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83-01
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载体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各种变革,从纸介报纸、刊物到多媒体广播、电视,直至现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手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传播的长足发展过去不相统属的各类媒介之间正在悄无声息的互相融合,即媒介融合。所谓的媒介融合,又叫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的设想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此种传播途径是传播界新的实践形式,媒介融合伴随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应用而出现,是当前传播行业大势所趋的共有现象。从20世纪末开始,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拟就当前媒介融合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媒介融合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为当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下媒介融合正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国内有学者这样解释媒介融合的概念: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等;以及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一、媒介融合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尤其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虽处在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现实已然存在于传播业中,且逐步形成规模、步入正轨。在网络数字化大潮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多变,使各类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新闻的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在一直被打击的传统媒体试图以网络化转变发展新生存空间的状况下,为了延伸生命力,保住自身,传统媒体做了太多努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过去老的传统媒体的最大资源是是新闻生产能力,而转变成败也将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重新设计与生产能否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与凝聚力。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报网之间将进行联动、互动、整合的发展轨迹。例如国内学者宋有震在《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一文中提出从互动、转向、相融,重心是通过组织和制度的重构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同时在新闻传播上突出报,即是网也是报理念,把两者之间的交汇点直接指向信息的提供者。报纸与网络在互动阶段实现的是双赢的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网的发展决不止于互动最终还会走向组织结构的深度融合。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从业者不可以再把新闻体裁的独立性作为唯一重点,而是更应该注重信息内容的优化组合,进而达到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对于相同事件报道,进行多种形态整合,使用各类新闻信息传播媒介轮番轰炸,如纸介和网络互动合作等,将新闻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效果,报道形态的多元化大大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在受众当中延伸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新闻信息在传媒组织中一旦在不同载体上合理分配传播方式,媒介之间建构起相互依托的纽带并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方式优势互补,那么,数字化转型必将挽回传统媒体的颓势。
二、媒介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五个阶段,五种不同的形式,交互推广。让新闻从业者担忧的是,融合媒介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规划和制度阻碍。就拿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稍不留神就会触碰相关政策。关键问题是各自由于短期利益和行业内部利益驱动,把原本的合作伙伴看作竞争对手。网络电视在我国不仅受到电信、广电两大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同时还要受到地方各利益集团的制约。此外,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等因素而起的困扰。因此,要真正盘活我国媒介资源,推进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做强做大我国的媒介集团,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其实,在学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之前,它早已在业界自发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即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今媒介的融合趋势,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超越以往。相信媒介融合必将在曲折行进中成为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3
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具体而言,媒介融合具有“五化”特征: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1]。
而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均刻上了特有的时代烙印。
2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前卫和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2]。高校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并开展教育工作。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群和QQ群等工具传递公开信息;针对学生个体,则可以利用QQ、邮件和短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平台,师生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3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愈加深入和广泛,在更为广阔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增加监管难度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速即时、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其开放性导致泥沙俱下,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增加了高校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一个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媒体的热门话题,对缺乏独立自主判断力的学生将造成错误的引导。
3.2 媒介融合时代易造成学生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一定原则下控制的。但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新媒体的互动空间。新媒体丰富多彩的娱乐氛围,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媒体的虚拟空间的依赖。不少学生在上课时却忙于应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破坏了正常的学习风气;部分同学在虚拟空间中无所不能、妙语连珠,而在现实中却是情绪消沉、脱离实际。
3.3 媒介融合时代的“自媒体趋势”造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受限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中介的传播,而新媒体具有“自媒体趋势”,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中心。先进的技术设置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引发政治意识的淡化,使得高校难以对独立分散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难度。
