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篇1

为期三天的中国・秦直道研讨会于2005年7月3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结束。秦直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与长城、秦俑齐名,堪称世界奇迹,却一直鲜为人知。历经千载更替,秦直道的痕迹依稀可辨。作为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兴衰变迁的重要见证,对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被称为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也是世界公路工程奇迹之一。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入侵,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直道”。关于秦直道,现有史料记载寥寥。《秦始皇纪》里写道:“三十五年(公元前212),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走过秦直道后,司马迁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

这条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的宽阔大道,南起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自子午岭东侧由南向北,途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县,逢山劈山、遇谷填谷,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700多公里,盘桓在崇山峻岭之中。

据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横贯南北的古道遗址经乌审旗北-伊金霍旗西南-东胜市漫赖乡二顷半-达拉特旗昭君坟,然后过黄河进入包头市境内。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境内也有古道遗迹

遗迹最大的特点是“堑山堙谷”:高处的山岭有人工开凿的几个豁口遥遥相对;低洼的沟谷有几处一两米高的路基。豁口与路基亦成直线。近日,陕西发现了距西安最近的一处秦直道遗迹:长约100公里,路宽30米,从陕西旬邑县石门关至黄陵县上畛子,在森林和植被的掩盖下基本完好。此外,在秦直道所发现的19个秦汉遗迹中,均有大板瓦、筒瓦、空心大砖、云纹瓦当等用于宫殿建筑的材料,说明原来的秦直道上有宫殿建筑物存在。

位于陕西甘泉县西约60公里处洛河边的方家河遗址也反映了典型的“堑山堙谷”特点。洛河是直道北行途中经过的最大的一条河流,当年建有渡桥,如今仅残存北岸一段引桥,高出现存河床约20米,断面犹如砖坯垒积而成,是当时筑路的夯土层。黑土、黄土、白灰和沙子相间的夯土层,厚度高达30多米。

由引桥北行,一条明显的大道顺着将台山山腰蜿蜒而去。由于水土流失,道路东侧略微高于西侧,最宽处足有40多米。东侧有20米长、8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刀过般明显。底部有紧挨着的小坑,是凿子的痕迹。西侧是约40米的深沟,沟里有几处十余米高的锥形土堆,也是由沙土夯成,与《史记》里“堑山堙谷”的记载相符。在直道的石头上有无数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圆孔。也许当时是将绳索固定在山上的木桩上,然后下到沟底一点点用土将道路夯起。

另一处遗址位于陕西志丹永宁镇的任窑子村西约200米的土台上,直道从土台的西南侧继续向北。

当地人称这里为营盘山,时被改造成了梯田,梯田埂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间或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奇怪的是,七百公里长的秦直道左右始终没有平行的道路,而直道穿过的不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就是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地区至今依然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在对修建技术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我们也为当时工人的辛苦感慨

篇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2、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3、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4、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5、“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6、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篇3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篇4

从书中得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一直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险和灾难。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能从困境和挫折中一次又一次地昂起头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靠的就是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

回首5000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因为今天,她已子孙满堂、历经沧桑,步入中华的大地,中华民族更像一位充满活力的青年,因为今天,她正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每当我展开祖国的版图时,总有万分的感慨。

面对祖国的版图,我深感温馨的。

目光在雄鸡般的轮廓上定格,一支深情的歌自心底静静的流淌……

依旧可见淳朴中隐着智慧,荒古中透着俊秀,可再也听不见那血凝结的叹息,再也找不到那贫贱不堪的足印,再也寻不着昔日里枯瘦蹒跚的身影。麦穗和齿轮构筑的太阳,伸出金色的臂膀,擎着一片晴空而来,锐利的剑光在普照众生的沧桑。

展望清澈的蓝天,柔和的白云在洒脱的空中翩翩起舞。妩媚的阳光掷出奇丽的光圈,几缕云丝为英姿飒爽的蓝天平添了一份高洁与和谐,亮丽的风儿,从绚丽的天空拂过,抚摸着明艳的阳光下、芬芳的绿荫中神圣的中华大地,大地上迸发出昂然的生机。

漫漫戈壁滩上,石油淌出欢快的歌,幽幽荒僻山谷中,升起了直插云霄的卫星,红柳茂盛的塞北群羊开结白的花朵,烟雨迷蒙的江南正酝酿着甜密甘淳的生活。

祖国,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不管身边的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定地朝着真理的方向勇往直前。加上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热情张扬,用斑斓的舞曲编织生命五彩的纸船,逍遥远航向远方人生理想的彼岸,这一切的一切,为中华民族增添万种风情,她巨龙般迎着八面来风,在多彩的节奏里,眺望着更加灿烂的前程……

