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过程中,为其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所提供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种类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来进行界定。除此之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照责任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综合责任保险、一切险以及基本责任保险等。
2、实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会因为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影响到农民当年的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国家推出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不管受灾程度如何,投保农民都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让农民不会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行并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宁夏为例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这里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也正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宁夏当地农民极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有以下几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冰雹以及雷暴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危害大,而且由它导致的洪涝、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宁夏地区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是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并坚持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以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宁夏地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公正化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宁夏当地经常会遭受的气象灾害,并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正以及更新。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落实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组织力量的通力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以及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宁夏当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第三,要借助法律武器来对宁夏当地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护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防灾减灾过程的规范性以及法制性,从而为之后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提供保障。
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监测系统、监测站以及天气雷达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同时还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且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以及分辨率等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其中,当地政府可以在偏远山区、沿黄经济带以及气象站点稀少的区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与此同时,重要水利工程、工矿区以及大型化工园区等区域也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对象,还要加大对旱情监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网络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农业防灾减灾打下基础。
3、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实现对城市、农村、水库以及河流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同时还要提高该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对现有的农业干旱、霜冻、阴雨天气以及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调整,从而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水平。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机制
宁夏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以及隐患排查等工作,对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有一个准确评估以及掌握,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为宁夏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来对极端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宁夏当地农业的损失,除了要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以及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有效防范气象灾害提供先决条件。
篇2
【关键词】气象灾害 风险管理 风险转移
一、概述
气象灾害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据估计,世界上每年大约有70%的企业受到天气风险的影响。在美国,每年有25%的GDP会受到天气变动的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占10%,每年因为天气风险原因使企业遭受的损失达到22000亿美元。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统计,从1980到2011年全球范围内记录到的重大自然灾害中,86.1%的自然灾害、59%的死亡、83.5%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均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起的。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研究,探索实践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理论方法也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任务。由于传统气象灾害损失保险产品种类少、覆盖地区有限且产品的风险规避效率低,且困扰传统保险业(尤其是农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高成本问题并没有消除,同时政府过高的财政补贴也可能歪曲农户和保险公司的激励,而增加财政负担。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将是对气象灾害防御以及传统保险的补充和替代。
二、气象灾害风险概念及其转移模式
风险是指“真实世界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可能性的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一种状况,即未来事件发生以及造成后果的不确定性。目前从客观上讲,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离社会各行各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后果也有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某一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对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就可以称为气象灾害风险,它主要指暴雨、台风、洪涝、冰雹、冰冻、暴雪、大风、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何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三是风险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由于人类防灾能力和实施防灾措施的不同,这种可能性的状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部分发生。
为解决气象灾害风险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目前可以利用三大类战略和对策来管理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其中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途径,它是指当风险发生时通过一定的手段、措施将风险转移出去,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转移主要有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转移应用比较成熟的是气象指数保险,它是转移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的重要金融手段;非保险转移包括天气衍生品和气象巨灾风险证券,主要以衍生品转移为主,且均以气象指数的建立为基础。
气象指数保险也称天气指数保险,是根据实际的气象指数决定是否赔付及赔付多少,是一种金融工程与气象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衍生品转移是利用金融衍生品转移风险的功能,将自己的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风险或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方,以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在形式上天气衍生品有天气期货、天气期权、天气互换等金融形式。气象巨灾风险证券是指对小概率大损失气象灾害事件的风险管理证券化,能够有效地化解保险业承保巨灾等业务的风险
与传统的风险转移产品相比,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规避市场失灵,抑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②经营管理成本低、理赔周期短、不需要进行损失核定,因此理赔时效快;③可获得性和可转让性,有助于风险进一步分散;④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的竞争,易于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化方式来转移巨灾风险;⑤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和风险区划以客观数据和科学方法为基础,更加科学;⑥提高风险转移效率,降低风险金;⑦气象巨灾风险证券使灾害损失承受能力是传统再保险市场的数十倍到上百倍。
