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药学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78-03

本文主要研究药学院校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育问题,其授课对象与综合性大学或一般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相比,在教学目标与学科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突破这种差异性导致的局限性是药学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药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1.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分析。药学高等院校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综合性大学和以及财经类高等院校相比有其学科的特色性。一般财经类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是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服务,而药学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着力于培养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特色性带来的好处是,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要,专业领域就业更有竞争力。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特色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局限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药学院校的经济学课程是用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的学科。学生在四年当中除了学习一般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以外,还要学习医药学基础课程以及时药学课程的实验课。这样一来,学习时间相对来说就会被压缩,而且一些相关辅助课程也不可能全部开设,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相对来说就要薄弱一些,这对西方经济学的老师来说就是一个考验。如何既能按照一般经济学教学规律,又能结合药学背景上好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对象分析。药学院校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主要经济与管理学院,其学科背景以理科为主。以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学生90%高中都是理科,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对于数学,化学等课程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而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却迟迟难以进入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高中课程重点与文科不一样,理科生对于人文类学科没有文科生的扎实基础。另外一方面还源于高中阶段所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进入大学之后一两年内,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理科思维。西方经济学虽然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更关注的是理论之间抽象的逻辑联系,理论的假设背景等,因而在大一大二开设西方经济学,对于他们来说就他们有很大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药学院校本科生的理科思维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经济学思维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老师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方法探索与尝试

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角度来说,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药学高等院校本科生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首先要遵循一般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结合药学院校培养目标与生源背景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教学理念创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老师的主导性,老师教学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为学生作为施教的对象,对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接受度。基于此,笔者在改良教学方法的同时都会征询学生的看法,也会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而听取学生看法与建议的主要途径有:第一个途径是课堂讨论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作简单介绍,然后征询学生意见,考虑到教学时间,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第二个途径是个别座谈法,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融入学生,和个别学生就上课方法进行交流;第三个途径则是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平台互动,比如在授课网站上开放学生留言,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手机信息互动。经常的互动,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教学内容创新。特色案例教学,突出行业特色。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践的课程,当前较成熟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本文建议使用特色案例教学,以加深对本行业的了解。作为医药行业院校,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选择行业热点问题,通过案例把行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第二,所选择的案例能与相应理论有机结合,并能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及方法有较大帮助。基于此,我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强了针对性,目的是让大家感到所学的知识与所向往的行业不但关系密切而且切实有用。比如在讲市场失灵的时候,启发学生联系医药产业的实际,分析医药企业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以及解决方法,在讲公共物品与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启发学生分析医药企业性质,进而分析相关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于宏观部分,结合国内外分析,重点突出医药行业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发展。在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给出点评与补充,得到学生的好评。

总之,我们力争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也对医药行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为主要的是能够尝试着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医药行业的实际问题,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经济学学习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学以致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创新。模拟研究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模拟研究教学主要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题、围绕选题展开调研、集中汇报评比和总结等。本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上包括:活动布置环节、分组选题环节、课题调研环节、汇报展示环节和活动总结环节等五个主要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其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各组自身的观点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或全体成员阐述观点,并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后产生辩论来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归纳。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首先,解决了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有关理论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第二、解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并不能将理论转化为能力,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模拟研究教学的组织模式激励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初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通过参与活动选题、课题调研和汇报展示等环节,学生增加了对现实经济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4.教学手段创新。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并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板书,现代教学方式主要依靠电脑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形象的幻灯片或利用新型网络平台互动交流。

首先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和数学演绎,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形分析的演绎中,多媒体很难直观地呈现出来,而这些都有赖于通过传统板书的方式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演绎。

其次,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常常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制约,而借助于网站,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专门设立的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sc8/logon/userlogon.do),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公告,作业,讨论题目,交流的主题,以及学习资料,还可以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方式成为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考核方式创新。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有的比例。我们目前在考核上主要增加两种平时考核方法,第一种就是小组案例分析考核,老师给出热点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组团,利用课件等形式,由小组代表讲解,教师再提问,根据情况,然后综合给分。第二种方法是趣味考核,一种是模拟招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演绎。另一个就是学生班级辩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相关问题选择一个辩题,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正方与反方,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最后评委老师综合各方面情况,给各班同学打出成绩。平时考核方式的灵活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巩固学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积极性。

