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篇1

一、这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规定。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规定“知识维度”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规定“能力维度”要“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更为丰富。

如果细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占初中思想品德课总体知识结构的近三分之一,这就说明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欠缺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就根本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顺利实施课堂教学,中学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二、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按照“课程”的这个功能型定义,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便变得清晰了。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性或工具性课程,它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道德教化、思想训练和人格培养的重任,是帮助中学生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助力器”。所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要全面深刻,不能抱有实用化或短期效益化的目的。

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容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认同这一分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在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考试分数不能用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教师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形成健康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是比分数重要百倍的教学成果。基于此,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圆满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

三、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一个自然人要成长为社会人,要经历不间断的社会化过程。中学阶段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体完成早期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同辈群体的感染等,这些途径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校教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教化这个途径中,教师的作用相当关键,这里面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所教学科的特殊性,担负起“育人”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适应社会,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成熟度上有很大差别,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加以有效引导。尽管大部分中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心理教师,但是针对某些心理与思想的教育还是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承担。故而,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对于学生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影响深远,这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2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公民社会 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the Auxiliary Boost

of Civil Society's Development

MIAO Xiaohui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 new way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 network community, which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s nonprofit ,.non-government, voluntary and independent, 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helped to form a public domain, similar to the civil society; and has built the invented public space and also constructed the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to express their view.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ts social influence, its degree of organ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 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will become the auxiliary boost of civil society's development.

Key words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ion; civil society; auxiliary boost

1 网络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急剧扩张,从根本上摆脱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的转播途径,网络这一信息载体改变了公众的政治态度,网络的扩张打破了时空界限,并产生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顾名思义,是指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互联网络参加政治生活、表达利益、参与决策从而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公民社会的主体是非政治的民间组织和团体,公民社会是指一种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网络共同体,其具备公民社会主体的特征,即具有非盈利性,非政府性,自愿性,自主性。网络政治参与形成了类似于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公共社会空间,构建了公共话语平台。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域完全符合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所下的定义:“公共领域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也就是指在公共权力领域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2 借助网络政治参与培育公民社会

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网络个性化的意见自由,加大了民意整合和社会基本共识达成的难度;网络的广泛性和匿名性,诱发了网络言论情绪化,非理性倾向;网络政治参与的从众心理引发了“少数人意见专制”,网络舆论易控等。网络政治参与将对未来公民社会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正确引导。

2.1 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促进网民回归公民

英国社会学家T.H.马歇尔指出公民身份由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和社会的要素组成。其中,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生自由,言论自由,思想和信仰自由等;政治的要素指公民作为政治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利。这里所说的公民身份主要指公民的要素和政治的要素。公民身份使公民能够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获得公共承认与尊重,是人类最根本的政治需求得以满足。随着网络政治的兴起,中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这一途径实现政治社会化过程。在网络治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参政议政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人格”。因此,我们应采取宣传教育等手段强化公民身份认同,积极鼓励网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释放公民的权利自由、言论自由和平等自由等意识,使网民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合格现代公民。

2.2 提高网民整体素质,培育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意识

网民具有真实性。网民的实质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网民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中的人而单独存在。就个人而言,网络是反映思想品德、素质涵养、道德水准及法制观念的一面镜子。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有赖于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网民整体素质,既包括培养网民基本政治素养即掌握基本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又包括培养网民的“网络公共意识”即法律、公德、协商意识等。“网络公共意识”是与网络政治参与相适应的更高层次的政治素养。网络政治参与强化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在网络参与过程中,网民的权利、自由、平等、参与意识不断增长。网络政治参与使网民人性深处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政议政时,不仅要行使政治权利,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义务,规范自身行为,使之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因此,培育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公德心等公共意识尤为重要。

2.3 网络政治参与呼唤“知识精英”――未来公民社会的主体力量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路径离不开“知识精英”。在知识精英的推动下,网络政治参与将更趋于理性化和专业化。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来看,网民普遍存在思想匮乏、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知识精英群体严重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公共精神的网民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对热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专业论证将更加有助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最终将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社会、政治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的知识精英也必将成为未来公民社会的主导力量。互联网言论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公民社会力量。虚拟的网络政治领域里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拓宽了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提升了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时间、经济和知识成本,实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快速沟通和直接接触,确保了公民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的实现。既有利于提升网络政治空间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又有利于促进现实政治生活借助网络政治这一平台而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进而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网民整体素质和公共意识的提高,这将极大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由理想变成现实的目标实现。