4 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对策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处于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不规范、不完善的阶段。高校应该采取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特殊的时代背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更系统和完善的新阶段。
4.1 革新思想观念,增强对新旧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在进行中,但对于界限日渐模糊的新媒体的加入,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转变,用先进的大局观念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新旧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新旧媒体技术运用熟练的专业队伍,构建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教育工作平台。
4.2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完善的传播、反馈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在原有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增加信息正能量,同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使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提高其接受程度。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强互动性,不断拓宽反馈渠道,利用点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后,加强对新旧媒体平台的监督工作,建设移动信息舆论监控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增强教师团队对媒体传播突发时间的应对能力。
4.3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服务水平
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学生群体活跃时尚、更接地气的特点,作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渠道的途径之一,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高校管理和学生自管理的均衡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引导正面的价值观念。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需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把握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扬长避短地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Z].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会议上的发言,2009-11-29.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 所在院系 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 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 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 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5).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体变革 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媒介融合在业界的繁荣使学界对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011年,新闻学术期刊中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
1978 年,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张建在《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为:新兴媒体主导,新兴媒体成为引导或影响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的强势媒体;新旧媒体融合,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密切交融,共同主导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媒体竞争加剧,每一种媒体都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竞相伸张和突显自身的传播优势。”张建运用了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理论――长尾理论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必要性。①
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中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 常常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 是否融合、与谁融合、何时融合、如何融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 并不是由媒体负责人和一般的新闻从业者所能自主决定的。”②
丁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即物质层面、操作层面和理念层面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也就是传播工具之间的功能相互交融;操作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传播业务和运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的;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谭天、刘晓璇在《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中认为:“当下我国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是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为主导,但更多的还是在行业的框架内展开。由此,广电、报业和新媒体各自为战,总体上呈现分兵合进的融合态势。”广电行业要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报业要全面实行全媒体战略,新媒体要积极推进跨界与越位。③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带动了媒体变革,而媒体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变革手段之一:异质媒体的互动和联合
陈善宝、陈力峰在《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一文中,以《楚天都市报》打造“金喜购”网络平台为例,阐释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与联合。“依托于《楚天金报》、金网两大媒体平台的金喜购,一亮相即赢得《楚天金报》50 万忠实读者、金网20 万时尚网民的高度关注。基于《楚天金报》和金网的双向互动,金喜购借助于《楚天金报》的品牌和公信力,聚合了目标客户群体,延伸了报业传统盈利模式的产业链,通过客户和读者的互动体验和支付,形成了媒体形态和商业形态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销售盈利和模式创新。”④
2、变革手段之二:报业集团化经营
姜帅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中指出:“通过媒介组织的融合,组建集团式发展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湖南省现已组建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集团,湖南报业由此走上集团化发展之路。”⑤
3、变革手段之三:自身模式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不同的媒体要争取“和而不同”。王凡在《“和而不同”―――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生存之路》一文中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进行报网融合的同时,努力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限制,在“和而不同”中提供优质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知情权的代言人,找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展壮大之路。
