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的好处

篇1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年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的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年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为缓解养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民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并提出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国家较早开展医养融合尝试的地区,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慢病管理:社区+全科医生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的张婆婆在家迎来了罗湖医院集团移动体检车上门为她进行移动X光片检查。87岁高龄的她长期咳嗽未愈,加上一直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困扰,体胖行走困难,去医院看病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老人,罗湖区医养融合服务团队派出由全科医师、资深护士、康复师组成的专业医生护士上门为张婆婆诊断病情、预约体检车巡诊。经诊断,张婆婆明确为间质性肺炎,团队予以抗感染、上门雾化吸入对症治疗,老人病情渐趋稳定。

随着早期来深圳的“拓荒牛”陆续退休,养老已成热点问题。罗湖区目前正在实现为辖区所有老龄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70%以上。

而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社区居民从2015年夏天起就能在家门口的社区慢病医养中心得到护理服务。这家慢病中心通过会员制方式,为老人开展慢病风险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三甲医院联手,提供在线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已获得卫生部门资质审批,能刷医保卡。66岁的顾菊香患有颈椎病、关节炎和糖尿病,去大医院一趟,转公交、排队挂号,开的也是常用药,折腾得实在吃不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人决定就在家门口治病。

社区医疗更多向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倾斜。很多地方已出台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

生命绿色通道:养老院+社区医院

南京市秦淮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卢天恩也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96岁的他好几次病危,多亏在养老院值班的社区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下。

在欢乐时光老年公寓入住了300名老人,平均年龄80多岁,绝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只有十多人生活能完全自理,其余都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医疗需求强烈。2013年初,欢乐时光老年公寓与相隔不远的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联姻”,在南京市率先试点医养融合,为养老院老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服务。

社区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能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提供专业诊治服务,无需子女或护工陪侍,还有像输液、B超、生化、心电图、胸片检查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因为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使得老年公寓床位年年爆满,而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一改社区医院的冷清局面,前来看病的老人络绎不绝。

上海市普陀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桃浦镇第一养老院两家机构在同一个大院内,四楼互相连通,通过空中走廊可以直达,十分便捷。84岁的黄美琴老人前几天突发呕吐、腹痛,她就打了一个电话,对面的医生和护士很快就上门出诊护理,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医养互换:医院转型护理院

78岁的黄老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儿女都工作,无法照料她,家人把她送到了扬州五台山医院老年康复楼。医保报销后,老人每个月自付2000~3000元。五台山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这里的老年康复科也成为当地知名的医养结合护理院。目前15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与综合性医院以治病为主不同的是,护理院以养加康复为主。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一起入住,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势在必行。“医”包括康复、保健、医疗和护理服务;“养”则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服务等。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认为,要解决医养结合的缺口,首先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莼:(医养结合)要求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足够空间。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

篇2

自懂事以来我的胃就一直不好,曾患过好长时间的十二指肠溃疡,于是对这个论题很感兴趣,以前也看过一些老中医,吃些不知名的汤药,因不算严重自己始终也不太重视,唯有对他们说的“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印象深刻。现在,半学期的药膳与养生保健课程就要结束了,其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感兴趣但又不了解的东西,也懂得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便萌生了自己研究对于胃病怎样进行食疗的想法,下面是我针对患胃炎或胃溃疡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药膳预防或改善的一点学习体会。

首先了解一下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上腹痛多次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来的就是症状。

其次说说胃溃疡的传统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能受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两个主要因素。治疗胃病的传统药物作用机理大多为治胃养胃,比如吃杀菌消炎,中和胃酸,强化胃动力等等。吃药治胃病,虽然可以使胃病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大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患者多数反反复复,久治不愈。一般药物往往只是将表面症状减轻,只针对胃部疾病多种发病临床表现做应急处理,人们往往忽视病情。在病情稍微缓解时就不再继续治疗,表现为不痛了、不酸了、不胀了、不吐了就以为病好了,不再管它了。这样就造成胃病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慢性胃病。

而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胃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分为胃寒、胃热、气滞、血瘀等证型胃病可分脾胃虚寒、脾胃郁滞、脾胃阴虚等症状。主要还是靠慢慢调理,宜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

至此,我对胃病有了些最粗浅的认识,也终于明白那“三分治七分养”意义了。

针对患胃溃疡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药膳预防或改善

药膳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

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且春季机体代谢增高、胃液增加,凡此种种,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更易引起或诱发溃疡病。溃疡病人除了应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之外,更应该合理膳食,于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整理出以下一些小“药方”【1】,基于药膳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用食疗法进补养胃,饱口福的同时解决困扰多年的胃病,何乐而不为呢。

1、鸡蛋壳焙黄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温水送服,主治胃溃疡。

2、红茶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冲泡10分钟,调入适量蜂蜜、红糖饮服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3、牛奶250克,煮沸调入蜂蜜30克,温热饮用,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4、豆浆1碗,加饴糖15克,煮沸后晨起空腹服,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5、每日饭前1个香蕉(以未成熟者为好),主治胃溃疡。

这些都是些常见易得且美味的食物,适合长期食用。此外,我平时喜食汤、粥,对此也特别关注,现也整理出一些,以供参考。

1、虫草百合鸭肉汤【6】

原料:冬虫夏草3克、百合25克、鸭肉100克。

制法:先将鸭肉炖30分钟,然后加入冬虫夏草、百合再炖20分钟,调味后饮汤并食虫草和鸭肉。

功效:健脾养胃并润肺补肾。适应:脾胃虚弱、肺肾不足,元气亏虚的患者。

2、牛奶粥【7】

原料:大米100克,牛奶500克

制法:大米淘洗干净,加水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成粥时,倒入牛奶搅匀,继续用小火熬煮约40-50分钟即成。可直接食用也可根据口味加糖或盐。

功效:补益气津养胃生肌。

适应:适合气阴不足的胃病,即气短、乏力、口干、内热的胃病患者,也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3、双鱼汤【6】

原料: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

制法:花胶用水泡半天,切成细丝,加入1500毫升水,旺火烧开后,改小火熬煮约50分钟,再加鲜鱼腥草滚10分钟即可,调味后食花胶饮烫。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

适应:胃热患者,即经常感觉胃里有灼烧感,及因热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4、胡椒猪肚汤【6】

原料:新鲜猪肚一个,白胡椒15克

制法:将胡椒打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切口,放入沙锅内慢火煮至烂软,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将猪肚捞起,弃肚内胡椒,食肚肉饮汤。

功效:温中健脾、和胃正痛。

适应:胃寒患者,如经常因为吃凉的食物而腹泻的患者。

5、养胃佛手粥【6】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再加入粳米、冰糖同煮为粥。

适应:肝郁、胃胀的患者。

6、桂圆松子仁汤【7】

原料:桂圆40克,松子仁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桂圆去壳后洗净,松子仁洗净,两者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烧开,改用温火煮10分钟,加白糖,过约10秒钟关火即成。

功效:桂圆肉能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益心补气。松子仁能滋阴、熄风、润肺。两者共食,更能起到养胃滋补的作用。

7、香菇粥【7】

原料:小米50克、香菇50克。

制法:先煮小米粥,取其汤液,再与香菇同煮。

每日服3次,持续服用有效。

功效:大益胃气。适用于气虚食少,有开胃肋食用。

要把养胃当成一项长期的保健事业

保持身体健康是进行一切学习、工作的前提,不要等身体不适时才知健康的可贵,才想到治疗与养护,日常饮食中就该多多注意,现介绍一些养胃食物及相关药膳:

1.五谷杂粮:梗米、玉米、粟米、高粱、小麦、莲子、荞麦、甘薯等

1)莲肉糕【7】

原料:糯米500克,莲心肉、白糖适量。

制法:莲肉洗净去心,煮熟压烂碎,糯米与莲肉渣泥拌匀,加水适量,蒸熟,待冷后压平,切块,上盘后撒白糖一层即可。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

2.肉蛋类:猪肉、猪肚、牛肉、狗肉、鸡肉、鹌鹑等

1)葱姜养胃肚条【6】

原料:葱50克,熟猪肚500克,生姜50克,植物油9克,盐3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制法:把猪肚切成细条,葱切成段,姜切成丝,锅中注油烧热,爆香葱段,姜丝,烹入料酒,加入肚条翻炒均匀,加入盐烧熟,加味精即成.

