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医德修养;医务人员;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99-02

医务人员是指从事于医疗活动中的所有从医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随着经济市场波峰迭起,对医务人员医德约束力减弱;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医患间信任度下降,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恶性事件增多等。这都给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暴露了问题与失误。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与希望,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修养当从医学生培养。

1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启蒙于医学生

医德是研究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特殊表现和医学道德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1]。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主力,道德修养关系着他们的职责,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

医学生刚步入医学院校,初接触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对所见所闻好奇而有强烈的求知和接受欲望,并且接触社会中的不良影响较少。他们纯洁,就象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古有孟母三迁为教儿。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医务人员正确的医德观念在医学生时期容易形成。

高楼大厦起于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医务人员品行如何,与医学生时代接触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医学生开始,重视医德基石教育,打下坚固的良好的医德基础,能使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医德观念,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责,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医疗社会。

钟南山院士曾说:医德是指导、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这也不可避免的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上有所反映。基于此,明确医德的时代内涵,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巩固信念,调整和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显得重要而迫切。医德素养是终生教育,但正确观的形成启蒙于医学生,并影响医务人员终生。

2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扎根于医学生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常是医学生学习的精典。其中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萌发“大慈恻隐之心”,“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医学生良好医德教育,是医务人员良好医德素质形成的根基,根深则枝叶茂盛。四川地震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医务人员具有良好医德的感人事迹;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医疗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某医院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发生地震了,由于医德职责教育,使他们放弃自己逃生机会,而以最快最好的方法完成了手术,然后才和自己的病人一起转移。某医院的护士在护士节庆功会时发生了地震,她们毫无顾忌的从安全地冲进了摇摇欲坠的岗位--新生儿病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着幼小的生命,使之全部安全转移。这些医务人员都是毕业于学校的医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医德教育。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自觉而豪不考虑自身安危的良好医疗道德是从医学生时期训练出来的,并扎根于心中,在漫长的从医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分辨力形成于医学生

医务人员要体现“人文医学”修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学道德,具有分辨和处理纷杂的医疗关系的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观念上的转变,而是在学习和从事医疗工作时日渐形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是医务人员的一种医疗道德素养。这种素质的培养,是从医学生开始形成的。

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

在医德教育上,首先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理想是行为的源泉,教育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时时处处以病人利益为重,做一济世爱民的医务人员,成为深受人民所欢迎和尊敬的医务人员,并形成以真、善、美为核心内容的高尚医德理想,做到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兼顾、三统一[2]。

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不搞拜金主义。

要对医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具有协作精神。

医学生学习和培养自身医德素养,有利于今后走向社会,走进市场,溶入经济中,使他们具有对好坏和对错的分辨能力。对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德造成事故的案例进行曝光,让学生分析,谈感想,以加深印象,做到防微杜渐。医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具有判断力、免疫力,树立优良的医德观。

医学生成为医务人员后,能够正确运用已经形成的医德观来参与实践,分析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道德问题和市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利益观。

4 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和希望

在医学院校中要强化医德教育,这对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自豪感、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也是和GMER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与关注。

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增强医德方面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教育医学生热爱事业,立志献身于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自觉树立敬学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与临床结合,走访医疗单位,走近医务人员,回访医德培养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培养适用于临床,适用于社会,具有分辨能力的合格的医学生,能适应于医疗事业的具有良好品德的医务人员。从而减少医患纠风,杜绝医疗事故,创造和谐医疗环境。

总之,做好医学生医德教育,是重视医务人员的医德基石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是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医务人员。同时也给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可增进和谐社会建立,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希望能引起医学院校、医院及社会各方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如兰.医学伦理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12

篇2

关键词: 物理概念 课堂教学 认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当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够时,课堂教学会不会很顺利地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呢?学生还会应用么?更多时候是学生很努力地听讲,却掌握不了。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及应用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物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举例谈谈学生知识认识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材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本节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能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不少问题,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反思。

假如我们在传授完摩擦力定义及分类后,就着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图1),学生思维会受到很大约束,往往就会犯以点盖全的错误。教师如果直接以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探究问题,就会出现学生很努力地盯着木块思考得出:重力是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结论。学生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往往很难改正,如何尽量避免呢?