广播媒体也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创新模式。郭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中认为:第一,强化广播在舆论引领中所起到的独特功能;第二,精办广播栏目,坚持走品牌经营的道路;第三,实时更新节目形态,开发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在多种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于广播而言,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在可预见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进程会逐渐影响到传媒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媒介市场的需要,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也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徐文婷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中总结了现在很多新闻院系做出的一些有益尝试。包括通过专业设置开辟传统新闻专业人才的“试验田”,通过借鉴国外的融合教育模式来改造教育环境以及通过与业界合作,依托媒体平台开展融合教育。她认为对于学界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应业界发展的人才,必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解决新闻教育中最最关键的由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几个问题。
管文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中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媒体专业技能的界限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的首选。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的突出表现,记者不再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⑥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姜卫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认为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四、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会引领媒介向哪个方向走,不少文章将重点放在了这一个议题上。
程美华在《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发展》中总结了出版媒介的五个发展趋势:第一,出版媒介组织机构间的融合将会渐渐摆脱行政力量的因素,不会受行政干扰;第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仍会是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第三,媒介形态的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大;第四,资本的力量将会日趋彰显,并且在出版媒介融合中起纽带作用,出版媒介融资的渠道将会更宽、力度也将更大;第五,出版媒介融合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孔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市场格局的主导者将会是传媒集团,尤其是多媒体新闻集团,例如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新闻融合”的竞争焦点。⑦
对于媒介融合的方向孔玮认为可以归纳为四个,即跨媒介融合、跨区域融合、媒介资本融合、媒介集团化融合。孔玉双、孔庆帅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中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接收终端的融合的实现,它是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⑧
五、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
综合分析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既有对宏观规制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探讨。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等基础性研究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播业界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实践,也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并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其概念的解读可能有所不同。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概念等基础性研究依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
梳理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占很大部分。当今世界,伴随传播进步的是业界传播理念的更新。媒介形态的创新以及多种媒介的融合会导致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体现在媒体变革和传媒治理上。研究者们在媒介变革与传媒治理这个议题上展开了不少讨论。
3、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操作建议
研究者们较多关注媒体技术发展给媒介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进而讨论媒体变革的必要性和手段。这部分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结合现实案例,指导性较强。
纵观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投向媒介融合给传播领域带来的益处,与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者们对于媒介融合持过度赞扬的态度,对媒介融合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①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②丁柏栓,《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③谭天、刘晓璇,《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④陈善宝、陈力峰,《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⑤姜帅,《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1(5)
⑥管文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2006(26)
⑦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⑧孔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探索思考》,2011(3)
篇5
[关键词] 影视教育;教学模式;拓展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34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潮流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而引人瞩目,被誉为最年轻最富于潜力的新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方面的影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可是当前的影视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变化,培养出具有媒介融合思维与意识及融媒创新能力的影视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将是媒介化取代传统教育的崭新时期,教育的传统受教对象和习惯的耳提面命的经验,将被新一代人和新的模式逐渐取代,新的教育秩序已经酝酿并正在形成。影视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一、媒介融合的趋势与影视教育的现状
1.我国当前影视教育的现状
随着以影视传媒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日益兴起和繁盛,影视教育也日益兴起,甚至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使传统处于边缘位置的影视教育日益成为“显学”,各个高校纷纷设立影视专业或与之相关的传媒专业。在非影视专业院校或学科,也纷纷开设影视课程,使之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首先,很多高校设跨专业影视艺术选修课程。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50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过有1门以上的影视课程,多数为《电影鉴赏》、《电影评论》、《电影分析》、《名片欣赏》等。其次,在非影视专业设立影视方向。最早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电教专业等设立关于影视的专业方向,招收本科学生,后来逐渐在重要高校、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院校都有涉足宽泛影视方向的专业或方向。再次,影视艺术专业的建立。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专业,及至新世纪以来,包括影视艺术教育、更为宽泛的广告、传播专业等蓬勃发展。第四,设立影视专业学院或系所。包括专业艺术院校设立影视热门学院,如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和相关电影艺术学院等。第五,影视教育层次提高。在一些重点大学和主要艺术专业院校申报了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以及新闻学硕士点。