功效:适用于胃寒,胃下垂,溃疡病患者

3.水产品类: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等

1)鲫鱼糯米粥【4】

原料:鲫鱼1~2条,糯米50~100克,调料适量。

制法:鱼去肠杂,与粳米煮粥,粥熟后将鱼骨刺去掉,加入调料即可服食。

功效:主治胃病,慢性胃炎。

4.蔬菜类:番茄、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大头菜、莲藕、南瓜等

5.水果类:苹果、香蕉、橙子、木瓜、甘蔗、大枣等

1)白玉木瓜汁【7】

原料:玉米、白扁豆各60克,木瓜15克。

制法:将玉米、白扁豆与木瓜加水煎汁饮服。

功效:主治胃炎。

6.其它类:菌类、蜂蜜等

1)蘑菇养胃菜心【7】

原料:青菜心500克,干蘑菇50克

制法:把蘑菇用温水洗净,菜心根部十字劈开,洗净,炒锅加植物油至六成热放心菜心翻炒,加盐,鲜汤,白糖等佐料继炒至软熟捞出置盆内,再将蘑菇.料酒入锅加鲜汤煮沸加盐.味精.色薄芡,盛入菜心盆上,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胃炎,溃疡病患者适用.

2)淮山蜂蜜煎【6】

原料:淮山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淮山、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对于患有胃溃疡病的病人,无论是治还是养,平时还要多注意调理,一是要放松生活节奏,二是把好饮食关,三是适当进行运动。长期坚持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胃溃疡的防治是非常有好处的。

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胃病诊断与中医治疗图谱》作者:姚保泰郭之平吕霞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9

【3】好大夫在线:/

【4】《家庭医生报》

【5】《求医不如求己3》作者:中里巴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1

篇3

[关键词] 辨证施治; 五行音乐; 新生儿;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72.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65-01

音乐疗法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1、2],国内音乐疗法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3]。根据五音的特点,祖国医学有“顺其脏腑施乐法”。五行音乐[4]对脏腑及情志的作用归纳为:角调,属木入肝,可以疏肝利胆、保肝养目、增强精神、安神。徵调,属火入心,能调理神志、疏导血脉、疏通小肠、祛毒疗伤。宫调,属土入脾,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作用。商调,属金入肺,能帮助扩充肺腑、加大肺活量、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羽调,属水入肾,能保肾藏精、强壮肾功能。

我院爱婴区自2009年7月开始应用五行音乐对新生儿进行音乐治疗,融入了辨证施乐的理念,以达到平衡机体的阴阳,调整气机的升降,维护机体生理和心理的目的;同时对新生儿音乐疗法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设施要求

1.1.1 音乐室的设置:设置一间25平方米的专用音乐治疗室,四周均用色彩温馨的隔音材料装饰,配冷暖空调,柔和灯光,室温保持在26-28℃,维持湿度50%-60%。

1.1.2 音乐设施: 用CAV牌的乐音立体环绕音响。

1.1.3 音乐材料: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五行音乐》CD。

1.1.4 消毒隔离: 音乐室每天早上应用清水拖地,上、下午开窗通风。

1.2 操作人员的管理

1.2.1 医生管理: 有专门的新生儿科医生查房,均接受中医辨证知识的培训,掌握五行音乐的辩证应用。

1.2.2 护士管理: 从事音乐治疗的护士都有护士执业证;进行过五行音乐知识应用的培训,熟悉音响的使用程序;由护士长设定好整套操作流程,护士全部接受操作方法的培训并考核。

1.2.3 有对新生儿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科室制定新生儿溢奶、呕奶、呛咳窒息等应急预案,要求护士掌握。

1.3 操作流程

1.3.1 新生儿科医生查房:每天上午到病房检查新生儿的吃奶、大小便、黄疸进展、睡眠、精神等情况,并进行中医辨证,对不同症状的新生儿选择不同的乐种,下达医瞩,如:对于进食少的新生儿,选择宫音,促进脾胃发育,促进食欲;对于哭闹烦躁的新生儿,排除了颅内出血等疾病因素外,选择角音,宁心安神,促进睡眠。

1.3.2 做好新生儿父母方面的知情告知,告知新生儿要进行五行音乐疗法的意义和目的,并嘱做好准备。

1.3.3 音乐室准备:按医嘱将新生儿分类;关门窗,调节室温及灯光;开音响,选择音乐种类;调节音量,严格控制在40-50dB。

1.3.4 新生儿准备:将同一施治方案的新生儿进行统一治疗,≤10个/次。选择在沐浴后,哺乳30min后,换好纸尿裤,包裹整齐,连同婴儿车推到音乐室,调整舒适的。

1.3.5 治疗流程: 新生儿集中好后,放置离音响1米外处,由护士全程监护整个音乐治疗,避免家属在旁干扰;护理人员暂停其它护理活动,专职观察和护理新生儿;治疗期间,对哭闹的新生儿加以安抚,稳定情绪,保持音乐室的安静;觅食的新生儿给予适量喂食;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天1―2次;对一些新生儿需要进行捏脊或肢体按摩的,可同时在五行音乐陪伴下完成,疗效更佳;治疗前后都应严格核对医嘱,尤其是治疗结束后返还新生儿时一定要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及新生儿的性别,杜绝差错。

2 结果

我院自2009年7月开始应用祖国传统的五行音乐配合辨证施治来为新生儿进行音乐治疗,同时实行音乐治疗规范化管理后,该项目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上半年与2010年上半年新生儿五行音乐治疗的参与情况和家属的满意度比较见下表:

实行新生儿音乐治疗规范化管理模式后,爱婴区2010年上半年新生儿五行音乐治疗参与率比2009年上半年的参与率增长了54.46%,参与的新生儿中,无一例因护理不到位出现溢奶、呛奶导致窒息的情况;婴儿的积极参与率达95.5%,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达98.8%,非常肯定新生儿实施五行音乐治疗和规范管理的效果,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讨论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五行音乐治疗后,可促进大脑皮层的觉醒,提高肌张力,促进生长发育[5];灵敏度也有所提高;提高吸吮力和喂养能力,促进奶量增加,避免了因喂养不当而出现的大小便异常及体重明显下降的情况发生;和谐悦耳的音乐旋律甚至能直接改变新生儿精神状态,使其身心舒适,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减少哭闹,从而使睡眠时间增加,有助于建立规律的睡眠,常见的易惊吓和夜啼的情况明显减少;同时对新生儿黄疸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故五行音乐疗法能够成为常规医疗和护理手段的有益补充。

音乐干预的远期效果要显著超过短期干预效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向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其意义及好处,家属都能接受医生和护士的建议并让宝宝参与五行音乐疗法,并向外介绍给有需要的朋友,形成了良性循环,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制定了较完善的流程及应急预案,使一切操作有章可循,避免了操作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其更有条理性及管理性,杜绝差错。护理人员在音乐治疗中所担任的角色除了是协助执行音乐治疗的照顾者外,还是教育者及研究者,因此对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尤其重要,不断地挖掘护理人员的潜能,使素质及技术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五行音乐的应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口啤,加强了我们对五行音乐应用于新生儿护理的推广信心。

参考文献

[1] 郑璇,徐建军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20(7):42-43.

