化水平低所致风险;③患者身体素质与治愈率的关系:患者有无合并症亦是影响治愈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要落实卫生宣教,增强患者体质,积极防治各种合并症,促进结核病康复。

本调查服药依从性差的53例病人中,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人的年龄、并发症及病人对结核病的知晓率程度。老年人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接受程度低,难以全程规范用药,甚至终止或拒绝治疗。因此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实行个性化方案治疗,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并发症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病人中断用药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病情较重,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这些病人往往体质差,服药不良反应大,疗程长,对治疗失去信心,特别是并发心肺功能不全者终止用药或拒绝治疗的可能性更大。

WHO于1995年在全球范围推出了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OTS,若要提高该方案的实施效率,离不开对患者素质的提高,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发现率、治愈率,减少耐药率。健康教育是切实做好结核病控制的关键,开展健康教育能够从思想上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抗结核治疗,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多次接受健康教育,其依从性会提高。因此,开展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预防和及时处理好药物不良反应,能够有效的使患者按时服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才能治愈肺结核,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4]。

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对帮助患者按医嘱服药有着积极的作用[5]。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确诊肺结核一方面受到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使他们产生焦虑、忧郁、孤独的心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的基础上,了解患者家庭、工作、学习情况,使患者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消除歧视和偏见,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其多与家人、亲朋好友联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得更多的情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此,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是社会、家庭、医疗机构及患者本人共同的责任。政府在治疗费用上给予减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广泛、持久的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做好用药督导,及时解决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改善肺结核患者心态,增强医治信念,是提高肺结核治愈率,控制结核病蔓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R].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2.1.

[3]蒲立力,田洪瑞,杨跃林,郑杨.南充市2006年结核病流行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01-2003.

篇10

【关键词】多技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要求;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主要包括:现场各种动物养殖管理技术、动物繁殖生产、动物疫病检验和诊断、预防和治疗,饲料和兽药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在生产中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又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关系,教师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借鉴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掌握的实际技能仍然有限,甚至于有些技能已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应用。因此许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几乎都得经一定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有许多因技能差或所掌握技能不合乎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1.2现阶段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分析;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顶岗实习、通过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单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些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1.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走产学研相结合育人的道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与养殖企业、公司等通过协商,并签定协议,进行定向培养以满足生产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顶岗实习,达到掌握技能目的。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生产部门所需技工岗位通常固定,所解决就业的人数有限。②受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适应于某一企业,过于单一。③毕业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固定,丧失灵活自主性。④企业裁员时,订单培养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新的企业岗位,再就业机会很小。

1.2.3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专业知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的界限,采取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提高。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多样化为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由于牧医专业各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技能详加细化强化,往往忽略了横向联系,因此这种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无系统和固定的做法。现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处于零散的、不系统的某些项目顶岗实习,掌握若干项技能。通常是临时性从事少量生产项目,片面性大,所掌握的技能有限。

1.2.4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培养实用人才;为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实验仪器设备和基地养殖场的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1.2.5校企联合办学;通过职业学院与相关生产企业的互助关系,定期聘请企业中技术人员来校讲学和进行培养,学校的师生也深入企业中培训和顶岗实习,达到提升应用职业能力目的。

1.3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方面;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往往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生产中应用的多项技能,也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或仅适应于某些地区,甚至某些生产部门,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生产厂家或地区,在新的单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无法就业,只能频频更换就业单位,所学技能无法在固定的生产部门中持续更新,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落后而不再适用,以至于有些毕业学生在毕业后不久就被迫转行。

职业教育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学改革,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培养模式,更没有系统总结开发方法。

2.牧医专业多技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项人才培养实践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在不同课程学科教师联合指导下,进一步扩展生产实践的种类和范围,使被培养的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现阶段畜牧业不同行业生产中的多项操作技能,同时结合在校学习、总结和讨论分析,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体会交流,达到进一步掌握和强化生产技能的目的,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应用能力升华的目的。(要系统的、多方面掌握畜牧业第一线生产多项技能,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我们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为了使学生多方面、系统地掌握畜牧业一线生产的多项技能,我们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1教学模式改革内容①授课方式以目标培养为中心,授课内容采用目标教学与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岗位实训同时进行。在外实践,在内学习和总结,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以掌握生产中实际技能为目的,进行授课、总结和分析。②学生轮流进入本专业多种生产部门和行业,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工学结合”实践,可以一人兼多个不同职业。在校进行相关技能学习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进行总结。③通过在校内养殖场、校外养殖企业、饲料药品生产销售部门、动物疫病防治部门、畜产品加工厂实地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指导或自学直接从当今生产中获取最新的操作技能。每名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后进行有计划轮换企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学校集中交流和讨论,或进一步强化训练。④对没有掌握的技能要再次训练和强化,直到合格。

2.2实施研究过程;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三年制高职两个平行班级,对试验班相关师生进行试验前动员,进行试验。另一班采用常规教学作对照。对实验班级采用如下方案;横向选取:兽医0731和牧医0831为试验班;牧医0832和牧医0731为对照班。纵向选取:牧医0551和兽医0551为试验班;牧医0552和兽医0552为对照班。

实验时间从2009.3日-2011.1日,期间按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实施,学生轮流进入社会各生产部门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具体情况,分别安排学生到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省内多家养猪场、鸡场、饲料生产销售部门、兽药店、肉禽加工厂、动物医院等进行顶岗实习,个别在兽药生产厂兼职,进行兽药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掌握相关的生产技能。除去节假日,为期20-30天左右开始轮换工种,负责教师定期到区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了解畜牧生产的新动向。

2010.7月学生毕业,2010.7-2011.1之间对学生继续就业情况继续追踪调查。

3.项目研究结果统计

3.1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知识技能掌握更为全面;通过调查统计,试验班级牧医0551、兽医0731的学生相比对照班级牧医0552、牧医0731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技能,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地学习探究技能的理论支持点,通过教科书、网络、相互交流来增加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相反,对照班级学生,多数对畜牧行业生产感到陌生和抽象,无法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机械性记忆,掌握知识不牢固,丧失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无所事事,少数同学转移兴趣去玩电脑手机游戏或上网聊天。在毕业生产实习中晕头转向,不能提出观点见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机械性执行,不受生产单位重视。

3.2实习中行业技能的掌握;实习中,试验班级学生能正确掌握牧医专业的多项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个工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调换工作种类,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而对照班级相比之下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前期强化训练,需一定的时间在某一工作单位感受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不理解生产中主要技能的意义和操作,掌握工种和技能较少、不完善,就业时不适应,频频更换单位无法适应。大多只从事低层工作,有的只能从事饲养员工作,有的干脆转行。

3.3独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在试验班级实习调查中,实习单位反映,试验班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强,深刻掌握理解畜牧生产技能,并能举一反三,达到了能力升华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后的试验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为从事畜牧行业工种多样,掌握技能较全面,个别的在没有毕业时就被实习单位确认留用。

3.4技能测试;学生在毕业前的职业技能测试中,试验班级的学生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0月份的全国首届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中,试验班级有4人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兽医师和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而对照班级无一人通过。

截止2011年1月,对毕业后兽医0731、牧医0551试验班和牧医0731、牧医0552对照班不追踪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毕业班级相关数据对比

4.结论

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牧医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数据统计来看,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班级和人数达到一定的样本规模。统计数据表明,试验班级的成绩、技能掌握、就业岗位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级,达到职业教育目的,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深入课题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牧医专业学生的多项实践技能,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我院牧医专业学生进行在校教学和现场操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多项技能培养模式研究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目前畜牧业生产中主流应用技能,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利前,张京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