影视及相关学科层次在逐步提高,社会现实证明影视、传播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2.当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这里所指的影视人才主要指影视编导创作人才、播音主持人才、影视技术人才和影视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院校为影视行业输送着各种专业人才,从电影电视的采编播摄录剪,到影视动漫的制作合成,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主持,以及影视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或者由专门特定的专业培养专门化的人才,或者由综合性的院校依托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培养出“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人才,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影视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当前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网络数字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有单一艺术素养与技能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入发展的趋势。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媒介融合形态下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既懂影视的采编导播,又懂媒介的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影视教学模式的探索
影视教育日益繁盛,但是影视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更多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加观片的教学模式,影视艺术作为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媒介融合时代的影视教育理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媒介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突出、强化影视教育的教学效果,要紧跟社会对影视人才需求发展的步伐,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适应思维方式转变,更新影视教育观念
篇6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 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网络的优势显现,网络视频形势的发展良好。网络视频是指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视频资源为内容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形式,供人们观阅的声像文件。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成为我国规范视频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征兆,在这一年,原来的产业格局开始变化,国家力量介入,版权市场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有一些视频网站退出了市场。
各个视频网站在资本和版权方面进行博弈,使得我国的在线视频行业的规模扩大,形势良好。但是,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版权不明,内容重复雷同;其次,不良视频充斥网络,难以管理;再次,视频画质有待进步;最后,商业盈利模式还不完善。由于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盈利方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很多视频网站长期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
1.2 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4G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普及,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中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却不够强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太多: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比较单一,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互存在;盈利主要依靠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和用户订制产生的费用,盈利方式过于单一。
1.3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数字电视横空出世。所谓的数字电视,是指从节目的摄制开始,一直到信号的显示,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数字电视早己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受众的拥护,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支持。国家和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数字电视。其次是拥护规模庞大,无数个家庭都离不开数字电视的陪伴。最后是盈利空间充裕。但是,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匾乏: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是照着一个模式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电视节目;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匀:网络运营商拿一半以上,节目集成商不到10%,这就使得节目的重点不在内容上,而在广告收入上;产业营销模式滞后:目前我国的受众己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2.1 对传统电视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网络视频是新媒体的主力军,跟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电视的观看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播放设备和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其次网络电视的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最后网络视频的清晰度也优于传统广播电视,画质相对来说更好。面对这些优点,人们很难不选择新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2.2 对视频的生存方式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新媒体上,影响了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数字化技术可以压缩传输广电信号,原先可以承载一个频道的宽带,现今可以承载四个以上的频道。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对频道进行重新的编排,重新审视立台特色。
2.3 节目的形态发生改变。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功能是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和放松娱乐节目,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广播电视需要进行电视节目形态的调整,在保留原有的电视节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角色。
2.4 收视率的统计方式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不应该在使用统计收视率的方式反应广播电视盈亏情况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情况,这种统计方式产生的问题比较多,而且观众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多样化,公共场所收视与移动收视也在逐渐的增加,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3.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全球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内容共享、媒介边缘弱化、渠道融合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3.1 内容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是媒介融合的必经途径。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当资源实现共享之后,各种媒介的垄断优势将不复存在,科学、新颖的内容就成了竞争的必杀技。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较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所以,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就加强与传统媒体或者业余媒体制作人的合作,同时给予普通用户以上传资源的权利,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法内容和素材。