总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有赖于社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与探讨。当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则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苦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核心概念,借助于经济人抽象,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一些非主流学派,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也运用经济人模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将经济人模式泛化为一般分析工具的倾向,似乎经济人模式能够概括人类全部经济生活的本质。但在实际上,这种忽视概念提出根据的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做法只是将已有的经济学推广应用到更多的场合,是经济学范围的扩大而不是本质的进步。象所有科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其特殊的根据和局限性一样,经济人抽象也有其特殊的根据,这根据就是局限性,由此决定了经济人抽象不可以无限泛化。在经济人抽象的适用范围之外,是全新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和规律不同于建立在经济人抽象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经济人思想的人,他在下面这段关于“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著名论述里面,也提出和论证了经济人思想:“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们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439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看不见的手”原理是颂扬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人是其核心思想。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的安乐和利益的人,在此后关于经济人的所有界定中,经济人的这一自利特点都是最基本的规定。

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经济人的性质,斯密是基于什么根据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关于经济人“自私自利”(selfishess)、“利己主义”(egoism)、“自我为中心”(self-centred)的解释,都把经济人归结为人性使然,是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者。即使斯密是基于人性论和伦理学提出经济人概念,人们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人,这也是有着经济领域的根据。斯密在上面的论述里面,已经给出了这种根据,即“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斯密是不是从人性的角度解释经济人的自利动机。

“斯密问题”存在表明斯密并不是从人性论和伦理学出发提出经济人思想的。所谓“斯密问题”,是指斯密的两部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它们分别以“同情心”和“利己心”作为论证的出发点。如果斯密是从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的话,那么两部著作之间就存在矛盾和不一致性。

《道德情操论》是探讨人类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斯密以利他的“同情心”作为论证的出发点,说明斯密的伦理学并不是利己主义的。斯密从人们对“他人情感和行为”以及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评判两种角度提出“同情心”概念。在对“他人情感和行为”进行评判时,斯密认为人类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进行想象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在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快乐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作出评判。在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评判时,斯密认为,“如果我们不离开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就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全面的评述,也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判断。而我们只有通过努力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或像他人可能持有的看法那样来看待它们,才能做到这些。”(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3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因此,“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这种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检查自己行为合宜性的唯一的镜子。”(同上,第139页)综合上述两点,斯密认为道德的起源不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某种不变的人性,而是产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同情心,斯密的伦理学是以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

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分析人所会产生的行为和动机,这是斯密分析方法的特点,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的分析方法仍然具有这种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在于有些个人拥有一定量的资本,这些资本可以用于不同的用途,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人的行为和动机就是斯密所说的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因而经济人抽象的根据在于个人拥有资本,这些资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够获得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斯密的经济人抽象所反映的就是这种意思。不论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还是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都不是人的本性使然,而是客观的社会关系和条件决定了人们具有怎样的行为和动机。

斯密经济人抽象的根据被新古典经济学形式化、具体化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假设条件。斯密所说的资本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是一些具有稀缺性的生产资源,这些生产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以产出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自发作用下,每种生产资源都能配置到最佳用途上去,生产出最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边际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边际分析方法为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应用数学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从科学上证明了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理论的科学化也使经济人具有了更为明确、成熟和系统的形式。

首先,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涵盖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经济人有多种具体形态,既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也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且然他们各自利益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行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力图在市场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因此,经济人抽象为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作出统一解释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借助边际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经济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例如,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所购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等等。从而将动机与效果结合了起来,至少在理论上为组织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新古典经济学赋予经济人的“理性”以一个明确的经济学含义,即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最优选择。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抽象的最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人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经济学向其他学科的帝国主义扩张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工具。

