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意义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问题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者和生力军,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注重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其成长为社会栋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手段的日趋增多,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出现了盲目攀比、储蓄观念淡薄、超前过高消费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见与建议。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借鉴吴 等人的调研方法[1],选取周口地区的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幼儿师范学校等五所大中专院校的四万多名在校生为研究总体,从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为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在调研过程中,总体控制调研对象的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因素,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全面性、典型性,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问卷调查时,除了必要的解释说明,调查者不能对调查对象进行过多的干扰,确保每一份调查问卷都是调查对象的真实反映,并且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无效问卷除外);问卷阶段结束后,及时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问卷的突出特点和反映的具体问题。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做到合理消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2-3],但是,现代大学生的消费形式更倾向多样化,除了日常学习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外,恋爱消费、网络消费、通讯消费、社交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购衣消费、培训消费等也同时存在,不同的学生,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以及各个消费形式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两名学生的消费结构如图1。总体来看,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图1:学生甲、学生乙的消费结构图

一是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大学生缺乏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消费没有经济支撑。这种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很少有自主消费计划和消费经验,对消费缺乏理性的判断,对商品的需求缺乏理性的控制,对价值和成本缺乏理性的比较[4]。他们要么是一味地节约吝惜,要么是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可以说,大学生基本上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完整的、成熟的消费理念,自控能力较差,很多消费都没有必要性,而是受社会、学校、宿舍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随机消费[5]。

二是存在盲目攀比现象。现在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但也滋生了一些攀比心理。比如,部分同学为了能拥有刚上市新款手机、品牌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一件品牌衣服、名牌化妆品,就拆东墙补西墙,就从自己固定的生活费中,“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仅仅是为了满足爱慕虚荣的心理。

三是恋爱消费不容忽视。大学生谈恋爱时的开销往往远远大于没谈恋爱的时候。这是因为,恋爱中的双方,为了取得对方的欢心、满足对方的要求、展示自己的魅力,就会用很大比例的费用来进行物质、娱乐、旅游消费。现在大学生为了所谓的爱情,而节衣缩食甚至借钱度日的情r,在很多高校已经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水平。

四是缺乏理财储蓄意识。在校的大学生,其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排在第一位的仍是父母,其他来源则是做社会兼职获得的报酬或在校获得的各项奖学金,而后者不论是数量还是持续性都远低于前者(如图2),在适应了向父母“钱来伸手”的习惯后,就很少有同学会有理财储蓄意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

图2:大学生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

五是过度超前消费。由于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缺陷、享乐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心理的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加上不断增加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很少有大学生会对每次的消费进行记账,大多数同学的开支往往超出消费计划范围,个别同学在月初时,就常常不自觉地超支,甚至有些同学在学期末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

三、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建议

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共同努力。

一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在我们毫无理智、大把花钱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冲动消费的误区。有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供我们读书、上大学,当我们在学校大吃大喝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父母还没有买一件新衣服,父母可能正在为几毛的菜钱而和别人讨价还价。所以,无论从家庭孝顺角度,还是从社会风尚角度,大学生都应该增强自控能力,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不能盲目的陷入感性消费误区。

二是对于学校而言,应增强对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义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的培养,加大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强化“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指导,进一步塑造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要开展宣传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风气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三是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对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从小、从小事中锻炼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针对大学生,可以帮助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适当控制花销,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四是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拓展校园周边、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杂志、报刊等途径,宣传理性消费,引导大学生反对奢侈浪费、攀比消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氛围。

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消费观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能培养好,就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不利于人生发展,相信在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家庭培养,以及社会与学校这个集体环境的重视关注和努力之下,大学生消费必然是科学消费,良性消费,生态消费,大学生消费的成长之路一定会走好。

参考文献:

[1]吴h, 荆姗姗.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2).

[2]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2).

[3]梁丹丹.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消费误区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

一、研究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观误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建立节约型社会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科学贯彻与落实,也是现代化社会得以长足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观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带动大学生群体健康的发展,推动节约型社会的早日实现。

二、大学生消费观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是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共同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消费观的误区:

1.虚荣心强,攀比消费

攀比消费是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一个很明显特点。大学生平时在校园中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会受到相互的影响,他们消费时受自己所处环境的影响,往往会采取和别的同学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的思想,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形成了攀比的心理。不少同学都认同及时行乐的观点,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不顾自己家庭条件是否允许,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使用一些价钱不菲的时尚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PSP、MP5等。购买高档名牌商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觉得自己有多么优秀,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陋习。

2.思想前卫,追求时尚

新一代大学生的消费已经超越了温饱的水平,赋予其更多的功能。作为有文化、有追求的年轻一代,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前卫、时尚和新潮展现青春的活力,显示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以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处于自己最“自由”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追求新异,追求光鲜,都害怕自己落在潮流的后面,总是希望用不一样的消费形象向其他人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因此,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这“三无”原因使得大学校园一直是银行发行信用卡的。但近几年来,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拓展,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逐渐成熟,商业银行开始涉足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的中坚,更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

3.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由于是第一次能够完完全全掌握自己手中的钱,所以很多人花钱都没有规划,大手大脚地乱花钱。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一些有用没用的信息也大量地来到我们身边,对社会懵懂的我们常常会看不清现象的背后,从而产生一些一时冲动的消费,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也要为这一时的兴起而付上一笔学费。然而,多数同学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也没有合理的消费目标,盲目消费。有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或者攀比心理,甚至节约自己的基本生活费用,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做筹码,我们将拿什么去拼搏、去奋斗。因此,培养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理财能力,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其消费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的形成,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纪淑波,刘艳,张宁.校园“新三样”折射消费观走样[N].中国改革报,2007.