3 结语

构建公民社会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独立自治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广泛形成和发展。另一个是自由、平等、参与、协商、法律等核心价值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制度性、规范性的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公民意识,作为公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迫切需要改良。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发展。网络赋予民众以言论自由,激发出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民主则在参与和协商中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民主参与

一、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在哲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后现代思潮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同时,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使得人们对现代主义产生了质疑,因此,后现代主义由美学、哲学开始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行政领域也不例外。后现代公共行政学家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语言不仅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还是观念、方法、直觉、假定和强烈欲望的加工厂,所有一切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塑造着我们的形态和人格。话语在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里发生作用,这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就是公共能量场。公民的政治参与过程就是在公共能量场里通过真诚的对话、思想激荡、激烈的辩论,达到表达观点,达到实现民力的目的。后现代公共行政之所以能够超越现代公共行政,是由于现代公共行政过程中民主参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现代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问题

1.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民主制度是对民主本质的规定。民主制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重要保障。现代国家的政治形态基本实现了非民主到民主的整体转变。然而,受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建立起极具差异的民主制度。但总体来看,民主很大程度上集中于统治阶层或者强权手中,有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贫弱阶级常常受到歧视,其利益需求无所诉求。2.公民实质性参与行动力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民主意识觉醒,期盼更多的参与社会与国家事务。公民的实质性参与行动力受到公民的教育水平、参政意识、个人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教育水平与教育程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公民对政治知识的获取能力,进而影响公民参政行动力。其次,公民的参政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参政意识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倡导的民主自由氛围越浓厚,公民的参政意识就越高。意识支配行动,演化成为公民参与的行动力。最后,个人经济状况也对公民参与能力有影响。3.“精英主义”明显,透明度低:精英主义或者称精英理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期。熊彼特认为:民主方法是为了做出政治决定而出现的制度安排,某些人通过争取选票而得到做出政治决定的权利;共同幸福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非民主作出的决策比民主决策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大众的意志是多样的且难以协调的。因此,精英主义是民主实现过程中有效且直接的方式。精英主义虽然有着本身的优势,例如节约成本,提高行政质量、有利于效率等,但是精英主义可能产生政治决策不透明等弊端。“精英”代表公民发声,可能产生时滞或误差。4.公民参与途径少:公民参与是保障民力实现的重要内容。公民参与的最终实现,需要依赖设计精良的的公民参与途径,既有助于达成公民参与的实质性后果,也可以预防由公民参与不完善性带来的不良后果。公民参与政治依赖良好的表达途径,然而多数国家的民主参与途径不够通畅,公民意志无法表达,公民利益就难以实现。

三、话语理论下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

1.完善民主参与的决策制度:决策制度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政治体制需要有相应的决策机制,合理的决策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坚持完善民主参与的决策制度,是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话语在制度的保护下得以交流。首先,要完善民主参与的保障制度。制度设计要从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情况入手。其次,要完善民主参与的评价制度。民主参与的质量好坏因人而异,民主制度的落实也受到执行人员的主观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民主参与的效果优劣、效率高低奖励相应的评价制度,用以保证良好制度的顺利实行,不符合实际的制度及时淘汰。最后,要完善民主参与的监督制度。执行者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因此,监督就至关重要。2.加强公民政治素养培育,提高参与意识:公民的政治素养涉及公民的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必要基本条件。首先,应当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理论素质,依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公民进行理论上的教育。其次,培育公民的政治道德。通过道德宣传等手段,倡导公平公正、合理客观的政治参与,采取中正的方式进行公民参与。最后,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公民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共同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3.倡导“一些人对话”,避免“少数人决策”:后现代公共行政学者福克斯和米勒通过对现实存在的政策对话案例的梳理,总结出对话有三种形式:“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的对话”和“一些人的对话”。少数人的对话是精英理论家在评论,常常容易陷入独白式的话语境地;多数人对话是没有边界的对话,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因此只有“一些人的对话”才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包容积极投身公共事务的人,同时能够剔除在公共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不真诚态度的人、缺乏参与意愿的人、没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体制机制来倡导“一些人对话”,避免“少数人决策”。4.强调网络媒体的优势作用,构建公共能量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自媒体平台也随之发展。这样的一个互动平台实质上就是一个公共能量场。以中国为例,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且持续增长中。绝大多数是少年、青年、中年,与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群基本一致。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共能量场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让话语着场中有序地进行对话,平等的进行沟通。其次,要建立起对应的网络监督机制,话语虽然是平等的,但是不意味着任何话语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适当的话语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应当加以监督管理。构建合理有序公共能量场对于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有着媒介作用。

作者:黄华雁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煌.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析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06:24-32.

