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融合的方向

篇1

关键词:分众传媒;新媒体融合

前言:毫无疑问,当前的分众传媒是中国的传媒第一股,其体量巨大,在整个传媒行业里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而面对移踊チ网时代的到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广告传媒企业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媒体分众的趋势及和新媒体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媒体的分众化传播现象也日益凸显。这里所说的“分众”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受众的分化,一个是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各种传媒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变化,纷纷实施了分众化的应对策略。同时,在这个数字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化的现在,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模式也逐渐具备了双向互动的功能,受众的信息的被动接受也逐渐变成了以受众需求来细化的信息内容。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时代也在加速到来。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也如日中天,在新媒体得到极大发展的当下。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被得到极大重视。当前无论是BAT,还是几大门户网站,都在用细分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来俘获用户,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盈利点和品牌。

二、分众传媒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与挑战

分众传媒,是中国著名的传媒上市公司。其始建于03年,总部位于上海。05年7月分众传媒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分众传媒的名称一样,分众传媒关注受众的分众化趋势,采用了户外视频广告的联播模式、精准的分众传播策略,挖掘不同受众的碎片时间,从而抢占不同受众的注意力,实现经济效益。目前,分众传媒的业务十分广泛,有商务楼宇广告、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手机无线广告媒体、分众直销售商务媒体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 形成了巨大的传播网络。

1.分众传媒的主要优势

首先,分众传媒以都市人群为核心受众。正确的定位使得分众传媒能很好的覆盖了高收入人群。分众传媒围绕都市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轨迹进行安排,其模式渗透到了消费者的很多场景,不仅具有信息的针对性,还具有排他性。同时分众传媒的多种渠道还能形成整体效应,强化传播效果。

其次,分众传媒兼顾中小城市,力求全面覆盖。分众传媒不仅重视大城市的受众群里,对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据悉,目前分众传媒的商务楼宇联播网已经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100多个大中小各类城市。

最后,分众传媒的场景充足,较传统媒体广告性价比有一定优势。无论是高尔夫球场,机场等高端场景,还是公寓写字楼和商场卖场等一般场景,分众传媒都有十分充足的场景优势,能做好细分的传播策略。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分众传媒的视屏广告往往具有针对性和强制性,而传统媒体的广告,受众能刻意的避免。且价格方面,分众传媒的费用较电视媒体要低很多。因此性价比极高。

2.互联网时代分众传媒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智能移动设备对用户碎片化时间的占领。分众传媒的优势在于用户的“无聊时间”,在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被普及之前,分众传媒能很好的抓住受众的这些时间,并进行强制性的广告广播。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无聊时间对手机等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大,依托于手机的新媒体也越来越占据人们的视野,由此,对分众传媒的“注意力”大大降低。

其次,分众传媒的场景过度开发造成了受众的逆反心理。分众传媒的最大优势,就是以遍布生活各个场景、大小不一的液晶显示屏。其带有很强的强迫性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的时代,很多受众对此避无可避。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的广告轮播也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在手机等移动设备能提供更好内容、自己掌握更多主动的现在,受众对新媒体的注意力自然会更加有效。

最后,虽然分众传媒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区分客户的大致类别。但是还是无法做出更进一步的细分,对受众的需求和消费欲望也不能做好精准的挖掘工作。

三、分众传媒的新媒体融合方向

要应对好互联网和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就必须对新媒体的成功加以分析,并积极主动的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出受众乐于接受的新型广告模式。

首先,强化广告的内容制作。新媒体之所以受到用户欢迎,是由于其良好的内容建设,符合客户需求的媒体内容,自然能受到受众欢迎。在此方面,分众传媒可以进行相关的广告质量把控,将一些新颖有趣,接受度强的广告内容进行传播。