[2] 刘刚,袁立霞,靳瑞.音乐治疗的最新研究及其他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3] 朱杰.石育才.樊志红.雅韵怡情和乐平心:中医音乐治疗基础理论建构[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160-162.

[4] 宗蕊.五行音乐养生疗疾.中国保健营养,2008(9):92-94.

篇4

关键词:中医治法;化湿法;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4-04

中医治法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性环节,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的重要作用。它既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又直接指导临床实践[1]。治法的概念应定位于根据病证所确立的治疗方法上,即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的治疗方法[2]。化湿法是针对湿病证治要求,以芳香、淡渗或燥湿之品等祛除体内湿邪的一种治法[3]。本文所述化湿法是广义上的化湿大法,凡是祛除体内湿邪的治法皆属本文讨论范畴。

1化湿法的研究意义

湿病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现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压力增大,饮食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邪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的疾病中,既有外感病,又有内伤病。另外,现代的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都因机体不同程度的受到湿邪的侵袭或有湿邪为患的存在。不同的湿病在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上虽然有差别,却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归纳总结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特点、规律,对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化湿法的历史沿革

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研究化湿法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临床及科研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促进作用。

2.1秦汉时期形成化湿法的雏形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湿病的成因、症状及治法都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即后世所说的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解表化湿等治法。《黄帝内经》还创立了诸如半夏秫米汤、泽泻饮等治湿方剂。可见,《黄帝内经》为化湿法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医学著作。张氏从上中下3个层次讨论湿病的治法、方药,即湿在上焦宜发表宣散,湿阻中焦宜健脾化湿,湿停下焦宜温肾通阳。对佐治法也有较详论述,因湿为浊邪,宜佐以芳香化湿;湿性凝滞,宜辅以理气化湿;湿性寒凉,宜助以温阳化湿。仲景论化湿,其要义源自《黄帝内经》,而具体运用又灵活多变,对后世温病学家应用化湿法启发很大[4]。

2.2隋唐时期对化湿法的补充

唐代孙思邈有《千金要方》传世,载有治水气病方49首。他认为水肿日久,必兼血瘀,在利水湿的基础上兼用软坚活血法,即为后世活血利水法。书中有治风水方、治瘥后长服方等。

王焘在《外台秘要•卷四•温病及黄疸二十门》中对湿邪所致黄疸,以利小便除湿为主要的治法,并清热化瘀以取效。《外台秘要》中关于痰饮病的证治亦体现化湿的思想,主要治法有温化法、宣散法、通利法、攻逐法、涌吐法五种。

2.3宋金元时期化湿法的发展

这一时期医学流派蜂起,使化湿法理论和临床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补充。李杲治湿,主从张元素脏腑辨证思想,从脾胃内伤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脾胃损伤,中气下陷,内伤久湿等病证,创立了升阳除湿的治法。

朱震亨在继承刘河间等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化湿法有进一步的认识。于《丹溪心法•中湿四》中提到:“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5]即解表化湿法、淡渗利湿法、苦温燥湿法。在治疗上常倡三焦分治理论,是湿病从三焦论治的雏形。

2.4明清以后化湿法趋于成熟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湿证》中认为,治湿热证多不宜利,因为清利多伤气,阳更虚。治疗阳虚者,只宜补阳,阳胜则燥,阴湿自退;治阴虚,只宜壮水,水行则湿自除。其论述系统精辟,纲举目张。

清代叶桂应用化湿法强调疏理气机,“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气机舒畅则水湿不易聚而为患。并重视肺、脾、肾及膀胱的气化正常在湿病中的地位,主张“分消上下之势”,即指化湿、行气、通畅三焦,使邪有出路。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论湿热之因、证、脉、治清晰透彻而有条理,根据湿热病过程中湿热所在部位不同分别施治,被后世称为湿热病三焦辨证体系创始者。另外他较重视顾护胃津,时刻体现养阴扶阳的思想,创立了养阴逐湿、扶阳祛湿等治法及方剂。

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主要宗叶桂。其《温病条辨》多有创见,使三焦辨证理论臻于完善。书中创有治湿温初起的三仁汤;治暑湿内蕴复感外邪的新加香薷饮,以解表散寒、涤暑化湿;治暑湿弥漫三焦的三石汤,以清暑利湿、宣通三焦;以及加减正气散等治疗湿温的方剂,皆丰富了化湿法的内容[6]。

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为经,叶、薛诸家为纬”著有《温热经纬》,认为气愆则邪著而为病,故他最突出的治疗观是“调其愆使其不愆”。王氏治湿多从健运枢机着手,尤重宣展肺气,祛除导致气机壅滞的各种邪气。

石寿棠撰《医原》一书,认为“天气主燥,地气主湿。”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强调体质因素在燥湿转化中起决定作用。在治疗上,石氏主张外感湿病以祛邪为主,宜选择解表、清里、通利等法,有利于防止外感病的传变。

雷少逸著有《时病论》,将湿病分为伤湿、中湿、暑湿、湿热、寒湿、湿温6个类型,创立了独特的9种化湿法。如伤湿在表选择辛散太阳法,在里用通利州都法;治中湿以增损胃苓法;冒湿初期以宣疏表湿法;湿热为病者,亦选通利州都法;而寒湿为病,选用辛热燥湿法;对于湿温者,常以清宣温化法。另有宣透膜原法、宣阳透伏法、祛热宣窍法、润下救津法,则根据证候的不同,临证选用。

其他医家如陆子贤等皆亦有不少化湿法的记载。

2.5近现代化湿法的运用与发展

近代医家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对化湿法的论述,从理论到证治,探精抉微,已臻完善。陈其昌编《湿证发微》一书,重视气化、渗湿之法,并衍化出20多个化湿方剂,拓宽了湿病辨治的思路;王彦晖主编《中医湿病学》,从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有机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湿病的治疗原则;路志正主编《中医湿病证治学》一书,对化湿法从祛邪、扶正、祛邪扶正法三方面进行分类论述,可谓对化湿法的系统总结。

祖国医学对化湿法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深入研究化湿法在各个历史阶段下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恰当运用化湿法。

3临床常用的化湿法

肺、脾、肾是湿病的3个重要病理环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中亦有:“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7]。再根据这3个环节及不同致病途径导致兼挟证的不同,制定具体的化湿法,概述如下。

3.1根据湿病肺 脾 肾3个病理环节有以下3种化湿法

3.1.1宣肺化湿法《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开鬼门,洁净府”,即“提壶揭盖”法,旨在调理上焦气机,通过宣通肺气,开通津液运化的源头,使全身气机和水液的运行上下通畅。宣肺法适用于不同病位的各型湿病。常用方剂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湿气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的药物,如杏仁、茯苓、藿香等。其中杏仁清开肺气,作用平稳,最为常用。

3.1.2健脾化湿法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中阳不运,水湿内停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短气,兼见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差便溏,脉细弱。赵献可《医贯•湿论》云:“夫脾者,五脏之至阴,其性恶湿。今湿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8]。脾属湿土,喜燥恶湿,今脾虚失运,土不制水而生湿,湿性黏滞,阻遏气机,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湿性下趋,注于肠道则大便反快[9]。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代表方剂是防己黄芪汤。

3.1.3温肾化湿法因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阳虚水泛,水肿,小便不利,心悸等。以温肾阳药和化湿药合用,以加强肾的温煦运化功能,命门火旺,则体内水湿易于排出。常用的温肾化湿药有肉桂、附子、细辛、补骨脂、泽泻、茯苓等。代表方有济生肾气丸、真武汤等。

3.2根据兼挟证的不同有以下12种化湿法

3.2.1解表化湿法是通过解表发汗以祛除肌表湿邪的治法。《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并治》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8]。此法适用于湿邪在表,症见发热,恶寒,身重,头重如裹,倦怠,口不渴,舌苔薄白滑腻,脉浮而缓或濡。方用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麻杏苡甘汤等。