篇4

关键词:政治发展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政治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推动政治发展。而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就是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政治发展本身的复杂性、我国所特有的政治文化、现实国情及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改革策略与改革模式,将政治发展逐步引向深入。

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任何政治体系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以经济革命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其最终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此过程也就是政治制度化的过程。而以民主政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并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因此,政治发展应具有以下特性:

政治组织和秩序的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指建立健全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法律的权威性,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实行政治制度化。通过政治制度化,加强各个集团、组织和部门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保证社会处在一种有序的运行状态之中,保证社会统治的稳定。

政治的适时性。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由政治结构组成的一个严密系统。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方向,受制于各种因素,服从于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亨廷顿坚持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使政治发展沿着现实道路前进。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两难的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而后再进行政治民主进程。因此,政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调整其功能,实现其结构的专门化、系统化和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出高效、高质的政治体系,实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最佳配置。

政治变革的能动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向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政治在完成其职能和取得发展方面,既需要稳定性和连续性,也需要适应性和探索性,在现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唯有经常的调整和变革才能保持政治自身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变革是稳定的基础,也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所以政治体系要保持其活力和适应性,就必须能主动地变革其政治结构,完善政治功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政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全面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阿尔蒙德和派伊认为, 具体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做到“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也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既要与时俱进地着力构建政治制度,完善政治体制,也要调整政治机构的功能,同时加强思想建设,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文化,“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等等。以上各个方面,尽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所侧重,但是总体上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宏大工程,只有在结构、功能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推进,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贯彻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和智力支持。

协调的政治发展。协调主要指经济与政治的协调、渐进性与紧迫性的协调。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协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不意味着政治发展总是被动的,也不说明二者在时间上必然有固定的先后之分,即只有经济发展了政治发展才会跟进;而且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主动做出某些调整,清除经济发展可能遭遇的体制性障碍。

可持续的政治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变革,我国的民主化、现代化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关键就是把握路径、过程和节奏。一个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形式。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问题。只有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才能实现政治系统的持续稳定。所以要确保我国政治的稳定,必须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政治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从根本上说,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因此,它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基本矛盾引起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并转化为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变革旧秩序的政治实践时,政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来看,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导致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过程,促成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总之,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系统丧失稳定再重获稳定的过程。因此,政治改革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可以遵循,而是要根据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应对。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为了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并协调其内部利益关系,还必须完善必要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的完善过程,就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利益诉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日益多样化,唯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这个意义是说,民主政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由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政治稳定的实现与维持都离不开政治发展的推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经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水平,而且改变了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当然,毋庸讳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政治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目前,在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复杂局面里,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必将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根据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今后我国政治发展既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发展的模式,也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走激进式的政治发展进程,而是应该紧密结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程和实际,通过渐进的政治发展实践,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中巩固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组织

电视节目编辑工作关系整个信息传播活动,是对电视素材进行重新创造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增大,编辑工作量增多,但是质量的提升却没有明显的进步,编辑手段老套、效率低下、创新程度低等,阻碍了电视节目编辑工作的质的提高。所以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说,必须要提高其编辑手段,提高效率和创新程度,多一些新的内容形式,少一些“套路”。再者,电视编辑职业基本上掌控了电视节目的最后效果,其价值观和心态更是决定了观众的观看感受和情感,所以其职业素质必须过关,才能带给社会以良好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力更强,更富有变化性,对电视编辑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在科学技术发展下发展、发扬和壮大,然后又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进行传播,为用户提供信息等服务。打破了传统媒体各方面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递的者,这就更要求电视编辑职业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和集思广益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想法,满足受众的需要;同时新媒体还实现了声音、画面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让创作的思路能得到直接的表达,这就要求电视编辑者充分结合这几大因素,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另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使媒体获得产业性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关联度加深,因此,电视编辑除了了解本媒体的发展特点之外,还要熟悉其他媒体,并且在工作中发现和运用其他媒体的作用,服务于电视媒体。也正是在媒体“百花齐放”的背景下,电视编辑需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现劣势转化,同时提高竞争力,占据新媒体发展的高地。明确了新媒体环境对电视编辑的要求,就要落实实践,创造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推动相关传媒事业的发展。