[2]卢嘉瑞.消费主义在中国:表现、危害及治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0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状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慢慢变成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其理智消费,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

山东省内几所在校的大学生

三、研究方法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买书、考证、培训班)、休闲娱乐消费(看电影、看杂志、旅游)和关系消费(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这四个方面的消费。对此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问卷,对山东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达96%。本次调查中,共有男生75人,女生111人,男女比例为1:1.5,家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为62人,乡镇的为124人,城乡比例为1:2,大一大二(低年级)和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各占一半,比例为1:1。

四、研究现状

(1)基本生活消费

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基本生活消费,其中最主要的是伙食。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大学生的生活费需求也不一样,本次调查显示:每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下的占39%,400元至700元之间的占48%,只有13%的大学生消费在700元以上,而且男生的花费比女生要多,高年级要比低年级的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高中低三档,大部分大学生消费处在低中档,而且在动态上成逐年增长趋势。

(2)学习消费

大学生的学习消费包括了学费、书杂费、考证费等。大学生的学费因学校所处地域、类别、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城市比边缘的城市学费要高,热门专业比冷门专业学费要高,对于书杂费,不同的大学生选择的也各不相同,在本次调查中——“关于书籍消费问题的问答”中,有28%的同学选择娱乐杂志,学习类、励志类及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书各占26%,只有10%左右的人选择文学书籍。

(3)休闲娱乐消费

主要是指为丰富大学生活,扩展自己视野,娱乐放松而花费的数额,在大学生活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例如旅游、看杂志、看电影、打球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旅游,表明旅游是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旅游同时也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消费行为。此次调查显示:如果你有充足的钱,你会选择做什么?有70%的大学生首选旅游。而在日常生活中,女生倾向于看杂志、看电影和逛街等,而男生更倾向于上网,请客吃饭、打球。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一般而言,每月的生活费的六分之一贡献在娱乐上。

(4)关系消费

这一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获取社会认同、群体归属和情感交往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关系消费主要源于同学朋友之间的消费和恋爱消费,而与老师之间的消费并不多。本次调查中问到你是否会定期出去聚餐或请同学吃饭?结果显示98%的同学存在这种行为,55%的同学在这方面每月消费数额在50元以下,27%的同学消费在50到100元之间,只有16%的人超过100元,可见同学之间的花费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在关系消费中,花费最大的要数恋爱消费。

五、大学生正确、健康、科学消费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消费特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在消费中出现的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与社会的消费风气和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一独特和新奇的消费群体,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各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

主观方面: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个性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抵制不良消费。大学生要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现在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业为重,应学会对超前消费说“不”。学会勤俭节约,懂得艰苦朴素,克服攀比,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对钱财的理性认识和运用。

客观方面:从家庭考虑,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无形的反映出来,本次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对孩子每月的消费有限定,44%的家长对孩子的花费没有限定,其实,对孩子每月的花费有一定的限定是必要的。作为家长,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正常消费观念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支配权和劳动任务,促进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六、结论

总之,大学生健康正确消费观的建立是一个相当漫长和严峻的问题,我们应当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把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作为一项系统来抓,举全民之力,为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培养创造条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消费;现状;消费教育内容;载体

消费教育起源于国外,国内的消费教育研究历史不长,内容也未成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消费教育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院校中研究消费教育也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教育有联系。

一、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消费教育的内容

对于消费教育,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实践过程,但是对消费教育的概念理解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向被教育者传授消费知识技能,培养合理地消费观念,树立消费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1]消费教育的内容包括:消费经济学常识教育、消费观念教育、消费技术教育、消费习惯和方式教育、生活质量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信贷消费教育、消费决策教育、消费者组织教育、消费法律法规教育、中国消费思想史、中外消费比较,等等。[2]

2、消费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消费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途径。

社会上的消费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进行的,或是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针对如何维权进行的引导和教育,或是消费者协会组织的教育咨询活动。

家庭教育都是在子女未成年前,由家长或其他长辈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是没有计划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虽不正规,但是历时时间久,教育的影响作用较大。

学校教育算是正规的消费教育。在美国,中学和大学开设消费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国内,消费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在大学除了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消费经济学这类课程,其他专业学生都没有对消费教育这类课程的接触。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与消费教育现状

1、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义倾向。消费行为的产生是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崇尚和追求满足自己和对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3]。2010年-2012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0DZZ056)“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研究”项目组,对辽宁省内6所高校19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3%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和依赖名牌;5.2%的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的享受,忽视精神消费。这些表现显然是受社会上消费主义之风误导,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扭曲也是重要原因。