其次,在广告中加入一些互动内容,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介质的新媒体,其之所以受到受欢迎,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互动性,如在移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和好友交流,在文字媒体上发表实时评论,在视频媒体上发射弹幕交流等等,这些互动,都是用户所喜爱的。分众可参考这种互动性,在视频类的户外广告中,穿插加入弹幕、点歌等环节和活动,或者设置一些小奖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最后,分众还应该整合相应的资源,做好移动互联网服务,并促进受众与自身互联网服务的对接。如建设好自身的网站、app等,并通过户外设施布置相应的免费WIFI、二维码等,促进用户与分众自身新媒体建设的连接。

四、结束语

总之,在这个信心极度膨胀,受众对信心的筛选也变得更加容易的互联网时代。必须要挖掘用户的深层次的需求,在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情况下,关注受众体验,满足受众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满足受众的情况下,促进广告传媒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广贵.从分众传播到分众类广告传媒:基于传播转型的批判反思[J].新闻界,2009,02:22-24+128.

[2]沈国爱.从大众到分众――从广告形态变化看传媒发展趋势[J].科技风,2009,17:33-34.

篇2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络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走到了革新图存的关口。

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何方?乐观派认为,政府不会撒手不管,危急时刻定会出手“救市”,与其进行无意义的折腾,不如紧抱政府大腿不松;悲观者认为,最终决定传统媒体出路的是市场,没有什么媒体形态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必须开启一场“自我革命”。

舆论唱衰、人才流失、薪酬下滑……许多传统媒体,特别是市场化传统媒体,开始主动寻求变革、推动转型。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融合”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传统媒体几年前已经开始探索。

不过,这些融合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的颓势。其中一些传统媒体只是在玩新媒体概念,跟在别的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后面亦步亦趋――别人搞微博,我也搞;别人搞微信,我跟上……然后给自己贴上“全媒体”的标签。殊不知,这样的融合徒有其表,骨子里仍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套路。另有一些媒体试水非媒产业,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对提升媒体主业意义不大。这类与非媒体产业的“融合”,多少带有一些放弃主业的味道。

篇5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阿拉善日报》作为阿拉善盟盟委机关报,如何顺应潮流,顺势而为,与新媒体实现将自身的公信力、权威性发挥得更好,就需要我们思考、探讨。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实施内容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阐述,探索两种媒体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2015年2月7日中午,一条寻找巴彦浩特失联孩子的微信经《阿拉善新报》微信公众平台后,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家在转发微信的同时也在评论:“孩子快回家吧,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有看见过孩子的人快点告诉家长!”“大家快点扩散,让孩子早点回家。”等等,阅读量超过3万。7日晚,巴彦浩特13岁小男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找到,安全回家。

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把利器,用户已超过3亿人,其传播的广度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纸媒。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

2014年8月,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以党报为主的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具体路径。而放眼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正持续深入推进,并在前期试水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自新媒体广泛地进入人们视线以来,人们所看到的,是传统媒体在各条战线上的节节落败,阵地被新媒体大面积占领。诚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诸多层面的不同和优势。新媒体“依托新的技术手段、适应新的交互模式、融合新的商业机会”,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归于根本,新媒体并没有颠覆“传统媒体”的概念,反而是回归了媒体的本质,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采编人员互联网思维,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新网站(报纸和新媒体聚合平台)、移动客户端(APP)、微X(微博、微信、微视)、户外电子阅报屏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切实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通过融合发展,增强信息生产、服务能力,增强与群众沟通、互动的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知民情、解民意,更好地服务全盟改革发展大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内容

按照中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和“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总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阿拉善日报社拟以现有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平台和“阿拉善日报网”“阿拉善新闻网”为基础支点,融入多个新媒体平台,建设集新网站、移动客户端、微X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聚合性大媒体平台,将主流声音和信息服务拓展至所有传播渠道,着力打造最具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本土化新媒体平台。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新媒体是项“技术活”,发展新媒体,实现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然而目前,所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人才招不来,招来留不住!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靠解决编制、待遇等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持。因此,发展新媒体,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给予人才配置方面的倾斜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跟得上,新媒体发展才能实现。

同时,作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新媒体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保障新媒体发展的投入机制,使新媒体在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加快推进阿拉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刻不容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盟委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结合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媒体经验,立足我盟实际,阿拉善日报社形成了推动党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分两步走,建设集报纸、网站、新媒体矩阵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的新型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打造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的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和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

[2]纸媒与微博互动机制研究.