3.2.2芳香化湿法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芳香化湿药具有祛除秽恶湿邪、宣通气机、醒脾化浊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或内伤湿滞,使湿浊中阻,脾为湿困,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泻。常用藿香正气散等。

3.2.3苦温燥湿法由饮食不调或过食生冷,导致湿困脾胃,阻遏气机,脾阳不运,而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渴不多饮,舌苔白腻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于内,治以苦热,……湿上甚而热,治以苦热,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多以苍术、半夏、厚朴、陈皮等辛开苦降,燥化湿邪,调理脾胃,使升降平衡。但燥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方如平胃散。

3.2.4理气化湿法适用于水湿内盛、痰浊内停,阻滞气机,或肝气郁滞,失于宣化者。症见胸脘痞闷,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困重,苔滑腻。《傅青主女科•带下》中用此法治疗肝郁湿热所致青带,指出:“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于不问,安有止带之日哉!”[10]故用加味逍遥散,疏利肝郁,清肝利湿。著名新安医家王乐老先生认为,水液代谢需要肝气的调达,否则气郁则水停痰聚,所以治水盛痰停需理气化湿。

3.2.5活血化湿法孙思邈[11]认为水肿日久,必兼血瘀,指出“大病或下利后,妇人产后,饮水不即消,三焦决漏,小便不利,仍相结,渐渐生聚,遂流诸经络故也”。“血不利则为水”,在治法上倡用活血利水,活血兼以祛湿,湿去更助化瘀,使血行则气行,气行则湿化。如治风水肿方[11]:茯苓、白术、半夏、生姜、防己、麻黄、猪苓、大戟、冬葵子、鳖甲等。

3.2.6清热化湿法《医方集解》云:“发黄者,湿热甚也,非大寒不能彻其热。”清热化湿法主要用于湿从热化、湿热内盛及湿热下注所致之证。症见发热,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甚或一身面目俱黄,苔黄滑腻,脉滑数。方用王氏连朴饮、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

3.2.7淡渗利湿法是用淡渗之品,以利尿渗湿,使湿从小便出。《三因极-病证方论》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本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水肿、癃闭等。湿为阴邪,来源于水,通利小便可使湿邪外泄。常用药物有茯苓、桂枝、泽泻等。方选五苓散调畅膀胱气化,利水渗湿。

3.2.8解毒化湿法外感毒邪、湿热久郁,皆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13],叶天士所创甘露消毒丹是运用解毒化湿法治湿温时疫的代表方。湿热酿毒,郁蒸三焦,或风湿夹毒郁于肌腠,证见小便混浊,短赤作痛,或带下腥臭,痒痛等。常用苦寒燥湿和清热解毒药口服配合煎汤外洗。

3.2.9升阳化湿法升阳化湿法是以升阳药与健脾益气药相结合来治疗脾虚湿邪下注的方法。症见大便一日三四次,溏泄,腹中鸣,小便黄等。《脾胃论》认为,在下者引而竭之,脾胃久虚,清阳不升,用升阳风药即差[13]。常用药如柴胡、升麻、黄芪、陈皮、甘草等。方用升阳汤等。

3.2.10温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是用辛温或甘温药物通过温振阳气来治疗湿病的方法。主要用于脾阳不足,虚寒内生而寒湿内盛证。《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其病机是风湿外加,真阳不足,津液亏乏,肢体筋脉失煦濡。治宜温补脾气,振奋中阳,祛散寒湿。代表方剂有《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3.2.11益气化湿法脾属湿土,喜燥恶湿。如脾失健运,气不化湿,又伤阳气,而见四肢困倦,脘腹痞胀,眩晕,心烦,小便黄,可用本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等。可选方清暑益气汤,脾虚泄泻用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的完带汤也都是益气健脾化湿的常用方剂。

3.2.12养阴化湿法外感或内伤所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停滞,而治湿之药最易伤阴,使水热互结,或遇湿热所伤,湿邪未祛而热盛伤阴,见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饥不欲食,舌质红绛,脉细数等阴虚夹湿证等,可于清热护阴的同时,辅以淡渗、微苦之品,化湿不耗津。方如猪苓汤。

湿邪易发生转化,可致热、瘀、郁、痰、痹、痛、痿、眩等,兼挟证的治疗不容忽视。治疗中抓住主症,依据具体病证综合运用多种化湿法,增强疗效。

4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特色

运用化湿法治疗湿病,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湿病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使得化湿法的应用范围甚广。(2)湿邪可侵犯人体各部器官,引起多系统疾病,所以只要有湿证存在,皆可考虑选用合适的化湿法。(3)舌苔对湿病的辨证具有较重要的作用。苔质的润、燥、腻、厚,苔色的白、黄都提示了某种证型。(4)许多与湿有关的疑难杂证、慢性病、时令病等,通过中医准确的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5应用化湿法治疗湿病的规律

在临床上运用化湿法治疗疾病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1)在辨证的同时,根据各脏腑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区别施治。如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所以湿阻上焦,宜宣肺化湿。(2)内湿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为患,治疗上应注意化内湿的同时祛外湿。(3)湿病的辨证,要抓主症。湿病中兼挟证甚多,吴鞠通以其切身体会于书中言:“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使湿邪内蕴的其他症状渐次明了。(4)多种化湿法结合运用。湿邪为患,常与风、寒、热等相合为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因证施治,使治湿与祛风、散寒、清热等法有机的结合,灵活配伍用药,多能获佳效。(5)湿病初愈,往往余邪未尽,其时既需用药,又需谨慎饮食,应进清淡稀粥之类。若有忽视,极易使病情反复。

6化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1) 研究化湿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化湿法的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广度,即多种化湿法的研究及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深度,即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每种化湿法,以获理想疗效。(2) 强化临床研究的分量,注意病种的收集。对各种化湿法的罗列,不是文献的堆砌,而是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总结治疗方法,探讨治疗特色,揭示化湿法的治疗规律,将有利于中医治法理论的提高和完善。(3)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系统的对古今有关化湿法的文献加以整理、学习,广泛研究各种化湿法在临床运用的范围和特点,然后从众多的病例观察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化湿法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和特色,使化湿法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这些都是中医化湿法研究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和发展中医化湿法的正确途径。我们必须重视并发展它,才能将中医化湿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十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1.

[2]谢鸣.治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3):137.

[3]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67.

[4]俞大毛.《金匮要略》治湿八法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7,16(5):3.

[5]元•朱震亨.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7.

[6]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191.

[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56.

[8]何清湖.历代医学名著全书[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1084.

[9]王恒照,刘旺国.《金匮要略》湿证辨治研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4):1-2.

[10]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11]李恩庆.《千金要方》中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陕西中医,2005,26(12):1375.