(2)不正当消费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是新生代的消费主力军,消费观念的正确性是比较重要,比如自主的选择消费、注重精神文明消费,能够快速接受新颖的消费方式等。但是若以健康、科学、可持续,作为良好消费观念的评价,大学生消费观念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念与行为就是,过分追求前卫个性,过分重视享受消费,不再注重节俭,缺乏合理消费理念,实际消费往往超出自身承担或者家庭承受的正常范围。在今年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比重在逐渐减少,与此相对应的在休闲娱乐、旅游、社交通讯、网络、恋爱消费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消费在群体的影响下有从众心理,比如“考研热”、“考证热”、“租房热”等等消费潮汐现象,这也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缺乏理性。

(3)消费两极分化。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亲友资助。虽然针对贫困生有“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政府助学金)和补(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但是特殊困难家庭的难处,有的超出常人的想象,一部分特困大学生消费水平只处在“温饱”线上。相比之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着“高消费一族”,他们的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上水平。这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其消费不加限制,学校对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两级分化也有很多消极影响。

(4)消费技能和维权意识缺乏。大学生生活范围小,商品消费信息比较闭塞,消费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本领往往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零星获得,对消费陷阱更是认识不足,面对侵权事件既缺乏防范意识又没有补救措施。每年都有好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这就恰恰需要系统的消费教育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2、大学生消费教育现状

大学生消费教育基本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即使有些学校设置一些课程也仅仅限于相关理论传授,没有针对大学生实际需要而专门设置,只是从面向全体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的一些泛泛的常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只是一味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缺乏关于消费方面的引导,难以满足教育对象对系统消费教育的需求。

三、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实施

1、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

(1)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观念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基本都已年满18岁,消费观念基本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想要改变属实不易。但是消费观念是消费技能学习和消费不良行为矫正的基础,重要性不容忽视,客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耐心引导。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可以从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不良消费观念表现;不良消费观念矫正;健康消费观念示范等方面入手。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3.2];G80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前言

新时期大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也十分重视,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用于健身的消费较多。同时由于大学生更热衷国际范围内的体育赛事,如世界杯等,因此对体育期刊杂志也较为热衷,还有些大学生作为著名球形的粉丝,经常会购买关于体育明星的一些杂志和海报,这部分体育消费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大学生是未来体育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对此,本文主要就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进行研究,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提供借鉴。

一、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影响着大学生的正确消费。第一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足。目前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比较人性化,加之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大学生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这部分闲暇时间,被大部分大学生大多用于安排上网、逛街购物、在寝室睡觉,很少有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消费也大都体现在娱乐、吃喝与穿衣中,体育消费少之又少[1]。其次,部分大学生有大量的体育消费,其体育消费主要是用于买一些运动服装、鞋帽、体育杂志、海报等,而很少将消费用于体育锻炼和健身中,也没有购买具体的体育用品和健身用品。第二,消费动机,目前大学生有部分体育消费是出于追星,由于观看了广告购买一些明星服代言的体育服饰及鞋帽以及与此明星相关的杂志与海报等,而有部分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娱乐,由于大学生活中空闲时间较多,更多的学生体育消费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是为了加强体育锻炼,进行健身消费。第三,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赖于家长,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经济收入条件不同,因此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在体育消费中一切以贵为准,而有部分学生由于条件较差,体育消费中选择价格低廉的体育消费品,这两种消费水平都较为极端。

二、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研究

1.体育消费观念

应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只有学生对体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倾向于体育消费,激发起学生体育消费的欲望。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对健康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加之受到正确的体育观念的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到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同时还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很好的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体育锻炼使人们保持心情愉悦,所以与其花钱买娱乐还不如花钱买健身器材或者买体育用品[2]。近年来由于健身浪潮的兴起,体育锻炼已不再是单纯的体能锻炼,它还成为新时代引领时尚的一股潮流,因此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愿,树立体育消费观念的时尚性,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促进其进行比较有意义的体育消费。

2.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促使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而产生的意识及需求,不同大学生由于对体育认识不同因此其消费动机也不尽相同,新时代大学生对体育有不同的见解,其动机已不再是单纯的追星,和打发时间,而是由于其对体育活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体育运动,因此产生购买体育用品及健身器材的欲望,进而产生体育消费动机。在新时代更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兴起的大趋势下,大学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同步,摒弃以往死读书的状态,应全面发展,增强自身素质,培养与时俱进的生存能力,体育消费正是体现大学生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引发学生以健身锻炼为体育消费的动机,才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消费群体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同时也避免了大学生体育盲目消费的现状。

3.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研究,由于大学还没有进入社会,具备独立赚钱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及家庭消费观念等都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因此在大学生消费水平的研究中应注重指引大学生用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自己进行合理消费,在体育消费中不要求最高价位的消费,只要体育消费品能够满足体育需求就可以[3]。同时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应纠正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应盲目选择廉价的劣质体育用品,应在条件允许中选择经济实惠的体育用品,以此保证体育用品的耐用性,增加其价值。按照自身的消费能力量力而为,合理规划体育消费,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加强体育消费观念,增强体育认识,进而使体育消费合理化,满足了体育行业的营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形成,保持合理消费行为能够有效的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进行研究,能够充分的促进大学生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王超.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才智,2015(1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美育;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倪科(1981-),女,江苏句容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4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36-02

在当今社会,消费观念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合理分配消费支出,学会理性消费。在大学生中实施美育,利用美育的非功利性优势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总体情况