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蓬勃发展。美国和日本是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已经有一定数量成熟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1997年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也最成熟的一种气象指数保险。在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和粮农组织的推动下,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印度、墨西哥、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开办的干旱指数保险,孟加拉与越南开办的洪水指数保险,加勒比群岛开办的飓风指数保险以及蒙古开办的大型牲畜巨灾指数保险等。其中印度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历史最长、品种最多、市场规模最大,印度与我国国情相似,其指数保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天气衍生品市场诞生之后,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蓬勃发展,欧美合同占到了整个交易合同大多数,但在2005年后亚洲的交易合同占比明显增加,表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当前天气衍生品市场主要包括能源业、农业、建筑、餐饮、保险、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市场主体。据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RMA)的估计,全球对天气衍生品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将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金融市场之一。
(二)国内发展现状
鉴于传统农业气象保险在实践中存在的难题以及气象指数保险在农业运用中的突出优势,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在理论上对气象指数保险的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4月,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娄伟平等结合区域产量风险和气象指数保险,设计了针对柑橘的气象灾害保险理赔指数和水稻的暴雨指数;刘映宁等在对陕西苹果花期和最低气温资料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苹果花期冻害的风险指数;肖秀珠等基于中国人寿烟草种植天气指数保险条款中的冻灾和水灾指数计算模型及指数赔付标准分析了2012年各乡镇的冻灾和水灾指数。杨太明等利用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逐日气象数据确定了干旱、倒春寒等五个小麦关键生育期天气指数,并确定保险赔付的触发值及赔付标准。
在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践上,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启动了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探索,如福建省对台风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探索,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对水稻保险气象理赔指数研究及应用平台建设的探索,内蒙古对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广西省对橡胶甘蔗风力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以及陕西省对苹果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等,这些地区开展的指数保险产品采用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捆绑销售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补贴大部分的保费,虽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指数保险产品,但是有关研究和探索为商业化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区域天气气候差异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给各行各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大约占到70%以上,我国每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1%~3%,加之传统风险转移的种种缺陷,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气象灾害保险产品及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交易市场,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开发专门针对天气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企业和居民转嫁风险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可靠的气象观测网络系统,积累了30年以上的观测气象记录,有大量需要的客户群并与客户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渠道,保险业者和风险承担者愿意承受风险,并愿意采用市场工具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我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的条件,气象指数保险在我国应是商机无限。
目前我国的衍生品市场还不成熟,存在品种少、交易制度交易程序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但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发天气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一是金融市场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具有市场主体多样化、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结构齐全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二是政策法律条件,从目前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看,我国推出天气衍生品没有任何政策和制度限制,且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很多法律法规都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三是技术条件,国气象数据及通信网络、期货交易平台、气象探测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建议
(一)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民众灾害保险意识差,对气象指数保险等认识不足。二是对于多灾种气象指数的制定技术还不完善。三是气象灾害保险费率的计算容易受天气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其厘定的基础技术研究不够。四是由于受小气候因素和基本风险的影响,保险公平问题还难以保障。五是由于某些地区气象探测站网密度达不到计算气象指数的要求,气象数据的可用性可得性较差。
(二)促进我国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发展的若干建议
1.推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和宣传。积极加强气象指数保险宣传,引导企业和公众提高灾害保险投保意愿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适应性,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需求。提升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如及时赔付、进行产品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与客户信任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政府),大力拓展市场。
2.加大政府给予气象指数保险财政补贴力度。政府可采用投资公共品、改善历史和实时气象数据的获得以及客户教育方面等方式,给予气象指数保险一定程度的补贴,为其大力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最急需发展的应该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各地可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政府并加大此方面补贴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3.大力发展天气衍生品交易。利用现有的期货市场,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试建气象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以经济发达的典型城市气候气象特征设计交易合同,模拟开展单一指数(温度、降水等)和一些混合指数的交易。
4.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推动在证券交易市场发行巨灾风险证券,通过风险证券化等融资方式连结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巨灾分担机制,以解决政府在巨灾过后面临的财政风险。
5.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给予监管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对巨灾风险进行严格监管;建立气象指数的期货和期权交易规则,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提供依据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曹雪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天气指数保险的应用[J].上海保险,2008,(8):53-58.
[2]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J].保险研究,2010,(3):82-88.
[3]陈平,陶建伟,赵玮.基于风险区划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3,32(2):51-60.
[4]陈晓峰,黄路.马拉维干旱指数保险试点经验及其对广西甘蔗保险发展的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0,(10):53-56.
篇3
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的水稻种植户的种植面积不是很大,其收入不是很多,承担风险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作为种植者不但还面对冷害之类的问题,还必须要面对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035.1元。通过分析发现群众的收入很少,存款也很少,能够使用的资金不多,如果发生了明显的收入变化,就会导致他们的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2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型