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抽象是对斯密经济人抽象的继承和发展,除保持了斯密所提出的根据以外,新古典经济学又加进了新的内涵。关于稀缺性的生产资源,新古典经济学有两个限制性假设条件: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不变和消费者的偏好是稳定的。在这些假设条件下,社会使用所有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就是可知的。作为生产者,他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作为消费者,他知道每种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等等。因此,经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并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

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抽象不是根据某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提出来的,这是其科学性的方面,而忽视人尤其是现实的人,又是其局限性。他们的经济人概念只是根据经济人的经济环境和条件提出来的,而没有根据现实人的特点分析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不管在历史上对人有过多少抽象,但只要是从人本身出发进行抽象,是决不可能得出人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假设的,这种假设只能从人之外的某种根据提出来。因此,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抽象并不能运用于现实的人,在面对实际的经济现象时缺乏解释力。

根据现实人的特点,在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抽象的基础上,使现实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得到了更好地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很有解释力的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分支,如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

现实人的认知能力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所以,从现实人出发,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抽象的完全理性假设首先受到怀疑和批评。西蒙指出:“古典经济理论对人的智力做了极其苛刻的假设,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带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说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前言,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说来代替完全理性假设,迈出理解现实经济人行为和动机的第一步。

由于现实人具有有限理性,他不可能完全准确地了解到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因而市场交易不可能是即时完成、没有任何费用的,在买者和卖者、雇员和雇主、委托人和人等市场参与者之间必然存在讨价还价、监督合同或契约履行的费用。例如买者因不了解商品的质量而尽量低估,只愿低价购买;卖者则利用买者不了解商品的质量这一点尽量虚夸,索取高价;商品购买以后也存在一个维修保养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市场交易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暴露出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费用假设的非现实性。英国经济学家科思首先发现了这一问题,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里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此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进入科斯所开拓的经济学研究领域,现在已形成了由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委托理论、团队生产理论以及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所组成的庞大的新制度经济学学科体系,这对于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产生的过渡经济学很有借鉴意义。

从信息方面看,所谓有限理性,是指经济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经济人所掌握和利用的信息必然是不完全的,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信息的假设没有现实性。信息不完全,就会制约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信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信息经济学分析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会有的行为和动机,因此,信息经济学对于经济人的分析更加接近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人。

单就经济人抽象来说,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经济人缺乏现实人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则在现实人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因此,后者关于经济人的抽象更为接近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人,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也就比主流学派更为接近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真实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已经使主流学派的现实性越来越少了,主流学派之所以还能居于现在的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意识形态色彩,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形式化、数学化和科学化的外观。让那些具有科学主义信念的经济学家放弃主流学派,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在实际应用方面,经济人抽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那种不加分析地将经济人模式无限泛化的倾向。每一种科学概念都有其产生的根据,但人类认识的形式理性主义倾向使人们常常无视其根据而把它作为一般的分析工具运用到对其他事物的研究中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在经济人抽象的应用方面,有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经济学帝国主义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1934年发表的《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书。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稀缺性假设,相对无限多样的人类需求,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社会需要在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因此经济学又是选择的科学。由此罗宾斯提出了他的经济学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为的特殊方面,即由稀少的影响强加的形式主义方面。因而,由此可以推出,人类任何一种行为都落在经济学的概念范围之内。因此我们不认为马铃薯的生产是经济活动而哲学的生产不是经济活动,相反,我们认为,就两者中任何一种活动都涉及到放弃其它合意的选择来说,都有其属于经济活动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对经济学的论题没有限制。”(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第1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这样定义经济学,是从经济即节约的层面上理解。所谓节约,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共同特点,把所有这些活动都视为经济活动,就容易误导人们偏离对真正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节约即成本收益分析只是经济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手段,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运用生产资源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经济学的研究不无局限性,但仍不失为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篇3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国内各大院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外国原版教材,包括影印版、翻译版。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毕业于哈佛大学,才华横溢?,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他的研究范围偏重于宏观经济分析。该书是为大学新生编写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该书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曼昆的“经济学10大原理”,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提供了便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国内教材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西经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高鸿业版和李翀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这种教材的体例形式是在对其基本内容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而以上这些教材主要是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目前高职类教材基本上类同于本科教材,并没有很好的为高职生编写的,适应高职学生教学特点的教材。