[3]新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体从业者新闻理念与操作考察 ――以《昆明日报》和《都市时报》为研究对象.

[4]报业全媒体化的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篇6

第四代电子杂志是相对于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的概念。它是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借助Internet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它在视觉上保留了平面杂志的目录,用电脑技术营造出翻页的逼真效果的同时,基于宽带的内容和集Flas、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则令其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束缚,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在线阅读,使之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

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虽然是无纸化线上发行,省去了印刷这道“工序”,但其新闻生产还多是在内部消化完成,比如第一代电子杂志多是由传统纸质杂志直接将自己的纸版内容照搬到网上。本质上是开辟了网络这个第二发行渠道,第二代电子杂志则是传统媒体收集整理某一集合信息,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生产的“新闻包”,可见,前几代电子杂志虽然跨出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但融合度还十分有限。

有学者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趋势性特征: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和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本文认为,趋势性特征即媒介融合的正在进行或未来发展方向,下文将依据上述趋势性特征,分析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特征。

特征之一:实现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

这一特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多媒体信息。第四代电子杂志多媒体编排手段和内容表现形式,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即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多媒体化特征十分明显。它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从受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一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第二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将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能量互补。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以Xplus为代表的国内专业电子杂志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它们将采集来的信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制作,网状的数据库资源为这些信息的能量互补提供了保障。

特征之二:开展各类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各大电子杂志专业网站都与国内传统媒体有着或深或浅的合作关系,许多传统媒体也愿意利用电子杂志平台商日趋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如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的《时尚芭莎》(《时尚Cosmo》《美酒与美食》《男人装》等都与POCO等专业电子杂志网站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征之三:鼓励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互动

第四代电子杂志出现发展的根本背后推手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过去的大众传媒一般是将信息推向(push)受众,而现在受众则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pull)自己需要的信息,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可以说,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汲取了互联网服务理念的精华,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性变革,即信息的生产线已由传统媒体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电信业、IT业。信息生产不再是传媒业的封闭作业过程,而成为技术行业提供基础平台的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的生产过程。由于手机、PDA等接收终端的加入,通信产业在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篇7

为满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媒体发展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媒体业务体系,明确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及互联网三个业务平台的采取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将本地受众向用户转换、广域用户向受众转换以及用户向广域用户转换,完成用户整合。建立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三网统一数据平台,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实现面向不同用户需求的融合广播电视业务、云媒资系统、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平台的整合业务系统,以涵盖全部新媒体业务需要。其次,从硬件条件上要满足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求,通过搭建全新的新媒体演播室,或对现有演播室进行升级改造,以视频墙、大屏幕触控技术、体感跟随技术、虚拟植入技术、多屏互动、全息投影技术等技术展现方式为载体,以基于云服务的信息系统、搜索引擎、媒资系统等系统做核心业务中间件支撑,以直转播过程中与互联网、SNS及手机客户端实时交互作为交互手段,从而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全新的节目样态的需求,

二、内容生产的全媒体化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也在促进节目内容生产及节目样态的变化。一方面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节目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的互动性,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一档栏目若想在纷繁众多的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创新,而如何恰到好处的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受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正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创新点。以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为例,《汉字英雄》是国内首档大型网台互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最大的看点在于新媒体技术与节目样态的完美结合。选手通过触摸屏现场书写汉字、演播室大屏幕实时显示选手书写内容以及科技感十足的答题库,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节目内容环环相扣,将答题库系统、触控屏技术、多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展示的酣畅淋漓,新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此外,电视观众通过手机APP客户端的在场外同步答题的互动方式,也增强了场外电视机前用户与栏目的参与感与互动体验。除了技术促进节目内容形式的变化外,受众收视的专业化、分散化、碎片化也在促进电视节目制作由单一的节目制作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培养、迎合受众的收视习惯,可以尝试打破现有固定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及时长,在节目播出前将精彩片段、片花在网络电视台、客户端,从而起到节目预热的效果。此外,可以将因受节目时长限制舍去的节目内容及节目成片重新进行编辑加工,将节目内容细化分类甚至碎片化,在网络电视台、客户端播放,以满足特定受众需求。