当前时期针对冷害开展的探索活动很多,也获取了不少成就,比如在灾害的预报以及抗冷品种的研发等方面都获取了很多的成就,不过此类成果并不集中,当前还未设置一个综合平台把此类成果汇总,很显然这对于学术钻研很不利,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应用当前获取的成就。作者希望建立一个风险管控系统,这样就能够把冷害应对相关的资源放到一起,对其汇总处理,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种植者,同时还能够方便国家机构开展调研活动。将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防御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已经有一些省级气象部门建立了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评估、决策在内的综合服务系统,研制了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决策的计算机软件:如陕西建立了棉花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海温等多种长年代资料。预报方法库中有多种常用数理统计预报软件和预报因子处理软件。预报结果能根据系统给定的预报指标,自动推理、判断灾害影响大小,并给出栽培管理措施。江西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决策服务系统———《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警报系统》,系统由主控模块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子系统、农作物产量年景预测子系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子系统等组成。根据逐日气象要素报告做到实时灾害检索,随时获得全省各地日前所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及演变动态。不过上面讲到的此类系统并非是积极的预测灾害,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作者具体的分析上述系统的优点和缺陷,综合以往低温冷害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中,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全面的低温冷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和广大用户提供防御低温冷害的各种基本方法。该系统主要还是从冷害防御技术的角度来建立的,没有引入风险决策的理念,没有结合气象预报关于冷害发生的概率和作物品种在几种气象条件下的不同产量表现进行风险分析。该系统的目标是尽量降低农作物冷害的风险。
3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成
3.1基础数据库
该数据库储存的是气象信息以及别的一些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系统用以运算的信息也被放置在此处。结合信息的类型它又被划分为三个小的数据库。(1)历年温度资料库:历年各地台站逐日逐旬逐月温度、历年各地生长季平均温度和极限温度,各界限温度的积温资料。(2)低温冷害资料库:最近几年的冷害规律以及布局特征,历年水稻低温冷害情况分析包括受灾级别、分布情况、产量状况以及低温冷害年的减产率、经济损失等。(3)作物数据资料库:农业气象数据和水稻品种信息。
3.2知识库
如果想要积极的分析冷害,就必须设立知识库。其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它关乎到系统能否很好的运作,具体来讲它涵盖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有关水稻低温冷害的基本概念和水稻生物学特性。(2)有关水稻低温冷害指标方面的知识。低温冷害指标的确定对于受害与否及受害程度的判定是至关重要的,是防御工作的前提,好的低温冷害指标会为我们的防御工作带来很大的指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水稻受冷害的症状及判别方法。
3.3低温冷害监测与预报库
(1)低温冷害年型概率预报。(2)阶段低温概率预报。
险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
4.1风险决策分析支持功能
这一功能将在前人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进行拓展以后所要实现的功能。在灾害应对中引进风险管控思想,能够帮助广大的种植者正确选择品种和应对方法。要想获取该功能,不但要了解有关的知识,还要得知种植者的风险偏爱。除此之外,因为种植者是将利润最高当成是始终的追求,而并不是产量最大,米质和价位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联系,有很高的不明确性,所以还应该辅助种植者开展灵敏性探索活动。该功效的关键目的是辅助种植者选择正确的水稻类型以及灾害应对方法。
4.2农户信息反馈功能
系统的功能很强大,它能够开展针对性的调查活动,比如调查种植者的种植情况等等。该模块的存在便于获取信息,以及可以更好的应对冷害。除此之外,系统还能够调查种植者是不是想要购买相关的种植险,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取最直接的信息,便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后续活动。系统还能够即时统计,当农户将信息输入之后,仅需刷新就能够得知所需的内容。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小学;气象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在当代小学的科学教育中,气象科学是最早纳入教育范畴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气象科学更是一种身边的科学,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天气现象,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直观的感受,使得他们对气象科学知识有更强烈的求知欲,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气象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所组成的严密体系,它具有质的确定性和量的精密性,通过对气象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这都将为他们今后进行其他类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那么,做好小学气象科学的教育工作也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气象科学知识的教育的教学目标出发,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浅要的分析。
一、从小学气象科学教学工作的目标来看,具体展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初步接触气象,知道气象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掌握简单的气象知识和气象谚语,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对气象数据进行简简单统计和分析,根据天象谚语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天气现象,体会气象科学的魅力,知识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科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气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预防灾害的能力。认识常见的气象灾害,初步掌握预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增强环保意识与责任。
3.通过气象观测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探究主动获取气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学习历史上天气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例,感受到气象工作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社会公德。
二、为了更好地实现气象科学教育的目标,对气象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进行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注重对学生气象科技兴趣的培养,采取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气象科普知识,使小学生看得懂,学得会;增加气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气象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和发生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2.注重气象灾害的知识宣传,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预防知识,学会必要的自救和护救的技能,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认识气象预警信号,并提倡体验式探究式的方法开展气象防灾教育,并鼓励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学校的预警信息及时告诉自己的长辈以及社区老百姓,让他们及早了解气象信息,及时得到防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多组织气象科学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气象观测活动,通过气象观测及数据的采集,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小气象员,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组织学生模拟气象预报,培养学生的修改及创造能力;组织绿色行动,向学生传递绿色理念,践行绿色行为,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气象模型、环保创想画、气象手抄报等活动,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普及气象科技教育。
4.在设计气象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根据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就低年级的同学来看,他们活动能力较低下,知识较贫乏,思维较幼稚,如果开展较为复杂的科学实践活动,可能反而会磨灭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他们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多趣味的活动,寓气象科学知识于游戏娱乐之中,来启迪他们对气象知识的初步认识。
深思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实施开展,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小学是气象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地;小学生是实施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气象科学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期望能为促进小学气象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任咏夏.浅谈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J].课程教法与装备,2007.