可以在滑动摩擦力定义讲解结束后,用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可以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摩擦?这些摩擦都属于哪一类摩擦?学生讨论,然后老师帮助总结归类。归类中教师要注意摩擦力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类。让学生感知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仅是摩擦力的一种情况而已。

例如,以擦黑板为例讲解时,可以提问:有什么方法增大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是不是黑板擦越重,摩擦力就越大呢?学生不难想到黑板擦再重,如果手上不用力,黑板也擦不干净,这样的话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重力没有关系。这样学生不容易犯错,即使犯错了,也容易改正。

在这样以大量举例分类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对滑动摩擦的概念会有一定的理解和消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压力的掌握情况会相对良好。总而言之就是花一定时间加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如果没有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就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以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块为例。学生眼睛只会盯着木块,而忽视水平拉动木块仅是滑动摩擦力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时只想到――木块的重力。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时的提问要针对所有滑动摩擦力提问,而不能仅仅针对木块提问。

2.杠杆的阻力方向教学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学中的阻力方向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杠杆实际使用中存在三个受力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及支点,有的学生常将支点与阻力作用点混淆,而画错阻力方向更是屡见不鲜。仅从三个受力点定义出发,区分这三个点并没有太高的知识要求。造成上述错误的真实原因是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存在困难。

因为学生对阻力这个概念的掌握还只停留在字面上,或者说对阻力的理解不够深刻让学生掌握阻力方向出现困难。

如何让学生不犯错误或者少犯呢?必然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杠杆的认识。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而应该先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杠杆。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自己介绍等手段总结出杠杆都必须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或者有要转动的趋势。再在此基础上介绍杠杆在转动过程中或在转动趋势之中涉及的知识或概念。同样我认为要在学生攻破阻力方向这个难点前花一定时间加强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杠杆概念介绍完之后做一定铺垫。如介绍完定义后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以起子撬动钉子为例,让学生分两次撬动起子,一次有钉子阻碍,一次没有钉子阻碍,让学生比较,然后提问:同学们发现两次杠杆转动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不难发现一次轻松一次不轻松,也就是学生容易感受到一次有阻碍一次没有阻碍。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概念:杠杆转动是要受到阻碍的,钉子给了起子一个阻力作用,钉子阻碍了杠杆的转动。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转到门把手,夹夹老虎钳等。

通过前面活动的铺垫,学生会对阻力有比较深的认识。只有对阻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关于阻力方向问题,学生才容易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

3.加深物理概念认识的意义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物理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有层次地进行。

总之,加深学生知识点、对概念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流畅,我们应该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定认识后才进行下一步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来自生活”,有时候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物缺乏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多通过举例、展示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认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做一些铺垫、多花一些时间加强学生认识,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如今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促进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对现实的适应、对未来的创造。在责任意识的渗透中,我将中学生责任意识简单划分为对自我的责任意识、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意识、对自然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我做了如下实践:

一、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听;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在组织课堂时,我树立全体意识,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尽最大力气调动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与关爱,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古人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我介绍了时间的尺度,使学生了解自己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段;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介绍了爱迪生对特斯拉的失信,导致交流输电替代直流输电,导致了爱迪生的破产;对自己的前途负责,我介绍了逆境成才的法拉第、牛顿、爱迪生、霍金……

二、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意识

当今大部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求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理课堂也有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意识的责任。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坚持真理,通过法拉第、特斯拉、瓦特、巴斯德把发明、发现无偿地捐献给全人类;卡文迪许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麦克斯韦为了整理卡文迪许遗作,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受法西斯迫害而坚持研究的爱因斯坦;致力于提携后进的费曼……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希望自己和所教的学生不要忘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对整个人类的责任。当你觉得你是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你自己也就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责任意识