(2)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境。经济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案例为蓝本,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缺乏根据我国经济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实例。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障碍。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的建议

(1)有选择的进行教学。《西方经济学》具有庞大的体系内容,而高职院校的学时有限,不能对所有理论都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特别强、难度比较深的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要直接摒弃。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要注意设置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宏观经济部分,教学要求应以相关的概念掌握为主,让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而不是机械式地利用数学知识去推导理论的结论。另外,对于与相关专业课联系较强的理论要重点选择讲解,这要求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上,对教学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应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对于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建议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知识,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去完成相应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尝试设计实践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合适的教材对于改善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4)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当前的财经类新闻,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经济学知识。

高职学校的学生有其自己的特点,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4

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生搬硬套”。中国古语讲,“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理论的产生和运用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难免会导致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效上的偏差。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理论倾向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休戚相关。它以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等等,都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比如,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重视对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但这些模型大多是建立在假定前提基础上的,与我国的现实相差甚远。如果不顾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拿来指导我国实践,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现实中有些人明知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不适用,却硬要生搬硬套,这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总之,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地予以辨析、选择、改造和利用。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社会制度与具体运行机制的关系,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本末倒置”。由于根本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基础、是主体,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工具。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在我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只能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

西方经济学理论有其自身的明显缺陷,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饥不择食”。富裕之邦,并非就是真理之地。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等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须知,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的,其研究视角无不是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际的。毫无疑问,仅仅是这种特定时空背景的限制,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更不用说其中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始终存在的理论盲点甚至误区了。比较典型的是,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时,忽视了实践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市场失灵”,常常使经济运行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往往视农业为不发达经济部门,忽视了农业中非农业部门的存在,忽视了农业通过自身的改造发展起来的现实可能;在西方经济学中还形成了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相互之间壁垒森严,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不能“饥不择食”,不分优劣正谬照单全收;更不能盲目崇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也看成金科玉律。事实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没有论及,前人没有实践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更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善于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筛选。

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邯郸学步”。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而孤立存在。事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经济自身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的丰厚基础,努力做到“洋”为“中”用,综合创新。反观现实,发人深思的是,一些人对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醉心于引进西方经济学而又“食洋不化”,结果将一些本来易懂的概念说得花里胡哨,将一些原本比较明了的问题阐述得艰深玄奥,到头来,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迷失了自己。

篇5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 学科定位 局限性

初学管理经济学,往往会遇到两个困惑:1、许多内容与微观经济学重复;2、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令人费解。本文试图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说明管理经济学是如何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其实,这就是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困惑:学好了管理经济学,是不是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呢?本文还试图说明,管理经济学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不能照搬。

1.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的一门科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举例来说,我们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如何支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于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化:某消费者本月的收入为I,面对A、B、C、D、E等N种消费品。当然,储蓄也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就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根据每种产品对该消费者的效用,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根据每种产品的价格和总收入,我们可以画出该消费者的预算曲线。两者的相切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优点: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花光,每种产品的购买量对应各自的坐标值,消费者的满足感达到可能的最大值。对这个最优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每一种产品的单位边际效用相同时,消费者获得可能的最大满足感。

多么完美的逻辑的过程啊!可是,在实践中,即便是一个数学家,也不可能这样去做。因为,他不可能达到充分理性,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最大满足。于是,我们还必须讨论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2.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培养企业家的学问,它研究怎么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合法赚钱之“道”。但是,立志成为企业家的同学,心中要有管理经济学,在实践中又不能照搬。这是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决定的。

2.1.如前所述,我们对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时,就和现实产生了出入。被我们抽象掉的一些因素和我们所做的一些假设往往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管理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社会做了一些不得已的简化,以便构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但是,这些被抽象和简化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2.2管理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是不相同的。一个在美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如果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就不一定能够成功。至少,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举例来说,汶川地震,企业踊跃捐款,受到全社会的赞扬,符合中国的道德观念和国情。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家以管理经济学为理由,拒绝捐款,恐怕为社会所不容。