[2]高迎新,任咏夏.气象科技活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J].课程教法与装备,2008.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气象科普宣传;优势;应用策略
当前是信息时代,新媒体也是一种流行的传播途径,通过数据化的媒体传播为主,在各种类的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方式是当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为人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将气象科普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发挥其作用,让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挥出预防和预警的功能,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促进气象科普宣传。
1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
1.1为气象科普宣传带来新的发展
将新媒体应用在气象科普宣传中,是一种创新,拓展了气象科普宣传的传播途径,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①突破了传统的气象科普宣传上的空间限制,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接受信息不再单一,突破了局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任意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收到想要的信息。②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人们和气象平台间可以进行基础的交流以及互动,人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将信息反馈给气象平台,实现信息间的交互,比如在有特殊灾害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进行预防和预警。③将新媒体应用到气象科普宣传中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气象传播形式,以往的传播方式多是以广播、电视、报纸等,而应用新媒体后,则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视以及应用软件等形式进行气象信息的传播。其应用丰富了气象科普的传播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气象科普宣传全面普及。
1.2推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发展
新媒体应用在气象科普宣传中,让其能够传播的范围不断在变大,这种形式也可以提高个体和组织对气象科普宣传的热情。并且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需求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当前全球的气温正在不断的进行变化,很多人对这一概念并不是很了解,缺乏正确的、全面的理解,要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能够注重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不断加深大众的认知,能够提高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1]。最终能够让用户根据气象灾害的种类和气候变化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普及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1.3让公众了解气象灾害形成的机理
在2016年因为全球气温的变化,带来了台风、暴雨、冰雹、高温等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且灾害的破坏程度不断升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南方频繁有暴雨自然灾害,在北方则时常出现高温干旱,这些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让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不断上升。以往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的关注还仅局限于下雨的地点和时间,会出现高温的时间、应对的方法等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但是随着去年南方和北方出现的暴雨,其引发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去了严重的危害,这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气象灾害知识和机理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开始通过不同的媒体时刻关注气象信息及发展趋势,这也使得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1.4形成气象科普协作有效机制
气象部门应该要先建立气象科普协作机制,能够充分应用好多媒体,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好自己的应用平台,做好气象信息的及时更新,保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注重网站的建设,在建立初始阶段可以先以讲解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让用户能够了解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其数据化优势,以此来增强每个部门间资源的优势整合,能够同时发挥出网络、数字媒体和新传播工具之间的作用,实现有效的协作及交流,在传播知识方面可以通过部门联动的形式来加强宣传工作,重视和地方气象部门、各地高校、地方社区一线合作,让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范围能够不断扩大[2]。气象部门还应该加强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传播基地,也应该发挥出学校的作用,在学校中设立传播站,通过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如应用软件、手机终端、短信等,实现多样化平台的有机联合,建立长效发展的机制,能够及时的对地方区域进行天气预警和灾害报告,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及时的通知广大群众做好预防,发挥预警作用。
2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策略
2.1提高气象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形式多样,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上都可以有效的进行传播。因此各级的气象部门应该要利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出其优势,能够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宣传窗口,并且及时的更新和天气预报、天气预警等气象信息,能够传递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人们能够掌握,进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一些专业的气象术语可能会给人带来理解困难,因此为了增强气象信息科普的有效性,就对气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文学功底,可以将专业的科普知识和气象术语等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传播,让人们容易掌握和接受,如顺口溜、打油诗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用户看得懂,用得上。
2.2加强气象科普地位,改变科普服务理念
以往的气象科普模式较为单一和被动,都是气象部门按照上级部门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方面的要求来制定自己的年度宣传计划,在遇到重大节日时就会让全局外出做科普宣传,保证完成宣传计划中的工作内容,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时间上不够连贯,内容也较少,无法及时有效的满足人们的气象信息需求。因此要想提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进行改革,对宣传内容进行改变,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都渗透到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中,能够将宣传模式贴近大众,增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坚持创新,不断创新科普宣传的内容以及形式,相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实时更新热点天气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增强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3]。
2.3建立有效的气象科普协作机制
气象部门应该要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加服务渠道,能够重视和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做好常规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另外,还需要主动的和科技发展部门之间做好协作,能够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基地;气象部门还要和报社、电视台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及时和人们交流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气象部门还应该和运营商进行合作,如移动、电信、联通、腾讯等,第一时间将突发性的灾害信息传播给大众,提高信息的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应该要重视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其优势,提高气象信息科普的有效性和范围,增强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15(3).
[2]肖君.新谋体对科普宣传的影响与提升[J].云南科技管理,2015(1).
