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教育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教育的利弊

篇1

关键词:中国;西方;民办教育;比较研究

一、中国民办教育近几年发展状况

(一)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用“起步晚、发展快、成效大”这六个字来形容。建国后民办教育曾经有一段时间的停顿,直到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事业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宪法》对民办教育地位的确立,各地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84年,民办高校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起航。此后,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义务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民办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民办教育从此进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教学机构13.99万所,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2.16万所,8年翻了6番。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多方面,满足不同人群教育需求的民办教育体系,民办教育事业成效显著。2012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民办教育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浪潮。

(二)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可谓发展迅猛、成效卓著。然而,在民办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如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地位差异悬殊,民办学校筹资困难、经费不足,师资力量和生源无法保障,缺乏办学宗旨、只图经济利益等,引起了人们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担忧和反思。如曾经的民办教育航母山西南洋教育集团,就是因为企业集团缺乏办学宗旨,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以实现经济利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引发集团崩盘。

二、国外私立教育情况介绍

(一)国外私立教育的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的私立教育普遍先于公立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随着国家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强完善,公立教育日益发展壮大,渐成主流。但由于受到自由、民主、平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化需求受到重视和尊重,私立教育在西方并没有被取消,反而逐渐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不断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私立大学起源于殖民地时期,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和私立大学的发端,随后历经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二战,私立大学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到2004年,美国私立大学已经达到4365所,比同期公立大学数量多出一倍有余。美国的私立大学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动美国经济、科技和政治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美国著名的常青藤联盟,被誉为美国总统和诺贝尔获奖者的摇篮,其里面的高校就都是私立大学,像哈佛、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等,都是世界级的一流名校。

(二)国外私立教育的发展特点

国外私立教育由于受到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与我国的私立教育在发展上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首先,办学经费渠道来源广泛。以美国为例,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有社会捐助、校友捐赠、出租房屋及土地、学杂费等,来原渠道广泛多样。其次,享有高度的办学自。政府除了在某些必要方面对学校做出了限制,给予了高校充分的办学自,如聘请校长、课程设置、收费等方面学校均可自行确定,政府并未作过多的行政干预。最后,政府对私立教育的立法保障。由于法制观念比较强,很多发达国家注重对私立教育的立法保障,为私立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如日本为促进私立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私立学校法》、《私学振兴财团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有关法律,监督指导私立大学的办学和发展。

三、中外民办教育比较

(一)中外民办教育的对比分析

1.相对于国外民办教育的差距

与国外民办教育相比,我们的差距表现在:首先,治学环境和办学质量不高。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短,许多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差。而且,缺乏办学宗旨、功利性太强、行政干预过多等也导致学校治学氛围不浓。其次,与公立学校地位不平等。国外政府虽然以公立学校为主,但对私立学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目前在我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存在行政力量倾斜严重、地位不平等等现象,两者悬殊较大。

2.相对于国外民办教育的优势

与国外民办教育相比,我们的优势体现在:首先,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较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教育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民办教育市场潜力巨大。其次,可以直接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经验。国外私立教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以迅速提升自己,缩短差距。最后,不受宗教影响。西方不少国家具有宗教传统,不少私立学校也受到宗教影响,例如2002全美共有私立学校27223所,其中宗教类学校就有21370所,占79%。

(二)西方私立教育的发展启示

西方私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其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首先,办学宗旨是私立学校的灵魂。西方私立学校在办校、治校过程中,都会秉承教育至上的办学宗旨,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和对教育的完善追求。其次,独立自主是私立学校的生命。西方民主、自由观念较深,政府对私立学校干预较少,尊重私立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给予其充分的自。最后,社会力量是私立学校的拐杖。西方私立学校的蓬勃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帮助。如哈佛大学每年都会受到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从而帮助其更好的提高办学质量。

四、中国民办教育投资的发展方向

(一)学习西方私立教育的先进经验

首先,私立学校应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坚定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私立学校的创建者和管理者应明确学校教育理念,避免陷入功利主义而去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偏离办学宗旨。其次,应加强私立学校的立法保障工作。立法部门和政府应根据我国私立学校的发展状况和目标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私立学校的健康发展。再次,政府应减少对私立学校的行政干预,给予私立学校充分的办学自,创造宽松、自由的办学环境。最后,引导社会资本办学,拓宽私立学校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通过给予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办学。同时,创新融资渠道,如接受捐赠、基金滚动、出售服务等,改变过去依赖于学费的传统融资模式。

(二)找准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明确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民办教育是对公立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目前,公立教育主要是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综合教育进行保障,以满足大部分国民的基本教育需求。私立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公立教育的市场空白,如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开辟市场蓝海,同时弥补公立教育的不足。如新东方烹饪学校、北方汽修学校等都是对公立教育空白进行深挖,满足了市场的教育需求。其次,推动民办教育行业整顿,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较快,一时间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民办教育要想取得健康良性的发展,就必须推动行业整顿,淘汰不符合资质、办学质量差的学校,加强教育品牌建设,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探索中国民办教育的前进道路

首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在巨大行政资源的严重倾斜下,公立学校垄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民办教育却只能依靠自身独立发展,导致民办教育无法做大做强。其次,推动教师体制改革,增强教师流动性。目前,由于实行统一财政编制,教师难以进行自主流动,导致民办学校无法吸引到优秀的教师队伍,办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合理的体制,增强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促进民办学校发展。最后,创新办学模式,提高企业办学参与程度。企业参与办学,既能为民办学校提供资金来源,又能增强学校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避免理论和实际脱节,也能为企业输送人才、增强科研实力。如吉利集团投资创建的吉利大学,在满足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吉利集团输送了许多汽车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胡卫,董圣足.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

篇2

[关键词]潮流计算 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 P-Q分解法 高斯―赛德尔法

中图分类号:G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66-01

潮流计算是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一种基本计算方式。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已知的电力系统运行条件与网路结构为依据,从而对电力系统的整个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确认。运用潮流计算,可以了解到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功率以及电力损耗等方面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潮流计算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计算的基础,同时它还是对电力系统故障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因此,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模型的原理