篇5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老龄化步伐加快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全国农村老年人口近6000万.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到4.12亿,这些老年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更为沉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亿户,家庭总人口为11.9839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数3.96人减少了0.52人。换言之,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一对夫妻平均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或2个孩子,因此传统的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难以应对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与负担。

2.农村人口流动频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给人口迁移带来的推动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相互之问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相对疏远,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方面的照料和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减少,老年人起居、饮食、医疗、娱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照顾,这也就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基础受到了冲击。同时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传统的勤俭持家和敬老养老的伦理道德习俗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农村老人生育防老的梦想被打破,企求生儿育女以保证老年时完全依靠儿女提供生活照顾的养老设计变成失望,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陷于实际的困境之中。

3.农村医疗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受到冲击,许多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解体。农民尤其是农村老人看病难、买药难、住院难成为农村医疗的主要问题。据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24%,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医的达到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9.2%;因无钱支付医药费,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0%一40%,有的地方高达60%以上。而农村老人又是农村生病群体中的高发对象,因此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对农村老人的就医爱莫能助。

4.农村贫困形势严峻  根据我国政府2000年划定的贫困线标准(人均收入635元),我国农村仍有4000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相对城区来说,农村相对贫困是普遍存在的,农村家庭养老与城区社会养老的差距更大。因农村家庭贫困,要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必然导致农村老人在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陷入困境;同时,把农村养老责任完全推给农村家庭承担,而国家和社会不承担任何对农村老人的关爱和救助责任,无疑有悖于国家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能与道义。

5.农村老年人需求层次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老人们除了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农村老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需要方面的满足,如感情需求表现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为;发展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价值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归宿需求表现为老有善终。然而在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中,由于农村老人经济方面的不独立,完全依靠儿女的照顾,在经济、感情、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受到儿女的过多干涉,因而无法获得更高标准和多方面的需要的满足,更谈不上完全自由地追求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二、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制度,保障农村老年人能按月领取到或多或少的生活补助或退休金,享受到合作医疗等诸多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现阶段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本身就是对农民的扶贫济困。

2.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计划生育工作却与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在某些地区执行得不甚顺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养儿防老仍然是一种现实需求。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能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终有所靠等问题,“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养儿防老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3.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金作为生活资金的来源,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利于解放土地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同时,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户籍制度变迁。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区别的户籍制度变迁就因为土地问题而难以得到更有效的推行,农业户口与分得的田土相挂钩,较多农民即使不在农村生活或工作,也不愿意放弃在农村的土地。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年时的生活保障问题和退休后土地转让的各种顾虑,促进了户籍制度变迁,也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4.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老人的社会关怀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的是家庭养老或亲情养老,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口没有承担直接或实质的责任与义务,许多地方农村老人七、八十岁时也必须为国家缴纳“终身”农业税,而没有实现减免。高龄老人早已丧失劳动能力,整个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成员提供,每年还要与青壮年一样缴纳各种税费,实在不堪重负,既不通情,也不达理,让人难于理解。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给予必要的生活援助与扶持,不管投入的资源有多少,至少还是实现了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关怀,以及对农村老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快户籍制度变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  加快户籍制度变迁,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性障碍,打破限制人口流动的城乡封闭格局,允许农村人口合理、稳定、有序流动,通过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农民能够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稳固的资金来源。尽可能地降低户口迁移限制,实行身份登记制度,免去其在农村未种责任田的部分农业税,使外出人员变成真正的“城里人”,防止回流农村,真正减少农村人口,加快人口城市化。

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如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节水灌溉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等,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企业化、市场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夯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篇6

一、不断解放思想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

仔细研读十七大报告,我们就会领悟到,科学发展观最终落脚点是加快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目标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在解放思想中更好地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在解放思想中鼓励一切创造性实践,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进入新世纪,我市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同时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同时“两高一资”型工业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城市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由于已探明优势资源枯竭,面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兄弟城市对我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村人口多,贫困面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在参与国内外分工协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市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报告中强调的“两个没有变”在我市更加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市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市情,把握趋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加快发展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实现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白银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的转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经济转型,主要是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转型,主要是实施“四大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化转型,主要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经济转型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绲途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转型,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市较好的工业基础、多样化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区位、不断改善的发展环境,是推进转型、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政策性破产重组,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突出城市经济转型这条主线,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为基本点,力求三者互促互动,努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发展理念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有机统一体。任何一个孤岛型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经建立的支柱产业一体化推进工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运作的实践看,支柱产业各工作小组都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展并不平衡,发展力度还不够,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比较少。要在高起点谋划项目上下功夫,依托优势资源,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产学研结合,争取每个产业都能够成功运作2-3个基础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加快延伸TDI产业链,使军品民品生产相配套、相关行业相衔接,延伸开发HDI、MDI、PC、PVC、氯碱、氟化工和煤基产业,推动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尽快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要聚焦风能,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尽快形成1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壮大洁净能源产业,改善能源生产结构,以碳酸锂等稀缺资源为依托,整合区内相关资源,培育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要聚焦白银公司的重组改造,在继续做大的基础上,强化深度开发,重振有色金属工业雄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要聚焦陶土资源,把陶瓷产业作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的重点来抓,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尽快启动建设陶瓷工业园和陶瓷专业市场。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要聚焦后续找矿,挟持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争取在粉煤灰烧制砌块、锌冶炼渣提取有价金属、氟石膏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要在引强入银上下功夫。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要聚焦特色优势资源,突出重点,做大做强。黄河文化旅游产业要聚焦黄河石林,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对白银而言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

大民心工程”,其主体是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白银的生存发展环境具有深远影响,赢得了全市人民的广泛拥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市场化运作速度不快。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胆子更大一些,办法再多一些,步子更快一些。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必须依靠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要集中实施好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东大沟酸性废水治理等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进一步加大生态绿化力度,加快西大沟和金大沟综合治理步伐,尽快形成“一环三沟”城市绿地系统。以推广户用沼气为重点,推动农民生活用能由薪柴、薪炭林向沼气、太阳能转变,努力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强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为直接的措施,也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应该说,这几年是我市环境治理投入最多、成效最大的几年,即便如此,白银市仍被国家列入“流域限批”城市,一方面说明,我市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污染治理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能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生产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新途径,坚持产业富民,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求多,但求好,努力形成几个规模优势明显、产品特色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河西地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做法,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我市最先推广,但目前在种植规模、种植结构、栽培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白银已落后于河西地区。规模不大、龙头不强,就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也就难以获取增值效益,难以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要承认差距,但不甘落后,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在扩大种养规模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想办法,争取在乳品产业等领域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基地、形成一批优势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品牌产品。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对农民的感情问题,“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问题解决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村、惠及农民,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要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区域联动,实施“两带两翼”战略,集中发展两带,着力突破两翼,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性互动格局。各地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和促进更多农民在城市和小城镇创业发展,稳定就业。

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白银的今天,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要切实提高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构筑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要深层次推进改革。从“改革抓企业”到“改革抓创新”,是省委、省政府对改革工作认识的升华,也是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发展,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我市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尚未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的难度增大,必须创新思路、合力攻坚,促进企业尽快融入市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已改制的企业,运行机制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生存发展活力。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管理流程再造,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着力解决推诿扯皮、有令不行、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对外开放上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口头上解放思想,行动上因循守旧,叶公好龙。要进一步增强开放的坚定性,把着力点放在扩大招商引资上,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看长远、算大账,既要有敢给政策的学识,又要敢有给政策的胆量。一是坚持产业链招商,谋划大项目,通过项目引强入银;二是创新和完善招商方式,发挥小分队招商的作用,瞄准重点地区,定区域、定企业、定项目、定人员,深入细致开展工作,高起点运作项目;三是主动对接省上确定的产业及其相对应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对市内大中型企业的改造提升给予重点关注,支持其与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开发,做大做强,尤其要促进招商引资企业达产达标,鼓励二次创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五是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力求境外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六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使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篇7

