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2025年之前,中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态势。此外,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政府规划实行“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将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将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老龄市场的刚性需求,与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最近一两年颇受关注的热点投资领域。
医疗行业人士的观点为,老年人的疾病和衰老总是相互关联,不能清晰区分出衰老与疾病综合征之别。因此,从需求上说,老年人的医和养,本身就无法分割。
此外,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居家养老的需求,这一潜在的巨大需求,无疑给养老地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国外经验看,对于以持有为主的养老地产,即使运营良好,普遍的成本回收期也需要10~15年,每年仅有8%~10%的回报率。这对于习惯于高利润和高资金流动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众所周知,医养结合是养老开发运营的出路,那么应如何进行医养结合?如何区分医和养的关系和定位?如何在医疗的范畴里解决医和护的协调问题?则众说纷纭。
但无论如何,都要厘清养老地产开发商与运营商的不同定位。养老运营商是养老服务的提供商,是养老地产项目后期运营的接盘者。养老地产是地产开发和养老服务的有机整合,是医养的系统配合,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重资产模式,二是轻资产模式。
重资产模式的核心是医疗设施驱动,开发商一般会随项目配套建设医院和康复护理院。国内目前的做法为:由区域顶级三甲医院开设分院,或以品牌冠名、国外医院品牌输出等形式。这样的项目大多身处郊区或景区,需要克服与城市距离远和配套设施不足的缺点,开发商因此需要背负医院与康复中心的经营压力,客户也会对未来医疗设施的兑现心存疑虑。
篇2
关键词:儒家;养生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生存方式。儒家以人的实际生活为起点,对有关人的生活与活动给予高度重视,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以注重现实生活和精神享受为特色的人生哲学。
一、儒家养生观
养生,古代中国人称为“摄生”、“保生”、“卫生”等,其含义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摄养身心、增强体质、防病祛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 儒家养生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阴阳和谐。阴阳和谐是中国养生理论的精髓,儒家经典《周易》最早运用阴阳学说,系统地解释了宇宙和人的起源与变化,该书曰:“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又具体描绘了宇宙万物的产生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又称“大一”,指宇宙本体。所谓“两仪”,即指阴阳,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阳生阴,阴生阳,变化无穷。 该书运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养生之道,提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有掌握了阴阳辨证的原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内经》与《周易》,虽分属医学与哲学不同学科,但两者共同以阴阳变化理论为基础,终于殊途同归,留下了“医易相通”的佳话,说明中国哲学本身具有与医学融会贯通的传统。
第二,修身养性。古代中国人认为:养生的首要在于养性,其次才是养形。这里的“性”,可理解为性情、性格、品格、素质等精神方面的概念,区别于形体、营养、环境等物质方面的概念。所谓养性,就是顺从自然法则、调摄精神、培养美德、保持心理的平衡,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三,道德养生。儒家养生的核心是“仁者寿”。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的观点,要比《黄帝内经》早几百年。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以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颜子向孔子请教:“何为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子又问“仁”的纲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里,以“礼”作为准绳,克己制欲,杜绝妄念,追求道德健康。
二、儒家养生术
儒家养生的主要特色与实质,是注重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修身养性”,高度重视精神修养在养生活动中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实为中国养生保健理论之精髓。儒家养生思想不仅论述精辟、深刻,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术,使养生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人的养生实践与中国养生历史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以下几种养生术:
第一,心理养生。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这是告诉人们,他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历代儒家津津乐道的所谓“孔颜乐处”,就是对这种精神生活的赞美。颜回虽然“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却“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精神上很富有,能在穷困中领悟到人生的乐趣。 孔子还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仁德的人,无非份的妄想,所以心地平坦、宽广、豁达;而无仁德的小人,只考虑个人的私利,患得患失,心中充满了忧愁。
第二,读书养生。孔子认为:“知者乐”,他一生编述“六经”,开创“六艺”,以读书为乐,晚年读《易经》曾“韦编三绝”,既从书中体味到人生的价值,又省悟到《易经》中“盈虚损益”的养生道理。孔子常教育弟子读书学习要“发愤忘食”,自己读书也达到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三、修身养生
儒家养生重在修身,其修身思想是同其入世精神紧密相结合的。《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儒家实践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儒又多吸收医学养生法,使儒医兼通,逐步形成了儒家系统的养生流派。儒家养生主要在于修身,其修身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内省正心法。内省正心法是儒家修身的首要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特别强调在“内省”上下功夫。《中庸》和《大学》里提出的“慎独”就是内向的思想修养功夫,意思是说,时时、处处、事事检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是否合于“正心”、“诚意”的要求。不仅无事时要内省,做事时也要如此。通过自省“不忘其仁”,而达到忠恕、执中、尽心、知性、知天,进而达到“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立命的一整套修身方法。就实质而言,和佛家的戒、定颇有相似之处。佛家以戒律来定心,儒家的“慎独”是按儒家准则来进行内省的清心方式,可谓异曲同工。
