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网络暴力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网络暴力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网络 著作权 侵权 完善

互联网以及信息网络产业快速发展,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屡屡发生,主要表现为:

1、网络作品著作权,传播权屡被侵犯。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它是网络作品中最重要的,也是特被值得关注的一项权利。网络著作权相对于传统著作权而言,在法定性、专有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资料显示,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纠纷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

2、域名抢注争端成为焦点问题。域名本来是一种引导用户进入网络站点的外部地址代码。随着网络商业化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域名逐渐具有了区别域名持有人及起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标识,从而域名抢注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域名与商标,商号等法律所保护的其他标识类客体之间的冲突。

3、许多中国的知名企业对自己的域名保护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网络和法律知识是网络知识产权屡被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曾经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海外被抢注的域名达600件,更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名称在网上被抢注却全然无知。

4、中国法规不健全,司法难度大。我国至今尚无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专门立法,对于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纠纷,我国仍采取参照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解决争议与纠纷,这给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体系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典型的管辖问题,即因特网上的侵权行为地如何确定,如何确立权利人,如果被告不认罪怎么办,还有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及其来源,侵权者,网络服务者应各自策划能够承担哪些责任,等等。

5、中国的复合性专门人才短缺。网络著作权保护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方面的专门才人十分稀少,传统的律师所接受的案件大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纠纷。一旦遇略显复杂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便可能显得束手无策,很少有专业的律师大胆地去接受该类案件。因此,专业人才的稀缺也是中国网络著作权保护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在中国的理论界与学术界,虽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思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不可否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司法和实践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薄弱之处。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网络经济还不成熟的状态下,更需要我们潜下心来,仔细研究,不断学习,方能找出各利益的平衡点,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为此,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提高知识产权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对知识产权所有权人的教育使网络知识产权所有权人明确其权利,知晓可能发生的被侵犯情况,提前做好防止网络侵权的准备。如对网络作品进行技术防范,防之以未然。对于被抢注的域名,知识产权所有权人应当即使拿出合理的证据诉诸于法律。

2、向全社会普法。把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到社会层面,使网络知识产权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促进民间监督组织的建立,普及网络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做好相关的咨询工作,这是基于网络侵权行为人的年龄趋向于年轻化而言的。有数据显示:

因此普法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加强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3、完善网络立法,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确立网络知识产权的一般原则,加强司法保护,这一方面尤其重要。例如在网络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归责原则上做更细、更深刻的规定,在对待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侵权行为,确定应如何规范各个主体与网络责任承担者的行为等问题上进行司法强制性规定。虽然网络世界瞬息万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每一个网络侵权行为的产生必然涉及某一种法律原理。

4、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网络行业自律。法律的涵盖面总是十分有限的,在社会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起到更多的制约作用的往往是道德力量的约束。网络的专业化规定了网络秩序的规范需要专业“执法者”。确立网络行业规范,由网络经营者与使用者自律。这样一来,不但使网络规则的执行更加容易,也会促进人们对网络规则的自觉遵守。

5、提高网络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责任,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法官审判队伍。我国应尽快培养一批精通网络信息技术,会外语的法学人才,以确保有关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效的实施。在跨国网络知识产权纠纷中有效保护我国企业的权益。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技术的发展会伴生许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问题而停滞技术的发展进程。面对外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我们只有用法律的武器,高水平的技术武装自己,只有勇于借鉴国外网络知识产权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才能充满信心地迈进高速的信息时代,才能迎来属于我们的那一片网络天地。

参考文献:

[1]任俊林,试论网络作品对传统作品的突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第16卷第15期

[2]关永宏,段淳林,试论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及其认定,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3]刘剑文,张里安,现代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4]邓小俊,江河,论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特殊性,武汉大学,法学论丛:2000年03-0104-02

[5]朱军,信息时代对著作权的新挑战,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6]胡良荣,朱发义,论海峡两岸“新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5卷第2期

[7]李钢,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王菲,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5卷第3期

篇2

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中小学“校园欺凌”从国家层面进行治理和督查。以后――

“校园欺凌”怎么界定呢?《通知》说得挺明白,凡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都算!

那“校园欺凌”怎么治?

教育为主。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进行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请公安、司法等部门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教职工也得学习,熟知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同时完善制度。学校得拿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得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教职工的预防管理职责也要理清楚、说明白,免得推诿扯皮不作为。

设立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电话,专人负责,公布给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以后若有孩子受欺负,就可以拨打这个电话求助了。对于欺凌事件的当事人,心理疏导也得跟上,要把学生的健康咨询当回事儿!

“不知道”“不了解”以后不好使了,根据《通知》规定,学校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则将由公安部门立案查处。

这是动真格的啦!家长们注意:别再把孩子欺负同学当成小孩子之间的玩闹,以后即使是轻微、微小的霸凌行为,也将“零容忍”。

篇3

城市顽疾:街头暴力和帮派问题

伦敦曾是世界帮派之都。据伦敦警察厅统计,首都地区约有250个街头帮派,成员总计约4800人,其中62个帮派“高度危险”。据统计,22%的严重暴力犯罪、17%的抢劫案和14%的案系这些帮派所为。近来,随着帮派生活所代表的“自由自在”、“无所拘束”、“酷”等符号渐渐成为能够吸引年轻人的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心理上接受帮派文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街头暴力的牺牲品。据统计,2010年伦敦共有16名青少年在帮派斗殴中丧生。而2011年前七个月便已达到此数。

伦敦的街头暴力问题由来已久。据分析,这是由于英国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无形排斥所致。这些主要由移民、失业者和流浪汉组成的边缘群体,对于城市的繁荣无从分享参与,积累的挫折、压抑、嫉妒和愤怒,渐渐形成一种情绪。特别在鱼龙混杂的贫困社区,混杂着种族与年龄、就业与境遇多种因素的被抛弃感和被歧视感,构成暴力犯罪的共同心理基础。

而帮派问题更是令城市治安管理部门头痛不已。去年12月26日,一名18岁小伙在牛津街一家鞋店与人发生争执,随即十余名凶徒从小巷中涌出。被害人未逃出百米,便被对方围殴,不幸毙命街头。警方随后逮捕了近10名嫌疑人,并从他们身上发现了许多凶器。这样的小打小闹只是帮派犯罪的冰山一角。英国大黑帮之一的努南家族,则以私施酷刑远近闻名。2007年在帮派内斗中被暗杀的迪西·努南曾吹嘘道:“没有人敢碰我们,我们家武装成员的人数比警察还多,我们的枪既比警察多又比警察好。”这个家族主要靠贩毒与洗黑钱谋取暴利,其家产已超过5000万英镑。他们甚至于在2008年4月公开扬言:“这个城市白天是警察治理的,晚上则是我们的天下。”据说,社区居民对这伙人又恨又怕,以至曾有一次,努南家族成员因涉嫌谋杀被审时,由于社区无人敢出庭作证,嫌犯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监房。