灵魂的纤绳,永系你理想的纸S

篇5

关于“茶马古道”的电影、电视有很多部,不过能让人记住、感觉耳目一新的也就三两部。最近刚刚看完前几年韩国KBS、日本NHK两家大型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内涵丰沛信息量充实,在写实的基础上剧组和马帮一起穿越艰难险阻,经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及其身后村庄、亲人的生活,像是一次实地考察,让人顿生虔诚的感慨。

《茶马古道》跟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是两种感觉。外媒眼中的茶马古道,写实开阔,历史断面层层剥开,收放自如,环境和人的关系呈现为一种立体的生存之美。从怒江丙中洛出发一直到,中间穿插茶叶产地、茶马古道源头云南普洱的今昔之变,茶马古道四川部分的境况,颇具故事性和吸引力。电视纪录片这种文本形式有更宽裕时间来叙述一件事儿。

在茶饮与茶文化的历史版图上,茶叶从中国出发带着儒家文化的基因、佛家茶禅一味的哲学漂洋过海,在日、韩两国扎根,经过“师夷长技”转化浸润,所谓的茶道深得汉文化渊源和精髓。所以拍纪录片《茶马古道》是一次追本溯源的朝圣之旅。他们心怀朴素的景仰,把路上的马帮、朝觐者,生活在雪域的藏区人民逐一收入镜头,让观众去判断他们对待自然、生活、命运、信仰的态度。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茶马古道,显然日、韩两国对茶马古道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日本版细腻、精准,删除了一些零碎的地方,解说也不多,使之富于故事性和逻辑性,像一阕俳句;而韩国版则直抒胸臆,像一幅恣意的行书泼墨,气息凛冽。两个版本的《茶马古道》都不曾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倒是出过DVD,一些热心网友翻译了中文字幕,可能因为不熟悉茶马古道以及云南方言,在中字翻译上面有些问题,比如把“马帮”翻译成商队,把“马锅头”翻译成马国途等,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不了解茶马古道的观众如坠五里云雾。回过头看田壮壮的《茶马古道·德拉姆》则像是在写诗,一首淡淡的、遥远的、优美的抒情诗,一转身,云雾遮断归途,没有过多的阐释解说,静穆而沉着,长镜头、固定镜头和沿线的马帮、山民保持距离,沉默无言中踢踏前进的马匹搅动心潮,观众一点点陷入有点枯寂、辽远的情绪里,深得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写意之美。由于是电影,本片对镜头、取景也非常讲究,恰似工笔画的整饬端庄。

身为云南人,特别是作为前茶叶媒体记者,对茶马古道的关心,一直是浓密在心的一片绿荫,曾经在普洱的茶马古道遗迹,迎着柔黄的夕阳,在飒飒作响的丛林中想起往日马帮铃声的景象;也在玉溪新平的山谷坡地上,循着还隐约可见的马蹄踏穿的石径,喝山泉听松涛,不愿意离去。还在已经被人遗忘的临沧鲁史古镇徜徉,眼见四围山峰环拱,脚下逐级而下石阶震撼心灵。真切的茶马古道不一定就是像《茶马古道·德拉姆》、《茶马古道》这两部片子所描述一般鲜活,因为,所有的影像都有屏蔽性和修饰性,那么最好的接近茶马古道的方式,就是自己去走一圈。

篇6

蓝色清真寺前始终游人如织站在老城遥望欧洲新城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这里共存,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多元文化令无数人深深着迷。它的无数侧面,将让你从不同角度、无限种可能性中爱上它。

除去文化的魅力,签证方便也是去土耳其的一个重要理由。只要护照在手,百度搜到土耳其签证的申请页,按要求输入相关信息,付款60美元,几分钟后注册邮箱就会收到电子签证。就这样,今年8月,我们一家三口带上公婆,一行五人,在土耳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旅行。

去卡帕多西亚住洞穴酒店、坐热气球,火山喷发造就的蜂窝状地貌宛如神话世界,拜占庭基督徒为躲避伊斯兰教军队搜捕,在岩层中凿出的教堂和庞大避难所则让人感慨万千;去安塔利亚和费特希耶享受地中海著名的蓝绿海岸,游泳、玩滑翔伞、坐船出海;去棉花堡,赤脚踩在那片白花花的奇特山丘上,感受温泉从脚边流过;去爱琴海边的以弗所感受熠熠生辉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史,那里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曾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土耳其值得去的地方,像当年苏丹的财富一样丰富。 蓝色清真寺前始终游人知织