3.2 渠道与终端融合。目前,广播电视的业务主要有高清电视、付费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多媒体的业务主要有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在未来,这些业务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实现更深层次的交融。渠道交融的最常见方式就是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个网络经过改造,使得某些技术和业务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全国的其他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由于政策的限制,致使新媒体在运营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被使用到新媒体中来,这些问题也将会被解决,电视新媒体行业一定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媒介融合;专业教学;创新探索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对播音主持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众所周知,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未来就业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但其发展前提在于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人才。可以说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形势对于其所提出的新要求产生转变。对于传播行业发展而言,媒介融合是其在现阶段的重要趋势所在,它为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实现了重构。(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下,播音主持人主要是对播音稿内容进行播出,即“以播为主”,不要求主持人有太多的规定外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实现了同现代化的媒体平台、形式的融合化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数据的接收形式越来越多,如果是单纯展开“有稿播音”,话语权会下降,继而影响到主持人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能够迎合媒介融合背景,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话语权,从而让其能够在越来越大的话语空间中实现语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高效性。因此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传播的有效性,积极构建同自己所在的媒体平台和节目内容形式的话语内容,确保能够提高所在媒体平台和节目的竞争力。(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化了主持人风格的个性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并不是将单一的媒介平台覆灭,只产生一种综合性、分享性的媒介平台,而是实现了“1+12”的效果,实现了传播媒介的形式、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多样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媒介融合背景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其所具有的效率性问题要求主持人能够提高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能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风格,从而在众多的媒介传播平台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节目是主持人赖以生存的形式,在媒介融合下,每一个形式都类似的节目在其他平台中呈现,一个传播平台下节目和主持人如何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促使该节目具有更高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目前“主持人中心制”的新媒体节目制作理念下,播音主持人实现个性化风格塑造在所难免。(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强了主持人形象的品牌性。不论是哪一种传播媒介,其根本目的还是要盈利,只有盈利了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更是要求各大媒介平台具有“品牌性”,而传播活动中的品牌性主要是对于该媒体平台的行为、理念以及各个节目中所传达的价值内涵等的综合内容。因此作为各个平台节目中主观性较强的播音主持人而言,主持人的公众形象直接影响着该平台的品牌建立,因此媒介品牌化发展趋势下,实现对主持人品牌的树立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知,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多更精细的要求,更是要求能够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这一源头入手,在教学层面上展开对主持人的语言素养、风格个性化以及自我品牌化的教学引导,从而确保播音主持人能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实践活动中。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播音主持人专业教学的现状
通过相关资料调查,本文展开对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现状概述,旨在能够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案。第一,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基础发展不同。由于播音主持专业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热门专业,也由此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该专业。但是,事实上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是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而存在的,其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许多学生在报考过程中临时抱佛脚,仅仅是对于专业知识展开专项练习,而不是从根本上实现语言素养的积累。因此出现大量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有大学接收而选择播音主持专业,导致后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活动的设置和开展难度较大。播音主持专业同其他的艺术类专业不同,播音主持类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基础,同时需要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融合到自己的语言习惯中,但是通过短时期的考核是无法看出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资质和能力的。第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由于该专业已经成为未来就业的热门所在,众多的艺术高校开始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而不同的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往往不具有培育高素质应用实践性播音主持人的能力,其在教学中无法把握该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理论和实践,其所培育的学生最后不能够成为适应媒介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探索