险些因预算被裁撤的“三叉戟”

面对帮派问题和街头暴力,英国警方投入巨大,但收效颇为有限。例如,2007 年,英国动用近1 亿英镑打击黑帮,然而收回的财产仅有1370 万英镑,一位警署总长抱怨道:“我的警员长期处于紧张与危险状态,疲于奔命。”根据伦敦公共安全与犯罪对策中心2011年的一份报告,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的街头暴力和帮派问题已经呈现出周期性增加的趋势,需要以专项行动为短期举措、以社会治理为长期的综合方案。报告指出,假如警方的检查和治理不够强力有效,反而会让帮派分子形成“警方行动不过如此”的情绪,从而造成匪情的反弹。报告建议警方专门设立针对帮派和街头犯罪的机构,配备专项资金、人员和警械,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一定行动特权;或者,重新启动一度因预算问题尘封搁浅的“三叉戟行动”部队,以治理这类不消反长的犯罪问题。

“三叉戟行动”(Operation Trident)始建于1998年3月,直接隶属于伦敦警察厅。创设这一机构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发生在伦敦市朗伯斯(Lambeth)自治区和布伦特(Brent)自治区的一系列黑人枪击案件。“三叉戟”执行官是一位名为克劳蒂娅·韦伯(Claudia Webbe)的女性高级警官。“三叉戟行动”的中枢机构,是一个名为“行动指挥中心”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既有犯罪防控专家,又有近战指挥高手,还有来自法律咨询部门的法律顾问。他们通力合作,专门针对帮派犯罪、有色人种社群犯罪、枪支犯罪等痼疾,受伦敦警察厅的直接管辖和指挥。此外,“三叉戟行动”还有意吸收更多有色人种警察参与行动。截至2004年,该机构的300名警官中已经有16名黑人警察,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行动机构。2004年底,“三叉戟行动”开始与另一个行动小组“特拉法加尔行动”共享信息和管辖权限,对于全伦敦的非致命枪击案也享有了管辖权。

“三叉戟行动”拥有其他警方不具备的法律特权,他们有权向污点证人承诺赦免其罪责,以鼓励他们和警方合作,密报帮派和枪支犯罪的线索。汉斯托克指挥官(Adrian Hanstock)经常出现在电视、平面和网络媒体上,向公众表明“三叉戟行动”的“大众路线”:“任何人,只要他们获知关于当地社区和帮派的任何犯罪线索,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联系我们,我们会保护你的安全!”他们曾经侦破过阿弗里尔·约翰逊(Avril Johnson)案、米歇尔·卡比(Michelle Carby)案等一系列惊动一时的帮派和犯罪,可谓名震一方。

不过,这一行动机构一度受到财政预算和公共舆论的困扰。2010年,一位负责财政和人事管理的官员戴安娜·阿伯特(Diane Abbott)称:“我确实很尊重三叉戟行动对伦敦治安做出的贡献,但是市政府确实也应该考虑其他方案,来对社区的治安和枪支犯罪进行控制。虽然三叉戟很努力,但伦敦的枪支犯罪仍然在不断见涨。”不仅如此,在2006年的米克·肖弗德(Mick Shepherd)案中,“三叉戟行动”又饱受公众的质疑与非议——著名枪支收藏家米克·肖弗德大量销售枪支,而这些枪支又与多起谋杀案有关,“三叉戟行动”怀疑其与帮派犯罪有密切关联,遂查收他的数百支藏枪——然而经过十个月的审判,最终肖弗德被无罪释放,并公开嘲笑“三叉戟的想象力实在太过丰富”,伦敦警方再度在公众舆论中颜面扫地。于是,2010年伦敦市财政调整方案提交市议会审议时,人们发现“三叉戟行动”的经费被大幅削减。议员们甚至提交了将其并入其他行动部门的提案,建议伦敦警方将这柄耗资巨大而收效不显著的三叉戟“放进冷清的收藏室”。

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 loan in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school and society, has caused a lot of problems, and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mpus net loan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lege campus net loan risk.

P键词:互联网金融;校园网贷;风险防控

Key words: Internet banking;campus net loan;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5-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信贷款消费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P2P网贷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短短几年间成为了投资理财业中的瞩目现象,引发了青年群体贷款消费的热情。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已超2600万,据易观智库2016年报告,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超过67%,按每名大学生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分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随着2009年下半年校园信用卡被叫停取缔,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络贷款平台、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甚至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信贷业务,2013-2014年间汹涌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为学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创造了条件,也对相关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不少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总结当前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网贷公司、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提出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1 当前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以P2P为主的网络贷款对大学生消费、创业、开展社会活动等方面融资有着其独特优势。一是操作简单,便利快捷;二是超低门槛,大部分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利息按月或按日计算;三是无须抵押。因此为学生解决临时紧急的创业、消费、偿还学费等资金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网络贷款安全风险控制问题一直令人担忧,随着2016年3月郑州一大学生因无法归还几十万网贷而在青岛自杀,2016年6月一些女大学生“裸持贷款”,2017年2月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利用“校园贷”采取传销方式的特大诈骗案等事件的被报道,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存在的严重问题暴露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1 一些网贷平台风险控制不力

一是由于一些平台办贷程序过于简单,风控措施不足,缺乏基本的反查机制,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还款能力评估、多平台重复借贷等多方面出了纰漏,甚至一些网贷公司为了竞争故意审核不严,导致一些大学生身份被冒用,从而影响其未来的个人信用记录,产生了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二是缺乏监管的网络贷款渠道,动辄为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提供万元甚至数万元贷款,授信额度过高。一些无良平台笃定贷款学生的家长不会坐视子女信用破产,逼迫子借父还以搞“风控”,与高利贷无异。三是网贷平台难以控制借款的流向,出现多个平台重复授信,造成较高逾期率,有的甚至高达50%,形成较大信贷风险。四是贷款平台付给中介(社区)、校园、催债人员费用,平台运营、抵御坏账等运营成本很高,从而导致只能依靠采取带有一定欺骗性手段收取偏高的实际利息和手续费、服务费等隐性费用加以弥补。