可是,如果你在土耳其停留的时间很短,只能去一个城市,上面那些地方都可以放弃,你必须去伊斯坦布尔。

在拥有伊斯坦布尔这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前,这座城市曾先后拥有过两个同样伟大的名字――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这三个名字对应着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帝国: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虽然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的荣光,让很多当地人至今仍然自豪地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作为世界上唯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城市,地理位置注定了历朝历代都奉这里为世界之都。你至少要花上3天时间,才能将这座城市2 600多年的历史浮光掠影地了解个大概。当航班抵达伊斯坦布尔欧洲区的阿塔图尔克机场,你可以搭乘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进入市区。伊斯坦布尔被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分为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欧洲部分又被金角湾分为新城和旧城。旧城所在的苏丹艾哈迈德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遗产中心”,你所知道的大多数著名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托普卡帕宫、大巴扎、历史博物馆都位于此。很少有城市像伊斯坦布尔这样,几步之遥内集中了如此多的景点、旅馆和餐厅,以至于有人戏言:在伊斯坦布尔旅行时似乎都没有踏出过这个区。尽管价格比其他区域昂贵,但在道路拥挤、天天堵车的伊斯坦布尔,住在这里是旅行者最方便的选择。其中最好的住宿区域在圣索菲亚教堂东南侧靠近马尔马拉海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四季酒店,也有无数家庭旅馆和特色精品酒店。很多酒店的顶楼餐厅或露台都拥有着360°无死角令人沉醉的无敌美景。清晨或者傍晚,阳光将天空和大海染成醉醺醺的金色,一边用餐,一边看着海鸥在头上自由地飞翔,船在海中徜徉,教堂和清真寺就在触手可及的正前方,喝杯土耳其红茶,最美好的时光不过如此。 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公元537年完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时期最具有代表的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由神庙改建为教堂而后又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大教堂,以其创造性的建筑形式、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非凡之美超越了其他遗迹。千余年之后建成的蓝色清真寺优雅地屹立在广场的另一侧,拱顶和半拱顶朝向天空,层层叠叠,宛如绽放的一簇鲜花。这座清真寺的装饰使用了大量伊兹尼克生产的蓝色瓷砖,蓝色清真寺这一常用的非官方名即由此而来。需要提醒的是,女士进入清真寺必须用围巾包裹头发,穿长裙或长裤,不能露肩。

你还可以去地下水宫,探秘查士丁尼大帝于532年修建的拜占庭时期的宏大蓄水池;去大皇宫镶嵌画博物馆,观看拜占庭时期田园牧歌风格的华丽人行道。如果你是博物馆控,这个区域还有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坐两站地铁,你将来到著名的大巴扎,砍砍价不失为土耳其独有的一种乐趣。大巴扎旁边的山坡上是伊斯坦布尔大学,以及高贵优雅的苏莱曼清真寺。 喜爱阳光、草地、郊游的土耳其人

如果历史古迹看到审美疲劳,不妨去加拉塔大桥对岸的贝伊奥卢区,这里不仅有众多的精品购物中心,有各地美食,还有包括伊斯坦布尔现代博物馆、ARTER美术馆、萨特艺术中心等在内的众多艺术场馆,向世界展现了土耳其现代艺术的成就和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篇7

戏马台,失败者的高歌

徐州城南,有一高台巍然屹立。千百年来无数次的黄河改道,古彭城尚存遗物都已深埋地下,唯有这座古高台犹存,名日戏马台。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后,在城南构筑高台,用来观看将士戏马,故得此名。它依山而筑,高约82米,气势宏伟,霸气逼人。而今,拾级而上,迈过青阶,穿过月亮门,登临“广袤百步”的平台放眼展望,可以想见,当年项羽在高台上俯视山下万千将士策马练兵,那气势是何等恢弘、豪迈!

