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

篇1

整个过程充满了理性,令人敬佩的网络理性。尽管这不是网络理性的典型事件,却可以视为能够折射网络健康的小亮点。

首先是道德层面的选择。在人们心中网络是个尽情对骂的虚拟空间,类似这名女网民,肯定会淹没在万千唾沫之中,而她本人也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对此还没有任何责任。不过众多网友的选择多少让人吃惊,在指责其道德缺失的同时,冷静地寻找解决办法,没有无节制地辱骂、转帖,扩大虚拟的攻击声势。这就体现出强烈的自我约束的网络道德意识。

其次是务实谋求实解途径。因为并非纯粹道德问题,所以不以简单的道德方式解决,很多网友借助“人肉搜索”,不是找人“教训”其人,而是选择网上报警,以求通过合法渠道伸张正义,对于不理性甚至违法的网民,这是最有效的处理方式之一;对于主张正义的网民,这也是最有力的捍卫手段之一。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通道,在这种思维下完全打通了。

同时,理性也表现在“网络通辑”、“人肉搜索”这种方法、技术的使用上,“网络通辑”、“人肉搜索”遭到不少质疑,称其助推了网络暴力。这件事表明,担心虽然必要,但在理智网民的手中,它们会成为很好的捍卫正义、清洁网络的利器,达到强利除弊、惩恶扬善的效果。网络新技术本身就有两面性,健康的网络呈现出来的是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篇2

近日,绿盟科技了《个人网上银行登录安全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样本选自2012年末标准普尔的“中国50大银行”,由绿盟科技的安全专家对这50家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登录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并给出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无论是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还是银行从事网上银行安全工作的相关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借鉴。

安全策略丰富但仍有不足

安全会话、身份鉴别、输入保护、验证码、失败处理、浏览器功能屏蔽、预留信息、登录提醒及限制策略……网上银行安全防护策略层出不穷。报告显示,安全措施日益多样且细节丰富。然而,安全和便捷总是一体两面,安全策略的应用必然会降低便捷和效率。比如,验证码仍然是给中国网上银行用户登录带来负面体验的安全策略之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安全策略应用的越多就越安全。一方面,有些安全策略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作用并不明显,比如预留信息的安全作用就并不明显,又如与登录限制相关的策略如“密码有效期限制”、“登录电脑限制”、“登录时间或IP地址限制”和“登录频率或地域限制”虽然被11家银行采用,但由于并非默认项,所以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安全策略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不足。报告显示,被调研的所有个人网上银行网络通信均采用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HTTPS)方式,应用安全套接字层(SSL)来建立安全信道。然而,绿盟科技项目经理李海涛认为,SSL通常是安全可靠的,但有两点可使SSL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一是低强度对称加密算法的使用,弱加密可以使系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会话密钥轻易被破解;二是数字证书的公私钥对可猜测。

解决五大威胁是关键

防与攻是信息安全与威胁永恒的博弈。报告指出,网络钓鱼、恶意代码攻击、暴力破解密码、登录的恶意滥用以及用户身份假冒仍然是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登录的五大安全威胁。

“钓鱼网站的存活期以小时计算,仅靠黑名单的防护方法并不及时和足够,如何在客户端动态有效地甄别钓鱼网站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绿盟科技项目经理蔡昆认为。虽然钓鱼网站的技术原理并不高深,但是利用了人的无知,钓鱼网站仍然是个人网上银行登录安全的最大威胁。报告指出,在恶意代码攻击方面,目前在采用安全控件的网上银行中,多数安全控件能够防御常见的截获攻击,如Windows API截获、HOOK截获、键盘中断等,且近半数的安全控件具备抗逆向分析的能力。另外,在使用软键盘的网上银行中,近半数软键盘进行了防截屏设计。而暴力破解攻击在逐步降低,但仍不可忽视。

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解决路径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着难以解决的老问题。面对网络强大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网络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第一,西方文化思潮的入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障碍,文化全球化通过网络得以实现,中西方文化在网络上实现了碰撞和交流。然而,西方文化在网上明显占有技术优势,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推行西方的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强势,在网络上进行政治观念的渗透,宣扬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其资本主义思想。

第二,负面网络内容的侵害。网络既是一个信息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毒害很深。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融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网络文化中的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大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他们,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规范且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社会,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第三,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并且比较复杂,网络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部分心理发展水平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迷茫中沉湎于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这些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大学生若没有相当的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由此引起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和违法犯罪问题也愈来愈重,这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第四,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压力较大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同时,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上网与传统的网络游戏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最主要的两项内容。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限,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也渐渐与同学、社会疏远,产生了孤独、自闭、消沉的情绪。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探索与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方法和手段。要摆正并且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占有率,在形式上要广泛运用各种常用网络沟通工具,实现师生在线互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确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建立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专职辅导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等在内的工作团队。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收集、处理和传递网络舆情信息,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化解舆情危机和引导舆情的完善发展。

第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要完善网上信息审查过滤制度,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要营造一个完备的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实行校园网IP地址实名登记,校园BBS或贴吧实名注册、新闻实名点评等措施,努力规范校园网络秩序,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有效规避网络信息匿名造成的不实信息和偏激言论的出现。要加强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网络文化分辨力,抵制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在网络上蔓延。

总之,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来新的挑战。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转变。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网路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兰春丽.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版.

篇4

就长期来看,安全专家认为,随着使用者在他们的手机上保存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针对移动设备的恶意软件会越来越多。而这些移动设备经常会接入公司的网络,从而让企业数据也处于威胁之中。

企业安全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遗失手机数量的不断攀升。根据Consumer Reports最近的一个调查,全球在2013年有140万智能手机丢失再也不曾找到,2012年这个数字是120万。

鉴于太多种情形让设备和企业数据处于威胁之中,因此并没有一种完全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移动安全问题。

“至今并没有一个真正完美的解决方案能保证员工手中的移动设备的安全。”从事医疗服务的WellPoint公司IT副总裁Jamisson Fowler说,“因为员工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没有哪一种工具能给移动设备加上一把绝对安全的锁。”

不过,幸好还是有些方法可以让员工对移动安全多一份了解,同时也对设备多一份安全保护。以下提供了5个方法,分别针对5类容易置企业数据于危险之中的员工,用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移动设备面临的安全风险并采取措施防范这些风险。

对无戒心的人

有些人很容易被社会工程学或者钓鱼行为所骗,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对于这些人如何让他们认识到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恶意者不断变化的伎俩的受害者?