篇6
玉米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不同的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份以及不同时间的气象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的影响,所以说玉米生长发育的好坏以及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条件,并且存在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及地域变化。
1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温度、水分、光照
玉米整个生育阶段划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阶段。下面就以这三个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要求来谈玉米气象。
1.1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温度
①苗期阶段(出苗―拔节):北方春播播种时一般要掌握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地温在10~12℃时播种能正常发芽出苗。播种偏早,在6~7℃时也能发芽,但极缓慢,很容易使种子感菌霉烂。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从播种到出苗的间隔时间与温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在10~12℃播种,一般需18~20天出苗;在15~18℃,一般需8~10天出苗;若大于20℃时5~6天即可出苗,在18℃以上幼苗生长较快,30~32℃时最快。
②穗期阶段(拔节―抽雄):正常情况下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而拔节的最适温度为24℃―26℃。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一般不开花,当气温高于30℃,空气湿度小于60%时开花很少,气温高于32℃(有的品种在35℃以上)时花粉粒1~2小时就丧失生活力。
③花粒期阶段(抽雄―成熟):籽粒灌浆、成熟要求日平均温度保持在20~24℃,有利于有机物质合成和向籽粒运转。籽粒成熟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16℃都不利于养分积累和运转;当日平均气温在13℃左右时玉米仍在灌浆但很缓慢。成熟后期遇-3℃低温,易使含水量高的籽粒受到轻冻害。全生育期间平均气温在20℃以下时,每降低0.5℃,玉米正常成熟时间就要延长10~20天。
1.2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水分
玉米是一种喜水但又怕涝的作物,其蒸腾系数较大,并且全生育期又处在高温时期,所以需水较多。早熟品种总耗水量在300~400毫米,中熟品种约在500~800毫米,晚熟品种更多。当然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因种植地域、品种本身、栽培条件、管理措施不同而异,但在生育期内至少要有250毫米的水份,且分布要均匀。
一般情况下,玉米苗期需水少且耐干旱,而不耐涝。在低洼易涝地区的夏季,雨水过多或地表积水,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90%,t幼苗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拔节、抽穗、开花期需水最多,后期偏少。拔节到灌浆约占全生育期需水总量的50%,抽穗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是水分临界期,特别是吐丝期和散粉期更为敏感。这时平均每昼夜耗水6~8毫米,土壤水分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苗期和成熟后期,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小。
①苗期阶段:播种时耕层土壤湿度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玉米播种出苗期间要求耕层土壤相对湿度70%―85%,需水20―30毫米;出苗至拔节要求有70―80毫米的降水。整个苗期最适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土壤含水量12%―14%。在苗期短时含水量低于11%有利于蹲苗。
(注: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雨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是土壤中所能保持悬着水的最大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但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土壤相对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
②穗期阶段:拔节至孕穗期玉米生长较快,需水也较多,占一生需水量的25%―32%;抽雄开花期时间较短,需水量占一生需水的15%―20%。玉米开花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湿度,一般来讲空气相对湿度65%―90%为宜。整个穗期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70%左右,土壤含水量17%以上。
③花粒期阶段:玉米灌浆成熟期包括灌浆、乳熟期、蜡熟和成熟等几个阶段,一般来讲散粉结束后要持续50天左右才能成熟,需水125―135毫米左右,约占全生育期的30%。田间持水量以80%左右为宜。
1.3 玉米生长各阶段所需光照条件
光照是玉米光合作用的能源,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玉米光合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则产量高,品质好。
玉米为短日照植物,一般早熟和中熟品种对日照长短反应较迟钝,而晚熟种对日照长短反应敏感,日照时间过长能延长玉米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在高温、短日照下,生育期会显著缩短。所以,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生育期长短不同。玉米感温性强,感光性较弱,只要满足生育期对水热的要求,一般可以在不同地区生长,同一品种可春播也可以夏播。但南方培育的品种感光性强于北方品种,其生育期受温度和日照的双重影响,而北方培育的品种,对日照反应迟钝,生育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南向北引种,生育期延长;反之,生育期缩短。
2 玉米生长发育期的气象灾害
不利的气象条件使玉米大幅度减产,一般叫做农业气象灾害。玉米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涝、低温冷害和霜冻等,这些灾害中的每一个如严重发生,都会导致20%左右的减产和损失,一般的灾害也将减产10%左右。
2.1 干旱
玉米一生需要450―500mm的雨水,如降雨量在350mm以下,或在玉米生长的某一时期持续干燥无雨,则会发生干旱;如播种至出苗期无雨,玉米无法出苗;拔节前后无雨或雨水不足,则生长不良;灌浆期间无雨,籽粒干物质积累少,对产量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结构和最终产量最主要的灾害之一。
2.2 雹灾
雹灾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作物遭受雹灾后,一般不要轻易改种其他作物,只要管理及时、措施得当,仍能获得收成。
2.3 涝灾
由于突然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超过玉米耐淹能力,造成减产的灾害。造成玉米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根部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玉米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玉米生育期内某一时期雨水太多,则会发生农田积水和洪涝。北方玉米涝灾主要发生在7-8月份汛期,如7-8月雨量达到370mm以上,则会发生玉米夏季涝灾。
2.4 低温冷害
不同玉米品种一生所需有效积温为2200~3100度左右,如低温年份某一品种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实际积温少于所需指标100度以上,则会发生低温冷害,减产10%以上。
2.5 霜冻
玉米出苗期间,北方春季易出现倒春寒,如幼苗期日最低气温出现0℃左右,则发生春季霜冻害,玉米幼苗受冻;如秋季玉米尚未成熟、还处于灌浆期间,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降至0℃左右,则发生秋霜冻害,玉米受龊筇崆敖崾生长,没有成熟,造成减产,影响玉米品质。
2.6 玉米的高温热害
热害指标:苗期36℃,生殖生长期32℃。开花期气温高于32℃不利于授粉。最高气温38℃―39℃造成高温热害,其时间越长受害程度越严重,恢复越困难。成熟期遇28℃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造成高温逼熟。
3 气象灾害如何自救?