事实上,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高等教育的内涵一直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从早期的职业教育到稍后的自由教育,从15世纪末开始的专业教育到20世纪中期兴起的通识教育,从近代大学对高深学问的强调到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新职业教育主义的兴起,回首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一方面是苍海桑田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矢志不渝的追求。现实虽然是复杂的,但历史是清晰的,在变与不变的轮回中,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一直维系于学术与职业、通识与专业之间微妙的平衡,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绝无一种纯粹的、理想性质的高等教育。“除了结构和规模的显著不同外,高等教育系统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至少履行着三种完全不同的职能。第一,专业训练的职能,即为法学、医学和神学等专业提供训练的传统职能。这一职能以后扩充发展了,包括工程技术专业。第二,普通教育的职能。普通教育起先只是作为专业训练的基础,而后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化和理智教育的职能。第三,生产新知识的职能。在现代社会,这一职能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㈣由此观之,围绕着学术与职业、通识与专业,今天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概括为学术教育、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四种理想类型。“所谓理想类型,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对现实中某类成份的抽象化,这类成份从不以纯粹的形态存在于现实之中。‘理想类型’不是描述性概念,它并不对应于某个具体的经验实体。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上的纯净体’,但它不是思辨的产物;它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又高于经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同样如此。它们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又超越于高等教育当下的实践。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普遍提供多科目的教学和研究,从自由学科到实用学科。从学术性学科到专业性学科,从非功利学科到职业性学科应有尽有。由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多样化,大学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共同体。今天的大学已经成为一个由教育背景和价值追求迥然不同的教授、学生和行政管理阶层共同组成的,履行着各种不同的教育职能的松散联合体。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实践,唯有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才能有助于厘清高等教育职能中“科学、文化和需要高深学识的职业或专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按照理想类型来分析,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政治、经济体制有多大差异,也无论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多么不同,只要选择了以“大学”作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其高等教育均能在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所构成的“图谱”中找到对应的“谱系”。

一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均和自由教育密切相关。自由教育最初起源于古希腊雅典的“自由民”所能享受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艺”和“四艺”。列奥・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作为对完美的高贵气质和对人的优异的培育,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和卓越。”源于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对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大学培养出的法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对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纪大学主要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以“七艺”为代表的自由科目虽然一直是文学院的主要科目,但并未因此而改变中世纪大学职业教育的性质。如哈罗德・珀金所言:“如果有人认为,文学部与专业学部相比,较少具有功利性和职业性,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不再继续就学,文学部为他们在读写、辩论、思维、计算、测量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提供的有用训练,使他们适于承担教会和世俗政府中的种种职业。以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个个变得能言善辩。学生们正是依靠这种本事在布道、法庭听证和政府讨论中崭露头角的。”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以“自由七艺”为核心的自由教育演变为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此时大学才开始从职业教育转向人文教育;18世纪后期又衍生出新人文主义运动,对近代大学的创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世纪后期,以欧洲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为基础形成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终在美国演变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弥补专业教育所存在的偏狭。与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一样“,普通教育意味着一个人在职业培训以外的全面发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标和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净化,根据我们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古老也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理想类型,它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并经久不衰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及科学尚未制度化和专业化,大学一直以普遍知识和自由知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排斥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赫钦斯就指出:“将大学职业教育化对大学而言显然是有害的。”“职业性的气氛对于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是灾难性的。”道理很简单,普遍知识和自由知识的价值观通常认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实践性的,因此不适合于大学,相反一门专业或职业在实践中比在大学中学习更好。纽曼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大学(university)就是一个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场所,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应该在大学校园之外的科学院或研究中心进行。“在纽曼的大学中,对专业而言,是没有生存空间、也受不到尊重。允许自然科学存在,但处于大学的边缘。人文科学――通识的、传统的、博学的――不仅是大学的核心,而且就是大学本身。正是人文科学构成和塑造了绅士,也正是绅士界定和体现了专业。不是专业塑造了人,而是人塑造了专业。”总之,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之大学本身的保守性,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是为了追求普遍的真理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的专家。大学就是“以传播知识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有许多其他机构比大学更适宜作为促进哲学探索和拓展知识界限的手段”,“大学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理智的培育作为其直接范畴,或者是投身

于理智的培育”。

以理智培育为目的的自由教育在19世纪后期开始遭遇专业教育的挑战。伴随着学科制度化和学术专业化的不断推进,理智培育在现代大学的地位逐渐式微。“与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相比,现代的大学已把专业教育这一颗大学惟一的种子演变成了一项巨大的活动,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现代大学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这样的变更显然是有害的。”“大学造成的过失是无法通过其向科学提供大量出色的无懈可击的服务所能补偿的。”为了弥补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造成的诸多不足,通识教育作为自由教育的替代物最终被提出。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实施的经验,“人们对所谓通识教育的理解是,它是精心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文理兼顾,在加强和提高学生心智才能的同时,也让他们熟知人类探寻的知识中重大课题的主导原则”。“某些共通的知识学科,理应为受过最佳教育的人们所掌握。”“那些一时不为人所重视的知识,在通识教学的课程中也几乎没有一点地位,可是随着情势变化,人们又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关注。知识在变,教育亦应随之而变。”在高等教育领域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有继承也有发展。与早期自由教育注重对人的理智的培育相比,通识教育更加强调高等教育中“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自由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排斥不同,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其本身也是一种“专业”教育的模式。如果说离开了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基,那么没有了通识教育,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普通教育,我们决不能办好一个大学。如果学生和教授(特别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训练,一个大学必定仍旧是一系列不相关联的学院和系科,除了有一个共同的校长和董事会外,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统一在一起。”

目前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通识教育几乎是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选择。随着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从本科阶段向研究生阶段的不断转移,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的兴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于通识教育的强调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更加宽厚的专业基础。这种宽厚的专业基础既可以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谋生与职业发展提供知识上的保障,也可以为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从事专业的学术和职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对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一种做法是在本科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另一种就是将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时放在本科阶段进行。在我国通常选择后一种做法,而在美国则主要选择前一种做法。不过,美国虽然在本科阶段一般不提供职业培训,而主要强调通识教育,但由于受到职业专门化的压力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本科学位越来越要考虑到未来的专业学位。获得大学学士学位后的职业教育学位,对于原本该是自由无拘地进行智力探究的本科教育阶段提出了很多要求。对于专门职业化的关注和事业成功主义,在本科阶段一开始就产生影响,这严重损害了本科经历的多样化和活力”。尽管现实如此,在一个高等教育职能逐渐多样化的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么密切,高等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也已不能再简单地划等号,但作为对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或补充,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今天的通识教育仍然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赖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与培训的关键所在。因为除了通识教育,无论是专业教育、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社会上都有其他机构可以比大学做得更好,至少是不相上下。唯有通识教育才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精华所在。今天的大学里通识教育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虽然整个高等教育全部通识教育化已不可能,但在部分国家的部分高校里,高等教育就意味着通识教育仍然是一种普遍遵循的办学理念。

二 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

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它的基础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自19世纪以来,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看,以专业化为核心的专业教育都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的内在逻辑之外,现代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的专门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实施专业教育。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一词涉及“学业”与“职业”两个领域。学业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科(知识分类)而言,指高等学校学生的“专门学业”。职业方面是针对社会分工(职业分类)而言,属于社会职业谱系中区别于“普通职业”(trades)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s)。高等教育领域中传统的专业教育主要以“专门学业”为基础,强调学科性或学术性。所谓专业就是有学问的职业,即“学问高深的专业”或“学术性专业”。以“专门职业”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一般称之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强调应用性或实用性,不需要以高深学问作为基础。不过,今天伴随高等教育领域中“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不断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已很难区分。比如,医学和法学早期都是职业教育,现在已成为专业教育。

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上,在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文学部开始脱离大学成为中等教育层次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大学则完全由医学、法学和神学等专业学部构成,主要实施专业教育,培养医师、律师、教师、教会人员和国家官员等专业人才”。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从19世纪开始,在近代大学学科分化的过程中,学术性专业不断增多,专业教育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当前在高等教育内部,虽然专业教育开始从本科阶段向研究生阶段转移,但在总体上专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教学方面,失去了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在科研方面,失去了专业化的学术教育和科学研究,所有研究型大学都会举步维艰。在今天,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训练虽然还不是个人生活的必要基础,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如果高等教育放弃了专业教育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毕竟具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经历,对于任何高水平的专业实践都是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作为专业教育的合法性来源,无论是专门学业(源于知识分类)还是专门职业(源于社会分工)都是一定社会结构的产物。专门学业的形成或学业分类形式作为“最初的分类形式”,“实际上是社会结构混合后的产物,因为正是社会结构在组织教学机构,尤其是通过学科和专业的划分来组织教学机构,此外,社会结构本身也与社会空间的结构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专业教育作为连接高深学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中介体不完全是学科逻辑的产物,因为大学的学科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没