三、跨界合作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时代,如果仅凭电视行业内部探索挖掘出一条创新之路无疑闭门造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需要互联网平台乃至更多领域的共同参与。有人提出,“未来市场=SNS技术+云服务+未来”,其中的SNS指的就是社交网络平台。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一夜走红,据腾讯官方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短短几天,微信支付的绑定量已迅速过亿。”除了传统盈利模式如用特权会员服务购买、LBS推荐、APP应用购买、搜索引擎、流量引导、硬广展示外,最为重要的在于社交网络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用户需求挖掘和培养的后续潜力是无穷的。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使用及交付模式,即“云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软件业甚至整个IT业的核心基础架构,据行业预测,到2015年,世界科技行业1/7的开支将应用于云端、云技术,该项业务将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由此可见,如何将SNS技术与云服务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机整合,将是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人不光要“走出去”,更应该“请进来”。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共同探索找寻一条适应发展的前进方向。

四、创新盈利模式

篇8

关键字: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核心素养载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离不开作为指导性纲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改革也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是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体教学体系中,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升华,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对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培养尤为重要[2]。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剖析了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湖南女子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1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一部分课程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艺术专业的与数字媒体相关性较大的课程,一部分是与传媒类相关性较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动画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以下现实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对数字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大多课程内容依靠课堂授课的方式完成。在交叉学科的融合方面,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够深入,各学科相关的内容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方面没有明确的主线,即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方面,传统数字媒体主要以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为主,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创新素养的提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了校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的内涵与必要性

改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终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实践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新媒体应用发展下的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一个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兼顾基础性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单一的课程模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要。如果学生仅仅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仅以完成课程实践为目标,一方面不能好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专业的专项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将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对数字媒体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职业的要求。

2.2专业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国内外不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有所区别,对应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哈佛大学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开设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视觉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类课程[3]。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数字媒体相关的电脑动画系,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培养动画制作和数字艺术方面的人才[3]。国内的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主要培养动画和游戏等方面的人才。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数媒专业不仅培养游戏设计和动画创作等方面的人才,还在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有所发展[4]。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学校师资情况、学生的性别结构、学生的生源情况也所区别。基于此,制定适合学校以及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2.3专业实践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基本目标。专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相关岗位的考核内容,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和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操作,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单一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4自主创新实践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应地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形成适应当代终身发展的关键品质。因此,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重构与人才培养

3.1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重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层次化的实践课体系,可以逐步、进阶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专业方向集中实训、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四大部分构成。课内实践是对理论课程的辅助,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专业方向集中实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是对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创新实践是对专业教学实践的补充和延伸,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

本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均为女生,因此,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本院制定了适合女性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与影视后期制作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并为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课程群。如数字动画技术方向包括二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方向包括音视频处理、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课程。大一、大二以基础素质培养培养为主,包括全校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一方面顺应了女生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特定的方向上更专业。

3.3多模式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多种模式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校内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校外同行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进校讲学,或者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学生能直接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此外,学生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工作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多模式的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有助于专业实践技能贴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3.4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在重构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学分,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学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践活动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去。实践创新活动可包括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类型的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通过校级或省级实训平台进行申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性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学科竞赛以专业学科竞赛为主,其他类型竞赛为辅,可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等级别。科学竞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其他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素养,加深对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从而引导今后的职业规划。

篇9

一方面是网络营销的热火朝天,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成功的网络企业毕竟还是少数。大多的企业并没有从网络营销中尝到甜头,很多企业建网站的思想更多的进入了跟风和从众的道路,热衷网站的建设并没有对企业的营销起到大的实质性的作用。对网络营销的热情和实际效果的反差,足以告诉我们,是该到了我们重新审视网络营销的时候了。