(一)增加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所以,电视编辑的政治素质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政治取向,传播的精神内在。而且电视在传统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媒体的产业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受众广,所以政治素养是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关键和基础。相关单位、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增加政治教育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当下的社会舆论导向,熟悉社会风气潮流,提高自己的政治高度和觉悟,并影响周围人。积极组织政治论坛,组织以政治理解为主题的讨论会,浏览国家网站,学习精神思想,并且通过相关人物事迹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态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传播积极先进文化。

(二)树立学习观念,丰富专业素养

时代在进步,媒体在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种开始。身为其中的一份子,其学习观念必须够强,清楚在工作中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了解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电视编辑的学习观念决定了他们选择电视素材的态度,能否以新的形式呈现,更是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创新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所以,电视编辑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更好的完成工作。同时要时刻保持学习吸收的态度,更好地组织、编排、策划和制作电视节目。从单位的角度来讲,要提供给电视编辑学习机会,并且落实学习考核制度,将创新想法的提出作为工作指标之一,杜绝模板化的编辑方式。还可以组建单位内部的图书馆,并设立图书网站,及时吸收一些新的书籍,指导电视编辑的工作。注意与社会需求接轨,不断补充新的时代性的内容。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从网络、图书馆等获得信息,也通过观看其他节目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同时积极响应单位的安排,积极学习,记录心得,与自己的同事探讨提高。

(三)与新媒体融合,提高创造能力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应当更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因此,提升电视编辑职业素养,不得不注意提升其创造力,提升与新媒体融合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特点,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平台,加大传播的远度和深度,更探索新的传播结合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本的实现途径有,探索、发现、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并充分学习电视媒体的理论和优势,寻找结合点,拓展影响力。针对电视编辑人员,要加强其电视媒体的理论学习,并了解新媒体的原理和形式等内容,做到“知己知彼”;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多做调查,用事实说话。电视编辑人员同样要“下到”百姓生活,到拍摄现场,与电视其它环节做了解沟通,这样才能基于实际情况做出创新,更符合现实需求;不断学习新的编辑技术,呈现多元化编辑特点,让观众眼前一亮,带来新的体验。软件的开发,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为编辑技术提供了便利,也同时要求电视编辑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要更多地挖掘优秀的编辑方法,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实现编辑多元化;更要了解国内外的电视编辑水平,吸收外来的优秀的编辑思想和方法。这要求电视编辑人员不能局限于国内节目的学习,更要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去学习国外的编辑方式,呈现文化多元化,体现文化交融的基本趋势。

(四)自上而下的学习,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馈

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还可以来自本团队的自我学习和提高,通过自上而下的学习,由一个学习点辐射开来,影响更多的团队内部的人,使得技术相互的提高。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馈,是从基层的编辑问题反馈,形成问题化学习,在寻找到答案之后,第一时间反馈下去,及时解决。实现团队协作,提高集体凝聚力,更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对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非常之多,首先,要明确提升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并且能够实现辐射式的影响,以点带面,最后,使得团队整体素质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双红.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多样化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4):134-134.

2]徐光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7-89.

篇6

关键词:政治教师;思维素养;培养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思维素养、形象思维素养和创新思维素养。其中逻辑思维素养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基础,侧重严格的推理和论证;形象思维素养是与直觉、灵感、顿悟相对应的思维素养,易于激发创意;创新思维素养是逻辑思维素养与形象思维素养的有机结合体,它有志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只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素养在内的思维素养,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 学科思维引领是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政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还是材料选择、PPT制作、习题选择上都必须重视“学科思维引领”作用,要注重“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科思维引领主要包括学科话题素材引领、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学科话题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在辩论中进行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学科情感素材引领或以故事、成语、漫画等入题,用以引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乃至生命价值意义;时政及社会生活素材引领既能让学生体味现实生活,使学生对素材有多元、立体、鲜活体悟,进而生成和提升自己的思维素养。可见,学科思维引领是智慧之间的碰撞,是心灵之间共鸣。学科思维引领是培养和提升学科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