解决办法:让他们体验钓鱼诱骗

网络黑客们一直在不断寻找计算机之外的下一个目标,移动设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正在把在PC上已获得成功的欺骗手段复制到手机上,看是否会取得同样的成功,而大多数手机用户还没有意识到存在风险。“黑客们一直在寻找链条上最弱的一环,然后把他们昔日成功的手段应用到这一环节。”安全分析人士如此评价说。

在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Karl Storz GmbH公司,对2200名移动设备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与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完全一样的策略。

“我们希望让员工们意识到钓鱼攻击的存在。”公司企业技术总监David O’Brien说。对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该公司采用了来自PhishMe的培训课程,该课程模拟利用电子邮件和社会工程学来引诱员工。在一开始有高达70%的人会被一些最常用的钓鱼骗局所欺骗,会点击钓鱼链接,并输入账户和密码等信息,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高级的IT人员。

当然,恶意者不只是通过电脑来进行社会学工程引诱,同样还会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他们诱骗那些使用者不经意地点击某个链接下载恶意代码,然后借助恶意代码入侵企业网络,窃取企业数据。

Karl Storz公司所进行的钓鱼测试让公司的员工认识到其中的陷阱,也让他们知道如何避免“中招”。“此类攻击可能针对所有类型移动设备,无论是iOS还是安卓或者Windows。”O’Brien说,“在我们的测试中,中招的最终用户中近20%的用户使用iOS设备,我敢肯定如果继续测试未来还会有更多移动用户中招。”

在技术型公司Raytheon这里,安全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这个在全球拥有6.3万名员工的公司大约1/3的员工使用公司配备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涉及到安全,人的因素总是最先要考虑的。”公司IT部门全球业务服务部副总裁Jon Aliber说,“我们必须让每个员工都了解钓鱼欺骗是什么样。”

Aliber介绍说,该公司使用一种社交系统和博客工具让员工了解什么是钓鱼欺骗,每年公司还会要求每位员工参加在线安全培训课程。

对刚拿到移动设备的新手

由于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那些第一次拿到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人可能会成为安全漏洞。

解决办法:耐心,不能歧视他们

WellPoint公司给旗下的500多名医生配备了iPad,这些医生负责为居家的老人、残疾人和盲人提供医疗服务,其中大部分使用者对技术并不了解,甚至对使用iPad有一点抵触。

Fowler惊讶地发现,部分医生不好意思或者害怕告诉技术部门他们把iPad弄丢了。“有人会过一天甚至三天后才来告诉我们,他们把iPad弄丢了,或者他们现在才想起来找iPad,但找不到,他们认为是丢了。”Fowler回忆说,“有时候是真丢了,有时候则是把iPad落在家里了,我们可以通过位置定位服务来找到设备。但这段时间意味着设备和敏感信息处于高度不安全状态。”

为此,Fowler的团队提出两个解决办法。首先,降低医生们因疏忽而把iPad落在家里的可能性,IT部门为医生们配备了一个手包,可以装下iPad和他们常用的一些工作资料。同时,对医生们进行培训告诉他们一旦找不到自己的iPad就一定要及时告诉IT部门。其次,对IT部门进行培训,要求IT部门不要嘲笑他们,并要安慰医生们不要因弄丢了设备而不好意思。

“我们不会对任何丢失设备的医生进行喊叫,IT部门都知道不应该这样。”Fowler说,“当医生向iPad组报告设备丢失后,IT人员会表示很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旦发现设备真的的丢失,我们会启动安全步骤,对设备上的敏感内容进行擦除。”

为了降低设备丢失以后存在的安全风险,IT部门会对初次使用iPad的医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密码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设置比较复杂的密码。“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通过在线视频进行,不仅有关于设备的使用也有密码的设置,以及密码与设备要分开放置等。” Fowler解释说,“我们还会列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某些不安全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麻烦。”

比如,一封带有钓鱼链接的邮件可以把用户在Facebook上的行为摄录下来,或者一个假的银行邮寄让用户提交个人信息。通过这些培训让医生们意识到,如果自己的iPad开机密码和设备上安装的应用软件登录密码同样或相似,就会让病人的信息处于高度危险之中,公司也处于高度危险之中。

对神经“大条”的人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无价的,会紧紧守护它,但也有一些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数据满不在乎。

解决办法:游戏化地不断提醒。

密西根州政府需要跟踪被政府员工使用的1.7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去年,员工共丢失了256台政府配备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

“坦白地说,过去我们在安全方面的培训是很失败的。”密西根州政府首席安全官Daniel J. Lohrmann说,过去只是准备了一个PPT,让那些有关的员工来听一个小时的演讲。他很怀疑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听进去了,现在他们准备彻底抛弃这一做法而重新建立一套培训方法。参加培训的人也表示,过去的办法很无趣、难以接受,也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有用的知识。

现在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培训变得更简短、更具交互性、更有趣,尤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告诉员工他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为此,技术部门选择了一家培训服务商来做这件事,该服务商利用一个游戏视频来进行培训。

Lohrmann表示,他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是让员工能与他们在机场被盗或者丢失的手机取得联系,擦除其上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根据2012年Credant技术公司(如今被戴尔收购)的一份统计,仅仅在芝加哥、丹佛、旧金山、迈阿密、奥兰多、明尼阿波利斯、夏洛特等七大机场就捡到8016台无线设备,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占45%,笔记本电脑占43%。有一半的设备最后归还给失主,剩下的捐给了慈善组织或者被拍卖。