有社会的承认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正是社会结构中连续不断的分工,才使得知识的分类以及社会上的职业分化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专门学业之间逐渐一致。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像一架飞转的机器不断地将社会和知识类别转化为相关学业类别,同时也将专门职业转化为专门学业。由于学科制度化、学术专业化的需要,现代大学按学科和专业培训重心被分成许多系科。这些专业化的系科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不同的职业分类相对应,彼此间以条块分割的模式存在,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问题不在于所有的领域中知识的迅速积累引起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而在于专业化的另一个根源,它不是源于知识的内在发展规律,而是来自现代大学殊的组织结构。”…今天由于学术领域和教育职能的过度专业化,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忠诚投给了自己赖以寄身的系科、同事或者专业协会而不是大学。其结果是,专业教育虽然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不竭的动力,但也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同一性和整体性,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可能性。“正如学生选择学科,学科也选择学生,而且它们在选择学生的同时,还向他们强制推行关于学科的,关于职业生涯的,以及关于他们自身能力的感知范畴;因此,学科在选择学生的同时,还使学生有了一种默契的意识――在不同类别的学科,或者从事这些学科的不同方式(理论的或经验的),与学生自己在学业方面建构起来的或者奉献出来的能力之间的彼此默契意识。”这种对于自身所属学科、专业自我认同的期望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大学的统一性和教育的整合性,同时也加重了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困难。因为“无论是个人的专业化、群体的专业化还是机构的专业化,都不仅仅是与非常专门的工作有关的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它也是与其他工作相关的能力的丧失”。

按劳动分工和知识分类来处理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大学根据学术专业分类来组织,每个学系都是一个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集合,原则上讲,它有决定在本领域为本校学生提供什么教育的绝对控制权。任何系都不能侵入他人领地,尽管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选择决定着学生注册的分布,学系也不得重复开设其他系已经开设的课程。在提供课程方面,各系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互补的。理想情况下,各系的排他性避免了教师岗位和课程设置的重复。”在这种体制下,有多少种专业,就有多少种专业的教师,大学就要相应地被分解成多少个系科。今天的大学里,每一个系科都是大学内部特定学科或专业的组织载体。在自治理念的鼓励下,大学里的专业系科往往结成自治的学术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在专业共同体内部,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以满足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过科研训练以培养本专业的从业者,延续并不断强化专业共同体的规模和影响。用伯顿・克拉克的话来讲,如今的大学“专业化趋势占尽优势”。不过,“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既不应感到惋惜,也不应感到遗憾。因为各种职业本身的性质要求专业化,大学为其服务对象提供的广泛服务也要求专业化”。正是由于对学术专门化和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学里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的声望越来越高,高度分化的专业教育不仅出现在职业性学科,而且出现在学术性学科。通过学术的专业化和职业的专门化。大学从社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通过获得更多的资助,大学不但扩大了办学的规模,而且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

专业化或专业教育的过度强化对于高等教育同样有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可能性。由于越来越多的职业趋于专门化,大学越来越喜欢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专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面临沦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危险,越来越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却缺乏基本的教养。任何好处都是有代价的。“专业化(prfessionalism)转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不是为了教育本身而受教育,而是为了找到好工作。25年前学生将‘发展系统的生活哲学’视为最高的学习目标。如今为了‘找到好工作’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则是这一代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目标。”事实上,专业性虽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但大学存在的价值绝不限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或者是职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舆高远之境。”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围绕时间分配和课程安排,在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和以文化熏陶为主的通识教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紧张关系。“专业化会导致私人化或非政治化,使智能退出宽广的领域而局限于狭小的学科。”不过,如果因此而在实践中将二者对立起来肯定是错误的。专业教育可以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通识教育可以教给学生生活的意义。没有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不可能完美,纯粹的专业人士会放弃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没有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也绝不会令人满意,仅有对文化的高度热忱而没有一技之长并不符合现代大学的理想。理想的大学或高等教育,必须既能教会学生专门知识,帮助学生毕业之后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又要保留学生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

总之,虽然有许多批评,也面临着转型,但目前专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社会分工和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回到培养培根式人物的时代。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只将其合法性建基于认识论哲学。在政治论哲学和经济论哲学的指导下,专业教育是一个必需的选项。在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虽然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的理想类型,专业教育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依然有其现实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专业教育或专业性仍然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的一个最为显著的标志性特征。基于此,各国高等教育的所有改革都只能是不断地完善专业教育而不可能是废除专业教育。

三 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教育

大学里,职业性学院和学术性学院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早期的大学无论是教师型大学还是学生型大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职业教育者的联盟。正如科班(A.B.cobban)指出的:“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中世纪大学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受过训练的医生、律师和牧师,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相应系科的教育是以后在社会上获得相应职业执行资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世纪大学时的学位,最初的含义也就是执业资格。比如,西方最早的大学萨莱诺大学最初就是一个单科的医学院,主要致力于医学方面的职业教育,学生只有从该大学毕业才可获得行医资格。稍后博洛尼亚大学建立,才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加广泛的学科领域。待到巴黎大学出现,才最终奠定了以文法神医四科为核心的大学组织架构。后来在以巴黎大学为模式的中世纪大学里,以“自由七艺”为核心的文科学院与以培养律师、医生、牧师为主的职业学院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文学院的“自由七艺”是进入职业学院接受专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者而言这些学科拥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永恒价值;另一方面根据政府的关切程度,法医神三科则属于大学的高等学科,文科属于低等学科。低等学科交给学者自己,高等学科被政府控制。如康德所言:“在大学里也必须设立这样一个部门,即必须要有哲学系。对于三个高等系科来说,它的作用在于可以控制它们,并且因此而对它们有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真理;而高等系科对于政府的职责所承诺的那种有用性,只是一个处于第二位的环节。哲学系仅仅要求自由,但也让其他系科自由,它仅仅致力于为了各门科学的利益而寻求真理,并把这真理交给高等系科作各种运用,哲学系的这种素朴性无疑必须作为不可缺少的东西推荐给政府。”在文艺复兴之后,大学的职业教育倾向逐渐被人文教育所取代。随着人文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学逐渐由一个职业教育者的联盟转变成一个绅士学者的团体。这种情况在英国最为明显。19世纪以后,随着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大学的兴起,大学又逐渐从人文学者的行会转变为一个科学家的共同体。此时大学的本质也从职业教育和理智教育转向为发展纯学术。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大学重视科研的传统在美国被发扬光大,随着研究生院大学在美国的普遍建立,研究型大学最终成为今日世界大学的黄金典范。通过对大学从职业性向学术性转变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术教育虽然不是大学历史上所固有的,但却是现代大学所不可缺少的。失去了学术教育,在今天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现代大学的“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博大之学术,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学术虽非为此而设,但确为适当之材料”。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心灵自然地投入到学术之中”,大学教育必须避免造成学生“未及学业结束便沉溺于实际营生活动”或只是“追逐一星半点的知识,毫无高远的学术追求”。

在高等教育历史上,学术教育源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术教育第一次出现在大学里。当时所谓学术教育,也是一种学术专业教育,即将学生的培养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科研既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整个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者而不再是教师。在19世纪以前,大学的功能主要还是传播知识,对于学生没有学术训练的要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成为教师、律师、牧师或医生而不是学者。近代大学兴起以后,大学对于学者的培养逐渐取代了对于教师的培养,学术教育不但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学包括了所有的科学,并通过研究和了解的工作,而抓住一切的事实和结构,让各种学术研讨得以多方面的发展,大学的内在精神是以通过每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从此以后,大学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机构,培养学者或科学家成了整个高等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伯特兰・罗素就指出:“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二者相较,他主张大学应该重视纯学术的发展,避免变成职业训练学院。如他所言:“我认为无偏见的学术非常重要,并且我希望看到它在院校生活中的位置不断加强,而不是减弱。”在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大学的理念传到美国。随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建立,美国大学的德国化或大学的研究生院化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新现象。以德国的研究所大学为基础,美国发展出了研究生院大学,并最终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新范式。