学习气象知识的目的是要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农民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灾害无法抗拒但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进行自救。
3.1 在播种时提前做好排水沟。
篇7
关键词:农村气象 服务 探讨
一、前期背景
淇县粮食高产攻关田产量始终保持全国纪录,2009年万亩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90.6公斤、858公斤,均创我国万亩产量最高纪录,在全国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超吨半粮目标;2010年3万亩以上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大大611.6公斤、782.8公斤再创全国最高纪录。高产创建为气象服务农业发挥较大作用,提供了契机。今年以来,淇县局承担了省局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试点任务、中国局县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任务、具体落实省局与市政府达成的共建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合作协议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尤其是试点“是全局的事,是河南气象事业受命中国气象局的重托”,“是中国气象局要求河南发挥优势、为全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做贡献”。为此,我们动员、集中了全局之力,投入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之中。这给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翻一番目标任务,面对两个体系建设、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建设、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等对科技服务的较高需求和依赖,我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对全体科技服务干部职工明确提出了:科技服务和两个体系建设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要求科技服务人员要不怕困难,勇于吃苦,多出一把力,多流一滴汗,确保科技服务和两个体系建设双丰收。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了解到各级政府、广大群众、各种园区对农用天气、喷药时间、浇灌时间、晾晒时间、复杂天气、风、温度预报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的热切需求,我们把公共气象服务与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融合在一起,借助电子显示屏、手机大喇叭、手机短信和电话传真等手段,把气象服务产品传向村镇和社区,传到各级各类服务用户。
二、主要做法和进展情况
1.政府主导两个体系建设, 项目带动科技服务发展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两个体系建设,专题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督促落实;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各个县区开展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各县区、乡镇均成立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同时各级组织部门将大学生村官兼任气象信息员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考核。各县区专门投入经费支持两个体系建设。如淇县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先期投入143万元进行乡村县级现代农业气象试点建设,还每年投入维持经费20万元,同时要求各乡镇进行资金配套。政府专门划拨43万元,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人,并定期督查督办。
2.部门联动深化合作,多措并举共同发展
我们按照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方针,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办法,积极开展跨部门合作共建。
2.1与移动公司合作,由对方出资在社区和重点乡镇的主要街道安装电子显示屏,播发气象服务和预警信息。协议意向投资160万元,建设50块电子屏,目前已完成26块;移动公司宣传自身业务也增加了一个平台。
2.2与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系统合作,利用对方营业部已经建成的沿街电子屏幕预报预警信息,目前已完成36个。储户对在银行能了解气象信息很满意。
2.3与邮政部门合作,准备在遍布全市各个乡村的邮政网点建设邮政气象信息服务站;同时在其LED电子屏上加装气象信息控制卡,建成气象电子显示屏 。目前已试建5个。乡村邮站也以此增加了人气和业务。
2.4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引进全国首家、国际领先的国家863课题项目――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在鹤壁开展研究试验服务。在粮食高产示范区建立试验基地,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安装60个地面卫星节点和多要素自动探测传感设备。领导、专家、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详细监测到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苗情、长势、病虫害以及墒情、灾情等,实现了农情观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利用此项技术的成果,可生产制作出多种质量达国家级水平、技术国际先进的涉农专业专项服务产品,提供给有关用户,指导群众生产。
3.社会参与全方位辐射渗透,普遍撒网寻找经济增长点
气象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气象服务的作用正被广泛认识,要求提供气象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多。我们与财政、保险部门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开展农村农作物保险气象服务,已经开展了夏玉米的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划分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和轻重程度,为制定保险额度和赔付率提供参考和依据,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指导保险公司组织科学防灾减灾,挽回损失,同时积极参与作物灾后受灾程度评估,为灾后保险理赔提供客观科学依据。近年来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建设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住宅小区,许多楼盘在物业服务和管理上展开竞争,一些小区为了打造自己小区优质的服务,就在物业和小区配套服务上做文章,其中有些小区就考虑安装气象信息LED显示屏系统通过播发气象信息来提升小区物业质量和增加为小区居民服务项目。一部分先期安装了气象电子显示屏的小区,感到提高了小区和开发商的形象,方便了小区物业的内部管理,深受小区居民和开发商的欢迎。我们正在与粮食系统合作,在粮库、粮食收购储存点安装显示屏系统,接收各种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信息,自己还可通知事项、告示;挑选实力厚的公司联合建设高档的显示屏宣传栏,建成街头一景、美化城市的亮点。
县电子显示屏、手机大喇叭建成一定规模后,将形成一种达到一定密度的媒体网络,成为我们拥有自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那时将出现权威播报、广告云集的局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进一步呈现。