2.3.企业家经常是在大量不确定性前提下做出决策的。不确定性越强,风险越大,正确的决策越有价值。当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时,管理经济学就归于失效了。因为,它无法将这个问题有效地抽象成一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确定的,那么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就是一个无敌组合。

3.结论

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改革开放的既定方针和正确决策。但是,花钱引进先进技术相对容易,先进的管理经验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现任企业家和立志成为企业家的青年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管理是可以出效益的。举例来说,在生产领域存在一个“生产最优化原则”。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某企业有N种投入要素A、B、C、D等,生产M种产品X、Y、Z等,如何向这M种产品分配各种各样的投入要素,比如人、财、物,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产品组合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经济效果最好。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各种投入要素对每种产品的边际产出之比相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家应该经常审视自己的产品组合是否接近或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不是,就存在调整的必要性,如果相距甚远,就是管理出了问题。

篇6

【关键词】MOOC;微课程;经济学基础

当今,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 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他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相对于常规课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微小的课程,它指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单元制作成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并茂的课件模块,用5-10分钟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简短、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它通常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1、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微课是在短少的时间内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剪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楚的主线索,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个结构较紧凑的小片段,做成“主题单元学习包”,精炼简洁。

2、资源丰富,情境生动。“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学习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环境。

3、形式多样,使用灵活。微课通过课程网络小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精讲、图像生动,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把抽象理论问题转化为真实具体教学情景的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过程学习,收获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学习成果。

4、结构开放,易于更新。“微课”同时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势,其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可以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改、扩展和生成,实现动态更新。

三、《西方经济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劣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当然,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存在的原因。

1、基础教育模式的沿袭。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该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讲授。我国高校学生是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通过高考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倘若在学生一进入大学未经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就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或者厌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言,不能在学生一进入大W之后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所取代。

2、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优点。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大打折扣。

1、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虽然授课过程中会辅以案例教学,但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理论体系庞大,而对于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宏观部分)的课时数最多也只有104学时,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课时安排则更少。通常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即时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通常这些案例只是简单举例而已,并不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也很难通过案例领悟其中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2、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及重、难点知识较多,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基本是以章节为划分,每节课上有多个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消化,但传统课堂中时间较长,通常一节课90分钟,很多同学已经很难集中精力,加之授课内容冗杂,尤其当涉及公式推导或有关计算的问题,学生有时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从而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更加不佳。

四、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1、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优势。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效率、课后学习、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微课程是用5-10分钟讲授某个重点或难点,教育学专家指出,学生在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十分钟左右。因此,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学生可以在学习时间较短的微课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2)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同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随时随地运用到课堂内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后,同学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通过微课程进行再次学习,查缺补漏,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从而提高了课堂的交互眭。(3)微课程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教学,内容少而精并且更具有针对性,以突出的主题让学习者快速聚焦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有助于同学将重心放在重点、难点的学习上,突破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中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学习。(4)微课程的使用灵活方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重构知识。(5)从教学方式来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课堂上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微课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切入点。(1)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课时长,内容庞杂,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西方经济学》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课堂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每次课程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内容设计上要注意精准控制,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题突出、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2)教学方式的相互补充。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执行模式。课外,学生可以通过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实现条件

1、搭建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和交流,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拥有个人教学资源,通常是各用各的,局限性较高,通用性不强。再加上缺乏共享与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得每个老师的资源都是孤立的,无法共享和整合,不能满足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因此,要将微课程引入传统教学之中,就需要搭建一个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课程资源联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篇7