1.2 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

加入网络借贷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办正事真的急需用钱。另一种是纯粹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买自己目前无法负担的东西。一些校园贷平台还倾向针对家里负担不起这些东西的农村孩子推销,导致部分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挖东墙补西墙,甚至冒用同学身份证借贷以过度消费、恶性超前消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1.3 给学生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由于校园贷平台的门槛一般很低,贷款时通常只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信息即可申请到分期付款或提现,不需要父母或老师提供任何担保,但必须有老师舍友电话、学生家庭信息,包括家人联系方式,一些无良平台在贷款前通过了解学生父母的经济情况,故意发放巨额贷款,在平台之外向其收取高额利息,导致利滚利,逾期时的追债催收方式野蛮,威胁恫吓学生,造成学生巨大压力,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最后用连坐等非法手段逼迫子借父还,给学生家长也造成很大的思想和经济压力。

1.4 惊人的实际利率构成非法行为

一些分期付款消费平台搞虚假宣传,以低门槛、零首付、零(低)利息、免担保名义诱惑学生,但费率不透明,名目繁多的服务费、咨询费、管理费、交易费、风险担保费、逾期滞纳金等加在一起变相增高了利息,使消费总额远超商品实际价格,利用学生缺乏金融常识、辨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的弱点,赚取暴利。据一些调研数据显示,纯P2P学生网贷平台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至25%之间,分期付款购物平台多数产品年化利率在20%以上,有的超过了36%的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规定的不受法律保护的界线,有的甚至年化利率达60%~70%,大大超过了法律保护的范围。至于2016年6月出现的一些高利贷团伙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视频放贷”,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采用挟迫手段逼还,则更属于明显犯罪行为。

2 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校园网贷是近几年新崛起的行业,虽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但专门针对校园网贷还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措施,因此如何合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网贷公司、大学生自身之力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2.1 政府相关部门

校园网贷有其作用,也固有其风险。作为成年人,一批有收入来源、资质良好的大学生完全有权享有这项普惠金融的好处,但校园网贷决不能成为高利贷,金融监管部门对之也一味封杀,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促进一个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的形成。各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准入管理,强化资金监测,建立举报和“重罚”制度,及时惩罚滥发贷款并利用暴力、株连等手段追债的机构,加大整治不正当竞争的力度,做好相关风险教育工作。

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后,重庆市等地为金融机构和高校列出负面清单,规范校园网贷行为,其中包括不得仅凭学生身份证、学生证等低门槛方式发放贷款;未取得家长、监护人等第二还款来源方书面同意,不得向学生发放贷款;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发放高利贷等内容。2016年11月,银监会联合14部委开始重点整治校园贷市场,暂停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机构的校园网贷业务,把校园贷逐渐纳入严格O管之下。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大学生网贷相关负面事件虽仍有发生,但已得以扼制和减少。

公安机关和网信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高利贷的控制,依法处置,一旦发现涉嫌到违法犯罪,给予打击,以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向网络高额贷和高利贷陷阱说不。

2.2 社会

网贷作为新兴的贷款形式,没有现成的监管治理法律法规,也没有国外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再加上当前金融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金融创新交织在一起,导致网贷问题更加复杂化,对校园贷等网贷形式有力的监管和治理体系的完善还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社会必须负起这个责任,要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手段加强网贷案例、金融知识和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家长作用的发挥,提升家长、学校、学生防控校园网贷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3 学校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理财技巧、诚信意识、金融知识的训练教育,对贷款利息计算、畸高的贷款成本、欠贷不还对自己造成的信用污点等不了解、不敏感、不在乎,加上信贷消费等观念强烈,很容易上了不良网贷平台和中介人的当。为此,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将学生网贷纳入学校管理职责,明确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及时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问题,分析评估其潜在风险,向学生预警提示信息,同时要求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切实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升其金融理财实践能力。学校要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通知》后引起了高校重视,纷纷采取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2.4 网贷公司等平台

网贷公司等平台要从根源上化解风险,首先要制定科学可行的风控标准和统一的贷款额度、收费、交易模式标准,加强风控审查,给学生提供小额、与还款能力匹配的适度性消费金融产品,让风险关口卡在前端。其次,各贷款平台要加强数据共享合作,与征信机构联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防止学生多平台过度借贷,配合相关部门打击非法套现。还应更多地把学生贷款嵌入消费场景中,限制学生借钱用途,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非随意挥霍。

2.5 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应努力养成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意识,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树立文明、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科学制定消费计划,结合实际,量入为出,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增强抵御诱惑和辨别风险的能力,提高消费理财素养和金融理财实践能力,提高对刷单诈骗、裸条侵害的警惕心和防范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平,胡夏露.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文献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3(9).

[2]高少华.大学生“网贷热”风险被忽视[J].国际先驱导报,2016-1-28.

篇5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35-02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87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为11.1%,1988年为14.7%,1991年增加到22.5%,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

资料表明,1990-2001年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不满25岁)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由1990年的57.31%下降到33.96%,共下降了23.3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其中未成年人(不满18岁)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由1990年的12.64%上升到19.68%,上升了7.04个百分点,其上升幅度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5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犯罪82 692人,占当年全部行使犯罪总人数的9.81%。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山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从总体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57.34%,2006年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批捕未成年人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99.6%,2006年上半年全省审判机关判决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63.72%,2006年上半年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新收押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121.94%

一系列的数字无不说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和社会危害性上都呈现了严重发展的趋势,日益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财产型犯罪比例大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发犯罪类型排列依次为盗窃、抢劫、抢夺、故意伤害等,其中盗窃、抢劫和抢夺等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类型总数的大部分。

2.团伙犯罪突出

一些犯罪团伙三五结帮,连续作案,集盗窃、抢夺、抢劫为一体,如沪州市破获的“新龙会”案件,该帮会有成员97人,大部分是在校生,且多数是16岁以下,他们有头目、有分工,还有严格的帮规并收取会费,这个由近百人组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在我国近年来实属罕见。

3.低龄化趋势明显

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吉林省公安机关抓获的13岁以下的刑事作案人员,1998年为363人,2002年增加到850人;2008年1月舒兰市警方所破获的连续发生的多起夜间出租车抢劫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未成年人,且其中2人则刚满14周岁。

4.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在作案手段上,逐步倾向成人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主要有: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与法制、道德教育的薄弱;社会潜意识、不良亚文化消极影响;不良娱乐场所的消极诱惑。

(二)法制、学校教育的滞后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但学校教育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相反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师师德建设滞后。