培训课程介绍了这些数据,然后一步步地告诉员工们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最有趣的部分是,在一个在线游戏中,员工们扮演一个角色。有90秒钟的时间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寻找12台遗失或被盗的手机。员工控制的这个角色会在机场穿梭,要经过登机手续办理处、美食广场、行李输送带以及不同登机口之间的穿梭小火车,每使用一种工具他就会得到一个“赞”。

“没有人第一次就能完成任务,他们都会想再来一次。”Lohrmann说。

密西西比州现在正在针对所有员工开展这个培训课程,Lohrmann希望每个员工都能像他一样对这次培训能留下深刻印象。“对我而言,这次培训效果很明显,如今每次到机场我都会想到这次培训,这种培训或多或少都会改变人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他说。

对技术达人

员工中那些对技术非常在行的用户对于企业安全而言可能是一个噩梦,特别是在他懂得如何重新配置智能手机来获得系统管理员级的操作权限时。

解决办法:要比他们更聪明

通过获得管理员操作权限,恶意软件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更随意地进行操作。Gartner预计,到2017年,75%的移动安全漏洞源于应用程序的不恰当配置。

对Karl Storz公司这方面的威胁非常大。“我们是一个工程公司,员工都非常懂技术。”O’Brien 说,“从公司开始给员工配智能手机以来,我还没有看到员工们自己刷机,但是他们有这个能力。一旦他们这么做了,他们手机上的信息IT部门就无法掌控了。”

根据Gartner的研究,对移动平台最大的威胁可能就是对iOS的越狱或者安卓设备的“Rooting”。因为越狱或者“Rooting”后,用户可以直接访问之前所无权访问的资源,这会让设备处于危险境地,它让这些数据不再受应用或者操作系统所提供的“沙漏”的保护。这也很容易就让恶意软件被植入到设备上,从而为更多的恶意行为开绿灯,包括提取公司信息。这些被越狱的设备还很容易被暴力破解密码,对此最佳的防护办法就是通过MDM工具和策略来严格限制设备被破解。在此之上,通过应用程序“外壳”和“容器”来进一步保护重要的数据。

另外,IT安全负责人也需要借助网络访问控制技术,阻止那些被怀疑正在进行恶意操作的设备接入公司的业务系统。Raytheon同时还对员工进行认真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公司对于安全使用这些设备的一些规定。

“如果放任他们为所欲为,就会把整个公司信息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Aliber说,这些规定还应该成为公司整体信息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它与设备管理软件来控制设备的配置、把数据保存云端而不是在手机上等共同来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

对迷恋分享一族

社交媒体的出现给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带来很大方便,越来越多的员工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们分享。不过,有些员工过于迷恋社交媒体,换句话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些不该分享的内容。另外一个不安全的行为是,让家人和朋友使用他的设备。

解决办法:堵住安全漏洞。

随着千禧一代开始进入社会,社交媒体对与企业信息安全的威胁开始显现出来。作为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它们习惯于分享,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挑战。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年轻员工的企业,它们突然发现公司很多信息被社交媒体公开,而且这种趋势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随着更多年轻一代参加工作,这一点将会更为明显,企业必须认真应对这个问题。“有太多信息已经被员工透过社交媒体出去了,而一旦出去,就不可能退回,所以必须提前预防。”位于亚特兰大的安全咨询公司C G Silvers 首席安全专家Chris Silvers表示。

那些愿意借助社交媒体分享而且常常过于随意与人分享的员工,很容易成为那些黑客们攻击的对象。这些黑客常常假装是合作伙伴或者其他熟悉的人来诱使这些员工分享其敏感信息,包括密码和公司敏感信息。

“任何时候把工作邮箱或者某个活动与社交媒体绑定,对企业数据而言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咨询和培训公司Social-Engineer首席安全专家Chris Hadnagy表示,他们发现那些在LinkIn和Facebook中使用公司邮箱的人,很容易招致黑客顺着其邮箱来追踪其到网上的信息,包括微信、博客以及到各种论坛中的帖子,通过这些内容黑客们可以轻易找到它们感兴趣的信息,包含其个人的和其工作单位的。

对于他们,培训和教育是关键。“员工需要一个好的教育和培训课程,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他的个人信息被公布在某个网站的某个地方,那么很有可能一些黑客会参考这些信息借助社交媒体或者通过邮件来欺骗你。”Hadnagy说。他建议,公司应该为员工在工作时使用社交媒体制定一些规范。如果可能,员工应该在社交媒体上分别建立工作账号和个人账户。此时,黑客仍然可以通过技术来跟踪员工,但毕竟难度要大大增加。

篇5

一、移动电子商务通信技术现状

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底层,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由其而构成的无线网络是否先进,将直接决定这种新兴商务模式的成败。目前,已经商用化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无线局域网络是以无线连接至局域网络的通讯方式。它采用的是IEEE 802.11系列标准。在该标准中,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采用的是WEP协议(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对等安全协议)。在数据链路层用WEP加密数据,保证了信道上传送数据的安全。另外,无线局域网的网络管理员分配给每个授权用户一个基于WEP算法的密钥,这样就有效阻止了非授权用户的访问。

2.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WAP由一系列协议组成,用来标准化无线通信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移动终端。它负责将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连接到一起,事实上已成为移动终端上网的标准。WAP协议可以广泛地运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

WAP的安全机制是通过WTLS(Wireles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无线传输层安全)来实现的。WTLS协议类似于互联网传输层安全协议。在无线技术的有限发送功率、存储容量及带宽的条件下,WTLS能够实现鉴定、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提供保密服务的目标。

二、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分析

在网络安全技术中,一般根据不同的网络技术和具体的应用环境来选择与适用相应的安全手段。

1.IEEE 802.11的安全

IEEE 802.11标准规定了MAC子层的存取控制规范,也定义了加密机制,即WEP。WEP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流加密并利用WEP认证节点,使无线通信传输像有线网络一样安全。