“要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这笔财富比什么都宝贵”,应当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避免对人类的存在造成破坏。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如何对待自然,实际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就显现出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中学生都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在地球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应该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对自然环境,中学生有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通过热岛效应、能源、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原子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方向性、熵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播放最新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沙尘暴的场景,学生深深地震撼了: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橶淡不心”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吴欣怡个人事迹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个人事迹介绍:

吴欣怡,女,预备党员,现任人文学院宣传中心人文讲坛部长,多次获得校奖学金,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五四杯、重大立项等科创项目。

一、专业课:抓住重点与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法学生,面对枯燥晦涩的法条和满满当当的课表,我也曾有过踟蹰和迷茫。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按部就班学好专业课。

首先是课前的预习,我个人看来预习的作用是对老师授课内容有提前的了解,因此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进行,有大致了解即可。其次是课上的听讲,满腹经纶的老师们授课的内容都是干货,因此需要做到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不在课堂上玩手机。此外,我在每天晚上自习的时候都会把老师白天授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并且发现自己的疑问点,在搜寻资料后如果仍有不解之处可以在下节课上课前向老师请教。这样使预习、听讲和复习结合起来,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学习链,会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在考前进行复习时,不要打时间战,而是要在充足睡眠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抓住老师授课内容的重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法律思维:培养与建构

每一名优秀的法律人都不是机械的法条搬运工,而是具备在理解基本法律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务难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老师们的授课,我还会经常听一些法学专家的讲座,从他们的讲话中我可以感受到法律思维的跳跃与涌动,并且能及时跟进时代,了解实务中需要法律解决的难题。此外,我也会经常读一些感兴趣的领域的专家的著作,通过读书,我对一些法学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罗豪才教授和杨立新教授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最后,我在周末会利用大块的空暇时间做法考题,在解析法考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了解到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另一方面,我也逐渐培养起解题的思维和逻辑方法,这对我法律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三、学生干部之路:付出与成长

初入大学时作为部员的懵懂到大二作为副部的熟悉再到现在作为部长的深一步的理解与感悟,三年的时光让我褪去青涩,肩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过不知所措,但是我的辅导员董春辉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教会我为人处世之道;张广泽学长、孙丽莹学姐、陈心远学长认真工作的态度让我佩服,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讲坛工作越发熟悉。现在大三的我挑起了人文讲坛的大旗,与以往不同的是,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讲坛的工作,并且带副部和部员熟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辛劳,但是我觉得我更享受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通过学生工作的平台,我也有幸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学生工作真的是一项极具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工作,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在工作中奉献他人,同时提升自己。

篇5

关键词:志愿服务;义务家教;实践育人;服务学习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55-03

大学生志愿服务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要求的引导下,各高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如何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现状

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是高校志愿活动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特定社区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无偿的帮扶教育服务。在高校和社区的合作基础上,大学生为弱势群体提供高校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志愿者通过帮扶困难家庭子女,在解决别人困难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志愿服务形式。然而,社区义务家教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实际上,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作为一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服务形式,具备了其他形式缺乏的长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应当引起关注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性质与特点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选择学校周围的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对象,立足特定社区实际需求,面向特定群体困难家庭,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交流,发扬了大学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培养服务大众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了“社区服务”的核心属性。

另一方面,社区义务家教的帮扶对象是民工子弟和贫困学生等特定群体,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手段,也契合“大学生支教”的核心精神。同时,许多高校志愿团队在组织义务家教的同时,也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优势。与其他大学生志愿活动相比,社区义务家教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在兼有“社区服务”和“大学生支教”双重属性的同时,避免了后两者的一些常见弊病。

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一般范围主要包括社区内的义工、义诊、培训、政策法规宣传、环保护绿、敬老帮困等。因为大学生尚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由于技能不够熟练,服务能力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导致成就感受挫;而从事普通的义工、环保等体力型劳动,又难以发挥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优势,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容易造成志愿者参与热情低迷。总体而言,大学生社区服务的专业性、持续性和社会认可度存在一定不足。