根据节点导纳矩阵可以知道,在一个n节点的电力网络中,n节点电力系统的潮流方程中一般包含着4个变量,即P、Q、V、δ。由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可知,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节点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PQ节点。在这种节点中,一般有功功率P与无功功率Q是已知的,而节点中的电压值是未知的[1]。一般情况下,在变电所里基本都选用的是这种形式的节点,由于变电所没有发电设备,因此,它的发电功率通常是零。有一些发电厂,在固定的时间之内,送出的功率往往也是固定的,因此这种发电厂母线也称为PQ节点,所以,目前来说,电力系统中大多数节点基本都是PQ节点。

第二种是PV节点。在这种节点中,一般节点P与节点V都是已知的,而Q与δ是需要通过计算求出的。由于这种形式的节点,只有在充足的可调无功功率之下,才能够维持给定的电压幅值,所以,这种节点又被称作电压控制节点。一般情况下,选用PV节点的是有一定无功储备的发电厂与具有可调无功电源设备的变电所,而在电力系统中这种形式的节点应用很少见。

第三中是平衡节点。当潮流计算的结果没有出来以前,对于网络中的功率损耗是无法知晓的。所以,在网络中起码会有一个节点的有功功率P是无法确定的,由于这个节点主要承担了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因此,将这一节点往往称作平衡节点。由于基准节点往往与平衡节点在选取上通常会使同一个节点,因此,习惯上将两者合称为平衡节点,平衡节点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通常是需要经过计算求出的。一般情况下,平衡节点应用于主调频发电厂中最为合适。但是,也有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是如果想要导纳矩阵法潮流计算程序的收敛性有所增高,那么可以将出线最多的发电厂作为平衡节点;其二是如果是对地区电网潮流进行计算,那么可以将最大的电源出线作为平衡节点。

二、各潮流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同一个网络系统内,如果收敛精度发生变化,那么对各个潮流算法程序进行对比后,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结论。首先,对于高斯―赛德尔法而言,当精度增加的时候,它的迭代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其次,对于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而言,当精度增加的时候,它的迭代次数变化不明显,两条曲线几乎十分接近,这也就是说,当精度增加的时候,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在运算时间上基本没有产生变化[2];最后,对于P-Q分解法,当精度增加的时候,它的迭代次数变化也随之增加,但是,从增长速度上来说,它的增长速度要比高斯―赛德尔法的增长速度慢,而从曲线的变化上来说,它的曲线变化要比相比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要稍微向右偏离。

在不同的网络系统内,无论运用哪种方式对网络系统进行计算的时候,迭代次数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一些,但是得到的计算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首先,对于高斯―赛德尔法而言,由于节点数增加,它的迭代次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所以在高斯―赛德尔法下,它的运行时间就相应的增长,同时,在三种潮流计算程序中,这一方法所需的运行时间是最长的。其次,对于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而言,它的迭代次数基本上都低于10次,这就充分表明了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的迭代次数与系统规模大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随着系统节点数的整体增加,这就导致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下所需的运行时间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P-Q分解法,而且是系统节点数越多,那么它所需的运行时间会更长,而P-Q分解法所需的运行时间就要比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要低【3】。最后,对于P-Q分解法而言,由于P-Q分解法一般采用的是定雅克比矩阵迭代,因此,在系统规模比较大的时候,它的迭代次数与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相比来说要多一些,但是在迭代过程中减少了对雅克比矩阵元素的运算,因此,它的运行速度是这三种潮流计算法中最快的,所需的运行时间最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想使计算结果比较精确,那么应该采用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法进行计算;如果要想使系统的运行速度达到最快,那么最好采用P-Q分解法;高斯―赛德尔法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潮流计算时候,由于它所需的计算时间比较长,因此只适合在小规模系统中使用,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如今的小规模系统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这种计算方法也逐渐被淘汰了。

参考文献

[1] 薛振宇,房大中.基于双向迭代的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

篇3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比较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或者是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股权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必然带来合并企业及被合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涵义及特点

目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国际会计界对这两种方法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CAS No.20)保留了两种方法并存的格局。但企业合并不能任意选择这两种方法,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购买法的涵义及特点

国际上不同的权威会计组织对购买法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APB在其1970年发表的Opinion No.16中指出购买法是“核算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收购公司按照收购成本记录收购的资产减负债。收购成本与被收购公司的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记录。收购公司的报告收益包括被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的经营业务,以收购公司的成本为基础。”

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即将企业合并视为一桩买卖,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因此应采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即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量来衡量。合并后,经济资源流出方获得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购买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实施合并的企业,应按其成本进行核算,其成本为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交易发生日购买方为了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资产和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

2、如果被合并企业丧失法人地位,购买企业收到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本超过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果是控股合并,则需要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合并商誉。

3、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合并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及特点

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股权合并法。IASC的定义为:“参与合并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是购买者。”APB在其Opinion No.16中也指出:这种联合(指权益法)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的控股权,但实质上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结合;联合企业集团内难以分辨谁是取得者、谁是被取得者;联合前后的管理方针、人事安排都没有实质上的变动。也就是说,这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对等联合,不存在购买交易。由于是股权联合,而非购买交易,因而不存在新的会计基础,所以合并报表只是参与联合的公司账面价值的合并,没有资产增值,也不会产生商誉。如果合并前公司间存在交易,也应当追溯调整、重新表述,似乎参与联合的公司起初就是一个企业。

该方法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当一家企业完全以其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企业的几乎全部的普通股时,其实质不是购买交易,而是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它们全部的或实际上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经济资源的联合,合并企业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为购买方。权益集合法不认为参与合并的一方购买了另一方,合并各方没有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无所谓购买价格,因而也就不存在新的计价基础,还是用账面的历史成本来反映,也不应当确认商誉。

权益结合法的特点如下:

1、不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后的企业。

2、所发生的与股权联合有关的支出均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3、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而不应反映为公允价值,也不确认商誉。

4、已登记入账的发行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支付的额外价款,与账面登记的购买股本的金额之间存在差额,应调整股东权益。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分析比较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对合并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各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有其存在的经济业务基础,就其某一项合并业务来说,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应保持互斥关系,不可以任意选用。其理论基础和会计处理均存在重大差异。