其二,止定清静法。儒家主张“以礼制心”,要做到“常应清静”的高级境界。欲达此境界需加止念功夫。《大学》指出:“止于至善”。并进一步论述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儒家通过止而达到“定”和“静”。儒家的止,不同于佛、道。佛家止于境(心住一境),道家止于身,而儒家止于“仁”,止于“礼”,即要以礼制心。《大学》指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国人交止于信。”
其三,平平常常静坐法。儒学自孔子传至宋代周敦颐时,吸收了佛道两家思想,开创了理学一派,并根据太极图、《易经》之理,提出了主静的思想,至程颢、程颐继承并发展了周的学说,至朱熹而大成,由理论上的主静而发展到行动上的静坐,并提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治学、修养方法。直至明代高攀龙根据朱熹理论,并参考佛道两家之长,总结出了一套儒家静坐方法,即:“平平常常静坐法”。此静坐方法如高攀龙所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默静坐,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以其清静不容一物,故谓之平常。乃天理自然,须在人各自体贴出,方是自得。静中妄念强除不得,直体既显,妄念自息,昏气亦强除不得,妄念既净,昏气自清,只体认本性原来本色。 儒家静坐法,虽不如佛、道两家专门静坐修持的法门博大精深,但不失其纯正、不易出偏,可无师自通,便于修持,见效明显,可称之为“大众静坐法”。
当然,从当代科学角度来看,儒家养生思想具有诸如不严密、不科学等缺点,但从人类养生的基本方向和当代世界保健事业的发展来看,它毕竟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和趋势,对中国人的养生实践和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几乎是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的最好证据,是可以在这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的。” 儒家哲学仍然会一如过去几千年之悠久历史,向每一个注重养生、渴望健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发出愉快的微笑。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社科部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M],人民出版社, 1979(1).31-32.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5).23-31.
篇3
一、完善海岛新型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土地、渔业保障功能弱化
纵观我国的农业至今仍属于弱质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具有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大等特点,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还是他们的生存保障。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超过4000万,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失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障,陷入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困境。另外,鱼价低迷,渔业成本上升,市场拓展困难,产业化水平低,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民增收困难,形成了海岛新型渔农村新的一大难题。
(二)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农村居民在经历供养子女读书、操办子女婚事等重大家庭支出后,用于养年积蓄所剩无几,没有了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普遍存在未富先老问题。储蓄的低利率和通胀风险以及生活费、医疗费的快速增长,依靠储蓄养老已无法实现。由于渔农村老年人没有“劳保”可拿,靠政府发给的“以奖代保金”和失地农民养老补助,还达不到低保标准,他们养老只得依靠子女的赡养,但是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子女收入微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和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加大了家庭负担,使消极赡养老人现象增加,有儿女老人的保障还不如“五保”老人现象在农村已经很普遍。另外,集体养老对象主要是五保户,只是特殊农民群体养老的补充形式,不能普惠全体农民。
(三)加快完善渔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是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32:1。城乡居民享有社会保障情况差距更大,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退休金)比例78%,农村比例不到5%。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温总理在2009年4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党的十七大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心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现行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出台试行政策,1994年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试点,2003年进入新型渔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操作上和制度本身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渔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享受额偏低,享受面狭窄
一是低保享受标准与城区还有较大差距。如浙江省舟山渔农村为150元,而城区为250元。低保人群只占农村人口的1.7%,许多低保边缘群体生活仍然十分困难。二是被征土地农民可享受的养老保险金偏低。由于政策和农民现实的经济状况原因,被征地农民选择养老保险享受标准时,大多选择每月80元的生活补助,农民自己不愿出钱。如2008年舟山市临城新区18316人参保,有13634人选择了每月80元的生活补助,占74%,而定海区的盐仓街道选择每月80元补助的达99%。三是渔农村合作医疗中渔农民实际报销的额度偏低,遇大病时部分渔农民自己承担的部分也承受不起。四是作为社会保障重要部分的救助面窄,如助医、助学、助房等,对象主要是低保户、五保户、突发灾害和大病的渔农户,受助人群比例很低。
(二)社保资金增值无保证,存在潜在兑付危机
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实现收支平衡。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政府管制和经营管理组织还不完善,企业和职工对基金的保管还缺乏足够的参与。同时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以及中国的特殊政治经济环境,养老保险基金还不可能被允许像智利那样由私人公司托管。所以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还相对比较单一,投资途径主要还是用于国债和银行存款。