不同的是,社区义务家教则在立足社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传播能力,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性较高。加之家教的针对性强,社会认可度普遍较好。

大学生支教活动通常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支教对象一般处于偏远乡村或山区、西部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不定期支教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次数较少,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支教的时间、次数、对象较为固定,但大多数志愿者并不负责正式课程,而是以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课外知识,教授音乐、绘画技能等。两种方式都缺乏持续性,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容易流于形式。长期支教一般属于政府和社会机构特定项目(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名志愿者要到偏远地区进行1至3年的定点支教,持续性较长,但志愿者的时间代价花费较高,自身的学业无法兼顾。

社区义务家教与此不同。首先,它是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制订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因材施教,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其次,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项目,安排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和次数,保证家教活动的长效性;第三,帮扶对象一般在高校所在地附近的社区,避免了偏远地区支教的不便,既兼顾了志愿者的学业,也方便了家教双方的定期活动。

3.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特点。(1)长效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制度上支持保证义务家教的持续进行。(2)稳定性:义务家教在时间、次数和人员上是固定的,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被中断,计划不被打乱。(3)专业性:高校招募志愿者时对学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上有一定要求,并且组织较为充分的岗前培训,一定程度上保证志愿者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4)实效性:义务家教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昙花一现的现象。(5)社会认可度高:由于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并具有较强的长效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社会对这一志愿服务形式的认可度较高。(6)组织难度较小:服务内容基本在志愿者掌握之中,不必组织专业外的培训;服务双方的距离较近,节省了时间、人力、财力;以组织结对子的形式进行,结构较为简单,操作较为灵活。(7)契合“服务学习”理念:“服务学习”作为西方教育的理念,是指一种行动中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课程相联系,强调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以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学习方式,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服务来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切实增强与同伴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家教的服务形式中,无论是帮扶对象还是志愿者本身,都是学生的身份,服务的内容与自身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志愿者通过教授课业,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和进一步升华,在义务家教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学业水平和思想觉悟,通过“教学相长”实现了“助人自助”。同时,志愿团体组织定期的总结交流会,是服务过程中的反思与提升,增强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1.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1)导向功能。在信仰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在社会转型时期强化信仰,磨炼意志,坚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在道德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发扬“学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务家教的双方维持稳定的帮扶关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民生、大众疾苦,促进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成才导向方面,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课堂走进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做到学以致用、助人自助。(2)凝聚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有助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志愿精神、共同理想和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下凝聚起来,以志愿精神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对于志愿者来说,帮助困难家庭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是他们参与义务家教的共同初衷。他们主动寻求社区合作,不计报酬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通过家教队伍的团队合作,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3)激励功能。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切实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赢得各方面的认可。他们在改善弱势群体处境、平衡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宣传教育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有助于获得成就感的激励、责任感的激励和社会评价的激励,从而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并提升志愿服务的动力。

总体而言,社区义务家教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从课堂延伸至开放的社区,在服务活动和社区交流中实现对他人的关怀,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需要、思考社会问题、审视自我责任、激励自我发展,是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的优势途径。

2.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在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校内和社会资源不足,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流失率高,缺乏激励机制等。为完善社区义务家教,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功能,还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普遍存在组织松散、管理不善、人员流失的情况,主要是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社区义务家教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首先,社团应根据志愿者人员情况分配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将义务家教的运作流程不断改进和细化,培养干部队伍,实现自我管理;其次,应注重加强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和教学能力培训,做好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受帮扶家庭的沟通合作,探索义务家教的新模式。

(2)落实评估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调动志愿者们的积极性,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评估标准应当包括服务的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社区义务家教组织对相关情况和数据进行及时地掌握。在做好每次家教记录的通知,应当提供渠道,让帮扶对象定期反馈教学效果作为评估的依据。