(一)理论分析的比较

从国际会计准则对购买法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看作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行为,这种交易与企业在市场上购买资产并无差异,即使采用股票交换形式,也是为了“购买”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公允价值是购买法的计价基础。权益结合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用自己的普通股与对方几乎全部股份交换的行为,股票交换不是为了“购买”,而是股东之间为实现联合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并未发生企业之间经济资源的流动,因此会计核算应保持原有的记录,即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权益结合法主要适用于股权互换的合并行为。

(二)会计假设的比较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虽然不一定改变目标的法律主体,但它已被主并企业所控制,如资产的使用、经营活动等,并且主并企业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即发生了经济资源的流出。另外,通过合并使被并公司的资产收益能力和价值发生变化。这些都表明,被并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受到很大影响。

而权益结合法认为,当通过交换股票实现合并时,对被并公司的经济资源未产生任何影响,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各自资产仍保持不变,且继续从事以前的经营活动,故不影响各自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也就不应该改变它的计价基础。

(三)会计处理过程的比较

1、合并过程中会计处理中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计价基础即对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按其账面价值入账还是按其公允价值入账。产生不同的计价基础是由于其所依据的会计假设不同:购买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持续经营受到影响,该假设已经不适用了,所以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估价,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权益结合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仍然存在,所有者没有变化,持续经营的假设仍然适用,因此不改变计价基础,按原始的账面价值入账。

2、确认购买成本和商誉不同。购买法下,将合并视为一项如同购买普通资产一样的购买交易,因此,合并方必须确定购买成本作为支付购买价款的依据,并据此确认反映企业合并的交换价值。购买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后企业的商誉;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被视为一种股权的联合,而不发生购买交易,自然无购买成本可言,因此对投资没有反映。同时因为无购买成本,故权益结合法下不存在商誉的确认。

3、合并前收益及留存收益的处理。在购买法下,被并企业在合并之前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作为合并企业购买成本的一部分,而不纳入合并企业的权益及留存收益。在权益结合法下,对于被并企业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不分合并前后均反映在合并后企业的报表中。

4、合并费用的处理。对于在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在购买法下,直接费用增加购买成本,间接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在权益结合法下,不管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一律计入期间费用。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比较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购买法根据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报表,提供了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便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使决策的相关性大大提高。权益结合法按资产和负债的原始成本反映,与公允价值比较,明显缺乏决策相关性。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市场不完善、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切计算时,权益结合法贯彻持续经营的假设,使用历史成本反映合并后的主体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购买法下,由于使用公允价值,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诸如商誉的准备账户,给人为的调节利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另外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使当期和未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减弱。

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两个或几个信息之间关系的特征。对于购买法所编制的合并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在科学的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合并信息与按市价取得资产和产生负债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是一致的,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但同时新的计价基础使得它与合并前的会计数据的比较变得困难。权益结合法则由于未改变计价基础而有利于会计报表前后期的比较,但对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则显得困难。

4、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购买法下由于公允价值和购买成本的确定及分摊均需花费较高的代价,所以购买法的信息成本较高。权益结合法不使用公允价值,只需要确定必要的股权交换比例并按账面价值记录净资产,因此报告主体的成本较低。

(五)经济影响的比较

由于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因而对合并企业引起的经济后果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购买法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予以合并,这样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实际上是投资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被并企业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和。权益结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一般情况下,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要高于其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往往要高于权益结合法。在购买法下,无论是用支付现金的方式还是用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取得被并企业的股权,合并后的股东权益即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而且,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能并入。而在权益结合法下,购受企业在记录合并业务时,并不按被并企业的股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数记账,而是按换出股票的面值和股票溢价发行收入记账,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通常直接加到购受企业的留存收益。这可能引起合并后股东权益的变动,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包括在实施合并的企业中,可用来发放股利。

2、从合并利润表的角度看。对合并当年利润的影响结果不同。在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纳入合并企业的利润表,而购买法仅仅将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纳入利润表,因而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而被并企业又有收益,权益结合法处理所得的收益总是大于购买法。由于合并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并企业合并时整个年度所实现的利润,而不问实际的合并日是哪一天,因此,合并企业能在增加利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权益结合法不仅对合并当年能够产生迅速增加利益的效应,还能使合并企业未来期间受益。其原因在于:购买法下,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合并资产的公允市价常常大于账面价值,则有较高的折旧基础和商誉的出现,其折旧费用和商誉的摊销就会增大,从而减少合并后公司的利润。如果采用权益结合法,按照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将导致较高的收益。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而不是按其收购成本计价,会形成秘密准备,较低的折旧,无须摊销商誉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合并后企业如果按公允价值出售账面上低估的资产,会取得一笔即时的收益,达到迅速增加利润的结果。

从上述分析可知,权益结合法对实施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有利影响,它避免了较高的资产折旧基础和商誉的出现,避免了因资产价值重估所引致的每股收益的稀释,合并后各期的收益相比购买法下的收益要高,给报表阅读者以企业效益增长的感觉。

3、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看。在权益结合法下,因为其没有现金支付,故合并后的现金流量表是合并各方的现金流量表的汇总,合并前的现金流量表需追溯重编,以实现可比。购买法下,与合并有关的现金流量的净额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所获净资产的公允市价作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合并中采用的支付作为筹资活动所采用的现金流量。购买法下,还可能歪曲反映合并当年以及以后各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例如存货在取得时不是通过经营活动,然而在销售时所取得的价款却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样就虚增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存货流转较快,则歪曲程度会减少些,因为购买新存货的现金支出会抵销销售原有存货的现金流量。因此在财务分析时,应考虑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虚增的影响。

4、从股东的角度看。Stephen R.Moehrle对合并会计报表方法的选择对股东支付目标公司股票溢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他选择了从1995年11月到1998年6月采用权益结合法的39家公司,并以同期采用购买法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作者使用了合并宣告前1日和合并宣告前5日的数据,并分别计算了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公司的购买溢价。除了数据调查之外,作者还与这些公司的CFO进行了面谈。结果如下:总的来说,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公司需要比采用购买法的公司支付更多的并购溢价。也就是说,权益结合法下,目标公司股东的股票价格更高。对同样一笔交易,采用权益结合法使收购公司的股东付出更高的代价,这对收购公司的股东显然是不利的。