通过组织两个体系试点建设,提高了部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间接改善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环境;拓宽了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的支出途径。在把气象信息传播到最基层的同时,带动气象科技服务的新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9月底全市科技服务收入554万元,其中淇县县局气象专业专项服务收入达102万元,保持目前发展势头,能够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思考体会
社会对气象需求很大,而且越来越大,已辐射渗透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气象到了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地步。社会离不开气象,人人需要气象,人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气象。只是因为气象信息铺天盖地不用费力随时都能轻易无偿得到,各种气象产品的价值才被人们忽视,而气象产品价值与价格一挂钩,人们就既感吃惊又不情愿。这就要求我们敏锐发现需求,开发创造出社会上、市面上没有而部门、群体、个人需要的气象产品。实际上气象科技服务是无处不在的,只是买单的对象不同罢了。有的是政府买单,有的是部门、单位买单,有的是个人买单,有的先收费后服务,有的先服务后收费而已。公共气象服务概念的提出,在部门内部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的边界趋于模糊,但都集合于公共气象服务。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只是有些具体需求没有被发掘,缺少针对性的适销对路产品,只要深入做下去,将不断呈现出科技服务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8
一、关注细节,注重简约,让课堂教学浓缩简洁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上好一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这种准备就要从关注细节开始。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粗疏、迷茫的实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例如,一位年青教师执教“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以加拿大“一技黄花”为主线,寓基本概念、原理于“问题化”,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以美轮美奂、新颖独特的课堂吸引学生,教学设计简约朴素、教学效果在关注细节中凝练提升。教学过程如下(已修改,图片、视频略)。
情景一:奇妙的大自然
投影展示“加拿大和芜湖两地的一枝黄花图片”,学生欣赏,并配以画外音:为什么芜湖市目前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铲除“一枝黄花”活动?(激趣导入)
情景二:探秘大自然
播放视频:加拿大和芜湖两地的“一技黄花”的长势差异的视频剪辑。(视频资料突出“加拿大和芜湖两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
学生探究:同样的植物为什么在加拿大和芜湖两地却有“美花”与“毒草”之分?(学生结合材料开展探究活动,每组由小组长向全班陈述理由)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感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同时完成课文的活动题。
教师在学生形象感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出示整体性示意图;再由学生进行解读,并理解芜湖的“一技黄花”称为“毒草”之实质;进而深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各要素协调一致、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课题研究:我们身边还有没有其它外来入侵生物?其与环境关系如何?
……
上述教学过程,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位回答的学生。如第一个情景设计,呈现带有乡土气息的新情景,拉近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第二个情景让学生在欣赏“花”的过程中,步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在问题设计细节上,层次分明,在“疑”和“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微课题研究。
二、关注细节,拓展视野,让课堂教学凝练思维美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引入“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极易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这一话题。借助真实的股票情景,设计新问题,提供思维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换位思考,预测走势,实现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一:2010年6月底开始,俄罗斯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干旱天气引起的连日大火更是吞噬着俄罗斯西部的农田。
材料二:2010年6月23日和24日两天的两幅股票截图。
设问:分析气象灾害对哪些期货品种的价格产生怎样波动?期货交易后期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
{影响农业板块(小麦价格),但涨幅不大(俄罗斯不是小麦主产区),不易操作,继续观察大盘走势、待定}
教师呈现真实行情:全球小麦价格7月份涨至2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涨幅1973年为最大。
学生分析原因:……
(旱灾对俄罗斯小麦产量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而且当年不可能有补救措施,俄罗斯需要大量进口小麦,致使相应的农业股票持续上涨……)
……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把教材上的内容讲到位,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探究平台――地理行情中财富。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学生收获、看重课堂生成资源的应用。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满足学生个性张扬的价值需求,彰显课堂教学深度美!
三、关注细节,融入思想,让课堂教学展现创造美
教学发展思想不仅包含“师生共同发展”,还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以美的地理事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以知应情,情知并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能源资源的开发”时,采用地理问题素材化,创设情知交融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掌握方法、应用中获取能力、体验中培养情感。
视频展示:播放淮南市煤炭生产视频以及相关统计资料。
自主探究:淮南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它靠什么发展起来的?结合自己感受,评价淮南市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学生阅读、分析解读,对照课本,开展活动……)
我图我秀:按工业联系将与煤炭相关联的工业部门串联起来,形成工业投入―产出关系图。分析哪一个工业部门是本市支柱性产业?
合作探究:淮南市煤炭产业困境何在?今后出路何在?