(三)家庭教育的薄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原因导致犯罪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脱离家庭监护、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均生活在父母身边。如果家庭的教育和控制功能弱化,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发生疏漏。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心在上海少年管教所调查发现,由于家庭因素走上犯罪的占总数的48%。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首要地位。通过分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失衡的家庭结构。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如:父母之间关系不和通常容易对未成年子女产生不良影响;亲子关系的不融洽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不融洽的表现主要为父母不尊重子女、家长暴力、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的低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未成年人个体因素对其犯罪行为的促成也有极大的关系,表现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的认识现实能力的偏颇;青少年的意志性格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控力差。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1.培养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只有加强前少年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其犯罪。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广泛地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宣传周”等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设置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可设置“法制教育宣传专栏”,让学生自己去主办宣传法律,宣传一些典型案例,也可让一些未成年犯罪者主动地去学校、社会演讲自己的犯罪经历,并以此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

2.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遇事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成年人应该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提供行动的榜样。

(二)优化家庭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防线

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但要加强对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常识的学习,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针对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于因父母外出打工或不良家庭结构等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必要的监护或因家长疏于管教而缺乏家庭必要管束的未成年人,有关组织如(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等,应负担起关心、帮助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区(村民)委员会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情节严重者,有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重视和改善学校教育,巩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防线

学校不仅有教书的职责,也有育人的义务。学校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育中,要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况和表现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针对不同学生辍学、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工作激励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大力查究学生辍学率、失学率较高学校的校领导的行政责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强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防线

1.网络文化的建设

通过加强网络行业自身建设,健全网络法制,采取网络和游戏信息分级管理制度,大力研发网络过滤技术并快速升级,强化国际联合与协作等方式,加强对“网毒”的治理。

2.加强对传媒文化的监控

鉴于暴力电影电视对于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建议借鉴新加坡等国对电影业实行分级制度,比如将影片内容分为普遍级、家长辅导级、青年级、限制级以及成熟级等,电视剧也应采取分级制,提倡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和开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

3.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公安机关、文化部门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图书市场等场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这就需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宏观上、多层次、多方面上去预防,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保障,给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周慧雅.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立法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郑英豪.大城市中心城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D].华东政法大学,2007.

[3]王源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

[4]朱喜娣.当代犯罪青少年的不良社会心理成因及预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陈琛.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篇6

一、妇女与经济

1、将促进妇女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

2、贯彻实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逐步消除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切实保障妇女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与分配权。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推进就业、妇女自主就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扶持妇女创业,大力弘扬以“三创”为核心的新时期市民精神,使更多妇女通过创业致富。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等机构为妇女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

4、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需要,努力开辟符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切实做好困难妇女、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妇女的就业比例。

5、开展针对女性特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加强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6、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劳动技能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特别加强对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为农村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就地、异地转移。建立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7、加大劳动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全面贯彻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建立健全女职工权益平等协商制度,推进女职工权益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措施,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督查,依法查处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案件,有效遏制解除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

8、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权利。全面实行“五险合一”征缴办法,逐步完善女性劳动者必要的社会保障。

9、加大对特殊女性群体的扶持力度,为低收入、残疾女性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加强残疾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妇女就业比例和就业的稳定性。

二、妇女与参政

1、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权利。引导妇女依法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水平和比例。在制定涉及妇女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时,听取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把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列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干部的选拔和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中不断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公务员管理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在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及公务员招录等方面,坚持男女平等,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原则,促进妇女进入管理和决策机构,确保女领导干部比例稳步提高。

3、重视妇联组织在培养选拔女干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各级妇女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反映妇女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4、全面提高女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把对各级女干部的培训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计划,强化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重视提高女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在使用中加强培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造就和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出众的女干部女党员队伍。

5、加强后备女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使用,促进处级女性领导比例逐年提高。注意培养和发现高层次的女性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积极探索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决策、管理层发挥女性民主参与的新形式,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6、在制定涉及妇女利益的政策法规时,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广大妇女群众和妇女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领衔提出和被采纳的议案、提案以及书面意见的数量逐年增加。

7、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各界妇女参与社会和基层民主管理,推动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8、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全社会对男女平等和妇女参与政治决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女性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重视奖励、表彰妇女人才中的典型人物,为妇女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妇女与教育

1、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将女性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政府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保障女性与男子平等享有教育资源,使我区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战略真正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2、完善教育体系,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鼓励兴办女性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现有女性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筹建区妇女活动中心,建立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女性教育培训,为女性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深化贫困女生助学工作,完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助学制度,落实好政府拨款、学校减免等助学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继续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女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加快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培养一批女性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女性高级专业人才、女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集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为一体的女性高级技能人才,使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女性人才在建设新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5、加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各级各类适合妇女特点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和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为妇女提供丰富、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提高妇女的知识技能和择业转岗应变能力。重视对残疾妇女进行合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技能。

6、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知识、实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中女性人员的综合素质。

7、重视社会性别教育,在各级党政领导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逐步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在学校、党校等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提高社会性别教育水平。在广大妇女中进一步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课程,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妇女与健康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变,增加卫生投入,加强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扶持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妇女享有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全区18岁以上妇女卫生保健经费人均不低于2元。

2、加强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将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加强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深入开展创建等级妇幼保健所活动。加强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新生儿科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和街道卫生站的医疗设施和设备条件。探索在各级医院间建立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现妇幼卫生体系基本现代化。切实保障孕产妇生命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3、加强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全面实施《母婴保健法》,进一步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准入管理,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妇幼保健从业人员持证执业率达到100%。规范产前诊断(筛查)、助产技术服务、婚前医学检查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水平。

4、结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妇幼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妇女享受卫生保健的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5、加强妇女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妇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素质,特别关注和预防心理障碍对妇女造成的危害,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妇女心理咨询网络。

6、加大对农村妇女和城市下岗、失业女职工的健康关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措施,对大病患者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广泛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城乡妇女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妇女病普查,妇女病查治经费由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有条件的地方和困难人群由政府统筹解决。

7、开展妇女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妇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素质,特别关注和预防心理障碍对妇女造成的危害,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和医疗系统妇女心理咨询网络,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立妇女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8、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广泛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性病传播和禁毒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服务行业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宣传,减缓艾滋病传播,保障母婴安全。

9、认真开展妇女健康和生育等知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普及婚前保健、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禁毒等卫生保健知识。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新婚夫妇、孕产妇受教育面达到95%。提倡男女双方共同参与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树立新的婚育观念。

11、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广泛开展妇女健身比赛或展示活动,进一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五、妇女与法律