虽然项羽在楚汉相争中一败涂地,但戏马台却成为西楚霸王千古雄风的遗迹,供后人瞻仰。苏轼在徐州期间经过仔细观察,对戏马台曾有这样一段评论:

彭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军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可见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悠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它如同一个壁垒,攻守两便,确保了彭城的安全。彭城作为国都,地理位置独特,“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有“五省通衙”之称。项羽固守此地,便扼住中原之要冲,可傲视群雄。遗憾的是,彭城这座“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城市,并没有成就楚霸王的霸业。后来刘邦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此后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词人感叹着英雄末路的悲凉,《垓下歌》在他耳边回响。面对死亡,项羽慷慨悲歌。不能否认,他是真正的豪迈者,纵使失利,亦是豪气干云,此等气魄,何人能及!天赐失败,便不复再有颜面去见江东父老,英雄气概,令人唏嘘。后人来到徐州,总免不了要感慨几句。

徐州

陈基

日上彭城独倚楼,关河迢递水空流。

不因跃马江东去,安得歌风沛上游。

……

今天,只有悠悠江水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下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江水作证,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任后人如何感慨,历史的车辙不会改变,所有的一切就让穿越千年的戏马台默默承受吧!立于高台秋风之中,回首彭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让人不禁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风台,成功者的悲吟

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史实:西楚霸王的失败,成就了汉高祖刘邦,也成就了中国繁荣灿烂的汉朝文明――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刘邦在两千多年前开创了一个汉王朝,也为后世留下了传颂久远的汉文明。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徐州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发迹地。唐人王在《咏汉高祖》中称:“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徐州流传着很多关于刘邦的故事,也保存了大量的遗址。

在徐州沛县境内,也有一座高台,叫歌风台,相传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经过沛县时,刘邦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数十日。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场景盛大感人。后来。沛县百姓为显扬皇恩,请金石良匠把《大风歌》刻在石碑上,并修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风歌碑身已经残损,但当年蔡邕亲笔所书的大篆碑文仍依稀可见。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人人皆知,但歌风台却很冷清。现在,从歌风台四望,《史记》描绘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站在大风歌碑前,远古缥缈的历史忽然真实得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一个平民以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一代君王,这一切好像都并不遥远了。平民出身的刘邦文化程度不高,他写的这首《大风歌》是其仅见的文学作品。刘邦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所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希望做到这一点。但真的可以吗?他自己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透过《大风歌》,我们看到是一个胜利者的悲哀。寥落的歌风台,来者迎风悲吟。

原庙汉墓,汉高祖的余泽

自古战争,胜者王,败者寇。一个王者。便可以成就一个城市的文明。如今的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宝藏,汉兵马俑、汉墓以及汉画像石,构成了徐州汉文化的“三绝”。这让当时作为国都的西安和洛阳多少有些失落吧!

走进徐州,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楚风汉韵。距歌风台不远,有一座汉高祖原庙。庙身建筑飞檐屋梁,均以褚色围边描画,四方且对称的造型,雄伟而庄重。汉画像石及汉俑、汉石雕马、羊等动物,弥散出悠远的沧桑。一尊巨大的青铜香炉,四周萦绕着淡淡的香烟,好似洇润着凭吊者肃穆的情怀。

这座庙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两千余年。惠帝刘盈感念高祖成帝时回家乡与父老同饮,击筑歌风,尽享悲欢离合,于是扩建高祖原庙以祭祀刘邦。庙内刘邦塑像庄严威武,历经千年香火依旧。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无不留下诗文。唐代诗人皇甫冉有诗云:

奉和汉祖庙下之作

古庙风烟积。春城车骑过。

方修汉祖祀,更使沛童歌。

寝帐巢禽出,香烟水雾和。

神心降福处,应在故乡多。

也许这座古庙正遂了汉高祖的愿望。“(高祖)谓沛父兄日:‘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不忘故土情,徐州百姓更不会忘记高祖。

一座城市,两座高台,一南一北,遥遥相望,诉说当年风流。一场战争,两位英雄,一辱一荣,两两叹息,成为历史回声。也许这两座高台在徐州算不上什么珍贵的遗址,它们没有龟山汉墓的贵族风范,比不上汉兵马俑的雄风,但它们铸就了历史岁月的篇章,承载了一个城市不灭的记忆。