1.大学生经济来源以父母支持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由父母供给生活费,生活费的预支情况按学生大致消费和自制力一般分为半年一次性预支、每月预支以及半月预支。部分大学生利用暑假、双休日做兼职,赚取部分生活费。学校设立的勤工助学金也由只针对贫困生扩大到针对全体学生,目的由贫困帮扶转变为学生实践锻炼,学生也因此可以赚取部分薪酬。此外,学校也通过贫困生专项补助、各类评奖评优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少部分学生利用自身特长参与社会活动,赚取相应报酬。这几类资金支持目前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大学生所有经济来源仍以家长定期供给生活费的形式为主。

2.大学生实际消费水平高于家庭、社会承受能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大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对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即便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但由于近年来泡沫经济现象严重、消费水平翻番、大学大多建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远高于家庭承受能力。另外,城市普通家庭的学生,从小生长环境相对优越,消费需求较多且面广,平均消费起点较高,在如今消费水平倍增的前提下,也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成人化消费过早

相对早期大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学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基本开支,还增加了用于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类专业证书及上培训班的费用,增加了人际交往、恋爱、旅游等消费,其中名目具体涉及到餐饮、交通、着装、美容、美发、美甲、瘦身、健身、KTV、住宿等。

4.大学生青睐品牌消费,跟风现象严重

在对消费品牌的调研中,许多大学生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追求品牌。对大学生所用手机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多使用智能机,为数不少的学生使用iphone手机,其他均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等高端品牌,国产手机使用率低。对大学生着装品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耐克、阿迪、KAPPA等高端运动品牌以及森马、美特斯邦威等中档休闲品牌居多。对大学生美发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学校周边中高档连锁美发店居多。有部分学生认为品牌是质量的保证,也有部分学生纯粹因为跟风攀比,认为品牌能彰显身份、品味。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西方不良消费观念对我国的影响

费瑟斯通认为:“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①国家社会生活物质化,市场经济日益繁荣,“高尚”、“伟大”、“无私”等价值理念逐渐被“个性”、“自我”、“享乐”所代替。英国社会学家唐·斯莱特称:“消费文化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是现代西方的文化,它对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实践,当然是处在意义的中心。它普遍联系着世界和西方现代性的那些核心价值、实践和制度。诸如选择个人主义和市场的关系。”②中国目前的消费观逐步西化,商品被赋予身份、地位、品味、荣耀等抽象的标签,许多人通过消费商品来彰显势力。

2.家庭教育缺少对孩子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育

由于计划生育制度,导致中国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程度可见一斑,所有家庭都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却缺少对孩子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育,这种厚爱下长大的孩子缺少实践锻炼,理财理念匮乏,难以体恤生活的不易,也很难形成理性合理的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调查表明,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首次掌握自己的经济大权,入校第一学期的消费思路最模糊和混乱;大四毕业生由于临近毕业离校,用于各类离别聚餐、娱乐的费用远超以往经济支出,这些都是消费理念教育缺失的典型实例。

3.学校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消费观念引导

除了用于专业教学,高校鲜少就大学生消费情况开展深入调研与研究,对大学生消费引导也无明确举措或建议。笔者调研的高校中,只有20%的高校开设了消费公选课,无一例相关活动社团、学术机构备案或在建,无一例学生消费文明准则或倡议书。从整体上来讲,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研究和引导几乎为零。

4.校园周边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消费刺激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名牌消费 消费心理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多彩,消费方式也日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号称“小社会”――当代的大学校园,也深受其影响,出现了一大批赶时髦、讲档次、要面子的高消费学生群体,尤其对名牌更是情有独钟。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据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名牌商品的消费领域,食品占22.5%,学习用品占20%,服装占19%,化妆品占17%,体育用品占12%,时尚流行和品牌成了紧随价格、质量之后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如果经济许可,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将会购买。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名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买名牌、穿名牌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追求,攀比消费、赶潮消费比较普遍。

一、名牌的“前世今生”

名牌是一种符号,它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外,还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和所属的社会阶层。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名牌能带来的是独特的设计和明显的风格,高品质和高品位,还有昂贵的价格,但还有一点往往被忽视的是,由于名牌的历史而积淀的独特精神和见解。毋庸置疑,现代的人们已经迈入了一个符号痴迷的时代,当下所面临的视觉客体和审美客体已经完全相异于之前的任何时代,构成了名牌符号的痴迷现象。 名牌消费也不是白领和富人的消费专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牌产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也滋生了大量的名牌追逐者,这一部分消费者对名牌产品“顶礼膜拜”的消费在更多的成分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不惜一切代价以期通过名牌产品包装自己,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特别是当今的大学校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追风队伍。为名牌而累,为名牌而狂滋生的“校园负翁”和“校园贵族”成了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名牌消费面面观

1.盲目性――不知不觉。大部分学生考虑到自己尚未独立,父母赚钱艰辛,消费行为较为理性,不会盲目追逐名牌产品;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走在时尚的前沿,买名牌衣服、名牌化妆品、名牌数码相机等,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假思索地买下,看见别的同学买了新的东西也毫不犹豫地去买,甚至买更好的,他们敏锐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名牌是他们的最爱,追“新”是他们不变的话题。他们认为品牌商品不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在购买品牌商品时更多的是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认为品牌就是权威,品牌就是自己身份、品位、档次的象征。是实现自我价值观、表现优越感和成就感的消费。