从当前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网络公司来看,无论是以SINA、SOHU和163为代表的门户网站,还是以Baidu和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无不都是作为广告媒体的成功,甚至包括hao123这样的个人网站靠流氓软件推广而导致商业上成功的典型例子,可以说也是作为网络广告媒体的成功。

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告诉我们,当大量的企业拥挤在一个地方的时候,要取得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差异化,特别是作为创新的差异化。有没有一个方法能让我们系统的找到这样的差异化呢?我们不妨回到地面的营销环境,从大多数企业的传统营销来看,要借助的外部营销力量包括媒体、渠道、终端和物流等等。

对照企业的传统营销来看,网络营销应该至少有三个可以发展的方向:其一就是作为广告媒体,其二就是作为销售的终端,其三就是作为营销的渠道。第一点上面已经提到过就是广告媒体的方向,现在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是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有鉴于此,笔者想先就后面两个不为很多企业重视的方向展开说明下,最后再结合当前出现的最新情况给出网络营销第四个可能发展的方向。

作为销售的终端

目前来看,作为营销终端型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有:淘宝、当当网、eBay易趣。除了以上这些成功的终端型网络公司外,在这个方向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资选择的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们不妨回到地面的营销环境来看看:现在的销售终端(B2C型的)大致有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其中“超市型”的网络销售终端和“专卖店型”的网络销售终端,是两个可选的方向。从某重角度来说,淘宝、当当网、eBay易趣大致就相当于网络超市,而作为“专卖店型”的网络销售终端至今还没有出现知名的大公司,对很多创业型的网络公司来说,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对于仅想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公司来说,我们还可以把发展“过程型”销售终端,比如最近两年刚兴起的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网络营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系列关于连锁店销售额的公式(以一天为例):

总销售额=单店销售额×连锁店数量

单店销售额=∑顾客×成交率×单次成交额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提高销售量的办法至少有四个,他们分别是:多开分店、多吸引客户光顾、提高成交率和单次的成交额。回到网络营销来看,“多开分店”和“提高单次成交额”显然这不是网络能做到的。但“吸引多的顾客上门”和“提高成交率”却是网络营销可以做到的。比如顺驰地产通过自己的“顺驰地产网”就有效的做到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上门的目的,同时通过搜索引擎提供的针对性强的个性化信息(是客户想要的,符合客户的需求)也间接的起到了“提高成交率”的作用。所以对想借助网络作为企业营销的辅助的公司来说,这应该也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

作为营销的渠道

阿里巴巴(china.alibaba.com)和戴尔(Dell)作为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可以说是营销渠道网络营销的两个典型代表。稍微深入的研究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它们其实也是代表着作为渠道的网络营销的两个方向。

一是成为连接不同企业的中介平台,发挥会聚巨量的需求双方的企业的作用,也就是作为其它企业的网络营销渠道。从实质来看,阿里巴巴即属于此类的代表,现实中大量的行业类网站大多也属于这样的范畴。由于我国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以及网络交易本身存在的风险,再加上至今也没有一家公司提供大额的网络支付服务(目前只有诸如:“快钱”、“捷银”等提供小额网络支付服务的公司),所以很多这样的网站目前也走进了网络营销中“作为广告媒体”的方向。既然这样,是不是作为它企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就没有可行的出路了呢?我想除了不能提供B2B企业间资金流的营销渠道外,可以向下延伸作为B2C小额支付的营销终端,可以像“团购外”和“搜房网团购”那样通过收取折扣的部分佣金的模式,以上都是两个可行的出路。当然或许最好的是需要一个创新,找出能够适合这类网络公司的具有普遍意义可复制的赢利模式。

一是作为企业自身的网络营销渠道,成为企业营销渠道的一部分。对照这个特点来看,显然戴尔就是这类企业的典范。虽然戴尔当前遭遇到了个性化体验购买的问题,但从之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来看,这个方向还是大有可为的。笔者也认为把网络作为企业自身营销渠道将是一种主流的趋势,事实上目前很多企业的努力也是基于此而进行的。