大风歌

汉・刘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城子・别徐州

宋・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篇8

如果说他的学术文章体现了他对于美术史、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理性思考的话,那么,他的那些自作诗词书法作品,则体现了他苍茫的历史情怀。在我看来,他的书法作品似乎没有一点的现代气息,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古朴感与沧桑感。他创作的素材并非都是宣纸,或者说,更多不是宣纸,而是各种各样沉淀了数千年的历史遗迹或类历史遗迹的样本,透射出来的是他对书法历史的深厚情感与沉重思考。李一完美地将书法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李一所谓的书法形式,并不是在章法上做文章,而是在书写材料上力争向历史还原,向日常书写方式还原。这种还原并不是一味地复制历史、拷贝历史、照搬历史,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观照历史、审视历史。这突出地体现在他大量的秦汉瓦当、陶器、石器、玉器、简牍、文书等的题跋上,李一的题跋书法可谓文辞优美,文书俱佳。他十分注重书法表现与书法环境及书法材料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用那飘逸、古朴的章草为主的书体,让书法在这些陈旧的器皿上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气息。与其说这是一种对书法形式、环境与情境的追求,不如说这是一种书写体验,这种书写体验,将自我与客体、当下与历史交融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历史情怀的当下表征,也是一个当代学人、艺术家对历史气息的敏锐捕捉。如果说没有丰厚情感的润泽,光靠理性的支配,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李一是游走于学术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学术与艺术,体现了一个真实、丰厚、多维的李一。

当然,即便是上述这些,我以为还不能体现李一的全部价值。在今日之中国,兼通书法、美术诸领域者,自不乏其人,学人书法亦不乏其人,然能将学问与文气很好地融涵于书法者,则寥寥。作为一个专业的书法工作者,最主要还是得看其书法造诣。依我看,李一在书法上的独到之处,乃在于二:一是他对章草的研习与创变;二是他在日常书写上的回归。此二者,既是李一书法之要,亦是书法本体之要。今之善草者,多津津于张旭、怀素、山谷、觉斯之笔法,虽纵横恣肆,却难免过于浮泛,关键在于疏于对草书之本源——章草之探究,纵使偶有涉猎,也大多蜻蜓点水,所作章草徒有其形,难得其神。李一于章草可谓独有深境焉。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研习章草,以章草为出发点,向中国书法史的纵向与横向四面发散开去,这恰恰体现了他独到的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眼界。

笔者曾在《书法用笔大势论》中说过:若以章草为基,可上窥秦汉简牍之迹,下探行草之妙,又能溯隶书之源。不学章草,则无以探行草笔法之流变,无以窥简牍之形迹,学草不学章,则无以得其笔墨之凝重浑厚,无以得其古朴雅逸之格,徒流于浅薄浮滑。章草之形貌,正彰显其融会贯通之精神,正如做学问,若独专一学,不妨可以成为此领域的一个专家,但今日之中国,此种专家实在不缺,然独缺能融会贯通者。为此之故,做书法史论的不懂美学,做美学的不谙史论,做考证的看不起做史论的,而做史论的又看不起做考证的,做批评的看不起做实证研究的,做实证研究的又看不起做评论的。互相诋毁,互相鞭笞,若一任此风蔓延,则流毒甚巨。其实,关键在于学问没有通会造成的。民国时期学者,大多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故持论不至偏狭。以我看来,李一的书法与学问,就有如此会通之迹。

其会通有二:一为书法与书法的会通。具体言之,则是他以章草为核,融会贯通诸种书体。章草是贯通碑学与帖学的重要书体。知章草之要,则能熟练掌握行草之用笔,又能掌握汉碑与北碑方笔之精髓,还能窥探简牍率意之用笔,故不习章草,无以窥书法笔法史之精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一站在书法笔法演变史的高度,上溯下窥,探源寻流,虽然学章,但他的书法早已不是单纯的章草,而是立足章草,融会诸体,既有章草的萧散与率意,又有隶书的厚重与古朴,也有行草的妍媚与流便,还有简牍帛书的恣肆与开张。章草更多是源于汉而非源于晋,而现在学行草者多斤斤于晋人法帖,故多得其皮而失去质,原因在于忽略了对汉代精神的深入汲取。晋人之法多源于汉。若学王羲之只学其今体之变,而不究其笔法之源,则终究皮相耳!相比于汉代,我以为,晋代书法是一座稍微下降了一点高度的另一座高峰。但这座高峰毕竟是不能与汉代相比的。而汉代精神,更多即体现在汉隶与章草的融会上,这在今日出土的众多西北汉简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故此,学草不入章,则只能得其甜俗恣媚之相,而失其古朴率真之质。