WEP加密使用共享密钥和RC4加密算法。访问和连接到该访问点的所有工作站必须使用同样的共享密钥。对于任意一个传递的数据包,传输程序都将数据包的内容与数据包的校验组合在一起。然后,WEP标准要求传输程序创建一个特定于数据包的初始化向量,后者与密钥组合在一起,用于对数据包进行加密。接收方生成自己的匹配数据包密钥并用其对数据包进行解密。在理论上,这种方法优于单独使用共享私钥的显式策略,应该更难于破解。

但是,IEEE802.11中用于安全的WEP算法只是提供相当于有线局域网基本安全的安全级别,根本不是一种全面的安全方案。越来越多的安全专家和研究人员发现IEEE802.11存在安全漏洞,有经验的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早期的WEP只提供40位加密,这使得它抗暴力攻击能力差。现今的系统提供128位的WEP,128位的密钥长度减去24位的初始化向量后,实际上有效的密钥长度为104位。尽管如此,128位的WEP版本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无线网络放在网络防火墙之外,这种防范措施会强制要求将无线联接当作不受信任的连接来看待,就像看待其他任何来自Internet的联接一样。所以,WEP应该与其他安全机制一起应用才能提供较强的安全。

2.WAP的安全

WAP规范的安全特性包括几个部分:WTLS协议、用于存储用户证书的WAP身份模块(WIM)和允许WAP交易签名的SignText功能。

WAP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的。但由于WAP网关暴露在外,而且并不为商务提供方所有,故而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安全要求较高的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WAP网关,从而保障数据端到端的安全性。

3.WPKI技术

在有线环境中,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安全保障是PKI。PKI的系统概念、安全操作流程、密钥、证书等同样也适用于解决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但在无线环境中应用PKI的同时要考虑到移动通信环境的特点,并据此对PKI技术进行改进。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攻击行为;人际冲突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为何学生不顾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恩,而采取残忍、冷漠、极端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怨恨呢?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但本文不想囿于“犯罪人中心”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精神分析,而是将其放入到“犯罪人与受害人的关系体”之中考察学生的犯罪心理。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认知是行为的基础,情景是行为发生的工作“场”;依据刑法学原理,犯罪系犯罪人有意识并可控制的危害社会行为。所以,可从认知――情景――行为这一脉络对学生的弑师行为进行探究。

一、学生的认知世界:冲突解决方案的搜索

在弑师现象中,应当承认,师生存在冲突是产生上述悲剧的诱因。姑且不论上述事件是源于角色之间的冲突,还是个案中的人际冲突抑或心理冲突,总之是有冲突存在的。在智育压倒一切的主流文化里,我们的学生有否学会处理冲突的技巧呢?我们教师有无教会学生面对冲突时该如何处理呢?为何学生对老师的生命采取了极端的攻击行为呢?

(一)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攻击大多是学习得来的,除了有些人身上本能性的攻击外。正如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所言:“人的攻击是经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他把儿童分批带入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玩一些玩具,在大人旁边有一个大木槌和一个假人。第一批的儿童看到大人是叫喊着并用木槌打击着假人;第二批的儿童看到的仅仅是大人悄悄地在玩玩具。然后把所有的儿童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儿童喜欢的玩具的屋子里,告诉他们这些游戏是留给其他人玩的。通过这样故意激起儿童的挫折感。之后,将这些儿童带到第三个屋子,屋子有一些玩具,包括假人。结果第一批的儿童比第二批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在当今影视传媒暴力镜头几乎泛滥的今天,攻击榜样的获取可谓轻而易举,攻击行为的习得可谓是“润物细无声”,所有生活在这一影视文化的背景下,客观上都已经学会用暴力了解决冲突。

Dodge在评定攻击的社会认知机制时,着重强调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遵循一系列认知、信息加工步骤的。通常,先是对刺激情境编码,然后是形成一个心理表征,随之将与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特征带到意识层,再以道德标准和/或与反应相关的期望结果对其他的可能反应进行评价,最后是选择反应。他指出,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例如攻击性青少年都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表征模式,他们常常错误地偏向于假设别人有敌意,敌意归因导致攻击性反应。他认为,早期经验造成特定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方法的形成。特定形式的适应不良机能与早期经验的差异以及相关的信息加工方式相联系。因此,不同形式的适应不良行为可以用早期信息加工步骤的差异加以理解:早期经验(体罚、攻击的榜样)――知识结构(敌意世界图式、攻击反应积贮)――社会信息加工(对敌意线索的过度警惕、存取攻击反应、对攻击的积极结果的过高期望)――行为异常(犯罪行为)。

所以,一个早期成长中如有着被体罚或不安全的依恋,或者曾亲历过他人攻击行为的情形,那么他/她的知识结构中就会存在对世界的敌意图式;如果这种敌意得到强化,攻击反应就会积贮,对敌意线索就会特别敏感;于是,对他人的态度更多作敌意归因(解释),对自己的防卫更多采用攻击方式,对攻击结果更多予以积极评价。如缺乏其它理性因素的抑制,最终必将表现为对于与自己有冲突的对象采取极端的攻击行为。