(3)打造精品项目,坚持“品牌化”“基地化”建设。为了保障社区义务家教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特色出发,将社区义务家教打造成品牌化、基地化的精品项目。在社区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可以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的开展;同时,在社区或民工小学打造义务家教基地,有助于保证服务机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促进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保证“实践育人”长期而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3).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理论和技术渗透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医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及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离不开生化实验的证明,对巩固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结合学院的实际条件,为培养出面向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为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本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材编写,优化实验内容,与临床知识相结合。该教材内容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将现行研究热点结合知识点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性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如,“兔肌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测定”,该内容包括酶的分离、纯化、酶活力的测定,本实验内容难度中等,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细化实验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设计性实验时,提前向学生布置方向,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独立完成,从溶液的配制到具体的各项操作,教师在旁指导协助。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和学生在实验当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课里利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辅助教学,把生化实验过程自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凝胶过滤分离高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实验中,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将微观抽象的层析原理和透析技术等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放实验室。随着实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全天开放实验室,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作场外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确定实验课题,独立完成实验。

三、改革实验考核

1.实验态度的考核

根据学生的考勤、值日(实验物品的领取、发放、收回和卫生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

2.实验理论知识的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按照学生的实际得分评定。

3.实验操作的考核

考查学生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情况、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评定,给出成绩。督促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练习,学到更多的知识,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探索并建立适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改善实验条件,重视实验教学,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陈旧观念,更新实验内容,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综合运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燕,吴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48.

[2]蔡志强,赵希岳,王利群,等.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0,27(03):104-105.

篇7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明确任务目标为导向的学生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重创设任务型目标情景,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与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正确地表述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并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信心。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所预定的任务目标。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资料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学习成果等。

由上可知,任务型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体现教和学相统一、内涵不断丰富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任务,以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任务型教学模式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学生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高三政治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类别任务组成:①记忆性任务,主要包括学生对政治概念、原理的识记与复习。 ②框架知识任务,对本模块所学知识体系的复习和理解。③解决问题性任务,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知识点的拓展性练习运用。④创造性任务,要求学生用本模块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时政材料,并且能形成观点性文字表述。通过生生合作、小组合作与师生合作等方式来完成这些任务。

2、任务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倡导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查找资料中,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全员参与,各尽所长,从而张扬个性,在活动中获得情感和价值体验.。

3、任务型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它使学生站出来或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对问题进行讲解并和教师及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在对问题的讲解和交流中,通过各种语言的转换,提高学生表述和交流问题的能力,并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任务环节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任务示明、自主思考。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见学案或课前写在黑板上。在合作学习小组成立后,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独立探究问题,并在事先准备好的学案上写下自己的观点(没有设置学案时可以写在课堂本上);第二环节:任务导学,组内交流。在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基础上,然后在小组内将各自独立思考的观点进行讨论和探究,并将集中起来的问题或共同观点,集体智慧的结晶交给推荐出来的小组代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个别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第三环节:任务习评与拓展,班级分享。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慷慨陈词,发言结束后将集中起来的观点修改。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思辨理解上的难点、知识经验上的误点、知识结构上的盲点加强指导,并对学习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归纳和总结。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必须是针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结合点进行的知识。

2、适当性。是指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合艺术生的知识层次。任务的完成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拓展性。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鼓励学生创新。

4、趣味性。趣味性指所设计的任务能够吸引学习者,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所设计的任务要充分考虑艺术生的年龄、性别、偏好等特点。

(三)案例描述

下面笔者将按照任务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开展的,给大家展示一节任务型教学的案例。

复习主题:《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辩证唯物论部分。

篇8

摘 要:目前,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现状是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授形式。传统艺术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艺术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探索总结出此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能够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艺术 教育 任务驱动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艺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常规的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演示所教授的内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做思考,沿用这样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今的学生学习艺术知识存在“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并且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发展、道德品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那么怎样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要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

经过多年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最能体现计艺术教学的特点,更适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艺术修养人才。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通常由以下若干环节组成。

1.设置情景,提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是一系列教学(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是联结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所以,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