1、进一步强化政府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责任主体意识,及时调查研究全区妇女法律保护工作情况,制定和完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办法,广泛听取法律专家、妇女组织以及广大妇女对妇女法律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司法执法人员以及维护妇女权益专兼职干部特别是女性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增强他们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力度,定期组织有关保护妇女权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专项督查或代表视察活动。

3、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纳入全区“五五”普法的总体规划和依法行政工作规划之中,每年集中组织妇女法规宣传活动。继续组织家庭学法活动,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特别是广大妇女的法律素质。

4、强化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及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预防、控制各种针对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拐卖、抢劫、贩毒、组织等侵害妇女权利的违法犯罪,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挥维权联席会议的作用,协调处理侵害妇女的大案要案。

5、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救助网络,政府法律援助机构必须为符合条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妇女法律援助组织,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以及社区、村,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6、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继续开展“平安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社区”创建活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区、街两级妇女投诉中心和救助中心建设步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构建妇女维权热线网络,为遭受家庭暴力及处在危急困难状态的妇女提供切实有效的救助。

7、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文化、娱乐、服务等场所的长效管理,铲除滋生活动的条件。加强妇女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化安置帮教工作,降低妇女犯罪率。

8、保障流动妇女权益,社区设立新市民巾帼维权站,为进城务工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服务。

六、妇女与环境

1、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党校、学校、乡村、社区开展性别教育,为公众提供正确的社会性别导向和先进的性别文化,将文明进步的性别观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各种偏见、歧视。

2、加强公益性广告、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认识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媒体和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妇女生活,发现和挖掘有关女性事迹的创作题材,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中展示,塑造健康向上的妇女形象。

3、发展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在社区优先发展对家庭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家政服务水平,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进程。推动民企、民资等各类经济组织兴办托儿园、私托站、小饭桌、小课桌等便民设施。推动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和以扶老助困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公益事业的发展。

4、重视并促进妇女的身心健康。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减少家庭、工作、生活场所及其环境中有害物对妇女的危害。加强对妇女常用保健品、化妆品和卫生用品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督。建立妇女心理咨询室、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等设施。开展妇女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妇女的身心健康。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利益,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妇女、残疾妇女、老年妇女和单亲妇女的特殊需求,扩大社会救助对妇女的辐射。

5、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开展节约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树立各类家庭典型,大力倡导文明进步的婚姻观念、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科学合理的家庭角色分工和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理念,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6、开展性别统计和妇女理论研究,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依据。实行妇女儿童发展信息网络化,建立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分析、信息传输、指标预警等体系,促进妇儿工作决策机制、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逐步优化。采集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信息,建立流动妇女儿童的信息数据库。开展妇女问题的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每年确定1-2个重点问题,组织妇女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力量,进行课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

7、加强与各级妇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妇女事业的长足发展。借鉴国内外妇女发展先进经验和优先发展策略。分类组织妇联、民间妇女团体、女企业家群体等,参与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区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

七、重点建设任务

1、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工作。《妇女法》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为推动国策的全面实施,优化妇女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性别平等观念和男女平等发展的长效宣传和教育机制。

2、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建立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妇女儿童活动阵地,推进我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按照《市2006-20**年妇女发展规划》中“所有区(县)建成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并实现‘五有’标准:有活动设施、教学设备、娱乐场所、师资力量、数字化条件”的内容。完成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3、女性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对各级各类女性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女性人才培训中心或远程教育网络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广大妇女进行多学科的教育培训,为广大妇女增强素质,加大就业机会创造有利条件。新晨

4、受害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区受害妇女儿童投诉网络体系,依托各级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站建立“妇女儿童救助中心”。

5、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库建设。建立妇女儿童发展与性别平等指标体系和分性别统计制度,完善分性别统计数据库,进行分年龄、分性别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全面动态地监测区妇女儿童发展与性别平等状况。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信息的采集,建立流动妇女儿童的信息数据库。实行妇女儿童发展信息网络化,建立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分析、信息传输、指标预警等体系,促进妇儿工作决策机制、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逐步优化。

八、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一)组织实施

1、《区妇女发展规划》由区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区政府将把《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规划的实施作为政府管理妇女事物的重要手段,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实施《规划》情况列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

3、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任务分解、责任签约、年度报告、监测统计和评估制度。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规划实施工作会,总结交流规划实施情况,推动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4、区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单设,专职人员编制按规定配备到位。要把《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

(二)监测与评估

1、区政府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各成员单位应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中,及时准确反映妇女发展的状况和变化。要加强对反映全区妇女规划执行情况各项数据资料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确保如期达标。

2、建立监测评估工作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估组。

——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监测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和监测评估报告。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监测统计组的职责是:负责监测统计工作,由区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每年按工作计划要求搜集、整理有关数据和资料,开展监测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各系统、各部门监测统计工作,编发有关统计资料,完成监测统计报表和监测报告。

篇7

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突出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犯罪、网络犯罪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犯罪,依法严惩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危害公共安全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走私、制假售假、合同诈骗、传销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更有作为。

加强审捕质量管理。落实新刑诉法实施,更新执法观念,加强对案件证据的审查能力,细化社会危险性证明和双向说理、羁押必要性审查、非法取证行为调查核实等相关工作机制,坚持落实案件质量分析机制。对捕后作无罪处理案件逐案进行剖析报告;对于捕后相对不或判处拘役以下轻刑以及违反程序等质量有缺陷的案件,定期开展分析评查,提出改进措施。

二、积极强化诉讼监督,不断提高监督力度

加大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和共享机制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接受投诉、听取律师意见等工作,着力解决对应立不立案件线索发现不及时和监督立案后“久侦不结”问题。坚持经常性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一是探索建立对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口联系、实地走访等形式加强对基层派出所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的监督;二是探索建立“另案处理”监督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另案处理”案件台帐、完善 “另案处理”信息通报备案机制等加强对公安机关“另案处理”案件的日常监督;三是加强两法衔接机制的建设。健全与公安、监察、行政执法等机关的联席会议、案件咨询和移送、重大案件情况通报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四是依法履行法律新赋予的侦查活动监督职责。依法开展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对非法取证行为的调查核实、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强化监督效果。

三、积极开展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把开展机制创新和参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法治保障作用,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对引发的犯罪、涉众型犯罪以及当事人双方严重对立或网络媒体、社会各界关注的敏感案件、可能影响区域稳定的案件等进行办案风险评估预警,通过检调对接、刑事被害人救助和规范文书释法说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检务公开,防止和减少涉检,提升执法公信力。二是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和解工作机制、健全对涉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涉罪外来人员管护帮教基地,健全完善对涉罪外来人员平等保护等工作,少捕慎捕,减少不必要的羁押,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以检察建议为载体,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相关单位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侦监部门要把检察建议作为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结合执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问题或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警示、预防、督促、规范等作用推动相关部门堵漏建制。