5、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Benjiman C.Ayers认为合并会计方法的不同选择将会对企业财务比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尽管影响程度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实证研究指出,如果将商誉按17年摊销,同时取消权益结合法,公司只能采用购买法进行合并会计处理,则权益报酬率将下降13%(金融行业)到65%(旅馆和服务行业);对每股收益而言,下降的幅度也将高达8%(金融行业)到42%(食品、纺织和化学工业)。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同样有巨幅下降,金属采矿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其下降幅度超过30%,而金融业只有6%的下降幅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权益结合法提供的信息在决策有用性上不如购买法。因为在权益结合法下,可能由于合并前的资产负债没有得到确认,导致合并后的利润高估,从而缺乏相关性。购买法则记录了被购买方资产的公允价值,使之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更具有预测价值。其次,权益结合法不是按照交易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此有悖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对合并后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建议

综上所述,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各有利弊。采用两种方法时,很难区分两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中必须保持互斥关系,在符合权益结合法时,就不允许使用购买法,反之亦然,以避免企业任意选择而破坏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另外,IASB 在IFRS No.3中指出,权益结合法仅限于为权益对价的企业合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陈天西.高级会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肖小凤.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概念与依据[J].湖北财政与会计,2000(10).

3、徐峰.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辽宁经济,2007(1).

4、丁友刚.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问题、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04(3).

篇4

一、归纳概括,寻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就是通过对此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思维和宏观把握能力。归纳概括的步骤是先列出此阶段的重大事件,然后对此阶段的重大事件进行分类整合,抽象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领域特征与总体特征。

1.明清时期中国: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并发展到顶峰;市民工商业者力量日益壮大,但未形成新的阶级力量。(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统治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思想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主流,京剧产生发展,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4)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逐渐脱离世界;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斗争。(5)民族关系:坚决同分裂势力斗争和反对外来侵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

2.明清时期西方:从总体上看西方主要国家由农耕文明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具体来说:(1)政治上:西方主要国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统治与代议制逐渐确立。(2)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迅速发展并进行工业革命,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天主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削弱;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4)对外关系上: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总之,通过对明清时期中西方基本史实的归纳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历史阶段特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清晰可见,初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入乎其内探究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之内在联系及中西方之异同

归纳概括,形成的历史阶段特征,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只能是肤浅的、机械的,并不能灵活应用,内化成自己的答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大思维力度,入乎其内,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动态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下举例说明:

1.历史阶段特征之内

首先以明清中国为例,一定社会的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实质上是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再以明清时期西方为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实质上是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当然,像这样的内在联系举不胜举,只要我们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举一反三,必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2.历史阶段特征之间

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的异同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方面的异同,也轻易的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超越国界,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也使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不同发展态势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现象的内在原因不言自明,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知识应用能力与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学以致用,强学生运用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解题之力

研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是为了解答具体的历史试题。近几年高考新材料、新角度的试题不断出现,但不管材料、角度如何新颖,许多试题在教材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切记“背景或者题干在书外,答案或者答案的原理在书内”,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典型例题,多角度进行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的能力。

篇5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设计

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彩,这种中国式烙印是指企业采用家长式的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进行了限制,如今,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立地式”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此种“由内到外”的“立地式”研究是建立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管理通过对真实企业实践和现象不断的提炼和总结进而形成新理论的一套研究方法,下文就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真实的以及具有明显变动特征的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事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聚焦驱动阶段的比较,来总结具有我国特色创新色彩的企业管理驱动因素。

1.研究样本选择。

作为扎根分析的样本一定要选择一些真实情景描述的管理案例,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可信度,而且样本聚焦信息丰富的管理案例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对样本进行深度分析并且挖掘构建新的理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用现代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确保企业获得新的发展。企业管理不仅包括企业文化、形象塑造与维护,还包括如何帮扶企业进行对策的改进,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推动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面就是几家针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典型性以及明显变动性的企业案例,这些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案例覆盖了各个行业,并且成立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

案例一:太钢的产业链延伸之路:钢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战略。从钢铁产品系列化布局到不锈钢,研发与制造的专一化战略转型历程。案例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物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决策和引入IRIS-2系统,实现集装箱信息化管理的历程。案例三:成长期企业重组战略的抉择——特变电工:电器、大型、80年代后期、民营、战略。企业兼并重组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四:谭木匠——我善治木:日用品、中小型、90年代初期、民营、营销。从商场、直营到特许加盟的渠道变革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五:HC公司的战略选择:供水、中小型、00年代初期、国有、组织结构。二次创业过程中组织变革的决策历程。案例六: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食品、大型、90年代初期、民营、金融创新。企业的融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七:从PPG到VANCL网络服装销售的商业模式演进:服装、中小型、2000年后期、民营、商业。PPG到VANCL对网络销售商业模式的探索历程。案例八:中国农业银行FMIS系统开发:金融、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开发和上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历程。案例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的运作管理提升:电信、大型、2000年中期、国有、供应链。供应链变革动机的产生历程。案例十:河北大午赛团:首创中国“家族企业立宪制”:农业、大型、改革开放前、民营、治理模式。形成及实施“家族企业立宪制”治理模式的历程。

2.分析方法选择。

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包括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以及故事线分析(storylineanalysis),这不同的分析范式在识别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的同时还能够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进行整合。

开放式编码:企业的创新管理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初始概念由逐字逐句的编码形成进而修订合成新概念。

主轴编码:通过对各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对形成的现象进行更精确的解释。

选择性编码:通过对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结果的整合与识别进行理论的构建。

故事线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编码的还原来验证案例的可信度。

(二)扎根分析

1.图表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的因素也大为不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主要驱动因素数据的总结,见表2。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资源约束。资源约束严重抑制了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并不是农业企业以及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在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原材料的紧缺或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率出现下滑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实施兼并重组战略。