在研究型大学范式的主导下,大学的知识论基础由普遍知识和自由知识转向了高深学问,以高深学问作为基础,对于新知识的探究(学术教育)取代了对普遍知识和自由知识的传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成为大学的优先功能。作为以高深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建制,高等教育即便有社会需要的压力,也主要是以学术的方式,即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虽然高等教育结构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但其组织内部源于高深知识内在逻辑的独特性仍然十分明显。由于受经典大学理念的影响,精英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知识为中心,无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都是知识内在逻辑的不断扩展。今天由于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教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一所大学可以没有本科生而依然屹立,洛克菲勒即为一突出的例子。培养哲学博士却是一所大学能够存在的一个基本的必要条件――没有其他条件可以代替,因为培养未来的学者才是大学赖以存在的一种活动。”由于科研与教学的平衡被打破,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以高深学问为基础的学术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理想类型。基于学术教育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传播高深学问,分析批判现存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所谓‘高深’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

高深学问虽为大学所固有,学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历史却不长。不过,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在很多专业学院里,学术教育成为平衡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法学院同时培养法学家和律师,医学院同时培养医学家和医生,神学院同时培养神学家和牧师,教育学院既培养教育研究者也培养教师等。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平衡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像如何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一样重要。毕竟“培养一名律师、法官、医生、药剂师、中学拉丁文或历史教师与培养一名法学家、生理学家、文学家等是很不同的,前者是指培养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后者则是指培养从事纯科学的研究工作者。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药剂师和教师等,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大学里符合人人需要的专业教育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完全融合在一起,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较之于通识教育的复兴、专业教育的改革,学术教育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如今评价一所大学优秀与否的最高标准既不是本科生的综合素养,也不是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而是这所大学天才学生和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由于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当前对于学术教育的重视已不局限于研究型大学,通过规范化和模仿等机制的作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教育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研究型大学的博士学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面所有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现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指导思想都是在研究型大学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而在研究型大学里,本科教育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于是,这些教师就把他们在研究型大学里所获得的认识和价值观,带到了他们任教的其他类型的院校。”伴随着对于本科通识教育的强调,学术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也许还有争论,但

学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恐怕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不仅历史上如此,不同的社会也同样如此。”今天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逐渐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在科学与高等教育紧密联系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即将到来的明天,大学如果要走进社会的中心,通过学术教育确保知识生产中心的地位就是不容回避的选择。

四 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中世纪大学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稍后近代早期大学开始排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逐渐转移到专门学院。在近代大学里,职业教育虽然有所起色,但当时强调的是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主要由非大学类高等教育机构承担。这方面,英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非大学类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大学里的职业教育都获得了蓬勃发展。回顾历史,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之所以会经历如此曲折的过程,其原因就在于,职业教育以社会分工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与经典大学理念相冲突,很难获得精英高等教育主流价值观的认可。直到今天,仍然有学者认为:“一所著名大学可以没有法学院、医学院或商学院而依然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这些学院,但却无人怀疑它的水平。”

在历史上,中世纪以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组成部分,一直视职业教育为自己的对立面,职业教育只能集中于非大学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作为一种市场化活动,“职业(1)是随着所需要的技术变化而变化的,因为经济的不同领域中技术和理性化的应用是不平衡的;(2)是随着日用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销售状况的扩张和强化而变化的;(3)是随着劳动分工组织中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扩张的组织需要协调、管理和簿记”。根据职业的上述特性,对于职业教育是否属于大学教育的范畴,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弗莱克斯纳对此分析道:“从历史上看,专业指‘学问高深的专业’。没有学问的专业是不存在的。不含学问的专业只能是各种职业。专业是学术性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土壤。此外,专业的本性来自理智。”基于此,他认为,法律和医学作为一种专业具有明确的理由列入其中;商业、新闻、家政学或图书馆学作为一种职业则不能列入。以医学为例,虽然中世纪大学也曾培养医生,提供过医学方面的专业教育或者说职业教育。但近代以来,医学培训主要是学徒制的,除了传授一些很少的治疗和药物知识之外,很少有正规的高等教育。大学里没有医学院,也不提供医学教育或培养医生。“20世纪的医学成就是1911年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 Report)的直接结果。弗莱克斯纳不仅建议将所有的医学教育转入大学,而且建议将它和基础研究联系起来,从此为医学的开拓性进步打下了基础。将专业训练与大学结合的模式在其他行业也出现了。在大学内,专业前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联系起来;研究和专业实践也联系起来;个人事业要与公共服务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也被建立起来。所有这些发展都为公众带来了好处。”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辩护者,怀特海则指出:“割裂大学与职业和专业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而放过了富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行动的机会,那大概是得了精神病。”杜威也认为:“在对社会必要的和有用的职业中,并无内在的东西把它们分成‘学术的’专业一类,和低级的、卑贱的、不自由的职业一类。”他反对“降低职业训练的地位,使其在传授专门技能的特殊学校中实施,从而使其与自由教育完全绝缘”。他主张“用一种自由的精神去鼓舞职业教育并使其充满自由的内容”。与过去对职业教育的排斥和蔑视不同,现实情况证明,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要有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就可以并愿意对任何一个职业进行专业化,并能够迅速开设相关的专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世界中,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定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表现出一般职业化的趋势。”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兴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紧密相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将高等教育仅仅作为毕业后谋职的“敲门砖”。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精英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面临挑战,职业教育的合法性逐渐确立。“在社会对高学历的大批量需求下,研究生院急速增长,常常发展到了机械地授予博士学位的地步。由于突出强调了既定的系科,系科间在人事和预算方面的障碍扩大了。因为既定目标是培养学院教师,研究生院自然会尽量使学生适应某一专门领域。培养人们满足技术的要求和技能,以立即适应工作之需要――这是整个教育职业化趋势的一部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职业性学院在大学里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职业通过专业化的过程成为大学里的专业。大学里的职业性学院最终超越学术性学院成为主流,不仅与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关,而且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不断专业化的产物。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决定大学里专业设置的已主要不是学术的力量,而是校外的专业团体和源于职业市场的社会需求。由于市场化的作用,大学在学术性与职业性两个维度上齐头并进。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从学术性向职业性转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坚持科学研究和学术教育,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大学里传统的专业教育大有被职业教育取而代之的危险。如布鲁姆所言:“现代大学已经背弃了培养完善的人这一传统的办学宗旨,很多先前被公认为是重要的和需要了解的事情,如今似乎已经无人问津了。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化成为单纯的职业培训中心。”今天在就业危机和实用主义的压力下,由于受到新职业教育主义的影响,知识日益商品化,高等教育真的面临日益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中心的危险。曾经令传统大学为之自豪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也不得不服膺于职业教育,甚至连学术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职业。“今天,学校中有各种其他的学科,每种学科都涉及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题目,而这些科目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每个学科也展现出天才们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哲学家的敏锐直觉,在学科发展中所完成的崇高的业绩。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一种职业都是有学问的专业,都需要一种或多种这样的学科作为专门技术的基础。人生短促,而大脑适合学习的那段可塑期则更短。因而,即便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古典文学艺术,也绝不可能保持这样一种教育制度,即把古典文化学者所受的完美训练作为掌握其他知识学科的必要条件。”

客观上来说,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合法化的过程既与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有关,也是专业教育逻辑的自然延伸。今天,“原本以工业产品为基础的职业转变为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