四、积极打造培优平台,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以抓好队伍建设为依靠,不断促进各项监管工作向前发展。要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加强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观念,加强和提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廉洁、公正执法的觉悟,严格要求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加强业务能力素质建设,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保持队伍的良好形象。以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不断推动检察工作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的优异成绩。要创建学习型科室,争先创优,打造了一支作风严谨、业务精良的队伍,如优秀干警在省、市级业务竞赛中创造佳绩,获评“十佳办案能手”、人才库专门型人才等。积极推进干警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挥好科室领导和骨干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五、更新执法观念,积极适应和落实新刑诉法赋予的新的法律监督权

对新的刑诉法的贯彻落实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坚持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其次是坚持程序正当,坚持程序与实体公正并重,全面客观地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切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强调依法保证人权。充分尊重当事人与公民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保障公民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救济。要认真履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积极探索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监督工作,做好死刑执行临场监督工作以及尚未执行死刑犯申诉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同步监督工作,认真履行财产刑执行监督的职能。

扎实开展罪犯交付执行与留所服刑的专项检查活动,有力促进刑罚正确执行和各项监管活动的依法进行。

六、以基层检察院考核标准为载体,未雨绸缪

做好各项日常执法工作的同时,及早部署各项考核工作,找准切入点,制定落实措施,以考核促进工作的进步。具体方面要抓好:一是在查办监管场所的职务犯罪案件方面,在抓好已经立案的案件进一步完备证据的同时,抓好深挖扩线的工作,力争多立案。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监所部门特定案件的办理方面,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的沟通联系,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特定案件每一件都不能出现漏办。还有是在对各种监管活动中发现的监管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提出,要充分发挥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书的作用,加强监管作用,充分发挥监所检察的监督职能。

七、要加强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篇8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互联网;道德;治理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问题日趋严重,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以及道德问题所在,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以端正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当今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层面的困扰。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与规避,对存在的道德的问题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与解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已不再是单纯的存在于人与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这种现实社会的道德渐渐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网络道德隶属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与现实社会道德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道德为网络道德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现实社会道德,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这一物质平台,总结出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与开放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应拟的本质是数字化和符号化,它从唯物史观来看,本质上就是代码的集合,代码通过计算机处理器这一物质媒介进行汇编、翻译,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直观感受到的网络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主体只需一个虚拟的 ID 也就是身份证或者标识符即可进行互联网活动,并且大多数网络主体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这在极大程度上隐蔽了网络主体的真实身份。比如我们常说的网名,这就是隐蔽主体个人真实信息的明显表现。

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第一,对网络提供者开放。只要遵守世界网络协议,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主体的网络提供者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成员。第二,对服务提供者开放。互联网为各种服务商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接入环境。第三,对用户群体开放。互联网不会强迫用户不得连接某个或某些系统,也不会强迫用户进入某个或某些封闭系统。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就导致了其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善恶并存、美丑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个体观点与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层次性。网络虚拟社会中,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存在多重观点、评价、价值取向。这个在网络论坛表现的十分明显,比如天涯论坛等。第二,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层次性。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明的政治态度、经济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在网络虚拟社会并存,从而形成多元化与层次性的格局。

(三)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必然引起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越来越多有相同兴趣相同爱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走到一起,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发表观点,能控率低,参与平等,而且沟通不是静态的,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进行互动,反过来说,这种交流和发展需要开放的空间、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而网络虚拟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沟通,就是交互性的独特之处。

(四)网络虚拟社会的高时效性

当今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顾名思义,就是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瞬时性与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过程缓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能否被人接受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效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当网络虚拟社会具备了这些特点,网络主体也就是人就会进行一些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传播、观看与评论等的实践活动,随即而来的就是在道德层面的质疑,也就相应的出现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层面

1.非人性化衍生出的道德冷漠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虚拟社会将人转化为数字与符号,这种虚拟的本质使人的一切属性都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符号化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失去了感性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而是一种冰冷的数字、符号,从而将人的丑恶的本性暴露出来,导致道德冷漠现象发生。比如说你可以在网络上任意抨击别人,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你是可以肆意诋毁、谩骂他人而没有道德约束的。

2.开放融合导致的道德冲突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敞开的多元化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表任何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上网交流,世界各地和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因而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并存,相互冲击。网络道德的多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冲突。道德冲突的后果,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经济、文化上强势的国家对劣势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造成网络时代的经济、文化霸权。因为网络信息的内容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于个体来说,多元价值观念也容易使网络主体在伦理评价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3.自由思想与责任淡化

网络虚拟社会是自由的社会,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进人到一个“反正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规范不能控制我,在网上也没人认识我”的陌生新天地,因此,“网上无法可依”等等成就了人们网上行为的借口。在他们看来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到了解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下,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因此,人们的网上行为难免会出现与道德违背,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近年来媒体披露,报道得非常多,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演愈烈。这种不良的状况不仅破坏网络秩序、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道德行为层面

1.虚假信息传播现象严重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上网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高度自由”地活动,传播虚假信息现象非常严重,有如下两方面表现:第一,网络诈骗现象严重。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诈骗信息,这些诈骗信息科技含量高、隐蔽性强,极易导致他人上当受骗,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第二,网上谣言传播行为严重。造谣者出于各种目的编制出各种谣言在网上散播,一部分传谣者出于自己利益积极地进行传播,另一部分传谣者在自己未认识到谣言的情况下武断地帮助造谣者传播。

2.个人隐私泄露现象严重

网络上,侵犯他人隐私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以非法盈利为目的,泄露、盗取他人隐私信息。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泄露、盗取他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家庭成员、电话等信息,以获得各种非法利益。第二,出于各种目的,在网上向公众传播含有他人隐私的照片、视频等信息。

三、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治理路径

虽然人们把网络虚拟社会当做自己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个重要环境,但并不代表网络主体可以肆意通过网络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符合德性社会标准与需要的,针对网络虚拟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从道德内化与外化两个角度进行治理。

(一)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内化

首先,对价值导向进行矫正。其一,首先应明确网络技术本身无罪,无所谓善恶美丑之分。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恩惠”还是“灾难”,决定权完全在人们自身。我们应摒弃陈旧的、过时的道德规范,积极创建与现有网络科技相适应的、新的伦理规范,使科技与道德共同进步。其二,应明确网络技术的“实然”不等于虚拟社会道德规范的“应然”,网络技术能够做到的并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其次,应积极整合道德资源。其一,应充分利用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应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发扬光大。其二,理性借鉴西方优秀道德规范,应将西方优秀道德规范批判性的“拿来”,“为我所用”。其三,应积极开拓符合当今网络技术的新伦理,使得伦理道德与网络技术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人类。