(三)渔农民参与社保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渔农民群众目前还缺乏社会保障意识,还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少来决定是否参与社保。按照目前政策规定,农民工要累计缴纳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全国农村保险基金分割在2000多个县、市级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农民工劳动岗位和区域频繁变动,超出现行养老统筹范围,“续保难”成为农民工面对的一大难题。每年末,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区退保率超过95%。地方政府如何建立真正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养老保险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渔农民家庭自我保障能力下降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逐渐失去保障作用。在渔民养老方面,现仅有的保障模式是:第一种是老年渔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给每月每人10~5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相对富裕的渔村发放的补贴高于此数);第二种是渔村改制时一次性领取数千元的社龄补助;第三种是收入较高的渔船老大、渔村干部参加的商业保险。除此以外,绝大部分渔民没有享受任何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障。而且,目前渔村老人无经济来源的占多数,按低保政策又无法纳入低保救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减少,现有老年渔民生活补贴的经费将入不敷出。
(五)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几乎空白
养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传统的养老保险主要是解决经济供养问题。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相比,渔农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服务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建立渔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时,还要考虑到渔农村养老服务方面的工作。
三、完善新型海岛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思考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快,政府具备了承担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始成本的能力,渔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自觉参保意识已经逐渐形成。世界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了成型经验,我国试点地区也积累了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所以完善我国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渔农村自身特点,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一)提高渔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一致性和资金的筹集能力
把现有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捕捞渔民养老保险、以奖代保等养老保险的资金统筹起来,逐步向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过渡。可以先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其基本思路是改革现有“农保”制度,重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参保人员家庭为主、集体经济补助与地方财政适当扶持为辅,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采取基金积累模式,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切实发挥农保养老的作用,最终减少农村低保人数,减轻政府长期的农民养老救助保障的压力,从而把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推向整个渔农村。
(二)采取有效办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
根据《浙江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和各市的具体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完善,推行的成效比较明显。其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分层次推进,提高参保率。对那些非正规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如个体商贩等,鼓励他们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对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应当一律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范围。对未按规定缴纳的企业,可由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等部门协同,责令补缴或依法强制征交。二是制定“双低”政策,应充分考虑企业和参保者的实际缴费能力和需求,据浙江省一些市的做法,在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双低”标准下,再适当降低“门槛”,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可考虑双60%的设计,即以上年全省社平工资60%为缴费基数,以本市城镇职工现缴费比例的60%为缴费比例(约15%左右),再在此范围内划分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比例,扩大保障的覆盖面。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渔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保障未来老人不保障现在老年人的缺陷,新制度应该吸收60岁以上的人参加保险,将保费一次缴齐,把个人缴费、国家和集体补贴共同形成个人账户,老人每月按照个人账户总额除以保证期后的数额领取养老金,保证期未满老人死亡的,由其儿女继承。这项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但是它的社会效应却是巨大的。如笔者所在的舟山市目前已有10万多60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每月38元的“以奖代保”政策,各级政府的年支出约4600万元,此项政策深得民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可以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办法来换取养老金,这就类似城市老人退休,“以房养老”的政策一样。这项政策实施可以促进经营者年轻化、知识化和效率化,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更新,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更会使拥有土地承包权却没有劳动能力而需要养老保障的老年人,从依靠儿女赡养而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四)提高基金运作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维持的关键因素。应把基金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层次,形成基金规模效益,转变政府职能,中央和省级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只负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运营监控,不直接参与经营。政府应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作,由专家对投资工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控制投资风险。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对养老金给付承担无限责任,政府对投保人最低养老保险金承担最终担保,加强各种有效监督,控制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