[关键字] 行为经济学 局限 发展

一、传统经济学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理论有四个重要的假设,即:信息对称、偏好一致、完全自利和完全理性。但市场中发生的经济现象却几乎完全违背了这四个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要完全达到这四个假设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1.信息对称性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信息对称”,即在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都可以无偿的获得市场中的全部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信息的了解是全面透明的。但事实上,信息是一种无形的但能给经济人带来效用或价值的资源,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有价的,信息的获取也是需要成本的,人们不可能在信息世界中完全收集到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忽略了信息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本无法用原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传统经济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2.偏好一致性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经济人具有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偏好,这种偏好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改变,同时,经济人能理性地使其偏好效用最大化。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一件事物可以有很多的面向,人们在认知判断上可能会随时因收入状况、社会潮流、以众现象、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还有许多的发现都使人们更加怀疑选择是否能够反映稳定、明确的偏好。而偏好一致性假设也违背了自然界动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这一假设本身就有自己的局限性。

3.完全自利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自利的,这一自利的行为还会导致个人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但人们发现,纯粹的自利无法解释慈善事业、自愿捐献、干旱时的自愿节水、储蓄能源以解决能源危机,以及牺牲金钱从而对不公平的待遇进行报复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和“非经济动机”。因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不仅仅只是“自利”,也有情感、观念导引和“社会目标”引致的成分。社会中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制约关系也使得我们完全自利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及优势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阿克洛夫、斯宾塞、卡尼曼,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由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1.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背景

行为经济学的诞生有其学术背景。第一,20世纪中期,大量的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文献面世。其中,“期望效用理论”和“贴现效用模型”作为“不确定条件”和“跨期选择”条件下计算效用值的精确分析工具已经被众多的主流经济学家接受。第二,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心理学家所谓的“大脑是一个刺激-反馈器”的理论已经被“大脑是信息处理器”的理论取代。认知心理学家对与“大脑信息处理器”相关的很多问题(比如,“问题解决”、“决策过程”等)的了解与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问题的相关性很大。此后,有关方面的比较研究也日益增多。这样,真正的行为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日益成熟。行为经济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经济学理论不同的假设和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新认识和新的挑战。

2.行为经济学的特点及优势

(1)行为经济学的特点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准则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并不是没有道德的科学。行为经济学使我们必须承认,人也是有性灵的、活泼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致的成分。

(2)行为经济学的优势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它从实际出发,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通过建立精密的数学模型、严格的推理论证来解释、研究经济行为的框架,引入了描述经济学的成分,对传统经济学是一种修正,也是一种补充。因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兴趣。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三、行为经济学发展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涉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并形成了多个分支,其发展较为活跃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幸福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和他的研究成果――幸福学。

就当今社会而言,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言,人们感觉到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幸福指数越来越低。据统计,目前80%左右的上班族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常常是在用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这不得不使我们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模式,究竟以什么为最大化目标。对此而言,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幸福学。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过得幸福,归根到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拥有更多的金钱或财富。即使是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这也应该是效用本身定义的初衷。奚教授指出,人们到底觉得幸不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包括比较因素、时间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客观的评价等等。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幸福。如何增加社会的幸福感,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关系,是每个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神经经济学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在经济行为中产生非理性决策,与人脑的神经生理结构相关。神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它放弃了主流经济学用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过分简单的模型,在切实了解人脑精神活动的真实方式的基础上,重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解释。20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类具有稳定而持续的偏好,人们据此作出各种理性的行为决策。在这一框架下,所有明显不合逻辑的非理,也被解释为某种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但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对长期行为进行决策时,他们的决策行为的确符合经济学教科书假定的“理性决策”过程。而面对短期决策,比如是否立刻进行消费活动时,非理性冲动因素在人脑决策中的作用与猩猩毫无二致。磁共振扫描发现,参与长期决策的主要是大脑额叶前区部分,理性思维主要是在人脑的这一部分进行。而在短期决策时,大脑边缘皮层的作用则会超过额叶前区,这时产生的决策更倾向于立即满足需要的原始状态。在谈判的情境下,谈判者大脑中并非只有额叶前区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大脑皮层深处产生情绪反应的区域同时也被激活。当人们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大脑中名为“前脑岛”的部分即被激活,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其强度会超过额叶前区皮层产生的理性思维。既然这种初级大脑活动如此强大,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经济行为总是会走样。

3.实验经济学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而且,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