要提出好的任务,必须明确任务的特点。根据实践和调查,任务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性。任务是当前教和学的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其最大的目标,离开这一点,任务无价值可言。因此,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大的教学目标对应“大任务”,小的教学目标对应“小任务”。“大目标”可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若干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小任务”可形成统一的“大任务”。

(2)情境性。任务是在事先创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现的。任务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使学生感到任务的完成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单一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式的任务,缺乏生活性和情境化,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没有相当的自觉性和主体需求,不会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任务要有一定生活背景,并且是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用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诚信、禁毒、环保为题材,设计电子小报、迎新晚会、个人才艺表演等以达到学习、运用艺术内容的目的。

(3)探究性。任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探究性的任务往往是一系列的难度递进的小任务,学生在解决一个小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兴奋,冲上另一个任务,就如我们玩电子游戏一样,过了一关又一关,趣味无穷。

(4)综合性。任务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科学习内容相联系,设计综合的任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综合的任务,可以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利用生活及经验来运用和巩固艺术知识问题。如呈现任务主题是“设计一张‘母亲节’贺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教学,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完成。

2.分析任务,逐层分解

在任务提出后,为了能让学生找到任务中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必须对学生在信息加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不要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应该明确任务内容及其要求,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教师不必讲解或演示完成任务的全部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尽快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讲解演示的时候,教师也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背后的分析、思考及方法策略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规范。

3.分组实践、讨论,完成任务

学生在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很浓的兴趣。这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回顾取得了哪些经验,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为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这样一次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讨论沟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同时,学生可对照别人的观点检查审视自己的观点,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智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老师引导,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知识和修养。

参考文献:

1、列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托马斯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篇9

认知失调的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他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知失调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考察学习现象是否发生的重要依据。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明确目标,诱导认知失调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此可见,教师将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途径。通过目标导向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基因突变”教学片断中,在考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时围绕该考点,细分为以下复习目标:1、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3、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细分后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有层次,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找准起点,促成认知失调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界定的问题。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点的界定应遵循难易适中的原则,使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产生认知失调;二是知识点的界定应把握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的原则,不失时机地保证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相互转换。

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大家知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是什么吗?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热情而活跃。

教师随即呈现一张描绘海浪的风景画,奇妙的是这幅画的材料是细菌。能表达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的细菌,在特殊光的照耀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引入了08年诺贝尔化学奖——神奇的荧光蛋白。旁白简介:绿色荧光蛋白是1962年从生活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来的;2006年我国成功培育出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

……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最新的科学信息,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耳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促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以“疑 为线,引发认知失调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中,教师设置以下问题情景:08年初,我国首例荧光蛋白猪妈妈产崽11头,其中4头具有绿色荧光遗传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光荣的猪妈妈在成功受孕并顺利产崽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细胞分裂方式?

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师:已知猪妈妈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36条,那么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呢?

生: 18条。

师: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特点。那么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何时减半、如何减半呢?染色体数目是随着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以的形成过程为例,一起来探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

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变化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先带着问题关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整体的动态变化,然后教师再分步演示减数分裂过程。

教师设置问题:①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什么?

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②:为什么同源染色体能够实现有规律的分离,与前面的染色体行为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活动:推导并画出减Ⅰ中期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图。

(原因: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保证同源染色体实现有规律地分离。)

师:现在细胞分裂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了,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应该如何变化,才能使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之相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生:着丝点一分为二,姊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各自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教师循循善诱,不断深入,连续地促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失调,最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恰当启发,促进认知失调

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更多的认知空间,教师不可代作结论,而只是起认知的“引路人”的作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不断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也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例如:在“基因突变”一节中,教学目标涉及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个体突变性状是由显性基因还是由隐性基因导致的、如何去验证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或是在X染色体上等。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教学片断如下:

师:我们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替换,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都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已知基因在染色体,假设正常基因是A,请同学们画出突变后的基因(假设为a)位置图。学生作业情况如下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正常基因A和突变基因a之间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并思考:A和a两者是什么关系?