2.攀比性――争先恐后。着名牌衣,穿名牌鞋,拎名牌包,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名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究其原因,好攀比是主要的。一部分大学生追逐名牌消费或者出于纯粹的虚荣心,为了体现优越感而进行的炫耀性消费;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超前性――勇往直前。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4.狂热性――热情似火。消费早已改变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原始意义,而变成了学生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各种“名牌”商品表现出了极高的消费热情。自己并无收入,但这些还在校园的学生宣称,“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省吃俭用我也要弄到手。某些学生的炫耀性消费会给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这些买不起名牌的学生会选择购买假名牌,如此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三、钟情名牌为哪般

1.名牌本身价值性的影响。由于名牌本身赋予的价值性和时尚型,人们一般认为,处于时尚流行时期名牌就是最新潮的、最美的、最好的、最高档的和最有价值的。因而,名牌商品价格往往比一般商品要高得多。

2.追求时尚。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内心丰富,热情奔放,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富于幻想,敢于冒险,易于接受新事物,极具创造性。反映在时尚心理与行为上,就是热烈地追求时尚与新颖,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使他们新奇渴望,大胆追求,力图表现时代,引领时尚潮流。

3.追求个性。青年大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追求个性独立与自我表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自信心强,自尊敏感,一言一行都力图表现出“我”的内涵,对事物的感情化与主观化也进一步加深。在时尚心理与行为方面,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

4.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大学生的“痴情”名牌消费,这与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点子上,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

5.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名牌渠道,媒体占48.2%,同学影响占26.7%,影视剧占17%,父母影响占4.5%,其他占6.6%。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了解名牌的主要渠道还是传媒广告。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借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铺天盖地的广告在消费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与示范效应,成为大学生消费时尚的向导。从名牌服装到随身听,从汉堡包到可口可乐,都是现代广告制造出来的消费时尚。各种消费时尚煽动了大学生的消费热情,诱导甚至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

6.社会环境原因。当前,蔓延在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大学生高消费的心理。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消费心理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7.家庭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经济意识淡薄,自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攀比意识也较为强烈。不可否认,名牌的诱惑力确实很大,不光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有许多家长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追求名牌,父母实质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服攀比心理。大学生因为虚荣心去购物,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在购买名牌商品前应先综合评价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让自己跻身于“校园负翁”。目前,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行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应避免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2.学会记账和预算,培养理财能力。当今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住脚,培养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是需要长期的理性积淀。另外,学会记账和预算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心态面对名牌消费,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在时尚流行的冲击下,许多大学生处于盲目从众心理,竞相加入其中,而不顾这些时尚的好坏与否、实用与否、贵贱与否。同时,对于时尚的盲目追求、攀比心理也会无形中强化部分学生的盲目自尊或自卑心理,并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与扭曲。因此,应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时尚,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和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要倡导合理、有计划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

4.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努力做好对大学生名牌消费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名牌消费行为和心理研究,把大学生名牌消费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主题班会、党团活动日等形式加强勤俭美德教育――这是目前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当务之急是使这种教育保持经常性,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接受启迪和熏陶,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受启发。另外,紧密围绕国情、省情,在“两课中”开展关于消费的专题,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解剖,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有健康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6期2001(11)

[2]权立枝史彦虎:《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分析与引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2001(11)

[3]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4]李巍:《学生了解名牌的主渠道是广告》[J].中国经营报 1998(1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急剧的改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我国消费品市场迅速发展,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大学生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据统计,2013年大学入学率高达75%。消费心理属于一种比较稳定且理性层面的内容,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而大学生作为新的消费群体,追求时尚、新颖,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有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对于揭示出隐藏在大学生背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个人消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称为“黑箱”(black tank)。

三、调查地点和样本的选取

为了考虑不同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选取了中南大学重点本科、湖南师范大学的普通本科学校学生和湖南省民政学院专科的学生作为样本,男女生各占一半,涵盖长沙不同层次的大学,共得有效样本102份。

四、分析与结果

(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是否合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如一部分学生只用于学习消费,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于无益的精神消费上,消费过高、浪费严重。笔者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构成。

1. 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84.2%的农村学生把父母给予当作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另有13%的农村大学生把勤工助学、奖学金、校外兼职作为生活费的主要来源。而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家庭。农村大学生不仅生活费的来源多种多样,而且有一部分是靠自己获得,可能是因为城乡差距原因引起的,也反映在农村的大学生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2. 不同地区学生的消费水平。经过统计,28.4%的大学生每月消费在500元以下,44.1%的学生每月消费在500-1000之间,23.5%的学生每月消费在1000-2000之间,3.9%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八成以上的农村学生的月消费在1000元以下,而六成以上的城镇学生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上,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均在500元以上,而且2000元以上的消费水平的人数远高于农村学生,消费水平的多少与家庭收入有关,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过高。有四成的学生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伙食,反映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高。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农村和城市)、受教育的水平(不同教育层次)、年级(大学生成长过程)。从社会环境对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期望的相关性影响进行分析。