设问:假如你是淮南市市长,按照区域资源开发的思维线索,结合山西省的发展经验,你认为本市如何实现新跨越、创造新梦想?(学生活动)
篇9
关键字: 气象服务 城市发展若干探索
中图分类号: Q93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economic, saving, living environment demonstrated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to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and then to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 field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strategy. Points out that the urban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orerunner, tak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s the basi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energy saving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Key word: weather service some explore urban development
1 城市气象服务
1.1空气质量预报
很多人对空气质量预报中一些名词的真正含义知之甚少。二氧化硫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主要影响呼吸道,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产生气喘、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可吸入颗粒物,能随人体呼吸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值得关注。二氧化氮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在很多城市,空气污染都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关心与他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
1.2供暖气象指数预报
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城市纷纷进入供暖期,供暖即将开始。专业气象台供暖气象指数预报将正式和市民见面。供暖气象指数预报有望使市民既感温暖舒适,又可促进供暖企业节能减排。 据专业气象台介绍,采暖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供暖部门虽已根据天气变化增减燃料,调节水温,但仍然只是凭经验操作。采暖运行缺乏科学指导常常会导致有时用户室温明显偏低,采暖质量得不到保证,而有时用户室温又明显偏高,甚至以打开窗户来降低室内温度,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专业气象台供暖气象指数这种全新的天气指数预报,让供暖工作可以定性定量进行控制。供暖企业可根据供暖气象指数和供暖建议,在初冬冷得早时早供暖,冷得晚时晚供暖;在冬末暖得早就早结束供暖,暖得晚就晚结束供暖。在供暖期内,天冷多供热,天暖少供热,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6-20摄氏度之间,从而达到既使用户感到舒适,又能节省能源的目的。 根据我国北方已实行供暖气象指数指导企业供暖的城市经验看,冬季供暖随着天气变化调整,发挥天气预报和供暖气象指数对供暖的指导作用,可节约能源25%-46%。
1.3灰霾天气预报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日趋恶化,广州最严重的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而且,珠三角地区的灰霾天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珠三角地区灰霾影响的情况日益严重的原因是,珠三角地区及其周边区域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群的迅速膨胀,使这些地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建筑群不断竖起,严重阻碍了风的水平流动,使污染物横向稀释能力越来越差,空气质量逐渐下降,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不利。
2 气象与经济
2.1气象经济主要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2.1.1 利用气象预报发展社会经济以及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等,这部分是公益。
2.1.2 用户利用气象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商业部门、个人利用专业气象服务进行经营活动等,这部分是有偿的气象服务。
2.1.3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在传播气象信息过程中获得的效益。如电视媒体、电信公司等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效益。可见,气象经济是一个内涵而深邃的概念,气象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气象经济所涉领域
大气现象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拦是拦不住的,但是防和不防却大不一样。近年来,我地气象预报能力显著增强,时效大大提高,如果各方面能够充分关注气象预报,对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灾情就会减轻。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如何认识气象经济的问题,作为新兴学科,气象经济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很多行业都与气象信息关系密切,如农业、饮料、空调、服装、医药、交通等。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气象信息也逐渐成为商家争战的新武器。商界有句口头禅,“货比男女老幼不同,商品春夏秋冬不一”,后半句说的就是季节与商品销售的关系。气象环境专家准确地将其总结为: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和销量都有明显变化。
3利用气象条件节约能源
节约是中华民族之美德。世界能源有限,我国人均能源更少,加之耗能过多也对环境不利,所以人们对节能当无异议。说到气象与节能有关,有人会感到新奇。其实仔细想来,这还是个司空见惯而又“一本万利”的新课题。
3.1冬季采暖
历来是炉子一点燃就不分白天黑夜、天冷天暖一直烧下去;对用户供暖也是“各种天气一个样”。其实完全可以运用气象节能技术改变一下这种状况,根据天气预报的冷暖变化安排烧炉和供暖,不少实践已表明此举可产生节煤20%的效果。
3.2保温防寒
对供热管道以及石油输送管道的保温防寒,同样可以运用气象节能技术,取得满意效果。一是据线路状况和天气情况进行供暖和设加热点,在防滞(石油)前提下不必把温度加得太高; 二是运用气候条件进行管线保温,如利用冬季地中温度高于气温而且稳定的特点,可把管道埋于地下,深度要在冻土层以下,北方许多地区一般宜在80厘米以下。
3.3木材也是重要能源
保护森林还有保护生态资源的意义。天气预报和人工增雨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如果抓住干燥季节、多火种的节假日和多大风的重点日做好防火工作,就可有效减少森林损失。
4 城市人居环境恶化
4.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少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污染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
不论是何种原因,都离不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是统一的,人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在建设与进步同时,坚持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的,但必须有前提,即无害于其它!
4.2水污染
资料表明:人体的三分之一是水分的重量,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其体重的百分之八十。若没有了水,也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源的百分之三,而这百分之三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百分之零点五,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是一切的生命之泉。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严重而且普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发生了水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生活废水中的过量有机物;农业上的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工厂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崛起,沿海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各种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也越来越多,其结果是使人类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活生生的现实已迫使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
5健全城市气象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的演进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在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面对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步觉醒。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在防治现代城市面临的危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一条与自然更为协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减少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已成为可能。城市气象服务受到越来越多部门和市民的青睐。
5.1建立完善的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存在着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的问题,观测站网的布局与分工不尽合理,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过去的部分气象观测站网已不具有代表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业务发展能力。特别是城市中小尺度气象观测网尚未建立,面向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气象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针对城市暴雨内涝的中尺度观测网,增加针对城市热岛的梯度气象观测塔,开展雾霾天气的大气成分观测,建设自动站、酸雨等大气成分观测网络,建设闪电定位网、垂直风廓线仪、小卫星系统等,适当增加相关项目的观测时次和观测内容,丰富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内容,彻底改善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手段。
5.2研究城市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开展城市气象服务项目
受现代化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制约,目前,气象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情况仍较突出,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专门针对城市化发展的气象服务几乎是空白,服务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项目和领域,无法覆盖城市化发展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因地制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产品不多,尤其是有建设性指导意见的决策服务太少,城市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为健康、和谐的城市提供气象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开展城市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构建大气象服务新格局,打造大气象服务新品牌,创造气象事业发展新辉煌。
篇10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
美国企业备灾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
美国学术机构之国土安全研究及概念发展
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
风险登记:提升我国社区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决策论证与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化解
危机情景下政府危机信息的释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
从灾难中学习:我国事故调查的反思与改进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
灾害与群体: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国外研究述评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功能与角色——基于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