应该说,李一书法打通了汉晋乃至先秦书法几个渠道,尤其是深入汲取了汉人的精髓,把汉代那种自由、率意、奔放、开张的精神与气息融到了骨子里。所以,他的书法多率意之笔,但率意而不失古朴凝重之质,他注重形、质、意的融合。既有帖学的妍媚流便,又有北碑的凝重浑朴;既不流于帖学的甜俗与浮滑,又不流于北碑的僵滞与粗鄙。另值得一提的是他书法创作上古与今的会通。学古、拟古当然乃习书之要津,然学古、拟古不等于泥古,泥古者,必寓于古人之方寸,故此,须有融会变通之精神,惟变方能达。亦步亦趋地学古,不如大胆地融今。当然,今与古关系的把握,须讲究平衡,凡事过犹不及。相比于行草,章草当为古,但若以古为古,则徒成古奴。若以行草之意习章,又以章草之法习隶与碑,则当可观矣。李一深知此理,故其书则能杂其形、错其态、交其体、内涵其精神。他以其学人的理性与睿智,将古今书史上的章草大家,尤其是晚清民国之沈曾植、于右任、王蘧常、王世镗等精研有加,李一学此诸家,并非摹其形,而是镜鉴其融会化合之功,以为我情感之所需。

篇9

最近,北流市新圩镇的梧村声名远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也许是因为该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但古木葱茏,良田千垄,而且村民勤劳致富,民风淳朴,十分热情好客吧。是的,该村建有颖川山庄文化园,雕塑公园,在梧村文化艺术节之夜,更是人山人海,它成为玉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并获得“自治区文明村”荣誉称号。除此之外,我想梧村的名气还与抗盗安民、见义勇为的红衣少女裴九娘的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0月8日,我们玉林市作家采风团的十几位文友受梧村的盛情邀请,在北流风景名胜旅游促进会副会长梁庆球的陪同下,登上梧村牛毛岭,瞻仰烈女的古墓,寻访九娘的遗迹,解开心中那个魂牵梦绕的关于红衣少女的古老传说。

牛毛岭不算高,大约三、四百米的海拔高度,可是一般的车辆还上不了,我们只好徒步边走边听梁会长介绍。那是一段流传已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据说裴九娘是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成农历3月17日生于北流六井(今西琅镇朋同村),在村民裴家的9个子女中排行第九而得名。九娘天生丽质,才思敏捷,聪敏好学,自幼便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她不但多才多艺,而且心地善良,勤劳勇敢。在南末元初,朝庭腐败,金兵入侵,盗贼蜂起。当地连遭天灾人祸,村民民不聊生,可地方官吏仍然横征暴敛,九娘与众乡亲教训了官差。同时她挺身而出反抗贼匪通天虎,保护乡亲和村寨,使通天虎无法进村抢劫。这样,裴九妹成了通天虎的眼中钉。九娘18岁那年,她的一个哥哥成亲,遭到大容山的山贼袭击,嫂子不屈自尽,长相漂亮的少女裴九妹,也被当时大容山的匪贼通天虎抢到山上当压寨夫人。洞房之夜裴九妹不甘,设计用酒灌醉通天虎后将他刺伤后逃跑。危难时遇到武艺高强的康六叔援救,即拜师学艺一年。回村里她倡导组织乡亲成立民团,与山贼对抗,聪明美丽善良的少女裴九娘与师傅武举出身的康六叔被推为抗贼民团首领。由于匪官勾结,民团被伏击。裴九娘为掩护大队退走,倒穿草鞋引贼另向。被作弄的贼匪恼怒交加,放火烧山,红衣少女被活活烧死在深山野岭。九娘牺牲于1328年秋,芳龄19岁。她爱乡爱民,嫉恶如仇,带领人民抗贼保境,除暴安良,为维护一方平安而英勇献身的消息传遍了十乡八垌,村民找到她的尸体墓葬牛毛岭(位于新圩镇梧村)。

我们听闻此言,无不唏嘘感慨,不觉加快了登山的脚步。果然,在梧村牛毛岭上的半山坡,青松翠柏,绿草依稀,抬眼望去有一座与众不同、造型独特,形如浮屠塔式的古坟,用褐色的青砖建造,八角形结构,远看仿佛一顶小轿子,并镶有一块墓碑,碑文日:“慈慧护境得道仙娘裴圣奶古迹之神墓”。周围是用灰沙围成的流线型的墓围,古拙而肃穆。据说,此墓始建于元代,现存的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村民集资重建的。人们渴望一个“四海升平,安居乐业”的社会,人们向往一个“公平正义,见义勇为”的时代情结。一个红衣少女裴九娘悲壮的故事,一个久远的传奇,古老的传说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农历3月17日村民都要举行纪念抗盗英雄裴九妹,每当这个时候人们带着祭品,自发汇集一起到梧村裴九娘墓上香朝拜,并演变成盛大的传统节日,成为当地一道赫赫有名的风景。