(2)战略。战略因素与资源约束因素对于农业和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来说都不是特性驱动因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自身的管理创新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来进行展开,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战略思路,才能通过对企业的清晰定位发展专一化并且有针对性的战略。战略因素之所以不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发展是因为受到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限制,同时农业政策的种种制约也使得管理创新的驱动难以形成。

(3)管理问题。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主要特性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管理问题,不同企业采取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我国的市场需求。管理问题对于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来讲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都存在粗放式管理问题,先拿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举例,大多企业均都只面向组织外部的管理进行创新,而对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创新的忽略都使得企业出现了组织文化缺乏协同的状况发生。另外,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出现时期较晚,因此,非国有企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管理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使得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举措实施更加到位。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

据科学研究证实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以及市场需求都属于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表3就对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作用机理的解释。综上所述,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都是由组织资源能力作为基础,市场竞争作为动力,行业发展起到起到推动作用,组织社会资本是企业创新管理的资本,市场需求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导向。

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企业家。与西方企业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企业并没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才使得企业家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进而造成了“家长式管理的”企业特性。西方企业鼓动自上而下的全员创新使得企业员工才是驱动管理创新的重要关键资源。

(2)企业发展特征。企业只有按照正常的变化规律并且遵循生命生长现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并且有着自己的立足之地。与我国企业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企业早已摆脱企业发展时局限性带来的困扰,因此较为成熟和完善。

(3)战略。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只有正确的制定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4)政策。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企业管理创新要合理的对企业管理进行规划,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构建可以将企业置于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当中,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开放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先进紧随时代潮流的企业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5)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阶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领导战略决策的正误对于企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标和企业的根本利益。

下文列举了一些企业管理公式。

式中It代表第t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代表本金;i单为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式中i为计息周期复利利率;Ft-1表示第(t-1)期末复利本利和。

注:(F/P,i,n)表示在已知P、i和n的情况下求解F的值。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失业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一致性分析

(一)在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上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效率工资理论中提到,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工人的离职的机会成本,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人会减少或者避免怠工偷懒行为,吸引熟练技术工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厂商的利润,而平均工资的上升,导致出现非自愿失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是因为厂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所引起的。而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则认为,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是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所决定的,这种本性促使着资本不断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结果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非自愿失业的劳动者,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过剩的,这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是类似的。

(二)两者都认为失业存在对资本家有利。

失业的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一方面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应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职工人为了避免失业,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丰富,加剧了外部竞争程度,造成“粥少僧多”的局面,使得雇佣方处于优势地位,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从而得到更多的利润。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是必要的和有利的。这种必要性和有利性首先体现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资本积累。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微观差异性分析。

1.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差异性分析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的根本的分歧在,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认为,只要工资具有伸缩性,失业并不具有必然性,否认失业或者短期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而马克思失业理论认为,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与获利的内在动力,资本有机构成必然提高,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失业。尤其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来说明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在经济衰退时,必然会有失业。

2.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差异性分析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存在着相似性,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失业,但分析失业的原因的层次却不一样;马克思分析失业的原因,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层面上展开分析的,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必然造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要解决失业,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该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而凯恩斯虽然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但并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失业的原因,只是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另外,在分析造成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时,凯恩斯把这种原因归结为消费倾向、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三者的不协调,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导致了这种不协调,如此以来,就把资本主义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宏观差异性分析。

1.失业的原因

马克思失业理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的失业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上来分析相对剩余人口或者失业产生的原因,指出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的,另一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指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存在着根本矛盾,使得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加深理论失业的发生程度。所以,马克思就业理论可以归结为在生产领域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

而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在古典学派并不存在失业,或者是长期失业,因为在其看来,资本主义的均衡机制总会解决这种失业,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面对经济大萧条造成的失业这样的事实面前才承认失业的存在。对资本主义失业的产生和存在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交换领域,对失业发生的必然性与根源的形成认为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认为是市场运行机制本身或者人们的心理等主观因素导致失业的必然产生,更多的从经济变量及相互关系的均衡来分析。

2.资本主义失业形式

马克思失业理论中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中,明确的指出了三种失业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和停止形式;而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在失业形式这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认知过程,在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那里,失业是不存在或者是暂时的、短期的事情,这些失业是自愿的、带有摩擦性的,而凯恩斯主义则把失业因经济规律而呈现规律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更关注结构性失业,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中,萨米尔森归结了失业的四种形式: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3.对失业的治理

马克思失业理论在对待失业问题的解决上,分析的并不多,其更多的是分析失业的原因和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这种方式是不能被选择的,因为分工细化,生产力不断进步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另外一种就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改变或者消除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根源,也是改变资本主义失业的唯一可选途径。

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在失业的治理上,根据不同的失业原因分析,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拉动需求带动就业,增加培训改变或缓解结构性失业等等很多,但是它们这些对资本主义失业的治理,与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论经济学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所作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篇7

[摘 要] 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都是企业所得的反映形式,但在计算原则、计算目的等方面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随着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也衍生出不同的差异。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划分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体现纳税行为的重要,真实反映出该企业的收益情况。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要以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为基础,从而优化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纳税调整。

[关键词] 会计制度 会计所得 应税所得 差异 纳税调整

一、前言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行为与企业收益的衡量方式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税收制度的完善与会计制度的改革,将逐步引导我国的企业会计行为,逐步趋向规范化与合理化,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的独立执行,提高了税法的制约效果,同时也赋予双方各自遵循的制度规范行使职能的权利。然而,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也必然会增加广大纳税人遵从税法、会计制度的成本,加大广大财会人员和税务工作者理解执行具体政策规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在不违背税法和会计制度各自目的、遵循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尽量减少差异。

二、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概念上的差异

会计所得,是企业按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来进行核算,从而得出的企业含税利润所得,全面、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是企业的投资者与管理者衡量企业发展,制定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计税所得,除了依据一般会计原则还要参照税法所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核算,从而得出的是企业作为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体现了企业的纳税人角色,是企业所得税数额的计税依据。