2 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和基础

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是需要学科教师授之以科学思维方法的。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用好思维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通过对相近、相似、易相混的概念、现象进行比较,通过同质异形的比较或是同形异质的比较来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素养。二是通过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中抽象本质或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来训练学生抽象化、形象化的思维素养。这两个基本手段贯穿在思维的全过程,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抓住培养思维素养的这个核心,就可以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方法训练:一是搞好深入思维法训练,从一个疑点开始,由表及里,环环设疑,层层推进,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二是搞好发散性思维法训练,引导学生把问题和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思考;三是抓住复习契机,搞好聚合思维方法训练,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找到它们间的共同联系,把问题和信息朝一方向聚敛,从而形成确定的结论。

3 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以学科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体味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师通过情境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善于利用图、文、声、像,运用新闻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趣闻轶事、案例、典故,诗词、格言、俗语、音像剪辑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重组知识的能力,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疏通思路、清除“思维障碍”创造条件。学生因认识不足、知识不够、生活经验欠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障碍会很多。为了预防挫伤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性,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为学生的思维“架桥铺路”。通过语言等手段,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素材,通过科学设问及问题分解,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素养生成。

第三要开拓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思维素养的培训,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讲课、复习中运用,在课后练习、命制试题中通过知识背景材料、事件发展历史沿革、事件现状等相关知识链接等方式来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

总之,学生要形成核心素养,必须首先具备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又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素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把学科思维引领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前提,着眼思维素养形成基本功培养把思维训练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素养生成的抓手,进而以学科问题为导向,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为思维素养生成创设条件,也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培养新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2期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第5期

[3]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4]孟波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5]叶志鸿.让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从暗处走到前台――也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

[6]何菁.五个着力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根本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篇7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2期

篇8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Forestry Companies

LI Fangmin

(Inner Mongolia Forest Industry Group Derbur Forestry Company, Derbur, Inner Mongolia 022357)

Abstract Forestry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o unite the people of forestry companies, manage emotions, resolve conflicts, boost morale, unity of the basic work of the mind is par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forestry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ry enterprises. In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forestry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forestry enterprise workers, helping to train a staff of four, for forestry enterprises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out forestry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ractice, we found that many forestry companies have graduall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forestry companies have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of the forestry enterpri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forestry enterpris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林区经济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了稳定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林业企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对当今新形势发展需求进行满足,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林业企业实际情况,坚持创新发展重要原则。重新理解和深刻认识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而构建与时展以及林区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机制。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林业企业开展一切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带领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团结协作、发挥才智,促进林业企业发展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就浅谈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深入开展、广泛开展以及长期开展的工作,林业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开展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带领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协作,发挥才智的重要渠道。加强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林业企业职工的思想觉悟,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下面,就从两个方面阐述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促进林业企业跨越式进步和发展

在新的时期中,林业企业不仅要保持原有发展的尽头,还要实现更好的发展。换言之,林业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里基本的主体,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及新时期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发挥比以往更加突出的作用,才能够保证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对林业企业职工能动价值和潜力进行充分挖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引导职工的发展,进而实现推动林业企业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而林业企业自身所取得的进步,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职工的进步,促进企业职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职工全面发展。所以,充分发挥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以及优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与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更加紧密地联系,使林业企业拥有坚实的人力保障以及更加充分的智力支持,为实现林业企业跨越式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保证林业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导致大多数林业企业的市场环境以及经营环境都日渐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中,林业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必须要致力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现代公司治理体制中,虽然这一举措利于林业企业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但是,会导致林业企业工作环境波动,影响林业企业职工切身的利益,导致林业企业职工在精神方面和思想方面出现新的变化。此外,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体制更加健全,竞争机制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和深入,这些均决定了林业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导致林业企业发展和生存问题越来越突出,职工对于未来的信心受到了环境的冲击。这些发展过程中新的特点,使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林业企业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林业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全面发挥思想政治的引导优势和指导作用。才能够具有针对性地缓解林业企业职工的精神压力以及思想压力,对职工心理进行调节,进而有效平复因为环境变化而导致林业企业职工情绪的波动,为林业企业稳定、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保证。