提示:在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一对基因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两者互为等位基因。对知识进行拓展:A突变为a为隐性突变,若a突变为A,则是显性突变。

追问一:若某野生型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隐性突变后,获得的基因型有哪些?

生: Aa与aa。

追问二:两者突变型个体表现的性状有什么不同吗?

生:基因型为Aa的个体仍为野生型,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为突变型。

追问三:若野生型的基因组成是aa,显性突变后,获得的基因型有哪些?

生:Aa与AA。

教师继续追问: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后的第一代表现的性状有什么不同吗?

生:显性突变后立刻表现出新的性状,隐性突变则不一定。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肯定,并归纳总结:若某个体单基因突变后,在第一代即表现出新的性状,则为显性突变。

教师板书。

此时,有学生举手:老师,如果我们已经判断出突变基因的显隐性了,能否去判断突变基因的所处位置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该问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教师在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给予高度评价后,适时给学生创设知识情境:石刀板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刀板(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并且为显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合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使其思维有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五、运用激励、及时反馈,形成认知失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有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爱,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尊严、生命和智慧,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倡导民主与和谐,使学生身心潜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石。

激励是促进学生认知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恰当地运用言语激励或榜样激励,有助于他们的积极思维打破认知平衡,陷入认知失调,加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内驱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篇10

1.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疗器械)销售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水平。BME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可达50%以上。因此,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发展BME高科技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范围内,BME产业的主要产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是最大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法国。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兴起,我国BME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源泉,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发展,走上了 BME科技产业的道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民族产业不强,高、精、尖的BME产品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加快了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由于我国BME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缺乏创新能力等原因,难与国外产品抗衡;BME产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组织规模不大和产品档次低,难于参与国际竞争。但我国人口众多,BME产品需求量又相当大。所以,发展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改革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

工程学突飞发展的今天,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给BME以极大的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典型的交叉、融合、边缘性的学科,其含义更深更广: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正是由于上述诸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BME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医学水平。

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有多少BME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没有那一个学者、那一个科研结构可以涉足其全部。而且,BME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那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各类学科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出现,而且专业基础也在变化,这些发展变化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高度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教育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思考

我国已有的BME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另一类是医学院校的BME专业。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科,以培养能从事BME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级BME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医学院校的BME专业则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结合,能为医疗和医学研究部门进行工程技术服务,能从事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多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和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步,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BME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缺口较大。

4.1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不平衡在研究方面,引进、消化、跟踪研究多,创新性研究较少;理论方法等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对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医疗器械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几乎没有涉足。

专业设置偏、少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面比较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人工器官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相比本科生的专业面宽广。

医工结合不突出由于受到认识和理论上的因素、文化心理上的因素、管理体制上的因素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体现的还很不够,综合院校往往具备更深的理工基础而缺乏医学背景,医学院校与临床结合紧密,但工程力量又显得薄弱。虽然近年来,不少医科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背景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专业层次不合理目前我国举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各高校,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基本执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针。然而,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自身的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可以设想,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又怎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工的交叉融合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是其产业化的基础,而研究必须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为医学服务的目的,但是当前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很多在基础研究方面并不具备实力,所以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其研究和产业化的任务也很难实现。

4.2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内容。在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验比较成熟的大学往往存在着偏重于理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以我国的BME高等教育首先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设置课程体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既能体现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又能结合科研优势,突出重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医工结合与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BME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医学和工程技术两类知识和经验靠以往的医生+工程师来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无法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所以必须从现在起,特别重视BME教育工作,加强现有专业点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现有教材,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关键点。以医、工、理为基础,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结构。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知识结构的主干,同时注重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既能有相应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其他领域中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生物医学的交叉和融合。

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 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然而依据生物医学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已经在我国形成规模,但其就业市场还是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几乎没有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过程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教育,学生个人很难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从教室或实验室直接向市场和产业转化。所以,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和规模,学制可以考虑为五年,限制或减少专科层次以下的学生在校人数,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为研究生教育打好理工科、生物学和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