通过对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概念上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中找到二者的内在联系。会计所得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进行核算的,因此,会计所得是确定计税所得的基础,计税所得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准确地计算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可以更加准确的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纳税情况,从而使国家、企业与投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会计所得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数字表现形式,可以用公式来描述,即:会计所得=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收入总额指的是企业所有经营性收入的总和,是依据会计核算法则计算得出的,而成本费用也是依据企业会计账面记录所产生的所有企业行为支出记录,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会计所得。

计税所得的核算也同样是建立在收入总额的基础上,采用计税所得公式:应税所得=收入总额一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准予扣除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泛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的差异就是由于扣除项目上的范围界定不同而造成的。

四、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差异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之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差异,应当采取相应的会计手段来进行处理和调整,从而合理平衡两者之间的偏差。通常采用调整纳税或调整会计利润的办法来实现。会计所得即为会计利润,而计税所得即为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计税所得=会计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之间实现了对等,不需要采取相应手段来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即可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计税所得﹥会计所得,这种结果出现在企业根据税法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时,即: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调整项目增加额。会计利润低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调整增加项目的金额应当超过调整减少应税所得的金额,使得计税所得大于了会计所得。

第三,计税所得﹤会计所得,即: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调整项目的净减少。当企业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时,调整增加的应税所得金额小于调整减少,从而出现了计税所得小于会计所得的情况。

无论企业怎样采取相应方法来调整会计利润,都要以遵循税法为前提,会计所得时计税所得的基础,会计所得发生变动,必然也会导致计税所得连动变化,因此,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认真贯彻税法制度与会计制度,并结合两者,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发挥准确的会计工作职能,为企业管理与发展服务。

五、笔者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差异的存在,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极度大的不便,如何缩小差异,如何协调及调整差异是我们当前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的协调是涉及所得税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的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再今后的工作结合实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董树奎: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协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13

[2] 刘 勇:账务调整必须明确区分会计所得和计税所得[J].铜陵学院学报,2005:44-46

篇8

关键词:传统计算方法;有限元法;齿轮;接触应力

【分类号】:TM743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而其失效分析也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计算方法在用于分析齿轮接触应力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传统计算方法的替代,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1、传统计算方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过程

在传统的直齿渐开线圆柱齿轮计算中,为避免齿面发生点蚀,应限制齿面的接触应力。其计算是以两圆柱体接触时的最大接触应力为基础进行的,而用于进行齿面接触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是将相啮合的两个齿廓表面用两个相接触的平行圆柱进行替代。它们之间的法向作用力为 ,将法向载荷 可在其作用节点处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即圆周力 与径向力 ,并运用弹性力学的赫兹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即得

2、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过程

2.1建立物理模型

在用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应力时,首先应根据实际问题近似确定求解域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区域,然后再通过向相关计算机软件中输入各齿轮参数,建立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处于节点位置啮合的物理模型。在边界条件的选择上应在保证解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使问题简化。而对于边界范围上各点的约束条件,其与齿轮结构有关,且不外乎三种情况即:可以给定边界节点的位移;可以给定边界节点的作用载荷;既不给定载荷也不给定位移条件。

2.2划分网格及设置材料属性

在建立好相关物理模型后,应对建好的模型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并设置模型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单元网格划分得越小,其计算精度也就越高,但相应的求解时间也会增加。有限元中对单元网格分割的一般要求为:a)应力(或应变)变化剧烈的地方,如齿根过渡曲线处单元最密,齿廓其余部位次之,齿轮中间部位再次,要逐步过渡,避免突变;b)单元顶角不宜太钝或太锐,若只要求确定最大应力及危险截面,除齿根过渡曲线部位及附近的单元需要加密外,其它部位应允许粗略地分割;c)单元中各节点序号逆时针排列并尽量减小序号差值,以减小总刚度矩阵的半带宽来节省内存。

2.3载荷的添加与后续处理

在生成所需单元后,根据要求为所齿轮模型添加所需的载荷条件,并考虑轮体结构时轮体结构尺寸参数,即可自动生成可被通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ADINA直接调用,进行接触强度计算的全部模型数据文件。

3、结论

作为一种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兴产物,有限元法作为一种通用的工程数值分析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同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有限元法能处理复杂的载荷工况和边界条件,较全面地反映齿轮体的应力场、位移场、齿根应力集中与轮齿变形等。而在另一方面,虽然相较于有限元法,传统计算方法在齿轮应力分析中,其结果精确性不高,但其过程相对简便,可通过公式与查表直接计算,实用意义仍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邓子龙,葛汉林主著.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2]郑钧宜,同晓芳.基于ANSYS的直齿圆柱齿轮应力仿真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6(12):309~310

[3]包家汉,张玉华,胡晓丽.基于啮合过程的齿根应力仿真分析[J].机械传动,2005,29(1):19~22

[4]王统,有限元法对齿根部位应力分布形态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1(1):17~37

[5]张卧波,有限元法计算齿轮接触强度的理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3):89~92

篇9

关键词: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法;Lee分级法;适用性

IgA肾病[1]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有大约近2/5的患者在发病10后继续发展成为末期肾病。IgA肾病的病理表现呈现多样性,但国内外对于IgA肾病如何分级没有统一的意见。目前国内应用较普遍的方法是Lee分类法,而牛津病理分类方法经2009年公布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本次研究中则对两种分级方法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做出比较,并分析临床各项指标与两种分分级方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60例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IgA肾病患者的组织切片样本,本组研究患者均经过肾活检检查,并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125例,男女比例1.08:1.0,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6.5±10.6岁。IgA肾病采用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确诊依据为系膜区免疫荧光沉积,且亮度≥2,研究排除乙型肝炎性肾炎、外过敏性肾炎等继发性的IgA肾病。

1.2一般方法

1.2.1病理切片制作[3]

将本组所有患者的肾脏组织进行常规处理,其中冰冻切片直接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切片的IgA,而石蜡切片分别进行染色处理。

1.2.2组织学评分[4]

同一份病理切片均由1名病理医师和肾内科医师阅片处理,并分别根据牛津病理分类标准和Lee分级方法对肾组织切片进行评分对比。分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与肾小球滤过率及24h尿蛋白定量间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SP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Pearson对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当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