2007年3月17日裴九娘诞辰697年,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专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的词作者,享誉国内外的国家一级作家古笛先生,与北流市《裴九娘》剧本创作采风团到梧村采风。古笛先生考察了北流的山山水水,观看了裴九娘的出生地、墓地和古庙、古宗祠,以及陈列馆里的部分实物后由衷发出感慨:说广西北有刘三姐,南有裴九娘。九娘的英雄义举是广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但为采茶歌舞剧《裴九娘》创作主题歌《山莲花》并亲笔题词“裴九娘永生”送赠九娘故乡人。早年,古笛先生曾写过《从刘三姐坟谈起》一文,详细介绍了刘三姐的来龙去脉,以不争的事实证明刘三姐确实起源广西,柳州鱼峰山为正统。我非名家,无需证明九娘是否成了天妃显圣,但是很乐意探寻历史的足迹,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起初,我也有不少疑问:裴九娘是谁7她是何方神圣,为何数百年来一直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原来历史名人裴九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深受人们敬仰的抗贼英烈。《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早就对其“生平、坟墓、抗贼”等事迹、名胜予以记载,盛赞“九娘不畏强盗,敢于挺身而出,勇斗山贼,虽死尤生”。“龙凤仙山玉骨埋,香樟古柏掩清阶。英雄几许归灵庙,浩气常铭后世怀。”为弘扬裴九妹那种不畏、舍己为乡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粤剧协会和市歌舞团还演出了《裴九妹》。近年来有关纪念颂扬九娘的民歌、诗词、曲赋、楹联、采茶歌、牛戏等更是层出不穷。裴九娘“保护平安,爱乡爱民”的思想是顺应历史潮流,为群众所拥护,也是为时代所需要的。大力弘扬裴九娘的这种精神,既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互相友爱,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常常被诗情画意的景象迷住,并诱发出种种神奇美妙的梦幻。风雨过后,一望无边的田野明净秀丽,到处郁郁葱葱。远村和近寨显得更幽静,缕缕炊烟冉冉升腾,化作高天云朵……这一切都令我为之陶醉。”回眸梧村如诗如幻的景色,流动的云朵、起伏的山峦、绿色的田野、别致的村落、清澈的溪流、新铺的公路无不显示着九娘故里的万千变化。历史名人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打造好这个品牌,对提升我村文化底蕴、发展当。地旅游事业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明年农历3月17日是裴九娘诞辰700年,时不我待,我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题红衣少女》:“红衣少女裴九娘,妒恶如仇且安良,宁可玉碎不瓦全,浩气英名写华章。十八春秋常怀想,百年古墓共瞻仰,感恩戴德美名扬,千里神州桂花香。”

篇10

[关键词] 李白(文化);后代作家;文学流派;影响

引言

文学是人格精神和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学就是人格精神和中国文化最艺术、最辉煌的体现。我国古代文学家无一不是人格精神的传播者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学家,李白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符号的指代词,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学界限,成为以李白为中心,历朝历代学者共同参与和社会公推共享的李白文化。李白文化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反映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认知,对后世文学和文学流派都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一、李白(文化)内涵和内容

1、李白文化内涵

李白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李白诗歌传送一千多年不止,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影响十分深渊,是我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组成内容。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认为,李白是“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后世学者对李白诗歌不断总结,产生李白文化,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独有现象。学者何念龙认为,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开始,与李白本人及诗歌相关的各种传说故事,直到今天仍然与李白有关的电视剧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构成了历史异常悠久、内容十分广阔的文化景观。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也是绝无仅有的个案。从李白无比辉煌的出生,到去世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地群众、历代文人对李白及其诗歌不停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根据个人美学理想和喜好加以重塑和创造,形成了传播地区广泛、传播层面多样、传播内涵再创的李白文化。总之,何念龙认为,李白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影响久远和深远,的确是无人可比的特例。

2、李白文化内容

李白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其创作的诗歌、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生平经历,都是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原生体。李白诗歌在其在世期间就已经为人们所吟唱,后世文学家在接受李白、研究李白、尊崇李白、传播李白的过程中,撰写大量文学作品,宣传李白及其诗歌,形成纪念李白的各种民俗文化,称之为是李白文化。从李白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共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李白文化的物质层次。能通过听觉和视觉所感知的物质实体称之为物质文化。李白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李白有关的各种遗迹遗迹各地所建造的纪念李白的雕塑、庙宇和祠堂,或者相关戏剧、传说等。李白在世的时候,一生游山玩水,漫游全国各地,留下大量历史遗迹。出于对李白的怀念,人们建造了大量的庙宇和祠堂,供奉李白画像或塑像,流传李白故事,演绎李白戏剧。后世文人纷纷前往凭吊,又留下了大量诗词文学作品,历经千年积淀,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的李白物质文化。