(二)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外化

1.制度层面健全网络治理机制

其一,应完善网络治理机构设置。目前,国家已于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地方各级应相应设立网络治理机构,以保障对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无死角式治理。

其二,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以法律手段守住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底线。应将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法律化、规范化、常态化,明确网络虚拟社会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要求执法机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秩序与道德底线。

2.技术层面规范网络建设与运行

首先,应创新技术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我国目前已逐步推广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但效果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活动实名登记的可靠性不强,许多上网主体用虚假的或者不完善的信息进行登记。我们应通过完善身份识别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

其次,完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各种翻墙软件泛滥,应通过完善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来有效过滤掉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毒有害信息,保障网络清新空间。

最后,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一些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一些重要的信息被恶意复制、篡改、污染。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已成为网络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技术手段。

3.教育层面增强公民网络自律意识

首先,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宣传。可以通过网络道德经典案例展示、宣讲、网络文明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使公众充分意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的形式,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各社区、单位乃至学校可以针对本社区、单位、学校成员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系统讲解文明健康上网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公民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再者,社会公共网络会所应该保持社会责任心,从公众来增强道德意识。青少年是极易被影响价值观的年龄段,社会网络会所例如网吧、玩吧、私人会所等,都会提供上网服务,当这些公众团体不负责任的向强少年提供黄色、暴力信息视频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无法控制的,因此,诸如网吧、私人会所等公众场所,应该有义务清新公众网络场所,以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不在网络环境中说出不符合父母身份的话语,已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学校的管理同样重要,周围同学的影响,都会使得青少年出现不健康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260--293页.

篇9

一是宣传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深入人民。全乡粉刷永久性墙体标语120幅,制作平安宣传栏17余个,悬挂宣传横幅5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并采取宣传车、广播喇叭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上下联动千家创,万人防范保平安”浓厚氛围。

二是领导到位,全面落实工作职责。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治办。指导各村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安组织建设,健全了融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为一体的综治网络,各站所社加强了内保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三是制度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平安建设工作,并把构建“平安延寿,和谐延寿”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使这项工作达到党委有决定、政府有规划、办事有机构、落实有依据的“四有”要求。同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了村、站所社、个体工商户在“平安创建”活动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了乡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制定了考核奖惩细则,实施综治风险抵押金制度,乡村干部分别向乡政府交纳800元、100元风险抵押金,抵押金的退还直接与该村的综治工作挂钩。每月对“平安创建”活动进行检查,对措施得力,创建活动开展好的村、站所社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在全乡通报批评,向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了分解责任,传递压力,确保条条有压力,块块有责任,上下有信心。

四是投入到位,确保有钱办事。乡党委、政府从“稳定也是发展”的思想和“花钱买平安、投入保稳定”的高度出发,确保了平安创建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近年来投资10余万元专设了平安创建办公室,并配齐办公设备和巡逻车、彩电等设备。投入3.4万元用于平安创建宣传经费。同时,各村从办公经费中对巡逻队员进行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了巡逻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三大网络建设,健全平安创建防控体系

一是强化了信息监控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乡治保主任、中心户长制度,全乡共配有17名治保主任、400余名中心户长,及时向乡综治办、派出所报送各村可能存在的治安隐患和苗头。二是强化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设。加强了调解中心力量,做到了人员、制度、报酬三到位,并实行法庭向乡调解中心派驻指导员制度,设立民事纠纷调解庭,由文明法庭2名法官和乡调解中心2名调解员组成,进行诉前调解,实现了化解矛盾走在诉讼前的目的,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答疑服务,真正让调解中心发挥应有作用。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配齐了17个村61名调解队伍,利用村干部和无职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发挥民间调解优势,解决民间矛盾纠纷。对调委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乡调解中心,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真正织起了一张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调解网络。20*年,全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余起,未出现一起集体上访案件。

三是强化治安网络建设。全乡17个村全部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全乡共组织140多人参与治安联防,并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十户联防制、党员治安联防制、站岗巡逻制、邻村治安防范联动制管理,织密了防控网络,有效预防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三、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平安创建竞争能力

一是深化“平安进万家”活动。家庭是最大的基础,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只有将平安工作延伸到每个家庭,抓好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关心治安、家家参与防范”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抓住平安创建的根本,提高平安创建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确立了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平安的“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思路,建立了从乡到村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组织网络,开展了内容为平安意识、治安防范、矛盾调处、法律知识、致富技术、文明新风、安全知识进家的“平安进万家”活动。全乡92%的家庭达到和谐文明户标准。

二是加强对平安家庭的管理。对已命名的3772户平安家庭进行张榜公布,实行动态管理。结合村规民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月对平安家庭进行一次评定,对存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家庭暴力等十个问题之一的,经村民指出连续3个月仍不改正的,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建议乡平安创建领导小组给予摘牌处理。对未被命名的农户,通过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教育的方法,加大面对面教育力度,促其逐步符合平安家庭标准,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

三是提高平安创建队伍素

质。基层队伍是创建的最大保障,在警力和综治人员较少、稳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我们对综治办的同志政治上高看一眼,经济上多补一点,既在政治上关心,又在生活上体贴。坚持素质强队伍,政治建队伍,大力加强队伍全方位建设,切实加大了综治干部使用和职级配备力度。使广大综治干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综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齐抓共管,形成平安创建强大合力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努力营造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平安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露头就打。20*年通过“禁毒、打六”等集中整治活动,抓获违法人员4名,治安处罚7人,刑事案件6件,始终保持了对刑事犯罪的主动进攻和高压态势,全乡的治安、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经公众群众安全感大幅提高。

二是抓好综合治理,集中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组织精干力量,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校园周边及网吧、盗窃等专项活动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封堵违法犯罪的空档和缝隙。

篇10

论文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诽谤 构成要素 法律责任

现阶段网上信息的自由流通,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高效平台。却也为网络诽谤开启了便捷的大门,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在让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又能够避免网络诽谤行为的发生,是保证国家对内稳定,社会能够快速发展,个人权益不受侵害的主要前提。