(二)冲突解决方案的提取

在师生的冲突中,如将冲突视为问题,则冲突解决也就是问题解决。典型的冲突(问题)解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产生解决办法阶段和评定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即理解和诊断问题。当人们面对问题时,一般需要对问题本身有着彻底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问题的重要特征能给予恰当突出的问题表征。这个阶段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通过确定问题空间、形成对问题的认知表征,把他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人们头脑中呈现和组织信息的方式所构成问题表征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其次是产生解决办法的阶段,即对内在表征进行操作,寻找出一条达到目标的途径。更具体地说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所构成的关于外在世界的心理模型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表征中搜索出一条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线路来。假如问题比较简单,就可以在长时记忆库中提取已经储存该类型问题的图式,再经过模式再认,就可以直接提取适当的解决办法,问题空间的搜索活动时间就缩短了;假如问题比较复杂,解决办法不能直接提取或不为人们所知道,则必须进行更复杂的搜索活动来产生可能的办法。此时,不同的问题类型可能运用不同的搜索手段,对于明确限定性问题,常用的搜索策略既可能是算法式也可能是启发式的;而对于非明确限定性问题则使用启发式更加常见,如类比、顿悟。还有,搜索的效率受到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一般而言,解决熟悉问题时运用程序性知识,即通过激活相应的产生式规则,并快速转化为恰当的行动,直接产生解决办法,甚至这一过程可以在无意识或意识水平较低的状态下进行。再此是评定阶段,即评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判断解决办法的适宜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更多地反省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够顺利达到目标,并在进行中不断修正。由此可见,在问题解决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有冲突存在的师生,其实双方都有责任去化解冲突。在冲突的关系体中,老师是否就应该高高在上,等待着学生向自己道歉与忏悔?当然有些冲突是单向的,学生内心对老师存有不满而老师并不知晓,那么学生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种冲突呢?如上述案例中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老师的仇恨,除了用到砍死老师外,难道就没有其它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冲突了?其实,方法多得是。问题是学生根本没有尝试过其它方法。笔者不想一味指责学生的无知与冲动。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深思,我们不禁悲叹,我们有专门教过学生处理这类人际冲突的知识吗?人际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与其它知识一样都不可能无师自通。本应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就应该教会学生在遇到人际冲突时该如何平等对话、友好协商最终达到握手言好的。道歉、沟通、对话、协商甚至交易都可以作为冲突解决的可选方案,可是这些在学生成长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在成长中因频繁观看武侠、警匪、枪战等影视(小说)而习得并强化、夸大

暴力在解决人际冲突中的作用。传统的武侠小说基本遵循这一叙事范式:因人际冲突而结仇,家人被杀,为报仇而习武,克服种种磨难,最终杀死仇人。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从书剑恩仇录到白发魔女传,学生一遍一遍地温故着杀人、报仇、杀人的故事,报仇、杀人等词汇在这种文化里成长的学生内心深处早就播下了萌发的种子,报仇或报应被认为是正义的天然形式,暴力血仇在这一代青少年的情感里简直是被蒙上“正义”面纱的驱力。

因此,在缺乏理性节制的情形下,如在愤怒时,学生被老师批评,在认知上就会将“批评”表征为“敌意”(准备阶段),情感上就会产生仇恨,大脑里的敌意观念也就油然而生;此时攻击、报仇等就会被积贮,问题空间全被此类词汇充塞(产生解决办法阶段);在没有其它解决方案积极提示的背景下,攻击就会被评定为问题解决的合适方法了(评定阶段)。

二、弑师的情景因素:学生攻击行为的激起

攻击行为虽然通过学习获得,但个体的攻击行为发生会受到特定情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愤怒情绪、挫折感、及归因方式的影响。

(一)愤怒情绪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愤怒的经历,愤怒往往会激起个体的攻击(许多攻击行为都是攻击),心理学家特别分析了一个人愤怒时通常有四种表现:(1)产生直接的攻击行为:包括口头或象征性的攻击;予以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2)产生间接的攻击行为:包括向第三人说或诅咒;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3)是替代性攻击:包括攻击无生命的物体,或攻击弱小的第三者;(4)非攻击行为,包括平静的活动;就此了事不伤害冒犯者。

情绪几乎是理性的对立面,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绪的唤醒有时是不经意的,例如在朔州二中弑师案中:“2008年10月4日晚7时30分左右,同学们在自习,值班老师轻轻地走到班长跟前,询问班费的收缴情况。当被告知有两名同学还没有缴,其中包括某某学生时,他抬起目光望向该学生。该学生正在座位上悠闲地抽着烟,烟盒放在桌子上。他轻轻地走到该学生面前,从他的手中拿走了烟蒂,把烟盒交给班长保管。然后继续走动着巡视,7时44分,郝旭东走到了那个学生的座位旁,学生某某突然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把弹簧刀,猛地刺向老师的腹部。老师忍着剧痛,捂着流血的肚子向讲台方向退去,但学生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追上前去,将正向前门挣扎的老师一把搂住脖子,右手持刀再次向老师刺去,直到老师倒在血泊中。”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愤怒与怨恨非同寻常,特别是在老师中刀撤退后,学生仍然继续用刀刺向老师,直至老师倒下。那么,什么线索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呢?我认为有两个:一是老师知悉了他没有交班费,并抬头将目光指向该生;二是当着同学的面将他手中的烟蒂拿走。因为,该生有钱买烟而没有交班费,想必是不愿交班费的,一般而言,这样的行为是学生希冀证明自己在集体中尚有价值的反面表现,这种反向行为在自尊脆弱的学生眼里看来尤为重要,而老师在获悉他没有交班费后将目光指向他,应带有谴责之意,这与他的内心意愿发生了冲突;而且,老师走到他跟前公然将他手中的烟拿走,在学生看来,老师不仅是对自己不愿交班费行为的“征服”,而且也是对自尊的一种侵害,这对本来自尊就很脆弱的学生而言是致命的。在此笔者暂不对老师的行为是否正当进行评价,只是从心理学规律来看,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一个处于学生的角色都会对老师产生愤怒。更何况该学生本来在认知上就对老师存有恨意,在他自己的日记中曾流露出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那两个老师。由此可见,师生冲突已然存在,老师行为客观上唤醒了他的愤怒。

(二)挫折的影响

挫折对攻击的影响,也是常见的。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那么被妨碍的个体就会产生挫折感。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则取决与以下四个因素:(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2)挫折的程度;(3)挫折的累积效应;(4)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1941年N・米勒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修订,认为挫折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攻击行为的产生。该假说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系统的理论,并决定了该领域随后20余年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这或许有些夸大,但或多或少反映出挫折对攻击的重要影响。