作为媒体的整合

结合当前出现的最新情况,随着3G的即将上马,IP(Internet Protocol)日益成为移动通信的基本组成部分,各大运营商正在采取措施实现网络扩容,来建成以IP为中心的系统。由此可见移动通信网和国际互联网的融合将是一种不会逆转的趋势,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这还只是各种网络最终走向完全融合,实现互联互通的开始。

从以上的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第四个可以发展的方向就是:整合各种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发挥类似于传统媒体中的整合媒体宣传的功能。目前在这个方向上也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了探索,比如:掌中无限推出的于2005年初开始推出的“PICA(皮咔)”可以实现移动网和互联网之间的通信。还有无限立通推出的PUSH MAIL也是基于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移动电子邮箱服务。目前这些还只是个例,可以说3G时代的网络融合将是当前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黄金机会之一。

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有线网络;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是国务院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要求,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满足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其他IT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文化需求。如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能够为有线网络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 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数据网的融合,从而实现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业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和传输速率,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和浪费的情况。

三网融合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贸易一体化,甚至是行业监管和政策方面的融合。实际上,它是一个广泛融合过程。许多业界人士认为,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要在目前这个阶段实现三大网络的物理单位融合,而是主要指高层业务方面的应用融合。具体表现为性能技术的一致性;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实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行业监管和政策层面也正在逐步走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

2 实现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发展目标的途径

2.1 提升平台技术水平

选择一个合理的、先进的、适用的技术路线,树立一个科学、合理、开放的态度,以智能感知和支撑平台为主要技术平台。密切配合市场需求,评估和分析近几年的业务发展趋势,对系统容量进行合理的配置,提前避免“有路无车”,“有车无路”的风险。在技术设计、施工和维修层面上,一直坚持以创新为主,节约成本,培训技术、工程和维修队伍,以确保该平成后能够在运营和维护上跟得上系统的需求,出现不断档的情况。应该坚持将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的思想,通过良好的项目管理,提高工程监理的力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安排施工时间进度,加强对于工程资金的审计,从而做到高品质、高效、安全的施工质量。

2.2 完成双向改造

在“光进铜退”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的演进方向,随着三网融合的提出,有线电视单位应该采取多种合作形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享,节省投资;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将光纤设置在尽量靠近用户的地方,实现双向改造,让光纤能够达到任何地方,以提高网络业务的承载能力和支持能力,实现综合服务的要求。技术和工程方面的选择,我们应该将双向网络的稳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家庭网络的问题,以满足国家的要求,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标准实现。

2.3 更新观念,把发展方向定位于网络业务

有线电视网络虽然实现了一部分的双向传输改造建设,但有线电视企业还停留在电视媒体分销业务层面上,有线电视网络和信息网络未能实现串联。有线局域网络的建设,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导致媒体沟通产生局限性。中国电信的建设时间比较长,基本上实现了广泛的网络覆盖,而且受益人群在不断扩大,已经推出了DDN、ISDN、ADSL等业务,目前正在建设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层,10M到桌面的以太网宽带连接工程,这无疑对HFC有线宽带网络接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网络运营商加入此数据服务市场的竞争之中,未来的网络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有线电视行业必须加快网络建设进度,尽早实现网络服务开放进程。有线电视网络必须建立在网络营销业务的基础上,以避免单一的操作模式,从而扩大业务范围,降低成本,提高网络利用率。有线电视网络业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扩大有线电视的市场,开拓Intemet的接入和IP电话业务,培育在线增值服务市场。

2.4 加强宣传,让消费者重新认识有线电视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而且其服务在不断面向广大市民,为其提供全面的多媒体服务。要让消费人群认识到,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不仅可以看电视,而且还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而且有线电视的互联网能够实现更方便、更快、更好的服务、更好价格的要求,尤其是家庭服务中,都能实现网络电视、电话、数据、信息网络等功能。因此,为了使消费群逐渐从电信网络转移到有线电视网络中,就需要有线电视网络从单纯的广播电视信号向多媒体信息和电话服务的方向全面发展,使得网络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的共享。

[参考文献]

[1]蔡静,阳锋.浅析有线电视网的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