但同时,目前实验经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还局限在微观经济理论,如何拓展其运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结束语:行为经济学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是经济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它所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经济学是一样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益分配问题。但它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的观点,使得经济学更加贴近于生活与现实,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逐步完善,它势必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保民:《信息经济学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8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最先出现于战后的美国。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的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是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和第一创始人;贝克尔则为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全资本的概念应该包括人、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它促进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支撑点。

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现在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事实[31,其理论和观点极具价值,并为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力资本理论毕竟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它在反映社会生产的同时,有立足于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特点,以服务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西方社会的特征,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1.人力资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掩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首先,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通过受教育而获得了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熟练的、专门的劳动力,这就好比拥有了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成为了资本家。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人都有资本。人人都是资本家,不存在剥削关系。这显然是谬论。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就会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其次,人力资本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差别需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原因,完全在于受教育程度。因此,只要普遍提高教育水平,使教育机会均等就能减少贫困,并使收入分配趋于平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它掩盖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本质原因。人力资本理论并不主张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不平等,只是想通过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一些工资收入上的差别,使贫富之间的矛盾缓和一些。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理论实质上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2.人力资本理论是对理论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否定。人力资本理论没有摆脱资本创造价值的传统经济学观点。它用“人力资本”的概念把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资本化,宣扬人力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创造利润的源泉。而认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资料和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资本家占用并用作剥削手段时才化成资本。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一切社会财富和价值归根结底都是由劳动者的活动创造的。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诚然是生产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投资本身毕竟不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只是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而已。也就是说“进行生产的只有劳动;它是价值这种产品的唯一实体”。人力资本理论的谬论在于,抹煞了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3.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具有阶级局限性,它与理论中的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相违背。

正是由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所以要在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以更好得运用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在理论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

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笔者对“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作出了如下界定:人力资本是指消耗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和物质生活资料所形成的价值。这种价值以道德修养、知识和技能等形式凝结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投入到生产中创造远远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资本”这一概念。认为,只有人的劳动即活劳动能创造价值,而资本(土地、厂房等)不能创造价值。资本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人力资本不是这个意义层面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其本质是劳动力,它是能创造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与“资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能创造价值,而“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它是为剥削剩余价值而存在,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产物。

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还应认识到劳动价值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首先,劳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唯一途径。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消耗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和物质生活资料形成的,而且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样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其次.劳动是人力资本支出的唯一形式。人力资本不断以劳动力的形式投入到生产中.创造远远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总之,离开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就很难建立起来。

篇9

【关键词】离散主义 后古典经济学 新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旨在利用生产三要素理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以及资本节欲理论等去证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分配是合理与平等的,然而,古典经济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其经济学理论不能与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文章对离散主义与后古典经济学进行了相关论述。

一、离散主义的提出

离散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数学,而离散顾名思义就是不连续。离散数学是一种传统的逻辑学,更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更加彰显,各个行业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也需要对离散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和提取价值。

离散主义方法论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在:首先,在离散的视角下,进行客观世界的表达和解释,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解构。其次,经济社会解构之后的信息需要实现有效的获取与传递,包括利用高科技手段更好的反映客观世界。再次,将经济社会与价值相关联的要素进行解读和重组,以有效提取更加有效的价值,如:数字化处理、大数据重构等。最后,离散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在相关人员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与连续性的思维模式或函数建模方式相结合,进而能够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二、新经济的增长理论及其建构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建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注重物质阶段,而是注重精神的阶段。此外,社会资源的稀缺性重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传统物质资料稀缺转变为生命时间的稀缺。在经济方式发生转变之际,产生了许多交织的矛盾,然而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下,更加要求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有重新的认识和分析。不可否认,传统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进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是人类的社会生产,还是人类的高级需要,都是经历由自然需求向精神需求、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的高级需求可以进行离散化表达、离散化重组与满足,从而也为现代经济的增长理论提出了新发展模式、供求关系、现象。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理论经历了由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过渡,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尽管引入较多的因素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但是始终不能有力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现实问题,也无法解释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两极严重分化问题。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存在缺陷问题的分析可知,之所以致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更好的解决更多现实问题,那是因为人们没有对制度进行充分的肯定,也没有重视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问题。首先,先进的制度对资本的性质和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而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对劳动力和科技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其次,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进步的制度,也就是有机化程度的提高,进而可以为国家发展增加竞争力量。