1. 家庭背景对消费观念、消费期望的影响。消费观念,通过对勤俭节约的态度、消费标准、花钱原则、消费理性程度这四个维度进行测量。输出结果显示,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家庭背景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没有显著性差异。(1)不同教育层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不同的受教育层次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关系中,卡方检验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受教育水平与大学生对待勤俭节约的态度没有相关性。在消费标准和花钱原则上,卡方检验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即0.05,说明受教育水平与消费标准和花钱原则有相关性,且成正相关,表明受教育层次越高的学生,消费越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在花钱方面,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省则省。在理性消费程度方面,对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价格再贵都会买下来这一方面与受教育水平没有相关性,而在消费比较谨慎和受教育层次具有相关性,而且成正相关,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学生消费越谨慎,越能从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出发,这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有关,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也有一定的关系。(2)不同教育层次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影响。在对大学生的消费期望研究后发现,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消费期望趋于一致,都希望改善目前的生活现状、购买房子、车子或进行投资。

2. 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期望的影响。(1)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经过spss分析:在对勤俭节约的态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态度是没有差异的,都认为在当今社会勤俭节约仍是应当提倡的传统美德,但在消费标准方面,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认为消费时应该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而年级越低的学生则会追求高标准,在花钱的原则上,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认为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能省则省。在理性消费程度上,年级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价格都会买下来没有相关性,而年级越高消费越谨慎。这与不同年级所接触的环境不同,价值观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消费观不同,年级越高,消费更理性,有自己的消费理念。(2)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影响。在对大学生消费期望的调查后发现,虽然来自不同年级,但消费期望较为一致,希望把钱用在改变目前现状和改善目前的生活水平或为以后作为投资。

五、结论

本研究在对长沙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之后得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具有多样性,农村的学生更加独立自主,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成正相关,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城市地区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地区,说明我国城乡收入不均。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用于生活费用、服饰、学习用品等,而用于人际交往的较少,说明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高,不过大学生的消费呈多样性,而在消费构成中,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消费种类多于农村学生,专科学院的学生的消费构成比本科学院的学生更具有多样性。大学生整体是反对攀比浪费,提倡节约意识,在消费过程中比较理性,不易受外界消费观的影响,较为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家庭对大学生的求实心理具有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消费方面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期望没有显著性影响。教育层次较高的大学生比教育层次低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为合理、理性,更容易从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出发教育层次对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没有显著性影响,不管是哪个学校的学生都会首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然后再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年级越高的学生消费更为理智,而年级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形成从众、攀比心理,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去消费。年级越高的学生购物更具有实用性,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而年级低的学生会更加追随他人的购物选择,较为盲目。年级较低的学生好奇心和求异心理较强,注重商品的新奇性,而年级较高的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年级较低的学生趋同性消费动机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更容易受周围群体压力的影响,消费观念较经验型,而年级较高的学生消费更为理性,更加从自己实际的消费观念出发,不易受到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芳.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 李晓霞,刘剑消.消费心理学[M].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80-85.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消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科学的消费理念与合理的消费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消费的定义及特征

1.大学生消费的定义

所谓消费,是指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它是社会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消费不仅贯穿了物质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精神文化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体现,深深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消费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费的倡导者的双重角色。

2.大学生消费的特征表现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而言,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在习惯意义上大学生已经被视为成年人,但由于其经济尚未独立,消费多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大学生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容易受到多元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据2009年由、全国学联共同的《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科学的,但综观当前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消费误区。

二、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分类

1.超额消费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中的“西化”现象也愈演愈烈,出现不断追求高消费的趋势。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700万人,他们家庭平均的每月收入是3109元,而每学期有5593元的钱可以花,这不包括他的学费和住所费。其中10.5%的人是负债消费,他们要么有信用卡,要么有借贷的行为。从耐克到兰蔻,从星巴克到哈根达斯,从苹果到索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顾我国经济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消费品、新产品和品牌商品。报告显示: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金额已经接近5000元、每年消费近万元,这不仅远超上世纪大学生的支出,也超过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472.2元)。更有66.5%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就要及时行乐,何必每天苦读”。

很多学生的花销毫无计划性,月初就成了“月光族”,到了月底只能缩衣节食或向同学借钱“举债度日”。为了维持所谓的高档消费,有的大学生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家银行信用卡,通过提现或者预支进行周转,解决部分信用卡还款的燃眉之急却在总额上没有减少,最终形成恶心循环。信用卡的非现金交易以及可透支功能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持卡族,甚至出现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错误观念。据报告显示,已有37.9%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在这其中大约有30%的学生超前消费,出现恶意透支现象。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以及虚拟交易方式是吸引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主要原因,而超额透支或恶意透支后如何及时还款又给大学生增添了新一轮的精神压力。

2.攀比消费

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的青年文化的亚文化特征,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相互之间沟通信息、相互影响,也存在攀比的现象。报告显示:有78.4%的大学生认为正如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70.6%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梦想。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已经接近90%,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早已不是学生群体中的新鲜事。

如今的学校,不再只是寻求知识的象牙塔,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家园。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普遍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也逐渐有了攀比走高的趋势。现在的大学招生地域跨度大,群体之间的经济状况也有极大差异:来自优渥家境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学业的消费支出,还能有一部分可自由调配的结余,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能要通过学校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