Lee分级法与牛津病理学分类法比较呈现正相关性,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0.74(P<0.001)。

2.2两种方法与病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牛津病理分类法和Lee分级法均与(eGFR)肾小球滤过率呈现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1=-0.456,r2=-0.432(两种方法P<0.001);而两种方法与(24-Upro) 24h尿蛋白定量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

3 讨论

目前广泛认为Lee分级方法能够有效反应肾病的病理改变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各项指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5]。本次研究显示牛津病理分类方法与Lee分级法具有正相关性,表明牛津病理分类法对IgA肾病的分型有临床适用性意义,同时牛津分类系统在其制定过程中更加严密科学,充分强调了该方法的可再现性,具有能将不同医师、不同中心所得出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不仅具有传统评价标准的优点,同时还增加了包括间质纤维化、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等多项评价标准[6],这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对病理资料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牛津病理分型方法能够反映当前病理变化,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说明对于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方法具有临床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黄兰,李英健,刘艳红,赵亚娟,胡桂才,朱菊平.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方法与Lee分级法的临床适用性比较[J].重庆医学,2013,10:1108-1110.

[2]曾玉纯,徐安平,付莎,冯敏.牛津病理分类方法在IgA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新医学,2013,10:689-693.

[3]冼丽英,叶伟标,尹有群,卢义生.IgA肾病牛津病理分型方法与Lee分级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病理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06:821-827.

[4]黄兰,赵亚娟,刘艳红,刘俊英,郭风玲,胡桂才.原发性IgA肾病病理分级方法比较[J].河北医学,2014,04:633-635.

篇10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向多元化发展,实行进军海外的“蓝海”战略,以应对国内房产市场融资与投资的挑战,如2014年1月,恒基兆业、中骏置业、富力、佳兆业与合景泰富等纷纷实施海外融资计划,而万科、绿地、碧桂园等标杆性房企亦实施了实质性的海外布局。随着当前房产销售的疲软与市场前景的恶化,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各种“救市”政策无法完全应对房产市场的降温,房地产企业更应当着眼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万科和保利地产为例,分析了它们在海外融资与投资方面的特点,梳理了两家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而结合房企国际化布局探寻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房企的国际化布局:海外投融资解读

(一)发展背景方面

近两年来,我国多家品牌房企纷纷进军海外,掀起房企海外投融资热潮。2013年部分标杆性房企纷纷“出海”,而2014年,绿地等房企拓展海外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房企融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通过境外融资平台向海外发行债券的房企共有38家,募集资金约1340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上半年,通过境外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的房企共25家,发行债券35笔,募集资金约797亿元人民币。而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三,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2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5.81亿美元,增幅明显;另据美国传统基金会与企业研究所联合开发的CGIT数据库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一亿美元以上的房地产海外投资项目共22项,金额共计117.6亿美元,增幅分别达38%和54%。

根据2014年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百强榜,本文以排名前两位的上市房企万科和保利地产为例,重点比较它们在海外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异同点,以解读我国大型房企海外战略布局的基本特点。具体比较分析如下表1所示。

(二)海外融资方面

由于受内地融资环境所限,自2011年以来,我国房企融资逐渐转向海外市场。基于万科与保利地产的比较分析,我国房企的海外融资基本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在股权融资上,我国房企基本通过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或直接在香港上市等方式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以获取海外股权融资,同时打通海外债权融资的渠道。例如,万科通过发行B股募集资金,而恒大、碧桂园等大型房企则通过在香港主板上市获取境外资金的支持。

其二,房企海外债权融资基本借助香港市场完成,如表1的分析显示,万科的两笔海外债券均由其香港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发行,而保利地产的美元债券也是由其全资子公司恒利(香港)发行,可见,借助香港子公司发行债券对于内地上市房企更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香港资本市场活跃,IPO与发行债券的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便于房企获取海外资金的支持。

其三,房企海外债权融资依赖自身信用评级。当前房企海外发债的现状反映,万科、保利、绿地等大型房企所发行的债券更受到境外投资者的认同,且融资成本相对更低。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房企海外发债平均利率为8%,而表1显示,万科和保利地产发债利率均低于5%,而其中万科2.625%的融资利率更是让同行羡慕,这主要是由于大型房企的信用等级更有保障。例如,万科借助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的标普、穆迪与惠誉分别了“BBB+”、“Baa2”与“BBB+”的长期信用评级报告,使其成为境内信用最好的房企,以增加境外投资者对其所发行美元债的认可。

其四,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渐高。受到美国QE的逐渐退出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等的影响,我国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大幅增加,成本明显上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4月,国内十大标杆性房企的海外融资环比3月回落24.7%,连续两月下滑。而表1显示,保利地产融资成本明显高于万科,这既是由于信用评级的影响,也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海外融资成本的逐渐上升。

(三)海外投资方面

纵观当前现状,我国房企海外布局正在持续扩展,但仍处于探索与试行阶段。结合万科与保利地产海外投资状况的分析,我国房企海外投资基本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房企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但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如表1所示,以万科和保利地产为例,作为房企龙头的万科在2013年已分别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等地进行多起境外投资项目,而保利地产虽还未明确进行海外投资,但亦开始谋划国际化发展,对非洲和西欧市场进行了考察调研,以便实施国际化战略。然而,尽管当前我国房企海外布局已成趋势,但内地房企依然以国内市场占主导。如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在国内的投资依然占据98%,而未来国外投资将逐步提升至20%。

二是房企海外投资与海外融资相辅相成。由于中国为外汇管制国家,境外融资能够为房企海外扩张提供外币储备,保障房企海外拓展。以万科为例,万科通过成立海外事业部,并购香港南联地产以借壳上市,实施B转H方案以打通海外融资渠道,然后再进行香港买地与投资美国和新加坡项目得以逐步实施国际化战略。