三、经济的解构与重构

现代经济的经济要素既需要通过数字信息等技术进行离散化解构和表达,又需要通过利益关联进行全息化重构,这是人类提出后古典经济学的最为重要的现实基础。第一,表达离散化,经济社会的表达模式发生着变化,由实体转变为离散化表达模式以及虚拟化表达模式。第二,重组全息化,对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挖掘关联价值,并以此而重组。第三,行为概率化,数字技术的离散化表达和广泛传播,必然会提供更多可能性的交流,因此在宽泛的、不确定的大多数之间会产生概率化。第四,发展两极化,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两极化趋势,例如:企业如果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则会导致所获利润下降,反之,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设立,则会促进行业的利润上升。第五,扩张无界化,现代经济触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了跨界化。第六,公权私有化,社会经济经过离散化之后,私人企业可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数据信息,而企业交易成本的离散和数据成本得以被平台所控制,进而可以使企业更好调节交易成本。

四、基于离散主义的经济学

(一)网络经济学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新的经济形态被称之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学的出现,为现代经济的离散化解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又是后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数据经济学

数据经济学是将社会离散化之后的数据进行有效表达和分析研究,进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理论。对与价值相关联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可以较好的控制企业成本,也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更可以促进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平台经济学

社会经济经过离散化解构之后进行重构,并且通过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将相关联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与平台相联结可以较好的促进多方通过平台进行交易。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台竞争日益激烈,而发展平台经济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总而言之,离散主义不仅是后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具体的技术手段。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在不断转变,由区域化和模块化向离散化和虚拟化转变,而社会生产也更加注重由物质向精神生产的转变。离散主义与后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转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的迅速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建飞.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认知基础和思想背景的一种分析框架[D].西北大学,2012.

篇10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五)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指出经济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二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任何纯理智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关于最后价值的判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六)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式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形式。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从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中获得大量好处,追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八个创新

新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在坚持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尤其是对政治经济学继承的基础上,要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八个创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畴体系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体系,需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体,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科学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概念创新。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新的内涵,把它的性质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要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二是引进新概念。如,“科学发展观”、“利益和谐”、“现代财富观”、“民营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

(二)拓宽新范围。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各个流派的科学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解释范围。从时间看,理论阐述不只是从马克思理论讲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讲劳动价值论时,要反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论。从空间上来看,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理论时,既分析资本主义,又分析社会主义,同时重点结合中国的现实。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要反映现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反映每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重大事件,还要阐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同时又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范式。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二次现代化过程,社会也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新范式。

(四)确立新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在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关系的一般规律。

(五)明确新主线。公平与效率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围绕调整宏观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一是在宏观上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微观上以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又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处理好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六)构建新体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新体系。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突破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体系。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理论体系应分为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每部分按历史顺序,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七)增加新内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是根据情况变化,在角度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将“对外开放理论”改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二是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经验,把新理念、新现象和新问题加进去,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八)归纳新观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观点。如,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分类及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经济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等。既使传统理论得以继承,又使各家观点得以展现。

三、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

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其逻辑自洽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以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苏联范式和实现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转型为目标,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分法的局限性,借鉴政治经济学史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优秀传统,以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由七大部分构成的理论新体系。

(一)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首先研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最后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二)生产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生产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的一般理论中,研究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的组织以及生产规模与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研究中,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益、社会主义的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交换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交换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和社会主义的交换。在交换的一般理论中,研究分工与交换、商品、货币、市场及市场体系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资本主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机制、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四)分配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分配的双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收入分配及其机制、初次分配及其决定、再分配及其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分配方式)、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再分配及其调节、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

(五)消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费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消费和社会主义的消费。在消费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消费的双重含义及相互关系、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消费结构与模式、消费的变化趋势、消费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消费的性质与特点,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与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与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消费的结构及方式转变、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及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