根据陈丽萍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额调查结果显示: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6.6%,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 31.4%,月消费额在800元—10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43.1%,月消费额在 1000 元以上的达 8.9%。可以看出,消费水平呈中等态势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但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如此,仍旧有很多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失面子,“打肿了脸充胖子”,把部分原本应用于学习或精神方面消费转而用于物质消费,例如请客吃饭,生日PARTY,KTV,娱乐场所等。正是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祟,不仅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引发了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极大空虚。同时,攀比消费是以金钱作为后盾,无形中又加重了很多贫困家庭、特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而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向家里要钱,而自身目前又没有固定收入,容易带来自卑感、引发心理扭曲,加重了高校心理教育监督以及防止校园暴力犯罪的压力。

3.盲目冲动消费

大学生虽然在法定年龄上已属于成年人,但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经常发生盲目冲动消费的行为。报告显示:有77%的大学生承认“我经常会冲动性地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可见大学生的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作为一种理,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但对于大部分同大学生来说,理财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据李俊义调研,78%的同学表示每月得到生活费时没有制定消费计划,74%的同学表示没有记过帐,消费技能缺乏,理财意识淡漠。

此外,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同样堪忧。调研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有过网购上当受骗的经历,但有7.41%的人表示算了,不追究了,有12. 96%的人表示忍了。现实生活的消费中,如果遇到上当受骗的现象,也有很多人选择忍了或算了,很少有人主张诉诸于法律,维权意识缺乏。精明的商家也会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大做文章,赚取黑心利润,加强消费法治教育显得重要而急迫。

4.过分追求时尚、流行、独特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年轻一代,喜欢挑战自身极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化和新奇感。因此,时尚与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青年大学生的代名词。报告显示:在着装是否时髦方面,大学生有约23%的人认为自己着装时髦,60.4%的人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在流行与实用之间倾向于选择前者的大学生也占到了54%。这种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源自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关注度、接受程度以及充满自信、活力充沛的性格特征有关。再例如,有73%的人表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64%的人表示容易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大学生也由此处在了时尚、高新科技的信息前沿。

当今大学生更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一批人群,并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独特个性去带动身边更多大学生加入自己的群体。报告显示,74.8%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57.7%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有40.9%的人认为“与其他人相比,我的穿着更加时髦”。

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人群已成为新产品最潜在的购买力。大学生过分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行为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会耗费他们大量原本应花在学习提高及个人成长上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业及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1.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任何的思想和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认知领域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要想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让大学生增强“自我”的意识,通过自律、自强的方式阻止平时不必要的花销、不断暗示自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相信自我教育对自身素质发展所起到的益处,从而使他们内在地产生要求上进、提升素质的强大动力,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当今大学生之所以过分追求过度消费来包装自我形象,无非也是 “自我意识”缺失的深层体现。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业和发展上,用优异的成绩充实不自信的自我,用自我的成长摒弃浮夸的形象包装,用丰富的精神追求替代过度的物质享受,真正意义上做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2.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永远毕业不了的学校。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只是一种启蒙教育,还是一种终身教育。当今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而部分独生子女性格方面的确实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家庭德育的延续和强化,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成熟的社会人。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最初的启蒙教育,对子女日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要不断保持与子女之间的日常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每月的消费支出有一定程度的知晓,当发现子女的消费误区时应及时与学校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此外,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言传身教强调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鼓励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钱财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最终使家庭影响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一致。

3.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当儿童真正离开家的港湾、进入群体性校园生活,其花在学校的时间逐渐超过在家的时间,交流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家人,因此学校教育的影响渐渐超越家庭影响,成为更主要的因素。而当前大学中有将消费作为必修课的只涉及经管专业。因此对于其他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消费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丰富消费教育的形式、提升消费教育的受众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性的消费心理。其次,还要大力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丰富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校园活动:充分运用校报、电台、校园广播对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进行舆论宣传;在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举办消费主题的文艺晚会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营造好学修德、催人奋进的良好校园环境,从而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4.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社会作为家庭、学校以外的特有的影响空间,其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现象,都会对家庭、学校的道德观念的定位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妥善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合理的生活价值目标,增强他们对不健康风气的防御和调试能力,进而引导其绿色消费。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国人的消费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新生代力量,其消费模式和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大环境,并带动其他人群的消费观。因此要格外重视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作用力,加强相关舆论阵地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把关,确保大众传媒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精神食粮。

注释:

①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②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③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6.

④李俊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19.

⑤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⑥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⑦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3]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4]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攀比;社会化;消费价值观

凡勃伦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进行了论述。在凡勃伦看来,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的目的在于借助明显有闲与明显浪费证明社会身份与地位。炫耀性消费表现并不仅存在于有闲阶级身上,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不仅深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而且同时受到家庭消费模式、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影响,置于多维因素作用下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出现攀比消费现象,如,服方面的新潮化、随身电子产品的品牌化、饮食的高档化等,以笔者的实际参与观察为例,发现,S大学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有凡勃伦意义上炫耀性消费的内涵。鉴于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体的不同,笔者采取了与凡勃伦相似的分析思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入手探讨S大学部分学生攀比消费的诱致原因以及解决或者避免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对策。

1 大学生攀比消费现象出现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既有学校教育、文化等因素,又有学校外界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大学生自小的生活环境,即家庭的消费价值观等亦发挥作用。此外,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的过程中,亦有自身对习得知识、文化等的理解与实践,为此,笔者预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入手分析S大学部分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1.1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