第二,李白文化的行为层次。全国各地民众出于对李白的尊崇,定期举行一些典礼、仪式或庙会,纪念李白。例如,在李白去世之地――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当涂县青山李白墓进行祭祀。后来,在当涂县以及李白故里,开展李白文化节日或者吟诗节,成为当地重要文化盛会。

从李白文化三个层次来看,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的核心,是李白文化的本质内容,可以说是高层次的不可直接感知的抽象文化部分,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则是李白文化的表象。

二、李白(文化)的价值

1、李白(文学)的文学价值

李白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学的审美性,这对于后世学者都具有重要启示价值。文学的本质是要追求审美,正如李白在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言,“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正因为李白是诗歌中具有十分浓厚的怀古情结,使其充满了境界更为宏大,视野更为开阔,他能够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和气势来观察人生和现实,在浪漫主义文学风采中增添了理想感、文化感和历史感。由此可见,李白诗歌充满跌宕起伏的旋律,充沛的激情,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够触动人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一种感悟、深思和愉悦,把诗歌的自然美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丰富的思想价值

李白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李白文化中丰富的思想价值通过诗歌文学作品得以真实体现,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芒。李白文化真实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胸怀理想报复,但是却得不到实现的悲观情怀。同时,李白怀着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蔑视权贵、珍爱生命,其诗作所蕴含的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对生活的执著理念,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诗歌内容既深邃,同时也沉痛。这些思想,对于后世学者和文学流派产生重要影响,涌现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他们不再迎合权贵,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作品的思想性,从而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三、李白(文学)对后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影响

总体来看,李白(文学)的卓然独立的思想个性和伟大艺术成就形成了社会公推共享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蕴含着的鲜明主体精神和强烈主观色彩,并通过具体而充分的自我表现,深刻、真实反映时代特征。李白在其诗歌作品中,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个性形象、真实的体验情感、远大的抱负理想,共同组成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李白(文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后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产生重要影响。

1、李白(文学)对唐代的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文章以与李白较为相似的李欣为例,分析李白(文学)对唐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在李欣诗歌作品中,无论是描写仙道还是憧憬仕途,送别友朋、歌咏边塞等,大多数都是温和敦厚,语调舒缓。后来在天宝年间,李欣所作的诗歌,大多数感情深沉、豪放跌宕,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张扬个性描述,和李白作品诗风是最为接近的。

天宝年间,当李白奉召入京的时候,受到唐玄宗的高度重视,“降辇步迎, 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 御手调羹以饭之”,与他仕途追求和思想性格都十分相似的李欣,对此是极为羡慕,“业就功成见明主, 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 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 长安陌上退朝归。五陵宾从莫敢视, 三省官僚揖者稀”。李白杰出的文学才能和傲岸的个性特征、浓厚的浪漫气质都让李欣极为仰慕,直接影响他在天宝年间诗风的转变。由此,李欣在其诗风发生重大转变,迥然有异,这种转变可能与他的思想变化以及生活经历有重要联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李欣受到李白的直接影响。

2、李白(文学)对近现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李白(文学)对于后世文学家,如杨慎、高启、陆游、辛弃疾、苏轼、龚自珍、黄景仁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代诗人郭沫若也产生重要影响。1928年,郭沫若在回忆他童年所受到文学的影响时,专门提到唐诗中他最喜欢的是王维、孟浩然、李白和柳宗元,但是却不是特别喜欢杜甫,更是痛恨韩愈。1941年9月,他在论述诗歌的韵脚和分行问题的时候,就引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阐述诗韵的适度问题,后来他在1961年专门模仿李白的《蜀道难》一诗而创作了《蜀道奇》,作序写到“李白曾作《蜀道难》, 极言蜀道之险, 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 作《蜀道奇》”。1962年3月,郭沫若谈及他少年时候所受到的影响时强调,唐代的几位诗人,他最喜欢的是李白。在到访李白晚年最为钟爱的采石矶的时候,发出感慨,“李白就是李白, 心胸坦荡以山动情, 寓江流觞, 真情流露, 毫无伪装, 诗言其志,荡气回肠!”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作的许多诗歌,在风格和诗风上与李白十分相似,这与他一生对李白的敬仰和仰慕李白,并对李白文学深入研究,汲取丰富营养有重要关系。由此可见,李白(文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文化遗产,影响近现代许多文学家和文学流派。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黄群英.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彭放.郭沫若谈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