展开对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探索成为当务之急。(一)多渠道实现对主持人“思维力”的培育。思维力是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有效性的最本质表现。即在现场主持中,主持人能够具有活跃的思维,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及时采用最合适的语言进行“救场”,让节目能够顺利展开。培养主持人的“思维力”主要从以下教学实践中入手。第一,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策划能力的教学培育。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最终呈现者,如果其足够了解该档节目,则其在节目中的主动性就会越强,即思维能够越加贴近节目的策划需求,避免出现生硬、刻板的主持形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各样的主题节目策划,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第二,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对于信息大爆炸的当前,如何选择良好的角度有效提取受众都喜闻乐见的信息,也成为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思维主要表现所在。当前主持人必须能够在语言认知水平上具有较高的引导性和示范性,能够做好对海量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工作,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输出给受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信息提取课程,锻炼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第三,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信息的评述能力就是指在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信息时,主持人能够具有较为敏锐的视野,能够挖掘到新闻现象之后所蕴含着的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使得节目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二)通过多样化方式提升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实现播音主持人文化底蕴的培育,不仅仅是提升主持人的语言素养,还要为创建主持人的个性主持风格奠定基础。事实上,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其要求主持人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能够在不同的节目风格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吸引更多的受众,获得更多的收视率。第一,要求能够展开对主持人的语言能力的教学培训。语言是主持人专业教学中最艺术性的部分,要求主持人具有语言驾驭能力,能够具有思辨能力。如白岩松、高晓松等主持人,正是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使其具有丰富的人格魅力,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收。第二,要求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能够针对节目制作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节目选题、策划、录制以及后期制作,如此一来,在了然于胸的节目中,主持人能够更加轻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将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都融入到节目主持中,使得节目具有明显的个性化风格。如央视的一些节目主持人,都能够在最后转型为幕后制作人,并且兼任节目的主持,而这类节目因为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化而具有较高的品牌特点,因此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也为社会带来更高的文化价值认同。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直播;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与现状
媒介融合是当下媒体关注的一项热点,媒介的融合发展也为当下信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已经逐渐呈现出受众老化、节目收视率下降和电视节目推陈出新速率放慢等局面。出现这些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受自身发展的制约外,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新媒体在国内的起步于世界同步,这种用户直接可以对接用户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传播姿态,定义新媒体的意义作用不大,因为新媒体是随着时展逐渐产生的媒体,科技的发展也让新媒体的发展范围扩大,只是相对传统的单一接收资讯变成利用计算机等处理技术让接收方与传播方能够无缝对接的模式超出了原有媒体的传播效应,让受众感觉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社会传播的初衷。正是由于新媒体的种种优势所在,当前媒介融合占据了社会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新闻直播节目和便捷性的传播渠道满足了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受众越来越年轻化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受众需求更是为传媒市场开拓了多样化的市场。竞争带来革新,传统电视媒体在新环境的竞争条件下越发处于劣势,也迫使从业者考虑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
二、当前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发展现状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是从业者为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而开创的,也是传播技术到达一定的阶段才能够实现的,其出现也代表着电视新闻从多角度考虑用户的需求。但自从移动互联网媒体开创了各类的直播渠道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同时由于技术、体制、人才流失局面的影响,使得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在创新渠道上遇到较大的阻碍。技术设备的落后导致新闻资讯的获取不及时。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吸引大量的普通用户参与,可以提供海量的新闻资讯,无论媒体如何发展,以新闻内容为王的局面仍然存在。得到更多有效的新闻信息是新闻信息制作的基础,电视新闻节目除了时政信息,其他如生活资讯类的新闻资讯获取远不如新媒体,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设备技术的落后。传统电视新闻的采集使用的专业化设备是新闻资讯的获取壁垒。体制机制的影响导致人才的流失。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作为政府传播主流思想的工具而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娱乐文化的需求开辟了电视节目的多样化模式。各类电视娱乐节目也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升了效应。但各类电视台体制依然是作为事业单位而存在,虽然采用的是企业化运作模式,但其发展仍然受到政府和当地条件的制约。而新媒体环境可以为从业者提供更多锻炼和施展的机会,导致大量优秀的从业人员流失,难以获得有突破性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影响导致盈利模式之后,节目效果被削弱。新闻传播是流量为主的盈利模式,只有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让节目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无疑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只有更多的关注才能刺激从业者有积极的心态去从事新闻生产。当下各类新闻直播平台的火爆一方面就已经抢占了电视直播的资源,而多样化的直播模式更是让新媒体有着更好的传播效果,市场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电视新闻直播的收视一路下滑。
三、媒介融合条件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改善电视新闻传播的困境,利用传播手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方式之一。当前党和国家极力提倡创新和改革,明确了新闻传播要充分发挥引导力、公信力的作用。电视新闻传播包括直播节目的创新发展要从源头上进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加强体制机制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改进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注重多思维模式的运作和发展,才能走出困境,重新夺回话语权,赢取更多的社会效益。
(一)形成技术和内容的创新驱动
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各行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电视媒体经历多年的发展,能够把握社会新闻的传播点是其优势,利用内容的优势提升传播技术,顺应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从传播手段的开拓和内容的多样化入手,形成技术和内容的双驱动。例如利用原有的用户推出属于节目的公众号,利用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宣传和普通受众对接互相交流,倾听大众的心声等等,从而加深电视节目的影响,提升传播效应。
(二)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栏目
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企业的一部分,应当根据社会市场化的需求而变换营销策略。传统电视新闻的制作包装不需要太多复杂的模式,基本都在内部形成,而在融媒体时代,各类节目的推出都离不开包装盒营销,通过与社会化包装团队的配合,实施电视品牌战略,打造符合节目本身特性的宣传通道,注重后期的制作,加深用户的印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注重多思维模式的运作