1.1.1 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1.1.2 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罗斯金曾对此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育并不是教导人知道他们以前求知的事,而是教导人们去做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是形成消费观的重要起点。没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消费状态。上大学之后,消费自在自己手中。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将消费理财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来,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也不够。部分学校不良的消费现象日渐泛滥。学生盲目攀比手机,电脑等更新速度快,价格高等电子产品,追求名牌,甚至限量版的包包,鞋,不追求衣服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反而以奇装异服为美。有些女生使用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昂贵化妆品包装自己。以出处高档餐厅,国外旅游作为彰显身份的筹码。每当自己的奢侈愿望实现时,更要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炫耀一番。

1.1.3 家庭消费观的基础作用

家长对待金钱的态度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对花钱没有概念,大手大脚,长此以往,孩子的消费方式势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让孩子省吃俭用,该买就买,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与此同时,家长的物质激励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金钱观念与消费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因此,家长的消费观念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

1.2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内部影响因素

1.2.1 自身控制原因

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周围不良风气影响,在复杂消费观影响下,很多学生不能坚持自身正确的原则和观念,不能有计划的消费。根据笔者对身边的同学了解和调查,包括自己在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时代的理财意识不强,月初过着地主般的生活,月末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主要表现在,高消费,超消费现象。另外,很多学生倾向刷卡消费,网购,研究发现,刷卡消费会减轻消费者的负担感,这从侧面鼓励了不合理消费的产生。

1.2.2 大学生的从众和求异心理

从众性是对群体的依附感和个体的自我保护本能。首先,来自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群体的依附感。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渴望集体归属感。部分学生为了满足从众的心理,买土豪金,高端的三星手机,以至于不仅有网友调侃苹果手机已在校园里成为“街机”。基于从众心理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形成对立。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流行元素层出不穷,大学生具有依附群体的先天本能,在看到周围的同龄人购买某一流行产品后,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其生存环境,必须要在消费领域保持一致性。但是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大学生忽略了自身实际的消费能力与对产品的需求度,造成了盲目消费。这就是所说的从众性。而正确的消费观主导的消费模式应该是货比三家,深思熟虑之后才买的。

求异性是来自于大学生虚荣,攀比的心理。这种消费行为通常不是必需的,消费品往往能吸引大众眼球,能够突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使别人更加注意到自己,而且因此产生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例如有位同学穿衣服不是为了遮体,保暖,而是为了吸引旁人眼球,经常打扮花哨,穿一些奇装异服增加在校园内的回头率,表现他张扬的个性,叛逆的性格。可见,消费有的时候是为了满足一个人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都需要金钱的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当代大学生偏颇的消费观。

受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大学生自身控制能力,大学生出现了攀比消费现象,笔者认为,S大学部分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由此,应该从构建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入手,解决S大学部分大学生攀比消费问题。

2 大学生攀比消费的解决对策

鉴于诱致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因素,笔者认为,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入手。

2.1 内部方面

2.1.1 开拓视野,增长理财知识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涉猎一些理财知识。在闲暇之余多看书,出去接触自然,增长知识和见识。在消费面前,理智面对,不盲目跟风。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把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在学习知识和实践活动上,同时还能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在盲目消费的时候能提醒自己。

2.1.2 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

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是落实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科学消费的前提。科学的消费观是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切消费活动是否合理的最高标准。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消费心态,不以价位高,限量版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而以实用性,可支付能力为准。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应该学会花钱,将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还应该做到事实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理智消费。

2.2 外部方面

2.2.1 学校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学阶段是消费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大学是学生的主要社会场所,学校的任务尤其重要。首先,学校应该狠抓学风,净化校园风气。良好的学风,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便懂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这样便会形成正确,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其次,学校应该定时的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做一些消费方面的调查,让同学们亲身体会消费,同时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再次,大学可以依托自身投资,理财,保险等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接触到投资、创业(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理财、消费为核心的系统的理财教育课程。同时学校的老师等可以引导大学生自立性消费,通过一些勤工俭学活动,让当代大学生懂得自立,自强,做一个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的人。

2.2.2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当代的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在消费时候应该给孩子做榜样,父母在消费时应理性和理智消费。其次,家长在为孩子提供生活费用时,应做到合理科学,应告诉孩子大学自理自立的重要性,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应有计划,有节制的供给生活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女的攀比消费现象。最后,家长在消费方面应正确引导子女,应告诉孩子大学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地方,不应将此用以攀比消费上。

2.2.3 社会方面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必须动员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如消费者组织、有关的宣传媒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等等,大家齐抓共管。努力构建一个节约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多的溶于一个节约的社会风气里,从而更好培养自己节俭的生活作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整顿社会不良风气,不攀比,不浪费,营造一个健康科学消费的社会环境,减少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的消费价值观的评价众说纷纭,笔者的调查研究也已证实部分观点,剖析问题的实质,包括内在从众,求异的心理原因和外在社会、学校、家庭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对于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大发展时代,物质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前进,作为具有五千年优良传统的国度,这样的反差值得我们思考。“少年强则国家强”,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及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良价值观,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现象会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世界排名却十分靠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我们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基于此,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知识和意见,加强对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践行合理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