三是海外投资项目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为主。2013年万科在境外的四项房产开发项目均是与当地品牌开发商进行的合作开发,万科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既降低风险,又能通过与境外同行的深入合作,获取海外运作经验,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向“轻资产”的变革;四是房企海外投资项目以“内销”为主。出于稳健性考虑,我国房企海外投资项目多针对海外华人客户,优先考虑以海外华人集中区作为投资重点。如万科海外项目选择以美国、新加坡等中国的主要移民国家作为开发地,且主要以对其需求较为了解的海外中国客户作为销售对象。

二、房企可持续发展现状:以万科与保利为例

(一)相似性:实际增长超过可持续增长速度

企业可持续增长概念由希金斯(1977,1981)首次提出,其后,范霍恩(1988)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分别定义可持续增长率为“无需耗尽财务资源状况下企业销售增长的最大比率”以及“基于既定经营、债务与股利发放目标比率状况下企业最大销售增长比率”。可持续增长理论认为,可持续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发展的适宜速度,实际增长率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速度,两者的差异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而国外研究显示,增长过快与增长过慢均会导致企业财务问题,进而致使企业经营失败或破产,因此,企业增长状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统计数据显示,万科与保利地产的实际增长均超过了可持续增长(其中,万科2010年实际增长低于可持续增长,保利2006年实际增长略低于可持续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而言,2006-2013年间,万科与保利地产均处于增长过快状态。万科与保利地产实际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的状态表明这两家房企存在现金短缺现象。2006-2013年间,万科与保利均在2006与2007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增长率慢慢回落,但保利地产相对万科的增长速度略快,且偏离可持续增长速度的幅度更大。

(二)差异化:增长过快的成因略有差异

根据可持续增长理论,企业增长过快可能是由于负债比例过大、权益资本比重较少、股利支付率较高及过分的多元化经营等相关原因所引起的。对比分析万科与保利地产增长过快的成因,它们均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核心业务突出,且均存在较高负债率(其中,2006-2013年间,万科资产负债率在64.94%-78.32%之间,而保利的资产负债率在68.62%-78.98%之间),但其相似之中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一是在营业利润率与财务费用率的平衡上,万科的营业利润率与财务费用率之间基本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而保利地产营业利润率在2006-2009年间均高于万科,从2010年开始逐渐低于万科,且其财务费用在2010年以前均为负数,2010年以后也明显高于万科,这实际上表明了其资产回报率较低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在融资杠杆率上,2006-2013年间,万科带息债务比重(居于46.04%-54.76%之间)明显低于保利地产(居于50.48%-66.44%之间),且其融资成本亦低于保利地产,由于保利的融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平均融资成本过高,正在逐步侵蚀其营业利润率,而万科顺畅的境外融资平台使其融资成本明显低于保利;保利在2013年开始搭建海外融资平台,虽然其海外发债成本虽高于万科,但依然低于国内融资成本。

三是在资产利用效率上,保利地产在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均高于万科的同时,总资产周转率却总体均明显低于万科,表明保利地产在资产管理与运营效率方面相较于万科更为弱化,因此,在未来期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房产销售能力,改善资产回报状况,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三)不确定性: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

依据万科与保利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万科与保利地产均处于增长过快状态,且保利地产比万科呈现更快的增长速度,而其在负债比重和融资成本上明显高于万科,在资产利用效率方面却低于万科,这致使其与万科在竞争优势上的差异化,而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则是它们在海外投融资方面的差异性。

然而,无论是万科、保利,还是如绿地、碧桂园等其他率先实施海外布局的房企,仅仅从国内走向国外实施海外投融资,并非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随着更多国内房企走向海外融资道路,同时受到美国QE的逐渐退出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等的影响,未来国内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将逐步增长。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由于房地产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房地产海外投资业务的回报率均不会太高,如果依然以国内模式进行经营,可能导致无法适应国外市场环境生存下去。

因此,房企海外投融资的初步尝试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房企资金紧张与销售疲软的现实状况,房企的发展还需要深入探讨海外布局与国内拓展之间的平衡,从战略上解决海外融资与投资中的现实问题,真正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才能促进房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一)房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化利润

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假定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利润最大化并非企业的唯一目标,只是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方面,企业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并非越快越好,也非越慢越好,增长过快产生的资金需求与营运规模会导致企业财务资源紧张,而增长不足则会导致企业资产闲置,进而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以致遭到市场淘汰,由此可见,增长过快与增长不足均会对企业寿命产生影响。

2014年,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上半年我国内地房企普遍只达到近40%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国内市场环境使得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的分化加剧,部分标杆性房企凭借比较平衡的全国性布局以及拓展的国际化布局,在积极应对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实现整体销售业绩与利润增长,而一些中小型房企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这一现象也表明,房地产企业单纯追求利润并不可取,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房企也不应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而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在追求销售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竞争力,保持合理化的利润水平,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二)房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多元化融资

根据上述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资金问题是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房企需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前提和条件。房企多元化融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促进海外债务融资。对万科与保利地产国际化战略的分析结果已经显示,当前海外融资成本具有远低于国内融资成本的明显优势,这使得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以促进海外融资对房企缓解资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万科与保利的经验也表明,实现海外债务融资,需要借助并购境外公司等方式打通海外融资渠道,凭借香港等地资本市场的优势以实现向海外发债,而面对当前海外融资难度增加的环境,房企只有注重自身信用评级,增强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才能进一步保证房企海外融资的成功。

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权益融资渠道。除了实现海外融资,房企还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增强企业融资的多元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绿地集团是房地产业较早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其2013年“绿地速度”的成就有赖于混合所有制的制度保障;绿地的混合所有制不仅有助于其融资渠道的拓宽,还有助于其在海外投资项目的顺利布局。而万科与保利等房企也在试图寻找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或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等,以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三)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优化市场投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8月,我国房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897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652953万平方米和6498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1.5%和下降8.3%。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开发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其销售却在逐渐回落,这种结构性与总量性的供求失衡造成了我国商品房空置现象严重,也导致了稀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房企应合理谋划投资布局,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房企合理化投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占据国内市场。尽管万科、绿地、万达、碧桂园等大型品牌房企均在积极投资海外项目,并已初显成效,但绿地董事长张玉良亦指出,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这就需要房企实施差异化战略,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自身优势,以占据国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