一、网络诽谤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规定,公民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个人权利,但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和通过发表论述来诽谤他人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网络诽谤是说使用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工具,胡乱编造并散发某种虚假的事实,损坏他人人格和名誉的做法。网络给予了网络参与者更多的、平等的话语权,虽然这种诽谤行为发生在虚拟世界中,但从法律实质上看,等价于现实社会中的诋毁作为。其具有以下特点:1.隐匿性。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进一步,不再受到年龄、地域、身份这些外界条件的限制,人们在不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同时,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扩散出去。2.快捷性。一般网络参与者只需要简单的网络操作,就可以将信息发出。3.复杂性。网络的消息传播渠道非常多,这就让难以全方面的对网络言论进行约束和规划。

(一)网络诽谤的构成要素

网络诽谤的实质就是说行为人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并且进行传播,而构造成虚拟的事实的,并且通过这些言论的散发来污蔑他人,让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网络诽谤的构成因素可以包含以下几点:1.诽谤者在网络发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如果网络发言者所叙述的是一个已经确切发生的真实事件,并且网络发言者没有对事件进行夸大其词的叙述,也就是说,网络发言者没有对他人的人格和名誉这造成损害,就不算是网络诽谤罪。2.诽谤的做法一定要有目标的针对他人进行攻击,就算是诽谤者散发的网络言论没有直接指出言论针对的当事人,但是旁观者如果从诽谤者的内容之中,推测出当事人是谁,那么也是属于诽谤罪的。3.诽谤者在网络中必须要传播完全够得上损害他人名誉,侮辱他人人格的言论的做法。所谓“足以贬损”是说对于损害他人尊严、侮辱他人人格信息进行编造和传播,已经给受害人带来了人身伤害。网络诽谤罪的主要定罪因素就是判定诽谤者传播信息方法的途径、以及封闭性处理。网络诽谤者传播消息的办法普遍有三种:一是将诽谤言论放在电子邮件里,将电子邮件发给特定的个人。二是将诽谤言放在电子邮件里,但是电子邮件是发给几个人的共享邮箱。三是将诽谤言论放在互联网平台的网页之中,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根据我国法律条例的规定,第一种有特定目标的电子邮件收件人是不具备达成网络诽谤的要素的,因为网络诽谤言论的观看人是特定的个人,就算是特定个人的周围人群看到了不利言论,但是是不具备向目标之外第三方传播诽谤信息的。然而,后两种都是属于网络诽谤罪的范畴的,第二种多人邮件传播的方式,传播者可以借电子邮件共享方来进行判断,用来判定是不是属于网络诽谤罪。第三种情况,就算是诽谤者上传诽谤信息的网络网页是没有浏览量的,但是因为将诽谤信息公开,所以已经满足了网络诽谤罪的构成要素。

(二)网络诽谤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诽谤,可以概括地说是故意贬低他人人格,进一步的降低他人社会位置的行为。网络一直支持赞同公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但是网络诽谤罪会污染网络环境,扰论网络秩序,这就和最初的互联网是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的观点相违背,引起了人们对网络语言权的迷惑。

二、网络诽谤的责任承担

网络诽谤与现实生活中的诽谤一样,行为人同样难以逃脱责任,可以通过网络诽谤者的行为对其进行承担民事责任、承担行政责任、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程度的惩罚。

(一)民事责任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两人或多人共同侵权而导致他人权益受到侵害的,应该共同担负起连带责任。共同侵权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两人或多人共同有意的侵害他人权利或者是两个或者多人共同无意的侵害到了他人的权利。在笔者看来,现实社会之中,除了这两种国家法定侵权之外,应该对法律进行延伸,其中包括故意侵权和部分过失侵权,综上所述,应该对下面提到的几种情况,来综合判断侵权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 发出诽谤信息的行为人。诽谤信息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具体体现,一是信息传播者看到相关的网络流言,没有对网络流言进行深入的了解,没有看到事实根据,就肆意进行传播,二是故意伪造对他人产生不利的虚拟事实,从而让他人的名誉以及人格受到侵犯,所以,应该根据事发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2. 转播诽谤信息者。有人看来,对于网络流言进行传播的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人没有对网络流言进行判断,就肆意的扩散,是一种对网络流言的变相支持,这就会让受害人的名誉和人格受到更深一层更大范围的伤害。所以,和第一种情况是在本质上有相似点的,要确定他的做法是不是侵权,应查证其是不是故意损害他人权益,如果涉及事件的情节比较轻,可以选择立即终止传播,如果涉及案件情况严重,那么就应该和者承担连带责任。3.转载诽谤信息的网站的经营管制者。网络提供服务者一旦发现在自己经营网络中,存在对他人不利消息的传播,应该即刻删除并且终止散发,但是没有立即采取措施的,就应该和流言传播者、制造者承担一样的法律惩罚。所以,网络服务者应该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当不良信息出现并传播的时候,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该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比如说中石化女处长非洲牛郎门事件之中,法院认定两家刊登谣言文章的网站IT商业新闻网和中华网构成侵权,两个网站向受害人给予正名和道歉,并且给予受害人经济补偿。主要原因就是受害人提出终止信息传播需求的时候,网站并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

(二)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的法律条令已经明确的表示,使用语言暴力或者是其他的变向方法进行侮辱、污蔑他人的行为,涉及到具体情况如果非常严重,相关人员就要承担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针对信息传播过程中诽谤罪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与“情况突出”两个因素做出了解释。

(三) 行政责任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不能够出现侮辱、诽谤他人人格尊严的有关信息。因网络诽谤被给予行政处罚的例子较多。例如,2013年10月,衡阳市衡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受害人李某报案称,有人以“卫道士aaa”的网名多次在网上发帖,恶意举报其生活作风,长期包养女下属,对其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接案后,民警查明帖子内容不属实,系恶意捏造、诽谤,并查到发帖人系衡南县茅市镇人封某。封某被依法行政拘留。

三、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诽谤问题的建议

目前而言,网络诽谤不仅是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关注。针对互联网上日益严峻的诽谤行为,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法制宣传与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网民理性表达

公民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但是公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第一要意识到的就是不能对他人的权利构成威胁,不能够产生对国家不利的信息。一旦共鸣的言论自由权行使不当,公民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在我国现在使用的法律中也对此进行了陈述,比如说《宪法》的第三十八条表明,法律严格维护中国公民的人格尊严,并且对侮辱、诽谤、陷害公民的行为,都做出了严格的法律约束。

(二)加强网络监管,推行实名登记制度

对于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来说,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是一个必然趋势。总的来说,应该在以下两个地方下手:第一,要大力发展并且贯彻落实网络的实名制。来加大网络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实名制登记,会对危害网络安全的相关人员进行监督,并且可以深层定位,进行惩罚。第二,要增强网络的运营商证据保留制度的法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