在政法大学弑师案中,成年学生冷静地将任课教师杀死,并事后主动报案自首,有一点与朔州二中弑师案类似,就是连续刺杀,置老师于死地。此事件的攻击行为主要不是由于愤怒的驱动,而是源于挫折的反刍。传闻:“在出事的前两个月,学生某某突然告知在报社一起实习的朋友们,自己和女朋友分手了。他说女友曾经和一个教授在一起,而自己总是忍不住追问女友和教授交往的细节,可能女友无法忍受,最终提出了分手。”如传闻属实,该学生心理一定认为女友的移情别恋与老师有关,不论是女友心仪老师的才气,还是老师垂青学生的青春,总之是某老师的存在导致了女友离开自己。心爱的女友离开自己确实算得上是一个较大的挫折,也正是由于这种较大程度的挫折,才使学生非得置老师于死地。

(三)归因的影响

归因(责任判断)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尤其在冲突之中,当个体知觉他人应当对冲突负有责任时,就会激起愤怒情绪,然后在愤怒的推动下,可能就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或其他的攻击。

所谓责任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及其责任大小的内部推论过程。Fiske和Taylor曾经指出,人是因果关系的主体,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出推论。责任归因经常与控制归因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一个人对于他所控制的事件及其能控制的事件负有责任,而且对于一个事件所知觉的控制程度越强,那么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weiner在他的《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1995)一书中提出有两个责任推断序列,一是:内在的和个人可以控制的……责任;二是:内在的但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无责任。不同的责任推断会激活相应的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生气伴随着他人对某种消极状态负有责任的知觉而产生,而同情产生于他人对其不幸的情形没有责任。

事件知觉之后,责任过程的第一步涉及决定原因主要在于个人还是情景,只有原因属于个

人时才可能认为个人负有责任。责任判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判断原因是定位于这个人还是情境(非个人原因)。如果是情境的原因,那么责任判断过程停止;如果是个人的原因,那么过程继续。进入第二阶段,既然是个人原因,就要决定原因是否可以控制。如果原因不可以控制,那么,过程再次停止;如果原因可以控制,那么,就要决定责任是否具有缓和因素。再进入第三阶段,如果那里具有缓和事件责任的情境,那么责任得到减轻或不予追究;倘若那里没有缓和的因素,那么,就会从先前觉察到的与个人原因和控制性原因相联系的事件将中得出负责任的推断。

归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攻击行为的具体指向,例如在朔州二中弑师案中,学生对老师的行为进行了以下归因:第一步,老师将我手中的烟拿走是老师对我有看法(老师个人原因);第二步,老师拿不拿走我手中的烟,是老师可以决定的(原因可以控制);第三步,老师拿走我手中的烟交给班长(原因没有缓和因素)。因此,老师应该对这个事件负责,我报复老师是正当的。

三、行为的理性缺失:学生弑师决策的形成

因成长过程中受暴力文化的影响,加上上述的情景促进因素,学生有攻击行为的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些冲动能够得到理性的规制,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一)攻击行为决策的形成

冲突解决与所有问题解决有类似之处。问题解决中所涉及的心理运作,常用的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精算分析。所谓精算分析是指决定过程的先前分析,即在作出决定之前将决定过程分解成若干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包括每一种考虑方案发生的可能性与选择某一方案的价值。在有多重选择方案的决定网络背景中这一决定过程具有适用价值,在作出决定之前对于可选决定方案的构建有助于引导与简化决策过程,因为这样可以将复杂的决策过程分解为方案的可能性及其价值,并为最终作出决定提供一个清晰的可比较的图景。另一种是直觉(实践)分析。所谓直觉(实践)分析是指判断过程中的末端分析,意味着具体的分析发生在已经作出的判断之后,一个人的判断过程似乎是一个“捕获”(Capture)过程。判断是类似于自动化的演绎推理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人们借助于一些线索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这一说法与“直觉”的颇为相似,LJonathan Cohen指出: “直觉是我们的一套基本的确信,它埋藏得很深,我们甚至不知如何质疑它,它无法令我们不相信,因此,它也为我们得推理提供了前提。”

在复杂的人际冲突中,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来作出合理的决定。相反,人只能具有有限理性,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决策的稀缺资源,人类不可能穷尽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进行判断与决定。所以,在现实社会里,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启发式(Heuristics)。启发式常用于减少决策中的心理资源,但是启发的运用又会导致系统的偏差与决策错误。常见有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2)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s);(3)锚定与调整性启发法(Anchoring andAdjustment Heuristics)。其中可得性启发与锚定启发都会影响学生攻击的选择。

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当学生想报复老师时,容易回想起的报复手段如攻击、刺杀等就会被优先提取。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当学生一旦想到要刺杀老师时,就会因锚定的影响而钟情于这种方法来解决人际冲突了。此时如果没有经过“精算思维”的洗礼,攻击行为后果的预期就会扭曲,行为结果的法律制裁等因素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启发产生的攻击方案就成为人际解决的最终途径了。

(二)对攻击行为理性监控的缺失

从认知角度上看:在犯罪前,个体的注意内容既有关于犯罪成功的信息也有关于犯罪被发现的信息;既有对犯罪取得成功的联想也有对法律严惩的联想。在信息上存在犯罪成功与犯罪失败的双重内容,这对于个体的决策是相当困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关于犯罪成功的信息更多进入自己的注意领域的时候,就会唤起更多犯罪成功的联想,以及激起更多对犯罪成功的憧憬与幻想的喜悦;同时对犯罪失败的信息的注意就会减少,法律惩罚的联想也趋于平淡。当两者对比悬殊时,个体就会作出实施犯罪的决定,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最后付之于实践。反之,就会放弃犯罪。当犯罪实施完毕,此时目标已经达到或无法达到,这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所以关于犯罪成功的信息一下子在注意的视野中消失,犯罪时占有绝对优势的信息内容也随之失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是不顾一切,表现出很“勇敢”的样子,而在犯罪后切显得很胆小的认知原因。因为,此时填充注意内容的是更多关于犯罪后被法律惩罚的信息及与之有关的联想,伴随被激起的情绪是焦虑、担忧、恐惧等消极情绪。