2 全面开展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2.1 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队伍

林业企业实施和制定管理制度,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符合,为林业企业创收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工作过程中,林业企业将大部分精力和投入均用在了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比如,林业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业务推广人才建设和操作技术人才建设,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新环境和新时代中,由于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为了从本质上调和林业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平复林业企业职工情绪、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改变林业企业传统的人才建设局面。通过提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来推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突破。不仅要加强林业企业思想政治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保证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自身的领域中能够具有带头示范等作用,用规范的言行和正直的工作作风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以及说服力。还要充分运用专业的培训,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进行强化,保证林业企业的政工队伍可以及时发现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外部助力,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实现立业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2.2 加强林业企业职工形势任务教育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在实施林区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在进行新林区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伴随着当前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深层次的矛盾得以体现。比如,有些林业企业的职工将困难看得过重,对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不能正确认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职工不思进取、畏难情绪、怨天尤人,更有甚者,会导致职工出现过激行为。正因如此,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将形势教育作为重点,引导职工看清环境和形势,使职工可以正确判断形势,并且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职工的自信心。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理论报告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强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林业企业职工在正确解决思想困惑的前提下,逐渐将顾虑思想、不平衡心态消除,将职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

2.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面对新社会、新时代和新环境,工作对象的变化更为深刻,林业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运用新的手段,开拓新的途径。通过对人类文明优秀的成果进行认真的学习以及借鉴,对最新技术和成果进行不断汲取,全方位改进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以及方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人文科学的不断进步,均为林业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不仅是林业企业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从文化推进角度丰富了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运用学习型的组织理论,使林业企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良好的氛围,通过团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了林业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的素质,为实现林业企业职工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互联网的不断运用和普及,为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美育;渗透途径

一、使用优美语言,唤醒审美愿望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政治学习中涉及大量的文字,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遣词造句,让学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美感,从而对审美产生初步探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优美、生动、具有文学素养的句子,让学生不仅能够对政治教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吸收,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感,领会到政治对于自己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也能够在政治知识中唤醒审美愿望。教师可以主动在讲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古诗词、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了能够做好课堂辅助工作,为学生输送更多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产生主动了解美、欣赏美的动力。

二、深入教学内容,体会政治之美

很多学生认为,政治教学的内容枯燥,与美似乎有着非常远的距离。实际上,每个学科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如果学生能够深入政治知识当中,就会感受到政治学科的美感,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尽量展示政治学科美好的一面,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政治之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审美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政治和生活的关系,从政治知识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产生独特的政治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导》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哲学和美好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可以解答学生的实际困惑。如对“自从进入高中,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因此经常产生自我怀疑,不知道这样努力的终点是哪里,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可对学生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人生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出不断的努力,并不是生活本来如此,而是我们都希望成为更好的人,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回想起柏拉图这句话,产生征服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前行的道路上感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哲学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哲学对于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进行审美意识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政治之美,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篇10

论文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而答案却离不开教材的理论知识,此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指导学生既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观点,又要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理论,必须使微观教学和宏观教学相结合

1.在微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具体说,要做到五点。

(1)明确课前预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及时巩固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导复习,引导学生掌握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当天学过的内容。

(4)搞好复习检测工作: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5)搞好阶段复习:帮助学生把知识编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2.在宏观教学上,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一节、每一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线索。在微观教学中,已经掌握了零散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概括,坚持整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树”,使所学的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把“厚书”变成“薄书”,这样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经济常识》的框架体系设计如下:

基本理论

第一课、第二课:生产

第三课、第四课:分配

第五课、第六课:交换、消费

第七课:对外经济关系

第八课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

第八节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还能帮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宏观体系,使他们做到心中有线、脑中有点、笔中有答案,从整体上、大局上把握和认识这一知识板块的基本状况。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出“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的要求。现在的政治高考试题,立足于典型的背景材料,使考生借以感知具体情境,形成表象,经过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我们要联系的“实际”主要有历史的实际、和时代同步的实际、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如思想实际和心理健康实际)等。怎样联系实际呢。

1.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2.贴近生活,关注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本真。因此,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化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尽情发挥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例如,讲“价格的波动”时,可以关注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不同季节服装的价格、粮食的价格、家电的价格等等;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消费状况、学生家庭的收入、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抽象的理论就会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评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