融媒体时代讲究与各方阵营的合作交流,在媒介融合的条件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可以采用多思维模式的运作方式,一方面加强节目本身的创新制作模式,另一方面要与新兴媒体进行对接,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注入各类平台,利用有影响力的节目,在传播渠道上下功夫。例如在各类直播App上注册属于节目本身的账号,通过新闻节目的再造,融入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融入社交元素,提升节目的互动效果,生产定位精确又能够区别普通新闻生产者,个性鲜明新闻节目。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使得更多多样化的人才出现,电视台不仅仅要在选人用人方面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模式,也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才,在选用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吸取社会和各类新媒体市场个性鲜明的人才进行综合培养,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才能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10
关键词 电视媒体缺陷;网络媒介融合;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04-02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占据社会各个角落,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冲击,而处于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底层的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则更加狭窄,在一次中国传媒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用三个自来形容地市级电视台现状,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确实是目前地市级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现实危机和尴尬局面。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需要分析自身条件、外部传播条件、网络环境等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使上诉三者结合,探索一条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发展之路。
1 地市级电视台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在不断弱化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97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今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个人化的发展势头席卷全球,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正在沦陷。
与一般网络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1)电视媒体受收视环境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介随着移动通信工具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体现出明显的优势;2)电视媒体所播出的节目一般费用较昂贵,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播放费用高。地市级电视台还普遍存在传播地域受到严格限制,传播范围仅限于本地,广告社会服务等诸多业务限于一地之内,无法比肩网络的广泛性传播;3)处于严格的制度控制下,受上级管理系统和同级政府多种因素限制,电视自主性创新寻求突破遭受的阻力更大,网络环境相对自己网络媒介形式多样,经营灵活;4)政府喉舌的定位使电视台会议新闻较多,内容缺乏多样性,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转换为对电视台信息的不信任,网络媒介信息多样、生动活泼,时效性好,地市级电视台内部传统体制较多,节目创新性不足。
2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新媒体建设的步伐
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下,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网络媒介的创新性融合成为必要。建设自己的网站,抓紧与新媒体融合和发展非常重要,依托广播电视多年发展中积累的音视频素材,采编、主持、技术等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权威的官方资讯等广播电视网站建设的独有优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向多终端、多形态、多向传播模式转型。
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与大型门户网站、地方网络论坛等网络媒介合作,发挥自己在采编能力上的优势,通过出售节目或者参股分红的方式,将节目交给网络媒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方便快捷、高关注度和高回馈率的优势自己的声音,在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之外新增加网络覆盖。
1)举办各类活动已成为当前许多媒体获得经营收入的方式,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一定要把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搭载到一起,借助网络等平台,实现台网联动,扩大活动与网站本身的影响力,提升媒体品牌;
2)使广播电视与网络优势互补,建立广播电视网站的权威性。要将地市级的优质广播电视节目整合成为内容提供商,通过网络平台来扩展受众,扩大影响与覆盖,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报道中要实现网台互动,弥补地市广播电视地域传播的限制的劣势;
3)合作开发无线增值业务。要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以手机音乐、手机购物、手机视频、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形式不断拓展新增值业务,延伸广播电视的产业链,使广播电视网向家庭物联网迈进;
5)开放广播电视台影视资料库在网站上进行有偿分享广播电视台资源如历史视音频资料、节目制作花絮、主持人记者等的工作影像等均可在广播电视网站上向网民开放,有些甚至可作有偿开放,这样既能增加网站收入,也能增加电视台的影响力。网络形式也可借鉴当前网络媒介的一般形式,即小视屏,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依据需要分为若干短时间小视屏,配以较为吸引眼球的标题,以增加点击率。
3 地市级电视台转型的策略
1)全面实施“台(报)网一体的战略。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之间要加强横向联合合作,扩大主流媒体整体的影响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路子,探索创建多元化盈利模式,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配置好我们的频率、频道资源、节目资源和人力资源,让资源成为传统媒体保持“魅力”的有效办法;
2)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抢占新媒体平台。随着多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建设一支具备全媒体战略思维和意识的领导干部队伍,同时要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全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传统主流媒体记者编辑队伍的全媒体化转型;
3)坚持做好地方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是地市级媒体的立身之本,要坚持打好地方牌,推进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建设,避免节目的同质化,专注做地域的、本土的、个性的节目,培育本土受众对我们的忠诚度,发展我们独有的消费群体和市场;
4)要根据新闻生产流程构建新型管理流程。要通过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实现总台所有编辑、记者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其生产流程应该按照新闻信息采集、制作、编辑、报审、播(刊)出等一系列功能来划分,如设置新闻采集管理中心、制作管理中心、审查管理中心、播控管理中心等,扁平化的管理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多媒体协作、形成合力;
总之地市级电视台在网络条件下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手段,通过媒介融合充分认识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学习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大胆开展合作向外探索发展,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制度设施方面的支持,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的网络条件下仍旧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云.论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暨南大学,2006.
[2]陈玉鹏.央视布局新媒体.互联网周刊,2006(12).
[3]晓明.传媒研究和传媒初中的现状与问题[J].现代传播,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