从动机角度上分析:个体在犯罪前既有对目标的追求即趋于犯罪的动机,也有对法律惩罚的回避及可能产生放弃目标的动机即避免犯罪的动机,处于“趋避冲突”之中,而且此时的两者力量也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个体的“趋”的动机力量不断增强,“趋避冲突”失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推动个体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因;当“避”的动机力量增强,个体就会放弃犯罪。如果个体已经实施了犯罪,那么此时的目标已经实现或已经无法实现,个体的“趋”的动机立即消失了(至少迅速减少),此时避免法律惩罚的动机将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犯罪后将会出现强烈的对法律惩罚的恐惧情绪。由此可见,不管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动机冲突角度,个体在犯罪前、犯罪时、犯罪后遵循着类似的变化规律。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

一、厌学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无用论”再度蔓延。从2014年9月起,笔者就从事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研究。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也有是因为基础太差,或由于家庭条件差,在学校里受同学或老师的歧视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厌学的原因

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发育特点,厌学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自身因素

中学生自身是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动力不足,其次是本身的基础差,再次是性格原因,最后是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在作祟。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对老师、学校禁止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升级,导致学生讨厌学习。

(二)家庭因素

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父母的离异沉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据调查显示,今年中国离婚率达到历史新高。

(三)学校因素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中学时期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

1.我国虽然多次进行课程改革,但仍有许多不足。例如,课程深度、难度,怪题等,如此这般学生怎能不厌学?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素质有直接联系。如,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理论素养、道德素质、审美能力等。

3.近几年来,校园暴力屡见不鲜。例如,学生群殴、学生打老师等。曾有一条新闻:两名高中女学生在厕所里强迫另外一名女生脱衣服,并用手机拍摄下来。

(四)社会因素

1.网吧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校的吸引力。在学校里,由于校o校规的约束,学生总感觉束手束脚,相反,在网络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活动。

2.低俗的电影、电视等媒体文化。如,中学生嘴里哼的网络爱情歌曲、小洋人妙恋的广告语“初恋般的感觉”、明星的一些“艳照”事件等都间接地影响学生。

3.“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例如,北大学子毕业没有工作,待业在家穿糖葫芦;连续失业患抑郁,清华毕业生当搬运工等事件引起舆论哗然。中学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非常不好。

三、矫治的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7%,而且犯罪类型增多。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行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改变对学习的情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心, 实事求是,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还要坚持不懈。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给孩子制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要和子女进行心理沟通,还要多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三)树立积极向上的校风

1.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一切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2.加强学校纪律管理。要加大法制宣传和学习的力度,教师要学习和遵守《教师法》,学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等。时下学生打老师的事屡见不鲜,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权利是得到了保护,可是教师的合法权利呢?长此以往,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敢指出来,这助长了学生“嚣张的气焰”,同时也毁了学生。对于被欺负的学生,自己保护不了自己,老师也帮不了自己,又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①教师要有智慧。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厌学的情绪。现实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我们教师根本没有树立要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拥有智慧比知识更重要。②教师要有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语言艺术,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显示教师的人格魅力。③教师要有爱心。教师应真正关心热爱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有些教师教了一年书,只认识班里成绩前几名的同学和最顽皮的同学,班级同学对此很失望。雨果曾说过:“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莫过于确信自己被人所爱。”

(四)建设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倡导文明健康上网,抵制低俗网络文化。

2.党和政府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文明建设,促进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3.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成果。让社会充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的氛围。

另外,建设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还要多创作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作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 流行歌曲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前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情感的表达形式也不断改变,流行歌曲一般是通过较为直白的语言,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其节奏明快,歌词通俗易懂,富含韵律,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传播。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加容易受到流行潮流的影响,出现对流行音乐的追求现象。相对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上的曲目也许更加著名,流传更加广泛,但是由于其歌词表达的意思过于深刻,存在年代过于久远,与现代高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导致高中音乐课程的不受欢迎。很多学生都希望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需要教师的正确对待和处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歌曲

首先,高中音乐教师必须端正自身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面对音乐多元化的趋势,旧的音乐教学观念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大,音乐教学的改革是势不可挡的。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正确认识流行歌曲,对流行歌曲真正重视起来,积极引导流行歌曲进入高中音乐课堂。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流行歌曲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可否认,流行歌曲因为其自身明快的节奏,通俗易懂的内容,生动而多变的形式,以及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为大众所接受。但是,并非所有的流行歌曲都是积极的,也有很多流行歌曲本身只是对于气氛的烘托,并没有太大的鉴赏价值,甚至很多在网络上流行传唱的歌曲,存在着低俗烂俗的现象,歌词内容充斥着和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于流行歌曲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追求的现象。

二、改变教学模式,敢于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音乐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流行音乐冲击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挑选的情况下,通过引导流行音乐的方法,利用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追求心理,使学生掌握教材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节奏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对于节奏的把握,从而通过节奏的记忆来掌握音乐作品的表达,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节奏模仿或打击乐训练的方法,内容略显单一和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新思想,要敢于创新,同时善于创新,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入节奏感鲜明的流行歌曲,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和编创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使学生在德育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也是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所附带的音乐虽然是时间沉淀和酝酿的产物,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但是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巨大的分歧,学生对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难以理解,缺乏代入感,无法真正领悟音乐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而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较为优秀的作品,并且流行歌曲覆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含了民乐、声乐、器乐乃至戏曲在内的所有形式,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鉴赏内容进行筛选,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同样可以起到巨大的思想教育作用,学生也乐于接受,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强迫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鉴赏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结语:

总而言之,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在高中音乐教学课程中适当地引入流行歌曲,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必须注重量的把握,不能将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的主体,导致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冯轶强.关于流行歌曲进入声乐课堂的几点体会[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4).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篇10

“鸡肋”男友就是他对你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而你又不愿他成为别人的男友的人。

遭遇鸡肋男友乃人生一大难题,就像是文科青年的人生突然遭遇一道严峻的微积分数学题。鸡肋到底要扔?要吃?这个问题曾把著名的阴谋家曹操折磨得够呛。所以,不管你怎样选择,有了这个念头,就代表这日子过得的确泛善可陈了。

境况一:遇上一位或是没大脑或是不成熟,思想跟不上发育,天天抱着电脑玩网络游戏不撒手的对手,情感的错位忽然让你觉得自己像个妈,开始还沉溺这个角色扮演,虽然越往后越觉得乏味,但是又总觉得,这年头找这么一个有感觉且人品尚算不错的挺难。

境况二:又或者遇上一位截然相反的,特深邃特清高特别有情调,让你觉得自己像个高考落榜者,时不时的得受他的耳提面命,仿佛在和上帝一起谈恋爱,可天长日久积淀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就这么当一辈子小学生?

境况三:再或者就是相互尚算般配,无奈人远在千里之外,而且看情形特别钟情牛郎织女式的柏拉图恋爱,拖啊拖啊,爱情拖到最后就拖成了无味的口香糖。

爱情毕竟不是耐耗品,女人当然也不是。遇到其中任何一款“鸡肋”男友,不把人逼疯也得把人弄傻,所以还是必须要有一个选择。

症状一:已经对现任“鸡肋”男友有了一种一看到就心烦的感觉,反正就是看他什么都不顺眼天天想发脾气!

处方:心烦就是代表还有感觉,如果真的心如死灰了,那干脆一刀两断,也真就不必左思右想了。“鸡肋”男友爱你的感情依旧情比金坚,只不过日子久了,即使没有任何第三者,仍然会进入一个郁闷的麻木期。其实,是战是留,完全看你对他还有多少留恋。分手吧,想想他对你的好,以及这么久的感情,实在不忍。坚持吧,自己又天天不开心。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分开一段时间吧!就算是重新洗洗牌也好,在分开的日子可能又会想念对方了,这时也许会想清楚他到底哪些地方吸引你,是你所难以舍弃的,够不够冲抵你对他的不满。这样对他优点的二次发现,相当于小别胜新婚,简直是赚到!如果觉得双方的确是在互相将就,的确不怎么适合,离开的这段时间你感到非常的轻松,那不如就一个字“分”!千万不要想着在没遇着合适的人之前,先借他来打发时间, 这种没有感情在里面的“利用”,纯属于耽误对方也耽误自己的大错行为。

症状二:冷静思考,把“鸡肋”男友的优点和缺点在一张纸上写下来,结果发现他的缺点栏里写着:擅长精神虐待、邋遢自大、喜怒无常、趋炎附势、脾气爆燥、素质低下、小肚鸡肠、自私多疑、有严重恋母情结……

处方:优点和缺点有的时候可以互补,有的时候可以抵消,有的时候也可以相互作用,总之,给你的“鸡肋”男友打分时,用一件大的优缺点判断吧,占30%,平常的优缺点做为70%参考元素,如果相互抹平了,你觉得能继续过,那就继续过。如果感觉受不了,就放弃。但是,但是,不排除特别恶劣的情况出现,一是心安理得债主型,比如,你为他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因为上辈子欠他的。你拨打他的电话,他嫌你依赖性太强。你给他洗衣服,他觉得心安理得,把你当佣人、奶妈等多功能女朋友。二是暴力型,不管发生天大的事情,对女生使用暴力的男人都是人神共愤的,坚决要把他扔进过去式的垃圾桶。暴力这个事情绝不可能是偶然事件,即使只有一次,也完全可以引用道德经里的一段来描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吃软饭型,边吃软饭还要吃得很宏伟大志,这类“鸡肋”简直是志大才疏的经典,往往伸出一只手来说:“我很棒,但请借给我下星期的饭钱!”。千万不要相信电视剧和言情小说里什么“潜力股”之类的惊天大谎言,对于稍纵即逝的青春来讲,这样的男友你是没有本钱去挖掘或等待他的潜力的。你的男友凡是占有以上三种,不是鸡肋,根本就是块鸡屁股。别回头!能扔多远,就扔多远吧。

症状三:看着爱情一天天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不恨他,我只恨我自己。我想要找个突破,但是找不到。

处方:面对“鸡肋”男友,无非就两种选择,到底是和他死磕,还是把他割舍?就像伊能静的歌,《你是我的幸福吗?》总是相信有更好在还在远方,但是还觉得眼前的男子自己还舍不得放手。不管怎么选择,这情绪反正都有点悲壮。基本上,当男人沦为鸡肋,也正是感情步入了鸡肋的阶段,有点像童话故事收稍,那段悄悄隐去交待的剧情――譬如,“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之后,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小日子过久了,却发现这个男人除了外表英俊之外一无是处,和他在一起甚至不如和七个小矮人一起快乐,那么,当从前海誓山盟的疯话一点点剥落了金漆,露出惨不忍睹的面目,这个结局到底要怎么收拾?况且此时此刻往往已经不是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就行了,还要面对亲戚、朋友、七大姑姨……这个时候就该花点心思来全方位的审视爱情也审视自己。其实事实上有些情况,并不是男友“鸡肋”,而是女生们总感觉自己能找个鸡腿。也有的女人,之所以放不下,完全是因为自己把什么都给了这段感情,怕没有退路。这些情况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感觉男友越来越“鸡肋”,殊不知,真正的问题其实在自己的心态上。想要突破这样鸡肋的爱情,首先得像范晓萱一样学着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